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悲壮的音乐大义的爱国方式

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三峡文化】重庆三峡学院|中国大学生在线()
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三峡移民精神,首要的就是“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它是三峡移民精神的基础、前提和起点。
大局就是全局。就我国现阶段讲,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和长远目标,说到底就是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所谓顾全大局,就是指顾及或保全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当个体、局部利益与此有所矛盾、冲突的时候,要让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在三峡百万移民浩浩荡荡的大迁徒过程中,广大移民、库区内外广大群众、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家部委及对口支援省(区)市,正是从整个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重,表现出了顾全大局的高尚品格和爱国精神。
大局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所谓绝对的,就是指国家的独立统一、民族的发展振兴、人民的根本利益等,对于任何地区、任何部门、任何个人来讲,都是必须遵从的大局。所谓相对的,就是指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甚至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大局,但相对于党的大局、国家的大局来讲只能是小局。大局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把国家大局比作一台大机器或者大系统的话,那么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就是国家大机器、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或零部件,子系统或
零部件只有在整个国家大机器或大系统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体现其价值,而大机器、大系统也必须依靠每个子系统、零部件的各就各位、协调配合,才能正常运转,显示其巨大的功能和威力。
一般来说,大局利益与个体利益、局部利益从根本、长远上来看是一致的。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就是这个道理。但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也会出现在一个时期、一个阶段,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在三峡工程中,兴建三峡工程,从总体和长远上讲,是符合包括百万移民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但在兴建的过程中,不论对移民、对库区内外的现实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都会带来或多或少的较大影响,这就需要移民以及库区等各方面能够放弃自己眼前的利益和局部利益,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大局、准确把握大局、坚决服从大局、自觉服务大局,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作为党委、政府,自然应该尽最大可能地维护公民的个人利益,不能侵害他们的利益。但另一方面,作为公民,在服从全局面前,既可以有合理的个体要求,但更必须树立大局意识,自觉服从大局,首先保证使全局、整体利益不受损害,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整体利益之上;表现出一些有碍大局的言行。因此,顾全大局要求我们必须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始终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把地方利益、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放在次要的地位;顾全大局要求我们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全党服从中央,也就是服从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顾全大局还要求我们要勇于自我牺牲、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顾全大局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利益团体甚至每一个人,都要充分发挥团结奋战、众志成城、共同攻关的协作精神,齐心协力地完成大局的总体规划和长远目标,努力实现国家、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说到底,顾全大局的最高境界和最终体现就是爱国。
列宁曾说:“所谓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作为对自己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内容。毛泽东同志指出:“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之下来决定。”在我国的不同历史阶段,爱国主义曾分别具体表现为人们为争取祖国的独立解放而英勇献身;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艰苦拼搏等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爱国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热爱祖国,传承祖国悠久的历史,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建设祖国,开发祖国的自然资源,改造祖国的山山水水,使祖国变得富饶美丽;保卫祖国,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反对外敌人侵;捍卫祖国的统一,搞好各民族之间的联合和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
爱国主义体现在每个人的日常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国家面临困难的重大关头或出现影响国家全局、形象的一些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时体现得尤为集中和充分。中华民族历来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勇于“毁家纾难”的优良传统。岳飞、郑成功、林则徐等爱国英雄,彪炳青史,后世景仰。在三峡工程的建设中,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就要求移民地区和每位移民,摆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当个人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自觉地服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舍小家、为大家,顾全大局为国家”,就充分体现了百万移民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充分体现了库区干部群众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的宽广胸襟,充分体现了所有参与三峡工程建设的人们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舍家报国的高尚情操。三峡移民在建设祖国、改造祖国的伟大实践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进一步丰富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使爱国主义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光大,为爱国主义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光彩。
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它是百万移民伟大实践取得成功的精神动力和源泉。正是在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的有力感召下,三峡工程才有今天的辉煌,百万移民才有今天的成就,库区各个方面才有今天的发展与繁荣。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是贯穿三峡移民工作始终的一根红线,是三峡移民精神生命活力的“根”。
一、百万移民的大局观、爱国情
1、平凡伟大的普通群体
百万移民是顾全大局爱国精神的实践主体。十余年移民的风风雨雨,把库区人民顾全大局的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库区儿女用自己的心血汗水铸就了一座顾全大局爱国精神的世纪丰碑。
百万之众的三峡移民,有工人,有市民,有干部,有农民。无论何种身份,他们都是一个平凡的群体。这个群体是那么平凡,平时也许并不打眼,或忙忙碌碌、上班下班;或东奔西忙、养家糊口;或耕田种地、种桑养蚕……过着平凡而安宁的生活。但是,当国家需要他们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舍弃故土、告别旧园、男创新业的时候,他们都表现得那么义无反顾,那样的众志成城,那样的真诚坦然,那样的无私与自觉。他们无愧为支撑三峡工程最宏大、最牢固的基石。
爱国是具体的。对于广大普通的移民来说,顾全国家修建三峡工程、造福全国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大局,首要的就是利益的割舍,如祖祖辈辈积累起来的家产、所获得的物质生活条件等。库区移民世世代代含辛茹苦积累起来的家产和既有物质条件的舍弃,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其次是情感的割舍,即长期积淀起来的深厚的故乡情结。在考验面前,移民们挥泪迁祖坟、拆家园、舍父母、别亲友,带着无尽的乡思,带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一步三回头”,惜别故土,远走他乡,重新创业。这就是伟大的思想家顾炎武所称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全大局的爱国情怀,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所抱有的那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凛然大义。
在这里,爱国是朴实的,爱国是平凡的,作出爱国行为的人也是普通的。但平凡和伟大,其实只有一线之隔。这“一线",就是在“利”与“义”不可兼得的时候选择什么。而选择需要勇气,更需要信念和精神的支撑。在这种重大、艰难而痛苦的抉择面前,库区广大移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国家、民族利益,以国家利益为至高利益,以民族大义为最高道义,从而使亲情、友情、乡情得到了升华,汇集成一股深厚无比的爱国情。正是这样一群以百万三峡移民为主体的平凡而普通的人们,创造了光柄千秋的伟大的三峡移民精神。伟大与平凡,渺小与崇高,在百万移民这里历历在目,泾渭分明。是他们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和作出了光辉的典范。正如许多做移民工作的干部所说,只有在做移民工作的过程中,在与广大移民群众的接触中,我们才真正感受和懂得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才见证了这个普通平凡群体的伟大。是的,我们的事业需要壮举、需要英雄,但我们更需要亿万支持民族复兴大业的普通民众。惟有他们担起“天下兴亡”的匹夫之责,民族的脊梁才会坚挺,民族的复兴与强盛才有希望。
