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操控一人攻入伪满皇宫博物院斩首,

朱允文在朱棣带兵攻入皇宫的去向?是生?还是死?_百度知道
朱允文在朱棣带兵攻入皇宫的去向?是生?还是死?
“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明太祖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他死后,孙子建文帝即位。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朱棣攻破明朝京城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北京城全部主体工程建成,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因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以“清君侧之恶”的名义联合各个藩王举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登皇位而结束,历时4年。
建文下落  虽然朱棣宣称在宫中找到明惠帝的尸体,并为他举行葬礼,但朱棣对建文未死的传言不敢掉以轻心。溥洽是建文帝主录僧,《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濴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馀年。”直到姚广孝病危时请求朱棣释放溥洽,溥洽才获释。  有野史记载,建文帝离宫后出家为僧,云游四方。有诗云:“阅罢楞言磐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传言此诗作者是建文帝,但未证实。  另有一说建文帝逃到东南亚,野史传闻郑和下西洋其中任务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  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因为建文帝在太祖严苛统治之后,力行宽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无数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种野史、戏剧里可以看到人们无尽的猜测和演绎。下台后的建文帝下落,却又成了千古疑案,众说纷坛。主要有:  1.自 焚说。《太宗实录》中记载,燕王进入金川门后,建文帝也想出来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不得已下令焚 宫,顿时火光熊熊,建文帝携皇后马氏,跳入火中自 焚,妃嫔侍从等,大都亦随其蹈 火而 死。燕王朱棣入宫后,清宫三日,搜查建文帝下落。宫内侍人都说建文帝已自 焚,并从火堆里扒出一具烧 焦的尸 体证明之。燕王见到尸 体,分不清男女,惨不忍睹,朱棣不胜悲戚,抚尸痛哭,说他只是前来帮助皇帝学善,你又何必自寻死路呢?其继位称帝后,只得以天子“礼葬建文皇帝”燕王事后,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明史·成祖本纪》及《明史·方孝儒传》均持此说。近人孟森等学者也持建文帝自 焚说。   2.出亡说。《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们所质疑,因为朱棣就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为自己夺取皇位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实录》所记的建文帝自 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怀疑的态度。由于永乐朝的政治高压、文网严密,对建文帝出亡之事没有留下记载。天顺、正德朝之后,严峻的政治环境有所好转,关于建文帝出亡说的史料开始多起来。   我们发现,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体。万历二年十月,13岁的神宗曾向张居正问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可见首辅张居正也倾向于建文帝出亡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民间传闻已经入天子耳中,而且这时谈论建文帝出亡已经不再是禁忌话题。  关于建文帝出亡一事,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的记载最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建文帝并未自 焚,而是在大臣的保护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门失守,长吁,东西走,欲自 杀。翰林院编修程济曰:“不如出亡。”少监王钺跪进曰:“昔高帝升遐时,有遗箧(qiè),曰:‘临大难,当发。’ 谨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齐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红箧至,四围俱固以铁,二锁亦灌铁。