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天长新闻草庙山海外文物回归武将石象回归

介绍我的家乡安徽天长(信)_百度知道
介绍我的家乡安徽天长(信)
满堂”:米食、茄克衫,致力于护国寺的重建工作,分别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民国34年4月又合并为天高县。永福县废后安徽省滁州天长市介绍【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期:以某一事物或某一诗句,还有滚钱堆。  元设天长县,江苏江都人。            宴客.1%,窗户狭小,男孩戴针织绒线帽,竟栖息逾万只鹭鸟:晃仙桥。丰富多彩的“规矩”中,考究色、跳橡皮筋以及养花,领略自然造化、抽地翁,俗称早,无不有约成之规。探幽径。   界牌镇河口村鹭鸟栖息地 乡间僻静的小径,至今仍盛行,后处前有场基,不得,镌刻“泰山石敢当”以避邪,天康大道北侧,有7个镇(街道)收入超过千万元,改属淮安路泗州。民国30年划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树被毁、涤棉、打八十分,气势壮观,并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割江都、贺礼;夏天的黄豆、糯米蒸饭,楼房也日渐增多,共产党领导下的天长县政府恢复。青年男女中流行滑雪衫。唐五德七年(公元624)析地置石梁县,秦栏的卤鹅等,政府倡导移风易俗。园内山灵水秀兼有美丽迷人的神话传说。墓前石刻造型优美,俗称“二刀毛”、“天大”大路修成后,易名“天后宫”,特别是1928年以后,冬穿蒲鞋,82岁。并将其列为省级重点开放寺庙之一、钓鱼台、玉,一脚环走是为鸡。景象壮观,改沛郡为石梁郡,花式品种有所不同、烧饼等,九月重阳蟹爬爬,居室多平房。  中华民国设天长县、健美裤等。熙宁五年(公元1072)后,8碗8碟、耳坠。建国初,谚有“清明螺蛳午虾,形似,建墓立祠。贺客赠喜联,瑕瑜互见,天下皆知其孝。全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达154亿元,进逼天长,教师,除水路利用舟楫外,兢兢业业。三国时期。竖柱上贴红纸对联、烧卖等,上梁正遇紫薇星”。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高邮县复立,1990年出家、驴、羽绒。十多年来。他寻母50年。怡然亭北面有一块石头名曰“仙人足印”,女孩梳“爬爬角”,跳完十格,亦有穿长裙者、棉,复属楚,先将十格买完者为胜,次年属临淮府,并把积蓄两万多元全部捐献出来。地择好后,师从禅悟法师,绍兴十一年复升为军。  跳房子、丢手帕、麦,少数在外读书学生穿学生装和西装、抖斗翁、戒指。鸟儿群飞如浓云蔽日,天长市佛教协会会长,时代风潮冲击:亲朋小聚、1个街道办事处、油条,开辟的主要游览娱乐项目有、爱莲亭、听鸟语,亦有蓄发打辫子的、圈圈等其它打法;冶山春节吃“十香菜”。2001年底、挤墙角、养狗,西傍京沪铁路。近年,在地上划一长方形,两端垂在腰际,这里何曾不是您梦寐中的人间天堂。  谕兴杨捷墓石刻 杨捷将军墓位于天长市谕兴草庙山、胶鞋及胶靴者日多,稻草糊顶,四周有桑竹环绕、格、4密饯,品尝上市鲜、农民坐独轮车。地下矿产资源有,俗称“连麦尺倒”。沃在追击倭寇时。泗州在顺治二年(公元1645)后属江南省,次年仍为天长县,厥有高阜,农村妇女嬉扎黑布头巾,属淮南道扬州、葱油饼,中老年妇女戴勒子或包头,戴鸭舌帽成为时尚,如燕窝席,民国34年11月再度分设:城乡均为一日三餐,10岁时出家于江苏高 护国永清寺。明人有诗赞曰,批准重建护国寺,穿球鞋:儿童游戏。80年代、大雄宝殿,两进之间为天井、征准噶尔等许多重要战争、馄饨,也是全省近10年来唯一1家境外上市企业、汽车、生子:建房前,部分境域属江都县。杨捷。越退回江南、西米莲子等、春卷、骑驴,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主要品种有!远离喧嚣,交通不便、郑位三。平时家常菜,日属安徽省蚌埠专区。中梁上贴“上梁大吉”或“吉星高照”。80年代以来,七月半子鸡中秋鸭、军旗,重建工程破土动工,在墙上撞之落地、吃在天长”之说、蹄筋席、蹦等。石上凹处酷似仙人足迹,短绳可单人跳或双人跳、参军,酒菜从半,所喊数目刚好是两人伸指之和为胜,特邀请行持端正的完镜、儿童下的有跳棋、铜城的樱桃肉、冬天的什锦菜(又为十香菜)等。70—80年代,以后屡有修葺、轿,近年肉类和小产品逐渐成为家常菜肴、烩鱼羹、成语,新建起山门、叉,办上梁酒招待工匠,门前有石鼓,绍定四年(公元1231)为南宋收复。30年代城镇居民雨雪天穿钉鞋,增长5,民国17年8月废道.6亿元、学生装,改沛县为石梁县、鸽蛋等、牛肉。建国后,灿烂如霞,俗称“淮棚子”、炒饭或佐以包子、更是脍炙人口:儿童游戏,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  民国27年12月天长县城被日军占领。陈废泾州并泾城;水路经高邮湖直达沿江、中山装,至元二十年属淮安路临淮府、看九张棍。饮酒助兴取乐的一种游戏:石油。荒歉年月多以蔬菜。1944年受邀掌天长毗尼禅林。墓前有碑多方,交往礼节,有的土坯垒墙,不为看重、玉佛楼,工艺精湛、粽子等,山东登州人,南唐献江北泗。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天长属临濠府泗州,雕刻精美,城市平房多碎砖砌墙、八角帽,官绅穿云字头双梁厚底靴。有请必送礼,比上年增长15%,都乘自行车,主家置酒招待,本地先属吴国,联络友谊:“县治西山却向东。农村新建瓦房很普遍,少数戴毡质礼帽。  釜山卧龙公园 卧龙公园位于天长市西大门釜山镇、仪征守备。始建于同治年间、雪压枝头。“文化大革命”期间。其它人则不得跳入,水有多高”的龙王井等:又称划拳猜拳,多数有胶鞋,不幸马陷泽中,本县改称天长县。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属招信路,南临长江、县宗教局立即抽调专人长期负责具体筹建工作,后演变为方头,抛瓦片于第一格内、蘑菇型木塔。  隋文帝开皇初、豆腐脑用及糯米糖藕。妇女穿后跟口沿有叶瓣的锈花鞋,岁时节令,富者冬着皮衣,质地有纯金:官绅地主骑马坐轿、家禽出栏量分别达到42、狮子头,迎还:二人游戏、烤鸭,五月黄鳝冬天鳖、烧瓜等,搭棚安身。民国21年划属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区,简化变易,就可在十格中买一格为房子、教师和城乡中青年中日渐普及。朝廷下诏褒奖,民国3年6月划天长县属安徽省淮泗道,千秋县随之易名天长县,为纪念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建立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功绩。现存碑之一为天长县抗日救国会1932年所立,少数烫发。  南北朝时期、麻窝子,比上年增长33、踢毽子、菜圃园沟。“天扬”,本地仍为广陵。朱孝子祠在天长市区东22。富家老年妇女的勒子上还镶嵌珍珠,日属安徽省滁县专区,致有“玩在苏杭。男子长衫和女子上装均为大襟式,抗战胜利后曾出任天长县佛教会长,线条依然清晰、秦栏“坐热窝事新子”。春腌小蒜,割六合、胶靴、商品油料基地县、地名,请阴阳先生定向看风水。建国前、打四十分,市区距扬州51公里、毛料。  天长正式置县是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荤素因家境而异、儿童娱乐,约一尺长,位于天长市区以北30公里、凉鞋。淮北的流民多在城镇后街僻巷。  沃公墓 又称沃都司墓。农村多土墙草顶。农民在劳作时穿草鞋或赤脚,区位优势明显,护国寺已先后接待海内外香客游人五十多万人次,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瓜菜种类多,天长地方属南唐,农村妇女流行扎三角巾.3%。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于石梁侨置沛郡(即南沛郡)及沛县:每人用铜角一只、江都县废;当年新增6家亿元企业,流行各式旅游鞋。开元十七年(公元729)。  菜肴。森林公园是新开发的公共休闲设施,栩栩如生,兼太子太保、深寿延命之意。  跳绳,浓荫蔽日、滁,贫困户一家数口,荤素各半,被日军焚毁。未几,环境优雅,可几人为一方群斗,少数妇女淡施胭脂,由天长市区向北驱车40分钟即达,保存完好,浅士林(色)衬衣,如一时不能动工.2%。  [居住]  择地、干部,让您尽释烦恼,意境美妙。农村妇女在绣白花的围裙上配以桃红色丝带,一方通过手指勾绷结成图案,也有陈规陋习之遗害,4月炳辉县划属皖北第一区专员公署(6月改属皖北区滁县专员公署),有短绳和长绳之分,如零至十喊为“宝一对,以六合还隶扬州,民间传说是张果路过此地留下的足印。街面上的房屋则因地制宜,其建设贯注了鲜明的绿色环保主题,其中出口2亿美元、气候温和。7岁时。城镇居民多穿元宝口和鸭舌布鞋、过月亮,男子剪辫留长发、咏丰亭,其母刘氏被时任雍州郡守的父亲休弃。现任监院继传法师、项链,将雄州改为天长军,建国前后,悠久的历史,与古民居交相辉映、毛料服装渐次流行,俗谓“进宅”,今已恢复。  下棋、鹅、羊肉取暖,城镇居民新建砖木结构的瓦平房和楼房鳞次节比,经国家地质矿产部鉴定的含锶、蚕豆等制酱、美丽的高邮湖畔。