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二十间房一样高,东四礼士胡同间加宽加高,东是胡同怎样?

旅游风水考察安排(二十)(北京王府等)
中国堪舆科学院
&&&&&&&&&&&&&&&&&&&&&&&&&&&&&
旅游风水考察安排(二十)(北京王府等)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更新时间:
&&&&& 旅游风水考察安排(二十)(北京王府等)
座王府(详见附件)等进行风水实地考察。&&&&&
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中国风水工程院中国堪舆科学院中国城市风水科学院2013年1月18日
相关资料均为转载,未经核实,仅供参考。如有不妥,敬请!
、醇亲王府
室内装修全部现代化  已是初冬季节,后海北岸已经有很多老人倚在墙边晒着太阳,但在醇亲王府正门口的后海畔,记者却看到了一群穿短裤在冬泳的中年人。“冷不冷?”记者好奇地问。“开始有点,游一会儿适应了就好了!走出水后,用毛巾擦一会儿,浑身发热!”一位姓石的中年人笑着回答。   这位姓石的老北京告诉记者,以前显赫一时的醇亲王府已经是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办公地点,西花园已经成为国家荣誉主席宋庆龄的故居。“没有经过批准不能进到府中,到宋庆龄故居要交20元门票费,我们老北京都没机会进去。”说完这句话,他又补充说,“当然,现在的王府经过大修后,更漂亮了。你看那鲜亮的油彩,清代的时候可调不出来啊。”   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岸,府邸分为正院、住院、花园及马圈四部分。康熙年间,明珠的府邸花园正是坐落于此。后来明珠获罪,这府花园又被和所占,嘉庆即位后,花园和附近的府邸一起被赐予成亲王。光绪年间,这座府邸又赐给了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建成醇亲王府。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故居就建在醇亲王府的西花园,她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年。   作为北京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清代王府建筑,2003年12月8日,醇亲王府维修工程全部完工。暖卫工程更换给排水系统、采暖系统、排雨水系统,新增中央空调及消防系统,电气工程全面改换配电系统、电话系统,新增计算机局域网、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该维修项目曾获得2003年度“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该院修缮后将成为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办公地点。
醇亲王府有两处,一是西城太平湖,另一是后海北沿
& 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沿。前身是清初大学士明珠的宅第。乾隆五十四年封其十一子水理为成亲王,并将明珠府赐永理。随即按王府规制改建。此府传至毓橚时,被赐予醇亲王奕譞。奕譞的原王府在西城区太平湖东里(今中央音乐学院)。因光绪帝生于此府,成为潜邮,故光绪继位后醇王必须迁出。为区别,醇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称南府,后海北沿的新王府称北府。北府坐北朝南。西部为王府花园,1949年后,进行了整治,是宋庆龄在京的住所(见宋庆龄故居)。东部是王府本身,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是其主体建筑,自南而北,街门5间。进入外院后有二门,此门才是王府正门,面阔5间。此后为正殿银安殿,面阔五间,东西有配楼各5间。正殿后是一组自成院落的屋宇,自3间过厅入,正面是正房5间及其配房,按规制此处应属后寝。最后为后罩楼,面阔9间,各种庆典时在此举行仪式。后寝成为供奉神、佛和远祖的神殿。东路建筑主要是家词和佛堂及一些从属建筑。东墙外院落为王府马号。西路有两组院落并列,是醇王府的活动中心。主要建筑为宝翰堂,即大书房。其后的院落,正厅名九思堂,是太纪居处,再后名思谦堂,是王妃住所。另有儿辈读书的小书房任真堂及其它从属建筑。北府是本市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之一。属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南府位于西城区太平湖东里,原为荣亲王府。荣亲王永琪是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封荣亲王。道光三十年(1850)封宣宗第七子奕譞为醇郡王。咸丰九年(1864)分府出宫,居太平湖。同治十一年(1872)晋醇亲王。府称醇亲王府。俗称七爷府。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东、西路及花园。现中路府门3间,两侧有八字影壁,内有东西二门至东西院。中路新建礼堂一座,尚保存二进四合院。东路院落保存较好,西路古建筑大都拆除。现由中央音乐学院占用。为西城区保护文物。同治十三年(1874)同治帝载淳逝世,奕诺的次子载湉嗣位,年号光绪。因此光绪十四年(1889),醇亲王府迁北府。奕譞死,太平湖的醇亲王府前半部改建为醇亲王祠,后半部仍作为“潜龙邸”。永瑆,以书法出名,与翁方纲、铁保、刘镛并称四大家。明珠(),康熙宠臣,武英殿大学士,后被贬。其子纳兰性德为清著名诗人,是红梦楼研究专家注意的对象。奕譞(1840一1891),道光第七子,光绪生父。同治十一年(1872)受封醇亲王。载淬()奕譞子,光绪十六年袭醇亲王。宣统帝父。&
、克勤郡王府
朗朗读书声声声入耳  距离克勤郡王府老远,就看到了府门口的两个石狮子挂着的大绸红花,虽然大修完工已经一年多了,但竣工时套在石狮子脖子上的大红花却依然鲜艳,有些让人惊异。   记者进入王府的请求被门卫严词拒绝。“是为了保护建筑吗?”记者问他。“不是,里面有上课的学生,我们得保证他们的安全。”门卫回答。记者看到有几个家长进入大门时,也必须出示特制的出入证。值班的刘老师向记者介绍说,在这里上课的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同学,共有12个班级,“条件很好的,古色古香的教室里都装有现代化的空调等设施。”   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原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克勤郡王系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克勤郡王是死后追封的,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此府是顺治年间所建。民国后售给了熊希龄为住宅。克勤郡王府去年11月初完成了大修,基本保持了清代王府建筑的原汁原味。
克勤郡王府(衍禧郡王府、平郡王府)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原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克勤郡王系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克勤郡王是死后追封,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此府是顺治年间所建。原占地面积不大,平面布局与王府规制尚符。府路南影壁尚存,府前部只存东翼楼。后部的内门、后寝与东西配房、后罩房均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大部原有建筑。民国后最后一代克王曼森将府售给了熊希龄为住宅,现后寝两山墙角柱石上尚存熊希龄和夫人朱其慧将财产交由北京救济会的刻字内容。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和亲王府
