明朝几个皇帝皇帝朱崇贞有几个孩子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_百度百科
?明朝开国皇帝
(明朝开国皇帝)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
-日),字国瑞。[2]
原名重八,[3]
后取名兴宗。汉族,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4]
25岁时参加领导的反抗元朝,[5]
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同年,攻占,将其改为。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6]
年号。后结束了蒙元在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7]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减免,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8]
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9]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10]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11]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元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14]
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15]
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16]
,母为陈氏。[17-18]
在明代的《》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这样记载的: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之,家住,地属通德乡,其地在今江苏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18]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以便在这里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20]
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元朝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把人分为四等,[31]
蒙古人统治下的、是贱民。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北人之所以地位还稍微高一点,仅仅因为他们被杀得剩下不多了。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32]
1343年,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和,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33-34]
邻居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35]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36]
朱元璋在之下,就去投奔了的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4]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37]
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38]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信阳,又往北走到、等地,东经、,于1348年又回到了。[39]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2]
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41-42]
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在[43]
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并推韩山童为明王。[42]
接着,起于[44]
,、、赵均用起于。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第二年正月十一日,[45]
土豪联合等人起兵于定远、一带,数万百姓起而响应。[46-47]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后,郭子兴自称元帅。[28]
随后,郭子兴据濠州[49]
而坚守,号令彰明。[50-51]
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的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5]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
早期和朱元璋结识的徐达
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53-54]
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55-56]
当时有一养女[57]
,是其至交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58]
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59]
当时,在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一派,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和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郭子兴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他。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61-62]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62-63]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64]
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的元军营地,元帅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65]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66]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姐夫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68]
在朱元璋进攻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69]
孝慈高皇后马氏
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70]
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71-72]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任命郭子兴的儿子为都元帅,妻弟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73-74]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在浙西驻扎6年[75]
,借助覆船山[76]
为中心的秘密明教总舵,奉行徽州谋士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77]
的策略,[78]
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29]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79]
、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率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80]
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在地带发起攻
南京石头城
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81]
。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82]
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一人。[83]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84]
小明王获报后,升朱元璋为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85-86]
次年,克,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众攻取。随后赵继祖克、徐达克常熟。克徽州、克,克扬州。[87]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胡大海克,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部相邻。[88]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西面是,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89-90]
