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的南派三叔新书 断章怎样与自己的经历当下时代有所结合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儿童生活内容的比较研究--以当代教科书和民国时期教科书为例
下载积分:1400
内容提示: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儿童生活内容的比较研究--以当代教科书和民国时期教科书为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8|
上传日期: 06:13:0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科书儿童生活内容的比较研究--以当代
官方公共微信领导者应该是怎样的人?在当下的社会中,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领导,而领导力的挑战又何处?
  无数的学者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他们自己的答案。而人类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及著名领导力顾问迈克尔.麦考比却通过换位思考,将领导力所受到的挑战置于更广泛的环境中来进行反思。 他在新书《我们需要的领导者,及我们为何跟随》中,让人们认识到,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并不仅仅在于向内发掘自身的潜力、提高自我的能力,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他必须是一个能够体察追随者“需求”的人,并且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追随者跟随他的深层次原因。
  正是意识到了当代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麦考比将其立论建立在对于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的探究之上。在他看来,有一个重大的趋势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即在过去的这些年中,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到普及应用,相对工业时代的工作方式而言,劳动力市场不再是被动的,而是日渐成为被知识工作者主宰的市场,这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演进。由此,信息时代的工作者由于其自主性增强,他们不再需要父亲般的权威,转而更加青睐于与领导建立同胞般的情谊??其内涵是,领导者们需要认识到,其追随者更愿意因协作而“服从”,而不是冷冰冰的、自上而下的权势。
  当今的领导需要面对的是一种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以及更具叛逆思维和挑战色彩的员工。如果说,在上世纪70年代一个大型组织的领导者还能因为掌握更多、更权威的信息而更好地理解下属工作的话,那么,今天随着知识的快速发展及信息的快速传播,下属往往可以比上级知道更多。整个社会正在朝着更加自由、开放、平等的方向发展,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造成的信息传递成本大大降低的趋势,也瓦解了大型组织掌握信息、话语权并由此建立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的模式,使它们不得不重新调整心态,转变为越来越倚重于掌握了更丰富信息和知识的个体。
  当今的领导正在面临这样一群下属:他们在十多岁时就通过Facebook或多玩家电子游戏接触到了全球化的,他们认为自己独立而自由,并将在微软、Google等大型公司工作的经历视为是企业家创业前的研究生学习。他们习惯了在遵循自我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实验性地工作。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络,并能够十分顺畅地与世界各地的人联系。他们期待的领导者是能给予他们更多机会以提升其价值的人,而非滔滔不绝告诉他们该如何做的人。
  在《我们需要的领导者》一书中,麦考比着重强调,领导者需要转换思维,从大工业时代的以“我”为中心、以“我”为权威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转而深入地关注和体会追随者的态度与思维,从他们的角度审视自己的存在、工作方式和价值。这也是该书最大的亮点之一。
  这就要求当代社会的组织形态更多是因为协作和分享建立,而非统摄与权力,要求领导者更加致力于构建人与人更加平等、能够发挥合作关系的组织。在这种组织中,追随者希望从领导者身上更多地获得真诚、透明、清晰而意义深远的目标,以前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经验倒在其次。而一种更加强调“交互”的需求的出现,也影响了追随者更愿意视领导为兄弟般的人,而不是在过去那种大型组织里父亲般的角色。对领导者本身而言,也需要适时将自己变为员工的协作者,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新型员工,拥有更多追随者。
