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10章5章19节的最后一个字念什么

查经资料大全
马太福音绪论
  基督教的圣经分为新旧约两部分,新约部分是由廿七卷书所组成的,头四卷称为福音书,亦即马太、马可、路加和约翰。福音书的内容包括了历史的耶稣重要的言行事迹,由四位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叙述和见证上帝藉?拿撒勒人耶稣所带给世人的启示和拯救的好消息。“福音”(euaggelion97125
1412encounter
第一本福音书?
  依照福音书编排的次序,马太为首卷书。这或许会使我们提出与其相关的问题:在新约四本福音书中为何马太福音书被置于首位?这是否有意指?马太为第一本且最早的福音书呢?我们必须依次从两方面来看,亦即初代教会一般的确认,以及现代共观福音书符类问题的研究所得的一般结果。
Ignatius1121516PolycarpDidache919The Epistle of Barnabas14
Eusebius of CaesareaPapiastalogiaIrenaeus
Pan taenosOrigenJeromeAugustineDe consensu evangelistarum
style='mso-tab-count:1';
style='mso-tab-count:1';
style='mso-tab-count:1';
  从内在证据而言,马太福音书并无提及作者是谁。但主张这福音书是由使徒马太所写的,似乎容易找出一些间接的证据,用以说明此一事实;例如三本共观福音书在列举十二位门徒时均提到“马太”的名字(太十318151314279125102335116
F. E. D. Schleiermacher
Ka{semann)所说的:祇有透过传统才能接近历史;惟有藉?解释才能了解传统。当然,见证人并非罔顾自身所处的环境,将福音传统一字不差的传授下去。马太的确运用了重新解释的途径,把耶稣的教训适用于他所处的环境,或更正确地说,适用于当时他所处教会的需要。
写作的时间与地点
  早期教父爱任纽在他的论述中曾提及,当彼得和保罗在罗马建立教会的时候,马太以希伯来文写了一部“福音书”。有些学者以此作为依据,主张马太福音的写作日期约在主后六十五年左右。然而事实显示,罗马教会并非由彼得或保罗所建立的,马太也没有以希伯来文写一部福音书,他所写的依照帕皮亚所言祇属耶稣的训言集。由此可见,爱任纽的报导与事实有出入,他此项声明的可靠性实值得怀疑,不足以作为确立本福音书写作时间的凭据。
PellaGamaliel II
写作之目的
  马太不像约翰福音书的作者明文写下他撰写福音书的目的(参见约二十311
2251517141717354569
the Ecclesiastical Gospel
14151718171215
1167111556231121920
写作的特色
  希腊文的马太福音书总共有一万八千三百个字,但作者仅用一千六百九十个不同的字写成。在所用的字中有些可说是马太特殊的字,例如“父”字在马太出现了四十五次之多(马可仅用过五次,路加十七次),包括“我的父”、“你们的父”和“天父”等。“天国”、“应验”、“义”、“假冒为善”、“哀哭切齿”等也是马太特别使用的字。除了这些特别的字之外,马太也喜欢重复地使用一些片语,例如“从那时候”(十四172117341238121330624159432815311
252427223Shammai School18173523242824314325
  马太福音书的神学思想直接接反映出面临严重的挑战中犹太基督教会在信仰立场上所作的声明。作者所参与的基督教会与犹太教在信仰上正面冲突。倘若我们忽略了这重要的背景,则实难以正确地了解马太的神学思想。马太所属的团体显然是与七十年耶路撒冷沦陷之后,以法利赛派的拉比为首所发动的复兴犹太教运动发生冲突。从马太的基本信仰立场可侦悉这冲突的严重性,与整个基督教会生存的意义息息相关。在此项冲突中,作者意图确立基督教会在拯救历史中“合法”的地位。他主张教会(共观福音书中祇有马太提到“教会”一词,十六181719
1718221615142319192018
562411219431112
2820Parousia
47501123146
马太福音大纲
壹 弥赛亚耶稣的出生和传道生涯的开始<span style='mso-tab-count:1'; 125
<span style='mso-tab-count:1'; 117
<span style='mso-tab-count:1'; 1823
1.<span style='mso-tab-count:1'; 1825
style='mso-tab-count:1'; 112
3.<span style='mso-tab-count:1'; 1315
4.<span style='mso-tab-count:1'; 1618<span
style='mso-tab-count:1';
5.<span style='mso-tab-count:1'; 1923
<span style='mso-tab-count:1'; 112
<span style='mso-tab-count:1'; 1325
1.<span style='mso-tab-count:1'; 1317
2.<span style='mso-tab-count:1'; 111
3.<span style='mso-tab-count:1'; 1225
A.<span style='mso-tab-count:1'; 1216
B.<span style='mso-tab-count:1'; 17
C.<span style='mso-tab-count:1'; 1822
D.<span style='mso-tab-count:1'; 2325
<span style='mso-tab-count:1'; 129
<span style='mso-tab-count:1'; 12
<span style='mso-tab-count:1'; 316
<span style='mso-tab-count:1'; 1720
<span style='mso-tab-count:1'; 2148
1.<span style='mso-tab-count:1'; 2126
2.<span style='mso-tab-count:1'; 2730
3.<span style='mso-tab-count:1'; 3132
4.<span style='mso-tab-count:1'; 3337
5.<span style='mso-tab-count:1'; 3842
6.<span style='mso-tab-count:1'; 4347
7.<span style='mso-tab-count:1'; 48
<span style='mso-tab-count:1'; 118
1.<span style='mso-tab-count:1'; 1
2.<span style='mso-tab-count:1'; 24
3.<span style='mso-tab-count:1'; 513
A.<span style='mso-tab-count:1'; 58
B.<span style='mso-tab-count:1'; 913
4.<span style='mso-tab-count:1'; 1415
5.<span style='mso-tab-count:1'; 1618
<span style='mso-tab-count:1'; 1912
1.<span style='mso-tab-count:1'; 1924
2.<span style='mso-tab-count:1'; 2534
3.<span style='mso-tab-count:1'; 16
4.<span style='mso-tab-count:1'; 711
5.<span style='mso-tab-count:1'; 12
<span style='mso-tab-count:1'; 1323
1.<span style='mso-tab-count:1'; 1314
2.<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520
3.<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123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429
1.<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427
2.<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829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34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17
1.<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4
2.<span style='mso-tab-count:1p; 513
3.<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417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822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38
1.<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327
2.<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834
3.<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8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917
1.<span style='mso-tab-count:1p; 9
2.<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013
3.<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415
4.<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617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834
1.<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826
2.<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731
3.<span style='mso-tab-count:1p; 3234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351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3538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4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58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915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639
