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把被盗走的唐太宗游地府的两个浮雕像要回来

广安华蓥崖壁惊现唐太宗李世民石刻浮雕 国内罕见(图)(1)_广安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 > 图片新闻 > 内容
广安华蓥崖壁惊现唐太宗李世民石刻浮雕 国内罕见(图)(1)
7月10日,华蓥市永兴镇陈家湾村村民指认李世民石刻浮雕所在的梓H观遗址。&
  7月10日,华蓥市永兴镇陈家湾村6组发现古代石刻浮雕,专家已初步认定该浮雕为唐太宗李世民。
  浮雕位于当地原古道场梓H观遗址处的五座石龛的最中间的石龛内,凸出龛内石壁表面约2M,因时代久远和风化,人物面部已看不出刻纹,但整个服饰和两手握腰带姿势仍能明显看出来,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像极为相似。“文革”时期,梓H观被毁,因该像表层被壁画所遮掩,故躲过一劫而相对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编辑:米奇New Page 1
中国古代石刻(下集)(本集无视频)
       
  这尊石雕像已经永远从地球上消失了,它曾经是世界上最高的站立佛像,高达53米。源于印度的佛教雕像,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一带,却长出了古希腊的外貌,高鼻深目,波浪型的长发,宽大轻飘的外袍。这是因为从公元1世纪到6世纪期间,这里曾经被来自希腊的亚历山大王朝统治,希腊的雕塑艺术因此被传入。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一种特别的艺术流派,叫健陀罗艺术。&
  佛像的神秘表情和艺术信息传过帕米尔山口,再通过塔里木盆地东进的时候,东方的千年帝国正处在战乱时期。汉代结束后,从魏晋到唐朝,长达四五百年的时间,中国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动荡时期。社会的混乱、痛苦蕴积了新的文化精神。追求解脱和安宁的佛教在人们的心中播下希望。&
  成千上万的人怀着虔诚的心情,在山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凿窟造像。中国的石雕艺术由此出现了巨大的转变,外来文化和本国传统的结合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佛教石刻艺术时代。&
  在河南省洛阳的南面,伊水穿过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两岸的山岩构成了一条石刻艺术的天然长廊。龙门石窟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像97000余尊。佛像雕塑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雕塑艺术的主流,著名的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四大石窟都开凿于这个时代。&
  龙门石窟的宾阳洞开凿于公元六世纪的北魏时期,前后用了24年才完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详,是北魏中期石雕艺术的杰作。所有造像在形式风格上明显地受到印度或西域式样的影响,比较端庄,很少有生活气息。&
  北魏时期造像的风潮一直传播到大海边。在中国山东的青州,一个叫“龙兴寺”的佛教寺院内,考古出土了公元5世纪到7世纪建造的400多尊佛教造像。&
  青州佛教造像中年代最早的是北魏晚期的作品,数量不多,其中绝大多数是这种带有背屏的造像,这是最早从中亚传入的中国造像样式之一。&
  造像的主体大多由三个佛像组成,中间是被供奉的主佛,两旁是服侍主佛的菩萨。中间主佛的形象主要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在不少佛像中,还可以看到龙的形象。说明即使在引进外来文化的最初,中国工匠也已经不自觉地融入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特色。&
  飞天是佛教世界中美丽的天使,她们演奏着各种乐器、载歌载舞,完全是人间少女的活泼和灵巧。到了公元6世纪的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刻开始更多地融合进当时中国文人的审美时尚,变得清秀飘逸起来。佛像大多身材单薄、肩部低垂,具有汉族人的身体特征。&
  佛像面部的颧骨得到真实的刻画,微微突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者形象。这样的造像风格来自汉族士大夫阶层传统审美情趣的影响,它先在南方的汉族王朝兴起,很快波及北方。佛像在服饰上“褒衣博带”式的风格也来自南方的影响,来自印度的佛只是到了中国后才穿起这种宽衣大袖的长衫,这是典型的汉族传统服装。&
  公元6世纪中期以后,佛教造像的风格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佛像的面部大多丰满圆润,体态敦实厚重,表现出北方民族健壮有力的体魄特征。所有造像的服饰都轻薄贴体,显露出佛像极为健康优美的身段。服饰的造型方式也变得简练明快,不再用严谨的浮雕方式表现大衣繁密厚重的衣褶,而只是在大衣的表面,用阴刻的线条或绘画的方式简单地表现出衣服的纹理。&
  这尊基本保存完好的观世音菩萨立像尤其充分地表现出了当时青州造像的精湛工艺。整体造像造型准确,沉静的面部表情和端庄的体态完美协调,雕刻手法细腻写实,又富有神韵。即使是造像的背部,也得到了一丝不苟的刻画,每一条披帛、每一丝衣衫的纹理都被交待得清清楚楚。&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国进入文化空前繁盛的时代,青州佛像的艺术风格又一次出现变化。体态富足的佛像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他们面含微笑,神情安详,表现出十分满足的内心感受。唐代的中国雕刻家在技巧方面已经相当纯熟,对佛像雕刻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龙门石窟奉先寺里的卢舍那佛像就是唐代佛教造像的代表作。根据造像铭记载,当年,武则天为了建造奉先寺,捐助了脂粉钱两万贯,还亲自率领朝臣参加了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之意。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卢舍那佛已经完全摒弃了印度人的形象,变成了地道的中原汉人。雕刻手法也在吸收外来技法的基础上完全中国化了。从此,这种类型的佛教造像就成为中国特有的菩萨形象。
  那时的大唐王朝是世界上最发达和先进的帝国。首都长安也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唐朝的兴旺源于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集威严和宽厚、果断和仁慈于一身,正是他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业。&
  唐太宗死后埋葬在这个风景秀丽、山环水绕的地方。今天的九旧揭淮丫チ送盏姆缑玻捎谡饫锸粲谑已抑剩苋菀自馐芊缬昶苹担唤錾搅杲ㄖ慈晃薮妫土械纳绞菩翁逡哺谋淞瞬簧佟T诹昴骨共辛糇乓恍┑蹦甑氖獭&
  这个残块的外貌和服装看起来不像是中原一带的人,很有可能是匈奴人。根据史书记载,当年在司马门内列置了十四国君长的石刻像,主要是西域一带归顺唐朝的国王。反映了贞观时期唐对西域的开拓以及与邻邦关系的盛况。当年这里还放有6匹石刻骏马浮雕像。&
唐石刻骏马(右一为拔箭图)
  今天保存在陕西省碑林博物馆的只有四座雕像,另外两匹在1914年被盗运美国。据说,这六匹马都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各次征战中的坐骑。公元636年,唐太宗命令当时著名的画家阎立本绘制六匹骏马图,分别雕刻在六块石屏上。据说,这六匹骏马都是来自西域草原的优良品种。&
  它们神态各异,体态矫健。三匹站立,三匹奔驰,匀称的整体结构和躯体的硕壮,都刻划出战马的特有姿态。石雕的技法源仍然沿袭汉代的风格,粗犷古朴,但是更加写实。
  被盗走的两匹骏马雕刻,一匹叫“拳毛m”,它在战阵中身受九箭,疲惫中仍然透露出刚毅之气。另一匹叫“飒露紫”,刻画了受箭伤的马由随将拔出箭矢那一刻的情景。&
  唐代结束后,像昭陵六骏这样生动的石雕作品不多见了。而曾经在唐朝盛极一时的石窟艺术也逐步走向平缓。从公元9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中国北方的石窟艺术日渐衰落,但在长江流域却又出现了新的创造。&
  这是一个人间的奇迹。乐山大佛通高71米,坐身高59.96米,肩宽28米,是中国最高的弥勒石刻大佛。建成于公元803年,前后花费了18年时间。开凿乐山大佛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他当时在凌云山顶上,看见山下的江水常常颠覆舟楫。于是发宏誓愿,开凿弥勒大佛,使得江河安宁。&
  宋代以后,中国佛教造像的材质更多选择泥土和木材,大型的石佛越来越少。而佛教也在经过几百年的融合后,具有了更为突出的中国气质。成熟的中国文化显现出自己特有的风格,优雅与平和的精神追求占据了中国人的心灵。宋代以后,在中国文人的生活中,一些石雕工艺承载了对人生和高尚品格的宿求。&