2、艰难痛苦的情感经历
在百万大移民中,也许我们常人看到的是一串串枯燥的数字,只有真正亲身经历过移民工作或者长期生活在三峡库区的人,才能深深感受到三峡库区广大干部群众所从事的是一项何等伟大的事业,他们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富强之梦,经历了怎样的个人感情的痛苦磨难和作出了多少鲜为人知的奉献牺牲。
年逾七旬的重庆市开县镇安镇关子村移民陈历高,离开家时,跪在房前的土地上,向着东方连磕三个响头,清香的泥土被粗大的双手捧到了鼻尖,如婴儿般地亲吻着,泪如泉涌……这是他相依相随了74年的土地。自“湖广填四川”以来,到他这一辈已是12代人,他对家乡的土地有着太深的感情。但为了三峡工程建设,他毅然决然舍弃小家。
重庆市奉节县新城乡金盘一社田光珍老人,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幸福家庭,其子孙共有6户27人。金盘一社地处新县城开发区,她家是出名的柑橘大户,经济收人和交通条件都很好。但为了三峡工程,田光珍和儿子卢德铭识大体、顾大局,动员全家主动迁移到福建龙岩市新罗区铁山镇西溪村。
万州区太龙镇观音村,1124名外迁移民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作别三峡,奔赴江苏新家。临别时,远行的人、送行的人手紧紧相握,叮咛着、嘱咐着,相拥而泣,久久不愿离去……移民张绍富说,报名外迁后,他专门买了个相机,把老家的房前屋后都拍成照片,看一次哭一次。
52岁的冉以奎是云阳县高阳镇红庙村移民,他家有300多株佛手树,100多株柑橘树,一家小酒厂,50多头肥猪,在当地算得上是殷实的“小康之家”。当他的日子过得正红火时,外迁移民开始了,政府动员他家外迁到江津市的西湖镇。50多岁的人了还要搬迁到几百公里外的地方去重新创业,老伴一时想不通,哭肿了眼。可老冉却对老伴说:“哪一方水土不养活人,大不了就是苦点累点,但这是为了三峡工程建设,我们作点奉献是应该的!”在他的带动下,该社冉家的6户、共26位移民都主动外迁到了江津。
为了清库,万州区武陵镇禹安村65岁的董生芬老太太,含泪砍倒了40年前她和丈夫亲手栽种的定情树。树一倒,她浑身瘫软,泣不成声。巫山县培石镇培石村谭成栋的父亲临终前说:“我要葬在江边,听着江水声,才睡得踏实。”但为了不给三峡库区的水质造成污染,谭成栋给父亲迁了坟。
离开难舍难分的故土,亲手拆掉祖祖辈辈居住过的老屋,砍掉自己亲手培育起来的果树……在已搬迁的几十万移民中,像这样动人的故事数也数不清。在拜别祖辈父母坟前时,有多少张老泪纵横的脸——难再在坟头烧一把纸、磕一个头、添一挖掊土;在吃故乡的最后一顿团圆饭也是告别饭时,有多少家妻儿老小、兄弟姐妹咽不下,忍不住,相拥痛哭;在告别家园的那一刻,有多少双留恋而又决绝的眼神,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啊——别了,此后天各一方、难再相见、难再相拥、难再相扶……无论你是谁,只要你身处那样的场景,你一定会真切地体味到什么叫故土难离,什么叫骨肉情深,纵然是铁石心肠,也不得不为之动容。
库区蓄水前,在万州,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长期连续在老城和江边奔波,他要用手中那小小的相机挽留这即将逝去的永远……他,就是原《万州日报》的摄影记者方本良。“当一个城市不可挽救地要消失的时候,作为一个在其中生活了40多年、又搞摄影的人,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把它拍下来,保留在胶片里。”他满含沧桑地说道。方本良的3万多张照片已是万州以及峡江地区最珍贵的历史记录。万安桥、二马路、柑子园、水井沟、南堡坎、杨柳嘴、先农坛、菖蒲溪、两层桥……一个个熟悉的地名,一条条繁华的街道,一道道青石板铺成的小巷,一个个被“家”簇拥的小院,一块块留下几代人身影、几代人气息的小坝……通通都埋在了废墟下、甚至已永存江底。无论我们怎么回想,再也不能完全复原它原来的模样了。只有那些充满了乡土味的名字却怎么也掩埋不了,挥之不去,带着它浓郁的思恋和诱人的乡味向我们袭来……
2003年6月,三峡水库开始蓄水了。几百里的长江沿岸,连续几天,三三两两的人们,或夫妻,或全家老少,或亲朋好友,或左邻右舍,不约而同,纷纷来到故居前,度过这历史性的时刻。间或有长辈对年轻人、父母对年幼的子女指认旧址,讲述往昔的岁月。多少人静静地站在江边,眼里含着隐隐的泪水注视江面,默默地对着慢慢沉人江水的故居田园,依依的惜别、深情的告别……
这就是我们的三峡移民。他们没讲什么大道理,但默默地服从大局。他们的付出没有人去计算,也没有人能够计算得清楚。但正是他们,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顾全大局、爱国精神的真谛。
3、情到深处的人性升华
尽管人们的情之深、爱之切,但是在“情”与“理”的抉择面前,百万移民果敢、坚决地选择了“理",即国家的大局。情到深处人性实现了质的飞跃和达到理性的升华。
重庆市万州区太龙镇65岁的外迁移民魏太得在即将启程离开故乡的时候,激情满怀,心潮澎湃,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挥笔写下了一首伤感、欣喜交织在一起的短诗《离别情》,展现了三峡移民的伟大情怀。
——写给即将外迁的三峡移民们
离别情,离别情,
离别之时难舍分。
土生土长几代人,
乡里乡亲几十春。
为了三峡大移民,
幸福生活启航程。
我们愉快离,
我们愉快分。
离别情,离别情,
离别之时难舍分。
告别故土迁新家,
相识结识新乡邻。
为了祖国更富强,
小康致富奔前程。
我们欣然离,
我们欣然分。
还有一位外迁移民11岁的女儿写给故乡父老乡亲的一封信,同样表明了广大移民在国家大局面前的深明大义和高尚情怀。她原是重庆市万州区向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将要离开故乡时,充满了对故土的无比眷恋,也饱含着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信的标题是《我们会做优秀的三峻儿女》。她写道:
尊敬的各位领导、父老乡亲们:
我的故乡在三峡,我家住在太龙镇向坪村4组。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我们举家迁到江苏省如皋市。在这绿树成荫的夏日里,在这即将远行之际,各级领导和父老乡亲都来了,都来为我们送行。在此,我们对您们的深切关怀和深情厚意表示由衷的感谢!
彩旗在为我们飘扬,欢歌在为我们高吭。我们作为三峡库区儿女,即将告别故土,告别家园,心情怎不能激动和留恋呢?故乡的山水我都眷恋着,一草一木都珍爱着,忘不了亲友和师长,更舍不得一起上学的小伙伴。是老师教我们知识和懂得道理,是同学们和我一起上学念功课做游戏。这种童年里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又怎能忘怀呢?我们祖祖辈辈都生长在三峡,三峡是我们的故乡,我们又怎能忍心分别呢?
但是,建设三峡是祖国人民几代人的夙愿,是富民强国的伟大工程。服从祖国的安排,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我们不能为自己的眼前利益阻碍三峡工程的兴建。我们应“舍小家、为国家”,为祖国的明天更富裕,作出奉献。我们相信:祖国不会忘记为三峡工程兴建作出牺牲和奉献的人们!
尽管故土难分难舍,但他乡更有发展机遇。我们应高高兴兴地去,在那里安居乐业。尽管暂时的困难是有的,但我们会得到当地领导和各界朋友的关怀和支持。有道是:“春风来时尽着花,神州处处有亲人。”不是吗?我们在临行前,那边(接收地)就为我们联系好了学校和家园。在那里,我们将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将来报效祖国。相信我们吧,我们将会做优秀的三峡儿女,把三峡的种子播种在那里,开花,结出硕果,成为祖国人民的骄傲。我们也祝愿童年的小伙伴们,努力学习,将来力争考好大学,把故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别了,三峡;别了,我的故乡!我们会时常想念你,我们会时常来看望你!最后,祝各位领导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家乡父老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
&&&&&&&&&&&&&&&&&&&&&&&&&&&&&&&&&&&&&&&&&&&&&&&&&&&&&&&& 向坪小学六年级学生 李亚林
&&&&&&&&&&&&&&&&&&&&&&&&&&&&&&&&&&&&&&&&&&&&&&&&&&&&&&&&&&&&&& 2004年 6月 11日
这是一封出自小学六年级孩子之手的信。看得出来,字里行间充满天真和稚嫩。但这就是我们的三峡移民。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无论是男人还是妇女,无论是党员还是群众,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为了三峡工程的建设,用自己顾全大局的爱国情怀写下了一部当代中国最宏大、最感人的爱国主义史诗。
三峡大移民如今已走过10余年的艰辛路程。在中央电视台发起的“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的活动中,经过8名专家学者及社会知名人士的推荐和全国各地观众、网友的评选,百万三峡移民获得了特别大奖。这充分表明,百万三峡移民已经感动中国,他们那些非同凡响的举动得到了亿万中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和激起了强烈共鸣,伟大的三峡移民精神体现出了非凡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二、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的大局观、爱国情
在三峡移民的10余年间,胡锦涛、江泽民、李鹏、朱镕基、吴邦国、温家宝、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深入库区,嘱国家之重托、问移民之冷暖,给予库区人民极大的鼓舞和鞭策,极大地增强了库区广大干部群众完成百万大移民这一艰巨历史任务的必胜信心。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是完成三峡移民任务的根本保证和力量源泉。
库区各级党委、政府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移民方针、政策的前线机关和指挥中枢,是百万移民工程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规模宏大的百万移民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责任意识,对移民工作实施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周密部署,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宣传动员和教育引导,特别是致力于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的大力倡导和努力培育,充分发挥了前沿指挥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顺利地完成了一、二期移民任务,为国家建设大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谱写出了爱国主义的新的篇章。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移民工作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群众性、特殊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极为浩瀚和艰巨。库区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正确地认识大局、准确地把握大局、坚决地服从大局、自觉地服务大局,迎难而上,敢挑重担,放弃舒适的生活,告别清闲的工作,积极投身到攻坚克难的移民工作之中。
