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墓亦庄加油站站招人不

安徽长丰庄墓镇:“三个注重”增强基层党员党性教育实效
日09:57&&&来源:
长丰县庄墓镇在党员教育过程中把党性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深化党员党性教育内容,增强党性教育的系统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党员的政治意识、和党性修养进得到一步提升。
注重理论武装,增强党性教育系统性。全镇各级党组织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与党员党性教育相结合,以各党支部为基本单位,每月组织一次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最新的政策,尤其系统学习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意识。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重点从理想信念、组织观念、群众观念、纪律观念四个方面来安排党性教育的内容,做到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增强了党性教育的系统性。
注重依托载体,增强党性教育实效性。依托党员培育、吸收的流程,把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党性教育作为纯洁党员队伍的源头性工程来抓。在组织实施方面,以树立优秀党员的典范为重点,充分整合有效资源,邀请党员模范代表进入基层组织,对基层群众进行最直接、生动的教育。在培训形式方面,以提高党性修养为目的,形成了以专题讲座为主导、以现场教学为补充,以自学研讨为呼应的多层次教育模式,增强了党员党性教育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注重建章立制,增强党性教育长效性。各级党组织把党性教育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党性定期分析制度,规定每季度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进行党性分析。把党性教育情况纳入对各基层支部书记的考核范围,把考核结果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坚持党支部书记每月上党课制度,推动党的理论学习制度化、常态化。通过远程教育进行宣传,组织党员观看优秀党员宣传片,在全镇党员中形成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真抓实干、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合肥先锋网供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高巍、秦华)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原创摄影】探访福州鼓山杨树庄墓园
日上午,我与、相约一起到鼓山梅里景区赏梅,遗憾的是那里的梅花还没有开放,大部分都是花蕾。返回时,我们沿着盘山公路徒步下山,当行走到“达摩洞十八景”牌坊处时,想起我曾经要探访杨树庄墓,可是没有找到,就说杨树庄墓就在附近,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福州鼓山盘山公路约6.9公里处的“达摩洞十八景”牌坊,前面有停车场,不大。
“达摩洞十八景”牌坊对面附近的路旁有一条机耕道,往下行走,约行五分钟就可以找到杨树庄墓。遗憾的是,这里没有设路标指示,不知道的人不容易寻找到。我曾经两次从松涛楼旁边的盘山公路走下去寻找杨树庄墓,可是都没有找到,几次询问那里的登山者,都说不知道。将近一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的状况如何?
杨树庄墓园非常偏僻荒凉。在带领下,我们探访了杨树庄墓园后,往魁岐古道徒步下山,然后在鼓山魁岐隧道那里乘坐公交车各自回家。这次鼓山梅里景区赏梅的意外收获是探访了杨树庄墓园以及行走了魁岐古道。
