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是大理段氏皇室的家庙叫什么吗

[转载]朔洲尹氏家族考略
朔洲尹氏家族考略
朔州尹氏家族考略
(共3篇)尹世铨撰& & &
&&&转自网易朔州三晋文化研究会 的 朔州尹氏家族考略
&&&朔州尹氏家族考略(3—1)&
& & 引 言
&家族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是华夏儿女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姓”是标志家庭系统的符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华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源头和根基。发掘、考证、整理、研究、利用家庭资料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对于完善和补充地方史资料,开展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尹氏从黄帝之孙,少昊之子尹般(读p&n)以封地尹城为氏开始,距今已有四千四百余年,岁月悠悠,历史沉浮,斗转星移,文化厚重。而今,尹般后裔已传145代,尹氏枝叶遍布世界各地,尹姓文化源远流长。
&朔州尹氏始于洪武三年(1970),六百年岁月沧桑,朔州大地几度枯荣。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作为尹氏后裔,怎能忘记尹氏先祖披荆棘,&&保家卫国的功绩!怎能遗弃先祖与天地共存的浩然正气和壮怀激烈的进取精神!
登洪涛气象万千,叹先祖功归何处!情系朔州,开拓北疆,艰苦创业,荫庇子孙至今。
观桑干奔流不息,问后代志在何方!胸怀神州,锐意进取,尽瘁桑梓,长留功德于后。
&研究族史,当秉承先祖遗风,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研究族史,当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俱进,永立潮头;研究族史,当传民族文化,和谐发展,继往开来。
& &一、尹氏族史研究概况
&以记录家族的起源、发展、变迁,表彰祖功宗德、激励后代子孙为主旨的族谱或族志,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三民主义》中写道:“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充到民族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在成都政治局会议上曾说:“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掘和整理中华姓氏文化工作。198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三家联合发出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眼1984?演7号)开宗明义地说道:“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2001年2月,文化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办社图?眼2001?演29号)强调:“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遗产的一部分,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这两个《通知》表达了我国政府对族史研究的态度。就这一意义上说,族史研究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且是一门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而建立的科学。
&&“家”,是华夏儿女人生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姓”,是标志家庭系统的符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是姓的衍生,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古代贵族标志家庭系统的符号。从战国时代,姓与氏已无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其所生家族的符号,也就是宋代郑樵所说的“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而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又正式从文字上把姓与氏合一。随着姓氏的产生,姓氏之学逐渐兴起(迄今所知,最早系统记载中国姓氏来源的典籍是战国时史官所撰《世本》共15篇)。
&尹氏作为中华姓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目前我国56个民族的姓已达11969个,而窦学田所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古今姓氏更是多达12000个。现当代100家大姓排行中,尹姓为第91位,所占人口百分比为0.19%。最早的尹氏族谱记录者,是秦始皇时代的尹沛。尹沛,为秦博士,因秦暴虐,隐居教授,上考少昊氏,下至当世,为61世,订尹氏家传,以传子孙。不过,尹沛编撰的族谱为图式,没有留下任何文献,详情不得而知。唐朝贞观年间,谍谱之风大兴。太宗李世民下诏编修氏族志,当时任尚书令的尹建扬和文学馆士于志宁受诏纂修于史馆。建扬公乃编撰尹氏族谱,自少昊至唐,凡90世。这是尹氏第一次正式编撰族谱。保存至今的唐贞观十年(636)尹建扬撰写的《纂修尹氏族谱序》和于志宁撰写的《尹氏受姓考》两篇文章,是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尹氏族史文献,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唐会昌六年(846),官左仆射的尹受卿(837—873),继尹建扬之后,续修尹氏族谱,分尹氏宗派为38支,并撰写了《重修尹氏族谱序》。
&&&自唐以后,历朝历代对尹氏族谱均有修撰。中华尹氏世系纷繁,遍布各地。其中分布地域最广、族史文献最丰富的是唐尹思贞(639—716?雪世系。尹思贞一生历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复国后的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及唐玄宗李隆基八朝,先后为十三州刺史,官至御史大夫、户部尚书、工部尚书,710年被唐睿宗封为天水郡公。病逝时,唐玄宗特赠黄门监,谥号“简”。思贞公两个儿子尹愔、尹忆的后裔,习惯上分别称为“北派”和“南派”。思贞公世系的通谱,从南宋嘉定三年(1210)至清咸丰元年(1851),先后八次修纂,记录和保存了大量的族史文献,其中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的第五次修谱,是由尹一仁、尹学孔主持编撰,联合南、北两派的一次规模空前的纂修通谱,尊尹思贞为七省尹氏共祖。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历时十三载,第八次修通谱即将完成时写下的《尹氏南北二派分派序》(梅臣撰)和《尹氏八修通谱南北二派源流考》(和风撰),成为尹氏族史最为详尽的两个文献。思贞公世系以外的各个世系,尚未发现联合几省编撰通谱的,大多是编撰支谱,也记录和保存了不少族史文献。此外,朝鲜最大的尹氏家族——坡平尹氏,来源于中国天水,唐代后期迁至朝鲜,也是中华尹氏的一支,保存的族史文献也相当丰富。
1996年1月,尹氏族史研究所成立(常设办公地点在北京),它是香港尹氏宗亲会(最初只是香港地区一个群众性组织,2002年1月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批准注册,改为尹氏宗亲总会,为全国性的尹氏宗亲组织,会址在香港,办公地点在北京,首届宗亲总会主席兼尹氏族史研究所所长为尹培)下属的一个学术性研究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联络海内外尹氏宗亲,研究中华尹氏来源、发展、变迁的历史,并编辑、出版有关族史著作。尹氏族史研究所在各地建立了族史研究小组,聘用了一批研究员,广泛搜集有关族史资料;成立了《中华尹氏通志》编委会,编辑出版了《族史文献》、《人物志》、《地理志》、《历代世系》、《综合志》五个分册,较为系统地整理编撰了全国范围内的中华尹氏族谱,可以大致窥见几千年来中华尹氏家族起源、发展、变迁的总体面貌。
朔州尹氏族史研究工作始于2000年底,当时中华尹氏族史研究所研究员尹明耀(江西人)从北京赶赴朔州调研,点燃了朔州尹氏族史研究之火。尹嗣尧、尹昌、尹乐文、尹财、尹俊、尹志强6人首次接触了尹明耀,并开始了断断续续的族史研究动员宣传工作。2004年3月,朔州市尹氏宗亲会筹备组(朔州尹氏族史研究小组)正式成立,共有成员40名,来自各个村庄、各个支系,基本代表了朔州尹氏支派。研究小组还推选出领导成员11名:名誉组长尹厚;组长尹嗣尧;常务副组长尹昌;副组长尹焕权、尹乐文、尹怀恭、尹禄、尹国柱、尹志保;秘书长尹怀恭(兼);副秘书长尹财、尹世铨。研究小组还聘请了市内外20余名德高望重、关心和支持尹氏族史研究工作的老同志、老前辈为顾问。研究小组的尹嗣尧、尹昌、尹财、尹乐文、尹怀恭、尹焕权、尹禄、尹世铨、尹志保等9名成员先后被聘为中华尹氏族史研究员。2007年3月,在原朔州尹氏宗亲会筹备组的基础上,重新调整成立了朔州尹氏族史研究小组,共有成员51名,覆盖面代表面更加广泛。研究小组推选尹厚为名誉组长,尹昌为组长,尹怀恭为常务副组长,尹世铨为副组长兼秘书长。族史研究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在中华尹氏族史研究所的指导下,联络朔州内外尹氏宗亲,研究朔州乃至晋北尹氏来源、发展、变迁的历史,并编辑上报有关族史资料,或出版有关族史著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朔州尹氏族史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 & 二、尹氏的立姓始祖与发源地
