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城改为首尔把“感受与鉴赏”改为“感受与欣赏”

1.为什么将原来的“感受与鉴赏”改为“感受与欣赏”?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1.为什么将原来的“感受与鉴赏”改为“感受与欣赏”?
1.为什么将原来的“感受与鉴赏”改为“感受与欣赏”?
1.答:首先从字面上来理解鉴赏与欣赏的不同,“鉴赏”中的“鉴”字有评判的意思,重在评价;而”欣赏“一词的意思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其意重在感觉.从字面上看这次课标讲鉴赏改为欣赏是降低了难度,其实不然,欣赏是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感受认为非常美好的事物,那就是说,它是一个感官体验更多于理性的认识,它对音乐欣赏,特别在小学阶段,主要需要积累的是音乐一种经验.鉴赏本身是指人们对艺术音乐作品的形象,它是在原有过去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音乐的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它就要分析和判断这么一个特点的要求,它需要积累一定的对音乐的理解,对音乐相关知识的认识,同时它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对音乐要进行自己的判断与评价,这样可能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要求就会比较难、比较高.感受与欣赏是在老师的设计指导下进行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入并沉浸于音乐的状态中,从学习优秀的音乐文化,学会欣赏音乐,并在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必须依赖于听觉,音乐的这种特性就决定了教学必须是建立在听的基础上,为学习音乐其他知识打下基础.在欣赏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兴趣、扩大音乐视野、发展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一种途径,我们应该在上课的时候多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用多种形式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重在感受,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强力灌输给他们音乐知识,所以这就是我所理解的鉴赏改为欣赏,实质上是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建立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如何培养幼儿感受与欣赏美的能力_百度宝宝知道无标题文档
第六章 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
第一节 感受与鉴赏领域的基本教学方法
从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每一位小学音乐教师在感受与鉴赏领域都在试图找到各种有效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今,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方法已经十分丰富。教师或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或是实现教学的开放性,通过组织与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亦或是配合表演,借助其他学科的辅助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等。如今的课堂活跃但有序,丰富且突出重点,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概括起来,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情境引导法
在欣赏音乐之前,为了正确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一般可采用“情境引导法”来进行教学。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来进行,它应该是比较直观、易感知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说用色彩鲜艳的美术作品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等等。其次,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等等,这些方式既让学生在感受与鉴赏音乐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动发展。
这种情境引导的教学方法,更适用于那些富有诗情画意或蕴含着深刻思想的音乐,舒缓、深情、引人入胜的音乐,张弛、起伏对比强烈,震撼心灵的音乐。比如:在欣赏《春天》时,教师可能会让学生聆听一些春天里的声音,或用描述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让他们在脑海中想像出一幅幅关于春天的画面,诸如流水、瀑布、春雷、鲜花和各种小动物等。然后让孩子们带着这种美好的遐想进入音乐的世界,让音乐验证并扩展他们的遐想。
关于情境引导法的基本教学步骤,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来进行设计:
1 、创设导入情境:创设音乐情境或与音乐表现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审美期待和情感共鸣。
2 、音乐阐释与分析:通过表演和(或)分析活动来感受、表现、理解音乐。主要是为创造性体验活动提供感性经验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
3 、创造性体验:通过创造性活动激发想象,在自己的创造过程中感受、理解音乐。
4 、感悟意境:在创造性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营造感悟意境的环境和气氛,促进学生深入地感受和领悟音乐意境。
5 、回味:欣赏之后,学生仍沉浸在某种意境或遐想之中,教师用简短的艺术性语言启示学生发表见解,或再次进行更完整的表演或聆听,在回味中结束教学活动。