被李鸿章改成西式建筑   令记者纳闷的是,在张自忠路打听“和亲王府”时,附近的人指的方向都是“和敬公主府”的位置。直到记者来到东城区张自忠3号即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才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和亲王府遗址。记者从正门沿十几米长的路走到尽头看到一座欧洲古典式灰砖楼,挂有“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牌子,门上贴有封条。楼前有位妇女专心地守着自家的水果摊。   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尚宝亮向记者介绍了该王府的变迁历史。和亲王府的前身是贝子府邸,雍正十一年(1733)世宗五子弘昼改建为和亲王府。清末李鸿章专门请来法国建筑师,在王府旧址上重建几组砖木结构的楼群。1919年后,这里改为总理府,1921年为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   目前王府旧址分属两个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社科院。尚宝亮说,修平安大道时,曾有人计划将正门整个往北退后九米,以让路为直线,但最终遭到专家反对,反复论证一年后,为保护建筑原貌改变了原计划。
、老睿亲王府
变为普度寺院  位于南池子路的普度寺建在两米高的石阶上,通往山门的石阶被网子拦住,挂着“谢绝参观”的牌子。周边的居民告诉记者,这块牌子已挂上一个多月了,寺里正在修缮。若不是经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刘如仲老先生事先指点,记者无法从外观上判断出这座普度寺的另一个身份——老睿亲王府。
记者进入该寺后,看到了山门、大殿以及几间偏房。殿外墙壁下侧所砌琉璃有所剥落,殿内的柱子有的刚上漆不久,有的正待刷漆,工人即将为大殿安装消防、安全设施。除了这些原料,大殿内几乎空无一物。坐北面南的偏房里摆放了圆桌与十几把椅子,室内墙壁贴着“首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睿亲王即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睿亲王,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1694年,康熙下令将睿亲王府改建为玛哈噶喇庙,1776年,乾隆皇帝将该寺赐名为普度寺。   1984年,普度寺被定为北京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9月,普度寺高台上的186户居民全部搬迁,撤并了占用普度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学,基本恢复了原有的范围和规模。
有两处,一在东华门池南普度寺,另一在外交部街今124中学。前者是睿亲王进北京后的住所,后者则是乾隆年间恢复睿亲王世爵后的新府。睿亲王即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太宗皇太极之弟。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晋封睿亲王,是清初开国人大铁帽子王之一。进京后,选明南宫为王府,遗址在东华门大街南侧。顺治八年(1651)多尔衮死后被迫夺爵位,王府废除。其子多尔博于顺治十四年(1657)封贝勒,在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建立贝勒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睿亲王爵位,其后裔嗣袭,贝勒府为睿亲王新府。原有房500余间,只留有瓦顶院墙一段,残缺石狮两座。
、礼亲王府
院里盖起楼房   有关资料记载,礼亲王府位于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记者昨天下午来到西皇城根南街,一进北口,就看到路西侧被一道古老的高墙包围,里面隐约露出清砖灰瓦、雕梁画柱。从西皇城根南街南行大约200米,就是礼亲王府现在的正门,门口有解放军站岗。记者上前询问这里是什么单位,站岗哨兵告诉记者,这里是军事管理区。   记者从门口向里望去,发现礼亲王府院内已经盖起了不少楼房,院内地面已经硬化,辟为停车场。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原来的王府正门,现在变更为侧门,大门紧闭。   在今西黄城根南街路西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之府。代善崇德元年(1636)受封为和硕礼亲王。顺治十六年(1659)代善之孙杰书袭礼亲王爵,改封号为康亲王。此处府址是杰书袭封后择址新建的,亦称康王府。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王的封号,改称礼王府。嘉庆十二年(1807)毁于火,后在原址重建。王府的主要建筑,分前后两组。前部有正门(宫门)、正殿及其两侧翼楼,后殿及其两厢配殿。后部自成庭院,前为内门(二宫门)、前堂、后堂及其两厢配房,最后为后罩楼。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庆亲王府
用做办公场所   从德胜门内大街南口向北,驱车大约5分钟,路东能看到定阜街胡同的牌子。定阜街胡同与德胜门内大街的交接处,有一圈高大的灰色砖墙。这圈院墙里就是当年清朝庆亲王奕劻的府邸。记者注意到,门口只有一块军事管理区的红字铜牌,门口有解放军站岗。   一位哨兵告诉记者,庆亲王府现在是解放军的办公场所,不能接受记者采访。站在庆亲王府门口,记者只能看到某古建筑的一角,上面的雕梁彩绘颜色灿烂,金光闪耀。沿庆亲王府外墙行走,记者看到,外墙边的人行道上,安置了不少红、黄色的社区健身器材,与灰色的古老高墙显得不大协调。墙上有些地方已经破损,是用普通红砖补齐的,有些扎眼。   记者了解到,庆亲王府为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府邸,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近半数王府已成大杂院   北京的王府有很多并没有恭亲王府那样幸运,由于种种原因,它们有的变成大杂院,有的变成了饭店,有的已经被高楼吞噬,更有甚者,只剩下一些残留的遗迹。它们能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背影,也许再过一段时间,它们的一些就只能在人们的记忆中残存。
庆亲王府西城区定阜街3号。为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王?^葎潦窃烨淄跤拉U的嗣孙,道光三十年(1850)袭辅国将军。咸丰元年(1851)奕劻迁至定阜大街原大学士琦善的宅第。咸丰年间奕劻由辅国将军而贝子、而贝勒,光绪十年晋庆郡王,二十年晋庆亲王,二十四年封世袭罔替亲王。辛亥革命后,奕劻于1912年逃天津英租界作寓公,1918年亡故。庆王府当是在光绪十年(1884)晋封庆郡王后按王府规制改建,始称王府。王府建筑分3大部分。中央是主要殿堂,现只余后寝1座。东部亦已改建。现只西部尚基本保存完整。西部是王府的生活居住区,有三组并排的院落。原厅堂均有名称,悬有匾额。最后是一座二层楼,俗称梳妆楼或绣楼,现存三组院落,各有大门出入,1949年后,京津卫戍区司令部设此,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孚郡王府
沦为大杂院   孚郡王府位于朝阳门北小街附近,孚郡王府门口有一对特大号的石狮子,多年来孚郡王府因此享誉京城。昨天记者来到孚郡王府门口,发现这对石狮虽然保存比较完好,但有些细微文饰之处已经有风化的迹象。   孚郡王府的建筑规模很大,其主体建筑精美且保存较好,但至今仍被多家单位占用。王府院门的柱子因为年久失修已经腐朽,外面的红漆剥落,露出里面的朽木。王府院内除了办公单位外,还有不少民宅,一位老大妈告诉记者,她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最近没听说要拆迁的消息。孚郡王府的西院墙还被改建成一家餐厅,生意不错。   孚郡王府最初是怡亲王的新府。道光皇帝幼子奕譓道光三十年(1850)封为孚郡王,同治三年(1864)迁出皇宫居住于此称孚郡王府。建国前曾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校舍,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恒亲王府
