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主要问题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959|
上传日期: 17:15:3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官方公共微信据估计,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按照这个比例,平均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
" src="/news/zh_cn/focus/shipinanquan/81_480.jpg"/>
昂贵的血燕只不过是染了色的劣质白燕,还是对人体有害的毒燕,而且这样的燕品居然就是为中国大陆市场量身定做的。
事件22日,陕西榆林市出现学生因饮用由蒙牛集团统一配送的学生奶后出现发烧、肚痛、腹泻等症状。据悉,先后共有251名学生被送往医院治疗。评论
事件 瘦肉精,指的是一类动物用药,包括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和硫酸特布他林等,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把 “瘦肉精”添加到饲料中,的确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但国内外的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 “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处置结果评论
事件 在馒头的制作过程当中,随意的使用防腐剂还有添加剂,过期的馒头被重新回炉,重新加工再来出售。处置结果评论
事件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端掉6个黄豆芽黑加工点,查获掺入非食品添加剂豆芽25余吨,犯罪嫌疑人张某某等8人以涉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刑事拘留。处置结果评论
事件牛肉膏、猪肉精等食品添加剂,本来是增香提味,但现在有一些饭店或卤菜店用来使不新鲜或变质肉变得口感鲜美,掩盖变质气味,危害食品安全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评论行业领先的食品资讯网站
┆┆┆┆┆┆┆┆┆┆┆┆┆┆
站点位置: &
【设置字号:大 中 小】全面、准确、专业、及时行业新闻资讯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存在四大主要问题
13:50:31 中国食品科技网
&&& 卫生部日前向社会公开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意见。
&&& 征求意见稿透露,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存在四大主要问题。一是标准体系中存在各路标准间相互矛盾、重复、脱节、不协调等问题,亟待对体系进一步清理完善;二是标准的贯彻执行有待加强;三是个别重要标准或者重要指标缺失,尚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求;四是标准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提高。
&&& 意见稿还指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的欠缺是导致上述问题重要因素。
相关搜索:
来源:食品产业网
责任编辑:Techoo-3
文章相关:
提意见或评论
您好:网友
请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热门图片新闻
石榴金秋上市 秋吃石榴好处多
缺钙会影响胎儿发育 孕妇如何合理补钙
秋季如何养心 食物疗法功效好
鸭肉清热 秋季养生鸭肉食谱
越吃越瘦有秘诀 美味水果减肥好帮手
&更多关于本文的相关文章
本网站内的相关新闻:
相关热门新闻排名
相关热点专题
食品行业相关
中国食品科技网 版权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TEL.):63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仓山万达广场B6-1302 邮编:350028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对策_励志成长-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对策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对策(原作者:裴爱田)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特别是(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提高食品质量、监督和约束食品生产企业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对当前的食品问题进行了简要概述。关键词:食品安全 检测体系 研究对策0 引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类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食物的安全问题为千千万万人所关注。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不像一般的急性传染病那样,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及计划免疫工作的持久开展而得到有效的控制。相反,随着新技术和化学品的广泛使用,食品安全问题将日益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提高食物供给总量、改善食品多样性以及改进国民营养状况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食品安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近几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在多起食品质量事件见诸报道之后,食品安全问题现已成为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特别是2008年,食品安全问题从没有哪一年像那样突出: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震惊国内外,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并严重打击了牛奶、鸡蛋、奶糖等多种食品的销售,业内主流企业大多也未能幸免,其影响至今余波未了,使食品行业发展遭遇到空前的信用危机。与此同时,一些职能部门屡屡“失守”监管职责,特别是如三鹿这样的大牌企业、名优品牌、免检产品出事,让行业和政府公信力大打折扣。食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的重要产业,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食品行业的硬伤。