  印章原本只是一种身份的标识,后来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篆刻艺术集书法和雕刻于一身,虽然表演的舞台并不大,却同样有着广阔的创造天地。印章的装饰性雕刻也成为一项专门的技艺,直接影响到印章的艺术品味。印章的好坏还与石材的质量直接相关。浙江省的青田,盛产一种漂亮的石头,叫青田石。这些石头的名字也都极富诗意,灯光冻、黄金耀、封门三彩、龙蛋。有些石头的价值甚至超过珠宝。由于这种石头质地温润,适宜加工和雕刻,因而青田石雕的历史十分悠久。佛教盛行的唐代,出现了各种精致的小佛像,香炉等佛门用具。但是,青田石雕最著名的用途莫过于文人的篆刻石材。&
  乾隆皇帝八十岁大寿时,有一个大臣奉送了一套六十枚青田石雕刻而成的《宝典福书》印章。在众多的宝物中,这件物品深得皇帝喜爱。一枚枚小小的印章寄托了人们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许,融汇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到了明清两代,汉唐时的洒脱、粗犷和无拘无束的创造已经成为过去,一些更为精致和细腻的石雕工艺品开始大行其道。在皇帝的宫殿里,大量的石雕极尽繁杂与华丽。雕刻中有各种各样龙的形象,它们威严而神圣,腾云驾雾,展现着数不清的姿态和神情。还有石狮子守卫着皇家,这些石狮子虽然威风凛凛,但是形象千篇一律,雕刻手法也没有太多变化。&
  在洛阳关羽的陵墓前,摆放着许多小狮子,它们的模样相当可爱温顺,姿态也要活泼一些。其实,石狮子也是舶来品,狮子原产自非洲,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所以石狮子的形象有希腊雕塑的风格。而在中国民间,石狮子也是最流行的装饰,一般小康人家的石狮子就像忠实的宠物犬。皇帝的陵墓前也有石狮子,在这里,它是石像生的头领。&
  陵前放置石像生,起源于秦汉或更早的时代,历代在种类和数量上有所差异。到了唐代,石像生基本成型。今天,我们在武则天的乾陵前,就能看到气势磅礴的石像生体系。20尊石翁仲,分列东西两侧。石人像都是武士打扮,身穿宽袖长袍、双手拄剑,表情肃穆凝重。鸵鸟并不是中国自己产的动物,它第一次出现就是在武则天的乾陵。人们推测,这可能是当时外国进贡的礼品,深得女皇帝喜爱,所以放在了陵墓前。在乾陵里面,还放着61番石像。虽然它们的头部已经缺失,但可以从服饰上明显地看出少数民族地区或者外国的痕迹。据说这是武侧天为了纪念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下令雕刻的。石像生的葬俗一直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皇朝清朝。&
  但是,千百年来,石像生的形象却没有太大的变化。骆驼是明洪武年后,才被列为帝陵神道像生之一,这也许是惟一的创新。如果不是因为气派的神道衬托,这些石像生的形象多少显得有些呆板。但是,在明十三陵,也还有不少更值得人们观赏的石雕艺术品。四个工艺精湛、风格华美的华表,立在神道碑亭的四个角落,都是汉白玉石雕刻成的。
  这块巨大的青白石,有12米高。是中国现存古代牌坊中最大的一座。虽然是石料,却真实再现了中国古代木结构的卯榫技艺。牌坊最早是用来分割居住区域的标志,后来被赋予了古代中国人的人生理想,经常用来表彰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的高尚的人。“贞节牌坊”、“烈女牌坊”和“孝子牌坊”,在中国各地比比皆是。在河北于家村就有这样一座贞节牌坊。&
  在冰冷而富丽的巨大象征物后面,是很多妇女悲惨痛苦的一生。但是,牌坊也是中国传统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仔细观赏这些细微的部分,我们会为一种细腻和温暖的风格而感动。&
  对于中国民间而言,石刻艺术既没有皇宫里的森严,也缺乏文人的优雅,但也一样是日常生活的重要装点,有时还具有一定的神圣意味。在于家村的村口,有这样一幢石头房子,在它的背后,有一个相当传奇的故事。传说,明朝时一个叫于喜村的狂人发誓要盖一个九层高的石头房子,可以望见遥远的皇都。&
  坚强的于喜村一个人盖起了房子,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把几吨重的大石块堆积起来的。十三年后,于喜村终于盖到了第三层,但是他没有来得及完成愿望,就永远离开了钟爱的石头世界。这个叫清凉阁的房子从此成了于家村的一个象征,中国文化崇尚坚毅不屈的精神,那正是石头的品格。&
  时间可以带走很多东西,青春、快乐和宝贵的生命在无情的大自然面前显得十分脆弱,但对坚定的石头却无可奈何。人们把容易流逝的故事和形象镌刻在石头上,借助石头的永恒,保留住我们的过去。它们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它们是永远的赞歌和纪念。
        
本书由“”免费制作
点击“”网,免费获取更多精彩电子书
本书资料来“”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电子书仅限私人交流,请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被称为什么_百度知道
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南征北战驰骋沙场,统一全国的六匹战马被称为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昭陵六骏是原置于昭陵唐太宗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情景。每幅画面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昭陵六骏”雕刻在高二点五米,宽三米的石板上,分两组东西排列。
  东面的第一骏名叫——“特勒骠”,黄马白喙微黑,毛色黄里透白,故称&骠&,&特勒&是突厥族的官职名称,可能是突厥族某特勒所赠。
   李世民在619年乘此马与宋金刚作战,史载:唐初天下未定,宋金刚陷浍州(在今山西境内),兵锋甚锐,&特勤骠&在这一战役中载着李世民勇猛冲入敌阵,一昼夜接战数十回合,连打了八个硬仗,建立了功绩。唐太宗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
昭陵六骏。六匹骏马的名称:一是飒露紫,二是拳毛騧[音guā] ,三是青骓,四是什伐赤,五是特勒骠,六是白蹄乌。
&昭陵六骏&.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唐太宗李世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京杭大运河之父”——隋文帝“泰陵”游
记得儿时每到寒冬腊月,冰天雪地的晚上,少不经事的额就会坐在额妈烧的热腾腾地烧炕上,借着额妈纳鞋底的油灯一闪一闪的亮光,手捧诸如《三国演义》、《三侠五义》、《七剑十三侠》、《隋唐演义》等小说,如饥似渴地看个没完。
“京杭大运河之父”、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也就顺理成章的进入了额幼小的“记忆场”。
长大后知道了隋文帝杨坚的陵墓就在家乡咫尺之遥的武功县杨陵镇,杨陵就是因为是隋文帝杨坚的陵墓所在地,所以才有“杨陵”这个大名。
第十七届杨陵农高会期间,庚寅九月二十八日上午,由家门口翠华路汽车站上了5路公共汽车,刷公交卡票价5角到达西安火车站,在西安火车站售票厅,15元钱买了一张西安至敦煌K591次车票,10时56分列车准点发车,运行85公里54分钟到达杨陵火车站。
出站后在杨陵火车站紧西边的杨陵汽车站内服务台,问工作人员到隋文帝泰陵该乘那一路公交车,包括服务台内的工作人员和站内的其他工作人员,都是一问三不知。只好问汽车站外出租车司机,要价20元不还价。无奈之下问摩的司机,至少也得13元,还价往返20元搞定。坐上摩托车,一溜烟功夫就到了隋文帝杨坚陵墓“泰陵”之下,摩的司机锁好摩托车,老夫把装有毛背心和不锈钢旅游壶的手提袋挂在摩托车车把上,交代摩的司机看好他的摩托车和老夫的手提袋。怎奈乐极生悲的摩的司机掉以轻心,满不在乎地言说他也没有上过“泰陵”,提上老夫的手提袋,非要跟着老夫一块儿上“泰陵”不可。两人三脚并作两步,大步流星,一鼓作气上到“泰陵”顶上,登高望远,“泰陵”四周的田园风光,深秋美景令老夫不由自主,自顾不暇地端起照相机,噼里啪啦拍了个没完没了。得意忘形之时,还趾高气扬地站在“泰陵”顶上的水泥标杆上,让摩的司机来了个“实况转播”。这才意犹未尽,心有不甘地走到“泰陵”底下的猕猴桃园里,继续着“实况转播”的游戏。
说是迟,那是迟,但见摩的司机犹如脱兔一般,撒脚跑向摩托车停放点,但已经晚了一步,眼看着摩托车被蟊贼骑着绝尘而去。
摩的司机赶快打了杨陵110报警,杨陵110告诉摩的司机,给就近的五泉镇派出所打电话,不到20分钟,警车就赶了过来。记录了案底后,老夫和“西瓜皮当帽子,霉到顶了”的摩的司机一同坐上警车,给了摩的司机20元车费,在“现代农业创新园 国际科技合作园”汽车站下了警车,歪打正着进了第十七届杨陵农高会“现代农业创新园 国际科技合作园”的展馆。
本来在杨陵汽车站门口就和摩的司机说好了,游览了隋文帝泰陵后,再到隋文帝泰陵南边的庙里参观,这下全泡汤了,留下的遗憾,只能等有机会再来一次游览了。
由于“现代农业创新园 国际科技合作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附近也没有卖吃食的,忍饥挨饿到了“现代农业创新园 国际科技合作园”闭馆。乘车回到杨陵火车站,急匆匆吃了一碗臊子面,下午5时22分,坐上已经晚点了10多分钟,宝鸡至连云港的1148次列车,票价7元,晚上7时50回到了家,结束了一天充满奇遇,并不圆满的快乐旅游。
由西安火车站到杨陵镇火车站的往返火车票。2010.11.
