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无定师后小智第一句话是什么是什么

1、5.B(原文“到宋代,有的人继续申说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在魏晋唐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含义”,所以“创新是在对前人否定的基础上完成的”不能成立)
6.B(A、C、D二句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诗人积极入世的精神。)
7.因为宋代文人的人生态度,由积极入世转向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而这种情怀与宋人赋予杖的寓意是吻合的(2分);杖的取材和外形特点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1分);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1分)。(4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共18分)想租房子的女人浦素芬(1)这是一所省属重点高中,校园气派非凡。学校领导深谙学生家长心理:若能租住在校园里陪孩子就读,一定物超所值。于是学校独辟蹊径,广开财路,将本打算分配给教师的宿舍楼(也有人说老师们嫌房子结构不理想,不愿住,学校已重新规划)先试探着简单装修了十几套,名曰“学生公寓楼”,出租给家长。尽管房里空荡荡的,租金每月两千元高得离谱,然而,消息一传出,要租房的家长依然趋之若骛,十几套房子转眼间就被租光了。学校欣喜之余,急忙争分夺秒继续装修剩余的楼房,再想租房的家长须提前预订。(2)这是初冬的一个上午,北风呼呼地刮着。孩子们在上课,几个陪读的家长聚在楼前晒太阳。陪读的人啊,心总像悬在半空中,闲时,都不愿待在屋里,喜欢在一起聊聊天打发时间。(3)这时,来了一名脸膛黑红的中年妇女,她那没空打理的头发随便用发夹一绾,身上穿着好像是捡来的哪个讲究女人淘汰的时装。她不住地东张西望。谨慎的王医生轻声嘀咕:“太不像话了,是谁让拾废品的进大门的?”其他人也纷纷耸鼻子皱头表示不满。租住在这儿的人多少都有点优越感:一是家境都比较好,二是孩子都比较优秀。(4)说话间那位中年妇女已来到大伙儿跟前,有点腼腆地说:“打搅你们了,我想来看看你们这儿的房子。”她怎么可能租得起这儿的房子?大家都装成没听见,懒得回答。顺带说一下,几乎每天都有几拨人来这里看房子,住在这儿的人都有点烦不胜烦了。(5)中年妇女不顾大家的怠慢,继续与大家搭讪。看到大家不屑一顾的神色,她发誓一般说她一定要租这里的房子,只是来看看还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很快就会和大家成为邻居。(6)好心的朱奶奶试探地问她是自己独租还是与人合租,毕竟合租能省一些钱。没想到她毫不犹豫地说:“要租当然是独租。与人合租,还不如让孩子住集体宿舍呢。”看她那明显比同龄孩子的母亲老了好几岁的模样,朱奶奶十分同情地劝阻她:“看你这么辛苦,也不瞒你,这儿租金是很贵的。”她笑了一下,像是挺有经验地说:“这个钱不能省,孩子高考前几个月还是出来租房子住效果比较好,我女儿当初就是提前住到外面的。”“什么?你还有一个孩子?”几个人异口同声,心中飞快地掠过一个念头:她难怪这样,原来是个没有觉悟的超生户。真是自讨苦吃。她开心地笑着说:“我是独女。政策允许,生了两个孩子。在这里读高三的是小二子,是个男孩。”斯文的江老师放下手中的杂志好奇地问:“那你的女儿呢?”她眉开眼笑,骄傲地说:“女儿四年前也是从这所学校考出去的,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本硕连读。”说到孩子的学业,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趣,“那你小二子在哪个班?”“在理科二班。”天哪,那个班可是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是毕业班中的王牌。江老师的儿子也在那个班,她似乎有点不相信,盯着那中年妇女问:“你家小二子叫什么名字?”“他叫季一鸣。”“你就是季一鸣的妈妈?”“是呀。”季一鸣,学校光荣榜里经常张贴着他的名字和照片,是一个英俊帅气、出类拔萃的小伙子。(7)众人的态度缓和了许多——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怎不令人惊羡?(8)王医生真诚地劝告她:“这儿租金是全城最高的——你们种田多不容易啊。实在要租房,再考虑考虑。附近民房很多,比这儿便宜多了。”她又爽朗地笑了,轻描淡写地说:“没事的。我家包了几个大鱼塘,这几个钱算不了什么。”然后,她仿佛看透了众人的心思,解释道:“鱼塘在海边,他爸照应不过来,我必须帮着打点。你们看我,没干多少活儿,也被晒得黑不溜秋的。天冷了,很快就清闲了,那时,我就可以来陪二子了。”原来她是个养鱼的。端庄白皙的宋会计停下毛线活儿,十分体谅地说:“我在银行工作,与养鱼专业户打的交道很多,这行挣钱多,但也特别辛苦,风险也大。”她竟不以为然地说:“问题不大,我俩当初在大学里学的就是水产专业,也算是专业对口、熟门熟路吧。”啊呀,她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可都是百中选一、货真价实的呀。(9)宋会计热情地起身为她让出自己的椅子,一向矜持的江老师特意从家里给她端来了一杯开水。她和大家的关系融洽了,大家已把她当成了这个临时团队——来自全市各地的陪读大军中的一员了!(10)太阳升高了,天气比刚才暖和多了!(选自《小小说选刊》2010年第8期)【小题1】请概括分析小说中季一鸣的妈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小题2】请对小说两个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1)这是初冬的一个上午,北风呼呼地刮着。(3分)(2)太阳升高了,天气比刚才暖和多了!(3分)【小题3】 有人认为小说第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全文的有机组合体,应该保留。请结合全文,从主旨和结构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4分)【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小说通过季一鸣的妈妈租房的经历,深刻反映了当今社会人际关系从淡漠到熟悉的过程,揭示了造成“陪读”这一畸形现象的社会原因。&B.