目前,食品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供应的全过程,各大类食品的质量安全隐患重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有发生,深刻反映出转型期的我国,在农业投入品供给、产地环境、动物防疫体系、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以及销售等环节仍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检测体系等存在明显的不适应,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食品安全管理的多头监管体制,导致职责不清、管理重叠和管理缺位等问题。随着大批量的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便会导致问题迅速扩散和升级。1 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1.1由微生物污染引发的问题主要是食品中致病微生物等卫生指标超标,由此造成食用者的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这是国内外最普遍、最主要、影响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生产加工企业未能严格遵循工艺要求操作,微生物杀灭不完全,导致食品残留病原微生物,或在生产、储藏等环节卫生管理薄弱而腐化变质,或者使用病死畜禽肉、过期产品、霉变原料等进行加工,都可能造成微生物污染,污染食品的致病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毒素和霉菌毒素。近年来,国内外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和流行,均源自于或造成大规模的食品微生物污染。足见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对食品安全的严重影响。我国每年向卫生部上报的数千件食物中毒中,大部分都是致病微生物引起的,如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因食用毛蚶引起食源性甲肝的大暴发,涉及30万人;2001年在江苏、安徽等地暴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食物中毒,造成177人死亡,中毒人数超过2万人。根据WHO估计,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在95%以上。1.2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施用量最大的国家。氮肥(纯氮)年使用量2500多万t,农药超过130万t,两者单位面积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和2倍。目前,在我国1200条河流中,850条江河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130多个湖中有51个处于富营养状态,我国海域的“赤潮”现象不断发生。在工业污染物中尤以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最为严重而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用于农田灌溉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环境下种植和养殖的农产品的安全性受到了影响。1.3农用化学品造成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农用薄膜、激素、杀虫剂、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不仅是食品安全的重大威胁,也是我国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元凶之一。从源头上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为了农业高产,我国耕地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国际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1.93倍,耕地农药残留率达60%~70%。过量施用化肥、农药特别是高毒农药,违法使用瘦肉精等饲料添加剂,不仅造成农产品残留超标,产生食品直接污染,还可能导致人畜共患疾病增加。同时这些化肥农药残留形成对水土的环境污染,还会通过食物链逐级浓缩和聚集在人体组织中,出现中毒反应,最终危害人类健康。1.4食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问题我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多、小、散、乱,质量控制措施不到位。据国家质检总局的调查,在米、面、油、酱油、醋五种基本食品的加工厂中,79.2%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15.6%无营业执照,64%不进行检验,25%无标生产。“多、小、散、乱”的加工企业,加上遍布城乡的小饭馆、餐厅,容易出现诸如超范围、超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合格原料、非食品原料,特别是使用劣质、霉变原材料和非法添加物生产加工食品等情况,给加工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困难。此外,由于食品储藏、运输等设施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致使一些出厂合格的产品在流通环节变成不合格、甚至成为腐败变质的食品,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1.5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多头监管、职能重复、效率低下,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中的突出问题。我国在食品管理上形成了多部门管理格局,不同部门各自负责食品链的不同环节,虽然有利于各司其职、发挥优势,但客观上造成了部门职能交叉、责任不清,出现了很多监管盲点、灰色区域,管理缺位和错位现象突出。这种分段管理体制增加了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管理难度,增加了食品监管的执法成本,还容易造成执法漏洞,严重了削弱监管的有效性。1.6食品安全信息不畅媒体曝光是目前民众了解食品危害事件真相的重要渠道。不少问题都是媒体曝光之后,政府部门才有所行动。与此同时,部分媒体为了制造影响力,往往会过分炒作,难免有不实报道甚至以讹传讹,制造紧张气氛,扰乱公众的视听。例如2007年的“有毒”香蕉、2008年的柑橘大实蝇疫情等的不实报道,事后虽经科学证明所谓“问题”产品对人体健康无害,但市场信心已遭受重挫,已经对一个产业或一个区域产生了极大影响。1.7食品加工水平较低食品的最初来源地――我国广大农村大都实行分散经营,作坊式生产形式普遍,导致产品种类繁多,品种杂乱,不利于推行标准化技术和统一产品质量,大大制约了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据了解,全国消费者组织2003年共受理有关食品安全的投诉1621件,比2002年增长24.1%。