杨陵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东以漆水河与武功县为界,南以渭河与周至县相望,北以河与扶风县毗邻,西与扶风县接壤。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
政区人口面积
全区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辖李台乡、杨村乡、大寨乡、揉谷乡、五泉镇四乡一镇及杨陵街道办事处,87个行政村,总人口19.5万人。
政区自然特征
杨陵区三面环水,宝鸡峡二支渠、渭惠渠、渭高干渠等人工渠系越境而过,水资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区内地势南低北高,依次形成三道塬坡,海拔435米至563米。境内塬、坡、滩地交错,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年降水量635.1毫米至663.9毫米,年均气温12.9℃,属暖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区。
杨陵区系由武功县的原杨陵镇逐步演变而来。1979年2月,成立武功县杨陵特区。1982年6月,特区改属宝鸡市直辖。1982年10月,将今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特区。日,国务院批准在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仍属宝鸡市直辖;日,杨陵区改由咸阳市直辖。
因杨陵区的今地域由武功、扶风县的原辖地组成,所以,本区成立前的建置沿革随武功、扶风县的建置沿革变更而变更。具体沿革如下述。
早在5000年以前,区域内既有先民繁衍生息。传说尧舜时代,居住着有邰氏氏族。有邰氏的女儿姜女原,作了轩辕黄帝曾孙帝喾的正妃,姜女原的儿子名弃,“教民稼穑”有功,被帝舜擢拔为主管农业的官员——后稷,封邰国,赐姓姬,为周族始祖。传至商朝后期,周文王建都丰邑,邰地仍属周的领地。周、秦时期(前11世纪~前20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都镐京,今区域系京畿之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因秦襄公护驾有功,将岐丰之地赐予秦。此后,区境便成为秦国的辖区。
秦孝公为了革除分封制的弊端,加强朝廷集权,于公元前350年在辖地推行朝廷、郡、县、乡、亭、里六级行政管理体制,设邰、武功等41县。邰县治所在今区域。武功县治所在今眉县东20公里处。秦末,项羽入关,废郡县,兴分封,将秦内史和上郡分成雍、翟、塞三国,谓之三秦。壅国都废丘,即今兴平县东南十里南佐村一带,邰县属壅国辖地。
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06~581年)西汉初,沿用秦制,邰县仍属内史辖区。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以长安为中心,分置左右内史。长安以东为左内史,长安以西为右内史,邰县属右内史辖地。太初元年(104),改长安以东为京兆尹,渭城以西为右扶风,长陵以北为左翊,谓之三辅。设司隶校尉,统领三辅。右扶风治所长安,领邰县等21县。
三国时,关中系曹魏辖区。魏文帝改京兆郡,左冯翊为冯翊郡,右扶风为扶风郡。扶风郡治所迁至槐里,领武功、美阳等10县。美阳县治今传扶风县法门镇,武功县治未变。今区域分属武功、美阳二县管辖。
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在扶风郡治槐里置始平郡,领武功等五县;迁扶风郡治至池阳,即今泾阳县,领美阳等六县。今境域分属武功、美阳二县管辖。郝连勃勃昌武元年(418)十二月,武功、美阳均属夏之北秦州。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美阳县,置周城县,治所周原,将美阳县地域并入周城县。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废武功县,置武功郡,治所始在中亭川,后迁至邰城。复置美阳县,治所始在邰城,后迁至崇正镇,辖武功县全境和扶风南部。武功郡领美阳等十二县,今区域曾先后分属周城县、武功郡和美阳县管辖。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废武功郡和美阳县,复置武功县,治所中亭川;将美阳县地域并入歧山县。移周城县治于眉城。在原周城县址设三龙县。今区域分属武功县、周城县管辖。
隋至五代时期(581~960年)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郡设州。武功县归属雍州。今区域的隶属关系亦随之变更。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州复郡。京兆郡领武功等22县,郡治长安。扶风郡领岐山等10县,郡治雍城。今区域亦随关中区划的变更而变更。
唐代初,将全国划分为关内等10道。道下设府州,府州下设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京兆郡为雍州;三年(620)置稷州,领武功、扶风等四县。扶风县治所长宁。太宗贞观元年(627),废稷州,改隶雍州,撤扶风,并其地入武功,贞观八年(634),改岐州为凤翔府。本区域分属武功、扶风管辖。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复置稷州,领武功等5县,属京兆府;大足元年(701)废稷州,武功仍属雍州;玄宗开元元年(713),武功改属京兆府。后唐同光元年(923),武功改隶凤翔府;明宗长兴元年(930),复属京兆府。后晋置武功郡,隶属昌军路。后周改郡为县,隶永兴军路。在此期间,扶风县置未变。今区域仍分属武功、扶风管辖。
宋至清时期(961~1911年)宋初,分全国为15路,后增至23路。路辖府、州、军。府、州、军辖县。武功县隶属永兴军路京兆府;徽宗政和八年(1118),改隶环庆路醴州;扶风县隶秦凤路凤翔府;高宗建炎元(1127),扶风县更名为扶兴县,旋复旧名,隶凤翔路凤翔府。
  北宋末年,金人占领北方,行政区划沿袭宋制,分统治区为19路。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武功县隶京兆府乾州;孝宗淳熙十六年(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名武亭县,仍属乾州。
高宗绍兴十二年(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扶风县隶熙秦路凤翔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隶凤翔路凤翔府。
元改全国11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四级政权机构。其中也有路领州、县者,还有府、州不属路而直属省者。建国号为“元”之前的世祖至元元年(1264),武亭县复名武功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乾州;扶风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凤翔府。
 明改全国为二直隶及13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辖府、州、县。太祖洪武九年(1376),武功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乾州;扶风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凤翔府。清分全国为23省,省下设道、府、州、县。圣祖康熙五年(1666),武功县隶西安府;扶风县隶凤分阝道凤翔府。世宗雍正三年(1725),武功县改属乾州。此期间,今区域的归属分别随武功、扶风两县归属关系的变更而变更。
中华民国时期(年)中华民国建立后,分全国为28个省及西藏地方。民国2年(1913),陕西省领关中、榆林、治中三道。武功、扶风两县均为隶属关中道。
中华民国17年(1928),撤销道制,只存省、县两级,武功、扶风直属省辖。
中华民国27年(1938),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成立,两县均属其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建国后,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整编为宝鸡、咸阳等9个专区和1个直辖县。武功、扶风县隶属宝鸡专区。日,撤销宝鸡专区,县归省直辖。日,兴平、武功、扶风县合并为兴平县,时称大县。日,恢复宝鸡专区及武功、扶风县建制,武功、扶风县仍归宝鸡专区管辖。1979年2月,成立武功县杨陵特区。1982年6月,将武功县杨陵区改属宝鸡直辖市。1982年10月,将扶风县的杨陵特区改属宝鸡市直辖。1982年10月,将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特区。日,国务院批准在武功县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仍直属宝鸡市。日改为直属咸阳市。日,国家级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成立,杨陵区划归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
经济概况 
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39.9亿元,增长1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增长30.8%;财政总收入1.4亿元,增长27.8%,地方财政收入8038万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万元,增长22.1%,农民人均纯收入5744元,增长21.3%,全区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区、乡、村工业企业同步发展,现有工业企业136家。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农资农药、饲料加工、建筑建材行业等。
按照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区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设施大棚、小麦良种、苗木花卉、奶肉牛和生猪养殖等“五个万”工程。2009年建设成设施农业大棚5000多亩、2300多座,中棚1000多亩,大棚蔬菜已陆续上市收益,俏销北京、上海和西安、宝鸡等地。以“一品官村”西甜瓜为试点,推行标准化生产,经济效益明显。初步形成了良种业、无公害精细蔬菜业、奶畜业、名优新特杂果业以及苗木花卉业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
以专业市场、房地产、商贸开发为主,建成了一批安居工程、专业市场和商贸区,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宜人居,顺利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荣获国家卫生区称号。
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科技及品牌优势,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农资农药等特色优势产业,2009年新签约项目45个,合同引资27.9亿元,已开工建设项目38个,完成投资6.1亿元。我区被评为2009年度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单位。
2009年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1.4亿元和8038万元,增长27.8%和18%。区内设有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
区内交通畅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班车目标。陇海铁路、西宝中线公路和西宝高速公路贯通全境,客货运输便利。邮电通讯发达,实现通讯传输数字化。互联网、无线移动通讯深入城乡广大居民家庭。全区有线光缆电视转播电视节目40多套。
杨陵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所在地,农业科研教学单位集中,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成果丰硕。驻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大学云集着70多个学科、5000多名农业科技精英,先后为国内外培养农业科技人才7万多名;5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后产生的经济效益达2500多亿元。
全区共有高级中学1所、乡办初级中学5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29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24000多人。率先在全省通过了“两基”达标验收,教育普及率100%,脱盲率98.2%。职工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体机构及活动设施齐全。乡(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区内有《农业科技报》等2家报社,报纸发行全国。有各级图书馆、站、室86处,大中型书店6个,藏书20多万册。
