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祜二年登明代进士登科录第的登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三苏蜀学思想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宋登科记考》拾补——以碑刻文献为中心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宋登科记考》拾补——以碑刻文献为中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李觏(转)
李觏,字泰伯,因他受郡守委托创办了“旴江书院”,所以也有称他为旴江先生的。李觏是宋时建昌军南城人。据李来泰写的《宋泰伯公文集原叙》中介绍说:“公固南唐之胤也
,先封于临,自临徙金溪 ,至公六世祖 ,始挈家而籍旴城之长山 ,长山即今之泸溪县是然。”
「1」(P525)原来李觏的先祖是南唐李氏的皇族,受封在临川做官。南唐是宋王朝最后消灭的国家,亡国之君既是李煜,李觏是其后裔。大概是宋灭南唐后,其远祖迁至金溪,到李觏六世祖时,又由金溪迁至建昌之长山。宋时的长山至明朝万历六年(1578)十二月改名资溪县。按今天的地理位置来说,李觏的籍贯应是资溪县。李觏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府二年(1009),卒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李觏享年仅51岁。
李觏一生政绩平平,因科举无名,亦谈不上什么仕途优劣。但这并不是因为李觏淡薄功名,而是机遇不获。庆历二年(1042),34岁的李觏也曾参加制举资格审查考试,他随也熟读经史,可能疏于细节,考试时对试题感到束手无策,难于应对,结果这次应试落榜。
李觏虽然科举不顺,但他对仕途还是有强烈企盼的。他勤于读书,勤于写作,并将作品广泛的寄给朝中官员,企盼获得推荐,想谋得一官半职。他这种努力,也收到了一定成效。,的确有不少朝廷官员向皇帝推荐了他。象余靖就向朝廷建议召李觏去参加一项特别考试,是李觏能为政府所用,但皇帝没有采纳。范仲淹也将李觏历年寄给他的文章献给朝廷看,以便证明李觏确实精通典故,而且能诗善文,但仍然没有引起朝廷重视。直到皇佑二年(1050),李觏42岁时,朝廷大官宋痒,提出祭天礼遇到时间上的矛盾,应易地易时举行,并建议在明堂里行礼。仁宗皇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但要求大臣们说清楚在明堂里举行仪式应遵循那规矩。可是当时在朝的官员们一时都说不出来。于是皇帝要求大家对这一规矩进行讨论,时间持续了很久。当范仲淹知道朝中对这一仪式争论不休,一时拿不出具体的意见时,想到李觏寄给他的文章《明堂定制图序》阐述的正是在明堂举行仪式的沿革,因此,借机会再次向朝廷写信推荐李觏。李觏在《明堂定制图序》中把周朝时期明堂的各个房间布局以及所绘制的图纸做了较详细的说明,说周朝的历代帝王在明堂内举行过各种仪式,李觏在序文中说:“所以事上帝,严先祖,班时令,合诸侯。朝廷之仪,莫盛于此。”
「1」(P122)从《明堂定制图序》中可以看出,李觏对明堂的研究确实花费了不少精力,他不但对宋前一些人所描述有关明堂结构提出了异议,并按照自己对《周礼·考工记》、《大戴礼·盛德记》、《礼记·月令》等等的研究提出自己对周朝当初明堂的设计,并绘制复原图。
显然,范仲淹第一次将李觏的《明堂定制图序》等四篇论文送上去后,不但皇帝没有“御览”,连朝中的大臣也没有一个人看过,要不然,连皇帝问到明堂里举行仪式,应该遵循哪些规矩时,为何没有一个大臣会回答的很清楚?正当这次朝中为了仪式问题争论不休时,范仲淹适时地提起李觏写的《明堂定制图序》,真是恰到好处。因李觏的《明堂定制图序》正好派上了用场,朝廷很快授他为将侍郎试大学助教。将仕郎是从九品下阶的文散官,并无实职。这样,李觏一生未能在治政上干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业,也未曾有过什么宦海浮沉,原因是一生都未能任过什么有实权的官职。直到他49岁时,才得国子监奏请“乞差太学助教李觏充太学说书”
「1」(P506),朝廷才召令他赴太学供职。朝廷拨给他五十贯文作为进京的路费,这样李觏才得以进京,终于成了一位最小的京朝官。
李觏讲学认真,很得国子监信任。次年,由国子监的祭酒和司业的推荐,他得以出任太学博士,通州海门县主簿,算是一个正式的九品官了。
嘉佑四年(1059)夏天,他请假回乡为祖母迁坟,获假一月,但回乡不久就病逝于家。
纵观李觏的一生,他的业绩只是从事著述,中年后从事教育,为地方培养了一批人才。
