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爱火花传黄宗羲译文

李因生年字号考李因生年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李因生年字号考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编写】李因耽读书
李因耽读书
是庵(1),家西子湖(2),资性警敏,耽读书,耻事铅粉(3),间作韵语以自适(4)。顾家贫落魄,积苔为纸(5),扫柿为书(6),帷萤为灯(7),世未有知者。
(选自明葛徵奇《叙竹笑轩吟草》)
(1)是庵:女诗人李因的号。
(2)西子湖:即西湖。这里指代杭州。李因是杭州人。
(3)耻:以……为耻。耻于。铅粉:古代女子化妆用品。
(4)韵语:指诗词等押韵的文体。
(5)积苔为纸:把苔藓收集起来,在苔藓上写字。
(6)扫柿为书:《新唐书·郑虔传》:“(郑)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
(7)帷萤为灯:用车胤“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事。
李因,家在杭州。她天资聪敏,沉湎于读书,以化妆打扮为耻辱,有时写诗词来调节。只是她家里贫困潦倒,她把苍苔收集起来当纸,把柿叶来练写字,把萤火虫聚起来当灯来照明,这些都是别人不知道的。
【人物小传】
李因(),女,字今生,号是庵,又号龛山逸史、海昌女史。今绍兴或杭州人。李氏出身贫寒,资性聪敏,常“积苔为纸,扫柿为书,帷萤为灯”,苦学成才。海宁人光禄卿葛徵奇见到其《咏梅诗》中有“一枝留待晚春开”之句,顿生倾慕之心,纳为侍妾。婚后随葛为官而奔波,十五年中行迹半中国。旅途中处处不忘读书做诗。时值明末,天下大乱,一次乘舟过宿州,逢兵乱,行李首饰尽失,独抱诗稿而逃。其诗朴实自然,无铅粉之饰。著有《竹笑轩吟草》、《续竹笑轩吟草》,大多系旅程之作。画精花鸟,亦擅山水写生,学米芾笔法,多用水墨点染。《国朝书画家笔录》称:“所画极有笔力,无软弱态,当时名誉甚隆,真闺阁翘楚也。”清顺治二年(1645)葛徵奇去世。此后40年李因生活穷困凄凉,靠纺织、作画糊口,仍不废读书吟咏。黄宗羲曾为之作《李因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明末才女李因:“一枝留待晚春开”
2012年第6期目录&&&&从《闲聊宦子塌》看民间秩序的断裂与… 《上海文学》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场的建… 道是“不值”却有值   摘 要:明代中后期,女性创作世所瞩目,而才伎一派,不惟才艺精绝,更因“才”由“德”辅,展现出与前朝此类群体有所别之特性。明末才女李因即是此中之表表者。其早年流落北里时所作咏梅诗中,有“一枝留待晚春开”之句,牵合了其与名士葛徵奇的姻缘,更成为其一生才艺志节的表征。&&&&关键词:明末才伎 李因 咏梅&&&&李因(),字今是,又字今生,号是庵,又号龛山逸史、海昌女史,绍兴人,海宁广禄卿葛徵奇侧室。有《竹笑轩吟草》初、续、三集行世。黄宗羲作《李因传》,有“当是时,虞山有柳如是、云间有王修微,皆以唱随风雅,闻于天下,是庵为之鼎足”①之句,可见世人颇以李因与柳如是、王修微相颉颃。三人皆以风尘之身嫁与名士,才情明异,能与其夫“唱随风雅”。不过,若将镜头拉远来看,三人颇能代表晚明一代才伎特色,又不惟能“唱随风雅”而已。柳氏身世人品借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得以表彰,其民族大义之形象已深入人心;王修微后“归于华亭颍川君。