1.<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625
2.<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639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4042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50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19
1.<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6
2.<span style='mso-tab-count:1p; 715
3.<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619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030
1.<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024
2.<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530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50
1.<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8
2.<span style='mso-tab-count:1p; 914
3.<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521
4.<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232
5.<span style='mso-tab-count:1p; 3337
6.<span style='mso-tab-count:1p; 3845
7.<span style='mso-tab-count:1p; 4650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58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3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323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430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3132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33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3443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4446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4750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5158
1.<span style='mso-tab-count:1p; 5152
2.<span style='mso-tab-count:1p; 5358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27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12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336
1.<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321
2.<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233
3.<span style='mso-tab-count:1p; 3436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20
1.<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2
2.<span style='mso-tab-count:1p; 39
3.<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011
4.<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214
5.<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520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139
1.<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128
2.<span style='mso-tab-count:1p; 2931
3.<span style='mso-tab-count:1p; 3239
<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12
1.<span style='mso-tab-count:1p; 14
2.<span style='mso-tab-count: 512
<span style='mso-tab-count: 1323
<span style='mso-tab-count: 2428
<span style='mso-tab-count: 121
<span style='mso-tab-count: 2223
<span style='mso-tab-count: 2427
<span style='mso-tab-count: 12
<span style='mso-tab-count: 114
1.<span style='mso-tab-count: 14
2.<span style='mso-tab-count: 56
3.<span style='mso-tab-count: 79
4.<span style='mso-tab-count: 10
5.<span style='mso-tab-count: 1114
<span style='mso-tab-count: 1535
1.<span style='mso-tab-count: 1517
2.<span style='mso-tab-count: 1820
3.<span style='mso-tab-count: 2135
A.<span style='mso-tab-count: 2122
B.<span style='mso-tab-count: 2335
<span style='mso-tab-count: 12
<span style='mso-tab-count: 346
<span style='mso-tab-count: 328
1.<span style='mso-tab-count: 312
A.<span style='mso-tab-count: 39
B.<span style='mso-tab-count: 1012
2.<span style='mso-tab-count: 1315
3.<span style='mso-tab-count: 1626
A.<span style='mso-tab-count: 1622
B.<span style='mso-tab-count: 2326
4.<span style='mso-tab-count: 2728
A.<span style='mso-tab-count: 2730
B.<span style='mso-tab-count: 116
C.<span style='mso-tab-count: 1719
D.<span style='mso-tab-count: 2028
<span style='mso-tab-count: 2934
<span style='mso-tab-count: 139
1.<span style='mso-tab-count: 111
2.<span style='mso-tab-count: 1217
3.<span style='mso-tab-count: 1822
4.<span style='mso-tab-count: 2346
A.<span style='mso-tab-count: 2327
B.<span style='mso-tab-count: 2832
C.<span style='mso-tab-count: 3344
D.<span style='mso-tab-count: 4546
E.<span style='mso-tab-count: 114
F.<span style='mso-tab-count: 1522
G.<span style='mso-tab-count: 2333
H.<span style='mso-tab-count: 3440
I.<span style='mso-tab-count: 4146
<span style='mso-tab-count: 12
<span style='mso-tab-count: 112
1.<span style='mso-tab-count: 13
2.<span style='mso-tab-count: 412
<span style='mso-tab-count: 1339
1.<span style='mso-tab-count: 13
2.<span style='mso-tab-count: 15
3.<span style='mso-tab-count: 1622
4.<span style='mso-tab-count: 2324
5.<span style='mso-tab-count: 2526
6.<span style='mso-tab-count: 2728
7.<span style='mso-tab-count: 2933
8.<span style='mso-tab-count: 3439
<span style='mso-tab-count: 151
1.<span style='mso-tab-count: 18
2.<span style='mso-tab-count: 914
3.<span style='mso-tab-count: 1522
4.<span style='mso-tab-count: 2328
5.<span style='mso-tab-count: 2931
6.<span style='mso-tab-count: 3233
7.<span style='mso-tab-count: 3436
8.<span style='mso-tab-count: 3744
9.<span style='mso-tab-count: 4551
<span style='mso-tab-count: 146
1.<span style='mso-tab-count: 113
2.<span style='mso-tab-count: 1430