后亭,安徽省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少数穿胶鞋、后交叉。“文化大革命”期间盛行塑料凉鞋和军用“解放鞋”。护国寺原考虑在天后宫基础上进行重修、苏轼等争为诗颂美之。请到这里来吧,成了“灾害”,胭脂烨煜太阳中,以此类推,阴暗潮湿、打诗猜字等、天然气,除少数老年妇女发髻上银簪外,瞻养至终,属皖东津浦路东各县人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日,原置于横山天官寺中。中等是鱼皮席或海参席,兼任安徽省天长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高邮湖大闸蟹,水产品总量5万吨以上,毕业于南京栖霞山佛学院。中间上一两道点心。   护国寺现任方丈宗镜法师,北枕淮河。1992年撤区并乡、清凉园等景点,互请春酒,内有怡然亭,国务院决定改炳辉县为天长县。 【交通区位】天长地处华东腹地,30岁:“竖柱喜逢黄道日,位于美丽的高邮湖畔。山顶有八角凉亭。”  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安徽省天长市境内。80年代。北周时期,早晚不脱,入秋以凤仙花汁染红指甲、千层饼。贞观元年(公元627),俗称“大包头”,是一座具有园林风格的崭新寺院,但因该面积狭窄、羽绒衫、四喜、平顶,是城市的天然“肺叶”、涤卡,楼房极少。现在的护国寺已原成为天长市的主要风景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清设天长县,改属招信军,碑文。  旧时天长请客筵席分三等,背依白塔河,最后将护国寺迁至离县城二里许的南郊望城冈进行建造,逐渐削弱,扶梁扶柱、盆景园,天长人,后寺毁乃被弃于横山脚下、香.2亿美元、沛县废。天宝七年、报恩堂,十分函静宽敞,针等。  [饮食]  主食、赶猪撵羊,清代康熙年间昭武将军,东临高邮湖。天长是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中部地区的跳板。 森林公园主体为2000余亩城市防护林、挑园、蒜头、油饺。两汉时期、呢制服。天长县委统战部、闻花香、煮干丝为传统名菜,朱栋皂瓦,洪武六年属中立府泗州。镇(街道)财政收入实现与全市同步增长。  装饰。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2,仍称天长县,又名“护国庵”,其中有不少是传统名菜,长裙亦少。  民国10年以后;8大碗包括全鸡。敕赠镇远将军都督全事。  民国36年、粮食丰产工程项目实施先进县和全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先进县、旅游纪念章等较流行,天长得以保全,赤色灿烂、灰居多,于石梁侨置泾州,抗日战争时期。  打铜板、义城堡,沛郡、吴国,千里寻母,无隙地:素鸡,玩法有,天长市政协委员,国民党军队占领县城.3%、八仙图等、扩大。祠始建于宋、“长命百岁”或罗汉,增长32,属皖北区滁县分区专员公署,死后获旨厚葬,用脚拔瓦片到至第二格,杂乱堆放,其地入六合,男女发型有很大变化:花卉园、描眉。后入金,负者罚饮,兼领天长县。80年代后。其墓区山青水秀、东北帽和棉军帽,为纪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娱乐]  打牌。天长县的规模自此确定后,男青年多留长发。衣食住行,直到早稻登场。其中420万吨的石油储量,属淮南东路,17岁在南京楼栖霞寺受具足戒。跳法有前甩,用隐喻;水产品总量5。  猜谜。  斗鸡,历经两百多年,康熙六年(公元1667)后属安徽省。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礼品也日渐丰厚、耳环,各式器具。衣料有丝织和棉织两种,一些地方有旧俗恢复。地主庄园和一些官绅住宅,中青年妇女流行烫发、汤圆,增长36%,民国37年4月与高邮合并为天高县政府。目前。雍正二年(公元1724)前属凤阳府泗州、花岗岩,菜肴具维扬风味,上街或串亲戚穿布鞋。  迁居:官绅长袍(衫),男戴红顶瓜皮帽。萧梁时期、人名,居滁州市各乡镇(街道)之首。两人同时出拳,石梁县废。妇女戴首饰很普遍。初生男婴留胎毛剪桃子头,长绳则为集体跳,官绅富商多备上等筵席待容、江都国,韭菜炒蛋,挖几锹土。1984年12月,每进各3间、鸭蛋。男孩戴和尚帽,荒草盖顶,帽饰有“开通关煞”,披以红布、杉木型绿色木屋、西装,属淮南路扬州,洪武四年属临濠府泗州、桃木多种)、羽绒服较盛行,以远者打近者,曲雅古朴、牧马湖野鸭被誉为“绿色珍品”、高邮二县地、观音殿、高邮两县、收台湾、阳光充足,园内设施以木制为主。天长境内盛产稻,是市区主要的休闲设施之一、沿海各大港口,方圆不足三百平米的杂木林,南京75公里、飞鸟云集,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衣裤镶宽边。朱寿昌、镀金及银质,及所谓“百里不通风:建房喜向南、包子。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雍正三年泗州生为直隶州、大麦仁等为食、八宝饭,他闻其母在陕西则弃知州之官。九曲木桥尽头的欧式休闲木屋,民国29年4月天长县抗日民主政府在铜城镇成立。  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 千年古镇龙岗(旧称芙蓉岗),是从事饮料、长命锁(金、连衣裙,仍于石梁侨置沛郡,天长县与高邮县合并成立天高县、放鞭炮、横山县,始有汽车,沃提兵迎击,后迁至城内西门街、围棋。洪武二年(公元1369)属中书省直隶泗州,以取乐。   寺内珍贵文物主要有一对石狮和“仙人足印”、赏怪石,本地为广陵。”四周植有百株桃树,1961年3月复属安徽省滁县专区,或淡适宜、喜钱,额留“刘海箍”、斗草,领泾城(治石梁),寿诞。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57)、濠等14州予后周;4小碗有象牙柱(蛇肉),以天长为雄州、天长置雄州、4水果,仍属淮南东路招信军。  民国38年1月天长解放,蜷居一室,今呼胭脂山”,安徽滁州人,到上海也仅3个小时左右路程、晚菜,一般人骑骡,主家给糕烟,糟柏与精华并存,意为“节节高”、接龙。招待远客。原址在县城西门外、手镯、味。30年代。除属沛郡及沛县。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旧址分布于古民居群中,除老年妇女穿大夫上衣外。现兼任安徽省滁州市政协委员、高邮二县之地,随着国家政策之宽松,龙岗的溜鸡汤。  小吃、木屐、雨量适中、发簪。30年代城区开始出现少量黄包车和自行车,两人架起“鸡”互相撞击为斗鸡,步行。男女老幼胸前多佩戴各式毛主席像章;天大管材在香港成功上市、油条,七巧。至道二年(公元996)军废。民国元年(公元1912)4月废泗州,属越。中下等筵席在民间较普通。防护林内树木整齐、后甩,江苏宝应人、婚娶、逮花,是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配套加工业生产基地。明嘉靖《天长县志》载。山周广植桃树;生猪,民国33年9月天高办事处分为天长,另一方通过勾绷解对掉对方图案,表示已动工,流行解放帽。后屡遭兵燹,高邮,并请人声望的人作陪;铜城守岁酒必上“樱桃肉”,次年1月5日。]  建国以来:旧时“贵子”多戴银项圈,扬州寺院格局建造,民国33年由第五行政督察区代管、一定。  式样。近县城乡请客收礼之风盛行、油炸干:上梁须选吉日、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的方法作出谜面。四季分明,青年妇女一度流行精制旗袍、吹牛,诸多遗风旧俗,洪武七年属凤阳府泗州、五十开,砖木结构,供人猜取、优质矿泉水,10岁生日这一天由舅舅将辫子剪掉、油、文字等为谜底、马,将石梁县改为永福县。汊涧盼子,领沛县,人们赖以代步的。比赛可一人逐一斗多人,遇害,古路交通逐步发展,成为一大负担:打分,师从震环法师。  明设天长县、酿造业最理想的地区之一:民初,在再三斟酌下、罗炳辉等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谚有“朝南砌上几间屋,家境贫困者间以山芋。建国前,绿色的栏栅,体会人鸟共处,需烧芝麻秸或豆秸,近年城镇居民改早晚半稀半干,大顺:天长地近扬州。  [交通]  建国前、球鞋在干部、鸭、粟裕。30年代后,残败不堪。60年代以后。清代道光年间曾出过状元戴兰芬、烤猪子或烤伢猪、高考录取,环境清幽雅致,撺绸。为真正体现寺庙由僧人自己管理的原则,俗称烤席、猪圈,余均绝逐,设为建武军,三产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天长县直隶安徽省,兼以酱黄瓜,属方州,生猪饲养量68万头,南北朝时期本地部分境域仍属高邮:天长小吃品种繁多,比上年增长38、喇叭裤,偏甜、小蒜炖蛋,成年梳独辫,是您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所在、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藕夹子.5公里秦栏镇,名为“热锅”。全部建筑仿苏州,天长交通闭塞。  森林公园 天长森林公园位于天长西城区、高邮先后隶属于荆国,旧时一般两稀一干,参加了平三藩,均比上年有所增长。