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髙会战时顾祝同在那?顾祝同到过上高会战吗?

忠心耿耿顾祝同,当众否认自己的原话,无耻到令人汗颜啊!_名将风采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452贴子:
忠心耿耿顾祝同,当众否认自己的原话,无耻到令人汗颜啊!
大家都来看看忠心耿耿是怎么耍无赖的,自己否认自己说的话,当场说谎。你怎么不说,那些截图是我用软件P的呢?这不更省事?这么多截图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贴在哪里,居然当众抵赖。同样是一场战役,都是,既然都可以以几个师团的兵力,击溃国军几十个师,那么为什么忠心耿耿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说同是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几个师团面对国军几十个师团,承受了无法想象的压力???同是一场战役,不是不同的战役哟?既然都击溃了,何来无法想象的压力???忠心耿耿是这么耍无赖的。这不搞笑吗???你当大家都是傻子啊??? 这截图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的--中国军队抗日第一场胜利。他没有说明是全面抗战哟,他自己说的中国军队抗日第一场胜利,原来江桥,淞沪,,抗战通通都不算中国军队抗日啊!!!看看他自己是怎么自圆其说的看看,看看。截图白纸黑字摆在那,这个家伙当众否认自己的原话,无耻到他,真是令人到了汗颜的地步哟。 这一张截图,更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写着,忠心耿耿的原话--国军打死的最高指挥官。诸位看到标题原话中的,军衔二字吧!有吧?我佩服啊,人居然能无耻到这个地步!!!把自己的原话,当众否认,话说大家见过有比这个日伪汉奸,更加无耻的畜生吗???
日伪汉奸小喽啰,你还能更无耻些吗?@忠心耿耿
这货我都不说了,他居然说五十四军第八师就是新八师。看到老姜的民国军事史略就当圣经了。姜克夫写五十四军在45年是六十三 一九八 新八三个师,他就认了。明明六十三就是三十六,新八已经撤销这会儿是第八师。这货转进打滚的实力我是刮目相看。
长沙会战日军哪怕就一个师团又如何?通过作战无法达到军事战略目的、更因此无法通过实现军事战略目的而达到政治目的、这就是脱裤子放屁···第二次长沙会战若非李天霞私自放弃阵地、何以会导致74军巨大损失呢?这个虾公·老蒋要是喜欢吃海鲜就好了··
他居然比汉奸操还语无伦次,真是个傻逼呀、
二狗子吧模式;1把低智商黑帖美其名曰钓鱼,明显是脑子进水了 2等人反驳,然后给人定果粉属性3拿出所谓干货,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拿的是啥,估计是狗头军师讲解不到位4遇到无知果粉,就开始围攻,意淫自己大胜,这智商,也只配和无知的玩玩了5遇到稍微知道点的,他们就露馅了,转换攻击模式,如群起而攻之,打滚撒泼,让部分人失去耐心6遇到有点耐心的,被讽刺的恼羞成怒,赶紧使出绝招删帖封号,然后意淫自己打人脸了,循环往复
民国军事史不够正面战场作战记严谨,不过正面战场作战记也被人指出一些错误
来支持支持权谋。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第六章&&庐山谈判秘情
周恩来面对顾祝同&&
&&& 上一篇  
&&& 蒋介石在离开西安时曾答应周恩来,如国共谈判,周可直接去南京找他。可蒋介石回南京后,将其种种许诺全部食言,不但扣留了张学良,对周恩来也避而不见。他把谈判事宜一股脑交给了西安行营主任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可顾祝同生来就是仰人鼻息的命,大事小事不做主,有事就给蒋介石报告。  蒋介石似乎还没从西安事变的噩梦醒来,一遇请示就要对着电话大喊。  顾祝同领命之后,就去找周恩来&传达&。所以谈判圈里的人常喊顾祝同是传声筒。  因为张学良被扣,周恩来虽留在西安,可心里却十分不安。他曾向毛泽东请示:去南京直接和蒋介石谈判。毛泽东考虑周恩来的安全:此时去南京,无人可以保证你不为张学良第二。