  通过揭示出我们的社会正在蔓延的这样一种更加强调“交互”的趋势,麦考比认为,当代领导者面临着的更大挑战,是理解知识工作者的心理。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领导者是否具有十分敏锐地判断一个群体的心理及其存在的社会环境如何影响其对领导力的需求的能力。
  作为心理学者和精神分析学家,麦考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他将其观点运用在了领导力研究方面。在分析如何成为一个知识工作者所需要的领导者方面,麦考比指出,由于多样性的身份和个性使当代知识工作者的领导任务更为复杂,因此,如果能够认识到是什么因素造成并仍然影响着这些身份的形成,将有助于领导者理解那些个性化行为产生的原因。通过有意识并敏锐地认识到这些问题,领导者会逐渐尊重这些特性,反过来,追随者也会随之尊重他们的领导。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而对那些以知识为基础、在全球市场的复杂环境中运营的公司来说,理解个性对领导者来说也极为重要。由于不同的文化对权威有不同的态度,因此,经理人如果认识到他们必须理解个性是受到这些不同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一事实,将使他们的工作变得更有成就。否则,经理们将有可能失去他所领导的人的信任。麦考比认为,要将人们置于正确的角色里,领导者需要发展一种他称之为“人格智慧”的能力。如果有了这种能力,领导者将可以具备一种理解和改善不同类型人的行为的技能。
  虽然麦考比的关于“人格智慧”、协作及团队工作的说法并不新鲜,但他对这些因素为何会起作用,以及它们对于公共政策到底会起到多深刻的影响的解释是发人深思的。尤其是,虽然一些批评家认为麦考比将《我们需要的领导者》一书的重点是建立在人格说之上,但毫无疑问,麦考比在论述领导者如何被需要时所提到的一些意见却是十分中肯的,即具备理解不同文化和人格差异的能力,对于领导知识工作者进行有效合作极为重要。而最有效的领导不仅仅是那种能够体验员工的迟疑与害怕的人,更是那些能够将信心和希望注入员工心底的人。
阅读:人次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培训超市& (5000多套光盘)股票/基金&
王岐山推荐的书:《大清相国》
  本刊编辑部综合
  长篇历史官场小说《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康熙王朝名臣辈出,千古传诵。然而宦海风高,沉浮难料。明珠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藉。满朝重臣名宦少有善终,陈廷敬却驰骋官场五十多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乞归之后仍被召回,最后老死相位。
  陈廷敬原名陈敬,二十一岁中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皇帝给他赐名廷敬,从此声名鹊起士林。他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慢慢悟透官场秘诀,终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长篇历史官场小说《大清相国》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文,男,湖南省溆浦县人。1984年大学毕业,曾在湖南省政府工作。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西州月》、《亡魂鸟》、《龙票》,中篇小说集《漫天芦花》、《官场春秋》、《没这回事》,短篇小说集《天气不好》,随笔散文集《有人骗你》、《胡思乱想的日子》等。现任职于湖南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以及小说集、散文杂文集多种。他的文字始终渗透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凌厉的批判锋芒,颇受读者喜爱。日,人体行为艺术《地球在流血》成为其里程碑作品,被《南方日报》评选为“1998年广州十大社会新闻”、《羊城晚报》评选为“1998年二十大娱乐新闻”,有关专集、画册、电视剧、电影《行为艺术史的第一次》正在出版和筹拍之中。
  《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廷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评《大清相国》:不仅仅是写清官好官
  人们阅读《大清相国》,多从做事做官角度思考。其实,此书更大的意义是对我国古代体制进行全新角度的解读。这是超出清官、好官的解读,是对于体制鞭辟入里的分析,是一部难得的富有政治哲理的文学著作。