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刻画了已租房的陪读家长对季一鸣的妈妈接受的过程:先是不满,接着是同情、感叹和劝告,最后是热情相待、亲如一家。&C.当季一鸣的妈妈听到王医生真诚建议她去租民房时,她表现出“轻描淡写”的神态,这表现出她对金钱不屑一顾,同时也表现出她对其他陪读人的鄙视。&D.小说运用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的手法和环环相扣而自然贴切的情节,将季一鸣的妈妈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E. 小说标题看似朴实无华,其实平中见奇,制造了悬念,引人遐思,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共18分)想租房子的女人浦素芬(1)这是一所省属重点高中,校园气派非凡。学校领导深谙学生家长心理:若能租住在校园里陪孩子就读,一定物超所值。于是学校独辟蹊径,广开财路,将本打算分配给教师的宿舍楼(也有人说老师们嫌房子结构不理想,不愿住,学校已重新规划)先试探着简单装修了十几套,名曰“学生公寓楼”,出租给家长。尽管房里空荡荡的,租金每月两千元高得离谱,然而,消息一传出,要租房的家长依然趋之若骛,十几套房子转眼间就被租光了。学校欣喜之余,急忙争分夺秒继续装修剩余的楼房,再想租房的家长须提前预订。(2)这是初冬的一个上午,北风呼呼地刮着。孩子们在上课,几个陪读的家长聚在楼前晒太阳。陪读的人啊,心总像悬在半空中,闲时,都不愿待在屋里,喜欢在一起聊聊天打发时间。(3)这时,来了一名脸膛黑红的中年妇女,她那没空打理的头发随便用发夹一绾,身上穿着好像是捡来的哪个讲究女人淘汰的时装。她不住地东张西望。谨慎的王医生轻声嘀咕:“太不像话了,是谁让拾废品的进大门的?”其他人也纷纷耸鼻子皱头表示不满。租住在这儿的人多少都有点优越感:一是家境都比较好,二是孩子都比较优秀。(4)说话间那位中年妇女已来到大伙儿跟前,有点腼腆地说:“打搅你们了,我想来看看你们这儿的房子。”她怎么可能租得起这儿的房子?大家都装成没听见,懒得回答。顺带说一下,几乎每天都有几拨人来这里看房子,住在这儿的人都有点烦不胜烦了。(5)中年妇女不顾大家的怠慢,继续与大家搭讪。看到大家不屑一顾的神色,她发誓一般说她一定要租这里的房子,只是来看看还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很快就会和大家成为邻居。(6)好心的朱奶奶试探地问她是自己独租还是与人合租,毕竟合租能省一些钱。没想到她毫不犹豫地说:“要租当然是独租。与人合租,还不如让孩子住集体宿舍呢。”看她那明显比同龄孩子的母亲老了好几岁的模样,朱奶奶十分同情地劝阻她:“看你这么辛苦,也不瞒你,这儿租金是很贵的。”她笑了一下,像是挺有经验地说:“这个钱不能省,孩子高考前几个月还是出来租房子住效果比较好,我女儿当初就是提前住到外面的。”“什么?你还有一个孩子?”几个人异口同声,心中飞快地掠过一个念头:她难怪这样,原来是个没有觉悟的超生户。真是自讨苦吃。她开心地笑着说:“我是独女。政策允许,生了两个孩子。在这里读高三的是小二子,是个男孩。”斯文的江老师放下手中的杂志好奇地问:“那你的女儿呢?”她眉开眼笑,骄傲地说:“女儿四年前也是从这所学校考出去的,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本硕连读。”说到孩子的学业,大家一下子来了兴趣,“那你小二子在哪个班?”“在理科二班。”天哪,那个班可是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是毕业班中的王牌。江老师的儿子也在那个班,她似乎有点不相信,盯着那中年妇女问:“你家小二子叫什么名字?”“他叫季一鸣。”“你就是季一鸣的妈妈?”“是呀。”季一鸣,学校光荣榜里经常张贴着他的名字和照片,是一个英俊帅气、出类拔萃的小伙子。(7)众人的态度缓和了许多——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怎不令人惊羡?(8)王医生真诚地劝告她:“这儿租金是全城最高的——你们种田多不容易啊。实在要租房,再考虑考虑。附近民房很多,比这儿便宜多了。”她又爽朗地笑了,轻描淡写地说:“没事的。我家包了几个大鱼塘,这几个钱算不了什么。”然后,她仿佛看透了众人的心思,解释道:“鱼塘在海边,他爸照应不过来,我必须帮着打点。你们看我,没干多少活儿,也被晒得黑不溜秋的。天冷了,很快就清闲了,那时,我就可以来陪二子了。”原来她是个养鱼的。端庄白皙的宋会计停下毛线活儿,十分体谅地说:“我在银行工作,与养鱼专业户打的交道很多,这行挣钱多,但也特别辛苦,风险也大。”她竟不以为然地说:“问题不大,我俩当初在大学里学的就是水产专业,也算是专业对口、熟门熟路吧。”啊呀,她这个年龄的大学生可都是百中选一、货真价实的呀。(9)宋会计热情地起身为她让出自己的椅子,一向矜持的江老师特意从家里给她端来了一杯开水。她和大家的关系融洽了,大家已把她当成了这个临时团队——来自全市各地的陪读大军中的一员了!(10)太阳升高了,天气比刚才暖和多了!(选自《小小说选刊》2010年第8期)小题1:请概括分析小说中季一鸣的妈妈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小题2:请对小说两个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1)这是初冬的一个上午,北风呼呼地刮着。(3分)(2)太阳升高了,天气比刚才暖和多了!(3分)小题3: 有人认为小说第一段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全文的有机组合体,应该保留。请结合全文,从主旨和结构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4分)小题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小说通过季一鸣的妈妈租房的经历,深刻反映了当今社会人际关系从淡漠到熟悉的过程,揭示了造成“陪读”这一畸形现象的社会原因。B.小说主要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刻画了已租房的陪读家长对季一鸣的妈妈接受的过程:先是不满,接着是同情、感叹和劝告,最后是热情相待、亲如一家。C.当季一鸣的妈妈听到王医生真诚建议她去租民房时,她表现出“轻描淡写”的神态,这表现出她对金钱不屑一顾,同时也表现出她对其他陪读人的鄙视。D.小说运用层层深入、抽丝剥茧的手法和环环相扣而自然贴切的情节,将季一鸣的妈妈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E. 小说标题看似朴实无华,其实平中见奇,制造了悬念,引人遐思,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5月1日正式开园,在林林总总约140个场馆中,东道国展馆倍受瞩目。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中国馆完全由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中国人规划设计。