颍川在谏垣,当政乱国危之日,多所建白,抗节罢免,修微有助焉”②,亦非寻常女子。&&&&孙康宜在《女子无才便是德》一文中,指示“明清之际歌伎形象演变的一大关目”在于“明末在诗苑力争上游的歌伎并不以才炫人,强调的反而是‘德’”,并将明代歌伎与唐代歌伎相较,指出“才德一体的最佳范例仍得俟诸明代歌伎出,唐人万万不能望其项背”③。李因其人,即是这“才德一体的最佳范例”中之佼佼者。&&&&李因出身贫寒,但耽嗜读书,葛徵奇描摹其早岁贫困刻苦之状,言其“积苔为纸,扫柿为书,帷萤为灯”④,当闻李因追述而得知。后流落北里,与柳如是、王玉烟、王畹生、李澹生、章韵先等人为姊妹行,今《竹笑轩吟草》初集中尚有赠诸人诗留存。学者黄裳以为“明清之交下迄清代,题咏河东夫人者,何止千百”,惟李因这《赠柳如是校书》二首“撰于明末为最早亦最珍重”⑤。李因日后诗画双绝,除个人“资性警敏”之外,当亦有此中熏养之功。&&&&明末名妓嫁名士蔚为风潮,李因也在十七岁上下与江南名士葛徵奇结 。葛徵奇(?—1645),字无奇,号介龛,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至广禄寺少卿,著有《芜园诗集》。关于李因如何嫁得葛徵奇,葛氏自己的说法是,“余偶得其梅诗,有‘一枝留待晚春开’之句,遂异而纳之”,看来是因诗结缘。现实生活中婚姻嫁娶的因由或许不能如此简易,但葛徵奇在与李因历经世事后为李因《竹笑轩吟草》初集作序,特拈出这句“一枝留待晚春开”的咏梅诗,当别有深意。李因婚后从夫宦游,“ 太湖,渡金焦,涉黄河, 济水,达幽燕”,凡十五载。其间每以诗歌吟咏旅次,“樯影驴背,辄作惊人语,奚囊几满”。今《竹笑轩吟草》初集中,多有《同家禄勋舟发黄河》《秋日次康庄驿》《早发南留道中》《晚出毗陵道中》《京口道中即事》之作。而她与葛徵奇的婚后生活,也因诗画相伴而情深弥笃。葛徵奇回忆二人“时于花之晨、月之夕,或岚色晴好,或雨声滴沥,则分阄角韵,甲乙铅黄,意思相合,便拍案叫绝,率以为娱”,实乃一派风雅温馨场面。李因称葛氏为“家禄卿”,一首《长安春日次家禄勋韵》尤能反映他们京师宦中“政事之暇,以笔墨为乐事”的生活:&&&&春风取次入天涯,雪勒疏枝未放花。酒社阄题寻燕垒,画廊倚杖看蜂衙。&&&&为怜野鹤闲调舞,漫拟新诗自煮茶。莫道洛尘悉客鬓,闭门清坐亦仙家。⑥&&&&诗画酒茶,悉皆入得这闭门清坐的闲暇时光,李因对此显然很满意,“亦仙家”里的夫妻二人不啻于神仙伴侣。诗歌唱酬之外,葛徵奇时“方挟画癖,宗云林、子久、梅道人”,而李因也“摹大小米,具体而微”、“每遇林木孤清,云日荡漾,即奋臂振衣,磨墨汁升许,劈笺作花卉数本”,葛则为之“各加题跋,以别赝鼎”。葛徵奇对李因的才艺颇为欣赏,评介绝高,称其诗“清扬婉妩,如晨露初桐,又如微云疏雨,自成逸品,绝去 习气,是老宿钜公不能相下”,称其画作,则言“山水姬不如我,花鸟我不如姬”。共同的情趣与爱好,成为维系他们夫妻间情感的重要纽带。不过,更为重要的是,李因关怀时政、识见绝出一般女子之上,为葛徵奇所敬重。葛氏言李因常“扼腕时事,义愤激烈”,赞其“为须眉所不逮”。朱嘉徵作《竹笑轩吟草·叙》,亦称“夫人居恒议论,每以古大臣风采为广禄娱燕好,而广禄以是敬爱如师友云”。后来黄宗羲为李因作传,亦有“夫妇自为师友”之句。夫妇而在“师友”之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殆不多见。古代女性少受教育,媒妁之言的婚娶大都以家族利益与责任为核心,文士们于是往往于化外之区寻找情感寄托,但此中女性身陷轻薄,又不免低人一等,绝少得到男人们发自肺腑的认同与尊重。葛徵奇于李因“敬爱如师友”,爱中复有敬的情感之所以珍稀可贵,正在于李因不仅在智识上与男性文人难分伯仲,更有独立的人格为人敬重。