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匈奴风,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蒙古神.望顶高阙塞,狼烟已无痕.——作者是谁

谁可以给讲一下 匈奴的历史?_百度知道
谁可以给讲一下 匈奴的历史?
谁可以给讲一下 匈奴的历史?
提问者采纳
汉朝赐给匈奴王温禺鞮的“汉匈奴栗借温禺鞮”铜印内蒙古伊克昭盟东胜征集东汉,封狼居胥山而还,杀其王,以防匈奴南下入侵、衣裘随葬之外,小罪轧、须卜氏,均由单于子弟、右谷蠡王、右贤王、右大都尉,一般由异姓贵族担任,世与单于联姻。匈奴行族外婚。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并开关市与交易、山丹东南)。西部郅支单于西迁至康居住地、中五部,如兵器;冶铁和制陶也有一定的规模,小会单于庭,汉兵自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率漠南八部归降于汉,或以为这是匈奴人同自西向东扩展的斯基泰(Scythai)文化相接触的结果、丘林四族亦贵,然恃其强盛。至2 世纪40年代多数集中于并州中部汾河流域一带,过着逐水草迁徙的生活;并乘楚汉相争之隙、代,能铸刀。匈奴与汉虽结和亲,汉将窦宪。单于死,亦号呼韩邪单于,各部落包含若干氏族。宣帝五凤元年(前57),左,五单于争立。匈奴由许多部落构成,日逐王比于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自立,棺椁多达三重。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乌孙遂据有伊犁河流域、剑,置度辽将军,遇伏被困、镞和马具等,铁弗匈奴赫连勃勃建立“夏”政权、敦煌(今甘肃敦煌西)四郡,大会龙城(今蒙古鄂尔浑河西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食肉,诸部南下归汉者逐年增多,和平相处凡四十余年,徙民十万以实之?~前174)杀父自立时。匈奴绝大部分是骑兵,著名的如孪鞮氏,能筑路、骡、突厥。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蒙古、马、船、断狱听讼,可得死者全部家财;至其子冒顿单于(、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二郡,并遣子入侍。北匈奴困窘。匈奴人会建造军用的壁垒,匈奴分布在阴山南北地区,匈奴击乌孙不利、三年,均由各部贵人会议决定、霍去病率步,屡为边患。秦及汉初时期
秦初,协助南匈奴单于抵抗北匈奴来侵和镇压族人的叛乱、祭祀等大事,于是匈奴重又入侵、须卜、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八郡之内,大会■林,汉军出塞五千里始还,攻克焉支(今甘肃永昌西、韩氏、耿忠又合兵击平车师前,约结月氏,常以正月、城堡等,斩获甚众、定襄(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宣帝本始元年(前73),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便立志北伐。约前177或前 176年,南并楼烦,东击东胡,至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月氏再西迁至妫水(今阿姆河)流域。同时,不断为匈奴所蹂躏。次年、牛。贵族皆深葬。元狩四年,屯田伊吾(今新疆哈密),单于皆出此族,武帝遣张骞等出使西域、马具,匈奴西进,部分归降鲜卑;接着又征服乌孙,就与匈奴马匹的输入有关、乌孙,夕拜月。其余残众或降或叛,匈奴统治集团内讧,北服丁零。孪鞮氏最贵,迄今尚无定论,出没于天山南北。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西晋末,后其族子刘曜为帝时,切断北匈奴同西域的联系,匈奴大量地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联盟的首领称为“单于”,祭祠,汉将霍去病出陇西。此后南匈奴单于仅有虚名,高级官吏依次有左、代郡,继续与汉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收复河南地,汉军又连续大破匈奴。老上单于在位(约174~160年间)时。匈奴人住毡帐(古曰穹庐)、朔方、危须与尉犁之间置“僮仆都尉”,盗窃者没其财产。匈奴人没有文字。此后,改国号为“赵”、北。东晋末。其踪迹直至2世纪中叶才不见于记载、运输,以俘虏为奴婢,击匈奴于长城下,部分匈奴牧民逐步沦为汉族地主的农奴。或父死子继,日逐王降汉。公元前3 世纪末以后,觐见汉宣帝刘询,妻后母,上面的动物纹饰高度写实;元帝建昭三年(前36)被汉将陈汤等击杀于楚河上,以其头为饮器、九月戊日祭天神。打仗时能运回死者尸体的。凡有掠获,检点人畜、呼揭,从此匈奴僮仆都尉不复存在。永元二年,一国的囚犯不超过十人。不久,匈奴征服邻近各族。郅支既灭。匈奴于每年正月,汉经济文化也受惠于匈奴。明帝以后。丁零,率部众四万余归汉、武威(今甘肃民勤东北);汉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南,畜有羊。秦二世元年(前209)、右。五月,逐北三千里,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断绝,仍有三龙祠、右骨都侯等,游牧的国家政权机构逐步形成,皆世袭,祭祖先,置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耿忠出酒泉塞,男子少壮能挽弓者均在编内,曹操怕匈奴势力蔓延,匈奴兵围马邑(今山西朔县)。单于以下,通过战争,登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近年来。畜产归私人所有,重置九原郡(治今内蒙古包头市西),阻止乌桓等向匈奴纳税、呼衍氏。此后,前锋直指长安甘泉(在今陕西淳化西北)、五月;父兄死,西起临洮(今甘肃镇原南)、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置宜禾都尉。秋日马肥,刻石记功而还,衰兆已现。其西部日逐王在西域北道焉耆,岁奉贡献,卫青,使上层贵族与部众脱离,或兄终弟及、上谷,控制商道,死者头部朝东。匈奴人土葬,以及楼兰等塔里木盆地绿洲诸小国、雁门。其余有呼衍,击败北匈奴呼衍王。东部呼韩邪单于于甘露三年(前51)降汉,其势益弱。南匈奴部众驻牧于汉北边五原,以言语为约束;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兰氏。政治组织与社会经济匈奴人以畜牧为主,衣皮革,使蒙恬率军三十万往击。匈奴遂分裂为南北两部。三十六年、右大当户等,有左,不得已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窦固。元朔二年(前127),遂西破月氏。汉武帝至王莽时期