  一个王朝内部如何运转,君臣关系如何处理,其人文故事、交往细节,往往为我国传统文化所特别注重。不过,每个时代对于前朝故事的描述,往往是依据对于自身时代的理解去重构历史的,历史的细节与现实的理解往往有相通之处。陈廷敬作为康熙朝五十余年的名相,其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之多个细节,为作者所特别描述。人们最受感染的,往往是主人公济世救民的情怀。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阅读角度,而理解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笔者曾在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担任过八年司长,参与了汶川地震救灾应急管理全过程,本书给我的第一个震撼首先是作者对于陈廷敬救灾见解的陈述。作者将历史的真实性纳入作品,典型塑造的同时着力行政管理技术的细致描绘,这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难得之处。清朝自然灾害管理,尤其是康乾时代,其财政十分之一往往拿出来救灾,并且形成较为细致的救灾标准,救灾的程序性管理优于前朝历代,这是灾害史学界的一个发现。但是,将清代灾害健全管理的过程通过生动的典型来描述,从行政管理技术细节上进行细腻的过程分析,使文学作品带有历史细节的真实,确属难能可贵。“地方上受灾,清查灾情,大约需要费时三个月。从省里上报朝廷,大约费时三个月。朝廷审查,大约费时四个月。朝廷又命各地复查,又得花三个月时间。再等朝廷救济钱粮,至少得一年半,有时会拖至两年。”(《大清相国》,第174页)这一生动的描写,将灾害行政管理的弊端描述得如此清晰,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而其改革的思路,则更值得注意,这个办法就是救人为主,尽速报灾,火速下拨救济钱粮,然后再进行核查。而不是先行核查,各级周旋,拖延时日,然后下拨救济钱粮。其实,即使发生在2005年前后的我国救灾四级应急响应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同样的逻辑。
  国家管理,金融为要。在古代,铸钱时轻时重,往往因情势而定。但书中所写的康熙朝的制钱轻重,却有着关乎国家安危与民生的重要性。古代以铜制钱,铜价与钱的轻重,客观上有着基本关联。清代市场经济发达,铜钱过重,就存在着将铜钱化铜以赚银两的可能。但朝廷决策,往往沿袭旧制,再加上个别官员图谋私利,反而使一些积弊日益加重。即使帝王出于好心,做出决策,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如何将如此技术性的管理化为翔实的细节呈现出来,客观上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在作者笔下,关乎清廷命运的这场币制改革,包括工匠的工钱测定与各个环节的管理,所有细节,计算得相当精确。人们阅读这部作品,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在学习古代的金融知识。在这里,文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简直是天衣无缝。
  中央与地方关系,特别是皇帝与地方大员的关系,是本书刻画的一个重点,但作者却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定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同时跳出传统意义的反腐败逻辑。在中国的体制中,如何管理辽阔的疆域,是一个相当大的政治挑战。秦汉以后,体制基本定型,清代并不例外。由于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又要处理许多特殊事务,往往需要进行各类权变,同时又会自然生出一定的行政创新。朝廷如何看待地方的创新,中央权力与地方之间如何形成较为良性的互动机制,是该书所探索的又一个重点。书中所描述的山东、山西、云南、浙江四省的案件处理,属于四个不同案例,又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层层深入。通过系列的典型案例告诉我们的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缺乏公开竞争的体制中,如何才能展现一个地方官员的才能?迎合上意,调整管理,甚至造假违法,以矫俗干名,在官场中屡见不鲜。书中的几个案例,重点恰恰不是描写腐败的地方官员,而是不腐败甚至十分清廉的官员,只为了自己的仕途,违规违法,沦为误国害民的大奸。作者告诉我们:做官的贪利只是小贪,贪名贪权才是大贪。
  康熙一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拓展疆域,文治武功,数不胜数。在这些事件中,毫无疑问,陈廷敬都是重要的参与者。但作者不取宏大事件,而取牵涉国家管理至关重要的体制问题,以全新的视角来分析,以鲜明的形象来展现,蕴含着深邃的政治哲理。
  宸之韬评《大清相国》:悟透官场五字秘诀
  王跃文老师不愧为当代官场小说第一人,其《国画》、《梅次故事》、《苍黄》等官场小说不仅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当代中国官场百态图,更描绘了当代官场的一抹亮色,写出了当代官场的一片苍茫,再现了李济运们的官场理想与挣扎、无奈与困惑。
  今天,读到王跃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我更是为其对清朝大臣群相的生动描绘而叫好,为其对清朝官场生存的五字秘诀的深刻参悟而叫好,为其对清朝名相陈廷敬人格魅力的客观张扬而叫好!