自从2007年底开工以来,中国馆外观设计方案就处在一个众口评说的“漩涡”中,许多批评其“老派”“守旧”以及与上海整体环境不和谐的声音,让人联想起120多年前巴黎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初的际遇。不过,随着数千名建设者用自己的脊梁托起高69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东方之冠”,昔日的批评和怀疑开始被满意和祝福取代。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工程共挖运土方5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0多万立方米;共向地下钻孔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焊接吊装钢结构耗用电焊条125吨,焊缝总长18公里;共铺设安装各类空调、通风、水电等管线总长40多公里。
仰望中国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已不再抽象。而由于在红色斗冠的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能耗降低四分之一,这无疑又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作为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之一,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不仅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而且代表、传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理念,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从事色彩学研究近30年,他加入了这一“红色追寻之旅”,最终用7种不同的红色为中国馆调色,其中“外衣”用了4种红色。这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中国馆外观红色的寻找过程,让世界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国馆的墙体铝板被赋予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这种凹凸不平的“中国红”铝板,更具立体感,能在同一种光线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均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中国馆最终披上的“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可以视为对“中国红”概念的经典诠释。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演绎这一主题的最重要平台之一,中国馆的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长达10年的申博、筹博和办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而承载着13亿中国人期望的中国馆,有望成为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
下列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完全由中国人规划设计,是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
B.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中国馆工程浩大,整个工程挖运土方和浇筑混凝土都超过了50万立方米。
C.中国馆共六层,高69米,工程共向地下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
D.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整个工程焊接吊装钢结构的焊缝总长和铺设安装各类管线总长共计58公里。
下列有关中国馆红色“外衣”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因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B.中国馆外观红色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一致,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
C.无论是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下,还是在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都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D.中国馆的“外衣”用了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馆体现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
