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捷列夫名言伟大发现的意义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工具,请根据下图元素周期表的部分信息回答问题.(1)很多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请写出其中一位科学家的名字:门捷列夫.(2)查出氧的相对原子质量16.00,12号元素的元素符号是Mg.(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填字母).A.质子数不同&&&&&&&&&&&&B.中子数不同C.电子数不同&&&&&&&&&&&&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4)利用元素周期表中,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进入全新的飞跃时期.近日,俄罗斯科学家宣布他们将人工合成第118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18.【考点】;.【专题】抽出共性信息迁移解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1)根据1869年以门捷列夫为代表的科学家发现了元素周期表,进行解答;(2)根据元素周期表查出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与12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即可;(3)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进行解答;(4)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进行解答.【解答】解:(1)根据1869年以门捷列夫为代表的科学家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因此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其中一位科学家的名字:门捷列夫;故答案:门捷列夫;(2)根据元素周期表查出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12号元素的元素符号为:Mg;故答案为:16.00; Mg;(3)根据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选A;(4)根据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知第118号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18;故答案为:118.【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解题需注意: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前提条件是 在原子中.声明:本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答题:zlfzlf老师 难度:0.70真题:3组卷:0
解析质量好中差初中化学教学&&化学史&&外国化学史&&课程内容
初中化学教学&&化学史&&外国化学史&&课程内容
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门捷列夫19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化学原理》()一书,有各种文字的版本,这本书对无机化学家有很大影响。
  当1869年门捷列夫在编写《化学原理》这本教科书时,他必须根据元素的某一体系来编写,以便在安排内容时不是以偶然因素而是以一定的科学原理作为指导方针。这种原理不是依靠偶然的、非本质的特征,而是根据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密切联系的事物。
  到1869年止,已有63种元素被人们所认识。在对物质、元素的广泛研究中,关于各种元素的性质的资料,积累日愈丰富,但是这些资料却是繁杂纷乱的,人们很难从中获得清晰的认识。整理这些资料,概括这些感性知识,从中摸索总结出规律,这是摆在当时化学家面前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同时也是科学和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
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道尔顿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后,许多化学家都把测定各种元素的原子量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这样就使元素原子量与性质之间存在的联系逐渐展露出来。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提出了“三元素组”观点,把当时已知的44种元素中的15种,分成5组,指出每组的三元素性质相似,而且中间元素的原子量等于较轻和较重的两个元素原子量之和的一半。例如钙、锶、钡,性质相似,锶的原子量大约是钙和钡的原子量之和的一半。氯、溴、碘以及锂、钠、钾等元素也有类似的关系。然而只要认真一点,就会发现这样分类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所以并没有引起化学家们的重视。
  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提出一个“螺旋图”的分类方法。他将已知的62种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顺序标记在绕着圆柱体上升的螺旋线上,这样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恰好出现在同一母线上。因此他第一个指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是他的报告照样无人理睬。1864年,德国化学家迈尔在他的《现代化学理论》一书中刊出一个“六元素表”。可惜他的表中只列出了已知元素的一半,但他已明确地指出:“在原子量的数值上具有一种规律性,这是毫无疑义的”。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提出了“八音律”一说。他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递增顺序排列在表中,发现元素的性质有周期性的重复,第八个元素与第一个元素性质相近,就好象音乐中八音度的第八个音符有相似的重复一样。纽兰兹的工作同样被否定,当时的一些学者把八音律斥之为幼稚的滑稽戏,有人甚至挖苦说:“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呢?那样,也许会得到更加意想不到的美妙效果。”
