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五千克一公斤等于多少克斤

中国有多少人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_百度知道
中国有多少人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中国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摘录  最长距离的行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最有劲的耳朵——将重50公斤的砖.573米  最昂贵的车牌——900万英镑  最昂贵的伞——每把250美元的水牛皮雨伞  最昂贵的卫生间——售价240万英镑  最大的单一建筑工程——三峡水库  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  最大的礼堂——人民大会堂  海拔最高的机场——西藏邦达机场  最大的火车站——北京西站  最高的宾馆——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  获奖最多的粤语男歌星——刘德华  特技动作最多的男影星——成龙  第一部最长的商业性影片——《火烧红莲寺》  最高票房的外语片——《卧虎藏龙》  观众最多的电视台——中央电视台  集体推倒的最多的多米诺骨牌——2000年在北京,高8848米  最深的河谷——亚洲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并坚持9,平均深度为5000米  世界第一大姓——李  最大的政党组织——中国共产党  小学最多的国家——中国  最大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居住单元最多的国家——中国  最多的医院——中国  拥有最多大陆边界的国家——中国  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中国  最大的城市开发区——上海浦东新区  最大的中国饺子——重达480千克  最大的粽子——将10102个标准粽子组合成一个巨大的粽子  最大的足球——直径3.48米  最高的山——珠穆朗玛峰.3秒  独自乘木筏幸存时间最长的人——133天  最大的出版物——《永乐大典》  最早的地震仪——汉代张衡设计制造最早使用的火箭——1245年起源于杭州附近  最重的五胞胎——11.35千克  迄今为止最高的女人——2,通过一个挂在耳朵上的夹钳提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万丈等于多少米
一万丈等于多少米
09-11-21 &匿名提问 发布
一个远房亲戚的孩子在我家过暑假,今年大三.一日讨论到买菜的价格,她问我:一公斤等于几斤啊?我以为她开玩笑呢,我就反问她,她说真的不知道,是10斤?我又问:一斤等于几两你总归知道吧,让我震惊的是,她还是不知道,还和我狡辩:这个又不考试的罗....我的同学一定也不知道的...一个大三的学生,我都不知道大学里学了些什么?教师、父母都在干什么?1-2年后即将走向社会的她们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友情提醒:1.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友情提醒:1.请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发布违法违规信息,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民事和刑事责任.2.请尊重网络道德,不污言秽语,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个人隐私.3.请遵守社区规则和版规,不进行刷屏、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影响他人阅读的行为.广告发布到分类信息.4.所有帖子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不代表本社区立场.5.转载文章请注明出自&天涯社区( )& 并署上作者姓名,商业用途须获得作者和本社区授权..作者:拖着鼻涕的女孩我大四,也不知道~作者:qwerty_a难道大学是教人几斤几两的?PS:我国有些省是不使用市斤制的,那里的人是不是都让你震惊?作者:yuan0708统一度量衡是国家最最最最基本的作用,请问楼主出去买菜看到电子称上面只显示KG,会不会莫名惊诧,辗转反侧啦?作者:zhengmsjn这是生活常识,好吧,生活在这个社会就有知道的必要不是吗?有本事移民去英国美国阿,那里还用磅呢.作者:hnxctws一斤应该等于16两吧~~要不然何来半斤八两之说?这些问题的确是问题~很多女孩子竟然不知道一千克等于多少克我都快晕死了~~更加离谱的是很多男的竟然也不知道一千克是多少克等于多少两就更加不用提了作者:一桶糨糊任我行大学生整体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我自己亲身经历,也是刚读大学,问我1升水、1方水是多少?作者:hnxctws难道大学是教人几斤几两的?PS:我国有些省是不使用市斤制的,那里的人是不是都让你震惊?