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县公安局 圩瑶族 覃姗

  7月初,记者走进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董甲村生态扶贫移民安置点,看到一栋栋靓丽别致的居民楼,干净整洁的村庄,与周围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我们搬到这地方,环境好,路硬化,水也通了,娃娃们几步路就可到学校。&从生态自然环境恶劣地区搬迁到此的村民黎国飞说。
  南丹县把扶贫对象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进行立体式帮扶,有效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2011年,该县在册贫困户2.06万户、贫困人口7.1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9.8%。2014年,该县在册贫困户1.23万户、贫困人口3.8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9.8%。今年1-6月,全县扶贫对象又减少3800人,贫困发生率降为19.5%。3年间,贫困户下降0.83万户、贫困人口下降3.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0%。
  南丹县是我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我们因户施策,为每户贫困户找到适合的脱贫发展路子。&县委书记覃荣化介绍,该县坚持在片区扶贫开发中突出精准扶贫,通过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力保扶贫对象识别准确有效,并对3.89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管理。同时,科学划分贫困类型,选派驻村干部针对性帮扶,铺设精准扶贫的&管道&,有效解决&扶谁&&谁扶&和&怎么扶&问题,扶贫开发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质变。城关镇关上村杨秀群就是这样被识别出来,划分为产业滞后型贫困,并得到有效帮扶。&有技术人员的帮助和稳定的销售渠道,顺利的话,今年生态瑶鸡养殖收入4万元没问题。&杨秀群说。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纳湾村拉潭屯是有名的&葱蒜屯&,过去由于路面狭窄、坑坑洼洼,车辆出行十分不便,种出的葱蒜很难销。如今,通往外界的水泥路从该屯经过,屯里的群众秋后便开始大规模种植葱蒜。村民余水秀说:&我家种植的几亩葱蒜,商贩已全部订购,纯收入不会低于3万元!&
  为强化&造血&功能,该县突出实施产业扶贫,以林业、核桃、畜牧水产、水果等4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31万亩,实现人均一亩核桃目标。&我家种植的猕猴桃,果大均匀,肉甜可口,今年挂果3.5亩,估计纯收入5万多元,比种苞谷赚得多!&城关镇四山村马岭屯种植户覃海龙说,明年他还打算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针对不少贫困群众因居住地生产资料缺乏、自然条件恶劣导致贫困的特点,该县采取&挪穷窝&与&铸金窝&相结合的生态移民方式。在移民安置点的选择上,重点设在工业园区、中心镇、产业基地附近,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今年至6月底,已对347户1295人实施异地搬迁,建好新居71户。到2020年,全县将完成2.7万人的生态移民目标。
相关阅读xiang guan yue du
7月14日,广西绿色食品办公室相关领导率验收组,到南丹县芒场镇巴平下街山水特米专业合作社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园区)进行现场考评和评审。
“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南丹精准扶贫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日前,贵州省独山县麻尾镇党员干部在参观南丹县下街屯猕猴桃种植基地时,畅谈心得。当天,黔桂两省(区)三县四镇80多名党员干部来到南丹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下街屯 【】
“一看房、二看经济收入、三看劳动能力、四看家中有没有不读书的人。”7月14日开始,崇左市主要领导深入贫困村联系点,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每户登记一份调查登记表、落实一名干部为具体责任人。当地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把2014年建卡立档的扶贫对象摸清摸准,完成精准建卡 【】
“学会了用机械种植水稻,不仅大大减少了劳动力,还节约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日前,南丹县月里镇巴峨村富硒水稻种植户刘朝军,在参加该县组织的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后高兴地说。
7月7日,南丹县县委书记覃荣化到车河镇堂汉村、坡前村、八步村调研,了解村屯分布、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产业发展、群众收入及村屯通电、通水、通路情况。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钟云陪同调研。南丹:精准帮扶挖穷根3年减贫3万人
来源:广西日报 日期: 09:58:00
  7月初,记者走进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董甲村生态扶贫移民安置点,看到一栋栋靓丽别致的居民楼,干净整洁的村庄,与周围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我们搬到这地方,环境好,路硬化,水也通了,娃娃们几步路就可到学校。”从生态自然环境恶劣地区搬迁到此的村民黎国飞说。