区内拥有卫生医疗机构21个,病床238张,卫生员312人。村级医疗站66个,个体诊所49个,医护人员149人。全区“四苗”普及率100%;无典型地方病病例发生。杨凌示范区医院暨陕西省人民医院协作医院,设备先进、水平一流,全天候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地方特色农业
杨陵良种业发达,各类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每年向省内外提供大批量农、林、牧优良新品种,产品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无公害精细蔬菜、猕猴桃、草莓、樱桃、酿酒葡萄等俏销全国各地;恒兴果汁、妙味乳品、当代蜂业产品等出口欧美等地。
人文自然景观
境内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隋文帝杨坚陵泰陵、古农师后稷封地邰国遗址、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地庆善宫遗址等文物古迹。后稷教稼园、周尧昆虫博物馆、水保所人工降雨大厅、中国克隆动物基地、新天地设施农业园等一大批富具科普内容的旅游景点蜚声海外。亚洲第一规模的水上运动中心、邰城休闲广场、杨陵“蘸水面”、绿色无公害蔬菜等令游人留恋忘返、赞不绝口。
坐在西安至敦煌途径杨陵的K591次列车上的“兴平稼娃”。
杨陵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这里建立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此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这里共有10家农业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学校。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等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农科城”。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科教基地和国家惟一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所在地,杨陵以“农科城”闻名于世,是世界上少有的农业科技力量、科研成果和农业高科技产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杨凌”品牌已享誉国内外。示范区成立九年多来,这里由“农科乡”变成“农科城”,城市面貌的改进速度、高新企业的进驻速度、产学研的结合速度、科研水平的长进速度等都呈快速增长态势。如今每年11月举办的杨凌“农高会”参加人超过百万人次,已成为全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原隶属于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科院和陕西省的在杨凌的10家科研教学单位进行实质性合并,组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学校的合并,实现了科研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实质性整合,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为我国第一所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型大学。这两所高校,学科涵盖理、工、经、管、文、法等门类。拥有博士授予点58个,硕士授予点78个,农业科教人员4000多名,在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6位院士,每年可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000多人,本专科毕业生10000多人,累计培养出7万多名农业科教人才。拥有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研究中心26个,每年可取得农业科研成果50多项,累计培育5000多项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2500亿元。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科教人员普及和示范基地辐射,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不仅在区内开花结果,还在附近农村、省内甚至全国起到较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据统计,自示范区成立以来,已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000多项。为促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杨陵区采取得力措施,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持股、科技型企业注册、科研成果评估入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倾斜政策。一流的科研环境,多层次的人才梯队,权威的专家群体,领先的科研水平,可提供充足的科技人才资源和坚实的技术支撑服务。
正如杨陵区概述所写,一会儿是“杨陵”,一会儿又是“杨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闹得老夫一头雾水,难得糊涂。
“铁老大”也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火车票上印刷的是“杨陵镇”,火车站候车室上是“杨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却原来是从小“吃白馍,写白字”的“江大肚皮”当年来到杨陵,用给他主子克林顿吹萨克斯的狗爪爪一抹,就把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杨陵,抹成了“杨凌”。
呜呼哀哉!万幸的是,这只前总统克林顿的“憨八龟”没有窜的“黄帝陵”,如若不然,“黄帝陵”岂不成了“黄帝凌”了。画虎不成反类犬,梦想流芳百世,实则贻羞万年。
杨陵火车站内站台上的“杨陵镇”站牌和候车室上的“杨凌”铭牌。
站在杨陵火车站内1站台,西安至敦煌的K591次列车旁边的“兴平稼娃”,还有杨陵火车站候车室上的江记狗抹“杨凌”铭牌。
杨陵区现有工业企业136家。主要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农资农药、饲料加工、建筑建材行业等。农业 依托区内农业科技优势,建成小麦良种基地4.6万亩,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良种1000多万公斤。发展设施农业大棚3000多座、名优新特杂果9000多亩,建成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65个,奶肉牛存栏10000多头,初步形成良种业、无公害精细蔬菜业、奶畜业、名优新特杂果业以及苗木花卉业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
杨陵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所在地,农业科研教学单位集中,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成果丰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大学云集着70多个学科、5000多名农业科技精英,先后为国内外培养农业科技人才7万多名;5000多项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后产生的经济效益达2500多亿元。
全区共有高级中学1所、乡办初级中学5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29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24000多人。率先在全省通过了“两基”达标验收,教育普及率100%,脱盲率98.2%。职工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体机构及活动设施齐全。乡(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区内有《农业科技报》等2家报社,报纸发行全国。有各级图书馆、站、室86处,大中型书店6个,藏书20多万册。
区内拥有卫生医疗机构21个,病床238张,卫生员312人。村级医疗站66个,个体诊所49个,医护人员149人。全区“四苗”普及率100%;无典型地方病病例发生。杨凌示范区医院暨陕西省人民医院协作医院,设备先进、水平一流,全天候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杨陵良种业发达,各类良种繁育示范基地每年向省内外提供大批量农、林、牧优良新品种,产品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无公害精细蔬菜、猕猴桃、草莓、樱桃、酿酒葡萄等俏销全国各地;恒兴果汁、妙味乳品、当代蜂业产品等出口欧美等地。
站在杨陵火车站广场上的“兴平稼娃”。
杨陵汽车站旁边不伦不类,莫名其妙的欧式雕塑柱。
历史上有一个朝代非常重要,虽然短寿,但它却是结束中国南北分裂局面、封建社会走向鼎盛的关节点,它就是隋朝。从公元581年至617年,连头连尾也不过38年。但因为历史地位的重要和相承关系,史学界多将之与后来的盛世大唐王朝相提并论,惯称为“隋唐”。
隋朝共历三帝,即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隋恭帝杨侑。一般而言隋朝应该有三位帝王陵寑,但实际只有一座帝王陵寑,即隋文帝杨坚的泰陵。第二代皇帝、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荒淫之君隋炀帝杨广未得善终,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人勒死在扬州,葬身异地。隋恭帝杨侑是杨广的孙子,系元德太子杨昭的之子。隋炀帝杨广被农民起义军逼得逃亡扬州之时,公元617年攻入长安的李渊,立时年只有13岁的杨侑为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次年五月,李渊取代杨侑称帝,隋亡唐兴。自然而然隋恭帝杨侑是不可能有陵了。
隋炀帝杨广实际上是有坟墓的,但因为简单,不能称陵,位于今杨州邗江区境内的“雷塘”。当年,50岁的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逼到行宫寑室内勒死,皇后萧氏令宫人把床当棺,将隋炀帝杨广就地给埋了。后来重新收敛,葬于吴公台下。这里有一个说法,就是当隋炀帝杨广的尸体被从临时棺材里弄出来后,竟然如活着一样,大家都觉得惊奇。此即史书上所说的,“发敛之始,容貌若生,众咸异之”。后来,唐王朝平定江南后,才将之改葬在名叫雷塘的地方,做了像样的坟墓。再后来成一堆荒冢,至宋时已无地面建筑,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皇墓墩”。
泰陵,当年的规模很大,“高五丈,周数百步”。据说因为隋炀帝杨广弑杀了父亲,觉得内疚,特地为隋文帝杨坚营建了一座气派的陵寑,以示自己的孝心和忠心,彰显清白。据《隋书》所记,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太陵的营建时间应该不晚于隋文帝杨坚驾崩前三年,即公元602年。《隋书·后妃传》记载,隋文帝杨坚的皇后文献独孤皇后病死于仁寿二年,即公元602年,“后崩于永安宫,时年五十岁,葬于泰陵”。实际上,隋文帝杨坚死时已64岁,这在过去也算是高寿。他41岁时称帝,在位共24年,依过去皇帝即位第二年即卜选宝地的旧制,杨坚的泰陵肯定是生前即着手筑建的。有资料称,泰陵是杨坚生前自己择选出来的风水宝地,而且规制都是他定的,遗诏嘱,“既葬公除,行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劳改定。”(《隋书·高祖本纪》下)
隋文帝杨坚与汉高祖刘邦一样,钟情于渭水两岸。隋文帝杨坚称帝建都时沿用汉长安城,但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战乱,此时的长安城破败不堪。于是,在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即称帝次年,隋文帝杨坚下令在龙首原以南的平原上建立新都,命名为大兴城。自然,杨坚对风水宝地的卜择也不会不重视。泰陵在渭水北岸的三畴原上今陕西杨陵区境内,离中国古代早期王朝周朝的发祥地岐山并不算太远。极目远眺,近可闻渭水声响,远可见终南山背影。
从当年的地理、自然环境来看,三畴原确是一个好地方,作为开国之君,隋文帝杨坚还是颇有眼光的。但隋文帝杨坚的风水没有看错,在接班人的选择上却看走了眼,让自己的泰陵成了这块龙脉兴旺之地上的一座孤冢,无儿孙相伴,本该建陵在泰陵附近的隋炀帝杨广魂断江苏扬州,让亲戚李渊轻易占有了应该属于杨姓的三百年绵长国运,李姓的真龙天子穴是李渊结织成的,隋的风水实际上是庇荫了大唐王朝的子孙,这恐怕是文武全才、聪明过人的一代英雄隋文帝杨坚断然没有想到的!
