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目前我国一些名族地区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事件,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我国的名

论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社会心理氛围的调控
聚焦命中&& 转第条
显示法宝之窗
隐藏相关资料
【期刊名称】
论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社会心理氛围的调控
【英文标题】 On Adjustment and Control of Socio-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Violent Terrorist Event
【作者】 ,
【作者单位】 ,
【中文关键词】 ,,
【英文关键词】 violent terror, socio-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adjustment and control
【文章编码】 (7-08【文献标识码】 A
【期刊年份】 【期号】 5
【页码】 87
【摘要】 恐怖犯罪的发生与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国际形势、历史遗留问题等多种因素有关。反恐怖策略固然需要重视对暴力恐怖犯罪的打击,但更要重视营造健康的社会心理氛围,降低既定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从一般预防的层面减少恐怖犯罪发生的机率。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社会心理氛围的调控要注意反恐宣传、社会控制与心理引导等问题。
【英文摘要】 The occurrence of terrorist crimes is relevant to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specif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urroundings,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as well as historical problems. In decision of anti-terrorism strategies, we need to focus on striking violent terrorist crimes, however, the more important measures which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is to build healthy socio-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which can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the given circumstances related to terrorist events and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terrorist crimes from the aspect of general prevention. As for adjustment and control of socio-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after occurrence of terrorist event, the author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ti-terrorism propaganda, social control as well as psychological guidance, etc.
【全文】【】 &&&&
  反恐怖是当前暴力恐怖犯罪频发情势下的一种政治的、社会的以及司法的必然应对。反恐怖无论是体现为司法打击的形式,还是武力解决的方式,都可以被称为“反恐怖战争”。作为反恐怖战争,是需要讲究策略与方法的。根据对暴力恐怖犯罪形成原因的认识,恐怖犯罪的发生与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国际形势、历史遗留问题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客观的环境因素提供了恐怖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基础,而个体之所以受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与特殊的社会心理氛围、个体的认知倾向性以及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诸如委屈、愤怒等各种消极情绪有关。因此,反恐怖战争策略中固然要重视对暴力恐怖犯罪的打击,通过打击已然犯罪来震慑那些潜在的犯罪人,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营造健康的社会心理氛围,降低既定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从一般预防的层面减少恐怖犯罪发生的机率。为了实现对暴力恐怖犯罪一般预防的目标,政府各个部门必须有机配合,逐步改善易于滋生恐怖犯罪的社会基础及心理基础。当前,频繁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使民族关系更加紧张,群众之间相互戒备,在这种情况下,在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同时兼顾到最大化的克服消极的社会心理影响,是预防暴力恐怖犯罪严重化必须要追求的效益目标。本文主要从反恐宣传、社会控制与心理引导等方面讨论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社会心理氛围的调节与控制。
  一、减少反恐中的过度宣传现象
  (一)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对事件以及反恐怖行为的过度宣传
