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drising3停止工作 如何击败帮派老大

选择背景颜色:
选择字号:
第四章 轻松做了一个帮派的老大
  到了帝皇大厦门口,谢天便只身往里面走,刚准备进入帝皇大厦“小子,这里可不是你能来的地方,快离开这里,要不然后果自负!”门口两个保安其中一个保安硬气的说道。  “哦,我是来找我的远房大表舅的!”谢天神机一动便应答了这句话。  “你大表舅是谁?我们给你通知通知!”另一个保安应声说道。  “哦,表舅曾经说过,他是什么狼帮的帮主!”谢天应到。  “你说的是陈广陈帮主?”两保安齐声喝道。  “对!他就是我大表舅。”谢天显得兴奋地说道。当然谢天不是真的兴奋,只是在这里做做样子罢了。其实谢大少哪里知道这狼帮的帮主是哪位,保安提出来个人名字自己也就显得轻松了许多,保安要是问他表舅的名字,他可要有一阵说辞了。  听完谢天的话,保安立即换了一副态度“谢公子不知道大家光临,在下有失远迎”一位保安说到。令一位保安应声到“不如让我们带着公子去找我们的陈帮主吧!对陈帮主来说,相信这是一个很大的惊喜。”其实保安听到谢天的话,已经相信了这个外表阳光的大男孩了。  保安那点心思谢天怎么可能不知道,谢天知道他们是想在陈广那里邀功吧!那点小算盘还是可以轻松的看出来的。谢天便不再点破。  跟随两位保安,谢天走进了帝皇大厦,可以看到帝皇大厦一楼有不少貌似白领的人,看起来狼帮就是弄这些白道生意的帮派,走过一楼大家都用奇异的阳光看这谢天。貌似很不理解两位保安为什么带人来到帝皇大厦。  “我脸上是不是长花了?靠,这么多人看我。怪不好意思的!”谢大少风骚的说了一句话,也不知道这货是咋想的,那么自恋。  随着保安的带领,谢天来到了一个电梯门口,“公子,你就自己去吧,陈爷在23层,你坐电梯上去马上就可以见到陈爷了。”一位保安说道。  “麻烦公子在陈爷面前多多赞扬一下我们,我们在这里就不打扰公子你的雅兴了。”另一位保安献媚的说道。  “我会的,在陈爷面前我会好好的表扬你们的。”谢天神色缓和的说道。  保安走回了他们的岗位,保安可是没有资格去23层的。  “今天我们遇到贵人了,如果得到了公子的赞扬,以后我们会前途无量的。”一位保安对另一位保安说道。 “是呀!这回在公子面前可时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呀!”令一位保安随声附到。  ※※※  走进电梯,谢天按了23楼的按钮,感受着电梯的升腾,不一会便达到了23层这一层。  电梯门刚一打开,就上来了两个保镖似得人物“你是谁?来到这里干什么?”这两个人非常有气场,可以看出他们两个人都是古武高手。  “我吗,我是你们帮主的远房大表侄,也就是说你们帮主就是我的远房大表舅。”谢天只声说道。  “我们进去通告一下帮主,请您在这里等待一下。”类似保镖人物语气变得尊敬起来。  “唉,貌似这个自封称号挺管用的。用起来还真爽!”谢天感慨地说道。  两位保镖走进“董事长” 办公室,可以看到陈广正在“批阅文件”,陈广明显看到了两人到来。便停下了自己手头正在做的事情。  “什么事情?”陈广精简的说道。  “报告帮主,外面您的远房侄子想要见您。”保镖显得非常淡定的说道。  陈广想了一想,自己的远房侄子?自己怎么不知道这么一回事?只声说道“让他进来!”  没一会谢大少就进入到了董事长办公室内, 看着这里布置得非常简洁可以看出陈广是一个不追求奢华的人。仔细看了看陈广,一头精炼的平头,一身整洁的西装。非常像一个成功人士。  “你到底是谁?我可记得没有你这个侄子呀。”陈广疑惑的问道。并仔细打量了一下这个看起来很阳光的男孩。  “我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看上狼帮了,从今天起我要把狼帮帮收服,我要做狼帮的老大!”谢天狂傲的说道。并没有给陈广留下太多的面子。  “口出狂言,来呀,张龙,赵虎快把这个人逐出去。”陈广厉声喝道。  张龙、赵虎郁闷怎么帮主要把自己的侄子逐出门外呢,虽然不解,但是还是来到了办公室内,这之间的过程也是瞬息之事。  来到办公室内,张龙和赵虎没打招呼就走向了谢天。可是谢天还是一副淡定的样子。貌似无视了这个过程。  当张龙和赵虎来到谢天面前时,只见谢天抬起一只脚,来了两发幻影无踪腿,分别踢向了张龙赵虎的胸口上,瞬间张龙赵虎就被这脚上带来的巨力踢得摔到了墙上,然后慢慢滑落到地上。  再看墙,墙上印上了两个深深的裂痕。这一过程深深的震撼了陈广。陈广可是知道这两个保镖的实力的,可是没一个照面便被ko了,这怎么能不给他带来震撼呢。  陈广记得自己带领两个保镖和其他黑帮拼杀,这两个保镖,每一个都是以一敌百的好手。正是应为这两个保镖的犀利。才是自己的到今天的地位,这两个人可是不可多得的将才。  可如今这个局面可不是陈广可以预想到的,这里充斥着太多的变数。其实谢天这一脚可是留足了情面,要不然,一脚之下这两个人还不化成灰灰了。  其实那两个人自幼练习古武术,现在已经略有小成,所以这种强度的冲击还不足以要了他们的命。  “你到底要什么?我什么都给你,请你留下他们两个的性命。”陈广惋惜的说道。由此可以看出陈广是一个非常重情义之人。是一个创**的料子。  陈广明白这样的高手不是自己可以抗衡的存在,一个人甚至可以抗百人,抗千人的存在。所以便没想反抗。  “我想坐这个帮派的老大。”谢天淡淡的说道。  “给我一个理由。”陈广说道。他实在不可以相信这个看起来阳光的青年。  “我会带给你们应有的激.情!这就是我的保证。”谢天应达到。  “好,从今天开始你就是帮派的老大。希望你不要食言!”陈广无奈的说道,陈广其实心里还有一种莫名的冲动。也许这个年轻人真的可以做到一样......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include virtual="/fragment/6/3236.html"
width: 590
background: #
border: 1px solid #
padding: 15px 20
