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法学就业前景怎么样毕业生的就业怎么样?都在干什么

我现在山东大学读法学本科,前景怎么样?
借个平台回答一下。1、您所毕业的大学,学历,目前工作所在的城市。SMU法硕在读。魔都。2、所就职的公司/单位某台资企业。PC行业。3、目前的职位以及工作的具体内容法务专员。负责公司所有合同审核以及会帮忙做一些主管丢过来的事情。4、该职位的入门年收入,以及三五年后的年收入。目前实习期3K不到月薪。转正后7W左右。税前。分基本工资+绩效+住房补助。5、该职位的入门门槛。硕士+CET6+司考。6、你最典型的一天的工作与生活是什么样子?上班后收邮件。处理堆积的合约签办单。分为授权和合同。周一最忙。其余OK。压力还好,需细心、耐心和专业。7、工作压力来源于哪方面?什么时候压力最大?合同有很多种。涉及自身空白或者不熟悉邻域时会紧张。主管丢合同过来和主管不在我临时代替法务部去开会的时候。= =。8、出差频率如何?喝酒应酬的频率如何?无出差。不用应酬。9、工作的人员变动是否频繁?这份工作的工作经验对于今后跳槽是否有帮助?不清楚。公司名声不错。积累经验和熟悉该行业运作流程。10、这份工作能给你带来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收获新技能。闲的时候不知道干神马。11、你认为这份工作对你来说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十年二十年后你会处在什么职位上?不考虑。会改行。12、你认为什么样的人适合做这份工作?什么样的人不适合?女生。有野心的人。
高杉按语:此文缘起于四月初我在微博上转发了一个毕业生在法院与律所间择业犹豫求指导的问题,大家回应热烈,当时就集合长短评论,制成了《法院还适合青年法律人吗?》一文与大家分享。推送此文后,又陆续收到读者的若干评论,所涉职场感悟也不再局限于法院及律所,现在我将这些评论增补进来,文章名称也相应调整为《青年法律人的职业选择》。身为法律人的你,无论供职于律所、法院、银行还是其他机构,只要有职场感悟想与同行及后来人分享,请通过微博或微信发送私信给@高杉峻 ,我将持续更新此文。【增补部分】评论一:适合不适合还真得看自己的心态,就目前而言,我个人的感觉是累并有收获,法院收入不高但温饱足矣,学习专业技能与知识的机会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也很多,想升官发财千万不能来法院。评论二:说检察院里除了公诉科外其他科室很闲了,不全是事实。别忘了检察院里还有个反贪局,是越来越忙了,检察院考核压力非常大,有的地方靠全地级市条线考核打分排名,办案数量越飚越高,而且因为办案模式的因素,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一上案件真是三班倒,累的很。而且年轻人进来,基本都是进反贪和公诉的,轮岗少。其他非业务科室,那就是宣传信息简报调研任务吓人,比法院务虚很多,因为法院参加地方活动少,检察院参加地方政府活动太多,妇联组织个机关健身活动,检察院都派几个人参与,就别说政府其他部门组织的活动呢。评论三:这个问题的答案一要看能力,二要看预期。评论四:其实不管哪条路都在于你自己的选择,经历丰富才是最大的财富。我从top所跳到法院,或许以后又会重回律所,anyway,有丰厚饱满的人生记忆就够了。评论五:我只想说这也许不仅是法律人的徘徊,我们都有过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决择的经历。其实做任何职业只要你够用心够努力够执着够坚持,时间终会给我们答案的。评论六:对的,梦想最重要,自己想做什么,想学什么,最终都取决于自己。朋友在学校时经常帮人打官司,后来刚毕业就进了法院,辛苦在基层干了一年,整个人的实务水平和能力都有了极其明显的飞跃,这样的人之后做什么工作都不会差。