大学当然是不教这个的,因为这些东西是常识,并且小学教这个~不信你照小学三年级的数学书本看看~我们楼下小学生做过作业,被他老爸痛吵,我亲眼所见他们课本上的家庭作业一千克的是多少公斤一米是多少毫米一个硬币有多厚 是多少毫米 多少厘米 多少米一个鸡蛋有多重~是多少克 多少公斤你不信可以去查我是北方人,我是小学三年级学习的我在南方 那个小学生也不过9或者10岁另:很多人不明白一些道理,就好比见到人问候你好别人帮助你 你要说谢谢,公交车上见到老人 孕妇 残疾人要让座很多人说大学生不做这些没有素质 有些人狡辩说 大学里又不教这个,何必拿大学生说事的确,大学是不教这个,大学要教这个 那这个大学就是智障大学了因为这些东西是幼儿园的阿姨教的,是你在刚刚学习说话的时候老爸老妈爷爷奶奶教的~这些东西都不会,你还是正常人么?作者:让我们震惊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作者:sqpu正常啊,大学只教 多少千克,多少克,公斤单位都很少用.斤、两啊农村用的比较多.我到新疆出差,那你的人就不说斤的,都是按公斤计量的.作者:ScandateCathode我常说,术业有专攻,人都有白痴的方面.我在城市生活7年,至今分不清宝马和奔驰,也很令周围哥们惊讶.每个人说出自己认为绝无可能有人不知道的常识,攒够几百个,我相信能满分的人就不多了.人家恰好不知道一个,有什么好嘲笑的.作者:unhope扫盲:1千克=1公斤=1000克=2斤(市斤)1市斤=500克=10两1两=10钱=50克1钱=5克1吨=1000千克我们这里所有超市的蔬菜肉的单价都是xx元/500克作者:qigefei我小时候的教科书要教公制和市制的换算.现在偶尔指导晚辈做作业的时候,翻他们的教科书,发现已经不再提市制了,啥斤、两、尺、寸、亩、分等等都不提了.甚至公制的描述都标准化了,比如不再说公斤了,全部说千克.这样的学生一直学习、使用的都是标准公制,在生活中用市制的事情多半被父母包办了,你要他理解市制,是有点困难.像英国的,从小学习使用英制,你要让他们理解公制,一样困难.作者:念书念锈豆了.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 ,我也要用手机发表留言!作者:张狗四日VS天:一天就是一日,一日就是一天……作者:ScandateCathode我见过不知道三国是魏蜀吴、唐在宋前的人,也见过认为重物比轻物下落快的人,还有不知道米线是用什么做的,不会用自动取款机的...生活环境不同,你觉得该知道的,对别人未必如此作者:哥本哈根没有猫见过以为美国在欧洲的.作者:qigefei国家对统一度量衡下了大力气.现在带包装的,谁见到上面有几斤几两的描述?说质量的时候都是多少克多少千克,饮料酒水都是多少毫升多少升.电子秤上的基准单位也没见有斤两的.衣服裤子,量的时候大家还说几尺几寸,不过翻翻标签,单位都是厘米吧.鞋,以前说36、42码之类的,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用码,不过鞋子上面的长度单位不再是码了,改厘米了,21、25之类的.亩,用的还比较多,不过现在看国土部门的土地拍卖公告,越来越多的采用平方米,几万几十万平方米还要带两位小数,看的眼睛都要花一下.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斤两,正如以前大家慢慢忘了石斗一样.作者:xzyj03难得糊涂作者:本意回楼楼楼上,1钱=3.3克,我拣中药就是这样算的作者:lylyly20006大学生了,又不时买菜的,要知道这些干嘛?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 ,我也要用手机发表留言!作者:旋律1985这是常规作者:lylyly20006全世界多数人都不懂这问题,地球照转.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 ,我也要用手机发表留言!作者:calyz2005回楼楼楼上,1钱=3.3克,我拣中药就是这样算的oh my god!庸医害死人啊作者:我们都会变好难道大学是教人几斤几两的?PS:我国有些省是不使用市斤制的,那里的人是不是都让你震惊?可以称呼你为文盲吗?那些都是基本的生活常识,连这个都不知道的大学生你觉得他有能力在社会上立足吗?就好像有些人都不知道贵州是省还是市,加拿大在美洲还是欧洲一样,这些都是常识知道不?不知道的话说明你已经脱离于社会了.以后找不到工作别在怪这怪那的了.作者:lylyly20006去菜市场的人才会认为这是常识,听着春哥长大的一代,可能男女有别都不一定知道.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 ,我也要用手机发表留言!作者:ganrong007我原来也不知道,自从吃了脑残片嗨,半斤八两都知道了.真是越活越倒退.在吃一个疗程就会结绳记事了.作者:jaceyw1两=10钱=50克1钱=5克长知识了..作者:fairy701从读书开始一直用千克、克斤.公斤.两的计算都是生活中的,只能说现在学生读书多,买菜少.一般都不太清楚.作者:在广州的峡山人我是大学的.1公斤就是两斤.一斤是10两.以前是16两的...作者:智轩回楼楼楼上,1钱=3.3克,我拣中药就是这样算的害死多少人啊!!!1钱=0.1两=0.001斤=5克你以为是长度单位呢、作者:彩虹汽水加冰不可能吧,不食人间烟火吗看来还不少人,可是为什么我身边没一个这样的仙子作者:wxh一亩为多少平方米?一公顷为多少亩?作者:qwerty_a难道大学是教人几斤几两的?PS:我国有些省是不使用市斤制的,那里的人是不是都让你震惊?