  “六元素表”、“八音律”是存在许多错误,但是应该看到,从“三元素组”到“八音律”都从不同的角度,逐步深入地探讨了各元素间的某些联系,使人们一步步逼近了科学的真理。
  以前人工作所提供的借鉴为基础,门捷列夫通过顽强的努力,于1869年2月先后发表了关于元素周期律的图表和论文。在论文中,他指出:
 (1)按照原子量大小排列起来的元素,在性质上呈现明显的周期性。
  (2)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或者是原子量相近(Pt,Ir,Os),或者是依次递增相同的数量(K,Rb,Cs)。
  (3)各元素及各族按原子量大小排列的对比与各元素的所谓的原子价相一致。
  (4)分布在自然界的元素都具有数值不大的原子量值,具有这样的原子量值的一切元素都表现出特有的性质,因此可以称它们是典型的元素。
  (5)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特征。
  (6)应该预料到许多未知元素的发现,例如类似铝和硅的,原子量位于65~75之间的元素。
  (7)当我们知道了某些元素的同类元素后,有时可以修正该元素的原子量。
  (8)一些类似的元素能根据其原子量的大小被发现出来。
  正如门捷列夫所指出的,周期律的全部规律性都表述在这些原理中。其中最主要的是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随着原子量做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深信自己的工作很重要,经过继续努力,1871年他发表了关于周期律的新的论文。文中他果断地修正了前一个元素周期表。例如在前一表中,性质类似的各族是横排,周期是竖排;而在新表中,族是竖排,周期是横排,这样各族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就更为清晰。同时他将那些当时性质尚不够明确的元素集中在表格的右边,形成了各族元素的副族。在前表中,为尚未发现的元素留下4个空格,而新表中则留下了6个空格。
经受实践的验证
  门捷列夫深信他所发现的周期律是正确的。他以周期律为依据,大胆指出某些元素公认的原子量是不准确的,应重新测定。例如当时公认金的原子量为169.2,按此,在周期表中,金应排在锇、铱、铂(当时认为它们的原子量分别是198.6,196.7,196.7)的前面。而门捷列夫认为金在周期表中应排在这些元素的后面,所以它们的原子量应重新测定。重新测定的结果是:锇为190.9,铱为193.1,铂为195.2,金为197.2。实验证明了门捷列夫的意见是对的。又例如,当时铀公认的原子量是116,是三价元素。门捷列夫则根据铀的氧化物与铬、钼、钨的氧化物性质相似,认为它们应属于一族,因此铀应为六价,原子量约为240。经测定,铀的原子量为238.07,再次证明门捷列夫的判断正确。基于同样的道理,门捷列夫还修正了铟、镧、钇、铒、铈、钍的原子量,事实验证了周期律的正确性。
  根据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还预言了一些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的存在和它们的性质。他的预言与尔后实践的结果取得了惊人的一致。
  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闪锌矿时发现一种新元素,他命名为镓,并把测得的关于镓的主要性质公布了。不久他收到了门捷列夫的来信,门捷列夫在信中指出:关于镓的比重不应该是4.7,而是5.9-6.0。当时布瓦博德朗很疑惑,他是唯一手里掌握金属镓的人,门捷列夫是怎样知道镓的比重的呢?1876年9月,布瓦博德朗重作了实验,将金属镓提纯,重新测定,结果稼的比重确实为5.94(现代值为5.91),这结果使他大为惊奇。他认真地阅读了门捷列大的周期律论文后,感慨他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事实证明了门捷列夫这一理论的巨大意义。”
&  下表是个最有力的说明:
类铝(1871年门捷列夫的预言)
镓(1875年布瓦博德朗发现镓后测定)
原子量约为69
比重约为5.9-6.0
熔点应很低
不受空气的侵蚀
灼热时能分解水汽
能生成类似明矾的矾类
可用分光镜发现其存在
原子量为69.72
比重等于5.94
熔点为30.1
灼热时略起氧化
灼热时确能分解水汽
能生成结晶较好的镓矾
镓是用分光镜发现的
  镓的发现是化学史上第一个事先预言的新元素的发现,它雄辩地证明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性。1880年瑞典的尼尔森发现了钪,1885年德国的文克勒发现了锗。这两种新元素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硼、类硅也完全吻合,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再次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事实证明门捷列夫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条客观规律。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一个秘密,即这些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从此新元素的寻找,新物质、新材料的探索有了一条可遵循的规律。元素周期律作为描述元素及其性质的基本理论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
门捷列夫的成才之路
  门捷列夫于1834年出生于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他父亲是位中学教师。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双眼因患白内障而失明,一家的生活全仗着他母亲经营一个小玻璃厂而维持着。1847年双目失明的父亲又患肺结核而死去。意志坚强而能干的母亲并没有因生活艰难而低头,她决心一定要让门捷列夫象他父亲那样接受高等教育。