.qrcode img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哈尼是一个帮派的老大,为了女朋友砍了人亡走,滑头在他不在期间领着其他人继续为地盘打打杀杀。小四,高中优秀生,一次和好朋友小猫在影棚玩,偶然看到同班的滑头和哈尼女友小明搅在一起,滑头对小四嫉恨在心,故意找茬和小四发生正面冲突。小明和一个男生一起打篮球摔伤了腿,在医务室遇到小四,医生要小四扶小明回教室上课,结果两个人由于怕被教导主任训导一起逃了课。小明觉得小四有些象哈尼,两个人在一起很高兴。
  几个帮派为了各自形形色色的利益明争暗斗得很厉害。有人因为小明来找小四的麻烦,被新转来的同学马司令的儿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马挡了架。哈尼突然回来,发现他的地位已经全然动摇。他和小四长谈,言语间大有感到大势已去的悲凉。哈尼对小四说,小明说过很喜欢他。
  哈尼的最后一搏果然把性命都搭上了。虽然暗中为哈尼报了仇,但在公众耳中,哈尼的结果几乎成了一个没有头尾的传说。而小明却在大家的隐瞒下感觉到了事实。她生了一场大病。精神全线崩溃。最后她选择了了和小四在一起。
而小四由于和学校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终于被开除出校。
小四被开除之后不久小明住到了小马家里。小四非常气愤要找小马拼命,结果在校门口碰到了小明。小四躲避着走开,小明却若无其事地追了上来。小四劝说小明不要活得这么没有出息,和小明争吵起来。一怒之下用给小马准备的刀杀了小明。
  小四被拘捕,小四一家张皇失措。小猫王录制了他演唱的英文歌:《阳光灿烂的夏日》,并附上他们所崇拜的的猫王写的一封回信,送到看守所转交小四,却被警员随手扔进了垃圾桶。这一个夏日,这一段历史,也会象这样被人们不屑一顾地遗忘了吗?
〖分析读解〗
  杨德昌(1947——
),是台湾新电影浪潮中最有才气的一位。他原籍广东梅县,1969年毕业于台湾新竹的“国立”交通大学控制工程学系,后到美国学习电脑,获得硕士学位,后改行在南加州大学电影科学习研究电影,1981年回到台湾。1983年,他和多位导演合作拍摄的《海滩的一天》,在结构、音响画面的处理以及情调的酝酿上都有独到之处,初步显露出他在电影导演风格上的与众不同。这之后他又有多部成功作品问世,如《青梅竹马》(主演,侯孝贤)。
以杨德昌、侯孝贤、柯一正等人为代表的台湾电影人新锐,在台湾出生长大,对台湾本地的乡土民情体会得最为深切,又接受了西方文化尤其是电影的创作和实践观念,并受世界著名导演费里尼、黑泽明、伯格曼等人的影响。在表达上层社会得倾轧、中下层人民的疾苦,以及大陆去台人员的惨淡心态上,有其深厚的理解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八十年代初期,以武侠片和文艺片为代表的台湾主流电影,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丧失了换血更生的能力,加之外部日本、香港的电影业竞争强劲,台湾电影业渐趋式微,无法再现过去万人空巷看热门电影的盛况。其时中美建交、中日关系正常化等一系列事件,导致东亚政治、经济格局迅速调整,台湾影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有限的岛内电影市场,以新的美学观念和创作手法拍摄新的电影作品。老一辈电影人的退役也为他们提供了充分的舞台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八九十年代台湾出现了一大批和过去风格迥异的“新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就是其中的一部力作。
一、 牯岭街
  台湾,孤岛,元代澎湖巡检司的设立,明代郑成功的收复,清代刘铭传第一巡抚的经营,并没有使之逃过风雨飘摇。曾被荷兰长期占领,后又有日本不断骚扰并长期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回到祖国怀抱。“二·二八”事件暴露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以及本省人与新移民之间尖锐的矛盾。一九四九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后,政治管束严厉,高压手段盛行。同时,美国资本大量注入台湾,文化侵袭也相伴而来。长期以来,原住民与大陆移民矛盾重重,各种势力纷繁复杂,明争暗斗连亘不绝。
  影片所描摹的历史背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直到七十年代的台湾是一个人人疯狂向往美国的时代,与此同时,日本文化的影响也因地缘政治、地缘文化和历史上的占领而相当显著。表现在影片中只是一些看似不经意容易被忽略的点:小猫疯狂地迷恋猫王,以听他的歌、唱他的歌、得到他的签名为荣;小猫说四儿的妈妈早上洗澡越来越“美”化;四儿妈妈吃饭时说“跟日本人打了八年仗,现在住日本人房子听日本歌”;女演员和导演发生矛盾时,骂导演“剧本跟哪一国学的?”。这些点都设置得很隐蔽,一晃而过,但却触目惊心。在台湾这个岛屿上,各个势力的渗入之深,已经明明白白地展现在眼前。
  生命的脆弱在于需要一种文化认同,人的最终归属关键还在于文化的归属。没有人能在彻底地完全地脱离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体系之后还真正地属于这个体系。所谓血脉之说,只是在文化还密切联系之时的一种锦上添花的说法。而且文化是血脉中最为重要的构成元素。美国毕竟是美国,日本毕竟是日本。台湾潜意识里拒绝与大陆文化上的绵联,又不可能与美国、日本真正沟通。台湾这一时期以及此后长久以来的悲哀和不稳定性就在于它的文化的没有归属性——既缺乏历史使其独立地自成体系,又没有任何可以被真正认同的行为及资本。所以,它在地域和精神、文化上都是一座孤岛。
                