大学当然是不教这个的,因为这些东西是常识,并且小学教这个~不信你照小学三年级的数学书本看看~我们楼下小学生做过作业,被他老爸痛吵,我亲眼所见他们课本上的家庭作业一千克的是多少公斤一米是多少毫米一个硬币有多厚 是多少毫米 多少厘米 多少米一个鸡蛋有多重~是多少克 多少公斤你不信可以去查我是北方人,我是小学三年级学习的我在南方 那个小学生也不过9或者10岁另:很多人不明白一些道理,就好比见到人问候你好别人帮助你 你要说谢谢,公交车上见到老人 孕妇 残疾人要让座很多人说大学生不做这些没有素质 有些人狡辩说 大学里又不教这个,何必拿大学生说事的确,大学是不教这个,大学要教这个 那这个大学就是智障大学了因为这些东西是幼儿园的阿姨教的,是你在刚刚学习说话的时候老爸老妈爷爷奶奶教的~这些东西都不会,你还是正常人么?说的是几斤几两,你那这么多废话,从市斤能扯到公交车让座,你真能扯犊子市斤制只是在民间流行而已学校里教的是公斤制,学生不知道市斤很正常象上面网友说的,你让用英制的国家人都搞清楚KG和磅的换算关系,一样很困难作者:北方鹰sqj读书把脑子读坏了.人生的成长只在于考不考,愚妇.悲剧啊作者:qwerty_a难道大学是教人几斤几两的?PS:我国有些省是不使用市斤制的,那里的人是不是都让你震惊?可以称呼你为文盲吗?那些都是基本的生活常识,连这个都不知道的大学生你觉得他有能力在社会上立足吗?就好像有些人都不知道贵州是省还是市,加拿大在美洲还是欧洲一样,这些都是常识知道不?不知道的话说明你已经脱离于社会了.以后找不到工作别在怪这怪那的了.不知道市斤公斤的换算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么?难道招聘的时候,会考一公斤等于几斤么?生活常识多了,每个人都应该知道么?某年歌手比赛,不是有人还不认识国旗么?人家也好好的活着,没准比阁下活的还要爽呢不信去拿一本小学的常识课本,考丁磊,李开复这样的成功人士,照样烤糊他们作者:July斤、两这些东西,作为一种文化,就要和所有生物一样,面对社会的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有人不知道这个东西,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活了二十几岁,并且读到了大三,那就说明在她现在的生活中,这并不是一对她影响很大的东西,可以知道,可以不知道.如果有一天因为不知道这个而影响到她的生活,那么她自然就会主动地去了解,正所谓自然选择.这和人需要懂道德,讲礼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作者:qigefei难道大学是教人几斤几两的?PS:我国有些省是不使用市斤制的,那里的人是不是都让你震惊?可以称呼你为文盲吗?那些都是基本的生活常识,连这个都不知道的大学生你觉得他有能力在社会上立足吗?就好像有些人都不知道贵州是省还是市,加拿大在美洲还是欧洲一样,这些都是常识知道不?不知道的话说明你已经脱离于社会了.以后找不到工作别在怪这怪那的了.现在是国家在淘汰市制,只推行公制.一是在商品包装、文书证件、测量仪器上全面推行公制,二是书本、课堂上不对学生教市制,只教公制.这样下去,每年走上社会的年轻人能用到市制的地方越来越少,不会市制慢慢也会成为没啥大不了的事,再成为理所当然的事.再等几十年,公制通行社会,习惯使用市制的人老去逝去后,公制就是社会常识,市制是古董了.作者:lylyly20006也许你有卖菜的潜质,所以你认为搞清楚斤和公斤很重要,可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火车有方向盘,是不是真的安一个?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 ,我也要用手机发表留言!作者:戈壁滩上的冰鱼楼主,我操你吗…你怎么不说一丈等于多少米,一尺又等于几寸…你操,还大学生TMD让坐,你知道他们出来的工资有那些退休的老人工资高吗?那些就会装B,你越吠老子越不让…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 ,我也要用手机发表留言!作者:桃外秦人我是大5我也不知道作者:柱子213考试用到的就学,不用的就不学.难怪找不着工作,还整天嚷嚷着社会不公.难道课本上教你怎么擦屁股?谁不会擦屁股的?生活中的常识,如果还要老师教的话,那也太白痴了吧.大三的学生,在她小时候全国一定是生活中默认用斤的吧?即使现在,北京菜场上的水果和菜还是论斤卖的.到于说不知道KG和G的换算,那去死了算了.现在一市斤是10两,而老早以前是16两,所以有&半斤八两&之说.那时的一斤和现在相同,但两要小一些.作者:柱子213考试用到的就学,不用的就不学.难怪找不着工作,还整天嚷嚷着社会不公.难道课本上教你怎么擦屁股?谁不会擦屁股的?生活中的常识,如果还要老师教的话,那也太白痴了吧.大三的学生,在她小时候全国一定是生活中默认用斤的吧?即使现在,北京菜场上的水果和菜还是论斤卖的.到于说不知道KG和G的换算,那去死了算了.现在一市斤是10两,而老早以前是16两,所以有&半斤八两&之说.作者:qzfa123我曾经见过一个大一的学生问过:武大郎是谁?作者:劳苦百姓读大学要知道这些吗?知道钱就行了,反正上&大学&就是交钱而已.作者:July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正如一些朋友说的,像石,斗这样的单位,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很多所谓常识,并不是一定要所有人都知道,我们国家过分强调知识的力量,而往往忽视了思想的力量;过分强调文化的细枝末节,而忽视了对问题本事的思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圣经》中有大量以色列度量衡单位。刚开始这并没有引起 的注意,反而这些一般中国人不熟悉的度量衡名字 认为会妨碍中国读者的阅读快感。但是 很快改变了看法:这些度量衡单位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宝贵的&基因&。他们的存在以奇特的方式验证了中东和全球文明的内在文化血缘关系。这是任何其他线索都无法替代的,这是由度量衡单位的特性决定的:它与政治无关,或者说关系很小,人人必须使用;它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并且也是一定会出现的文明产物;它与信誉直接相关,古代社会同时也是道德社会,度量衡单位有着严格性和稳定性,轻易不会改变。