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的刘基
在完成了“”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92]
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29]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93]
,询问、、、、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94]
大败陈友谅
朱元璋建立以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长江下游有,东南邻,南邻。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95]
陈友谅本是手下大将的部下。[96]
后来他杀死倪文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塑像
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97-98]
接着,约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98]
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99]
惟有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100]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102]
朱元璋收太平,占领、安庆。陈友谅败逃,第二年八月攻下,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陈友谅逃往,[103]
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100]
正在这时,中原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杀死,[105]
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106]
朱元璋的侄子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108]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展开决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109]
陈友谅被乱箭射死。[110]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111]
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朱元璋为。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督兵攻城,最终出城投降。[112]
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消灭张士诚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113]
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114]
1356年,建都[115]
。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盐城、、高邮、、、、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90]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117]
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118]
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去滁州接小明王到应天来,但在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119-120]
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在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121-122]
歼灭方国珍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为,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123]
后命为征南将军,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124]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为征虏大
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
将军、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125]
北伐中发布《》,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126]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127]
北伐大军按计而行。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坐镇指挥。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年号。[128]
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魏国公、郑国公、曹国公、宋国公、卫国公。而后又追封为越国公、战死的为济国公,为信国公、封郢国公。次年,明太祖于立,六月初三日庙成,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为首,次、、、汤和、、胡大海、冯国用、、、、丁德兴、、、、、、、、、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俞通海、张德胜、、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129]
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1368年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逃出大都,经逃奔。[130]
弃城而走,全部逃往。其余库库帖木尔、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攻来时,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98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29]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131]
朱元璋的明孝陵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朱元璋遗诏[132]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葬。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明初,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了元朝,朱元璋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废除。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设立、和,分别担负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133]
在中央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废除丞相制。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任相后最甚。[29]
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而且胡惟庸日益骄横[134]
,懈怠政事[135]
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9]
1393年,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审判官们,不再审了。三天后,朱元璋将杀死,尔后,就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胡、蓝两案,前后共杀四万人。[136]
参见:、、大诰
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他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首先,他的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
勿论。当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拍马屁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29]
其次,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29]
朱元璋在位处理的贪污案  时间主要案件洪武十五年户部官员与地方官府勾结,采取预先空白报表盖印后私自填充虚假支出数额营私肥己贪污财物。朱元璋发现后,立即将各地衙门管印的长官全部处死;副长官打百棍边疆充军。[138]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书开济接受一死囚家贿银万两,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还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钱物,并导致一家二十口人全部自杀。[139]