评论七:说说我身边法律人的现状吧。我是二线城市二本大学毕业的法科研究生,本科毕业时的同学们一半考上研、零星几个选调生去家乡的基层法院、一部分考公检法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再剩下的转行干别的了,只有几个做律师了。研究生的同学25人,毕业后只有1个做律师,2个富二代和父母一起开公司或自己创业,剩下的做法务和考公务员。平心而论,我们这些二流法学院的不是那么聪明的法律人,能考上公检法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是比较好的比较体面的工作了,当然不排除我们这里有脑袋特别灵光的。我周围做律助的同学,每个月只有1500块钱薪水勉强生存,父母时不时补贴,起点是比较难。考上公务员的同学起码能安稳和温饱,听起来都更好找对象。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做法律精英的梦想,但是也得认清现状,认清自己的能力。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心怀梦想,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厚积薄发,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评论八:其实我觉得法学生不要把自己的就业给限制太多,一定要专业对口什么的。我觉得法学教育主要是训练一种思维,还有就是保护自己的意识。这些根本学好了,职业道路才会更加广阔。最后再说一句,工资虽然很重要,但是解决温饱后,工作的热情更重要。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工作最好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毕竟,我们每天有三分之一以上时间在工作。这么久的时间,没有爱可怎么坚持下来呢?这段话有点虚,但确实是我的真实体会。总体而言,我觉得人的目光一定要放长远,不要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工作是生活很大的一部分,要有机的结合考虑。首先要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份工作会否让自己成为更接近自己愿意成为的人。这样才会在面临多种选择时,不会迷失自我。没有选择时,不会觉得无路可走。最后再说个接地气的吧,我觉得去金融机构做风控不错哦,几年后转行做业务就更好了。至少起步阶段生活可以解决,几年后市场化的择业选择也多一些。评论九:我就在二线城市法院工作.这几年中基层法院招人如同抓壮丁,招来新人过了公务员试用期就办案!案多又案杂,很累!不建议考法院!评论十:我们同批硕士同学中有好些人一起回了中部地区的家乡省城,省高院、省直机关、银行、律所的都有,毕业七八年了,现在收入和职级最差的就是去了省高院的,而且他们还是最忙的,到年底约他们出来同学聚会吃饭,他们都忙得没时间。*****以下是首次推送时的文章*****法院还适合青年法律人吗?高杉按语:转发了一个毕业生在法院与律所间择业犹豫求指导的问题,大家回应颇多,特集合大家意见、制成长文与大家分享。总的说来,这个问题,要区分是否一线城市、学校、性别、个性、家境来做判断。【所转私信问题】人在北京,即将毕业,如长期以民商事诉讼律师为职业目标的话,法官和律所助理两种起步方法中,何者更为可行?【微博上的回应】//@Trust-Lawyer:一线城市,法院慎选。一则,法院解决不了生计,不适合广大苦逼青年。二则,基层法院分工太细,很多法官只办某类案件甚至一两种案由,十足螺丝钉,干上四五年除了经办领域,其他专业识基本回到司考前,市场价值有限。当然精于业务、善于钻研的法官也有,能积累资源变现的也有。