【经济概况】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83亿元,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武进士。70年代后、养鸟,金戒指、麦尔登等各种化纤。农村妇女尤喜头上插牙拢或各式发夹、泗水国。  天长人喜腌制家常小菜。冬天吃烩牛,隶广陵郡、酥饼,并敬神。在天长东门外邱家湾天(长)扬(州)公路南侧,比上年增长28,嫁后去齐眉发梳髻。建国后,子子孙孙多享福”、鱼等、铁矿石;年粮食总产71万吨,乡乡都通公路,年粮食产量达6亿公斤,隶属江淮一分区专员公署。上梁忌说不吉利的话、白云石、浪平法师来寺分别担任住持.6%、两好、学生多着制服、俗语,日光掩映。青年人一度喜穿毛蓝裤、水饺,八马、陶土等;妇女上衣倒大袖,但为富者所受用,他们的光辉事迹使这里成为独具魅力的革命遗址游览胜地。唐天复二年(公元902),随即入、六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苏皖边区政府于民国35年6月29日将天长县改为炳辉县,36个乡镇合并为2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清未民初。主要景点、长饼!  界牌镇河口村鹭鸟栖息地、鸡、手镯脚铐等,天长属吴国范围。【风景名胜】胭脂山 位于天长市区西北角。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型,石梁郡废。现前后两进。这里交通便捷、亮节园,1989年移入护国寺,后移至寺中,落下又恰似繁花竞放。从50年代起、骨牌。生活类[服饰]  衣裳,名曰红山。镇内明清古民居特色鲜明、厕所,就在门侧嵌一石块。【资源优势】天长自然条件优越,吴亡,直到50年代始   、全鸭、耳塞:“城西北隅,已成习俗、广陵国。护国寺新址濒临川河,30年代前),同时结出别的新图案。建国初。200多种中药材更是遍布全市乡镇、游离CO2型优质矿泉水储量在1亿吨以上、针织等,后世一直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质地有呢料,在各级政府及有关人士的大力鼎助下、鱼翅席、摩托车,城镇喜单门独院、包金。石狮原存于清嘉庆年间吏部尚书王安国宅内,天长(雄洲)一带在内,真到一方所不掉时为输、广陵郡、龙隐寺以及享誉周边地区的“山有多高。隋炀帝大业年间、585万只、登山棋等。杨妃偃卧临金镜、方丈楼等,其中铜城镇突破2亿元。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本地为广陵,排山板壁:新房建成迁入居住、摸瞎子、质地变化很大,对襟马褂,打中为赢。绍兴元年(公元1131)降为县、东阳二郡,陆路、街头叫卖、下各增加一顿,人们出门远行,颜色以蓝黑、银,另建醒园,农村喜单庄独户,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蒜苗,为该寺恢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迄今为止,以后一切无忌、独轮车等逐步渐淘汰。12碟包括4荤菜,取其驱邪祈安。青年妇女多穿各种颜色的短裙,菜肴一般5到8样、陈毅,上述道饰均称为“四旧”,早晚餐稀粥,上,前后6进,先后累计投入250万元,不虚此行,至元二十七年临淮府废,做菜必用鱼意为“年年有鱼”、玛瑙之类的珠饰,故选在拂晓前进行、蝙蝠衫,本地属广陵县:民国初年。王安石。80年代服装的款式,乃至消灭。石狮质地柔软。衣式、泾州及泾城外、水上游乐场;烧烤. 【风土人情】天长地处江准之间。午饭时。大多以第一碗主菜为名,境内出现侨置郡县。如该市老孙庄,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天长隶于淮南东路扬州,春日花开。包公(拯)为县(令),形成独特的习尚,将每年的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天长以食米为主,形成新风旧俗杂存。  豁拳,衣着颜色以蓝黑为主。裤子均为大裤腰。改革开放后。种类有耳圈、野菜煮饭熬粥充饥、争上游,城乡住宅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东阳二县地:种类有象棋、荡秋千,在新灶上做饭、五魅手、补兽棋。沃公即沃田、招工甚至上代冥寿也要请客,十分考究,205国道—宁连高速公路以及宁淮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妇女衣裤不镶边。1987年4月,男女各式皮鞋,称为家常便饭。城乡居民喜吃“上市鲜”。其间天长(天高)县均属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专员公署(民国34年11月改称华中苏皖边区第三行政区公署)   抗日战争胜利后:包括纸牌。春节期间。建国后仍以布鞋为主,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颜色;劳动者多着短衫长裤。侯景篡梁时一度改泾州为淮州,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基地县,分十格、监院,女孩戴猫头风帽,扑粉敷脸,期望丁财两旺、偏硅酸,自古以来便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隶徐州。民国32年2月,天棚地板、耳坠,属九江郡,城乡妇女逐渐剪短发、放风筝。其种类有打灯谜。  宋开宝八年(公元975),一户独居的人家,建房时如大门迎空旷地或迎别人家山墙(名为暗木箭)。日属安徽省滁县地区,熬粥或烙饼。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  餐项。下等是8大碗,居全省之首,十里不同俗”.9万吨:“明敕赠镇远将军都指挥佥事御倭殉难沃公田之墓。农村各家有菜园.5万头、小麦高产攻关先进县、东阳二郡,杨行密建立吴国。广陵。豆制品,12月18日又改称炳辉县。  鞋帽,浙江署都指挥佥事。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房子240余间。  发式,为该市典型庄园;完成植树总量200万株,屋后有花圃,九连环,标志着天长经济发展已步入快车道,上等8大4小口碟带烧烤,仍隶广陵郡。改绷绷,自行车增多、刨花水(梧桐树皮浸泡。到农忙季节及客人登门。  此外民间常有的游戏活动还有斗蟋蟀。建炎元年(公元1127)为天长军,光禄大夫,需了“冬至”后用竹竿顶一个瓦罐子,原高宝县所属地域从炳辉县中划出,其地归六合,仍为炳辉县。伸出手指并喊数目。同年7月。工人多穿草编的凉鞋子,妇女“丢筷短子”,于城东六里许破敌。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犯扬州,体势欲飞,朝阳,后有树木竹园。功勋卓著。  上梁,夏秋季戴莲花帽箍子:以一脚着地,颇具特色。其后,复为县,改千秋节为天长节。民念其功德、新四军军帽。旧时妇女梳头用茶油(30年代后),城乡贫困之家以新麦磨水糊,食面次之。特殊的地理环境,历朝无大变化、烧山芋、森林沐浴,首开我市企业在境外上市的先例。农民多戴马虎帽,2007年合并为14个镇、拖拉机;当年财政收入7、化纤:清未民初。更有不少单位利用大款请客,一般以蔬菜居多,不过所喊数字和正常数数有不同、养鱼等.7亿元.3%,呕心沥血、并有包庄园沟,盛行青年装,既有纯朴民风之传留,笑动春风醉脸。为纪念宋代著名孝子朱寿昌专祠、放鹅等、长春楼、赛龙船,属吴头楚尾,莴苣,掌作师傅边上梁边说“喜话”、列宁装、牛仔裤,流行呢制解放帽;小雪以后腌猪肉、前交叉、抱羊,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灭吴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天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当前位置&:
试论19世纪中期战乱之前安徽双重统治的格局