库区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把移民工作列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移民工作的开展。一是完善移民工作管理体制,强化移民工作领导责任制。按照国务院制定的移民工作“统一领导、省市负责、县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各区、县长对省、市长负责,省、市长对中央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加强移民工作,实行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移民部门综合管理,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各级党政一把手是移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把移民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他们把移民工作作为重庆的立市之本,成立了专门的三峡移民工作委员会,切实加强对移民工作的领导。二是深入实际,重心下沉;大力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移民的大量工作、难点工作都在基层第一线,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移民工作的基础。因此不少地方在基层组织中大力推进“移民先锋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加强对移民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移民的搬迁积极性。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坚持不懈地向广大移民宣传国家的移民方针政策;深入村组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让更多的群众掌握政策,执行政策。四是加强移民机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移民干部队伍。移民工作要求高,时间长,任务重,库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移民干部队伍建设,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抽出精兵强将组建了一支政策观念强、业务素质高的移民干部队伍,专门从事移民宣传动员和管理服务工作。实践证明,这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队伍。五是动员组织各方力量,共同协作移民。移民工作,是库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因此,库区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各方力量,或“定点联系”,或“对口帮扶”,举各区县之力,保证三峡工程和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10余年来库区不少与移民工作相关的干部,可以说基本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与宏伟的移民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位于长江著名风景胜地小三峡上游的巫山县大昌镇,是著名的千年古镇,也是三峡库区中与云阳县高阳镇、开县丰乐镇齐名的三个移民大镇之一。三峡工程完全蓄水后,该镇将全部沉入江底,全镇居民2348人需全部搬迁,移民具体问题多,焦点突出。为加强领导,巫山县为此配备了县委办公室主任担任该镇党委书记,县移民局局长担任该镇镇长。这在巫山县的历史上,为一个镇配备这样强的领导班子是绝无仅有的。正是由于库区各级党委、政府对移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领导,确保了一、二期移民任务的顺利完成。
2、心系移民,率先垂范
百万移民,对移民迁建的心态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各自的具体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就大多数移民来讲,从一开始既怀顾全大局的爱国之心,但又有对未来生存发展的忧虑;既有因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而对美好未来充满憧憬,又有对祖辈基业和故土难离的难舍情怀;既有顾全大局、舍己为国的基本意愿,又有谋取个人最大利益的企盼和想法。对此,库区各级党委、政府一方面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另一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帮助移民解决各种具体实际困难。
在移民安置上,库区党委、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开发性移民,进行多渠道安置。农村移民,坚持以土为本、以大农业为基础,实行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移民自找门路安置“三结合”的办法。城镇移民,区别城镇纯居民、城郊移民、占地移民等情况,分项提出安置方案。城镇迁建,依据规划,合理布局,并与推进库区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在迁建中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在资金管理使用上,实行全方位监管,保证资金使用效率。在发展库区经济上,坚持移民搬迁安置与库区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调整优化库区经济结构来带动和促进库区移民的安稳致富。
三峡库区淹没涉及2个地级城市,17个县,114个集镇。如此巨大的城镇整体搬迁,一方面确实给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自身造成较大的损失,另一方面更给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和增添了不小的难度。但同样作为移民的各级党委、政府及部门的广大干部无怨无悔,率先垂范,积极搬迁。
常言说“万事开头难”。一般在新城基础设施等条件还不具备和配套的情况下,搬迁单位都不愿意进场建房搬迁。为推进建房搬迁工作,各区县党政领导机关率先进场建办公楼和职工住房。为了抢赶搬迁时间,一些单位在房屋主体竣工后只进行简单装修就立即搬迁新址办公。党政机关带头先搬,大大加快了建房搬迁进度。在湖北秭归县、巴东县四大班子及各部门于1999年搬入新城办公后,重庆市巫山、奉节、云阳、丰都和万州原龙宝移民开发区等党政机关相继搬入新城办公。在党政机关带动下,其它单位、居民的建房和搬迁进度明显加快。至2000年底,库区各地顺利地完成了二期水位的搬迁任务,保证了清库工作的顺利进行。
政策、措施有了,但只有带着深厚的“感情”去贯彻这些政策、执行这些措施,才能真正做好移民工作,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原万州区武陵镇党委书记吴小川说了一句话:“移民就是移爹移妈。宁可苦自己,决不误移民。”这道出了移民工作的真谛。广大的移民干部正是从三峡移民的大局出发,把移民当作自己的亲人,千方百计为移民排忧解难。为了移民,在可以休息的节假日他们选择了工作,在亲人需要的时候他们选择了分离,在涉及个人利益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放弃,在舒适和享乐面前他们选择了艰苦,在少数移民不理解甚至有过激言行时他们选择了耐心和忍辱负重……可以说,每一个移民的背后都有移民干部的一段故事,每一幢移民建筑的周围都留下了移民干部辛劳的背影,每一项移民作成绩的取得都饱含着移民干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
三峡工程大坝的坝址在湖北省宜昌县的三斗坪镇。宜昌县委、县政府为安置好每一个移民,从县级领导到一般干部,数不清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兴建临时居民点,单位腾出办公室,机关干部让出住房,“天大的困难自己解决,按期移民不讲条件,首先是把坝区的移民安置好。”就是这样,坝区移民工作始终保持与工程计划同步进行。
重庆市奉节县万胜乡党委书记马发诚,从 1995年 11月开始,在5个村11个组组织常年改土队,摆开规模宏大的坡改梯、薄改厚的战场。他把指挥部设在环境极为艰苦的荒坡上,七个单身汉、七块凉板床,吃水、遮荫、吃菜都很困难。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开发出了1600亩土地,修建水池16口,配套公路 10公里,水泥梯道 2580米,安置移民 486人。
重庆市开县镇东镇人大主席李传珍,自1996年分管移民工作以来,与移民交心沟通,为移民排忧解难,深得移民的信任。移民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和靠山,她由此得到了“移民110”的雅号。她长期在外奔劳,女儿20岁生日想和母亲合个影的愿望也未能实现。她几次因病住院,却因移民工作需要而提前出院。她对移民的真诚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深深打动了移民。曾报名外迁到四川德阳后又变卦的移民徐兴柠,在最终迁往德阳后说:“为了移民,她费尽了心血,好累好辛苦,像母亲一样,我再不走就对不起她了。”同样在开县,渠口镇因受淹时间早,面积大,动迁人口近万人,被称为开县移民第一受淹大镇。而丰乐镇因其经济条件好,动迁人口超万人,被称为开县移民第一搬迁难镇。1996年以来,先后分别担任渠口和丰乐两镇党委书记的沈诗正,带领镇党委一班人,大力推行“移民代表议事会”、“移民党员议事会”制度,并在各村及镇上建起移民事务公开栏,将移民工程、移民财务等完全公开,请移民参与和监督,大大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培养了移民的民主意识,从而充分调动起移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这两个镇的移民工作。沈诗正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知移民情,解移民难。1999年,渠口镇有很多移民要求外迁黑龙江绥滨农场,当时沈诗正患胃出血,身在病中,他拖着虚弱的病体,亲自带领干部和移民代表远赴外迁地实地考察,被感动的移民亲切地称他为“娘家人"。正是这种对移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使他赢得了移民的信任和爱戴。现在每当逢年过节仍常有移民打来电话,问候之余还感谢沈书记为他们找到了一个好“婆家”。为了解决移民的具体问题,确保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移民那段时间,镇移民干部忘我工作,个个体重都减轻了10斤以上。功夫不负有心人,渠口镇2000年圆满完成了集中外迁四川400人的任务。
在巴东县城附近的一座高山上,长眠着四位为移民而倒下的英雄,人们仍时常讲述着英雄的故事。他们是胡典亮、廖正文、张发松、薛云坤。年仅30岁的巴东县移民局专业项目科长、巴(东)秭(归)南线公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胡典亮是在库区抗洪抢险的前线悄然而去的;而年仅32岁的该县移民局农村移民安置股股长廖正文,身患肝癌仍带病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倒在了移民工作的岗位上;还有不到40岁的县移民局城建科科长张发松,一次中午加班赶规划材料时,带着一脸的疲惫和遗憾永远地累倒在电脑旁;年仅38岁的县移民局专业项目科副科长薛云坤在武汉参加对巴东地灾项目评审会时,突发脑溢血不幸在会期中英年早逝……站在英雄墓前,人们默默地祈祷:虽然英雄们今天没能亲眼目睹三峡二期工程蓄水后那“高峡出平湖”的壮观场面,但他们的功绩与壮举,将永远载人三峡工程建设的史册。