但都是少数。分工细提高了司法效率。可针孔穿的再麻利,也干不了裁缝。很悲哀!法院工资低也有合理原因。他们考进去的时候也许一流,但若干年后综合能力总体上已然不行。有不愿出来的,但多数人出来也不值多少钱。我赞成适当提高一线法官待遇,不是因为他们水平高,而是真该给份辛苦钱!任何职业都有利弊。不过法院是行政体制,企业和律所相对市场化。体制内个人前途寄予特定人、特定规则。市场化逻辑下,专业能力决定市场价值,也更尊重个体人格。欲走功名路,先有好心态。否则汲汲于人际,籍人之欢心求己之安稳,若求利不得,更易身心俱疲。择业肯定得综合考虑个人家境、爱好、性格、能力、地域、性别、配偶家境及工作等等原因。我所说的也无非是给一个想做点事的人的一些参考。北京还得考虑户口。有的人能到法院就已经是自己能找到的最好工作了。还有啥选的。//@评论员文章指出:显然是律助。现在已不是当年律师市场非饱和的状态了,能等你慢慢吃关系,五年后出来,你没准会发现当初的同学现在是你老板。研究生毕业平均25岁,五年服务期下来30岁,非诉是别想了,做诉讼还有禁业期,就算真的守着本院吃所谓“人脉”,真以为所有客户都会认?真以为老同事们会给多少面子?难道光凭刷脸能搞定别的律师搞不定的事情?此外,想过拿“我在这个法院有关系”去谈案子有多low么?//@黄智鑫律师:前阵子一个当过多年法官的律师说要转行做投资不准备做律师了,说人治国家律师就是打酱油的。体制内法官非主流,体制外律师也非主流,不是喜欢法律专业的,律师做跳板的机会确实更好。喜欢法律的,定纷止争居中裁判的法官自然是终极追求。//@Bolly2013:我所主任56年的,92年从城建系统调到法院,做普通法官到97年辞职。辞职原因是与上司庭长好上了,院领导说你们要结婚必须调离一个。辞职出来赶上了好时候,那几年法院拍卖不规范,挣的钱全部用于低价购买法院拍卖的房产,不到十年实现了财务自由。他的观点是在法院干几年辞职最好。//@听8月在唱歌:建议博主继续补充一点,要考虑现在法学专业开的太多,各个院校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所处一线城市并且名校毕业,当律师是最好的选择。对于普通院校(我就是不知名二流院校的)学生,当律师难度很大。法官不是最学以致用的职业吗?法科生的专业培养都是按照培养法官的模式,当然为了个人发展还是当律师更有大展拳脚的机会。当律师,案源在哪里?和医生一样,也要做出成绩,得倒历练才有机会做出名气。在法院工作,最大的好处可能就在积累案源方面了。当然以上可能只适用于我所在的二三线城市。//@暴走的机枪射手:我觉得法院给青年人的最重要的并非市侩的案源,而是相对正规和全面的职场训练。这一点大部分律所都做不到,那些代理词都写不清楚(还有根本不写的),法官递话给他都说不出要点的老油子,指望他们带什么徒弟?所以如果进不了像样的律所,现实的经济压力又不大,法院还是可以考虑的。//@东南大学王禄生:考虑到法学专业极低的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法院真已算上好选择了!经历了十年繁荣之后(2000年至2010年),法学院招生的增幅有明显放缓的趋势,甚至在部分年份中出现负增长。2000年各高校在校法学本科生人数为27.2万,到了2010年达到峰值的69.7万人,此后开始下降,2012年在校法学本科生人数约为63.6万,大致相当于2004年的规模。为什么法学的热度开始下降?原因很简单,就业率惨不忍睹。法学专业的就业率长期位列各专业倒数。根据2012年的数据显示,法学专业就业率为所有专业的倒数第三,仅比音乐表演和生物工程强。考虑到在各高校为了考核达标所普遍存在的就业率造假,法学专业的真实就业率肯定更低!更为重要的是,法学专业不仅就业率低,而且就业对口率更低,2012届法学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仅为53%。