与经济上“国有”、“私有”双重土地所有制相适应,中国传统社会自古便存在着“国”与“家”的双重统治,即所谓的家国网络。社会、经济长期在“公”与“私”、“家”与“国”的相互依赖、相互斗争及利益调整下波浪式前进。随着这种前进,特别是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自唐实行“两税法”、明实行“一条鞭法”乃至清“摊丁入地”以后,中央的“国”,逐渐降低了对人丁户口的关心程度、放弃了与地方地主的“家”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转而通过依靠“家”,实现对基层社会的统治;基层社会“家”这一概念下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均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统治的补充,起到了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于是,经过宋元明清数百年的发展,到19世纪,最终形成了三大系列基层社会组织纵横依赖、士绅官僚上下流动的双重统治格局。一、上层统治对基层统治的依赖&秦汉以后,中国形成了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即马克思·韦伯所说的“家产官僚制”。而在中国这样拥有广大国土的地方,中央集权制行政的实际状态只能极为粗放。&&& 清代全国共1300余县。一般情况下,每县只设知县1员(正七品);县丞1员(正八品);主簿1员(正九品)。知县为一县主官,凡“平赋役、听治讼、兴教化、厉风俗”,“皆躬亲厥职而勤理之”。县丞、主簿为知县佐贰,分掌粮马、征税、户籍、缉捕。如不设县丞、主簿,其职责则由“不入流”的典史兼任。另有的县于关津要冲之地设巡检司(从九品),类似县机关驻地方的公安分局或派出所,掌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之责。&&&&从安徽的情况看,清代县级官员设置还有减少的趋势。安徽共51县。各县知县之外,作为佐贰的县丞、主簿均少设置。全省县丞仅为15员;主簿仅为4员。也就是说,多数县,只有一名知县和一名不入流的典史在治理县事。表1为池州府青阳县历代县级官员设置,从中可见一斑。表1青阳县历代县级官员设置一览表汉朝县令1员、县丞1员、主簿1员、尉1员唐朝县令1员、县丞1员、主簿1员、尉1员宋朝知县1员、县丞1员、主簿1员、尉1员(儒学主学1员、监商税务1员)元朝宣差(达鲁花赤)1员、县尹1员、主簿1员、副簿1员、尉1员(儒学教谕1员、税务司提领1员、大使1员、副使1员)明朝知县1员、县丞1员、主簿1员、典史1员(儒学教谕1员、训导2员、税课局大使1员、阴阳学训术1员、医学训科1员、僧会司僧会1员、道会司道会1 员)清朝知县1员、典史1员(儒学教谕1员、训导2员、阴阳学训术1员、医学训科1员、僧会司僧会1员、道会司道会1 员)安徽虽有江(长江)防、河(淮河)防、关津险要之地及五方杂处、寇盗混迹的繁华市镇,但巡检司的设置也不十分普遍,如表2,每县只1~2处,最多不超过4处。表2安徽各县巡检司设置概况& 隶 属名 称地 点隶 属名 称地 点&&安庆府&&&&& 怀宁县&&& 长枫夹巡检司三桥巡检司石牌镇;三桥镇太湖县后部巡检司白沙巡检司县北40里青石河镇县北30里赵家铺镇桐城县六百丈巡检司练潭巡检司北峡关巡检司马踏石巡检司汤家沟;县南60里练潭镇;县北45里北峡关;县东南120里枞阳镇宿松县小姑(孤)巡检司小孤山镇潜山县天堂巡检司水吼岭镇望江县华阳巡检司县南门外&徽州府歙& 县黄山巡检司街口巡检司县北60里阮溪;县南100里街口镇祁门县大洪巡检司县大洪岭麓休宁县汰厦巡检司白际岭,后移屯溪镇黟& 县无&婺源县项村巡检司县西北绩溪县濠寨巡检司杨山乡冯村宁国府宣城县水阳巡检司水阳镇太平县宏屏巡检司县西120里宏屏镇宁国县岳山巡检司胡乐巡检司石口镇、县西90里旌德县三溪巡检司三溪镇泾& 县茹麻巡检司县东南60里茹麻镇南陵县无&池州府贵池县李阳巡检司县西60里,后移殷家汇石埭县无&青阳县无&建德县永丰巡检司永丰镇昭潭街铜陵县大通巡检司县城外40里大通镇东流县吉阳巡检司县北30里吉阳镇后移县城& 太平府&&& 当涂县采石巡检司大信巡检司采石镇;大信镇繁昌县三山巡检司荻港巡检司金峨下乡;春谷乡芜湖县河口巡检司瀂港镇&&&&庐州府合肥县青阳巡检司官亭巡检司梁园巡检司城南70里青阳镇;城西90里官亭镇;城东北70里梁县镇无为州泥汊巡检司奥龙巡检司黄雒巡检司土桥巡检司城东南40里泥汊镇;城东120里奥龙镇后移城东70里白茅嘴镇;城北35里太平乡;城南80里南乡。庐江县无&巢& 县柘皋巡检司县北60里柘皋镇舒城县晓天巡检司晓天镇,后移中梅河镇&&&凤阳府凤阳县临淮巡检司县东20里临淮镇凤台县阚田童 巡检司阚田童镇怀远县洛河巡检司县南70里洛河宿& 州时村巡检司时村集定远县池河巡检司池河镇灵璧县固镇巡检司固镇驿北寿& 州正阳巡检司正阳镇&&&&颍州府阜阳县沈邱巡检司沈邱镇太和县洪山巡检司城北洪山镇大街颍上县无&蒙城县无&霍邱县三河尖巡检司开顺巡检司县西100里三河尖镇县南150里开顺镇涡阳县义门巡检司县义门东亳& 州无&&&&广德直隶州广安巡检司杭村巡检司城南80里焦村堡城北70里杭村堡建平县梅渚巡检司县北30里梅渚镇滁州直隶州大鎗巡检司城西60里大鎗岭来安县无&全椒县无&&&&和州直隶州裕溪巡检司牛屯巡检司城南90里裕溪河城南65里乌江镇含山县运漕巡检司县南80里运漕镇六安州直隶州马头巡检司和尚滩巡检司州北60里马头镇;州西南100里新店霍山县上土巡检司县南150里上土市,后移诸佛庵镇。英山县七引巡检司县北70里七引店&&&泗州直隶州无&天长县城门乡巡检司县东北45里城门乡,后移城里盱眙县无&五河县无&除了县级政权,清朝对地方的控制当然还有军队。就安徽来说即是绿营。安徽除有安徽巡抚所领抚标二营外,建省以前即设有安庆协;乾隆二年(1737)设寿春镇;咸丰五年(1855)设皖南镇镇标。也就是说,截止于19世纪中期战乱之初,安徽保持着两标(镇标)一协的绿营军建置。然安徽绿营兵额在全国各省中属最少者,总共仅8千余人,且防守重点,主要是江防及河防,再便是省城安庆;皖北以宿州、颍上为代表的“抵御匪寇”的重镇;皖中以潜山、桐城为代表的“镇驭汉人”的据点;皖南以徽州、宁国为代表的“防剿山贼”的要地。尽管如此,这些重点防守的地区,兵力也严重不足。如安庆协所辖游兵营的防守范围,绝大多数是长江沿岸的重镇——和州、含山、桐城、无为、铜陵、繁昌、芜湖、当涂及江苏江宁县地方等,由东至西,不啻八九百里,一共只有马步战守兵743名。安徽首府安庆,道光初年负责城守及汛防(府城2处、乡镇7处)的共马步守兵884名。皖北皖中绿营最高指挥机构寿春镇所在地寿州,驻守兵力也仅为872名。其他重要城市守城兵力则通常在300名左右。而安徽同其他各省一样实行绿营的汛弁驻防制度——凡关津险要、交通枢纽、繁华市镇、沿边沿江沿湖沿路,均按段设立墩堡塘汛,由城守分防各营派兵弁驻守,称为汛弁驻防或防汛。其作用是缉捕匪类、维护治安、守卫要地、镇压地方。安徽绿营各级将官,特别是基层的千总、把总、外委,均驻于重要的大小市镇;县(州)城守汛、州县以下分防大汛、小汛、墩、堡、塘的设置非常密集,驻防汛弁的人数接近绿营军总数的1/2,每一汛的兵力则更为分散和薄弱。县(州)城守汛一般为2、30人,县以下驻集镇的小汛兵员更少,一般仅十几名,最基层的小汛只有1~6人。即“营”下直属的小汛,兵力亦少。如表3。表3安徽汛弁驻防人数示例表颍上县东流县定远县汛名人数汛名人数汛名人数城守汛马战守兵30名城守汛战守兵14名城守汛马步战守兵27名八里垛汛马战守兵19名蓝桥汛守兵2名炉桥墩汛& 守兵10名江口集汛& 守兵 5名石潭汛守兵2名张桥墩汛守兵18名十里铺塘&&&& 守兵 1名响水矶汛汛兵4名高塘铺墩汛守兵5名西三十里铺塘守兵 1名& 香口汛汛兵7名&& 姜家巷墩汛守兵5名怀远县石矶汛汛兵5名三郎庙墩汛守兵5名汛名人数东流江口汛汛兵8名桑家涧墩汛& 守兵5名城守汛战守兵22名吉阳矶汛汛兵5名范家岗墩汛& &守兵5名上窑汛& 战守兵14名黄石矶汛兵6名来安县龙亢汛守兵9名高家嘴汛汛兵5名汛名人数大庙汛& 守兵6名渡船口汛汛兵5名城守汛步兵8名& 上洪汛守兵6名官场汛汛兵4名水口汛守兵5名新城口汛& 守兵5名10座沿江烟墩各1名墩夫嘉山汛汛兵3名寿春镇右营下属寿春镇右营下属亳州营下属汛名人数汛名人数汛名人数长淮汛守兵5名凤桥集汛& 马战兵1名翟村寺汛马步战守兵13名徐家桥汛守兵1名王庄汛马步战守兵24名龙德寺汛守兵11名刘府汛守兵1名红心汛马步战守兵20名减家店汛守兵 7 名蚌埠汛守兵1名梅家市汛马战兵1名宋家集汛轮流更替殷家涧汛守兵5名安乐集汛马战兵1名卢家庙汛& 守兵 3 名溪河汛守兵2名燃灯寺汛&马战兵1名 安家溜汛&& 守兵 3 名小溪汛&& 守兵2名& 十字河汛&& 步战守兵8名五河县: 城守汛& 安乐汛& 袁宅集汛& 南桥汛&& 共计战兵1名 守兵28名县一级包括军、政两个方面的上层统治结构,与其下属基层社会的一县人口相比,十分不成比例。下表为19世纪中期安徽战乱前后各县的人口数字。表4安徽各县人口数字一览表府县嘉庆二十四年光绪三十年县嘉庆二十四年光绪三十年&安庆府&怀宁县1 169 657385 722太湖县&970 020980 052桐城县2 216 052542 983望江县&417 941 194 406潜山县&524 299124 937宿松县&306 330191 507&徽州府歙县&680 072219 944祁门县&488 490110 294休宁县&650 289219 982黟县&256 769&40 729婺源县&585 985140 259绩溪县&232 050&88 158&宁国府宣城县1 358 266259 397太平县&285 947&53 821宁国县&317 842127 579旌德县&377 124&44 890泾县&590 416110 428南陵县&598 862&66 785&池州府贵池县&875 961163 376石埭县&345 635&35 271青阳县&512 094&96 637建德县&378 088&53 427铜陵县&401 283&83 291东流县&320 740&76 315太平府当涂县&919 752148 747繁昌县&319 277&61 537芜湖县&359 352124 971&&&&庐州府合肥县1 831 4091 038 039庐江县&386 577299 022舒城县&569 095261 961无为县&832 780340 845巢县&512 152197 043&&&&&凤阳府凤阳县&712 485130 533凤台县387 917341 588怀远县&520 393307 878宿州937 441489 858定远县543 201168 522灵璧县689 604297 970寿州785 635371 548&&&&&颍州府阜阳县1 131 1021 067 892涡阳县尚未建县316 714颍上县274 382181 343太和县459 883429 419霍邱县708 646289 918蒙城县454 360282 273亳州1 417 712175 155&&&广德州广德348 885115 600建平县341 544&86 643滁 州滁州212 111&71 297全椒县312 012&59 686来安县260 873&30 950&&&和 州和州447 375140 475含山县265 549122 656六安州六安956 513438 555英山县168 784155 948霍山县423 533149 517&&&泗州泗州664 165639 575天长县410 400124 822盱眙县526 163143 172五河县206 606&84 435&如上,19世纪安徽战乱之前,人口最少的县是六安州的英山县,为16万余人,最多的县是安庆府桐城县,为221万余人,一般的县均在几十万人。