  门捷列夫自幼有出众的记忆力和数学才能,读小学时,对数学、物理、历史课程感兴趣,对语文、尤其是拉丁语很讨厌,因而成绩不好。他特别喜爱大自然,曾同他的中学老师一起作长途旅行,搜集了不少岩石、花卉和昆虫标本。他善于在实践中学习,中学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学毕业后,他母亲变卖了工厂,亲自送门捷列夫,经过2千公里以上艰辛的马车旅行来到莫斯科。因他不是出身于豪门贵族,又来自边远的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的一些大学拒绝他入学。好不容易,门捷列夫考上了医学外科学校,然而当他第一次观看到尸体时,就晕了过去。只好改变志愿,通过父亲的同学的帮忙,进入了亡父的母校——彼得堡高等师范学校物理数学系。
  母亲看到门捷列夫终于实现了上大学的愿望,不久便带着对他的祝福与世长辞了。举目无亲又无财产的门捷列夫把学校当作了自己的家,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望,他发奋地学习。1855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毕业后,他先后到过辛菲罗波尔、敖德萨担任中学教师。在教师的岗位上他并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和研究。1875年他又以突出的成绩通过化学学位的答辩。他刻苦学习的态度、钻研的毅力以及渊博的知识得到老师们的赞赏,彼得堡大学破格地任命他为化学讲师,当时他仅22岁。&
  在彼得堡大学,门捷列夫任教的头两门课程是理论化学和有机化学。当时流行的教科书几乎都是大量关于元素和物质的零散资料的杂乱堆积。怎样才能讲好课?门捷列夫下决心考察和整理这些资料。
  1859年他获准去德国海德堡本生实验室进行深造。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学。他运用物理学的方法来观察化学过程,又根据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来研究它的化学给构,这就使他探索元素间内在联系的基础更宽阔和坚实。
  因为他恰好在德国,所以有幸和俄国化学家一起参加了在德国卡尔斯鲁厄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化学家会议。会上各国化学家的发言给了门捷列夫以启迪,特别是康尼查罗的发言和小册子。门捷列夫是这样说的:“我的周期律的决定性时刻在1860年,我参加卡尔斯鲁厄代表大会。在会上我聆听了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的演讲,正是他发现的原子量给我的工作以必要的参考材料,……而正是当时,一种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基本思想冲击了我。”从此他有了明确的科研目标,并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劳动。
  从1862年起他对283种物质逐个进行分析测定,这使他对许多物质和元素的性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重新测定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因而对元素的这一基本特征有了深刻的了解。他对前人关于元素间规律性的探索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他先后研究了根据元素对氧和氢的关系所作的分类;研究了根据元素电化序所作的分类;研究了根据原子价所进行的分类,特别研究了根据元素的综合性质所进行的元素分类。有比较才有鉴别,有分析才能做好综合。这样,门捷列夫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在他分析根据元素综合性质而进行的元素分类时,他坚信元素原子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征,同时发现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并不相近。相反一些性质不同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反而相差较小。他紧紧抓住原子量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作为突破口,反复测试,不断思索。他在每张卡片上写出一种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的性质。就象玩一副别具一格的元素纸牌一样,他反复排列这些卡片,终于发现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在按原子量的增大,从小到大地逐渐变化,也就是发现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就这样产生了。
  随着周期律广泛被承认,门捷列夫成为闻名于世的卓越化学家。各国的科学院、学会、大学纷纷授予他荣誉称号、名誉学位以及金质奖章。1882年英国皇家学会就授予门捷列夫以戴维金质奖章,1889年英国化学会授予他最高荣誉----法位第奖章。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封建王朝的俄国,科学院在推选院士时,竟以门捷列夫性格高傲而有棱角为借口,把他排斥在外。后来因门捷列夫不断地被选为外国的名誉会员,彼得堡科学院才被迫推选他为院士,由于气恼,门捷列夫拒绝加入科学院,从而出现俄国最伟大的化学家反倒不是俄国科学院成员的怪事。
&&&&  门捷列夫除了发现元素周期律外,还研究过气体定律、气象学、石油工业、农业化学、无烟火药、度量衡,由于他的辛勤劳动,在这些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做出了成绩。1907年2月,这位享有世界盛誉的俄国化学家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享年73岁。要学化学了,不知道难不难? 什么是化学啊?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是谁?门捷列夫对化学的重大贡献是什么?希望可以自己回答,尽量答的准确一点.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要学化学了,不知道难不难? 什么是化学啊?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是谁?门捷列夫对化学的重大贡献是什么?希望可以自己回答,尽量答的准确一点.