洪武十八年又查出户部侍郎[140]
和各司郎中、员外郎与各地到中央缴纳课税的官员结成贪污团伙,采取多收少纳、捏报侵欺手段贪污国库物资折合粮食达两千四百万石的犯罪事实。朱元璋将这些贪官统统处死,各省、府、县牵连人员无一幸免。[141]
洪武十八年工部许多官员借营建宫廷之机,采取虚报工匠工役人数天数多领工银,发放时克扣工匠银两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就查处侍郎、贪污受贿案,并且带出中央专门派去监督工部的工科给事中。[142]
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把征兵之机当作生财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袭军户所送贿银达23万两。朱元璋把他也送上断头台。[29]
洪武十九年刑部郎中、员外郎受贿虚报死亡并私放两死囚。这些贪官都被朱元璋斩首。[143]
洪武十九年礼部侍郎章祥,伙同员外郎,私自侵吞皇帝赏赐公主婚礼的银两,被朱元璋拿了个正着。朱元璋为了监督各级官吏行为,专设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职位。洪武十九年都察院御史奉命去淮安处理一宗案件。到达后他故意拖着案子不审,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两家许多钱物,还诱奸良家民女。后被朱元璋处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个给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贪污受贿行为,一一做了处理。[29]
洪武二十五年户部尚书伙同老婆内外受贿十几万银两东窗事发,结果夫妻二人被斩。[29]
第三,朱元璋利用“”的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144-146]
“剥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这种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147]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为了培养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专
明朝殿阁大学士
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为没有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他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厚爱有加,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进士和监生下基层查勘水灾,结果有141人接受宴请,收受银钞和土特产品。朱元璋在斩杀他们时伤心的连连叹气。[29]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148]
和《》。近两年时间编纂的《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149]
第六:允许民间百姓。明朝还有一项较为独特的制度,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明朝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既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对于封建时代的百姓而言,完全打破了一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传统惯例。赋予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权力,是中国几千年法治史中破天荒的政治创举。[150]
上访,在明朝,受到了朝廷的保护,不仅如此,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亦要依法论处。[151-152]
此外,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150]
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以残酷的法律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未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未根除,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哀叹。[154-156]
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157]
朱元璋派出大量名为“”的特务人员,暗中监视。有一次,学士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果未骗朕。”[158]
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29]
但是到了晚年朱元璋逐步废除了及其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159-161]
在地方上,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士人参与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
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163]
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当了皇帝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164]
。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165]
朱元璋时期任用的官员
(凤阳府定远县人,今属)
(凤阳府定远县人,今属定远县)
、、、、、、
、、、、、、、、、
、、、、、、、、、、、
、、、、、、、、、、、、
:1368年—1398年,共使用31年。
在军事上,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将其分为
明代武士塑像
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率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32]
明太祖北伐是明朝建立后针对的八次军事行动。
明太祖北伐次数时间1367年—1369年明太祖第一次北伐
1387年—1388年
1396年[168]
朱元璋登基之初曾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希望他们来,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面对日本的羞辱,朱元璋恼羞成怒,扬言出兵,要征服日本。但最终并未真正出兵,在留给接班人的丹书铁券中,朱元璋规定日本为“”。[169-171]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县官来朝见,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172]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29]
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和。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29]
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成绩卓然。朱元璋出身农民,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在他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9]
鲍国安版朱元璋
大明建国之初,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疫病流行、黄河、淮河、运河连连泛滥,中原、江南人口锐减,而山西却未经大战,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人口相加,还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洪武八年,洪水暴发,淹了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数省,洪水冲垮海堤,海水倒灌,把明朝廷的主要税收--盐场也一并冲毁。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迹罕见。正所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为此,朱元障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发展生产。增加中原和江南人口。
明朝洪武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迁移行动,涉及人数达百万之众。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旷古绝今。自古就有民谚:“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大槐树”。洪武移民不仅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空间,而且移民与当地土著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经过长期的交融交换,地域文明必然会相互照应,培育出新的文明种子,为大明帝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为汉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29]