虽然李觏《年谱》中说:“四方来学尝数百人”,但《李觏集》中附录的《直讲李先生门人录》中只录了门生38人,就门生的籍贯看,绝大多数都是南城人,学业也只是一般,只有9人以后考中进士。中进士的人中,除邓润甫外,其余8人仕途都只平平。被《宋史》收入列传的也只有邓润甫一人,其余《宋史》中均传。从门生的学业程度看,比起王安石在江宁守丧时进行“业余教育”所教出来的学生的学业程度来,相差甚远。王安石所教出来的学生,后来都成了北宋的大臣,《宋史》中均有传。「2」有人说“李觏是王安石思想的先驱”,像胡适就说过这样的话。他的理由是李、王二人都是江西人,这种理由难以成立。北宋时,和李、王同时代的思想家多得数也数不清,且高管、名儒亦不是李觏可比的,像欧阳修、晏殊、刘攽、刘敞……等等,他们的学问、文章、诗词、地位、名气都比李觏大很多,这些都是江西人,按胡适的理由,都应该是王安石思想的“先驱”了。由于胡适的名气,使这一说法颇有影响。其实,李、王是否见过面,也找不到丝毫的蛛丝马迹。李觏和王安石都留下了不少诗文、书札,保留了他们与亲人、朋友的交往唱和的记忆,唯独不见李、王之间有过接触的墨迹。即使在庆历二年李觏在京师试制科不第,而王安石亦在京师考中进士,名列甲科,同时同地,如果此前有过相识,必然会借机相互拜访,可是,不但史料中找不到什么交往记载,连他们的诗文也是如此。《直讲李先生年谱》中说李未考中后旋即归乡。就是《中国思想通史》写到李觏这一章时认为李觏和王安石有过接触或会过面也只是一种猜测:
《临川文集》卷77《答王景山书》,提到王安石与李觏的关系:“……足下又以江南士大夫为能文者,而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与纳焉……”从“李泰伯……某与纳焉”这句话来看,说明王安石与李觏是有交往的。李觏生年比王安石早11年,两人同是江西人。李觏的学生邓润甫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工作,是一个新党。李觏遗集,熙宁中由邓润甫上之于朝。从这些情况来看,李觏、王安石在思想上有些关联,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有些学者认为李觏是王安石的先驱。从两人思想的共同处考察,他们都针对北宋中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发表了改良主义的主张,都是庶族地主的代言人。但是,从“新法”的历史实践,或从“新学”的规模来看王安石学术思想就不是李觏所能比拟了。「3」
看得出《中国思想通史》关于李觏这一章的作者是错误的理解了王安石“李泰伯……某与纳焉”这句话,把“足下又以江南士大夫能为文者”与“某与纳焉”割裂开来理解,把“纳”理解为王安石与李觏的接交或接触,其实这应该是完整的一句,表示王安石同意王景山说的李觏和曾巩都是江南能文的豪士。“纳”是表示“同意”、“采纳”的意思。这篇答书,充分地表现了王安石的谦虚,说自己比不上欧阳修、尹洙、蔡襄。而同意王景山说的李泰伯、曾子固是江南豪士,而且说江南豪士多得很,只是你王景山不知道罢了(度足下不便识)。所以,也不能把自己和李觏、曾巩概括在一起,还是一种自表谦虚的说法,绝不是表示自己与李泰伯有过什么交往。事实上,千百年来,还没有任何学者拿出过李觏与王安石有过什么接触的依据,包括诸多的宋人笔记。因此,可以肯定胡适和《中国思想通史》李觏这一章的作者牵强附会的说李觏和王安石有过会面是凭空设想,尤其是胡适说李觏是王安石思想的先驱,更是缺乏资料依据。
关于说曾巩是李觏的学生的说法也是缺乏依据的,但有一定影响,像清初的学者陆瑶林写的《李泰伯先生文集原叙》中也写道:“……创立旴江书院,远近生徒聚而讲贯者,几于鳞集麇至。如曾子固、邓润甫皆其高弟也。”
「1」(P525)但《直讲李先生门人录》中并未列入曾巩之名,其原因编者张渊微对此作了解释:
尝读《盱江旧志》云:曾舍人巩邓、左丞温伯,皆先生之高弟,窃有疑焉。盖温伯他日为中丞,进先生所为文,奏乞官其一子。温伯游先生之门明矣。然不能排新法之非,识者惜之。今《盱志》以南丰并称,不知何据?按李直讲生于祥符之已酉,曾南丰生于天禧之已未,以年数考之,则直讲多南丰十岁也。若以直讲,南丰为师友,恐不其然。谓其在乡学师之欤?则直讲以庆历三年主郡学,而南丰以是年自洪州归临川,《上齐工部书》云:“祖母乐居临川。”其后为文多道临川之事。谓其在太学师之欤?则直讲以嘉祜二年为太学说书,而南丰以是年登进士第,明年调太平州法曹,乌在其为师友哉?《旧志》所载,若不加以订正,袭讹承舛,惟恐后人复误后人也。”
「1」(P511)