B.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在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更加节能,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C.中国馆的展示主题 “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演绎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共10分。宋代文人的拐杖&&& 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写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在他们的笔下,拐杖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 人们早就使杖这个原本简单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人们从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义,从它身上获得启示;这些品德之类的喻义,正是中国古人爱杖以及“杖文学”众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汉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贤,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节欲以及认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强调其扶持、辅佐的作用,提示人们应当从用杖中体会到任用贤人之重要。魏晋唐人除了继续将杖与扶持、辅佐之类相联系外,又将劲直、高节、逍遥和杖联系了起来。&&& 到宋代,有的人继续申说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在魏晋唐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含义。张九成、黄庭坚强调了忠信笃恭、内圣、廉、直、节。最能典型地体现宋人观念的,则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岁寒操,劲节肯染京城红。飘然飞去不可执,西山南浦聊从容。放行天地无障碍,倚观宇宙皆虚空。横挑斜倚任所适,去来无定如飞鸿。”赋杖以节操、脱俗、闲适、飘逸的个性,正是宋人写杖的最大特色。&&&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观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普遍的内敛倾向使各种纷扰的观念、骚动的心理被普遍的宁静之美、逍遥之求所代替。程颢的诗《秋日偶成》最具典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有别于唐人专重功名富贵的“男儿观”,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态度的新内容。&&& 宋人这种人生态度,也体现在对杖的品德等喻义的解说上。在宋人笔下,杖的戒慎启示、扶持、辅佐功能、贤人之喻明显淡出,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识、政治主人翁意识的淡化。宋人的杖主要是用来显示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 与这种人生态度和情怀相应的,是他们的审美情趣。宋代文人喜爱之杖,在材质上都偏爱来自山野自然的植物。他们还非常喜欢给杖加上枯、曲、瘦、短、轻等形容词。可见,宋人爱写杖,正是其人生态度、审美心理的外化表现,他们使杖有了丰富的文化附着。&&& 所以,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如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与马的比较中,作者体会到不受宦事羁绊的轻松自由。&&& 由此可见,宋人对杖及写杖的偏爱是在中国文化富有连贯性的演化中,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变化,随着文人心态、旨趣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取材于《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有删改)5.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古人之所以爱“杖”,是因为从“杖”身上引申出来的喻义给人以启示。B.宋代文人对“杖”的含义的创新是在对前人否定的基础上完成的。C.宋代文人喜爱选择山野自然植物做“杖”的材质是源于他们的审美情趣。D.苏轼借笔下的“竹杖”“芒鞋”表达了自己不受宦事束缚后轻松、潇洒的心境。6.下面各句诗词中最能反映文中所说的宋代文人的情怀的一项是(3分)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B.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7.结合文本,分析说明宋代文人喜爱写杖的原因。(4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3分)面壁 敦 煌卢贤生当年大千由上海迁往苏州网师园时,同住园内的叶恭绰对大千的帮助与影响很大。叶恭绰是我国著名书画家和收藏家,他对大千说:“人物画一脉,自吴道子、李公麟后已成绝响,仇实父失之软媚、陈老莲失之诡谲,有清三百年,更无一人焉。”并力劝他放弃花卉山水,专攻人物,振此颓风。所以大千也说,他“西去流沙,寝食于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临抚魏、隋、唐、宋壁画三百帧,皆先生启之也”。之后,在国民党政府检察院任职的马文彦,也曾多次向大千介绍敦煌石窟壁画,大千自己又查阅了一批资料,遂决定去探寻中国绘画的艺术渊源,以发扬光大。1941年3月,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途。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莫高窟,在莫高窟附近的一个破庙里住下后,便带领帮工和随行的士兵清理积沙,修路开道,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工作,总共为309个洞窟进行记录和编号。由于生活用品准备不足,人少力薄,以及画布和颜料等画具临摹效果不佳,大千一行不得不于年底返回兰州,筹集人马,补充物品,作长期打算。1942年3月,大千率子张心智以及差厨等一行9人,从西宁包租—辆卡车,第二次来到敦煌。临摹敦煌壁画工作是十分艰巨的,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大千在朋友担保下,获得青海主管特准,亲往塔尔寺以每月50块大洋雇到此前认识的5位喇嘛画师。