   据古代史籍和多数尹氏族谱的记载,少昊之子般(p&n,下同?雪,约在公元前2480年生于穷桑(在兖州府鲁邑鲁城北),官名重,别号芶芒,又名徵,封于尹城,因以为氏,尹氏得姓自此始。《史记》、《纲鉴》、《路史》等记载,黄帝的长子少昊,金天氏,纪姓,名挚,乳名玄嚣。少昊的元妃生倍伐,次妃生般(盘)。《中国古代史》载:“少昊氏后代有:重、该、修、熙四个部落,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各以技术特长分工。重善于制作木质耒耜(lěis&,古代指耕地用的农具),把原来的直刺木耒,改造成曲柄斜尖并装上耜头,后尊奉为木正……”又《纲鉴补注》载:“少昊四子:重、该、修、熙。重为‘木正’,曰‘芶芒’。该为‘金正’。修、熙为‘水正’。”“芶芒”为古切音,即般(音盘)。可见少昊之子重即般(盘)。唐于志宁《尹氏受姓考》载:“考尹氏于音为徵,于行为金。其先本少昊次子般,封于尹城,子孙遂以为氏。”又宋罗泌《路史》卷16载:“少昊次妃生般(音磐),为弓(工)正,是制弓矢,主祀弧星,封于尹城,世掌官职。有子曰昧,为玄冥师。”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传说少昊是黄帝二十五子之一,名挚(一作质),号金天氏,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东夷族以鸟为图腾,相传少昊曾以鸟名来命名官名,设有工正和农正等官,分别掌管百工、手工业和农业生产等。少昊有个儿子叫般(盘),青少年时能以竹子制造工具,发明了弹弓,少昊帝便任命他为五雉工正,即五雉部的首领,负责制造弓矢,后封于尹城,号称尹般。尹般的子孙承袭他的职业,世代都为工正,掌管手工业制造。尹般的后代就用封邑名“尹”作为姓氏。《通志》卷97载:“尹氏,少昊之子,封于尹城,因以为氏。子孙世为周卿士,食采于尹。今汾州有尹吉甫墓,即其封也。”关于尹氏的发源,虽然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以邑得姓,源于尹般;以官得姓,源于尹吉甫两种说法),但“以封地为氏”是关于尹氏最早发源的记载。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尹般是中华民族第一个姓尹的人,因而也就是尹氏“立姓”的始祖。所有的尹氏家族,不论其血缘关系如何,都应该奉尹般为第一世祖。
尹氏得姓于尹城,那么尹城在哪里呢?根据宋朝郑樵《通志》的记载,尹城在古汾州,那里还有尹吉甫的陵墓。尹吉甫?穴前852—前781?雪,名甲(一说兮甲),也称兮伯吉父(伯吉甫),房陵(江阴)人。周宣王时为大将,以卿士兼内史,掌策命,成中兴之大业。《诗经》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据《平遥县志》载,尹吉甫墓在山西省平遥县上东门外,此地还有尹吉甫北伐猃狁(xiǎnyūn,即西戎,我国古代北方的民族,战国后称“匈奴”)的“点将台”和尹吉甫祠庙等古迹。古汾州的治所为山西省蒲子城,位置在今山西省隰县东北,离黄河不远。古汾州的范围大体包括今山西汾阳、平遥、介休、孝义、灵石等县的地域。整个西周时期,尹氏都在朝廷里做大官,参与国家管理,其中最显赫的人物就是尹吉甫,尹城也一直存续到西周末年。尹吉甫是辅佐周宣王修文武大业,实现周朝中兴的重要人物之一。周宣王封吉甫官为“尹”,任为内史、师尹(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官名的总称),位居三公之首,辅佐自己,并把钜(今河北南安县)赐给尹吉甫作为封邑。“尹”作为官名,主要存在于先秦时代,甲骨卜辞中有王令尹、多尹,为从事农作或做王寝之官,另外还有所谓的族尹,当为一族之长。到了商、西周时,尹作为官名是辅弼天子的大官,职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同时,尹常做官号,西周时,尹还可以是官吏的泛称。因此,有书载,尹氏以官(官名)得姓,最早(源于)西周宣王时的尹吉甫,始于吉甫之子尹伯奇。汉代豫州(今河南)从事尹宙载其先辈:“出自有般,乃迄于周,世作师尹,赫赫之盛,因以为氏。”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春秋)时期。据说尹吉甫的后裔为了避戎族(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之乱,也迁居洛阳,作为尹氏封邑的尹城也随之改到洛阳附近。根据深入的考证,这第二个尹城的位置,在今洛阳市宜阳县柳泉镇北面的尹村附近,离洛阳市只有30公里。这第二个尹城属于东周王朝的“畿(jī)内国”,即首都直辖的小国,大约最长维持到东周末年(前256)就不存在了。《春秋·左传》鲁昭公二十三年(前519),有关于尹城和尹氏家族政治活动的具体记载。
缘于尹氏得姓于尹城,尹氏族史研究所设计的尹氏族徽图案背景,上面是古文的“尹”字,下面是尹城;又由于尹是古代的官名,特别是尹吉甫曾任师尹,位居三公之首,因此《百家大姓图腾始原》中尹姓的图腾是“职司”,《百家姓书库》中将其解释为:“尹,手持刑具握有生杀大权的古代官员、管理者称尹,以职司为图腾。”
&&&三、尹氏家族的发展和变迁
&尹氏家族的发展变迁,与其他众多家族一样,其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在这个复杂的发展、变迁过程中,大体上可以总结出如下两方面的重要规律。
第一,从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逐渐向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的南方地区迁徙,是发展变迁的主要趋势。尹氏家族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带,也就是以两个尹城为中心的河南、山西一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活动中心也在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带。大约从春秋时期开始,有少数尹氏家族迁徙到了南方。唐宋以后,尹氏家族的活动中心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南方地区。这当然是从主要的发展趋势来说的,而关于这方面的族史文献我们掌握得也比较丰富,其发展变迁的脉络也比较清楚。另有一支尹氏家族,则从黄河流域的中心地带,向东和东北方向迁移,到山东,到河北,到东北,到朝鲜。关于这方面的族史文献我们掌握得比较少,其
发展变迁的脉络也不够清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考察研究。
&第二,从历史上看,规模较大、距离较远的家族迁徙,主要出现在改朝换代的大变动时期。根据尹氏族史文献的记载,尹氏祖先迁徙的原因尽管多种多样,如调往异地做官(包括升官和贬官)、经商、避乱等等。但规模较大、距离较远的迁徙,几乎都出现在历史的大变动时期。周朝末年的春秋时期,是尹氏家族第一次大迁徙“周衰,散居仕郑、晋列国间”(尹凤歧:《尹氏源流考节录》)。这次迁徙的具体情况,没有留下较详细的记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尚书令尹勋?穴?—168?雪,死于宦官之祸以后,“子孙徙家于天水之冀县(今甘肃东南),为衣冠望族”(同上)。尹勋,字伯元,河南巩县人,世家衣冠,伯父尹睦为太尉,兄尹颂为司徒。尹勋为人刚毅正直,独持情操,不以权势自恃。顺帝时,尹勋三迁邯郸令,五迁尚书令;东汉桓帝时,尹勋因参与铲除大将军梁冀有功,被封为都乡(宜阳)侯,迁汝南太守,后拜为将作大匠,转大司农;汉灵帝建宁元年为尚书令,与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藩谋诛宦官,事泄失败,窦武、陈藩被诛,尹勋下狱,自杀。尹勋死后,其子孙西迁,这是尹氏家族第二次大迁徙,尹氏天水“郡望”(其家族在全国的中心)也由此而来。如晋朝时西凉开国皇帝李玄盛的妻子尹皇后,后秦历任尚书左右仆射的尹纬,南北朝宋文帝时任南广平太守的尹冲,北魏时任辅国将军的尹挺,唐朝玄宗前后官尚书、封天水郡公的尹思贞和官至集贤院学士的尹愔,北宋初官至保信军节度使的尹崇珂,其祖籍都是秦州天水。
唐朝末年,国运式微,开始了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朱温篡唐,鄱阳侯尹濯避乱到江西永新,成为尹氏“南派”在江西的开基始祖。接着,后晋时官右卫大将军的尹晖,约在936年迁居洛阳,成为洛阳尹氏开基始祖。五代末至北宋初,辅佐赵匡胤统一南方、官至保信军节度使的尹崇珂(931—973?雪定居江西吉州(今江西吉安),成为尹氏“北派”在江西的开基祖。尹崇珂字文仪。先世住秦州天水,后徙居大名,即今山西太原市,又迁河南。其父延勋历任磁、同、滁三州刺史,名显各地。尹崇珂曾在周世宗柴荣的幕下任幕僚,周世宗即位后,被任命为东西班都知。北宋建立后,出任为淄州刺史;讨湖南,为行营前军马都指挥使;平荆湘,授郎州团练使。乾德、开宝年间,朝廷远征南方叛军,宋太祖赵匡胤任命尹崇珂为行营马步军副将,协助潘美伐南汉。尹崇珂一举攻克富州、贺州、连州、韶州、英州、雄州、广州等地,生擒南汉国君刘钧。战后,崇珂与潘美同知广州,兼市舶、转运等使,并升任保信军节度使,辖吉州兵马,镇抚一方。973年,崇珂卒于吉州官府,年42岁,赠官侍中。其子昭吉、弟崇并为西京作坊使,分别领会州、歙州刺史;次长子昭辑为供奉官。可以说其满门皆为将相重臣。《宋史》有尹崇珂传,排在列传十八。