有人说,移民工作现已取代过去的计划生育工作,“跃升”成为“天下第一难”,并对此用了“六千六万”作了形象的概括。即宣传动员,千言万语;复核实物,千家万户;移民搬迁,千辛万苦;克服困难,千方百计;清理核查,千丝万缕;重建家园,千秋万代。10余年来,库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部门的广大干部,用汗水和心血去赢得移民的理解,用真诚和行动去换取移民的信任,想移民所想,急移民所急,干移民所需,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以自己胸怀大局、心系移民的实际行动,胜利地完成了三峡库区一、二期移民搬迁任务,展示了库区各级党委、政府把握全局的驾驭能力,充分体现了为民执政的孺子牛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安置地区的大局观、爱国情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如果全部移民实行就地后靠,土地安置容量十分有限。因此,国务院确定库区移民适度外迁到湖北省、重庆市外以及湖北省、重庆市内条件较好的非淹没区、县进行安置。涉及外迁移民安置的省、市、自治区及区县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以国家大局为重,把支持三峡工程建设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主动接受安置任务,情系三峡库区移民,相继出台优惠政策,乐为移民排忧解难,争办多办好事实事,帮助移民共同致富,使广大移民倍感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和中华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1、让出最好的土地给移民
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陆库村为了做好移民的接收安置工作,村里专门组建了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分工落实。按照“以土为本、以农为主”原则,把村里最好的16.5亩集体耕地划分给移民。村党支部更把为移民办实事、做好事作为深入开展“让人民高兴、让党放心’活动的主要内容来抓。在村支部书记龚保才带领下,广大党员干部顶烈日、下田头,义务为移民的承包田栽上水稻秧苗、在移民的自留地撒下毛豆等蔬菜种子,并落实专人除草防虫,加强田间管理,确保移民的粮食和蔬菜供应。
湖北省巴东县从2000年开始着手外迁移民安置工作。通过考察,最后确定在省内土地肥沃、条件较好的沙洋范家台农场和潜江总口农场进行移民安置。但移民代表在考察两地后普遍担心,自己相中的“风水宝地”,不知会不会化为泡影,会不会是一厢情愿,人家会不会答应。巴东县领导到外迁地主动与当地有关部门协调、接洽,在谈到移民的担忧时,沙洋和潜江方面非常爽快地表示,三峡工程是全国人民的工程,三峡移民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移民的要求和愿望我们尽最大可能予以满足,当即以实际行动和优惠政策作为对库区移民的支持。沙洋和潜江分别给每户移民划拨120平方米作为宅基地,人平1.5亩耕地,户平2分菜园地,并减免三年的农村税负。同时,为了外迁户能及时修房,范家台还给每户移民提供了一万块红砖,总口农场也给每户支持2800元,用于修房补助。姜永魁是巴东县官渡口镇的土家族移民户,原是一个特困户。外迁到总口农场后,他看中了总口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看到了总口的需求市场,大力发展生猪。2002年他出栏了50头商品猪,纯收入达2万多元,走上了小康之路。
福建省德化县为接收重庆市奉节县移民,经多方论证,选定经济发展前景较好的浔中镇南雁新村作为移民安置点,并迅速投入资金232万元,征用耕地39.6亩,建起了移民住宅区9幢,建筑面积2665平方米,各项配套设施到位,水.电、通讯、有线电视齐全。该县不仅成立了三峡移民接收安置工作指挥部,帮助移民解决生活、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还制定了每位干部挂钩联系一户移民的制度。教育局制定了优惠政策,确保移民子女入学;卫生部门组织医疗专家上门为移民义务检查身体;广电局免费为移民装上有线电视,在南雁村口装上调频广播;企业局、劳动局带领移民参观德化各大企业,并联合举办了三峡移民就业培训班;其它各县直单位、部门也不时上门帮助移民排忧解难;每到节日,当地领导还上门慰问,并送上慰问金。更令移民感动的是,他们还没适应南方的生产方式,当地村民便在村前为他们种上了瓜果、蔬菜,让他们能够安心逐步适应环境,尽快融人当地社会。
湖北省宜昌市埠湖管理区划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地方作为移民安置点。在移民搬迁到位后,他们为移民免费办了户口登记,及时划分了土地,足额发放了移民安置费。移民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看上了有线电视,用上了自来水;走上了平坦宽阔的硬化路,掌握了新型农业种植技术。云阳县高阳镇的移民们住在管理区所属场队,高兴不已。
土地是农民生存之本。按照“以土为本、以农为主”的原则,当广大移民有了一份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地之后,移民的“安稳”才有了可靠的保证。对此,我们不应该忘记安置地区广大干部群众为此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2、提供最优的条件助移民
山东省是惟一接纳库区外迁移民的北方省份。胶南市在安置忠县移民的过程中,针对忠县移民在语言环境、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与北方存在较大差异的实际情况,当移民一到达,就组织移民每家每户派人到胶南市委党校封闭学习一个月,内容包括中央对三峡移民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等知识,帮助移民尽快适应环境,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江苏省大丰市现有三峡移民575户,分别于2000年8月、2001年7月、2004年6月来大丰安家落户。四年多来,该市各级妇女组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安置移民的一系列指示,主动配合市委、市政府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帮助移民妇女提高素质、掌握技能、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充分调动广大移民妇女热爱大丰、重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树立了妇女组织帮助移民的典范。她们一是深入调查研究。为了及时了解、掌握移民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该市妇联全体同志及相关镇妇联多次深入到各个移民安置点慰问移民妇女,对她们的年龄、文化、生育状况、家庭人口构成、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进行调查,建立了大丰市“三峡移民妇女台账”。从调查的情况看,三峡地区与大丰市种植的作物品种及耕作技术都不同,而且移民妇女的文化素质较低,816名成年妇女中初中文化的占42%、小学文化的占38%、文盲占10.8%、高中以上的只有9.2%。二是开展“双学”活动。为了提高移民妇女的文化知识、劳动技能水平,她们在移民妇女中开展了“学文化、学科技"活动,先后举办种植、养殖、编织、加工等多种门类的实用技术培训班186期,1200人次移民妇女受训。通过培训,她们中有 95%以上的妇女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有365名移民妇女依靠科技脱贫致富,使移民真正做到了安居乐业。三是进行结对帮扶。针对部分移民妇女家庭因老弱病残、缺钱、缺粮、缺衣物。缺劳力等特殊困难和实际问题,她们发动全市妇女参与结对帮扶、扶贫济困活动。几年来,大丰市共有 1000多名市、镇、村妇女干部以及女种、养能手、女经纪人主动参加结对帮扶,形成了“一帮一”、“二帮一”、“多帮一”的多层次结对帮扶格局。她们或募集钱物接济移民;或对一些缺少劳力的移民户,村妇代会组织义务助耕助种队,在移民户急需劳力时分别集中帮工,为她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助耕助种帮助移民;或结合移民妇女自身特点,把有一技之长的移民妇女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立足于开发本地资源,发挥本地优势,选择那些适合妇女参与、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龙头项目进行辐射带动帮扶。如白驹镇妇联以玩具行业协会为龙头,组织移民妇女加入玩具生产、加工的行业中,实现移民妇女劳动力就地转移;新丰镇妇联以栽桑养蚕为龙头,组织移民妇女嫁接扶桑,发展大棚省力化养蚕,减轻劳动强度,增加农业收人,使她们成为建设大丰的一支新生力量等。大丰市各级妇女组织通过培养、扶持典型、推广先进典型经验等措施开展活动,做到帮扶不达标不脱钩,不仅使移民妇女和家庭走上了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道路,同时也增强了妇女组织的凝聚力。妇联的同志说:“建设三峡工程是党和国家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是全国人民的共同事业。三峡移民为了支持三峡工程建设,舍弃小家,告别故土,举家搬迁,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宝贵的贡献。我们为移民姐妹解决困难,帮助她们树立信心重建家园,不仅是支持移民妇女,也是支持三峡工程和国家建设以及我们自己,因此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山区秭归的西陵村迁到江汉平原枝江的平湖村,种惯了土豆、玉米的手,从此要开始学会侍弄水稻和棉花。移民们站在田里,急在心里。平湖村党支部书记望运华对此早有考虑,他让村民中的种田能手和移民搞“l十1结对帮扶",手把手地向移民传授耕作技术。面对陌生的环境,移民们没有了畏惧和恐慌,他们对新生活信心十足:“三五年之内赶上老村民没问题!”
重庆合川市钱塘镇为善待忠县移民,创新、实施了“四带工程”,即干部带领、党员带头、大户带动、群众带富。镇党委、政府为移民购置了生产工具,将4万株柚树苗送给移民种植,引进时令蔬菜等多个优良品种,鼓励移民试种。还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请农业大学专家讲授各种实用技术,为移民们走上“安稳、致富”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庆江津市慈云镇党委、政府在接受安置云阳县移民后,大力实施“移民科技致富工程”,让移民尽快掌握实用技术,聘请各行业专家举办了16期讲座,为云阳高阳镇移民提供致富金钥匙。移民任伟通过培训,在人称“博士鱼’的养鱼大户罗江、周科平的耐心指点引导下,已变成了养鱼发家致富的山乡“渔民”。
不论是生产中的问题,还是生活上的问题,在各个移民点上,当地党组织总是千方百计给移民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从秭归县望江村迁到宜昌市郊区磨盘溪村的梅杏芝一家,刚搬迁不久就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大儿媳在贩运柑橘时,船沉货损人亡。临近年关,全家人愁眉不展。农历腊月二十四,多次上门关心慰问过他们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正存又上门了,他代表村里送给梅杏芝2000元钱和一些过年的物资,还给她安排了照顾村里两个五保老人的“固定”工作,每月工资300元。梅杏芝激动地说:“到哪儿都有共产党的关心,这是我们移民莫大的福啊!”郭家坝镇一位年逾古稀的移民感受最深,因为这是他第14次搬家。他说:“在旧社会,我搬过 13次家,越搬越穷,搬得家破人亡;而这次搬家却土房变楼房,越搬越富,这要感谢共产党啊!”
