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 红军时期失散人员是否纳新 型农合医疗费

于都县苏区“五老”人员、红军失散人员为家乡新变化点赞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于都县苏区“五老”人员、红军失散人员为家乡新变化点赞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66&&&&更新时间:&&&&
&&&&&&&&&&★★★
【字体: 】
去年以来,我市民生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谈起家乡新变化,于都县苏区“五老”人员、红军失散人员为纷纷点赞。请听赣州台记者周亮,通讯员谢慧发来的报道:
今年100岁的红军失散人员郭仙福,居住在于都县贡江镇上欧村石塘组,在土坯房改造好政策的扶持下,他家获得了4万块钱的土坯房改造补助资金,一家四代搬进了新居。郭仙福说,
郭仙福孙子郭坚华解说:没有党的照顾,就没有这么大的变化,现在村里面变化很大,外面那条路刚修好,还有水电。
今年87岁高龄的丁敏求是一名老复员军人,在于都县新陂乡圩镇居住,每年享受定期定量补助8640元。他告诉记者,“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反腐败、抓改革、抓作风,他对此很拥护,
.村干部解说:党的政策和干部作风,四风都得到很大改观,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农村到圩镇都得到很大改善。
从村里搬到于都县城和侄子一起居住的红军失散人员谢应璜见到记者,唱起了革命歌曲。他高兴地说,现在于都县城变化真大,他经常在侄子的陪伴下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城市的变化。
解说:各方面都好,各方面变化都好大,房子建设的好,乡镇干部、民政干部很照顾他,干部作风很踏实。
(本台周亮;于都宣谢慧)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站长介绍|
om&&& & QQ号:
邮编:341000
本站声明:本站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你的版权,请你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消息后24小时内删除。
视听许可证号1409511& &|& 建议使用分辨率为和IE7.0以上版本浏览本站红军失散人员曾广长:被炮弹炸伤险丧命 身上8处伤疤
19:21&&&&来源:映象网&&&& &
曾广长老人仍然记得敬礼的动作。
  六十五载奋进路,砥砺前行谱华章。10月1日国庆节即将来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缅怀为新中国成立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映象网记者走访河南红色老区新县,寻找老红军,听他们讲述革命道路上的英雄故事,学习弘扬老红军们不畏困难投身革命的坚定信念。
  映象网讯(记者&闫善良/图&王宽/文)新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将军县,这里是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几十位将军的故乡;革命战争时期,新县全县人口不足10万人,牺牲5.5万人。
  这里有这样一个群体:红军失散人员,他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事业做过贡献,但因为部队转移、战争负伤等原因与红军大部队失散。国庆节来临之际,映象网记者走访了新县的红军失散人员。
  曾广长,男,出生于1914年,100岁,家住新县箭河乡杨冲村江冲组,1932年12月参加红二十五军75师,在225团一营二连三排当战士,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与敌作战。1934年秋,红二十五军在安徽七孔桥附近与敌作战,曾广长被炮弹弹片击中负伤,不能随部队转移,被批准返乡回家养伤,后与部队失联在家务农。
  1986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妥善解决“红军失散人员”生活困难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统计核实红军失散人员,并发给定期定量补助。1987年,经新县民政局调查,曾广长被确认为红军失散人员,现每年有13650元生活补助。
  曾广长老人现和儿子一起居住,因为曾被弹片击中险些丧命,身上有八处伤口,每逢刮风下雨伤口便隐隐作痛,2013年4月因故摔伤,现只能依靠轮椅行走。因为年事已高,老人现今仅记得负伤离队时的部分往事,其他作战细节已很难回忆起。今年3月份,老人将离队时带回家的大刀献给箭河乡政府。
责编:李娅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 &>&&>&
重阳节红安县光荣院为在乡红军失散人员喜办百岁寿诞
时间: 11:28:19&来源:光荣院&作者:郑忠林 李莉
& & & & & &10月2日,正逢九九重阳佳节,红安县光荣院的老人们庆祝节日的同时,喜气洋洋地迎来了一个特别的日子&&在乡红军失散人员王业平的百岁寿诞。
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2日上午,县委、县民政局、县老龄委带着慰问金、水果、寿糕等来到县光荣院向王老表示祝贺,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送到了老人的心田。
王业平老人精神矍铄,声音洪亮。看到政府如此重视自己的寿辰,王老心情十分激动,其子女也表示非常感激,感谢政府的关心和县光荣院多年来对老人无微不至的细心照顾和精心护理。
红安民政网红安县民政局官方网站一个失散人员的坎坷经历杨通全核心提示:一个曾经跟随毛主席的,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挂花后流落异乡,隐姓埋名,辗转闽、赣、湘、粤四省,饱经风霜。直至1983年,当这位失散人员的儿子申请入党时,地方政府才派员去福建省长汀县调查核实,终于使这位老人的真实大白于天下。一、初次受访
老者声泪俱下
1993年,在一个风和日丽、冬无寒意的下午,我们来到了地处粤北山区的翁源县翁城镇胜利管理区白芒坝村,去采访一位三十年代参加的失散人员梁家永。接待我们的是他的儿子梁耀妹,经镇委一位宣传委员的介绍,梁耀妹把我们引进了他家的客厅。这时,一位中等身材、身板硬朗壮实的老人笑容可鞠地迎上前来,用粤赣湘闽混合口音与我们寒喧。在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时,他激动地唱起了当年的红曲,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那动荡而火红的年代……二、投奔革命
