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基层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化

刘佳义: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来源:光明日报日 17:58
  (二)我国基层治理法治化存在的问题  基层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客观来看,与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在立法方面,立法冲突现象突出,下位法与上位法相抵触,或者不同部门规范性文件相互矛盾冲突,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立法漏洞,已经存在的社会关系没有法律法规来调整。一些立法过多地体现部门和地方利益,为部门和地方通过自行立法谋取自身利益创造了条件。比如,随意设置审批、特别许可和收费等。而与此同时,在一些行政法规、规章的起草、审查过程中,广泛听取意见特别是听取基层群众意见不够。比如,在涉及城市建设、市场物业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拆迁管理办法、环境资源保护、见义勇为等方面,由于举行立法听证不够规范,一方面造成群众意见很大,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行政法规、规章的质量。另外,一些法律法规中的具体条款已经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没有及时进行“立、改、废”,在一些基本法和单行法之间、法律法规与实施细则之间、原则规定与具体措施之间,还没有完全配套,必须抓紧研究、抓紧改。在基层法治队伍建设方面,公检法力量和行政执法力量不足问题很突出。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全省常住人口接近5500万,而警力不到7万人,万人警力约12.5人,基层警力更为不足。法官、检察官配置也严重不足,全省法院编制不到1.4万人,一名法官一年平均要办近200个案件,难以确保办案质量。政府法制机构力量更为薄弱,有的县级政府法制机构只有2—3人,有的还是兼职,难以适应履职需求。在社会法治意识方面,部分基层干部人治思维和官本位思想仍很严重,习惯于“做工作”“讲人情”的工作方式,凭经验和个人想法作决策、下命令,甚至不懂法、不用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基层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学法、守法、用法氛围不浓,“信访不信法”“越法违法维权”较为普遍,基层法治意识整体亟须增强。
相关新闻->【论文】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思考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思考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你可能喜欢珠江商报 - 日
A2版:要闻(含时事)
佛山召开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工作会议
每个村居要配“三官一师”
&&&&来源:珠江商报&&作者:苏霓
&&&&珠江商报讯&记者苏霓报道:基层产纠纷,身边就有“和事佬”;没钱打官司,法援围在身边转……如此及时、便捷、贴心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明年年底前,全市各个村居的居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了。
&&&&昨日,佛山召开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工作会议,对市委、市政府11月下发的全省首份《关于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提出的12项主要任务进行详细说明。到2015年年底前,佛山有望建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多方参与、优质便捷、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市社工委主任李子甫出席了会议,他要求,各级负责部门一定要在一年时间里实施好、落实好各项工作,不要墨守成规,要结合各镇(街)、村(居)的实际,加大创新来不断完善推进。
关键词:三级平台
编织覆盖城乡的
公共法律服务网
&&&&作为《方案》首项工作重点,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三级实体平台赫然在列。市司法局局长刘坚明介绍,佛山将在区、镇(街)设置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村(居)社区服务中心设置公共法律服务站,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全市公共法律服务网络。
&&&&届时,市民可通过该平台,享受法治宣传、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安置帮教等“一站式”服务。
关键词:三官一师
直联村居促安定有序
&&&&佛山从2011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实行“一村居一律师”工程,全市738个村居现已实现律师全覆盖。基于此,《方案》提出建立“三官一师”(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直联村(居)工作机制,即全市每个村(居)派驻1~2名律师、1名或多名社区民警、1名法官和1名检察官挂点联系,也可由1名法官和1名检察官联系多个村(居)。
关键词:大调解
化解基层纠纷的
“强心剂”
&&&&市司法局副局长易新华表示,围绕基层纠纷的“调解”,《方案》此番也作了许多“法治化”的全新尝试。佛山要建立健全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机制,并加强规范医疗纠纷、物业纠纷、妇女儿童权益纠纷等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
&&&&在此基础上,村(居)要全面建立起调解小组,实现每一村(居)配备1名以上专职人民调解员,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关键词:半小时法援圈
法律服务更便民惠民
&&&&如何让法律服务惠及每位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方案》给出了答案。按规划,佛山欲打造“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
&&&&刘坚明说,目前,佛山已在各个镇街依托司法所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并在妇联、工会、信访、残联等建立了25个联系点,确保群众就地就近申请法援。值得一提的是,申请法援门槛也将通过完善经济困难标准及法援补贴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得以降低,实现“应援尽援、应援优援”。
·珠江商报版权所有·   
珠江商报社报料电话:9 广告电话:0757- 发行电话:0757- 采编电话:0757-
广告咨询电话:0757-股票/基金&
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基层稳定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基层法治是国家法治的基础,基层治理的法治化关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因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重点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  近年来,我省不少地方都积极开展了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探索,如惠州市的“法制副主任”制度体系,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的“法治镇创建先行点”,以及中山在全省率先启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等,这些基层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与推广,为我省全面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但是,从各地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探索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在基层依法行政问题上,政府权责越位与缺位现象同时并存;二是基层法律服务问题上,基层公共法律服务需求扩大与供给不足现象并存;三是在基层行政执法问题上,基层执法难度增大与执法能力不足现象并存;四是在基层法律服务队伍问题上,基层法律人才紧缺与人才吸引能力不足现象并存。根据《决定》提出的“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的要求,关键是要实现政府职能与法律服务两个重心向基层下移,法律人才与财政经费两种力量向基层下沉。  职能下移,实现基层行政职能设置的科学化。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移与下沉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职能转移过程中,必须对下放职能的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重新理顺县(区)―镇―社区(村)三级行政组织的职能权限与关系,进一步完善各部门职能权力清单,为基层依法行政提供合理科学的依据,避免出现上级政府部门赋予基层职能而基层无力承接,基层需要的职能没有放权的现象。尤其在基层行政执法权问题上,珠三角地区外来人口数量多,管理难度大,而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所占常住人口比例低于国家规定标准,因此,既要赋予基层行政执法部门更大执法权限,也要适当扩充基层行政执法队伍编制。  服务下移,实现基层法律服务供给多元化。根据今年2月司法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力度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机制,实现基层法律服务供给多元化、专业化。加快推进社区(村)一级法律服务咨询机构的建设,构建全面覆盖城乡社区(村)的法律服务网络。建设互联互通的基层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加强各级法律服务咨询机构与工、青、妇、残、信访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实现各部门之间法律援助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推进“公、检、法”系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提供更接近民生的公益法律服务,塑造更亲民、更贴心的法律服务者形象。  人才下沉,实现基层法律服务工作队伍职业化。基层法律工作队伍建设的最大难点在于吸引并留住法律人才。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过程中,要重新重视和发挥基层法律工作队伍作用,加强队伍职业化建设,以基层法律工作队伍职业化建设推动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专业化建设。一是政府在政策上需要给予更多倾斜,为基层法律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职业发展前景与规划;二是要加强队伍职业素质建设,提高队伍法律服务能力;三是吸引有社会责任感的律师以兼职形式加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队伍,开展法律指导和咨询服务活动。  财政下沉,实现基层法治建设经费保障制度化。随着政府职能转移以及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基层所承担的职责、开展的工作、需要的人员都会增加,与此相适应的财政支持也必须要增加。因此,应建设县(区)―镇―社区(村)三级权、责、事、财相匹配的财政保障制度,从税收返还中划出专项资金,列入每年财政预算,为基层治理法治化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作者系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HN666)
12/02 17:1911/22 20:2711/20 02:1711/19 11:5611/18 10:0511/17 23:1211/14 03:5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层治理法治化案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