认为对度量衡单位的研究将是本体系在未来最重要的一个课题。 在《圣经》中最经常出现的几个度量衡单位有重量单位:他连得、舍客勒、季拉;长度单位:肘、虎口、掌;容量单位:升、斗、歌珥等。 在 考察古代度量衡单位的时候,不应该把欧洲古国排除在外,尤其是英伦三岛这个保守的西方化石王国更应该是 的一个参照地区,因为 认为中东是&全球&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英国的度量衡单位发达而古老,并且他们也在全世界使用广泛,应该与古代中东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当然不排除在罗马帝国时代也有传入(但这个时期的传入实际上就没有意义了)。不过在漫长的历史中,各个地区的度量衡还是发生过一些变化。仅只在中国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就做过许多次改变,最大的一次恐怕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最近的一次是上个世纪中国与世界接轨。所以要找历代的度量衡单位并非易事。中国在改,中东也一样会有改变,所以此研究也应该是双向的。根据现有资料,初步对比如下: 有关长度: 古代常以人的身体长度为根据,中东如此,中国不能不如此,其实全球如此。《孔子家语》曰:&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一人高为一丈,故有&丈夫&之谓。 以色列&肘&就是一个身体单位。(cubit、cubitum elbow)肘尺,又叫腕尺,一种古代埃及或以色列的长度单位,自肘至中指端,约长等于18至22英寸。1英寸大约2.54厘米,换单位后&1肘&大约为46-56厘米。确实腕尺这一长度单位会在不同的地区有所变化,比如在高身材的白人种族和身材相对比较矮的黄种人那里的尺度会不一样。这或许就是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很可能:以色列&1肘& =(战国)2尺= 46厘米。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和&肘&本身的不确定性,已无法获得准确的数据了。后面大家将会发现,古代度量衡单位之间&2进位&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有人认为&1肘&等于&52厘米&。&肘&单位是否在古代发生过大的变动还是个疑问。 《圣经》中还有一个从人身体发展出来的单位:&虎口&,英语为&span&。这完全是个中国人同样使用的古老概念:&一扠(za)&--手掌全部打开后拇指尖与中指尖之间的最大距离。在官方正式使用场合&虎口&是个有具体固定尺寸的度量单位:1 span = 23厘米。中国的&1尺(战国)&恰好是&23厘米&!所以:以色列&1虎口&(1 span)=中国战国1尺。换句话说:以色列1肘= 2虎口=战国2尺。 以上中国长度单位与以色列古代单位的等同是不是偶然的呢?让 继续。 在古代中东地区(如古埃及和以色列),更小的另外一个长度单位是&掌宽&(hand、hand breadth),大约7.7厘米。中国的1(商代)尺恰好是15.8厘米, 完全有理由怀疑:2(以色列)掌宽= 1(商代)尺。 在 追溯中华民族源与中东人族源关系的同时,一位以色列裔的英国人拉尔夫也正在追溯英国远古与中东人(尤其是埃及人、实际上就是住在下埃及的以色列人)之间的联系。他在&考古风暴系列&《宇宙的设计师》一书中,从金字塔的设计讲到许多的度量衡单位,推算出希腊、古埃及和今天西方人使用的度量衡之间的换算关系有着神秘的联系。 中国许多的度量衡单位与国际通用单位间的换算单位多为整数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说明:全人类来自同一个文明体系。但有人会说,现代的度量衡单位才一百多年的历史, 觉得这只看到了表象,因为度量衡单位在当初的设置就会考虑到与世界各国的接轨问题,让每一个体系中的度量衡单位尽量可以整数换算应当是重要的一个考虑支点。另外,现代人使用的这些经过&科学&的方法测量出来的单位,古人们完全可能运用古朴的方法实际上也曾经获得过,比如&公尺&的来历。 现在的米制来自法国,&一米等於光在真空中时间在1/秒内所通过的距离&,相当于定义光速为米/秒。起源於法国1790年法国科学家鲍尔德等人建议&取北极到赤道通过巴黎子午线的长度的十万分之一作为单位&,之所以称呼为&米&,则是因为meter的缘故。 英国长度单位是&foot&,英尺,很明显最初这是一个自然尺度。英寸也是一个&自然&度量单位:来源于三个大麦粒的长度,约合2.54厘米。但1英尺却等于30.48厘米。基本上是个&整数&换算。中国的三尺恰好等于一米。 英国还有为&码&(yard)的长度单位,1码= 0.914米=中国清朝&2步&。 中英两国的长度单位会随着岁月而改变,所以它们今天的些微差异不能作为否定它们有共同文明渊源的证据。这方面还有更多例证。 