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后,他就采取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173]
称为“八股文”。[29]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任职考
朱元璋墨迹
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29]
类似的事很久以前就发生过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后,朱元璋召儒臣谈论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和马懿,出身草野,能与皇帝议论国事,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29]
对待“高级教师”(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更高了,除了关注国计民生,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呵呵,可以想见,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师,尤其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国子学官们,日子真是如履薄冰![29]
朱元璋曾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限制回族内部通婚,明代回族没有优待身份。但朱元璋“”以及明皇室关于修建清真寺和保护清真寺宗教职业人员的谕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回族的宗教生活。[175]
朱元璋保持着朴素的农民道德,对天下老年人施以特别的尊重。他颁布《存恤高年诏》,规定“所在有司精审耆民……年八十、九十,邻里称善者,备其年甲、行实,具状来闻。贫无产业,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岁加赐帛一匹、絮十斤;其田业仅足自赡者,所给酒、肉、絮、帛如之。”[163]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怕有关部门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
为了让居家养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176]
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年届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176]
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各地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被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的《》是中国传统家法族规的代表作,其中规定,每逢朔望,家长率领众人参谒祠堂后要派人击鼓,同时族中子弟大声说:“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以示对全族的训诫。族规规定:“男女年六十者,礼宜益膳。旧管尽心奉养,务在合宜。违者罚之。”“诸妇主馈,十日一轮,年至六十者免之。”所谓“旧管”是家族中负责婚丧嫁娶以及饮食的人员。也就是说,60岁以上的族人,应得到尽心侍养,餐饮方面应更加精良,还应免除老年妇女的厨房工作。[176]
为了贬抑商人,朱元璋他特意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种种刁难和限制。[163]
朱元璋 大军帖
神明天纵默契书法
明陶宗仪《》谓朱元璋神明天纵,默契书法。朱元璋书法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风神独具特色,如《广艺舟双辑行草第二十五》所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178]
朱元璋尽管出身寒微,没有受过孔孟的诗书礼乐的教育,但他并非仅仅是一个草莽英雄,在戎马生涯中也写过诗词,并有《御制文集》传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诗词。其韵律意境自然不及李白苏轼,但豪情壮志却也有相当的艺术震撼力。[179]
《》[180-181]
《示不惹庵僧》[182-183]
《咏菊》[183-184]
《咏雪竹》[183]
《野卧》[179]
《钟山赓吴沉韵》[187-188]
《宝光废塔》[188-189]
《钟山》[188]
《赓僧韵》[188]
《东风》[188]
《新雨水》[188]
《雨坠应落花赓徐瑛韵》[188]
《又赓吴哲韵》[188]
《又赓宋璲韵》[188]
《雪诗赓曹文寿韵》[188]
《又赓张翼韵》[188]
《游钟山》[188]
《思老试壮》[188]
《神凤操》[188]
《庐山》[188]
《大祀》[188]
《钟山云》[188]
《谕临蒸县官》[188]
《闻人岭南郊行》[188]
《咏南越》[188]
《竹榦青乐钓》[188]
《牧羊儿土鼓》[188]
《横秋风吹笛》[188]
《沧浪翁泛海》[188]
《题神乐道士》[188]
《云衲野人》[188]
《钟子炼丹》[188]
《入如来禅》[188]
《思亲歌》[188]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复国,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30]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30]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30]
《》“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218]
曾说: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
说:“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219]
立碑“”赞誉朱元璋。还说道:“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220]
;“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221]
评价朱元璋:“自古能君无出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223]
评价朱元璋: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224]
祖父:熙祖裕皇帝
父亲:仁祖淳皇帝(原名)
母亲:陈氏
哥哥:长兄南昌王(原名朱重五)、次兄盱眙王(朱重六)、三哥临淮王(朱重七)
姐姐:朱氏、朱佛女
皇后:,野史记名,也有称马腊梅。
孙氏,陈州人。兄,元帅马世熊义女。生怀庆公主。谥号成穆
,寿州人,父。史书未有她生下皇子的记载,但有人却认为李淑妃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
,她为(今朝鲜)进贡的女子,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她是明成祖朱棣和周定王朱橚的。《》所载:“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
胡,生楚昭王,谥号昭敬。
,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生鲁荒王
,生蜀献王、代简王、谷王、永嘉公主、汝阳公主
崔,谥号庄靖安荣,未生子女
胡,生湘献王
赵贵妃,生沈简王
,生唐定王
刘惠妃,生郢靖王
,生齐恭王、潭王
葛丽妃,生伊厉王(木彝)
韩妃,她为(今朝鲜)进贡的女子。生辽王、
余妃,生庆靖王
杨妃,生宁献王
周妃,生岷庄王、韩宪王
张美人,生。朱元璋死后,她因女儿年幼而幸运的成为唯一一位免于
任顺妃;生平不详
郜氏,生肃庄王
孝慈高皇后
孝慈高皇后
周定王,初封吴王
湘献王,初谥戾
代简王,初封豫王
肃庄王,初封汉王
辽简王,初封卫王
未知二十三子
朱(木彝)
未封王未知皇女
成穆贵妃孙氏[225]
成穆贵妃孙氏
王贞亮,子
未知傅忠,子
未知 早薨
永嘉贞懿公主
未知  早薨
高丽妃韩氏
美人张玄妙
发配三千里
朱元璋在皇觉寺里受到其他僧人的欺负,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几扫帚。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于是,朱元璋就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226]
主题线索:(太祖)本姓朱,祝融后裔。朱是赤色,正是火的颜色。火神祝融,炎帝之子,有大勋于天下。圣灯(圣火)指引朱元璋来到光明之顶:,发现“十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大明光天,庇佑他登上皇帝宝座,并护佑大明朝270年后回归六甲灵山。
明王朝建立时,百姓生活艰难。而功臣们,自然会尽情享乐一下,产生一些骄纵之气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从社会最底层上来的朱元璋深深知道民间的疾苦,也知道那些东西意味着什么。[227]
一天,他下旨宴请文武群臣,为皇后祝寿。臣子们非常高兴,以为又可以重温战争年代那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猜拳行令,一醉方休的快乐时光呢!可是让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这个宴会有些特别——第一道菜上的竟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是两大碗青菜;最后一道是葱花豆腐汤。朱元璋逐一大赞每道菜的好处:“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喜洋洋”;“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群臣听了,顿时恍然大悟。[227]