西汉王朝经过六十余年休养生息,王侯降同编户,东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北),统一蒙古高原、本部落贵族担任,仍不断侵扰长城以南地区。同时,然节节南徙,前后立国二十六年(304~329)、架桥、魏晋时期光武帝之初,力图断匈奴右臂。一度北边空虚。匈奴冶铜业发达、后王,又大败北匈奴、丘林氏。南北朝后期。东汉末、驴和骆驼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昭君)嫁呼韩邪,西域诸国多属都护管辖、南俄等地游牧部族中流行者相类似,匈奴与汉反复争夺西域门户楼兰、乌桓等各乘虚攻击,足见匈奴在东西经济,且于建武二十六年设“使匈奴中郎将”以监护之、马具等,又大败月氏,南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并采取分化政策。嗣后,匈奴之名逐渐消失,国力渐充,西域始畅通。匈奴有不成文法,金银,由于鲜卑兴起。另外。元光六年(前129),前后凡二十余年。匈奴人朝拜日,以公主嫁单于、兰、骑兵数十万分两道并出、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马最受重视;月满进军,各部落牧地则为各该部落牧民所共有、车师等地,更设度辽营于五原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呼揭,大罪死。汉军大胜。王莽执政,汉在两王故地先后设酒泉(今甘肃酒泉);监禁最长不出十天,始限制其居住地区、斧、榆中(今河套东部)。元狩二年(前121),役使近旁乌孙,降低对单于的待遇,匈奴疲惫已极,匈奴屠各氏贵族刘渊趁八王之乱据有并州,但未有确证,为战斗,匈奴头曼单于乘中原动荡之机,从匈奴贵族墓中出土了不少青铜器、祁连二山,再次击败月氏。从此匈奴不断朝汉,主管军政、贸易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燕旧日长城并重加修筑、右大将。汉高帝七年(前200),近幸臣妾从死者多达数十百人,追踪直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骑兵的训练与有关战术的进步也受到匈奴的影响、和亲和关市,号“宁胡阏氏”、天地、铜镜、联姻乌孙,连接秦,夺取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呼韩邪于竟宁元年(前33)再次朝汉、鬼神、雁门(今山西右玉西北)四道并出,皆归己有,单于遁逃,左,匈奴又令乌孙进攻月氏。匈奴人墓葬中有许多汉式丝绸服装。神爵二年(前60)、丁零诸小国、郎氏等,汉得车师,占有匈奴故地,左,栩栩如生、饮乳及马乳酒。匈奴贵族亦居住汉式宫殿。匈奴人三马形铜饰牌内蒙古察右后旗二兰虎沟出土匈奴的社会组织以部落联盟为主。此后(约前 139~前129年间);汉高祖刘邦亲率军三十余万出击。南匈奴降汉后,榨取财富、和战。起源不明、赵,夹击匈奴于漠北;有车,立国二十五年而亡(407~431),当时养马业的发达、白羊,建立 “汉”政权。或以为欧洲史上的匈人(Huns)即西迁的北匈奴、西两部,重置西域都护。后因塞北连遭饥旱,左;汉对于南匈奴岁赐丰厚,内讧又起,汉与匈奴关系仍未好转,报寡嫂,北匈奴部分投汉。凡废立,这些宫殿可能成于汉工匠之手,屡犯燕(今河北北部),辅佐政务,赐酒一杯,均是明证、文化交流中起过一定的作用,或以为即周代典籍中所见■狁。又称胡,汉将卫青取河套以南,分其部众为左,南匈奴或降或叛,终于分裂为东,又迁三万户垦殖北河(今内蒙古杭锦旗一带),匈奴已有控弦之士三十万,汉将窦固,匈奴骑兵曾一度烧毁回中宫(在今陕西陇县),与中亚;从此自河西走廊至罗布泊一带无匈奴、漆器等。其名始见于战国文献、代(今河北蔚县一带)。此外、云中、薰粥之后,月缺退兵、伊朗诸说,又受乌桓等攻击;战场上能斩得敌首的,迫使月氏向西北溃退至伊犁河流域、耿秉等得南匈奴之助匈奴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
提问者评价
呼韩邪单于、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的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共活跃了约三百年。
辞海中这样描述匈奴的:“匈奴,中国古族名,亦称胡。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南北广大地区。汉初,不断南下攻扰,汉朝基本上采取防御政策。武帝时,对匈奴转采攻势,多次进军漠北,匈奴受到很大的打击,势力渐衰。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五二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次年来朝。其后六七十年间,汉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东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公元四八年)分裂为二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云中(在今内蒙古...
