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女主强大的穿越文文男主是战国时代的战神白起

白起:战神还是屠夫?
16:34&&来源:&&作者:&&评论
题目:白起:战神还是屠夫?作者:张锐强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12年一月上,第60~64页  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军事学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备受世界的关注。而历代名将的武功,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曾著有《名将之死》的作家张锐强,将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些名将的武功和人生,这既是对其军事学意义的再打捞,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发现。首先登场的是白起。根据梁启超的考证,战国期间总共战死200万军人,而《史记》记载,白起歼灭六国军队至少97万。他究竟是战神,还是屠夫?时至今日,山西还有用大块蒸豆腐蘸红油调料吃的习俗。豆腐,是白起的脑浆;蘸的调料,就是白起的血。这道菜的根由,自然是长平之战。
伊阙横空出世
  白起是秦国郿人(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百家村)。说起来,他跟名将伍子胥多少还有点关系。伍子胥逃离楚国时,护佑的主公是太子建。太子建的儿子胜,后被楚国召回,封于白地,因号&白公&。白公一心为父报仇,不惜发动叛乱,即所谓&白公之乱&,但未成而死,儿子逃向秦国,以白为姓,世代为将。白起便是其后裔。  祖上阔过,但那是远祖。白起的父祖辈想来籍籍无名,因此史书不载,以至于白起横空出世时,已是统兵的将军,指挥伊阙之战。公元前294年,他以左庶长的身份率军攻韩,拿下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后乘胜推进。见势不妙,请来魏国大将公孙喜带兵助战。公孙喜又叫犀武,是战国中后期魏国重要的军事将领。联军以韩军为主力,但主帅却是魏将公孙喜。双方的军队在伊阙(今洛阳龙门附近)相遇。  当时,白起面对的形势十分困难。首先是敌强我弱,联军的数量超出秦军的一倍多;其次地形不利,联军占据天险,且在本土作战,后勤补给线短。白起审时度势,决定各个击破:派出偏师牵制韩军,他自带主力猛攻魏军。因为韩魏联军虽然人多,但心不齐,而将军又畏敌如虎,不敢出战。  这个计划能够成功的前提,是担任牵制任务的偏师能死死拖住韩军。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那个局部,兵力对比更加悬殊,类似鸡蛋碰石头。最终证明,白起的判断与决策都是对的。他赌赢了。  秦军兵分两路,展开队形,发起攻击。杜甫的《兵车行》里有句诗:况复秦兵耐苦战。秦军确实是虎狼之师。他们地处偏远的西部边陲,长期跟少数民族作战,养成了凶狠强悍的风格。而且秦军奖励标准清楚,惩罚细则明确,种种因素决定,他们一旦拿起刀枪,就是一群虎狼。为减轻重量方便作战,他们甚至连头盔都不戴。秦始皇兵马俑里的士兵,头上戴着小圆帽,据专家考证,那是麻布做的方巾。有些士兵干脆只盘着发髻,只有军官头顶牛皮的板状帽子。  秦军攻势凶猛,魏军抵抗顽强,战势胶着。这对秦军很不利。白起随即双手用力,将战鼓擂得响入云霄,为士兵助威。在戈矛沉闷的撞击声和呐喊中,秦军将士们顿时豪情万丈。他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兵车驱驰,战马奔腾,魏军的阵势,被一道道击破。  如今,在洛阳龙门桥的东边,还有一个平台,叫擂鼓台,据说就是白起当年擂鼓的地方。魏军抵挡不住,公孙喜赶紧下令韩军增援,但带兵的将军拒绝执行,理由是他们遭遇秦军主力攻击,无暇分身。最终,韩魏联军大败,24万人被全歼,伊阙等5座城池失陷,公孙喜被俘后拒不投降,&白起怒而起,杀犀武于新城&。
  说起来,白起不但要对大量军人的死亡承担直接责任,著名诗人屈原的死也与他有关。他攻占楚国的都城郢,是促使屈原怀沙自沉的直接原因。  公元前279年,白起挥师南下伐楚。他决定猛虎掏心,不纠缠一城一地,直接攻击楚国的国都郢(今湖北荆州北8公里的纪南城)。他命令部队,每经过一条河,就拆除河上的桥;军士登岸以后,战船全部烧掉,以示决心。也就是说,破釜沉舟的真正版权,其实在白起,项羽只是复制。  秦军兵锋很快指向鄢城(今湖北宜城东南)。这是楚国的别都。楚军防守严密,秦军强攻不下。白起心里十分焦急,四处查看地形,结果奔腾不息的夷水,给了他强烈的灵感。他立即下令筑起堤堰拦洪蓄水,同时挖条渠直通鄢城,终于冲垮楚军的防线。此后,这条白起渠成为两岸百姓的水利设施。抗战期间,张自忠将军驻扎于此,曾经下令部队维修疏浚,以利民生,该渠随即得名&荩忱渠&。  鄢城陷落,郢都也成了熟透的桃子。楚军无力抵抗。顷襄王一路向东北而逃,直到最终在河南淮阳建立新都城。
长途奔袭华阳