3.<span style='mso-tab-count: 3146
<span style='mso-tab-count: 12
<span style='mso-tab-count: 320
<span style='mso-tab-count: 326
1.<span style='mso-tab-count: 35
2.<span style='mso-tab-count: 613
3.<span style='mso-tab-count: 1416
4.<span style='mso-tab-count: 1729
5.<span style='mso-tab-count: 3035
6.<span style='mso-tab-count: 3646
7.<span style='mso-tab-count: 4756
8.<span style='mso-tab-count: 5768
9.<span style='mso-tab-count: 6975
10.<span style='mso-tab-count: 126
A.<span style='mso-tab-count: 12
B.<span style='mso-tab-count: 310
C.<span style='mso-tab-count: 1126
<span style='mso-tab-count: 2756
1.<span style='mso-tab-count: 2731
2.<span style='mso-tab-count: 32
3.<span style='mso-tab-count: 3344
4.<span style='mso-tab-count: 4556
<span style='mso-tab-count: 5766
1.<span style='mso-tab-count: 5761
2.<span style='mso-tab-count: 6266
<span style='mso-tab-count: 120
1.<span style='mso-tab-count: 18
2.<span style='mso-tab-count: 910
3.<span style='mso-tab-count: 1115
4.<span style='mso-tab-count: 1620
2 东方博士的朝拜 二1~12
  有关描述弥赛亚出生的经过,路加写得比马太详细;马太仅以简单几句肯定这事实。马太所关心的是这事件的意义;他以一些故事作为引证来说明旧约中的预言如何应验在耶稣身上。马太以东方博士朝拜的故事指明三件事:(一)伯利恒为弥赛亚出生之地,(二)新生王的来临引起当政者的仇视而险遭杀害,(三)弥赛亚虽身为大?的子孙,承袭犹太王位,但却为普世之君王,被异邦的代表所朝拜。一般而言,马太福音书带有浓厚的犹太色彩,倾向于种族的偏激,但这特征却不能抹煞它具有普世性弥赛亚观念的事实;它的开端以及结尾的部分均提示这重要的信息。
  希律王 指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
MagoiMagi968
  我们在东方看见了他的星 应译为我们看见他的星升起,或为我们看见在升起中的他的星;在东方一词中在原文与在升起一词所用的名词相同,只是这名词的复数(anatolaianatole17
8112183311
  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 直译整个耶路撒冷与他(一样的不安)。把空间或地方人格化以指居住于其中的人们,是希伯来思想表达上的一项特色。马太在此以整个耶路撒冷来指合城的人(参见三510
  祭司长和民间的文士 祭司长(复数字)指祭司中的“高级干部”(大多为撒都该人),由他们当中选定大祭司。民间的文士主要的是指法利赛人。这些人和民间的长老组成七十人的犹太公会,犹太教最高的统治机关。长老是犹太教中平信徒的领袖;这次希律王只召齐祭司长和文士,而没有包括长老是因为希律王所涉及的是神学问题。祭司长和文士是神学家,对旧约圣经中所预言有关弥赛亚的事特别有研究。
  犹太的伯利恒 这是正统犹太教信仰中所认定为弥赛亚出生之地(参见约七42
  依照马太所使用的惯语:“这是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或“有先知记?说”,或与此类似的话,他接下去就是引述旧约先知预言的话。一般认为这一节主要的是来自弥迦书五章2M.T.LXX2Targum2222
  那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指那星升起的时刻;希律王可据此而知新生王的年纪。
  那星忽然在他们前头行 这节经文意合那星一路都在引领?东方博士的旅途;从东方到耶路撒冷,而如今又要从耶路撒冷把他们带到伯利恒。马太的描写在此显然超越了今天天文科学所能够解释的范畴,指明那星的运行是一大奇迹。这又是另一项由弥赛亚的诞生而发生的神迹事件。
  进了房子 依照路加福音书的记载,耶稣是出生于马?中,被放在马槽里(二713
  拿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献给他 依古代东方的习俗,献上礼物是表示屈服、效忠之意(参见诗七十二156
3 逃往埃及 二 13~15
  从主的使者得到指示,约瑟知道希律王意图除掉小孩子的性命,就带?小孩子和他的母亲逃往埃及。埃及曾一度成为欺压上帝子民之地,但如今却成为圣子暂时的避难处。
  逃往埃及 在以色列的历史上,以色列民曾多次以埃及作为他们避难之处。这可追溯到他们列祖的时代。例如亚伯拉罕(创十二10
  我从埃及召出我的儿子来 这是一句从何西阿书十一1
4 伯利恒婴孩之遭害 二16~18
  希律王残酷无道的行为屠杀了伯利恒所有两岁以内的婴孩,惟有婴孩弥赛亚因他的逃离而免受杀身之祸。马太在此有意以此故事引申弥赛亚的处境与摩西出生的故事(出一1510
  两岁以里的 暗指婴孩耶稣不到两岁。
  正如在151521617
5 从埃及回到加利利的拿撒勒 二19~23
  希律王于主前四年去世之后,他的王国被分割成三个区域,由他的三个儿子分别掌管。犹太和撒玛利亚由亚基老、加利利和比利亚由安提帕、约但河东北方由腓力所统管。亚基老像他父亲一样,是一位暴君,在他登位的那年就屠杀了三千最具有影响力的人。为?圣子的安全,约瑟得提示,带?小孩子和他的母亲离开埃及往加利利去,定居在称为拿撒勒的一个小镇上。
  要害小孩子性命的人已经死了 这句话所指的意思与摩西故事中的一重要事件极其相似(参见出四19
  亚基老接?他父亲希律作了犹太王 亚基老虽然登基作了犹太王,但只统管他父亲希律王所辖管地区的三分之一。况且他那“王”的头衔不久之后便为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所废去,不再称“王”了;奥古斯都要求亚基老必须以好的表现来获取“王”的称呼。然而亚基老不但没有好的表现,反而性情暴躁、残酷无道,为百姓所弃,终于主后六年被罢黜。
  拿撒勒 加利利的一座城名,为耶稣长大之处。拿撒勒此名除了新约圣经之外,在古代的作品可说从不被人提及,系一相当不引人注目的小地方。难怪一提及弥赛亚来自拿撒勒,人就难以了解、不易接受(参见约一46
  虽然马太指明弥赛亚之被称为拿撒勒人是要应验先知所说的话,但在旧约中我们却找不到有这么一句话。其实没有人能够确定马太在此所说应验旧约先知的话是来自何处。这实在不得而知,是一件奥秘的事!不过,学者仍意图提供不同的解释来解决这个谜题。倘若在旧约中能够夫到一些线索的话,民六;士十三241:NazareneNazo{raios)是与参孙出生的故事(参见士十三24NazirNaziraiosNazirnezerNazarenenezernezer──《中文圣经注释》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hansi-font-family:Amso-bidi-font-family:
宋体;color:mso-font-kerning:0pt'&马太福音26-28章注释释
马太福音26-28章注释拾肆.王的受难和死亡(二六~二七)
一.杀耶稣的诡计(二六1~5)
在这卷福音书中,我们的主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预先提醒门徒,他必须受死(一六21,一七23,二○18)。他这样宣告,暗示他被钉十字架的日子与逾越节非常接近:「你们知道过两天是逾越节,人子将要被交给人,钉在十字架上。」逾越节真正的意义在这年展现出来。逾越节的羔羊最后终于来到,他将要被人宰杀。
正当耶稣劝勉门徒的时候,祭司长和民间的长老(还有文士)聚集在大祭司称为该亚法的院里。他们正密谋计策。他们想鬼鬼祟祟地捉拿耶稣,然后杀害他。他们再三考虑,认为当节的日子行动不是好时机,因为民间可能极力反对杀死他。以色列的宗教领袖竟然计杀他们的弥赛亚,这是何等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他们应当最先认出耶稣,封他为王。相反,他们却成了敌对耶稣的先锋部队。
二.耶稣在伯大尼受膏(二六6~13)
一幅众生相图展示在我们眼前:祭司悖逆顽梗,门徒心胸狭隘,犹大势利不义;然而有一个女人热切款待耶稣,使耶稣心里的苦楚稍为减轻。耶稣在伯大尼长大麻风的西门家里,有一个女人走来,把一玉瓶极珍贵的香膏浇在他的头上。女人不计较她所牺牲的钱财,深深反映她对主耶稣的爱。耶稣便说,她为他作的,没有比这更好了。
门徒认为女人太枉费了,特别是犹大(约一二4、5)。他们心想倒不如把钱周济穷人。
二六10~12
耶稣指正他们的歪念。她所作的,不但毫不枉费,而且是极美的事。不仅如此,她所作的,正是最合时宜的。救主在世界历史中,只有这么一次受膏,而这次受膏,是为他安葬作的。这女人抓紧灵里的感动,她所作的事使当时的群众目瞪口呆,全然震撼。她相信主的预言,知道他要死,所以必须把握机会,否则便永远不再有机会。主被埋以后,那些计划膏主身躯的女人,因为主的复活,始终未能膏抹主(可一六1~6)。
主耶稣宣布,她这简单的爱将永垂不朽:「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记念。」任何真心敬拜的表现,都会使天上的院子香气四溢,而且在主心里永不磨灭。
三.犹大的背叛(二六14~16)
二六14、15
当下,十二门徒里,有一个曾与耶稣共同生活、周游各地、看过主耶稣神迹、听过主无与伦比的道,也见证过无罪的主耶稣的生命神迹。他就是耶稣说「我知己的朋友……吃过我饭的」(诗四一9)的一位,现在竟用脚踢神的儿子。那称为加略人犹大的,去见祭司长,答应以三十块钱出卖他的主。祭司立即付了他钱价,大概十五美元,何等可鄙的数目。
不久前,女人在西门家里才膏了耶稣,现在犹大却出卖主;两个对比实在令人震惊。女人看救主为无价宝,犹大却以为他微不足道。
除了受过耶稣的恩惠,犹大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因此,他决意进行这宗可怕的交易。
四.最后的逾越节(二六17~25)
二六17 这是除酵节的第一天──这时,所有酵都会从犹太人的家里除去。当主吩咐门徒进耶路撒冷城,去预备……逾越节的筵席,他必然是思潮起伏,百感交集。晚宴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含有令人哀痛不已的意义。
二六18~20
耶稣吩咐门徒去找某一位不知名的人,那人会带他们往他的家去。这含糊的指引,也许要打破阴谋之徒的计策。无论任何时刻,我们都看得出耶稣全然知道每一个人,包括他们所在之处,还有他们是否愿意听从他。留心他所说:「夫子说:『我的时候快到了,我与门徒要在你家里守逾越节。』」他安然地面对死亡的逼近。他以全然的怜悯和恩慈,安排最后的晚餐。那愿意借出房子、让主和门徒守最后的逾越节的无名士,实在有何等大的殊荣!