匈奴的历史与中国
--------------------------------------------------------------------------------
http://www.chinaha.net
收集整理:小虫
◆匈奴的起源--从人类学的角度试作分析
当伊朗人种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占据着草原地带西部即南俄罗斯时,无疑地还包括图尔盖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亚;草原地带的东部是处于突厥/蒙古种民族的统治之下。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国人所知。匈奴一名与后来罗马人和印度人称呼同一蛮族的名称(HUNS“HUNNI”和HUNA)是同词源的。可能这些匈奴人(直到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纪时已经被中国人称为严狁。更早一些的时候,他们可能被称...
参考资料:
baidukuaizhao
真想了解的话可以自己看书,正史大多数都有专门的匈奴传
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族属尚无定论,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说。无文字。战国末,常扰掠秦、赵、燕北边,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之。冒顿单于在位(前209~前174)时,统一各部,建立国家,统有大漠南北广大地区。老上单于(约前174~前160)时,匈奴势力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汉初,匈奴不断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围汉高祖刘邦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遂迫汉朝实行和亲,且岁奉贡献,并开关市与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屡屡背约南侵,成为汉朝一大边患。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举出兵反击匈奴,匈奴势力渐衰。汉代,匈奴由于天灾、人祸及汉军的打击,发生过两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现的五单于并立局面。结果是...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战神霍去病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战神霍去病
骠骑大将军霍去病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唐代诗人王维地“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唐代诗人杜甫作&&&&者不恭连载网站起点中文网
第一节 少年英武,武帝赏识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霍去病,一个遥远的名字。已经模糊的身影。却还有依然滚烫的血性和悍勇。历史、传说,都已经锈蚀斑斑,依然清晰的是风骨和风华。“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首王维的《少年行》同样是对霍去病的崇敬。  而他实际更想表达出当时长安少年的梦想,霍去病无疑是这个梦想的实现者。少年将军英姿勃发,在当时应该是许许多多少年男女的偶像,而这个偶像远比现在的歌星要健康阳光许多。说起霍去病的少年更是可以用以“传奇”加以注释。  幸降盛世 得以保全  霍去病出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的外祖母是平阳公主的侍婢,和平阳县吏郑季私通生下了他的舅舅,未来的汉朝大将军卫青。而且这个侍婢卫媪还有几个不知道父亲是谁的孩子。史书上说他们都是冒姓卫氏,我们其实应该感谢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并为平阳公主家的宽容感到庆幸。  因为两位伟大的将军和一位大汉的皇后都是这个侍婢的后代。要是在程朱理学占上风的南宋和明清,别说出人头地,就是这几个人能不能活下来还都是一个问题。  霍去病的母亲是私生子,他本人也是一个私生子,他的生父叫霍仲孺,后来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女奴的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了然而奇迹在后来却降临在这个家庭。  霍去病生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这一年正是汉武帝刚登基的年份,这时的朝廷正在实行建元新政,但是这一切却好像离霍去病和他的家族很遥远。他们一家子都生活在平阳公主的府中,姨妈卫子夫是府中歌女,舅舅是骑卒,也就是保镖。  子夫得宠 命运改变  霍去病的命运基本上也会和舅舅一样,是平阳侯的家奴。但是在他一岁时候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们家族的命运,也改变了霍去病的命运,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少年将军出现了。  建元二年(公元前141年),就是霍去病一岁的时候,朝廷上发生了一件大事。窦太皇太后把赵绾、王臧罢免,废明堂,废除了汉武帝的建元新政,让许昌等人为三公,掌握朝政。汉武帝朝堂不能如意,家里的情况也不好,汉武帝的皇后是长公主刘嫖的女儿,按现在的标准来说应该是一个典型的野蛮女友,估计不少男孩子会喜欢。  但是她偏偏嫁给了汉武帝,一个控制欲很强的男人,而且还是皇上,她的这种性格就注定了悲剧的发生。更致命的一个问题就是她有不孕症,在那个时代女子不孕尤其是皇后不孕是天大的问题。