隋文帝杨坚之死一直是历史谜团。民间和野史多记之被杨广毒死,“执刑”者是叫张衡的人,张系杨广的心腹。隋炀帝杨广当年实际上并不想落下弑父的历史骂名,因为他已是太子了,原太子杨勇已被他使计废掉了。但细节决定历史,因为一个漂亮女人的出现,导致隋文帝杨坚死亡这一历史事实的真相扑朔迷离。
这个女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美女之一,宣华夫人陈氏。
《隋书·后妃传》记载,陈氏是皇家血统,出身高贵,为南朝陈宣帝陈顼的女儿,即后主陈叔宝的妹妹。陈长得如何之美?史书是这样说的,“性聪慧,姿貌无双”,时称“江南第一美女”。陈灭亡后,陈氏被隋文帝杨坚选配到后宫,成为宠妃之一。因为长得太美了,隋文帝杨坚经常去她那里过夜,连独孤皇后都嫉妒了起来。因为这层关系,一心想篡位的杨广处处讨好陈氏,献金蛇、金骆驼这些贵重礼物给她,“以取媚于陈氏”。在太子的废立上,虽然最后是皇后独孤的力谏,但陈氏也帮时为晋王的杨广吹了不少枕边风,说了不少好话。
但杨广刻意讨好陈氏,心里另有小九九:对陈氏的美貌早就垂涎三尺。急不可耐的杨广在杨坚未断气之前就动手调戏陈氏,欲霸王硬上弓,遂遭陈氏拒绝。《隋书》详细地记下了这段史实:“初,上(指杨坚)寑疾于仁寿宫也,夫人(陈氏)与皇太子(指杨广)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杨坚听陈氏这么一说,怒从胸中起,连父亲的女人也想勾引,“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诚误我!”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隋文帝杨坚决定诏回杨勇,决意废掉杨广的太子身份,复立杨勇。但细节又一次影响了历史,事有不巧,陈氏告状和复立太子一事,走漏了风声,杨广不得不先下了手。不过,正史上的话只说了一半,交代了杨广调戏庶母陈氏一事,对杨广弑父却只字没提。但还是留下了一个伏笔,让后人自己去思考:“太子遣张衡入寑室,遂令夫人(陈氏)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刚才隋文帝杨坚还没有死,张衡一进去,陈氏们一出来,马上就死了,隋文帝杨坚之死明显是非正常现象。
文人善于粉饰历史,隋文帝杨坚死前的表现就让《隋书》编撰主笔、唐诏秘书监魏徵写得挺感人的。《隋书·高祖本纪》记载,仁寿四年公元604年的春天,隋文帝杨坚进住仁寿宫,到当年初夏的四月份,隋文帝杨坚病倒了。七月初十,隋文帝杨坚的病越来越重,自知不久于人世的隋文帝杨坚,召集百官,握手诀别,君臣洒泪。三天后,隋文帝杨坚即死于仁寿宫大宝殿。即所谓,“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丁末,崩于大宝殿,时年六十四岁。”
当年的八月初三,隋文帝杨坚的梓宫从仁寿宫启运回都城大兴前殿。在此期间,新君杨广应该是令工部加紧进行泰陵的最后营建。两个多月后,隋炀帝杨广即将隋文帝杨坚与在三年前去世的皇后独孤合葬于太陵。但隋文帝杨坚与独孤虽然同陵,却不同穴,这是仿汉朝帝王归葬的旧制所致。而在陵寑的形式上,泰陵也使用汉朝流行的比较成熟的“封土为陵”方式,在地宫上堆起了五丈高的巨大封土,与唐太宗李世民等大唐帝王的“因山为陵”手法明显不同。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如今泰陵只是一个大土堆了,祀庙、阙楼、城门均已不存。陵前的“隋文帝泰陵”石碑,是清乾隆年间所立,也非原物。而据考古发现,太陵已不止一次被盗。
隋文帝杨坚之死的真相是一个历史悬念,而在其死之前也有出现了一件怪事。在杨坚打算赴仁寿宫避暑之前,当时著名的风水大师卢太翼已知道杨坚此去会有不测,成功地作了预测,并几次劝杨坚放弃这一休假计划。但杨坚不听不信,甚至要砍卢太翼的头,走之前已把卢太翼关进了死牢,只等回京城后再斩首。
卢太翼确实不凡,《隋书·卢太翼传》(卷第七十八)记载,卢太翼七岁时就是当地的神童,“尤善占候算历之术”。在杨勇做太子时曾预言,杨勇将被废掉。因为与杨勇走得较近,在杨勇被废后应该处死的。但杨坚觉得卢太翼太有才了,方才刀下留人,罚为官奴,很长时间后才被放了出来。再后来,卢太翼的双眼也瞎了,但却能凭手感,摸一下就知道纸上写的是什么字。
仁寿宫是隋唐帝王的休闲、避暑胜地,如今天的河北北戴河一样著名,位于歧州郊外(今陕西省麟游县境内),在太陵的北边。仁寿宫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三年后完工。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扩建,改称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官寺。史载,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也都特别喜欢这里,经常过来休闲。现存宫城东西长1010米,南北宽300米,城墙长448米,残高3至4米。有夯筑宫殿台基、阙门基址、石柱础、石砌水井、石砌水渠及唐“九成宫醴泉铭碑”和“万年铭碑“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89年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经时五年,到1994年才算正式结束。此项考古成果,被作为1994年重要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报道过。
仁寿末年,隋文帝杨坚又要去仁寿宫避暑,卢太翼听说后冒死谏言,称杨坚这一去凶多吉少,恐怕不会再活着回来了。杨坚对仁寿宫情有独钟,曾多次到那里避暑、放松,这次虽然有卢太翼的“不吉利”话,但本来迷信的杨坚仍未改变行程。杨坚坐着自己的专用车——辂车,在上万军人的护卫下到达仁寿宫,起初并未觉得有什么异样。但掌握气象的钦天监发现,“有星入月中,数日而退”,这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恰好此时杨坚重病了。杨坚这才相信卢太翼所言不假,下旨给杨广,让他把卢太翼从死牢里释放出来,亲嘱杨广,卢太翼不是常人,有过人之才。后来,杨广也启用了卢太翼,多次问卜于卢太翼,无不应验。卢太翼本姓章仇,“卢”姓系隋炀帝杨广赐改。
卢太翼当年的预言为何这么准?是不是已发现隋炀帝杨广居心叵测,抑或是隋文帝杨坚已露病征让他发现?但这种推测和疑问是不存在的,因为其时卢太翼的双眼已经瞎了,看不到啊。到底卢太翼的判断从哪来的?是一种因果占卜?当时即很玄乎的,“太翼所言天文之事,不可称数,世莫得闻。”看来,这里面的秘密,与隋文帝杨坚的死因一样,确也是一道永远解不开的历史谜题了。
隋文帝杨坚画像。
隋文帝泰陵,是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的陵墓,又名杨坚陵,亦称杨陵。
经历了一千四百多年的风雨的杨坚陵益显古老沧桑。
隋文帝泰陵为杨坚与独孤皇后的合葬墓,,位于咸阳城西75公里处杨陵区五泉镇双庙坡村。杨陵埋葬的第一位皇帝是隋代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其陵名为泰陵,杨陵由此而得名。
隋文帝杨坚墓, 始建于隋仁寿四年公元602年, 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东为杨陵火车站,南和张上村毗邻,隔渭河与终南山相望。陵墓因属皇家陵园,占地宽敞,规模宏大。从残存的陵园基址勘探得知 ,东西长756米,南北宽652米,总面积达49万余平方米,四周还保存有阙楼的基址。陵园外有隋文帝庙遗址,是后裔及百姓祭祀的地方。庙宇建筑宏伟瑰丽,其占地面积近15万平方米。泰陵经过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园内地面建筑及文物已荡然无存,仅留高27.4米的土夯筑成的覆斗形墓冢一座。