  公元前273年,魏赵联手攻击。数十万魏赵联军将华阳(今河南新郑北部)团团包围,此地离韩国的都城不过咫尺之遥。当时秦韩结盟,秦王只得派兵救援,任务的实施者又是白起。  按照当时的条件,从秦国出兵到华阳,没有半月根本不行。但白起终究是白起。他接到虎符,立即传令三军轻装前进,日夜兼程,以强行军的速度,马不停蹄地开进。结果只用8天就赶到战场,达成了一定的战役突然性。  魏国丞相芒卯是总指挥。他一见白起的帅旗从天而降,大惊失色。还没开战,赵魏联军已经在心理上输掉一阵。此时的魏国屡败屡战,国力衰弱。当初吴起训练出来的武卒,已经所剩无几。白起令旗一挥,秦军的战车随即轰轰隆隆地朝魏军扑去。后面的步兵和骑兵,在弓箭手的掩护下,也发起冲锋。经过激战,秦军俘虏3员魏将、歼灭魏军13万。芒卯见大势已去,抛下赵军,带领残兵,转身就逃;贾偃指挥的赵军,随即到了风口浪尖。赵军兵微将寡,哪里是秦军的对手?稍一接触随即溃败,2万人马作了俘虏。  白起下令,将这2万人全部赶进滔滔黄河,然后进兵包围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最终逼迫魏国割让南阳。
长平一战成名
  范雎从魏国逃到秦国后,被重用为相国。他建议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随即跟北方强大的赵国,展开了战略决战。  公元前262年,白起攻占了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韩国的上党郡随即成为飞地,与国都联系中断。上党太守冯亭决心降赵,以便转移视线,挑起秦赵之间的战争。此举最终奏效。公元前260年,左庶长王龁统率秦军进攻上党,秦赵两军随即对峙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赵军主将廉颇用兵持重,久不出战。秦国无奈,便大施反间计,并最终得手,赵王派赵括替下了廉颇。  赵括是名将赵奢之子。他自幼在军营长大,熟读兵书战策,在军中很有影响,只是没有实战经验。当时的形势,秦国和赵国都拖不起,都很着急,因为军粮供应压力都很大。秦军是远离本土,补给线太长;赵国想从齐国借粮,但齐国改变了外交政策,不掺和&西方&的战事,不肯答应&&这也有秦国&远交&的成果。所以秦王和赵王都急着决战。这也是赵括出来的重要原因。  赵括当然明白朝廷为什么要起用自己,因此一到前线,立即不折不扣地贯彻意图。对原先赞同廉颇做法的将军,不换思路就换人,大批撤换。  赵国换将,秦国也换将。白起奉命紧急赶往前线,接替王龁。必须明白,赵军也绝非软柿子。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大大提高了赵军的战斗力。不过,这还不是白起面临的最大困难。他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把赵军引出来。怎么办呢?他决定引蛇出洞。派一支弱旅,前去挑战。等赵军出来,先派2.5万精兵,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骑兵5000埋伏在半路,以最快的速度楔入赵军中间,将他们切为2段。  一切部署停当,当年8月的一天,自起出兵挑战。这正对赵括的胃口。他披挂整齐,点齐人马,出去接战。结果没打多久,秦兵就败退而去。机不可失,赵括一挥佩剑,赵军随即呐喊着发起追击。  秦军且战且走,退入大营。赵括挥动令旗,三军随即摆好阵势,攻击秦军的营垒。正在这时,埋伏的秦军出击,赵军的退路被切断。  赵括虽是第一次指挥作战,但面对如此险情,并不惊慌。他立即传令停止攻击,前军监视秦军大营,后军转身猛攻楔进来的秦军骑兵。同时派人赶回大营,命令他们从背后策应。  赵括冲锋在前,两军血流成河。赵军知道局势不利,在主帅的激励下,作战非常勇敢,但奈何对面的秦军死战不退,怎么着也冲不开道路。  赵括当机立断,再度改变部署。命令外围的士兵掩护,里面的士兵放下武器,拿起工具,修筑营垒,坚守待援。就这样,局势暂时得以稳定,但40多万赵军被分成3截,首尾不能兼顾,情势万分危急。  赵括被包围整整46天。赵军本来就粮草不济,这下更无饭吃,只能干瞪眼。在此期间,赵括并没有坐以待毙,一直在组织突围。他将士兵分为几队,轮流出击,但到底也没能突出重围。  没有粮食,第一步杀马,第二步就是吃人,战死的士兵尸体,以及负重伤不能动弹的战友。赵括坚持的这46天,白起同样如坐针毡:将士连日征战,疲惫不堪;补给一直紧张,要不断催粮派款。作为经验丰富的统帅,他深知要对赵军实施最后的毁灭性打击,他的兵力还不够,因此使者络绎不绝,求援文书不断飞向咸阳。秦王不敢怠慢,亲自赶往河内,就是刚刚从韩国手中夺过来的黄河以北地区,将当地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赐民爵一级,然后编组成军开赴长平,负责截断赵军与国内的联系,彻底切断其粮道。  最后时刻,赵括强打精神,撑起虚弱疲惫的身体,亲自带领临时挑选出来的、还能勉强支撑的士兵,发起最后的冲击,结果身中数箭,倒地身亡。细读史记,我觉得赵括并非传说中的书呆子。他并不缺乏军人的能力素养以及血性。这个世界并非是非白即黑的二元世界。黑白之间有宽阔的过渡地带。白起优秀,赵括在作战中的表现也显然不是笨蛋。  据记载,白起下令将40万俘虏全部活埋,只放掉240个年轻的士兵,其实就是一群半大小子,回邯郸报信。40万这个数据,我表示怀疑。20万左右还比较靠谱。因为此役赵国出兵45万,而白起自称秦军阵亡过半,也就是说有差不多30万人战死。在战场上击毙5万赵军,无论如何,也不会造成秦军这么高的阵亡率,否则战争的最终结局必然会改写。考虑到秦军处于攻势,伤亡率高,20万对30万,基本靠谱。
背后中枪身亡
