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传略真的拙于奇谋将略吗

同样是熟读书籍,为什么有的人就能迅速应用于实战,而有的人却只能停留于纸面上?
1、都说实践出真知,可古代那些谋士很多都没有实战经验,他们是如何获得看透迷雾的本领?2、很多人都说赵括其实是背了黑锅。这不是我关心的点,历史上肯定也不少熟读兵书,却只是一个呆子的人。3、我想问的是,同样是熟读书籍,有的人就能迅速应用于实战,而有的人却只能是书生?
按投票排序
正好刚刚修改完一个关于长平之战的答案,正好看到这个问题,顺便进来答一下。现在排名第一的这个答案明显是错误的好么?这个怎么能有这么多赞我都想不通。扯到诸葛亮身上干什么腻?且不说这个答案里对诸葛亮的认识仅局限于《三国演义》的说法,连《三国志》都不是怎么描写诸葛亮的好么!诸葛亮是谋士出身,职位是丞相,赵括是军事世家出身,职位是将军。完全没有可比性的好么!咱们回到长平之战上看一看,赵括是不是纸上谈兵的笨蛋,我不敢顺便推倒史书记载说不是,但是咱们看看一些显而易见的疑点好不好?第一,阵亡人数比。史书上说长平之战,秦军前后出动55万人左右,赵军前后出动45万人左右。秦军战死15万,赵军战死约40万人被杀。而且史书上说,白起杀降卒40万,仅几百人回到赵国。那么简单计算一下,照这样的说法就是秦军战斗中死亡15万,赵国战斗中死亡5万。这个可能么?我们可都知道史书上说秦军在长平之战中一直是相对有优势和主动权的一方啊!那么这个不合理的记载怎么解释?唯一可信的解释就是赵括的进攻是给秦军造成过重大的伤亡的,我们来看个旁证,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如果历史上秦军在截断赵军粮道之后,秦王依然高度重视这场战争的话,那么说明赵军真的是很猛的,那么之前赵军在廉颇的指挥下一直都是战略防御姿态的话,那么赵军的死亡人数和造成秦军死亡人数都不会很高。那么是谁大面积杀伤秦军,造成秦军15万战损的?是谁让秦王如此高度重视这场战争胜负的?那么唯一合理的推断只能是赵括。那么赵括如果真的很猛的话,是怎么失败的,又是怎么被描写成一个纸上谈兵的白痴的腻?那么就要从战争爆发和赵国最高领导层的战略决定说说,战争的导火索是秦赵两国对上党地区的争夺引起的,上党是韩国的土地,被秦国控制,韩国为了祸水东引,把上党这个烫手山芋送给了赵国,赵王在平原君支持下,决定接受上党,这个决定不能算完全昏庸,毕竟不要上党可以暂时不和秦国冲突,但是坐视秦国做大,赵国可能就很难再和秦国对抗。战争开始之后,廉颇率20万军队支援,记住这个数字,一代名将带兵20万。而赵括后来要面对指挥50万大军任务,即使他不是纸上谈兵的白痴,这个数量级的兵力真的是对任何将领都不好应对的一个大数目。这是赵括的难点一。之后随着战争升级,秦军换白起为帅,那么这就是赵括面临的难点二,一个新晋将领,即便出身军事世家,但是实战经营和白起这种无敌名将相比,劣势也是明显的。秦国因为粮草供应吃紧,也展开了外交手段。那么同理,赵国也不好受。换下廉颇,换上赵括可能也仅仅是中了秦国反间计那么简单,很可能是粮草和国力的压力要求赵国不能接受廉颇的持久战打法,换上新锐和可能相对善攻的赵括也是赵国上下的一个统一战略思想。这样赵括就面临难点三,那就是在难点一和二的基础上,要尽快结束战争,而且要赢。这里说个旁证,洪承畴牛B吧,指挥能力和经验丰富吧,在崇祯和陈新甲要求他在军饷有限的情况下,在关外出动出击,搞定清军的时候是什么下场。既然洪大帅做不到,为什么赵括就必须要做到。其次这里还有一个难点四,那就是赵括本人的威望不足,他的身份在长平之战前只能算是官二代,在将士心目中地位不高。导致战略决战的时候,身为最高统帅的赵括要亲身上阵,而不是居中运筹。可能也是导致被秦军割裂包围的一个原因。最后的最后,赵括在被秦军大军包围,没有有力援军的情况下,坚守46天,最好还能组织突围,而且在突围途中被射杀之后,赵军才崩溃。这样的记载和纸上谈兵的白痴形象你和我说是一个人,我有点不敢相信。所以史学界是有人为赵括翻案的,近年不少为赵括翻案之文章引用《史记》:“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战国策》亦说长平之战使得秦“国虚民饥”,主张赵括突围时也重创秦军,不失为骁勇善战。然而长平之战前后由一连串的军事冲突和大小会战组成,秦军和廉颇对峙消耗,后王陵兵败,秦军折损五位大将。直到秦王与白起谈论时,白起所言“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当指多年来秦国扩张战争中累计的兵力伤亡的结果。在没有进一步史料和考古证据的情况下,我不敢说赵括一定不是纸上谈兵,但是我敢说,赵括一定是尽力了。而且有一定军事素养和能力。主要失败原因是战争对于他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困难。即使是廉颇一直不被换掉,在赵王下令必须不能坚守的情况下,廉颇能赢么?很难说!题主也说了,给赵括翻案不是关心重点,但是这个问题上。