  整个社会大的背景就这样投影到年轻人心灵和肉体上。他们既无法从父辈那里得到方向,也无法自己找寻出路,因为他们永远只是人类群体与社会群体中的少年阶段,不会得到重视,也不会自己取得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他们的行为与思想永远被成人的世界——而成人的世界在文明不够充分发展的阶段几乎就等同于完整的世界——所忽略。于是他们自己给了自己信仰,帮派、争斗、打杀、泡妞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一把刀、一群人、一块地就能安抚他们的悸动与茫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火能烧死人,水也能淹死人,但水的模样柔和,好象容易亲近,因而也容易上当……”,孤独与被忽略其实就是最大的利器,就在不知不觉中瓦解了他们全部的生机和希望。
  选择少年作为整个社会的切入点是非常高明的,少年作为社会的过渡性人群,脆弱而没有定性,他们的摇摆不定是最容易被理解以及被表现的,同时,少年人的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反映着过去,证明着现在,决定着未来。也就是说他们的灰色是全部时空了充斥着的基调。
  这部影片中的人物一直以群像出现,即通过模糊个体来形成社会群貌,比如人物着装统一近似,比如很少使用特写镜头刻画独立人物——当然这一点和启用群众演员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为了实现对一个年龄层的人物群以及他们所代表和反映的台湾人的生存状态恰切描摹。其中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勇者/怯者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抽刃向更弱者。”
                        ——鲁迅
  以哈尼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小混混,前史大都是这样的:“三个月零十天以前,一个异常晴朗的下午,父亲将我逐出家门,阳光把我们那条小巷照得白花花的,我打着赤足拼命往巷外奔逃……”(白先勇《孽子》),他们是被从家庭到社会遗弃的人,由于脆弱和叛逆,收集、继承着社会最阴暗的一面。他们其实也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各种势力与阶层,有从大陆过来混的,比如“山东”,有美化倾向很浓的“哈尼”,还有当地的土著平民的后代,和官宦子弟。他们的共同之处便是只会“抽刃向更弱者”。因为他们始终不知道更强者在哪里、是谁、怎么解决。特定的人文背景给了他们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这一代人注定要在没有归属、不被认同中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只能向弱者发威,借此来填满自己。只有创造出来的看似生机的“生机感”才能让他们的生存有希望。
  而因为他们实际上是“怯者”。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极其脆弱,“滑头”最后向小四儿的妥协求和攀亲套磁,“哈尼”的逃亡与最终轻易地被杀,“山东”被砍成重伤濒死时和自己的女人的抱头哀哭,以及最为不可一世“我人在哪儿就混哪儿”的小马在得到小四儿死讯时的无助与失态,都在为他们的“怯”做注。这些关于他们的最后的一笔解构了他们全篇的嚣张。
  此外,片中还有一些关于这些让人讨厌的小混混的另一面的细节,比如,老子天下第一的小马,傲气得无法无天,而他和小四成了朋友甚至为他出头挡架的原因很简单,只是老师罚小猫王把“我”字写一百遍时他出怪声和老师作对,结果小四替他罚了站而已。
  再比如哈尼回到自己的地盘上来,感到大势已去,力图最后一搏之前,拉住小四谈心时,他疲惫倦怠而又认真地对小四说,其实以前出来混的人和我们一样,然后列举他看过的武侠小说,说起他看过的最厚的一本,说那个老包,全城都在着火,他一个人一定要去堵拿破仑,最后被条子抓住了。说到这里,所有人都会满头雾水,这时,哈尼淡然一笑,说,这本书是《战争与和平》。这个结果让人始料不及、忍俊不禁,而笑过之后就是满腹苍凉。哈尼砍了人亡命台南,无所事事之际竟然连《战争与和平》这样的宏篇巨志都看了,而实际上他并不知道这是一本什么书,而且还按自己的生活重新解释了它。就象小明对小四说的,哈尼其实很乖,不爱说话,只是对谁都看不惯,一定要打打杀杀的——这样一个伤痕累累却还有几分鲜活气息的生命,一步步走向毁灭,究竟是谁的错呢?
2、爱人/被爱的人
   “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
    ……经验是生活的肥料,什么样的经验便成什么样的人,在
    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
                   ——老舍《骆驼祥子》
  小明,母亲有病,房子没有保障,不停地变换住址,每经过一次搬迁,就进入一个新的帮派的聚居地。作为女性这个弱势群体中的一员,除了男女关系,小明还能以什么来进行自我保障呢?于是几乎在影片里出现过的每一个小混混都和小明有关系。