要学化学了,不知道难不难? 什么是化学啊?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是谁?门捷列夫对化学的重大贡献是什么?希望可以自己回答,尽量答的准确一点.
1.记住典型反映和基础知识,化学就不难学.有机化学记住官能团的特点就好.我的化学就还可以.2.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认为主要研究的是物质的反映.3.近代化学的奠基人——波义尔4.门捷列夫的贡献:发现元素周期律,设计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
近代化学建立了的奠基人玻意耳门捷列夫的贡献元素周期分类法
知识掌握的熟练就不难,不用怕化学。门捷列夫创造了元素周期表
[编辑本段]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规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变化,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门捷列夫根据这个道理,不但纠正了一些有错误的原子量,还先后预言了15种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结果,有三个元素在门捷列夫还在世的时候就被发现了。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兰,发现了第一个待填补的元素,命名为镓。这个元素的一切性质都和门捷列夫预言的一样,只是比重不一致...
初中化学很简单的,而且很有趣!门捷列夫最大的贡献就是绘制出元素周期表!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元素周期表是如何发现的?
19世纪中期,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出生于1834年,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双目失明出外就医,失去了得以维持家人生活的教员职位。门捷列夫14岁那年,父亲逝世,接着火灾又吞没了他家中的所有财产,真是祸不单行。1850年,家境困顿的门捷列夫藉着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成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
幸运的是,门捷列夫生活在化学界探索元素规律的卓绝时期。当时,各国化学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内在联系规律。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
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可见,任何科学
19世纪中期,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出生于1834年,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双目失明出外就医,失去了得以维持家人生活的教员职位。门捷列夫14岁那年,父亲逝世,接着火灾又吞没了他家中的所有财产,真是祸不单行。1850年,家境困顿的门捷列夫藉着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成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
幸运的是,门捷列夫生活在化学界探索元素规律的卓绝时期。当时,各国化学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内在联系规律。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
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点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可见,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为的。当年,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门捷列夫顾不了这么多,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仍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宣称: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在物质上会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原子量的大小决定元素的性质;可根据元素周期律修正已知元素的原子量。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被后来一个个发现新元素的实验证实,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至此,人们对元素的认识跨过漫长的探索历程,终于进入了自由王国。