历史记载问题太多。我必须先写这部分才能进一步作答。现在回答题主最关心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里有个身份的错位。赵括不是谋士,是将军,统帅。一个谋士,比如诸葛亮,能做出《隆中对》那样的战略指导意见就可以跻身顶级谋士的行列,但是战场上千变万化,将军不仅要有战略眼光,应变能力的要求也极高,因为他还要肩负战术层面的具体操作性和执行性。比谋士面对的东西要负责和多样。谋士可以少实践或者不实践而有高水平发挥,从历史和书本中汲取智慧。原因在于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个好的谋士可以在历史和书本中找到规律,针对规律给出符合现实情况的战略。将军要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和非规律性事件,处理这样问题能力就非常需要实践的培养和检验。而且除了历史规律,谋士还可以针对人性入手,分析错综复杂势力之间关键人物的人性等,进而做出判断。所以熟读书本和闭门通过行事风格推动关键人物的人性趋向是有可操作性的。人总是各司其职的,战略大师不一定会是优秀的战术制定和执行者,战术高手不一定会有战略性高度的思维。所以人类才需要团队合作,在团队中利于自己最擅长的时期做出贡献,完善这个团队。而不是追求个人的绝对全能。问题三的答案,一个人只能是夸夸其谈的书生还是一个优秀的谋士,区别就在于对历史规律和人性有了解和掌握之后,能不能结合现实情况的区别。认死理,和过度迷信规律的,就是纸上谈兵。比如说,两国交战,一方是劣势,这方有人说从历史角度看,以弱胜强一定是以我们最强的点打对方的软肋,声东击西,迷惑敌人就能取胜。你问他,我们什么强,对方什么弱。怎么声东击西有效果?敌人也不是傻子,为什么你一声声东,他就一定被调动?他就当场没话说了的,就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能回答出来真正强弱对比,基于对方关键人物性格和情况,制定一系列麻痹和欺骗敌人的具体操作方略,并且有实际可操作性的就是能应用与实战的优秀谋士。根源在于悟性和思维的通透。大概能想到的就是这些,欢迎题主进一步追问。
我本身很赞同的答案,刷怪练级需要和自己的等级匹配。他举的是一个谋士转军事的例子,我举一个军事天才的例子。军事名将的对比拿破仑,16岁便军校毕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少尉,24岁土伦战役胜利升任准将,26岁镇压保王党成功当上了巴黎卫戍司令,27岁意大利方面军司令,接着28岁远征埃及,30岁成为法国第一执政。简单的对比一下,拿破仑的发迹之战土伦战役和赵括的长平之战相同点:1.两人都不是从一开始就接手。赵括前面是廉颇,而土伦战役的原定炮兵指挥官负伤,才换上刚好顺路又毛遂自荐的拿破仑。2.两人都有军事背景,一个是名将之后,另一位是军校高材生。3.两人都是身先士卒,赵括直接战死沙场,拿破仑的战马被炮火命中,自己也负伤。不同点:1.长平之战拼尽了两国全力,而土伦战役是当时法国战场中的比较重要的一个2.赵括是总指挥官,而拿破仑自始自终仅是炮兵指挥。但因其强悍的军事能力受到当时方面军司令的赏识,所以他别出心裁的军事计划成为了法军的行动计划。3.拿破仑从军校毕业到参加土伦战役期间并不只在军队里面混日子,他还尝试在其故乡科西嘉岛闹独立。从上面的对比可以看出,改变拿破仑人生的土伦之战和改变赵国命运的长平之战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即使是在远不如长平之战的土伦战役中,当时的拿破仑也不过是总指挥官手下的核心军官之一。拿破仑第一次独当一面指挥一个完整战役,也是3年之后的意大利战役了。而这3年期间,他还镇压过保王党。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即使是拿破仑这位打赢了奥斯特里兹会战的军事天才,如果让他跳过土伦战役直接指挥意大利战役,我保证他会输得连裤子都不剩。即使是天才,即使领悟能力超群,一开始就在地狱模式下玩,Game Over是迟早的事情。对于赵括而言,应该在长平之战一开始就加入作战,充当廉颇的副官积累经验,即使廉颇水平不如白起但绝对不弱于赵括,然后再和白起交手才可能有胜算。长平之战的一点个人见解长平之战在我看来,就是没脑子的赵王拉上了有野心的热血青年共同造就的悲剧。长平之战始于秦国进攻韩国,秦国切断了上党地区和韩国其他地区的连接,迫使韩国割上党给自己。而上党郡的郡守和人民更愿意归顺于赵国,于是向赵国寻求帮助。赵王同意接收上党之后,秦国和韩国的矛盾变为赵国与秦国的领土之战。赵王选择接收上党其实和抗美援朝有异曲同工之妙,抗美援朝的原因是防止我国东北工业区受到来自美国的威胁,而秦据上党同样会对赵国有很大的压力。于是廉颇急匆匆的带领部下前往上党的长平地区构筑工事,抵御即将到来的秦军。秦赵和上党的地形可以想象成一个盆地有南北两个相对的口分别属于秦和赵,长平位于盆地中央偏北,但地势较高。