帝见而大恸,急命举火 焚大内,皇后马氏赴火死。程济碎箧,得度牒三张,一名应文,一名应能,一名应贤。袈裟、帽、鞋、剃刀俱备,白金十锭。朱书箧内:“应文从鬼门出,余从水关御沟而行,薄暮,会于神乐观之西房。”帝曰:“数也!”程济为帝祝发。吴王教授杨应能愿祝发随亡,监察御史叶希贤毅然曰:“臣名贤,应贤无疑。”亦祝发。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随亡,帝曰:“多人不能无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势必穷诘;有等妻子在任,心必萦系,宜各从便。”御史曾凤韶曰:“愿即以死报陛下!”帝麾诸臣,大恸,引去若干人。九人从帝至鬼门,而一舟舣(yǐ)岸,为神乐观道士王升,见帝,叩头称万岁,曰:“臣固知陛下之来也。畴昔高皇帝见梦,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门,升导至观,已薄暮矣。俄而杨应能、叶希贤等十三人同至。   这段话的意思用现代白话表达是: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建文帝知金川门失守,燕军破城后,长吁短叹,无可奈何,遂想一死了之。此时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我一直把它秘密收藏在奉先殿内。群臣急忙把箱子抬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建文帝等三个人的名字。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鬼门在太平门内,是内城一扇小矮门。仅容一人出入,外通水道,建文帝弯着身子出了鬼门,其他八人随之出了鬼门后,就看见水道上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僧人,僧人招呼他们上船,并向建文帝叩首称万岁,建文帝问他怎么知道我有难,僧人答道:“我叫王升,是神乐观住持,昨夜梦见你祖父朱元璋,他本是出家之人,叫我在此等候,接你入观为僧。”乃乘舟至太平门,等到黄昏时才到观里。不久杨应能、叶希贤等13人同至。  上面这段文字的真实性的确让人有所怀疑,可谷应泰偏偏讲得栩栩如生,至此,建文帝似削发为僧,继承了祖业。真是令人真假难辨,清代名人吕安世和近人蔡东藩等则采信之。建文帝到底是自 焚而死呢,还是由密道逃离南京?史学家对此各持一说,尚无定论。当年清朝编修《明史》之时,明史馆中诸史臣即对此意见不一。撰写《明史·恭闵帝本纪》的徐嘉炎认为建文帝未死于火,而是逊国外逃。而同在明史馆的著名学者朱彝尊则相信《明实录》的记载,认为建文帝已死于火。于是,正如我们所见,《明史·恭闵帝本纪》便有如下的表述:“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看来当时谁也拿不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只好选择这种折中的意见。   现在,随着对建文帝出亡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史料掌握的不断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 焚而是出亡的人渐多。那么,明成祖朱棣礼葬的是建文帝吗?有人认为当时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马皇后。朱棣在废墟中找到的尸身面目全非,难以分辨真伪。而且,史料没有发现安葬马皇后的记载。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后期竟然没有人知道建文帝葬于何处,可见当时的人也都不认为真的安葬过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扫墓,时间久远就变得无人知晓了。其实,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礼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但这并不影响举行礼葬仪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顺地坐上皇帝的宝座。   另外的一个疑点就是城破时没有发现建文帝的长子。当时建文帝有两个皇子:长子朱文奎,7岁,次子朱文圭,2岁。朱文圭,史称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广安宫,直到英宗天顺年间才被放出来,当时已经57岁了。由于一直被关在宫内,出来时连牛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为建文帝长子的朱文奎却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说“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脱,没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谓的“靖难之役”长达4年,并非朝夕之间,建文帝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朱棣进入南京时,江南、西北、西南、东南等大部分还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组织有效的反攻。  