后国是丕变,葛徵奇于崇祯癸未年,也即崇祯十六年(1643)结束京师的官宦生涯,南返归乡,“道经宿州,哗兵变起仓促,同舟者皆鸟兽散,是庵独徘徊迹余所在,鸣镝攒体,相见犹且讯且慰。手抱一编,曰簪珥罄矣。”黄宗羲《李因传》乃传其事说“癸未出京至宿迁,猝遇兵哗,是庵身障光禄,兵子惊其明丽,不敢加害”,与葛氏所述有异。黄裳在参考了葛徵奇学生吴本泰为师母《竹笑轩吟草》补叙后辨证说:“此事颇流传人口,浸久遂有异说,梨洲为是庵撰传,乃更从而妆点之,遂大类小说,然去事实益远。”其实尚另有异说,朱嘉徵《竹笑轩吟草·叙》言,“及南还遇哗卒之变,矢石交下,夫人独以身蔽广禄,被创特甚。”吴本泰作为当事人之一,见证此番历险,于事后详加追述说:&&&&余既叙《竹笑》矣,次宿州。吾师遘哗卒之难,凶锋飚突,飞镝如雨,白日尽曀,舟中错愕不相顾。夫人亟走出,迹师所在。越一二艘,踉跄而入余舟,呼曰:“主人何在?主人何在?”时被贼椎击,丛矢创胸,且贯其掌。血流朱殷,不自觉痛。迨余遣侦师还白无恙,夫人意始帖然,而后乃知羽镞之及体也。夫变起咄嗟,奋身矢石之下,而欲护其主,遑恤其躬烈哉!可以愧须麋丈夫而弃城殒节者。坡公之赞文竹也,又曰:“风篁雨箨,上傲冰霜;霜根雪节,下贯金铁。人耶,竹耶?其受命独也正,‘笑笑’恶足以尽之!”⑦&&&&在与大量“须麋丈夫而弃城殒节者”相形之下,李因于众人错愕不相顾的生死存亡之际,沉着勇毅、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心系夫君、一片赤忱,实令人欷 感佩。而她“奋身矢石之下”、“被贼椎击,丛矢创胸,且贯其掌,血流朱殷”的惨烈之所以被黄宗羲以小说笔法“更从而妆点”为“兵子惊其明丽,不敢加害”的有如神助,踉跄亟走、徘徊迹广禄所在的过程之所以被黄、朱二人演化为“夫人独以身蔽广禄”的细节,无不见出世人在口耳相传中惊于李因的舍生忘死及李葛二人的恩好,遂不惜附会以彰显之。朱嘉徵称,于此事而“概见”李因之“生平志节”,确为有见。&&&&葛徵奇放废归家途中及至家后,李因有和葛氏诗《舟发百草湾,次家禄勋韵》,有自作诗《癸未喜归芜&&&&园》。在李因看来,富贵利禄宛若浮云,而幽栖简朴的生活,读书理钓、灌园煮芋,悠然忘机,才能安顿身心、求得自适。想来,襟怀洒脱若此的李因一定给了宦途不顺、感时忧愤的葛徵奇以极大的慰安。然而不幸的是,未几,葛徵奇“以义死”,留下李因茕茕孑立。这一年,李因三十五岁。遭逢国破夫亡变故的李因,写下《悼亡诗哭介龛》四十八首,情深婉挚,浓烈沉郁。有追怀往事,情不能忘;有凄凉今情,矢志不变;也有家国之感,泣血忠贞。李因此后的寡居生活至为贫困,旁者观之,以为“四壁萧然,至不能举火”,她于诗中亦描述景况曰“黄齑菜饭布衣裳,单被风寒冻欲僵”。不过,逆境尤显志节之高,李因从此“躬亲纺绩,或时写丹青以自给,暇则读书啸咏如平时”,过着辛劳自给,澹然自守的生活。至衰老之年,仍然“甘澹泊,勤纺织”,“端亮淑慎,恬色怡颜,无今昔炎凉怨愤之态”,所为诗词则“不沾沾于一己之穷通得失”,而“以巾帼而深忠爱之情”,“动秋风禾黍之哀鸣”。如此这般,四十年如一日。&&&&李因才情志节为众人称赏。其同时代才女学者王端淑称其,“撮合花鸟,凑泊烟云,易易耳。而奇志卓荦,矫矫不磨,岂非天壤间瑰伟女子乎?”黄斐作《竹笑吟草序》,称:“德与才之不兼有也,自古为然。即学士大夫犹多谦让未遑,而况巾帼者流能亭亭自立,出其凌霄之质,希世之珍,为天下后世赞诵弗辍哉!”朱嘉徵《竹笑轩吟草三集·叙》以为其晚年之诗“益沉郁 壮,一往情深,有烈丈夫所难为者”。种种赞誉,李因名至实归。&&&&李因晚年诗集《竹笑轩三集》中有与梅花相关之诗数首,如《题画梅》《梅》《题梅花》《种梅》四首及《题梅》《夏日偶忆梅花口占》《惜落梅》《吊梅》《画梅》《自家禄勋逝后余独居竹笑轩,手植梅花到今又数寻矣。