事实上廉颇在长平建立防御工事之后,对于南面的秦军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优势姿态。只要赵国据守长平,与秦军交战的主动权就在廉颇的手里。同时赵国善骑兵,长平附近的平地对赵军有利。即使长平被攻克,赵军也能在放弃上党之后比较安全的撤回国内,总之廉颇的小算盘打得挺精。按孙子兵法的意思: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所以赵括不仅战术上问题不少,政治和战略分析也严重不足。廉颇,中国和美国都很清楚,无论是上党还是朝鲜的得失只是战略姿态的转变,而不是亡国灭种的问题。夺取上党或是朝鲜只是争夺交战的主动权而已,根本轮不到赌国运。所以抗美援朝,无论是美帝还是中国都留有余力。而秦国也是在赵括这个傻子在白起诈输之后直接all in被围,才发全国之兵去夹击赵军。所以赵括带兵行不行,我不清楚,但战略上的短视是很明显的。关于读书和应用由于我自己只是一个本科学生,同时成绩也不顶尖,所以没有什么特别见解。但有幸在学术上发现问题时,请教过高年级和在读博的学长,关于他们回答问题的不同还是有一些感触。比如我在设计器件时,某个输出结果达不到要求。高年级的学长做过这个设计,所以他能对我的设计做个小修改。而读博的学长会提出一个他认为更好的方案,给我的感想是,这玩意还能这样做。如果说高年级的学长是在教我临摹字帖,那么读博的学长就像孔乙己一样在教我回字的四种写法。对于我来说目标性的欠缺是最关键的问题。人在压力下,爆发的潜力越大,这句话正确的原因在于造成压力的原因一般是明确的,所以我们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解决问题。而在无压力的情况下,我到底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是完成,我自己也不清楚,所以就陷入漫无目的而又茫然的状态。所以如果能人为的创造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那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会相当不错。我觉得这也是大家推荐学编程的人,最好能边看书边在电脑上实践,人为的创造目标。古代谋士事实上我对古代谋士并不熟悉,我举的军事的例子也是近代的。那么近代军队有个类似的组织叫做参谋团,起源于拿破仑时期的普鲁士。印象中,当时组建参谋团的原因是拿破仑实在是太吊了,有谁能单挑打赢百年难遇的天才?虽然我认为三个臭皮匠顶不过一个诸葛亮,但三个智商120的人设计的战法,不一定战不过一个智商140想出的点子。同时,调动军队按照预定计划行动的工作量分摊到三个人手里,会比一个人设计所有细节严谨和仔细。所以军队中的参谋不仅负责计划的制定和细节完善,同时也会协调军队各部门的调动。如果出现突发情况,一般指挥官的位置会由参谋长接任。那么我想在古代,谋士除了提出计划之外,同时也会插手计划的细节完善和部门协调。作为计划的制定者,对自己军队的运转和对方情况也应该非常清楚。学习身边将领的机会也应该不少。最后是拿破仑的一句话:身为总司令的人,是倚他们自己的经验或天才行事的。工兵和炮兵军官的战术与科学,或许可以从书本中学到,但是将才的养成,却只有通过经验和对历代名将作战的钻研才能做到。
在这个世上,我还没见过半个真正的书呆子。
这是个很真诚的问题,我也很真诚地来回答。题主说古代的谋士,还以诸葛亮为例子,说他们没有实际经验就很厉害。可真的是这样么?那我们就说说诸葛亮,当然这里要说史书中的诸葛亮才有意义。初出茅庐,诸葛亮负责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呢?是带兵打曹操么?是攻城略地迎来人生巅峰?不是的,人家去东吴搞外交了。那一年,他才27岁,兵马粮钱的事情,他没有接手过,真的不懂。所以他也不插手。但他读过书,又是当时荆州核心家族网络中的一员,他知道各种礼仪进退,知道当时南方各核心集团背后的潜规则。所以,他选择了外交行业。更发指的是,他还有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的哥哥会在对方阵营中会照顾他,并且,孙权为了自保多半也只能和刘备合作。所以,结果当然很好。诸葛亮的第一个任务,充分结合了自身长处,也充分考虑了事件的难度,收获了满满的经验值和声望值。那么,诸葛亮第二件事情是什么呢?是带兵打曹操么?是攻城略地迎来人生巅峰?刘备收取荆州以南诸郡以后,自己和关羽张飞负责在外打仗,诸葛亮就管理这四个郡。说是四个郡,其实人口很少。刘备势力,也不可能深入地渗透到地方行政中,所以呢,所谓管理,就是和地方势力者合作,让他们出一点人丁、赋税。这工作又非常适合年轻人积累行政经验,诸葛亮依旧可以发挥熟悉家族政治的特长。诸葛亮又做出了好成绩,他华丽地从推销员的转到核心部门了。