  四儿大概是唯一一个小明与之交往而不期望得到什么的人。因为四儿什么都没有,甚至给不了自己安全。小明对小四儿是最为真诚的。她也说过“你不要骗我,这样我会受不了的。”而最后正是真诚导致了杀人事件不可避免。四儿认为他真正懂得小明,而小明也是在失去哈尼后真正需要和依赖他的感情才与他交往。既然如此,小明就应忠实于这种感情。然而其实对小明而言最重要的是生存,她的不忠实是她抵抗这个世界的唯一方式,如她所言,世界不会改变,所以她也没有办法改变。而小明和小四儿都不知道什么是他们所说的“世界”,所以茫然中只好把对抽象事物的恐惧具化到这份感情上,于是一切矛盾在关于忠实与不忠实的争论中渐渐激化。借小明这个人物,导演表达了他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小明代表的仿佛就是台湾。她所表现的生存方式,正是在多种势力夹缝之中的台湾人特有的姿态。她可以忍受小混混对她的调戏默不作声,她甚至可以为了生存遇到谁依傍谁,但最终她在精神上是绝对不愿、不能、也不会妥协的。在精神上她一直自由,没有隶属,不曾屈服。无论是势力、金钱还是感情,没有一样东西在付出之后能套牢她,即便是小四苦苦哀求,她也不为所动。她明白世界是什么样子,在这个世界上爱不能让她生存得更好,况且她爱的人一个不明不白地死了,一个怯懦软弱得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中的弱者,不能给予她最为实际的生存保护。
  能够让她投怀送抱的理由很简单,她离开小四住进小马家里,不过是因为小四被开除了,小马是马司令的儿子,这些都很实际,实际得平铺直叙。而且最为直接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她和小四在小马家玩,她让手枪走火后小马给她的一个响亮的耳光。就是这个简单的耳光,小四就出局了。
  和小明扮演了差不多角色的小翠又有所不同。小翠的水性杨花更多的不是出于生存的理由,她轻浮随便,一个眼神就可以勾搭到她主动献身,而这又能说完全是她自己的错吗?小翠在片中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矛盾升级。小明的背叛促使小四赌气一般地去找了小翠,而小翠首先揭穿了小四的弱点,她毫不留情地嘲笑了他,论调和小明如出一辙,这种惊人的相似不是巧合,也就给了大家一个暗示,两个性格迥异的女孩纷纷扮演了一种让不齿的角色,原因已经很明显了。
  此外,四儿的三姐也有其特定意义。三姐虔诚地唱诗,向神寻求保护,希望一切都可以在神的庇护下解决,而最终四儿出事的时候,她一贯的平静被彻底打破,片中用了一个长镜头来表现全家人的反应,她在其中贯穿始终的歇斯底里表明一切信仰都在这一刻被推翻了。这其实是台湾没有信仰和归属的隐性反映。
  这三个女人使社会群像丰满完整。同时也紧密地编织在情节的发展中,成为叙事的推动力量。
  3、牺牲者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就只有做牺牲者的资格……”
                    ——巴金《家》
  作为全剧的中心人物,四儿的行为动作一直贯穿着始终。开始我们看到的他,是很有生命力而且天性纯善的正常孩子。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的生命力在不断瓦解,他在逐渐被同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通过父亲、教导员、帮派里的每个人、三姐、小明看到整个社会都对他做了什么。他一点点被社会所有的力量抛上无归之途。
  挽回小明是四儿作出的最后一次关于生存的努力,小明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亮色,是他倾以真心相爱的女子,他认为只要她回到他身边,一切都还可以从头来过。而小明站在世界的真相一边,真相残忍无比。在四儿刺出那一刀时,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矛盾,他毫不犹豫地出了刀,而他的痛哭、哀骂和使刀不断深入的动作分明是力图向这个世界要回小明,这个地方的动作设计实在是很高明的一笔。
  在警察局里小四的挣扎就更为醒目,从他开始挣扎、号哭尖叫到他被几个人拖出画声音渐远,镜头一直是固定不动的,甚至有十几秒的空镜一直对着一把椅子,椅子的呆滞漠然同小四撕心裂肺的号叫形成一种反差的张力,给人心理上的暗示。在这样的漠然之中的哀痛引导出的自杀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
  在片中,四儿有一个标志性的动作就是开灯关灯,两次在房间内对灯的开闭,实际上是四儿心理世界的一种外化。此后,大面积的明亮极少的片中出现,比较常见的构图是亮的区域只占画面构图的三分之一。如四儿在自己的小格子中写日记的段落,画面中用手电的光亮打亮左上角,同时用日记本纯白的内页的反光构成中心区域小面积高光点。其他部分始终处于有层次的暗部。再向后发展,高调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大量使用逆光、侧光造型——小四心里的明亮也就这么一点点地少下去。
三、关于“杀人事件”
  整部影片其实由死亡贯穿始终。只是一直在以生活的原生态来呈示。并没有让人明白地体会到血腥与暴力。这些死亡构成了全篇的叙事线,象多米诺骨牌,导出中心杀人事件。“……对世界的叙述不计其数……”(罗兰·巴特),死亡是导演对世界的一种解构。
  最早发生的凶杀案件并没有在影片中出现,却是故事的一条暗线。正是因为哈尼为了小明伤人亡走,才使小四儿有机会与小明接触。
  第二宗死亡事件就是哈尼被杀。哈尼死了,使四儿不再活在小明是哈尼女朋友的借口下,他意识到这个女孩子对他的重要性,主动向她告白说他会替代哈尼。同时,哈尼的死也是小明转变的重要情节点,她此后欲发的放肆与此有脱不开的关系。
  第三次血雨腥风是大家为哈尼报仇而怒杀“山东”及属下多人。作为整个事件的目击者受到的撼动直接也就影响了人物此后的走向。一次次波折将情节渐渐推进到中心事件。
  在种种死亡与附属于死亡的相关事件(比如小明换了几任男友,四儿被训导、被排斥、被开除)发生之后,小明和四儿都不再可能同过去一样。按照生活和戏剧的逻辑,这个杀人事件都已经各个方面酝酿成熟。这是全片的高潮。
