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毡上的北魏皇帝官员的名称

古代官员的等级与职务之&古代官员的品级、勋官和散官
一、官员的品级
古代官员的等级主要是指官员品级,是区分官员等级的标志即九品正从十八级,从正一品到从九品。秦汉以前主要以官员俸禄作为官员的等级,最高一级是万石,以下依次是中二千石,真二干石,二千石,比二干石,千石,比千石,八百石,比八百石,六百石,五百石,四百石,比四百石,三百石,比三百石,二百石,比二百石,百石,比百石,斗食俸。品级始于三国曹魏末年的九品官品。北魏孝文帝进而分为正、从、下三十级,北周改为九命九秩,隋唐时九品十八级正式形成。
&勋官主要用于奖赏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有品级而无职掌,是一种武官官制。源于南北朝时期西魏之柱国。北周时本以奖励有功的战士,后渐及朝官。隋置与柱国以酬军功勤劳,皆无职掌,凡十一等。初名散官,至唐始别称为勋官。历代相沿,大体同唐,品级或有小异。元无武骑尉。明无上柱国而有左、右柱国,另有文勋官左右柱国、柱国、正治上卿、正治卿、资治卿、资治少尹、赞治尹、赞治少尹、、协正庶尹十一阶,清代废止。清代则取消了勋官,改设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等世职。
唐朝,凡有军功的,授以勋官。勋官最高一阶称为“上柱国”,正二品,需要经“十二转”才能达到。《木兰辞》里“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十二转”就是说:花木兰立了最大的军功。最低一阶为“武骑尉”,等于从七品,只需一转。“转”是授予勋官时用来衡量功绩的单位。
凡以军功授勋的,战场上或战后由随军的书记员记录战前的情况,战争的过程和胜负的结果,同时要记录每个官、兵杀死或俘虏敌人的数字,上报到。吏部的司勋郎中反复审查,验证为实,然后拟定官阶,奏上,等待授官。
以战前的条件分:以少击多为“上阵”;兵数(包括战士人数和装备)相当为“中阵”,以多击少为“下阵”。按战争的结果分: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四十,为“上获”;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二十,为“中获”;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十,为“下获”。
按照战前的条件和战争的结果,综合起来,拟定“转”数。上阵、上获为五转;上阵、中获为四转;上阵下获为三转,以下递减类推。
勋官没有职务,不管事,仅仅加官而已。勋官要入仕参政,则依照门资、出身的规定。
五代授勋颇滥,初叙勋即授柱国。北宋沿唐之勋级,淳化三年定文臣京官、幕职州县官始授武骑尉,朝官始授骑都尉。此年以后不许用勋赎刑。在宋代勋通常止为虚衔既无职事也无俸钱。
武官勋官列表
等级 勋号 视品
明朝勋级分为文、武两类。
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
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
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
&&&&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
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
武勋六品十二阶:&
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
正二品上护军,从二品,护军;&
正三品上轻车都尉,从三品轻车都尉;&
正四品上骑都尉,从四品骑都尉;&
正五品骁骑尉,从五品飞骑尉;&
正六品云骑尉,从六品武骑尉。&&
清朝将勋级撤并入其世爵世职。
&&四、散官
&&&散官: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称号,与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例如唐代文散官自至将士郎凡二十九阶,武散官自骠骑大将军至陪戌副尉凡四十五阶。故散官亦称。宋代称为。明清散官等级也有变化。明代文散官四十二阶,武散官三十一阶。清代文武散官均为十八阶。
汉至南北朝,朝廷有时对高级文武官员于本官外另加位亚三司、仪同三司等名号,以示尊崇而无职掌。隋始定散官名称,加给文武重臣,皆无实际职务,而统称官员之有实际职务者为职事官。唐承隋制,置开府仪同三司、至文林郎、共二十九阶为文散官,骠骑大将军、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至陪戎、陪戎副尉四十五阶为武散官,凡九品以上职事官皆带散位,称为本品。职事官随才录用,迁徙出入,参差不定;散位则皆以门荫结品,然后劳考进叙。职事官与散官品级不定一致,散官低而充高级职事官称守某官,散官高而充低级职事官,称行某官,待遇则按其散官品级。宋初沿唐制,置文武散官,神宗元丰三年(1080)改革官制,依官名确定职掌,据及以前散官旧制,制定文臣阶官,用以规定官员地位、俸禄等待遇,徽宗政和六年(1116)又制定武臣阶官。金、元皆有文武散官,并有司天散官、太医散官、内侍散官、教坊司散官等。
&明朝的散官制度与唐宋时不同,表现为按官授阶,因此散官的地位与作用下降。与官品相配,明散官也分为九品十八级,从九品至正五品及正、从一品每级又有初授、升授两等,从四品至正二品则有初授、升授、加授三等。散官的授予办法是,初授或升授某品官,司时赐予初授散官;初考称职时,赐升授散官;再考功绩显著者,赐加授散官。考核平常者,不赐升授或加授散官。&除给散官外,文官一品至五品,武官一品至六品,经再考,可参照散宫同时授予勋级。&因此,散官与勋级既是附加性官衔,又可视为考核制度的补充,但与实职和俸禄并无关系。
明之文散阶有四十二阶,以历考为差:&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
&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
&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
