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北方民族大学宿舍是让妻子或女儿陪宿客人的

您要查看的信息不存在或者还未通过审批!2您要查看的信息不存在或者还未通过审批!2个人主页:
您已经赞过了
傣族的丧葬习俗  傣族的传统丧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以土葬为主。
  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每个村寨的附近,都有一块或几块墓地,有的把这种墓地称作龙山,傣语叫作"坝消","坝消内的林木,是不许砍伐的,把它称为"龙林"。久而久之,"龙林"苍劲挺拔,葱茏青翠,变成了一片风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风景更加秀丽。
埋葬死人的墓地分三种情况:一是正常病死的人埋在一个地方;二是没有成人的孩子死又埋在一个地方;三是非正常死亡,即暴病死、凶杀死、溺死等,另外埋在一个地方。有些地方,则将第三种不是正常死亡的人,实行水葬。让邪气随尸体一起被水冲走。
  过去,傣族实行严格等级制,人死了,叫法和葬法都不一样,帕漳屺佛爷死了叫"涅磐";召勐(土司)死了叫"暖且";头人死了叫"信佐";佛僧死了叫"桑奔";一般百姓死了叫"歹"或"桑佐"、"信西"。土司、头人和佛爷等有地位的人死了,实行火葬,祝福早日升天;一般的百姓死了,则实行土葬。
  当家里死了人,首先是向亲朋好友报丧,报丧要身背大米,将米洒在亲戚朋友家的楼梯上,然后站在楼下,把死讯报告给亲朋。如果到外寨报丧,按照古老的传统,只能站在寨子外面,托人把死讯通报给寨里的亲朋好友。
  家里人则把死者抬到竹楼的中间,将尸体依靠在木柱上,傣家称棵木柱为"骚流乃",并要求一次性坐靠稳,否则不吉利。然后用温水沐浴更衣,随后将死者平卧,双手合于胸前,手下置腊条二对,用白布裹尸,把眼、鼻、嘴部位剪孔裸露,殓入棺中。
  择日出殡,傣家人有许多忌讳,傣语说:"晚陇抱些宰,晚来抱些影"。"陇"与"来"分别为干支中的"辛"与"丙"。"晚陇抱些宰,晚来抱些影",意思是"陇"日,死者是男的就不能出殡;"来"日,死者是女的也不能出殡。
  出殡那天,要把竹楼作一次彻底大扫除,把三脚架下作一次彻底清除,将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集中化为灰烬,倒在江河里,顺水而流,和死者一起进入天国。另外,由一亲属男子,右手持一把长刀,左手拿一个白布袋,用刀把前来参加送葬亲友手中的"曼苦"树叶包着的饭粒挑进白布袋里,一起送进墓地,让死者不作饿死鬼,好好安息。
  如果死者是热恋中的青年,要选择他(她)们常去那进而玩耍的一棵树,出殡时,将尸体在树干上撞击数下(一般是双数),并祷告说:"这就是您心爱的人了,带上他(她)一起去吗。"据说,不这样做,死者的灵魂就会回来找他(她)心爱的人。使其闹病。
如果是孕妇病故,就要对孕妇进行剖腹,将婴儿取出,把妇女和婴儿分葬两地。这是因为成人和小孩是要分葬的。
  有些地方,出殡时,还要举行断绝夫妻关系仪式。不论年龄多大,其中一方去世,都要举行仪式,其仪式是:用一缕白线(或用一腊条,从中折断),系在棺木上或尸体上,生者握住另一端,由村长或一长者,将其线割断,即表示断绝夫妻关系。可以另娶和另嫁,不受婚约。
  送葬返回,重新安放铁三脚架,重新燃起火光,请僧侣诵"芒嗄拉"经文,送家神家鬼,然后方告葬礼结束,开始新的生活。
爱尼族的丧葬习俗  居住在西双版纳的爱尼族,一般都实行土葬。葬区分为两个,一个是埋葬成人的地方;一个是埋葬儿童的地方。爱尼人把埋葬死人的地方叫做"罗奔"。每个寨子附近,都有两块"罗奔","罗奔"的附近有林木,从来没有人去砍伐。长年累月,林木长得十分青翠,秀丽挺拔,座座墓穴横卧其间。一种幽静、阴森的气氛笼罩着"罗奔"。
  爱尼人历来都有哭丧的习俗,哭丧者多为妇女,有妻子哭丈夫、女儿哭母亲、母亲哭女儿、姐哭妹、妹哭姐、亲朋互哭。只要亲人一断气,哭泣声便起。爱尼人皆唱丧调哭丧,调子基本一样,内容因人而异,有歌颂丈夫的、有述说昔日感情的、有诉说今后生活艰难的。一般的哭丧调是这样的:
啊----喂哟,苦命的丈夫,
你怎么紧闭双眼,
看也不看我一眼。你怎么紧闭嘴唇,
不对我言语一声,
独个儿离开人间。
啊----喂哟,苦命的丈夫,
妻子喊你你不应,
儿女叫你你不言。
你丢下妻子儿女,
你离开竹楼新房,
悄悄离开人世间。
啊----喂哟,苦命的丈夫,
谁帮我耕田种地,
谁为我分担忧愁。
你这样匆匆走了,
我的心儿碎了,
泪流满面愿你留下。
哭妻调(由亲戚代哭)
你为什么静静躺着,
你为什么长睡不起,
丈夫叫你你不答应,
儿女喊你你不出气。
谁来为孩子喂奶水,
谁来替丈夫补衣裳,
谁来为我们做米饭,
这个家中离不开你。
父母想拴你拴不住,
儿女想抱你抱不住,
亲戚想拦你拦不住,
谁也没有把你拦住,
谁也没有把你留住,
留住了你昔日的笑容,
留下了你住过的屋。
爱尼人一连哭丧,一边举行断气礼。断气礼就是宰杀一只鸡,在死者身边绕几圈,然后煮食鸡肉,招待长者。
  报丧是爱尼族的一种子习俗。大凡一死人,都有要向亲戚朋友、本寨乡亲报丧,其方法宰杀一头肥猪,将其肉改作若干条手指般大的肉条子,用竹签穿好,分别送到亲戚朋友家里,插在自己屋檐上,把死讯通报给乡亲们,爱尼话叫"西捏着"(意为:有死鬼在家)。当人们看到报丧肉条后,便会拿着砍刀,自动来到死者家里帮忙。爱尼人死后,棺木需现砍现做,当乡亲们提出着砍刀来到死家里,死者家要用酒肉招待,乡亲们饭饱酒足后,即由一长者带领上山砍树制作倌材。上山先由长者动手砍3刀,然后现再指挥大家砍伐。
