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为何有德国有什么值得买的的影子?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没有和日本联手攻击苏联?
二战时德国为什么没有和日本联手攻击苏联?
他们各有各的想法,当时他们的计划就是一个占领中国东北,一个占领俄国北方后两个联手先把苏联这个大熊灭了,可是当时德国在战事焦作的时候让日本遵守协议进军苏联,日本确心大了,一方面在中国战场拖着,一方面他们打起来太平洋和美国的注意,主动去攻击美军导致美国主动进入正面战场,这下日本就无兵可调了。
打过。不过在 诺门坎那里日本被朱可夫痛打一顿!所以就放弃了北上的计划,改为南下,就偷袭了珍珠港。之后。。。。 ————————————————————————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后,随即将那里变成了侵华反苏的基地。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面向抗战中的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一面在苏联、蒙古与我国东北交界地区部署重兵。于是日苏两国在中苏边境剑拔弩张,不断发生冲突。 1937年6月,双方在乾岔子岛发生冲突,日军击沉了一艘苏军炮艇,而苏联由于国内正在进行大清洗运动,没有对此予以报复。1938年7月,双方又在张鼓峰发生冲突,在付出巨大人力物力损失后,苏军取胜。通过这两次军事摩擦,自命不凡的关东军参谋们得出结论:苏军的素质低下,远远不是精锐的关东军的对手,日军只要给俄国人一点颜色,就能让他们乖乖地后退。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日军越发肆无忌惮地在边境制造事端。 1939年4月,“战争扩大派”的代表人物东条英机成为日军中真正的实权人物。他对苏联政府支援中国抗战极为恼火,认为有必要整一下苏联,逼迫其中止对华军援。根据东条英机的设想,日本关东军将对中苏蒙边境地区发动一次突袭,以消除苏联在蒙古的影响以及对伪满洲国的威胁。 日,蒙古军队在距海拉尔以南约200公里的诺门坎地区(位于今蒙古东方省的中蒙边境)与伪满军发生冲突。15日,驻海拉尔的日本关东军第23师团向蒙军发动进攻,冲突规模逐步升级。日军仗着有装甲部队和重炮,在冲突中明显占了上风。他们侵入喇嘛庙一带,并就地构筑工事,扩大战果。关东军企图利用这一契机永久占领哈拉哈河东岸有争议的大片草原。驻蒙苏军根据苏蒙同盟条约,出动一个机械化步兵团、一个炮兵营前往边界,援助蒙军。妄自尊大的关东军认为向苏军显示实力的机会到了,便在诺门坎地区大规模集结兵力,准备给苏军以重创。 名将朱可夫临危受命 日本在诺门坎地区发起的挑衅令斯大林感到有些费解。日本人究竟想干什么?这是不是对苏开战前的试探?他意识到必须当机立断,挫败日本人的野心,稳固苏联的远东边界。5月21日,斯大林急召朱可夫到克里姆林宫,想让这位名将出马,狠狠地教训日本军队。 朱可夫曾在1938年被斯大林派往中国,担任驻重庆的苏军首席军事顾问。他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侵华日军的作战特点,颇有心得。朱可夫知道苏军拥有的重型武器装备决不亚于日军,且苏军的主战坦克、自行火炮与歼击机的作战性能已稍超过日军,只要指挥正确,定然能夺取全胜。 朱可夫欣然接受了要他出任驻蒙古的苏军第一集团军司令的任命,并向斯大林提出了要求,那就是统帅部务必在一个月内从南欧、外高加索与白俄罗斯抽调两个坦克师、一个机械化炮兵师开赴诺门坎前线。此外,朱可夫还要求火速增加三个航空兵师和四个机械化防空炮团。斯大林同意了。次日,朱可夫就带着参谋长等随行人员飞赴伊尔库茨克,再转飞往贝加尔苏军司令部调兵遣将,约见蒙军将领,共同研究作战方略。在诺门坎地区,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日军发动奇袭,妄图攻占贝加尔湖以东地区 日本方面也在继续为扩大战事作准备。5月30日,日军参谋本部将第一飞行联队编入关东军,以加强空中打击力量。6月中旬,日军大本营又正式批准了关东军扩大使用兵力于诺门坎地区的权限,任命关东军副司令官荻州立兵中将为前线总司令。