二、想象联想法
想象联想法,是指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亲身经历,与自己的审美经验相结合,从而对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产生联想和想象。
对于年龄较小,心智尚处于启蒙状态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方法尤为适宜。已经经过学前教育阶段,小学生欣赏音乐可以说大部分不再只是对音响产生好奇感,他们可随着音乐在自己可能想象的范围内自由驰骋,并作出相应的体态律动。因此,在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与联想。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音乐的想象,需要更多的借助于歌词、标题、乐曲的故事情节等。
感受与鉴赏教学可以丰富小学儿童的想象力。每一首音乐作品,其音乐情感内涵都不尽相同。在感受与鉴赏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儿童聆听的同时,引导儿童发挥想象去感受作品的意境与内容。但每一首作品也并非只表达一种标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正是基于此,感受与鉴赏教学才能更有空间地培养和丰富儿童的想象力。
三、教学演示法
教学演示法是教师展示实物、图片等教具,播放录音、录像,或进行示范性的演唱、演奏,以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我们这里的教学演示法,侧重指的是教师的音乐表演、教学演示在感受与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演示法的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多媒体、音响、音像设备如教学光盘、 CD 、磁带等,并亲自操作这些设备,让它们为音乐感受与鉴赏课提供服务;运用一些其他的教学辅助设备,如卡片、图画实物等为音乐的感受与鉴赏提供辅助参考;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教师运用自身的演唱、演奏等音乐表演技能来强化音乐感受与鉴赏的效果。
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教师只是播放音响资料让学生听,然后讲述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果教师本人对于这些知识一知半解的话,那么小学生就会如坠云雾般的迷糊,而音乐教师的职能将弱化,逐渐成为一个“放碟员”。但是如果音乐教师运用自己的音乐专业技能,将自己的演唱、演奏的本领运用于音乐感受与鉴赏的课堂上,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试想一下,将学生所要聆听的音乐作品,通过教师的亲身演绎来达到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染力,这比单一的只用多媒体进行感受与鉴赏效果要好得多。这样可以拓宽孩子们感受音乐的渠道,增强他们欣赏的兴趣,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运用教学演示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目的,把握重点。
教师应该明白音乐感受与鉴赏课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聆听和鉴赏方面,因此,教师的演示不能喧宾夺主,甚至把音乐课变成音乐教师一个施展自身才华的舞台。教师的演示目的是让学生更为直观,更加有效、更好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而不是一味地以教师的演示作为重点。比如说,在欣赏笛子曲《姑苏行》时,如果教师能拿出竹笛这件乐器,将它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到竹笛这一乐器的具体构造,特别是如果教师能够亲自演奏乐器,那么学生感受音乐的效果将大大增强。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要因为自己的演奏能力强而将整节课都变成自己的“个人独奏会”,因为课堂的中心在学生,重点在于鉴赏和聆听。
2. 讲究艺术、以趣激学。
演示时,教师的讲解、指导要讲究艺术,善于设疑和启发,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去思考、去讨论,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趣味性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例如:在欣赏地方性的歌舞之前,如果教师能够自己先唱上一小段或者跳上一小段,然后向学生提问,这是我国哪里的地方歌舞音乐?这样的歌舞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相信学生会有更强烈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同时又不失趣味性。
总之,教学演示法运用于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当中,对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四、比较欣赏法
比较欣赏法是把欣赏对象中相同或相近或相区别的音乐要素拿来作比较分析,感受其相同或不同意蕴的一种欣赏方式,又可以分为类比欣赏法和对比欣赏法。类比欣赏法指的是,将音乐体裁相似,或者同一类型的,(如同一时代的,同一作者的,同一风格等)或者表现对象相似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欣赏的方法。 音乐欣赏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
音乐欣赏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一般来说,我们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种情况来分析:
首先是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之间的对比。这一比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不确定性和丰富性。比如在欣赏《摇篮曲》这一题材的音乐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选取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舒伯特 ( 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 ) 、勃拉姆斯 ( Johannes Brahms ) 等西方音乐大师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把中国东北的《摇篮曲》等作品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鉴赏,让学生在从中体验到摇篮曲的共性特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不同民族和国家以及各个作曲家个性的差异性。再比如说,同为充满童趣的钢琴曲,黄虎威改编的《欢乐的牧童》与贺绿汀作曲的《牧童短笛》,两者的情绪情感基调大致相同,节奏欢快活泼,旋律琅琅上口,很容易打动孩子们的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在实践中去发掘整理,因材施教。
其次,还可以将同一作品的不同表演形式之间进行对比。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表现同一艺术形象的曲目进行归纳,然后对比欣赏,理解不同作品对同一音乐形象的不同诠释,继而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比如说欣赏舒伯特的《鳟鱼》,就可以选取声乐版的与钢琴五重奏版的进行比较欣赏,从多方面进行感受与鉴赏。
此外,即使是同一个音乐作品也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欣赏。比如,乐曲(或歌曲)的不同的段落,所使用的音乐素材 ( 如:力度、速度、节拍、音色、调式调性)、情感表达、所蕴含的内容等所产生的变化,这些都是可以进行比较分析与鉴赏的材料。比如欣赏民族器乐曲《瑶族舞曲》,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三段音乐的不同速度,情绪以及所描绘的场景。
下面这一教学案例非常成功地将比较的方法运用到了课堂之中,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月之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在丰富的音乐活动中了解月光,感受月光的音乐形象,体验音乐的表现力。
二、欣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月光下的凤尾竹》、《二泉映月》等古今中外名曲片段和歌曲《月之故乡》,感受月光的婀娜皎洁,体验热爱月光的感情。
三、能用亲切柔和、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苏轼。水调歌头 —— 但愿人长久》,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深情。
四、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尝试用演唱、朗诵等形式创作表现月光。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月光音乐
【教学难点】 理解 、 表现月光音乐
【教学用具】 钢琴、黑板、打击乐器、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月之明静
1 、观看恬静月夜。
导语:同学们,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当一轮明月升起,伴随徐徐清风,此时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你会想到些什么呢?请大家跟着画面一起来欣赏。(播放月色的影片,背景音乐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月光》)
2 、问题:你喜欢月光吗?为什么? 你喜欢刚才的音乐吗?为什么?听了刚才的音乐你想到了什么?你知道刚才的音乐的曲名和作者吗?
3 、揭示作者与曲名,简介贝多芬的音乐特征与该曲的表现内容,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欣赏贝多芬的音乐,并查阅有关资料。
二、月之多情
1 、赏析葫芦丝独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导语:是啊,同学们,当我们看着那皎洁的月亮,我们会想到什么呢?
2 、学生讨论。
导语:是的,看着月亮,我就不免想起小时候,清凉的夏夜,坐在凉席上,听妈妈讲古老的故事,月亮里有桂树,有宫殿,有一个寂寞而美丽的嫦娥以玉免为伴,有吴刚砍着那永远生长的桂树……
纯洁的月光往往与纯洁的爱情相伴,接下来请同学们来欣赏下面的乐曲。
3 、听音乐请大家思考 : 音乐表现了什么情景?你这段音乐叫什么名字?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是什么地方民族风格的乐曲?(学生听,然后互相讨论后回答问题)
4 、介绍葫芦丝,傣族音乐风格特征。
三、月之离伤
1 、欣赏《二泉映月》(华彦钧曲)。
导语:月光如水,月光如韵。月光不仅给人以美好的遐想,有时也给人以沉重的叹息。
教师结合画面配乐朗诵:
残月如刀 , 夜色似墨,清瘦孤独的老人独坐黑夜。一双颤抖的手将一生的坎坷凝结在两根细柔的弦上。
音乐如同泉水从指间流淌而出;将满腔的愁怨辛酸汇成一滴滴眼泪,钻进那跳跃的音符。
三叠九折,一曲终了。岁月无痕,人生如梦。只有月华如水,淹没了奏者和听者的双眼。明月装饰你的弦韵,你用音乐装饰了别人的梦,可谁来装饰你枯竭的渴望和思念?
揭示作者与曲名,简介华彦钧与《二泉映月》的表现内容,鼓励学生课后进一步欣赏该音乐,并查阅有关资料。
2 、欣赏歌曲《月之故乡》。
导语: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明净的月光 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也记录下了太多的悲欢离情。每当我们远眺大海,远眺海峡对岸,不知不觉便会叹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也每当此时此刻,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会轻声吟唱一首歌 —— 《月之故乡》。
3 、欣赏,并跟着音乐一起轻唱。
四、月之启迪
1 、讨论月之诗歌。
导语: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墨客的心被晶莹剔透的月光所吸引陶醉,他们从月光之阴晴圆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无情。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同学们能说说吗?