接下来的又一个实质上的他杀事件就是四儿的自杀。其实对死亡的遗忘有助于建立生命的近似自由。而因为死亡事件的不断出现与叠加,四儿和小明不但不能够遗忘而且在死亡及相关的事件中越陷越深。“……自杀从来都是灵与肉的双重行为,且灵的成分远大于肉的成分。”(自周晓枫《抱菊而眠》)自杀这个行为对于四儿来说是结果性的被迫行为。这就是导演精心结构下的含有特定寓意的结局。
  2、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上功力强劲、风格独特。
  Ⅰ、在剧情设置上:避开戏剧性,人物的动作以及性格发展都以生活逻辑为准。没有强烈起伏。全片始终给人以灰色通感。叙事平淡。剧情的发展几乎不留任何痕迹。
  Ⅱ、节奏的控制上:始终以近乎迟缓、沉闷的节奏运行,让人很容易感觉到一个溽热夏季的闷与躁。并以这种节奏来压制人的情绪,使人很容易进入这个节奏,连呼吸都缓滞下来,不得不去承受生活原生态的重量。
Ⅲ、音乐音响上:
① 基本没有附加的音乐,使真实感加倍;
② 常用的音效一般都是人物所处环境的自然效果声和人声,人物对话使用现场同期声,与背景声相叠,延伸了可见影象的范围;
③ 导演经常把主要声音湮没在背景声或辅助声中,使观众最为关注的谈话内容时隐时显,这也是增加真实感的大胆尝试;
④同时画外音和声画分离对于画面空间的延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就最大限度地形成了饱和立体的空间,同时让观众积极参与到影片中来。
  Ⅳ、影象上:大量使用长镜头,最大限度地给观众以真实感。并在视听上联合表意,让观众参与到视听环境中一起结构空间,并以观众的想象来拓宽屏幕的界限,让心理空间无限延展。同时单个镜头信息量非常大,比如叶子带小二去山东的场子的那场戏,同时行进的是四条线索:镜头外的画面在表现小二在熟练地把每一杆击进洞,同时是山东的女朋友在骂骂咧咧,叶子在一边看小二打球一边对山东解释自己目前的情况,画面上是一个小喽罗在给山东点烟,点好之后又去点蜡烛,刚刚把所有蜡烛点好,电灯就亮了,山东不动声色地看着前方节节胜利的小二,听着叶子圆滑的解释,同时凶狠地瞪着笨手笨脚的手下,这个过程画外、画内都提供了惊人的信息量。性格的丰满和情节的运转同时进行着。
  Ⅴ、过渡性镜头使叙事简洁,连接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镜头,过渡自然。比如上一个是小明和小虎在打篮球,下一个镜头是四儿在医务室等待看病,中间只用了一个男生经过窗口跑进医务室的走廊,衔接自然、简练。省略了小明腿摔伤的部分。也就为片中需要用长镜头铺叙的段落节省了大量时空。再比如上一个镜头的结尾是四儿看着小明横向走出画后转身沿纵深方向离开,下一个镜头是小明在前景向前大步走,四儿从远景追上来,中间没有冗余内容。
  Ⅵ、经常把人物置于画面一角甚至画外,不占据主体位置。在表现人物对话时很少用近景和特写,大量使用全景镜头,带环境叙述。把人物投置于大的环境背景下,产生渺小孤立之感。同时也在环境中铺垫下一些情节伏笔。比如小明和四儿在靶场时远景上站立的人,就成为叙事上的一个伏笔。
  影片实际上借一个普通事件叙述了一个地域和它最有代表性的人群隐蔽的悲剧,“我们这个王国,历史暧昧,不知道是谁创立的,也不知道始于何时,然而在我们这个极隐秘,极不合法的蕞尔小国中,这些年,却也发生过不少可歌可泣、不足为外人道的沧桑痛史。”
而世界每一日都在发生这样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虚无的存在与渺小的死亡永远是大多数人的生命历程。在争取存留的过程中,被嘲笑、被忽视是极其简单而又平凡的事。平凡人的豁命抗争在自己已经是惊天动地,在世界不过是螳臂当车。
世界不是黑或白,而是统一于中性灰的杂乱无章。
我的家在牯岭街,我在这里工作和居住。我们这里以前出过事,我们的好兄弟茅武,在这里刺死了他的马子。
后来,茅武的一个同级同学从牯岭街出去。杨德昌同学在美国学电脑,攻硕士。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改行拍上了电影。1991年,杨同学把我们牯岭街的一些故事搬上了银幕。
我看过这出名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电影。影片接近四个小时,很多人说闷。我看了之后也胸闷,由于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
从淡江师范毕业之后,我回到我的牯岭街家乡,成为建国中学的一个青年教育工作者。杨同学的这部电影,取景其实是在淡江中学。
中年以后,我发现在所有的教学参考中,尤其弥足珍贵的竟然是这部影片在我的脑子里的拷贝:每一个段落,每一个人物,每一格画面,每一句台词。
我常想,如果时光倒流三十年,让我重新回到牯岭街,这部影片也许可以成为我的地方志和人物志。我可以通过它认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阶层,每一个少年团伙。它是我的教学工具书,我的现实启蒙读物,我的人际沟通指南,我的思想行走地图。
我的回乡可能会象一次重游,或者,更象一次夜游和梦游,对往事的记忆和猜测会如幽灵一般伴随我左右。当我经过月光下少年情侣依偎的荷塘,夏日里野草金黄的靶场,经过夜间部教室的灯光,隔壁的电影片厂,耳边也许会有鬼魂吟哦深情的诗章:
  苍老是我的记事簿,青春是我的回忆录。
  你是我的放弃与追逐,你是我的幸福与痛苦。
 & 我有满腔少年血,将它二一添作五。若不成功即成仁,激情浇灌长青树。
当年我作为新来的教员,被校长向学生介绍登上建中礼堂的讲台时,学生的校服早已不再是军装式样,我难以分辨出谁来自小公园,谁来自217。
这些孩子,他们是否仍将“217”读作“两幺拐”?——当年的眷村子弟,谁不晓得通信兵的数字读音规范?