陵园内墓葬封土尚存,整体呈覆斗形,底部东西横距166米,南北纵距160米,陵冢高27.4米,呈覆斗形,夯筑而成。底部面积为26560平方米。陵冢顶部平坦,呈长方形,东西长48米,南北宽38米。陵冢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至5米,现残存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60米。陵冢周围原筑有夯土城垣,现已基本毁坏,唯北城尚有残墙,长约130米,最高处1.2米,残存宽5.5米。夯层清晰,夯窝明显。垣墙的四角及中部都发现有大量的砖瓦残片,应是当时建有阙楼和城门的残迹遗存。
陵冢封土附近有陵园,残基发现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砖瓦纹饰。
陵冢南有一清石碑,碑高约3.5米,宽0.95米,厚0.28米,石质为石灰岩, 圆首有座,表面完整光洁,碑正文隶书“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 右侧楷书“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敬书”, 左侧落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扶风县事熊家振立石”。大清乾隆丙申即公元1776年。
陵东南塬下1.25公里处的高台地上,曾建有文帝祠庙(祭坛), 废墟上曾有倒卧螭首圭额一通宋碑文称“隋文帝庙”。该处石碑经风雨剥蚀,字迹难以辨认 。
文帝泰陵及其祠庙遗址内,遗物相当丰富。在多次的调查中,采集到许多文物,这些文物大多以建筑材料为主,有铺地砖和砌墙砖两类。铺地砖有莲花方砖和菱形纹砖两种。莲花方砖长宽均为32厘米,厚5.5厘米,砖中央图案为浮雕莲花图案,角隅饰以蔓草,四边低,饰阴刻联珠纹;菱形网格方砖长宽均31厘米,厚5.5厘米,一侧为网格饰纹,另一侧为素面。另外还出土有条砖,(分粗绳纹和素面两种),素面条砖火候很高,质地坚硬,出土的板瓦和筒瓦均为轮制,厚薄不一,其中保存完好的筒瓦较多,而板瓦则少,文饰外为素面,内为粗布纹居多;其次还出土了大量的瓦当,主要分单瓣莲花瓦当、双瓣莲花瓦当、兽面当、云纹和菩萨瓦当,图案风格生动逼真,工艺考究;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菩萨瓦当,仅发现一件,已残直径13厘米。瓦当面用弦纹和联珠纹组成一个“桃心”形,中心一尊双手合十结跏而座的菩萨,其衣着纹饰现已不清(现存扶风县博物馆)。这种以佛教内容为题材的瓦当, 这种直接以菩萨为文饰的瓦当在出土文物中是非常罕见的 . 另外,还有大量的陶脊饰物和其他建筑材料,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隋代的经济、文化、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历史实物资料 。
陵墓周围是片猕猴桃园,清清的香气让人驻足流连,陵墓封土之上绿树成林,陵顶野花点点,随眼望去,可以尽情领略渭河与终南山的风采。
陵墓下南面有今人为隋文帝修建的小庙,现在已经破难不堪,只能用一缕感伤来告慰文帝曾经的辉煌。
隋文帝泰陵景色。
隋文帝泰陵传说
传说隋文帝杨坚泰陵原本可不是这班低矮。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晚年仍不忘操劳国事,出巡疆域。在出巡回归大兴都的路上,被那个恶名昭著的不肖儿子隋炀帝杨广用毒酒害死,拉棺木的车队行走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咯咯吱吱,车辕折坏在了现在这个地方。时值炎暑骄阳如炽,只好就地埋葬。如蚁的百姓披麻戴孝,一片素白。用鞋兜,衣襟包,手掌掬。每人三趟,黄土便堆成了巨山似的陵墓方圆几十里。现在低矮的样子是周围农民开辟田地,取土不止而消减所致。
还有奇的是每到子夜时分,夜色深沉,人声阗寂。从陵墓里便跑出来七匹金马驹,他们在泰陵顶追逐戏耍,清脆悠扬的铃铛声在静寂旷远的月夜里被夜风传送得很远,很远。劳累了一天的农人们睡在梦中尚能听到悦耳的脆响。涉世不深的小马驹们哪里想得到自己遭到了黑心人的谋算呢。终于在一个无月的漆黑夜,盗贼捉走了六匹。还有一匹仍天天晚上出来寻找同伴,发出孤单凄厉的嘶鸣。最后连唯一的这一匹神驹也被盗走了,不信,隋文帝杨坚泰陵顶现在还留着一处凹坑,那就是盗墓贼盗马时留下来的。神驹没有了,隋文帝杨坚泰陵便失去了神奇,成了一座平凡普通的大土疙瘩。
隋文帝泰陵位于杨后村附近, 村中一座庙里转转,见一石碑,是村民近几年所立看碑身铭文。
杨后村史略
据史料记载公元六零四年七月隋宫廷之变杨广矫诏已废太子杨勇赐死继位称帝葬文帝于泰陵(亦杨陵)划地三千余亩以资祭祀勇之后代迁此守陵称为杨坚后裔延续至今字音叫转通称杨家后头。
新成立前后迁入张李吴三姓与村人和睦相处共建文明小康之村为使历史不被湮没特立此碑。
最近几年,许多旧时代的传统被发掘出来,村庙、族谱得到重新修立,历史艰难而又顽强的在传承,正如时间诉说的故事一样。
一代励精图治的开国之君隋文帝杨坚的灵柩,实现了最后的归葬。
泰陵一如秦汉封土为陵(坟)的建制,然而,也许是隋文帝遗有前嘱,这座开国君王的陵墓,远远不如秦汉皇陵的规模。而据西汉墓葬制度规定,皇帝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每年从全国税收中抽取三分之一营造皇帝陵墓,即寿陵。帝王陵园占地七顷,陵穴占地一顷,陵高十二丈,深十三丈,墓室高一丈七尺。有四个墓道,都能通过六匹马驾的车子。四门埋设暗剑、伏弩机关以防盗墓。死者身穿金缕玉衣、口含玉蝉。
那么,隋文帝的陵墓中是否也如汉时墓葬制度规定的,皇帝陵墓必有大批金银珠宝、稀奇古玩呢?经过遍阅典籍以及遍访泰陵周围民间乡里,发现典籍没有记载有关泰陵随葬的例证,而现这里乡里百姓俱传说泰陵无宝可盗,言说历代军阀、土匪,均至此徘徊,未有收获。尤其民国时军阀樊老二、张白英等盗掘法门寺地宫珍宝未成,转而来到泰陵掘洞以盗,在终无所得之后,只好悻悻离去。
隋文帝杨坚的“薄葬”遗嘱,给了多少盗墓贼以失望和徒劳的嗟叹。
而当岁月的年轮刻到20世纪90年代末,一项举世瞩目的考古发现,再次证明了隋文帝杨坚力倡“薄葬”的伟大开创。这便是位于陕西关中的周至县仙游寺法王塔地宫的开启。
日中午,中国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法王塔地宫开启全过程,使好奇自负的现代人对隋朝的帝王陵寝、寺塔庙宇的建构供奉,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舍利塔,为隋仁寿元年隋文帝杨坚诏令建造的。时文帝令全国31州建塔供奉舍利,周至法王塔正是其中之一。
陕西仙游寺法王塔地宫的开启,撩开了寻觅已久的面纱,幽闭千余年的石函、石碑伴随着诸多神秘面世。
仙游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的周至县,法王塔地宫的发现实为偶然。当时在法王塔拆迁中清理塔基,并未发现有地宫,但继续往下清理才发现迹象。循迹下挖,终于发现塔基下1.65米处的地宫门洞。
地宫顶部周围露出排列神秘的五块卵石, 1米多宽、2米多高、1.5米长的通道上原来堵满的卵石已被搬出,卵石中夹杂着古代的残石构件和地下宫殿石门的残件。
地宫内出土了高0.7米,宽0.4米的宫门两旁的线刻人物画像,线条流畅,雕刻精美传神。地下宫殿往里,宫中放有石函一具,约60厘米见方,高40厘米,外部雕有精美花纹,盖上放着一只造型优美的陶熏炉。石函左侧放着一块约50厘米见方、厚约10厘米的青石碑,碑两面刻有铭文,一面是隋《舍利塔下铭》,约100多字,另一面为唐《仙游寺舍利塔下铭》,约200多字。据文物专家介绍,按记载分析,法王塔和法王塔地宫大约在隋仁寿元年(601年)建造,距今已经1300多年。
隋文帝给后人留下了葬奉简朴的榜样,却没有给后人留下可以奠定考古地位的机会!