  《大清相国》让我读到了浸透着血和泪的官场五字秘诀。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今山西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人。二十岁中进士。初名陈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顺治皇帝给他赐名廷敬,从此声名鹊起士林。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入住南书房,翰林院掌院学士,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康熙42年,官拜文渊阁大学士,位居宰辅相位。由翰林院庶吉士至文渊阁大学士,仕途险恶,宦海风高,他却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君王如虎,同僚似狼;伴君如伴虎,陪僚似陪狼。满朝重臣名宦少有善终,鳌拜恃功专横朝纲独断被囚死,明珠得陇望蜀功过参半罢相削权,隆科多盛极而衰苟延残喘,索额图居功自得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抑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终斥退回藉。
  陈廷敬从晋身官场之日起,就同后来权倾天下的明珠、索额图恩怨难断,又遭遇徐乾学、高士奇等康熙心腹的明争暗斗。陈廷敬如履薄冰半辈子,斡旋于如虎君王似狼同僚中,听从了卫向书大人的“等”字功,得益于岳父大人的“忍”字功,加上自己悟出的“稳”“狠”“隐”字功,终于慢慢参透了官场“等、忍、稳、狠、隐”五字智慧秘诀,驰骋官场50年,最终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乞归之后仍被康熙召回,老死相位。
  《大清相国》让我读到了一位有着高尚人格魅力的好官。
  陈廷敬以清廉正直闻名。比如他任左都御史时,官场上行贿受贿、营私舞弊成风。于是,他上书皇帝要求制定严厉的制度,以改变不良风气。他的建议被康熙采纳,责令都察院严惩不法之徒。此清举对于治理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他非常重视发现和重用有识之士,经常向康熙皇帝推荐人才,比如有名的王士祯、汪琬、陆陇其、邵嗣尧等人,都是经他力荐而受到朝廷重用的。
  陈廷敬不但廉洁奉公,品德高尚,而且学识渊博,多才多艺。陈廷敬最大的贡献是主持编纂《康熙字典》和《佩文韵府》这两部有关文字学的工具书。《康熙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辞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书共42卷,计47035字,这部字典的编辑,在文字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后来字典编纂奠定了基础。陈廷敬领导编纂这部字典时,已是70多岁高龄,这部中国文化史上首部辞书,是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廷敬品德操行俱佳,他为官正直,敢于直谏。《大清相国》既写了陈廷敬的犯颜直谏,也写了康熙皇帝的虚心纳谏。陈廷敬在处理政务和上谏时,考虑是比较周全长远的,他既要为皇帝的江山着想,更多的是为黎明百姓着想。包括怎么打吴三桂,包括云南王继文案,宝泉局铜料亏空案等等,都是出于如衡利害得失的考虑。
  《大清相国》让我读到了一场清朝云谲波诡的官场风云。
  官场,历来是风起云涌波澜不惊,《大清相国》给我们再现了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不说那太原科考案与京城科考案带给陈廷敬的牵连与教训,不说那凭着一手好字就博得皇帝宠信的高士奇如何贪婪与自大,不说那得寸进尺的明珠如何自负与刚愎,不说那谨小慎微的张英是如何的胆小怕事与好好先生,只说康熙皇帝的平衡术与陈廷敬的忍隐术,就可见官场的险恶与复杂、多变与无奈。
  按说,皇帝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吧,但是不行,得玩平衡。皇帝不仅要保持皇室的脸面,要保证满清的利益,要维护朝廷的声誉,还要懂得处理汉族的情绪。于是,皇帝就得做一些唯心的事,比如,明明知道陈廷敬考得最好可以点为状元,可是没有这样做;比如,明明知道陈廷敬参的贪官死有余辜,可是也只能“斥退回藉”;比如,明明知道陈廷敬是被人诬陷的,可是也只能让他“乞归”……
  按说,陈廷敬一身正气,不奸不佞不贪不占,凭什么会几番沉浮呢?就是因为陈廷敬那时不懂得忍隐,不懂得平衡。经过官场五十余年的锻炼,经过前辈高人的指点,陈廷敬终于懂得了忍隐,在关键时刻能做出正确的决断,才能成为一代良相,老死相位。比如,陈廷敬没有“忍”的功夫,又怎么能让明珠高士奇之流猖狂这么久呢;比如,陈廷敬没有“狠”的功夫,又怎么能在康熙皇帝南巡杭州之时设计将明珠、索额图、徐乾学、高士奇等人参倒呢;比如,陈廷敬没有“隐”的功夫,又怎么能在贪官下台自己位极人臣的颠峰时候反而装“聋”而平安“乞归”,博得康熙皇帝的“宽大老成,几近完人”的评价呢……
  陈廷敬一生信奉中庸之道,脚踏实地做事,谨慎小心处世,平淡无奇为官。他修建的相府故居命名为“中道庄”,他起居室内的中堂对联:“平心应事自无争,诚意待人终有得”,就是他的人生写照。陈廷敬用一生参悟官场智慧秘诀,驰骋官场五十余载,生前身后无人诋毁,试问有史以来,居官能达如此境界者,古今有几人。
  在《大清相国》里,我们读到的仅仅是陈廷敬的故事吗?