当我站在讲台上,常常会下意识地凝视他们胸前的校章。他们中是否也有86089同学?86089同学,在夜晚的牯岭街上出手7刀,刺死了他的马子。
三十多年过去,因为这部电影,那些1960年在此就读的孩子再次被提起。我知道,在学童们中间将谈论着他们的出身和来历,并将演义出各种说法不一的版本。事实上,因为我从小在这一带居住,我的年轻同侪也曾经好奇地向我打听虚实,我总是抱歉地笑着说我一无所知。
 & 民国四十八班夜间部及相关人等,常常成为他们运用教育学原理用以剖析的个案:
86089号,张震同学。小名“小四”:中考其他科目成绩都超过90,而一向不错的国文仅五十多分。张榜后其父曾要求查卷,未果,是否批卷错误仍为悬案。该同学个性较为孤僻、自闭,寡言少语,具有心理断乳期的典型症候:长期沉溺于带有妄想狂色彩式的思考,以私人文字构筑自己的情绪舒解空间。其救世济人的道德完善精神在失控的情况下可能诱发强烈的偏执和暴力倾向。
王茂同学。外号“小猫王”:其音乐能力是由三方面构成,(1)曲调感,区别旋律的曲调特点的能力。(2)音乐表象,即能随意反映音高与音强的听觉。能再现听过的旋律,实现听觉与发声间的转移与转换。(3)节奏感。对音符之间的时间关系的敏感和准确的再现。王茂同学先天具备许多大音乐家都缺乏的绝对音高和惊人乐感。——由于左半脑欠发达,其肢体机能未臻协调,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低下。——小四要是明白这一点,就不会让他修理父亲的收音机。
小虎:留级生。校队篮球好手。其坚韧、独立的个性下同时具有极其情绪化的一面,往往因为某件事的挫败感陷入极端的消沉,人格完全压抑。成年后变得与世无争,选择一种放弃的生活方式。
小马:插班生。台北警备司令的公子,具有养尊处优的家庭环境。其人生价值观极为模糊,表现为极度的自我中心和歧视女性的倾向。但同时兼具侠义心肠,重视友情,在小四案发后产生真实的哀恸。
 & 滑头:装腔作势的机会主义者,一次残酷的火并成为其人生的转折点。
二条:爱出风头,矫柔造作的业余歌手。长期生活在兄长的阴影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在危难中犹疑与恐惧。也许,与滑头一样,需要一个契机来完成质变。
飞机:木讷、老实的好学生。少年群体的追随者与旁观者,对行动的参与经常出现在行动结束以后。
三角裤:牯岭街旧书市的“小本”迷恋者。无个性就是他的个性,有希望成为典籍善本收藏家。
Honey:一度充满好勇斗狠的少年意气。具有崇尚自由、迷恋冒险的气质,常有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孤独感。一次偶然的文学阅读完成了其个人的思想启蒙,自此开始崇尚“孤胆英雄”形象。
山东。其个人形象都决定了将永远作为Honey的对立面存在。畏光,性格阴郁,野心勃勃,不择手段进行势力与财富的攫取。对女人却专一而富有情义。
——在建国中学的教员办公室里,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探讨成为我的同事的日常功课,他们或者唇枪舌剑,或者和风细雨。如果我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这些孩子是不是原本可以步入经过精心设计的正轨?如果我们的前辈投入过更多的关注和警惕,是不是有些事可以永远避免发生?
我并不参与同事的争论,但有时会倾听。我发现:有一个病例,似乎无法轻易地开出处方。在这些个人档案中,似乎有意漏掉了死者的名字:
  还有,小明。
我的教育学和社会学常识告诉我,人的社会化,是由三方面的教育与影响完成: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是社会化的宫殿;邻里社会是社会化的竞技场。
  我记得,当我学到这一章节的时候不禁冷笑过。
小四来自一个本分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正直的公务员。当小四被校方认定与同学串通作弊欲行处罚时,小四的的父亲居然天真地与教务主任争辩,斥责他不公平,致使小四被加重处罚,记大过。而后他反而开导小四:
“读那么多书,就是要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自己做对的事都不能勇敢相信的话,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希望这件事对你是鼓励,而不是打击。”
当小四担心他们父子俩会遭到母亲的数落时,父亲居然以朋友的口吻,用广东话感叹“没春袋的,都好麻烦”——那一刻在电影院里,我真的好感动。
但父亲不久被警备总部传唤盘查其留在大陆的老师,以“匪特”嫌疑羁押一晚,事后并受到牵连而被革职后,性情大变。变得懦弱而神经质。当小四因再度违规而被校方决定开除时,父亲依然称“不公平”,但开始哀求学校再给一次机会。愤怒的小四用球棒击碎了教师办公室的灯泡。这是一次压抑的反抗,一记令成年人目瞪口呆的本垒打。
  父辈们,你们输了。
 & 学校教育应该是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阶段。而建中绝非一个理想的康乐园。
  我记得电影里两个意味深长的细节:
教务主任对前来告状的片厂门卫老头说:“我们校长讲求学生人格自由发展,从来不关学校的大门。”
课堂上,嬉皮笑脸的小猫王被国文老师叫上讲台:“你不是很喜欢‘我’字吗?——写一百遍。”
 & 小四们的邻里社会,是邻居胖叔冷嘲热讽的奚落,父亲的同学汪狗的世故精明,落井下石。
小四曾有机会教训酒醉的胖叔,但当他滑进水沟时却帮助救起了他。胖叔后来报恩的方式,是介绍小四的父亲帮别人经手青果外销的生意。——也许,在小四眼中,这是父亲走向妥协与平庸的又一个步子。
而另一个邻里社会,就是建中对面的电影片厂,小四们经常跷课去玩耍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见识过恃宠而骄的小明星和对老板娘曲意逢迎的导演。最后一次去的时候,导演问起曾来试过镜的小明:跟你一起来的那女孩儿呢?——要哭就哭,说笑就笑,真自然——
正饱受失恋之苦的小四粗暴地打断他的话,嚷出片中最振聋发聩的一句反教育台词:“自然?!你连真的假的都分不清楚还拍什么电影?你拍的都是什么玩意?”
与现实的教训相比,家庭、学校和邻里的教育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所以,当我在电影里看到小四的父母在院落里抱头痛哭,当我看到小明从小神经那里得知Honey的死讯时,沉默地慢慢走回母亲身边,拾起针线,不禁想到了杨牧《凄凉三犯》里的诗句:
  沉默里,听见隔壁妇人在唤狗
  男人坚忍地打着一根钢针
  他们在生活。“我在生活”
  我说:虽然不知道为了什么
在每个班级中,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两股势力。一个崇拜父辈的强权,一个信仰自己的实力。基本上,两股势力的周围都渐渐团结成一帮人马,水火不容。
注意看吧,在一个小小的国中班级里,往往预演着成人世界里所有的权力游戏。他们甚至会有和谈,有冷战,有蜜月,有和平共处的不成文原则和结盟后的其乐融融,以及暗自交锋。
当小马插班到来,我注意到小虎敌视、戒备的眼神。我常常冷眼旁观这场彩排。其实我完全能预知争斗的结局。当他们毕业之后,这种情况将更频繁地发生,“平民意识”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个胜利背后,都有一个深沉的背景。
也许,我应该组织我的班级里这同样的双方召开一次圆桌会议,告诉他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机关算尽,处心积虑,这就是男人的游戏。雄性社会里应该有强硬对话,但最好以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为前提。
我对我设想的会谈感到忐忑。我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但所作所为却常常表现得象一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
  按照德国人 Max
Weber的理论,财富(wealth)、威望(prestige)和权力(power)就是社会的分层标准。我应该试着让他们了解,这就是真相和谜底。如果你们将来不能改变它,起码现在应该学习习惯它和接受它。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小明最终会跟随小马,而不是小虎和小四,甚至也不是滑头?为什么联考之后的录取人员,在进录取场时会手持记满照顾对象的名单?