他是日军高级将领中“北进派”代表人物之一。这回,荻州立兵认为自己有了用武之地,他向军部首脑们保证:只要后勤补给充足,定可在一个月内解决战事。 1939年6月下旬,日军参谋总长武藤指示:“地面战斗行动,大致应以贝加尔湖以东地区为界限。”这就等于批准关东军可以超越边界争议地区,进入蒙古内地作战。紧接着,日军前线部队的援兵陆续到达,参战部队除第23师团外,还有第7师团主力、第2师团以及第4师团和关东军直辖的全部炮兵。为减少日军的伤亡,荻州还调集两个旅的伪满军队开到前线。他们的装备尚可,但官兵们士气低落,都不愿意为日本主子充当炮灰,又不敢抗命。荻州只好下令让这两个旅的官兵挖壕沟地洞,运送军用物资。7月1日,日军出动百余架轰炸机,在零式战斗机的护航下,轰炸了苏军和蒙军的后方基地等重要目标,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苏军诱敌深入,日军损失惨重 日下午,荻州接到航空队指挥官发来的电报。他得意洋洋地告诉幕僚们:“空军将士们干得很出色,他们已击毁苏蒙军的一系列重要目标,兵站、粮库、军火库都燃起了大火。尤为值得庆贺的是苏军两个飞机场都完蛋了,飞行员们从空中望见苏军多架飞机被炸得起火爆炸。”野村参谋长等人用劲鼓掌,众人又振臂欢呼。 当日深夜,关东军第23师团主力渡过已退潮的哈拉哈河,攻击了苏蒙军队的两翼。苏蒙守军似难支撑,且战且退。日军乘胜前进,却没料到中了朱可夫的“诱敌深入”之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成千上万的日军遭到苏军的远程重炮和坦克群的猛烈攻击,伤亡惨重,不得不撤退到哈拉哈河东岸。接下来的是草原上的拉锯战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坦克战。双方各出动几百辆坦克,在草原上激战。最终,日军大败。近二百辆坦克与百余辆自行火炮被苏军性能优良的主战坦克击毁,数百名坦克手战死,关东军吃了大亏。在激战中,苏军飞机频繁出击,炸毁日军几处炮兵阵地。 原来,朱可夫采用的是“后发制人”战术。他在开战前即令苏军制造假象,以百余架木制飞机模型冒充战机。苏军几百架参战飞机则躲入日机航程之外的伊尔库茨克等地的地下机库,伺机反击。上当的荻州损失惨重,只好向军部请求增援。7月25日,日军又紧急抽调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出关参战,同时做好调用华北方面军第14师团及2个野战重炮兵联队参战的准备。朱可夫运筹帷幄,沉着应战, 击退了日军的反扑。8月中旬,在强大的航空兵掩护下,苏军坦克部队开始反攻,日军全线溃败,其中第23师团被苏军坦克群包围,许多联队指挥官在绝望中切腹自杀,被苏军坦克碾死的士兵更是不计其数。 在这次大战中,苏蒙军仅伤亡6000余人,损失飞机78架、坦克113辆。日军则伤亡逾5万人,光是战死的就有2万余人,装备损失是苏蒙军的5倍。 诺门坎战役确保了二战中苏联东部边境的稳定 日,日本被迫与苏联在莫斯科签订《诺门坎协定》,规定双方立即停战。为追究责任,日军大本营在战役后期撤换了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陆军大将、参谋长矶谷廉介陆军中将;战后一个月内又陆续免去了参谋本部次长中岛铁藏陆军中将、作战部长桥本群陆军中将及关东军司令部作战部长和所有作战参谋等将佐的职务,关东军内的对苏“强硬派”几乎被一扫而光。 诺门坎战役不仅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让日军看到了苏军的强大战斗力。这场战役树立了苏军对日军的心理优势,也奠定了苏联远东边境地区的稳定,它也是日本放弃“北进战略”,未敢与希特勒联手从东方进攻苏联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使得卫国战争开始后,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对付纳粹德国,从而迅速扭转了战局
其他回答 (9)
在不同的战场作战,各有作战对象。
因为日本90%以上兵力被在中国战场上拖住,无法再抽出大量兵力
因为德国和日本的大战略尿不到一个壶里