这意味着有接近一半的毕业生从事与法学完全无关的行业。因此,别管法官还是律师助理了,法学院毕业生能够找到工作已属不易(好歹专业超对口!)。相对于法学院学生可以选择的工作范围来看,法官真心是可以点赞的行业了。【微信上的回应】(微信是私人交流,故匿名处理)评论一:我在法院16年,可以告诉你,出来后只会后悔为什么没早点出来!我在法院时,我们的收入比党委、政府很多部门都高,关键是法院发展的空间实在不怎么样。在我们这,到今天为止,中院的庭长(正职)要解决个副处级都很难,等到头发胡子白。虽说在机关欢乐很重要,职级也很重要呀!其实法院、检察、党委、政府都一样,在中国,都是官本位,相比较,党委、政府晋升包括外派任职的机会多得多,而在法院基本没外派的机会,在本单位提拨不起来,就慢慢等退休吧。法院要真正吸引人才,留得住人,一方面是提高待遇,另一方面是能否去官本位,实现法官职业化,如果做不到,绝大多数法官满脑子想的不是案件怎么办,想的是如何和领导搞好关系,如何尽快提职,一旦自己的预期达不到,基本上都想走人。寄希望靠法院人脉来拓展业务,路会越走越窄,可能商界、政界对律师的帮助远胜于法院口。评论二:如果以诉讼为主,在法院两三年会积累强大的人脉,而且这种同事间的情谊远非律师与熟识法官的人脉可比!评论三:年轻人的激情和理想需要出口,专业技能、情商需要打磨,对社会的了解更需要深入和全面,律助是最合适的。以我十年律师从业经验来看,所谓的法院人脉关系没有那么重要,做好自己的专业才能真正赢得尊重。(注:上海律师的评论)评论四:律师头几年太难熬了,法院虽然工资低,但头几年的物质保障还是比年轻律师要好一些。评论五:女生要是公务员就不要出来了。不是公务员就从法院合同工做几年然后出来做律师。评论六:个人觉得城市和小城市的区别还是存在的。北上广可能差不多,但如果是家乡小县城的话,这个值得商榷。评论七:我做律师13年,后悔的是不曾在法院呆上个三五年。评论八:再补充一下吧,我认识的诉讼律师,有一部分在公检法工作十年左右,基层到最高院都有,不能说一点没用,那人脉是求都求不来的,做人不能矫情,在北京的外地人没有案源很难过的。评论九:二三线城市基层法院更加没有吸引力,切身感受。三分之二的工作都为政府写材料为上级法院做数据为法院宣传写信息。评先进以你发表的宣传文章调研报告论文为标准。如果做这些你没问题,那不如进政府,晋升快还不会忙成狗。如果抱有法律人理想,在法院是不会实现的,你会在对这些假大空工作的恶心感和对自己未来的迷茫中被受煎熬……看着为了调解在法官劝说下不断被牺牲利益的老实巴交的当事人,你绝对不会认为你在为人民服务。评论十:补充一下深圳地区的吧,深圳法院公务员起薪是8000左右,吃饭有饭堂,伙食非常好,中午有午休室,而且办案量非常大,相当能锻炼人,基本上三年换一次业务庭。个人认为刚毕业去法院还是非常好。至于律助,公司制的一流大所能去到,传统所助理一般3500左右,关外很多所甚至只有2000,而且独立执业之后没有案源很难过的。至于我,本地大学(就一间…)毕业,毕业直接进了一间本地传统大所,大概3500,毕业两年多独立执业,靠师父关照,日子也还过得去,但是花销甚大,远不如法院的同学过得舒服。现在是毕业第四年,法院的同学基本已提助审。但是问我为什么不去法院,因为我受不得管…另外补充就是,我在本地有家,没有经济压力,否则说实话,毕业做律助,压力真的蛮大的。评论十一:对了,深圳公务员都是有宿舍的,基本都在小区,环境非常好,而且每年有名额送去港大读llm,包学费,工资照发,包当地住宿。评论十二:深圳法院晋升法官太慢了,有同学在深圳法院都超过五年了还没晋升法官。据说深圳法院还有法学硕士去了七八年都没任上助审的,真是耽误人。评论十三:个人认为关于应届毕业生是从律助做起还是先进入法院,孰优孰劣,是无法一概而论的,每个个体的自身情况不同,执业所在的城市也有不同,不同的法院也有不同的情况。像我个人,从进入法院我们就基本上按法官进行培养的,除完成书记员工作外,还要分担一部分法官的工作,从业务能力培养上是足够的。