他一边管行政,可以一边继续深造,观察刘备、关羽、周瑜、曹操这些老江湖是怎么打仗的,他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注意了什么忽略了什么。晚上自学司法考试的公务员啊~那么,诸葛亮下一件事是什么呢?是带兵打曹操么?是攻城略地迎来人生巅峰?依然不是。刘备攻下了益州,诸葛亮就负责管理益州了,足食足兵。益州地方大、人口多,家族关系复杂,这是相当难管理了。但是不怕,诸葛亮在荆州南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他是老手了。他一边管,一边继续看人家怎么打仗的,刘备、法正等等是怎么做的。终于有一天,刘备死了,其他很多人也死了。重任落到了他的肩上。他做的下一件事是什么呢?是带兵打曹魏么?他去打孟获,先练练手。以前他没自己指挥过,大军一开动,那都是事情,不光是粮草军械,还有扎营、布阵等等,这怎搞啊,万一出事就又夷陵了。所以他去找孟获练练手,抓了放,放了抓,孟获是他的蓝军啊……终于,孟获说,“老大,我弄不过你,你别逗我了,让我回去休息吧。” 诸葛亮说:“嗯,打仗神马的,我大体知道了。孟获神马的,也不敢来逗我了。” 于是他去北伐了。打了五次,总体不错。司马懿一看,哇,这人的阵怎么布得这么好啊~~ 那是人家一生努力啊。现在,我们回答题主的第一个问题:古代那些谋士很多都没有实战经验,他们是如何获得看透迷雾的本领?我在野武将回答说:古代那些厉害的谋士,都是能给自己创造练等级的机会的人。没有实战经验就不要冒充有,做适合自己的事情,边做边学习。周瑜、司马懿,上来都是先看着学的,后来打出来了。庞统、马谡,上来就要自己上,结果都挂了。天赋当然重要,但那些上手就很厉害的选手,都是后来人搞出来的传奇啊。比如陆逊,我们看演义他上来就很能打的样子。但人家从小就到处在打,或者团结宗族保卫家园,或者惹惹山贼练等级什么的,夷陵的时候他已经是老手了。如果你看明白了,你就应该问:练等级的机会怎么创造呢?这是个好问题。问一问自己会什么,可以从哪里开始做起。比如郭嘉,“我会和主公谈心”——安慰他受伤的灵魂……诸葛亮,“我会为主公跑腿”——帮他拉个小伙伴。所以,以前幕僚,先负责点文书收发什么的,有机会和主公聊聊写诗把脉下棋算命什么的,实在不行,还有烧饭出身的。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观察主公和他的大将们是怎么搞的,自己记记住,就像看会玩星际的人,先采什么矿,出几个农民,造什么建筑。赵括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圈了一队兵要自己上……就像有人圈了一个理论,自己来解释世界了~~ 真是的……当然,我也没有打过仗,连理论都没有搭过;我要说的是,没有先练等级,就上,那就会跌得痛啊……
打输了才是赵括,打赢就变诸葛亮了。打输了就说赵母识子,打赢了就是赵王识良将,力排众议
首先其实赵括真心没那么二……长平之战的失败,不能归罪于他。而且秦国不过是惨胜,能将实力本优于赵国的秦国逼成那样,最后还战死沙场,其实对于一个军人来说已经挺好了。六国和秦国对战,失败的多了去了,怎么能因为打败了就完全否定赵括的军事才能呢?虽然赵括也许称不上名将,也不是绝世帅才,但是真心不是一无是处,脱离实际,只会夸夸其谈的人。这个网上有很多翻案文章,具体的可以自己去看。其次,说到诸葛亮,诸葛亮的最大长处在于政治眼光,奇谋将略非其所长,这是陈寿对他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中肯的。特别是早期,他其实并没有太多的独自带兵经历。很多谋士,谋的也是人心(曹操下面好多谋士谋的都是人心,也就是他们算计的是人,不是具体的行军过程),或者是战略大局。这个依靠天赋和阅读以及大家族中日常的自我训练(主要指对人心的把握)是可以的,具体的将略问题,一般还是要靠前方将军解决。但是有些人就是书生从军,而且还就是在紧急状态下直接带兵,上去就能打,打了就能赢……从唐代的张巡到宋代的宗泽、虞允文,明代的王阳明,他们都是在几乎毫无带兵经验的情况下,直接领军,以弱胜强。这个我只能说是天授。其实不得不说,军事这事,是有一定的天赋和运气的,有些人天生将种,能打就是能打,霍去病第一次带兵,直接抄了匈奴人老巢,你哪里说理去?而且书生有时候被忠义之气激发出来,勇敢程度可以大于一般军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多时候就是胜利的关键……