&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
&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
&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
&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
&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
&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
&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明之武散阶三十阶:&
&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
&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
&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升授金吾将军,加授龙虎将军;&
&从二品,初授镇国将军,升授定国将军,加授奉国将军;&
&正三品,初授昭勇将军,升授昭毅将军,加授昭武将军;&
&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升授定远将军,加授安远将军;&
&正四品,初授明威将军,升授宣威将军,加授广威将军;&
&从四品,初授宣武将军,升授显武将军,加授信武将军;&
&正五品,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
&从五品,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
&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升授承信校尉;&
&从六品,初授忠显校尉,升授忠武校尉。&&
清代官员的等级待遇进一步向实际职务倾斜,散阶制继续淡化、简化。勋级撤并入世爵世职,散官则变成了封赠。&
&从顺治初年起,清朝政府就规定,凡官员“覃恩及三年考满”,按品衔高低都可以封赠。康熙四年(1665年),停官员三年考满给予封典例。故官员只要碰到朝廷庆典,颁发恩诏,而任职在2年以上者,便可请求封赠。其封阶名称是:&
&文官封赠十八阶:&
&正一品授光禄大夫,从一品授荣禄大夫;&
&正二品授资政大夫,从二品授奉政大夫;&
&正三品授通议大夫,从三品授中议大夫;&
&正四品授中宪大夫,从四品授朝议大夫;&
&正五品授奉政大夫,从五品授奉直大夫,俱授诰命。&
&正六品授承德郎,从六品授儒林郎(吏员出身者宣德郎);&
&正七品授文林郎(吏员出身者宣义郎),从七品授征仕郎;&
&正八品授修职郎,从八品授修职佐郎;&
&正九品授登仕郎,从九品授登仕佐郎,俱授敕命。&
&武官封赠十八阶:&
&正一品授建威将军,从一品授继威将军;&
&正二品授武显将军,从二品授武功将军;&
&正三品授武义都尉,从三品授武翼都尉;&
&正四品授昭武都尉,从四品授宣武都尉;&
&正五品授武德骑尉,从五品授武德佐骑尉;&
&正六品授武略骑尉,从六品武略佐骑尉;&
&正七品授武信骑尉,从七品授武信佐骑尉;&
&正八品授奋武校尉,从八品授奋武佐校尉;&
&正九品授修武校尉,从九品授修武佐校尉。&
按照顺治年间的规定,文职正从一品均称光禄大夫,只是正一品官在光禄大夫前加特进二字。武职一品称荣禄大夫。经乾隆三十二年改定,始将武职中的荣禄大夫移于文从一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哪个朝代将官员称为“鸟官”?
哪个朝代将官员称为“鸟官”?
精华答案  
  我们所说的“鸟官”,并没有丝毫讽刺官员的意思。鸟官一词,愿本也并没有贬义,此称谓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存在,传说中的伏羲轩辕时,便设有“龙、火、鸟、人之职”,并不是今人的独创。到了北魏朝时,道武帝拓跋珪“欲法古纯质”(《魏书》),于是大封鸟官。
    北魏当时命名官职也颇具古风,“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古云鸟之义”(《魏书》),根据人身体某一部分的特点,或是随身携带的物品装饰品,以及一些常见事物等,来确定官职的名称。也就是说,官职名称起的很随意,依据各自不同的特征,最后用具有相似特征的各种鸟来命名。因为鸟是动态的,所以那些官名叫起来便很形象生动。
    比如,“诸曹走使谓之凫鸭,取飞之迅疾”(《魏书》)。诸曹就是尚书三十六曹,是尚书之下分管不同事物的机构,相当于现在机关里的科室,曹后来演化成部,也就是三省六部的部,算是部的前身。走使,是指供差遣或是递送文书的那些人,说通俗点,就是跑腿打杂的公务员、事物秘书啥的。所谓凫鸭,也就是水鸭(不是盐水鸭),俗称野鸭,能飞能凫水,速度很快。要说古人的智慧你不得不服啊,凫鸭水陆两栖,动作麻利,像极了领导身边眼疾手快的跟班,用凫鸭作为诸曹的官职名称,很贴切,很有想象力。
    再比如,“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魏书》)。伺察者,就是负责检查、巡视工作的人。现在咱们干个什么事,不都兴成立领导小组吗?组长副组长组成人员,然后下设办公室,还有宣传组、法规组、联络组、督导检查组什么的一大堆(其实真正干事的也就一个小组)。这个“伺察者”,大概约等于督导检查组的组长。督导检查,要有极强的洞穿力,还得望得远,与白鹭伸长脖子“延颈远望”的模样颇有一拼。
    这只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北魏其他好些官职,也都是以不同的鸟来命名的,所谓“自余之官,义皆类此”(《魏书》)。这事听着就很幽默了,上朝时,皇帝正襟危坐于大堂之上,底下一大帮凫鸭白鹭之类的鸟官,皇上要是哪根筋不小心抻着了,顺便再抓下作风问题,说凫鸭们最近思想懒惰,导致腿脚不勤办事不利,扣发一个月饷银;然后打一个拉一个,说白鹭们表现倒是不错,很能吃苦,创出了鸡蛋里挑骨头的督导检查新方法,通报表扬一次。有够逗不?