  当大树放倒以后,又要宰杀一头仔猪,先祭树神出鬼没,然后把仔猪肉分给非亲非故的乡亲们烤吃,大家才开始劈制棺材,分公棺和母棺。公棺为盖,母棺为底;公倌槽浅,母棺槽深。制作棺材,有的一天完成,有的则要两三天,这和家庭经济有关,富贵人家要求棺材精致,就费工费时;经济困难,备办不起酒席则只能粗糙简易,一天完工。
当棺材抬回寨时,死者家属要迎棺。届时煮好少许糯米饭和鸡蛋,盛在饭盒里,由死者亲属端着,带上一帮童男女到寨边迎接,并在棺木前面引道,抬至家中。
  当棺材抬回寨子时,死者家属要迎棺。届时煮好少许糯米饭和鸡蛋,盛在饭盒里,由死者亲属端着,带上一帮童男童女到寨边迎接,并在棺木前面引道,抬至家中。
  裹尸,这是爱尼人祖先流传下来的古老习俗,当人死后,即将尸体抬至木柱背靠而坐,用温水沐浴,更衣仰卧,由直系亲属按年龄大小,依次用布给死者盖脸,盖脸布大小不一,一般是按年长或是辈分大小而异,年长者则大;年小者则小。给死者盖完脸后,便开始裹尸,裹尸,裹尸布分为两种:一种是黑布;一种是白布。成年人死后(指已婚),用黑布裹尸;死者是未婚,父母又健在,则用白布裹尸。裹尸布一般都比较长,有的长达三四米,先把头脚两端用布盖蒙,将手置于胸前,用红绳把手脚的两个大拇指捆住,然后开始裹尸,并将眼睛、鼻子和嘴巴等部位剪一小孔,使眼、鼻、嘴露于外面,包裹停当则入殓。
  由于爱尼人信仰"万物有灵",崇拜原始宗教,所以对人的死因十分重视,不是正常死亡的人,一般不准抬入墓地埋葬。如被雷打死的人、枪打死的、水淹死的、被野兽咬死的等等,都认为是有罪过的,
不能举行葬礼,就地挖坑埋葬。如果是水淹死的,则捧水选葬地,就是用手捧一捧水,走到哪里,水漏至哪里,水漏完的地方,就是埋死人的地方。非正常死亡人的东西,不准带回家,否则,灾难就会带到家里。
  爱尼人对孕妇的安葬,和傣族一样,要剖腹取出婴儿,分别葬于两地。
  爱尼人选择送葬的日子很严格,除了要选择黄道吉日外,碰上打雷、刮大风,马鹿、麂子和野鸡进寨等,都不能送葬,即使尸体腐烂地,都不能出殡。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  布朗族实行土葬和火葬,以土葬为主。火葬多数是僧侣和高寿者,此外,一般都采用土葬。
  布朗族的每个寨子附近,亦有一块墓地,布朗语称墓地为"坝消"。布朗族的墓地,一般选择在山坡上,山坡最高的地方是埋葬老年人,布朗语叫"坝朗木瓦";中间一段是埋葬青壮年的,布朗语叫"坝格登";最低一段是埋葬儿童和婴儿的,布朗语叫"坝沙帕"。
  布朗族的丧葬习俗,有些地方和傣族相似,人死后要念经,为死者超度。布朗族的送葬经有两部,即《的八蒙》、《丢瓦多》、;"康欢",传说死人的灵魂会把活人的灵魂带走,"康欢"就是要关注活人的灵魂,不要被死人一起带走,要把男女老少的帽子、包头和饰物在饭甑里盖起来,一直到送葬结束,方可戴起来;布朗族亦有和死者断绝夫妻关系的习俗,人死以后,不论年龄大小,只要配偶在世,都要举行断绝夫妻关系仪式,即用巴蕉叶包一包草烟或用草编一排草排,放在寨子广场的中央,主持仪式的人,用刀把草烟或草排砍作两半,一半放在死尸身上,一半交生者收留。有的地方,主持人还把死者头发割下一绺交生者,表示割绝夫妻关系。
  主持仪式的人,布朗话称作召曼。出殡时,召曼站在高台上叫魂:"寨子里的活人们,今天送的死人,你们的灵魂不要跟随着死人去,要管住自己的灵魂,好好在寨里生活,好好住在寨子里。"
  埋葬死人返回寨子,召曼走在送葬人群的最后面,边走边念经驱鬼,为全寨子的人叫魂,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全寨的乡亲们,走吧!回去了,龙山是很脏地方,大家不要呆在这个地方,赶快回去吧!死去的xxx,我们已经和你割断了关系,你不能把活人的灵魂带走,不然,我们会用枪打你,拿刀杀你,叫你永远不能托生。"
  回到寨子,召曼走到寨子中心,祭寨神:"今天,寨子里少了一人,我们已经把他送进"坝消"(墓地),让他和祖先们一起生活。请寨神保佑全寨的人,为全寨子的人消灾免难。
  死者亲属便僧侣念经,并打扫竹楼,重新生火做饭,开始新的生活。
3.基诺族的丧葬习俗
  基诺人实行独木棺土葬,不留坟冢。死者生前的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过去,富者还要埋入一铜罗锅银子。
  寨子里人一死,乡亲们会帮忙放倒一棵大树,取其中一段,把中间挖空,将尸体殓进,挖地区1米深,把棺木放进墓穴,安埋妥当,在墓表搭盖小草房,或小竹房,内置竹桌,家属一日供奉米饭3次,连续1至3年。还有守墓数月,以示对死者的怀念。
  数年以后,为了埋葬新的死难者,可把棺木尸骨挖出,抛散野外,再埋入新的尸体。据说,是为了不扩大鬼生活的地方。
居室----"干栏"式的竹楼
  西双版纳的傣、爱尼、布朗、基诺等民族的住宅,都是"干栏"式的竹楼,其中傣族尢甚。当你来到西双版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巧玲珑,别有风味、独具一格的傣家竹楼。其竹楼皆为竹子所做,除房顶是茅草编织的草排外,柱子、椽子、楼板、楼梯等全是竹子制作。这种房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理特点。傣族基本聚居云南边疆一带,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干栏"式竹楼具有夏天凉爽,冬天温暖的特点。