北宋到南宋,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变动时期。著名儒学大师尹亚(1061—1142?雪,字彦明,又字德充,籍贯洛阳,两宋间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北宋靖康初,宋钦宗赐其号为“和靖处士”,谥号肃公。尹亚少时师事当时的大理学家程颐,在程氏门中天资最钝,但用志最专,坚守程颐的“敬从直内”之说,就一个“敬”字上下工夫,学业至精。尹亚有《论语解》、《孟子解》、《门人问答》、《涪陵记善录》、《和靖集》等传于世。他后来流落江南,其后裔在江苏、浙江建基立业,发展了江苏、浙江庞大的尹氏家族。尹烈(武仲)在南宋初远调广东博罗、东莞任知县,发展了广东以至海南庞大的尹氏家族。
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这两大历史变动时期,山西等地的尹氏家族大批迁往河北、河南、山东等省,江西等地的尹氏家族大批迁往湖南、湖北等省。
明末清初,政府有计划的“湖广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又使湖南、湖北的尹氏家族大批迁到四川。这种前前后后的大批迁移,加上各种原因的个别迁移,大约到了清朝的时候,尹氏家族就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了。
&四、朔州尹氏的起源和始迁祖
  据考证,朔州尹氏家族有两支,一支为原平市黄牛村尹佳柱支系,其中佳柱19世孙尹五世(小名长洼),配康氏,生子三:左才、富才、奇才,约于1850年为谋生从原平市黄牛村迁居朔州井坪千户所(今朔州市平鲁区井坪镇)。字派为“才成玉建占”,到目前已繁衍7代,约85人左右,主要居住在平鲁区及市区内;尹佳柱11世孙尹万(乳名双喜),配周氏,子三:相普、相荣、相汤,于明末清初为谋生从黄牛村迁居应县大临乡罗庄,再迁本乡东上寨村。尹万世系,从八世后,字派每世均订用双字,为:“仁武孚大化,时宜受祜洪。”续修再定十世,为:“承举创建业,治世安邦基。”尹万世系已繁衍14代,最高代为“仁”字派,最低代为“时”字派,计166户,567人。另外,应县县城西坡有152人,大黄巍乡官道铺村有5户21人。上述尹五世、尹万两个支系均为原平黄牛村尹佳柱世系。尹佳柱于明朝初年从安徽宿县(今安徽宿州)迁居该村,上世为安徽宿县尹氏。因此尹五世、尹万两个支系应列入原平尹氏族史加以研究,不作为朔州研究的重点。
朔州尹氏家族的另一支,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朔州尹家”,是尹兴世系。尹兴世系是朔州市尹氏族史研究小组两年多研究的重点。
经过考证测算,朔州尹氏源于安徽凤阳府泗州盱眙县(今属江苏省)尹氏家族,始迁祖尹兴系中华尹氏立姓始祖尹般第122世孙。尹兴约生于1335年(元顺帝至元元年),卒于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享年63岁左右。尹兴于明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授武略将军?穴后代世袭?雪,官封朔州卫镇抚(之前任山东莱州卫指挥使),遂以朔为家,为朔州尹氏家族始迁祖,已传25代,上至尹般145世。也就是说,朔州尹氏从得姓始祖一世祖尹般(黄帝之孙、少昊之次子)算起,最低代已排到尹般之后145世,这在中华姓氏族谱中,可以说是个奇迹。
注:尹氏代(辈)数的排定(测算)方式,是按照原中国语言学会会员、民族语言学会会员、北京市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理事、北京市语文现代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学卷文字改革部分副主编、尹氏族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尹氏通志》编委会副主任尹斌庸先生运用统计学的办法所研究出的公式来确定的。这一公式是:(2480+X)&31.6+1=某公的“代”数。其中“2480”为尹氏“立姓”第一世祖尹般的生年,即公元前2480年;“X”代表某公的生年;“31.6”为“平均代距”,即两代人之间相隔的平均年数。
据《朔州志》、《朔平府志》载,尹兴曾任朔州卫镇抚。《明故武略将军卫镇抚尹公墓志铭》(兴公第7世孙尹耕墓碑)载:“始祖讳兴,当国初从戎,以功次升所镇抚。”《明故武略将军朔州卫尹公偕配陈淑人高淑人墓志》(明天启四年井坪守备尹维阿为其父尹汤臣所立)称:“先世南直泗州盱眙人,始祖兴从太高祖皇帝开天,累树奇勋,授镇抚职,后扈文皇帝北伐,虏遁迹漠北,以军官实雁塞。遂即大同之朔州卫家焉。”《乡饮耆宾尹公墓表》(兴公16世孙尹凤歧于1890年为其父尹名扬所立)称:“始祖兴公洪武三年初戎莱州卫指挥使。后以战功擢朔州所镇抚。”又大尹庄村现存一张云谱,以尹兴为最高始祖。野场村北头云谱右下方文字载:“尹氏蔓延于天下,其一支自明初洪武元年由浙江凤台府盱眙县从戎至朔,朔之有尹氏自兴始。”小尹家庄村尹相堂笔录称:“朔州尹氏老家安徽盱眙,后改移和县人氏。高祖尹兴,大明洪武六年随驾到朔县载裔。尹兴之子尹忠,配妻朱氏,她是洪武帝侄女。”上述资料证明,尹兴不仅授朔州卫镇抚之职,而且是朔州尹氏的始迁祖。又据《明史》载,元末朱元璋在南征的同时,于1367年发布讨元檄文,十月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开始北伐。徐达于洪武元年(1368)攻占山东全境,在莱州等地驻军把守。这就说明“尹兴戎莱州卫指挥使”的记录是准确可信的,时间应该是洪武元年。又据《朔州志》载,洪武三年,指挥郑遇春奉命开设朔州卫,亲任掌印使。这可以进一步佐证尹兴来朔州卫任职的时间应该是洪武三年;反过来,也能进一步证明朔州卫的设置时间应该是洪武三年。
那么,“镇抚”与“指挥使”是何关系,是什么性质的官职呢?兴公由莱州卫指挥使“以战功擢朔州所镇抚”,说明镇抚之职应大于或等于指挥使。朱元璋早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称吴王后,对军队的建制就作了整顿,即废除原各翼统军元帅府,改翼为卫,设龙德、羽林等17卫亲军指挥使司;吴元年(1367)罢大都督后,以左、右都督为最高军事长官,下辖各都司、卫所。当时规定一卫领十个千户所(1万人),一千户所领十个百户所,一个百户所领两个总旗,一个总旗领五个小旗,一个小旗领十名军士。洪武七年(1374)八月正式建立了卫所制度。“其制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也就是说卫的建制比以前缩小了一半,统领的各千户所由十个减为五个,官兵限额为5600人左右。卫所在明代不仅是一种军事单位,通常还是一种地理单位(随着社会的稳定,这种地理单位逐渐成为主要的),卫所均管辖相当数量的堡寨、村庄,辖有一定量的卫地,卫地中既有军士屯种的屯田(军屯),也有百姓的民田(民屯),这些田地和军民均直接受卫所的管理。卫所管理体制实行军、政分离制。即卫所内以都指挥使司为其常设之统率机构,简称都司,掌一方之军政。设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遇有战事,由中央统一调遣,指挥使带领卫所官兵随军出征,战争一结束,部队散还卫所,由卫所内行政官员(卫官)统一管理。也就是说指挥军队(带军)的没有管理权,管理军队的没有指挥调动权。卫内的行政官员(卫官)主要有掌印、镇抚、经历、巡捕、管屯等,各所又设有掌印千户1员、军政2员,负责卫所内的屯田、练兵等日常事务。镇抚“明初设官,以百户补授,崇祯年裁缺。卫镇抚为世袭官,或以徙征,或以死事,赐之名爵,以传子孙待补其官。荫袭之类厥后,或补本卫,或补他处”。可见,镇抚是朝廷(皇帝)对有功之臣(将)所授的世袭官爵,是一种恩赐,可以世袭,有一定的封地和领户(百户以上)。可以理解为,当时的镇抚相当于我国解放初各大城市所设的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是具有地方行政长官与军事首长双重身份的官员,可以参与地方政务,主要负责卫、所内军民的日常管理。指挥使则是纯军事(部队)首长,接受中央和亲王调遣,遇有战事,奉命带兵出征,作战结束,将部队交原卫所管理。镇抚与指挥使还可理解为军区政委与司令员的关系。
&&&五、朔州尹氏家族的发展和变迁
&从历史上看,除了个别情况的迁徙(如出外做官、经商、避乱、旅居等等)外,凡是大规模迁徙,多半发生在改朝换代之际。朔州尹氏家族尽管没有大的向外迁徙,但就朔州本地而言,明时迁移范围较小,仅在朔州城附近;明末清初迁移范围较大,特别是清康熙、乾隆年间,由朔州平川附近向边远山区迁居的较多。
(一)明代朔州尹氏声势显赫,居住地大多在卫所及城堡附近。
明时,朔州附近战事频繁,粗略计算,蒙古诸部从集宁大同方向“自云中入雁门”,“出马邑,逾勾注”或“寇大同,直抵雁门、忻代”等较大规模南扰就达30多次,其中包括明英宗被俘的“土木之役”。因此,朔州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前期是防御蒙古贵族,后期是防御清朝势力。朱元璋称帝后对北边的防务非常重视,为防止蒙古贵族的进攻,封他的十三子朱桂为代王,坐镇大同,沿大同一带驻守着15卫的兵力,达84000多人,并在大同设置山西行都指挥使,管理山西一切军政事务及各卫、所。而朔州卫是大同府南面的军事据点,是雄踞“三关”(雁门、宁武、偏关)之间的门户,加强这一地带的防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朔州卫最初领左、右、中、前、后5所,辖228个村庄(后增至365个)。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把北方作为防御重心,沿长城一线,逐次建立了辽东、蓟州、宣府(河北宣化)、大同、太原、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边。九边之前设立大宁(辽宁宁城)、开平(内蒙多伦)、东胜(内蒙托克托)等卫,驻军屯田,作为九边的外围据点。九边之后置居庸、紫荆、倒马内三关,以及雁门、宁武、偏关外三关。这样,沿内外长城构成了城堡相连、烽台相望的防御地带。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增设了马邑守御千户所,原额官兵1632名。成化十七年(1481)置平虏卫(清雍正三年改为平鲁县,治所在今平鲁区凤凰城镇),官兵3313名。成化二十一年(1485)筑井坪城(今平鲁区井坪镇),二十二年(1486)设井坪守御千户所,官兵1984名。大同镇为了便于防卫,将防卫区划为新平路、东路、北东路、北西路、中路、威远路、西路和井坪路。其中西路辖平鲁、迎恩、败虎、阻虎4城堡;井坪路辖井坪、乃河、灭鲁、将军会、朔州、马邑、山阴、应州、怀仁、西安等10城堡。在守御长城中,大同镇的任务是:东接宣府镇(河北宣化),西至阳和堡共310公里。其中平虏卫分管5.5公里;迎恩、拒门、威虎、阻虎、灭虎5堡分管19公里;井坪所分管4公里;马邑县分管14.5公里;山阴县分管14.5公里;朔州卫分管12.5公里。按照旧制每0.5公里设一边墩,每墩守军5人,登高瞭望,如有边警,白天鸣铳(ch&nɡ,“铳子”用金属作成的一种打眼器具),夜晚点火,传递军情。在军事领导上,堡设守御属路,路置参将隶镇将。兵分正、援,正兵防守,援兵救应。