2001年至2003年的专项调查发现,我国食品企业70%是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超过一(原作者:裴爱田)成的企业没有营业执照,两成无标准生产,近七成不具备食品检验能力,近一半食品出厂不检验,近三成对进厂原材料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把关,六成根本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难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这么多小作坊式的企业参与食品生产,不但产品质量难以保障,而且还使有规模有水平的品牌企业常常受到不良影响。一些食品生产企业、不法商贩和部分农村从业者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为谋取暴利置人民的生命健康于不顾,缺乏起码的诚信。如一些不法企业将“瘦肉精”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砒霜加入鸡饲料中使普通鸡骨头逐渐变黑而成为高级的“乌骨鸡”、给黄鳝喂避孕药使之增肥增大等,人如经常食用,就会诱发癌症等疾病,直接危害健康。1.8食品质量检测体系还不完善对于一些重要食源性危害的检测,其检测技术不够完善,不能满足食品安全控制的需要,如“瘦肉精“和激素等农兽药残留的分析技术要求达痕量(10―9)水平;而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检测技术属于超痕量(10―12)水平;我国某些产品出口欧洲和日本时,国外要求检测100多种农药残留,显然,要求一次能进行多种农药的多残留分析就成为技术关键。目前全国已获得授权许可的食品质检部门不但数量不多,且都分布在大中城市,在人口众多的偏远县乡缺乏应有的质量检测设置;同时我国食品质量检测手段有限,一些在国内检测合格的出口产品却达不到国外标准,检测水平有待提高。而且,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权限分离,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管理权限与所承担的责任大多不对称、不匹配,难以形成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机制,加之相关法制不健全,导致执法主体缺失,监管效率低下。2 提高食品质量的对策随着全球性食品贸易的快速增长、战争和灾荒等导致的人口流动、饮食习惯的改变、食品加工方式的变亿,新的食源性疾病会不断出现,食品安全的形势会变得更加严峻。因此,无论从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出发,还是从加入VVTO、融人经济全球化潮流考虑,都要求我国尽快建立起食品安全体系,以保证食品安全。2.1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我国食品业亟需转变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从源头上为食品工业提供绿色、无污染的原料;同时通过立法进一步规范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环节,建立起食品行业的全程动态监管机制,推广运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各环节的安全技术,营造一个“绿色制造”环境和流程,覆盖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品链,真正使消费者吃上放心食品。要使生态农业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的示范和推广工作,推广应用生态种养技术、生态减灾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一整套清洁生产技术,全程监控农业生产过程,确保每个环节的规范化操作,全程实行清洁生产。一是加强对产前的管理,包括种子、肥料的选择、农田土壤质量的保护等,均要符合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的要求;二是加强对产中的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产品的污染;推行标准化生产,把标准化生产与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三是加强对产后加工、运输、贮藏各个环节的管理,防止食品二次污染。2.2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当前,规划长远,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和长效机制。要紧紧围绕净化产地环境、保证投入品质量、规范生产行为、强化监测预警、严格市场准八等关键环节,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以及建立应急机制等食品安全支撑体系,建立和完善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体系,确保食品安全。2.3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研究制定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还要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八、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检验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对质检机构的检测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质检机构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充实新的仪器设备,配备先进的测试手段。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队伍,不但精于检测工作,而且还了解当前食品的制假动态,善于在食品质量监督中发现突破口和切入点。2.4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普遍性和非常规性的特点,影响的区域非常广泛,涉及的人员也很多。如果没有高效应急机制,事件一旦发生,规律难以掌握,局势难以控制,损失难以估量。目前,建立处理食品安全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机制已经成为国际惯例。我国应从完善机构体系、健全信息收集、建立预设方案等几个方面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2.5自我完善,积极认证为了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在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中大力推广IS0、14000、HACCP体系和GMP、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体系认证。同时,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认证行为。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励志成长好评励志成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食品安全主要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