  李云鹏:读《大清相国》看“好干部”内涵
  一篇题为《王岐山脸谱》的新闻报道被网络广泛转载,与此同时,火的还有《大清相国》一书。不少网站将《王岐山脸谱》中“王岐山荐书”环节提炼出来重点推介,引发网友热读和讨论。(12月11日(,))
  《大清相国》说的是谁,说的是老臣陈廷敬,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在《大清相国》里,提出要做"清官、好官、能官、德官",对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仍有很深的借鉴意义。
  清官就要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共产党人的做人之本;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是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基,要守住清正廉洁的底线,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经常对照这些规定进行自查,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
  好官就是要为民服务,要求我们的干部要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无论手中的权利大小,都是人民赋予的,而不是个人的资本,它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个人谋私的工具,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能官就是要敢于担当,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胸襟,敢担当就是要坚持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到群众中听取意见建议,科学研究、审慎分析,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要有战略思考、敢于担责的勇气,培养长远眼光,立足当前实际,将长远利益与短期目标充分结合,敢于担当更大的责任。
  德官就是要信念坚定,理性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常“补钙”,才能永葆肌体健康。有个别党员干部讲到理想信念就觉得虚无缥缈,理不直,气不壮,甚至不以为然。出现这些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准确把握党的理想的本质。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党的理想的本质,牢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但任何时候能够得到老百姓认可的官员,是什么样的,其实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好官、清官、能官、德官。如何能够做到,是摆在我们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恐怕这也是王岐山向大家荐书的良苦用心。
  解玺璋评《大清相国》:不要沦为官场的教科书
  《大清相国》是写给做官的和想做官还没做了官的那些人读的,它简直就是一部官场秘诀的教科书。王跃文被公众钉在了官场小说写手的位置上。他没有别的选择。所以,在《国画》问世大约10年之后,他又推出了这部《大清相国》。二者的区别,首先就在于,前者关注当下的动态,写当下官场,生龙活虎,入木三分,像是官场“潜规则”的现实版;后者却把目光转向历史,写康熙朝的一位贤臣,靠着等、稳、忍、狠、隐五字秘诀,终于修成正果,被皇上授予“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八个大字。
  小说很好读,语言保持了过去疏朗、明快、干脆、利落的特点,不拖泥带水,也不故意装成历史腔,反而显得自然和朴实。作者集中笔墨来写陈廷敬(原名陈敬),写他为官的一生,如何从一个正义感尚存的青年举子(或曰愤青),逐步成长为胸有城府、老奸巨猾的官僚。晚年回到家乡,他总结自己近50年的官宦生涯,有这样一段话:“当年卫大人告诉他一个等字,岳父告诉他一个忍字,自己悟出一个稳字,最后又被逼出一个狠字,亏得月媛又点醒他一个隐字。若不是这一隐字,他哪能全身而退?”这段话是小说的点睛之笔,也算是全书的文眼。这样一部将近50万字的小说,几乎就是这5个字的形象写照。