 & 我常常感到奇怪,为什么当初我的师长对考场舞弊会如此深恶痛绝?
我喜欢看我的学生们卯架。当他们拎着球棒,提着砖头,在教学楼的楼道上狼奔豕突,我常常若无其事从他们身边经过,并不劝阻。偶尔,一两个小孩看到我后迅速立正:老师好。我矜持地点头,然后他继续挥舞着日制匕首张牙舞爪地冲过。
他们应该学会卯架。早学会比迟学会好,将来在立法院,在选举战中,他们还将继续这一游戏。而现在,刚好是热身的时候。
我想起电影里滑头与小虎在篮球场边对小明的争斗。小虎其实当时是无惧的。他其实具备几分学生流氓首领的素质。镇静自若,甚至在强敌当前时显得如此心不在焉。而当他醒过神来准备回应时,对方的肌肉应该立即绷紧才是。
而我注意到这个穿黑色9号球衣的小伙子。他的靠山是南海路的黑帮。他带着一丝微笑,劝解小虎,然后猛不丁击向滑头的下腹,接着噼噼啪啪、慢条斯理地开始扇滑头的小耳光,力度并不大,但恰好控制在既可以表现对对手的极度蔑视,又可以从意志上摧毁对手,使之从身体到意志开始一点一点崩溃的程度。这是学生争殴的一种极为常见的前戏,一种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挑逗和刺激。
我知道,滑头那次在国中与小明幽会被217围堵,当同伴救难赶到并揪住一个湖北裔的眷村子弟时,滑头也曾经扇过那孩子的小耳光;以及在后来,Honey回台北那天,对小公园冰果室里约会小明的小四,滑头也扇过这样的小耳光,——但他后来,都后悔过。
   在后来的争斗和报复中,这种漫不经心地轻视对手的角色,往往最快死于非命。——“不可侮辱你的敌人”
,年轻人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
我有一个学长,他曾经将这部电影郑重推荐给自己的弟弟,而后者视之为应该一生感恩的礼物。
第13届、第16届的《联合报》中篇小说奖得主,大陆作家王小波说:人有兄长是一件幸运的事。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曾多少次获益于自己的兄长?
当小四要赔偿飞机的球棒,求助于自己的兄长老二时,老二不声不响塞给他70元。小四问起钱的来路时,老二回答:你不是要吗?要就别问!
当小四把母亲的手表偷拿去当铺,老二却被大姐怀疑地问起时,再次不声不响地去了山东的弹子房,赢回钱准备去赎回手表时却被父母发现误解。小四目睹了兄长被父亲责打的一幕:不要脸,没出息!
果然,——道德上的愧疚感不自觉体现到小四刺死小明的行为中。我惊讶地发现,小四在捅出匕首的同时对小明骂出了同样的话语:不要脸,没出息!
当《战争与和平》中的彼埃尔,与百无聊赖“跑路”生涯中的Honey相遇,催生了Honey致命的英雄主义情结。
果然,当穿着藏青色“中华民国海军”制服,夸张的水兵喇叭裤的Honey从南部回到台北,我不无妒意地发现,他的谈吐开始变得具有诗意和哲理,他的个人形象竟然变得充满魅力。
果然,中山堂演唱会那天,他拖着他那条残腿,从国歌声中肃立的人群里象彼埃尔,象吉诃德一样走出来。——这次他走出来后,就没有再走出来过。
当Honey与小四在冰店中相遇,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立即意识到了危险,而当时我并不能清楚地判断这危险是什么。而今我明白,那时我分明看到的是他的灵魂正开始被小四一分一分吸收。如果这次邂逅能够续写下去,他们俩极可能成为一对惺惺相惜的朋友。一个也许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更年轻时候的影子:执着于情感的付出和道德的自我救赎;另一个也许从对方身上找到自己的人格理想,甚至悲剧英雄所特有的孤独与彷徨。
果然,当虔诚的基督教徒,一直关心小四的二姐张琼试图听取小四的告捷时,劝慰他:你是否太过跟别人计较,是否只想到自己,缺乏奉献?小四回答:Honey也这我说过。Honey,一个好朋友。
果然,在小四对小明最后的告白中,他说到:只有我能够帮助你,因为,现在我就是Honey。
我希望可以如是告诫我的年轻同事:作为牯岭街上的教育工作者,你们应尽快认识他们,熟悉他们,谁是谁的人格偶像,谁是谁精神上的父兄。——这条街上以往的故事都是血的教训,而我们应该提防自己不要试图成为一名拯救者与传教者,而应该是是默默的观察者与辅导者。
这就是我眼中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它所阐述的远远不只关于一次情杀,它如此厚实而博大,它是一本涵括了教育学,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宗教学的百科全书。
 & 它从来不是悲悯者的福音,而是关于成长史的文献。
也许,对个人而言,它还是一本记录苍老自何时开始的记事簿,一本追忆青春夭折于何日的,回忆录。
所有的国中都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她也许不是最漂亮的,最清纯的,但是她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她是这个学校唯一的校花。
她被其他女孩子痛恨,不屑、鄙夷,被男生用最下流的语言诅咒。但是,奇怪的是,她会进入每一个男生的春梦里,她是可以被破坏的,因为她最无耻。
毫无例外的是,这样的女生,在每一所国中里的这样一个女生,她们都并不张扬和轻狂,她低着头走路,不跟任何人说话。在全校的注视中,她象一个罪人一样走过。
她很显然比其他女生早熟。体态丰盈,当她走过时,夏天的走廊里有六神花露水味,有经验的兄弟会悄声提醒,注意她走路的姿势,注意她的外八字,扭动的臀部和腰肢。
  她被操过了,她被操过了,这个妓女。
 & 一群人顿时爆发出放肆的大笑。她停下脚,回头,眼神里是羞愤,居然还有无辜。
  我操,她凭什么这样看我,她凭什么?这个婊子!