  2014年云南昆明“3?01”事件发生后,我国媒体对与恐怖犯罪相关的事件以及对反恐怖行动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表一所示是自“3?01”事件发生以来有关反恐宣传的新闻报道数量。[1]从表一中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3?01”事件发生后,媒体对与暴力恐怖相关的事件的报道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尤其是“4?30”乌鲁木齐火车南站爆炸案等一
  系列暴力恐怖袭击案件发生后,在5月6日至6月7日一个月的时间内,新闻报道呈现轰炸式的局面。
  表1“3.01”事件前后网络媒体报道的数量
  ┌───────────────────┬───────────────────┐
  │日-日    │日-日    │
  ├────────┬──────────┼────────┬──────────┤
  │计数期间(/10天 │新闻报道数量(条) │计数期间(10天)│新闻报道数量(条) │
  │)     │       │      │       │
  ├────────┼──────────┼────────┼──────────┤
  │1.05-1.15   │494       │3.01-3.11   │25100      │
  ├────────┼──────────┼────────┼──────────┤
  │1.16-1.26   │452       │3.12-3.22   │1030      │
  ├────────┼──────────┼────────┼──────────┤
  │1.27-2.06   │189       │3.23-4.02   │670       │
  ├────────┼──────────┼────────┼──────────┤
  │2.07-2.17   │219       │4.03-4.13   │1320      │
  ├────────┼──────────┼────────┼──────────┤
  │2.18-2.28   │308       │4.14-4.24   │1750      │
  ├────────┼──────────┼────────┼──────────┤
  │总计    │1710      │4.25-5.05   │1710      │
  ├────────┼──────────┼────────┼──────────┤
  │      │       │5.06-5.16   │58200      │
  ├────────┼──────────┼────────┼──────────┤
  │      │       │5.17-5.27   │45700      │
  ├────────┼──────────┼────────┼──────────┤
  │      │       │5.28-6.07   │11100      │
  ├────────┼──────────┼────────┼──────────┤
  │      │       │6.08-6.18   │2060      │
  ├────────┼──────────┼────────┼──────────┤
  │      │       │总计    │214000     │
  ├────────┼──────────┼────────┼──────────┤
  │平均每10天条目数│342       │      │2140      │
  ├────────┴──────────┴────────┴──────────┤
  │合计:15710条                       │
  └───────────────────────────────────────┘
  根据表2所示,从主要的报道媒体看,人民网、中国警察网、环球网等官方媒体报道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每天也平均有一条以上,表示出对恐怖犯罪及反恐怖行为的持续关注。而新浪、网易等用户数童最大的公共网络平台则每天至少有上百条的新闻。表2报道媒体的种类和数量[2] {1}
  ┌──────────────────┬─────────────────┐
  │互联网新闻媒体        │报道数量(/条)       │
  ├──────────────────┼─────────────────┤
  │新华网          │1070          │
  ├──────────────────┼─────────────────┤
  │人民网          │65           │
  ├──────────────────┼─────────────────┤
  │中新网          │828           │
  ├──────────────────┼─────────────────┤
  │新浪           │7200          │
  ├──────────────────┼─────────────────┤
  │凤凰           │330           │
  ├──────────────────┼─────────────────┤
  │网易           │14300           │
  ├──────────────────┼─────────────────┤
  │中国平安网         │109           │
  ├──────────────────┼─────────────────┤
  │法制网          │320           │
  ├──────────────────┼─────────────────┤
  │中国警察网         │89           │
  ├──────────────────┼─────────────────┤
  │环球网          │67           │
  ├──────────────────┼─────────────────┤
  │搜狐网          │430           │
  ├──────────────────┼─────────────────┤
  │腾讯网          │388           │
  ├──────────────────┼─────────────────┤
  │中国日报          │265           │
  └──────────────────┴─────────────────┘
  (二)过度宣传易产生负面社会心理影响