2 、学生讨论。
3 、引导出 苏轼《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4 、教师朗诵。
5 、教师范唱,学生思考。
问题:歌曲抒发了什么情感?感情的抒发在何处达到高潮?给你带来的感受与欣赏乐曲《月光》、《月光下的凤尾竹》、《二泉映月》、《月之故乡》时有什么不同?
6 、学生跟歌曲 MTV 影片学唱《苏轼。水调歌头 —— 但愿人长久》。
7 、处理歌曲:
( 1 )提示歌曲演唱时的要求。
( 2 )请你来当小导演,为歌曲设计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演唱方式。
(学生讨论,然后根据学生提供的方案演唱歌曲)
五、视听综合法
所谓视听结合,就是在音乐审美欣赏教学活动中,不仅让学生参与听觉活动,还参与视觉活动,并努力使两个系统的感觉转化、渗透,获得音乐的综合美感,使审美感受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可以说,视听综合法是想象联想法的具象延伸与有益补充。
儿童的整体知觉是指他们统合各种感官通道的信息,获得对事物的综合、全面认识的心理能力。比如说,看到明快的颜色能联想到愉快,这是一种通感的作用,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能有画面的配合,能够使儿童能够获得对音乐更整体的认知,以及对事物的更为全面的认识。儿童通感强调的是个体高度的综合和抽象能力的培养,通过通感的训练能够极大地提高个体综合能力,进而促进整体知觉的发展。
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比较优良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视听音响器材等的支持,因此,在一些教学设备不完善的偏远农村地区,此方法可能会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音乐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调整。但一般来说,在中等以上的城市地区的学校,这种方法还是大有施展空间的,这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制作并演示多媒体课件的能力,搜集、鉴别音像教学资源的能力等等。现在,互联网上的音乐资料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如果直接从网上下载,而不加以鉴别赏析的话,一方面学生欣赏材料的音质、画面感太差而无法很好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更有甚者,还会受到不良的音乐文化垃圾的“侵害”。
除以上讲的几种方法之外,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的方法还有讲解法、讨论法等等。讲解法就是教师把与音乐欣赏有关的概念、背景、知识、等方面的内容用口语表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述与解答的一种授课方法。这种方法常用于欣赏知识、作品分析、作曲家(歌唱家及演奏家等)的生平、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等内容。 讨论法即在听赏过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的一种方法。当然,还会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在此不一一赘述。&
第二节 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策略
一、注重学生的听觉感受和体验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而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更是一种以欣赏和感受、联想为主体的音乐活动。在这一领域的教学中,教师要对所欣赏的作品加以讲解,这些都是必要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把讲解当作了主要内容,整堂课以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作曲家生平、风格流派、创作个性以及创作意图为主,甚至是作品所表现的情绪情感等都细致地加以讲解,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作品,感受作品,而留给欣赏音乐作品的时间则非常少。教师以自己的讲解替代了学生对音乐的听赏,以自己的感受替代了学生的感受。这种做法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阻碍创造力的发展,忽略学生的感受,也不利于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提高。
音乐欣赏中的一切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认识都是以音响的感知为基础的。在欣赏过程中,学生会对所欣赏的曲子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这种理解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不管是音乐的特点、情绪、速度、风格,都是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体验到的。也就是说,聆听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二、增强聆听的有效性与趣味性
鉴于儿童多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音乐欣赏要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认知水平,创造条件(如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游戏、一个故事等)把陌生的音乐转化为熟悉的音乐,同时重视身体活动去感应音乐,获取音乐带来的快乐。一年级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
因为小学生一般来说对于感受与鉴赏音乐的兴趣不太大,尤其对于一些他们不太熟悉和喜爱的歌(乐)曲,因此,在课前教师首先要走进歌(乐)曲,找到引起学生共鸣的切入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聆听歌(乐)曲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的参与,走进歌(乐)曲。如对于低年级可采用讲故事、做游戏、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引导,教师用精练、形象的语言讲解或让学生把自己熟悉的故事用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对作者、作品保持长久记忆,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直接引入、提出问题等激励的方法引导他们走进歌(乐)曲。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涵。
当然,在欣赏一首新作品时,尤其是对小学生,他们的感受力和理解力还不够强,应当予以一定的讲解、引导。但是,小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集中太久,对他们的讲解应该要少,并且要有趣味性,多留给他们想象的空间。