——而每一个人的心脏都在那一回头中裂成碎片。于是,在当晚的梦中必须再次凌辱她一回,折磨她,蹂躏她,直到自己流下眼泪。
那一晚必是劈过一道闪电,必是响过一声炸雷,所有对美与善的感悟宛如在一夜之间复苏。她的形象开始变得从没有过的纯洁与高贵,不为流言所伤,暗自散发芬芳。
也许,也许要等到十多年以后,当你忽然想起这个早已忘记的小姑娘,你会发现其实你后来对她形象的修正仍然是一个善良的愿望,一相情愿的幻觉与想象。你还是被她的表演蒙蔽了,在你现在富有经验的眼光中,你吃惊地发现,其实,当初关于她的所有传言,其实,都很可能是真的。
她的过早发育绝对不是平白无故的!所有的迷团一下子迎刃而解,每一件事都有背景,每一个人都有出身。在教育心理学与青春期心理学的讲义中,她都是一个典型的病例:她来自一个复杂的家庭,父亲早亡,母亲有不好的名声,她在童年时或者遭遇到骚扰和侵犯,或者有多次寄人篱下的经历,这训练了她的世故与庸俗。她玩弄拜倒在她裙下的所有少年人,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她严重缺乏安全感,她有自毁的基因,所以她会自暴自弃地堕落与沉沦;而她所有成功的掩饰,源自她自我保护的本能,
——在成年以后,当我们重新透过事物的表征进行审视,我们一定会发现,甚至都不需要验证,当初关于她的流言,几乎,全都是真的。这样一个女孩,她不是我们当初想象的那样坏,也绝非我们后来以为的那样好,她只是比我们都更早认清自己的生存环境,她远比我们丰富和复杂,也远比我们深刻和清醒。
而如果时光回去三十多年,当我15岁时,我还是希望我会爱上她,仍然是有时充满狂热与勇敢,有时伴随着懦弱与羞怯。
无论怎样,让我喜欢你。当你14岁时,当你和所有女孩子都14岁时,你已经表现得象是20。你已经开始具有心计和演技,开始学会浅浅地卖弄风情。也开始透支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当你17岁时,你将已经是小小的母亲;当你25岁时,你已经开始迅速地老去;当你30岁时,你已经开始进入更年期。而无论这样,让我先这样喜欢你,以渐渐碎裂的心,和渐渐降至冰点的血液。
在青春的课堂上,先让我这样痴痴地注视着你,让我整个脑海里都是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窗外是一浪一浪海浪一样的槐花香,内心是槐花香一样一浪一浪的海浪。
牯岭街过去一直是以卖旧书古书而闻名。它最早成为读书人趋之若鹜之地,是当年战败回国的日本人常把家具、古董、字画和书籍拿到牯岭街和南海路一带贱卖,后渐渐成风,规模壮大,假日里常常是人山人海。50年代中期,福州街、厦门街口到牯岭街上,共有40—50家旧书摊棚,旧书店则有数十家,常有珍闻秘籍和古旧版本面世。当时牯岭街的名声响遍全台,也成为很多外国观光客必定造访的人文景点。60年代,牯岭街的声势达到了顶峰,俨然为当时政治经济封闭的形势下台北一处重要的图书资讯交换中心。
民国六十四年后,旧书市场搬到了光华商场的地下楼,牯岭街日见萧条。为重现旧书市风貌,市文化部门和社区曾共同主办了“重温旧书乡——牯岭街书市”活动,在牯岭街旧书市最鼎盛的南海路段至宁波西街段上,摆设了近百处的书摊,一时盛况空前。牯岭街上第一家旧书店“松林书店”的老板蔡先生也尝数度从阴暗的店堂内走到屋外观看。
我住在牯岭街附近的台北教师会馆。当我晚间漫步到牯岭街,它已经变得如此狭窄、偏僻,甚至有几分昏暗和阴森。行人寥寥无几,路灯忽忽幽幽。从头到尾四、五百米,只余下四五家书屋,皆已破败不堪。有的只是随处可见的“科见美语”,和一些“福州小吃”、“三阳机电”之类的招牌。
我曾经试图在旧报纸中找到关于当年那场令包括山东数人毙命的少年团伙火并的记载。结果,我读到这样一条消息:1960年圣诞节前夕,牯岭街省妇女会门前,发生不明身份之歹徒多人,使用计程车架走一对情侣案,因被害情侣当街高喊“救命”,附近的警七分局刑事组立即出动,当即将一对情侣带局保护,并将涉嫌妨害自由的李知高一名捕获,其余歹徒均已驾车逃逸。据譬方初步侦查,这是一件亲生父亲骗不满十五岁之亲生女儿到特约茶室卖淫,另一青年协助其女逃离苦海,到台北向省妇女会申请调解结婚,其父却与歹徒多人欲劫走女及其情郎案。譬方以案情甚为曲折,现正继续侦查,并与屏东警局联络缉捕在逃之歹徒中。
我叫华光复。在杨德昌的电影中我叫“滑头”,我泡过小翠和小明。民国四十九年,我因考试舞弊被勒令退学,后来成为“小公园”的少年首领。我的叛逆期最叛逆的行为是出卖:我是最早具有商业意识,也是从实践上尝试企业化运作的转型期社团头目之一。我当年主要的策划和经营项目是筹办演唱会。
我的父亲是中山堂管理委员会主任,因被指控纵容、包庇将政治场所用作商业性牟利用途,涉嫌受贿以及与黑社会组织牵连而被撤职查办。
我的手下先后离开了我。在其后漫长的一个暑假中,我一直都处于痛苦的自省中。我后来考上了幼校。翌年我转学到淡江师范,因为我后来明白过来我的教育对象不应该是幼童,而应该是少年。毕业后,我成为一名青年教育工作者。
我的家在牯岭街,我在这里工作和居住。民国五十年夏天,我们的好兄弟小四,在这里刺死了他的马子。
 & 这是民国第一起未成年人杀人案件,也是这个国家历史上一起微不足道的事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eadrising2.reg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