  在这里,我遇到一个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事实上,对陈廷敬的道德评价是一回事,对这个人物的文学评价又是一回事。我也曾试图将二者统一起来,但我做不到,感觉这件事做起来很难。陈廷敬这个人,说他是个好官,我也是可以认同的。书中有一段评价,是这么说的:“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这其实是为康熙皇帝所说“几近完人”做的一个注脚,算是溢美之词吧。但这是出版人的看法,还不能完全代表王跃文。出版人或者以为,把陈廷敬推销出去,就等于把书推销出去了。二者有些关系,但也不是必然的。作者写了陈廷敬的善始善终,这对一个做官的人来说,已经很难得了。但作为文学形象,这却是大忌。更多的时候,陈廷敬这个形象竟成了作者形象说明其做官秘诀的工具了。尤其是在小说的后半部,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叙事也显出了比较匆忙的迹象。这些都有可能削弱陈廷敬这个人物的文学力量。
  小说为了突出陈廷敬这个人物,还重点写了顺治、康熙、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徐乾学等权力官场中的人物作为陪衬,展现了三百年前清代宫廷的官场风云。
  官场如战场,其诡谲多变,瞬息之间决定一个人的沉浮和生死,却也考验生存于其间的人们,对于人格、道德和行为准则的选择,又何其艰难。而君王如虎,同僚似狼,陈廷敬如履薄冰数十年,慢慢悟透官场秘诀,更显得高人一筹。所以我说,这本小说是写给做官的和想做官还没做了官的那些人读的,它简直就是一部官场秘诀的教科书。
  我因此也就理解了傅山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所承担的任务。他像小丑一样跳来跳去,恰恰是要证明陈廷敬所谓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在政治智慧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成熟。而我的不满足则在于,作者在这部作品中没有更深刻地揭示出官场对人性的扼杀和漠视,陈廷敬最后也只是说了一句:“说到底实在无趣。”其实何止是无趣?在官场上混得久了,人性就被扭曲了,或者说,异化了。如果真有官场小说这样一种类型的话,我觉得,它应该在这个方面多做一些努力,并有所贡献,而不仅仅是揭露官场的黑幕或提供做官的秘诀。这是官场小说的歧途。而仅仅把官场小说当成做官指南,更是官场小说的沦落。
  陈显忠评《大清相国》:一个理想主义的官场样本
  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塑造了以陈迁敬为主要代表的大臣群相,反映一个特定历史境遇中官场人物的人格、道德和行为的艰难选择,再现三百多年前的官场风云。
  《大清相国》的写法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一位顶尖的(按实力可连中三元)古代知识分子,在一个典型的环境(最需要知识分子的乱世向治世转折期)中,如何度过近乎完美的一生(少年便得志,几乎没有大的挫折,且能老死相位)。
  王跃文以小说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并非满地流淌牛奶和蜜的“盛世”,有力地戳穿了当今在所谓国家主义的聒噪下描绘出那些虚张声势的“黄金时代”。《大清相国》里的康熙朝,潜藏着不尽的民生苦难、欺下瞒上、贪腐不公、明争暗斗,这是与圣贤书完全不同的世界,陈廷敬以“等、稳、忍、狠、隐”的官场五字诀而蒸蒸日上并屹立不倒。从字面上分析,这里有手腕、办事能力、政治智慧的讲究,但在我等常人看来,基本上却是扭曲人性的路数。
  除了圣贤书,陈廷敬还有一条潜在的线索,那就是他出身晋商之家。这样一个家庭背景,也许给他种下一种其他人所难以具备的性格气质:精于算计、明于交易、洞悉风险、遵循并维护某种规则。这也许是他不过分违背良知,并能游刃有余的秘密所在。
  但小说最后做了这样的处理:抵达权力颠峰的(实际上那时候康熙已在借故找他的茬)陈廷敬假装耳聋告老还乡。在终身职业制的语境下,他和高士奇、徐乾学的下场,并无本质的区别,在一个乾纲独断的时代,奋斗一生的追逐,不过是一个看似美好而其实伤痕累累的幻象。
  《大清相国》用陈廷敬这个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标本,折射出普遍存在于他们身上的选择和追求、陷阱和困境、荣耀和虚无。
  赵民评《大清相国》:做官最终是做人
  中国当代作家群体中,也是有“行业细分”的,有的人专门写军事战争和部队生活,有的人专门写城市生活,有的人专门写农村题材,等等。在写城市生活中,还进一步细分为专门以武汉为城市背景的作家,专门以上海为城市背景的作家和专门以南京为城市背景的作家。由此可见,在文学创作这个领域,“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之一是专业化”这个基本规律,也同样起作用。
  在当代中国“官场作家”这一细分行业中,湖南作家王跃文是非常出名的一个。他的作品,也非常的多,尤以《国画》、《西州月》、《梅茨故事》等出名。他和我以前在“秉烛夜读”栏目中介绍过的《生死搏弈》的作者江西副主任张启元先生是一个兼职作家不同,是一个全职的专门写官场的作家,只不过,最近,这位老兄把目光拉长了,投向了历史上的官场DD这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大清相国》这本书,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次出版,493页47万字。