朱元璋又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贷。”[227]
朱元璋还创造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教训和督导方式,就是安排专人于每天夜深人静的五更时分,在谯楼上奋力吹响嘹亮的号角,随即大声唱道:“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天天如此,哪怕你再是猪脑子,再记不住事,也会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227]
清朝所写的《明史·本纪一》、《明史·本纪二》、《明史·本纪三》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还有《明实录太祖卷》
朱元璋的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
峰下。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此。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229]
“大明”国号有人说出自“明教”。但是说,大明国号的来源,确实与宗教有关,但不是,而是。朱元璋自居为佛教的,所以用“大明”为国号。原来,朱元璋是徒,白莲教是崇奉的,阿弥陀佛就是‘诸佛光明之王’,就是明王。元末白莲教宣扬“弥陀出世”的教义,而“弥陀出世”也就是“明王出世”。明王为什么要出世呢?因为天下大乱了,红色的明王将来到人间,拯救苍生,然后就是没有痛苦与不平,充满庄严、清净、富足、美妙的极乐世界了。
《明史》里描述他的长相时说:“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八个字说的是外貌,后八个字说的是气质。也许朱元璋确实相貌不凡,他立刻给郭子兴留下了好印象,马上被收入军中,从此他的军旅生涯就开始了。[230-231]
朱元璋并没有因 “光”,“则”字杀人。
某些野史记载,朱元璋十分忌讳“光”、“秃”等字眼,就连“僧”也不喜欢,甚至连和“僧”读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样厌恶;他曾参加过红巾军,因此不喜欢别人说“贼”、“寇”,连和贼读音相近的“则”也厌恶。但经过现代学者考证,此类记载多为不实。朱元璋从未忌讳谈及自己曾为和尚,在《大明》里,朱元璋本人也没有隐瞒自己出家和参加起义的旧事,倒是坦陈了这段在封建士大看来似乎很不堪的历史。[232]
野史称朱元璋忌讳“光”、“秃”、“僧”、“生”等字眼,缺乏一定的可信度。[29]
关于“文字狱”的记录,不见于《》《》等较正式的史书。经、等历史学家考证,大多为不实记载:[29]
比如(kuí),在野史中记载为朱元璋所杀。在《·明初文字之祸》中摘引《闲中今古录》说,杭州教授徐一夔在贺表里,因为写到“光”字和“则”字,朱元璋认为是讽刺他当过和尚当过“贼”,于是杀了徐一夔。[232]
但是很据学者陈学霖考证,徐一夔在“被杀”的第二年,居然还给人写过墓志铭,事实是,他平平安安地活到八十多岁。[232]
据《杭府志.职官表》和《杭州府志.古今守令表》,徐一夔直至建文二年仍然在世;徐一夔所写的《故文林郎湖广房县知县齐公墓志铭》,其日期为建文元年。因此“朱元璋因文字而杀徐一夔”为误。[29]
野史记载僧来复(见心)的《》中有诗句触怒朱元璋,被斩。然而考证《补续高僧传》《继灯录》,可得知僧来复是因为胡惟庸谋反时,与胡惟庸互通消息而被杀,告发者为僧智聪[233]
上文提到的文字狱使文官人人自危,不得不设计标准措辞,实情是户部尚书等人所写的奏折过于冗长,字数一万多,朱元璋为防止再次发生,设立了文体规矩。[29]
朱元璋所设立的文体规范,有“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除凶恶字样以外,无其他应避忌讳”的规则,意思是说如果皇帝的名字为两个字,使用此二字中的任何一个字无需避讳,也无需避讳皇帝名字的同音字。[29]
中国央视网《百家讲坛》栏目,主讲《》。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鲍国安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高强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罗乐林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丘万成饰朱元璋(《》吴启华版)
饰朱元璋(《》
程乃根《》香港TVB版郑少秋主演电视剧
《》香港TVB版梁朝伟主演电视剧
《》香港无线电视剧
丹宁军《》之《洪武试臣》
《》台湾台视版马景涛主演电视剧
金舜哲《》韩国大河连续剧
《》民视电视剧
《》中国大陆苏有朋主演电视剧
《》中、韩合拍古装爱情剧
.国学网[引用日期]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
《朱氏世德碑》:“先伯娶刘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钟离。先考君娶妻陈氏,泗州人,生子四: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29页. ISBN 6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国号”条:“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
姜公韬. 第一章 元明之际. 《中国通史 明清史》. 九州出版社. 2010-1: 第9页-第16页. ISBN 7
《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三编封建社会(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趋势衰落—明、清·第一章,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53页。
《明史·卷109》&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明太祖实录·卷一》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
任之.《新编中华历史五千年—明朝》.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第613—614页
注: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详见条目“西吴”。
.图片网[引用日期]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朱国瑞,入征后改名为朱元璋,所谓璋,原是利器;诛灭元朝的璋引申为朱元璋。郭子兴赐名:“元”乃开始之意,“璋”者美玉也,人才,好料用意,故名“元璋”。
注:安徽凤阳。
注:原名朱五四。
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母陈氏。
林林 编 陈丹旭 绘 .朱元璋(绘画本共5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ISBN:0
.中国网[引用日期]
.秦楚网[引用日期]
《明太祖实录卷一》曰:“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今安徽淮北市境内)。”
.趣历史[引用日期]
.趣历史[引用日期]
.雷霆军事网[引用日期]
.中国文化传媒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精英名人堂[引用日期]
.中国文明网联盟·滁州[引用日期]
注:蒙古人为第一等,色目人为第二等,汉人(原金朝境内居住的人口)、南人为第三、四等人。
.朱氏家族[引用日期]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19页—第20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逾月,游食合肥。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21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复还寺。
.31会议网[引用日期]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23页. ISBN 6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28页. ISBN 6
注:今安徽省阜阳市区
注:今湖北蕲春西南
注:安徽定远。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当是时,元政不纲,盗贼四起。刘福通奉韩山童假宋后起颍,徐寿辉僭帝号起蕲,李二、彭大、赵均用起徐,众各数万,并置将帅,杀吏,侵略郡县,而方国珍已先起海上。他盗拥兵据地,寇掠甚众。天下大乱。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赏。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31页. ISBN 6
注:安徽凤阳
.中国网[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33—34页. ISBN 6
吴晗: 《朱元璋传·第二章》。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34页. ISBN 6
注:即后来大脚马皇后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