  当我们采用不同的关键词,针对日以来发生的暴恐事件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进行广泛搜索时,发现对每起案件报道的内容主要包括针对暴恐案件本身的报道和之后反馈与跟进报道:(1)针对案件本身的报道包括案件发生的具体细节、公安的侦办情况、伤员的救治情况、国际国内对暴恐行为的谴责和民众对逝者的哀悼等;(2)之后的跟进反馈报道主要包括各地采取的反恐演练、民众在遭遇暴恐事件时的应对和自救措施以及政府部门(主要包括公安部、交通部、外交部、国防部)、最高法和最高检对反恐机制和反恐法律的相关报道等。虽然报道本身具有客观性,但对案件血腥现场的细节曝光和反恐行动的过度宣传却对整个社会产生很多负面心理效应。
  首先,轰炸式和轮番式的新闻报道,打开电视和网络随时可以看到的反恐宣传,以及刻意制造的“反恐战争”的现象,加深了民众对恐怖犯罪严重化的认识,民众的安全感急剧降低。
  这种密集的新闻报道在近几年来主要发生于汶川大地震、动车相撞事件以及马航飞机失联事件等巨大的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这些报道总体上是具有正能量的,可以唤醒人们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的意识;此外,这些事件一般是一过性的,不会对观众产生危及自身安全的过度的联想。而暴力恐怖事件本身如同其他犯罪现象一样,既然有了开始,就已然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毒瘤,会在较长的时间相伴而生。作为一国政府或执政党,为了实现和平,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打击、控制此类犯罪现象,但完全阻断似乎是难以实现的。人们基于朴素的认知,以及这些年新闻媒体对国际国内恐怖主义及其行为的报道,能够认识到恐怖犯罪的现实危害及其难以预测性,因此,每当看到恐怖事件的发生,对生存环境的不安全感就会有所增长。对恐怖事件的持续报道,自然会不断增加人们的不安全感。
  “3?01”事件发生后,媒体对恐怖事件的过度关注,主要是由于该事件本身具有的特点。事实上,该事件相对于之前在新疆发生的一系列的暴力恐怖案件来说,并不是行为最恶劣、危害最严重的。之所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就在于“3?01”事件发
  生在无显著政治影响的昆明,并且针对的是普通民众,尤其事件发生的地点是人们经常出行的公共场所。该事件由于空间因素与对象因素的平凡性特点,极易让民众产生“我也可能成为事件受害者”的联想,在此基础上,媒体对该事件的特点也进行大肆渲染,无疑会强化民众的这种将被害人泛化的认知,增强民众的不安全感与焦虑感。
  其次,对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中,离不开对暴恐分子身份的描述,而身份描述中必不可少地要突出他们是维吾尔族人。这种现象已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多网民的谴责。不管怎样,将暴力恐怖事件与维吾尔族联系起来的新闻报告产生的消极社会影响是难以迅速消除的。其消极心理效应的主要表现,是公众易将对少数恐怖分子的恐惧与仇视投射至与恐怖分子相关联的民族或宗教之上,从而形成不同民族群众之间的对立与仇恨情绪。
  一个人可以有多种身份,性别身份、工作身份、家庭角色身份、民族身份、宗教身份等。但在恐怖事件发生时,人们首先联想到的身份不是其他身份,而是民族身份或宗教身份,这种隐性认知的形成,是长期以来媒体宣传中将“新疆”、“东突”、“维吾尔族”等作为关键词同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因而产生复述效果的结果。值得肯定的是,在新疆生活工作的各民族群众对暴力恐怖事件有相对平和的心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疆独”分子在新疆频繁制造各种事端,残酷杀害汉族干部群众以及一部分维吾尔族干部,尤其是日在乌鲁木齐发生的群体性暴力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身伤害等危害后果。但是,我们在新疆调研期间,发现绝大多数汉族群众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众均相信暴力恐怖分子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与维吾尔族没有必然的联系,各族群众之间虽然有了一些隔阂,但仍然可以和平共处。新疆各族群众对暴力恐怖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对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与共同性的深刻认知有直接的关系。内地的汉族群众,与维吾尔族群众少有接触^除了维吾尔族人经营的餐饮、小摊小贩等外,更为常见的接触形式,便是来自新闻媒体了。而媒体密集性的关于恐怖事件的报道,无疑是促使群众在意识中建立了维吾尔族人易成为恐怖分子的认知连接。而生活在新疆的各族群众,与其他民族的群众有直接的、深入的接触,人们已经形成了对其他民族群众的正确的身份认知,即他们和自己一样,具有公民身份、家庭身份、职业身份、性别身份等,基于共同的身份认知,相互之间可以和睦相处,互有往来。即使发生了极端的暴力恐怖事件,维吾尔族群众也会和汉族群众一起谴责那些受到极端思想影响的恐怖分子。
  第三,对暴力恐怖事件的过度宣传,对于公众来说,形成的认知是恐怖事件越来越严重,政府无力控制这种局面。在当前社会心理环境下,公众对政府在很多方面的表现是难以形成信任感的,例如腐败现象、重复建设、食品卫生领域等诸多不诚信及唯利是图的现象,确实在人们的每日生活中不断上演。当恐怖犯罪成为关键词不断出现时,会与其他负面社会现象叠加起来,使公众形成政府无力感的认识。如果政府是无力的,则个人就会采取各种自我保护措施或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是暴力恐怖事件宣传的正效应,即唤醒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紧急事件发生时的应对能力。而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在心理上的焦虑感必然会增强,主观幸福感下降;同时,不同民族的群众相互之间易形成戒备与相互防范意识。更为严重的是,经由这种社会心理的刺激,民族意识会呈现恶性发展,其带来的危害使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具体地说,当某个民族作为整体成为整个社会的对立面时,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生存现状就会重新审视,认识到本民族的既存现实是由主体民族的不公正对待而造成的。在这种认知的影响下,就会更进一步地激发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与自尊意识,以及对主体民族的强烈仇恨。在这种共同的认识与情感的影响之下,民族成员更易形成一定的向心力,形成了恐怖主义组织赖以形成的群众基础。一般来说,民族意识发生恶变的民族,往往是一国之中的弱小民族,也即少数民族。