中国古代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寻、仞、寸、扶、咫、尺、丈、跬、步、常、矢、筵、几、轨、雉、里、毫、厘&等。 双臂伸展后的长度为&庹&,传统说法是&1庹&大约合今天的&5市尺&。 中国还有一个长度单位叫&墨&也等于5尺。那么看来:1墨= 1庹?这是不是古代人由于语言的不同,来到中国后对同一种长度单位有不同的叫法引起的重复呢?存疑。 中国的度量衡多在商代后出现,战国比较纷繁,秦以后相对统一。 中国1寻= 8尺,与&步&接近。&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这看起来十分杂乱, 得到的基本数据是,1中国寻= 1米6。万里之外的英国也有一长度单位&英寻&(fath)。1英寻= 2码= 1.8米。英寻与中国寻之间仅差0.2米!他们是否在古代为同一起源呢? 另,1仞=周制8尺(约合1.8米),汉制为7尺,东汉末为5尺6寸。 上面几个单位,又都与中国古代的一个单位&引&接近。中国1引= 1.8米,实际上,1中国引= 1英国寻! 轨:车子两轮间的距离。有定制,为古八尺。后引申车轮过后的印痕为&轨&。这又是一个&寻&的翻版:1.8米。 中国的&步&是动态的的距离,英国的英尺(foot)实际上为静态一脚的长度,他们有本质上的差别。 中国1步= 1寻= 2跬。 &倍寻为常&,所以:1常=2寻。 古人明显在度量衡方面有以&2&进位的习惯,并且偶有以&5&进位的习惯,再然后是&8进位&,&10进位&似乎并不多见。这些度量衡单位上的进位习惯在以色列地区也一样,可视为全球有文化渊源的另一个例证。之所以多采取&2进位&是因为它最简单,选取&5进位&则是由于人手5指为最方便的计算工具。 扶:古代有&1指为寸,1扶4寸&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四指并拢的宽度为&1扶&。既然是四指并拢的宽度即为&扶&,那么很容易回忆起来上面的一个以色列单位:&掌宽&,他们是完全一样的。同时, 在英语词典上可以查到:1 span(掌宽)= 4英寸。换句话说:不仅中国&扶&=以色列&掌宽&,而且中国&指(宽)& =英国&英寸&! 1(以色列)掌宽= 7.7厘米;1(商代)尺= 15.8厘米;1英尺= 30.5厘米,完全可以说:1英尺= 2商代尺= 2 x 2掌宽! 长三丈、高一丈为&稚&。这真是个奇特的长度单位。 矢、筵、几,这几个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 没有查到。 想他们可能来自于生活,比如&筵&、&几&就有可能是古人坐在筵上、几旁得来的长度。古代中东人也是席地而坐的,他们与中国古代一样使用筵、几。他们的坐席筵几肯定有定制,会引申出固定的长度单位。这方面也可以考察今天依旧使用塌塌米的日本情况。 中国传统的市尺制恰好&3尺=1公尺&很耐人寻味。中国的2华里约等于1公里(1000米)也很神奇。 在度量衡单位中,长度单位应该是其中最早使用的一种,并且也应该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然后才是&量&和&衡&。古人最起码在5000年前就应该有比较固定的长度单位了,因为那个时候不仅天文很发达了,而且金字塔也已经出现,没有精确的长度单位是难以想象的。假如让 推测,长度单位至少应该早于7000年前出现才符合一个科学的解释。 重量单位: &他连得&(talent,又译&塔兰特&)是古代以色列人使用频率很高的重量单位。 1&他连得&约等于30公斤(kg)。1他连得= 3000&舍客勒&(shekels)。 从以色列的&他连得&可考证中国古代的&石&(念dan)单位与之的对应关系。 在中国战国时期(再早似乎没有该单位),1石= 30公斤。也就是说,1战国&石& = 1以色列&他连得&!换话说,中国的&石&(dan)就是以色列的&他连得&。但在其后的不同时期,该单位分量有所不同,或多或少都有,皆围绕30,000克。 两者发音也接近。中国的&石&本来念&shi&,为什么单单在度量衡上取名为&dan&很说明它的特性:因为古代这么重的单位不可能使用珍贵的金属做砝码,只能使用常见易得的石头(见图),但由于它原先发音(接近)&talent&,所以就把30公斤重的石头砝码按照中国人把外语中的名词通常最前或最后一个音节而简化的习惯就叫&石&(dan)了。假如 连读&talent&,就发现简读为&dan&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了:&t&&d&爆破音在发音中的互换本来就很常见,再加上&l&元音化倾向,所以转换为中国的&dan&毫不为怪。 舍客勒(shekels或shekalim):又可翻译为&谢克尔&,古以色列、巴比伦等地的重量或货币单位,标准的说法是&约为半盎司&。或者说:2舍客勒= 1盎司。 1盎司等于31克。战国时期(楚国)&1两&等于15.6克,所以1(以色列)舍克勒=(战国)1两!中国&两&的称呼很可能是&shekalim&最后一个音节&lim&的简称和变异。在古代语言不确定时期,由&林&转换为&两&很容易理解。 同时,由于&1战国釿&(31.5克)= 2战国两;所以,英国1盎司=战国(魏国)&1釿&(31.5克)! 这种全球度量衡的接近,尤其是相等,绝对不可等闲视之,是远古共同文化渊源的重要信息,几乎可以与人种基因等恒定因素同样看待。假如不是文化传承,怎么可能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不约而同?另外它们几乎全部出现于中国传统历史观中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前。 