  在西双版纳,每个村寨,一般都是五六十户,少则20几户,多则100多户。每个家庭都有一幢小竹楼,四周用竹子围隔,庭院种有香蕉、柚子、木瓜、芒果,以及花卉等,这些亚热带水果,不但能供人们享受,而且又点缀了自然风光,使傣家竹楼更加秀丽多姿。美不胜收。
  傣家竹楼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竹楼建筑较高,竹楼下层约6尺高,竹楼上层高七八尺,屋架呈人字形;第二种比第一种略矮约4尺左右;第三种竹楼比前两种竹楼更低矮,人进出几乎要弯腰。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房屋均有十几根,甚至几十根柱子支撑,都属于"干栏"式的竹楼建筑,内屋用隔版隔成两斗或三半,内侧为家人寝室,外侧为堂屋,接待客人。门外露天阳台,连接梯子,楼下用作饲养家禽和堆放杂物。
  竹楼每根柱子,都有它的名字,名字古怪颇有风趣。如竹楼的中柱,叫"骚浪",意为"坠落之柱"。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傣族先民是在山洞里或大树上栖身的,有个名叫帕雅桑目蒂的青年,他为了造福于傣家人,开始受到树叶滴雨启示,仿照树叶建房,没有成功,后来又看到狗坐立淋雨,又仿照狗坐立的姿势造房,还是失败了。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天王帕雅英变成一只凤凰,冒着雨飞到他的身边,叫了几声,抖了几下翅膀,向他暗示,屋脊应该建成人字形;凤凰低头拖尾,示意蒙住房屋两头;凤凰独脚
立,另一只脚曲起,示意房屋要盖成两层。当凤凰飞走后,帕雅桑目蒂就按照凤凰淋雨的姿势,用竹子盖成了今天的高脚竹楼。在建造中,中柱突然附入地层,掉进"勐那"(龙宫),龙王帕雅那单手托住,送还给帕雅桑目蒂。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这棵木柱称为"骚浪",即"坠落之柱"。龙王为了不让帕雅桑目蒂的中柱再次坠落,赠送给他懂鸟、懂芒(形状象树叶)垫在中柱下,就不会坠落了。所以,今天建造竹楼时,人们都要在中柱下垫两片树叶,就是这一缘故。除此之外,木柱中还有叫"骚南""骚方……等等。这些木主都各有传说,颇为有趣。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中柱,也是傣家竹楼中很神圣的地方,关于这,有这样的一个传说。相传,帕雅桑目蒂有一次建盖竹楼时,砍了澜沧江边的一棵大树做柱子。这棵大树原是江中一条恶龙上天用的天梯,恶龙发现天梯已被人砍,便四处寻找,后来,在帕雅桑目蒂的楼下发现,恶龙就顺着柱子爬上去,将正在睡觉的帕雅桑目蒂掐死。恶龙便霸占了帕雅桑目蒂年轻美貌的妻子。夜夜搂抱就寝,使她遍体鳞伤,疼痛难忍,这时一个名叫波嘎的商贾来投宿。那位波嘎得知情况后,就把帕雅桑目蒂的妻子藏起来,然后到林子里砍来一截芭蕉树,装成帕雅桑目蒂的妻子躺在床上,等到天黑,恶龙又来到竹楼,爬上床紧紧抱着睡觉,结果,恶龙的利爪深深扎进那截芭蕉树,一时抽不出来,被波嘎用砍刀砍死,救了帕雅桑目蒂的妻子。从此以后,人们便用芭蕉茎片驱赶邪恶。按照古老的习俗,中柱上是不能拴牲畜的,就连一般人都不能靠在中柱上,只有屋里的老人死了,才能让尸体靠在中柱上洗浴。这就是中柱不许拴牲畜的由来,也是傣家人的忌讳。
  傣族、布朗族的纹身
  纹身是西双版纳傣族与布朗族共有的一种习俗。史籍上多有记载《镇越县志》里就有"
族人尚纹身、胸、背、额际、臂、腋、腹、脐各处,以针刺花纹,形象如虎豹鹿蛇,若金塔花卉,亦有刺符咒经文、格言及几何图案者。"
纹身、傣语叫"夏墨"直译为"刺墨",意译为"纹身"。多为男子所为,一般在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由父母请纹身师傅施术,把四五枚钢针并为一束,顶端固定在一块铅饼上,被纹身者饮下适量鸦片烟水,使之麻醉,然后由数人夹抱,将针束拍刺肌肤,血即顺针流,擦后涂上蓝靛汗,让其渗入皮肤,愈后即出现永不磨灭的龙、虎、狮、象、花、草、鱼、虫及各种几何图象,或者是傣族文字。你只要一到西双版纳,都可以看到傣族、布郎族男子大都在手臂大腿、胸部、腰部、脊背等到处刺满了青黑色的花纹,如虎、豹、象、鹿、蛇等各种动物图案。
  傣族男子纹身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在文字产生之前,傣家人就有了这种习俗,男子纹身的目的,既表示勇敢,又很好看,认为纹身越重,越表示表美观和勇敢,亦更易引起异性的爱慕。
  纹身的传说很多,有纪念给傣家人带来光明的勇士宛纳帕;有歌颂勤劳善良的岩比节;有颂扬佛祖刺纹,教弟子如何修成正果的……。当然,民间种种传说不足为据,但是,纹身绣脚步与宗教有关在西双版纳确实无疑。人们在身上刺纹,并非都是为了好看,主要是幻想作为一种护身符,靠它驱邪。有些老人说:"刺纹是为了消灾免难;刺纹能赐福于人。"还说:"花纹中间隐藏着刀功咒语,能防刀枪,能化险为夷。"这些,都有是从傣族、布朗族、那里流传下来的习俗,系原始宗教,崇拜万物有灵。