显然,张渊微在编辑《李先生门人录》时态度是很严肃认真的。尽管《旴江旧志》中载有“一时门人如曾子固,邓润甫”,但他并不轻信《志》中所载,而是认真加予考订,认为邓润甫是其门人不错,有邓润甫任中丞时上李觏遗文可证。而要说曾巩也是李觏的学生却毫无根据,他从李觏在郡学和太学执教的时间与曾巩的形状相对照,证明他们之间不可能发生师生关系,可谓有理有据。因为李觏于庆历三年落第归南城时,郡守才委托他创办“旴江书院”,而这一年曾巩刚从洪州(今南昌)归至临川,没有去过南城,并说曾巩在临川写了《上齐工部书》,内容是请当时的江南西路转运使(指齐工部)批准让自己的家注册(相当于现在的上户籍)于临川,其原因是“祖母年九十余,诸姑多归人者多在临川,故祖母乐居临川也,居临川久矣!”因此,张渊微说李觏主办“旴江书院”时,曾巩人在临川。据曾巩年谱查考,亦无有与李觏相见或就读于“旴江书院”的记载。嘉佑二年李觏赴京师任太学说书,教育五品以上的官员子弟。而这一年,曾巩已考中了进士,根本用不着再去李觏任教的国子监读书,这也就谈不上李觏和曾巩之间会有什么师生关系,何况曾巩中进士后受派赴太平州任法曹,也即连见面的机会也没有。张渊微的理由说得十分充分,因此,他没有按《旴江旧志》的记载将曾巩写进李觏的《门人录》。显然,修《旴江旧志》者为了炫耀地方乡贤,而有意拔高李觏的形象。所以,我们阅读地方志时不能轻信其中所记,必须经认真考订。而且,我们从南丰的《曾氏族谱》、《宋史·曾巩传》和近人编的《曾巩传》与《曾巩年谱》中也找不到曾巩与李觏之间有什么瓜葛的记载。
从李觏留下的所有著作中,只能说明李觏是一位思想家或社会批评家,所以《中国思想通史》会用专章来论他。他深研儒家学说,但对孟子的看法却颇有偏见,宋人罗大经说:“李泰伯著《常语》非孟子,后举茂材,论题出‘经正则庶民兴’,不知出处,曰:‘吾无书不读,此必《孟子》中语也’。掷笔而出。”
「4」(P121)指的是李觏参加考试时,对“经正则庶民兴”这道题找不到出处,而生气的掷笔离开了考场。说的是庆历二年李觏参加制举资格审查,朝廷派了三位大臣担任审查官,这三位大臣是:翰林学士吴育、权御史中丞贾昌朝、直集贤院张方平。这三位考官不但资深,且均学问渊博。这次出的题目有六道:一、左氏崇君父;二、孝何以在德上下;三、王吉、贡禹得失孰优;四、经正则庶民兴;五、有常德以立武事;六、《序卦》、《杂卦》何以始终不同?「5」
罗大经说李觏这道题打不出就生气的离开了考场,其实这是罗在为李觏读书不求甚解作掩护。
北宋从天圣八年(1030)起,对于科举考试的资格审查规定给考生出六道题,其中三道与经典有关,另三道则与正史有关,而且规定考生要熟读经典的注与疏。考官有时故意把考题从它的上下文中抽出来,要考生说出试题的来龙去脉。六道题只要答对四道,便有资格参加殿试。这说明李觏不但答不出“经正则庶民兴”这一道,最少还有两道答不出来,否则就不会掷笔离开考场。
从这次资格开始的失败,说明李觏一生虽穷经研史,但并未精到,特别是疏忽了一些细节,只从大处着眼,忽略了注疏。所以面对一些经典也只能凭自己个人的想当然了。因此,他面对考题便感到束手无策而“掷笔”。
关于李觏的“非孟”,不但是罗大经记述的“考题”问题,在另一部笔记“道山清话”中还记录了一则十分有趣的小故事:
李觏不喜佛,不喜《孟子》。一日,有达官送酒数斗,一士人知之,乃作诗云:“完廪捐阶未可知,孟轲深信亦还痴。丈人尚自为天子,女婿如何弟杀之。”李见诗大喜,流连数日,所谈莫非骂孟子也。无何酒尽,乃去。既而又有寄酒者,士人闻之,再往作《仁义》、《正论》。三篇,皆诋释氏。李览之,笑曰:“公文采甚奇,但前次被公吃了酒后,极索莫。今次不敢相留,留此酒自遣怀。”
「6」(卷9)
以上虽是一则带笑话性的故事,作者大概是想反映李觏的性格。
关于李觏“非孟“,也有为其做辩解的,认为李觏并不反对孟子。在《李觏集》中附有杨升庵的《李泰伯不喜孟子》,其文曰:
小说家载李泰伯不喜孟子事,非也。泰伯未尝不喜孟也。何以知之?曰:考其集知之。《内治》论引仁政必自经界始。《明堂制》引明堂王者之堂。《刑禁论》引瞽瞍杀人,舜窃负而逃。《富国策》引杨氏为我,墨氏兼爱。《潜书》引万取千焉,千取百焉。《广潜书》引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省欲》引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本仁》论引以至仁伐不仁。《延平集序》以子思、孟轲并称。《送严介序》称章子得罪于父,出妻屏子,而孟子礼貌之。《常语》引孟子俭于百里之制,又详说之。由是言之,泰伯盖深于孟子者也。古诗《示儿》云:“退当事奇伟,夙驾追雄、轲”,则尊之亦至矣。今之浅学,舍经史子集而剿小说,以为无根之游谈,故详辨之。「6」(P519)
杨升庵的辩解也不算强词夺理,他举出了李觏在一系列的著作中都引用过孟子的学术思想。就是罗大经说的“李泰伯著《常语》非孟子”,我们现在来读《李觏集》中的《常语》,也确实看不出李觏对孟子有什么非议。《常语》是李觏于皇佑五年(1053)写成的,分上、中、下三卷,基本上是述史、论史。但在《李觏集》的附录《佚文》中又有《常语》,是从宋人余允文的《尊孟辩》中录出来的。余允文读书精研正学,以司马光作《疑孟》,有意写《尊孟辨》三十余条,与李觏进行辩论。佚文中共增补了《常语》十六条,此佚文是否为李觏所作,尚属存疑,因与上、中、下三卷《常语》内容颇异。原文请参见《李觏集》第512-518页。