赵括落得个纸上谈兵的称号完全是古人有时分析事情不够客观导致的。首先看客观环境,在这决定生死的战争中,战争拼的就是国力,谁的国力强谁的赢率就越高,赵国实力明显弱于秦国,赵国输掉这场战争的几率很大。在这样的客观环境下,无论是谁做赵国主将,要赢得这么场战争都很难。再看个人实力,有句话说“判断一个人的实力,看他的竞争对手”,这很有道理。赵括的对手是战神白起,而且他的对手在暗(泰国暗中换将),而他在明。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在中国名将排行榜上至少也top 5吧,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赵括虽然输得很惨,但是也别忘白起虽赢,却是惨赢(损失过半)。这就好比在体坛上,当遇上有百年不遇的奇才雄霸这个项目时,其他人最多只能做千年老二。但这些千年老二丢脸吗?一点也不丢脸,只能说他天赋没有人高,运气不够好遇上百年不遇的体育奇才。那么为什么他落得纸上谈兵的的下场呢?一、长平之战太惨烈了,四十万赵军被坑杀!在这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惨烈,所以大家对赵括评价很低。二、赵括刚好是熟读兵书,长平之战,是他指挥的第一战争,也是最后一场战争,也是他唯一输掉的战争。他再没有机会向世人证明他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人。总言之,如果他不参加指挥长平之战,慢慢积累经验,从低层做起,也许他也能像李牧一样成为一代名将。
《史记》里这样写道: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为什么赵括的父亲认为他的军事能力不够?因为赵括说起军事来头头是道,太轻松,而忽略了军事的复杂本质。兵法之妙,真正在于运用与权变。很多用兵打仗的道理彼此之间是相悖的,充满了矛盾,难道是错误的么?不是,是因为战争形式瞬息万变,每一刻都需要做出权衡。这里的复杂性,绝不是读完书就能明白的。知道道理仅仅是第一步,而认为自己明白了道理在实践中也一定能行,这样的轻率本身就是危险的。所以赵奢才有了这种担心。不仅仅是军事,在各行各业中也是这样。前段时间我刚回答了一个问题: 在互联网行业亦是如此,见过太多的人指点江山,一说起来就是这个公司不行,那个公司战略有问题,还有一个必死之类。真正去做一个产品,参与一家公司,才能知道在各种条件的制约下如何脚踏实地的行走。美食家只是美食家,评论员只是评论员。越是真正了解一个领域,越是有敬畏之心。知道里面有多少坑,知道该如何谨慎小心,如何将道与术结合起来,如何落地。
赵括未必是指挥能力不行,只是有太多的因素作用使他失败而已。国内的政治压力:赵王要求速胜。国内的经济压力:再不决战赵国经济就快崩溃了。军内的压力:谁也不愿意看到一个空降的军二代压在自己头上,何况他的年纪也就和自己的子侄年纪差不多大。朝廷内部的压力:蔺相如自然是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被一个年轻人所取代的。何况秦国用了反间计,希望速战速决,不然再耗着秦国也扛不住了。而且秦国还秘密派遣战神白起来指挥部队,白起的威名大家都知道,再加上全国总动员,这已经是大国战的层面了。作为一个初次指挥部队的年轻人就要见识这么大的场面,换谁也是很困难的。但是赵括已经尽力了,用五万拼掉了秦军十五万,最后身死沙场,导致指挥崩溃才致使四十万被坑。至于他父母说的那些话,就和邻居对小时候的你说“你这样学怎么考得上大学一样”,等你考上大学了,这话自然没有用了,而考不上时就可以用来验证他的正确。其实题主的问题用现在职场的实践就可以解决,道理都是相通的。读书有很多种,一种是读为用,一种是读为读。成功的人属于读为用的居多。为什么有些人一入职就能马上胜任工作,而另一些人需要一个适应期。在学习阶段的实践不同很重要。拿计算机来说,有的人GPA可能很高,但编程很少,有的人基本上就是编程狂人,尽管他们可能都没有项目经验,你说在入职后哪个更能适应程序员的生活?很多事情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成功的将帅,也是一点点的打出来的。黄埔四期的那位,也是从1927年的连长起步,一点点打起,直至55年的第三元帅。至于第一大将,也是从1927年的小班长起步,经过1935年1月率领千余人突围,到达闽浙赣苏区的败阵,一步步走向淮海之巅的。当然未免有些以偏盖全,但是小事都做不好,容易的事情都没有做过,一下子让你做大事、难事,还要必须成功,总是不容易实现的。至于“同样是熟读书籍,有的人就能迅速应用于实战,而有的人却只能是书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和你的高中同学都是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的书也一样,做的题也差不多,为什么有人就能上清华北大,有的人只能上本三大专?相同条件尚且如此,何况不同条件不同时期,人本来就存在着相当的个体差异,要放到大环境大背景还有个人实践中去