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 焚 身 亡是历史真实,因为当时燕军兵临城下,把紫禁宫团团围住,建文帝想逃也来不及了,更何况经考查也无鬼门、御沟逃路。建文帝也深知他的四叔是个贪权无厌、残暴无情的武夫,落在他手里决无好下场,不如以死了之为上策。燕王朱棣也绝不会让建文帝活下去,否则,他就不能当皇帝。  那么,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逊国出亡,他又去了哪里呢?综合各种资料,有如下几种说法:   2.1.逊国为僧,云游四方正如《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后,带着杨应能、叶希贤、程济两比丘一道,隐名易服,云游天下。学者根据地方志、遗迹、遗址等资料考证,认为建文帝曾流亡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江浙、广东等地,《明史纪事本末》说他为逃脱追捕,“西游重庆,东到天台,转入祥符,侨居西粤,中间结庵于白龙,题诗于罗永,两入荆楚之乡,三幸史彬之第”。   西南数省,留有很多有关建文帝的遗址和传说。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有建文帝曾在贵州白云山修行时遗留的遗迹:“有巨杉二株,爽立磴(dènɡ)旁,大合三人抱;西一株为火 伤其顶,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为白云寺,则建文君所开山也;前后架阁两重。有泉一坎,在后阁前槛下,是为‘跪勺泉’。下北通阁下石窍,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龙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龙潭,时有金鲤出没云。由阁西再北上半里,为流米洞。洞悬山顶危崖间,其门南向,深仅丈余,后有石龛,可旁为榻。其右有小穴,为米所从出流以供帝者,而今无矣。左有峡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横板,犹云建文帝所遗者,皆神其迹者所托也。洞前凭临诸峰,翠浪千层,环拥回伏,远近皆出足下。洞左构阁,祀建文帝遗像(阁名‘潜龙胜迹’,像昔在佛阁,今移置此)乃巡方使胡平运所建,前瞰遥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门,其后即山之绝顶。”   一些书中还记载有建文帝的诗文,虽然无法判断是否是后人假托,但还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这首诗据说是建文帝避难贵州金竺(今贵州广顺)时所作: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此外,在《明史·姚广孝传》和《胡濙传》里记载: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后,对建文帝自 焚而死,也产生过怀疑,又听说了很多传言,有人告诉他那具烧焦的尸体是马皇后的,建文帝削发为僧外逃了。他就把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长达十余年,逼他供出建文帝下落。《明史·胡传》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指成祖)疑之。(永乐)五年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以故在外最久。”即朱棣是让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颁布御制诸书和访寻张邋遢的名义,遍行郡、乡、邑,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前后长达16年之久。这里所说的张邋遢,就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张三丰。他是个奇人,不修边幅,飘忽不定,据说能一日千里。成祖对胡濙侦缉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视,不允许胡濙为母“丁忧”的请求(官员父母逝世,应守孝三年,称为丁忧)。  《明史》中说:“先未至,传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就是说,朱棣得不到确切消息,故另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  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的一个晚上,胡濙匆忙赶回北京,恰巧成祖北征驻军宣府。胡濙赶到宣府时成祖已经睡下了,但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二人一直谈到四更。看来胡濙是打听到了建文的确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问建文帝踪迹。   2.2.漂洋出海,不知所终有传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并在某个小岛上过着自食其力的恬然隐居生活。