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发展,纹身绣脚的习俗如今起了变化,在傣族、布朗族的青年中,刺纹的现象逐步减少,再过若干年后,纹身的现象,也许就看不到了。
别有风味的傣菜
  傣菜,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它在滇菜派系中,别具一格;在云南省24个少数民族的菜肴中,独享盛誉。曼景兰食品街,由原来的一家傣味餐厅,迅速发展为十几家傣味餐厅,变成一条具有民族风味的食品街。椰林餐厅、婉丽饭店、醉君楼……使中外游客青睐,在欧美各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已小有名气。当你一睹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之后,来到醉君楼歇歇脚的时候,你会品尝到用香茅草捆绑着的烤鱼;用竹筒煮出来的香喷喷的糯米饭;用芭蕉叶包裹着的蒸肉、蒸脑花;芭蕉叶烤蝌蚪;油炸芭蕉、油炸青苔……等等。这种既饱眼福、又饱口福的旅游生活,将使你其乐无穷,终生难于忘怀。
  傣族的菜谱丰富多彩,从制作方法来看,可以分为烤、蒸、剁、腌四大类,共120多种。从原料上来分,又可分为肉菜类、水产类、禽蛋菜类、山珍类、野菜类和其他菜类六大类。就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酸、辣、香。下面介绍几种主要菜谱:
  香竹饭:又称竹筒饭。这种饭是在11月至来年2月,香竹成材之季,将糯米放在竹筒里烤制而成。香竹成材之季,将糯米放在竹筒里烤制而成。香竹的竹节长而细,内壁有一层香气扑鼻的竹膜,故称为香竹。傣家人称香竹"埋毫拉",意思是煮饭的竹。先把香竹按节砍下,每节留一竹节,作为底。然后把淘泡过的糯米放入竹筒,用芭蕉叶塞住竹筒口,将竹筒放进灰里捂(或放烤箱里、火炭上),竹筒口冒出蒸气10分钟后,即取出用木锤捶打,使其变软,食之香味更浓。香竹饭软而细腻,香气扑鼻。一般用于招待客人,作为主食。
  用糯米加工成的食品很多,除香竹饭外,还有黄米饭、"毫诺索"(年糕)、"毫吉"、"毫松板"、米干、米线等40多种。
  烤竹鼠肉:竹鼠是西版纳特有的动物,竹鼠生活在竹篷下面的洞穴里,靠吃竹根为生,一般都有四五十厘米长,很像一只猫,但比猫还肥,一只竹鼠,足有五六斤重,其行动缓慢。竹鼠洞穴有两三个洞口,有时难以捕捉。有经验的猎人采用烟熏和灌水的办法,逼竹鼠外逃,而后捕住。
  烤竹鼠肉,一般是把头去掉,洗净,抹上食盐,用竹板夹住,放在火炭上烤至六成熟,取下捣碎,把葱、蒜、芫荽、青辣椒等作料切细,同竹鼠肉一起放进盆里揉拌均匀,分成数块,捏在肉饼,用香茅草捆住,再用竹片夹好,放在火炭烘烤至熟。沐上滚烫的猪油,即可食用。
  烤竹鼠肉,味道香甜、肉质软嫩、美味可口,是西双版纳山珍名菜之一,富有野味特点。
  用烤的方法烹制的菜肴还有:香茅草烤鸡、香茅草烤鱼、烤黄鳝、烤竹笋等几十种。其中又分为夹心和非夹心两种。香茅草是一种用来提取香料的草本植物,把香茅草放进食物腹中的称夹心,反之为非夹心。如烤鱼,将作料放在腹内,然后用香茅草捆起放在火炭上烤。这样既可去腥,又可调味。
  蒸脑花:将猪脑、猪舌头刮洗干净,把猪脑切为小块,猪舌头剁碎,与切细的葱、姜、大芜荽、野花椒、青辣椒、蒜、香茅草等作料及适量的盐拌均匀。分成数份,用芭蕉叶包好放进甑子里蒸熟即可。味甜嫩、质软、呈乳白带点灰色,据说有补脑、安神的作用。
  用蒸的方法烹调菜肴的有叶包蒸猪肉、蒸猪脑、蒸笋肉、蒸条肉和蒸青苔等几十种。
  马鹿肉剁生:用新鲜马鹿肉,先切成片,后剁细,与切细的葱、蒜、芫荽、大芫荽、花椒、辣椒面、盐等作料拌拢、搅匀。再放入少量的柠檬水,调匀。然后将生猪皮刮洗干净,放在火炭上烤,待肉皮变成乳白色,带点透明度,即取出切成薄片和马鹿肉拌合,即可食用。
  用剁的方法烹饪菜肴的有猪肉剁生、牛肉剁生、鱼肉剁生、黄鳝剁生、青蛙肉剁生……凡是肉食都可以做剁生,其制作方法和马鹿肉剁生一样,作料也大致相同,因动物不同,其味道也各异。
  "剁生"是傣家人的下酒名菜,香甜清脆,酸辣可口。
  腌牛脚筋:把牛头或黄牛脚用滚开水烫泡,刮毛后烧烤,再用水泡,并用小刀刮洗干净,切成小块条状,加水煮烂,取出装入大盆,用淘米水浸泡3小时后捞出,再用清水冲洗、凉干。把红辣子、姜、蒜、舂细,与花椒、盐适量合在一起搅拌,盛入瓦罐,然后把瓦罐口封住。半月后即可食用。腌好的牛脚筋,呈乳黄色,质地软硬适度食而爽口,味香甜中带酸,别有风味,是傣家人的下酒名菜。
  用"腌"的方法烹调菜肴的有:腌牛脚筋、腌黄牛皮、腌水牛皮、腌猪脚、腌鱼、腌竹笋等,期制作方法大体相同,腌鱼和竹笋较简单。味道因食物不同而各异。
  除了上述烤、蒸、剁、腌四大类以外,还有油炸烹调。如油炸知了背肉馅、油炸牛皮、油煎荷包蛋蛹等等。其制作方法较为简单风味又别具一格。
  知了背肉馅:知了,学名叫鸣蝉。把知了的脚,翅膀去掉,洗净后,用刀划开背部。将洗净、剁细的猪肉葱、蒜、辣椒及适量的酱油、盐拌好,塞进知了体内,再把知了的背合拢,用细蔑绳捆好,放进油锅里煎黄,盛取即可食用。其色红光油亮、皮脆肉松、滋味香脆,别有风味,也是傣家人的下酒菜之一。
  傣味菜肴丰富多彩,若能亲自实地品尝,实为人生一大快事。
  过去,有这样一首诗写道:
人间有口善品香,
巧妇厨间日日忙,
摆女最能做美菜,
千般美味谁先尝?