  在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朝代,按照朝代治理中国的兴旺程度来区分,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三类:国家强大繁荣昌盛的盛世,地方割据战火纷飞的乱世,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吏治腐败百姓艰难的衰世。大家猜猜,如果王跃文要写历史上的官场,以他过去一贯的“真实反映当代中国现实官场生活”的“入世”(是和“出世”相对应的一个词,不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入世”)写作态度,他会选择什么样的时间段和什么样的人物呢?毫无疑问,从中国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来讲,只有第一种类型“国家强大繁荣昌盛的盛世”是最有参考和借鉴意义的。不出意外,我们看到,这是一本写清朝历史上最强大的康熙时代的官场的作品。写的中心人物呢,又是一个在官场上善始善终的相国DD陈廷敬。这种选材和剪裁,在文学作品中很少见。但是,按照我的观察,这样一个选择,已经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态度和这本书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了。
  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有很多次,从汉朝的汉武帝和文景之治开始,几乎每隔400年-500年就有一次。但是,距离我们当代最近的,就数大清的康乾盛世了。所以,从官场风气和官场文化来讲,清朝的官场应该是比较接近我们现在的官场,当然,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最大的区别是清朝是皇帝压迫老百姓,而我们现在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康熙皇帝才华横溢,名臣辈出,但是内阁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大起大落:明珠被罢官,索额图痛死囹圄,高士奇最终被贬回原籍,徐乾学去官早逝,满朝重臣中,但见陈廷敬驰骋官场五十余年,历任工、吏、户、刑四部尚书,最终成为文渊阁大学士,乞归后仍被招回,最后老死相位。
  这样传奇人生的一位“传主”,自然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后人和今人学习的为人处世秘诀:清官多酷,陈廷敬清廉但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好人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能干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德高但铁腕时现。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陈廷敬为官最重要的五字秘诀是:等稳忍狠隐。
  这五个字,按照我的观察,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做官最终是做人。成功的官员,就是在做人的每个方面,都比较整齐,没有大的缺陷和明显的短板。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一个标准去看,和陈廷敬同朝为官的明珠、索额图、高士奇和徐乾学,之所以先后倒台,就是因为他们归根到底在做人的某个方面,出了大问题。但是,这四个人每个人出问题的地方,是在不同的方面,没有相同的。所以,当我们看这样的好书的时候,我们不仅是看到了三百年前的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你死我活,同样,也看到了不同的做人风格和不同的为人,最后自己的命运的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做官是一种对人性的考验,是一种对人性的优胜劣汰,最成功的,不是智商IQ有多高的人,而是对人性的了解和渗悟最为透彻的那些人。
(责任编辑:HN022)
07/07 11:09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读书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连载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家三少新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