&&&纵观明代朔州的历史,是以军事防御为主,劳武结合的历史。朔州尹氏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展繁衍的。当时有记载的主要人物有:始迁祖尹兴于洪武三年(1370)来朔任卫镇抚(可能是正二品),其子尹忠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袭朔州卫镇抚,配朱氏(系明太祖朱元璋侄女);尹兴3世孙、尹忠长子尹专于宣德年间(1426—1435)清粮靖难,功累升朔州卫指挥佥事(正三品)、山西行都司(可能任指挥同知,从二品,治所在大同)、朔州卫镇抚;尹兴4世孙、尹专长子尹辅任朔州卫镇抚(可能是1436—1445年间);尹兴4世孙、尹专次子尹弼,武进士,正统十年(1445)袭朔州卫指挥使。荫袭朔州卫指挥使的还有:弼长子洁、洁子泰(配胡氏,系威远卫守备、镇国将军胡俊之女)、泰子天禄(耕)。耕子本公(即杨十八),袭朔州卫镇抚。本公之子汤臣(1556—1622),“垂髫治公车业,搦管擒词,云蒸雾涌,弱冠充朔庠弟子员。万里长城,北门锁钥,边徼重武功爵。汤臣公投笔请缨,随军征战,善文能武,升藩臬中军,权朔州守备(起于明代,为五品武官),擢西安车城,袭武略将军(唐至明武官阶,一至二品称将军)”;汤臣长子维阿庠生,历任朔州卫镇抚、井坪守备,陕西、宁夏副将(明、清制,副总改为副将,为二品,简称中军。职务颇似唐代节度、观察使之都押衙、都虞候),配乐昌王朱聪涓次女(乐昌王朱聪涓为明太祖7世孙、代王朱桂曾孙、惠王第三子,于成化十三年即1477年,由代藩分封到朔州,朔州城内东街南有乐昌王府);汤臣次子维衡,历官守备,配蔚氏(朔州处士蔚文渊长女);维阿长子民瞻,历官井坪守备,配刘氏(平虏卫千户、河南磁州游击刘光裕长女)。由尹兴9世孙尹汤臣权朔州守备,其长子、尹兴10世孙尹维阿任朔州卫镇抚、井坪守备等职务看,尹维阿可能出生于1576年左右,1622—1627年即明熹宗天启二年至天启七年任朔州卫最后一任镇抚,1628年(明思宗崇祯元年)任井坪守备。至尹兴11世孙尹民瞻,其后裔在资料中再无记载,说明尹民瞻之后,政治仕途走向低谷。经推测,尹民瞻之父尹维阿可能生活于1576—1636年之间;尹民瞻可能生活于1596—1656年之间,即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至清世祖顺治十三年之间。尹民瞻任井坪守备可能是1636—1644年之间,即明思宗崇祯九年至十七年之间,也即明朝末年。
&& &&&朔州尹氏家族考略(3—2)&
标签: 尹家庄 朔城区 支系 平鲁区 迁居 杂谈& &
& & 分类: 尹氏
可见,明朝(1368—1644)276年间,尹兴后裔在朔州大地上地位显赫,繁荣兴旺,出外居官者,尽管史料中记载不多,但肯定为数也不少。比如尹维阿出任过宁夏副将等职,马邑县岁贡生尹鉴曾任过杭州府知事等。那么明时尹氏居住地究竟在哪儿呢?经考证,当时尹氏主要居住地有四个:一是朔州城内花园街。从始迁祖尹兴到其在朔州卫任职的每一代后裔,其家眷均在朔州城内花园街附近居住。而且,最初的坟墓也在朔州城外东南角(今朔城区三中)。据当年三中施工人员讲,发掘出的尹氏坟墓,有6代人为砖碹墓穴,4米多深,系四合院式,第六代最为讲究。花园街的由来起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乐昌王受封于朔。当时,城内建有乐昌王府,朔州城内东南部有王府花园,花园街即由此而得名。尹兴第9世孙尹汤臣继袭武略将军朔州卫镇抚,官升西安车城,其长子维阿配乐昌王次女,乐昌王将王府花园赠给了女儿与女婿;其女又嫁于乐昌王府辅国将军之子。当时的武略将军府就在花园街,现在所说的花园街尹氏即源于此。二是平鲁区陶村乡大尹庄村(当时属朔州卫中所,叫尹家庄;清朝初年又分为东、西尹家庄,也叫大、小尹家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平鲁县)。尹家庄是尹家的庄园,可能是尹兴、尹忠父子开辟。因为尹兴一生征战,成家较晚,尹忠也许是独子,自尹忠始世袭武略将军、卫镇抚。加之尹忠为明太祖侄女婿、当朝郡马,与坐镇大同的朱元璋十三子代王朱桂,既是上下级,又是姻亲,因此尹忠在继袭镇抚(1398年)前后,开设庄园,以尹姓命名尹家庄,作为朔州城内尹家的后方,种田屯粮,备战避乱。同时,尹家庄居高临下,将朔州城尽收眼底,且有刘家口一带土山作屏障,又是较为理想的瞭望台与哨所,地理位置十分有利。现在人们所说的朔州尹氏源于大、小尹家庄是有一定道理的。三是朔城区神头镇马邑及附近村庄。马邑是明时朔州辖治的唯一县城,历史悠久,位置重要。有准确记载,明显宗宣德十年(1435),增设马邑守御千户所,原额官兵1632名。当时,正是尹兴3世孙尹专任卫镇抚的最后一年。因此,兴公后裔到马邑及其附近的野场、下西关(该三村相距较近,尹氏人口较早居住,且无迁徙记载)定居或在千户所内任职,于家于国,都是合情合理的。后人所说的朔州东南部尹氏出自马邑,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四是朔城区窑子头乡上中坡村。上中坡村位于朔州与宁武关阳方口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村有一块棋盘地,地内有居住地、建筑物遗址,可能是最初的城堡。现在有老人传言,上中坡棋盘院(可能在棋盘地)尹氏来自城内花园街,附近村庄尹氏都是从上中坡迁出去的。瓦窑头村尹氏(源于上中坡)最高祖先尹成为尹兴10世孙,井子洼村尹氏(源于上中坡)最高祖先尹良弼为尹兴12世孙,说明上中坡尹氏居住较早,尹兴5、6世孙可能就居住该村。当然,明代不止于上述四个地点有尹兴后裔,但其他村庄尹氏基本都是从以上四个地方迁出去的。
&&(二)清代中前期受政治经济环境影响,朔州尹氏向山区迁移较多。
崇祯十七年(1644)农历二月中旬,闯王李自成由宁武入朔州。朔州兵道(道之名,或以区域,或以职掌,或兼区域和职掌。明代中期尚有兵备道名,以文职协理总兵之军务,直至清代)元之伟战死,指挥使柳毓荣(时任掌印事)被俘遭杀,知州(州之长官)黄印开城投降。义军入城后,杀了极少数顽固不化的明官吏,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之后由朔州出发经马邑,三月初一入大同杀死明代王朱传齐,十七日进攻入京,十九日晨,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寿皇亭,明亡。同年五月,清军入关,清顺治帝进京,九月从沈阳迁都北京。顺治五年(1648)原明大同总兵(明制,总兵、副总兵,无品级无定员。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为分守。初期多以公、侯、伯、都督充任,故各有本品位。清代因袭其名,总兵所辖之兵力,约本标二三营,多者二三十营)姜壤兵变,“号称反正,易明冠服”,据城反清,州县纷纷响应。朔州守备张楹父子打开城门,迎接姜壤部队。顺治六年(1649)八月,清摄政王多尔衮派满达海、瓦克达率兵进攻朔州,朔州军民浴血奋战,誓不投降。最后,清军攻入城内,血洗州城,大街小巷尸横遍地,四城门内的四口大井都被尸体填满。
&&&明末清初朔州这段历史中尽管没有记载尹兴后裔的名字,但可得到这样一些推断和佐证:(1)从“本州人柳毓荣世袭指挥使,任本城卫掌印事”(《朔州志》)看,说明尹兴4世孙尹弼至7世孙尹耕(天禄)连续4代世袭指挥使的记载是准确的。尹耕之后,指挥使之职可能是柳家世袭;(2)尹兴8世孙尹本公至10世孙尹维阿连续5代又世袭朔州卫镇抚之职,且尹维阿是朔州最后一任镇抚;(3)尹维阿由镇抚改任井坪守备,其子尹民瞻是井坪最后一任守备。那么,尹民瞻是否参加了反清复明战斗,其后裔去向如何呢?有待考证。当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人心思明,人心思变。尹兴后裔不仅没有了昔日的世袭封职,政治上受到了打击,而且经受了心灵上的创伤,经济上的衰退。一部分尹氏为避乱或生存,开始向偏远山区迁移。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政局已定,各种反清复明组织相继被镇压或自行解散,社会趋于稳定。清政府轻徭薄赋,休养生息,鼓励农垦,出现了历史上的“康乾盛世”。当时,朔州城附近村庄人口增多,土地有限,许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到邻近村庄或偏远山区开荒或买地或当长工定居。许多尹氏后裔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迁移定居的。如平鲁西山地区的下水头、小松沟、韭菜庄等许多村庄的“尹氏”都是这一时期迁去的。
(三)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朔州尹氏逐步发展壮大。
清后期,尹兴后裔已遍及当时朔州许多村庄,逐步发展壮大,人口逐年增多,有名之士也不断出现。如尹汤就为清代山阴把总(把总之名始于明代,清代定为正七品武职),尹汤聘、尹祖志、尹宗孔为清代岁贡生(科举生员的一种。生员中经府、州、县学升入京师国子监肄业的,称为贡生),尹芝桂为道光年间国子监(总知学事,掌儒学训导,以三德教公卿大夫之子弟。总领国子、太学、广义、四门、律、书、算七学。清代国子监,掌成均之法以教国子,设管理监事大臣。下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大堂,绳衍厅、博士厅、典簿厅、典籍厅四厅,及俄罗斯馆,简称“六堂四厅一馆”)太学生等等。清末(宣统元年)朔州(民国元年改为朔县)唯一的拔贡生(贡生中的一种。由府、州、县每年选送的称岁贡;三年中考选一次的为优贡;逢皇室庆典加送的为恩贡;每十二年考选的为拔贡;乡试录取名额外,备取的为副贡,以上为正途)尹翰臣(1869—1924,兴公18世孙,字佐周)则是民国年间朔县尹氏的杰出人物,他于宣统元年获生员系列最高学阶——拔贡,授直隶州判(清制,知府之下有通判,州则称州判,为佐官,多定有专职,如粮马、巡捕之类),并赐其妻肖氏御制“奉天诰命”妇冠。翰臣同情戊戌维新,拥护孙中山民主革命,是同盟会秘密会员。清朝退位后,翰臣公率先在本县成立了女子高小并亲任校长,是民国初年朔县的开明学者。
