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热爱中国古典中华诗词之美 叶嘉莹的原因

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江苏围绕"三强两高"目标,建设文化强省网络人肩负着时代使命。
随着BAT等巨头纷纷圈地,网络文学迎来"黄金时代"。
& & & 正文
叶嘉莹女儿:母亲一辈子都在和古诗词谈恋爱(图)
【字号:&&】【】
  1943年,叶嘉莹(二排右一)与同学在顾随先生家中留影。
  叶嘉莹(右)在荣获2013“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称号后与颁奖嘉宾合影。
  叶嘉莹与学生参观“手稿、著作暨影像展”。
  著名古典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嘉莹90华诞时,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向叶嘉莹发来贺信。叶嘉莹的生日庆典以一场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形式隆重举行,海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展开研讨。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一世多艰
  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与纳兰性德都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用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封闭的庭院,在她眼里却是一个自足的小世界,窗前的几抹修竹,阶下的菊花,都成了她即景生情吟咏的对象,也让她自小养成了内向文静、幽微深远的性格。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
  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辅仁大学的恩师、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后来,她把它们都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并一起整理成书。这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个人命运在大历史面前被彻底改写,从此背井离乡。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就弥漫开来,丈夫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不久后,叶嘉莹任教的中学,从校长到老师都被认为有思想问题,全部被审查,叶嘉莹没了工作。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叶嘉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在绝望中,她只有“把自己一部分的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才有勇气生存下来”。
  后来经师友介绍,叶嘉莹到淡江、辅仁、台大3个大学任教。生下小女儿后,她没能好好休养,身体不堪重负,又染上哮喘。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回国讲学
  由于出色的教学业绩,叶嘉莹名声散播开来,她获得了台湾大学的教授职位。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她对学生说:“诗歌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正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友人。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是帮助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看到火车上的年轻人在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尽劫难,但诗歌的灵魂不死。于是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祖国。
  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中国“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课堂上反响热烈,连叶嘉莹自己也完全沉浸其中了。经原辅仁大学外文系教师李霁野介绍,她来到南开大学,就此与南开结下深深的情缘。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叶嘉莹却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对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
  定居南开
  从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教书,叶嘉莹的好多学生现在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叶嘉莹用自己澎湃的热情,深深感染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学生。台湾作家陈映真曾经回忆:“她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叶教授在中国旧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发现艺术和文学之美。”
  201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早在11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年老后将定居天津南开,决定给她捐助,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