仅存几间偏房   恒亲王府处在二环路朝阳门段西侧,一片高层建筑的包围中,记者沿朝阳门北小街向东搜寻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该王府现存的二进院落。   记者看到,这座院子东西两侧高大的灰砖院墙基本保存完好,院子中私建房都已经拆除,现存王府旧房间为明末清初建筑,都被搭上了脚手架,屋顶被大塑料布罩住。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柱子和檩子中有不少也已经腐朽,但仍然可以修复;恒亲王府现存建筑的地基都仍然完好。
记者看到,王府现存建筑被高楼包围,北面仅一墙之隔是一个居民小区;东面是几栋正在建设的高档写字楼;东南面是正在施工中的新闻出版信息中心大厦;南面是名雅会馆;西面王府原来的建筑早已被拆除,现在是外交部和海关总署漂亮的宿舍楼。站在院子中,有一种被包围的压抑感。恒亲王允祺是康熙第五子,故恒亲王府也称五爷府。
、循郡王府
被劈成两半   记者来到位于安定门内大街的方家胡同,胡同的深处,循郡王府已经被割裂为13号和15号两个门牌号。记者看到,方家胡同13号院的门口,循郡王府的匾额上方挂着“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的牌子。王府门口的墙上,还挂有东城区老干部大学、东城区老干部党校的牌子。   走进13号院,这里的地面被铺上水泥方砖,院内停放着小轿车。看门的大爷告诉记者,这里的建筑都是新的,没有老房子。13号院内原来是府学小学的校办工厂,1998年校办工厂搬出,房子都进行了翻修,然后作为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使用。记者又来到15号院,住在这里的一位老太太告诉记者,这里是外交部的宿舍。   有关专家介绍,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死后追封循郡王爵。循郡王府按贝勒府的级别修建,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敬谨亲王府
王府变实习饭店   按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街1号,就应当是当年的敬谨亲王府。但当记者来到这里,却发现昔日王府已经成为了饭店。门口的铜牌上有“北京市外事服务职业高中实习饭店”字样。大门有翻新的痕迹,门卫说,这里曾经装修过,但这个不是正门,该王府的正门早已不存在了,王府仅存的旧址大多在这个小院里。   记者看到院内有一间正房、两间偏房,在大门东侧小园子成了茶楼,而门西侧的房屋上又添了一层同样用来招待客人。王府的旧址上,除了这家饭店还有某武警招待所。   有关专家介绍,敬谨亲王府为清太祖之第一子褚英之第三子(努尔哈赤之孙)的王府。光绪年间这里改为学部,民国时期为北洋政府教育部,鲁迅先生当年曾在此任职。
、郑亲王府
被众楼吞掉的王府   按照有关资料记载,郑亲王府位于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正门虽然朱漆有所剥落,但仍能彰显出深宅大院的气派,迎门的建筑是王府正殿,正殿与大门之间摆放着刻有“中国华育发展总公司”字样的石刻。门卫告诉记者,这是教育部办公所在地,拒绝外人进入参观拍照。   从门外能够看到,紧挨着大殿正北,有一栋崭新的办公楼。当记者绕到当年郑亲王府的北面,进入该院的北侧。抬眼净是现代化的办公大楼,除了正门与正门所见的“和乐堂”的正殿与后院“逸仙堂”,王府里的建筑所剩无几了。有位居住在此的北大教授告诉记者,这些办公楼立身之地是郑亲王府的后花园,“当年的园中园、厢房、假山全没有了。”教授站在自家楼前指着昔日景点所在地叹息。   有关资料显示,郑亲王府是清代开国元勋济尔哈朗的封邸。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之子,顺治九年(1652)加封叔和硕郑亲王,是清初著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郑亲王府今为国家教育部所在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郑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大木仓胡同。是清代开国元勋济尔哈朗的封邸。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之子,顺治九年(1652)加封叔郑亲王,是清初著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王府创建于清代进关之初,清代王公大臣的宅第营建,均有定制,如基址过高或多盖房屋皆属违法。郑亲王济尔哈朗就因建府殿基逾制,又擅用铜狮、龟、鹤,于顺治四年(1647)遭弹劾后而罢官罚款。府邸建成后,历代袭王有所修缮或扩建,最重要的是第八代袭王德沛对花园的扩建。园名“惠园”,是京师王邸花园中的最佳者。十三代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及肃顺等同为“顾命八大臣”,“辛酉政变”后被赐自尽籍没家产,同治十年又发还给已恢复世爵的庆至,复为郑亲王府。民国后,先是将王府抵押给西什库教堂,1925年复赁给中国大学为校址。郑王府坐北朝南,原布局自东而西分3部,东部前躯突出,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中、西部概因随街势退缩数武,中为另一院落和西部花园范围。现存建筑,只东部残留,有街门,面阔3间;正门面阔5间,前出踏步之间,浮雕丹陛犹存;正殿面阔5间,台阶间亦存丹陛;并存东配楼面阔5间,西配楼只剩************面阔3间;最后为正寝,面阔5间。中国大学使用时改名逸仙堂,今尚延用。原有后罩楼和一些附属建筑被拆除,西部花园现另建二龙路中学。郑王府今为国家教育委员会址,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淳亲王府
变成私人住宅   虽然东长安街的周围居民不少人知道附近有王府的旧址,虽然他们叫不上王府的具体名称。经求证,淳亲王府仅存的一角就在位于东长安街四号公安部家属院内,戒备森严。   值班的武警核实记者身份后,仍旧放心不下,陪记者参观。这几间古建筑位于家属院的东北角,从围墙外就能看出造型的不凡。其中靠近大门的大殿用作老干部活动室,单独被圈到一个小院子里,从窗户里看到摆放成会议室模样,窗台后随意摆放着自行车与建筑用的三轮车。   挨着大殿的一排古建筑都是私人住宅。可以看到雕花木窗上挂着窗帘,有的窗下安装着空调,顺着一扇打开的门往里看,室内完全是现代化的装修。东北角的二层楼阁已经搭好了脚手架,工人正在进行修缮。“这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住在这里的居民即将搬离。”武警对记者说。
淳亲王府原系康熙帝第七子淳亲王允佑的府邸。
、惠亲王府
已成寻常百姓家   在富强胡同打听惠亲王府是件容易的事情,这边的居民知道他们现在所住的地方就是惠亲王府的原址。“但你们可能看不到正殿,不太好找。”一位大妈善意地提醒说。一番周折记者还是成功地看到了正殿,虽然在试图进入的时候被一位工作人员阻止了。在周围高高的居民楼的压迫下,破旧的殿身让人感到它有点奄奄一息。在居民区的大门口,“惠亲王府”几个白色的字不是很鲜明,但和周围的现在建筑的接合还是给人很大的冲击力。   惠亲王府位于现在灯市口西街路北的富强胡同六号、甲六号及二十三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惠亲王名绵愉,为嘉庆皇帝第五子。据了解,该府正门及后部现在均已改建楼房,正殿、后寝尚在,其余多被改建,现为机关宿舍。
、英亲王府
只剩几块无名石礅   19日,北京27中学。下课的时间到了,学生们飞快地跑到校门口内的一块矮石礅旁边,在石礅上的红色塑料筐里翻拣着书信,拿到信的,就高高兴兴地跑回到教室。但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平日上课的地方就是以前的英亲王府所在地。   这也难怪,盛着学生们信件的塑料筐下的矮石礅,现在已经成了英亲王府原址的惟一见证。27中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这些矮石礅肯定是英亲王府的,“但具体是做什么的,没有人能知道”。记者看到,在学校门口一共有3块矮石礅,直径约一米,高约半米。门口里面的两块在柱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门外的一块花纹不是很明显,显得有些粗糙。为什么留几块石礅在这里呢?这位老师说,“太沉了,根本挪不动它们啊”。他说,从学校刚开始办的时候,这三块石块就在这里。   英亲王府现位于东华门大街路北,现为北京第27中学所在地。英亲王始王阿济格为清太祖第十二子。