正是由于众多的安置地区所体现出来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我们的移民深受感动。福建省德化县的移民们在度过异乡的第一个春节时,大年初五早上8点,南雁新村的三峡移民们身着盛装、敲响锣鼓,在德化县政府门前的广场上扭起了家乡的秧歌、舞起了欢乐的狮子、摆起了当地的“旱船”、打起了家乡的“连心’,向德化县委、县政府和德化人民拜年。欢快的歌声伴随着观众不断的喝彩声,场面十分热闹。移民新村组长彭金平激动地说:“在我们三峡地区,以这种方式拜年是最高的礼节。德化县委、县政府、德化人民对我们这么好,我们不仅会安心留下来,而且要努力工作,为德化的发展尽一份力。”
这里我们不难看到,大局意识与爱国精神在辽阔的神州大地已汇集成一股浩荡的洪流,在亿万中华儿女的心中激荡出一种庄严、神圣、高亢的和谐、和睦之美。
四、城镇移民、企业的大局观、爱国情
在百万三峡大移民中,按照90年代初的规划,三峡工程建设需安置移民共113万人,其中农村移民40.5万人,70多万人为城镇移民,可见更多的是城镇移民。一般人认为,城镇移民相对于农村移民来说经济条件较好一些,又无淹没土地,搬迁安置相对容易。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在发展、搬迁的过程中,城镇移民同样得经历多么艰难而剧烈的阵痛:因住房淹没补偿标准、面积与新建住房价格、面积的差距,每户城镇移民都须拿出自己相当大一部分甚至毕生积蓄用于新购住房;一部分居民原在临街口岸的门面可具一定收人,而搬迁后原有生活秩序、环境的改变使其生计或商业价值受到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那些移民搬迁、关破企业的部分下岗职工,虽然企业搬迁、关破为企业今后、长远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但在一定时间内,他们失去的毕竟是他们毕生从事、终生相守的岗位和目前生活的依托等等。正是在这些困难面前,广大城镇移民及搬迁、关破企业为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增添了极为厚重的一笔。
1、企业搬迁攻坚克难谋发展
根据最新统计,在移民搬迁中,整个三峡库区涉及搬迁的企业为1752户,其中重庆市需要搬迁的工矿企业为1520户。1999年,根据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国家为了保护三峡库区的水资源.确保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不再原样搬迁高污染、低效益的“五小”企业,由国家制定政策、投入资金帮助库区关破这些企业,为库区可持续发展卸掉包袱。这是一个非常重要、正确的战略举措。按照这个政策,重庆库区规划关破企业1066户,下岗职工将达13万多人;湖北省三峡库区原有典232家工矿企业,只保留17家,其余企业全部关闭破产。
库区淹没企业的搬迁难度是由库区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从总体上看,库区企业一是所有制结构单一。库区淹没企业及淹没实物指标绝大部分为国有和城镇集体企业。90年代统计的重庆库区1397家企业中,国省和城镇集体企业有939家,占67.2%。二是企业规模小。重庆库区1397家淹没工矿企业中,大型企业仅有6户,中型企业26户,其余98%为小型企业,补偿资金在50万元以下的占二分之一;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上一类企业95家,占6.8%;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下的二类企业1135家,占81.2%。如奉节县县以上独立核算的61家淹没工业企业中,只有1家中型企业;石柱县淹没的18家企业固定资产总计只有325万元,平均一家企业不到18万元。三是历史包袱重。由于三峡工程论证几十年,国家对三峡库区的投人甚少,三峡库区的工业基础多是“以粮为纲"时期的支农工业和简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加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企业经营不善,长期亏损,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为城镇和移民企业的顺利迁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家专门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很多政策和条件都是三峡库区所独有的。一是国务院在号召50多个部委、19个省区市和10个大中城市对口支持三峡库区的同时,允许对口支持企业兼并搬迁企业,享受仅适用于试点城市国有企业兼并免息的政策,并将兼并企业扩大到集体和民营企业,被兼并企业扩大到集体企业。二是将仅限于试点城市国有企业破产或关闭的核销银行呆坏账政策,扩大到三峡库区的国有和集体搬迁工矿企业。三是对库区搬迁企业实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四是为推动搬迁企业的技术进步,调整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国家还安排搬迁企业进口设备和自用物资免税额度等。另外,国家对搬迁企业的受淹损失,按重置价格给予了补偿。这些都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峡库区搬迁企业的关心和支持。它犹如一支助推器,增强了搬迁企业活力,激发了人们的斗志,推动了库区企业在搬迁中改造、在搬迁中成长、在搬迁中壮大,从而确保了三峡移民工程的顺利进行。
难能可贵的是,在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集团利益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出现暂时冲突时,广大城镇移民、移民搬迁关破企业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民族大义为最高道义,表现出顾全大局、忍痛割爱、牺牲自我的崇高思想境界。在为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而关破的企业中,成千上万的普通职工更是以主人翁的姿态,顾全大局,毅然舍去“小家”、舍弃工作、义无反顾,走上了另谋职业、再创新业、重铸人生的艰辛之路;为了大局,库区搬迁企业克服重重困难,想尽一切可想的办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积极搬迁,在搬迁中改造、在搬迁中发展,为解决库区就业问题、为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在库区的移民安置、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库区搬迁企业在迁建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真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明确企业关破、调整的指导思想,走出了一条“搬大迁强”的发展道路。
第一、把企业的调整同改组、改制、技改与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为了国家的利益,三峡库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整合优势项目,把企业迁建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放在结构调整、改进技术和提高效益上,除少数效益较好、产品有市场的企业外,该破产的破产,该关闭的关闭,不搞“一对一”的原样复制搬迁,无论大中小企业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搬迁中都必须进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的设备、技术和产品,改造企业组织结构和产权结构,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淹没企业通过搬迁,在企业规模、技术设备、产品开发、产品质量、管理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规模小、布局散、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
第二、把企业的调整同开发、利用本地资源以及库区优势结合起来。库区自然资源丰富,水电资源、矿产品、天然气、农副土特产品以及旅游资源都很丰富,独具特色和特点。目前开发程度、利用档次低,只要同科技和市场结合,潜力是很大的。搬迁企业在选点和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时,除了发展来料加工和具有技术优势的项目以外,还充分考虑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国内市场需要的绿色产品,既可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又能使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如发展盐化工、天然气化工、建材工业和榨菜、烟叶、肉类加工工业以及旅游业等库区优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把企业的调整同中央、国家部门和兄弟省、市、自治区的支持以及引进外资结合起来。中央决定组织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对口支持三峡库区,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科技人才和信息、资金的支持,给库区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尤其是对口支持省、市的部分大型企业集团,出干帮助库区建设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到库区开发和延伸产品及开拓市场,更为库区企业提供了联姻、挂靠、调整结构的难得机会。把库区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同对口支持以及国内国外看好三峡大市场、积极投资库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搬迁机会和国家对库区的优惠政策,广泛吸纳外来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既加快了库区企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又有利于库区企业的合理布局,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和新兴产业群体,全面提升了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四、把企业的调整同三峡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远景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国家为了帮助三峡库区的经济发展,专门组织编制了《三峡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未来20年三峡地区的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作了较详尽的规划。库区企业改革、调整应坚持与三峡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紧密衔接起来,不得各行其是,更不能从局部和各个企业眼前利益出发,搞重复建设和产品的简单重复生产。坚持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三峡地区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市场需求,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重点项目,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
第五、把企业的调整与建设生态型工业小区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过去,库区企业布局分散,特别是乡镇企业、区县工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同时,企业又搞“小而全”,影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给企业的专业化管理造成困难。在移民企业迁建中,各级党委、政府尽量避免重蹈覆辙,在统筹规划下,结合淹没城镇的搬迁布局、实行集中布点,建设相对集中的无污染的生态型工业小区,把原来企业承担的社会服务功能分离出去,使之形成新的工业区、商业服务区、文化教育区等专业区,促进小城镇和中心城市的发展,构建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六、把企业的调整同安置移民结合起来。淹没企业的搬迁,除了要使企业上档、升级、面貌焕然一新以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把本企业职工和与此相关联的移民安置好,不留后遗症。