  如今,叶嘉莹正在从事一项浩繁的工程。“我教书70年,历年的讲课、讲演的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她指指家里摞着的一个个行李箱,“这些都是我带回来的历年讲课录音和录像。”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她的著作文白相杂,理论性强,而讲课时深入浅出,整理出来更利于向读者普及。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她说,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老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据《环球人物》报道)
  原标题:叶嘉莹女儿:母亲一辈子都在和古诗词谈恋爱(图)
  稿源:中新网
  作者:
叶嘉莹女儿:母亲一辈子都在和古诗词谈恋爱(图)
&&责任编辑:中江网编辑&&
朱敏女儿刘丽翻开图册,讲述当年的故事摄/法制晚报记者郭谦1982年,朱敏在莫斯科与当年集中营的难友合影留念战争期间,朱德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不过他并不知道此时女儿已身陷集中营一枚红色的列宁像章,朱敏保存了数十年。而就是这枚她珍爱的像章,差点“害”了她。当年,为了躲过纳粹集中营里军官的搜身,她将这枚精致的像章含在舌下,成功逃过检查;在纳粹集中营的苦难岁月中,她一直贴身保存着。
本文中所记述的是德国外交部档案中记录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是以外交人员为主体的德国人群体对南京大屠杀的观察、记述和分析,这是有关南京大屠杀历史另一个角度的证明文本。这些材料作为第三方的冷静证词,证明南京大屠杀是无法抹杀的历史事实。这些材料使用了“亚洲式的”、“中世纪式的野蛮”这类词汇,并最早使用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概念。
1960年邓小平与毛泽东在北京(资料图)本文摘自《历史的见证:“文革”的终结》,薛庆超著,九州出版社,2011.4毛泽东逝世的时候,邓小平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处于一种活动空间仅限于自己家庭所在的大院内的“软禁”状态。他虽然不能亲自前往中共中央设置的吊唁大厅,向自己尊敬的伟大领袖和导师表达无限沉痛的心情,但仍然和家人一起,在家中设置了一个悼念毛泽东的灵堂,献上了一幅花圈,表达自己对毛泽东的无限真挚的感情。
  韩国媒体当时关于仰光爆炸案的报道《被遗忘的恐怖分子》作者罗钟一朝韩对峙的半个多世纪中,成千上万的秘密工作者被双方从公众视野里“抹消”。作为1983年缅甸仰光爆炸案的主角,朝鲜公民姜民哲(音)就是其中之一。他曾是最致命的特工之一。日,姜民哲(音)与两名同伴在缅甸仰光博物馆前引爆炸弹,试图刺杀到访的韩国总统,按计划,后者应该在那里敬献花圈。
贾午十三四岁时,偷偷与一帅哥幽会 这就是“韩寿偷香”典故的由来 杨民仆
&|&&|&&|&&|&&|&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叶嘉莹批评年轻人对诗词漠视
&&&&新华网北京
11月21日电(王志艳)“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11月初,秋寒未深,九十高龄的叶嘉莹以独有的吟诵方式回忆起幼年时就熟稔的词,这首李商隐的《嫦娥》当年只认得字,体味其中的深意却是经年乱世离难之后。
“我小时候认识字多,《嫦娥》里的字都认识,意思也就从字面上去理解。直到几十年后,我在台湾教书有一次讲到《资治通鉴》里的‘淝水之战’,苻坚乘坐着云母车,这个‘云母’一下就勾起了我的回忆。下课去坐公交车的路上,我就又开始背这首诗,李商隐写了嫦娥一个人的孤独寂寞,别人为什么没想到这种忧虑。”
叶嘉莹感慨这些诗歌是伴随其一生的,幼年播下的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萌发。“诗歌是有生命的,你不懂是缺乏诗歌的修养,懂了就会感动。”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平察院胡同一所老四合院里,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现任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别号迦陵,著述甚丰。
&&&&今年上半年,北大出版社出版了她的《人间词话七讲》,颇受读者关注。近期,又再版了八卷本的《迦陵著作集》,包括《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唐宋词名家论稿》《清词丛论》《词学新诠》《迦陵杂文集》。
&&&&以诗开头,叶嘉莹畅谈起中国的古典文化教育,或是从教七十年的累积,虽至耄耋,叶先生声音依然清亮,不时吟诵起古诗词,尽显深厚学养与沉静优雅,两个小时的倾谈偶有疲惫,但丝毫看不出是微恙休养未久。
&&&&&批评年轻人对诗词漠视:如遇宝藏空手回
&&&&叶嘉莹谈及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实源自家庭影响。成长在儒家文化浸染的旧式家族,幼年起她便随伯父学念古诗词,当年吟诵的场景似还历历在目。
&&&&“诗词从小就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会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叶嘉莹对这句话深表赞同。叶嘉莹认为诗词渊远流长,是汉民族文化中非常值得骄傲的部分。汉文化在历史上出现了众多有修养、体悟的圣贤百家,他们为中国文化贡献了丰富的智慧。
&&&&不久前,经历了古诗从小学课本里“去掉复又还”的风波,因自上而下的提倡,“重拾经典阅读”已成时下热潮。但谈起古诗词教育普及的现状,一直颇为平静的叶嘉莹显得有些激动,“中国是一个诗的民族,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以来古诗写得非常好。后来有一时间不提倡旧学之后,现在这种传统就慢慢断了,因为不懂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化蕴藏非常丰富,但好比你生在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却找不到打开财富的密码,空有这么多遗产,非常可惜。”
&&&&对时下年轻人对诗词等古典文化的漠视,叶嘉莹更是提出严厉的批评,“现在的年轻人根本走不进去,‘如遇宝藏空手回’,守着这么好的家当,什么都继承不了,这是他们非常悲哀的地方,盲目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还不惜为了短暂的享乐而做出为非作歹的事,真的是堕落。”