日本主要注重的是中国战场,在中国投入了三分之二的部队,其他部队都派往太平洋战场抗击美国,根本没有多于的精力去打苏联,另外,能不能打赢苏联还两说着
由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灭,大量日军被牵制在中国,后来又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更加无暇顾及苏联,虽然德国方面多次催促日本进攻苏联形成夹击之势,但日本多次以兵力不足为由拒绝,到战争结束也没有进攻,但史料记载,日本曾经试图进攻过苏联西伯利亚军队,但战斗持续不超过一周,以日本失败告终,从此日本放弃进攻苏联
应该是日本没有和德国联手进攻苏联。一是之前日本最精锐的关东军在诺门坎败给了苏联,对苏联的机械化部队心存忌惮。二是当时日本的战略目标和利益都在东亚、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田中奏折中明确的提出日本的战略目标:预先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而且当时日本认为头号敌人是美国不是苏联。三是当时日本的部队还是以步兵为主,苏联已经开始部队的机械化改装,加上之前的诺门坎惨败,所以日本没有和德国联手进攻苏联
它们都有分工的,德国占领欧洲大陆,日本占领亚洲大陆,西班牙好像是美洲!在说日本大部分兵力全部在中国和缅甸僵持着,一时间也难以脱身攻击苏联
额,这个其实日本对苏联是有野心的,不过诺门坎战役日本两个师团全部报销,被苏军狠揍了一顿,日本主要注意力在中国和东南亚,为的是掠夺资源,称霸亚洲。日军和苏军打基本上全输,而且是惨败。德国主要是仇视社会主义,目的不同。
本来是这么计划的,但日本打不过苏联啊。我建议你玩一个游戏钢铁雄心,玩过这个游戏你就当时的世界格局就会有所了解。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二战德国为什么打不过苏联?
二战德国为什么打不过苏联?
一,侵苏联是纳粹党长期的“即定国策”。这直接决定了攻苏的必然性! 希特勒在1924年出版的《我的奋斗》这本书里,就提出了一个不甚明确的计划--进攻俄国!1928年还写了另外一本秘密的书,这本书重申了《我的奋斗》中关于进攻俄国的观点。即便那并不是一个详尽的计划,它也是希特勒所思所想的清楚表白。希特勒的助手霍斯巴赫上校在1937年贝希特思加登的一次会议上,记录下了希特勒准备在德国开始失去其优势前夺取东方领土的计划。希特勒十分清楚,德国一定要抓住在东面出现的机会。“霍斯巴赫备忘录”基本上预告了希特勒的行动。 二,目标:苏联还是英国!? 法国覆灭之后的两个多月内,希特勒在东进(攻苏)和西进(攻英)问题上犹豫不决。攻英计划和攻苏计划差不多是同时制定的希特勒一方面对英国狂轰滥炸,软硬兼施,一方面又隐蔽地将陆军大批东调。虽然希特勒很长时间以来就想向东进攻苏联,但是他想先吃掉英国,避免两线作战。要是德国具有空中优势,德军一定会渡过海峡,入侵英国。可是希特勒的空军在不列颠战役中遭受重创。由于德国不具备空中优势,希特勒并未因此推迟执行进攻苏联的计划。尽管德国无力击败英国,希特勒还是决定进攻苏联,希望迅速击垮苏联,然后对付英国。希特勒计划:德国武装部队应在对英国战争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联,为此,德国必须动用一切可以调动的陆军部队,而海军则仍以英国为主要作战对象,这一工作必须在日之前完成。总的战略企图是以装甲部队纵深锲入,大胆作战,摧毁苏联西部的陆军主力,尔后快速追击,建立一道从伏尔加河到阿尔汉格尔的防线以对付苏联的亚洲部分。而且,他认为德国这样做还可以阻止英国与苏联结成同盟。 那磨希特勒为何作出这样的决定呢?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条原因: 第一,西欧粮食恐慌,石油短缺,给希特勒扩大战争带来很大困难,要拿下英抡三岛反而会增加这种困难。因此他迫切需要夺取乌克兰的粮食和高加索的石油,给武装部队输血。 第二,德国海军较弱,渡海作战困难较大。即使击溃大英帝国,希特勒也认为“德国人流血牺牲得到的胜利,但获得实惠的只是日本,美国及其他国家”。何况,希特勒被胜利冲混了头脑,过高的估计德国陆军的实力。因而确定了先大陆,后海洋的信念。 