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的故事建安七子顺口溜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咬文嚼字》2006年12期
“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
【摘要】:正同心出版社出版的《成长胜经:让孩子受益终生的101个道理故事》(小学卷)第78页“孔融让梨”所附“成长伴读”中有这样一段话:试想,如果孔融小的时候和自
【关键词】:
【分类号】:G232.2【正文快照】:
同心出版社出版的《成长胜经:让孩子受益终生的101个道理故事》(小学卷)第78页“孔融让梨”所附“成长伴读”中有这样一段话:试想,如果孔融小的时候和自已的哥哥、弟弟去抢梨吃,他后来还会长成谦谦君子,还会和阮籍、检康等人并称为“竹林七贤”吗?没有人会把一个凡事不懂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贾雷;;[J];咬文嚼字;2010年12期
叶芝余;[J];瞭望;1996年38期
;[J];人民公安;2010年22期
叶芝余;[J];瞭望;1996年42期
;[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年04期
叶芝余;[J];瞭望;1996年30期
乔世华;;[J];咬文嚼字;2011年03期
封常曦;;[J];咬文嚼字;2006年07期
金正录;;[J];咬文嚼字;2008年09期
叶芝余;[J];瞭望;1996年28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天津古籍出版社社长
刘文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杨全强;[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田雪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的详细情况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宋严羽《沧浪诗话》:“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后世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又称为“建安体。”北齐邢邵《广平王碑文》:“方见建安之体,复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南朝肖纲《与湘东王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宋严羽《沧浪诗话》:“建安体,汉末年号,曹子建父子及邺中七子之诗。”这一时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并出,诗风“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词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文心雕龙·明诗》)后世称这种风格为“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又称为“建安体。”北齐邢邵《广平王碑文》:“方见建安之体,复用正始之音。”“七子”中,各人又都有并称。曹植与王粲、刘桢并称“曹王”、“曹刘”。南朝肖纲《与湘东王书》:“远则扬马、曹王,近则潘陆、颜谢。”钟嵘《诗品》:“昔曹刘殆文章之圣。”王荣与刘桢并称“王刘”。胡应麒《诗薮·内篇》:“王刘以降,敷衍成篇。”
建安文学与建安七子
曹操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又善属文,爱文士。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在中国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探讨文学,歌功颂德,抒发情怀,写征战之苦,述社会之乱,相互批评、磋商,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发展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刘协的一个年号,东汉末,董卓乱后,军阀割据,战事频仍。长安、洛阳皆废毁。献帝从长安到洛阳,又被曹操迎接到许昌。这一年(即196年)改兴平为建安元年。
220年,曹操死,献帝禅位于曹丕。建安文学,通常指从汉末到魏初这个时期的文学,但并非仅限于这25年。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东汉王朝处在大分裂、大动荡、军阀混战中,在文学上却放射出绚丽的异彩。这是与当时社会各方面的因素有关的。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生当魏晋易代之际,经历了较常人更多的人生坎坷和磨难。他们以其不同凡俗的道德文章和社会文化行为,有力地影响着两晋文风、世风和士风。但是,有关他们的一些史实,如七贤指的是哪七个人,竹林当作何解,竹林之游的起迄时间等,都有一些不同看法。本文梳理史实,详为考证,对竹林七贤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颇有影响的文士阶层。他们在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和造诣,他们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他们的个性精神和人生追求,对当时的社会和世风,对魏晋文化的形成,对其后的文士阶层,乃至对整个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他们,学术界一向多所留意,出现了一些很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但也有一些问题尚待澄清,如竹林七贤之称、竹林所在地、竹林之游的时间、七贤何以有竹林之游等等。关于这些问题,笔者有一些粗浅之见,发表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一、关于竹林七贤之称
  七贤之称始见于东晋孙盛《魏氏春秋》。《三国志魏志王粲传》附《嵇康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云:
  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文选》颜延之《五君咏向常侍》注引《魏氏春秋》亦载:“康寓居河内之山阳,与河内向秀相友善,游于竹林。”阮籍、嵇康等人同游于竹林,人数恰好和孔子所说的“贤者七人”相吻合,故时号“竹林七贤”。