  所谓政治,在当时的,就是有决策权的领导意志。政治,也是白起的死因。  长平之战后,主力被歼的赵国命悬一线。白起本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但他的军事计划却被政治终止。因为赵国的说客苏代说动了范雎。  苏代说:&白起为秦国夺取70多座城邑,南边平定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北边俘获赵括的40万大军,即使周公、召公和吕望,功劳也不过如此。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帝,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确定无疑的,您能屈居他之下吗?天下百姓谁都不愿意作秦国的子民。如果灭掉赵国,它北边土地将落入燕,东边土地将并入齐,南边土地会归入韩魏,您也所得无几。不如趁着韩赵惊恐万状,让它们割点土地,也免得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勋。&  苏代说动范雎,范雎说动秦王。但赵国本来就没有和平的诚心,因为他们很清楚秦国的战略目的,因此形势稍一稳定,立即毁约。秦王大怒,公元前258年2月再度兴兵。当时白起正好生病,秦王就派王陵作为主将,结果王陵吃了败仗。白起身体痊愈后,秦王想起用他,但白起不愿意。他认为赵国喘息稍定,形势已非:&各国对秦国积怨很深,每天都有援兵到达。秦国虽然消灭了赵军主力,但秦军也损失过半,国内兵力空虚。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攻打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抵抗,诸侯在城外攻击,里应外合,秦军必败!&  白起的分析很有道理,但秦王听不进去。他先来硬的,命令白起挂帅,白起拒不执行;又来软的,派范雎亲自来请,白起还是不肯答应,理由是身体不好,没法出战。  秦昭王的自尊想来很受伤。他再度起用了王龁。而这次邯郸之战的主角,不是王龁,而是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其中最精彩的故事就是窃符救赵,大败秦军。消息传来,白起感叹道:&秦不听臣计,今如何兮!&  同样的话,可以有2种语气,一是悲伤感慨,一是自鸣得意。揣测白起当时的心情,估计2种都有,但前者居多。他毕竟为国家立了那么多功劳,不至于非要拿国家的失败,来印证自己的伟大。但是在听者的耳朵里,他们恐怕很难听出来第一种意思,即便有,他们也会主动过滤掉。那时的秦王和范雎,刚挨了一记耳光,恼羞成怒还来不及,哪里还会仔细揣摩白起的忠心?秦王大怒,下令革除白起的武安君爵位,贬为士兵,立即迁往阴密(今陕西泾川)居住。白起因为有病行动不便,没有立即动身。3个月后,秦军的形势越来越危急,求援的使者首尾相接。想起白起,秦王又羞又恼,于是强令他立即滚出咸阳。  走就走吧。可是刚刚动身不久,范雎又煽风点火:&这家伙现在还不服气,还在发牢骚。&秦王的火气一点就着,立即派人持剑追赶,强迫白起自裁。  白起确实还不服气。他接到宝剑,对天叹道:&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沉思良久,终于想通:&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吾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白起的死,表面是因为自己的一句风凉话,而实质还是因为和范雎的政治内斗。
共有条评论
共有条评论
一周点击排行
24小时点击排行
日本在二战后拒不认错,更别说道歉,明里暗里勾结一切反华势力,不惜充当美国的马前卒对中国这个昔日的恩师予以围堵。...[]
在线投稿邮箱:
值班电话:工作日 010-:00-18:00)Copyright (C)2002-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10164号 京ICP备号最近更新的BLOG列表
最新更新的文章列表
精彩推荐列表
超级牛X的从未败阵的战国第一战神(白起 )
白起(?—前258),也叫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名将。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白起善于用兵,史书记载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他一生征战37年,未尝一败,打得六国无人敢挂帅迎敌,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不世之功;但却因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40万降卒,而被正统史家永远打入“冷宫”,不得立于名将之列。
  秦国,原来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尔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强盛。
  白起的档案在公元前294年前是一片空白,史书上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公元前294年,在韩国的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外,白起第一次亮剑,以左庶长(相当于中级将领)的身份指挥新城之战。他一战告捷,初步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