因为皇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生下足够健康的皇位继承人,但是这位陈皇后花了大笔的金钱也没有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汉武帝心中的失望是必然的。  在事业和家庭都不顺利的时候,他的心情必然要有一个宣泄。当他去祭祀并到平阳公主家歇脚的时候,看到了表演歌舞的卫子夫,就把她带回宫中。但是此时卫氏家族的命运还没有改变多少,汉武帝把卫子夫带回宫中后好像就忘了她,再没有见她。直到一年后,汉武帝要淘汰宫人,卫子夫哭着要求出宫。汉武帝才想起她,之后卫子夫有了身孕,才尊贵起来。  从此之后卫家的命运彻底改变了。少儿改嫁詹事陈掌;少儿姊君孺也改嫁太仆公孙贺;卫青做了太中大夫。也就是说卫少儿成了司局长的夫人,她的姐姐成了“副宰相”的妻子,弟弟成了侍郎。这时的霍去病应该只有三四岁,一下子从奴仆的后代成了高干子弟,应该说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此同时,恐怕没有人想到被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卫青和霍去病,还有多年来汉匈之间的攻守易形。  舅舅破匈 成为偶像  说到匈奴就不能不说当时的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应该说是中国历史上功略颇盛的帝王,而当时的汉王朝边境却不稳,时时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  而长城内的国家却从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这样的局面,胜利的时候极少。更多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来换取暂时的安宁。  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这时卫家的地位一直在提升,先是在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卫青官拜车骑将军。他兵出上谷,直捣龙城,成为四路出塞军队中惟一获胜的军队,以功封为关内侯。然后就是对于卫氏家族来说另一个重要的年份,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  在这一年,先是霍去病的姨妈卫子夫生下皇子刘据,被封为皇后,走上当时女性的顶峰;然后是秋天舅舅卫青奉命率骑兵3万人从雁门出击,击败匈奴;之后在第二年卫青率领所部从云中出击,又经云中郡至朔方郡(今内蒙河套以南伊克昭盟等地)向西扫荡追击,直至陇西郡(今甘肃西南部)。
这次漠南之役,卫青所部汉军纵横数千里,击败匈奴,赶跑白羊、楼烦两王。遂以河南地为朔方郡,夺取了匈奴入侵中原的前哨鄂尔多斯草原。战后,封卫青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此时的卫家已经是身份尊贵,今非昔比了。  当时的霍去病正是处在一个拥有梦想的十二三岁的年龄。舅舅的巨大成功无疑对他是一种榜样,也许正是这个时候,少年立下远大的志向。驰马北疆,这对于少年而言是一个并不远的目标。  武帝青睐 登上“舞台”  又过了四年到了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霍去病到十六七岁时,他已经长成了一个相貌奇伟、性格坚毅、智勇过人的青年。汉武帝很赏识他,派他做了保卫皇帝安全的侍中官。而他的舅舅车骑将军卫青这一年率所部3万余骑从高阙出击。  这次战役大败匈奴部众,右贤王率领残部数百骑远遁。此战之后汉武帝拜卫青为大将军,后迁大司马,成了大汉军队的实际总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也都被封侯,也正是在这一年,霍去病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18岁的霍去病,作为皇后和大将军的侄子,应该是除了皇族子弟以外最受宠信的高干子弟了。他作为汉武帝的侍中,出入宫禁,侍从武帝,深受信任。他虽年少位尊,但精于骑射,为人少言寡语、胆气内藏、敢作敢为。汉武帝想教他兵法,他却答:“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但是少年的梦想一直还在他的心头缭绕,因此他主动向汉武帝请战。汉武帝出于对这个外甥的喜爱或者说是希望少年成材,答应了他的请求。在元朔六年出击匈奴的时候,让霍去病上了战场,一代少年英雄从此鹰击长空,一段传奇就此展开。  第二节 鹰击长空,初露锋芒  公元前123年,卫青将军领军发动漠南之战。霍去病被武帝亲点骠姚校尉,率领八百精骑。从戎首战,霍校尉犹如初生牛犊,长驱直入数百里,突袭匈奴后方,斩杀匈奴两千余人。俘获匈奴相国、当户,并生擒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勇冠全军,封为“冠军侯”。  经此一役,冠军侯霍去病不仅崭露头角横空出世而且如猛虎出柙。他充满新意的战法、崇尚进攻的风格昭示了汉匈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反击阶段。汉军横扫大漠,称雄塞外的日子为期不远了。一位年方十八的少年从此成为称雄大漠的匈奴克星。  封为骠姚 英姿出征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再次筹划了一场大规模的对匈反击战(即历史上著名的漠南之战)。大将军卫青从定襄出击匈奴,接受武帝诏令,未满18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以所部壮士为其部属。  作为大将军的外甥和汉武帝的爱将,霍去病受到了很好的照顾。他本身就是羽林出身,羽林本身就是汉朝的精锐部队,汉武帝时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宿卫建章宫,称建章营骑。  后改名羽林骑,取其“如羽之疾,如林之多”的意思,属光禄勋,为皇帝护卫,长官有羽林中郎将及羽林郎。上面说的六郡都是在边地,民风彪悍,善于骑射。同时又都是良家子弟,就是说的又红又专的好青年,霍去病的800骠骑应该就是这些精锐。  这一年出征匈奴一共有两次,一次是在春天,以合骑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斩首超过千人。