(四)抗日战争爆发后,朔州尹氏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华北。8月27日占领张家口,9月13日侵占大同城,9月17日日军约万余人分两路向朔县城进攻。东路为关东军酒井兵团,从山阴县岱岳镇出发,当天下午到达马邑镇(今朔县马邑村)。尹氏宗亲尹补龙、尹秉丑及村民李来存、陈二和一老妇人在田间惨遭枪杀。随即,日军侵占马邑镇,烧、杀、抢、掠(马邑镇尹才即死于日军烧杀),掀开了屠杀朔县人民的序幕。西路日军为第四师团第三十二本间旅团和十二留守师团的铃木旅团,从平鲁(今平鲁区凤凰城镇)经井坪向朔县进发。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四)黎明4点钟左右,东西两路日军会师于朔县城北,用重炮猛轰北城,以优势的兵力进攻县城,牺盟会朔县城特派员宋效先与县长郭同仁一起守城。上午10时左右,日军用坦克撞开北城门,朔县城遂告沦陷。
朔县城沦陷后,为避乱生存,城内及县城附近村庄许多尹氏族人与其他居民一样,被迫向山区及偏远地方迁居。“时势造英雄”,在家破国亡的民族危难之中,朔州尹氏特别是西山抗日根据地的尹氏,与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之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7年10月间,我八路军120师政治部派民运科长饶兴为组长,带领张明才、吴文、王培续等十余名八路军干部来到朔县开展抗日工作。首先在利民堡(当时属神池县)成立了神朔抗日委员会(由9人组成),行使政府职能。不久,神朔抗日委员会迁到朔县西山的下木角村(今属平鲁区)开展工作。首先在朔县西山下木角、辛按庄、韭菜庄、白道沟、只泥泉等村(今均属平鲁区)发展秘密党员,建立秘密党支部。辛按庄尹茂官,白道沟尹富国、尹鸿如,韭菜庄尹进义、尹茂恒等均是这一时期的老党员。11月,阎锡山委派刘维周(朔县安太堡村人)任朔县县长,康世恩(中共党员)为秘书,还有苏浩然(朔县绅士)等上层人物组成朔县县政府,县政府设在西山下水头村(今属平鲁区)。12月,神朔抗日委员会改为朔县战地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饶兴任主任,侯绍贵(侯建华)任武装部长,薛奇任锄奸部长,尹祝华(1915—2004,又名任重捷、尹希尧,朔县尹翰臣四子、尹兴19世孙。1940年调晋绥《抗战日报》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绥远日报》社编辑部主任;1954年调最高人民检察院任检察员、编译处处长,创办了《人民检察》刊物,为该刊首任主编;1961年调拉美研究所任学术秘书;1982年离休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顾问)任组织部长,杨华甫(女)任宣传部长,分配部长先后为周元儒和郭常仁,各区动委会相继成立。1938年1月,奉晋西北临时省委指示,中共朔县县委(对外不公开)在下木角正式组成,侯绍贵任县委书记,袁克宽任组织部长(后薛奇接任),康世恩任统战部长。1938年4月,恢复朔县牺盟会,特派员康世恩,协助员薛奇(兼)、石磊(负责组织)、杨华甫(兼)、尹祝华(兼)、詹永祥(负责宣传)。4月至年底,动委会成立了抗日救国宣传团,由组织部长尹祝华任团长,吸收西山爱国青年50多人,活跃在西山地区,宣传了群众,培养了干部,宣传团成员年底均分配到县、区工作,成为骨干力量。
八年抗战以及三年解放战争中,朔州尹氏,特别是西山地区的尹氏和其他人民群众一样,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和解放全中国的运动中,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时代的精英,民族的脊梁,后辈的楷模。朔县城尹希尧(尹祝华、任重捷,尹兴19世孙)是朔县抗日动委会组织部长、宣传团长,协助康世恩同志开辟创建了西山抗日根据地。解秉权(女,尹祝华之妻)是朔县早期女党员,县妇救会负责人,为朔县西山抗日根据地的妇女工作作出了贡献。尹希圣(1897—1969,翰臣长子,希尧长兄)1934年任山西西北木材厂副厂长兼太原火柴厂主任,抗日战争一爆发,于1940年带领火柴厂职工及生产设备搬迁投奔延安。尹希圣带领工人自力更生,克服困难,于1943年3月4日生产出第一批“丰足牌”火柴,从此基本解决了边区百姓工作、生活取火的困难。该火柴不仅满足了陕甘宁边区军民的需求,还东渡黄河供应其他抗日根据地。“丰足牌”火柴为边区克服国民党封锁、发展边区的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以及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作出了贡献。1943年底,“丰足牌”火柴以延安著名工业品牌送重庆展览会参展,受到国统区人民的好评。1945年,火柴厂还以特制印有毛泽东头像的“专用火柴”向党的“七大”献礼。尹希圣在陕甘宁工业代表会上受到表彰,并荣获甲等劳动模范奖章。辛按庄村的尹茂元、尹茂官、尹茂仁三兄弟(尹兴19世孙)不仅是最早的一批中共党员,而且是令敌丧胆的抗日英雄。三兄弟1944年10月参加晋绥边区劳动模范和战斗英雄大会(群英会),茂元被授予甲等劳动模范,茂官(辛按庄村首任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被授予特等民兵英雄,茂仁被授予甲等爆炸英雄。三兄弟同台光荣受勋,被晋绥抗日根据地传为佳话。辛按庄尹恒(尹兴20世孙)1940年参加革命,曾任抗日民兵队长,参加过解放朔县城的战斗。白道沟村尹志元(尹兴20世孙)及其子尹登科(尹玉子)、尹德科(尹兴21世孙)父子三人,志元因不给日军带路找县区干部藏身之处,被日军用刺刀活活刺死;登科任白道沟村民兵自卫队队长,在战斗中牺牲;德科1947年参军,入67军22师66团2营6连机枪班,后赴朝作战,回国在山东军区学习期间患病,放弃入干休所休养机会自愿回村务农。白道沟村尹俊如(尹兴20世孙)是村农救会主任。尹富国(尹兴21世孙)是早期党员,任白道沟村军粮代表、民兵自卫队长、行政村民兵大队长等职。白道沟村尹鸿如(尹三,尹兴20世孙)任村动委会干部,其妻支祥玲为朔县早期女共产党员,村妇救会主任。夫妻二人为筹粮、做军鞋支前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县区宇洪、张文翰、石磊等主要领导,为游击队干部收藏枪支,从日军眼皮底下抢救八路军战士等事迹广为流传。1947年,支祥玲被绥蒙区政府授予“拥军妈妈”,新中国成立后随中央慰问团到根据地各村庄作巡回报告;1959年10月,支祥玲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群英大会。白道沟村尹绪花、尹翠香积极参加妇救会工作,于1941年被群众选举为村主任。大松沟的尹兰香1940年离家参加解秉权(县妇救会秘书)领导的妇女工作组,是朔县妇女6人工作组成员之一。韭菜庄村尹进义(尹兴21世孙)为朔县早期党员,首任村党支部书记。韭菜庄村尹佐堂(别名尹五顺,尹兴19世孙)是早期抗日积极分子,其二女婿焦玉清(焦常林,曾在下木角当放羊长工,第一批党员,朔县工会干部,1941年4月调偏关县任组织部长)带领张明才、宇洪、张鹏举等县、区领导经常来村庄宣传抗日、开会、休息。佐堂动员尹进义等晚辈入党抗日,使韭菜庄成为1938年朔县最早建立党支部的11个村庄之一。同时,佐堂利用在教子沟村(属偏关)当长工的身份,经常活动于神、朔、偏等村庄,为县、区干部当向导、作掩护,为党组织秘密传送鸡毛信。韭菜庄村尹茂恒(小名七大汉,尹兴20世孙)为早期共产党员、村动委会主任,其妻张玉梅为早期女党员、区妇救会干部。韭菜庄尹丕德(尹兴21世孙)为村支部成员,民兵小队长。下井村尹俊1942年参军(朔县游击三大队),日军的子弹从他眼中穿过,成为二等伤残军人回村务农。类似人物数不胜数,无法尽述笔下。同时,有许多尹氏烈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朔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中记载的尹氏烈士22位,没有记载的已无法统计,如韭菜庄尹进明等6名烈士(尹氏5名)即没有选入《英名录》。同时,从1937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参军转业在外的尹氏宗亲约有200余名,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 & (五)新中国成立后,朔州尹氏茁壮成长。