、定亲王府
无人再识的王府   据资料显示,定亲王府应位于西四南大街缸瓦市的砂锅居饭庄一带,但记者前去打听,却发现即使在砂锅居饭庄呆了三十多年的老服务员也不清楚定亲王府的位置。记者在周边胡同里询问了许多老人,仍未得到确切的说法。无奈之下,只好沿着砂锅居饭庄的北侧的胡同往东寻找。   按照资料的说法,这里分明应当隶属王府。记者沿着胡同往里走,意外发现胡同的一面灰色墙壁俨然是王府大院里气派,其间有被封死的明清建筑的大门,门前的台阶坑坑洼洼显露历史的沧桑,但他们也弄不明白这里原先是不是王府,记者的推断无法得到核实。定亲王府以类似的形式在周边百姓的记忆中逐渐淡去。
、豫亲王府(信郡王府)
在东单三条今东城区帅府园东口,今天协和医院的位置。豫亲王始王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多铎。多铎秉性刚毅,能征惯战。此后世代绵延有13个王承袭豫亲王爵位。传说第四代豫王喜好下棋,乾隆也喜欢下棋,两个人棋艺都不错。乾隆皇帝经常到豫王府找小豫王下棋娱乐。一日君臣会棋,打算一比高低。结果是5:5,胜负对等。怎么奖罚呢?乾隆灵机一动,说:“朕也不赏你,也不抠你门钉。这样吧,朕准你府墙加高三尺!”府墙高低也是级别的表示,准加高府墙实际也是赏给荣耀。豫王很高兴地接旨加墙。其实后来豫王才明白,加墙实际上是把自己禁锢得更严实了。府墙和大狱的院墙一般,意思就是囚禁豫王终身。由此北京城就留下了“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的谚语。随着清王朝的************,豫亲王的铁帽子爵位也走到了尽头,为了维持家族庞大的开销,1916年末,有近300年历史的豫王府,不得不卖给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美国人拆除了王府全部建筑,请中美两国的专家设计,修造了中西合璧的协和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据说拆除豫王府的时候,曾经挖出大量历代豫亲王藏于地下应急用的金银财宝,协和医院也正是用了这些大量的财宝,购置了最先进的医疗设备,成为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型综合医院。豫亲王府除去门口的两个卧狮、老豫亲王府府门外摆设外,已无其他遗迹可寻,但值得一说的是,现存的这对卧狮是北京清代所有王府门前唯一一对卧狮。
、肃亲王府
原在东交民巷,《辛丑条约》签订后划为使馆界,王府迁至北新桥南船板胡同。顺治年间建,历代袭王俱以此为邸,光绪二十七年(1901)沦为日本使馆,只存垣墙。其地现为北京市政府。肃亲王名豪格,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太宗崇德元年(1636)以功晋封肃亲王,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因太宗死后,曾和多尔衮争皇位,当多尔衮得势后,倍受迫害,顺治五年(1648)将豪格削爵囚禁,害死于狱中,顺治皇帝亲政后,复肃王爵,追谥“武”。此后,豪格子孙均以显亲王袭封,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肃亲王封号世袭。
、 怡亲王府
在朝内大街路北科学出版社所在地。
& 位于朝阳门内大街137号,原为贝勒允祁的府第。原怡亲王允祥的王府在东单帅府园,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去世后,旧邸改为贤良寺,另将此处的府邸改赐与第二代怡亲王弘晓。咸丰十一年(1861年)袭爵的第六代怡亲王载垣获罪后,王府被收回,同治三年(1864年),又将此府赐于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奕譓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爵为孚亲王,因其排行第九,故此府又俗称“九爷府”,旧为诚贝勒允祁府。”此府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王府布局分为东、中、西三路,其中中路保存最好,西路也基本保存着原有的主要建筑,东路则损毁比较严重,剩下的建筑已经不多。
&&& 中路是王府的核心所在,共有五进院落,中轴线长度达两百多米,规模宏敞,气势迫人。最南为外门,面阔五间,中启一门(原中启三门),只在重大仪典时才会三门同时开启,采用硬山屋顶,覆灰瓦,上带正脊、吻兽和垂兽。院内东西有转角房各十六间,同时东西各设五间“阿斯门”,为平时出入东西路院落所用;门北各接厢房十间。大门五间,中启一门,后三间吞廊,歇山顶建筑,顶带正脊兽件,覆绿色琉璃瓦,檐下用五踩重昂斗栱,门前左右分设石狮子各一座;门东西各带转角房六间。入门为第二进院,中建大殿七间,前后廊歇山顶,顶覆绿色琉璃瓦,檐下用七踩单翘重昂斗栱,殿前出有月台;大殿东西各有七间翼楼和九间厢房。大殿与二门之间为第三进院,比较狭长。二门五间,前后廊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檐下用五踩重昂斗栱;门左右各带顺山房五间。二门之北为后寝区域,中央有寝殿七间,前后廊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檐下用五踩重昂斗栱,殿前出月台;殿左右各有顺山房三间,东西配殿各五间。寝殿之后为最后一进院落,有后照楼七间,带前廊,灰瓦硬山顶,两侧有转角房各七间。
&&& 西路的前面部分已经多被改建,不成格局,只有零星几幢建筑散落其中。后面的院落则大部尚存。原有正门三间,东西各带倒座房七间,现大门和西边的倒座房已失,仅东边的七间倒座房尚存。门北的垂花门和游廊均被拆毁,原址上另建了新的建筑。再北的四进院落基本保持完整。第一进院有正厅五间,前后廊歇山顶,左右配殿各三间。第二进院正房五间,前后廊硬山顶;院东西厢房各五间。第三进院正房五间,硬山顶,带前廊,左右各有顺山房五间;此进院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小跨院,各有北房三间。第四进院正房五间,东西各有顺山房七间和六间。这四进院落均有游廊贯穿相连,尺度小,布局紧凑,院落的空间形态也各不相同,颇有变化。
&&& 东路原有格局已失,中央剩下一座三开间周围廊的轩馆,可知此处原来是王府的花园。东路的北面保存着一座四合院,颇为精致,有南房五间,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院中环以游廊。
&&& 此府布局堪称清代王府最典型的格式,即三条轴线、四个部分——中轴线为礼仪空间,西轴线为宅舍居住空间,东轴线为轩馆休闲空间;服务用房则分别置于两侧轴线的前部。总之,这座王府布局严谨规整,施工精良,殿宇、屋舍等级鲜明,建筑类型较多,空间变化丰富。同时,孚王府的平面与《大清会典》的规定基本契合,且与乾隆《京城全图》上的怡亲王府大致吻合,说明其布局仍保持着清代中期的原貌,为研究清代王府建筑的宝贵实例。现王府中路主要用作单位的办公用房,东西两路为居民住宅
、庄亲王府
庄亲王府原在西四北太平仓,向北直到麻状元胡同。太宗第五子硕塞于顺治元年被封为承泽郡王。顺治八年以功晋为亲王。硕塞第一子博果铎于顺治十二年(1655)袭亲王,改号曰庄。此后均以庄亲王承袭。庄亲王载勋曾在王府设立拳坛。八国联军入侵其府被焚。20年代,北洋军阀李纯及其弟馨买下庄王府,拆除王府建筑,在此建房,称为平安里。“平安里”门额砖雕保存在西城区文化文物局。后在此地又开辟为平安里大街(并入地安门西大街)。其址被分割成南北两区。今太平仓西口路北。为庄亲王府的前部遗址。&&&&&
、顺承郡王府