  此时,距离商鞅开启的变法时代,刚刚过去62年。接下来的37年,秦国进入了白起的征战时代。
  伊阙之战
  新城之战,打开了秦国东进的大门。韩国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为了夺回新城,韩国找到魏国帮忙。公元前293年,韩、魏以公孙喜为主帅,率联军24万进据伊阙(今洛阳龙门),向白起叫板。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伊水流经其间,望之若阙,地势险要。联军据险扼守,和秦军呈对峙态势。秦军在数量上只有韩、魏联军的一半。联军各自保守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白起针对这种情况,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先设疑兵牵制联军主力韩军,然后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猛攻魏军,一举将其歼灭,杀其主将犀武。随后立即转用兵力攻打韩军。韩军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追击,又全歼韩军,俘韩将公孙喜。
  此战,白起抓住联军自保守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这一战机,采取避实就需,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办法,共歼灭韩、魏联军24万,攻占伊阙等5城,是先秦战史中一次较大规模的,且是以少胜多的歼灭战。战后韩、魏两国精锐丧失殆尽,被迫献地求和。白起因战功卓著擢升国尉,开始了其辉煌的军事历程。秦国也因此战的胜利彻底扫平了东进的道路。
  伊阙之战后,白起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公元前292年,再升大良造,领兵攻陷魏国,占据大小城池61个。公元前291年,白起与客卿司马错联合攻下垣城。公元前286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县西)。秦国在向东扩张,节节胜利,乘中原各国但求自保之机,把兼并锋芒指向孤立无援的楚国。
  鄢郢之战
  公元前279,秦昭王命白起率军数万攻楚。楚国虽地广兵多,但内部四分五裂,战备松懈。白起决定长驱入楚,直捣腹心,给楚以毁灭性打击。经周密策划,选择经由蓝田(今陕西蓝田西),过商(今丹凤)地,经丹水流域出武关(今商南东南),再顺汉水而南。既便因粮于敌,掠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补给军需,又可出敌不意突入楚境,攻取主要分布在汉水流域的楚重镇。白起令秦军过河拆桥毁船,自断归路,示以必战。楚军慑于白起兵威,又因自战本土而有后顾之忧,无法抵挡秦锐卒的猛攻,节节败退。秦军长驱直入,迅速攻取汉水流域要地邓(今湖北襄樊北),直抵楚别都鄢(今宜城东南)。鄢距楚都郢(今荆沙北)甚近,是拱卫郢都的军事重镇,楚人早已集结重兵于此,企图阻止秦军南下攻郢。秦军在此遭到入楚以来最顽强的抵抗,屡攻不克,而秦孤军深入,不宜持久,乃利用夷水从楚西山长谷出而流向东南的有利条件,在鄢城西边百里处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尔后开渠灌城,水入城为渊,鄢城东北角溃破,城中军民被溺死甚众。
  取鄢后,白起休整部队,补充兵员和军资,同时将秦之罪人刑徒迁徙到所得楚地,充实后方,以此为进一步攻楚的基地。公元前278年,挥军直抵楚都郢,势如破竹,楚顷襄王在兵败后,向东北方溃逃至陈(今河南淮阳)。秦军破郢后,随即西取西陵(今湖北宜昌),焚毁楚先王宗庙所在地夷陵(今宜昌东南),以绝楚人复其故土之心,然后向东乘胜攻取竟陵(今潜江西北),直至安陆(今云梦、安陆一带),南攻至洞庭湖边,夺得楚大别山以西的江汉地区,严重削弱楚国实力。秦遂在新得楚地置南郡(治郢),楚顷襄王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此战,白起乘隙果敢深入楚国腹地,因粮于敌,因势用兵,战必速决,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深入敌国作战的著名战例。
  此战,秦选择最佳出兵时机和进军路线,取得攻楚的战略主动。孤军客战楚境,期于死地求生,集中使用兵力,务在速决,击楚要害,终收破楚之效。攻鄢郢之战,显示出白起非凡的胆略和精明的作战指导。白起乘楚王城池不修,边备废弛之机,采取掏心战术,连续进攻深入楚境,攻拔楚都郢。白起在攻打鄢时采取的决水攻城的战术,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此战的胜利,进一步打击和消弱了楚目的实力,从此,楚国更加衰弱。此战的胜利也为秦军集中兵力,东攻三晋,循序渐进地实施兼并天下的战略计划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鄢郢之战后,白起受封为武安君,又攻取楚国,平定巫、黔中(今四川、贵州地区)二郡。