&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朔县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但不久又为国民党阎锡山反动政权所统治。1946年6月18日朔县全城解放,从此,朔县城真正回到了人民的手中。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朔州尹氏和千千万万的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等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特别是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已经步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50多年来,朔州尹氏在各行各业、全国各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奉献智慧,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代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朔州尹氏响应党的号召,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人才济济,精英遍地,处处有名人,行行出英才。原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农民朋友尹厚,是1989年全国劳模、1994年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山西省1987年十大新闻人物、山西省1995年特级劳模。尹厚1948年出生,兴公20世孙。中共党员,经济师,全国劳模。现任东易企业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朔州市平鲁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朔州市人大代表和朔州市人大常委委员。中国近代物理研究院教授尹仲礼,解放军高级军官尹森礼(1931年出生,尹希圣长子,兴公20世孙。在解放战争和平息西藏叛乱的年代,英勇作战,多次立功。他从最初野战军护士逐步成长为军医、步兵55师团卫生队长。1966年在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工作,1980年调解放军咸阳182医院任副院长兼外科主任,1987年在西安离休,享受技术六级、正师职待遇),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尹复明,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尹国良,山西医科大学教授、医学权威尹国年,留学生尹润生、尹燕鸣、尹武良、尹有儿,业余书法家尹国新、尹君士,企业家尹志保、尹维国、尹俊(尹四)、尹胜府、尹国君、尹财、尹善章、尹兰、尹晓武姐妹,农民企业家尹乐堂、尹乐文,民间艺人尹泽,业余秧歌师傅尹锁成(张勇)等等,均是人人称赞、宗族骄傲的榜样。更有无数国家机关干部、企事业职工、科教精英、白衣天使、和平卫士、工商巨子、民间艺人、乡贤孝士、贤妻良母等等,各行各业不胜枚举,他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他们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是朔州人民学习的榜样。
& & 六、朔州尹氏主要支系和住地
(一)从字辈看,应该分为“长三字”与“短二字”两大支系。
朔州尹氏分为两个支系,大概是在尹兴6世孙至7世孙之间。因为从记载的尹兴3世孙尹弼二子洁、淮两个支系看,尹兴6世孙以前都是两个字,从7世孙天禄(耕)、景荣以后均为三个字,即“长三字”。据尹耕(天禄)的生年1505年(明孝宗弘治十八年)看,“长三字”的规矩始于尹兴6世孙,约在明宪宗成化至明孝宗弘治年间(1465—1488)。为什么要分为“长三字”、“短二字”两个支系呢?这与当时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封建家长制有关。封建社会上下尊卑、贫富贵贱观念,即门第观念很强。受过皇封且代代世袭爵位的长门长子自然要高人一等,与其他族人有所区别。这一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名字的不同,即代代“三个字”(长三字),而其他没有受过封赐的支系只能是“短二字”,即一代“三个字”,下一代“两个字”。
两个支系的祖先如何定位呢?如前所述,尹兴可能只有尹忠一子,尹兴2世子不可能有分支。尹兴3世孙确是专、仪二公的话,分支系祖先应该从此而始。因为尹专以功升朔州卫指挥佥事,袭朔州卫镇抚,其长子尹辅袭朔州卫镇抚、次子尹弼荫袭朔州卫指挥使,尹弼长子洁、长孙泰、长曾孙天禄均荫袭朔州卫指挥使。从尹天禄以下均为“三个字”辈,且尹弼次子淮公后裔也均为“三个字”辈,这就说明尹专后裔均属“长三字”辈。从这一点也进一步佐证了尹专确有其弟尹仪,也就是说“短二字”辈应该是尹仪的后裔。同时,还有一种传说,尹兴在南征方国珍时,曾收养过一个孤儿陈三为义子(养子),陈三后改名姓尹,其后裔有一支姓尹(其余归祖姓陈),均为尹氏“短二字”辈。
&&(二)从目前考证结果看,朔州尹氏支系主要有61个。
&&目前已调查清的尹兴后裔,已发展为61个主要支系(能够追溯到一个共同祖先,且中间没有缺代的划为一个支系)。
1.朔城区城内4个支系
&&(1)花园街闫家巷尹名扬支系。名扬公系般公136世孙、兴公15世孙,其祖父寄发公从城内迁居平鲁区下水头村居住,名扬公又迁回城内定居,这一支系是从兴公始记载最完整的一个支系,共25代。后裔迁移(分支)情况:①兴公19世孙希尧(尹祝华、任重捷)因工作定居北京市,希舜因工作定居大同市;②兴公20世孙森礼居西安市,仲礼居兰州市,兆林居大连市。
&&(2)西井街尹生梅支系。生梅公系般公136世孙、兴公15世孙,世居城内,上世待考,后裔已传8代,至般公144世。
&&(3)水圪桃堰尹层征支系。层征公系般公137世孙、兴公16世孙,世居城内,上世待考,后裔已传7代,至般公143世。
&&(4)西关尹富邦支系。富邦公系般公138世孙、兴公17世孙,其父连科、祖父大任、曾祖父良辅,世居平鲁区大尹家庄村。富邦公迁西关立业,已传6代,至般公144世。
& &2.朔城区神头镇马邑村2个支系
&&(1)尹明道支系。明道公系般公133世孙、兴公12世孙,上世待考,世居马邑村,后裔已传12代,至般公145世。明道公后裔迁移范围较大,大多数在朔城区东南部乡村。迁移情况:①5世孙占魁公迁内蒙古立业,待考;②5世孙鲜合公随母改嫁到神池县一带立业,待考;③6世孙尧公迁平鲁区立业,待考;④7世孙继仁公迁本区刘家湾立业;⑤7世孙东夏公迁本区小平易乡祝家庄村立业,已传4代;⑥7世孙东福公迁本镇野场村立业;⑦7世孙东尧公迁居本区红旗牧场立业;⑧7世孙东富公迁居本市山阴县黑圪塔立业;⑨8世孙明公迁内蒙古桃林立业;⑩8世孙军、宾兄弟二人迁平鲁区蒋军会村立业;紜{1}8世孙福公迁本区小平易村立业;紝{1}8世孙禄公迁本区大尹庄村立业;紞{1}8世孙祯、祥兄弟二人迁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立业;紟{1}8世孙浩公因工作由祝家庄村迁居朔城区内立业;紡{1}8世孙宦公迁内蒙古立业;紣{1}10世孙唐、三白兄弟二人由刘家湾村迁居内蒙古立业;紤{1}10世孙宿公由刘家湾迁居四川成都市立业。
&&(2)马邑村龙王台(窑院)支系。该支系最高祖先已失考,与本村明道公是何关系待考。目前考证可分为四大门四个支系:①兴公18世孙梅公为长门之后,其三子(兴公19世孙)义有、义福、义德迁居本镇北邵庄村立业;义有子刚迁居内蒙集宁市立业。②兴公17世孙满公为二门,其三子润富(甫)公迁本区利民镇立业,已传4代至142世;3世孙清公抗美援朝回国转业于湖北省定居;4世孙建明随母改嫁到大夫庄红壕头村;③第三门始迁祖待考。兴公18世孙怀保公迁居河北冀州市立业,已传4代至142世;怀德公迁居西小寨村立业;怀周公迁居朱庄村立业;怀福公迁居一半村立业;兴公19世孙连公迁大同市八矿立业;④兴公15世孙钟公为马邑村窑院第四门。钟公约于清道光中后期,由马邑村迁朔城区贾庄乡化庄村立业,后裔已传6代,至般公144世。钟公3世孙旺公由化庄村迁朱庄村立业,珠公由化庄村迁西辛庄村立业;钟公5世孙勇公因工作由化庄村迁居本省晋城市高平市居住。
& &3.朔城区神头镇野场村7个支系
&(1)尹忠恕支系。忠恕公系般公133世孙、兴公12世孙,世居野场村,上世待考。后裔已传11代至144世。忠恕公7世孙义有公,于民国五年(1920)迁本镇大洼村立业,有后裔52人。忠恕公是野场、大洼两村尹氏的共同祖先,后裔在外工作特别是在朔州市、朔城区工作定居的较多。
&&(2)尹智孔支系。智孔公系般公134世孙、兴公13世孙,世居野场村,上世待考,已传12代至146世。7世孙万富迁居烟墩村立业。
&&(3)尹善世支系。善世公系般公134世孙、兴公13世孙,世居野场村南头,上世失考,已传10代至144世。
&&(4)尹北贤、尹守贤支系。北贤、守贤兄弟二人,系般公136世孙、兴公15世孙,世居野场村东头,上世待考,已传8代至144世。
&&(5)尹天荣支系。天荣公系般公136世孙、兴公15世孙,世居野场村,上世待考,已传8代至144世。
&&(6)尹天禄支系。天禄公系般公136世孙、兴公15世孙,世居野场村,上世待考,已传9代至145世。
&&(7)尹文成支系。文成公系般公137世孙、兴公16世孙,世居野场村,上世待考,已传8代至145世。
  4.朔城区下西关村3个支系
&&(1)尹告支系。告公系般公133世孙、兴公12世孙,世居下西关村,上世待考,后裔已传11代至144世。迁移(分支)情况:①告公6世孙文祥、文瑞、文广、文兴四公迁居本区清河寺村立业;②告公7世孙维华公迁居大同市;③告公7世孙维升公迁内蒙古四子王旗立业。
&&(2)尹代、尹达支系。代、达兄弟二人系般公134世孙、兴公14世孙,上世名字失考,世居平鲁区陶村乡尹家庄村。代、达二公,约于清乾隆中期,迁朔城区长城村,后迁下西关村立业,已传9代至143世。后裔迁移(分支)情况:①代公6世孙占金、占功兄弟二人迁内蒙古包头市立业;②代公7世孙有公当兵转业太原市立业;③代公7世孙喜公迁本区小平易乡安庄村立业。
(3)尹岱、尹成、尹焕、尹伟支系。岱、成、焕、伟兄弟四人系般公137世孙、兴公15世孙,上世失考,世居下西关村,已传8代至145世。迁移(分支)情况:①成公4世孙同尧公迁居内蒙古;②成公4世孙同珠公迁本区西郡村立业;③成公4世孙同祯公迁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立业;④焕公4世孙来福公迁居晋南立业;⑤成公5世孙继汤公迁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立业。
5.朔城区窑子头乡上中坡6个支系
&&(1)尹向清支系。向清公系般公135世孙、兴公14世孙,上世失考,世居上中坡村。后裔已传10代至145世。
&&(2)尹宪成支系。宪成公系般公136世孙、兴公15世孙,上世待考,世居上中坡村。后裔已传8代至144世。
&&(3)尹良喜支系。良喜公系般公136世孙、兴公15世孙,上世待考,世居上中坡村,后裔已传8代至144世。
&&(4)尹善术支系。善术公系般公137世孙、兴公16世孙,上世待考,世居上中坡村。后裔已传7代至144世。
&&(5)尹全胜支系。全胜公系般公138世孙、兴公17世孙,上世待考,世居上中坡村,后裔已传6代至144世。