第二次是在秋天,卫青又率六将军从定襄出击,斩首万余人。但苏建、赵信率所部3000余骑逢匈奴单于所部大军,接战一日,汉军寡不敌众,死伤殆尽,赵信降匈奴。但是正是这一次的失败,使一颗年轻的将星冉冉上升。  长途奔袭 制胜法宝  在这次战役中,霍去病再三请战,卫青便给了他八百骑兵。霍去病没有任何实战和指挥经验,带领他的八百骠骑勇士径直抛开大军几百里,寻找有利的机会攻杀敌人。少年的心中没有害怕,没有惶恐,有的只是建功立业的雄心,以及不顾危险的豪迈。你可以说他是年轻,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但是正是这种豪迈使少年成功了。  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他在匈奴的腹地袭击了营地,杀死了匈奴相国和当户,杀死单于祖父一辈的籍若侯产,活捉单于叔父罗姑比,斩首2028人。这样的功劳在大军失利的衬托下更加耀眼,大喜过望的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在这次战役中投降匈奴的赵信,献计让单于远走漠北,等汉军远征疲惫而击破之。单于听从他的计策,远走漠北。所以两年内在汉朝的东北方没有什么战役。但是在汉朝的西北,却出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少帅——霍去病。  此战,霍去病年青、骁勇,没有经验,能一战封侯确实有运气的成分。八百骁骑虽然悍勇,但大漠中敌我不明,极可能遭遇匈奴主力,被聚而歼之、血本无归(汉匈战争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苏建等都有这样的经历,赵信也是在寡不敌众部下将尽的情况下复归匈奴的)。  霍去病出发时并没有明确目标,基本是寻敌决斗,长途奔袭。打的是遭遇战、突袭战,勇则勇矣,实在是险到了极点。也许是天赐名将,战争要催生这样的一代名将,便不会让他湮灭在自己的处女作里,而是送了他一个大胜利。
但是此战对霍去病和整个汉军来说都是意义重大,那就是长途奔袭战术小试锋芒便显示其巨大的威力。霍去病误打误撞,无意中走对了路、摸对了门,对于他这样的军事天才来说一次胜利可以总结的地方太多了。从此以后,轻装简从、长途奔袭的战略思想成为霍去病的主要对敌战术并在以后的战役中屡试不爽,成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又将掀起一次次的进攻浪潮。  第三节 两战河西,大局初定  河西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又称河西走廊。河南、漠南战役后,匈奴在大漠以南的广大地区仅剩左贤王及河西匈奴军队。公元前121年3月,汉廷令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万人进击匈奴。  汉匈河西之战最终以汉军的完胜而告终,汉王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从此,汉王朝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以后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了可能。之后,汉朝根据当地习俗分设五属国,后来又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加强了对该地的控制。河西之战是霍去病真正成长为优秀的军事统帅并形成自己军中班底的定山之战。  检验能力 重点培养  首战令霍去病脱颖而出,也使他在以后的重要军事行动中成为汉武帝用将的首选人物。在这里与其说霍去病喜欢冒险,不如说汉武帝本人更喜欢冒险。据现在推测,汉武帝的这次河西之征任用刚满20岁的霍去病为主帅单独统兵一万进击河西多少有些试探的成分,让霍去病去放手一搏,碰碰运气。  汉武帝的另一个目的应该是检验一下霍去病的大兵团作战能力,因为他急于打破双方各占胜场的胶着状态,渴望均势的突破。放眼朝中诸将,最能贯彻他战略意图的恐怕就是这个天赋极高而尚缺火候的冠军侯了。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品级与大将军相等。他率领精骑1万人,从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县)出发,攻打匈奴。霍去病果然不负众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这也正是汉武帝希望看到的正规大兵团作战的实例。希望霍去病在这里能锻炼出自己的军事才能。  结果霍去病大获全胜,一扫过去与匈奴战争的颓势,取得空前的成功。霍去病终于有机会完全按自己的战术思想单独指挥一支劲旅打了一场漂亮的运动战,在他之前恐怕没有哪一次战役,哪一个将领以这样的大兵团打过这样的大穿插、大迂回战。  霍去病六天中转战五国,长驱直入,高歌猛进。他集中优势兵力在连连攻破河西的五个部落后,避开浑邪、休屠二王的正面防御工事,悄悄沿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县东南)东急驰一千多里至皋兰山(今甘肃兰州市南),合短兵与卢侯、折兰二王鏖战于皋兰山下。  霍去病用兵灵活、随机应变、避实就虚、军无定式,不按常理出牌。在运动中屡出重拳,闪击制胜,打得匈奴人晕头转向,摸不着头脑。对于其神出鬼没的运动战,匈奴人很不适应,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而皋兰山一役则是双方真正的血与火的较量,生与死的拼杀。霍去病挥师东进,在皋兰山与以逸待劳的卢侯、折兰二王主力接战,是一场真正的正面战、攻坚战。此战霍去病部毫无取巧之机,相反以少打多、以疲打逸,战斗打得异常残酷。  虽然最后力斩卢侯、折兰二王,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己方也损失惨重,1万人的队伍,最后回师时不足3千。可以想见当时战斗的惨烈程度,但霍去病顶住了对手反扑的凶猛气焰,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血战到底的决心带领全军前赴后继、奋勇拼杀,真正当得起其冠军侯的称号。  认清实力 建立军威  经此一役,汉军内部真正认识了自己的实力,而匈奴也算是真正领教了汉军的悍勇。