  南丹县把扶贫对象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进行立体式帮扶,有效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2011年,该县在册贫困户2.06万户、贫困人口7.1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9.8%。2014年,该县在册贫困户1.23万户、贫困人口3.8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9.8%。今年1-6月,全县扶贫对象又减少3800人,贫困发生率降为19.5%。3年间,贫困户下降0.83万户、贫困人口下降3.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0%。
  南丹县是我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我们因户施策,为每户贫困户找到适合的脱贫发展路子。”县委书记覃荣化介绍,该县坚持在片区扶贫开发中突出精准扶贫,通过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力保扶贫对象识别准确有效,并对3.89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管理。同时,科学划分贫困类型,选派驻村干部针对性帮扶,铺设精准扶贫的“管道”,有效解决“扶谁”“谁扶”和“怎么扶”问题,扶贫开发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质变。城关镇关上村杨秀群就是这样被识别出来,划分为产业滞后型贫困,并得到有效帮扶。“有技术人员的帮助和稳定的销售渠道,顺利的话,今年生态瑶鸡养殖收入4万元没问题。”杨秀群说。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纳湾村拉潭屯是有名的“葱蒜屯”,过去由于路面狭窄、坑坑洼洼,车辆出行十分不便,种出的葱蒜很难销。如今,通往外界的水泥路从该屯经过,屯里的群众秋后便开始大规模种植葱蒜。村民余水秀说:“我家种植的几亩葱蒜,商贩已全部订购,纯收入不会低于3万元!”
  为强化“造血”功能,该县突出实施产业扶贫,以林业、核桃、畜牧水产、水果等4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31万亩,实现人均一亩核桃目标。“我家种植的猕猴桃,果大均匀,肉甜可口,今年挂果3.5亩,估计纯收入5万多元,比种苞谷赚得多!”城关镇四山村马岭屯种植户覃海龙说,明年他还打算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针对不少贫困群众因居住地生产资料缺乏、自然条件恶劣导致贫困的特点,该县采取“挪穷窝”与“铸金窝”相结合的生态移民方式。在移民安置点的选择上,重点设在工业园区、中心镇、产业基地附近,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今年至6月底,已对347户1295人实施异地搬迁,建好新居71户。到2020年,全县将完成2.7万人的生态移民目标。
  责任编辑:柳景舒
作者:曾永联 苏宏流
相关新闻:
本网由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日常工作办公室主办 联系我们:020- Email:ppr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
本页面版权归所有,并由其更新维护 提供技术支持,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南丹3年减贫3万人
发布时间:日 09:34 | 来源:广西日报
  本报南丹讯 (记者/曾永联 通讯员/苏宏流)7月初,记者走进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董甲村生态扶贫移民安置点,看到一栋栋靓丽别致的居民楼,干净整洁的村庄,与周围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我们搬到这地方,环境好,路硬化,水也通了,娃娃们几步路就可到学校。”从生态自然环境恶劣地区搬迁到此的村民黎国飞说。
  南丹县把扶贫对象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进行立体式帮扶,有效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2011年,该县在册贫困户2.06万户、贫困人口7.1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9.8%。2014年,该县在册贫困户1.23万户、贫困人口3.8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9.8%。今年1-6月,全县扶贫对象又减少3800人,贫困发生率降为19.5%。3年间,贫困户下降0.83万户、贫困人口下降3.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0%。
  南丹县是我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我们因户施策,为每户贫困户找到适合的脱贫发展路子。”县委书记覃荣化介绍,该县坚持在片区扶贫开发中突出精准扶贫,通过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力保扶贫对象识别准确有效,并对3.89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管理。同时,科学划分贫困类型,选派驻村干部针对性帮扶,铺设精准扶贫的“管道”,有效解决“扶谁”“谁扶”和“怎么扶”问题,扶贫开发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质变。城关镇关上村杨秀群就是这样被识别出来,划分为产业滞后型贫困,并得到有效帮扶。“有技术人员的帮助和稳定的销售渠道,顺利的话,今年生态瑶鸡养殖收入4万元没问题。”杨秀群说。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纳湾村拉潭屯是有名的“葱蒜屯”,过去由于路面狭窄、坑坑洼洼,车辆出行十分不便,种出的葱蒜很难销。如今,通往外界的水泥路从该屯经过,屯里的群众秋后便开始大规模种植葱蒜。村民余水秀说:“我家种植的几亩葱蒜,商贩已全部订购,纯收入不会低于3万元!”