&&&&虽然自己坚持只写古体诗,但叶也并不反对白话诗,“毕竟时代不同了,不同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学习一些西方的诗歌表现方式都是可以的,中国伟大的诗人如杜甫,已经打破了文法,更多用意象去表达。”
建言幼儿诗歌教育:诗词进教材后关键是如何教授
&&&&叶嘉莹特别强调幼儿诗歌教育的重要性,秉持幼时接受的“读书当从认字始”的理念,因而她特别注重汉字文化的教育。“中国文化、诗词的意境都从汉字中得来,英文词性变化体现在拼音的变化,我们的变化是从读音。诗不仅是情意,还有平仄、声调,读诗要念出短促的入声字。”
&&&&如何学习古诗?叶嘉莹推崇“吟诵”的方法,回忆起幼年读的很多诗,都是从音乐声调中感受到诗中的情感。她自己多年来也经常给孩子上课,“一定要让孩子多识字,不仅要识字,还要会读诗。”
&&&&她认为现在大多数用普通话方式念的诗都失去了韵味,还特别示范了可以接近古人吟诵的简单方法,就是将古人读入声、现代人读平声的一些字,读成短促的近于“去”声字的读音,这样吟诵古诗时才能传达出声律的美感。
&&&&“虽然现在推广普通话,但我仍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声音、节奏之美。如果像我这么念李商隐的《嫦娥》,马上就能感受到诗里的感情。不懂没关系,可以先学会吟。真正好的诗歌会带着诗人的感悟和生命,诗是他整个感情、心思意念的体现。比如杜甫的《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除了让孩子学会读诗,叶认为更重要的是培训师资,让老师也对诗歌有很深刻、很仔细的认识。“诗词从小学生开始普及是对的,但要有好的老师。所以关键不是把诗词选进教材,而是如何教授和引领的问题,虽然现在提倡读诗,但过于盲目,读得都不对,讲不通。甚至像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之类,这是没什么意思的。现在我们几乎断绝了这样的传统,年轻人不读古书,连中文系的学生写论文都是打开电脑乒乒乓乓,抄很多材料,其实都不懂。”
&&&&&&&回望七十年教书不缀:来生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长期在西方从事教学工作,将西方文艺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是叶嘉莹对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的重要贡献。1990年,叶嘉莹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
&&&&在加拿大、美国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几十年,叶嘉莹也用英文讲解中国古诗之美,自觉地做起了中西文化之间的“摆渡者”。但叶嘉莹却表示她用英文讲课原是无奈之举。
&&&&叶嘉莹回忆起在加拿大大学里授课时,不是从“好为人师”而是从“好为弟子”开始的。原本她在哈佛大学教书时要求是研究生学历,懂中文的,这样便于用中文讲解。但在加拿大由于很多本科生不懂中文,当时的她被环境所迫,不得不被“逼”用英文讲。
&&&&“像王国维等学者评价古诗时常常用清远、神韵、境界这样的词,这个用英文怎么解释?”叶嘉莹笑说好在自己“最大的爱好是喜欢学习”,“我就去旁听外国文学的课,找他们的书来读,发现有意思。很多用中文讲不通的话,用我们的理论讲不通的事儿,用英文都讲通了。不但让外国人贯通了,我们中国人也是豁然畅通。”在之后的学术生涯中,叶嘉莹发表的很多论文,就是用西方文学理论来阐述中国的古诗词。
&&&&有教授曾赞叹她是“教书的天才”,叶嘉莹自嘲正是用poor
English授课让学生爱听,从教十六七个人到六七十人,这背后是她每天查字典查到半夜两点,第二天一早又起来上课的艰辛。“也许我的英语文法不完整、发音不正确,但是学生不是来跟我学英文,只要大意能明白,我一样用中国的办法,介绍每首诗的作者、背景乃至寓意情感,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中国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你无法想像我教了多少课”,七十年间叶嘉莹一直教书不缀,在台湾时甚至同时教很多学校,每个学校三门课,还有两个电台,从早到晚都排满了。
&&&&叶嘉莹如此坦露心声:“我现在这么老还在教书,是因为中国有这么多宝藏。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
感叹生平波折磨难: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叶嘉莹说起曾经最幸福的时光是上世纪60年代在哈佛大学,与一位教授合作做研究,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给了她最丰厚的滋养。
&&&&“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楼上,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了很多方便,他们允许我五点钟闭馆后还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当做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我离开的时候会负责把图书馆一层层关灯锁门,当我从密密麻麻的书架中走出来的时候,我觉得王国维的精魂就跟在我的身后。”
&&&&在一张叶嘉莹年轻时穿着旗袍的照片中,依稀可感那个时代独有的气质与美。虽然对爱情诗解读得很好,但叶嘉莹却没有太多感情经历,或许因为天然“高冷”的气质,她回忆读书时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打招呼,毕业时男同学更编排她是“黜陟不知,理乱不闻,自赏孤芳,我行我素”。
&&&&成年后叶嘉莹的婚姻也并不算幸福,在迁居台湾后的“白色恐怖”时期,她的丈夫曾被怀疑是“匪谍”而坐牢,连带她也失去工作,而彼时她上有老父,下有待哺的孩子,以后的很多年里她都深陷在承担家庭生活重担的艰难中。即使如此,对诗词的热爱却一直未放下并支撑她一路跋涉,“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一任流年似水东,莲华凋处孕莲蓬。”叶嘉莹曾以咏荷的诗抒发感怀。她一生才情纵横,却命运多舛,孤影孑立辗转奔波多地几十载。2013年,叶嘉莹选择了“归巢”,定居南开大学,随她一起回来的还有数十箱的研究资料,单是讲课录音就有2000多个小时。“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回首往昔,叶嘉莹已显平静淡然。