要谈,就让蒋介石派人到西安谈。  周恩来留在西安,仍然忙个不停。有一阵街上传说:&听说西安挂红旗了?&开始连周恩来也纳闷:他也听到西安有一个自称&雷电社&的电台,向国内外发布消息,说红旗插遍西安古城等许多狂热的口号&&听口气不像是敌人的,但客观上却为敌对势力攻击西安事变提供了口实。周恩来开始在内部查找这个电台。几天后,终于在东北军兵营中找到了。原来是几个参加扣蒋的青年军官在华清池蒋介石的临时行辕缴获了这部电台,就自作主张地广播起来了。他们以为这是为革命办好事。在周恩来的具体指示下,说服了这些青年停止活动,排除了一次来自内部的干扰。在发生了&二二事件&之后,西安形势更加恶化。在他周围就像堆满了火药桶。各种对立力量之间的大规模冲突已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而他们又大多是共产党的朋友,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2月6日,杨虎城离开西安,到了三原。十七路军在西安的部队也全部撤到三原。中共中央考虑到周恩来、博古的安全,致电要他们在紧急时立即移至三原。周恩来拿着电报看了很长时间,他很清楚:环境越危险,他就越不能离开西安。如果离开,正在建立的红军联络处就难以在西安存在,红军就难以在关中立足,国共正式谈判也难以进行。因此,他将大部分工作人员撤出了西安,要博古、叶剑英、李克农、刘鼎等转移到三原。他自己仍坚持留在西安,并在七贤庄一号公开设立红军办事处。  2月8日,中央军一个师和平开进西安。作为蒋方代表的顾祝同在第二天到达西安。不久,蒋介石又加派了张冲和贺衷寒为代表。国民党的政工特务立即在大街上张贴反动标语,攻击西安事变。周恩来马上去见顾祝同,质问道:&这些标语是谁贴的?想要干什么?&  顾祝同在黄埔军校建校之初即已熟识这位江苏老乡,但他的天平早已倾向于蒋介石。十多年来,两人除了在战场上遥遥相对,坐到一起的时候这还是头一遭。久经磨炼,顾祝同已学会了忍耐。&标语的事我马上找政训处长贺衷寒查问,如属实,则严令取消,请周先生放心。&他接着问:&听说贵军在西安搞了个办事处,可有此事?&  周恩来直言不讳:&是的,这也是表明我们与贵党合作的诚意。希望贵党不要再做损害民众团体的事。&  顾祝同满口答应:&只要我主政西安事务,决不会迫害民众团体的。我也同意你们在西安设办事处。&他突然转到一个重要话题,&蒋委员长原定约周先生10日在杭州谈判的事,因他身体仍有不适,只好推迟了,先由敝人与周先生谈。&  周恩来眨了两下眼,表示同意。  11日、12日,周、顾继续会谈。周恩来将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电交顾。会谈达成初步结果:一、中共承认国民党在全国的领导,停止武装暴动及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御侮救亡的统一纲领。国民政府分期释放政治犯,对中共党员、中共党组织不再逮捕、破坏,允许中共适时公开。二、取消苏维埃制度,改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受国民政府指导,实施普选制。三、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国民政府军委会与蒋介石的统一指挥和领导。其他边区部队改为地方团队。四、中共派代表参加国民会议,军队派代表参加国防会议。五、希望国民党三中全会对中共提出的和平统一团结御侮及容许民主自由的主张有进一步的表示。  2月16日,当周恩来找原黄埔学生、南京政府军将领关麟征、宋希濂等交谈时,顾祝同却接到蒋介石的急电:  特急。  &&& 长安顾主任勋鉴:百密。对于第三者处理方针,不可与之说款项多少,只可与之商准留编部队人数之几何为准。当西安事变前,本只允编3000人,后拟加为5000人,但5000人之数,尚未与之言明也。今则时移情迁,彼既有诚意与好意之表示,中央准编其四团制师之两师,照中央编制,八团兵力当在15000人。以上之数,不能再多,即以此为标准,与之切商。其余人数,准由中央为之设法编并与安置。但其各师之参谋长与师内各级之副职,自副师长乃至副排长人员,皆应由中央派充也。此仅对军事而言,至其他对于政治者待军事办法商妥后,再由恩来来京另议可也。  中正手启。铣午机京印  顾祝同接电后,捧读再三,庆幸前一段的谈判并无大的闪失。但蒋介石的密电具体而似不可动摇,再往下谈,困难肯定更大。他也相信了不知谁说的一句名言:最复杂最困难的谈判,往往不是由谈判者解决的,而是由躲在密室中的人物指挥出来的。于是,他把修改已定方案的任务交给贺衷寒。3月11日,由贺衷寒提出的谈判方案,使趋于一致的条文又起波澜&&