余允文的《尊孟辨》中补辑的佚文《常语》,不知写于何时,《年谱》中亦不见记载。从写作内容上看,与三卷本的《常语》不同。三卷本是述史、论史,而佚文《常语》似是专为对孟子的非议而写的。十六条,条条都涉及到孟子,如果佚文不是伪作,这便说明李觏虽被称为思想家,但看问题却颇存偏见。孟子的生年比李觏约早一千四百年,是先秦儒学的重要代表,宋前历代都奉他为孔子思想的正宗嫡传,被尊为“亚圣”。而佚文《常语》的第一条,李觏就说:“彼孟子者,名学孔子而实借之者也。”的确有点“语惊四座”,认为孟子背弃(借)了孔子,其理由是:“孔子之道君君臣臣也,孟子之道人皆可以为君也。”其实,这正是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发挥,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更进了一步。孔子的“君君臣臣”是维护君王的独权,即“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君要臣死,不死不忠”。皇帝“金口银牙”,可以不分是非,不管好歹,只要皇帝说的都要服从,造成了历史上帝王多残暴独裁。而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君”却包含有君主的德能因素在内,这就比孔子前进了一步。孟子主张“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皆可以为尧舜”。〔7〕
纵观补辑的《常语》十六条,几乎都涉及到对孟子的非议,其观点恐怕很难找到几条能为儒学思想的研究者所接受。显然,李觏主张对君主愚忠。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5小题,共22分)武阳县君...”,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司马光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予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祜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选自《苏洵集·附录·卷上》)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退而次之曰
次:编次,撰述B.生十八年归苏氏
归:出嫁C.由夫人素勖之也
勖:勉励D.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
没:失去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二孤轼、辙哭且言曰
学且废生,奈何?B.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
皆识其大义C.父母非乏于财
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D.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
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一组是①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
②独夫人能顺适其志③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
④不数年遂为富家⑤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
⑥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A.①②②
D.④⑤⑥4.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2分)(1)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司马光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予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祜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选自《苏洵集o附录o卷上》)【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退而次之曰次:编次,撰述B.