昔人有云白杨作柱红粉成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怃景凄然,偶占短句八首》等,家中晚辈杨鲁山为《竹笑轩三集》作跋,言“一编之中,留连反复三致意者,独有取于梅花”,以为李因“质素凝华,安富贵而不骄;冰雪贞操,当冷落而自若”,正与梅花“比物见志”。葛徵奇因李因“一枝留待晚春开”之句“遂异而纳之”之“异”,凸显了为李因诗句所满蕴的澹然自守品性的极度赞赏,而在花柳斜倚的章台路上,葛徵奇独摘得这一枝晚开之梅,亦是别具慧眼。“一枝留待晚春开”的梅花,成就了一段姻缘;“玉映冰心洁,清标耐岁寒”的梅花,成为李因一生的写照。&&&&① (清)黄宗羲:《李因传》,见黄宗羲《南雷文定》,《续修四库全书》第1397册。&&&&②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草衣道人王微”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760页。&&&&③ [美]孙康宜:《女子无才便是德》,见《文学经典的挑战》,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页。&&&&④ (明)葛徵奇:《叙竹笑轩吟草》,见李因撰,周书田点校:《竹笑轩吟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下引文不作特别说明,均同此。&&&&⑥⑦ (明)李因撰,周书田点校:《竹笑轩吟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第49页。&&&&作 者:王茁,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编 辑:赵红玉 E-mail:&&&&转载请注明来源。黄宗羲诗文选
黄宗羲诗文选作者: 黄宗羲出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91年出版分类: I214.92尺寸: 19cm书号: 7-形态: 约 204 页 - 221 章节阅读:
内容摘要: 附录与关键词: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国家教委古籍整理“七?五”规划重点项目作者简介: 黄宗羲: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全文目录《黄宗羲诗文选》序诗选黄宗羲诗选序文选三 月十九日闻杜鹃将进酒金陵哭外舅叶六桐先生百官江候渡(二首)寓黄岩村居临海石佛寺度岁天台家书夜宿雁荡灵岩赠周二存先生饮酒陌上桑为马昼初作辛卯中秋与晦木候渡百官江观潮寒夜月仿孟东野体乱礁洋过东明寺卧病旬日未已间书所忆(二首)感旧(选九首)四 十初度九 日偶书十 一月二十八日大雪至化安山送寿儿葬(选一首)梦亡友观虞邑赛神喜邹文江至得沈眉生消息(选一首)山居杂咏(六首)梅花(二首)制新茶种百合钓台泊河口家书(二首)五 老峰顶(二首)〔附阎古古诗〕玉川门与雁山夜话兼寄方密之小孤山铜陵王仲质逃⑸讲萏岁尽出龙虎山答何令见讯元夕至郭姥庙书贻孙女迎壬寅二月中遇火次陶韵五 月复遇火癸卯元夕迟万贞一不至次去年韵自梅花阁迁水生草堂次韵待祝儿不至三 峰与熊鱼山夜话集灵岩与徐昭法题简石骑虎图过冯俨公()江道(浩)墓下集饮水生草堂分得阳字汪孝廉魏美陈晋州士业申山人自然叔父孝廉季真钱宗伯牧斋苍水刘先生伯绳仁庵义禅师〔附〕吕留良《跋八哀诗后》八 月小尽接家书有感宿天章寺达蓬纪游(选二首)索图书赠仇沧柱寓吴山不寐拄杖南山乱定自海滨返故居(二首)饮洋溪寿闻人老者(二首)车厩谒慈湖先生墓过史嵩之墓题海上图(二首)九 