第三,在希特勒的全球战略中,苏联是主要敌人,而英国则是可以妥协的不对象。当时欧洲大陆的战略态势是苏德两雄对峙。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苏德当时的力量对比。 到1940年夏,德国已经占领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等9个欧洲国家,这些地区拥有1亿多人口,是欧洲的心脏,也是欧洲工业集中的地区。另外,攻打苏联还将得到盟友意大利,以及匈牙利,罗马尼亚,西班牙,保加利亚等仆从国和苏联的死敌芬兰方面的帮助。还有,法西斯盟国日本也将在苏联的远东西伯利亚方向牵制大量苏军。 从苏联方面不但备战的动员准备不够,战略战术思想陈旧,而且在斯大林对苏军中高领导阶层的“大清洗”之后,苏军的指挥队伍在人才方面出现了巨大真空。这些都会告诉德军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我们将有机可乘!! 在1941年夏,苏德之间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力量对比关系,从总体上是德国处在优势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把主要兵力投入侵苏战争,在军队人数上占两倍于苏联的优势,而坦克和飞机都接近苏联的三倍(与此相对的是在火炮方面苏联在战争的各个阶段都保持着绝对优势,这也可能与苏联人“大纵深”和防守的战略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综上原因希特勒最终选择了攻苏的决策。 三,希特勒的失误探讨 1941年6月,希特勒进攻苏联,从而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在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之后,希特勒又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他向美国宣战。或许希特勒是想让日本深陷战争之中,因为他一直希望日本站在自己一边,而且他也对美国的船只发动潜艇战。这样一来,希特勒也就挑起了一场葬送第三帝国的全球大战。 希特勒的最大弱点之一就是他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他宣称雅里安人种是最优秀的。这大大削弱了德国的力量。比如,德国第一次进攻苏联的时候,许多乌克兰人和其他一些民族起来反对斯大林的野蛮统治。但是,希特勒把他们视为斯拉夫人,认为德国不值得与他们合作以来对付斯大林。这使德国错过了一个建立最广泛反苏同盟的机会,这种损失是无法预计的!也认为美国很弱,因为其人口中包括黑人和犹太人,却殊不知美国社会的多元化也可以是权利的源泉!
其他回答 (5)
希特勒太自负,一心二用了
天时,与苏联人的顽强,我们历史老师说过。
1苏军在城内的顽强抵抗
2德军侧翼薄弱。苏嵌形反攻所突破的主要是罗马尼亚,意大利,保加利亚等德仆从国军的防线。
3希特勒的愚蠢,顽固干预前线指挥官,不给他们自主权,顽固坚持城市攻坚战,当苏军合围鲍卢斯意图已经十分明显时,没有果断令其撤退,而是果断令其就地坚守。使第六集团军30万人丧失最后突围的希望。
4天气有一定原因,德国当时以为很快可以搞定苏联,棉衣都没发,德国人不能适应俄国的寒冷
苏联胜了还不是因为美国参战。课本不是有美国对德宣战,战争急转直下的嘛
首先,德国在二战中战线过长,树敌过多,到后期往往无法顾及全局;其次,面对苏联人的“不怕死”,英美空军的狂轰乱炸,也无能为力。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1918年是一战最后一年,当时苏联退出战争,东线战场不复存在,德国为什么还要打苏联,不专心对付西线的美英法?
1918年是一战最后一年,当时苏联退出战争,东线战场不复存在,德国为什么还要打苏联,不专心对付西线的美英法?
美国参战后,形势对德国已经不利,而苏联退出战争后,德国少了一个敌人,可他为什么去进攻苏联,而且占领了很大一块地,但那有什么用,在西线,美英法都快打到家门口了!都自身难保了还想着开辟疆土,德国这不是舍本逐末嘛!!