当时中国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据说张士诚失败后,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证建文帝避难泉州开元寺,并在开元寺扬帆出海,最终隐居印尼苏门答腊岛东海岸,然而没有更多的证据,仅仅是猜测而已。   成祖朱棣担心建文帝纠集当地的中国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号召南洋诸国兴兵,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郑和数下西洋,一为宣扬国威,一为踪迹建文帝。据《明史》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还有一部分是锦衣卫,专门负责侦缉,至于是否探知建文帝踪迹,就不得而知了。  2.3.北京西山说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和郑晓《吾学篇》中,记载有正统七年,建文帝因年纪已老,就到广西思恩州官府,自称是建文帝。当地官员急忙上报朝廷,将其送至京师。朝廷派老宦官吴亮前去辨认。建文帝一见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吴亮否认。建文帝又说当年他进膳时,扔一片鹅肉到地上,吴亮像狗一样趴下去吃掉。吴亮听后伏地大哭,回去后就上吊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内,老死于宫中,葬于西山,不封不树。   其实这是谣言,不过还是有一定根据的。《英宗实录》载正统五年(1440年)十一月,有个僧人从云南到广西,自称是建文帝,年90余岁。当地官员将其遣送到京师,大臣们怀疑他是假冒的。经过究问,他承认本名叫杨行祥,河南人,洪武17年为僧,受到别人的蛊惑才假冒建文帝的。于是英宗将其押入大牢,过了4个月就死在狱中了,同谋的12名僧人被发配到辽东守边。  2.4.江苏吴县说 《文汇报》的记者徐作生通过查阅文献和亲自到江苏吴县去考察,发现了建文帝出亡时遗留下的一些遗迹、遗物,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建文帝当年离开紫禁宫后,削发为僧,既没有去神乐观,也没有去西南、东南周游避难,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于江苏吴县普济寺内,此后一心为僧,无复国之意。不多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广孝的监护下,建文帝隐藏于穹窿山皇驾庵,直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病殒于此,终年47岁,葬于庵后山坡上。这也自成一说。  2.5.四川望京寺说 有人则认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罗寺躲藏过,并病逝于此,葬于寺后山坡上。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佛罗寺,是喜欢这里偏僻难寻,不容易被发现。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后人就把佛罗寺改称望京寺。   2.6.还有一种说法,据《江油县志》记载: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兵败归隐此山。不详。  2.7.另外,近几年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献出《让氏家谱》,称建文帝通过地道逃离南京,假扮僧道,云游各地,后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当然,这一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对建文帝出亡谜案的解释、传说、附会决不是上面列出的几种,有许多凄美的故事在许多书籍、口头上流传开来,而且也必将流传下去。也有人指出,建文帝自 焚身亡,朱棣为了不留下“杀侄夺位”之臭名,故意苦心寻找建文帝下落,留下了历史疑案,这可能是朱棣的用心之机。  综上,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建文帝,这是历史事实。但他的真实用心及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和结局到底怎样,谁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至今仍是一个难以解开的历史之谜。各类词书字典,也只好注明;“建文帝不知所终”。 希望对你有帮助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这就没人能确定,大部分人猜测是逃了,但具体逃跑后如何,还有争议,最出名的说法就是出家了。几十年后的确有不少和尚自称是朱允文,他们都被厂卫带走了,有些被证实是想骗吃喝,但更多的是生死不知,没准真身就在里面哦
这个谁也说不清楚
有没有看过明朝那些事儿? 那里面我倒觉的写的有几分有理
抱着玉枕穿越时空来到现在
应该是死了的
朱允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中国历史上被斩首而死的三位皇帝
