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村6月6农历6月28日有庙会么几号开始

鄞江庙会的老味道越来越浓[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传承基地 传统庙会巡游必经的鄞江桥也即将“复活”
舞龙队的精彩表演吸引市民驻足观赏&
叶良康编制的工艺品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 昨天早上,2013年鄞江&十月十&庙会在鄞州鄞江镇拉开大幕。整个庙会历时20天,涵盖16个子活动。
&&& 赶集的、叫卖的、舞龙的、踩街的&&民俗婚礼、商贸物资交流展销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昨天的鄞江镇,车水马龙,游客如织,一路上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更显出一派热闹喜庆气氛。跟随着上万人的队伍,记者也兴趣盎然地开始逛庙会、听走书、赏美景。
&&& 一股传艺的执著
&&& 两个走书传承人誓要收徒
&&& 在开街仪式上,鄞江镇对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进行了授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曲艺、传统技艺、民间美术等方面。其中,宁波走书最受关注。
&&& 沈健丽和闻海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走书的传承人。他们向记者介绍,宁波走书其实就是宁波的地方曲艺,演出场地简易,演员边走边唱,表演技巧为&说、学、唱、噱&,念白多用宁波方言,现有30多个曲目。
&&& 在庙会现场见到沈健丽时,她富有神采的面容掩盖了她的实际年龄。&我63岁了,唱戏唱了30多年。我的搭档闻海平,从17岁就开始唱戏,也唱了30多年了。我们每天都要学习训练4-5个小时,表演6个小时,一年有400多场演出。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喜欢这个工作,心态好了,精神也好。&
&&& 在一旁的闻海平点了点头说:&如果不是对这个东西热爱,每天东奔西跑,没有一个固定点的,还要靠吃消炎药、西洋参舒缓喉咙,怎么能够坚持呢?&
&&& 这次,听说鄞江镇政府在有清代建筑风格的养正堂内布置宁波走书传承基地,落成宁波走书展厅,这两位传承人都拍手叫好:&这个真的赞!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传统文化宁波走书非遗项目的魅力。现在学走书的人很少了,我们很想民俗能够传承下去,所以也一定要收徒弟。如果你们媒体有好的人选,别忘了给我们推荐推荐啊。&
&&& 竹编艺人进学校传授绝技
&&& 苍鹰展翅翱翔、鲜花娇艳欲滴、麒麟仰天怒目、孔雀开屏绽放&&万千竹篾,经67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良康插、穿、钉、扎,变成了惟妙惟肖的花鱼虫兽。
&&& 叶良康的摊位前,早已围满了来自各地的游客。看他娴熟地在空的脱胎上编织,再看看成型的动物,游客们都惊叹不已,这样的技艺到底是怎么练成的?
&&& 说起这个,16岁学习竹编,51年来编织不辍的叶良康滔滔不绝。&这个技艺不好学,做一个很麻烦,30多天也做不好。一共有40-50道工艺,光竹子到竹丝就要经过20多道工序。我每天至少要花10个小时去钻研它。&
&&& 叶良康说,他买了一套世界动物图鉴,书里涉及2300多种动物、1万多张图片,他通宵达旦地看,细细发掘每个动物的最大特色。之后,他不是拿笔临摹画小样,就是举斧劈木刻模型。那段时间,连走路吃饭,他的头脑都不离飞禽走兽鱼,家人都忍不住戏称他为&动物学家&。
&&& &这个技艺难学,苦练10年都不一定做得出,现在会做竹编的村民越来越少了。&眼见着自己成为东山村唯一的竹编师傅,叶良康心里充满了苦涩,&这门手艺要是断了,我是罪人啊!&为避免这门传统工艺失传,2009年起,叶良康先后在塘溪第二小学、姜山中学和鄞州职高开设竹编工艺课程。
&&& 一份记忆的还原
&&& 老庙会巡游必经的鄞江桥即将&复活&
&&& 2013年,鄞江人心底的期盼变成了现实:始建于公元1078年的鄞江廊桥,通过90天集资1400万,顺利开启了重建之旅。
&&& 过去,鄞江桥这个名字也被用来代指鄞江,在老一辈人的心中,窄窄的廊桥承载了鄞江的历史,也留下了他们年轻时的光阴与记忆。在鄞江,每年的 &三月三&、&六月六&和&十月十&庙会,巡游路线总会经过鄞江古桥。古桥被拆后,每逢庙会巡游,人们只能放一张大大的古桥图片在旧址上,来表达对这座千年古桥的敬畏。
&&& 昨天的开幕式上,鄞江首届道德之星颁奖也把最重量的奖项颁给了传承鄞江之魂的造桥人&&鄞江廊桥筹建委员会。
&&& &能重建廊桥是我们所有鄞江人的心愿,在重建过程中,太多的人带给了我感动。&说起这9个月来的廊桥重建,鄞江廊桥筹建委员会副会长王伟政很感慨。他自己本人就是个爱心人士,筹集建桥资金,监督桥工程质量,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 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1400万民间资金到位,作为副会长,王伟政最清楚地看到了老百姓的热情。&一个做汽车内置配件的企业第一时间捐出了1000万,一对89岁的老夫妇把做寿的5万元现金捐出,还有来自加拿大、杭州、宁波洞桥、龙观、章村等各地的热心人士送来捐助款。&