  (三)过度宣传有可能促使恐怖活动升级
  在当前恐怖活动肆虐的情形下,政府有必要采取高压态势,提高反恐怖的力度,表明对恐怖活动的高度重视以及反恐怖的决心。只是在提高反恐怖力度的过程中,要注意宣传策略上的适度性。反恐怖力度主要应当体现在实际的打击恐怖犯罪的过程中,而不是体现在媒体的宣传中。2014年“3?01”事件发生后,反恐怖行为的宣传在各种媒体中反复呈现,如各地公安机关组建反恐特侦队,组织进行反恐演练,新疆警察配备枪支、防弹服等。然而,与此
  同时,新疆的重大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更为频繁密集。从现象上看,反恐怖力度增强,并没有起到抑制恐怖犯罪发生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对反恐怖力度增强的过度舆论宣传,反而有可能促使恐怖活动升级。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1.东突恐怖组织一直在新疆等地有潜伏性的活动,他们在等待时机,确切地说是寻找借口鼓动那些受影响的人实施暴恐袭击;另一方面,在策略层面上,暴力恐怖组织也需要通过行为来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增加组织的凝聚力。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原因,政府通过媒体展现出的高打压态势,都可能成为组织者倡导采取暴力恐怖行动的最佳借口。
  美国学者杰罗尔德?波斯特(Post, 1990)认为,个体成为恐怖分子的动机中,包括了成为恐怖组织的一员以及有机会实施恐怖主义行为。加入恐怖组织会给他们一种“革命英雄主义”感和先前在生活中失去的妄自尊大。因此,那些在组织里以行动为宗旨的领导人比提倡审慎和中庸的领导人会具有更重要的位置。{1}美国参加过二战的历史学家扎瓦德尼(Zawodny, 1978)根据他对二战期间地下抵抗组织的观察,推断地下组织行动决策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组织内的心理氛围,而不是外界现实。对以行动为宗旨的恐怖分子而言,如果长期没有行动,就会产生极端的压抑感。对这样的成员而言,没有行动的组织就表明其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只要有实际的恐怖行动,这些成员会重新肯定组织的目标而缓解组织的压力。因此,他认为,恐怖主义组织需要通过实施恐怖主义行为来证明存在的合理性。{2}
  2.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当群体处于外界的压力下,在遇到外来的威胁时,群体的凝聚力会提高。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厄斯(1962)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迈厄斯组织了几个三人一组的步枪射击组。有些组参加竞争,有些组不参加竞争。结果是,参加竞争的组(面临着输给其他组的可能性)比不参加竞争的组结合得更紧密,成员之间彼此吸引,相互合作,亲密宽容。{3}对于有些平时处于松散状态或存在感不强的暴力恐怖组织来说,当外界压力增大,尤其是这种压力是直接针对他们的组织及其行为时,组织的凝聚力会迅速增强,群体心理气氛会有较大的变化,对政府的仇恨等情绪性因素就成了主导他们行为的心理动因。
  3.一些有着不公平感或挫折感的个体,面对这种反恐怖态势,会消极选择其中的某些特征,如反恐怖似乎主要针对的是维吾尔族人,重点区域是新疆,他们会将其中的关键词推论到自己身上,从而强化了
  ??????尊敬的用户,您好:请后查看全部内容;如果您还不是用户,请申请免费试用或致电400-810-8266成为法宝用户。谢谢!您也可通过进行单篇购买,支付成功后即可立即查看本篇内容。
【注释】 &&&&&&&&&&&&&&&&&&&&&&&&&&&&&&&&&&&&&&&&&&&&&&&&&&&&&&&&&&&&&&&&&&&&&&&&&&&&&&&&&&&&&&&&&&&&&&&&&&&&
【参考文献】 {1} POST J.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errorist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y: Implications for a Differentiated Antiterrorist Policy [J]. Terrorism,1990, Vol.13, No.1:65-71.
  {2}ZAWODNY J K.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Problems and the Sources of Tension of Terrorist Movemens as Catalysts of Violence [J]. Terrorism,1978, Vol.1, No.3/4,:277-285.
  {3}[美]克特? W.巴克.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4}张金平.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策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
  {5}刘仁文.刑事法治视野下的社会稳定与反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陈瑛,辛勤.沙漠下的蚯蚓――新疆破获一起民族分裂暴力恐怖组织案纪实[J].国家安全通讯,2003,(8):7-9.
  {7}赵桂芬,毕惜茜,翟金鹏,毛欣娟.新疆暴力恐怖犯罪组织形成的社会心理原因及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0-57.
  {8}云南昆明火车站301暴恐事件舆情分析[EB/OL].新浪网,()[], .cn/s/blog_6eecgn.html.