叶嘉莹,号迦陵,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24年生于北京,1941年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攻读古典文学专业。一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研究与普及,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著述甚丰,主要有《迦陵论词丛稿》《中国词学的现代观》《清词名家论集》《迦陵文集》《好诗共欣赏》等。
&&&&&&&&&&&&&&&&&&&&&&&&&&&&&&&&&&&&&&&&&&&&&&&&&&&&&&&&&&&&&&&&&&
(选自新华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叶嘉莹|顾随_凤凰资讯
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1943 年,顾随先生(前排坐者)与叶嘉莹(二排右一)等学生合影。
1979 年,叶嘉莹(前排右二)抵达天津与南开大学诸教师合影。 原标题:九旬叶嘉莹,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 人物简介: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93年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嘉莹是蜚声中外的学者,且不说诗词创作、理论研究,光是教书育人这一项,教了70年书的她,培养出无数人才,如今90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之上,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功不可没。著名红学家冯其庸称赞叶嘉莹讲解诗词&阐说精妙,启发无穷&;学生们说&老师不但写诗是天才,讲诗也是天才&;更有人无限仰慕:&她站在那里,就是对古典诗歌最好的注解。& 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天气,环球人物杂志记者来到天津南开大学拜访叶先生。原本清雅的居所里,已挤进了好几位来访者。叶先生精神比年轻人还好,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工作到深夜两点半,这样的作息已经持续多年。&心无杂物,没有外物的牵念,专心与古人交流。&这是叶嘉莹总结的养生秘诀。 一身黑色的丝质衣衫尽显飘逸气质,黑色丝巾上装点着一些粉色小花,领子上别了一枚粉色的领扣,叶嘉莹看起来精致高雅,气定神闲,记者脑中猛然就跳出了一个流行词汇&民国范儿&。 &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 台湾诗人痖弦形容叶嘉莹&意暖而神寒&,是&空谷幽兰一般的人物&,这种气质的形成,和叶嘉莹从小所受的教育不无关系。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与纳兰性德都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用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封闭的庭院,在她眼里却是一个自足的小世界,窗前的几抹修竹,阶下的菊花,都成了她即景生情吟咏的对象,也让她自小养成了内向文静、幽微深远的性格。 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其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现在的年轻人只是&入乎耳,出乎口&,那是不行的,圣贤的语言在你身体里根本没发生任何作用。&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那才是对的。&叶嘉莹对记者说。 圣贤之书让她相信,宇宙之间自有一种属&灵&的东西存在着,当人生困厄降临时,便多了应对的力量。读初中二年级时,北京被日本人占领,叶嘉莹整年吃不到白米白面,只能吃一种混合面。&酸酸臭臭的,很干很粗糙的渣滓,老舍《四世同堂》里,祁老先生的曾孙女宁愿饿死也不吃。&但是叶嘉莹没有怨言,拌上最咸的酱吃下去。 1941年,叶嘉莹才17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道路。 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叶嘉莹从书柜中拿出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给记者展示。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件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读书时,她对顾先生的一字一句都舍不得错过,记下了厚厚的8本听课笔记,在颠沛流离中始终妥善保存。后来,她把它们都交给了顾随的女儿顾之京,并一起整理成书。这是叶嘉莹认为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
风雨逼人一世来 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 刚开始教书时,生活清苦。冬天,叶嘉莹里面穿着大棉袄,外面穿一个布做的长衫。因为骑车,天长日久后面的衣服磨破了,她就打着个大补丁去上课,&只要我讲课讲得好,学生对我一样尊敬。&她有这种信念,因为她记得《论语》中说过:&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无恒产而有恒心&,即便一无所有,内心仍保持高洁的品德和操守。 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颠沛流离中,她写下这样的诗句:&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个人命运在大历史面前被彻底改写,从此背井离乡。 1949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4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就弥漫开来,丈夫被怀疑是&匪谍&抓了起来。不久后,叶嘉莹任教的中学,从校长到老师都被认为有思想问题,全部被审查。