他们专为大千磨制颜料、缝制画布、烧制木炭条。为使临画色彩亮丽无比而历久不变,并能使所临壁画恢复如初,大千所使用的颜料多为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这些珍贵的颜料来自于西藏,每斤价格在40至50两银子之间,而且每种都在100斤以上。颜料经精工细磨后才能使用。大千所用画布大到数丈,喇嘛画师拼接缝制画布更是拿手绝活,往往是天衣无缝,不露痕迹。画布需抹上胶水,填平布孔,再打磨7次,方能下笔。洞窟内光线暗淡,有时他们借着日光,用—块镜子反射入窟内进行临摹。但多数时间是一手秉烛或提灯,一手握笔,有时手持电筒反复观看多次,才能画上一笔。洞窟里空气滞闷,呆上半天,人就觉得头昏脑胀。深而大的石窟更是阴冷潮湿。夏天要穿棉衣,冬天则滴水成冰,无法工作。在高大的洞窟里临摹,还必须搭梯而上。碰到藻井或离地面很近的壁画,只能仰面或侧身而卧,上下反复,时卧时起,不久就使人汗流浃背。即使这样,面对历经千年的敦煌壁画,他也曾风趣地说:“有不少女体菩萨,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动。”1943年5月,大千别了莫高窟,伴随着驼铃声,向榆林窟进发。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南约200华里处,它与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水峡口小千佛洞都是独立的石窟群。由于它们的壁画和雕塑的时代特点与艺术风格很相近,同属一个体系,所以统称为“敦煌石窟艺术”。大千曾数次前往榆林窟观摩、考察。虽然榆林窟的壁画在数量上远不能与莫高窟相比,但其艺术水平则完全可与莫高窟媲美。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大千一行在榆林窟共临摹壁画10余幅。其中一幅《卢舍那佛》成为大千榆林窟之行的得意之作,从而为大千的敦煌之行画上了句号。【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叶恭绰曾对张大千说吴道子、李公麟之后,中国人物画坛就再无大家出现,仇实父不够软媚,陈老莲不够诡谲,并以此勉励他担当重振人物画坛的重任。B.本文叙写了张大千探访敦煌的过程,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大师鲜为人知的经历,给人启示。特别是他善纳人言,为了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更值得人们敬仰。C.1941年3月,张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程,对石窟进行了记录和编号,由于生活用品不足,被迫于年底返回兰州。D.“有不少女体菩萨,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动。”从张大千的这句感言中可见敦煌壁画行神兼备,光彩照人,实为罕见的艺术精品。E.榆林窟与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水峡口小千佛洞称为“敦煌石窟艺术”,因为它们相邻,且壁画和雕塑的时代特点与艺术风格非常相近,并同属一个体系。【小题2】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他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小题3】张大千敦煌之行遇到过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小题4】成功是需要条件的,而张大千能为自己的敦煌之行画上圆满的句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3分)面壁 敦 煌卢贤生当年大千由上海迁往苏州网师园时,同住园内的叶恭绰对大千的帮助与影响很大。叶恭绰是我国著名书画家和收藏家,他对大千说:“人物画一脉,自吴道子、李公麟后已成绝响,仇实父失之软媚、陈老莲失之诡谲,有清三百年,更无一人焉。”并力劝他放弃花卉山水,专攻人物,振此颓风。所以大千也说,他“西去流沙,寝食于莫高、榆林二石室者近三年,临抚魏、隋、唐、宋壁画三百帧,皆先生启之也”。之后,在国民党政府检察院任职的马文彦,也曾多次向大千介绍敦煌石窟壁画,大千自己又查阅了一批资料,遂决定去探寻中国绘画的艺术渊源,以发扬光大。1941年3月,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途。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莫高窟,在莫高窟附近的一个破庙里住下后,便带领帮工和随行的士兵清理积沙,修路开道,经过五个月的艰苦工作,总共为309个洞窟进行记录和编号。由于生活用品准备不足,人少力薄,以及画布和颜料等画具临摹效果不佳,大千一行不得不于年底返回兰州,筹集人马,补充物品,作长期打算。1942年3月,大千率子张心智以及差厨等一行9人,从西宁包租—辆卡车,第二次来到敦煌。临摹敦煌壁画工作是十分艰巨的,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大千在朋友担保下,获得青海主管特准,亲往塔尔寺以每月50块大洋雇到此前认识的5位喇嘛画师。他们专为大千磨制颜料、缝制画布、烧制木炭条。为使临画色彩亮丽无比而历久不变,并能使所临壁画恢复如初,大千所使用的颜料多为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这些珍贵的颜料来自于西藏,每斤价格在40至50两银子之间,而且每种都在100斤以上。颜料经精工细磨后才能使用。大千所用画布大到数丈,喇嘛画师拼接缝制画布更是拿手绝活,往往是天衣无缝,不露痕迹。画布需抹上胶水,填平布孔,再打磨7次,方能下笔。洞窟内光线暗淡,有时他们借着日光,用—块镜子反射入窟内进行临摹。但多数时间是一手秉烛或提灯,一手握笔,有时手持电筒反复观看多次,才能画上一笔。洞窟里空气滞闷,呆上半天,人就觉得头昏脑胀。深而大的石窟更是阴冷潮湿。夏天要穿棉衣,冬天则滴水成冰,无法工作。在高大的洞窟里临摹,还必须搭梯而上。碰到藻井或离地面很近的壁画,只能仰面或侧身而卧,上下反复,时卧时起,不久就使人汗流浃背。即使这样,面对历经千年的敦煌壁画,他也曾风趣地说:“有不少女体菩萨,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动。”1943年5月,大千别了莫高窟,伴随着驼铃声,向榆林窟进发。