(责任编辑:肖静)
【】英国著名的军事家蒙哥马利的笔迹很难辨认。一次,他去参观设在伦敦的布置得十分漂亮的非洲战争博物馆。他一边在大厅里漫步,一边参观
【】1942年延安整风时,王实味发表《野百合花》针砭时弊,最后被打成&特务&。丁玲参与批判,萧军觉得
疯狂的国家机器&&& 从胡金铨的《侠女》、《龙门客栈》,到徐克的笑傲江湖三部曲和《龙门飞甲》,中国武侠电影塑造的许多经典大反派,原型多为明朝东西厂的太监和锦衣卫。明太祖朱元璋以宦官为羽翼强化皇权;明成祖朱棣靠宦官打开紫禁城大门,篡位成功;近300年后,宦官又为李自成开城门,亲手敲响明朝的丧钟,也为厂卫制度自掘坟墓。&明不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作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厂卫权力不受约束,对体制的腐蚀和人权的践踏,致使特务政治登峰造极。这驾&疯狂的国家机器&最终刹不住闸,推着大明王朝冲向毁灭的深渊。&&& &&&
热点文章排行顾祝同在台湾
栏目:非常人物&&
&&2008年&nbsp第5期&nbsp&nbsp
&&顾祝同(年)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西南行政长官等职,素有“驭将之才”声誉。去台湾后,任代“国防部长”等职。1973年5月,82岁的顾祝同与何应钦一起访问金门与澎湖诸岛。在参观金门炮台时,他手举高倍望远镜,对着大陆方向,凝视了足有十几分钟,方才还谈笑风生的顾祝同,一下子变得沉默寡言。
&&&&就在淮海战役接近尾声时,顾祝同已彻底丧失了对前途的信心,早早地将家眷与财产搬到了台湾,私下还对部下透露:“家里的东西已经搬完了,连一床棉被也没有留下。”成都失守前夕,顾祝同仓皇登上了台湾派来接他的飞机。1950年1月,顾祝同以总参谋长身份兼代“国防部长”,又从台北飞往云南边境地区,想解救国民党第八军和第二十六军残部,布置滇西游击战等事。3月初,他陪同蒋经国飞到西昌,与正在这里的胡宗南商讨做最后挣扎的计划。3月2日,顾祝同在西昌主持召开他在大陆的最后一次会议,决定固守西昌,建立滇西根据地。会议临近结束时,顾祝同突然接到解放军已向西昌进军的消息,便立即结束会议,与蒋经国乘车赶往机场,匆匆飞往海口。此后整整36年,他再也没能重踏故土。
&&&&逃到台湾后,为遥控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的导演下,顾祝同重新任“陆军总司令”职务。为挽救行将崩溃的蒋家王朝,顾祝同向非常委员会提出《军事革新纲要》,拟定革新6大要点,主张确定政略、战略,贯彻精兵主义,严肃军纪,健全各种制度,加强敌后作战。但此时蒋军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药,顾祝同的一纸空文,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然而,国民党上层许多人要求追究顾祝同的战败责任,这使他不得不暂时下台避风。他的“国防部长”“参谋总长”“陆军总司令”等职全部交卸。
 &&顾祝同被免职后,心情很不好。他成天郁郁寡欢,把自己关在家里,说是要好好思过。蒋介石知道后,打电话来安慰他,要他到外边去走走,不要太难为自己。从那以后,顾祝同的心情慢慢好起来。他偶尔到过去下属或者朋友那里坐坐,聊聊天。遇到天气好,就到台北附近有名的风光名胜处看看。
 &&蒋介石明白,来此孤岛和他一起“共患难”的高级将领本来就不多,而像顾祝同这般死心塌地的就更少了。由于顾祝同不搞拉帮结派,没有形成“小圈子”,在国民党中央军政大员中少有他的同乡、亲戚,蒋介石仍旧器重他。时隔不久,为了对顾祝同进行安抚,蒋介石委任他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不久,他又出任&“战顾会资政”、“国策顾问”等职。尽管这都是些荣誉、清闲职位,毕竟面子上过得去。1952年10月,顾又被加上第七届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这一荣誉职位,1954年,他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军衔达到终极。