    其实北魏当时也不是所有的官员都用鸟来命名的,它仅限于内朝官。北魏初期,有两套并行的行政体系,就是内朝和外朝。外朝实行的是汉制体系,主要负责被征服地区的管理,被征服区多是农耕区,也多是汉文化影响较深的地区,所以当时外朝的官制,基本延续的是晋朝体制。内朝官是鲜卑族内部的官职体系,也就是上面说的那些鸟官,负责鲜卑族内部以及游牧区的事物。内朝外朝说起来复杂,其实也就像现在的党政两套班子。做内朝官的绝大部分是鲜卑贵族,根正苗红,权力自然要比外朝官大,所以当时的鸟官是非常厉害的。
    内朝是一个独立完整的行政体系,并不是后来的内监宦官什么的。比如,内朝的武官有内细射、内三郎、内幢将、内侍校尉、内将军什么的,都带个内字,内三郎、内幢将负责守卫京师和宫城,相当于清朝的八旗,或是现在的北京卫戍区,是北魏的核心军事力量。内朝文官有内侍长、内行尚书、内给事,执掌着朝政机要,内侍长还负责查举百官,兼具纪检监察职能,权力大的很。司法上则有内都坐大官,最初也是由部族首领担任,内都坐大官“坐王庭决辞讼,以言语约束”,有了纠纷就按族内的习俗来决判,“无囹圄考讯之法”(《魏书》),没有什么法律法规作依据。这种形式在北魏建国初期,算是一种主要的司法形式。
    实行内外朝的并行体制,在路卫兵看来,这是拓跋氏在接受汉化时,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拓跋氏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在行政体制上实行的一种折中形式。拓跋氏本是草原上的行国,久居漠北苦寒地带,在与中原接触之前,一直处于氏族时期,部族体系还保持着非常朴素的原始风格,“射猎为业,淳朴为俗”,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凡事“刻木纪契,人相传授”(《魏书》),自然不能和中原的文化积淀相比。但是随着与中原的深入接触,拓跋氏便“交好南夏,颇亦改创”,开始渐渐接受中原文化,也包括接纳中原的行政体系,特别是拓跋猗卢受封代王,也就是拓跋氏建立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国家代国后,其“余官杂号,多同于晋朝”(《魏书》),不再实行单一的部族式统治了。
    其实这也是形势的需要,拓跋氏从游牧部落转化成封建性质的王国,势必要引进先进的行政体制,况且,随着拓跋氏的扩张,其统治区域内已不仅仅是单一的鲜卑族,这就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了有效管制不断扩大的新统治区,也为了尽快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保持政权的稳定,就要采用汉制体系,以适应新的形势。但这种改变是需要过程的,并非一下子就能完成,拓跋部固有的习俗,也不是一下就能改变。综合考虑,于是就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
    这也不是北魏的独创,在五胡十六国时期,这种方式是很典型的。北魏之前的好多政权也都采取过此类措施。如匈奴建前赵、羯胡建后赵,他们自己既称皇帝,也称大单于,采取胡汉分治。但他们这种体制的划分较为简单,之间的界限不太明显,不像北魏这样形成了两套完整系统的班底。究其原因,在路卫兵看来,这大概是因为拓跋氏与中原的接触,要较其他几个民族晚的缘故,所以这个过程就显得漫长些。
    也正因如此,北魏的内朝还保留着不少部落的性质,拓跋珪“法古纯质”(《魏书》),并用鸟做为官职的称谓,也充分说明北魏当时尚处于古朴的落后时期。内外朝制度,在胡汉文化冲突之时,兼顾了双方的感受,并发挥了各自的长处,起过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北魏能够扫六和而定中原的原因之一。这种制度存在的时间也很长,从拓跋珪建立帝国,一直到孝文帝汉化改革,内外朝才融为一体,这种类似于双轨制的行政体系,才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当然,那些鸟官也就随之不复存在了。以上内容来自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北魏官员的名称_百度知道
北魏官员的名称
北魏官员的名称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求北魏时期,朝中官僚制度与官员品级_百度知道
求北魏时期,朝中官僚制度与官员品级
!!!、二品!、五品各有什么官职!?六卿为何?三公为何!?一品!!!!?三卿为何!!?急!!、名称、四品!、三品,俸禄多少有没有丞相分孝文帝改革前与改革后要求有品级!!
亦一代之别制也”,始将九品中每品分为正从;十八班之外有流外七班。史称“前世职次皆无从品,为寒微士人居官、下两阶,自正一品至从九品,每一级中又分上、三品勋位,凡十八级。太和二十三年(499);又有三品蕴位、下,魏氏始置之。天监七年(508)。孝文帝改制,仅有品北魏官无秩;自正四品以下,以安排冗散之人,九品中每品分上、中,均士流居官,以班多者为贵,共九品二十七级,南朝梁武帝亦创十八班之制,共计九品三十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