生十八年归苏氏归:出嫁C.由夫人素勖之也勖:勉励D.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没:失去【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未之铭,予为我铭其圹B.父母非乏于财夫晋,何厌之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D.不已,且愚吾子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小题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一组是①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②独夫人能顺适其志③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④不数年遂为富家⑤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⑥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A.①②③B.②③⑥C.①④⑤D.④⑤⑥【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2分)(1)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4分)译文:(2)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4分)译文:(3)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4分)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司马光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光拜受,退而次之曰: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选自《苏洵集·附录·卷上》)(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退而次之曰
次:编次,撰述
B.生十八年归苏氏    
归:出嫁C.由夫人素勖之也    
D.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
没:失去(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程氏“孝恭勤俭”的一组是(
)①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
②独夫人能顺适其志③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
④不数年遂为富家⑤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
⑥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A.①②③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去世后,司马光前去吊唁,苏轼和苏辙告诉他,要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并请司马光为他们的母亲写墓志铭。B.有人劝说程氏向苏家父母求得一些财物,而程氏认为虽然可以求到,但是恐怕会有人讥笑自己的丈夫,就没有接受这个建议。C.苏轼和苏辙兄弟都是由程氏亲自教育的,程氏常常引用古人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后来他们同一年考中进士,又同登贤良方正科。D.司马光认为女子如果能做到使家族和睦,善于治家,就已经很贤惠了,而程氏在此基础上,还能勉夫教子,可谓见识高远。(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②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③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登九峰楼寄张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