顺承郡王府位于西城区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路西。现全国政协所在地。顺承郡王名勒克德浑,清太祖的曾孙,是礼亲王代善第三子颍毅亲王萨哈林第二子。崇德八年(1643年),因兄颍郡王阿达理拥睿亲王案之累,贬黜出宗室,封贝勒。次年,以平南大将军代多铎镇守江宁,后率师争湖广,战功卓著,顺治五年(1648年)晋封顺承郡王。成为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不久督军湖南,攻广西。回师掌刑部事。顺治九年(1652年)卒,终年34岁。康熙年间追谥恭惠。由其四子承袭顺承郡王。清初八大帽子王中,惟其府址没有变动,府号未变更。《乾隆京城全图》绘制的该府正方形,东起今太平桥大街,西至锦什坊街,南起今华嘉胡同、留题迹胡同稍北,北抵麻线胡同。该府面积虽不是很大,但布局严整。府邸布局自外垣以内分三路,中路是主要建筑,和其他王府形制一样,也是前殿后寝,有正门(宫门)、正殿和两侧翼楼、后殿、后寝(原后楼现已无存)。东西两路为生活居住区。张作霖入据北京时,占用王府作为大元帅府。1949年后,为中国人民政治协************议常设机构的办公地点。于王府正门外建起政协礼堂,中路主要建筑基本保存完整。东路前后数层院仍保存原有格局。1984年定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恭亲王府
有两处,一在铁狮子胡同,另一在前海西街17号,是目前王府中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一座王府。经修缮目前已部分对外开放。
北京王府位置表
王府名称及府主
转赐王府名称及府主
现在使用单位
奕缳(讠旁)
西城后海北沿
宋庆龄故居、卫生部
保存完好。
新街口东街
积水谭医院
承泽亲王硕塞2子
西直门大街
新街口影院
西直门大街
西直门内南草厂胡同
北京提琴厂等
西直门内北大安胡同
西直门消防中队等
中国音乐学院等
花园部分开放,保存完好。
西城柳荫街
北京十三中学
解放军机关
太平仓胡同
瑞(端)亲王
平安里西大街
中国少儿活动中心
1900年被八国联军烧毁。只留下端王府夹道(今育幼胡同)旧称。
平安里西大街
中国少儿活动中心
大酱房胡同
国务院机关
存正殿、配殿、后殿
北京市九三学社等
大木仓胡同
存正门、正殿、房舍
市文化局等
西城教育街
北京武警总部
存正门、东路房舍
奕(缳讠旁)
太平湖东街
中央音乐学院
存正门、正殿、后殿
新文化街小学等
存影壁院落。
允(陶衤旁)
东直门内羊管胡同
苏联大使馆
东直门内羊管胡同
苏联大使馆
原府址在朝内北小街,后迁至此。
其父允(衤乃)为圣祖2子
北新桥三条(王大人东口)
国务院侨办
东四十四条
北京袜厂等
南门仓仓南胡同
(忄享)亲王
化纤研究所等
朝阳门内北小街
科学出版社等
存府门、正殿、配殿、后殿
北京124中学等
弘(皎日旁)
东单北极阁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等
存正殿、配殿、后殿
存正门、后殿、影壁
美术馆后街
北京中医医院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灯市口西街
国务院机关
东单三条胡同
肃亲王豪格5子
北京饭店东部
市政府机关
最高人民法院
允(衤田共)
东长安街台基厂头条
世祖顺治2子
东长安街台基厂头条
雍和宫大街
南池子小学等
东华门大街
北京二十七中学
东城煤渣胡同
西城官房胡同
西城王府仓胡同
北京三十八中学
西直门大街
西四羊肉胡同
三、北京市名人故居参考资料
于谦故居:北鲜鱼巷北口(原裱褙胡同23号),今于谦祠。万历年间在于谦在京住宅建祠堂。市级。
崇礼住宅:东四六条63、65号,全国重点。现为某国家机关的家属院。
瑞麟宅:王府井大街27号。同治朝两广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后为荣禄宅。民国初年为黎元洪住宅。现为社科院考古所。
洪承畴宅:南锣鼓巷59号。
荣禄宅:寿比胡同6号、菊儿胡同25号,区级。 一说是据儿胡同3、5、7号。其中3号是祠堂,5号是住宅,7号是花园。7号后为阿富汗大使馆。荣禄后迁往东厂胡同。
和敬公主府:张自忠路7号。市级。
大公主府:安定门内宽街西南侧,已整体搬迁至密云县。
恒亲王府:朝阳门内北小街福夹道1号,市级。
承恩公桂祥宅:芳嘉园11号、新鲜胡同40号,区级。原为胜保宅,后赐给桂祥住。 八国联军侵华时被德军占领。建国以后,“桂公府”一直被用作幼儿园和仓库。2006年,山西饮食协会接手“桂公府”,将其恢复原貌,改造为桂公府餐厅。
孚王府:朝内大街137号。全国 。原为贝勒允祁府第,后赐与怡亲王弘晓。咸丰十一年载垣获罪,府第被没收。同治九年,赐予道光帝九子孚郡王,成为孚王府。民国时期,卖予杨宇霆。此后曾经先后用作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校舍,国民党励志社北平总部。现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北京数字王府井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散文诗学会、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等多家单位占用。
宁郡王府:北极阁三条71号,市级 。雍正八年,峰怡亲王允祥次子为宁郡王,即建府于此。咸丰是一年,怡亲王载垣被赐死,命宁郡王后人承袭怡亲王的爵位,又改称怡亲王府。
僧王府:炒豆胡同77号、板厂胡同30-34号,市级。
惠亲王府:富强胡同3号,区级。
肃亲王新府:东四14条91-93号
理郡王府:北新桥三条胡同东口路北。解放后,庄希泉曾住这里。
贝子溥伦府:大甜水井胡同21号。
贝子弘旿府:大取灯胡同9号。
镇国公溥芸宅:大佛寺东街17号、甲23号。清末曾做宪政处。
承恩公志钧宅:大佛寺东街6号。
大学士宝鋆宅:大佛寺东街9-15号。曾任礼部右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总理各国失误大臣,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贝勒载涛府:山老胡同7、9号。
绮园花园:秦老胡同35号。晚晴内务府总管大臣索家宅邸的花园部分。
文煜的可园:帽儿胡同7、9、11、13号。全国。后为冯国璋宅,日伪时期的伪军司令张兰峰宅。9、11号曾为朝鲜驻华大使馆。
婉容宅:帽儿胡同35、37号。婉容婚前住在这里。市级。
贝子奕谟府花园:东四九条69号。
志和宅:清末兵部尚书,府学胡同36号(包括交道口南大街136号)。市级。后为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官邸。现36号为北京文物局,136号为东城妇幼保健院。
杜聿明宅:美术馆东街25号四合院。1949年前为杜聿明所住。市级。 原为慈禧太后侄女的私宅,民国初年卖给一德国商人,抗战后被买办吴信才购得,不久作为敌产魔兽,后为杜聿明之宅。
左宗棠宅:西堂子胡同25-37号,市级。原为 雍正间总管内务府大臣德保宅,后其子协办大学士英和扩建, 光绪七年,左宗棠入京任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原宅主将其宅之东部,即今之25、27、29号院让与左宗棠居住。20世纪20年代为清宗室画家溥雪斋购买为私宅。西跨院曾为税务署督办孙宝琦住宅。 现25号位中国京安进出口公司,33号位北京基督教女青年会。
奎俊宅:黑芝麻胡同13号四合院,市级。奎俊,荣禄的叔叔,四川总督,刑部尚书。民国时为外交总长顾孟余宅。
明瑞宅:内务部街11号四合院,市级。明瑞旧居,明瑞为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一说是江南河道总督麟庆祖宅,后售予兵部侍郎瑞常。民国时归盐业银行经理岳乾斋。
麟庆旧居:黄米胡同5、7、9、13号四合院,区级。麟庆是道光朝江南河道总督。
那王府:国祥胡同2号四合院,清代那王府的一部分,市级。
那王府:宝钞胡同19号,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幼儿园。
章士钊宅:史家胡同51号,区级。11月,章士钊全家从上海迁至北京,开始住在东四八条54号(今111号)。东四八条的房产系朱启钤之女朱湄筠所有。1953年,朱启钤全家也迁至此宅。朱、章两家人口都很多,章士钊夫妇及其子女住得比较拥挤,且有寄人篱下之嫌。1959年,周恩来总理到东四八条探望章士钊,了解情况后,便亲自出面为章士钊联系解决住房。结果是章士钊的夫人相中了史家胡同51号。
孙士毅宅:史家胡同55号四合院,区级。乾隆五十四年将史家胡同赏给汉官孙士毅,应包括51、53、55号院。
照祥宅:东皇城根南街32号,区级。原为海关监督粤俊启自粤回京后新建住宅,因逾制被没收,赐予慈禧太后弟弟照祥。 民国时期,其后人售予京汉铁路参赞、华北银行经理柯贞俊为宅,将其改造一番,名曰“澹园”。20世纪50年代至今作为单位宿舍使用。
盛昱宅:麻线胡同3号大宅院,区级。盛昱,光绪朝国子监祭酒,宗室。此宅后为清末外务部尚书梁敦彦购得。
绵宜宅:清宗室,同治朝礼部侍郎,官至尚书。东四四条5号,区级。
沙千里故居:东四六条55号院,区级。
叶圣陶宅:东四八条71号,区级。 现为其后人居住。