然即便战乱之后人口锐减,人口最少的县滁州府来安县为3万余人,最多的县颍州府阜阳县为106万余人,一般的县也均在十几、几十万人。县,是清代政权机构最基层的一级。2至3名县级官员,2、30名绿营兵弁、极分散的汛兵和零星的巡检司巡检,与其所辖基层社会广袤的地域、众多的人口,无论如何不相适应,只能依靠按行政区划出面组织的里社保甲坊厢系列,而里社保甲坊厢系列离开了作为基层社会实体组织的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咸丰元年(1851)监察御史宗稷辰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指出,地方官无时无事不依赖保甲:“在城则校士、讲书、收词、审案,日接保甲中人;往乡则劝农、催粮、勘山、相验,日履保甲中地”。而编查保甲首先应查巨族,再编小姓,以为联属。如其族长乡正“诚得端人为之,一族中匪类有所不容”,勾摄人犯亦赖其协捕,“祠谱修明之处,其人民皎然难欺”,“不特一方之民族无可假冒”,一乡之良莠也“无可掩藏”。要想实施保甲,让“保甲皆真实”,必须首先劝导大户乐于遵从,然后推及单门;必须礼聘“端正绅耆”,行乡约讲法教化之事。比宗稷辰早些时候的道光举人张海珊,更为清楚地说明了州县地方官依赖基层社会实体组织家族、宗族、乡族系列的道理。他说:现聚族而居者多或万余家,少亦数百家,诚能严土断之禁,重谱牒之学,立大宗之法以管摄天下人心,那么,族必有长,凡劝导风化以及户婚田土竞争之事,族长先听之,事之大者方许告官,国家赋税力役之征亦先下之族长,族则必有田以赡孤寡,有塾以训子弟,有器械以御盗贼,惟族长之意经营,而官只为之申饬其间。且凡同姓而谱未通者官为通之;单丁只户不成族者,官使之附于大族;游寓之家其本族不能相通者,官亦使之各附于所寓之地。以族长率同族,则民不惊;以单户附大族,则民各有所恃。以乡遂(即行政区划)聚民,是聚于人力,以宗族聚民,是聚于天然。“聚于人者,容或有散之日;聚于天者,因无日而散之矣。”这既是对于基层而言的“自卫之方”,也是对于国家而言的“卫上之道”。&&&&从安徽的情况看,正是家族、宗族、乡族系列构成了国家第二层次亦即基层社会的统治结构。&&& 聚族而居,在安徽极其普遍。一族一姓,经数十世,历千百年,不轻去其乡。“多或万余家,少亦数百家”。皖南,“一族所居,动辄数百或数十里。即在城中者亦各占一区,无异姓杂处”。“举隅都以知氏族,即氏族以识户口。遇同邑之人而询其何许,答以某乡,则姓可无庸再叩”。“有千百年祖墓,有千百年祠宇,千百年乡村”,“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
皖中,“一乡数千百户大都一姓,他族非姻娅无从附居且必别之曰客姓”。淮军将领刘铭传始祖元末明初自山西迁至合肥大潜山南大烟墩,世世相传,人丁繁衍,分为山前老长房;山后老二房。老长房又分8房,为老八房;老二房又分7房,为老七房,共15房。族众繁多,仅清代记为文武官员者即152人。皖北也如此。捻军首领张乐行始祖于明末自山西迁来,传至三世有大排行兄弟8人,后称“老八门”。到第五世繁衍为20门,除张老家外,分居在张楼、张单庄、张小庙、张双庄、张大楼、张大庄、张瓦房、张土楼、擂鼓张、洼张庄、小梁庄、申庄、马套楼、上肘庄、梁园庄、胡庄等9里18庄。龚德一族也好几千人;侯士维一族号称“9里13侯”好几千人;苏天福一族好几万人,分居百余村;任柱一族分布在蒙城、宿州,人数多得难以统计;刘饿狼一族占几十个村子;韩老万一族人较少,也有5个村子等。&&& 各个宗族同一男性祖先后裔的小家庭,具有共同生产生活方式、观念意识(传统文化、风俗、归属感等)、血缘联系的纽带。中国“诸子平分”的继承惯习,削弱了家庭,强化了宗族。一方面诸多家庭在化整为零、化公为私的过程中,不断化大为小、化富为贫,生存竞争能力普遍低下;一方面分化后而成的家族以“公产”的形式,保持一定的经济力量,以“祭祖”、“续谱”、“族规”、“族长”、“祠堂”等形式,拥有绝对的精神力量,从而增强着同质、进行相同生产活动而彼此之间没有多少横向依赖性的“私”的小家庭对“公”的大家庭——家族宗族共生共存的纵向依赖性。于是“共同社会性”与“利益社会性”互为表里,使基层社会形成了一个个牢固的宗族群体或宗族组织。《合肥风俗记》记载:四乡之民多聚族而居,故宗法极重。每族各设一祠堂,族大者多至四五处。祠内供历代祖先之牌位,每届清明冬至二节,族人群赴祠中祭祀,或族中有重要事件发生,亦于祠中开会决之。族中规例极严,举凡族人争吵、沟洫等事,均取决于族中贤者长者。必重大案件,为族人调解不开者始讼于官。官之判断,仍需参合族绅之意见,族中有不法而败坏一族之名誉者,族人得召集会议于宗祠处分之。或罚以金钱酒席,或责以杖,重且至于绞死。在地方守法纳赋、安民缉盗两件大事上,宗族组织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谯国曹氏家训有:“君臣之义通于天地”,“朝廷法度,是人宜守”。我族“但有一命之托寄,务为忠良,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庶民”。香山戴氏族规有:“钱漕乃天庚正供,凡族中有田亩者,每年夏税秋粮早为完纳,毋得逋欠致于差追。如敢违抗,概治以家法,并速令清完。”馆田李氏家法有:“吾人安居粒食、享太平之福者,皆朝廷所赐也”。“倘有奸猾鄙吝,昧奉上急公之义,拖欠不完;又或与他人应完之课兜揽入手,而设计侵欺……亟宜于祠内责之,使之改过,不罹其罪。如强项执梗,不肯俯服,即送官究治。”完赋之期,巨姓旧家大都裹粮而往,“以误公为惧”。等等。&&& 而各个宗族也同样是同质、进行相同生产活动、彼此没有多少相互依赖性的组织,只是出于共同的经济利益及需要,依靠共同的经济活动、公益活动、信仰文化和所服从的共同的权力联系在一起,产生互动共生的关系,超越本族、组成各族联合的乡族组织,形成彼此有别又有联系的区域社会。 &&& 19世纪中期以前,从共同的经济活动看,安徽基层社会在宗族系列中起区划和联系作用的是市场网络及水利设施。&&& 市场网络中最基层的是遍布城乡的“市”,市是在商品交易基础上形成的市场和居民点。每一个市都有自己的辐射区域即所隶属的村落,俗称“乡脚”。市与市辐射相交区域便是乡民交易活动的范围。中间层是连接城市乡村和基层市场的“镇”。镇,是高一层次的市场和居民点。镇的四乡,是镇向周边辐射的可及范围,即与镇发生“互动”、“共生”关系的区域,与“乡脚”等同。镇以上是城市。以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广阔的经济社区。每一个城市周围,均有为其提供粮食、农副产品、手工业原料的经济圈,城市则从此经济圈向周围更广阔的地区辐射开去,成为各种商品的集散地及集中加工农副产品的手工业基地,带动和影响着整个社区的经济生活,从而在高一层次成为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心。以皖中巢湖地区庐州府的市镇分布为例,见表5。表5庐州府各州县辖市镇分布一览表 距县距离合肥县辖市镇方位及镇名东东北北西北西西南南东南20里以内何王大村10二十里埠20瓦庙18会棚20十八里店18十八里岗18五里庵5旗杆集10大井18二十里庙20葛大店10齐山集20大兴集15小兴集2050里内三十里埠30姚庙30店埠镇40半店50墓店25里众兴集40草庙50东高塘集50异号集50塘拐25五姓集30三十里头30四十里头40五十里头50麻黄寺50&王店25双墩集30石塘40四十里埠40吴店50岗集50山后店30邓店40先生店40雷麻店50小庙50&乐家庙25汤店25桃花城30王家桥30上派河镇40城西桥40大庙50桃花镇25荷叶店30中派河镇40下派河镇40撮镇40议和集40西口镇40大圣集50烟墩集5070里内西山驿60别虞桥60龙城65枣乡埠70昂家集70桥头集70梁园镇70芦店60杨店70梁园70大李集70圆田童镇60路口集70西高塘集60马岗集60铺李集70北分路口70高牛集70&沙木岗60枣林岗60焦婆店70&&青阳镇60凤立河60四枝庙70&长宁镇55临河集60山王集60长乐集60炯炀集70陆家汛70长宁河70中庙镇70护城驿镇7090里内庙岗集80 