&&& 王伟政说,在廊桥边,每天聚在一起开会的老人也成为这一年来廊桥边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老人,最小的62岁,最大的76岁。他们每天一大早都自发来廊桥边,开会,看计划安排,监理工程进度。&像年龄最大的76岁的王松根老人,年轻时职业就是油漆工,现在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过来监督桥的刷漆质量。&
&&& 不久的将来,鄞江人就会与鄞江桥重逢。
&&& ■专家谈庙会
&&& 传统庙会的当代价值&& 需要不断挖掘和传播
&&& 历经千年的庙会,既是汇集民族风物和民间文艺的传统盛会,又是古代传统市集的繁衍与发展。
&&& 鄞江镇副镇长虞晓晓介绍,今年的庙会延续&祭、游、戏、市、谊&五大基本元素,鄞江主打&文化&和&旅游&两张品牌,特别是重点在传统文化挖掘上做文章。接下来,包括民间文化大巡游、庙会社戏专场演出、&墨润它山&书画篆刻作品展、金石名家印章书画展在内的活动都会上演。
&&& 在采访中,非遗传承人不约而同提到的一点就是,担心其技艺会失传。那么,到底该如何更好办好庙会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 地方传统文化网络化与产业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何镇飚建议,传统庙会的当代价值需要不断挖掘和传播,保护不是静态的,而是要进行文化传播,让更多人喜欢、甚至热爱,特别是青少年。因此,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就特别紧迫,针对不同人群的传播需要细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系统工程、是长期工程、是综合工程,需要长期规划、长期投入和长期惠民。
- &2000-&宁波文化网&&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 &&宁波市文化信息中心&承办最佳使用效果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7.0及以上股票/基金&
鄞江庙会的老味道越来越浓
舞龙队的精彩表演吸引市民驻足观赏叶良康编制的工艺品吸引了众多的目光  昨天早上,2013年鄞江“十月十”庙会在鄞州鄞江镇拉开大幕。整个庙会历时20天,涵盖16个子活动。  赶集的、叫卖的、舞龙的、踩街的……民俗婚礼、商贸物资交流展销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昨天的鄞江镇,车水马龙,游客如织,一路上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更显出一派热闹喜庆气氛。跟随着上万人的队伍,记者也兴趣盎然地开始逛庙会、听走书、赏美景。  通讯员 张啸 包娇娇  记者 叶佳 摄影记者 高远  一股传艺的执著  两个走书传承人誓要收徒  在开街仪式上,鄞江镇对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进行了授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曲艺、传统技艺、民间美术等方面。其中,宁波走书最受关注。  沈健丽和闻海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走书的传承人。他们向记者介绍,宁波走书其实就是宁波的地方曲艺,演出场地简易,演员边走边唱,表演技巧为“说、学、唱、噱”,念白多用宁波方言,现有30多个曲目。  在庙会现场见到沈健丽时,她富有神采的面容掩盖了她的实际年龄。“我63岁了,唱戏唱了30多年。我的搭档闻海平,从17岁就开始唱戏,也唱了30多年了。我们每天都要学习训练4-5个小时,表演6个小时,一年有400多场演出。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喜欢这个工作,心态好了,精神也好。”  在一旁的闻海平点了点头说:“如果不是对这个东西热爱,每天东奔西跑,没有一个固定点的,还要靠吃消炎药、西洋参舒缓喉咙,怎么能够坚持呢?”  这次,听说鄞江镇政府在有清代建筑风格的养正堂内布置宁波走书传承基地,落成宁波走书展厅,这两位传承人都拍手叫好:“这个真的赞!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传统文化宁波走书非遗项目的魅力。现在学走书的人很少了,我们很想民俗能够传承下去,所以也一定要收徒弟。如果你们媒体有好的人选,别忘了给我们推荐推荐啊。”  竹编艺人进学校传授绝技  苍鹰展翅翱翔、鲜花娇艳欲滴、麒麟仰天怒目、孔雀开屏绽放……万千竹篾,经67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良康插、穿、钉、扎,变成了惟妙惟肖的花鱼虫兽。  叶良康的摊位前,早已围满了来自各地的游客。看他娴熟地在空的脱胎上编织,再看看成型的动物,游客们都惊叹不已,这样的技艺到底是怎么练成的?  说起这个,16岁学习竹编,51年来编织不辍的叶良康滔滔不绝。“这个技艺不好学,做一个很麻烦,30多天也做不好。