榆林窟,俗称“万佛峡”,位于安西县城南约200华里处,它与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水峡口小千佛洞都是独立的石窟群。由于它们的壁画和雕塑的时代特点与艺术风格很相近,同属一个体系,所以统称为“敦煌石窟艺术”。大千曾数次前往榆林窟观摩、考察。虽然榆林窟的壁画在数量上远不能与莫高窟相比,但其艺术水平则完全可与莫高窟媲美。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大千一行在榆林窟共临摹壁画10余幅。其中一幅《卢舍那佛》成为大千榆林窟之行的得意之作,从而为大千的敦煌之行画上了句号。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叶恭绰曾对张大千说吴道子、李公麟之后,中国人物画坛就再无大家出现,仇实父不够软媚,陈老莲不够诡谲,并以此勉励他担当重振人物画坛的重任。B.本文叙写了张大千探访敦煌的过程,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大师鲜为人知的经历,给人启示。特别是他善纳人言,为了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更值得人们敬仰。C.1941年3月,张大千第一次踏上赴敦煌的征程,对石窟进行了记录和编号,由于生活用品不足,被迫于年底返回兰州。D.“有不少女体菩萨,虽然明知是壁画,但仍然可以使你怦然心动。”从张大千的这句感言中可见敦煌壁画行神兼备,光彩照人,实为罕见的艺术精品。E.榆林窟与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水峡口小千佛洞称为“敦煌石窟艺术”,因为它们相邻,且壁画和雕塑的时代特点与艺术风格非常相近,并同属一个体系。小题2: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为了加快进度和保证质量,他采取了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小题3:张大千敦煌之行遇到过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小题4:成功是需要条件的,而张大千能为自己的敦煌之行画上圆满的句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2届山东兖州一中高三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9分)?世博会中国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5月1日正式开园,在林林总总约140个场馆中,东道国展馆倍受瞩目。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中国馆完全由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中国人规划设计。?自从2007年底开工以来,中国馆外观设计方案就处在一个众口评说的“漩涡”中,许多批评其“老派”“守旧”以及与上海整体环境不和谐的声音,让人联想起120多年前巴黎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初的际遇。不过,随着数千名建设者用自己的脊梁托起高69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东方之冠”,昔日的批评和怀疑开始被满意和祝福取代。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工程共挖运土方5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0多万立方米;共向地下钻孔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焊接吊装钢结构耗用电焊条125吨,焊缝总长18公里;共铺设安装各类空调、通风、水电等管线总长40多公里。?仰望中国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已不再抽象。而由于在红色斗冠的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能耗降低四分之一,这无疑又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作为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之一,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不仅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而且代表、传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理念,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从事色彩学研究近30年,他加入了这一“红色追寻之旅”,最终用7种不同的红色为中国馆调色,其中“外衣”用了4种红色。这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中国馆外观红色的寻找过程,让世界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中国馆的墙体铝板被赋予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这种凹凸不平的“中国红”铝板,更具立体感,能在同一种光线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均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中国馆最终披上的“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可以视为对“中国红”概念的经典诠释。?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演绎这一主题的最重要平台之一,中国馆的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长达10年的申博、筹博和办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而承载着13亿中国人期望的中国馆,有望成为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小题1】列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馆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完全由中国人规划设计,是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B.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中国馆工程浩大,整个工程挖运土方和浇筑混凝土都超过了50万立方米。?C.中国馆共六层,高69米,工程共向地下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D.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整个工程焊接吊装钢结构的焊缝总长和铺设安装各类管线总长共计58公里。?【小题2】下列有关中国馆红色“外衣”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因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B.中国馆外观红色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一致,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C.无论是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下,还是在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都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D.中国馆的“外衣”用了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小题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中国馆体现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B.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在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更加节能,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C.中国馆的展示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演绎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D.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身后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的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日)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 )(5分)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1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1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Ⅰ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飞虎将军”陈纳德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身后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相关链接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的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日)【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5分)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小题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小题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小题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Ⅰ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条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陈纳德立即复电说:“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事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仰光的连续空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身后的友谊。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受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百度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的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北京青年报》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5分)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2.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3.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舍我其谁前一句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