报名参加红军
1933年10月,调集了100万向我发动了第5次“围剿”,的爱将被任命为北路第三路军总指挥,他提出的“封锁围进,配合迫进,逐步稳进,乘虚突进”的方略,使苏区根据地不断缩小。为了粉碎的进攻,党号召和动员广大工农积极参军参战,保卫。1934年1月,来自武夷山下年仅16岁的梁家永和家乡一个叫尤妹子的姑娘来到江西长汀县公园,聆听、等同志演说,梁家永思想受到很大启发,认清了红军是咱穷苦人的大救星,决心投奔革命。集结在公园的上千名劳苦群情激奋,纷纷报名参加红军。新入伍的红军按照上级的命令迅速地向江西瑞金进发。在瑞金附近一座小学操场上,梁家永头戴红五星军帽,身穿灰白色军装,首次接受朱毛首长检阅,顿时万众欢腾、映红了半边天。梁家永被编在独立第一团(前身是红十二军)一支卫生队里,班长唐海林常常教梁家运学习文化,使他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在历次中,梁家永和战友们日夜辛勤地护理着从前线下来的伤病员,有时遇到敌机轰炸和反动派包围,卫生队必须立即把伤病员隐蔽转移或与敌军周旋,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光劳任务。三、苏区陷落
由于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占了统治地位,主要领导人在上提出“寸土必争,御敌于国门之外”,战术上提出“全线出击、两个拳头打人”,而的“敌强我弱,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正确军事路线却受到排斥打击,致使革命根据地越来越小,红军伤亡很大。日,宁都失守。11月10日,瑞金陷落。提出对“匪区”要实行“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烧”。他要求的18军彻底铲除“红根”,在80天的清剿中,瑞金县被惨杀18000多人,真个是“鸡犬不留,难寻壮丁,炊烟泯灭,田野。”为了保存这支革命火种,党决定采取大规模战略转移,也就是举世闻名的。四、长征路上
因伤疏散离队
日,梁家永随征,蒋介石为了消灭和阻止红军北上,天上每日有几十架飞机轰炸,地上国民党正规军、对我围追堵截。一天,行军至湖南蓝山县境一个排下村时,敌机轮番附冲,射、扔炸弹,梁家永为了保护伤病员,左脚突然被一块弹片击中,鲜血直流。当时部队接到命令,必须立即转移前进方向以避开敌军围堵,后勤与群工部决定把一批伤病员疏散在老乡家里,梁家运由于不能行走,被安置在一个叫火田土村的邓大伯家养伤。好心的邓大伯用生草药为梁家运治疗。部队突出重围后,梁家永从此便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在那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只要身份一暴露,就会遭到敌人杀害,他只好化名“老张”。敌人来盘查,他始终称说自己是从湖南长沙来的逃荒难民。五、抓去充军
寻机逃离虎口
敌人拿不出证据,便把他捉去当“猪仔兵”,卖给广东坪石国民党部队充军。梁家永在坪石蹲了8个月,知道了红军早已到达陕北的点点消息,心中非常激动,他日夜思念着战友,决心逃离虎口,就算找不到红军,也不愿给国民党当炮灰。在一个月黑风清的夜晚,梁家永趁部队野营演习之机,丢了枪枝,脱去军装,在垃圾堆里捡了几件破衣服扮作难民,沿途流浪到青塘(英德县)窝下钟,一个叫钟阿养的好心人收留了他。梁家永化名“张金保”,每天给钟家放鸭弄餐饭吃。六、沿途流浪
暂作梁氏干儿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处兵荒马乱,人心惶惶,国民党不抵抗,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梁家永在钟家住了三年,然而他身在他乡思故乡,他无不时刻记挂着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乡亲们,于是向钟家提出了回老家的要求。身无分文的梁家永怎耐得饥寒交迫的煎熬,他沿着广韶马路朝北而上,当他落脚在翁源城唐面刘屋刘秀秀家时,适得温汝奎介绍,终于在白芒坝定居,作了梁汝雄的干儿子。七、转辗半生
思乡之情未泯
1949年10月,翁城镇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县城获得解放。梁家永娶了妻,分了田地,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当儿子成年后,梁家永始把自己的身世诉说给亲人,消息传开,人们对他的经历仍半信半疑,“文革”时还作为国民党逃兵看待。1974年,梁家永儿子梁耀妹为了弄清自己的祖籍,携着妻儿,千里迢迢地踏上了寻宗问祖的征程。在福建省长汀县各级政府的关怀和协助下,梁耀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老家,父亲的身世和老家亲人的下落才得以证实。八、政府协查
历史真相大白
原来,梁家永原名张炳元,系福建省长汀县南郊区五通街贫民,1918年生。父亲张绍彬,在炳元只有6岁时便去世。有一小弟,乳名称六十六,姐姐张七妹,11岁时就给人做童养媳,母亲是个哑巴。张炳元参加红军后,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家属进行残酷迫害,红军撤离苏区后,张炳元的弟弟被还乡团捉去活埋,姐夫因支持红军也被敌人枪杀,孤苦零丁的母亲颇受敌人勒索摧残。直熬到解放,张炳元母亲被人民政府授予“烈士军人家属”光荣称号,其生活由当地政府“五保”,于60年代去世。张炳元的堂兄弟现在都是长汀县国家干部。1983年党组织决定吸收梁耀妹入党,为弄清其父梁家永的历史,翁城人民政府派专人调查获悉,梁家永当红军时的老班长唐海林同志仍健在,他证实了梁家运那段当红军的历史事实。在当地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梁家永的历史才得以确认,民政部门每年给予这位老红军以相应的优抚待遇。儿子梁耀妹入了党,被培养为农村干部。2005年,这位红军失散人员获得了一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光荣纪念章。梁家运于日去世,享年92岁。孙子们相继外出务工,生活过得一天比一天好。(本文作者为广东省翁源县翁城镇明星村农民、翁源县政协委员、韶关市作家协会会员、韶关市客家联谊会理事、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011年广东农民读书活动岭南乡村读书带头人)本文内容于
12:22:38 被小编N编辑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失散红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