摆女就是傣家妇女,谁先尝?过去,自然是土司、头人。今天,自然是傣家妇女。当然,也有等候宾客先尝的意思。
奇妙的地名人名
进入西双版纳,就会接触到许许多多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地名、人名,如"西双版纳"、"岩相"、"玉温"等。西双版纳虽然遐迩闻名,但知道其名称来历的人并不多。
地名,是这样取的
  总览西双版纳各勐、各曼的地名,不难看出,这些地名是与当地的社会制度、佛教的传入、自然环境、道德风尚、以及与内地的关系和当地各族人民反压迫的斗争分不开的。
  有社会背景的地名:1950年以前,西双版纳的社会制度是农奴制,土地、山脉、河流,一切都属于最高统治者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的主人)所有,老百姓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召片领的奴隶,奴隶头上长的亿万根头发也是召片领的财产,因此,这里的地名、勐名、村名有许多是与封建农奴制度有关系的。
  "西双版纳"这一地名起源于1570年,召片领刀应勐把自己所管辖的地区分为12片,每一片有1000块稻田,分封12个大臣分别去管理那12片地方,并向他们摊派贡品。贡品以"版纳"(即1000块田)的田赋额为一份。以后就以这12片地方为基础,建立了12个行政区,这12个行政区总称叫"西双版纳"。后来,有一个召片领取了缅甸的公主为妻。一次,妻子要回缅甸省亲,每一个"版纳"准备了一份礼品让她带回缅甸送给父王,12个版纳就有12份礼品。"西双版纳"这一地名从那时起就一直沿用下来了"西双版纳"是傣语,"西双"即12,"版纳"即1000块稻田,直译为"十二千块稻田",意译为12个行政区。
  曼再,是景洪县嘎酒乡的一个傣族村寨。过去召片领实行"份地"制度,把他所管辖土地的86%作为"份地"分给农民耕种,从中收取租锐,并把农民紧紧地拴在"份地"上。同时,召片领的家奴多了,他就让他们结婚,在各地建立寨子。原来在宫庭里干活时,家奴都有分工,有的烧火、做饭,有的负责养象,抬轿,割马草,有的负责捞青苔,削揩便棍等。家奴们分出去建立寨子以后,仍然要负担宫庭里劳役,原来分配干什么活,建立寨子后也要干什么活。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为召片领担负专业性劳役的村寨、哭丧寨(专为召片领家哭丧)等。曼再是专为召片领及其家人削揩便棍的寨子,"曼"为村寨,"再"为服待、待候。
  曼哈告,是勐腊县勐捧乡一个傣族村寨,过去是专门为召勐捧(勐捧土司)捞青苔的。一次,曼哈告的人从南腊河里采来的青苔洗的不干净。召勐捧吃青苔时,感到青苔里有沙子,就破口大骂:"你们怎么搞的?青苔都洗不干净,里面的沙子我都咬到了几次。"于是人们把这个寨子称为"曼哈"。"曼"为寨子,"哈"为咬着沙子,意为"咬着沙子的寨子"。后来这个寨子又分为"曼哈告"、"曼哈迈"两个寨子,"告"为旧,"迈"为新,即"旧曼哈"、"曼哈迈"两个寨子,"告"为旧,"迈"为新,即"旧曼哈"、"新曼哈"的意思。
  以佛教传入和佛经故事为背景的地名:西双版纳的傣族和布朗族是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人们对佛祖释迦牟异常崇拜,许多地名都是以佛祖"帕召戈打玛"来西双版纳传经的时间、所讲的话以及群众崇拜的思想感情来命名的。其实释迦牟尼并未到过西双版纳。傣族群众所说的"帕召"或"帕召戈打玛"也许是释迦牟尼的弟子。勐混(属勐海县):"勐混"是傣语。"勐"为地方:"混"为倒退,意为"河流倒退的地方"。传说南混河原来是从格朗河流向东南方向的,当佛祖来到这里禅经时,用拐杖向西一指,河水就立刻改道流入勐混坝子,于是人们就把这条河叫做"南混",意为改道而流的河。勐混坝因有南混河流过而得此名。
  勐满(属景洪县):"勐"为地方;"满"为糊涂,意为糊涂的地方。传说佛祖来到这里禅经时,猛然发现这里确实是一块好地方,便惊叹道:"这里还有一块好地方,我怎么没有发现,怎会糊涂成这个样子!于是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取名为"糊涂的地方"了。
  勐罕镇(属景洪县):"勐罕"是傣语。"勐"为地方;"罕"为卷、裹,意为把布卷起的地方。传说佛祖巡游到这里时,信徒们把布铺到地上,让佛祖走过去,当佛祖走后,信徒们又把布卷起来。于是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把布卷起的地方"。勐罕又称"橄榄坝",这是外地人取的名,大概是因为这个坝子形似橄榄,绿茵茵的一片发缘故吧。
  景洪:这是黎明之城的意思。传说佛祖巡游到这里时,正是黎明时分,东方露出了鱼肚白,于是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景洪"。"景"为城镇;"洪为黎明,决为黎明之城。当佛祖来景洪今天的庄洪路(即农贸市场)时,正是人们吃早饭的时间,于是,人们把这条路叫做"庄洪路"。"庄",头道、头次;"洪"为早餐,意为"头道早餐
  根据自然环境取的地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西双版纳成为北回线沙漠带上一块绿洲,动、植物资源异常丰富。西双版纳地名的来历许多是与当地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有关系的。一般来说,以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资源名称为命名的地名有三种情况。
  以动植物名称命名的地名:如允景洪镇的曼外。"曼外"是傣语,"曼"为村寨;"外"为藤蔑,意为生产藤蔑的寨子。曼外是具布朗族村寨,位于澜沧江东岸的三达山上,寨子周围藤蔑的寨子。曼外是个布朗族村寨,位于澜沧江东岸的三达山上,寨子周围藤蔑很多,故有"曼外"之称。又如"回黑寨","回黑"是傣语。"回"为山箐,山沟;"黑"为藤子和各种寄生植物,意为"寄生植物山箐寨"。诸如此类的寨子很多,如:曼东老(芦苇平地寨)、曼回萦(甑子木山箐寨)、曼掌(大象寨)、曼浓罕(金湖寨)、曼改谢(鸡抓寨),回换(鸡冠山箐寨)等。
  以地形特征命名的地名:如勐海县勐阿乡的帕迫。"帕迫"傣语,"帕"是岩石;"迫"是白色,意为白石寨,这是因为寨子旁边有白色的岩石而得名的。又如景洪县勐养镇的曼浓干,是因为寨子旁边有一个弓形的鱼塘而得名的。"曼浓干"是傣语。"曼"为寨子,"浓"为水池,鱼塘;"干"是弓驽,意为弓形鱼塘寨。此类寨子不少,如:曼腊(坍塌寨)、曼科松(高桥寨)、巴拉(波光寨)、亚诺(岩石后面的村寨)等。
  以自然变迁命名的地方:勐海县勐遮乡的勐遮,古时是个高山湖泊,传说湖周围都龟魔、雕魔、蛇魔盘踞着,这些魔鬼为非作歹,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灾难。智勇双全的小伙子召底米杀死了这些魔鬼,把它们的尸体浸泡在湖里。湖水干涸后变成大坝子,人们称它为勐遮。"勐"为地方;"遮"为浸泡,意为"湖水浸泡过的地方"或
