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村金锁桥的来历花千骨是什么来历?急啊!

故乡富平县曹村
我很小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你知道你是哪里人吗?你是“陕西富平曹村支呀人”,就这样,一旦有人问我,你是那人啊?我就一口气说,“我是陕西富平曹村支呀人”。但到底自己的故乡在哪里,直到今年五月之前,我都不确切的清楚。说个不好听的话,我的父亲都没去过老家。说来话长,我的祖父早年离开老家和自己的弟弟到当时的西安,由于祖父的弟弟性格不好,和祖父不合,两人最后分手,各走东西。祖父来到了大西北的兰州,祖父的弟弟分手后不知了去向。当时的兰州也没有多少活计可干,祖父流落到了兰州市永登县的连城镇,从此在这里安家落户,娶了当地的奶奶。就这样,时间飞速的过去了,当父亲八岁时,祖父因病去世。奶奶为了拉扯孩子们,又改嫁姓张的爷爷,好在张爷爷也是祖父的老乡,不过祖籍是陕西蒲城人。一家老少九口,在当时来说生活的非常艰辛。为了生计,父亲很小就开始为这个家庭忙乎,承担起不小的责任。据父亲讲,他干过商铺的小伙计,给别人做过饭,当过长工。后来在自己老乡的介绍下,来到兰州。由于,父亲为人正直,勤奋吃苦,不论到哪干活,都得到老板和大人们的欣赏。日子慢慢好些时,自己将奶奶爷爷及叔叔、姑姑从连城接到兰州来,当时姑姑叔叔们还小,记得三叔叔的上学,都是父亲一手供帮的。到兰州后的岁月里,尽管日子过的很是艰辛,但一家人都到了一起,还算很快活的。
解放初期,据父亲说,祖父的弟弟来过兰州,当时据说是当“脚户”,拉货做些小生意的人。但以后祖父去世后失去了联系。父亲还说过,当时祖父有个妹妹在曹村,也书信联系过,但以后也慢慢失去了联系。后来父亲因病去世,去世的很突然,使得我们想同他老人问的事情都没来得及问,他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就连祖父的名字“支兴城”三个字到现在都没弄清楚,后两个字到底是哪两个字,不好确认。这成了作为晚辈的最大的遗憾。
五月中旬有幸去了趟富平县曹村镇,我的日思夜想的故乡。非常高兴,非常兴奋,至于心情就无语言表了。下面是一组到大我故乡的一些照片,想能使自己今后带来无限的回味。当然,这仅仅是自己找到故乡的一个时刻,以后有机会还会去看望我的故乡富平曹村的。需要强调的是,我对祖父亲告诉的祖籍现在才有了准确的认识,这也就是,我的故乡是:“陕西富平曹村镇支家堡子”,也就是紧挨曹村镇和镇在一体的地方,当地称为“支家堡子”。“支呀”实际就是“支家”及“支家堡子”。
这是富平县政府办公大楼,和全国其他县城比较,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因为第一次到自己的家乡富平县,向执勤的交警打听,知道有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看看去。因为有我国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老先生安葬在这里。这是一处;绿化很好,既简洁又庄重的地方。远处是习仲勋老先生的雕塑坐像。
上面的建筑是习仲勋老先生生平陈列室,两间房子大小的展室,实际都是一些习老参加革命时期的照片,和一些历史图片,没有什么实物。整个生平简单、简洁、无华、是的晚辈为之感动。这幅“民魂”是一位书法家题写的,也挂在了展室的窗户间的墙壁上,可见习老的作风及为人。
富平县的西北角较高的地方,有处叫“圣佛寺塔”的地方,据说此塔历史悠久,也是富平县的名胜古迹之一。
从圣佛寺塔高处向县城望去,整个富平县净收眼底。
从圣佛寺塔侧面照过去,塔的庄严肃穆得到了最完美的显现。据说以前的寺院已被拆除,到现在也没有得到重建。
从塔身记载,这是藏有释迦摩尼舍利的古塔。