门捷列夫,这位化学巨人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在他死后;人们格外怀念这位个子魁伟,留着长发,有着碧蓝的眼珠、挺直的鼻子、宽广的前额的化学家。他生前总是穿着自己设计的似乎有点古怪的衣服。上衣的口袋特别大,据说那是便于放下厚厚的笔记本——他一想到什么,总是习惯地立即从衣袋里掏出笔记本,把它顺手记下。
门捷列夫生活上总是以简朴为乐。即使是沙皇想接见他,他也事先声明——平时穿什么,接见时就穿什么。对于衣服的式样,他毫不在乎,说:“我的心思在周期表上,不在衣服上。”他的头发式样也很随便。那时,男人们流行戴假发,对此,门捷列夫总是摇着头说:“我喜欢我的真头发。”
捷列夫把元素卡片进行系统地整理。门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纸牌”感到奇怪。门捷列夫旁若无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纸牌那样,收起、摆开,再收起、再摆开,皱着眉头地玩“牌”……
冬去春来。门捷列夫没有在杂乱无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内在的规律。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摆弄起“纸牌”来了,摆着,摆着,门捷列夫像触电似的站了起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从上到下地逐渐变化着。
门捷列夫激动得双手不断颤抖着。“这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关系。”门捷列夫兴奋地在室内踱着步子,然后,迅速地抓起记事簿在上面写道:“根据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学性质的近似性试排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门捷列夫终于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中,发现了元素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同年,德国化学家迈尔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及其他性质,也制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到了1869年底,门捷列夫已经积累了关于元素化学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
元素周期律一举连中三元,使人类认识到化学元素性质发生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原来认为各种元素之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观点彻底打破了,使化学研究从只限于对无数个别的零星事实作无规律的罗列中摆脱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元素,他在睡梦中得到灵感后立刻起床把它写下来,上帝总是青睐抓住机遇的人. 元素周期律被发现后,他还预言了一些当时还未发现的元素,后来也被证实了.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石家庄市数字科技馆
世界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
&&&&&&&&内容摘要:
偏科的学生
日,门捷列夫出生在俄国西伯利亚托博利斯克市的一个中学校长的家庭里。他是家里的第14个孩子。众多的孩子给父母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繁忙的家务劳动。在十多个兄弟姐妹中,门捷列夫比较小,他很聪明,跟哥哥、姐姐们学了很多知识,当然也学了不少淘气的花样。门捷列夫7岁时,进入了国民学校。已经学到不少知识的他对数学、物理学和历史等课程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但对语文,尤其...
偏科的学生
1834 年2 月9 日,门捷列夫出生在俄国西伯利亚托博利斯克市的一个中学校长的家庭里。他是家里的第14 个孩子。众多的孩子给父母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繁忙的家务劳动。在十多个兄弟姐妹中,门捷列夫比较小,他很聪明,跟哥哥、姐姐们学了很多知识,当然也学了不少淘气的花样。门捷列夫7 岁时,进入了国民学校。已经学到不少知识的他对数学、物理学和历史等课程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但对语文,尤其是对拉丁语漠不关心,当然,成绩是很差的。门捷列夫从上学开始就明显地偏科了。
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门捷列夫出众的科学才能。他对什么都好奇,放学后常偷偷钻进工厂的车间,看工人们怎样熔化和加工玻璃。他弄来一根长管子,伸进熔炉,烧化得黏糊糊的,吹成一个大玻璃球。每次工人都会赶开他,可他经常去,他吹制的玻璃瓶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夸赞。但是,拉丁语要期末考试了,看到门捷列夫很不喜欢拉丁语,也从不用功学,一些同学想看门捷列夫的笑话&&拉丁语通不过,不能毕业。幸亏应届毕业班的拉丁语教师是门捷列夫的表兄,这样,门捷列夫才勉强及格,准许毕业。