一共有40-50道工艺,光竹子到竹丝就要经过20多道工序。我每天至少要花10个小时去钻研它。”  叶良康说,他买了一套世界动物图鉴,书里涉及2300多种动物、1万多张图片,他通宵达旦地看,细细发掘每个动物的最大特色。之后,他不是拿笔临摹画小样,就是举斧劈木刻模型。那段时间,连走路吃饭,他的头脑都不离飞禽走兽鱼,家人都忍不住戏称他为“动物学家”。  “这个技艺难学,苦练10年都不一定做得出,现在会做竹编的村民越来越少了。”眼见着自己成为东山村唯一的竹编师傅,叶良康心里充满了苦涩,“这门手艺要是断了,我是罪人啊!”为避免这门传统工艺失传,2009年起,叶良康先后在塘溪第二小学、姜山中学和鄞州职高开设竹编工艺课程。  一份记忆的还原  老庙会巡游必经的鄞江桥即将“复活”  2013年,鄞江人心底的期盼变成了现实:始建于公元1078年的鄞江廊桥,通过90天集资1400万,顺利开启了重建之旅。  过去,鄞江桥这个名字也被用来代指鄞江,在老一辈人的心中,窄窄的廊桥承载了鄞江的历史,也留下了他们年轻时的光阴与记忆。在鄞江,每年的 “三月三”、“六月六”和“十月十”庙会,巡游路线总会经过鄞江古桥。古桥被拆后,每逢庙会巡游,人们只能放一张大大的古桥图片在旧址上,来表达对这座千年古桥的敬畏。  昨天的开幕式上,鄞江首届道德之星颁奖也把最重量的奖项颁给了传承鄞江之魂的造桥人―鄞江廊桥筹建委员会。  “能重建廊桥是我们所有鄞江人的心愿,在重建过程中,太多的人带给了我感动。”说起这9个月来的廊桥重建,鄞江廊桥筹建委员会副会长政很感慨。他自己本人就是个爱心人士,筹集建桥资金,监督桥工程质量,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1400万民间资金到位,作为副会长,王伟政最清楚地看到了老百姓的热情。“一个做汽车内置配件的企业第一时间捐出了1000万,一对89岁的老夫妇把做寿的5万元现金捐出,还有来自、杭州、宁波洞桥、龙观、章村等各地的热心人士送来捐助款。”  王伟政说,在廊桥边,每天聚在一起开会的老人也成为这一年来廊桥边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老人,最小的62岁,最大的76岁。他们每天一大早都自发来廊桥边,开会,看计划安排,监理工程进度。“像年龄最大的76岁的根老人,年轻时职业就是油漆工,现在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过来监督桥的刷漆质量。”  不久的将来,鄞江人就会与鄞江桥重逢。  专家谈庙会  传统庙会的当代价值  需要不断挖掘和传播  历经千年的庙会,既是汇集民族风物和民间文艺的传统盛会,又是古代传统市集的繁衍与发展。  鄞江镇副镇长虞晓晓介绍,今年的庙会延续“祭、游、戏、市、谊”五大基本元素,鄞江主打“文化”和“”两张品牌,特别是重点在传统文化挖掘上做文章。接下来,包括民间文化大巡游、庙会社戏专场演出、“墨润它山”书画篆刻作品展、金石名家印章书画展在内的活动都会上演。  在采访中,非遗传承人不约而同提到的一点就是,担心其技艺会失传。那么,到底该如何更好办好庙会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地方传统文化网络化与产业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负责人、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授何镇飚建议,传统庙会的当代价值需要不断挖掘和传播,保护不是静态的,而是要进行文化传播,让更多人喜欢、甚至热爱,特别是青少年。因此,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就特别紧迫,针对不同人群的传播需要细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系统工程、是长期工程、是综合工程,需要长期规划、长期投入和长期惠民。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鄞江“十月十”庙会昨热闹开场 “非遗”展示成最大亮点
文章导读:
“延续数千年,文化人传承”,说的就是鄞江庙会。昨天上午,以“魅彩古镇·畅游鄞江”为主题的2012年鄞江“十月十”庙会暨它山旅游文化节在鄞江镇拉开大幕,持续到本周日。
& & &&延续数千年,文化人传承&,说的就是鄞江庙会。昨天上午,以&魅彩古镇&畅游鄞江&为主题的2012年鄞江&十月十&庙会暨它山旅游文化节在鄞江镇拉开大幕,持续到本周日。
& & 赶集的、叫卖的、踩街的、舞龙的、舞灯的&&昨天早上,跟随着上万人的队伍,记者在庙会现场感受到的也尽是一派喜庆热闹气氛。在这儿,全国各地的美食展让人垂涎,商贸物资交流会推动着大家的购买欲望,而走书、骨木镶嵌、朱金漆木雕、竹编草席等原味民俗也让人大饱眼福。
& & □通讯员 张啸 记者 叶佳
& & 摄影记者 张培坚
& & ︻记者逛庙会︼
& & 赏表演 尝美食 大采购
& & 鄞江庙会太精彩,一天逛不完
& & &你看这表演多精彩,我10多岁的时候也和他们一样在台上表演的呢。现在老了,跑不动了,但是回想起来还是很激动。&昨天早上,在庙会开街式现场,61岁的鄞州章村村民周召召兴奋地和老伴一起挤到人群前看跑马灯表演。和周召召一样,不少老百姓昨天一大早从四面八方赶来看庙会,里三层、外三层,推婴儿车的,拄拐杖的,骑三轮车的,庙会现场真热闹。