我提个思路吧。大家玩过魔兽、星际没有,我们来做个简单的类比。当时秦赵的处境对比就相当于秦国4矿200人口(秦国拥有成都平原,较为先进的耕地制度),赵国2矿150人口(国土小,人口比秦少,兵力略少)。不论拉开架子刚正面还是拼消耗,赵国最终都逃不开灭亡的结局。这时候,韩国的上党,就好比夹在秦赵之间的一个黄金矿,储量不大但是短时收益很高,这种情况下, 赵国不拿的话就是坐等秦国5矿,赵国拿掉的话就有机会在短时间内维持稳定的局面,甚至有了与秦一战的资本。而廉颇的打法就类似猥琐码炮塔防守,利用防御工事以及以逸待劳的策略防守,但是,不长久,经济实力摆在那里,战略目的只可能是等待其他诸侯国的协助。所以说,守和攻不是孰优孰劣的关系,而是一个两难的抉择,守,就可能在不断的消耗中扩大差距。攻,可以抓住对方失误一波打回去,也可能一个没注意就全军覆没。史书上的功过就是一家之言,姑且听之,但是不要太上火啊大家。
女汉子怒答一发~先吐槽。先吐题主:问题问的莫名其妙,问题内容里的三个问句哪一个和问题标题有关系?再吐答主:目前排名最高的那个答案都答得神马啊,错误太多了而且很容易误导人的(从一千多赞来说,已经误导不少人了)。槽点太多我都不知道该从哪吐起,姑且前半段论述赵括的问题,后半段论述为什么没有经验的人也能带兵很好吧。首先说赵括的问题,所谓“纸上谈兵”之说完全是后世的误传。因为长平之战的结局远没有后人认识的那么惨。赵国是输了,而且死了几乎全部青年一代,国岌岌可危。但是反观秦国又如何?作为当时公认的头号强国,经此之战后国内空虚(白起要求长平战后直接乘势直捣邯郸,否则日后可能就没这个机会了,秦王拒绝了,因为已经实在没法支持下去了)自此后一二十年没有再大的东进动静。秦国在战斗中死伤十万余人,这不可能是对峙相持阶段阵亡的(这阶段两边冲突不会太多),只可能是在于赵括的对攻中被打掉的。而秦国的主帅,是令六国为之胆寒的大将白起,曾把楚国从一流国家打成二流国家(楚国国都被破,屈原因此自杀)、曾把韩魏打的奄奄一息从此只有自保之力的战神白起。就这样,令一个国力远强于赵的大国,在不世出的战国战神的率领下,自身损伤巨大,最终以掏空国力为代价获得的惨胜,这样的战役当时六国将领有几个能打得出来?(当然前期廉颇与秦军对峙耗掉秦国大量粮草也有功劳)说这厮不懂实战结果惨败,ARE YOU KIDDING ME?那么赵括败在哪里?正如上文所说,就是战略层面上的注重主动攻击。当时秦国倾全力进攻,赵国倾全力防守,形成一个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博弈,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粮草是否先于自己耗尽。对于秦军的进攻,作为守方的赵军有两个选择:一是防守,而是反攻。至于胜面,前者由双方粮草(本质是国力)决定,先耗尽者败,对双方耗费都大,但不知谁先耗尽;后者由双方兵将的战力决定。而赵国对粮草的需求更加迫切,因为秦国没了粮草后果是撤军,赵国没了粮草后果就是灭国;如果出战的话凭赵军虽整体逊于秦军但也十分强大的战力倒是可以试图博得一胜。也就是说,博弈中赵国难以直接确定这两个方案哪个是最优解,也难以确定这两个方案哪个风险更大,但是显然心理上对前者风险的恐惧更大,所以便会倾向于后者。最终赵王令赵括替上了廉颇,也是因为这种恐惧感实在太过浓烈,他实在没有把握秦军能在赵军之前耗尽粮草(事实上直到现在都没发现证据能表明如果廉颇一直守下去会在秦军断粮之后才断粮)。他寄希望于赵括主动出击的战略,直接率兵击倒秦军。而对于秦国来说,却是更希望赵国采用这种打法。因为秦国自己也没底和一直防御坚守不战的廉颇真这么对耗下去自己会不会输掉,而且多相持一天秦国的粮草(国力)损失的就越大,而秦军兵员的高战斗力和将领的高水平令秦国有信心和赵国一战。也就是说,在博弈中秦国的最优解就是赵国进攻的情况,所以派细作去散布谣言使赵括上位。正因为这场博弈对于双方来说赵军进攻的情况都是最优解,因此秦军便会使反间计极力怂恿赵军进攻,而赵军后来也换上了赵括采取进攻打法。其实,选作为颇有名气和曾给秦军重创的已故赵将赵奢之子赵括做对手,秦人看中的是他很可能和擅长攻击的赵奢一致的作战风格和很可能会主动出击的年少自傲的性格(事实上有了廉颇被赵王换下的前车之鉴,赵括就算想保守打法也不大敢了,换将后秦人至少能保证廉颇式一直坚守防御的打法几乎不会有了)。赵国换上偏好进攻的赵括后秦国果断换上其最畏惧的王牌大将白起(事实上是当时所有将领最畏惧的,与他对战是任何人的噩梦),果断对攻得胜。由此可见,所谓赵括纸上谈兵只不过是后世的误传罢了,赵括的军事水平没有史书上写的那么不堪,他的失败也在于战略层面,即在当时的形势下他偏好进攻的战斗风格会导致速败,如果按廉颇的打法还可以支撑一段时间,甚至最终挺过来粮草赢了战争都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很可能无论如何赵国都是败。接下来看第二个话题,即为什么有些人没有经验也能带兵带的很好(同时也有一些人带的很差)。鉴于目前最高的那个答案说得实在有待斟酌,于是我想先写一段吐槽一下。一是其中写的大量诸葛亮在外交内政方面的行迹都与军事无关。二是跟着光看而不是自己带,看再多也很难提高自己的水平。三是南征孟获不可以理解成练手因为虽然南蛮兵弱,但南征的气候恶劣,为行兵添了不少变数,没见过做数学难题前做偏题练手的吧?主要原因是由史料所说的稳定后方,而之前处理内部叛乱倒是真可以多多少少算是练兵。四是南征时崭露头角的马谡后来成为反面例子恰恰也与前面参与行军积累经验的说法矛盾,也印证了第二点。