  公元前273年,魏联合赵国攻韩,打到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韩求救于秦,秦昭襄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率军救韩。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秦地较远,魏、赵估计援韩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白起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华阳城下。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5万人,生擒3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又进攻赵将贾偃,经激战,大败赵军,歼敌2万,遂乘胜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境)。魏军主力多被歼灭,无力再战,割让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地向秦求和。秦闻知燕、赵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
  陉城之战
  早在公元前270年,魏人范睢针对秦国过去“越人之国”进攻,劳多获少的弊端,向秦昭襄王提出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即先交好与秦为邻,处中原地带的韩、魏两国,以威服楚、赵;楚国强,则与赵友好,以威服楚;赵国强,则与楚通和,以威服赵;楚赵亲附后,东面临海的齐国必定恐惧,会自动亲附秦国。那时,再向近处的韩、魏两国进攻。这样,得寸土则为秦国之寸土;得尺土则秦国的尺土。秦昭襄王表示赞许,任命范雎为客卿,参与秦国大事。当时,韩国与秦国疆界相错如织绣,“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韩国经白起几次攻伐,国力日弱,但还有一定力量。
  秦昭襄王将攻韩重任再交武安君白起。公元前264年,白起率秦军大举进攻韩国,韩军难以抵挡。秦军进展顺利,不久,夺占韩国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等9座城邑,斩杀韩国生力军5万余人。韩朝廷陷入混乱,开始谋求防守,但为时已晚。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3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断绝韩国的太行道。公元前262年,攻韩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降秦,至此,上党通往都城的道路已被绝断(韩都新郑,上党必须由野王渡河始能通新郑)。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郡守冯亭同百姓谋议道:“上党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绝断,我们已不可再为韩国百姓了。秦兵日渐逼近,韩国不能救应,不如将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若接受,秦怒必攻赵。赵国受敌一定亲近韩国。韩、赵联合,就可以抵御秦国了。”于是派人报告赵国。赵孝成王与平阳君、平原君为此计议。平阳君说:“还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后带来的祸患一定大于得到的好处。”平原君则认为:白白得来的土地,怎有不要之理,接受了会对我们有利。赵国果然接受了上党,封冯亭为华阳君。
  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龁攻赵。赵令廉颇为将抵抗,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后,立即向秦军发起攻击。由于秦军势大,赵军连战不利,损失颇大。廉颇鉴于此,及时改变战略方针,决定转攻为守,准备依靠有利地形,构筑城垒固守,以逸待劳,以图挫动秦军锐气,使其陷入疲惫之中。
  廉颇的策略虽然使秦军的进攻势头受到很大的遏抑,造成两军对峙于长平三年的僵局。但此却给国力相对较弱的赵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赵国此时国力消耗殆尽,双方为打破僵局,互相对对方用计。秦范雎游说各国,诈称秦赵联盟将攻击诸国,各国因为以前赵国外交摇摆不定,以及看到秦赵谈判,误判相信秦赵将和好,从而使得赵国寻求诸国兵力与粮食支援的努力失败。同时,据史记记载,秦还使人携千金入赵行反间计,言秦军不惧廉颇,只怕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正好廉颇因为开始多败伤亡大转为坚守不应战,赵王此时已经比较不满意,而又听到秦国的反间之言,便派赵括代廉颇将对抗秦军。