注:朱,为“诛”,元,指大元朝,璋,一种尖锐玉器,意思就是诛杀元的利器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35—40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子兴与德崖龃龉,太祖屡调护之。秋九月,元兵复徐州,李二走死,彭大、赵均用奔濠,德崖等纳之。子兴礼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与谋,伺子兴出,执而械诸孙氏,将杀之。太祖方在淮北,闻难驰至,诉于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免。是冬,元将贾鲁围濠。太祖与子兴力拒之。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40—42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三年春,贾鲁死,围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兴喜,署为镇抚。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时彭、赵所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注:安徽省滁州市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43—45页. ISBN 6
吴晗,《朱元璋传·&第二章·红军大帅·二·小军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33页,2014年,ISBN:4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46页. ISBN 6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47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48—49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三月,郭子兴卒。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国号宋,建元龙凤。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然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52—53页. ISBN 6
吴晗,《浙西明教大明太祖的宝库》。
注:是徽州白山,主峰搁船尖
注:原有的《九宫八卦阵》训练明教圣战士,韬光养晦,以图大业。高筑墙是指加强军事防备,巩固后方;广积粮是指发展经济生产,储备粮食,增强经济实力;缓称王则是指不要过早称帝,以免树敌过多,因为此时实力十分微弱,自己也处于几家大军阀中间。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三十六 ·列传第二十四 》太祖下徽州,以邓愈荐,召问时务。对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太祖善之。
注:今安徽当涂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54—55页. ISBN 6
注:今江苏南京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六年春二月丙子,大破海牙于采石。三月癸未,进攻集庆,擒兆先,降其众三万六千人,皆疑惧不自保。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择骁健者五百人入卫,解甲酣寝达旦,众心始安。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庚寅,再败元兵于蒋山。元御史大夫福寿,力战死之,蛮子海牙遁归张士诚,康茂才降。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氵卖扰,干戈蜂起,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堵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过望。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辟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秋七月己卯,诸将奉太祖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省,自总省事,置僚佐。贻书张士诚,士诚不报,引兵攻镇江。徐达败之,进围常州,不下。九月戊寅,如镇江,谒孔子庙。遣儒士告谕父老,劝农桑,寻还应天。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57—58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七年春二月,耿炳文克长兴。三月,徐达克常州。夏四月丁卯,自将攻宁国,取之,别不华降。五月,上元、宁国、句容献瑞麦。六月,赵继祖克江阴。秋七月,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八思尔不花遁。冬十月,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张明鉴降。十二月己丑,释囚。是年,徐寿辉将明玉珍据重庆路。&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路。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庚申,胡大海克诸暨。是月,命宁越知府王宗显立郡学。三月甲午,赦大逆以下。丁巳,方国珍以温、台、庆元来献,遣其子关为质,不受。夏四月,俞通海等复池州。时耿炳文守长兴,吴良守江阴,汤和守常州,皆数败士诚兵。太祖以故久留宁越,徇浙东。六月壬戌,还应天。秋八月,元察罕帖木儿复汴梁,福通以林儿退保安丰。九月,常遇春克衢州,擒宋伯颜不花。冬十月,遣夏煜授方国珍行省平章,国珍以疾辞。十一月壬寅,胡大海克处州,石抹宜孙遁。时元守兵单弱,且闻中原乱,人心离散,以故江左、浙右诸郡,兵至皆下,遂西与友谅邻。&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58—59页. ISBN 6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60—61页. ISBN 6
.中华英烈祠[引用日期]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69—70页. ISBN 6
注:即唐桂芳,以字行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72—73页. ISBN 6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62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徐寿辉兵起,友谅往从之,依其将倪文俊为簿掾。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遽发汉阳,次江州。江州,友谅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置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太师邹普胜以下皆仍故官。会大风雨,群臣班沙岸称贺,不能成礼。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闰月丙辰,友谅陷太平,守将朱文逊,院判花云、王鼎,知府许瑗死之。未几,友谅弑其主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汉,尽有江西、湖广地,约士诚合攻应天,应天大震。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诸将议先复太平以牵之,太祖曰:“不可。彼居上游,舟师十倍于我,猝难复也。”或请自将迎击,太祖曰:“不可。彼以偏师缀我,而全军趋金陵,顺流半日可达,吾步骑急难引还,百里趋战,兵法所忌,非策也。”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太祖患友谅与张士诚合,乃设计令其故人康茂才为书诱之,令速来。友谅果引舟师东下,至江东桥,呼茂才不应,始知为所绐。战于龙湾,大败。潮落舟胶,死者无算,亡战舰数百,乘轻舸走。张德胜追败之慈湖,焚其舟。冯国胜以五翼军蹙之,友谅出皁旗军迎战,又大败。遂弃太平,走江州。太祖兵乘胜取安庆,其将于光、欧普祥皆降。明年,友谅遣兵复陷安庆。太祖自将伐之,复安庆,长驱至江州。友谅战败,夜挈妻子奔武昌。其将吴宏以饶降,王溥以建昌降,胡廷瑞以龙兴降。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乃驰谕胡大海捣信州牵其后,而令康茂才以书绐友谅,令速来。友谅果引兵东。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于是常遇春伏石灰山,徐达阵南门外,杨璟屯大胜港,张德胜等以舟师出龙江关,太祖亲督军卢龙山。乙丑,友谅至龙湾,众欲战,太祖曰:“天且雨,趣食,乘雨击之。”须臾,果大雨,士卒竞奋,雨止合战,水陆夹击,大破之,友谅乘别舸走。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壬寅,次湖口,追败友谅于江州,克其城,友谅奔武昌。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分徇南康、建昌、饶、蕲、黄、广济,皆下。冬十一月己未,克抚州。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二十三年春正月丙寅,遣汪河报之。二月壬申,命将士屯田积谷。是月,友谅将张定边陷饶州。士诚将吕珍破安丰,杀刘福通。
注:今江西南昌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夏四月壬戌,友谅大举兵围洪都。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太祖从子文正及邓愈坚守,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将救之。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太祖舟虽小,然轻驶,友谅军俱艨艟巨舰,不利进退,以是败。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二十四年春正月丙寅朔,李善长等率群臣劝进,不允。固请,乃即吴王位。建百官。以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谕之曰:“立国之初,当先正纪纲。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今宜鉴之。”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子理既还武昌,嗣伪位,改元德寿。是冬,太祖亲征武昌。明年二月再亲征。其丞相张必先自岳州来援,次洪山。常遇春击擒之,徇于城下。必先,骁将也,军中号“泼张”,倚为重。及被擒,城中大惧,由是欲降者众。太祖乃遣其故臣罗复仁入城招理。理遂降,入军门,俯伏不敢视。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亭人。有弟三人,并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负其直不酬。而弓手丘义尤窘辱士诚甚。士诚忿,即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入旁郡场,招少年起兵。盐丁方苦重役,遂共推为主,陷泰州。高邮守李齐谕降之,复叛。杀行省参政赵琏,并陷兴化,结砦德胜湖,有众万余。元以万户告身招之。不受。绐杀李齐,袭据高邮,自称诚王,僭号大周,建元天祐。是岁至正十三年也。