"浸泡魔鬼尸体的地方"。据说今日兀立于勐遮坝的乌龟山,就是是当年的龟魔、雕魔、蛇魔的尸体堆积而成的。此类地名有:曼道(阻挡洪水寨)、曼英(水漫寨)、曼浓枫(湖泊波浪寨)等。
  以道德风尚命名的地名:西双版纳的傣、哈尼、布朗、基诺和其他各族人民,具有尊老爱幼、乐善好施、不偷不抢的道德风尚。逢过节或婚嫁娶,都要请德高望重的老人来主持。
  基诺族有着尊重舅舅的习惯。男女青年之间谈情说爱,男方父母托媒人去女方家提出亲时,必须征得女方舅舅的同意;新郎派人去接新娘时,必须送酒、送钱给女方的舅舅,如果女方舅舅不同意,是结不成婚的。因此,基诺族被誉为"尊敬舅舅的民族"。基诺乡全称为"基诺洛克",这是基诺语,"基"为舅舅,"诺"为后代,"洛克"为地方,意即尊敬舅舅的民族居住的地方。
  西双版纳的地名,除以上列举的四种以外,还有以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来命名的村寨,如曼庄谢(用鱼网罩死领主的寨子);有些地名是与祖国内地有关系的,如嘎兰(百万人的街子),传说召法王(汉族皇帝)的三王子率领4500万兵马进驻西双版纳,将500万兵马驻扎在现在景洪嘎兰路一带为副帅营。这一带以后就成了一条街,人们称它为嘎兰,汉族进入西双版纳以后,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语和汉语混用、重复使用的地名,如曼迈新寨,"曼迈"是傣语,新寨子的意思。"新寨"是汉语,"曼迈新寨"是傣、汉语重叠使用的地名。诸如此类地名不少,如南播老寨、南播新寨等;还有的是以迷信职业,以当地人的智力命名的地名,甚至还有一些地名鄙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人名,是这样取的
  西双版纳傣族、哈尼族的人名姓氏是较特别的,傣族有名而无姓,男子一般以毒字当头,表示男姓,过去一直写成"岩"字(以云南方言念,普通话念),不太准确,容易念出笑话来,本来"岩龙"应读,普通话却念成了,但毒字太生僻,就用"艾"字代替好了。"艾"字加上人名,就是男子的人名,如"艾相"、、"艾梅"、"艾xx"等。傣族女子的名字是以"依"或"玉"字当头,表示女性,然后加上自己名字的,如依香甩,依罕宽等。至于周、李、邵、陶,刘、赵、朱、召等姓,都不是傣族的本姓,而是受汉族影响的结果。,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爱尼人)实行的是父子联名制,父亲名字的最末一个字或最末两个字就是儿子名字开头的一个字或前两个字。
傣族的名字:傣族的名字是有变化的,男子小时取乳名,当和尚、佛爷时取僧名(和尚、佛爷僧名都不同),和尚、佛爷还俗后仍用俗名,有孩子后称xx之父;女子小时取乳名,生孩子后称""xx之之母;县、乡、村干部则在地名的前面加上官衔,如"县长景洪"(景洪县长)、"乡长勐龙"(勐龙乡长)、"村长曼景保"(曼景保村长)等。
  傣族的乳名,一般是按照傣文字为排列的顺序、人的排行顺序、人出生的时间、地点、出生时遇到的重大事件、以及花草树木、自然环境、金银财宝和人的高矮、胖瘦来取的。
  傣文字母的第一个字,按字母排行顺序取名的,大儿子一般取名为"艾温",大女儿一般取名为"依香"。"按出生排行顺序取名的有"艾温"(大的或性格温顺的人)、艾桑(第三个儿子)、依香(大的如玉石一般美丽的姑娘)、依岗(中间一个女儿)、依腊(最小一个女儿)等。按花草树木来取名的有依波(象莲花一样美的女孩)、依串(茉莉花女)、依沾(缅桂花姑娘)等。按金银财宝的名称来取名的有艾罕(金童子)、艾恩(银童子)、依姣(玉石姑娘)艾相(宝石童子)等。按动物名称来取名的,有艾醒(麒麟童)、艾(象虎一样勇敢的孩子)等。用重量单位"甩"取名的有艾甩、依甩等到(有"甩"重的孩子)。
  由于取名的方式相同,在同一个村寨里同名的人很多,如艾温、依香等就有若干个,难以区别。其补救方法是在人名下面加上地
名、所处的环境的名称以及人的高矮胖瘦来区分。如"依香龙"(大依香龙)、"依香岗"(中依香)、"依香囡"(小依香)、"依香南波"(水井边的依香)、"依香景保"(从景保来的依香)、"依香比"(胖依香)、"依香艾甩"(艾甩的依香)、"依香定"(矮个子依香)等。
  傣族男子过去七八岁就被送进佛寺里当和尚,这时乳名就不叫了,改取和尚名,称为"帕xx"。"帕"即和尚,"xx"是僧名。和尚年满20岁升为二佛爷时,改称佛爷名。如:"都xx"都是二佛爷,"xx"是二佛爷的僧名。二佛爷年满30岁,学识渊博,愿终身为僧者,可升为"祜巴",称为"祜巴xx"。严格说来,傣族佛教僧侣只有帕(和尚)、都(二佛爷)、祜巴(大佛爷)三个等级。松溜、沙弥、桑卡拉乍、阿嘎牟尼等是荣誉称号。和尚、二佛爷、大佛爷还俗后称呼也是不同的,和尚、二佛爷、大佛爷还俗后叫"吉囡x",如"吉囡光","吉囡"相当于最低学位,"光"是本人名字;二佛爷还俗后称为"康朗x",如康朗英,"康朗"相当于中级学位。"英"是本人的名字;大佛爷即"祜巴"还俗,称为"康朗厅",相当于高级学位。
  "刀"、"召"原本不是傣族的姓,它们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傣族贵族男子的称呼,古代的贵族男子通称为""(为带有"先生"之意),如"岛应勐","岛温勐"、"岛相勐"等,"岛"与"刀"音相近,后来"岛"改成了"刀"。另一种说法是,据传是皇帝对召片领的赐姓。当召片领去向皇帝朝贡时皇帝见他无姓,就赐给他一把金刀,以"刀"为他的姓。刀和召都是一个意思。过去姓"刀的人多半是贵族,后来情况就有了变化,凡是到学校上学的孩子,教师都给他们取名为。"刀xx";参加工作的人,单位领导也给们取名为"刀xx",于是姓刀的人越来越多了。
  西双版纳第39代召片领召片领召孟罕勒(刀承恩)有9个儿子、9个姑娘。当时"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柯树勋,就为召勐罕勒9个儿子分别取了有政治意义的名字,即:刀栋梁(希望他成为国家的栋梁),刀栋刚(希望他成为国家中坚)、刀栋华、刀栋纪、刀栋材、刀栋延、刀栋宇、刀栋臣、刀栋新。柯给各勐土司的儿子也分别取了名字,如:刀良臣(希望他成为好的大臣),刀忠汉(希望他忠于汉族)等。
  成年人当官以后,过去一般都改称官名,村寨头人分为帕雅、先三级。一般来说,他们的名字是官名加上村寨名,官名在前,村寨名在后,如"帕雅曼稿"(曼稿的帕雅)、"曼光"(曼光的)等。解放后,废除了封建领主制度,没有头人了,但人们对担任县长、乡长、村长的人了另有称呼,如"县长勐海"(勐海县长)、"乡长勐龙"(勐龙乡长)、"村长曼听"(曼听村长)等。
  召片领及其亲属的称谓是很特别的,如:对其祖父的称谓是"帕
拉扎爱余嘎";对其祖母的称谓是"帕拉扎玛底嘎";父亲是"帕拉扎比打";"母亲是"帕拉扎玛拉";兄长是"帕拉扎吉他";姐姐是"帕