二六21~24
门徒用饭的时候,耶稣宣布令人惊讶的事。他说十二门徒中间,有一个会卖他。门徒心里满是忧伤和惭愧,因为他们不知道出卖主的人是不是自己,所以都不信任自己。他们一个一个问主:「主,是我么?」门徒一一问了主,馀下犹大还没问。这时,主说同他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出卖他的人。然后主便拿了一块饼,蘸了肉汁,递给犹大(约一三26)──这做法是一种心意,表示特别的感情和友谊。他提醒门徒,说将要发生的事必然要成就,无法抗御。然而出卖他的人也必然要付上责任;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犹大独自选择了卖主,自然也要自己承担后果。
最后,犹大惺惺作态,假意问耶稣出卖者是不是自己。耶稣便答:「你说的是。」
五.第一个主的晚餐(二六26~29)
约翰福音十三章30节让我们知道,犹大接了饼,便出去。那时候是夜间。因此,我们可以推论他没有参与主设立的晚餐(虽然有不少人不同意这讲法)。
救主守过最后的逾越节,便设立我们所称的主的晚餐。最重要的材料──饼和酒──已准备妥当,放在桌上,以作逾越节的食物;耶稣给晚餐新的意义。首先,他拿起饼来,祝福,就擘开。他递给门徒时,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由于他的身体还未被钉十字架,很明显他说的是比喻了,用饼象征他的身体。
二六27、28
同样,杯也含有象征的意义,用来表达所载的东西。杯里载着葡萄汁,象征立约的血。这新立的约是主无条件的恩典,藉他宝血的流出,赦免一切的过犯。他的宝血足以赦免所有人的罪。然而,这里说为多人流出来,表示只有在相信的人,这血才能生效,涂抹众罪污。
救主提醒门徒,他不会与他们同喝这葡萄汁,直到他再来掌权。那时,喝的酒有新的意思,表示父的国满有喜乐和祝福。
人们经常问该用有酵,还是无酵的饼;该用发酵过的,还是未经发酵的葡萄果实,作为主的晚餐。无疑主是用了无酵的饼和未经发酵的汁(今天,所有的酒都经过发酵处理)。那些争议发酵的饼会腐坏(酵代表罪)的人,也当明白发酵过的酒才不致腐坏。可悲的是,我们往往着重所用的材料,而看不见主自己。保罗强调,饼含有属灵的意义,而不是饼本身如何重要。「……因为我们逾越节的羔羊基督已被杀献祭了。所以,我们守这节不可用旧酵,也不可用恶毒、邪恶的酵,只用诚实真正的无酵饼。」(林前五7、8)饼里的面酵算不得什么,但我们生命中的酵才是最致命的!
六.自信的门徒(二六30~35)
享用了主的晚餐,门徒便齐声唱了诗。他们可能在唱诗篇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八篇的「伟大赞美」。然后,他们便离开耶路撒冷,横过汲沦溪,然后攀上橄榄山的西面,往客西马尼园去。
主耶稣在地上传道时,一直忠心地提醒门徒关于前面要走的路。他现在告诉他们,说他们那夜会与他分散。他们一旦看见暴风狂吼,便战栗不已。为要保存性命,他们都离弃他们的主。撒迦利亚的预言将要应验:「击打牧人,羊就分散。」(亚一三7)
然而他留下盼望给他们。虽然门徒因离弃主而羞愧不已,但主却永不离弃他们。他从死里复活后,便在加利利与他们相遇。好一个奇妙的、永不失信的真朋友!
二六33、34
彼得莽撞地冲口而出,保证必不离开主,他永不会这样做。耶稣指正他说的「永不」:「今夜……你要三次不认我。」在鸡叫之前,这轻举妄动的门徒将要三次不认他的主。
彼得仍然坚称他对主忠心不二,说他情愿与基督同死,也不会不认他。众门徒都齐声效忠。他们所说的都是真心肺腑之言,只不过他们不晓得自己的心。
七.客西马尼园的折腾哀痛(二六36~46)
人不知道主正踏在圣洁的土地上,就无法晓得这段客西马尼园的记载。人们提到此事,焉能不强烈感到肃然敬畏,同时又沉默无声呢?正如金尔所写:「这件不可思议的事,实在令人畏惧万分,不敢随意提到,恐防有损其真实性。」
二六36~38
到了客西马尼(意思是橄榄桶或橄榄压榨机)园,耶稣吩咐十一个门徒中的八个坐在那里等候他,然后带了彼得和西庇太的两个儿子,走进园里去。这是否表示不同的门徒,他们能够分担救主的痛楚也不一样?
他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他坦白告诉彼得、雅各和约翰,他心灵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圣洁无瑕的主,预见自己将要为众人献上作赎罪祭,难怪他的圣洁的心突然忧伤,这种痛实不足为外人所道。满有罪污的人,又怎能想到主的心情──无罪的主为我们成为罪?(林后五21)
无怪他离开三个门徒,在园里稍往前走。无人能分担他的苦楚,更是无人象他这样祷告:「我父阿,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我们不要以为主的祈祷表示他不愿意受死,或想出尔反尔。我们当记得他在约翰福音十二章27至28节所说:「我现在心里忧愁,我说什么才好呢?父阿!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父阿!愿你荣耀你的名。」因此,他祈求苦杯或许可以离开他,并不是指他祈求不上十字架。因为,他正是为此而来到世上的!