&北大法宝:()专业提供法律信息、法学知识和法律软件领域各类解决方案,是全国目前数据最丰富、内容最权威、功能最强、更新最快、用户最多的综合法律信息平台。北大法宝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欢迎。法宝快讯:&&&&
本篇【】 &&&&&&关注法宝动态:&
法宝联想【相似文献】  王平&《法学杂志》&2007年&第4期& 陈承堂&《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9期& 邢会强&《法学》&2003年&第10期& 郝铁川&《东方法学》&2009年&第2期& 张德峰&《政法论坛》&2009年&第2期& 朱一飞&《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3期& 邢会强&《法学》&2004年&第7期& 肖元真
赵喜萌&《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张辉&《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史际春;肖竹&《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论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社会心理氛围的调控
聚焦命中&& 转第条
显示法宝之窗
隐藏相关资料
【期刊名称】
论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社会心理氛围的调控
【英文标题】 On Adjustment and Control of Socio-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After the Occurrence of Violent Terrorist Event
【作者】 ,
【作者单位】 ,
【中文关键词】 ,,
【英文关键词】 violent terror, socio-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adjustment and control
【文章编码】 (7-08【文献标识码】 A
【期刊年份】 【期号】 5
【页码】 87
【摘要】 恐怖犯罪的发生与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国际形势、历史遗留问题等多种因素有关。反恐怖策略固然需要重视对暴力恐怖犯罪的打击,但更要重视营造健康的社会心理氛围,降低既定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从一般预防的层面减少恐怖犯罪发生的机率。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社会心理氛围的调控要注意反恐宣传、社会控制与心理引导等问题。
【英文摘要】 The occurrence of terrorist crimes is relevant to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specif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urroundings,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as well as historical problems. In decision of anti-terrorism strategies, we need to focus on striking violent terrorist crimes, however, the more important measures which 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is to build healthy socio-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which can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caused by the given circumstances related to terrorist events and decrease the incidence of terrorist crimes from the aspect of general prevention. As for adjustment and control of socio-psychological atmosphere after occurrence of terrorist event, the author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nti-terrorism propaganda, social control as well as psychological guidance, etc.
【全文】【】 &&&&
  反恐怖是当前暴力恐怖犯罪频发情势下的一种政治的、社会的以及司法的必然应对。反恐怖无论是体现为司法打击的形式,还是武力解决的方式,都可以被称为“反恐怖战争”。作为反恐怖战争,是需要讲究策略与方法的。根据对暴力恐怖犯罪形成原因的认识,恐怖犯罪的发生与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国际形势、历史遗留问题等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客观的环境因素提供了恐怖犯罪心理形成的社会基础,而个体之所以受这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与特殊的社会心理氛围、个体的认知倾向性以及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诸如委屈、愤怒等各种消极情绪有关。因此,反恐怖战争策略中固然要重视对暴力恐怖犯罪的打击,通过打击已然犯罪来震慑那些潜在的犯罪人,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营造健康的社会心理氛围,降低既定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从一般预防的层面减少恐怖犯罪发生的机率。为了实现对暴力恐怖犯罪一般预防的目标,政府各个部门必须有机配合,逐步改善易于滋生恐怖犯罪的社会基础及心理基础。当前,频繁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使民族关系更加紧张,群众之间相互戒备,在这种情况下,在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同时兼顾到最大化的克服消极的社会心理影响,是预防暴力恐怖犯罪严重化必须要追求的效益目标。本文主要从反恐宣传、社会控制与心理引导等方面讨论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社会心理氛围的调节与控制。