觉得中国的历史必须重新改写:承认至少从商朝开始中国已经与中东以色列等国有广泛的文化联系。中国学术界现在已经承认有一条&玉石之路&从中原大地一直通到新疆西域,时间为商朝。但是, 认为这依然是拘谨的,应该把范围再扩大,把时间再提前。 以色列1季拉(gerahs):约合0.78克。中国战国前后1两= 15.6克。 可以说:2&以色列&季拉=中国1/10两。实际上这个以色列&季拉&就相当与中国&1钱&的重量。中国1两= 10钱。但是 没有看到战国时期有&钱&单位的使用。 中国战国时期1斤=今天中国1市斤。1公斤= 2今天中国市斤。 1(东周)寽= 1战国斤= 2(东周)冢= 250克。 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斤两之间可以理解为8进位,半斤为一常用单位的话,半斤= 8两,1两= 3 x 8铢(楚国)。实际上有一个单位&釿&就是&8两&单位。古代中国16两为1斤,故:1斤= 2釿= 2 x 8两。 但10进位的整数也不缺乏:1镒(魏、韩) = 10釿(魏、韩)。 液量单位: 1(以色列)歌铒(measure)= 0.5品脱。《圣经》中有&二万歌珥&的说法。也就是说:20000歌珥=西方10000品脱。换句话说,1(英国)品脱= 2(以色列)歌铒1品脱= 0.5683l(公升,为避免与中国升混淆后面一律采用&l&替代&公升&)。1l = 2品脱。也就是说:1l = 2 x 2&歌珥&。
奇怪地发现这样一个对应:中国周制1斗= 2l。 也就是说:中国周制1斗= 2l!周制1斗= 2 x 2英国品脱。1周制斗= 2 x 2 x 2&歌珥&。 1l = 5周制升。1周制斗= 10周制升。 演变到现在中国传统依然使用的单位,1市斗= 10市升= 10l!这种恰好相等让人迷惑。考虑到古代计量工具的不严格,本节对比一般不计算小数点之后的单位。 《圣经》中以色列20000歌珥= 10000英国品脱= 5000l = 1000(周制)升= 100(周制)斗! 罢特(baths):古代以色列液量单位,今天约旦依然使用,一般翻译为&巴思&。体现了古代计量单位的原始性,取已有的物品为计量标准,为古代人一次洗澡水量也未可知,1罢特大约为37-40.546l。 战国1斛= 20l,也就是说,很可能:1罢特=战国2斛(按最大值)。
还发现一个整数:中国楚国1筲=今天的1l! 明清时期的1合= 100cc!对应关系基本整齐。 前面已说过:中国东周1斗= 1 seir。&seir&是个《圣经》常用地名,它如今作为液量和重量单位出现在印度, 相信这个计量单位一定首先出现于中东,然后才流传到印度,最后成为中国的量衡单位&斗&。 《圣经》中还有一个干量单位&伊法&(ephah)。1 ephah约等于1英国蒲式耳(bushel)。假如拿英国古老的&夸脱&(qt)来比较可能还有新发现。
觉得列举以上的例证已经足够引起人们对于远古全球文明交流的关注,更多更精深的工作还是留给专家吧, 的知识和方法只够抛砖引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这个事件我的记忆很清楚,有时候常常会想起搏杀的惨烈情形,庆幸自己当时做多,限于自己所处的布衣卑位,不可能全面了解情况,所以一直关注有关的报道,新浪上也有简要介绍,我这里有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如果有心人读完后,能对自己的投资有清醒的风险意识,那就不枉文章作者的苦心.顺便在此对作者表示敬意!聊一聊1995年“327”国债期货那场大撕杀。时间慢慢愈合了伤口,从最初的愤懑、长吁短叹到如今的心如止水,日已没有当时凭吊的意味而纯粹变成了一个历史日期。    一、国债期货原理    1、期货品种与现券品种  国债期货交易与现货(券)交易相对应,将财政部发行的流通中现券按照每三个月为1个期货品种,进行与现券相对应的期货交易。例如,财政部92年6月年利率9.50%发行的3年期国债(现券代号“923”)的到期日是日,到期兑付128.50元。现券市场上交易价格以该券截止到交易日内含的累加利息为价值中枢波动,例如,日,按照单利计算(简化计算)该券内含价值为123.75元。随着持券时间推移,现券价格水涨船高,直到现券到期日那天,现券市场价格完全等于该券到期财政部兑付值128.50元。在3年漫长的持券及现券交易过程中,国债期货按照每3个月为一个交割期,例如约定923券在1994年12月交割现券的,该期货代号“325”;约定1995年3月交割现券的,该期货代号“327”;约定1995年6月交割现券的,期货代号“327”。“327”品种特殊,期货交割日就是现券到期日。    2、期货与现券之间套期保值原理  在期货交易中,理论上是套期保值交易,交易双方不会在期货到期日那天真的去交割,而是在到期日通过反向交易平仓了事,免去交割麻烦。套期保值举例:今天,日,“923”现券价格是123元,“326”期货(1995年3月到期)价格居然是128元,大大超过合理的持券利息;于是,我今天在现券市场按照123元买入“923”券,在期货市场按128元价格卖出“326”期货,现、期之间买卖价差5元;在空头价差套利压力下,“326”价格如果下跌,我在期货市场上空头平仓获利;“326”价格如果上涨,空头持券到期货到期日,按照当初卖出“326”的价格128元交割给多头,空头套期保值交割后,3个月内得到价差5元。    3、期货交易规定  国债期货交易数量按“口”交易,一“口”期货对应2万元面值的现券。价格按100元面值的现券,其期货价格是XXX元来表示。每一口保证金5百元。2万/=40倍,相当于在期货交易每投入1元钱,可以放大为购买40元倍的现券。