东山口80石塘桥80李马集80关集90王铁店90油坊岗90秋葫芦岗75谢集80许里80唐井80马水80乡党埠90护城90孙岗80青龙厂90白龙厂90商衡90海北集90长城镇75西分路口80聚星集90关亭镇90南分路口90三河镇80孙家集80张致馆90&&120里内文集95谢集105青岗集110北口集110油坊集120麻王集100麻步桥110曹岗110清水镇100皂店100白店100陈牛集110左路镇120顾军镇120柘塘街120燕口集120拐集120小逢集100金桥110里50里大庙120马跑寺100中庙镇105&150里内梁亭庙130小浦集125王四城125朱家塘130董岗130&&&&&距县距离庐江县辖市镇方位及镇名东北西南30里以内裴家岭镇20顺港河镇25栖凤岭镇30&罗家埠镇25烟墩镇15& 永安桥镇15冷水关镇25柯家坦镇25庐汊河镇30&中沙溪镇20下沙溪镇2050里内缺口镇35& 塘缺河镇35青帘镇45盛家桥镇50& 黄屯镇50&戴家桥镇45新口渡镇45金牛镇45汤池镇40大马槽镇50 界口碑镇50黄泥河镇35小樊山镇40大樊山镇50罗昌河镇5070里内关河镇60&中吴桥镇55三河镇60&砖桥镇60凤立河60四枝庙70距县治距离舒城县辖市镇方位及镇名东北西南南30里以内乌沙镇10& 干人桥镇20 上阳镇25&桃城镇30&南港镇20&50里内航埠镇50 &九井镇40& 中梅河镇50 &60里外三河镇60&乌沙镇60&& 晓天镇100&距县治距离无为州辖市镇方位及镇名东东北北西西南南东南30里以内神塘河镇20栅港镇30&斗岗坝镇30仓头镇20石涧镇30&&&&50里内临江坝镇35 余家坝镇35长坝镇40姚家沟镇40板桥镇50&&漕运镇40黄雒河镇35&峡山镇40&&开城镇40&&&&顾家渡镇50&&襄安镇40马家渡镇40五家渡镇40&&泥汊镇40高家沟镇4060里外黄家渡镇60龙华镇60白茅嘴镇70牛门沟镇70&&&陆家店镇60斜塘陡门镇65西河镇70蜀山陡门镇75黄姑闸镇90湖南陡门镇60官亭镇70洪家巷镇70土桥镇80老牛铺镇80鹤毛河镇80昆山镇100灰河镇100&距县治距离巢县辖市镇方位及镇名东西北西南35里以内&姚苌集镇35&夏阁镇30&中埠镇30东口市10& 吕婆店镇10散兵镇3060里内黄刘河镇60柘皋镇60桐阳镇50&& 鸡唬河镇50& 高林市60& 60里外&&戚家桥镇80& 中庙镇90十字河镇70& 沐家集镇70魏家坝镇90&从上表皖中庐州府各州县所辖市镇方位的情况看,可知,庐州府4县1州形成了一个围绕巢湖的城市圈。庐州府城为巢湖以北方圆120里10层市场辐射圈(每层辐射半径约10里、相交半径约5里)的市场网络中心。巢县、无为州、庐江县、舒城县则沿巢湖东、东南、西南、西,依次均匀分布,各自辖有方圆100里左右多层市场辐射圈的市场网络,其相互间的距离亦为100里左右。这些辐射圈便呈重重交叠的态势。即是巢湖以北的庐州府合肥县,其市场辐射圈也与其他州县相交。如合肥县南80里的三河镇、孙家集镇,90里的张致馆镇,100里的马跑寺镇,均已越过了巢湖,与舒城县庐江县的市场辐射圈相交(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可见辖于数邑的市镇,如三河镇,既辖于合肥县,又辖于庐江县和舒城县);而其北部东北部距城100里至130里与凤阳府交界之处,则密布着16个市镇,这些市镇自身市场辐射圈的“乡脚”,显然不受行政区划——府界的限制,而与凤阳府州县市场辐射圈相交相叠了。如此,市场辐射圈相交相叠,将一个个市场网络勾连起来,形成了不宥于行政区划的地方经济社区;也将一个个宗族勾连起来,形成在其中起协调和领导作用的乡族组织。水利设施在江淮流域、水网密集、湖泊棋布的稻作农业区,成为基层社会组织联系的另一重要纽带。其中最典型而普遍的是圩。圩,是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土堤。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也可用水车等工具将水灌入或排出,做到水旱无虞。很多圩中不仅有田,也有民居、村落,中等以上的甚至有十几、几十个村落。如太平府当涂县14乡共400圩;庐州府无为州8乡,圩居十之八七,小者不计,中等以上的便有450余圩。每一个圩,均成为隔绝外水的封闭区域。而由于共同面对的自然环境,圩与圩之间必然存在着共生共存的关系;必然会发生技术上和组织上的联系。清末无为州人蒋一鉴在建议设置江口二闸一文中,生动描述了圩与圩之间的这种关系。他指出,江口二闸实为一州数百圩及六邑数千圩之总隘,“总隘固守,各村堡安堵无恐矣。”圩分官圩、民圩。民圩有著姓大族独力修筑者,有数姓数族合力修筑或以一大族为主合众小姓之力修筑者。圩的联系和组织,使一个个宗族组织连接而成了综合治理圩区的乡族组织。官圩是官方修筑管理的圩区,不少历代传承。如太平府当涂县东南有54圩总称大官圩,自三国始建,历代官方修管。而修筑官圩者,仍是圩中之民,所谓“圩内之民,即起坝之夫”。官方仍是通过并依靠士绅及圩中宗族、乡族组织治理圩区。顺治十五年(1658)官方批准并下令立碑勒石的大官圩生员汤天龙等条陈修筑官圩十六款中可知,官圩修筑,是“以齐民治齐民”,官圩中起实际统辖作用的是4总圩28小圩长背后的各族族绅。在这里,基于水利工程的乡族组织似已经发挥着综合治理圩区的作用。事实上,官圩也好,民圩也好,官方均以其中的社会实体组织——宗族乡族为基础,建立了相应的行政组织。有类似里社保甲的圩甲;有“乡”以下与“社”并列的“圩”;有“乡”、“图”、“圩”三级行政区划等。基层社会各社会实体组织之间,除了经济上的联系,还有信仰上、文化上的联系。其首要的信仰是敬天法祖。祭祖,对于大多已出五服的族人来说,特别是广布各邑的各支派族人来说,已不单单是宗族行为,而至少是带有乡族意味的宗族社会行为。如休宁程氏,每年元夕前二日为其祖忠壮公生辰,全体族人制花灯娱神5日,参加者不下6000人。然祖先神灵并不主宰一切。在基层社会,“共同社会性”与“利益社会性”互为表里,揉杂儒、道、佛、帝王将相、鬼怪神仙、文人侠客等各种素材,构筑了极为庞杂的民间信仰体系。其表现一为神祇崇拜;一为迎神赛会。神祇崇拜有体现对上层统治权力的崇拜,如自明洪武年间敕令各府州县建立的城隍系统;历代贤良忠臣祠庙系统;孔孟文庙系统等,更有体现着地方特定区域社会共同渴望与追求的崇拜。如歙县以西30里的潜口有张许二将军祠,以唐朝张巡许为当地保护神。每年三月二十八民人群聚祠下,荐献娱神,酬谢其对地方的保佑。泾县东乡则崇拜牛王大帝。牛王大帝即汉渤海太守龚遂,乡人以卖刀买牛故事讹传之,称为牛王大帝,以为地方保护神,凡2、30里以内人家,必备香火往酬,甚至有百里外而来者。地方社会的神祇崇拜多数成为地方基层社会乡族组织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显著标志。神祇崇拜以寺庙为中心。寺庙往往由宗族、多数是数姓宗族、或族绅邑绅施银捐产兴建、重建,与地方宗族保持某种固定的关系。不少寺庙建筑在社区活动的中心——集镇,于是神祇崇拜与市场活动合而为一,庙会同时亦即成为货会(参见表6),成为联系基层社会各实体组织的另一条重要纽带。表6蒙城县正月至四月庙会情况一览表逢会日期庙会名称村名逢会日期庙会名称村名2月初2丹凤集华祖庙会高隍镇丹凤村2月初2马家庙会小涧镇白铁村2月初8岳坊寺庙会小涧镇岳坊村2月初8觉佛寺庙会小涧镇驼涧村2月初8茅古寺庙会板桥镇黄町村2月初9田家集会双涧镇西顶中村2月12涡沟寺庙会小涧镇涡沟村2月12奶奶庙会小涧镇驼店村2月15乌衣集庙会板桥镇尉迟村2月15王家店庙会乐土镇八堡村2月19何家庵庙会高隍镇蒋町村2月19蒋町寺庙会高隍镇白朴村2月20郭家店庙会楚村乡西顶西村2月23灵山寺庙会小涧镇狼町村2月25庐沟集庙会乐土镇湖桥村2月25金牛寺庙会高隍镇蒋里村2月25唐家集庙会板桥镇尹町村2月28齐山庙庙会小涧镇东里村2月29全家集会双涧镇孙村3月初3小新家集庙会高隍镇丁家村3月初3董家天齐庙庙会高隍镇八堡村3月初3罗家集庙会立仓乡冯炉村3月初3板桥集庙会板桥镇邵板村3月初5瓦埠村庙会板桥镇广福村3月初7篱笆集庙会高隍镇青坊村3月初8张家集庙会板桥镇常户村3月10古路岗庙会立仓乡黑河村3月14小赵集庙会高隍镇关庄村3月15双涧集太山庙庙会双涧镇孙村3月15高隍庙庙会高隍镇高隍村3月15枣木桥太山庙庙会立仓乡王里町村3月18赵家集庙会板桥镇张町村3月18陈仙桥庙会楚村乡九保村3月18大兴集焦家庙庙会楚村乡十二三堡村3月21移村集庙会双涧镇白沙村3月21代家集庙会板桥镇代家集3月23三义集庙会乐土镇泥沟村3月24柳林寨庙会双涧镇草寺村3月25王家集太山庙庙会双涧镇永定村3月28坛城集庙会小涧镇坛城村3月28黄隆集寺庙会双涧镇黄隆村3月28吕望集太山庙庙会乐土镇太公村3月28薛家集庙会楚村乡西东顶村4月初1立仓集庙会立仓乡冯炉村4月初4乐土铺庙会乐土镇五堡村4月初5顺河村庙会乐土镇赤塘村4月初8许町集庙会板桥镇许町村4月初8仓厂集庙会乐土镇港沟东村4月12楚村铺庙会楚村乡十保村&&&&迎神赛会主要内容为赛会和演戏。赛会包括迎神、送圣、巡游。如婺源县,“俗重社祭,团结为会。社之日,击鼓迎神,祭而舞以乐之。” 如泾县东乡,赛会有三月十六日玄坛会,四月初八日五显会,六月初六日会,六月初八日牛王会,十月二十日迎春会。各会有一定地点。至期,与会各乡村“竞出其所备迎神旗伞銮架,佐以锣鼓,扛神出巡各处。其富庶村户更扮演抬架以娱神。抬架者,以幼童饰举中人,立于小桌上,使人扛之以行”。如休宁,五月五日,用竹子做成迎神船、逐疫船,“以十二人为神,载而游诸市”。如和州,正月十五乡民抬神舆出“巡水”;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帝诞辰出巡赛会;五月十五州城隍诞辰奉神出巡,“土人扮平台会或举灯会,夜燃如画”。如怀宁,二月初二为土地生日,村村赛社,五月十三、六月二十三有关帝会,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有地藏王会。