日至范文清东篱寿族兄镇恶七十(选二首)徐虞求先生墓下周公谨砚(选二首)送万季野贞一北上(三首)寻张司马墓〔附〕黄百家诗次山晓韵〔附〕山晓诗归途杂忆(四首)大雪野祭过黄孚先小楼过诸九徵书舍脚气诗(选一首)二 欠诗(二首)陈赓卿以所用柱杖见赠(选二首)平阳寺观舍利壬戌八月八日初度中秋无月示女徽音题徽音诗稿(选二首)有饷余菊二本者寄周子佩寄周子洁红叶本事诗(选一首)与道传闲游因至江北(选二首)岁暮望两儿归(二首)怀金陵旧游寄儿正谊(选三首)次郑禹梅春暮韵五 月二十八日书诗人壁(选二首)寻禹穴宋六陵杂咏(选二首)书事(选二首)柳枝辞(三首)寄新茶与第四女移居(选五首)听唱牡丹亭至海滨道塘怀侍御王仲剡中筑墓杂言(选五首)闻陈介眉陈夔献讣音(选二首)衢州叶静远书来有传予死者哭女孙阿好(选一首)游东山即事(选四首)梦王仲质逃偶书(选四首)春社(二首)送万季野北上登清道观除夕至广化寺拜先忠端公神位元旦洗砚得吴公及书(二首)苦寒至黄山忆沈眉生十 二月十二日雪寄贞一五百字甲戌正月下旬万公择见过(选一首)示百家(二首)黄宗羲文选题辞明夷待访录题辞原君原法学校留书题辞文质封建留书跋破邪论题辞地狱科举明儒学案凡例明儒学案自序泰州学案序东林学案总论刘宗周传四 明山九题考匡庐游录(节选)孟子师说浩然章思旧录(节选)黄氏家录忠端公黄尊素传论文管见作文三戒七 怪怪说梨洲末命葬制或问庭诰砚铭藏书印文缩斋文集序明文案序(上)天岳禅师诗集序诗历题辞胡子藏院本序庚戌集自序陆俟诗序范Q水镜集序冬青阁集序万履安先生诗序靳熊封诗序万贞一诗序张心友诗序姚江逸诗序曹实庵先生诗序金介山诗序谢皋羽年谱游录注序西台恸哭记注题辞补历代史表序明名臣言行录序友砚堂记跋答万贞一论明史历志书与李杲堂陈介眉书与陈介眉庶常书与康明府书避地赋阿育王寺舍利记天一阁藏书记海盐鹰窠顶观日月并升记过云木冰记小园记仇公路先生八十寿序寿李杲堂五十序留别海昌同学序钱忠介公传郑玄子先生述陈齐莫传柳敬亭传张南垣传丰南禺别传王义士传两异人传李因传书澹斋事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煌言)墓志铭谈孺木(迁)墓表外舅广西按察使六桐叶公改葬墓志铭陈乾初先生墓志铭李杲堂先生墓志铭董吴仲墓志铭高旦中墓志铭陆文虎先生墓志铭征君沈耕岩先生墓志铭谢时符先生墓志铭周子佩先生墓志铭汪魏美先生墓志铭
> 分类号相同的书,王懿荣,齐鲁书社,7-,I214.92,吴敬梓,人民文学出版社,7-02-003554-X,I214.92,戴名世,中华书局,7-101-4.92,陈沆,湖北教育出版社,7-,I214.92,蒋琦龄,广西人民出版社,7-219-4.92,谢良琦,广西人民出版社,7-219-4.92,洪亮吉,中华书局,7-101-4.92,洪亮吉,中华书局,7-101-4.92, ,中华书局, ,I214.92 > 相同出版社的书,张善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B221.5,季甄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X,B27,梁启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B259.11,梁启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B259.11,魏洪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I210.97,王建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X,G40-012,Bollnow,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G40-056,陶保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G610-03,黄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G613.4中图分类:
> <font color=#4.92 > 文学 > 中国文学 > 作品集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明末才女李因:“一枝留待晚春开”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明代中后期,女性创作世所瞩目,而才伎一派,不惟才艺精绝,更因“才”由“德”辅,展现出与前朝此类群体有所别之特性。明末才女李因即是此中之表表者。其早年流落北里时所作咏梅诗中,有“一枝留待晚春开”之句,牵合了其与名士葛徵奇的姻缘,更成为其一生才艺志节的表征。 中国论文网 /5/view-3127261.htm  关键词:明末才伎 李因 咏梅      李因(),字今是,又字今生,号是庵,又号龛山逸史、海昌女史,绍兴人,海宁广禄卿葛徵奇侧室。有《竹笑轩吟草》初、续、三集行世。黄宗羲作《李因传》,有“当是时,虞山有柳如是、云间有王修微,皆以唱随风雅,闻于天下,是庵为之鼎足”①之句,可见世人颇以李因与柳如是、王修微相颉颃。三人皆以风尘之身嫁与名士,才情明异,能与其夫“唱随风雅”。不过,若将镜头拉远来看,三人颇能代表晚明一代才伎特色,又不惟能“唱随风雅”而已。柳氏身世人品借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得以表彰,其民族大义之形象已深入人心;王修微后“归于华亭颍川君。颍川在谏垣,当政乱国危之日,多所建白,抗节罢免,修微有助焉”②,亦非寻常女子。   孙康宜在《女子无才便是德》一文中,指示“明清之际歌伎形象演变的一大关目”在于“明末在诗苑力争上游的歌伎并不以才炫人,强调的反而是‘德’”,并将明代歌伎与唐代歌伎相较,指出“才德一体的最佳范例仍得俟诸明代歌伎出,唐人万万不能望其项背”③。李因其人,即是这“才德一体的最佳范例”中之佼佼者。   李因出身贫寒,但耽嗜读书,葛徵奇描摹其早岁贫困刻苦之状,言其“积苔为纸,扫柿为书,帷萤为灯”④,当闻李因追述而得知。后流落北里,与柳如是、王玉烟、王畹生、李澹生、章韵先等人为姊妹行,今《竹笑轩吟草》初集中尚有赠诸人诗留存。学者黄裳以为“明清之交下迄清代,题咏河东夫人者,何止千百”,惟李因这《赠柳如是校书》二首“撰于明末为最早亦最珍重”⑤。李因日后诗画双绝,除个人“资性警敏”之外,当亦有此中熏养之功。   明末名妓嫁名士蔚为风潮,李因也在十七岁上下与江南名士葛徵奇结 。葛徵奇(?—1645),字无奇,号介龛,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至广禄寺少卿,著有《芜园诗集》。关于李因如何嫁得葛徵奇,葛氏自己的说法是,“余偶得其梅诗,有‘一枝留待晚春开’之句,遂异而纳之”,看来是因诗结缘。现实生活中婚姻嫁娶的因由或许不能如此简易,但葛徵奇在与李因历经世事后为李因《竹笑轩吟草》初集作序,特拈出这句“一枝留待晚春开”的咏梅诗,当别有深意。李因婚后从夫宦游,“ 太湖,渡金焦,涉黄河, 济水,达幽燕”,凡十五载。其间每以诗歌吟咏旅次,“樯影驴背,辄作惊人语,奚囊几满”。今《竹笑轩吟草》初集中,多有《同家禄勋舟发黄河》《秋日次康庄驿》《早发南留道中》《晚出毗陵道中》《京口道中即事》之作。而她与葛徵奇的婚后生活,也因诗画相伴而情深弥笃。葛徵奇回忆二人“时于花之晨、月之夕,或岚色晴好,或雨声滴沥,则分阄角韵,甲乙铅黄,意思相合,便拍案叫绝,率以为娱”,实乃一派风雅温馨场面。