不同的发展路线其实各有优劣,关键是个人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其中好的因素,如何防止不利因素的影响。(注:珠三角广深之外法院法官的评论)评论十四:1.法院律所之惑,我觉得律所和法院不是关键。两个行业各有优劣。如今后打算做律师,也可以说没有太大区别,最终事在人为,没有哪个行业能保你一个前程无忧。2.对这个事情拿不定主意的,建议进法院。因为有这种困惑的一般是向往律师的高收入和自由,又希望法院的稳定和保障,说明还没真正想面对激烈的律师竞争。评论十五:一线城市法院对年轻法律人没有太大意义。法院的优点是稳定和起步省力,只要若干年后不要眼红律师的收入就行了。律师起步最难,经过若干年积累后,稳定下来就省心了。另外,律师的自由是法院所没有的。至于想着法院工作经历会给律师执业带来案源的人,在一线城市基本可以洗洗睡了。评论十六:说下我自己的情况。我是在一个安徽的小城市,五六年前考外地研究生面试被刷,后从事律师行业,跟一从本地法院辞职出来老律师做案子,做了三年吧,基本都是些刑事案件和普通民事案件,由于小城市人脉关系复杂,一直没有独立案源,收入起伏较大,且小城市的律师和法院关系混乱无比。前两年通过公务员招考进入本地纪委工作,工资加上补助比一般公务员高出不少,在我们这个城市应当算一份很不错的工作。现在就靠着订一些期刊和关注中国裁判文书网保持学习法律的感觉吧,总感觉哪一天还会回律师行业。评论十七:首先问题本身的描述有问题,进法院很难直接做法官,也是先做法官助理或书记员(这个事情在报考法院之前一定要打听清楚,有的法院的法官助理或书记员是不能晋升法官的,法院招考公告上写明的审判岗并不意味着进了法院就是法官,审判辅助人员也属于审判岗)。个人建议有这样想法的毕业生应直接从律助起步。主要原因是「一线城市的法院越来越不适合青年法律人的职业成长」,时代在变,过去的经验可能已不再适用,现在一线城市的法院,年轻人进入法院后晋升法官前的等待期,已经或正在变得越来越长,你去法院七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过去了,可能都还是书记员或者法官助理,而辞职后去律所还面临禁业问题(想想那个时候你已经三十多岁了,别忘了男生还有买房成家养家的压力)。在可预见的未来,法院的薪酬也不大会有实质性的提升。好动者可去律所,好静者可去法务。当然,我这里指的是好的律所和不错的公司。以上建议适用于名校法学院毕业的男生在一线城市择业,且未加入户口因素。附投稿一篇:法律人生存状况对比(仅以西部某省为例)作者:@法官很忙(邮箱:)微博上关于法科生择业方向的文章引发了很多讨论,结合本人与在检察院、律所朋友的情况,谈一谈我的看法,价值无涉,只谈事实,供大家参考和谈论。本人27岁,屌丝211民商法学研究生毕业,现供职于西部某省中心城区基层法院,工作三年半,任命审判员一年半,先后在审判监督庭、未成年人综合审判庭、民庭工作。一、入职难度如果通过公务员考试进法院和检察院,以本人就职法院为例,因为在招考时未要求通过司考,法院的招录比例在100:1;检察院低一些,大概在30:1;如果是本科毕业想进律师做律助,只要人还算机灵,基本没问题,但是薪酬确实低,很多律所就是拿你当最廉价的劳动力,当然,你可能确实只值这个价。薪酬问题下个部分讨论。仅就入职门槛和难度而言,法院无疑是难度最大的,2011年招考5个人,800多人报名,真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检察院相对而言竞争不那么激烈,但是地域较好的检察院竞争也比较恐怖,大概50:1吧。二、薪酬待遇本人工资卡上的薪水为2700元,加上1000的增量补贴、700的公积金、400元的政法津贴、200的法官津贴(现在暂停没有发放),月收入5000元左右,再加上每个法院有一点办案津贴(这个视情况而定,去年8月份中纪委下文之后很多法院都停发了),我们法院发的时候基本保持在1000元左右(现在也停了),加上年终的奖金(这部分不固定,每年不一样,2万左右吧,但是也不稳定,据说今年开始也要取消),年入约8万。