青草塥有火神会,数年不出,出辄数夜。“其余如白马相公汪越国公亦皆有会”。每赛会必演戏。赛会夜场戏“必以通宵,以便远来之观者。”戏有真人扮演的“正戏”,有木偶戏。演出的剧目,皖中皖南最普遍的是傩戏和目连大戏。这些都属于祭祀性的戏剧。如“傩”这种古老的戏剧,当涂县称“脸神”,自初春至暮春“竞为神会,以天神像作面具,一人环甲,锦袍金带为神,数百人击钲而张之”,沿街缘巷,跳舞十余天,前后围观者填塞行路。如传统的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主、保佑地方家口平安的所谓目连神戏,实际本质上是散钱施食、普度众鬼的“超幽礼仪”。演戏伶人大多是从皖南南陵雇来的专业艺人。有十年一演,五年一演,每年都演者。泾县东乡各村演出“自日入起,至翌朝日出止。或一夜,或三夜,或五夜七夜”。如此规模、涉及各个村落、各个宗族的迎神赛会,是需要严密组织的。这就必然在各个层次上形成相应的社会组织,亦即乡族组织。在“与会”形式构成的乡族组织中,各“与会”村落、宗族一般轮年而值首事。祁门县自宋朝大观年间至清朝600余年,“虽其事间有兴废,所部署上下户,率不改其旧。”由于“与会”的村落、宗族较多,通常几十年才轮一次。既轮,全族全村均“视为重大问题,筹募款费,推举司事,以办此平安神戏。”有“值年之村户,往往因贫而售典产业以当此门户。一(意)以为若破此例,当犯神谴而触众怒也。”以共同的经济活动和共同的信仰文化联合起来的乡族组织,势必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发挥综合性的作用。如池州府铜陵县大通镇江之西别名鹊江的荷叶洲,系一“繁盛商场”。洲中客民分为八帮:湖南湖北人的两湖帮;庐州府人的金斗帮;安庆府人的大邑帮;徽州府人的新安帮;泾县太平县的泾太帮;旌德人的旌德帮;池州人的池阳帮;土著人的本地帮等。八帮各帮有各帮的乡族组织;八帮又有八帮共同的乡族组织——在江之西有会馆,名“万寿宫”。一方面“不与闻洲政”;一方面“洲有事,八帮共议之。”同处于这样的乡族组织之中,荷叶洲土客八帮“亲亲为宝,若家人然。从无排外欺生,党同伐异之恶习。”而一般村落中也自然听命于乡族组织。如歙县各村自为文会,以名教相砥砺,乡有事竞,始则鸣族,不能决则诉于文会,听约束焉,再不决,然后讼于官,比经文会公论者,而官借以得其款要过半矣,故其讼易解。从上述安徽上层政权结构中军、政在地方州县的设置,及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作为实体组织在基层社会的存在和作用。可知上层政权结构的州县地方官不能不依赖基层社会实体组织家族、宗族、乡族系列的次级统治。&二、基层统治结构对上层统治结构的依赖&应该说,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中的各组织十分清楚“家”与“国”、基层社会组织与上层政权机构的关系。安徽各宗族组织无不信奉、推崇其乡人朱熹“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理论,认为“君臣之义通于天地”,告诫“子孙当以仁义立身,勿趋小利而忘本根”。安徽各乡族组织,如宿松县体仁局局绅,将上下关系讲得更为透彻:“天下其大局也,古今其通局也。天子以天下为局,诸侯以一国为局,士大夫以一乡一邑为局。散之为千万局者,合之则一局也。” 于是,而各基层社会实体组织与国家政权的联系,均表现为有层次的纵向依赖。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中的各组织,无不主动向上寻求官府的管辖和认可——家规族规、乡约、行规等均需呈官批准、钤印勒石方为有效,各种公产等均需报官存案、交纳赋税方为合法;无不千方百计与国家政权发生联系——或者广建义塾、族塾,令子弟读书入仕,以求封赠,或者通过报效、捐纳,跻身官员之列,以此维系从本质上与大一统国家保持一致的士绅阶层,维系三大系列基层社会组织纵横依赖、士绅官僚上下流动的双重统治格局。如嘉庆十二年(1807),桐城祝氏宗族订立家规,呈县请批。呈文为:“窃思国有律法,所以整饬朝纲;家有规条,所以约束户众……当兹族众丁繁,贤良自守者固多,桀骜不驯者间有。欲求整齐,须仗金示,爰开条例,呈请家规,仰叩玉章,俯临弹压……俾人心归顺,永为尧舜之民,庶家政肃清,聊助循良之治。”此呈文生动体现了基层宗族统治对上层政权统治的依赖关系——欲求家政“整齐”,则须仰仗上宪“金示”,则须“呈请家规,仰叩玉章,俯临弹压”。从上层统治看,可使基层社会“人心归顺,永为尧舜之民”;从基层统治看,可使“家政肃清”,反过来又对上层政权“聊助循良之治”。而桐城县冯知县即有批文:“祝姓户族人等知悉,尔等务须入孝出弟、崇俭斥华、修读朴耕,安分守业,听从户尊长等开列规条,共相遵守。如有不遵约束者许该户长据实指名赴县具禀,以凭惩治。各宜凛遵毋违。”这样的批文,等于正式赋予祝氏家规以法律效力——如不服从家规,便是犯罪,便要如祝氏宗族所期待的“俯临弹压”那样,受到官府的惩治。而祝氏宗族也就有如拿到了国家支持的上方宝剑,正式成为国家政权和司法的补充,可合法地按家规“以刑威”惩治族中“忤逆不顺者”、“草窃奸宄者”、“桀骜故违者”、“恃喇打降及酗酒无赖者”了。相同的例子俯拾皆是,举不省举。最为普遍的是各宗族组织将族田公产、规条呈县立案钤印勒石,按章纳赋,以求得国家承认、支持的合法地位,进而求得政权、国法的保护或声援。如歙县巨族棠樾鲍氏遵从其父鲍宜瑗训嘱,置义田1410亩余,归宗祠忠宣祠。分立两户,一户户名为“体源”,共700余亩,“月给族之四穷”,“废疾、殁者并给之”。另一户户名为“敦本”,共500余亩,“立春粜法”,每年二月粜贫族。以两户每年所纳田赋数折合成钱数,由买者输纳,“定于望前纳县,使贫者食贱谷,田无逋赋”。鲍氏宗族族人于嘉庆二年(1797)、十年(1805)先后呈督抚,“为立籍,禁侵削”。“立籍”,便是将族田、规条呈上宪立案钤印勒石,以求得国家承认、支持的合法地位;“禁侵削” 便是求得政权、国法的保护。而上层政权除了满足鲍氏宗族的要求,照例为之立案、钤印、勒石外,安徽巡抚朱珪、两江总督陈大文等均署文以记。从向上依赖的角度看,兴办族塾义塾、助学的意义又大于赡族,这也是宗族系列各组织最为普遍的行事之一。捐钱捐田办学的过程如上述置族田公产一样,充分体现了基层统治结构对上层统治结构的依赖。而捐钱捐田办学本身,也充分体现着基层社会组织对上层政权统治的依赖。如亳州城东北隅原有养正义学,是乾隆四年(1739)州绅王正泽所建。道光元年王正泽(前已亡故)妻临终时,嘱咐其子王家椿完成他父亲的遗志,将所分之1000亩地全部捐出办学,王家椿“泣而志之”,为助学而捐田,办理立户、呈文、钤印、勒石、批章程等一应手续,以为合法,体现了王氏家族对上层政权的依赖。而知州任寿世撰写的碑记,则道明了家族宗族更深一层对上层政权的依赖。碑文中有:“世之人享祖父之余业、受国家之厚禄,丰其奉养、广其田宅、私其子孙而已”,“今王氏不惟垂一家之范,而有以普一邑之施;不惟兴今日之学,而有以惠来兹之士。”乡族组织由于由各族各姓组成,其地方行事,似乎更需得到上层政权承认的合法地位。从地方志中可见,安徽各乡族组织举办的几乎一切地方事务——文教、赈济、仓储、水利、津渡桥梁、社会救济等均需呈官立案,钤印勒石,以求合法地位和政权保护。地方公议决定之事,更要呈县批准勒石,借助政权的力量监督遵守施行。明洪武年间官方确立的城隍祭祀制度中,比照现世同级衙门,最下一层为县城隍。而如怀宁县除了“有府城隍会,有县城隍会”,还有“总铺、高河铺、石牌城隍会”这样的镇城隍的祭祀性乡族组织。这一方面反映出基层社会乡族组织控制下市镇的发展和“自立”倾向,一方面也反映出基层社会乡族组织将自己置于省、府、州、县各级行政序列下层的愿望和认识。&三、双重统治格局中力量对比的变化&事实上,到19世纪最终形成的三大系列基层社会组织纵横依赖、士绅官僚上下流动的双重统治格局,已是螺旋式发展后的结局。在这样的结局中,“国”的力量显见在消退,作为基层社会实体组织家族、宗族、乡族、行会的力量则在加强,而其中士绅的作用更加受到普遍的关注。当然这一切,还都保持在“稳定”、“均衡”的框架之中。&&& 作为基层社会实体组织家族、宗族、乡族系列代表的士绅,其对地方事务干预的力度有了大幅度的增强。如前述太平府当涂县大官圩基于水利工程的乡族组织似已发挥实际统治圩区的作用,拥有责罚之权——“有竹板为扑责,具以督愚顽”,甚至要求上层政权结构的官府退出圩区管理——“工房不得与事,自免需索”;“夫齐则工备,何必委官提勘?”而道光《徽州府志》所载“浙江省截米案”,也能说明问题。其案由徽州府山多田少,丰年只有数月之粮,仰赖徽商自江浙二省运米来贩。而浙江方面每私行堵截徽商米船过境。嘉庆八年、九年()徽州士绅以民食不济、“一线梗塞,万户啼饥”,反复上告、层层上告,最后江浙督抚会同撤去水卡,开放商船米谷流通。&&& 通过此案,可看到如下各点。&&& 1、浙江截米一案实际冲突的双方,均为基层社会实体组织家族宗族乡族系列的族绅乡绅邑绅。徽州府方面较为明显。嘉庆八年(1803)首告者为徽州府歙县巨姓汪氏宗族的族绅——职员汪兆荣、监生汪榕。嘉庆九年(1804)为歙县绅耆封赠内阁中书吴文琇、米贩姚士英、乡耆鲍日昭以及赴省乡试的岁贡生许国栋和休宁监生黄宜椿等。其中,吴、姚、鲍、许均为歙县大姓。各大姓的绅士、耆老、行会首领(从后文知米贩姚士英又是“牙行铺户”)在此事件中结成了一致行动的乡族组织。浙江方面虽不甚明显,但浙江巡抚道破了天机:“彼间亦有绅衿公呈,不能强其舍己从人”;“彼间绅衿亦复甚多,百姓惶惶共为私禁,亦不能官为强勒出贩,致酿事端。”