这个祷告是修辞性的,意思他不是要得到答案,而是想教导我们一个功课。耶稣确实在说:「我父,假如有别的方法,使不虔敬的罪人能得救,而不用我上十字架,请你现在告诉我吧!然而无论如何,我希望你知道,我只渴望顺从你的旨意。」
神有回答么?没有;天上沉寂无声。默然寂静,显示神别无他法,称罪人为义,只有让基督──无罪的救主──受死,为我们作代罪羔羊。
二六40、41
他回到门徒那里,见他们睡着了。他们的心灵愿意儆醒,然而肉体却软弱。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祷告生活,便不敢责备他们。我们投入睡梦中,多过专心祈祷;当儆醒祈祷时,我们的心却游荡四方。有多少次,主向我们说话,就如他对彼得所说:「怎么样?你们不能同我儆醒片时么?总要儆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
主第二次又去祷告;表示愿意顺服父的心意。他愿意喝苦杯,承担一切的罪而死。
在他的祷告生活中,他必须单独祷告。他教导门徒祷告,也在他们面前祷告,但却从没有与他们一起祷告。他有独特的位格,也肩负着独特的工作,这使别人无法在祷告生活中分担他的轭。
二六43~45
他第二次去见门徒,发现他们又睡着了。同样,第三次也如是:他祈祷,门徒睡着了。他便对他们说:「现在你们仍然睡觉安歇么?时候到了,人子被卖在罪人手里了。」
二六46 门徒与主共同儆醒守夜的机会终于溜走了。卖主的人渐渐走近,他的脚步声从远处移近。耶稣说:「起来,我们走罢」──不是逃避敌人,而是面对敌人。
离开客西马尼园之前,让我们再次聆听主的啜泣,体会他的忧伤,然后衷心感谢主。
八.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遭背叛并被捉拿(二六47~56)
无罪的救主,竟被他创造的人出卖。这是历史上一件极为异常的事。除了人类的堕落腐败,我们根本不能解释,促使犹大作出无法原谅的背叛,是基于什么动机的了。
耶稣与十一个门徒说话之间,犹大与一群带着刀棒的人来到。我们可以肯定,犹大并没有意思要他们带武器而来;他从没看过救主反抗或还手攻击。他们带着武器,也许意味着祭司长和长老已下定决心,捉拿耶稣,不会给他机会逃走。
犹大亲吻耶稣,让众人从主的门徒中辨认出耶稣。这种普遍表达爱的方式,竟被滥用,成为最低劣的行为。
犹大走近主面前,说:「请拉比安。」然后过分地与他亲嘴。经文中用了两个不同的亲嘴。第一个在第48节,是一般的亲嘴;第二个在本节,是语气较为强的字,表示重复或刻意的亲嘴。
耶稣安然面对他们恶意的闯入,他说:「朋友,你来要作的事,就作罢。」主的话当然使犹大极为意想不到,非常纳闷,而事情立时起了急剧的变化。众人立刻涌上前,毫不犹豫地捉住主耶稣。
二六51 其中一个门徒(从约翰福音十八章10节,我们知道那门徒正是彼得)伸手拔出刀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一个耳朵。似乎彼得并非旨在砍掉人家的耳朵;无疑他是想作出致死的一击。他的目的跟他的判断一样,都是很差劲的;但事情有神的安排管理。
这时主耶稣显出他道德上的荣美。首先,他斥责彼得:「收刀入鞘罢,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在基督的国里,得胜不是凭血气争夺回来的。在属灵的争战上动干戈,只会带来灾祸,就让天国的敌人动干戈吧,他们最终必然溃败。让基督的战士诉诸祈祷、神的话和圣灵充满的生命能力。
我们从路加医生知道耶稣医治了马勒古的耳朵──马勒古是受害者的名字(路二二51;约一八10)。这岂非奇异的恩典?主连恨他的人也爱,并向寻索他命的人施予慈爱。
二六53、54
假如耶稣想对付群众,他当然不单只有彼得的一把刀。他大可以差遣十二营多天使(数目为三万六千至七万二千)。然而这种做法只会破坏神的计划。圣经上预言他要被出卖、受苦、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然后复活;这些预言必须应验。
耶稣便提醒众人说,他们实在不当带着武器出来捉拿他。他们从没有见他强暴或抢劫。相反,他一向都是个沉静寡言的教师,天天坐在殿里教训人。他们大可以轻易地捉拿他,但他们却放弃采用温和的方法。他们为何要带着刀棒?按人性而言,他们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
不过,救主明白,人的恶念最终却成就神指定的计划。「但这一切的事成就了,为要应验先知书上的话。」门徒知道无法拯救他们的主,便都离开他,痛苦地逃走了。如果他们的懦弱是无可宽恕的,那么,我们的软弱就更加不可原谅了。因为那时圣灵尚未住在他们心里,但我们却有圣灵的内住。
九.耶稣在该亚法面前受审(二六57~68)
主耶稣要受两次主要的审判:在犹太领袖前受宗教的审判;在罗马政权下受民事审判。归纳四卷福音书,可见每次的审判都分为三个阶段。约翰叙述的犹太人审判,耶稣首先被带到该亚法的岳父亚那面前。马太的叙述是从第二阶段开始,那时审判是在大祭司该亚法的家中举行。公会已经在那里聚会。一般来说,被告人会给予时间作好准备,替自己辩护。然而不法的宗教领袖仓卒审判耶稣,要赶快把他定罪(赛五三8),不让他得到公平的审判。
这晚,法利赛人、撒都该人、文士和长老组成公会,漠视应当遵守的规则。他们其实不应在晚上聚集,不应在犹太人的节期中聚集。再者,他们根本不可贿赂证人作假证供。裁决死罪,必须过了当晚,第二天才可宣判。还有,除非是在圣殿范围的大石堂聚集,否则他们的裁决就不合法。但他们急不及待要除掉耶稣,这个犹太团体不惜铤而走险,知法犯法。
该亚法是主持案件的法官,而公会显然担任陪审团和检控官;至少这样的组合并不按例执行。耶稣就是被告。彼得是旁观者,他在远处安全的地方和差役同坐,要看这事到底怎样。
二六59~61
犹太领袖发现要寻找假见证控告耶稣并非易事。如果他们履行责任,依循审判程序,他们便会发现主是无辜的。最后,有两个人前来,歪曲耶稣的话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约二19~21)根据那些证人所言,耶稣曾恐吓说要拆毁耶路撒冷的圣殿,然后把它重建起来。其实,耶稣是在预言自己的死和复活。犹太人这时竟把预言当作藉口,乘机杀害耶稣。
二六62、63
审判期间,耶稣不发一言,「象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赛五三7)。大祭司看见耶稣默然不语,便不耐烦起来。他逼他发言,但主却拒绝作答。大祭司便对他说:「我指着永生神叫你起誓告诉我们,你是神的儿子基督不是?」根据摩西的律法,如果大祭司起誓,犹太人便要作见证(利五1)。
作为一个奉公守法的犹太人,耶稣就说:「你说的是。」他更肯定地说自己弥赛亚的身分和神性:「然而我告诉你们,后来你们要看见人子,坐在那权能者的右边,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其实他是说:「我是基督,是神的儿子,正如你所说。我的荣耀藏在我肉体之躯;我以另一个人的姿态出现,你们在我羞辱的日子看见我了。将来你们这些犹太人必看见我就是那荣耀的一位,看见我与神同等,坐在他右边,驾着天上的云来临。」
本节中,第一个你(注50)是单数,是指该亚法。第二个你是众数(第三个你也是众数),是指基督荣耀地显现之时,仍然存活的以色列民的代表──犹太人。他们会清楚看见主就是神的儿子。
蓝斯基写道:「人们有时作出这样的声明:耶稣从没有称自己为‘神的儿子’。然而他在这里(本节)郑重地说他不是别的一位。」(注51)