倒过来,5百/2万=2.5%,保证金是期货的2.5%,期货价格每变动2.5%就是一个保证金的数目,即:以100元面值为价格基础的国债期货,价格每变动2.5元,赢的一方保证金翻1倍,输的一方保证金输得精光,一分不剩。    二、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的特殊现象    1、国债现货由冷渐热  国债在我国业界最初是被作为金融工具而不是投资工具使用的。我国早期国债发行通过行政渠道,90年代引入市场化发行,创造“承购包销团”制度,金融机构涌入国债发行市场,国债成为金融工具。(我能逃出国企财务处的魔爪,盲流到证券公司干回本专业的敲门砖,就是靠寄了一篇国债发行市场研究的豆腐块给证券公司老总,立刻被赏识,邀请我到证券公司国债部上班。我当时在豆腐块还提到,国债作为金融工具使用,改革步子应当迈得更大一些,允许商业银行将国债当做现金存到中央银行作为“二线准备金”使用,事过境迁,在当时银根紧缩的宏观调控背景下,该举动是放松银根,这项改革建议是否可接受,值得商榷。)国债热起来了。    2、“卖空”——94年的现券市场  中央紧缩银根后,市场上资金吃紧,国债被借贷市场赋予新的用法,现券“做空”。现券“做空”分三步,第一步,金融机构之间互相借券,借方向出借方付一笔现券手续费,把“承购包销团”或财政系统保管的滞销国债的现券借出来,约定一定时间后原券奉还;第二步,“卖空”后贷出资金,借方通过业务渠道将借来的国债现券卖出去,甚至打折卖,银行是主要买家。获得现金后以市场高息贷出。第三步,收贷、买券、还券,流程结束。这一“卖空”流程,收贷、还券是“惊险一跃”,事后在收贷、还券上纠纷不断。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卷入这一规避国家紧缩银根利率管制的交易活动。    我在研究现券交易中发现一个分割市场的价差现象,上交所的国债价格与场外分割的市场间往往存在价格差,有时候场外高于场内,有时候场内高于场外,只要价格差存在,套利就存在,从1994年开始,上交所的现券价格引起市场注意,开始成为现券场外交易指导价格。    3、“逼空”——1994年的期货市场  1994年底,上交所国债期货爆发第一次“314逼空”事件,国债期货价格与现券价格的价格差也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价格差就有套利,市场也应当看到套利空间,可是“逼空”为什么会存在呢?在北京证券交易中心组织的一次国债期货培训班上,我听了中经开上海交易部徐经理女士的讲课,明白了期货“逼空”原理。    首先,徐老师解释道,以“势”取胜,“造势”就赢。接着解释道,“势”在多方,原理是多方可以交得出来的钱可比空方可以交得出来的券,要多得多。多方挟钱势,狂卷拉高期货价格,赶在期货到期空头要交券前就把空头拉爆,逼其离场;爆仓空头被迫平仓离场之时,操作上就是买多平仓,又加剧了多头拉升气势,人有多大胆,钱有多高产!多头有钱,空头也有钱,要是空头死追不放手,保证金追得上怎么办?不怕,多头可以不计价格地把货吃进来,等到现券交割的那一天,市场上根本没那么多可供交割的券!    疯狂的多头!    空头能交得出来的券,总量是有限的,多头交得出来的钱,总量是无可限量的,交易双方多空地位先天性不平等。交易所并不是不明白“逼空”原理,防范“逼空”做出一些限制措施,一是混合交券制度,例如交割的是923券,空头可以用925券来代替,在交割这一天,上交所公布各券种的换算比例,实施混合交券,防止“逼空”。二是最高仓位制度,防止市场仓位(交割量)超出已发行现券的实际数量。例如,上交所开给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万国和中经开两家的最高仓位分别都是50万口,这意味着多空对搏的双方如果都遵守交易所的规矩,双方即使50万口全部交割,这两家之间交割的现券不过100亿的面值而已,而流通在外的现券有数千亿!况且,财政部陆续发行新国债,按照上交所混合交券制度,空头拿新发行国债来交割足矣。    4、保值帖补率    加上套期保值率以后,期货价格的中枢线失去了现货价格的牵制,因为现货的到期兑付值按照约定利率兑付外,还加上一块保值贴补率,现在谁也搞不明白现货的到期兑付值,就搞不明白期货价格的中枢了。    没有保值帖补率这个变数,国债期货价格盯住现券的内含价值,期货价格偏离现券价值,套利就出现,越是“逼空”,期货价格偏离现券价值越远,套利空间越大。多头有多头的理由,空头有空头的理由,空头如果捱到了交割日真的把券交出来,疯狂“逼空”的多头可就傻了,真的要“疯狂跳楼”了。市场套利是市场均衡的自动平衡器。可是现在,谁也不知道现券的内在价值了,期货价格从此成了纯粹堵点数压大小那般的赌博,堵一堵现券加上保值贴补率以后,兑付值是多少。注意,期货价格每变动2.5元,保证金则变动1倍或一扫而光。1994年底,第一次“314逼空”事件后,股票市场的游资发现了期货的奥妙,游资退出股票涌入国债期货。    每月公布一次的保值贴补率成为国债期货市场上最为重要的价格变动指标,从而使我国的国债期货由利率期货演变成一种不完全的通货膨胀期货。于是,国债期货交易成了保值贴补率的“竞猜游戏”,交易者利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推算保贴率,而依据据称来自财政部的“消息”影响市场也成了多空孤注一掷的筹码。不过,即使加上保值贴补率,现券的多头(现货持券)在期货市场做空头(期货卖券)的套期保值机制仍然存在。市场在多头与空头之间自动平衡。    三、日    1、春节后多空对峙    1995年,这年春节过完,交易所开门,国债期货气氛不对。原先在市场上,多空双方都在打差价投机,期货价格随着保值贴补率的预期变化而变化,总体价格上扬,在振幅波动中缓慢上扬,多空阵营不明显。