正如佛语有云:一切的因便有自身的果。真正的答案,恐怕只有隋文帝杨坚知晓。因为他信佛而下令全国31州建塔供奉舍利是真,也因为他提倡俭葬习俗是真,才有今日的没有让千万人看到大批珍宝自塔下滚滚而来的壮观场面。其实,敬佛崇佛、奉佛事佛的高境界是捧一颗真心就是了,捧金捧银地大肆铺张,不是正处于广积国财、励精图治阶段的隋文帝杨坚的作为 。
以上为隋文帝泰陵内文物的相关推测,不过,到目前为止,对于墓内文物,至今未被发掘,尚无定论。
隋文帝泰陵陵冢南农家猕猴桃园内,大清乾隆丙申即公元1776年立的高约3.5米,宽0.95米,厚0.28米, 圆首有座,表面完整光洁,碑正文隶书“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 右侧楷书“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敬书”, 左侧落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扶风县事熊家振立石”的石灰岩石碑景色。
站在隋文帝泰陵陵冢南农家猕猴桃园内,大清乾隆丙申即公元1776年立的高约3.5米,宽0.95米,厚0.28米, 圆首有座,表面完整光洁,碑正文隶书“隋文帝泰陵”五个大字, 右侧楷书“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敬书”, 左侧落款为“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知扶风县事熊家振立石”的石灰岩石碑前的“兴平稼娃”。
隋朝开国皇帝文帝杨坚,生于公元541年,卒于604年,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是西魏大将军杨忠之子,弘农华阴即今陕西华阴市人。公元581年代周称帝,建立隋朝,建都长安,年号开皇。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近300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为的封建文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隋朝疆域东、南皆至海,西至目末,北至五原。
隋文帝在政治上比较有所作为,在历史上称为“开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创立了科举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唐代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文帝勤于政务,体恤民间疾苦,在封建帝王中颇不多见。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隋文帝因重新统一中国,并营建大运河,列居第82位。
和他巨大的历史影响力相比,他的最后归宿地还是有些冷落。他的死也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隋文帝杨坚死于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同年十月与皇后独孤氏合葬于泰陵, 同坟异穴。
文献皇后简介
文献皇后独孤氏,名伽罗。生于公元543年,卒于602年,隋朝云中今内人,周大司马独孤信之七女。独孤信见杨坚相貌奇伟,器宇轩昂,故将伽罗女许配为婚,时年十四。隋文帝即位之后,封为文献皇后。
文献皇后柔顺恭孝,谦卑自守,很受隋文帝宠爱。文帝上朝时,她与帝同辇而进,至阁乃止。候其退朝之后又一起回宫,同吃同乐同寝,相顾欢欣。平日生活俭朴,不好华丽,专喜读书,识达古今。文帝治政稍有不妥之处,她就忠心苦劝,于是做了很多有益之事。
文献皇后很有政治才能,每当与隋文帝议论国家大事,看法往往不谋而合,一致,故而宫中称为二圣。但她却在确立隋王朝的继承人上犯了错误,对废掉忠厚的长子杨勇,改立比较善于伪装的次子杨广为太子负有一定责任。
仁寿二年八月,文献皇后病逝永安宫中,终年59岁,葬于泰陵。
隋文帝之死
正史记载: 翻开《二十四史;隋史》有这样一段记载:仁寿四年秋七月甲辰,上以疾甚,卧于仁寿宫,与百僚辞诀,并握手唏嘘,丁未,崩于大宝殿。
野史流传: 可后人稽古钩玄,探隐寻秘,基本认定杨坚是被儿子杨广所害。“仁寿四年公元604年,隋文帝卧病仁寿宫,杨广和杨素合谋,指使心腹张衡入宫刺杀文帝,‘血溅御屏,冤痛之声闻于外’,杨广杀生父后,又矫诏处死杨勇,而夺得帝位”。
与此同时,文帝寝宫仁寿宫随着野史的流传而重现天日。
仁寿宫是隋唐帝王的休闲、避暑的胜地,位于歧州郊外今陕西省麟游县境内,在泰陵的北边。仁寿宫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三年后完工。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扩建,改称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官寺。史载,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也都特别喜欢这里,经常过来休闲。现存宫城东西长1010米,南北宽300米 ,城墙长448米 ,残高3至4米。有夯筑宫殿台基、阙门基址、石柱础、石砌水井、石砌水渠及唐“九成宫醴泉铭碑”和“万年铭碑”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89年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考古发掘,经时五年,到1994年才算正式结束。此项考古成果,被作为1994年重要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报道过。
隋文地泰陵1957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国陵寝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它为以后唐宋陵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泰陵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所以,对泰陵的保护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隋文帝泰陵陵墓下南面有今人为隋文帝修建的小庙,现已经破败不堪,只能用一缕感伤来告慰隋文帝杨坚曾经的辉煌。
泰陵是隋王朝的创立者—文帝杨坚及其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合葬墓,是现存隋代历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帝王陵。以泰陵为依托,建设一座反映隋代历史文化,集文物展示、民俗风情、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帝陵遗址旅游公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效益。泰陵公园拟建泰陵博物馆、综合展示厅、隋文化研究中心、隋代风俗区、综合管理区和综合服务区6大主体景点,占地700亩,建设期2年。
杨陵因隋文帝的陵墓而得名,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辖李台乡、杨村乡、大寨乡、揉谷乡、五泉镇四乡一镇及杨陵街道办事处,87个行政村,总人口19.5万人。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宝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隋文帝墓 “泰陵”,位于今陕西省杨陵区以西约十里的北莽山上,因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陵寝在此而得名。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和周边环境的交相辉映为泰陵的开发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泰陵开发的可行性
1 .历史方面 :隋文帝的历史功绩及隋文化对当今的影响
公元581年至604年隋文帝在位期间,结束了南北朝的长期分裂局面,统一全国。推行均田制度,扩大垦田面积,免除盐酒商税,搜查隐漏农户,重新编查户籍,以削弱豪强势力,使封建国家管辖的人丁数字大增,并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在政治上,改革官制,确立三省制,简化地方行政机构。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废除九品官人法,加强中央集权。在文化上,发展了绘画、舞蹈、音乐、雕塑、陶瓷等,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为以后各朝及现在的文化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当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得益于隋文帝的才能智慧和治国方略,由此可见,隋文帝功不可没,我们应该给予隋文化足够的重视。
2 .杨陵的现状分析
交通便利。杨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4000多年前,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杨凌正式成立,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通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杨陵示范区已成为陕西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点和西部大开发的亮点,已被国家批准成为向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十大工业园区之一,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五大高新区之一和全国六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之一。
杨陵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以的农科城著称于世,有中国的“绿色硅谷 ”之称。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总人口14万,总面积94平方公里 ,新建区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这里农林水牧科技实力雄厚,聚集着70多个学科的5000多名科教人才。建国以来,累计取得科研成果5000多项,创造经济效益2500多亿元,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小麦育种、旱作节水农业、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家畜生殖内分泌与胚胎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荒漠化防治、森林培育、园林绿化、果树园艺、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及综合利用等研究居全国领先水平,部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旅游资源:杨陵周边旅游资源星罗棋布。东临西安咸阳旅游圈,西依佛教圣地法门寺,南靠太白山、楼观台,北有乾陵。区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羊“阳阳”及其家族诞生于此,克隆技术揭开了生命起源的神奇奥秘;农业博览园内拥有亚洲最大的昆虫博物馆,收藏国内外各类昆虫标本100万号,是人们学习了解纷繁多变昆虫世界的最好去处;水上运动中心游乐项目丰富多彩,快艇、越野卡丁车、跑马、射箭、沙滩、浴场、情侣自行车吸引着热爱自然的人们;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基地的无土栽培技术和智能化温室大棚,为现代高科技农业作了生动而形象的定义,展示了现代农业文明的无穷魅力。
近年来,在完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公用设施的同时,杨陵示范区管委会不断加大旅游开发建设力度,按照打造杨陵农业科技旅游优势品牌、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积极发展农业特色旅游产业,并形成了农业科技(普)、会展商务、休闲度假和民俗风情四大特色旅游产品系列。目前,杨凌已成为一个天蓝、地绿、水碧、花红、草木葱茏、空气清新,且具有田园风光的旅游新城。区内现有旅游景点9家星级旅游饭店6家旅游公司1家,国内旅行社2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800多人。