汉军打出了信心,打出了威风,此后不再惧怕以少打多。虽然损失惨重,但经过这次血的洗礼的幸存者会成为抗匈的中坚力量。对于那些在生死边缘走过一遭又回来的勇士来说,应该已经没有什么能令他们害怕的了。  霍去病的军队从此树立起顽强、勇猛、奋不顾身的军风军威;并形成了进攻、进攻、再进攻,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战至最后一兵一卒也绝不后退半步的强悍风格。而霍去病经过此次战役也奠定了其当朝第一勇将的地位,并且在军中以无可争议的事实树立起威信。至此,属下诚服,众人钦佩,对于其统兵的能力已无可置疑。  除了霍去病感到高兴外,另一个感到高兴的就应该当属汉武帝了,因为这是一场他久盼的胜利。他要用铁的事实告诉那些保守的大臣们,主动出击,深入敌后,彻底击溃匈奴,将他们赶出大漠才能永久解决汉匈边关之争。他感到完成其鸿图大业的目标很快就能实现了。  至此朝中保守的、反战的、主和的、冷眼旁观的诸口皆闭,无人再敢说三道四,长途奔袭战略获得普遍认同。霍去病也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再战河西 班底形成  在这次战役后不久,就是在这年的夏天,骠骑将军又一次领军出征。这次进攻中没有卫青的身影,又是四将军出塞,仿佛是元光六年的翻版。估计汉武帝是希望霍去病在这次出征中和他的舅舅卫青一样,能建立功勋,在军中树立起权威。
  这次出塞的四位将军是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都从北地出兵,分道进军;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都从右北平出兵,分道进军;在东北汉武帝出动了14000人,由李广和张骞率领。从汉武帝的意图来看,这次东北的作战是一次战略牵制,是为了西北的出击,目的是全力打击匈奴在西北的右贤王集团,以达到通西域的战略目的。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还不如两年前的长安公子  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5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63人。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19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另外,经过这场战役,霍去病指挥能力大增,并逐成长为优秀的军事统帅。这时的霍去病对统兵已变得驾轻就熟,判断、分析、决断,调兵遣将、排兵布阵,出击时机的拿捏等已臻成熟。更重要的是霍去病的部下有赵破奴、高不识、仆多三人封侯;随霍去病到达小月氏的校尉们也都被封为左庶长的爵位。这样,霍去病在军中的班底开始形成。  第四节 单骑千里,大破匈奴  河西受降的顺利结束,是今天的我们只能用敬仰的心努力想象的。那个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刚满20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令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霍去病一生征战,处处行险,但险中之最险的恐怕要算这一次,心理战尤胜于真正的交战,霍去病控制大局的能力和临危不惧的胆色千载之后仍令人叹服。  黄河招降 独破乱军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件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是一个多事之年,在这年秋天又发生了令人拍案叫绝的事情。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的单于由于西方的浑邪王屡次被骠骑将军率领的汉军打败,损失几万人而大怒,想召来浑邪王,把他杀死。估计是消息不机密,所以被浑邪王知道了,于是浑邪王和休屠王等想投降汉朝。  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对于派霍去病前去招降一事,始终都没有搞明白,汉武帝为什么派的是霍去病,而非相对怀柔的卫青。对于浑邪、休屠二王来说,要面对这样一个对他们来说如同恶梦般人物的接降汉使实在有些尴尬和恐怖。  霍去病领兵一万,渡过黄河与浑邪众相望。这时浑邪王部队中的副将们看到汉朝军队,又听说是霍去病领兵的部队,军威凛凛的霍军大概是让这批新遭重创的匈奴人又一次想起了霍去病军刀的滋味,再加上本来对投降汉朝没什么想法,于是很多人就开始逃跑。  这时霍去病的气势表现了出来。一般的情况下,当时匈奴人一片混乱、情况不明,霍去病完全可以任由匈奴人自行内乱,不必自己冒险到一堆炸了窝的匈奴人中去犯险。因为被匈奴乱兵杀死或俘虏的机率很大,而霍去病竟然大胆地冲入匈奴军中,不伤己方一人却杀死哗变的八千匈奴人,再降伏了余下4万人。一场一触即发的兵乱终于消于无形。  凯旋长安 美酒飘香  也许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当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汉朝失了此人,匈奴也许永无祸患。但为什么浑邪王始终都没有冒险一击?也许他忌惮营帐外1万强大的汉军,还是战神天威的眼神偶露的峥嵘?难道是他稳健到足以打消任何冒险作乱的念头。历史最终是无法改变的,浑邪王放弃了。  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少年英雄的胆识可见一斑,他当时应该是像战神一样威武,这个形象刻在了匈奴人的心中,也刻在了中国历史的画卷上。  在杀死哗变的匈奴人之后,霍去病命浑邪王一个人乘着传车,先到皇帝的行在所,然后由他领着浑邪王的全部军队渡过黄河,投降者有几万人,号称十万。他们到达长安后,天子用来赏赐的钱就有几十万。划定一万户封浑邪王为漯阴侯。  从此,河西走廊成为汉朝的领土,不久汉朝在河西地区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与西域之间的交通,从此畅通无阻。不仅如此,在这次河西战役之后,汉朝在西北方向的压力大减。减少了陇西、北地、上郡戍守之兵的一半,从此汉朝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形势,可以专一对付东北的匈奴左贤王部和单于本部。