注:今苏州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二十五年春正月己巳,徐达下宝庆,湖湘平。常遇春克赣州,熊天瑞降。遂趋南安,招谕岭南诸路,下韶州、南雄。甲申,如南昌,执大都督朱文正以归,数其罪,安置桐城。二月己丑,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侵处州,参军胡深击败之,遂下浦城。丙午,士诚将李伯升攻诸全之新城,李文忠大败之。夏四月庚寅,常遇春徇襄、汉诸路。五月乙亥,克安陆。己卯,下襄阳。六月壬子,朱亮祖、胡深攻建宁,战于城下,深被执,死之。秋七月,令从渡江士卒被创废疾者养之,死者赡其妻子。九月丙辰,建国子学。冬十月戊戌,下令讨张士诚。是时,士诚所据,南至绍兴,北有通、泰、高邮、淮安、濠、泗,又北至于济宁。乃命徐达、常遇春等先规取淮东。闰月,围泰州,克之。十一月,张士诚寇宜兴,徐达击败之,遂自宜兴还攻高邮。&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十六年十一月,大军进攻平江,筑长围困之。士诚距守数月。太祖贻书招之曰:“古之豪杰,以畏天顺民为贤,以全身保族为智,汉窦融、宋钱亻叔是也。尔宜三思,勿自取夷灭,为天下笑。”士诚不报,数突围决战,不利。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辛亥,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万讨张士诚。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既而召问达、遇春,用兵当何先。遇春欲直捣平江。太祖曰:“湖州张天骐、杭州潘原明为士诚臂指,平江穷蹙,两人悉力赴援,难以取胜。不若先攻湖州,使疲于奔命。羽翼既披,平江势孤,立破矣。”甲戌,败张天骐于湖州,士诚亲率兵来援,覆败之于皂林。九月乙未,李文忠攻杭州。冬十月壬子,遇春败士诚兵于乌镇。十一月甲申,张天骐降。辛卯,李文忠下余杭,潘原明降,旁郡悉下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二 ·列传第十 》年,太祖为吴王。又二年,林儿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儿归应天,至瓜步,覆舟沉于江云。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十二月,韩林儿卒。以明年为吴元年,建庙社宫室,祭告山川。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106页—115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十一 》李伯升知士诚困甚,遣所善客逾城说士诚曰:“初公所恃者,湖州、嘉兴、杭州耳,今皆失矣。独守此城,恐变从中起,公虽欲死,不可得也。莫若顺天命,遣使金陵,称公所以归义救民之意,开城门,幅巾待命,当不失万户侯。且公之地,譬如博者,得人之物而复失之,于公何损?”士诚仰观良久曰:“吾将思之。”乃谢客,竟不降。士诚故有勇胜军号“十条龙”者,皆骁猛善斗,每被银铠锦衣出入阵中,至是亦悉败,溺万里桥下死。最后丞相士信中礮死,城中汹汹无固志。二十七年九月,城破,士诚收余众战于万寿寺东街,众散走。仓皇归府第,拒户自缢。故部将赵世雄解之。大将军达数遣李伯升、潘元绍等谕意,士诚瞑目不答。舁出葑门,入舟,不复食。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癸丑,汤和为征南将军,吴祯副之,讨国珍。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取福建。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取广西。己巳,朱亮祖克温州。十一月辛巳,汤和克庆元,方国珍遁入海。壬午,徐达克沂州,斩王宣。己丑,廖永忠为征南副将军,自海道会和讨国珍。乙未,颁《大统历》。辛丑,徐达克益都。十二月甲辰,颁律令。丁未,方国珍降,浙东平。张兴祖下东平,兖东州县相继降。己酉,徐达下济南。胡廷瑞下邵武。癸丑,李善长帅百官劝进,表三上,乃许。甲子,告于上帝。庚午,汤和、廖永忠由海道克福州。&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甲子,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五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
宋濂,《喻中原檄》:“...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
&庚申,召诸将议北征。太祖曰:“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遇春对曰:“以我百战之师,敌彼久逸之卒,直捣元都,破竹之势也。”太祖曰:“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籓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诸将皆曰善。&
张廷玉(清)·《明史·卷二·本纪第二》洪武元年春正月乙亥,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161—162页. ISBN 6
张廷玉(清)·《明史·卷二·本纪第二》丙寅,克通州,元帝趋上都。
《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三编封建社会(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趋势衰落—明、清·第一章,明朝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353页。
张廷玉(清)·《明史·卷三·本纪第三》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174页—第185页. ISBN 6
一天,胡惟庸的儿子骑马在大街上横冲直撞,结果跌落马下,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了,胡惟庸将马夫抓住,随即杀死。朱元璋十分生气。
1378年十一月又发生了占城贡使事件。占城贡使到南京进贡,把象、马赶到皇城门口,被守门的太监发现,报与朱元璋,朱元璋大怒,命令将左丞相胡惟庸和右丞相汪广洋抓进监狱。但是,两丞相不愿承担罪责,便推说接待贡使是礼部的职责,于是,朱元璋便把礼部官员也全部关了起来。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188页—第200页. ISBN 6
.中国网[引用日期]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下)》.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2页—第8页. ISBN 6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下)》.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31页. ISBN 6
注:相当今天的副部长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下)》.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17页—第19页. ISBN 6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下)》.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20页—第21页. ISBN 6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下)》.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30页. ISBN 6
注:历史上朱元璋对贪官们确实实行过‘法外之法’,就是不按照法律的规定加重处理,可是并没见到过‘剥皮实草’的记述。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下)》:“其实我们还真不知道海瑞是从哪里知道朱元璋这样处置贪官的。历史上朱元璋对贪官们确实实行过‘法外之法’,就是不按照法律的规定加重处理,可是并没见到过‘剥皮实草’的记述。当然,不‘剥皮实草’,也不是说朱元璋处理贪官不严。当时的官员就算是贪污得不多,也会被处死:比如建昌县知县,接受四百贯钞,凌迟处死;开州知州贪赃害民,地方耆老百姓赴京告发他,他让手下在途中将告状的百姓抓回去关押致死,事发,被处以枭令示众(就是斩首示众);德安县县丞,收受下面里长送的罗、绢、布共十匹,钞八十贯,知府前往抓他,他居然还拿一把铁叉拒捕,被凌迟处死;莱阳县丞收赃一百贯,凌迟处死。”.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23页. ISBN 6
.网易网[引用日期]
吴晗,《朱元璋传·&第五章·恐怖统治·四·皇权的极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56页,2014年,ISBN:4
注:《明大诰》是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特别刑法,包括《大诰一编》七十四条,《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大诰三编》四十三条,《大诰武臣》三十二条,总计四编二百三十六条。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下)》.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28页—第31页. ISBN 6