奎俊宅:沙井胡同15号四合院,清末四川总督奎俊宅的一部分。市级。现为北京画院。
戴笠宅:什锦花园胡同19号四合院,区级。戴笠在京住宅之一。
乐家老宅:什锦花园43号,传为同仁堂乐家的老宅。
齐白石故居:雨儿胡同13号,区级。解放后,文化部购买了雨儿胡同13号房产,1955年将其分配给齐白石居住。齐白石在此只住了不足半年,就又搬回了自己的旧宅——跨车胡同15号,此院改为“齐白石纪念馆”。“******************************”中齐白石纪念馆被撤消,改为“北京画院”,现仍为北京画院用房。
循郡王府:方家胡同13、15号,市级。乾隆第三子。
那彦成亲王旧宅:南阳胡同1号。
顾维钧宅:张自忠路23号,全国。现对外称为孙中山行馆。东城地安门东大街23号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扶病抵京,临时寓居于此,当时这里是民国时外交总长顾维钧私邸。该宅为三进院落,房屋为硬山合瓦清水脊顶,四周绕以回廊,西北部为花园。孙中山当时住在西院第二进北房内,病发经诊断为肝癌后期时,又移回此宅,2月24日在此口授遗嘱及致苏联遗书,3月12日于此逝世。其治丧委员会在其居室************“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匾。西墙上悬挂着著名的总理遗嘱。
何思源旧居:锡拉胡同19号,1949年1月,特务在此放炸弹炸毁部分房舍。
傅恒宅:沙滩北街甲83号,市级。1934年归北大,现为孑民堂。 (或是北河沿大街83号)
陈独秀故居: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9号)的院落,为陈独秀旧居。市级。新青年杂志社在此兴办,陈独秀也住在这里。 旧居大门北向,有台阶两步,门为只占半间房的小型如意门,合瓦清水脊,上有门簪两个,刻有“吉祥”二字,青石门礅两个,上雕石狮;院内有北房三间,硬山合瓦清水脊,其东侧有耳房一间半(另半间辟为街门),南房四间,均为合瓦过垄脊。该院原有东房二间,但在盖民政部大楼时被拆,现只剩门窗立面做为院墙。1917年陈独秀由上海赴北京大学任教时就居住在这里,《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于此。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北洋政府逮捕,在李大钊等社会贤达极力营救之下,陈于当年9月16日被释放,后于1920年1月离京返沪。
毛泽东旧居:景山东街吉安所左巷8号,市级。毛泽东1918年住在这里。1918年9月,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首次来京,开始住在湘乡会馆,后住在豆腐池,终因交通不便,同来几人联系不便,同新民会总干事肖子升出面,以北大学生的名义租了此地的三间北房。从1918年秋到1919年春,毛泽东在此地住了六、七个月,后离京赴上海。
杨昌济故居:鼓楼大街豆腐池 胡同15号,区级。毛泽东和蔡和森在1918年第一次来京时也住在这里。该院共有两进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院子全长30余米,宽12米。有南北房3间。南北房之间有一隔断墙,中开四扇屏门,靠东墙有一株枣树。后院有北房4间,房屋形式皆为硬山合瓦屋顶。1918年6月,杨昌济(怀忠)被聘为北大教授,全家从湖南迁京,寓此。院门上挂有"板仓杨寓"的铜牌。里院北房住家属,外院北房,东为杨先生自己住,西为女儿杨开慧的住房。南房为两明一暗,西侧2间为会客室。1918年8月,毛泽东来京,和蔡和森曾同住在南房靠院门的单间里。
蔡元培旧居:东堂子胡同73号,区级。1919年前后住在这里。 此宅是蔡元培先生在京时的住所。1915年5月3日,传来国务院令代表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的消息,当晚,蔡元培在此处召集北大部分学生代表到家,告知此消息,代表们连夜商议,第二天就爆发了"五四"运动。该院原有东、西各三进的院落,原大门在中间,倒座5间,蔡元培寓此时,将倒座房做为客厅。二进院北房3间,前有走廊,左右各带一间耳房。东西厢房各3间,南房4间。第三进院北房5间,带走廊。
梁启超旧居:北新桥南北沟沿23号,区级。该宅座西朝东,大门内有影壁。为三进四合院。西部为花园,宅内垂花门、正房及花厅等建筑均坐北朝南。院内各屋之间,均有走廊相通。西部花园内,还有部分山石、土山及一歇山筒瓦顶花厅。整个房屋被高大的院墙围起,为民国初期建筑。
陈觉生旧居:东总布胡同53号,区级。陈觉生,北宁铁路管理局局长。 后来成了警察署的办公地点。解放后,成立中国文协,在此办公并设有宿舍,丁玲、周立波、张天翼、邵荃麟等文人名人在此居住过,现为国家某机关办公用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世昌旧居:东四六条甲144号。
石友三旧居:钟楼湾胡同84号。
39 39190319191934193719461948 53
19194919503
13 197412198132720
91950 637313 1956
1119661973
5 (1730)(1743)“”“”“”“”5“” 1949
23 1932193912411“”2050
张申府故居:黄化门大街5号。1946年开始住在这里,直到1958年搬到西城区王府仓胡同16号。
章伯钧旧居:东吉祥胡同10号,万里、高占祥也在此住过。
梅兰芳旧居:红星胡同9号院,在七七事变前住在这里。红星胡同61号,旧时的门牌为无量大人胡同24号,在胡同内中段路北,坐北朝南,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所在地。1958年9月,中国摄影学会(1979年更名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由王府井大街12号迁入此院。1987年春,中国摄影家协会拆除了院内原有建筑,建成南、北两座办公楼。据房屋档案记载:无量大人胡同24号是一座有东跨院的三进宅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96平方米,共有房屋96.5间,包括一座三层中式楼房;院落之间靠过厅和游廊相连,街门为三步台阶的广亮大门,建在红星胡同北侧,后门开在遂安伯胡同(已并入金宝街)南侧。1920年,梅兰芳将此宅买下,住到1932年迁居上海之时;1943年,梅兰芳迫于生计将此宅卖出。
郑洞国旧居:礼士胡同131号。1952年6月,郑洞国一家从上海迁居北京,就住在这里。
金壁辉旧居:东四九条胡同34号。1945年,在此被逮捕。
马寅初旧居:东总布胡同32号。1950年买下修葺后,马寅初一家入住。1952年,燕京大学并入北大,马寅初搬到燕南园63号居住。1960年辞去北大校长职务,再次搬回东总布胡同32号居住。现仍为其后人居住。
胡适寓所:钟鼓胡同17号。胡适从1924年到1926年,在这个院里住了三年,也有文章认为,胡适于1918年3月开始租住钟鼓寺17号.胡适在北京先后曾有五处寓所,依次为:缎库胡同后身8号、钟鼓寺17号、陟山门6号、米粮库4号和东厂胡同1号,其中缎库胡同后身8号、钟鼓寺17号和东厂胡同1号在今东城区域内。胡适在北京的五处寓所或为租住或为学校分配的住房,而均非胡适自己的房产。
李鸿章故居:西总布胡同27号,光绪二十八年改为李鸿章祠堂。1949年9月,李鸿章祠堂被辟为北平市第一人民教育馆分馆,后改为北京市第一人民文化馆分馆、东单区文化馆、东城区文化馆。1978年拆除前院建筑及大门,建成两层的东城区文化办公室的办公楼;现为北京东方文化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办公用房,门牌仍为“西总布胡同27号”。1991年拆除后院享堂、配殿及剩余的院墙,建成四层楼房,东城区档案局和档案馆迁入至今,大门朝北,门牌为“外交部街甲28号”。
梁思成故居:北总布胡同24号。旧时的门牌曾为北总布胡同3号,1930年到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租住此院7年。
金岳霖故居:北总布胡同12号
程思远旧居:东总布胡同23号。
李宗仁旧居:西总布胡同8号,原为李弥住宅,后李济深在此居住。李宗仁亦曾住过王佐胡同1号。
费正清旧居:西总布胡同39号。美国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与他的妻子费慰梅从1932年到1935年曾租住在这个宅院里。旧时的门牌是西总布胡同21号,在胡同中段北侧,坐北朝南,原是一座三进宅院,现为“来德旅馆”。
李宗仁旧居:总布胡同5号。李宗仁回到北京后住在这里。?