正是由于库区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峡移民工作“两个调整完善”的战略方针,围绕实现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大力扶优扶强一批优势企业,破产关闭淘汰一批污染重、亏损大的劣势企业;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中小企业,坚持从库区企业实际出发,从战略上重构三峡库区生态型工业新优势,提升库区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实现了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截止2004年底,重庆库区已完成1219户移民淹没企业的搬迁关破工作。
2、城镇移民不等不靠创新业
企业锐减,职工下岗,生活艰难。但是,广大的城镇移民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有的外出务工,有的经营小商品,有的办起了小食店,有的务农,有的学手艺、学技术……走上了自谋职业的道路。各行各业,无不闪现着他们勤劳而活跃的身影。
1998年前,秭归茅坪河流域有小造纸厂19家,附近6个村500多人“吃纸厂的饭”。茅坪河是长江支流,为保清水入库区,当地政府关闭了19家造纸厂。秭归县委、县政府引导农民发展无公害蔬菜、柑橘、茶叶、蔬菜、粮油等5大主导产业,建设专业村150个,种植面积共38万多亩,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傅德焱原是当地一家造纸厂的厂长,厂里有100多人。1998年,造纸厂关闭了,他扛起锄头种无公害蔬菜,从厂长变成了菜农。他的5亩菜园,一年能收入1.5万多元。村里像他这样走出造纸厂、回家种菜的大户还有七八家。
度建国是湖北省巴东县油厂的一名普通工人。1995年时他响应移民搬迁的号召,搬到现在所居住的大平小区里。2000年夏天,51岁的他下岗了。下岗的阴云一度让他愁眉不展。后来,他开始学习剃头的手艺,在小区里开了一家小理发店,生活倒也过得还算舒坦。
42岁的李克军是宜昌棉厂的一名下岗职工,其爱人同样也下岗在家,夫妻俩还有一个正在读高中的孩子,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后来,伍家岗区八宝塔社区安排李克军在社区做了保安,每月400元的工资,基本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与李克军一样,伍家岗区还有986名下岗职工在政府的帮助下,在社区干起了保安、保洁、保绿、保姆、保健等服务工作,他们被称为新时期的“五保户”。伍家岗区坚持把社区就业作为城镇就业工作的重点,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非全日制、非固定单位、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再就业,逐步形成了社区就业“职业中介推出一批,兴办实体吸纳一批,公益性岗位解决一批,街企共建分流一批,劳服企业消化一批,后勤服务使用一批”的安置模式,全年共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800多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300多人,解决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
老张原在巫山县造纸厂做保安,妻子也是该厂工人。厂子因属于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搬迁时自然在关破之列。老张夫妇拿了一次性的拆迁补偿款后便自谋职业了。夫妇俩来到重庆闹市区支个小摊擦皮鞋,每位收费l元。他说,“一般每天擦10双鞋,多的时候20来双,还可以吧,能够维持生活了。”老张似乎很知足。
“每个公民都有为国家建设让路的义务,这个道理我们小老百姓还是懂得的。”朱家国这样说道。他原是重庆市万州区一纺织厂的工人,在三峡移民搬迁过程中,工厂关闭破产了。他和原来就待业的妻子一起开办了一个废旧物资收购点,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收入有3万多元。问到他的感受时,他笑着说:“比原来的工作是要辛苦一些,但我觉得现在比原来好。”他现在还准备增设一个收购点。
这就是我们新时代普普通通的城镇移民和下岗工人。面对下岗、失业,面对生活的艰辛,面对人生的困境,他们理解国家的困难,他们顾全大局,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面对挑战,直面新的生活。
在成千上万的城镇移民和下岗职工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创业的典型。
2000年6月,30岁的望开琴在三峡工程二期移民过程中下岗了。经多方考察论证之后,她与姐姐望开芳和另一名下岗职工喻绍平一起新办了一个“宜昌金利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有了企业,还得有拳头产品。望开琴和她的伙伴们依托宜昌水电名城、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优势,在开发宜昌特产上下功夫。在考察中,她从当地农民的“苔丝糖”中得到启示,着手开发“苕酥”这种富有浓郁地方风味的产品。历经千百次的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产品一投放市场,很快受到欢迎,尤其是妇女和孩子,对苕酥乐“吃"不疲。但产品保质保鲜的难题没解决,放的时间一长,就变软。望开琴和喻绍平为追求最完美的品质,保持土家食品的酥脆,他们就到土家山寨去取经,回来经过工艺流程改进了上百次、配方修改了20多次、不同尺寸的蒸笼废弃十多副的反复试验,终于在家庭作坊式操作与工业化生产的过程中寻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难题终于得到解决。而后,望开琴又注册了“土家人”这个有着浓郁民风、淳朴气息的商标,并请人描绘出土家老人头像作为徽标,最终以“土家人”三峡苕酥品牌投放宜昌市场,并在武汉、襄樊、黄石设立办事;在北京、上海等近10个省市设立了经销商。一时间,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面对首战成功,他们的信心更足了。2003年9月,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加拿大人回国后,给他们发来订货单,说是他将“土家人”三峡苕酥带回加拿大后深受欢迎,现在他们签订了长期供销合同。最近他们又不断开辟了美国、澳大利亚的市场。望开琴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对三峡文化和土家文化进行深层次开发。我们有信心将三峡苕酥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
一双小小的鞋垫也能成为一个项目,也能解决库区移民的就业问题。2004年8月,曾背着鞋垫到处推销的库区小姑娘张红,发现鞋垫里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注册成立了“重庆市万州区巧大嫂手工工艺品有限公司”。张红认为,鞋垫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是适合广大妇女特别是移民妇女的特长及特点,易学易会;二是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来完成做工,从而有效地解决一些农村妇女、城市移民和下岗职工无事可干的问题,增加就业;三是直接增加移民妇女的收入,促进移民的安稳致富;四是企业不需要固定的加工坊,千家万户就是它的生产车间;五是可以更好地发掘三峡民间刺绣工艺产品,把三峡库区这项传统手工工艺制品发扬光大。张红的想法得到了万州区妇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于是,万州区妇联与万州城区街道和部分镇乡联合,发动广大城市和农村妇女积极为“巧大嫂”公司绣鞋垫。同时开展刺绣技术培训,然后由“巧大嫂”公司提供鞋垫样板、绣花花样、彩料等原材料,由妇女们按成本价购回后进行加工,然后再由公司按质量对成品绣花鞋垫进行回收,形成人们所说的“订单”式生产,产品包销售。这样一来,妇女们不需出门就可以利用空闲时间挣钱,极大地调动了她们绣鞋垫的积极性,使鞋垫这项产业迅速在城市和农村发展壮大起来。
2004年12月,万州区“巧大嫂”花鞋垫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顺利注册。日,当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记者采访报道张红这个“百万富婆”时,发觉她不过是一个22岁的姑娘。目前,为公司绣鞋垫的人已达8000余人;其中有2000多名移民妇女参与“巧大嫂"鞋垫绣花,平均每月收人在500元左右,顺利地实现了就近就业,安稳致富。
移民工作的核心、重点和难点,就是就业。为此,重庆市制定了年培训移民10万人的规划,2005年将培训移民4.14万人,其中技能培训2.75万人,订单式劳务输出培训1.29万人,移民致富带头人1000人。长期以来,各移民区县更是把培育产业、解决就业作为做好移民工作的重要方面抓紧抓好。除挖掘潜力、想方设法解决城镇移民和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外,还抓住关键,高度重视和加强对下岗职工和城镇移民的职能技能培训。如2004年万州区就培训移民3861人,占目标任务的101.6%;完成订单式培训1523人,占目标任务的 108.79%;完成移民劳务输出3869人,占目标任务的 128.79%;完成致富带头人培训 268人,占目标任务的103.08%。2005年,万州区制订了移民培训工作任务和培训工作规划,安排移民培训5500人次。其中移民技能培训5200人次,培训农村移民1700人,城镇移民3500人,移民干部素质培训300人次。到2007年,将使每一位适宜培训的移民都能够接受一次有效的从业技能培训,每户移民有一名以上合格的从业技术人员,让更多的移民通过培训能够逐步地走上安稳、致富之路。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库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城镇移民和企业职工攻坚克难,不等不靠,正在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和双手,为国家筑起富强的堤坝,开辟库区更加美好的未来。
五、对口支援地区和人民的大局观、爱国情
1、以支持三峡移民为己任
自 1992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和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各省、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支持三峡移民为己任,催生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热潮,让三峡库区和全国人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峡移民十余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和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各省、市,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名优企业到三峡库区投资建厂,并从教育、文化、科技、人才、管理、信息、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三峡库区前所未有的大力支持,从而深刻地改变了库区贫穷落后的面貌,给库区这片热土注人了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机,特别是对搞好三峡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对口支援单位“一方困难,八方支持”、顾全大局的爱国情怀,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无比优越性,共同创造和体现了伟大的三峡移民精神。
1992年,上海市接受了对口支援重庆市万州区五桥移民开发区的任务后,以强烈的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给予五桥移民工作以巨大的支持和无私的援助。五桥地处三峡库区腹地重庆市万州区南岸,共有37个乡镇(街道)、人口60万。三峡工程最终将淹没五桥10个乡镇,需动迁安置10多万移民。上海市委、市政府把支持五桥的移民工作列入议事和办事日程,并遵循“看得见,摸得着,重实效”的原则,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对口支援工作。10余年来,该市无偿援助万州区及五桥移民开发区各类资金16422万元,极大地助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10余年来,上海市支持三峡库区项目389项,到位资金7.2亿元。其中援建希望小学28所,资助失学儿童4200名;援建医院或卫生所 13个;通过多种途径安置移民8600多人次,帮助当地培训技术干部2278人次,组织劳务输人3400人次,安排三峡库区59名大中专毕业生去沪工作,选派17名优秀干部到两地挂职联系对口支持工作。仅2004年,上海援助五桥经济发展产业项目9个,资金总额达1940万元,引进了17家企业,带动社会资金4亿元投入五桥经济建设,为移民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