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夜里,在主人家的走廊上铺个地铺;中午,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不得不出门,在烈日之下抱着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3年后丈夫出狱,却性情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在绝望中,她只有&把自己一部分的精神感情完全杀死,才有勇气生存下来&。 后来经师友介绍,叶嘉莹到淡江、辅仁、台大3个大学任教。生下小女儿后,她没能好好休养,身体不堪重负,又染上哮喘。每天下课回家,都会感到胸部隐隐作痛,身体似已被掏空。她想起了王国维《水龙吟》中的句子&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不免自伤。 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 由于出色的教学业绩,叶嘉莹名声散播开来,她获得了台湾大学的教授职位。1966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在异国他乡用英语授课,叶嘉莹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文论;另一方面,她有着自己独特的讲课方法。她对学生说:&诗歌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正确,但我讲一首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她发自内心的真诚超越了语言和国界,在异国他乡让无数人爱上了中国古典诗词。 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友人。在这期间,她写下了10首哭女诗。 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是帮助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看到火车上的年轻人在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尽劫难,但诗歌的灵魂不死。于是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祖国。 1979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中国&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 课堂上反响热烈,连叶嘉莹自己也完全沉浸其中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经原辅仁大学外文系教师李霁野介绍,她来到南开大学,就此与南开结下深深的情缘。到了快退休的年纪,叶嘉莹却用讲学把生命填得满满的,她想起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重新焕发的热情,让她抛却了&小我&之狭隘和无常。 诗歌使人心不死 叶嘉莹写过:&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屈杜魂。&对她来说,&报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书育人。讲课时,不管学生是初中生还是研究者,她一定尽己所能,把古典诗词的好处讲出来。对她来说,这不仅是对不对得起学生,更是&对不对得起杜甫、辛弃疾&的事情。 从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教书,叶嘉莹的好多学生现在都是80多岁的老人了。今年她90岁生日时,有学生打电话给她,说很抱歉,老师的寿辰来不了了,因为已经不能走路了。叶嘉莹用自己澎湃的热情,深深感染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学生。台湾作家陈映真曾经回忆:&她能在一整堂课中以珠玑般优美的语言,条理清晰地讲解,使学生在高度审美的语言境界中,忘我地随着叶教授在中国旧诗词巍峨光辉的殿阙中,到处发现艺术和文学之美的惊叹。& 也有学生问过叶嘉莹:&叶先生您讲的诗词很好听,我也很爱听,可这对我们实际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她这样回答:&你听了我的课,当然不能用来评职称,也不会加工资。可是,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古典诗词中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诵读古典诗词,可以让你的心灵不死。& 2013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早在11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年老后将定居天津南开,决定给她捐助,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 如今,叶嘉莹正在从事一项浩繁的工程。&我教书70年,历年的讲课、讲演的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她指指家里摞着的一个个行李箱,&这些都是我带回来的历年讲课录音和录像。&学生们正在帮助整理成书。她的著作文白相杂,理论性强,而讲课时深入浅出,整理出来更利于向读者普及。 晚年的叶嘉莹将传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将这有限的生命之火点燃其它木柴而使之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留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老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
[责任编辑:PN04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1769
播放数:5055275
播放数:4427867
播放数:2010335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叶嘉莹作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