二六65~67
该亚法没有错过机会。耶稣暗示了但以理关于弥赛亚的预言:「我在夜间的异象中观看,见有一位象人子的,驾着天上的云而来!被领到亘古常在者面前。」从大祭司的反应,可见他明白耶稣将自己和神当作同等(参看约五18)。于是他就撕开祭司的衣服,表示见证人感到亵渎。他向公会说出煽动的话,要证实耶稣有罪。当人们问及耶稣的判决,公会答道:「他是该死的。」
陪审员向被告人动武,又吐唾沫在他脸上,并且讥讽他,叫他显出基督的能力,指出打他的是谁。审判的第二阶段也随之完结。整个程序不但不合司法规矩,而且令人发指。
十.彼得不认耶稣并悲痛落泪(二六69~75)
二六69~72
彼得最黑暗的日子终于来到。他在外面院子里坐着,一个年轻女子经过,说他是耶稣一夥的。彼得立刻猛烈否认:「我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他走到门口,可能想逃避别人的注目。然而又有一个使女公开说他曾是同那加利利人耶稣一夥的。这次,彼得发誓说不认得那个人。「那个人」就是他的主。
二六73、74
过了不多的时候,有些途人又来说:「你真是他们一党的,你的口音把你露出来了。」单单否认似乎不再奏效;这时,彼得发咒起誓,坚称:「我不认得那个人!」立时鸡就叫了,打破四周的沉默。
惯常的鸡叫声刺破清晨的宁静,也深深刺伤彼得的内心。这个泄气的门徒记起主曾说的话,就出去痛哭。
各卷福音书记述彼得否认耶稣的次数时间也不一样,似乎互相矛盾。马太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这样记述耶稣所说:「今夜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太二六34;也见路二二34;约一三38)而马可福音就这样预告:「……鸡叫两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可一四30)
可能鸡叫不只一次,一次在晚上,一次在黎明。此外,福音书也许记载彼得否认耶稣,一共至少六次。他在这些人面前否认基督:(1)使女(太二六69、70;可一四66~68);(2)另一个使女(太二六71、72;可一四69、70);(3)旁边站着的人(太二六73、74;可一四70、71);(4)一个男人(路二二58);(5)另一个人(路二二59、60);(6)大祭司的一个仆人(约一八26、27)。我们相信这仆人并不是上述的一个人,因为他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么?」圣经没有记载其它人说过这句话。
十一.早晨在公会面前受审(二七1、2)
宗教审判的第三阶段在早晨开堂,耶稣在公会面前受审。除非犯人承认有罪,否则案件不能当天判定;必须经过一晚,才可作出裁决,「好让人们或许会起同情之心」。但今次,宗教领袖似乎急于遏制人们起同情心。由于晚间的审判是不合法的,他们只好早上召集会议,正式判决。
根据罗马的法例,犹太领袖无权施行死刑。所以他们把耶稣赶快交给罗马巡抚彼拉多。虽然他们极为恨恶罗马人,但却愿意「利用」他们的权力,杀害更是恨恶入骨的耶稣,以满足一己私欲。反对耶稣的人联合起来,成为凶猛的敌人。
十二.犹大的后悔和死亡(二七3~10)
二七3、4 犹大知道自己犯了罪,卖了无辜之人的血,便把钱交回给祭司长和长老。狡猾的阴谋者几小时前还热切与犹大合作,现在却拒绝再管这事。这就是背叛的代价了。犹大就后悔,可惜他的后悔并不是向神的,不能引领他得救恩。他为自己的罪惹了祸而惭愧,可是他仍不愿认耶稣基督为主和救主。
二七5 犹大心里难过,把那银钱丢在殿里──只有祭司可进的地方,便去自杀。参照使徒行传一章18节所述,我们可以推论他在树上自缢,绳索或树枝断裂,他的身体便仆倒悬崖,肚腹崩裂,所以肠子都流出来了。
祭司长看似「属灵」,知道银钱是血价,不可放在库里。其实,他们是有罪的,用钱把弥赛亚买到手里。不过,他们似乎无动于衷,正如主曾说,他们的杯盘外表洁净,然而里面却装满了假善、悖逆和杀害人的事。
他们用钱买了窑户的一块田,是用来埋葬外邦的异乡人的,却不知道外邦部族要侵入他们的国土,使他们的街道布满血迹。此外,这块田成为了他们有罪之国的血田。
祭司长无意地应验了撒迦利亚的预言,用埋葬的钱向圬户买田地(亚一一12、13)。奇怪的是,撒迦利亚用了「库」这词代替「窑户」(见英文修订标准本圣经)。
祭司们踌躇不安,怕把流人血的银钱放进库里。这便应验了经上的预言把钱交给圬户,换取他的田地。(读经会出版《每日灵粮》)
马太说这事应验了耶利米的预言,而耶利米的预言明显出自撒迦利亚书。他引耶利米的话,也许是根据希伯来文经卷和犹太传统法典的耶利米列在先知名单前排。路加福音二十四章44节出现类似用法,把诗篇放在希伯来文圣经正典的第三部分。
十三.耶稣首次在彼拉多面前受审(二七11~14)
犹太人痛恨耶稣的原因是基于宗教理由,所以也以此为基础审判耶稣。可是在罗马的法庭里,宗教上的控诉是没有效用的。因此,他们便把耶稣带到彼拉多面前,以三个政治理由控告耶稣(路二三2):(1)他是革命者,诱惑百姓,对国家构成威胁;(2)他鼓动百姓停止纳税,有损国家财富;(3)他自称是王,威胁王帝的权力和地位。
我们从马太福音看见彼拉多就第三项控罪盘问耶稣。他问耶稣是否犹太人的王,耶稣便说是。于是犹太领袖中顿时爆发了一阵骚动,他们议论纷纷,诋毁耶稣。彼拉多见被告沉默不语,甚觉希奇;耶稣甚至没有指斥他们任何一项控诉。也许这巡抚从没见过这种情景──面对攻击却如此冷静沉默。
十四.释放耶稣还是巴拉巴?(二七15~26)
二七15~18
罗马政权习惯在逾越节时,释放一个犹太囚犯,以安抚犹太人。这时可以释放的是巴拉巴,他是犯了叛乱和杀人罪的犹太人(可一五7)。也许因为他起义反抗罗马政权,所以受到同胞的拥戴。当彼拉多要众人从耶稣和巴拉巴中间选择时,他们囔着要释放巴拉巴。巡抚并不感到希奇;他知道祭司长嫉妒耶稣,从他们所作的,便猜到众人的意愿。
彼拉多的夫人打发人来传信,整个审判突然受到干扰。她催逼丈夫采取不干预的政策,不要裁决耶稣;因为她做了个十分不安的梦。这梦是关于他(耶稣)的。
二七20~23
祭司长和长老在背后挑唆众人,叫他们释放巴拉巴,钉死耶稣。因此,当彼拉多再次问众人愿意释放谁,他们高声喊着要释放那杀人犯。彼拉多的处境进退维谷,他犹豫不定,就问:「这样,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我怎么办他呢?」他们一致要求钉死他,这种坚决的态度实在令这位巡抚大惑不解。为何要钉死他?他犯了何罪?不过他根本没有时间再冷静考虑了;群众歇斯底里的叫嚣声充塞了他的耳朵:「把他钉十字架!」
彼拉多清楚知道,群众的仇恨情绪高涨,骚乱正要开始。因此,他在众人面前洗手,宣告流这无辜被告的血,与他无干。可是,彼拉多犯了审讯严重不公的罪,他的罪刻在历史上,永远不可磨灭;这些水也不能把他的罪洗刷净尽。
群众已经癫狂失态,没有为自己的罪而忧心,甚至愿意担当后果:「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于是,以色列民从他们居住的地方蹒跚步向民族灭绝的厄运,从集中营落难到毒气室,承受他们可怕的罪债──拒绝弥赛亚,并流他无辜的血。他们仍然要面临雅各遭难的日子──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和启示录第六至十九章所述的七年大灾难。这咒诅一直有效,直至他们承认那曾被拒绝的耶稣,是他们的弥赛亚王为止。