  稍后于孙盛的袁宏有一部《名士传》,他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王浚冲为竹林名士,裴叔则、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舆为中朝名士。”(见《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于是又有了竹林名士之说。但是,袁宏所说的竹林名士仅有阮籍等六人,而不包括阮籍的侄子阮咸。因此可以说,竹林七贤之说自袁宏开始已经有了不同的说法。
  《魏氏春秋》记竹林七贤事仅“游于竹林”一语,太过简略。比较而言,《事文类聚别集礼乐部》引《魏记》和《世说新语》,对竹林七贤的记载就显得详细一些。《魏记》这样写道:“谯郡康,与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友善,号竹林七贤,皆豪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世说新语任诞篇》亦载: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七贤虽非同郡同里,但因他们“皆豪尚虚无,轻蔑礼法”,有相同或相似的志趣爱好,对当时的社会有大体相同的感受,故能慕名相访,一见如故,“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把身外的险恶、世事的龌龊忘了个一乾二净。
  根据《魏氏春秋》《魏记》和《世说新语》等书的记载,竹林七贤包括陈留阮籍、阮咸叔侄,河内山涛、向秀,祖居谯郡而寓居河内山阳的嵇康,琅邪王戎,沛国刘伶。这也是后世较为一致的看法。但据史料记载,参与竹林之游的还有另外两个颇为重要的人物,他们就是吕巽、吕安兄弟。吕氏兄弟是魏镇北将军吕昭之子。巽字长悌,曾任相国掾,依附于司马氏,深得司马昭的宠信;安字仲悌,气慨不凡,不喜仕宦。二人与嵇康、山涛、向秀等有交往,尤其是吕安,还是竹林之游中的活跃人物。
  吕安是东平(今山东东平)人,与嵇康是好朋友,每当思念嵇康之时,不远千里,命驾从之;有时嵇康不在,其兄嵇喜想代替弟弟招待,吕安却是不屑一顾,宁愿独宿车中,也不与嵇喜来往。待嵇康回来,尽兴方去。《晋书嵇康传》称:“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向秀与吕安也是好朋友,《晋书》本传说他“与康偶锻于洛邑,与吕安灌园于山阳,收其余利,以供酒食之费。或率尔相携观原野,极浪游之势,亦不计远近,或经日乃归,复修常业。”竹林七贤中年龄最长的山涛,和吕安也是很要好的朋友,《晋书山涛传》载:
  (山涛)性好老庄,每隐身自诲。与嵇康、吕安善。后遇阮籍,便为竹林之游,着忘言之契。吕安不仅与嵇康、山涛、向秀是好朋友,而且待嵇、阮等人会合后,他还参与了竹林之游。既预竹林之游,则其和竹林七贤的关系也就不言自明了。有人认为竹林七贤中王戎最小,竹林之游时,王戎方及弱冠,与众人年齿悬殊,名列七贤之中,恐非得当。而吕安与嵇、阮等人情款,理应列名竹林贤士。此说与理可通,可惜史无此称,只好暂备一说。
  吕安的兄长吕巽,原来与嵇康也是至交,正如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所云:“昔与足下年时相比,以故数面相亲,足下笃意,遂成大好。由是许足下以至交,虽出处殊途而欢爱不衰也。”后来,吕巽计淫弟媳,吕安欲告发,嵇康因是吕氏兄弟的朋友,从中调停,所谓“盖惜足下门户,欲令彼此无恙也。”不料吕巽出尔反尔,诬告吕安不孝,吕安因此下狱。嵇康愤而与吕巽绝交,上书为吕安辩白,结果也被牵扯进去。嵇康与吕巽交恶在魏元帝景元中,竹林之游在此之前,就时间上推论,吕巽也有参与竹林之游的可能。不过,竹林七贤之说乃是取孔子“贤者七人”之意,故当时孙盛等仅举七人,如将吕氏兄弟列名竹林名士,虽无妨大雅,却有碍宏旨。
。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指&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的区别
建安七子与竹林七贤的区别
1,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指&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其他回答 (1)
中国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嵇康(224—263)】

  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国侄县(今安徽宿县西南),改姓嵇。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山涛(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建安七子:孔融(一说曹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 分别是谁
三曹是建安里的吗?
建安七子是指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的7位文学家: 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 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籍元瑜、汝南应炀德琏、东平刘桢公□。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魏时七位名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的合称。 他们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三曹不是建安里的
其他回答 (5)
建安七子: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三曹是建安年间,但不属于建安七子
谯国嵇康、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内向秀、沛国刘伶、陈留阮咸、琅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干 阮瑀 应玚 刘桢 7人中,除孔融外,其他6人都依附于曹操父子。
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 ,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 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三曹是建安年间的人
不是吧,当然不在啦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 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竹林七贤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