在中国古代,封建皇帝大都是遭受叛乱被杀,抑或亡国被杀等等,基本上是死于非命,且数量居多。其中在死于非命这种方式的范围中,被斩首而死的皇帝却不为常见。所谓“斩首”,也就是说将头和躯干分离,说白了就是砍头。历史上像这样死法的皇帝非常少,仅仅出现了三位,他们分别是南燕末主慕容超、后秦末帝姚泓和南朝齐帝萧宝卷。
一、南燕末主慕容超
慕容超(公元384年―公元410年),鲜卑族人,字祖明,南燕献武帝慕容德的侄子,北海王慕容纳之子,十六国时期南燕最后一位皇帝。公元405年—410年在位,统治南燕五年。
南燕建平六年(公元405年),献武帝慕容德去世,慕容超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太上。大封宗室和群臣的官爵。
慕容超即位后,宗室贵族慕容钟、慕容法等联合叛变,最终除了慕容钟逃出投奔姚兴之外,其余叛党皆被一举抓捕受车裂之刑而死,内乱平息。
平定叛乱之后的慕容超,可谓是和尚出山——走下坡路,从此开始荒废朝政,奢侈糜费,出游围猎,百姓深受其害,另外还肆意凌虐宗室大臣。慕容超如此行径,左仆射韩倬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向其直言极谏,他却置之不理。不久,慕容超便失去了人心、众叛亲离。
南燕太上六年(公元410年)正月,东晋太尉刘裕率领军队讨伐慕容超,慕容超向后秦求援无果,而此时适逢大夏皇帝赫连勃勃大败后秦,因此,前燕的支援梦想彻底破灭了。结果前燕军队在没有外援军队的支持下,节节败退。
&&&&慕容超见形势不利,便和身边的数十人出城逃跑,被刘裕的军队抓住。刘裕数说慕容超不投降的罪状,慕容超神色自若,一言不发,只把母亲托付给刘敬宣而已。慕容超被押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在街市将其斩首,时年二十六岁,南燕灭亡。据《晋书》记载:超与左右数十骑出亡,为裕军所执。裕数之以不降之状,超神色自若,一无所言,惟以母托刘敬宣而已。送建康市斩之,时年二十六。
二、后秦末帝姚泓
姚泓(公元388年-公元417年),羌族人,字元子,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后秦文桓帝姚兴的长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最后一位皇帝。公元416年—公元417年在位,统治后秦一年。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姚兴病死,太子姚泓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永和,并大赦殊死以下的罪犯,内外百官增加一级品位,下令让文武官员要直言进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无需忌讳。姚泓如此宽宏和气,开明大度,不失为是一个明君,只可惜他无治理国家的才能,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东晋太尉刘裕总领大军讨伐姚泓,最终姚泓军队因战事失利,败于东晋,姚泓无计可施,想要向刘裕投降。他11岁的子姚佛念对其父姚泓说:“晋人将会随心所欲,我们最终一定不能保住性命,希望还是自己了断。”姚泓茫然若失而没有回答。姚佛念于是登上宫墙投地而死。姚泓带着妻妾子女到营垒门前投降。姚赞率领宗室子弟一百多人也向刘裕投降,刘裕把他们全部杀死,其余的宗族成员被迁到江南。并把姚泓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的闹市中斩首,时年三十岁,后秦灭亡。据《晋书》记载:泓计无所出,谋欲降于裕。其子佛念,年十一,谓泓曰:“晋人将逞其欲,终必不全,愿自裁决。”泓怃然不答。佛念遂登宫墙自投而死。泓将妻子诣垒门而降。赞率宗室子弟百余人亦降于裕,裕尽杀之,余宗迁于江南。送泓于建康市斩之,时年三十……
三、南朝齐帝萧宝卷
萧宝卷(公元483年―公元501年),汉族人,原名萧明贤,字智藏,齐明帝萧鸾的次子,南朝齐第六位皇帝。公元498年—公元501年在位,统治南齐三年。
据《南齐书》记载,见下:
萧宝卷即位之后,终日玩乐,视百姓如草芥,对文武大臣也不知爱惜,动辄大开杀戒,就连自己的亲表兄弟江祏和江汜、亲娘舅刘日宣也未能幸免。萧宝卷如此昏庸残暴,使得朝中上下人心惶惶,惊惧不安,导致发生始安王萧遥光、太尉陈显达与将军崔慧景先后起兵叛乱,但都以兵败被杀而告终。
萧宝卷平定叛乱之后就过河拆桥,派人毒杀了平定叛乱有功的尚书仆射萧懿。结果导致萧懿之弟梁王萧衍于永元三年初(公元501年)在襄阳起兵,大举发兵进攻南齐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并且改立南康王萧宝融于江陵称帝。
此时,国家危难迫在眉睫,而萧宝卷却不知末日将临,仍沉溺于嬉戏玩乐之中,听信宦官梅虫儿谗言,凡无法解危京城之战将,应当杀之,于是萧宝卷再一次地向大臣们举起屠刀。萧宝卷的残暴终于促成了内外反对势力的联合,加速了他的垮台。
不久,梁王萧衍的军队攻打到城外,守城将军王珍国因痛恨萧宝卷嗜杀成性、昏庸无道的统治,自愿配合萧衍的军队,大开城门,率兵夜入皇宫。梁王萧衍联合齐将王珍国攻入建康城的那一夜,萧宝卷在含德殿已经欣赏完歌舞。此时,萧宝卷躺在龙床上还没有睡熟,听到军队闯进来的声音,连忙从北门溜出,近侍太监黄泰平举刀砍伤了他的膝盖,萧宝卷摔倒在地,骂道:“奴才要造反吗?”,紧接着另一名太监张齐不由分说一刀砍下他的头,血溅满地,萧宝卷当场身首异处,死时年仅十九岁。
后来,梁王萧衍掌权之后,贬萧宝卷为东昏侯,谥号炀。其陵墓仍按皇帝的级别建造。(陈令申)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中国历史上被斩首而死的三位皇帝