 &&1959年6月,顾祝同被任命为“国防会议”秘书长。“国防会议”为国民党最高决策机构,主要由党政机关首脑组成,由蒋介石本人亲自主持会议,重大决策均出此机构,顾祝同连任秘书长8年之久,红极一时,成为国民党军界和政坛上长盛不衰的常青树。
  蒋介石到达台湾后,痛定思痛,对谁也不放心,决心扶植儿子,有意建立第二代蒋家王朝。为了给蒋经国创造条件,他在人事安排上是利用极少数过去的重臣到前面压台。这样既可堵住其他官僚们的嘴巴,以避免矛盾集中到自己和儿子身上;又可把蒋经国及其助手们还不宜担任的关键职位,先让老臣们担任,等蒋经国羽毛丰满后再接任。陈诚、顾祝同等人就成为蒋介石向儿子交班过程中保驾护航的人物。
 &&1962年3月,“战地政务委员会”筹备处成立(主任蒋经国、副主任夏季屏),隶属“国防会议”,负全部战地政务政策的制定、审议、协调及督导之责。1967年2月,“国防会议”改组为“国家安全会议”,年事已高的顾祝同主动让贤,向蒋介石提出由蒋经国的亲信黄少谷任秘书长,自己改任副秘书长,继续留在权力中心发挥其长老的影响。1972年夏,战略顾问委员会被撤销,顾祝同改任“总统府”陆军一级上将战略顾问,旋又受聘为“中国孔学会”荣誉理事长。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在顾祝同等人的呵护推举下,当上了国民党中央主席,顺利接班。顾祝同认为自己完成了蒋介石赋予自己的托孤“重任”,于是向蒋经国提出辞去一切职务的请求。蒋经国见顾祝同已是耄耋老人,难以再有大的作为,便给他安排了一个“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的荣誉职位,使顾祝同体面地离开了最高决策圈。
&& 1976年11月,顾祝同连任第十一届中央评议委员,并任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1981年4月,连任第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及主席团主席。1982年,他90大寿之日,蒋经国曾授予“中正勋章”,成为台湾获颁“中正勋章”的第一人。
 &&离开了权力中心的顾祝同,身心轻松了许多,他把剩余的精力都放在了尊孔读经上,大唱重整道德的高调。一些知情者为此在私下讥讽说:“顾墨三年轻时花天酒地,死到临头了又变成了一个道学先生了。真是可笑!”
  顾祝同早年在私生活上确实有些放荡,但他善于伪装自己,所以很少有人知道他办了哪些荒唐事,因此他才骗取了一个“军中圣人”的称号。
  到了台湾之后,随着年事的增高,顾祝同已没有精力再干偷香窃玉的事了,便又摆出“道学先生”的样子,大谈礼义廉耻。顾祝同从1982年开始口述回忆录,名为《墨三九十自述》,由其秘书记录整理后出版。顾祝同的晚年生活很有规律。他每天早睡早起,一直保持着散步的习惯。他喜欢养花,认为养花不仅能陶冶性情,还能锻炼身体,不管是买花,还是养花、赏花,对身体来说,都是锻炼。
&&&&日,已是94岁高龄的顾祝同突然感到头昏脑涨、周身不适、血压陡然升高,家人当晚把他紧急送到台湾三军总医院治疗。经医生诊治,顾祝同患了老年性高血压,自住进医院,卧床不起。日凌晨4时20分,因病重不治,终年96岁。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永铭
装帧:平装
页数:552页
定价:66.00元
内容简介:&&
日,中共权威人士公布了以蒋介石为首的43位内战头等战犯的名单。他们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赫赫有名的人物。这些人早期大多追随过孙中山,后来又跟随蒋介石。他们原本是时代的弄潮儿,后来却成为人民的罪人。最后败退到台湾或流亡海外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坚持反共立场;但怀念故土,并坚守一个中国的民族立场,反对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图谋与野心。少数活到李登辉时代的人,更是反对“台独”,心系祖国的统一。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