.大公资讯 [引用日期]
.新京报[引用日期]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下)》.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22页—第23页. ISBN 6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下)》.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35页. ISBN 6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卷,第171页。
.中国文物网[引用日期]
吴晗,《朱元璋传·&第五章·恐怖统治·四·皇权的极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57页,2014年,ISBN:4
.网易网[引用日期]
《明史·宋濂传》:“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洪武十八年,诏天下罪囚,刑部都察院详议,大理寺覆谳,然后奏决。
《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二十年,焚锦衣卫刑具,以系囚付刑部。
《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二》:二十八年,又诏曰“朕起兵惩创奸顽,或法外用刑,本非常典,后嗣止循律典,不许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又尝与懿文太子出郊,亲指道旁荆楚,谓太子曰“古人用此为扑刑,以其能去风,虽伤不杀人,古人用心仁厚如此,儿当念之。”是帝未尝不慎重刑狱。盖初以重典为整顿之术,继以忠厚立久远之规,固帝之深识远虑也 。”
汤和,朱元璋儿时的玩伴。他的一封书信,给朱元璋打开了另一扇大门,为朱元璋的人生带来了转机。
.凤凰网[引用日期]
陈梧桐·《朱元璋大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4》
.深圳新闻网 [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 深圳新闻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明史·卷281·循吏传》:“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而已。唯廉者能约己而利人,贪者必损国而厚己。有才敏者,或尼于私,善柔者,或昧于欲,此皆不廉政之也,尔等当深戒之”。
注:指文章的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明太祖实录》卷106
.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百度图片[引用日期]
.博宝艺术网[引用日期]
.炎黄纵横[引用日期]
【金鸡报晓】诗;“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
.绍兴晚报[引用日期]
【不惹庵示僧】: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恁哓哓问姓名。
.新浪网[引用日期]
【咏菊】:“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咏雪竹】:“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野卧】: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钟山赓吴沉韵】:嵯峨倚空碧,环山皆拱伏。遥岑如剑戟,迩洞非茅屋。青松秀紫崖,白石生玄谷。岩畔毓灵芝,峰顶森神木。 时时风雨生,日日山林沐。和鸣尽啼莺,善举皆飞鹄。山中道者禅,陇头童子牧。试问几经年,答云常辟谷。
.诗·词·曲[引用日期]
【宝光废塔】:宝塔摩青苍,招提岁久荒。秋高栖俊隼,夜深月影长。寂寂星摇荡,飞霞入栋梁。守僧都去尽,萤火作灯光。鬼哭思禅度,遗经风日张。独有来巢燕,呢喃似宣扬。停骖伤古意,云合草头黄。闻说当年盛,钟鱼彻上方。
【钟山】:游山智盘旋,俯谷仰奇巅。松声细入耳,云生水石边。敲竹猿长啸,临弆视鹿眠。白鹤来天翅,玄羽衣裳鲜。采芝携桂子,任意恣蹁跹。野人溪外语,黄莺啭更便。山静鸟归疾,林深紫暮烟。樵还渔罢钓,畅饮乐吾年。暑往钟山阿,岩幽清兴多。薰风自南发,森松鸣弦歌。玄猿啸白日,丹凤巢桐柯。灵芝秀深谷,祥云盛嵯峨。树隙观天碧,天清似绿荷。迥闻樵采木,曲涧沿珠螺。鸟乐山深邃,予欢颜亦和。野人逢问处,乐道正婆娑。
【赓僧韵】:天台五百尊,方寸皆明月。月影弥千江,何曾有暂歇。为斯妙用通,今古长不灭。昔当悬挂时,诚非凡可越。住世及应真,几度阿僧劫。假锡作梯航,泛海涛如雪。一旦杳无踪,暂与沙门别。倏忽群禅中,孰能为机泄。禅心旷无迹,如海亦何竭。僧本具他心,宗门常合辙。
【赠四仙】:匡庐之巅有深谷,金仙弟子岩为屋。炼丹利济几何年,朝耕白云暮种竹。
【东风】:我爱东风从东来,花心与我一般开。花成子结因花盛,春满乾坤始凤台。
【新雨水】: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垓。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穹一碧见天开。
【雨坠应落花赓徐瑛韵】:人道春归实不归,但知结实蕊枝稀。昨朝一夜如膏雨,正是花成子就时。
【又赓吴哲韵】:时近清和气愈浓,雨催花实喜晴风。篱边点点如钱大,尽是青青间绿红。
【又赓宋璲韵】:清和未至尚春风,花幕园林似锦红。细雨只教成子速,蕊飞彩蝶最多功。
【雪诗赓曹文寿韵】:翩翻飞舞布田垓,似絮还疑玉蕊梅。一夜扑窗春蝶戏,好风吹去又推来。
【又赓张翼韵】:腊前三白旷无涯,应是天公降六花。九曲河深凝底冻,张骞无处再乘槎。
【游钟山】:钟山阳谷梵王家,帝释台前优钵花。游戏但闻师子吼,比丘身衣锦袈裟。
【思老试壮】:因过雕鞍见马肥,迎风振鬛试霜蹄。试将旧日弓弯看,箭入弦来月样齐。
【神凤操】:钧天奏兮列丹墀,俄翩翩兮凤凰仪。敛翱翔兮栖梧枝,彼观德兮直为我辞。
【庐山】: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大祀】:晨驾旌旄列队行,龙旗遥映凤城明。护霜云外天颜碧,笼水烟边山色青。新岁野郊春气霭,今朝村市晓晴生。鞠躬稽首参天处,四海讴歌贺太平。
【钟山云】:踞蹯千古肇豪英,王气葱葱五色精。岩虎镇山风偃草,潭龙嘘气水明星。天开万载兴王处,地辟千秋永朕京。咸以六朝亨替阅,前祯祯后后嘉祯。
【谕临蒸县官】:临蒸邑治绝殊方,嶪重山碧翠行。溪曲羊肠岚杂雾,树蟠龙体雨飞汤。墨云隙处天澄水,苍海空中日曜阳。好把寸心问民瘼,当迁离瘴任潇湘。
【闻人岭南郊行】:极目山云杂晓烟,女萝遥护岭松边。陆行尽服岚霞气,水宿频吞虬蜃涎。晨仰际峰观拥日,暮看临海泊来船。信知百越风尘异,黑发人居不待年。
【咏南越】:边邑深隍嵌叠峰,土民食粟扣时舂。云山溪水常相合,烟树藤萝每自封。岭外瘴温鸣蟋蟀,海滨郁热显掞鳙。常思不律皆由此,数月朱颜别旧容。
【竹榦青乐钓】:旷浦澄天湿晓烟,智人乐钓稳沙前。蓑轻雨霁云收谷,钓掷纶枢水映船。举棹欲归江月上,挂帆已近暮霞边。汀芦处处飞萤火,照彻渔村饮不眠。
【牧羊儿土鼓】:群羊朝牧遍山坡,松下常吟乐道歌。土鼓抱时山鬼听,石泉濯处涧鸥和。金华谁识仙机密,兰渚何知道术多。岁久市中终得信,叱羊洞口白云过。
【横秋风吹笛】:西风落木绽黄花,牛背村童笛正佳。曾识倚楼人听处,每闻吹月鹤升遐。苍江一色浑秋意,红叶初光衬晚华。冷露下天星斗润,烟波声到是谁家。
【沧浪翁泛海】:海天漠漠际无穷,巨舰樯高挟两龙。帆饱已知风力劲,舵宽方觉水情雄。鳌鱼背上翻飞浪,蛟蜃鬐头触见虹。何日定将归泊处,也应系缆水晶宫。
【题神乐道士】:仙翁调鹤欲扶穹,万里风头浩气雄。翎背稳乘空廓外,丹光横驾宇寰中。飞符到处雷神集,役剑长驱疠鬼穷。见说黄芽心地转,更于何趣觅仙宗。
【云衲野人】:山人修道几经年,闻说飡松足意便。时以断云完故衲,日将流水灌新田。常勤侣鹤岩崖下,寂静俦猿烟雾边。欲访未知何处住,料应霞举已成仙。
【钟子炼丹】:翠微高处渺青烟,知子机藏辟谷坚。丹鼎铅砂勤火候,溪云岩谷傲松年。潭龙掣雹深渊底,崖虎风生迥洞边。径已苔蒙人未履,昂霄足蹑斗牛天。
【入如来禅】: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目有神光顶相圆,王公稽首拜其前。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替佛说法近市廛,骅骝杂□拥粉钿。飘飘飞度五台巅,红尘富贵心无牵。 松下趺坐自忘缘,人间甲子不知年。
【思亲歌】:苑中高树枝叶云,上有慈乌乳雏勤。雏翎少乾呼教飞,腾翔哑哑朝与昏。有时力及随飞去,有时不及枝内存。呼来呼去翎羽硬,万里长风两翼振。父母双飞紧相随,雏知返哺天性真。吾思昔日微庶民,苦哉憔悴堂上亲。歔欷歔欷梦寐心不泯,人而不如鸟乎将何伸。
《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
《清世祖实录》
.凤凰网[引用日期]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凤凰网[引用日期]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 第55、56页. ISBN 0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2页. ISBN 6
《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九年) 秋七月……庚辰,临安公主薨。讣闻,上辍视朝四日,赐祭,命有司治丧葬。主,太祖高皇帝长女,母成穆贵妃孙氏,下嫁驸马都尉李祺。薨年六十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中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 日: 第22页. ISBN 6
.华夏经纬网[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中国网[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注:所谓触怒朱元璋的《应制诗》,其实收录于《皇明雅颂》,颇得赏识。
爱奇艺(),原名...
提供资源类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几个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