富平县的街道,也没有大的规模,只是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腹地的县城。
自己的老家是在富平县的曹村镇,在县城一家小饭馆想吃点当地的小吃,顺便打听下去曹村的路。很是蹊跷,这家开店的老板就是曹村镇人。我要打听的曹村镇的支家经她一介绍,我们就直接找到了。
这是这家的当地小吃“臊子活络面”。
这是凉拌粉皮,看着没什么不同,但味道很是特别。
这是活络面,炒过后味道又不一样。
吃晚饭向北行驶,不长时间,就到了曹村镇的地界。
再往前走,就到了“支家堡子”,这里向故乡的父老们打听自己的祖父的情况。看着这些还有过去痕迹的建筑,使得我浮想联翩。
好心的老乡,这也是故乡的支姓后代,带着自己到处行走,打听,想能找到自己原先过奶奶的后代。
这位老奶奶也是支姓的媳妇,热情好客,带着自己找了许多家,有老人的乡亲。
最后,自己的愿望没有最终实现,但我还是找到了自己故乡,支家堡子。为庆贺我的故乡之行,朋友们放起了鞭炮,来庆贺这迟来故乡之行。故乡,我亲爱的故乡,我还会来的,因为这里是我的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曹村元宵灯会_温州曹村元宵灯会 - 爱程旅游网
您当前所在位置: &
& 曹村元宵灯会
曹村元宵灯会介绍
&&&& 曹村灯会是历史悠久的一种群众性民俗节庆活动,始于南宋绍兴廿七年(1157年),曹村人为庆祝曹逢时首登进士第,家家户户举岁星灯。从此相沿成习,历数百年而不衰,而今已成为融庙会、物资交流、文化活动等内容于一体的民俗活动,通常从每年的正月初十开始至元宵之夜,花灯齐出,环镇游行,高跷、旱船上阵,场面热闹非凡。
曹村灯会的前世今生
&&& 据《瑞安市志》记载:旧时,每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县城通衢编结彩幕、张灯、放焰火,乡区各里社庙尤盛。正月十三日称“试灯”,十四至十六日为“正灯”,十七谓“残灯”,萧鼓歌吹之声,喧闻达旦。宋叶适有诗曰:“艾褐家绸阔阔裁,抱孙携子看灯来”。&&& 时至今日,我市仅曹村镇尚存元宵闹花灯习俗。该镇自1995年恢复闹花灯习俗以来,每年元宵观灯的民众约有七八万人。元宵前夕,记者走访曹村镇部分老人,了解曹村元宵闹花灯的起源及传承,以飨读者。&&& 农历正月初九,久违的阳光异常灿烂,驱散了连日来的阴霾,让人心情分外舒畅。离元宵尚有几天,记者看到曹川北路已被装扮得一派喜庆:街道两旁挂满了小彩旗与红灯笼,偶尔一阵风吹过,各色彩旗与灯笼微微颤动,在阳光的映衬下,红黄蓝绿各色相间,煞是热闹。据当地老人介绍,这些都是当地村民自掏腰包购置的,特为元宵节所备,多年来已形成不成交的规定。据曹村镇老人协会负责人陈利初介绍,该镇从南宋绍熙年间曹叔远中进上挂福星灯以来,民间闹花灯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缘起:金锁桥上福星灯高照&&& 南宋绍熙元年( 1190),曹村19岁(曹叔远生于1159年,应为32岁――编者注)的曹叔远中进士,被荐为国子学录。新年正月,曹叔远回乡探亲,乡民为表庆祝,特意在村中金锁桥上挂了一盏福星灯,这盏福星灯呈塔状,从小到大,用10多个灯笼组成。挂灯当日,正值正月十五元宵,自此,每逢元宵挂灯的习俗就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今年63岁的陈利初说,小时候就时常听村里老人讲起福星灯的事。据老一辈的人讲述,挂福星灯当晚,村里所有村民都前来观灯,金锁桥上一片沸腾。对于闹花灯的由来,村里大多数人都很清楚。从刚开始的庆贺之意,到后来演变成了祈求吉祥平安社会昌盛。&&& 曹村赶制花灯闹元宵的传统距今虽有800多年历史,但其间也曾因历史原因中断过。从1953年开始,举办多年的元宵灯会停办,镇上连续42年不见花灯。至1995年,曹村镇曹东、曹南、曹西、曹北、西前、曹平6个村老人商议决定恢复元宵闹花灯这一习俗。