我们还原一下那时候的历史场景吧:1917年初,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沙皇政府被推翻,原本两线作战(实际上主战场在西线)的德国本以为这样可以大大松一口气了,没想到俄国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宁可让国家经济崩溃,也坚持要将战争进行到底。其实当时的俄国已经内外交困,民不聊生,经济疲敝。“面包、土地、和平”是苏维埃政权提出的三大口号。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退出战争,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而当时德国也已资源耗尽,岌岌可危,便接受和谈。12月3日,谈判开始,急于获得战争紧缺的工矿资源的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托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其时原沙俄领土上的各共和国苏维埃政权尚未完全建立,俄共中央召开会议,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宣战;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但不与德国签约。而在当时,苏俄军队极度疲惫,武器和给养都十分缺乏,战斗力非常低下,前线士兵普遍厌战,都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和平报以高度的期望。相对而言,德国国内的凝聚力更强一些,至少德皇政府还没有垮台。所以,德国吃准了苏俄扛不住国内的压力,即使扛住了也打不过,据此而对苏俄漫天要价。苏俄赴布列斯特的和谈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反而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兵锋直指首都彼得堡。前线的苏维埃士兵重新奋起,保家卫国,而军队中的旧军官则开始酝酿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兵变,许多部队中的苏维埃组织也迫切希望和平,对中央没有签订合约,革命信心开始发生动摇。在军队发生分裂的情况下,德国的进攻几乎是毫不费力。日,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被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列宁指出:“如果不在和约上签字,我们就不得不在苏维埃政权的死刑书上签字!”后来,列宁的主张被通过,苏俄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德国在得到通知后任没有停止进攻,并于2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要求进一步割让乌克兰的领土(乌克兰有德国急需的粮食和煤矿资源),并将赔款翻一番。德国看透了新生苏俄政权的脆弱,趁机漫天要价,以应付战争之需。苏俄党中央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在列宁的一再坚持下,俄共中央终于同意签约。日,苏俄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和巩固的时间。而德国除了能把东线部队全线西调之外,还获得了大量赔款(虽然没有全部支付),领土和资源储量都大大扩充了一倍以上,刚愎自用的德皇威廉二世自以为借助这部分新增加的物质力量,可以赢得战争,至少体面地赢得和平。当然德皇的算盘打错了,虽然军力有了强大的物质力量做支撑而没有崩溃,但1918年的德国却接连打败仗,狗急跳墙的德国最高统帅部下令海军出海与英国海军决战,不料却引发了基尔港起义,随后革命之火蔓延到全军全国,11月9日,德皇被推翻了。客观地说,当时的德军还是保持了相当的战斗力的,盟军并没有决胜的把握。这和德国对苏俄的战略不无关系。当然德皇不可能有列宁那样的远见,没有意识到自己会败在自己尚能战斗却不愿意战斗的军队手里。
的感言:清楚了 满意答案
您是不是搞错了!?
在这之前德国打西线和东线!
东线就是俄国,当时不能算苏联。苏联1922年才成立的!当时在1917年发生2月革命的时候。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还是继续和德国宣战。并没有停战!到10月革命后。才停战。但签订一项条约
好象就是割让俄国的一大块土地。当时政府不同意这么做。后来是列宁以辞去主席来要挟。才最后得以同意
这样德国和俄国才彻底停战。那时候是什么时候我也忘记了。
但最后证明是正确的!后来过不久德国就战败了。俄国就以战争非法侵略为由。拒绝承认此条约!
那块土地最后还是俄国的!
但我之前听说的并不向您说的那样,在俄国停战后的一年中。德国没有和俄国交战。而是把兵力全派西线去了!但由于美国的加入。战争倒向协约国!所以难以取胜!
日苏维埃掌权,1918年2月德国就达到乌克兰还占领了一片领土;当时1917苏维埃俄国求和,德国却还继续打,我问的是他为什么不把攻打俄国的兵调到西线反击
您好。乌克兰当时和俄国一点关系都没有!
东线主要对手是俄国。俄国一签停战协议后。德国就撤兵了。
具体的我可能说不准,他可能是向俄国撤兵,当时东线的根据地是东普鲁士!
撤兵不代表全部撤!可能会有残余在乌克兰这地方游荡,但大部队都跑西面去对付协约国去了!
谢谢,法国最垃圾!!1914年有英,俄国罩着也差点战败;1940年在40天内就被灭了。
额,那是,亏当时法国陆军是称为世界第一!坦克都比德国的强,但却没有先进的战术理念。被古德里安的装甲师一下子就给灭了。从法国的坦克中,德国吸收了其精华改造在了豹式中。!