在中国古代,封建皇帝大都是遭受叛乱被杀,抑或亡国被杀等等,基本上是死于非命,且数量居多。其中在死于非命这种方式的范围中,被斩首而死的皇帝却不为常见。所谓“斩首”,也就是说将头和躯干分离,说白了就是砍头。历史上像这样死法的皇帝非常少,仅仅出现了三位,他们分别是南燕末主慕容超、后秦末帝姚泓和南朝齐帝萧宝卷。
一、南燕末主慕容超
慕容超(公元384年―公元410年),鲜卑族人,字祖明,南燕献武帝慕容德的侄子,北海王慕容纳之子,十六国时期南燕最后一位皇帝。公元405年—410年在位,统治南燕五年。
南燕建平六年(公元405年),献武帝慕容德去世,慕容超即皇帝位,大赦境内,改年号为太上。大封宗室和群臣的官爵。
慕容超即位后,宗室贵族慕容钟、慕容法等联合叛变,最终除了慕容钟逃出投奔姚兴之外,其余叛党皆被一举抓捕受车裂之刑而死,内乱平息。
平定叛乱之后的慕容超,可谓是和尚出山——走下坡路,从此开始荒废朝政,奢侈糜费,出游围猎,百姓深受其害,另外还肆意凌虐宗室大臣。慕容超如此行径,左仆射韩倬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向其直言极谏,他却置之不理。不久,慕容超便失去了人心、众叛亲离。
南燕太上六年(公元410年)正月,东晋太尉刘裕率领军队讨伐慕容超,慕容超向后秦求援无果,而此时适逢大夏皇帝赫连勃勃大败后秦,因此,前燕的支援梦想彻底破灭了。结果前燕军队在没有外援军队的支持下,节节败退。
&&&&慕容超见形势不利,便和身边的数十人出城逃跑,被刘裕的军队抓住。刘裕数说慕容超不投降的罪状,慕容超神色自若,一言不发,只把母亲托付给刘敬宣而已。慕容超被押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在街市将其斩首,时年二十六岁,南燕灭亡。据《晋书》记载:超与左右数十骑出亡,为裕军所执。裕数之以不降之状,超神色自若,一无所言,惟以母托刘敬宣而已。送建康市斩之,时年二十六。
二、后秦末帝姚泓
姚泓(公元388年-公元417年),羌族人,字元子,南安赤亭(今甘肃陇西西)人,后秦文桓帝姚兴的长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最后一位皇帝。公元416年—公元417年在位,统治后秦一年。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姚兴病死,太子姚泓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永和,并大赦殊死以下的罪犯,内外百官增加一级品位,下令让文武官员要直言进谏,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无需忌讳。姚泓如此宽宏和气,开明大度,不失为是一个明君,只可惜他无治理国家的才能,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东晋太尉刘裕总领大军讨伐姚泓,最终姚泓军队因战事失利,败于东晋,姚泓无计可施,想要向刘裕投降。他11岁的子姚佛念对其父姚泓说:“晋人将会随心所欲,我们最终一定不能保住性命,希望还是自己了断。”姚泓茫然若失而没有回答。姚佛念于是登上宫墙投地而死。姚泓带着妻妾子女到营垒门前投降。姚赞率领宗室子弟一百多人也向刘裕投降,刘裕把他们全部杀死,其余的宗族成员被迁到江南。并把姚泓送到建康(今江苏南京)的闹市中斩首,时年三十岁,后秦灭亡。据《晋书》记载:泓计无所出,谋欲降于裕。其子佛念,年十一,谓泓曰:“晋人将逞其欲,终必不全,愿自裁决。”泓怃然不答。佛念遂登宫墙自投而死。泓将妻子诣垒门而降。赞率宗室子弟百余人亦降于裕,裕尽杀之,余宗迁于江南。送泓于建康市斩之,时年三十……
三、南朝齐帝萧宝卷
萧宝卷(公元483年―公元501年),汉族人,原名萧明贤,字智藏,齐明帝萧鸾的次子,南朝齐第六位皇帝。公元498年—公元501年在位,统治南齐三年。
据《南齐书》记载,见下:
萧宝卷即位之后,终日玩乐,视百姓如草芥,对文武大臣也不知爱惜,动辄大开杀戒,就连自己的亲表兄弟江祏和江汜、亲娘舅刘日宣也未能幸免。萧宝卷如此昏庸残暴,使得朝中上下人心惶惶,惊惧不安,导致发生始安王萧遥光、太尉陈显达与将军崔慧景先后起兵叛乱,但都以兵败被杀而告终。
萧宝卷平定叛乱之后就过河拆桥,派人毒杀了平定叛乱有功的尚书仆射萧懿。结果导致萧懿之弟梁王萧衍于永元三年初(公元501年)在襄阳起兵,大举发兵进攻南齐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并且改立南康王萧宝融于江陵称帝。
此时,国家危难迫在眉睫,而萧宝卷却不知末日将临,仍沉溺于嬉戏玩乐之中,听信宦官梅虫儿谗言,凡无法解危京城之战将,应当杀之,于是萧宝卷再一次地向大臣们举起屠刀。萧宝卷的残暴终于促成了内外反对势力的联合,加速了他的垮台。
不久,梁王萧衍的军队攻打到城外,守城将军王珍国因痛恨萧宝卷嗜杀成性、昏庸无道的统治,自愿配合萧衍的军队,大开城门,率兵夜入皇宫。梁王萧衍联合齐将王珍国攻入建康城的那一夜,萧宝卷在含德殿已经欣赏完歌舞。此时,萧宝卷躺在龙床上还没有睡熟,听到军队闯进来的声音,连忙从北门溜出,近侍太监黄泰平举刀砍伤了他的膝盖,萧宝卷摔倒在地,骂道:“奴才要造反吗?”,紧接着另一名太监张齐不由分说一刀砍下他的头,血溅满地,萧宝卷当场身首异处,死时年仅十九岁。
后来,梁王萧衍掌权之后,贬萧宝卷为东昏侯,谥号炀。其陵墓仍按皇帝的级别建造。(陈令申)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布扎比皇宫酒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