拉扎吉底嘎";弟弟是"帕拉扎阿奴扎";妹妹是"帕拉扎咖尼嘎";儿子是"帕拉扎布打";女儿是"帕拉扎布底";侄儿是"帕拉扎纳打";侄儿是"帕拉扎拉底";伯父是"帕拉扎比都腊帕打";叔父是"帕拉扎比都沙";舅父是"帕拉扎玛都腊尼";姨妈是"帕拉扎玛都吉梯嘎尼";小舅子是"帕拉扎沙玛比沙`"。对召孟罕勒9个儿子的称呼也很特别,如:
长子刀栋梁:召孟苏晚纳帕钪
次子刀栋刚:召孟苏扎晚纳底巴玛尼罕俄腊沙拉扎布瓦腊比沙古拉玛哈翁沙拉扎提出拉扎
三子刀栋华:召孟玛哈宰牙满拉腊俄腊沙瓦腊比沙功腊玛哈翁水沙拉扎
四子刀栋纪:召孟兑
五子刀栋材:召孟玛哈苏晚纳瓦腊比沙功腊玛哈翁沙底巴匡罕
六子刀栋廷:召孟玛哈俄沙腊打纳佐底西里宰牙些打拉他玛哈翁沙拉扎
七子刀栋宇:召孟玛哈苏瓦纳拉玛武提俄腊沙拉扎布打玛哈翁拉扎
八子刀栋臣:召孟玛哈苏立牙往沙瓦腊布衣沙拉扎沙沙纳达牙多敦兵戈萨腊玛哈阿拉麻提巴底西里萨莫沙纳拉扎摊西里庄勐
九子刀栋新:召孟玛哈苏晚纳腊达达纳玛尼苏坦玛玛哈往沙拉扎
  一般的人结婚生孩子以后,他们的名字也随着儿女的名字而改变。一种是在他们的长子、长女名字的前面加上"波"(父亲),"咪"(母亲)字,如"波xx"(xx之父),咪xx(xx之母);一种是把儿女的性别或名字中的一个加在其名字的前面,在儿女性别或名字之前又加"波"或"咪"字,如艾相的妻子依罕生了一个女儿,人们就称艾相为"波南相",称其妻子为"咪南罕","相"和"罕"分别为他们夫妻的名字,"南"是女儿的性别。青年人结婚以后,他们的名字也会随着爱人名字的改变而改变,一般是在男方名字的前面加上"摆"(妻子)字,如"摆xx",即"xx之妻";在女方名字前面加上"嘿"(丈夫)字,如"嘿xx",即"xx人的丈夫"。对一个人的称呼,也会因他的兴趣、爱好、特长而改变。如:有一个老人,当他管理鱼塘时,人们称他"波涛浓巴"(管理鱼塘的老人);当选为水利委员后,人们称他为"波涛水利"(水利老人);他对草药感兴趣,常为乡亲们治小伤小病,人们又称为"波涛摩雅"(医生老爷爷);说话时爱带"当载"(随心)两个字,人们便称他为"波涛当载"(随心老爷爷)。
  哈尼族(爱尼)的名字:爱尼人历史上的名字也是有名而无姓的,至于新出现的李、康、杨、罗、王、唐等姓,也是受汉族影响的结果。爱尼人取名的主要特点是父子联名制。据说,全州的爱尼族宗谱中,有27代祖宗的姓名相同,从第28代后开始分宗,形成了各个家族。
  在27代姓名相同的祖宗名中,他们的名字依次是:松米窝、窝铁列、铁列宗、宗莫也、莫也恰、恰铁夕、铁夕列、列颇别、颇别乌、乌牛雅、牛雅搓、搓莫椰、莫椰嘴、嘴唐旁、唐旁芒、芒火汤、火汤接、接列略、略且腊、腊汤别、别些列、列波、波麻坡、梯隆别、别玛脏、脏则。据说脏则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则维,一个叫则坐(吉坐),从此便繁衍为则维支和则坐(吉坐)支子孙。
第28代起,则维支的祖宗谱名秩序是:则维、维接、接椰、椰着,着扁、扁列、列脏、憋夕、夕脏、脏搓
、搓航、航别、加格、格桑、桑罗、罗卡、卡梭、梭黑、黑椰、椰打。
  则坐(吉坐)支从第28代起的祖宗谱名秩序是:则坐(吉坐)坐帮、资龙、龙爹、爹别、别芒、芒姐、姐拉、拉期、期图、图斯、斯多、多波、波当、当列、列车、车余、余松、松罗、罗兹、兹别、别些、些勒航、航卓、卓朗、朗佐。
这种父子联名制一直沿续到今天。
  西双版纳最高的山是桦竹梁子,海拔为2429米,位于勐海县勐宋乡。
  西双版纳地势最低的地方是澜沧江与南腊河的会合处。海拔为477米。
  西双版纳最大的坝子是勐遮坝,面积为23.4万亩。
  西双版纳比重最大、质地最坚硬的木材是黑黄檀,1立方米木材重达1150公斤,可制作高级乐器、家具和雕刻品。
  西双版纳比重最小,质地最轻的木材是轻木,1立方米木才仅重115公斤,可作航空、室内隔音、隔热装饰用。
  西双版纳最大的水果是菠萝蜜(亦称树菠萝、牛肚子果、蜜多萝),最大的果子重量可达30多斤。
  西双版纳最大的动物野象(亚洲象),最大的体重可达5吨以上。
  西双版纳的鸟类中,雌雄鸟间最钟情的是犀鸟。州内犀分为双角、冠斑、棕颈、白喉犀鸟4种。
  西双版纳最小的偶蹄动物是鼷鹿、体重1000克左右。
  西双版纳最高的树是望天树,傣语称为"埋干仲"(伞把树),一般高50~70米,最高的一棵高达88米,分布在勐腊县瑶乡。
  西双版纳乔木中板根最大的是勐腊县补蚌山的一棵四薮木,树高40多米,共有13块木根,呈放射状向四面方伸展,占地55平方米,板根长10米,高3米,一般的板根长5米,高1米。
  西双版纳最长的吊桥是罗梭江吊桥,它把两岸的勐仑与西双版纳植物园连接在一起。
  西双版纳最热的温泉在景洪县小街乡,温度高达104度。
  西双版纳是个多民族的地区,世代居住着勤劳、诚挚善良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等13个少数民族。民族风俗各具特色,特别是主体民族――傣族的风俗宗教信仰别具一格,多年来一直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考察、旅游、观光。这里主要介绍五个当地的世居民族:
  历史上分有傣泐、傣那、傣雅、傣绷等称谓。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域的称傣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州内目前已有人口近30万,傣族占全州人口1/3多。分居在各个坝子(盆地)即各个"勐"。傣族喜欢依水而居,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族系发源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全民信仰小乘佛教,从古至今把孔雀、大象视为吉祥物,雕塑、绘画大象形像逼真,民间故事丰富多彩。
傣族――傣历新年(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傣族最富有民族特点的重大节日,傣语叫"桑勘比迈",时间是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节日期间,除举行规模盛大的佛事活动,景洪和各地举行划龙舟、丢包、放高升、泼水等活动。节日举行三天,最令人难忘、狂欢的是第三天的泼水,相互泼水,祝福平安,弃旧迎新,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充满了诗情画意。
  "基诺"系本族各具特色,意为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居住在景洪市的基诺乡,现有人口近2万人,国家献宝不控制基诺族的人口生育。
  基诺族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还保留有许多古俗。这些原始社会的古老遗迹直到建国初期才有所改变,在我国56个民族中形成了一个特点,所以称基诺族是"跨世纪的民族"。基诺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