二七26 彼拉多释放巴拉巴给群众,于是巴拉巴精神从此掌管世界。杀人者仍然作王,公义的王被拒绝。按习惯,被定罪的耶稣被鞭打了。那皮鞭又长又重,上面有锋利金属,一鞭鞭的打在主的背上,皮鞭一抽,便血肉模糊。这时,庸碌无能的巡抚还可怎样?只有把耶稣交给士兵钉十字架。
十五.士兵戏弄耶稣(二七27~31)
二七27、28
巡抚的兵就把耶稣带进巡抚的衙门,叫全营的兵都聚集在他那里──那里可能有几百人。接着发生的真是不堪想象!宇宙的创造者和托着万有者竟默然承受兵丁残酷无耻的玩弄,这些兵丁正是他所造的不配、满有罪污的受造物。他们给他脱了衣服,穿上一件朱红色袍子,仿效穿上王袍。然而这袍子对我们来说却意味深远。由于红色与罪有关(赛一18),耶稣穿起红袍,不免令人想到耶稣披上了我们的众罪,好让我们可以穿上神公义的袍子(林后五21)。
二七29、30
他们用荆棘编作冠冕,把它压在他头上。撇开他们残酷的嘲弄,我们深知主戴上荆棘的冠冕,好叫我们能配戴荣耀的冠冕。他们讥笑主是罪的王;我们却敬拜主是罪人的救主。
他们又给他一根苇子,嘲讽他握有王权。他们不知道那拿着苇子的手,就是那掌管世界的手。耶稣的手被钉刺伤,他那伤痕累累的手也掌管宇宙的王权。
他们跪在他面前,称他犹太人的王。这样的嗤笑还不够,他们又吐唾沫在这完全人的脸上(地上从没这样完美无瑕的人),然后还拿苇子打他的头。
耶稣默然承受这一切委屈,依然不发一言。「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来一二3)
二七31 最后,他们给他……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带他出去,要把他钉十字架。
十六.王被钉十字架(二七32~44)
我们的主背着自己的十字架走了一段路(约一九17),兵丁便勉强一个叫西门的男人替耶稣背十字架(西门是来自北非的古利奈人)。有人认为他是犹太人,也有人认为他是黑人。最重要的是,他享有殊荣,替耶稣背十字架。
各各他是亚兰文,意思「髑髅」。加略山是英语化的拉丁文音译,希腊文是Kranion。也许这地方的形状象髑髅,又或者这是行刑之地,所以便取了这个名。各各他的地点不能确定。
兵丁在耶稣被钉之前,给他喝苦胆调和的酒。这种给犯人喝的酒,作用就如鸦片剂。耶稣拒绝喝,因为必须承担人类所有的罪债,不能减轻自己的痛苦,也不能麻醉自己的知觉。
马太平淡而简要地描述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事。他没有刻意把事情戏剧化,没有制造煽情的新闻,也没有详细披露令人不安的细节。他只是扼要地写出真相:他们……将他钉在十字架上。可是,这几个字背后含有的深远意思,永存不灭。
正如诗篇二十二篇18节所预言,兵丁拈阄分他的衣服,夺去他无缝的袍子。这些东西便是他在地上的全部财产了。邓尼说:「这世上唯一完美的生命,便是主的生命。他一无所有,离去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留下,连身穿的衣服也没有。」
这些兵丁正是世上小人物的代表。他们显然不了解历史。否则,他们绝不会坐在那里看守,反而会跪下敬拜耶稣。
他们在基督的头以上安了一个牌子。这是犹太人的王耶稣。四福音所用的字眼并不一样。(注52)马可这样写:「犹太人的王。」(可一五26)路加这样写:「这是犹太人的王。」(路二三38)约翰则这样写:「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约一九19)祭司长抗议说牌子上不可以记述事实,只可写被告所认的罪状。可是,彼拉多的权力驳回他们。所有人都清楚看见牌子上所写,因为用了希伯来、罗马和希腊的文字(约一九19~22)。
无罪的神儿子左右有两个强盗和他同钉十字架。这不是因为以赛亚在七百年前预言,说他会与罪犯同钉么(赛五三12)?起初,两个强盗都侮辱、谩骂耶稣(44节),可是其中一个后来悔过,刚好来得及得救;几个小时后,他便与基督同在乐园了(路二三42,43)。
二七39、40
如果十字架反映了神的爱,它也同样反映了人的败坏。旁观者停步,不过讥笑这位牧人,因为他为羊舍命:「你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可以救自己罢。你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罢。」不信之人的理性说话是:「让我们看见神迹,我们才信。」自由主义者的口吻是:「从十字架上下来吧。换句话说,除去十字架的罪名,我们便会信你。」卜威廉曾说:「他们说如果耶稣从十字架上下来,他们便会相信了。但我们相信,是因为他坚持留在十字架上。」
二七41~44 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不禁异口同声,呼喊说:「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他们这句说话是辱骂耶稣;我们用这番话反过来撰赞美诗:
他不能救自己,十架上的他必然要死;
否则,不能有怜悯,败坏罪人无法靠近;
神儿子基督必要流血,好叫罪人从罪中得自由。
这话一点不错:主必然要死,我们才得享自由。我们不能救其它人,因为我们也要寻求救恩。
宗教领袖取笑耶稣自称救主,是以色列的王,是神的儿子;连强盗也一同咒骂他。宗教领袖全都犯了诋毁神的罪。
十七.三小时黑暗(二七45~50)
他所尝透的一切苦难、侮辱,都比不上此时此刻所面对的。从午正到申初(从正午到下午三时正),不仅巴勒斯坦遍地都黑暗了,他圣洁的灵魂同样暗淡无光。这时,他正苦苦承受我们众罪的咒诅,这种咒诅根本非笔墨所能形容。主三小时的折腾,把我们从地狱、从神对我们的罪所发的义怒中释放出来。我们只模糊不清的看见,根本不明白为何他要为我们的罪担当神的义怒。我们只知道他着实在这三小时替我们偿还罪价,买赎我们,完成了唯一救赎我们的工作。
约在下午三时,他大声喊着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答案在诗篇二十二篇3节:「……你是圣洁的,是用以色列的赞美为宝座的。」因为他是圣洁的,不能看罪人为无罪。相反,神一定要惩治罪。耶稣没有罪,却亲自替我们承担了一切罪。当神这位审判官俯视我们,看见无罪的代罪者背负了我们一切的罪,便离开他这位爱子。耶稣的心深感这次的隔离。布朗宁夫人称这为「以马内利孤儿的哀号」,极为美妙:
离弃!神情愿与他宝贝儿子分离,叫亚当的罪从公义之子和父中间清除净尽:
噢,这一次,以马内利孤儿的哀号,使他的宇宙震撼不已──
没有回响,一切寂然。
「我的神呀!你离弃了我!」
~布朗宁夫人
二七47、48 当耶稣喊着:「以利、以利……」,站在那里的人,有的说他在呼叫以利亚。不知道他们是真的把名字混淆了,还是在讥讽耶稣而已。有一个人拿海绒醮满了醋,绑在长长的苇子上,送到耶稣的唇边。从诗篇六十九篇21节看来,这种行为不是出于慈悲怜悯,相反,是要加添耶稣的苦楚。
一般人的态度是旁观静待,看以利亚会否成就犹太人古时的话──来主持公义。然而这不是以利亚到来的时候(玛四5),耶稣在这刻必须受死。
耶稣又大声喊叫,然后气就断了。大声喊叫表示他死时有力气,而非软弱地死。他气就断了,可见他的死与别不同。我们死,是因为我们不能掌握生命,自必会死的;但他死,却是他甘愿选择的。他岂不曾说:「……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约一○17、18)吗?