  为强化“造血”功能,该县突出实施产业扶贫,以林业、核桃、畜牧水产、水果等4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31万亩,实现人均一亩核桃目标。“我家种植的猕猴桃,果大均匀,肉甜可口,今年挂果3.5亩,估计纯收入5万多元,比种苞谷赚得多!”城关镇四山村马岭屯种植户覃海龙说,明年他还打算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针对不少贫困群众因居住地生产资料缺乏、自然条件恶劣导致贫困的特点,该县采取“挪穷窝”与“铸金窝”相结合的生态移民方式。在移民安置点的选择上,重点设在工业园区、中心镇、产业基地附近,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今年至6月底,已对347户1295人实施异地搬迁,建好新居71户。到2020年,全县将完成2.7万人的生态移民目标。
责任编辑:刘佳华南丹3年减贫3万人
06:57:08 &&来源:广西日报
本报南丹讯 (记者/曾永联 通讯员/苏宏流)7月初,记者走进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董甲村生态扶贫移民安置点,看到一栋栋靓丽别致的居民楼,干净整洁的村庄,与周围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我们搬到这地方,环境好,路硬化,水也通了,娃娃们几步路就可到学校。”从生态自然环境恶劣地区搬迁到此的村民黎国飞说。南丹县把扶贫对象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进行立体式帮扶,有效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2011年,该县在册贫困户2.06万户、贫困人口7.1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9.8%。2014年,该县在册贫困户1.23万户、贫困人口3.8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9.8%。今年1-6月,全县扶贫对象又减少3800人,贫困发生率降为19.5%。3年间,贫困户下降0.83万户、贫困人口下降3.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0%。南丹县是我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我们因户施策,为每户贫困户找到适合的脱贫发展路子。”县委书记覃荣化介绍,该县坚持在片区扶贫开发中突出精准扶贫,通过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力保扶贫对象识别准确有效,并对3.89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管理。同时,科学划分贫困类型,选派驻村干部针对性帮扶,铺设精准扶贫的“管道”,有效解决“扶谁”“谁扶”和“怎么扶”问题,扶贫开发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质变。城关镇关上村杨秀群就是这样被识别出来,划分为产业滞后型贫困,并得到有效帮扶。“有技术人员的帮助和稳定的销售渠道,顺利的话,今年生态瑶鸡养殖收入4万元没问题。”杨秀群说。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纳湾村拉潭屯是有名的“葱蒜屯”,过去由于路面狭窄、坑坑洼洼,车辆出行十分不便,种出的葱蒜很难销。如今,通往外界的水泥路从该屯经过,屯里的群众秋后便开始大规模种植葱蒜。村民余水秀说:“我家种植的几亩葱蒜,商贩已全部订购,纯收入不会低于3万元!”为强化“造血”功能,该县突出实施产业扶贫,以林业、核桃、畜牧水产、水果等4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31万亩,实现人均一亩核桃目标。“我家种植的猕猴桃,果大均匀,肉甜可口,今年挂果3.5亩,估计纯收入5万多元,比种苞谷赚得多!”城关镇四山村马岭屯种植户覃海龙说,明年他还打算继续扩大种植面积。针对不少贫困群众因居住地生产资料缺乏、自然条件恶劣导致贫困的特点,该县采取“挪穷窝”与“铸金窝”相结合的生态移民方式。在移民安置点的选择上,重点设在工业园区、中心镇、产业基地附近,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今年至6月底,已对347户1295人实施异地搬迁,建好新居71户。到2020年,全县将完成2.7万人的生态移民目标。
& ( 06:55:24)
& ( 06:52:06)
& ( 06:51:48)
& ( 06:51:48)
& ( 06:5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丹县人民医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