基诺族――"特懋克"节
  基诺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是"特懋克",时间为公历2月6日到8日,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过节时,基诺族男女老少穿上新衣,白天黑夜围着大鼔,翩翩起舞。同时还要举行等因备耕、打铁,铁匠传艺收徒仪式等,不要唱史诗,传授生产技术等。
  布朗族部分自称布朗,也有称阿瓦,清朝时汉族和傣族称之为"濮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布朗族。主要居住在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山区,景洪的山区也有少数村寨。从事山地农业,栽种早稻时常是刀耕火种,生产工具比较落后。现有人口34000余人。本民族无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和傣文。使用布朗语。
  布朗族是云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东汉时属永昌郡。西双版纳的布朗族村寨多数具有农村公社的特点。信奉原始宗教及小乘佛教,男人多数有纹身习俗,与傣族相似。
  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南部地区。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属"雅尼",自称"僾尼"。主要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建国前,在傣族领主统治下,多保留原始公社制。旧时多信奉神和崇拜祖先。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分有"尖头"和"平头"两种,人口15万余人,全州都有分布。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口头文字十分丰富,擅长排班记辈,论属相,数辈数,叙家谱,据长辈推算,已有55代子孙了。"父子连名"是哈尼族取名的一大特点。
哈尼族――嘎汤帕节
  每年公历1月2日到4日,是哈尼人的"嘎汤帕节"。节日是哈尼人思念祖先,弃旧迎新,家人团聚的喜庆节日,节日期间,男女青年穿上最漂亮的新衣,欢歌载舞或邀约上山采鲜花、摘野果、打陀螺,尽情欢乐。
  瑶族历史上称谓比较多,有兰花瑶、过山瑶、蓝靛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西双版纳的瑶族称为"蓝靛瑶",因种植蓝靛,染织青色布料,喜穿青色衣服,故得此名。主要居住在勐腊县瑶区,麻木树乡和景洪市勐旺乡。人口有15000余人。有语言,没有文字。
  瑶族以农业生产为主,至今有些地方仍采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多少还保留有原始氏族残余。妇女善于挑花、织锦、编织、刺绣和蜡染t恤衫,深受青年游客的喜爱。
瑶族――"盘王节"
  瑶族的新年称为"盘王节",节日在农历10月16日,节日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牛,拿出陈年老酒,一起会餐纵情欢歌。
  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的婚俗,是各具特色、饶有风趣的。如傣族青年,恋爱十分自由,方式也如山花般浪漫。他们既可相会幽静凉爽的竹楼凉台上,也可约会在篝火映照的纺线场旁。傣族的婚礼以为新人祝福、拴线为主要内容,拴线,傣语称为"树欢",意为拴住灵魂。婚礼上意在祝福新朗新娘相亲相爱,永不分离分。"拴线"仪式结束后,人们围坐在竹楼上张张小篾桌的周围,一边饮着糯米酒,一边唱着"赞哈",为新人祝福。
  哈尼族,青年恋爱结婚有充分的自己,过去的村寨都有专供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公房",姑娘长大后,便可以到公房与男青年自由恋爱。僾尼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饶有情趣的"抢亲",也是哈尼山寨的奇异风情。
  布朗族的青年人,到了16岁要举行"波即"的成年仪式,主要内容是漆齿。此后便可自由交往,开展"邀贯奇"(意为串姑娘)了。
送花求爱,是布朗族小伙子常用的方法。小伙子采来最美的花儿,托弟妹送给意中人,姑娘有意便会将花儿戴在头上,不喜欢则会将鲜花随意丢在房中。小伙子看见姑娘戴上自己送的花,便会到姑娘家串门幽会了。只是也有麻烦的时候,一个姑娘会同时由到两三个不伙子送来的一种花,弄得姑娘难以表白,送花的小伙子便会同时找上门来。布朗族的婚礼称"三次婚礼",当他们以歌为媒,确定关系后,禀告父母请亲友吃定亲酒,作为第一次婚礼,便可同居;当孩子出生时,请亲友庆贺,这是第二次婚礼;此后如果双方情真意笃,不愿离异,便举行第三次婚礼,以示新娘正式出嫁。
  瑶族青年约会时最富情趣的是咬手表达爱情。瑶族民间有句谚语:"咬手疼进心,爱情才真诚。"因此幽会时小伙子一定要在心爱的姑娘手上咬一口,表达对姑娘常常的爱。可分寸不是那么好掌握,咬得太轻,会被认为爱得不深;咬得过重,又会留下伤痕。不过,既然已经心心相印,小伙子是否达到"爱得深"的分寸,姑娘也会暗示的。
  对歌谈情,是拉祜族的千古风俗,那情景有些像电影《刘三姐》中的场面。如果对歌双方各居一寨,还会出现请人代唱。对歌的人虽只一男一女,但男有男伴一群,女有女友一帮,都是为着出谋划策,应答帮腔。抢头巾是拉祜族青年求爱的一种主要方法,过年过节的时候,拉祜族要在寨场上跳歌,男青年往往趁机抢下姑娘的包头逃向寨外,以表白爱慕,追赶而来的姑娘,有意的会尾随小伙子而去,无意的抢回包头巾以示拒绝。
欢迎浏览我的其他博文:
您已经赞过了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旅行专家]
手机扫一扫:
艺龙手机客户端
用手机预订酒店,机票更划算
旅游指南手机版
查景点,找攻略,订酒店
旅游指南微信
旅行中吃喝玩乐,一网打尽
24小时机票酒店预订电话:
酒店、海外企业合作:010-1
国内景区、旅游局合作:010-9
(C) 1999 - 2013 eLong, Inc or its affiliate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
您已经赞过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南民族大学宿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