因此,一些音乐形象鲜明生动的小型器乐作品是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建议以艺术形象分类为线索,将音乐史上一些优秀的适合儿童的经典作品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出来。这里所说的艺术形象是指音乐中具有描绘性因素而易于直观地形成具体形象的内容。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特征,并非所有的音乐都能形成这种直观的艺术形象。大部分无标题音乐都是比较抽象的,只有小部分标题性音乐才能按照艺术形象分类欣赏。
三、拓宽学生感受音乐的渠道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感受与鉴赏音乐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聆听音乐,但这绝不是唯一途径,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感受音乐与鉴赏音乐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一点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在许多教师心目中,感受与鉴赏音乐就等同于聆听音乐,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至少可以说是片面的。对于感受与鉴赏教学来说,我们不能把感受与鉴赏等同于聆听和听赏,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去聆听音乐,我们同样应该关注学生的音乐表现与创造,应该注意四个教学领域的有机融合。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应如此。诚如郭声健教授所说:“我们不能把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的重任全都压在感受与鉴赏教学领域的身上,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这一教学目标可能更多地是通过表现(演唱、演奏)、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活动实现的,至少可以说,是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的。”
在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将音乐的姊妹学科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艺术与科学之间完全是可以沟通、交流和融合的。这样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有利于改变传统教育的单一思维方式,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并且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进行教学,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注重学科的渗透与综合,给学生营造一个丰富而有趣味性的知识空间。
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秉承着音乐教学理念中的“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的重要理念。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知识紧密结合,使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更加宽泛。感受与鉴赏教学中,在欣赏我国优秀音乐作品的同时,也将国外多元的音乐文化带入课堂来,使小学生认识和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以此启迪儿童智慧,开阔儿童视野。
四、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后,音乐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音乐生活的指导者。教学重新被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平等合作,共同对音乐作品进行探讨与交流。这个环节并不是每节欣赏课都要把作品详尽地进行分析,而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分析研究。学生要运用正确地审美观对作品进行适当的评价,而教师则要把握音乐作品的中心,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师生相互协作,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思考,不仅能提起学生的兴趣,也能使课堂更加地活跃,学生真正的体验学习的快乐。
1 、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要注意哪些问题?
2 、请以教材中所列举的某一种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法为主,设计一个小学音乐教案2014年贵州教师招聘考试《小学音乐》模拟试题及答案(9月1日) - 教师招聘 - 中国教师人才网
2014年贵州教师招聘考试《小学音乐》模拟试题及答案(9月1日)
浏览: 209 次
编辑: 石头
  2014年贵州教师招聘考试《小学音乐》模拟试题及答案(9月1日)
  1). 中国最早的古笛有9 000年的历史,它出土在黄河领域的哪个省?( )
  A.甘肃
  B.河南
  C.陕西
  D.山东
  正确答案:B
  2). 《命运交响曲》是( )的作品。
  A.海顿
  B.莫扎特
  C.贝多芬
  D.瓦格纳
  正确答案:C
  3).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内容的四个领域是( )。
  A.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B.感受与欣赏、表演、创作、音乐与相关文化
  C.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D.感受与鉴赏、表演、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正确答案:C
  1). 著名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是根据琵琶曲( )改编而成的。
  A.《阳春古曲》
  B.《渔舟唱晚》
  C.《潇湘水云》
  D.《夕阳萧鼓》
  正确答案:D
  2). 小调式的稳定音合起来构成一个( )。
  A.增三和弦
  B.减三和弦
  C.大三和弦
  D.小三和弦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小调式是由七个音组成的,其中稳定音合起来成为一个小三和弦。
  3). 著名的《自新大陆》交响曲是( )音乐家( )的作品。
  A.捷克,德沃夏克
  B.芬兰,西贝柳斯
  C.俄罗斯,格林卡
  D.美国,格什温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自新大陆》是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第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感受与鉴赏和感受与欣赏的区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感受与鉴赏和感受与欣赏的区别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词鉴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