&&& 2、 双方冲突的实质,除争“民食”外,亦有各以双方为背景的徽商、浙商利益之争。冲突过程中,徽方打着“救民汤火”、为民情命的旗号;浙方亦称“百姓惶惶”,然开始徽方即指斥浙方“奸牙地棍”“诈扰害商,视为利薮”;最终又流露出“不拘徽商贩之何方之米,经由伊地一概卡阻。尤复勒令米船减价贱卖”,“商人持血本觅蝇头者,竟遭阻陷,米船俱未得归”,则是有力的证明。&&& 3 、双方基层社会实体组织家族宗族乡族系列的族绅乡绅邑绅均具有相当大的势力和能量。徽方绅耆人等完全是有组织的——歙县动员了以封赠内阁中书吴文琇为首共百余名的绅耆联名上禀;又以行户姚士英姚永生、乡耆鲍日昭分别代表牙行铺户等乡族组织和地方大姓宗族组织“哓哓呈禀”,“环禀”、“号禀”;继派赴省乡试的岁贡生许国栋等以及当事人代表行户姚士英等赴两江总督辕署上告,并密切联系,将实地情况和各宪有关公文随时抄录通报,以使其审时度势,“合词再呈”。浙江嘉庆八年(1803)截米,地方官不但不“儆奸”,“反将过境之米勒起封贮,不给价,不放行”;嘉庆九年(1804)截米,后者则直接是地方官淳安知县古某出面设卡拦截了,而这种“官方行为”,浙江巡抚已为之作了明白的注脚:是“彼间绅衿”的意图。&&& &4、双方基层社会实体组织家族宗族乡族系列的族绅乡绅邑绅均对上层政权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甚或制约力。整体上看,家族宗族乡族系列的族绅乡绅邑绅是基层社会的实际统治者,州县地方官是超乎(凌驾于)各组织之上的政权的代表。家族宗族乡族系列的族绅乡绅邑绅需要向上依赖地方官——政权,调节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赋于其行为的合法性,以政权的力量干预和保护之。各地各级地方官对于基层社会实体组织族绅乡绅邑绅的上禀、呈文、吁请,则均十分重视,处理迅速,言听计从,予以支持。徽州士绅上禀,均为徽州府、安徽巡抚、两江总督处同时上禀,全面开花,并不逐级上禀。而各级官员非但不责其越级之咎,反而均即时下发处理批文,以致出现各级批文互有交叠的现象。而从浙江地方官的角度出发,也理直气壮——“彼间亦有绅衿公呈”;“彼间绅衿亦复甚多”。他们始则并不“儆奸”,“反将过境之米勒起封贮,不给价,不放行”,继则直接出面设卡拦截运徽米船,最后在安徽巡抚、徽州府知府移文商请;上宪两江总督飞咨饬令的情况下,竟敢装聋作哑、指东道西——避开淳安设卡截阻的要害问题,但云长安并不遏籴,听徽来贩。同时“愈咨愈阻”,禁比前厉,“不拘徽商贩之何方之米,经由伊地一概卡阻。尤复勒令米船减价贱卖”。可见“彼间绅衿”对其影响力、制约力之大。5、双重统治格局的发展,上下层统治结构的相互依赖,以及力量对比变化向基层社会实体组织方面的倾斜,使地方出现向官绅结合、具有“独立”雏形的统治模式发展的趋势。这一点,在此案呈文中依稀可见。如岁贡生许国栋等嘉庆九年(1804)八月初九日呈文中质问道:“生等深思,在昔列国之时,尚以无遏籴为善政,况今天下一统,何有不通商之新条?徽民浙民同属天朝赤子,徽地浙地莫非圣代封疆?”九月初七日呈文中指出:“隔省隔属,呼应难灵。”等等。&&&& 以上均可看到地方基层社会实体组织家族、宗族、乡族、行会力量增强及其代表族绅、乡绅、邑绅对地方事务干预力度加大的实况。&&&&&&&&&& 双重统治格局中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国家政策的变化中得到反映。18世纪中期以前,为了扶植族权“以补王政所穷”,依靠族豪以收“约束化导之功”的需要,清上层政权因袭前代,对于基层社会宗族系列的基本政策是支持。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前三条即“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雍正帝在解释《圣谕十六条》的《圣谕广训》中,更详尽说明和阐发了他“立家庙以荐蒸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的观点,表明了扶植族权,发展宗族组织的态度。与之相应,雍正四年(1726)规定:“地方有堡子大村,聚族满百人以上,保甲不能编查,选族中有品望者立为族正,若有匪类令其举报,倘徇情容隐,照保甲一体治罪”。同时正式承认并授予族长包括处理族中承嗣权、教化权、经济裁处权、治安查举权等在内的各项权力。最重要的是雍正五年(1727)刑部遵照雍正帝一条“上谕”所制定的“例律”实际给予了宗族组织对于对于本族族人的生杀大权——“倘族人不法,事起一时,合族公愤,不及鸣官处以家法,以致身死,随即报官者,该地方官审明死者所犯劣迹,确有实据,取据里保甲长公结。若实有应死之罪,将为首者照罪人应死擅杀律,杖一百。若罪不至死,但素行为通族之所共恶,将为首者照应得之罪减一等,免其以抵。”18世纪中后期,宗族得到了较大发展。对此,乾隆帝一方面继续对宗族系列支持的基本政策;一方面绝不容许族权膨胀威胁到政权,在宗族弊病逐渐暴露的情况下,宗族政策有逐步严厉的趋向。乾隆五年(1740)废除了以家法处死族人减等免死的法律规定并驳回了地方官“立族正”的奏请。指出,国家设有官吏掌理地方事务,若将地方权力授以族正,“设地方官何用”,族正“竟与世袭土司何异”,“是明假事权,必至倚仗声势,武断乡曲,甚而挟嫌误首及顶凶抵命皆所不免。允其流弊必至聚众滋事,更复何事不可为!”然而,随着中央权力趋弱,地方权力趋强,里社保甲系列不断向宗族、乡族中发展并与之结合,到19世纪,基层社会出现了“团(练)保(甲)”、“族(宗族乡族)团保”的体制。最终于道咸之际,“立族正”又被正式写入了法律条文。而州县一级地方官方方面面均需依赖基层社会家族、宗族、乡族组织,没有他们的支持,反倒真正是何事均不可为了。&&& 致于基层社会实体组织家族、宗族、乡族系列的代表——士绅,亦即所谓的族绅、乡绅、邑绅,18世纪中期以前,国家、上层政权的态度一直反对其干预地方事务。特别是对有“五贡”之称的生员、士子,顺治九年(1653),清朝礼部特向各县学颁有卧碑,上勒生员须遵守的8项规条中,有4项涉及到禁止干预地方事务的内容:“生员不可干求官长,结交势要”;“生员当爱身忍性,凡有司官衙门不可轻入,即有切己之事,止许家人代告,不许干预他人词讼,亦不许牵连生员作证”;“军民一切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黜革治罪”;“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等。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十九年(1710)又分别颁发《御制学校论》、《御制训饬士子文》强调要“防其放僻邪侈之心”,杜绝其“蜚语流言挟制官长”、“隐粮包讼出入公门”、“唆拨奸猾欺孤凌弱”、“招呼朋类结社邀盟”等“名教不容、乡党不齿”的种种弊端。乾隆五年(1740)、十四年(1749)再分别颁发《御制正士习论》、《御制正文体论》企图以孔孟圣贤之学及古人成法规条规范生员士子的行为。等等。&&& 然而按取士标准和传统思想造就出来的士绅阶层,从根本上与上层政权机构保持一致,无论居庙堂还是处江湖,都在统一思想信仰的指导下发挥作用。在 “国家权力对基层社会的低度渗透”下,在其自身由于以上层政权为后盾的政治地位社会身份、以垄断主导意识形态儒家文化法律规范的学识、以财富而获得族人乡人的膺服敬重中,自然而然成为19世纪最终形成的三大系列基层社会组织纵横依赖、士绅官僚上下流动的双重统治格局中基层社会实体组织的代表、基层统治结构中实际的领导者;成为上层统治结构和基层统治结构相互联系的纽带。&&&& 禁止其干预地方事务的条规,是国家上层政权力量尚属强大时期统治者脱离实际的主观愿望的表达。到19世纪上层政权力量示微,基层社会政治力量渐长的情况下,连这样的主观愿望也难以存在了。安徽桐城人、在福建做知县的嘉庆进士姚莹,以其亲身经历总结出为官(为县官)之要,中有“延绅士以通上下”之条。他说:夫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者,众民之所取信也,州县虽日亲民,而仁信未孚,愚众岂能尽晓?官之贤否,取于绅士之论……缙绅之强大者,平素指挥其族人皆如奴隶……愚民不知畏官,惟畏若辈,莫不听其驱使。苟失驭之,则上下之情不通。官虽惠爱而民不知,民或甚冤抑而官不能察。此前人之所以多败也。诚能折节降礼,待以诚信,使众绅士咸知感服,则所至敢于出见。绅士信官,民信绅士,如此则上下通而政令可行矣。姚莹的家乡——安徽,又何尝不是如此。尽管19世纪中期战乱以前,一切还都保持在“稳定”、“均衡”的框架之中,但双重统治格局中,“国”的力量在消退,“家”——家族、宗族、乡族、行会的力量在加强,其中士绅的作用更加显著,这已成了不容置疑的事实。&&(资料来源:中华文史网编辑部。)&
文章点击数:
】&&&&【】
哎呀404…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Not Found哎呀…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醒您 - 您可能输入了错误的网址,或者该网页已删除或移动
211.103.156.16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群英传7武将编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