京兆尹薛笃弼曾住在方家胡同15号,现为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方家胡同21号为北平沦陷时期伪市长刘玉书住宅,现为国家建筑综合研究所。
方家胡同27号为北平沦陷时期伪宪兵司令陈亚南住宅,今为卫戍区宿舍。
朱光潜旧居:慈慧胡同3号。
傅良宅:什锦花园胡同21号。清礼部尚书。
赵尔巽旧居:北兵马司胡同。1949年后曾为交通部,现为航空第一集团公司、第二集团公司等单位。
詹天佑旧居:东不压桥胡同16号。
麒麟碑胡同:明朝大同总督仇鸾曾住胡同西口,其府门前影壁上镶有汉白玉石雕麒麟碑。清光绪时仇府为荣禄第,后光绪的妃子(瑜妃、珣妃、瑾妃)曾在此居住,俗称瑜妃府。民国时为29军将领张自忠的住宅。
陆宗舆宅:前炒面胡同5号。
敬信宅:礼士胡同123号。清末大学士。民国时做过蒙藏院,今为礼士胡同小学。
卫立煌旧居:麻线胡同2号。卫立煌回国后,先暂住北京饭店,后被安排住在麻线胡同2号。
孟小冬故居:轿子胡同8号
李鸿藻旧宅:干面胡同61号
刘墉旧宅:礼士胡同43号
王懿荣旧宅:锡拉胡同21号
宋哲元故居:北梅竹胡同3号
赛尚阿旧宅:东堂子胡同49号,现为公安部上访办。
宾俊旧宅:礼士胡同129号,现为电影局使用。
和嘉公主府:沙滩后街59号,现为中宣部宿舍。
莫理循故居:王府井大街271号
冰心故居:中剪子巷33号
溥雪斋故居:西堂子胡同29号。后来朱家溍在此居住。
恭王府:前海西街17号,全国。原为和珅府邸,后为庆郡王府。
郑亲王府:大木仓胡同35号,市级。郑亲王济尔哈朗王府,民国间为中国大学。现为教育部
礼王府:西黄城根南街7、9号,市级。礼亲王代善王府。
克勤郡王府:岳托的王府。民国为熊希龄的宅邸,后捐给北京救济会。新文化街53号。
庆王府:定阜街3号,市级。奕劻的王府。前身是琦善的宅邸。现为北京卫戍区后勤部和北京军区某部。
醇亲王府:后海北沿44号,全国。原为明珠宅,后为高宗十一子成亲王府,光绪十四年改为醇亲王府。
仪亲王府:西长安街7号、府右街137号。区级。高宗第八子仪亲王的府邸。今为中宣部、国家电力总公司、北京市文化局所在地。
醇亲王府(南府):鲍家街43号,宗帽胡同甲2号,区级。原为岳托第三只喀尔楚浑贝勒府,后为高宗第五子荣亲王永琪府邸。咸丰九年为醇亲王府。后光绪即位,迁出。1912年改为法政大学,1913年改名中华大学,后并入中国大学。1958年后为中央音乐学院占用。
顺承郡王府:太平桥大街大麻线胡同,市级。顺承郡王是礼亲王代善第三只萨哈林第二子。1919年租与徐树铮,作为西北筹边使署。1926年被张作霖强买,作为大元帅府。1927年张作霖在此召集奉系军阀商讨南北议和,被推举为海陆军大元帅。1930年张学良就任南京政府委任的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翌年四月在此设立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行营。建国后在王府正门外建立政协礼堂,府邸1994年9月迁往朝阳公园,改为餐饮中心贵宾楼。
阿拉善王府:毡子胡同7号。又称罗王府、塔王府,元太祖弟弟的后裔,在清代康熙三十六年风味扎萨克多罗贝勒,雍正元年为多罗郡王。
敬谨亲王尼堪府:教育街1号和3号,后为清末的学部、民国的教育部。1928年教育部迁出,此府改作国民党北平市党部。现1号是北京市外事服务职业高中实习饭店,3号是武警招待所。
奎公府:背阴胡同,奉恩辅国公奎瑛的府第。
棍贝子府:新街口东街31号,区级。原为康熙第三子诚亲王新府,嘉庆朝改赐仁宗之女庄静公主,公主之曾孙棍布扎布仍居这里。
魁公府:宝产胡同23、25、27、29号,区级。裕亲王福全第九世孙魁璋第。 原在太机场二条的裕王府,庚子之役后建使馆区,迁于此。
霱公府:西绒线胡同51号,诚恪亲王允秘六世孙在光绪二十六年袭封镇国公后的府第。辛亥革命后售与金城银行经理周作民为寓所。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曾设此,1959年改办四川饭店,现为北京天府俱乐部有限公司-北京中国会所在地,属区级文保单位。
魏公府:新街口北大街74号。
永璂府:西直门内大街95号。高宗第十二子,嘉庆四年追封贝勒。
涛贝勒府:柳荫街27号。原为康熙第十五子愉郡王府第,光绪二十八年载涛过继给钟郡王为嗣,袭贝勒爵,获赐该府。1925年卖给天主教会,成为辅仁大学校舍。1952年前后为北京十三中学占用。
洵贝勒府:西单北大街110号,区级。瑞郡王嗣子载洵府第,光绪二十八年袭贝勒,三十四年加郡王衔。
兆惠一等公第:前井胡同3号。
祖大寿住宅:富国街3号,市级。现为北京第三中学。
傅双英住宅:前公用胡同15号院,市级。初为内务府官员崇子厚住宅,后为民国时期东北军军长傅双英住宅。1957年以后是西城区少年宫所在地。
张廷阁住宅:北京双合盛啤酒厂创办人。西交民巷87号、北新华街112号。市级。
老舍故居:小杨家胡同8号。老舍在此出生并居住到14岁。
张之洞旧居:白米斜街11号,又称可园。一说景山西街大石作胡同中部
盛宣怀旧居:小石桥胡同24号,甲24号,区级。建国后,董必武居住在这里,文革期间康生居住在这里。现为宾馆。
陆润庠旧居:羊肉胡同75号。
良弼旧居:大红罗厂南巷1号。
吴应熊府邸:小石虎胡同38号,全国。明初为常州会馆,清初为吴应熊和皇太极第十四女恪纯公主的府邸。后为国立蒙藏学校。
蔡锷旧居:棉花胡同66号。年蔡锷居此。
鲁迅三兄弟旧居:八道湾胡同11号。鲁迅后来搬离这里,周作人在此居住,直至去世。
鲁迅故居: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全国。
郑亲王府:大木仓胡同35号,民国时这里是中国大学7.现为教育部。
张自忠旧居:府右街丙27号,区级。1934年购买此宅,年寓此。1948年之女在此创办自忠小学。
刘少奇旧居:南四眼井胡同2号。1937年2月,刘少奇带领中共北方局机关由天津迁至北平,即今址。 一说西四砖塔胡同南小珠帘胡同内。
李大钊旧居:佟麟阁路文华胡同24号,市级。1920年2月-1924年初,在此居住。
齐白石旧居:跨车胡同13号,市级。1926年后至去世前,一直住在这里。
程砚秋旧居:西四北三条39号,市级。1937年至逝世前住在这里。现程家后人居住。
陈垣旧居:兴华胡同13号,年住在这里,现为辅仁大学校友会使用。其北半部归属“辅仁大学校友会”,南半部则为大杂院,归西城区政府所有。
庄士敦旧居:油漆作胡同21、23号。现为卫生系统单位宿舍。一说地安门西大街恭俭胡同北口。一说张旺胡同15号为庄士敦旧居。
萧龙友旧居:兵马司胡同23号,中医四大名医。
马连良旧居:复兴门内大街54号。1952年至去世住在这里。
张伯驹旧居:后海南沿26号。
梅兰芳旧居:护国寺街9号,市级。1951年至去世住在这里。