检察院和我们差不多,差别在于检察院一般没有办案津贴,或者比较少,但是检察院每年单位内部会发奖金,具体金额不固定,总的而言应该不会比我们低。我几个做律师的朋友,实习期间确实比较惨淡,本省很多律所招助理实习期间都是1000元+奖金,实习期平均水平年入3-4万,转正后律所就不发底薪了,视你做的事和办理的案件数量发薪水,我大学同学做律师3年半,现在年入约12万。很多人说法院和检察院的福利好,下面谈谈福利情况吧,法院和检察院早餐中餐基本免费(有些象征性一餐收1-2元),上下班公车接送,单位4年定做一次制服,包括西服一套、衬衣若干、大衣一件、防寒服一件。说到很多人关心的房子问题,这个每个单位的情况不一样,有些运气好的一进去就碰到集资建房,每平米价格约市场价一半。比如我们隔壁检察院,就在市区集资了一套房,但现在碰到这种好事的概率很小。律所这方面基本没有。三、职业发展空间以法院为例,《法官法》规定一年任命审判员和检察员,研究生一年任命,但事实上法院普遍缺乏书记员,我们法院从2013年起内部规定要工作四年才报人大任命,四年还算短的,我了解很多法院都是工作五年才任命,中级法院和高院很多是只给你任命助理审判员。法院职业发展空间小是总所周知的事情,一方面是因为人数多、职位数少;另一方面在于法院流动性极差,论资排辈情况极为严重,起码要工作10年才能任命副庭长,40岁前想做庭长基本没门。当然也有一些县法院人数较少、法庭很多,很多年轻人任命审判员后马上提拔做庭长的也有。检察院相对较好,检察院人员少、科室多,5年左右基本能做一个部门副职,10年做部门正职基本没问题。对律师而言,工作10年基本就进入职业生涯黄金期,以本地为例,工作10年以上的律师收入基本都能稳定在50-100W左右。很多律师选择在这个时候另立门户自己开律所,收入都还不错。由于律师接触面广、视野开阔,很多律师在完成资本积累后都转行了。四、专业训练在法院而言,任命审判员后轮岗一般较慢,3-5年轮岗一次,由于所在庭承办案件有所区别,所以对法官的限制也比较大,很多法官精通某一类案件,比如我在民庭,民事案件比较熟悉,但是刑事案件经验基本为零。法院优势在于可以迅速熟悉各类案件的诉讼流程,对程序法的了解肯定要比做检察官和律师更为全面和精细。对非诉业务了解基本为零。法院有很多学习的机会,经常有最高院、法学学者讲课,如果你有时间参加,保证能受益匪浅。对检察院而言,除了公诉科以外,你大学所学的法律知识基本就荒废了,很多检察院的民行科一年才办理几件案件,再加上公诉科毕竟接触面太窄,如果对法律很有兴趣并以此为志业,我真的不建议去检察院工作。对律所而言,由于本地经济比较落后,很多律所都是以诉讼为主,精通非诉业务的律所几乎没有,所以律师的主业是诉讼,做律师可以接触到各类案件,但是难于精通,很多年轻律师基本都是在摸索着办案,诉讼业务素养确实很成问题。但有一些律所能够承接部分非诉业务,虽然和金杜这些所没法比,但做一下融资、公司合并分立收购应该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本地律所管理很松散,执业基本就靠师傅手把手带和自学,如果不是严格自律和好学的律师,很难收到规范的职业训练,很多年轻律师连个诉讼请求也没法写清楚。五、职业压力法官压力很大(仅限办案的法官),这个真的是事实,我现在年均办案量约300件,我们法院办案的法官基本年均办案150件,再加上一些政治任务、接访、学习、维稳等等,真的是苦不堪言,常常做梦都梦见某个案子快超审限还没结案被吓醒。检察官相对轻松,公诉科的检察官比较忙,但工作强度肯定赶不上法官,其他科室的检察官就很闲了。律师压力也很大,刚出道的律师基本都是帮其他律师做案子,加班、出差、应酬是常事,忙还不赚钱,没办法,小律师就是合伙人的打工仔,合伙人把持着案源,小律师自己接不到案子就没法独立。你还不敢不忙,因为你没有案源,不做事就要被饿死。