&&(6)尹丕继、尹丕承支系。丕继、丕承兄弟二人系般公137世孙、兴公16世孙,上世待考,世居上中坡村,已传8代至145世。①丕继公迁本区沙塄河乡石城庄村立业;②丕承公3世孙宪鹏迁窑子头乡上圪碖村立业;③丕承公4世孙世伟迁包头市,世儒迁居晋城市,世明迁居朔州城区内。
6.朔城区窑子头乡井子洼2个支系:
&&(1)尹良弼支系。良弼公系般公132世孙、兴公11世孙,世居上中坡村,上世待考。其子其堂、其良二公,从上中坡迁井子洼村立业,已传13代至145世。后裔迁移(分支)情况:①良弼公6世孙芝茂迁本乡麻子沟村立业;②7世孙汉芳迁内蒙古立业,汉丁迁内蒙古武原县立业;③8世孙承业迁内蒙古,无后,承德迁忻州市宁武县马邑所村立业;④10世孙克仁迁居内蒙古包头市;⑤10世孙克强迁居太原市;⑥10世孙天泰迁内蒙古固阳县立业。
&&(2)尹元支系。元公系般公137世孙、兴公16世孙,上世待考,世居井子洼村,已传8代至145世。后裔迁移情况:①元公5世孙道、近、进、迁、迹、逐,6世孙安乐,7世孙金良,由井子洼迁居朔城区内;②6世孙安发迁居河北石家庄市;③7世孙文良居北京市;④7世孙武良留学后居英国。
7.朔城区窑子头乡瓦窑头村尹成支系
&成公系般公131世孙、兴公10世孙,上世待考,世居瓦窑头村。根据资料显示,尹世禄为该村始迁祖,是从上中坡村迁去的。成公后裔已传13代至144世。
8.朔城区窑子头乡前寨村2个支系
& &前寨村尹氏相传从上中坡迁来,目前考证有2个支系。
&&(1)尹继明支系。继明公系般公138世孙、兴公17世孙,上世待考,世居前寨村,已传6代至144世。
&&(2)尹富支系。富公系般公139世孙、兴公18世孙,上世待考,世居前寨村,已传5代至144世。
9.朔城区窑子头乡丰裕村尹生荣支系
&生荣公系般公135世孙、兴公14世孙,上世待考,世居上中坡村。生荣公3世孙效伊、步伊兄弟二人以教书为业,由上中坡迁本乡丰裕村立业,已传8代至143世,现有52户210多人。步伊公6世孙裕仁公迁内蒙古包头市立业。
10.朔城区利民镇赤谷村尹照发支系
&照发公系般公136世孙、兴公15世孙,上世可能是大尹家庄的尹乐舜,世居平鲁区大尹家庄村,照发公卒于大尹家庄村,其妻张氏携幼子芝桂迁平鲁区下木角乡蒿沟村投亲,芝桂公于清道光年间考入国子监太学生,迁朔城区水圪桃堰建房居住,随后又在利民镇赤谷村修宅院,修新坟,于1937年8月日军侵占朔县城前,迁回赤谷村定居,后裔已传6代至145世。
11.朔城区利民镇安子坪尹志堂支系。
&&志堂公系般公139世孙、兴公18世孙,上世待考,世居安子坪村,后裔已传6代至145世。
12.朔城区张蔡庄乡靳家洼村2个支系
&&(1)尹老阳支系。老阳公系般公140世孙、兴公19世孙,上世失考,世居靳家洼村,祖先来于上中坡村。老阳公已传5代至145世。
&&(2)尹付小支系。付小公系般公139世孙、兴公18世孙,上世失考,世居靳家洼村,祖先来于上中坡村。后裔已传6代至145世,5世孙浩正迁居神池县。&
&& && &朔州尹氏家族考略(3
标签: 尹家庄 平鲁区 朔城区 支系 迁居 杂谈& &
& & 分类: 尹氏
& & 13.朔城区滋润乡石都庄尹福青支系
福青公系般公136世孙、兴公15世孙,世居马邑村龙王台,父名失考,祖为世辅公。福青公之子发公清光绪二年(1876)由马邑迁居滋润乡石都庄村立业,已传7代至143世。
& & 14.朔城区滋润乡汴子潼尹堂支系
堂公系般公139世孙、兴公18世孙,约清末由马邑村迁滋润乡汴子潼村立业,已传5代至144世。
& & 15.平鲁区陶村乡大尹家庄3个支系
&&(1)尹建伟、尹建宅支系。建伟、建△、建△、建宅兄弟四人,系般公135世孙、兴公14世孙,上世待考,世居平鲁区大尹家庄(最初称尹家庄、西尹家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归朔县)村。建伟公外迁不详,其余三公后裔已传9代至144世。后裔迁移(分支)情况:①建宅公3世孙万福外迁不详;②5世孙生堂迁朔城区东富院村立业;③6世孙善礼、尹武兄弟二人迁本区白堂乡白辛庄村立业;④7世孙久恒迁朔城区北邢家河村,久鹏迁大同市五矿,久成1960年迁内蒙古四子王旗供济堂乡十股地村,绍文(尹鹏)迁内蒙古集宁市,久川1948年迁四川甘孜县,久满1963年迁朔城区牛店村,久平1986年迁本区白堂乡马蹄沟村,久和、久泽居井坪镇,久义迁内蒙古四子王旗白乃庙乡白营草克图大队;⑤8世孙嗣文迁大同市,嗣尧、嗣舜、志君迁朔州市区;⑥9世孙浩瑞居太原市,维臣居大同市。
&&(2)尹道成支系。道成公系般公135世孙、兴公14世孙,上世待考。其祖先从野场村迁朔州城定居,属野场支系。约清道光年间,道成公由朔州城(今朔城区内)迁大尹家庄立业,已传6代至141世孙。迁移(分支)情况:①道成公7世孙慧君、慧斌、慧强三兄弟迁朔城区下团堡乡沙涧村定居;②道成公7世孙慧鹏定居平鲁区井坪镇内;③道成公7世孙建军、建强、建国兄弟三人迁本区榆岭乡榆岭村立业。
&&(3)尹乐尧、尹乐道、尹乐舜支系。乐尧、乐道、乐舜兄弟三人,系般公135世孙、兴公14世孙,上世待考,世居大尹家庄村。已传8代至143世。迁移(分支)情况:①乐道公3世孙芝繁之子迁出不详;②乐舜公3世孙芝桂幼年随母迁下木角乡蒿沟村投亲,后定居于利民镇赤谷村;③乐尧4世孙广义之子迁内蒙古待考。
16.平鲁区陶村乡小尹家庄村3个支系
&(1)尹春汤、尹夏汤、尹秋汤、尹冬汤支系。春汤、夏汤、秋汤、冬汤四兄弟,系般公134世孙、兴公13世孙,上世失考。清康熙元年(1662),四公在朔州尹家庄(现平鲁区大尹家庄)村东开设东尹家庄(现平鲁区小尹家庄)立业,其中之三又相继外迁待考,之一为小尹家庄始迁立村之祖,后裔已传10代至般公144世。迁移分支情况:①小尹家庄村始迁祖4世孙(名失考)迁本区刘高登村立业,已传6代至144世;②小尹庄始迁祖4世孙发、云、惠、德兄弟四人迁朔城区下团堡乡下团堡村立业,已传6代至144世;③小尹庄始迁祖4世孙海公迁本区榆岭乡北岭村立业,已传6代至144世;④7世孙辅堂、元堂二公迁居大同市;⑤小尹庄始迁祖8世孙(兴公20世孙)吉公迁本区陶村乡陶村立业;⑥小尹庄始迁祖8世孙存公迁居朔城区内立业?鸦⑦8世孙禄公迁居朔州市内?鸦⑧8世孙禹公迁居太原市?鸦⑨8世孙周、旭、恒三公迁居本区井坪镇;⑩8世孙兴昌公迁居大同市;紜{1}8世孙昭公迁居安徽省马鞍山市;紝{1}9世孙祥公迁居太原市;紞{1}6世孙恒、余二公从下团堡村迁居内蒙古,后裔待考;紟{1}8世孙金公从下团堡村迁居太原市;紡{1}8世孙桂林公从下团堡村迁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立业;紣{1}9世孙俊文从下团堡村迁居广东东莞市;紤{1}9世孙继舜从下团堡村迁居陕西省西安市;紥{1}10世孙统、达兄弟二人因工作居朔城区内;紦{1}11世孙建国、建军兄弟二人因工作居朔州市区;紛{2}11世孙晓峰因工作居太原市。
&&(2)尹世效支系。世效公系般公136世孙、兴公15世孙,世居小尹家庄村,上世失考,后裔已传8代至144世。迁移(分支)情况:①世效公7世孙天亮公迁居陶村西村;②世效公7世孙佛亮公迁居大同市;③8世孙俊平迁居平鲁区井坪镇;④8世孙俊福居朔州市区;⑤8世孙俊文迁居陶村东村。
&&(3)尹怀亮支系。怀亮公系般公137世孙、兴公16世孙,世居小尹庄村,上世失考,后裔已传6代至143世。
17.平鲁区井坪镇细水村2个支系
&&(1)尹清瞻支系。据该村龙神庙碑记(清乾隆三十四年九月,清瞻公立)推测,清瞻公系般公134世孙、兴公13世孙。碑中体现的19名信士全部是“长三字”尹氏,可能是明时曾任过井坪守备的兴公10世孙维阿、11世孙民瞻父子的后裔,待考。目前,该村尹氏没有“长三字”辈,说明这一支系全部外迁,待考。
&&(2)尹存义支系。存义公系般公136世孙、兴公15世孙,上世待考,世居细水村,其祖父可能是朔城区马邑村尹氏,从朔城区朱庄村迁来。后裔已传6代至142世。
&&18.平鲁区井坪镇井坪村尹茂支系
茂公系般公137世孙、兴公16世孙,其父(名失考)与细水村存义公为同辈,均为朔城区马邑村尹氏。茂公迁本镇井坪村立业,后裔已传6代至143世。
&&19.平鲁区下水头乡下水头村尹良相、尹良兴、尹良增、尹良玉支系
良相、良兴、良增、良玉四兄弟系般公137世孙、兴公16世孙,其祖父(名失考)从朔州城内迁居该村立业。良兴、良玉又迁回朔州城,其余二公分二大门:&
&(1)良相后裔已传7代至144世。其5世孙善仁,6世孙绳祖、绳武均迁居平鲁区井坪镇内;(2)良增后裔已传7代至144世。其中:3世孙孝功(兴公18世孙),迁居本区下木角乡白道沟村立业;5世孙善余、善财迁居新疆,善如居太原市;6世孙原生、晋生居太原市,润生居美国。
20.平鲁区下水头乡小松沟村2个支系
(1)尹尧支系。尧公系般公137世孙、兴公16世孙,上世待考,世居平鲁区下水头乡小松沟村。经推测,尧公曾祖(兴公13世孙)可能是小尹庄村春汤、夏汤、秋汤、冬汤四公之一,约康熙初年从朔州东尹家庄(今平鲁区小尹家庄)迁小松沟立业。尧公后裔已传6代至143世。迁移(分支)情况:①尧公3世孙耐迁本乡上石窑村立业;②尧公3世孙,耐公之弟(名待考),迁本区刘家窑乡南丈子村立业;③尧公4世孙茂从上石窑村迁本市应县城立业。
(2)尹祥支系。祥公系般公139世孙、兴公18世孙,上世失考,世居小松沟村,后裔已传5代至144世。
21.平鲁区石洼村尹舜支系
舜公系般公137世孙、兴公16世孙,上世待考,世居本乡小松沟村,与小松沟尧公为胞兄弟。约清嘉庆年间(1800年左右),舜公由小松沟迁石洼村立业,后裔已传6代至143世。迁移(分支)情况:①舜公3世孙富、友、佐、旺、相五公从1890年开始陆续迁本区下木角乡辛按庄村立业;②舜公3世孙珍公约1930年迁本乡王家窑村立业;③舜公4世孙茂连公迁太原市黄寨立业;④舜公4世孙茂德、茂恒兄弟二人由石洼村迁辛按庄立业;⑤舜公5世孙恒、昶(昌)、树、儒、伟、俊六人由辛按庄,尹财由王家窑迁居朔州市区;⑥舜公5世孙尹义由辛按庄迁居太原市;⑦舜公5世孙林、海、亮、淳、宏五人由辛按庄,秀、元由王家窑迁居平鲁区井坪镇;⑧舜公5世孙尹谦由辛按庄迁居大同市;⑨舜公5世孙尹璧由辛按庄迁本乡下木角居住。
22.平鲁区下水头乡韭菜庄尹怀德、尹怀玉、尹怀珠、尹怀义支系