五是从具体战役上来说诸葛亮北伐也基本上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论点主旨是边看边学习提高经验,这对历史上很多事例也没有说服力,因为很多主角基本没有参与过军事。其中的可取之处只有有从军经验对此有助益。那么,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实战经验,最多只读了兵书却能作战很好?我的看法是,一个人如果最多只是读熟了兵书却没有任何实际经验的话,一个人领兵完全决策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从兵书中只能学得相当于各种模型的运用,而不能熟练地套入现实中的具体环境。如果能打的好,只可能是以下的因素:1他们往往通过熟读诗书,了解天下大势,有着准确的战略判断能力,这就保障了他们的大方向不会出错。诸葛亮尚在隐居未曾随军的时候就在隆中对里精准预言了将来的形势,这种能力与他日后的成就是分不开的。诸葛亮北伐,在具体战役上未曾占多大便宜,但是在当时的形势下,只要他不断北伐,魏国就得不断重兵提防,大气也不敢喘,在对方人口兵力几倍于己的前提下这是很惊人的。为人所熟知的曹操的谋士团,献计也以战略为主而非具体战术,在一些具体战役中反而身经百战的曹操本人更为出色。2军队中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主将亲自决策,行军中具体事务往往执行的是下属提出的意见。如果自己对此一窍不通的话,只要及时听取他们意见、不至于蠢到不当回事就可以了。主将也要对军中事务多多少少了解,对下属的意见有基本的判断。马谡的失败,就在于不懂装懂完全无视一线将领的看法。一些简单的战斗,如守城战,对军事要求的技术最低,因为哪怕完全不懂,只要交给专门的将领负责就行了,自己只需要凝聚士气。3就是对方有大硬伤,一遇到稍微像样点的打击就内部矛盾爆发内乱了,或者干脆就是内乱状态。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主将都能办到。比如虞允文,在长江边抵抗了一段时间金兵就自行兵变弑主了。再比如陈庆之,当时北方内乱也腾不出多少兵力来对付。这种属于捡了个大便宜,只要自己不出什么大的问题就是稳赢。以上。太困了我睡觉去了。
回答你的问题,因为一般人很傻,所以喜欢“简单粗暴的答案”,也就是重结果不重过程,因此最终也就是走完一般的人生。连结果都看不全便匆匆挂上个结论,于是赵括便和纸上谈兵挂钩了。(身边最常见的例子是:普通散户每时每刻都在意淫之后是涨还是跌,连最基本的级别都未曾考虑,一副赌徒样。这种人炒股的结果,八成赶不上直接去赌场玩赌大小。简单粗暴的思维,只能换来粗暴的结局,可惜多少人竟还乐在其中。)关于赵括想简单说说,因为看到太多驴唇马嘴。当然,赵括也不需要所有人都理解,答案基于宏观视角,细节的相关证据如有兴趣,请自行查找。秦赵对决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打了多年,从小到大双方不断增兵扩大战争规模,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从古到今,任何大国间的对抗胜负都是综合实力下的必然结果,要摒弃战争电影中一两个小时决策与失误决定战争结果的思维。毕竟影视产品的受众就是简单粗暴思维者,自行取舍吧。赵国原本统帅也不是赵括,赵括上马是反间计的成果。搞个纸上谈兵的年轻人上台正是秦国的如意算盘,结果没想到赵括是个奇才,不比之前的老将廉颇好对付。一个年轻将门子弟,初出茅庐就能跟秦国战神相持,已经是后生可谓了,何况秦国后续的反间计也在奏效。秦国以战神为帅,倾国之力敢于打全面持久战,而赵国则不断给赵括压力,不但兵源后勤有限,而且要求速战速决,否则就是辱没将家之名以及对君主的不忠。结果很显然了,纸上谈兵的帽子很正常地扣在了赵括头上。这再正常不过,因为一般人的智商站在更高角度来看,无时无刻不被侮辱着。那该怎么办?洗心革面,开眼看世界,重视过程进而收获结果,拒绝一切简单粗暴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最后提供几个不完善的类比,引人深思。不过事事不同,并无绝对完善的类比。1、老毛老蒋如何用将,结果如何?解放战争不是一天结束的,国民党并非没有张灵甫般的强将。2、希特勒战争后期如何指挥,与苏联三大战役的大致过程如何?3、甲午战争时光绪都搞了些什么?海战只是整个战争的一部分,可不是致远号一沉战争就结束了。
读书就像吃饭,有人细嚼慢咽吃下去,自己的胃又很强壮,饭就会变成营养、肌肉和力气。有人囫囵吞枣咽下去,除了肚子胀,啥结果也没有。
苏秦从鬼谷子学院毕业了。他觉得自己可牛逼了。结果呢?出去找不到工作,又滚回家了!父母不认,兄嫂不理,连老婆,都没给他好脸色。他脚刺骨,再学之后再出山,配六国相印,呵呵,自古及今第一人,神话小说都不敢这么编。他读的书叫本阴经符录。题主要不你去读读?