  一、减少反恐中的过度宣传现象
  (一)暴力恐怖事件发生后对事件以及反恐怖行为的过度宣传
  2014年云南昆明“3?01”事件发生后,我国媒体对与恐怖犯罪相关的事件以及对反恐怖行动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表一所示是自“3?01”事件发生以来有关反恐宣传的新闻报道数量。[1]从表一中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3?01”事件发生后,媒体对与暴力恐怖相关的事件的报道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尤其是“4?30”乌鲁木齐火车南站爆炸案等一
  系列暴力恐怖袭击案件发生后,在5月6日至6月7日一个月的时间内,新闻报道呈现轰炸式的局面。
  表1“3.01”事件前后网络媒体报道的数量
  ┌───────────────────┬───────────────────┐
  │日-日    │日-日    │
  ├────────┬──────────┼────────┬──────────┤
  │计数期间(/10天 │新闻报道数量(条) │计数期间(10天)│新闻报道数量(条) │
  │)     │       │      │       │
  ├────────┼──────────┼────────┼──────────┤
  │1.05-1.15   │494       │3.01-3.11   │25100      │
  ├────────┼──────────┼────────┼──────────┤
  │1.16-1.26   │452       │3.12-3.22   │1030      │
  ├────────┼──────────┼────────┼──────────┤
  │1.27-2.06   │189       │3.23-4.02   │670       │
  ├────────┼──────────┼────────┼──────────┤
  │2.07-2.17   │219       │4.03-4.13   │1320      │
  ├────────┼──────────┼────────┼──────────┤
  │2.18-2.28   │308       │4.14-4.24   │1750      │
  ├────────┼──────────┼────────┼──────────┤
  │总计    │1710      │4.25-5.05   │1710      │
  ├────────┼──────────┼────────┼──────────┤
  │      │       │5.06-5.16   │58200      │
  ├────────┼──────────┼────────┼──────────┤
  │      │       │5.17-5.27   │45700      │
  ├────────┼──────────┼────────┼──────────┤
  │      │       │5.28-6.07   │11100      │
  ├────────┼──────────┼────────┼──────────┤
  │      │       │6.08-6.18   │2060      │
  ├────────┼──────────┼────────┼──────────┤
  │      │       │总计    │214000     │
  ├────────┼──────────┼────────┼──────────┤
  │平均每10天条目数│342       │      │2140      │
  ├────────┴──────────┴────────┴──────────┤
  │合计:15710条                       │
  └───────────────────────────────────────┘
  根据表2所示,从主要的报道媒体看,人民网、中国警察网、环球网等官方媒体报道的数量相对较少,但每天也平均有一条以上,表示出对恐怖犯罪及反恐怖行为的持续关注。而新浪、网易等用户数童最大的公共网络平台则每天至少有上百条的新闻。表2报道媒体的种类和数量[2] {1}
  ┌──────────────────┬─────────────────┐
  │互联网新闻媒体        │报道数量(/条)       │
  ├──────────────────┼─────────────────┤
  │新华网          │1070          │
  ├──────────────────┼─────────────────┤
  │人民网          │65           │
  ├──────────────────┼─────────────────┤
  │中新网          │828           │
  ├──────────────────┼─────────────────┤
  │新浪           │7200          │
  ├──────────────────┼─────────────────┤
  │凤凰           │330           │
  ├──────────────────┼─────────────────┤
  │网易           │14300           │
  ├──────────────────┼─────────────────┤
  │中国平安网         │109           │
  ├──────────────────┼─────────────────┤
  │法制网          │320           │
  ├──────────────────┼─────────────────┤
  │中国警察网         │89           │
  ├──────────────────┼─────────────────┤
  │环球网          │67           │
  ├──────────────────┼─────────────────┤
  │搜狐网          │430           │
  ├──────────────────┼─────────────────┤
  │腾讯网          │388           │
  ├──────────────────┼─────────────────┤
  │中国日报          │265           │
  └──────────────────┴─────────────────┘
  (二)过度宣传易产生负面社会心理影响