在这次战役后,还有一个关于霍去病的传说流传了下来,霍去病河西立下大功,汉武帝特派使臣载了美酒到前线去慰问他。霍去病对使臣说:“谢谢皇上的奖赏。但重创匈奴不是我一人的功劳,功劳归于全体将士。”  于是,命令将御赐美酒抬出犒劳部下。但酒少人多,怎么办?霍去病吩咐手下,将两坛美酒倒入营帐所在的山泉中,整个山谷顿时酒香弥漫,全体将士纷纷畅饮掺酒的山泉,欢声雷动,这就是“酒泉”的来历。  不管这是传说还是史实,千年之后我们读到这个故事,还是会有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一位英勇却浪漫的少年将军的形象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  第五节 直插漠北,捣毁王廷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调集10万骑兵,随军战马14万匹,步兵辎重几十万人,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霍去病贯彻武帝的北逐匈奴方针可谓彻底。  汉武一朝,经此战之后,兵威之盛,一时无敌。至此“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廷”。这个马背上的强悍民族终于在强大的西汉王朝的倾力打击下,在霍去病等不世名将的铁血征伐下引马而去,不窥阴山。  巅峰之作,盛世称雄  河西战役结束后,霍去病又被汉武帝封赏,划定1700户增封骠骑将军。这位少年将军只休息了一年多,又一场战役在等待着他,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漠北战役”。公元前120年,转移漠北的匈奴又派骑兵数万人攻入右北平、定襄,杀掠吏民数千,并企图引诱汉军北进,予以歼灭。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由卫青和霍去病各领5万骑兵,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为了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汉武帝又动员了4万多私人马匹,步兵10余万负责运输粮草辎重。  关于这个漠北之战自古以来评说纷纭,原因是这里面发生的故事颇多。稍知道历史的人都知道,本来是以霍军决战单于的,却出了情报错误,致使精心安排的对局变成了阴错阳差,卫青对上了单于,霍去病却只好拿相对较弱的左贤王部出气。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说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  霍去病率军出代郡和右北平,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作战能力,穿越大漠,北进转战2000余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转而攻击匈奴左贤王战略集团,与匈奴左贤王的强大骑兵集团在此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殊死决战。“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经过激战,汉军大获全胜,斩敌7万余人,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左贤王战败逃走。  此战,彻底打垮了左贤王战略集团,是继消灭右贤王战略集团和同期卫青打垮单于战略集团的又一决定性的胜利。汉军乘胜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乾坤之战 相安百年  经此一役,匈奴的三大战略集团都被打垮,没有能力再和汉朝进行大规模的作战,漠南从此无匈奴王廷。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自此至宋代数百年间,中华边界几乎无大战。  这次战役过后,汉武帝又划定5800户增封骠骑将军。和霍去病一起出兵的将领都得到了封赏,右北平太守路博德隶属于骠骑将军,与骠骑将军在与城会师,没有错过日期,跟随骠骑将军到达梼余山,俘虏和斩杀匈奴2700人,划定1600户封路博德为符离侯。北地都尉邢山随骠骑将军捕获匈奴小王,划定1200户封邢山为义阳侯。从骠侯赵破奴、昌武侯赵安稽都跟随骠骑将军打匈奴有功,各增封300户。校尉李敢夺取了敌军的军旗战鼓,封为关内侯,赐食邑200户。校尉徐自为被授予大庶长的爵位。另外骠骑将军霍去病属下的小吏士卒当官和受赏的人很多。此时,霍去病在军中的势力大长,已经和他的舅舅并驾齐驱了,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都当了大司马。而且定下法令,骠骑将军的官阶和俸禄同大将军相等。  此战,霍去病可谓战功彪炳,登峰造极,惟一的遗憾是由于情报有误,错失单于而抱憾终生。曾经看过不少关于两强相遇的假设,也有人提出若真的遇上单于大军,霍军是否一定取胜。这种怀疑是多余的,以当时霍军装备之精良、战斗力之强大,霍去病对战争那种与生俱来的敏锐和得心应手,以及其在军中无与伦比的权威和掌控能力,霍军取胜当不成问题。  当然了,霍去病没碰上单于,用现在的词语葱稳菪睦镆灿裘频煤埽?宦纷飞弊笙屯醯教毂咭彩且恢址⑿购颓?甙伞U獯文?闭揭鬯淙皇腔羧ゲ∩??械亩シ澹??彩巧倌杲??淖詈缶???淮?缴竦拇?嬖谡饫锘?弦桓鼍浜拧;羧ゲ『退?摹胺饫蔷玉恪保?哟顺晌?泄????胰松?淖罡咦非螅?丈?芏返拿蜗搿?/p&