的感言:牛X,懂得和我不相上下 相关知识
其他回答 (2)
因为苏联是布尔什维克份子领导下的政府啊,普鲁士人怕俄国以后把德国也共产了啊 、、、
别弄错 那是苏俄 各民族已脱离了沙俄 德国占领的地盘是趁苏俄内战时得到的 那时苏维埃面临颠覆 为换德国不参与干涉 只好签约 但经济好转之后列宁就派红军收回来了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整个二战中,是被公认的作战强度最大的战场。在这个战场上,苏德双方都运用了大量经典的痛击了对手,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和技术兵器相互厮杀,双方的兵工厂都开足马力来补充这个绞肉机战场的巨大损失。而且从结局来看,双方都很悲惨,第三帝国是亡国了,而则元气大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缺少劳动力,导致国家重建速度缓慢,直接使得苏联在与西方初期不得不处于守势,不敢主动对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仗?我看到论坛里很多人说苏德战争其实是喜欢苏联或者德国的指挥官或者装备或者战略战术,很少有人能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战?难道就是为了让后吗?! 苏德之战其实很早就有了。早在一战的1914年,苏联的前任沙俄就开始进攻第三帝国的前任德意志帝国了,当时是因为法国与沙俄是同盟,所以根据俄法之间的协议,法德战争一爆发,俄军便配合法军从东面吸引德军,使德军最后因疲于两线作战而战败投降。而一战东线后来一些列的作战,德军赢得多,但是始终无法彻底击败俄军,如果不是俄国1917年爆发十月革命,主动退出了一战,德国可能真的是因为两线作战应接不暇耗光了资源而投降呢。但是也就是这一战,埋下了俄国,或者说是苏联,今后必定会被德国进攻的祸根。德国并不是为了报仇,一战东线俄军被俘的数字估计比二战苏军被俘人数还多,说明俄军败的很惨,应该报仇的是俄国。但是正由于俄军的进攻,导致主攻法国的德军不得不把部分兵力调往东线,导致主攻方向兵力不足,没能按计划速灭法军,直接导致一战陷入不利于德国的消耗战,直至最后资源枯竭投降。所以从此,德国军事集团在考虑任何作战方案时绝对不会轻视这个东面的危险邻居,正是因为这个邻居所以导致德国一战的战败。一战战败后苏德两国军事集团处于相互利用的目的暂时走到一起,开始了十几年的秘密合作,这时希特勒还没有上台。但是德国派往苏联的专家大都是半专家半间谍,他们的任务除了在苏联研发未来德军的新军事装备外,还有就是窃取苏联的技术和情报,为什么?就是为了将来的一战。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开始迫害德国G·C·D,并且把攻击矛头直指苏联,加入了全世界的反共联盟,因此苏联与德国的关系公开的决裂了。希特勒一直说斯拉夫人是劣等名族,所以后来人们把德国进攻苏联说成是希特勒又一次种族清洗,是因为希特勒蔑视斯拉夫民族。其实这一切不过是德国为了讨好英美法,希望一起灭掉苏联的借口,实际上还是为了完成德国军事集团20多年的目标,要扩张一定得灭掉东边的邻居苏联。然而德国军事集团一直很怕发生一个局面,就是像一战一样,虽然德军赢得了一些胜利,但是还是无法灭亡俄国。特别是苏德合作期间,苏联大力发展重工业,执行了2个五年计划,使苏联工业水平达到世界第二,欧洲第一,超越了德国,德国人更不自信了。但是很快爆发的两场战争,使得德国军事集团心中一块石头落地了。1936年爆发的西班牙内战,苏联支持的共和军与德意法西斯国家支持的弗朗哥军队展开了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双方都投入了自己最好的装备和人员参战,结果德意支持的弗朗哥军队获胜。1939年爆发的苏芬战争,百万苏军被弱小的芬兰军队打得损失惨重,无法向前一步。这两仗证明了一点,和一战相比,苏联人的武器好多了,但是打仗水平还是一战那样,不经打。为了做到万全准备,德国必须让苏联到处树敌,制造出一群国家一起帮德国灭掉苏联的状况,这样德国就更有把握消灭苏联了。德国灭掉了东面的小国波兰,并且殷情的把波兰东部分给苏联,造成苏波之间的仇恨。这一步棋下的厉害,苏联91年解体的开始是东欧剧变,而东欧剧变的源头就是波兰1980年的“民主革命”!接下来的1940年,苏联向西扩张,导致与罗马尼亚等国的领土纠纷,这是许多东欧国家加入轴心国的重要原因。芬兰的加入当然是因为被苏联入侵,到底德国在里面起了什么作用我想不用我多说了。所以,当南面的死敌法国灭亡了,英国暂时威胁不了德国的时候,为什么德国会毫不犹豫的进攻苏联,就是这个原因。滑稽的是,1914年沙俄主动进攻德国,1941年,德国主动进攻苏联。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车有哪些品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