  被司马迁称为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到任后,更改廉颇不准出战的约束,并置换了军吏,迅速完成对军队的控制。同时,出兵快速突破秦军防线。秦国闻知此事后,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表面统帅王龁却只为尉裨将,并进行信息封锁,严令军中有如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白起到任后,采用了诱敌深入、困敌聚歼的策略,做出如下部署:1、将目前的前线部队转作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诱敌深入;2、利用长壁地形构筑口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准备抵挡赵军的进攻,并组织一只精锐突击队,准备赵军被围后,用于不断出击以消耗赵军有生力量和磨损其锐气;3、将二万五千人埋伏在两侧翼,待赵军出击后,插到赵军后方,切断赵军退路,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合围;4、用骑兵五千渗透到赵军防御阵地中,牵制和监视留守的赵军。
  因为不知道真正对手的情况,使得赵括误判,继续采用对付王龁的战略战术,于是,战争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预计的方向进行。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定阵地——长壁后,遭到了秦军主力的顽强抵抗,攻势大大受挫。此时赵括发现秦军主将是白起,于是,迅速变更战略战术,希望退兵进行防御作战,但为时已晚!秦军两翼伏兵迅速出击,及时插到赵军进攻部队后面,切断了赵括主力的对外联系,构成了对进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五千骑兵也迅速地前进到了赵军的的防御阵地,牵制、监视留守的赵军。同时,秦撒播谣言,诈称赵括投降,使得赵留守部队犹豫不决,错失救援时机。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攻击被围的赵军,赵军连战不利,情况危急,赵括被迫迅速就地构筑营垒,有效抵御了白起的突击攻势。同时,被围赵军对秦军发动了数次殊死突击。此时,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终于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之后,据白起称“死伤大半”,秦军把赵军的突围努力化解了。
  到了9月,因为粮草断绝,赵军开始自相杀食。在粮道断绝四十六日后,赵括再度企图突围,分四队突击队冲击,赵括在此战中战死。主将已亡,赵军最后的希望破灭,四十万将士皆投降。白起曰:“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诈允赵军降,却引赵军一步步慢慢全部坑杀,只留二百四十名童子军回赵,撒播秦军威势,恐吓赵国人。此战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从此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既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改写历史的关键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壮烈的重大战役,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长平之战已经被载入了战争史册,只要是写战争史,肯定必提长平之战。
  在公元前260年的时候,整个战国七雄里边,只剩下赵国的军事力量是最强悍的,他可以跟秦国可以抗衡。当时秦赵双方几乎都调集了,两国所有的兵力,从史书上来看,从现在来看,两国的整个兵力加起来,应该有100万左右,在当时那个年代,两千多年前,这是相当相当可怕的一个统计数字,100多万。 所以这场战争对双方来说谁都输不起,包括那时候的强秦他也输不起。实际上这就是战国晚期的时候,决定是由谁来统一中国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以后,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从而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六国就无法与秦人抗衡了,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然而胜利的结局却给主宰这场战役的白起埋下了深深的祸根。
  长平之战后,白起认为只要一鼓作气,迅速就可以灭掉赵国。10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龅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现在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昭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大失所望,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邯郸之战