李因称葛氏为“家禄卿”,一首《长安春日次家禄勋韵》尤能反映他们京师宦中“政事之暇,以笔墨为乐事”的生活:   春风取次入天涯,雪勒疏枝未放花。酒社阄题寻燕垒,画廊倚杖看蜂衙。   为怜野鹤闲调舞,漫拟新诗自煮茶。莫道洛尘悉客鬓,闭门清坐亦仙家。⑥   诗画酒茶,悉皆入得这闭门清坐的闲暇时光,李因对此显然很满意,“亦仙家”里的夫妻二人不啻于神仙伴侣。诗歌唱酬之外,葛徵奇时“方挟画癖,宗云林、子久、梅道人”,而李因也“摹大小米,具体而微”、“每遇林木孤清,云日荡漾,即奋臂振衣,磨墨汁升许,劈笺作花卉数本”,葛则为之“各加题跋,以别赝鼎”。葛徵奇对李因的才艺颇为欣赏,评介绝高,称其诗“清扬婉妩,如晨露初桐,又如微云疏雨,自成逸品,绝去 习气,是老宿钜公不能相下”,称其画作,则言“山水姬不如我,花鸟我不如姬”。共同的情趣与爱好,成为维系他们夫妻间情感的重要纽带。不过,更为重要的是,李因关怀时政、识见绝出一般女子之上,为葛徵奇所敬重。葛氏言李因常“扼腕时事,义愤激烈”,赞其“为须眉所不逮”。朱嘉徵作《竹笑轩吟草·叙》,亦称“夫人居恒议论,每以古大臣风采为广禄娱燕好,而广禄以是敬爱如师友云”。后来黄宗羲为李因作传,亦有“夫妇自为师友”之句。夫妇而在“师友”之间,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殆不多见。古代女性少受教育,媒妁之言的婚娶大都以家族利益与责任为核心,文士们于是往往于化外之区寻找情感寄托,但此中女性身陷轻薄,又不免低人一等,绝少得到男人们发自肺腑的认同与尊重。葛徵奇于李因“敬爱如师友”,爱中复有敬的情感之所以珍稀可贵,正在于李因不仅在智识上与男性文人难分伯仲,更有独立的人格为人敬重。后国是丕变,葛徵奇于崇祯癸未年,也即崇祯十六年(1643)结束京师的官宦生涯,南返归乡,“道经宿州,哗兵变起仓促,同舟者皆鸟兽散,是庵独徘徊迹余所在,鸣镝攒体,相见犹且讯且慰。手抱一编,曰簪珥罄矣。”黄宗羲《李因传》乃传其事说“癸未出京至宿迁,猝遇兵哗,是庵身障光禄,兵子惊其明丽,不敢加害”,与葛氏所述有异。黄裳在参考了葛徵奇学生吴本泰为师母《竹笑轩吟草》补叙后辨证说:“此事颇流传人口,浸久遂有异说,梨洲为是庵撰传,乃更从而妆点之,遂大类小说,然去事实益远。”其实尚另有异说,朱嘉徵《竹笑轩吟草·叙》言,“及南还遇哗卒之变,矢石交下,夫人独以身蔽广禄,被创特甚。”吴本泰作为当事人之一,见证此番历险,于事后详加追述说:    余既叙《竹笑》矣,次宿州。吾师遘哗卒之难,凶锋飚突,飞镝如雨,白日尽曀,舟中错愕不相顾。夫人亟走出,迹师所在。越一二艘,踉跄而入余舟,呼曰:“主人何在?主人何在?”时被贼椎击,丛矢创胸,且贯其掌。血流朱殷,不自觉痛。迨余遣侦师还白无恙,夫人意始帖然,而后乃知羽镞之及体也。夫变起咄嗟,奋身矢石之下,而欲护其主,遑恤其躬烈哉!可以愧须麋丈夫而弃城殒节者。坡公之赞文竹也,又曰:“风篁雨箨,上傲冰霜;霜根雪节,下贯金铁。人耶,竹耶?其受命独也正,‘笑笑’恶足以尽之!”⑦   在与大量“须麋丈夫而弃城殒节者”相形之下,李因于众人错愕不相顾的生死存亡之际,沉着勇毅、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心系夫君、一片赤忱,实令人欷 感佩。而她“奋身矢石之下”、“被贼椎击,丛矢创胸,且贯其掌,血流朱殷”的惨烈之所以被黄宗羲以小说笔法“更从而妆点”为“兵子惊其明丽,不敢加害”的有如神助,踉跄亟走、徘徊迹广禄所在的过程之所以被黄、朱二人演化为“夫人独以身蔽广禄”的细节,无不见出世人在口耳相传中惊于李因的舍生忘死及李葛二人的恩好,遂不惜附会以彰显之。朱嘉徵称,于此事而“概见”李因之“生平志节”,确为有见。   