&&& 提起1995年恢复灯展的那个元宵夜,曹南村老协负责人丁良斌难掩激动之情,那是恢复灯展10年来最为鼎盛的一次,无论是展出花灯数,或是观灯人数。据老人回忆,元宵前夕,老协向邻近县市发出了500多份宣传单,又特地从平阳麻步一制灯老师傅家租来了300多盏花灯,加上镇里老人自制的200多盏,那年共展出花灯500多盏。当晚的盛况可谓空前绝后,从下午15时开始,就有瑞安、苍南、平阳等地的车辆陆续赶到,街道两旁停满了车子,至晚18时许,曹村东南北三面的主要街道上停满了各式车辆,东岙公路、南岙桥头、水岙亭、牌坊路等处成了临时的“车辆展览厅’,密密麻麻,再无空隙。&&& 灯会从晚18时开始,花灯队、舞龙队、舞狮子、腰鼓队绕曹川路、福乐街、泰安街、新西路慢行,沿街两旁观灯群众比肩接踵,顾不上拥挤,争相探头观灯,有些人鞋子都被踩掉了。最幸福的就是小孩子,被父母抱在手中,各色灯笼经过时,还不忘拿手去触摸,开心的笑容如夜空绽放的烟花般灿烂。整个游行过程达3个小时,期间还有外地游客不断赶到,使观灯大军更加壮大……因人数太多,为维护秩序,镇里不得不出动公安、交警等部门人员协同管理。后经统计,当晚参加灯会的人数超过15万人,为历年之最。&&& 恢复张灯第一年就吸引了这么多人,这令老人们信心大增,举办灯展的劲头就更足了,由此一年接一年,至今年,已是第11个年头。传承:凭记忆不断摸索&&& 这一传统习俗得以传承,首先要感谢镇里的老人。时隔40多年,镇里几乎已无人会制花灯,听闻要恢复花灯会,老人们都义不容辞:即使不会制灯,我们也可凭着儿时的记忆摸索着试制。&&& 曹西村老人林周洪心灵手巧,早年曾做过箱包、当过木匠,1995年得知张灯消息后,时年80岁的他就开始在家削篾条、剪彩纸。因是第一次制灯,进度比较慢,在制作过程中常常要停下来思索,不断回忆少时见过的花灯。如此制制停停,历时一个多月,林周洪制成了一个长约3米、高约3米,装饰得花团锦簇、喜气洋洋的灯轿。灯轿一抬出,便引来众多村民围观,大家啧啧称赞。观灯的人都对这个灯轿极感兴趣,无数眼球被其吸引,那个热闹劲儿就别提有多大了。2003年,林周洪老人再度创新,花一个月时间制了一个高2.6米、宽2米的花篮灯,最妙的是大花篮里还挂有10盏小花灯,游行时一摇一晃,极为抢眼。因制作工序复杂且难度较大,至今也鲜有人会制花篮灯,林周洪所制的花篮灯在灯会历史上也算得上一绝。自1995年到2005年,每到年底,林周洪都会准备制灯。10年时间,老人制过鳌鱼灯、蝴蝶灯、面盆灯等,粗粗统计,所制花灯超过600盏。今年,林周洪老人已91岁高龄,怕老父费神,儿子坚决反对父亲再制灯。可老人的屋外仍然放着削好的篾条,瞅着有空就扎个圈、贴个纸。年岁大了,老人的耳朵已不太灵光,记者打手势问制灯之事时,他苍老的眼睛里闪出一丝亮光,削瘦的脸也有了一丝光彩,颤巍巍地站起身去搬屋外的篾条。触碰到篾条,他很娴熟地扎了个圈,用竹夹固定住,不一会儿功夫,已制了一个灯笼模子。老人说:“制了10年灯,已成习惯了,不制灯就觉得手痒痒。”午后的阳光愈发温暖,老人拿着篾条比划,那一条条细细的篾条对他而言,就是承载着少时美好时光的事物。至耄耋之年,他依然割舍不下这份情怀。制灯对他来讲,已是抹不去的一个情结,是一个老手艺人对传统习俗的大力支持。&&& 据陈力初介绍,10多年来,村里制灯的老人多与林周洪的情况相仿,均是怀着对花灯难以忘怀的情感,竭尽所能为传承这一习俗而忙碌。这份心意、这份坚持,让人动容。&&& 虽然曹村的元宵灯会在温州地区颇有名气,但近几年一些问题渐渐浮出水面,如不少观灯的市民反映灯展的灯笼种类太过单一,而且年年如此,形式缺乏新意。加之如今镇里会制灯的只有 10多位老人,且岁数都在70岁以上。虽然对灯展情有独钟,但他们毕竟会老去,渐渐地会力不从心,而且后继乏人。再过几年或几十年,曹村会不会面临无人制灯的尴尬,这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习俗该如何传承下去?