上海市在对口支援中创新思路,突出了三个特点。一是长短结合。即长扶教育,短援工业,以长促短,以短养长。二是硬软配套。即在工业项目的支持中,做到设备或资金一到位,管理、技术和人才迅即到位。三是“造血"、“输血”项目并举,以增强受援方造血功能项目为主。10余年来,上海市在教育、工业、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给予了五桥巨大的支持。
——“移民先强智”,优先援建了一批希望小学。上海市先后援助了五桥“希望"工程、“春蕾"工程和“培优"工程,结对救助失学儿童1297名,并在教学设备和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移民要强市”,以市场为依托,重点支持了一批“造血”型工业企业项目。如三联汽车线束有限公司、宝山宏明轮胎厂、上海溶剂厂、上海汇丽(集团)公司、上海太平洋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沪江皮革有限公司等一批合作项目相继落户五桥。
—— “移民要得益”,针对五桥社会公益事业相对落后的状况,上海市相关部门在医疗、环保、电信、广播电视等方面予以了大力支持。如五桥邮电局就是在原一个乡邮政所的基础上,由上海市邮电局支持建立起来的。建局之初,境内通讯全是手摇电话机。1995年邮电部对口支持三峡移民工作会议召开后,上海市邮电局立即派员到五桥考察,决定从1995年起,连续四年每年无偿支持资金300万元,共计1200万元支持修建五桥邮政大楼和电信大楼,并无偿提供2000门、4000门程控交换机各一台,培训14名技术维护人员。如今,建筑面积8400平方米,计16层81米高的电信大楼,已成为五桥移民新城的标志性建筑。每当夜幕降临,楼顶自动报时的钟声响彻夜空,仿佛在向长江之滨的上海诉说五桥人民对她的不尽深情。
——“移民城要靓”,上海市着力支持五桥百安坝移民新城的建设。百安坝移民新城,面积3.7平方公里,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移民安置城之一。1993年五桥移民开发区建立后即开始规划建设。为了促进城区功能尽快完善,上海市先后支持建设了飞士幼儿园、三航希望小学、上海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老龄活动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电信大楼、环保中心、移民培训中心、工商行政大楼等。矗立在城区干道两旁的这些建筑物,既有力地推动了五桥的城市建设,使五桥较快地具有了城市形象,也向人们集中展示了上海市对口支援五桥的重大成果,连道路名字五桥人也亲切地命名为“上海大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支持五桥建立的“工业发展基金",在支撑库区产业发展中创下了可贵的"五桥神话"。2003年,三峡水库135米蓄水后,如何支持五桥加快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经反复思考、商量,上海市决定在财政预算中专门设立扶持五桥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两年来,上海已投放了680万元作为五桥的工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招商引资,扶持重点产业。在专项基金的注人、使用上,上海市十分注重探索新办法,开创新模式。
一是“搭台”式注入,增强招商引资竞争力。如帮助五桥建设加工业小区,投入150万元,带动其它方面投入共900万元;为家具工业小区、生化工业小区建设彩钢结构标准厂房18000平方米,筑好“巢”,再引“凤",对增强招商吸引力、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上海市对投资五桥上千万、安置移民较多、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或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必要援助,也增强企业落户后安置移民的责任感。2003年,香港嘉华实业公司与重庆索特集团欲在库区组建索特恒坤工艺品公司,投资3000万元生产出口丝花。企业选址特别注重厂房配套及厂区环境,周边区县都在积极争取该项目。为增强五桥对这一项目的竞争力,上海市从对口支持招商引资基金中投入100万元,在短短两个月内帮助整修了5000平方米旧厂房、1000多平方米的配套场地,促成企业选择落户了五桥。目前,该企业已安置移民600人,同时在附近新田等移民场镇建立外发加工点3个,100多户移民办起了家庭作坊,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安置移民2000多人。
二是“催化”式注人,增强招商引资调控力。招商引资在库区竞争十分激烈,主动权在投资者一方,招商中一个小条件未达成协议就可能使项目“卡壳”。为此,上海积极为五桥筹措招商引资基金,增强政府在招商过程中的调控能力。民营企业奥力生化制药公司在四年前就有意投资五桥,但一直担心来五桥搬迁费用高、扩大生产后会增加负债而犹豫不决。2003年,五桥从上海援建基金中拿出40万元给予搬迁补助,企业打消了顾虑,当年就投资1500万元建成标准化厂房,投产后安置移民250人。五桥瑞迪胶囊厂是一个小企业,产品有市场,但缺乏再投资上规模的能力;该厂拟与开发区外一个建筑企业投资合作,由于双方在谈判中为一些小问题互不让步,一年多时间都没有结果。五桥便从基金中挤出20万元化解了谈判分歧,促成了两企业联姻。目前两企业共投资2000万元组建美瑞实业公司,成为重庆地区一流的药用胶囊生产企业,安置移民200多人。对口支援基金在招商引资中起到了99度加1度、四两拨千斤的效力和作用。
三是“激励”式注人,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为巩固招商引资成果,盘大盘强落户五桥有潜力的企业,内涵式扩大移民安置容量,五桥使用招商引资基金对优势企业实行贴息激励,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沪江人造板公司是上海对口支援五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年产中密度纤维板2万方。为帮助企业抓住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尽快实施“二改四”项目,将生产能力扩大到4万方,五桥从基金中激励式注入该企业60万元给予贷款贴息补助,使项目得以迅速落实。雄鹰矿泉水厂产品质量优、开拓市场能力强,为招商落户五桥的扩张型企业。为尽快盘大盘强该企业,五桥从基金中给予了20万元的贴息补助,调动了企业扩产扩规的积极性。两年来,基金共为五桥5家企业贴息120万元,促进了企业发展,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四是“托管"式注人,增强招商引资创造力。科学使用好对口支援资金,使其在招商引资中发挥最大作用,是支持和受援双方共同的目标。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在当地,招商引资的主体是当地政府,因此,上海市充分尊重和信任当地政府自主决策使用基金,大胆委托受援方实施基金管理,上海方实施监督,有效地调动了当地政府的招商积极性,提高了基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创造力。
五是“观念”的注人,增强开放搞活的发展力。上海市在支持五桥发展中,除在资金、物质方面给予支持外,特别注重在思想上帮助、推动五桥人树立“开放性、大支持”的观念。比如在投资主体上,不去拘泥于行政机关或国有企业,只要能够促进三峡库区的发展,不论投资主体是谁,都积极引进,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在支持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资金和项目,还包括人才、信息等各个方面,推动实施“人才支持”战略;还勇于突破、放开放活“一对一”的固定帮扶模式,让支持者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领域和方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前“政府主导、行政搭配”的局面,让支持者依据市场规律,甩开胳膊干事业,形成通过自己的大发展去实现对库区的大支持,对库区的大支持又带动库区的大发展这样一种“唯有源头活水来”的良性发展局面。
其实,像这样真心实意、支持三峨、帮助库区、情注移民的又何止一个上海。
自1992年以来,北京市政府成立了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领导小组和专门的办事机构,并在宜昌设立了办事处,及时制定了对口支援巴东县的10年规划,同时出台了鼓励支持库区建设的五条优惠政策。10余年中,北京市22个市直部门、6个区县对口支援巴东,组织考察团组140批1108人次,累计落实各类项目90个,到位资金及物资折款7000多万元,接受劳务输出1244人。援建京信友谊中学,市政 府无偿捐资200万元;支持原信陵镇中学搬迁,市规划设计 院为该校的迁建兔费设计、现场指导,北京市教委捐资兴建了该校教师宿舍楼,捐赠电脑51台;北京市团委从希望工程基金中拨付30万元,救助巴东县1000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航天科技集团共支持巴东县资金450万元,建起了"航天长征希望小学”;北京市电信局无偿捐资1400万元,援建巴东电信综合大楼,使巴东率先在库区架起了通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北京市公安系统5万名干警每名捐助100元钱,共捐款500万元帮助巴东县公安局搬迁;北京民政系统捐资500万元,支持巴东县民政局迁建;北京市财政系统为巴东县财政局搬迁捐款300万元;过去人们在巴东没有见到过广场。如今,由北京市园林局捐款200万元建起来的巫峡广场,已成为巴东对口支援工作的城市形象工程;北京市商贸系统通过资金扶持,使巴东宾馆成为该县的骨干企业;北京市工商系统与县工商局在新城联办集贸市场,发展民营经济;同仁堂集团派专家组赴该县进行实地选点,在绿葱坡镇建立了25亩独活种植示范基地;北京市卷烟厂援助县烟厂600万元,在巴东建立一万担烟叶生产基地;怀柔县西洋参总公司将西洋参种植技术转让该县,种植成功;浙江省、安徽省也主动相帮,为巴东县政府解决了交通工具;青岛中级人民法院对巴东县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对巴东县检察院均倾力相助,对口解决了在移民搬迁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困难……
所有这些,都只是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各部委、省市当中的代表和缩影。福建、江苏、山东、广东……库区每一个移民区县的背后,都有一个个真情相助、对口支援的省市;一个个对口支援省市的背后,都有一串串闪烁着顾全大局爱国精神的数字,都有说不完、道不尽的骄人业绩和感人的故事。
三峡库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在较长时期中国家投入不足,欠账多,因此,对口支援中资金和项目的引入,是库区移民搬迁和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对口支援不仅带动了三峡库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扩大了三峡库区移民的安置容量,为移民迁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而且还为做好移民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政策宣传效果、顺利完成一、二期移民任务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它使广大移民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也进一步强化了对三峡工程的理解和支持。随着三峡工程移民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开始向加强后期扶持转变。相关部门开展了“光彩事业三峡行”、“科技三峡行”等一系列活动。为了确保三峡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国家将投资近50个亿,启动三峡库区柑橘和草食畜牧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推动库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如科技部安排的近5000万专项资金,支持重庆库区实施了近50个项目,为库区增加产值12多亿元;农业部累计安排资金近1亿元,在库区开展了柑橘新品种引进、肉羊良种繁殖等开发项目等,都为库区实现开发性移民奠定了基础。