葛徵奇放废归家途中及至家后,李因有和葛氏诗《舟发百草湾,次家禄勋韵》,有自作诗《癸未喜归芜   园》。在李因看来,富贵利禄宛若浮云,而幽栖简朴的生活,读书理钓、灌园煮芋,悠然忘机,才能安顿身心、求得自适。想来,襟怀洒脱若此的李因一定给了宦途不顺、感时忧愤的葛徵奇以极大的慰安。然而不幸的是,未几,葛徵奇“以义死”,留下李因茕茕孑立。这一年,李因三十五岁。遭逢国破夫亡变故的李因,写下《悼亡诗哭介龛》四十八首,情深婉挚,浓烈沉郁。有追怀往事,情不能忘;有凄凉今情,矢志不变;也有家国之感,泣血忠贞。李因此后的寡居生活至为贫困,旁者观之,以为“四壁萧然,至不能举火”,她于诗中亦描述景况曰“黄齑菜饭布衣裳,单被风寒冻欲僵”。不过,逆境尤显志节之高,李因从此“躬亲纺绩,或时写丹青以自给,暇则读书啸咏如平时”,过着辛劳自给,澹然自守的生活。至衰老之年,仍然“甘澹泊,勤纺织”,“端亮淑慎,恬色怡颜,无今昔炎凉怨愤之态”,所为诗词则“不沾沾于一己之穷通得失”,而“以巾帼而深忠爱之情”,“动秋风禾黍之哀鸣”。如此这般,四十年如一日。   李因才情志节为众人称赏。其同时代才女学者王端淑称其,“撮合花鸟,凑泊烟云,易易耳。而奇志卓荦,矫矫不磨,岂非天壤间瑰伟女子乎?”黄斐作《竹笑吟草序》,称:“德与才之不兼有也,自古为然。即学士大夫犹多谦让未遑,而况巾帼者流能亭亭自立,出其凌霄之质,希世之珍,为天下后世赞诵弗辍哉!”朱嘉徵《竹笑轩吟草三集·叙》以为其晚年之诗“益沉郁 壮,一往情深,有烈丈夫所难为者”。种种赞誉,李因名至实归。   李因晚年诗集《竹笑轩三集》中有与梅花相关之诗数首,如《题画梅》《梅》《题梅花》《种梅》四首及《题梅》《夏日偶忆梅花口占》《惜落梅》《吊梅》《画梅》《自家禄勋逝后余独居竹笑轩,手植梅花到今又数寻矣。昔人有云白杨作柱红粉成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怃景凄然,偶占短句八首》等,家中晚辈杨鲁山为《竹笑轩三集》作跋,言“一编之中,留连反复三致意者,独有取于梅花”,以为李因“质素凝华,安富贵而不骄;冰雪贞操,当冷落而自若”,正与梅花“比物见志”。葛徵奇因李因“一枝留待晚春开”之句“遂异而纳之”之“异”,凸显了为李因诗句所满蕴的澹然自守品性的极度赞赏,而在花柳斜倚的章台路上,葛徵奇独摘得这一枝晚开之梅,亦是别具慧眼。“一枝留待晚春开”的梅花,成就了一段姻缘;“玉映冰心洁,清标耐岁寒”的梅花,成为李因一生的写照。      ① (清)黄宗羲:《李因传》,见黄宗羲《南雷文定》,《续修四库全书》第1397册。   ②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草衣道人王微”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760页。   ③ [美]孙康宜:《女子无才便是德》,见《文学经典的挑战》,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83页。   ④ (明)葛徵奇:《叙竹笑轩吟草》,见李因撰,周书田点校:《竹笑轩吟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下引文不作特别说明,均同此。   ⑥⑦ (明)李因撰,周书田点校:《竹笑轩吟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第49页。      作 者:王茁,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 李因传 的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