尽管有人对这一习俗的传承前景提出质疑,但镇里有关负责人却对此很有信心。陈利初说:“之前停办了42年,我们没有制灯师傅照样将灯展办了起来,相信我们的后代子孙也会有能力将这个习俗一直传承下去。”另外,老协已有请制灯师傅前来授艺的想法,借此可提高制灯技艺,也可创新灯笼的形状,以不断充实灯笼种类,吸引更多的人。&&& 曹村镇副镇长连正照说:“受市场经济冲击,传统习俗越来越被人们淡忘。像镇里的闹花灯习俗自1995年后,规模、影响渐走下坡路,如要重振雄风,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比如要引导市民重视民俗。提高灯展影响力等,相信这一习俗会因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再者,如能用好这‘独家资源’,将其开发成固定的游玩项目,在打响品牌的同时,也能解决经费问题,这样,我们的灯展就会越办越有看头……”
爱程旅游网 [闽ICP备号] 招聘邮箱: QQ群:(中国旅游同业超级群)
地址:厦门市思明区厦禾路947号官邸大厦C栋239室(火车站假日商城斜对面,双涵路口站)电话:189- 传真: 客服QQ: 客服邮箱:中国福建-新罗竹贯村:保定桥,金锁桥!
&&&&&&&&&&&&&&&&&&&&&&&&&&&&&&&&&&&&&&&&&&&&&&&&&&
十大旅游品牌
十大精品路线
&当前位置:&&&&&&&&&&&&
新罗竹贯村:保定桥,金锁桥!
& & & &字体显示:
三层楼阁式的关帝庙
  万安镇竹贯村位于龙岩市新罗城区西北方向90公里处,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这里曾是古代万安社驿站,龙岩通往永安、闽中的交通要道,也是重要的纸张产地,还有松香、茶叶、药材、桐油、竹编等土特产,络绎不绝地被人由陆路,或沿水路送出大山,给竹贯村带来曾经的繁华。
  名为“保定桥”的廊桥,为石砌单孔廊桥,横跨村口竹贯溪之上,据说竹贯溪流象征乡间财富,为了锁住财富不让外流,特建此桥,因此又被称为“浪门金锁桥”。横跨溪流的还有一座双合桥,周边两株翠柏树龄达500年以上。
  在村口竹贯溪畔,有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的观音庵,建在三层用三合土夯筑的台基之上。穿过铺满野花的小径,距观音庵西侧50米,有一座三层楼阁式的关帝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门口一副对联写道“匹马斩颜良,河北英雄齐丧胆;单刀辞鲁肃,东吴豪杰尽寒心”。
  走进村子,只见一条巷道又一条巷道,一道券门又一道券门,墙头层叠,深巷相连,青苔铺地,分布着温氏家庙、温兆凤任福建台湾水师澎湖副将时立的旗杆等古迹。位于竹贯村口田边的旌表故儒士妻曾氏节孝坊,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是新罗区现存最完整的古代节孝坊。村里最古老的建筑当属积灵宫,又名“十二公王庵”,始建于宋末,元至顺元年(1330年)重修,重檐歇山式葫芦攒尖顶,造型精巧。(郭鹰 文/图)
主办: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协办:福建省旅游局
备案号:闽ICP备号 版权所有:&Fujian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建议使用分辨率 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您当前的位置:&>&&>& > 正文
金锁桥的来历
作者:小小甜心&&来源:红袖添香 分享到:
在德平房集村东2公里处,有一座桥,叫金锁桥。老人们讲,房集村是燕王扫北后,从寿光迁来的,先有桥后有村,前后相差几百年,金锁桥始称鱼鳞桥,桥名的变更是因有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故事得从鱼鳞洼讲起。在房集村附近有一方圆10多公里的大洼,该洼布满了许许多多小土丘,像鱼鳞似的整齐有序。因为这,人们将该洼取名为鱼鳞洼。据说,该洼地是黄河故道,大洼里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水沟,水沟因在鱼鳞洼里,所以人们就将这条水沟叫成了鱼鳞沟,现在仍有河向,只不过解放后为修水利加深罢了。
&&&&隋末唐初,这条鱼鳞沟直通一处大寺院,由于该寺院位居鱼鳞洼腹地(现房集村东南2公里处),故称鱼鳞寺。当时,寺内有许多和尚,为进出方便,主持方丈利用自己是皇后娘娘近亲侄子的关系,向朝廷申报在鱼鳞沟上修建九十一孔桥,实际却修了一座单孔桥,这座桥就叫鱼鳞桥。故事是因这个方丈引发的,他武艺高强,善使两柄铜锤,锤重80斤。平日里,他依仗是皇亲国戚,又精通武艺,有恃无恐,常常带领寺内和尚横征暴敛、欺男霸女,无恶不做。方圆十余里的百姓深受其害,怨声载道,一提主持方丈就气愤地骂他是&秃驴和尚&。
&&&&这件事传到了唐太宗那里,唐太宗非常气愤,派兵前来征讨,结果兵败。又多次派兵征讨,均以失败告终。最后唐太宗把大将尉迟敬德派出,大战鱼鳞寺,和尚们大败,鱼鳞寺方丈倒提铜锤,顺着鱼鳞沟往西败走,藏于鱼鳞桥下。尉迟敬德追到,遂用飞抓将其从桥下抓出,押送朝廷,听从唐太宗发落。
&&&&尉迟敬德把鱼鳞寺方丈押送京城后,唐太宗亲自审问,当讯问到鱼鳞桥只修了一孔,为何报九十一孔时,他强词夺理说:&我一报&就是一孔&,而你们拨款时却给了九十一孔的款,这是您亲自答应的。&唐太宗见鱼鳞寺方丈在自己面前尚且如此刁蛮无理,可见在当地百姓面前是怎样地非横跋扈、不可一世,无论他在哪里,哪里的百姓就遭殃。想到这儿,唐太宗立即喝令将他推出午门斩首。娘娘见皇帝真杀近亲侄子,急忙求情。唐太宗碍于面子,便下令将鱼鳞寺方丈推回殿内,暗示解差说:&一个和尚,闹不翻天,送交原地&罢了&。&送回后,解差说皇上说&罢了&。当地老百姓便一哄而上,将鱼鳞寺方丈和寺内和尚立埋于地里,露着头,用牲口套上&耙&全给耙死了。现在鱼鳞洼内仍有20余亩的高台地,地上有碎砖乱瓦,是鱼鳞寺的遗迹。
&&&&据说,在把鱼鳞寺方丈押往京城的路上,害怕他逃跑,走到鱼鳞桥上又紧了紧木枷,从此鱼鳞桥又被百姓叫成了&紧锁桥&。时光流逝,此名一直延用到明朝万历年间,万历皇上为教育文武百官爱民、廉政,对该桥进行了复修,命人在桥上锁上了一把铜锁,并钦赐了三个字&金锁桥&,警示大小官员莫以贪为念,要廉洁为民。自后该桥就更名为&金锁桥&,一直延用至今。现在不论走到中原任何地方,都知道山东有一&金锁桥&。
&&&&此桥原为石头结构,1953年村里又筹资进行了复修,上面为砖,下面是石。现在该桥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只是一座石砖结构的普通老桥了。
该内容系网友上传,中国桥梁网未对作品原创性及所陈述文字和图片进行证实。请读者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仅做参考。如权利人要求删除,请来信告之,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删除处理,谢谢!
相关文章:&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务热线:客服电话:010- 传真:010- 邮箱:
法律顾问:北京君致律师所
ICP经营许可证100299号
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花千骨到底是什么来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