怀德、怀玉、怀珠、怀义四兄弟,系般公135世孙、兴公14世孙,其父(名待考,兴公13世孙)约于清康熙后期由朔州城(今朔城区)花园街迁韭菜庄村立业,为该村尹氏始迁祖。怀德兄弟四人中,有三人外迁内蒙古等地,待考;其中之一,可能是怀玉公留度村立业,后裔已传11代至145世。迁移(分支)情况:①始迁祖6世孙(兴公18世孙)定功携子有德、有厚、有成迁本乡下纸房村立业,已传6代至144世;②始迁祖7世孙(兴公19世孙)继堂、续堂兄弟二人约1900年迁下木角乡白道沟村立业,已传6代至145世;③始迁祖7世孙(兴公19世孙)辅堂约1935年迁本省忻州市神池县烈堡乡李家山村立业,已传5代至144世;④始迁祖8世孙(兴公20世孙)礼仁迁本乡龙须沟村立业;⑤8世孙宝良、仓良、财良兄弟三人迁本乡东山上村立业;⑥8世孙秀如,1938年由白道沟迁神池县九姑村立业,后裔已传4代至144世;⑦8世孙厚良,1935年由神池县李家山,迁偏关县南堡子乡上井坪村立业,后裔已传4代至144世;⑧8世孙锁成,1939年随母改嫁到本乡只泥泉村立业,后裔传3代至143世;⑨8世孙八仁子、九仁子、尹三、明娃子由韭菜庄迁偏关县南泉寺立业;⑩8世孙八斤子由韭菜庄迁偏关县教子沟村;紜{1}9世孙(兴公21世孙)进海由韭菜庄迁朔城区暖崖乡小碓臼沟立业,已传3代至145世;紝{1}9世孙进先迁本乡麻地沟村立业;紞{1}9世孙丕先迁内蒙古中旗半梁村立业;紟{1}9世孙柱国,1946年因当兵转业,由白道沟迁居内蒙古武川县城立业,已传3代至145世;紡{1}9世孙尹辰从神池县李家山迁居平鲁区井坪镇堡子沟村;紣{1}9世孙世铨、世德由只泥泉村迁居朔州市区,10世孙日珍、日跃由井坪镇迁居朔州市区,11世孙建明由白道沟迁居朔州市区;紤{1}9世孙进荣、进华、丕吉由韭菜庄村,世富由只泥泉村,10世孙占士、恒士、君士、鸿举、鸿义、日明、忠士、志士由韭菜庄村,迁居井坪镇;紥{1}10世孙(兴公22世孙)登士居大同八矿,志荣因工作由下纸房村迁居大同市区;紦{1}10世孙良玉、良珠1979年因工作调动,从白道沟村迁内蒙古包头市立业;紛{2}10世孙建成由神池九姑村迁居神池县城;紜{2}10世孙向成因工作,由偏关县上井坪村迁居太原市;紝{2}10世孙向东因工作,由偏关县上井坪村迁居偏关县城。
& &23.平鲁区下水头乡信虎窑村尹陆娃、尹定娃支系
陆娃、定娃兄弟二人,系般公139世孙、兴公18世孙,上世失考,世居小尹家庄村。其父(名待考)由小尹家庄迁偏关县南堡子乡北场村立业。陆娃公三子补树迁平鲁区下水头乡信虎辛窑立业,已传4代至143世;定娃公3世孙尹厚随军南下定居广东湛江市,尹智迁内蒙古包头市石拐立业;陆娃公4世孙志刚因工作居朔城区内。
&&24.平鲁区下木角乡白道沟村尹善继支系
善继公系般公140世孙、兴公19世孙,其父(名待考,兴公18世孙)约1840年左右,由朔城区上中坡旗盘院迁居本区利民镇辛庄村;善继由辛庄村迁平鲁区下木角乡黑土咀居住,其子世元、志元约1936年由黑土咀迁本乡白道沟村立业,后裔已传5代至145世。
&&25.平鲁区下水头乡下井村尹德光支系
德光公系般公138世孙、兴公17世孙,上世失考。约1860年左右,从朔县下面高村(今属平鲁区)迁平鲁区下井村立业,已传6代至144世约60余人。迁移(分支)情况:①德光祖4世孙尹庆迁居大同晋华宫矿;②5世孙焕斌、焕珍、焕军、焕保居平鲁区井坪镇。
&&26.平鲁区白堂乡前进村尹泰清支系
泰清公系般公138世孙、兴公17世孙,上世(名待考)居小尹家庄村,自泰清公迁本区魏家洼村居住,传二世子尹德于1923年春,由魏家洼迁本区白堂乡前进村立业。泰清公后裔传6代至144世。4世孙尹厚居朔州市区。
& &27.平鲁区白堂乡白辛窑村尹存元支系
存元公系般公140世孙、兴公19世孙,父茂商、祖有义,曾祖以上失考,世居大尹庄村。存元公三岁父母双亡,由白辛窑村外祖父抚养并定居立业,已传3代至143世。
& &28.平鲁区陶村乡歇马关尹安支系
安公系般公135世孙、兴公14世孙,上世名失考。安公祖父(名失考,兴公12世孙),约于清康熙后期至雍正年间,由朔县马邑村先迁平鲁陶村乡小尹庄村,后转徙本乡歇马关村立业,后裔已传7代至144世。安公5世孙贵元迁本区下西高乡赵山村立业。
& &29.平鲁区白堂乡南寺儿村尹有顺支系
有顺公系般公136世孙、兴公15世孙,上世失考,其曾祖父(名失考,兴公11世孙)约于清康熙中期(1699—1709年间),由小尹家庄因婚迁南寺村立业,后裔已传7代至143世。迁移(分支)情况:有顺公4世孙(兴公18世孙)尚林、世荣后裔待考;5世孙(兴公19世孙)茂、全兄弟二人后裔待考;5世孙红娃、密娃兄弟二人约民国初随父由南寺儿迁内蒙古四子王旗附近立业。
&&30.平鲁区阻虎乡柴家窑尹玉林支系
玉林公系般公138世孙、兴公17世孙,上世待考,世居柴家窑村,后裔已传6代至144世。玉林公3世孙尹亮由柴家窑迁本区双碾乡扒址沟村立业;5世孙国君、国强兄弟二人居朔州市区。
&&31.平鲁区阻虎乡榆卜洼村2个支系
&&(1)尹有宽支系。有宽公系般公138世孙、兴公17世孙,上世待考,世居榆卜洼村。据老辈传言,始迁祖来自大尹家庄,具体年代不详。有宽公已传6代至1
44世,现有人口30多户150余人。
&&(2)尹富贵支系。富贵公系般公139世孙、兴公18世孙,其父尹毕世居朔城区马邑村。富贵、荣贵兄弟二人1915年由马邑迁榆卜洼立业。后裔已传5代至144世。
32.宁武县阳方口镇尹明长支系
&明长公系般公139世孙、兴公18世孙,上世待考,世居朔城区上中坡村。明长公迁神池县水沟村,后迁宁武县阳方口镇定居,已传5代至144世。
33.神池县阳坊村尹堂支系
&堂公系般公139世孙、兴公18世孙,上世待考,相传祖先来自朔城区上中坡村。堂公由上中坡迁神池县小寨乡阳坊村立业,其次子又由阳坊迁宁武县阳方口镇立业。堂公已传4代至143世。
34.神池县金土梁尹发财支系
&发财公系般公139世孙、兴公18世孙,上世待考,相传祖先来自朔县(今朔城区内)。发财公已传6代至145世。发财公3世孙保山、树文,4世孙昌、胜由金土梁迁居朔城区窑子头乡前寨村。
(三)主要居住地
如前所述,朔州尹氏居住地较早的地点(村庄)主要是朔县城内、尹家庄(后分为大、小尹庄)、马邑(含野场、下西关)、上中坡4个地点,其余村庄的尹氏均是从上述4个地点迁出去的。那么尹兴后裔究竟分布在哪些村庄呢?从目前的调研情况看,本市范围内以市区及朔城区、平鲁区居多,外省(市、区)以内蒙古居多。根据已调查清楚的61个支系(凡中间没有断代,且能追溯到1个祖先的均归为一个支系),尹兴后裔主要分布地如下:
1.朔州市区及朔州市朔城区
&&(1)城区内;(2)神头镇:马邑、野场、下西关、大洼、北邵庄、红壕头;(3)小平易乡:小平易、祝家庄;(4)滋润乡:石都庄、西小寨、汴子疃;(5)福善庄乡:西郡;(6)贾庄乡:化庄、西辛庄、朱庄;(7)北旺庄办事处(原城关乡):东富院;(8)窑子头乡:上中坡、井子洼、瓦窑头、前寨、丰裕村、上圪碖、麻子沟;(9)沙塄河乡:一半村、石城庄、后圪塔峰;(10)利民镇:利民、安子坪、小碓臼沟;(11)下团堡乡:下团堡、沙涧、峙峪;(12)张蔡庄乡(原寇庄乡):靳家洼、膏腴村、张家堡。
2.朔州市平鲁区
&(1)井坪镇:井坪、堡子沟、细水;(2)陶村乡:陶村、大尹家庄、小尹家庄、歇马关;(3)白堂乡:前进村、白辛窑、马蹄沟、南寺儿;(4)下水头乡:下水头、小松沟、石洼、韭菜庄、下纸房、东山上、只泥泉、麻地沟、龙须沟、信虎辛窑、上石窑、下井;(5)下木角乡:下木角、辛按庄、白道沟;(6)下面高乡:赵山村;(7)阻虎乡:柴家窑、榆卜洼;(8)双碾乡:扒扯沟、南丈子、蒋军会;(9)榆岭乡:榆岭、北岭。
3.本市其他地区
(1)山阴县:玉井乡水头村、黑圪塔村;(2)怀仁县城;(3)应县县城。
4.本市邻近县城
&&(1)神池县:县城、九姑村、金土梁、水沟村、阳坊村;(2)宁武县:县城、阳方口、马邑所村;(3)偏关县:县城、上井坪、教子沟、南泉寺。
5.本省其他城市
&&(1)太原市;(2)大同市;(3)晋城市;(4)长治市。
6.外省(市、区)
&&(1)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集宁市、包头市、武川县城、固阳县、武原县、中旗半梁村、四子王旗供济堂乡十股地村、白乃庙乡白营草克图大队、乌拉特前旗等地;(2)河北省:石家庄市、冀州市;(3)北京市;(4)四川省:成都市、甘孜县;(5)湖北省;(6)陕西省:西安市;(7)甘肃省:兰州市;(8)辽宁省:大连市;(9)安徽省:马鞍山市;(10)广东省:东莞市、湛江市。
& &英国伦敦市、美国。
七、需要进一步考证的几个问题
  一是始迁祖尹兴的上世情况。尽管运用尹斌庸先生的“代数”公式,经过族史研究组反复测算、研究、考证,确定尹兴为中华尹氏“立姓”第一世祖尹般之122代,由此排定(或推算)出尹兴后裔的“代”数(已至般公145代),但是,尹兴的上世研究,目前仍无进展,亟须进一步考证。下一步需要与江苏盱眙县尹氏联系,力争使尹兴世系与江苏、安徽尹氏世系乃至全国尹氏世系,缩小“代”数,尽早接轨,推动尹氏研究向前发展。
二是朔州尹氏各个支系的衔接问题。就尹兴世系而言,调研、考证出的60多个支系中,只有朔城区内尹名扬一个支系没有断“代”,即从尹兴开始一直排到现在的25代,其余支系均没有书面记载,大多是凭老辈口传或与尹名扬之4世孙尹翰臣支系的辈分关系而定的“代”数;一小部分则是用公式测算出的“代”数。因此,继续挖掘各个支系的族史资料(云谱、坟谱、家谱、墓碑等),尽量使各个支系的上世接轨,从而减少分支系,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尹兴世系,是下一步研究考证的重点所在。
&三是尹氏人物的研究。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尹氏人物作为朔州大地上成千上万普通劳动者的一个成员,同样对朔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因此,发掘、考证和研究从明初到现在600余年沧海沉浮中的尹氏人物,通过这些人物历史、人物文化,进一步研究朔州600余年的历史沧桑,确实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文化事业。
主要参考资料
1.《朔州志》(山西人民出版社)
2.《中华尹氏通志》(尹氏族史研究所)
3.《朔州史话》(武喜荣著,书海出版社)
4.《朔县党史资料汇编》
5.《百家姓书库——尹》
6.《明故武略将军卫镇抚尹公墓志铭》?穴尹兴第7世孙尹耕墓碑碑文。文林郎乡进士、陕西西安府泾阳县知县、郡人白容,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即一五四九年六月初四日撰写?雪
7.《明故武略将军朔州卫尹公偕配陈淑人高淑人墓志》(尹兴第9世孙尹汤臣墓碑碑文。湖北江陵学士侯养桂、薰沐顿于天启四年,即一六四二年十月二十一日首撰)
8.《乡饮耆宾尹公墓表》(尹兴第15世孙尹名扬碑文。尹名扬之子尹凤歧携子太享、复享,孙翰臣,于一八九零年十月初八日撰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理段氏皇室的家庙叫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