这个答案还不简单么?原因就在于前者对理论的研究不如后者透彻。别说打战了,知乎上有很多人,你看他答题,会觉得他懂得好多啊好牛逼啊,可是和真正的专业人士比起来,他可能渣都不是。我们外行看起来差不多的两个人,专业人士很容易就能分辨的。赵括能吓到的不过是赵国朝廷里那群不懂打战的人罢了,他老爸是真懂打战的,所以完全不看好丫。孔明有没有干货,刘备这个饱经战争的人也是很容易能看出来的。----------------------------------------补充一点与诸葛亮有关的扯淡------------------------------------------------赵括纸上谈兵实战不行这个观点,不是后人臆想出来的,而是他老子赵奢说的,而他老子是非常懂军事的人,对亲儿子也肯定不会黑,而且又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预见性的。我们都没见过赵括,而赵奢是看着儿子长大的,蔺相如也是有见识并且了解赵括的;我们都没打过战,而赵奢是军事专家,直接战场上干翻过秦军;从敌人来看,赵括是敌军钦点的专用坑爹产品;从战场经验来看,廉颇之前就试过,进攻发现是打不过的,坚壁发现秦军是没办法的,而赵括坚持打出来……我觉得这个人除了不怕死一个优点外没有其他的了。总的来讲,就是:一个极其了解当事人的军事专家做出了一个预测,而这个预测后来被事实所证明,我觉得历史上像这样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事简直太少了。知乎上的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推翻丫打战就是个渣这个结论——除非你推翻整个记载证明这些话和事迹全都是假的。评论里有人说到把孔明换到赵括的位置也不一定行的问题,本来这种穿越的事就谁都不好说。但很多人只记得陈寿最后定评的那句“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忘了前面他同样说过“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又说“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也就是说,诸葛亮治军带兵是不错的,但奇谋这种事情还是不行。而且跟他对敌的也都是牛逼人,而且人家人多,又是主场,所以没打出什么战绩来。按照这个评价,我觉得孔明代替赵括很可能就跟廉颇一样坚壁守城,不一定能干死白起,但自保还是可以的——而只要能守住自保,基本上就可以说是赵军赢了。陈寿是谯周的学生,谯周是诸葛亮同时代人,年代如此之近,总比我们了解多了。很多人以为打战就是什么出奇制胜啊瞒天过海啊声东击西啊……要知道打战这种事,最牛逼的境界本来就不是什么奇计破敌,而是兵力优势战斗素养优势装备优势后勤优势各种优势然后正正之师碾压式荡平——所以王翦破楚一定要给老子60万,不然老子就不去!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对方不犯错你根本没办法。奇谋这种东西,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屌丝,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对方蠢好不好?如果你什么优势都没有,而对方又不蠢,你凭什么赢啊?再怎么奇谋也得对方上当才行啊!李左车的计策如果施行,韩信能不能破赵都很成问题。诸葛亮是不善奇谋,但这个属性在对阵白起的时候基本上没什么损失。不善就不善呗,反正你也不能老指望白起上当对吧?没实力大不了不装逼,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就利用主场优势跟你耗,看谁耗得过谁。从陈寿对诸葛亮的描述来看,我是很看好的。
赵括并非输在战术上。而是输在战略上了。
题主可否听过一句话?成功了放个屁都是经验,失败了多少经验都是屁。这道理很操蛋,你看到的很多成功的谋士、将才,在你没看到他们的时候失败过,默默学习过,忽然一战成名,另外,赵括不是背黑锅,他自找的,面对长度奔袭的秦兵,廉颇以逸待劳,打守卫战。赵括一去觉得廉颇太保守,直接打运动战,结果白起才是那时期的运动战专家。实在关公面前耍大刀,no zuo no die.赵括按照史记的记载,此人不是个好领导,顶多当个好谋士,也绝对不是将帅之才。之所以赵括这么出名,其实是因为他失败的成本太大了,他一下子把整个国家的主力部队通通报销了。对手实在是光芒耀眼,白起,中国历史上著名人屠,战争机器,平生战绩最差就是小胜,平均值就是大胜、全歼。结果赵括直接让白起刷新了自己的战争记录,全歼四十万。还有很多兵家其实也是纸上谈兵,只是死得名声没赵括大而已……
因为打输了。
人品。因为人品。(别笑)我们首先对比一下赵括和他老爹赵奢,赵奢在将军之前也没打过仗,是个地方官。抓了平原君的人,平原君来求情,也不给人家面子。平原君反倒服他,推荐他为将(也可能是挖坑)。初次领兵结果大胜秦军。刚好与他儿子相反。儿子兵法比老爸强,打仗却比儿子厉害,区别在于为人处世不同。赵王任命赵括为蒋时,赵括老妈上书反对。大意说,老爸为将时,有钱是分部下的,儿子为将时,钱都是自己拿的,所以儿子打仗一定会输。在士兵战术素养合格的情况下,熟读兵书的文人在大多数都是能胜任的,起码不会太离谱。而最终的结果,为人品性好则会赢,不好则败。我想原因在于,古人打仗关键在于士气。在饱读兵书情况下(专业素质合格的前提下,不会犯颠覆性错误),决定胜败的是士气。故而吴起会给士兵吸脓水,士兵战不旋踵;关羽骄于士大夫,却不得不善于行伍,从而保证战力非凡;所以高顺的陷阵营能所向披靡。这也就是传说中“给我上”和“跟我上”的区别。诸葛亮的《将苑》里说的为将九种,分析的很明白。以此类推,之如李刚、于谦、袁崇焕、诸葛、王阳明、方逢时、左宗棠等书生带兵都能打胜仗。而官声不好的,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比如杨嗣昌之流。。回到长平之战,赵括之所以失败还在于其自身以外的因素。临阵换将已是大忌,而且还在将不知兵的情况下勒令出战,败得如此惨还真不全是赵括的错。而马谡,在面对名将张合时还犯了大错,能活着回来,只能说明蜀军战术素养确实不凡。
东汉才发明纸张,实际上大规模用纸写书还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春秋战国的赵括能够纸上谈兵,也真是够科幻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诸葛亮真的拙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