& & 跟随涌动的人流,记者来到了舞龙舞狮、歌舞表演舞台后面,鄞江镇政府专门在这儿设立了商贸物资一条街。这里可是全国各地美食大杂烩。台湾鱼豆腐、黄金虾球、老北京烤鸭、内蒙古烤全羊、长沙臭豆腐等应有尽有,记者买了一份鱼豆腐尝了尝,很不错,色香味俱全。老板娘说,之前听闻鄞江庙会历年的盛况后,今年她特地赶过来做生意的。
& & 除此之外,记者还看到不少人背着大包小包,甚至还有背着大麻袋进行采购。 &我每年都会来庙会大采购,你看,我买了米筛、砧板等纯手工制作的东西,还买了给孙子的过年衣服、给老伴的棉袄。一天时间,把年货都给备齐,价格还便宜,挺好的。&从咸祥赶过来的李孝娟说。
& & 记者逛了一天,累得腰酸腿疼,但是整个庙会也没逛完。
& & ︻老艺人绝活︼
& & 竹编草席 走书 骨木镶嵌
& & &非遗&大展示,叫好者众多
& & 作为千年庙会,文化味的东西是不可或缺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一条街上,来自鄞州各地的民间艺人展示的走书、骨木镶嵌、朱金漆木雕、竹编草席、金银彩绣、泥塑等绝活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成为庙会的一大亮点。
& & &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最好能做下去。庙会给了我们展示技艺的机会,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来了解这些民俗,希望不要让它失传。&在已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草席编织技艺的摊位上,代表性传承人郑仁菊和丈夫在麻利地编织草席。
& & 把麻搓成很细的麻筋,穿过编织席机的扣,反复不停编织&&郑仁菊边编织边和围观的老百姓聊起她的经历。郑仁菊说,她从七八岁就开始编草席,已经编了50多年了,像这种共有182个孔的1.8米的草席,他们两夫妻一刻不停地编织也至少需要8个小时。&手工织席辛苦且繁琐,但是真的是辛苦并快乐着,这种草席20年不坏呢。&
& & 在竹刻的摊位前,来自咸祥镇球山村73岁的老先生潘兆丰正在聚精会神地刻字,他已经刻了25年,带了10多个徒弟,现在是宁波市十大民间艺术家之一。在桌子上有36把刀,潘老先生先在宣纸上很认真地写上字,然后用铅笔在复写纸上描绘,最后用雕刻刀一笔一笔仔细地雕刻。看到成型的作品,围观的百姓赞许地鼓起了掌。
& & ︻专家谈非遗︼
& & 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 & 选好接班人,不放弃产业化努力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称为&遗产&,就是具有悠久的历史、较高的文化价值和代表性,但往往又可能濒临灭绝,包括庙会上所展示的,传承人也担心其会失传。
& &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原因,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教授何镇飚认为,首先是历史原因,文化的传承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与制约,战乱、疾病、气候都可能局部影响文化传承;其次是师承的问题,是否能找到合适的传承者,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普遍问题;第三就是传播的问题,文化中包含了价值观,价值观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否被普遍接受和传播,有时代审美、价值取向等问题;第四是市场化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可以通过必要的市场手段走向大众,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就可以更广泛地传播,但目前,还有较大的难度。
& &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和文化事业的多重属性,目前,其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另外,它也需要有更现代和有效的传播手段,使公众认识到其中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何镇飚最后建议,为了更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选拔和培育,选好接班人,从制度上给予支持和保障。同时,应不放弃产业化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尝试与市场的结合,从而为未来的产业化可能做好准备。
编辑:沃冬栋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中心投诉电话(34
手机短信:
传真电话:(25
最生活,最宁波 — 现代金报
CopyRight (C)
All 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鄞江六月六庙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