同时,依托旅游环境、区位、资源、人才的聚集优势,作为国家旅游局命名的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杨陵已逐渐成为西部地区假日特色旅游的新亮点。相信,随着农业博览园、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拓展营地等一大批特色旅游精品项目的开放,杨陵作为来陕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将会更具无限魅力。加入“杨陵农科城之旅”,做客杨陵,走进科学,去体验现代农业文明;回归自然,来享受都市田园风光。
交通状况:杨陵本地道路宽阔平坦,路旁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善,并且还在不断完善阶段。对外联系也很方便,新建设的火车站已经投入了使用,汽车也很便捷,管理有序,收费合理。区内公交方便快捷。
3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完善发展规划 实施政策倾斜
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充分体现了国家设立示范区的目的 如突出“农”、“高”、“产”、“示”四大功能 以农业科学研究、教学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产业经济为支柱以示范推广为目标,杨陵至2010 年将建成为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产业城,全区总人口将达到10万。但杨陵示范区在合理确定不同功能园区的布局规划时,要进一步慎重考虑不同地段的自然生态条件,追求人工建设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保持城乡一体化的、特色鲜明的生态型田园都市格局,由田园和人工绿地及水面、湿地构成示范区的“绿色窗口” 并从政策和资金支撑上实施倾斜,保障旅游业的建设发展在规划中以贯彻和体现。
4 .人们追求的需要:
旅游活动是人类的生活需求之一,是较高品位和格调的消费方式,是精神追求和文化享乐的新型载体。经济越发达,社会越进步,外出旅游在现代人们生活需求结构中的地位就愈发突出,旅游是较发达社会评估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经过20年来的发展,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明显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国家的大力支持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杨陵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所在地,农业科研教学单位集中,科技力量雄厚,人才众多,成果丰硕。2005年实现区内生产总值17.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6元。杨陵本身在旅游业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同时,到历史文物景点旅游,可以感染历史气息,可以体验到一朝名君隋文帝的智慧与辉煌。
泰陵本身的开发:
1 泰陵山建设
泰陵四周是松柏,这些松柏茂密枝盛,百鸟栖息其中。夏日的傍晚,这里必定是一道优美而宁静的风景。所以,必须保护好这些树木。同时,在泰陵顶植上松柏,使全山都覆盖上树木。这样泰陵即为山又为陵。有人在观赏古陵的同时又可以领略山的风味。更进一步,泰陵可创造环境价值。为鸟类提供栖息地。
泰陵的路需重新修建,使其四通八达,有可能到达任何处。例如,四周山脊上的石阶,以及山腰对通的路。这互相交织的小路构成游客欣赏泰陵的交通。
地下博物馆
在泰陵内部建起一座独有的地下博物馆。地下博物馆以泰陵的墓室为基础,展出隋朝文物以及隋文帝的事迹图片。地下博物馆充满古代的神秘,又用现代手段将其保护起来,辅之以图片与文物。它是泰陵建设的一大主题。是吸引游人的一大景点。
在泰陵的南面开出一个山洞通往内部墓室,洞口高三米,用隋风建筑做起一道门。往里进的山壁上雕出隋式浮雕,与内部风格相映衬。
墓室分为三个主题。首先是隋文帝生前事迹篇,如隋文帝历史功绩。游客们通过这部分了解了隋文帝墓室主人。这部分主要用系列图片展出,并且介绍这座墓的结构,使人们了解古代帝王的墓室如何建造的。
第二部分是隋文物与此墓的陪葬品。这些悠久的物品勾起游人的兴趣,它的神秘必能使游人们流连忘返。
第三部分是墓棺,墓棺更使人接近隋文帝了,墓棺采用现代技术使其免受损环,人们可以参观他的尊容。为更好地展现古人的风貌,在木棺旁做一件木乃伊。墓棺与木乃伊的组合把游人的神秘感提到了极致。
地下博物馆与泰陵山相统一,构成了泰陵的神秘与魅力。
2周边果林的开发 :
1. 果林简介 :
泰陵周边果树林立,有猕猴桃,有柿子,不仅可以供游人欣赏,而且可以供游人食用,带给游人视觉和味觉的美感。
猕猴桃古称滕梨、羊桃。李时珍称“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称”。猕猴桃果食肉肥汁多,清香鲜美,甜酸宜人,耐贮藏。适时采收下的鲜果,在常温下可放一个月都不坏;在低温条件下甚至可保鲜五六个月以上。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汁、果酱、果酒、糖水罐头、果干、果脯等,这些产品或黄、或褐、或橙,色泽诱人,风味可口,营养价值不亚于鲜果,因此成为航海、航空、高原和高温工作人员的保健食品。猕猴桃汁更成为国家运动员首选的保健饮料,又是老年人、儿童、体弱多病者的滋补果品。
猕猴桃除含有较丰富的蛋白质、糖、脂肪和钙、磷、铁等矿物质外,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维生素C含量,据分析,每百克果肉含维生素C 100 ~ 420 毫克,在水果中居于前列。此外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研究表明,猕猴桃鲜果及果汁制品,可防止致癌物亚硝胺在人体内的形成,还可降低血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脂的水平,对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麻风病有明显疗效。
2. 实施方法 :
建设一猕猴桃园,有相关的管理人员。在猕猴桃成熟之际来旅游的人们,在缴费以后,可以到园中随意摘取猕猴桃,可以当时享用也可以经购买后带走。制定合理享用的限度和购买的价格,提供相关的服务,例如,提供篮子,提供挑选猕猴桃的基本知识。这样,不仅可以给游人带来乐趣、增长知识,还可以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减少了村民出去销售猕猴桃的环节。
3. 提供自己栽树、种草
到此处旅游的人们如果有特别的雅兴,可以在这里购买树苗或花苗,亲自动手挖坑、放苗、施土、浇水等,种下一棵树或花草,留做纪念,若日后重游此地,必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3 隋风建筑:
建筑风格也是吸引游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作为杨坚墓的泰陵,如果能建造一些隋风建筑,也许会给游客带来更深刻的视觉感受。根据泰陵现有的格局,参考隋朝建筑特点,我们应多建造一些以木构建筑为主的中国古典建筑,街道以“井”字形布局,注意绿化和整体布局,给人一种回到历史、站在历史面前的感觉。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乡村旅游产品真正被认可仅是近年的事,就旅游部门来讲也知之甚少,经验不足。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要把纯农业转为农旅结合,把一产转为与三产融合,把靠体力转为靠智力经营,困难较多。因此,政府应采取有力举措,帮助农民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手艺,把培训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教之有道,才能人才济济,农民培训不能采取大呼隆和从书本到讲课的办法,要探索、总结能让农民易于看懂、弄懂,能操作的直观、直干的培训方式。培训的内容应广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营理念、安全、卫生、文明举止等等,使他们得到全面有效的培养,适应农业旅游的需要。并可以就近依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的旅游专业资源,使他们就泰陵旅游做一些专题研究,提高可行性。
隋文帝泰陵景色。
隋文帝泰陵开发的预期效果
第一,游人心境感受:站在泰陵前,目光越过渭河,可以看到巍峨的终南山。静观泰陵,你可以发现,经过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它显得益发古老而沧桑。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陵墓顶部是平坦的长方形,而陵冢的底部和四周已经被挖去了很多,想来可能是历代盗墓者所为。陵园的建筑早已经毁废,现在地面的遗存物也已经难以找到了。按照史书的记载,这里应该建有高耸的阕楼。即使如此,依然可以感受到隋文帝的历史功绩,依然能体会到纯正的隋文化的气息。
崇尚自然已成为当今人们所追求的目标,生态观光旅游业的发展也正是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生态观光旅游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活动,除了欣赏、观察大自然以外,还应当增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了解,从而达到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效果,以及陶冶情操、扩充知识,增强全人类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同时,也会达到保护历史文物古迹的效果。
第二,回味历史:就是在这些残砖碎瓦中,历史学家发现了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文饰和形制。比较多的是莲花状的方砖。方砖中央是浮雕的莲花图案,角边饰以蔓草,四周刻着连珠纹,非常美观大方。特别的,这里还发现了一枚残破的、以菩萨形象为文饰的瓦当。它的正面用弦纹和连珠纹组成一个心形,中心端坐着一尊双手合十、结迦跌坐的菩萨。据说这种直接以菩萨为文饰的瓦当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
隋文帝的泰陵,在陵寝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它为以后唐宋陵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泰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对杨陵的影响:杨陵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设和一年一届的“杨陵农高会”的定期召开,杨陵对外效应和知名度越来越大。以农业生态观光、农业科技为代表的杨陵旅游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延伸出越来越长的旅游产业链。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下,杨陵城郊型经济二、三产业发展迅猛,拓宽了示范区人就业渠道,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发生喜人变化。统计表明:从事二、三产业农村人口1. 89 万人,占到示范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 5%。
泰陵的开发及旅游人数的增加,必然会促进杨陵经济的新发展,扩大杨凌的知名度,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目光!
洋洋得意地站在隋文帝泰陵顶上的标志水泥墩上的“兴平稼娃”。
隋文帝泰陵陵冢顶部平坦,呈长方形,东西长48米,南北宽38米。这是隋文帝泰陵陵冢顶部的两个一米多高的水泥标志墩。
隋文帝泰陵陵园内墓葬封土尚存,整体呈覆斗形,底部东西横距166米,南北纵距160米,陵冢高27.4米,呈覆斗形,夯筑而成。底部面积为26560平方米。陵冢顶部平坦,呈长方形,东西长48米,南北宽38米。陵冢底部四周已被挖掉3至5米,现残存东西长166米,南北宽160米。陵冢周围原筑有夯土城垣,现已基本毁坏,唯北城尚有残墙,长约130米,最高处1.2米,残存宽5.5米。夯层清晰,夯窝明显。垣墙的四角及中部都发现有大量的砖瓦残片,应是当时建有阙楼和城门的残迹遗存。
隋文帝泰陵西南角登陵冢的小路。
“京杭大运河之父”——隋文帝“泰陵”游
穷游大洋洲
/thread-.htm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她为什么要回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