  当我们采用不同的关键词,针对日以来发生的暴恐事件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进行广泛搜索时,发现对每起案件报道的内容主要包括针对暴恐案件本身的报道和之后反馈与跟进报道:(1)针对案件本身的报道包括案件发生的具体细节、公安的侦办情况、伤员的救治情况、国际国内对暴恐行为的谴责和民众对逝者的哀悼等;(2)之后的跟进反馈报道主要包括各地采取的反恐演练、民众在遭遇暴恐事件时的应对和自救措施以及政府部门(主要包括公安部、交通部、外交部、国防部)、最高法和最高检对反恐机制和反恐法律的相关报道等。虽然报道本身具有客观性,但对案件血腥现场的细节曝光和反恐行动的过度宣传却对整个社会产生很多负面心理效应。
  首先,轰炸式和轮番式的新闻报道,打开电视和网络随时可以看到的反恐宣传,以及刻意制造的“反恐战争”的现象,加深了民众对恐怖犯罪严重化的认识,民众的安全感急剧降低。
  这种密集的新闻报道在近几年来主要发生于汶川大地震、动车相撞事件以及马航飞机失联事件等巨大的灾难性事件发生之后,这些报道总体上是具有正能量的,可以唤醒人们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的意识;此外,这些事件一般是一过性的,不会对观众产生危及自身安全的过度的联想。而暴力恐怖事件本身如同其他犯罪现象一样,既然有了开始,就已然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毒瘤,会在较长的时间相伴而生。作为一国政府或执政党,为了实现和平,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打击、控制此类犯罪现象,但完全阻断似乎是难以实现的。人们基于朴素的认知,以及这些年新闻媒体对国际国内恐怖主义及其行为的报道,能够认识到恐怖犯罪的现实危害及其难以预测性,因此,每当看到恐怖事件的发生,对生存环境的不安全感就会有所增长。对恐怖事件的持续报道,自然会不断增加人们的不安全感。
  “3?01”事件发生后,媒体对恐怖事件的过度关注,主要是由于该事件本身具有的特点。事实上,该事件相对于之前在新疆发生的一系列的暴力恐怖案件来说,并不是行为最恶劣、危害最严重的。之所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就在于“3?01”事件发
  生在无显著政治影响的昆明,并且针对的是普通民众,尤其事件发生的地点是人们经常出行的公共场所。该事件由于空间因素与对象因素的平凡性特点,极易让民众产生“我也可能成为事件受害者”的联想,在此基础上,媒体对该事件的特点也进行大肆渲染,无疑会强化民众的这种将被害人泛化的认知,增强民众的不安全感与焦虑感。
  其次,对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中,离不开对暴恐分子身份的描述,而身份描述中必不可少地要突出他们是维吾尔族人。这种现象已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多网民的谴责。不管怎样,将暴力恐怖事件与维吾尔族联系起来的新闻报告产生的消极社会影响是难以迅速消除的。其消极心理效应的主要表现,是公众易将对少数恐怖分子的恐惧与仇视投射至与恐怖分子相关联的民族或宗教之上,从而形成不同民族群众之间的对立与仇恨情绪。
  一个人可以有多种身份,性别身份、工作身份、家庭角色身份、民族身份、宗教身份等。但在恐怖事件发生时,人们首先联想到的身份不是其他身份,而是民族身份或宗教身份,这种隐性认知的形成,是长期以来媒体宣传中将“新疆”、“东突”、“维吾尔族”等作为关键词同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因而产生复述效果的结果。值得肯定的是,在新疆生活工作的各民族群众对暴力恐怖事件有相对平和的心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疆独”分子在新疆频繁制造各种事端,残酷杀害汉族干部群众以及一部分维吾尔族干部,尤其是日在乌鲁木齐发生的群体性暴力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身伤害等危害后果。但是,我们在新疆调研期间,发现绝大多数汉族群众及其他少数民族群众均相信暴力恐怖分子是极少数人的行为,与维吾尔族没有必然的联系,各族群众之间虽然有了一些隔阂,但仍然可以和平共处。新疆各族群众对暴力恐怖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对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性与共同性的深刻认知有直接的关系。内地的汉族群众,与维吾尔族群众少有接触^除了维吾尔族人经营的餐饮、小摊小贩等外,更为常见的接触形式,便是来自新闻媒体了。而媒体密集性的关于恐怖事件的报道,无疑是促使群众在意识中建立了维吾尔族人易成为恐怖分子的认知连接。而生活在新疆的各族群众,与其他民族的群众有直接的、深入的接触,人们已经形成了对其他民族群众的正确的身份认知,即他们和自己一样,具有公民身份、家庭身份、职业身份、性别身份等,基于共同的身份认知,相互之间可以和睦相处,互有往来。即使发生了极端的暴力恐怖事件,维吾尔族群众也会和汉族群众一起谴责那些受到极端思想影响的恐怖分子。
  第三,对暴力恐怖事件的过度宣传,对于公众来说,形成的认知是恐怖事件越来越严重,政府无力控制这种局面。在当前社会心理环境下,公众对政府在很多方面的表现是难以形成信任感的,例如腐败现象、重复建设、食品卫生领域等诸多不诚信及唯利是图的现象,确实在人们的每日生活中不断上演。当恐怖犯罪成为关键词不断出现时,会与其他负面社会现象叠加起来,使公众形成政府无力感的认识。如果政府是无力的,则个人就会采取各种自我保护措施或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从积极的方面来说,这是暴力恐怖事件宣传的正效应,即唤醒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紧急事件发生时的应对能力。而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在心理上的焦虑感必然会增强,主观幸福感下降;同时,不同民族的群众相互之间易形成戒备与相互防范意识。更为严重的是,经由这种社会心理的刺激,民族意识会呈现恶性发展,其带来的危害使民族分离主义运动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具体地说,当某个民族作为整体成为整个社会的对立面时,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生存现状就会重新审视,认识到本民族的既存现实是由主体民族的不公正对待而造成的。在这种认知的影响下,就会更进一步地激发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强烈热爱与自尊意识,以及对主体民族的强烈仇恨。在这种共同的认识与情感的影响之下,民族成员更易形成一定的向心力,形成了恐怖主义组织赖以形成的群众基础。一般来说,民族意识发生恶变的民族,往往是一国之中的弱小民族,也即少数民族。
  (三)过度宣传有可能促使恐怖活动升级