南京国民政府首任海军部部长兼福建省政府主席杨树庄。
网络中关于杨树庄的记载非常多,下面资料是从网络中收集整理的。
杨树庄(),字幼京,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故居在北后街(后改为西湖商场)。辛亥革命及北伐战争时期海军界功勋人物之一,曾为国民政府第一任海军总长,海军上将。福建连城芷溪名贤杨簧后裔,冰心的表侄。清光绪二十九年毕业于广东黄埔水师学堂第八届驾驶班,出任大副。辛亥武昌起义,海军归附时,为“湖鹰”鱼雷艇艇长,历任“通济”、“应瑞”、“楚观”、“海筹”各舰舰长。日,授海军少将。1923年1月,任练习舰队司令兼闽江警备司令。1924年4月,暂行兼摄闽厦警备司令。同年5月5日,晋授海军中将。1925年2月,升任海军总司令。1927年3月,率海军归附国民革命军。国民党定都南京后,选任国民政府委员并兼国民革命军海军总司令。7月,兼福建省政府主席,事先曾通电各方,声明海军不包办福建政治。日,海军部成立,任部长,并授海军上将。1931年12月,因病辞去海军部部长职,后又辞去福建省主席职,专任国民政府委员,在上海养病。1933年11月“福建事变”后,杨树庄与林森等六人奉派为审核福建党务委员。
在1924年前,杨树庄一直是福建省的实际统治者,其司令部设在厦门。杨树庄虽然是海军中少数未留过洋的军官之一,但他很会应酬欧洲人,颇受外国人的青睬。
1934年1月,杨树庄旧病复发,因糖尿症转肺疾、药石罔效,10日晚10时,在上海忆定盘路78号寓所逝世,享年五十二岁。国民政府通令全国海军下半旗志哀三日,并下褒扬令,称其“十六年北伐之役,首率海军,响应义师,促成统一,嗣任海军部长,又主政闽省,宽猛得中,抚循著绩”。举行公葬典礼,葬于鼓山莲花峰。冯玉祥将军与杨树庄交谊甚笃,当时隐居于泰山,杨树庄灵柩运回福州公葬时,寄一挽联云:“天上将星沉,虎帐龙帏齐惨淡!人间霖雨歇,闽疆泰岱总悲哀!”此联曾刻在杨树庄墓的墓亭上,因墓上方为汪精卫题字,在文革中一并被毁坏。
当时&“中央社”发表的杨树庄略历为:“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历任飞鹰等军舰舰长,海军练习舰队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福建省党务指导会委员,国军编遣委员会常务委员,海军总司令,海军部长,海军编遣区办事处委员兼主席,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福建省政府委员兼主席。”
其实杨树庄已于1931年初辞去海军部长,由陈绍宽接任;于1932年底被免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主席,由蒋光鼐接任。“福建事变”爆发后,日召开的第102次国民党“中常会”,推举他与林森、方声涛、丁超五、张贞、曾仲鸣、戴愧生等7个闽籍“中委”为福建党务审核委员会委员。1934年初,蒋介石曾提议由他或陈仪“二人择一”担任正在重建的福建省政府主席,但杨树庄最终没有机缘复任此职。
有的史料这样记载,在中国近代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中央政权如何演变,海军大权总是掌握在马尾系的福建人手中。月,蒋介石下令由陈绍宽统帅西征舰队讨伐桂系。此次西征,闽系海军为蒋介石打败桂系立下大功。蒋介石见闽系海军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利用,不久答应成立海军部。日,海军部正式成立,杨树庄任部长,陈绍宽、陈季良任次长。海军部名为全国海军的统帅机关,但只有原闽系海军的第一、二舰队受其调遣。
据《北洋文库》记载,海军中实力最强的是福建派,以下是1932年公布的官方统计数字,从中可看出福建派在海军的势力:
杨树庄墓南向偏东21度,“风”字形,三合土夯筑,五层墓埕,面宽18.8米,纵深29.7米,墓依山而建,封土高隆,形如覆釜,封土前竖了一块高43厘米、宽28厘米的青石墓碑,碑上楷书:“杨公树庄之墓”。墓裙饰麒麟高浮雕,墓柱对联楷书:“先哲祠邻五贤宛在,高僧塔近千圣不知。”墓镜楷书:“云车还驾海,石鼓为喧山。”墓裙饰麒麟浮雕。
在杨树庄墓的对联中,显示出附近有五贤祠、海会塔。