春节后,在“327”上多空出现胶着战,上方空方压单之巨,长长长的一排,把电脑屏幕排满,几乎装不下;下方多方堆单,与空方单子长度一样长,电脑屏幕块排不下了。多空单子价格相差0.01元,比方,多方堆单价格是128.00元,空方压单价格是128.01元。在2月23日之前,“327”多空一直对峙胶着,大眼瞪小眼,“327”价格不涨不跌,足足两三个星期之久。市场传言,空头是万国,多头是中经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327”这是怎么了?期货价格分歧是在补值贴补率预期上的分歧,可是,保值贴补率预期并无变化呀,从宏观经济指标是可以测算得出来的。多空这是怎么了?    2、923券加息传闻    市场传言,财政部拟对1995年6月到期的923券补贴利息,在原有9.5%票面利率上,在预期12%-15%保值贴补率上,财政部将另外单独给923券加息。我一笑了之,认为这是多头借助其财政部背景散布的谣言。政府是多么严肃的公信力,岂有开朝三暮四朝令夕改的玩笑,政权公信力不可儿戏,全天下哪听过儿子(中经开)炒期货,当官的老爸(财政部)可以拿国家公器给儿子帮忙的道理!327国债应该在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补贴率,每百元债券到期应兑付132元。与当时的银行存款利息和通货膨胀率相比,“327”的回报太低了。于是有市场传闻,财政部可能要提高“327”的利率,到时会以148元的面值兑付。    但上海三大证券公司之一万国证券的总裁管金生不这样看,他认为高层正狠抓宏观调控,财政部不会再从国库里割肉往外掏出16亿元来补贴327国债。“327”多空开仓量太大了!按照交易所惯例,交易所极可能协调多空双方安排协议平仓(减仓)。看这场好戏如何收场。    3、923券加息证实    鲁迅说过,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日早晨,我亦如往常匆匆赶到公司上班,打卡,坐下,拿起当天证券报——财政部对923券加息!——昏倒!天变黑了!呆了!欲哭无泪。不记得直到开盘前做了些什么,一句话:死定了!开盘,跳空高开10元!(“327”前一天收盘价多少,当天开盘价多少,跳空高开多少,记不清了,这里胡编一个。)10元是什么概念?空头被打穿了四轮。这样说,假设在昨天的收盘价上空头投入1000万元保证金做空,在日的开盘价,空头输光1000万元不算,还要倒欠3000万元(账户透支)!这是怎么啦?怎么啦?不理解。财政部参与操纵价格,怎么玩?怎么玩!是在跟市场判断玩,还是跟权力玩!    大户室一片死寂,大款们面如死灰,哀莫大于心死。按照财政部给923券加息2.24%的做法,923券内在价值巨变,计算下来因财政部一纸加息923兑付值多出8.22元(8.22/2.5=3.3倍期货回报),空头预期完全崩溃,向多头全面缴械投降,市场参与者将彻底失去理性,期货价格无再有空头来维持平衡,中经开徐老师说得对,“人有多大胆,钱有多高产”,“327”价格要飞上天。    国债期货收盘时间比股票收盘时间要晚,4点半收盘,“327”价格单边上扬,下午开盘后获利盘回吐,价格有所下行,临收盘前,“327”价格又飙上去了,接近全天交易的最高价!戏剧性一幕出现了。16时22分13秒,目瞪口呆,空头砸出1056万口卖单,把价位从151.30打到147.50元,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屏幕上,最后8分钟的图形是个直陡陡的悬崖。    后面的故事世人尽知,万国倒下了,中经开依然活得滋润,直到2002年被清盘。4、“327”事件悬疑    后来据有关部门调查,中经开是2月9日进场直到2月23日“327”事件时一直做多。对2月9日入场做多的中经开,据说调查组同样进行了“为何做多”的质询,但每个明眼人从背景中皆看得出问题:当时中经开的董事长刚从财政部副部长的位置退下,总经理则是财政部综合司司长。中经开选择2月9日入场做多,据透露,当时贴息的方案已制订完毕。    至今仍有人在质疑财政部为何在此时要加息呢?显然这里面定有鲜为人知的内幕,历史终究会解开这一谜团的。    四、我的“327”之痛    “327”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几个月了,彷徨流浪在北京街头,工作无着,积蓄全无,房租拖欠,拽着最后的5毛钱,花4毛钱买包子吃下3天里的一顿饭,好有力气走路,留1毛钱坐上公共汽车到同学那里借路费,我想好了,我要回家。家乡,我从小干农活的那片水田还在吗?在江边种菜的洲园还好吗?离家多年,在北京城落个一败涂地,回了家,农活还能干得来吧?我记起来了,我会种水稻,也会种菜,也曾养过几只鸡几只鸭。我要回家,回到我家乡的土地上务农。    天边飘过故乡的云  它不停的向我召唤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别再四处飘泊    踏著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麽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吹来故乡泥土的芳香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飘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郝思嘉父亲曾经对她说过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公斤等于多少千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