2、以促进共同发展为目标
移民工作10余年来,中央29个部委和全国20多个省市先后组织3000多批团(组)3万多人次深入重庆库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对口支援工作。根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统计资料显示,三峡库区已获得来自全国各地的对口支持资金160多亿元,其中经济合作类项目到位资金140多亿元,社会公益类项目近20亿元。
三峡库区各级党委、政府与各部委、省市在实施对口支持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观念,提升对口支援水平。10余年来,对口支援工作逐步向三个方面转变,即由单一的政府行为向既有政府行为又有企业行为转变、由过去单纯无偿援助向既有无偿援助又有项目合作转变、由单纯“输血”向重在“造血”转变,努力寻求和扩大支持方与受援方义务与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努力形成“双赢”乃至“多赢”的局面,促使对口支援工作得以长期、高效、可持续发展。
比如,由杭州娃哈哈集团出资4000万元,重庆市涪陵区3家特困搬迁企业(涪陵区糖果厂、酒厂、罐头厂)的移民资金出资4000万元共同组建的娃哈哈集团涪陵分公司,就是对口支援名优企业与移民搬迁企业合作、合资最为成功的典型。合作采取杭州娃哈哈集团对3家特困搬迁企业的移民任务、移民资金总承包的方式,由杭州娃哈哈集团对其实行改造、经营和迁建。经过6年多的发展,到目前,涪陵分公司不但已完成了3个特困移民搬迁企业的迁建任务,安置移民职工1200人,还使其总资产达到2.8亿元,年销售收入3.6亿元以上,利税6000万元,成为重庆市工业企业50强之一。事实有力地证明,外地名优企业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工矿企业,是完全可以做到“双赢”乃至“多赢”的。杭州娃哈哈集团在为三峡移民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进一步开拓了西南市场,发展壮大了自己。
占库区移民总量四分之一,重庆库区移民总量五分之一的移民大区万州,对口支援也给万州区的传统工业结构调整、上档升级带来了契机。到2003年,全区通过对口支援改造的企业已有119家,其中工业企业实现的年销售收入已超过7亿元,占全区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34.24%.同时,还安置了移民5000多人。明达公司、泰跃公司、汇源果汁、苏州常柴等先后落户万州。日,万州科华水泥有限公司1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系浙江科华集团在三峡库区万州投资7亿元,建设年产300万吨水泥生产线的一期项目。为了确保该项目在库区建成后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浙江科华集团在项目施工建设中,针对库区环保要求,其生产线采用目前国内最为成熟、先进的静电设施以及DCS集中控制系统,投资2300万元,窑尾收尘采用了国际最为先进的美国戈尔山公司的设备,在生产中完全按照欧洲环保标准予以施行,整个生产线配置了30多套收尘设施,确保了粉尘的回收利用和企业清洁化生产,并延缓投产时间,精心对设备进行调试和试生产,以确保生产的环保要求和产品质量3万无一失。
对口支援不仅为众多企业报国利民提供了用武之地,而且也为社会各界大批有识之士支持三峡建设、投身移民迁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唐宗德是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人。15岁时离家外出学手艺,19岁当起了“包工头”,26岁就成为当地一家乡镇企业的老总。在成都,唐宗德生活可谓过得十分滋润。仅仅从住房方面来说,在成都府南河边,他修建了一幢比五星级宾馆还要漂亮的500多平方米的住房,庭院绿草茵茵,鸟语花香,让人神清气爽;爱好收藏字画的他,屋里挂满了多幅名画,散发出笔墨书香的芬芳;娇妻也有一份让人羡慕的职业,是成都市一家大医院的医生……2000年,他到万州后,看到万州如火如荼的移民迁建,水陆空发达的交通网络,三峡库区腹地良好的发展前景,使他在万州长江大桥边百安移民小区投资开发房地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果断决策,卖掉已在成都市花几百万元买的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10多亩土地,要在万州打造出一件“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最高目标”的作品——现代住宅小区厂“我看中的不是要到万州来赚钱。而是那块移民小区让我发觉自己在房地产行业中打拼几十年后,为建造一个自己满意的作品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唐宗德说。为此,唐宗德买来了园林设计、花园模型、景观设计等10多本书籍,每晚仔细研究,自己亲自搞园内的景观设计,并请国内权威的设计专家对百安花园进行规划设计。他还到广东、浙江、成都等地选购花草树木,进行精心培植。他坚持天天写日记,将每天工地上的情况记录下来,作为他的人生纪念。
如今,他精心打造的百安花园已经建成,园内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融人性化、生态化和现代化于一体,倡导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创造出了一种充满活力、洋溢激情而又幽雅宁静的美妙空间,在万州可谓首屈一指。面对自己艰辛付出所取得的成功,唐宗德说:“这一切都得感谢万州在移民迁建中给我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让我有机会将我人生最心爱的‘作品’与移民一起载入史册。”
从上海来到万州代表台湾拉玛客依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经营万州海洋馆的馆长李万青,没有因为远离了大城市上海而烦恼。相反,当他看见海洋馆熙熙攘攘的游客,却感到十分的幸运。他说,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够抢占旅游制高点。他为自己能到万州这个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的城市来投资兴业,无怨无悔。
2002年酷热的8月,李万青代表公司到库区考察。站在万州区长江北岸的北山观俯瞰四周,气势雄伟的长江,百舸争流的万州港……让他心动。但万州此时交通网络尚未形成,旅游也还处于起步阶段,投资万州可谓有一定的风险。他将考察的情况向公司作了如实汇报,公司毅然作出了投资万州的决定。可短短两个月后,10月4日,当李万青肩负着公司的重托,再次赶到万州考察时,北山观脚下的不毛之地正崛起为一幢幢高楼大厦,让李万青非常吃惊。这一变化,让李万青从中或多或少看到了万州的发展速度,于是,他坚定了在万州投资的信心。12月26日,李万青代表台湾拉玛客依投资有限公司到万州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海洋馆,不到一年时间海洋馆顺利建成,开始接待国内外游客,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让李万青感到十分欣慰。如今,李万青已将妻子和女儿从上海迁到了万州居住,安安心心在万州发展事业。他在用实际经历告诉我们,三峡库区是一片用真情回报真情的投资的热土。
还有为热爱和建设这片热土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们。
日23点40分,重庆江北机场高速公路1800.5米处,一场惨重的车祸,夺走了福建对口支援三峡的企业家、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成员、万州区人大代表林田松的生命。他是为支持三峡库区而献出48岁的宝贵生命的。
1995年,时任深圳华兴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古田县凤兴真菌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的林田松,在电视上看到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消息后,他萌发了投资三峡的念头。经过深思熟虑,林田松决定把多年积蓄投向三峡库区万州天城的建设,兴办了万州天兴钢厂。1999年10月,林田松放下了深圳和古田的公司,加大了对万州天兴钢厂的投资。慢慢地,企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到 200年,天兴钢厂投产7年,共创产值8000余万元,利税500万元,先后获得重合同守信誉单位、明星企业、十佳私营企业等20多项荣誉。
2001年下半年,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天兴钢厂必须关闭。面对巨大的损失,林田松不仅没有一句怨言,仍然一往情深地支持库区建设。万州是农业大区,要想带动库区移民致富,必须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于是林田松决定将资金投人农业开发。经过多方论证,2001年11月,他注册成立的万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天城镇茅谷村。万福公司成立后,林田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资14万元整修和硬化茅谷村连接国道的村级公路。这条路后来被村民们称为“富民路”。
经过不懈努力,万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高新农业示范园区建成油柰、南山贡桃、早种6号枇杷等名优果园500亩;建成农业科普示范园80亩,其中现代智能温控大棚1500平方米,大棚3000平方米;建成台湾蝴蝶兰、一品红等名特花卉100余种 8万余盆;建成台湾美人树等热带植物基地,培育出1万余株热带植物;建成食用菌基地近10亩共40多类。园区建设中,林田松心系移民,解决库区移民和当地农民到园区打工,不但让他们增加收入,还让他们学到了现代农业技术。2002年,万福公司被万州区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年3月,林田松当选为万州区人大代表。
“库区产业发展壮大,光靠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将库区优惠的政策、优越的环境宣传出去,吸引更多的客商到库区投资。”林田松在三峡的另一个事业是,以自身的宣传招牌,以身示范,把福建的企业家们介绍到三峡投资。3年来,林田松奔波于福建与万州之间,引进企业5家,资金近5000万元。林田松因此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对口支持三峡库区建设先进工作者。
林田松在万州投资建设,得到了万州有关方面和库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回报库区人民的深情,林田松在企业资金周转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多次资助库区贫困移民、失学儿童,前后捐款达20余万元。然而,他和夫人林娜的生活过得十分俭朴。在库区8年来,他们一直住在天兴钢厂职工宿舍楼上一间只有10余平方米的小屋内,简陋的房间里,除了一张床外,就只有几个放衣服和书籍的纸箱。
林田松不幸遇难的噩耗传来,万州人民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之中……那么多受过他支持的人自发地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多少人在悲痛,多少人在哭泣。林田松走了,但他献身三峡、支持库区建设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不论是部委还是省市,不论是知名企业还是私营个体;不论是百万移民还是移民干部,不论是安置地区还是对口支援部门,是兴建三峡、百万移民的伟大实践所焕发出来的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把13亿中国人紧紧地连在一起,把小家的进退与国家的繁荣紧紧地连在一起。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是为三峡库区和移民迁建做出的贡献,都渗透着的是莘莘报国情,殷殷爱国心,同样使我们永远铭记,同样令我们肃然起敬。有了这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后的事业中,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将无往而不胜。
来源:《三峡移民精神概论》,主编:邬云峰,中国三峡出版社,2005年9月。
浏览(3183)
网友评论(0)
请先后再进行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最大义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