溥杰旧居:护国寺街52号。原为溥杰之父载沣的房产,后由一家工厂使用。1961年5月,溥杰住在这里直到去世。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议国际协力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郭沫若旧居:前海西沿18号,全国。 原为和珅府花园,后为恭王府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初年,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1949年曾为蒙古大使馆。年,宋庆龄住在这里。1963年11月,郭沫若由西四大院搬到这里。1963年至去世住在这里。
宋庆龄旧居:后海北沿46号,全国。1963年4月至去世住在这里。1982年对外开放。
马福祥旧居:西四北三条11号四合院,市级。马福祥,曾任安徽省主席,蒙藏事务委员会委员长。
唐绍仪故居:翠花街5号,区级。
徐特立旧居:堂子胡同50号。
马海德旧居:后海北沿24号院。1950年至去世住在这里。
萧军故居:鸦儿胡同6号。1951年至去世住在这里。
田间旧居:后海北沿38号院。曾任河北省文联主席。1954年至去世住在这里。
刘绍棠故居:府右街北口光明胡同内
溥仪故居:南草厂小乘巷西口
张恨水故居:西城区砖塔胡同83号
乾隆府邸:福佑寺,北长街20号,现为中国民族博物馆,始建于顺治朝,初为康熙帝避痘之处。雍正元年分给宝亲王弘历为府邸,弘历即位后改为喇嘛庙,名福佑寺。1919年12月,毛泽东率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代表团来北平时曾在此暂住。
李莲英宅:黄化门街19号,为其房产之一。一说是43号。
章太炎旧居:钱粮胡同19号。
孙岳旧居:连丰胡同51号。孙岳,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
张学良旧居:翠花街5号。民国时期一度是张学良的宅邸,现为北京口腔医院员工宿舍。
吴晗故居:北长街38号西院。
“狂犬疫苗”的发明者清代怡亲王之后裔齐长庆的旧宅,西城区千竿胡同5号。现由其几个子女共同拥有。
李莲英故居:延年胡同3号
洪承畴旧居:东晓市街203号,市级,洪承畴的赐园。乾隆年间为金台书院,现为东晓市小学。
李莲英旧居:东兴隆街52号,区级,传为李莲英的住宅之一。
大刀王五旧居:西半壁街13号。王五,本名王子斌,创建源顺镖局。后人仍住在这里。
郝寿臣旧居:奋章胡同53号。区级。艺人。
张园:左安门内路西。1917年买了袁崇焕旧居听雨楼,在楼后筑房屋14间,署名张园。
杨淑山故居:达智桥12号,校场口三条2号,市级。乾隆年间,将杨淑山故居改松筠庵改为祠堂。公车上书就在这里发生。
王士祯宅:琉璃厂东街火神庙西夹道5号,今西太平巷。年住在这里。
纪晓岚故居:珠市口西大街241号,市级。
洪亮吉宅:琉璃巷路北。
翁方纲宅:保安寺街。
王茂荫宅:宣外大街103-107号,咸丰朝户部侍郎。
张家玉故居:烂漫胡同131号。
黄遵宪宅:潘家胡同39号。
龚自珍宅:宣外上斜街西口,上斜街50号。后卖与他人,现为番禺会馆。康有为曾住在这里。
朱彝尊故居:海柏胡同16号,市级。现为顺德会馆。
阎若璩宅:储库营15号,区级。
王杰宅:宣外大街54号。王杰,乾隆时任过工、刑、礼、吏四部侍郎和兵部尚书,最后任东阁大学士。后改为韩城会馆。
鲁迅故居: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鲁迅在1912年5月至1919年11月在此居住。
林则徐旧居:南横东街贾家胡同35号。为莆阳会馆,林则徐在嘉庆十八年曾在此居住。
程长庚旧居:百顺胡同36号。
李鸿藻旧居:菜市口胡同7号。另外在东城区干面胡同61号也是李鸿藻旧宅。
沈家本旧居:宣外上斜街井胡同北口路西金井胡同1号。区级
康有为旧居:米市胡同43号,市级。此为南海会馆,康有为住在北跨院。
康广仁旧居:米市胡同43号,在南海会馆中间第二进院子的南耳房里。也是在这里被捕的。
林琴南旧居:芝麻街1号。另在永光寺街还有一处,号称畏庐。
谭嗣同旧居:菜市口北半截胡同41号,区级。即浏阳会馆。居于前院正房内。
杨深秀旧居:宣武门东河沿街74号,即闻喜会馆。
林旭旧居:储库营胡同17号。
刘光第旧居:南横东街155号。
谭鑫培旧居:铁树斜街大外廊营胡同1号。
陈德霖旧居:百顺胡同55号。陈德霖为青衣泰斗。
杨小楼旧居:笤帚胡同18号。
小凤仙旧居:陕西巷52号,传为小凤仙所在的云吉班所在地。
邵飘萍旧居:魏染胡同32号。一说宣武区骡马市大街京报馆南,或是一处。
王瑶卿旧居:培英胡同20号,1951年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
杨宝森旧居:红线胡同17号。四大须生之一。
萧长华旧居:西草厂街66号。京剧演员。
于连泉旧居:宣武门东河沿街9号。
荀慧生旧居:宣外大街西草厂街内山西街甲13号,区级。
裘盛荣旧居:前门西河沿街215号。
奚啸伯旧居:平坦胡同5号。
张君秋旧居:后兵马司街6号。
李万春旧居:北大吉巷22号。
赛金花旧居:西榆树巷1号,传为名妓赛金花所在的怡香院,现为民居。
林白水故居:宣武区骡马市大街棉花头条
胡适在北京有四处居所,分别是西城区陟山门街6号,西城区米粮库胡同4号,东城区钟鼓胡同4号,东城区东厂胡同1号,四处居所究竟哪处应被认定为故居,目前还没有正式确定,这也是胡适故居一直未挂牌保护的主要原因。
乐家花园:海淀街道苏州街29号,市级。原为清太祖第二子礼亲王代善的别墅,清末民初为同仁堂乐家购得,改称乐家花园。
达园:青龙桥街道福缘门甲1号,市级。年,军阀王怀庆在圆明园的前湖区废墟上兴建别墅,取名达园。现为国务院达园宾馆。
李莲英旧居:海淀街道彩和坊42号,区级。是庆亲王奕劻和内务府大臣杨立山赠给李莲英的。
彭德怀旧居:海淀街道挂甲屯村20号。原是雍正朝果亲王允礼的赐园,道光朝赐给皇八女寿恩公主,咸丰朝以后分为两座园区,东部是承泽园,西部为庆亲王奕劻之子载振之园亭,1921年售与吴鼎昌,称吴家花园。年,彭德怀居住在这里。
索额图花园:温泉镇太舟坞村北。原为索额图的花园,园早毁,仅存围墙一段。
双清别墅:香山公园香山寺东侧。1917年,熊希龄在创建香山慈幼院时,在此修建别墅。1949年3月,中共中央和************************在河北平山西柏坡村迁至北平,进驻香山。
马致远旧居:王平地区韭园村。
庄士敦旧居:妙峰山镇樱桃沟村,区级。民国初年为宣统逊帝教授英文,在此期间建造了这座别墅。
王芝祥故居:通州新城南街9号。区级。
林清宅:黄村镇宋庄村内。现为村办厂使用
无锡市周易数术学会 & 2007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ICP案号:苏ICP备号会长:李 春 电 话:8 手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四十条甲34号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