毕业后门捷列夫与一群不喜欢拉丁语的同学,登上了能俯瞰全市的山丘顶,一起烧毁了拉丁语课本,以此来庆祝他们的毕业。后来门捷列夫成为俄国最著名的化学家,于1899 年访问故乡时,他再一次登上这座小山回忆当年。他很后悔上学时的偏科,这使他在以后又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弥补它。1849 年,门捷列夫中学毕业了。这几年,家庭很不走运,父亲去世,工厂失火,家庭经济状况急转而下。坚强的母亲在一连串的打击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门捷列夫培养成才。她知道,虽然儿子并非中学里首屈一指的学生,但是儿子的头脑聪颖、才智过人,是得到老师及学校的一致称赞的。所以,一定要把门捷列夫送上大学,之后,再由他走自己的路。
这样,母亲变卖了产业,果断地下决心去了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所在地&&莫斯科市。
经过2000 多公里的艰辛的马车旅行(当时尚无铁路),母子俩终于到了莫斯科。可是,由于死板而又严格的制度,门捷列夫所在的中学的毕业生不能报考莫斯科大学。
母亲决不死心,打定主意要去首都彼得堡碰运气。幸运的是门捷列夫考上了外科医学院。但门捷列夫第一次看到尸体解剖,就晕了过去。他只好放弃这个专业。门捷列夫很幸运,由于他先父的母校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是他先父的同学,因而给予他照顾,这样,门捷列夫考入了这所学校的物理数学系,并得到政府津贴住宿生的待遇。对举目无亲又贫穷的门捷列夫来说,学校无疑给了他一切。他一反中小学时代的状况而成为最优秀的学生。对于他的刻苦学习、钻研的毅力和渊博的知识,老师和同学们都赞赏不已。入学一年后,门捷列夫患上了肺结核,从此他的学生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中度过。令人赞叹的是,他的毕业成绩仍居首位,荣获了金质奖章。
按照当局的规定,该校毕业生必须要去中学工作。门捷列夫在利谢尔耶夫高等法政学校附属中学担任了数学、物理和自然科学教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他密切关注着科学的最新进展。他以极大的毅力,克服种种不利条件,研究了&比容&问题,发表了《硅酸盐化合物的结构》一文。门捷列夫以其惊人的总结能力、广博的化学知识及卓越的研究成果被聘为彼得堡大学副教授。
发现元素的排列规律
已被任命为彼得堡大学化学工程学教授的门捷列夫在讲无机化学时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难:这门学科发展很快,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国外现有的教科书也不适应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科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门捷列夫决定亲自编写书一部最新的教科。在书中应当包括对化学元素的描述。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介绍,但是,他们的次序应当怎么排列呢?因为任何元素排列表也没有啊!
门捷列夫作了很多卡片,他在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上了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之后,他把卡片加以系统整理。他先是把卡片分成3 组,按元素的原子量大小排列??但毫无结果。他打乱了这种组合,又把它们排成几行,再把各行中性质相似的元素排成横行。
门捷列夫激动了,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情况。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自上而下地逐渐变化着。例如,锌的性质与镁相近,这两个元素便排在相邻的两行中,使锌挨着镁。根据原子量,在同一行中紧挨着锌的应该是砷。如果把它直接排在锌的后面,砷就落到铝的一行中去了。但是,这两个元素在性质上并不相近。如果把砷再往下排,它就和硅相邻。可是硅的性质又不同于砷的性质。这样,砷可以再往下排,排在磷后面。元素的排列有规律!门捷列夫兴奋得在室内踱步。但是,在锌和砷之间还留有两个空位,这又如何解释呢?门捷列夫激动地设想,这些空位也许属于尚未发现的元素,而它们的性质应与铝和硅很相近!
门捷列夫在化学元素符号的简单排列中发现了规律,他把其他工作都放到了一旁,集中力量解决元素的排列问题。因为他发现表中元素的排列还不完善。他把有关的各种学术杂志拿来,反复阅读、研究,发现杂志上关于某些化合物的性质和组成的材料,常常相互矛盾。他认为,这是对原子量的测定不准确所造成的,这也使得他的元素表中有些元素没能排在与其性质相符的位置上。
门捷列夫决定亲自进行实验。经过半年的努力,他已收集到关于元素氧化物的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通过深入的研究、实验和测定,门捷列夫弄清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他发现有些的确与别人的结论不符。他按照元素的原子量把它们排在性质相近的元素行列中。
门捷列夫看到,元素有着清楚的系统性,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量的改变而改变。这样,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诞生了!