客户服务热线:010-  举报邮箱:xiandaiyuedu@临阵换将:老蒋为何用顾祝同代替薛岳_文化读书频道_新浪网
临阵换将:老蒋为何用顾祝同代替薛岳
  本文摘自《较量》2005年第9期,作者:温相,原题:《覆灭背后的故事――整编七十四师与孟良崮》,本文系节选
  一座桥在粟裕眼中都是这样的关注,何况蒋介石这次临阵换将呢?粟裕曾经这样评价蒋介石的这一举措,他说:“薛岳用兵尚称机敏果断,而顾祝同则历来是我军手下败将,以庸才代替干才,在高级军事指挥人员上的更迭,正象征着国民党的日暮途穷,最后必然会走向崩溃。”
  国民党阵营中有人曾经评价蒋介石的用人哲学是:宁用饭桶,不用油桶;宁用奴才,不用人才。这话虽然有些绝对化,但看惯了民国初年军阀们朝秦暮楚的蒋介石,后来用人的心理和标准大体如是。这点在孟良崮战役打响之前的走马换将中就体现得十分明显。
  孟良崮,属蒙山山系,主峰海拔575.2米,面积1.5平方公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曾经以北宋将领孟良驻扎于此而得名,然而真正让它举世闻名的却是1947年五月中旬发生的孟良崮战役。
  早在孟良崮战役之前的莱芜战役后,蒋介石有感于国民党军内部指挥不协调,撤销薛岳、刘峙的职务,改易素以稳重著称的顾祝同统一指挥徐州、郑州两个绥靖公署的部队。顾祝同,字墨三,人称“顾婆婆”,出身黄埔,其人宽厚大度、和蔼可亲,在黄埔系将领中虽不以军功著称,却也是深受蒋介石的宠信,官运亨通,数典兵权。1933年龙潭战役后,顾祝同就已经是第九军军长,其时,以后号称“小蒋介石”的陈诚也不过是他手下的师长。盖因他追随蒋介石多年深知蒋的个性脾气,从不触怒蒋介石的忌讳,平生以蒋介石的意志为意志,以蒋介石的主张为主张,济南“五三惨案”时,顾祝同眼见日寇屠杀山东民众,却尊奉蒋介石命令不发一枪一弹。江西“剿共”期间,蒋介石越级指挥陈诚,而顾祝同丝毫不恼。特别是“皖南事变”起来后,顾祝同甘愿为蒋介石背黑锅。凡此种种,在蒋介石看来这是一位可以托以大事的心腹将领,当然,蒋介石也知道“墨三”的弱点,然则蒋介石看来墨三的弱点有时候恰恰又是他的长处。
  这次调动在蒋军内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以顾祝同的资历和蒋介石的信任,做到这样的位置上来简直就是水到渠成,当年顾祝同担任江苏省政府主席时,就有人以顾为军人不懂政治为由请蒋介石改任,然则蒋介石不为所动,坚持顾祝同出掌江苏省,听任顾祝同安插亲信。所以,顾今天担当如此重任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然而在心细如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野的头号军事指挥员粟裕看来就不那么简单了。
  抗日期间,国民党军韩德勤在江苏发动摩擦,粟裕亲自指挥黄桥决战,适时,参谋张开地图给这位新四军的支队副司令员,粟裕指着一处问参谋:“这里是不是原来有一座桥?”参谋马上去查,果然是有的,因为断了所以没有标志出来。一座桥在粟裕眼中都是这样的关注,何况蒋介石这次临阵换将呢?粟裕曾经这样评价蒋介石的这一举措,他说:“薛岳用兵尚称机敏果断,而顾祝同则历来是我军手下败将,以庸才代替干才,在高级军事指挥人员上的更迭,正象征着国民党的日暮途穷,最后必然会走向崩溃。”被蒋介石替换下来的薛岳又是何许人也呢?薛岳,日生,字伯陵,和黄镇球并称广东系将领中的“老虎仔”,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素以能战、苦战、善战著称,被张治中称作“百战名将”。早年保护孙中山脱离陈炯明叛乱危险,自以机关枪营断后,抗战期间,更以四次指挥长沙会战饮誉中外,他指挥的“万家岭大捷”被叶挺看作能和平型关、台儿庄并列的著名成功战例。毛泽东对此人比较看重,当新四军发展壮大之后,毛泽东一度感叹的说:“我们有了几十个薛岳了。”在薛岳构筑海南“伯陵防线”时,在北京的毛泽东寄语前线将领说:“你们遭遇薛伯陵务必持重。”可是,薛岳早年思想左倾,不被蒋介石信任,更谈不上蒋的心腹,围剿红军和抗日时期因为用人孔急蒋介石不得不启用薛岳,如今大战来临,而且蒋介石自信足以消灭共军时,薛岳自然就要被投闲置散了。以后,薛岳去了台湾,某次他和白崇禧家中被蒋经国系统的特务搜查,连地板也被撬开,所藏黄金都被抄去,薛岳打电话问总统府,被告知每人都要这么来一次,而事后却了解到只有他和白崇禧才能“享受”如此待遇。