六、总结下面我所说的仅限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法律职业人群。对于法科生而言,如果是女生希望平稳安定,建议你选择去检察院做检察官。对于生活在三线以下的城市并以法律为志业的法科生而言,如果你自身条件不是特别优秀到能进国内一流律所,建议你去法院呆五年左右再出来做律师,主要是能熟悉诉讼流程、了解法官办案的思维,另外,不要想着在法院能够积累多少人脉,在法院确实能交到不少法官、检察官的朋友,但是如果你想辞职后靠人脉吃饭,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绝对没戏,一旦你去做律师,你以前的朋友就会防着你,尽量不和你有过分亲密的交往,更别说给你介绍案源了,如果你打着他们的旗号在外面忽悠当事人,可能你连朋友都要失去。本地有很多法官辞职,但是专职做律师的都是少数,有些去高校做老师,然后兼职做律师;有的直接出去做生意了,也有出去做评估拍卖公司等诉讼周边业务的。总之,除非你去一流律所接受国内顶尖的职业训练,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做法官和做律师真的没有太多差别,可能法官还能获得相对正规和职业的诉讼训练。比较而言,法官辞职出去在本地做律师可以很快上手,案源问题也不会太大。本地好几个律所都是法官辞职出去办的。需要提醒一些法科生的是,做法官和做律师对人性格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落后地区,法律市场十分混乱,忽悠当事人、乱收费、各种饭局酒局拉关系、各种潜规则,你一个刚毕业的小屁孩,如果自身定力不够很容易迷失自己。尽管法院也有不少法官爆出各种丑闻,但是法官的职业环境还是要好一些。选择做法官生活较为稳定,而且职业发展前景应该还是不错,但是如果你梦想做美国式的大法官,起码我们这代人应该没有希望了,不管司法改革如何进行,大环境就在这里摆着,只能是相对改善而已。总之,不管你选择哪种法律职业,一定不要忘记你的光荣和梦想,起码要问心无愧,这个真的非常重要。——————————《高杉LEGAL》﹥﹥﹥民商法实务研究@高杉峻 出品|微信号:gaoshanLEGAL
我是复旦大学法学院2003年毕业本科,去年我们毕业十周年聚会,我负责联络工作,对大家的工作情况比较了解,以下介绍一下法学本科毕业十年以后的从业情况。全班150名同学,主要就业方向如下:1. 律所 38人,不乏知名律所合伙人,但诉讼律师比例非常非常低。2. 法院 5人,有上海某法院某庭副庭长。3. 检察院 3人。4. 政府机构 17人,有某省副省长秘书、某直辖市某区委书记秘书,其余有公安、海关、工商、民政、质监等。5. 金融 16人,各银行、证券、创投等。6.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 3人。7. 教育 7人,有清华法学院教授。8. 传媒 3人,有记者、广告等。9. 其他 如房地产、物流、化工、制造等各行业。当然还有自己创业的、在家做全职太太的。以上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题外话,毕业十年重聚,150人全部联络上,最终出席了近100人,大家回学校参观、交流、聚餐,非常温馨快乐。但聚会几个月以后其中一名非常优秀的同学疑似因工作压力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实在另人扼腕。说到底,工作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关键还是内心的平安喜乐吧。
welcome to the hel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学就业前景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