  当赵正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如此赵将灭亡;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王用其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境)送楚相黄歇,结好楚国,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秦昭襄王见赵既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遂于公元前259年9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攻赵。秦军长驱直入,于次年正月进抵赵都邯郸城下。赵上卿廉颇率军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王陵战至第二年,秦军五校(每“校”领军800人)阵亡,仍不能取胜。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认为,赵自长平之战后结亲于燕,连好于齐、楚,合纵之势业已形成,其元气恢复,国库充实,而秦军虽然胜于长平,但将士死亡大半,国内空虚。现在,却要隔着千山万水,争夺别人的国都,如果赵与诸侯盟国内外夹击,则秦军必败。白起推说旧疾复发,不肯应命。昭襄王无奈,只好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下。
  魏王派晋鄙率军10万救赵。秦王派人威胁魏王说:“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魏王恐惧,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观望。魏相信陵君决定救赵。他依靠魏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带勇士椎杀晋鄙,夺其兵权。并下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父回国;兄弟都在军中的,兄回国;没有兄弟的独子,回家奉养父母。最后,挑选8万精兵,于公元前257年进击秦军。
  当时楚春申君黄歇亦率军救赵到达安阳(今河南境)。秦军作战失利,白起听到后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计谋,现在如何?”昭王听后大怒,强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仍称病不起。于是昭王免去白起官职,降为士兵,迁居阴密(今甘肃灵台县西)。由于白起生病,未能成行。在咸阳住了三个月,这期间诸侯不断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军节节退却,告急者接踵而至。秦王派人遣送白起,令他不得留在咸阳。白起离开咸阳,到杜邮,昭王与范雎等群臣谋议,白起被贬迁出咸阳,心中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处死。于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宝剑,令白起自裁。白起拔出剑:“我何至于这个下场?”良久,他又叹息道:“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40万人投降,我欺骗了他们,把他们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于是自杀。
  白起死时,是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白起是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赫赫有名的战将,而且由于他的战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了中国的历史。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祭祀他。
  白起的悲剧,源于他的性格。昭王明知必败仍强令出征,这已经不是对白起军事能力的考验,而是对他听命与否的检测,白起偏偏看不到这一点,一而再,再而三地抗命。此后秦国的另一位名将王翦就很好地接受了白起的教训,在残暴的秦始皇手下得到善终。
  在后人的眼中,白起更多是以“杀神”的形象出现;然而当年,他是秦国真正的“战神”,他的军事才能无人能敌。秦国最终能一统天下,和他征战数十年取得的赫赫战功关系密切——这是历代史学家都不会否认的事实。
  十二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屡败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今山西侯马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秦国和赵、魏、楚三国签约息兵,把以前占领的河东郡还于魏;太原郡(今太原西南)还于赵;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北)还于韩。