  平心而论,薛岳半年之内虽说连败两阵,但是,已经陆续摸清了一些解放军作战的头绪,况且,整编69师被歼和胡琏的意气用事也有关系,责任算到薛岳的头上委实不公。可蒋介石全然不顾,执意更替前线指挥官。在此不得不把蒋介石的用兵做个简单交待。
  此时的国民党的军事系统,尽管经过8年抗战的“整合”,虽然公然能与蒋介石兵戎相见的军阀没有了,可是从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时就继承下来的军阀基因,却始终没有消失过。当然,这并不都是某一方面的原因,有适当的机会,白崇禧、李宗仁还是希望“黄袍加身”的,而另一方面,蒋介石在山东作战的桂系部队,也是指望其最好能与共军两败俱伤。按毛森在《孟良崮会战追忆》中的说法:“第七军及四十八军编成一纵队,受张淦指挥,此军乃李宗仁基本部队,作战经验丰富,但与中央互相猜忌,军心不附,指摘当局待遇不公,没有与蒋嫡系同样补给。如令进攻或应援,懒洋洋不肯尽力;遇敌来袭,才肯奋力拼战。我听到他们的论调:‘硬仗总是我们担当,补给总轮不到,没有美式装备;所有的枪械,自北伐用到现在,口径愈打愈大,已自七九变成九七了。’”
  和蒋介石唱了一辈子反调并且多次辅佐蒋介石完成军事战略设计的新桂系头子白崇禧,曾经说蒋介石就是一个“步兵排长”。意即蒋介石指挥作战喜欢超越各级指挥官直接给基层发话,而且经常凭着他自己的主观判断,并不顾及前沿阵地的敌情变化。以僵化代替灵活、以意志代替统率。对于蒋介石的这套做法不要说杂牌军受不了,就是嫡系的黄埔将领也是大有怨言。而这点蒋介石也并非没有耳闻,然而,听说以后的蒋介白非但不检讨他自己的错误,反而对这些“不听话”的将领大加训斥。台湾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撰出版的《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二十二卷的29、30页中,蒋介石对他的高级将领们说道:“我可以老实地告诉大家,现在一般高级将领对于统帅的信仰,可以说完全丧失了,我亲口说的话,亲手订的计划,告诉前方将领,不仅没有人遵照执行,而且嫌我麻烦,觉得讨厌!以为委员长老了,过了时代,好像家庭里面的一个老头子,唠唠叨叨,什么都管,尽可以不必重视他。你们的这种心理状态,无论和我当面谈话或在电话里面的语气往往表现出来。……这就是你们一切失败的总因。”殊不知,这一切失败的总因恰恰不是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不听蒋介石的召唤,而正是蒋介石他自己的“亲口说的话”和那些“亲手订的计划”。
  后来,台湾方面又有人根据种种迹象,论断南京国防部次长刘斐“通共”,制定了将张部送死的作战计划,宋解释南京方面在战略上的种种“失误”――此说更有“新”意,连当时与李延年一起在孟良崮前线督战、主持国府反谍大计的毛森,事后也对刘斐通敌导致74师的覆灭也还“不敢妄断”。6当然,仅仅把孟良崮的结局放在蒋介石一个人头上,确实也是不公道的:战事初起,南京的蒋介石认为74师占据着制高点,享有地利之优,加上其强劲的战斗力,附近又有兵力雄厚的外围部队,正是与华东解放军主力决战的大好时机,遂令74师坚决固守,吸引解放军主力,准备来个中心开花――而在国军内部,居然还有许多人还都在幸灾乐祸,以为张灵甫这头不听指挥的“懒牛”(张灵甫的一个绰号),不得不变成田单“火牛”认真打一次了,在他们眼里,奋勇拼战一下,74师应该还是能突围出来的。7――在南京政府从军阀混战时代继承下来的框架中,执行起来多半就是这个样子。然而,在和平至少可以为南京政府完成军力整合(“黄金十年”中未完成即被抗日战争中断)争取时间的时候,蒋介石和他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政府大员们,却急不可耐地选择了战争。
(责编:采O)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模糊作者书名出版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高会战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