福州市郊区人民政府1992年12月公布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日公布的【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文物局关于印发《福建省涉台文物名录》的通知】中,编号为76号的杨树庄墓,列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
墓左侧20多米处有一座享堂,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占地面积183平方米,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念经修学堂”。墓前30多米处原有一座四角碑亭,钢筋水泥构筑,亭中竖一块高275厘米、宽84厘米,厚17厘米的纪念碑,碑面楷书:“公葬海军上将杨公树庄纪念碑”。碑亭的地面已塌陷,亭顶已毁,仅余四根石柱尚存,其中一根已断在原地,已经没有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央日报》里记载的“雕梁画栋,颇为华丽”的模样。柱上镌刻五幅对联,其中两幅是:“屶崱峰高,宇宙大名资纪胜;祁连冢壮,国家盛典重酬庸”、“有功德于民,葬之以礼;是英灵所宅,终焉久戚。”
&&&&&&&&&&&&&&&&&&&&&&&&&&&&&&蒋介石赠送的香炉塔以及蒋介石题字
第一层墓埕正中有一座蒋介石赠送的塔状青石香炉,由香炉和塔两部分组成,通高2.35米。基座呈圆形,上立一香炉,炉底置三螭足,炉身圆形,周长4.1米,左右两耳各饰一个龙头。炉身正面阴刻:“幼京上将,懋绩丰功,蒋中正。”香炉上立一座二层八角空心塔,塔檐雕造瓦垅、瓦当,炉塔精巧雅致,为福州地区所仅有。
文革期间,“蒋中正”三字被毁坏,残留依稀痕迹。
杨树庄信仰佛教,素食念经,其母拜鼓山涌泉寺住持虚云为师,他也成了涌泉寺的一大施主。后人将墓东面20米处的享堂称为“念经修学堂”,两侧以杨树庄的名字题写一幅藏头联:“树一生以善为本,庄慈悲以心为佛。”
站在“念经修学堂”前面的这位老人,是在这里为杨树庄将军义务守墓达五十余年的陈郊的妻子。在寂寞的日子中,看到我们前来探访,非常高兴。
碑亭东侧有一座面宽三间的平房,双坡顶,砖木结构,占地面积98平方米,里面住着一对老夫妇,他们就是为杨树庄将军义务守墓达五十余年的陈郊夫妇。他们与杨树庄非亲非故,却选择了与杨树庄“朝夕相守”,而且一守就是50余年。
陈郊老人原本是鼓山盘山公路养路班的一名养路工人,从1959年开始,他就住在陵墓附近,一边养护鼓山公路,一边为将军守墓。上世纪70年代初,养路班逐渐撤离,但陈郊已习惯了山上的生活,甚至在结婚后,还把妻子也带上山,把家安在墓园旁的祭堂里。如今他已经是一位70岁并且有心脏病的老人。漫长的岁月中,杨树庄墓和守墓人的平房在风雨中几经毁坏,但是老夫妻两人依然坚守在这里,用自己不多的积蓄修葺墓园和平房。退休后,老人每月有一千七百多元退休金,儿子是军官,老俩口完全可以下山安度晚年,但是他们没有离开,还把退休金花在修缮杨树庄墓上。现在我们行走的这条机耕路可以直通杨树庄墓,就是他多年开挖、修葺的结果。有登山爱好者发现了这里的景观,2009年4月《海峡都市报》专门报道了老人的事迹,此后陆陆续续有登山者来到这里探访杨树庄墓。
《海峡都市报》这样记载着:提起杨树庄将军,陈郊只简单地说了句“我敬佩他”。他说,困难时期,他们一家住在墓园里,开荒种菜,才勉强维持了生计。在他眼里,墓园早已成为他的家园。……每天,老陈除了看书,还腾出时间修墓园。将军墓园很少有人来祭扫,荒草足有一人高,多数建筑物已坍塌,祭堂也时常漏雨。老陈夫妻俩用木棍支撑屋顶,靠着最简单的工具修补坍塌的墓坑、修葺难辨形迹的石阶,甚至在墓园边开出一条可以通车的新路。……曾有人要给老陈100万元,让他把墓园的祭堂改建成两层楼,被他拒绝了。老陈心里有数,杨树庄墓园在鼓山风景区是文物,“修复墓园不能破坏原样”。……他也做好思想准备,“等我百岁后,骨灰全都撒在鼓山上,免得子孙扫墓麻烦。”
那天我们没有看到陈郊老人。当我们离开时,陈郊老人的妻子一再说,欢迎大家常来看看!
探访了杨树庄墓园后,在带领下,我们往魁岐古道徒步下山。古道两边的枫叶已经红了,虽然只是零星点缀在山林中,也给寂寞的古道增添了不少生机。
&&&&&&&&&&&&
前尘往事遗多少,哪里可以安放寂寞的愁绪?
&&&&&&&&&&&&&&&&&&
飘落的枫叶,如同零落的人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墓疑云之梁庄王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