  点评: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赵、魏、楚三国虽然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但六国俱衰的大势巳不可逆转。秦国虽然兵败邯郸,但在战国七雄中六国皆弱而秦独强的局势巳经形成。邯郸之战后仅仅30多年里,秦便统一天下。
  白起主要战绩: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
  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30万。
  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
  封号:武安君。官职:国尉(国防部部长)。
  外号:战神,杀人魔,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白起指挥许多重要战役。大破楚军,攻入郢都,迫使楚国迁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长平一战一举歼灭赵军45万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
  长平之战共杀人四十五万,连同以前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攻楚于鄢决水灌城淹死数十万,攻魏于华阳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卒二万,攻韩于陉城斩首五万,共一百余万,这是白起的一张极不完全的杀人账单。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赵的问题上发生分歧,被王陵取而代之,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长平之战也反映了战争自身发展概貌。
  白起的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这是白起最为突出的特点。他是战争史上运用围歼战术作战的无与伦比的统帅。也是中国战争史上三个最善于打歼灭战的军事统帅之一(另外两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将)。但白起能够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张打歼灭战,这是非常难得的。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较孙武的“穷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战胜逐北无过十里”(《商君书·战法第十》),显然前进一步。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此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在当时前所未有。
  然善始者未必善终,白起功高遭忌,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白起如此,伍子胥、李牧皆是如此。
  谷口村,相传是白起坑杀赵军的地方,因此,谷口村又名杀谷、哭头、省冤谷,位于高平市城西5公里处,村子里有白起台、骷髅山、骷髅王庙等古迹。骷髅王庙始建于唐代,唐玄宗作潞王时,巡幸至此,见白骨遍野,头颅成山,触目惊心,遂在头颅山旁修建骷髅王庙,“择其骷骨中巨者,立像封骷髅大王”。现骷髅王庙为清代遗构,庙内塑赵括夫妇像。明代诗人于达真写道:“此地由来是战场,平沙漠漠野苍苍。恒多风雨幽魂泣,如在英灵古庙荒。赵将空余千载恨,秦兵何意再传亡?居然祠宇劳瞻拜,不信骷髅亦有王。”每到高平旅游观光的人们,都要到骷髅王庙参观游览,领略长平古战场的雄浑场面。
  白起善用兵,征战沙场达三十七年,攻取七十余城,歼敌过百万,未尝败绩,仅用万余人便攻克楚的都城。尤其是几次恶战让赵韩力量大减,后来始终无力抵御秦兵东近。也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史记·白起王翦传》)。
  白起用兵灵活。伊阙之战避实就需,各个击破;鄢郢之战改用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而长平之战则佯败,断敌粮道,分割,最后围歼。
  白起喜欢追击战,数次长途奔袭。与孙子兵法中的“穷寇勿追”迥然有别。
  白起喜欢杀人,胜与攻城,这大概和孙子相同,孙子云:“上兵伐谋,......其下攻城。”白起也信仰这个理论,所以每战必屠杀一番,前后数十年歼敌超过一百六十万。有效的打击了敌方的有生力量。后世称其为战魔。----后世多称赞其巧妙用兵,而讥评其杀戮无度。却少有人从当时的战局角度着想的。
  白起很有战略眼光,也很有大局观。尤其是后来称病时候关于不可攻赵的言论,深入探讨了当时的局势。所以白起才能成为战国名将之首。
  白起是真正为战争生的“战神”!
[以下网友留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华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主强大的穿越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