门捷列夫针对元素表中的空缺,在发表的关于元素周期表的文章中,预言并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科学界尚不知晓的3 种元素&&类硼、类铝和类硅的性质。
各国同行们不仅不接受门捷列夫的理论,反而一致指责它是纯形式主义的,只是为了便于研究而根据元素的近似性分了一下类,实际上毫无用处。门捷列夫需要新元素的发现来证实他的预言,哪怕只证实一个。但不知这会是一个多么漫长的等待啊!6 年后的一天,门捷列夫在翻阅法国科学院院报时,看到一篇关于勒科克发现了一种叫做镓的新元素的文章。他迫不及待地读完它,新发现的元素的性质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铝的性质很相似。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不过,法国科学家勒科克测定的镓的比重为4.7,而门捷列夫的计算却是5.9。门捷列夫写信给勒科克,告诉他,从他所发现的镓的性质看,就是6年前自己预言的类铝,并且告诉勒科克,他所测定的镓的比重不对。
勒科克读了门捷列夫的信后,怎么也不明白,门捷列夫根本没有这种元素,怎么会预言这种元素可能存在呢?又怎么会断定他所测定的镓的比重是不对的呢?不过,他还是再次认真地进行了测量,结果他信服了,门捷列夫是对的!勒科克在读了6 年前门捷列夫发表的关于周期律的论文后,才完全理解自己的发现的意义:自己用实验方法证明了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的预言,从而证实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正确性!镓的发现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更强烈的反响,门捷列夫和勒科克立即闻名全世界。科学家们为最初的这一胜利所鼓舞,开始探索门捷列夫预言的尚未被发现的另两种元素。欧洲的数十个实验室都在紧张地工作着,千百个科学家渴望获得不寻常的发现。
4 年后,瑞典科学家尼尔森教授发现了一个新元素,它完全符合门捷列夫所描述的类硼。他把它叫做钪。门捷列夫的预言再次得到证实。俄国科学家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1886 年初,德国化学家文克勒发现了新元素锗,又验证了门捷列夫的类硅预言。周期律的3 次胜利,在全世界科学家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世界上许多大学和科学院都向俄国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表示了他应获得的尊敬。人们利用元素周期表,不仅顺畅地总结了已有的知识,而且准确地预见并指导了更多新元素的发现,使丰富多采的化学世界有条不紊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门捷列夫在大家的赞扬声中,专心地把无机化学的教科书编好了,这就是著名的《化学原理》,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印行了8 版。因为这套教科书体现了门捷列夫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以及他所倾心的科学思想,包含了门捷列夫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他留给后人的遗产? .
在研究出元素周期律之后,门捷列夫又将注意力放在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即高压下的气体状态。他推算出的气态方程式比著名的克拉伯龙方程式具有更普遍的形式。1876 年,门捷列夫在美国费城参观了世界工业展览会,详细了解了美国的石油开采和加工情况。回国后,他就着手研究改善俄国石油开采方面的状况并给以改进和指导。他对煤的采掘和利用的问题给予了很大的注意,他从经济和技术观点出发,详细地阐述了煤的采掘问题,他首次提出了使煤在地下气化的全新课题。
海军部请他帮助拟定生产无烟火药的工艺流程,门捷列夫高兴地参加了研究工作。他对纤维素硝化的各种条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各种溶剂的作用,拟订了生产&火棉胶无烟火药&的详细的工艺流程。
有些显要的国务活动家得知门捷列夫对许多科学部门都有广博的知识后,也常常来向他请教和求助。的确,门捷列夫研究的范围很广,经济、贸易、工业技术等多方面都引起他很大的兴趣。他针对俄国的度量和计量标准混乱的情况,对来请教的财政部长提出要规范标准,并立即实行十进位计数制,与国际保持一致。在他的指导下,最终制定了新的标准。在谈到自己在科学上的贡献时,门捷列夫把为国家服务的研究作为自己的义务,他谦虚地说,他的全部财富只有元素周期律、气体张力的研究、把溶液理解为缔合以及《化学原理》。因为&它们不是从别人那里抢来的,而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特别对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更是一往情深,他说:&人们将会明白,我所发现的东西,对于了解整个自然界和微观世界既普遍又重要。&
门捷列夫已经发表的431 部著作中,40 部是关于化学的,106 部是关于物理化学的,99 部是关于物理的,99 部是关于技术和工业的,36 部是关于经济和一般问题的,22 部是关于地理的,29 部是关于社会其他科学研究的。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科学。他关心社会,同情劳动人民的辛劳。他深信自己的科学活动是有益的。他的这句话至今仍被人们传颂着:&播种科学,得到的是人民的收获。&
门捷列夫醉心于工作,他说:&对于我来说,最好的休息就是工作。停止工作,我就会烦闷而死。&他真的工作到最后一天。1907 年1 月20 日,门捷列夫逝世了。
这个伟大科学家去世的消息,震惊了整个俄国社会。葬礼这天,公路的两旁挤满了绵延不尽为他送行的人。无数面巨大的横幅,上面画着元素周期表,在寒风的呼啸声中,展示着门捷列夫对化学世界的杰出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门捷列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