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22岁。  第六节 为破匈奴而生的斗士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骠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  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李白一首《胡无人》,让人于千载之后犹能想象出霍骠姚的虎虎生气。连他墓前那石雕的骏马,也以其内蕴神韵的博大气魄而彪炳青史于不朽。“霍骠姚”已成了英勇果敢一往无前的代名词。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超越。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在完成了“漠北大战”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将军大司马。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大将军霍去病英年早逝。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并封霍去病景桓侯。  从霍去病去世以后,汉武帝再没有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战略作战,少年将军好像把汉武帝一代对匈奴的仗都打完了,像一位演员,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从此不再出现。但是他永远以冷峻、傲岸、强悍的少年姿态留存于千古的记忆之中。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两千多年来,这一直是历史上爱国将领表达舍家为国的赤胆忠心时,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而最先说出这句名言的人,就是西汉著名的将领霍去病。霍去病短短24年的一生中,多次出塞征战,是一位没有败绩的军事天才。为西汉取得抗击匈奴的最终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某种意义上,他可以说是闪电战的创造者,匈奴人对其敬畏之极,称其为“苍狼”,他们在被驱赶出华夏大地之时,也将霍去病的名字传播到欧洲。中国有众多的优秀军事家,然而在英国人编写的《世界著名军事家》里边,仅有两人入选,霍去病便是其中之一。  外国人看中国,当然有偏颇之处。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霍去病的军事影响力早就走出了国门。中国古代的杰出军事家,基本是内战的行家,朝代更迭的帮手。很少像霍去病一样,为民族的生存和领土的拓展,付出了一生。  忠孝两全 绝世风采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一次,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特意命人为他建造了一座府第。完工后,汉武帝让他去看看满意与否,谁知霍去病不但没有感激不尽,却义正词严地拒绝了。  他对武帝言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短短9个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充满了为国舍家的耿耿忠心和豪迈慷慨的英雄气概。不仅武帝当时听了,大受感动,这震撼人心的9个字,也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就是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也仍能让人热血沸腾。而霍去病也成了爱国将领的表征,受到历代人们的推崇。  对于其生父霍仲孺的态度,这位英才的表现也让我们大为赞叹。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他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  就在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霍去病的一生,是昂扬激进、高速行驶的一生,也是最让中国人血液喷张的一生。他的一生虽只有短短的24载,但就像他那句千载之后仍熠熠生辉的名句“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一样,这个早逝的英雄,将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前行的历史中。  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军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骠姚。”读杜甫这首《后出塞》,不禁让我们想起这样一个景象:广袤的朔漠静寂如磐,残月如钩,干冷干冷,奔袭千里的骑士和骏马已汗湿全身,直透重铠。人和马呼出的热气转眼凝成霜花飘落在马头,人面泛出片片银白,旌旗半卷犹散发着烽烟气息,将士们警觉的眼睛和矛戈在曙色熹微中光点闪闪。跨坐在西域汗血宝马上的霍去病面容沉毅……现在,只要大将军扬眉剑出鞘,这渊停岳峙严阵以待的数万铁骑就会如怒海惊涛,长驱千里势不可当……  战 神 档 案  姓名: 霍去病 又字: 子孟  年代: 汉代 民族: 汉族  出生: 公元前140年 卒年: 公元前117年  特点: 善骑射 敢于深入 闪击突袭  战神身世: 出身低下,由于其舅卫青的得宠,使其童年勉于卫青的悲惨命运,在卫青的影响下无论是思想还是能力都得到了足够的储备。  相关人物: 汉武帝 卫青 匈奴  主要事件:1.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18岁霍去病率轻骑八百,进击匈奴,歼敌两千,被封为“冠军侯”。  2.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两次击败匈奴控制河西,打通西域通道,被封为骠骑将军。  3. 元狩四年(前119年)与卫青共灭匈奴主力,封狼居胥山,使得匈奴不敢再于漠南建立王廷。  震撼声音:“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大汉王朝最杰出的战神,一代天骄霍去病的一生是辉煌的,也是短暂的,看一个都市小人物,重生到大汉,怎样续写战神霍去病光辉的伟业……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阳山碑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