  在当前恐怖活动肆虐的情形下,政府有必要采取高压态势,提高反恐怖的力度,表明对恐怖活动的高度重视以及反恐怖的决心。只是在提高反恐怖力度的过程中,要注意宣传策略上的适度性。反恐怖力度主要应当体现在实际的打击恐怖犯罪的过程中,而不是体现在媒体的宣传中。2014年“3?01”事件发生后,反恐怖行为的宣传在各种媒体中反复呈现,如各地公安机关组建反恐特侦队,组织进行反恐演练,新疆警察配备枪支、防弹服等。然而,与此
  同时,新疆的重大暴力恐怖事件的发生更为频繁密集。从现象上看,反恐怖力度增强,并没有起到抑制恐怖犯罪发生的作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对反恐怖力度增强的过度舆论宣传,反而有可能促使恐怖活动升级。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释:
  1.东突恐怖组织一直在新疆等地有潜伏性的活动,他们在等待时机,确切地说是寻找借口鼓动那些受影响的人实施暴恐袭击;另一方面,在策略层面上,暴力恐怖组织也需要通过行为来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增加组织的凝聚力。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原因,政府通过媒体展现出的高打压态势,都可能成为组织者倡导采取暴力恐怖行动的最佳借口。
  美国学者杰罗尔德?波斯特(Post, 1990)认为,个体成为恐怖分子的动机中,包括了成为恐怖组织的一员以及有机会实施恐怖主义行为。加入恐怖组织会给他们一种“革命英雄主义”感和先前在生活中失去的妄自尊大。因此,那些在组织里以行动为宗旨的领导人比提倡审慎和中庸的领导人会具有更重要的位置。{1}美国参加过二战的历史学家扎瓦德尼(Zawodny, 1978)根据他对二战期间地下抵抗组织的观察,推断地下组织行动决策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组织内的心理氛围,而不是外界现实。对以行动为宗旨的恐怖分子而言,如果长期没有行动,就会产生极端的压抑感。对这样的成员而言,没有行动的组织就表明其不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只要有实际的恐怖行动,这些成员会重新肯定组织的目标而缓解组织的压力。因此,他认为,恐怖主义组织需要通过实施恐怖主义行为来证明存在的合理性。{2}
  2.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研究,当群体处于外界的压力下,在遇到外来的威胁时,群体的凝聚力会提高。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迈厄斯(1962)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迈厄斯组织了几个三人一组的步枪射击组。有些组参加竞争,有些组不参加竞争。结果是,参加竞争的组(面临着输给其他组的可能性)比不参加竞争的组结合得更紧密,成员之间彼此吸引,相互合作,亲密宽容。{3}对于有些平时处于松散状态或存在感不强的暴力恐怖组织来说,当外界压力增大,尤其是这种压力是直接针对他们的组织及其行为时,组织的凝聚力会迅速增强,群体心理气氛会有较大的变化,对政府的仇恨等情绪性因素就成了主导他们行为的心理动因。
  3.一些有着不公平感或挫折感的个体,面对这种反恐怖态势,会消极选择其中的某些特征,如反恐怖似乎主要针对的是维吾尔族人,重点区域是新疆,他们会将其中的关键词推论到自己身上,从而强化了
  ??????尊敬的用户,您好:请后查看全部内容;如果您还不是用户,请申请免费试用或致电400-810-8266成为法宝用户。谢谢!您也可通过进行单篇购买,支付成功后即可立即查看本篇内容。
【注释】 &&&&&&&&&&&&&&&&&&&&&&&&&&&&&&&&&&&&&&&&&&&&&&&&&&&&&&&&&&&&&&&&&&&&&&&&&&&&&&&&&&&&&&&&&&&&&&&&&&&&
【参考文献】 {1} POST J.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errorist Motivation and Psychology: Implications for a Differentiated Antiterrorist Policy [J]. Terrorism,1990, Vol.13, No.1:65-71.
  {2}ZAWODNY J K. Internal Organizational Problems and the Sources of Tension of Terrorist Movemens as Catalysts of Violence [J]. Terrorism,1978, Vol.1, No.3/4,:277-285.
  {3}[美]克特? W.巴克.社会心理学[M].南开大学社会学系,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4}张金平.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策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
  {5}刘仁文.刑事法治视野下的社会稳定与反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陈瑛,辛勤.沙漠下的蚯蚓――新疆破获一起民族分裂暴力恐怖组织案纪实[J].国家安全通讯,2003,(8):7-9.
  {7}赵桂芬,毕惜茜,翟金鹏,毛欣娟.新疆暴力恐怖犯罪组织形成的社会心理原因及对策[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0-57.
  {8}云南昆明火车站301暴恐事件舆情分析[EB/OL].新浪网,()[], .cn/s/blog_6eecgn.html.
&北大法宝:()专业提供法律信息、法学知识和法律软件领域各类解决方案,是全国目前数据最丰富、内容最权威、功能最强、更新最快、用户最多的综合法律信息平台。北大法宝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欢迎。法宝快讯:&&&&
本篇【】 &&&&&&关注法宝动态:&
法宝联想【相似文献】  王平&《法学杂志》&2007年&第4期& 陈承堂&《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9期& 邢会强&《法学》&2003年&第10期& 郝铁川&《东方法学》&2009年&第2期& 张德峰&《政法论坛》&2009年&第2期& 朱一飞&《行政法学研究》&2009年&第3期& 邢会强&《法学》&2004年&第7期& 肖元真
赵喜萌&《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张辉&《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史际春;肖竹&《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入理解linux内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