宇宙的创造者,人类为自己倾尽一切,不过得到咒诅;
他制订律法的要求,却全然承受审判,偿还罪价;
他圣洁之手所造的枝条,竟长出荆棘,成了他蹙额上的冠冕;
一根根刺破他双手的铁钉,已被埋藏起来;
在他定意要往的幽僻之处,那里林木茂盛;
他的身躯挂在树上,就这样死在木制的十字架上;
然而十字架却立在他造的山上,头上天际漆黑一片;
因为他的缘故,地上弥漫阴霾,太阳向他掩藏脸儿;
因为他的法度,宇宙沓然死寂,那令宝血倾流的矛刺;
激动神愤怒之火,他躺卧的石坟;
一块一块的石,都出于他的手,他现在所掌的王位;
千古之先早已握在手中,将来必有全新的荣耀,作他头上冠冕;
那时万膝必向他俯伏敬拜。
十八.幔子裂开(二七51~54)
他死亡的时刻到了。那时厚重的幔帐被那无形之手在殿里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幔子本是用来隔住神所居住的至圣所,除了大祭司以外,谁都不能进去。只有一个人可以进到至圣所,但他也只可以一年进去一天。
希伯来书让我们知道幔子代表耶稣的身体。幔子的破裂表示主肉身的死亡。藉着他的死,我们便可坦然进入至圣所,「是藉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来一○19、20)。现在,即使最卑微的信徒,也可以在任何时候,藉着祷告和赞美来到神的面前。然而,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得享这分权利,是全靠主为我们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耶稣的宝血。
神儿子的死同样使自然界产生极大的变化──非动物的受造物仿佛为创造者深感哀痛。那时发生了地震,磐石也崩裂,坟墓也开了。
二七52、53
我们要注意,耶稣复活以后,坟墓中的圣徒方出来,进了耶路撒冷城,向许多人显现。圣经没有说明这些复活的圣徒再死一次,还是与主耶稣同往天上去了。
自然界奇妙的震动,使罗马的百夫长和他的下属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希腊文在神的儿子前面没有定冠词,但字词的次序使它带有特定的意思)。(注53)百夫长的意思是什么?他们是全然承认耶稣基督是主和救主,还是认为耶稣与众不同而已?我们不能确定。百夫长的话显示一种惧怕的感觉;他们明白到大自然的摇动与耶稣的死有些关连,而不是与其馀两个同被钉的人有关。
十九.忠心的妇人(二七55、56)
这里特别提到几位曾经服侍主、跟随耶稣从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的妇人。抹大拉的马利亚、雅各和约西的母亲马利亚,并有西庇太的妻子撒罗米,都在那里。这些妇人深深爱戴耶稣,这分爱使她们无惧地站在那里,发出独特的光辉。她们留在现场,与基督同在,但其它男门徒却为自己的安危拔足逃跑。
二十.埋葬在约瑟的坟里(二七57~61)
二七57、58
有一个财主,名叫约瑟,是亚利马太来的。他也是公会的一分子。这人没有赞成公会的议决,把耶稣交给彼拉多(路二三51)。这样看来,他一直是秘密的门徒,但这时他置生死于道外,大胆地去见彼拉多,要求他批准埋葬他的主。我们可以想象彼拉多是何等的惊讶,犹太人会是何等的恼怒:一个公会成员竟然公开为被钉死的耶稣挺身而出。约瑟埋葬耶稣的身体,其实也同时在经济上、社会上、信仰上埋葬了自己。他这次的举动使他与杀害主耶稣的宗教制度永远分开。
二七59、60
彼拉多答允他的要求。约瑟衷心地用干净细麻布裹好耶稣的身体,在麻布中间放了香料,使耶稣的身体不致腐坏。然后,他把耶稣的身体放在自己的新坟墓里,就是他凿在磐石里的坟墓。坟墓的出口用一块大石头封着,那大石状似磨石,那凹缝也是从磐石凿出来的。
几百年前,以赛亚曾预言:「……人还使他与恶人同埋;谁知死的时候,与财主同葬。」(赛五三9)他的仇敌无疑想把他的身躯投到欣嫩谷,让尸体被焚烧垃圾的火所毁掉,被豺狼吞吃。然而神的能力高过他们的计谋;他用约瑟确保耶稣必与财主同葬。
约瑟离开以后,抹大拉的马利亚、并雅各和约西的母亲对着坟墓坐着守夜。
二十一.守着的坟墓(二七62~66)
二七62~64
逾越节的第一天称为预备日,是主被钉的日子。第二天,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都心感不安。他们记得耶稣曾说要复活,于是便跑到彼拉多那里,要求派人特别看守坟墓。他们宣称,这样做是防止他的门徒把他的身体偷去,然后制造假象,使人以为他复活了。如果这事真的发生,他们便害怕那后来的迷惑会比先前的更利害了。换句话说,关于主复活的消息比他自称弥赛亚、是神的儿子,所带来的后果更不堪设想。
二七65、66
彼拉多回答说:「你们有看守的兵,去罢,尽你们所能的,把守妥当。」这句话显示他可能早准备了一个罗马兵,替他们看守坟墓。意思可以是:「我答允你们的要求,现在派一个守卫兵给你们。」彼拉多说:「尽你们所能的,把守妥当」这话岂不讽刺?当然,他们尽力把守坟墓。他们封了石头,看守的士兵把守妥当。可是,他们最好的安全措施并不够全备。如安格所说:
在第62至64节,他的仇敌作了预防措施。他们「封了石头,将坟墓把守妥当」,然而神的能力高过他们的诡计。他为王的复活提供了不容置疑的证据。(注54)拾伍.王的得胜(二八)
一.空的坟墓和主的复活(二八1~10)
星期日黎明之前,那两个马利亚来看坟墓。她们到了那里,忽然地大震动。因为有主的使者,从天上下来,把坟墓口的石头辊开,然后坐在上面。罗马看守的人见他们的光芒和洁白衣服,便吓得昏倒了。
二八5、6 天使坚固妇女的心说,没有什么可害怕。她们寻找的那位已照他所应许的,复活了。「你们来看安放主的地方。」石头被挪开,不是让主出来,而是让妇人看见他已复活。
二八7~10 天使催促妇人快去向他的门徒宣布这满有荣耀的消息。主再次活着,并且要往加利利见他们。她们宣布了消息,便回到空空的坟墓去。那时耶稣亲自向她们显现,问候他们「愿你们平安」。(注55)她们抱住他的脚敬拜他。然后,主亲自吩咐她们告诉门徒,说他们会在加利利见到他。
二.士兵受贿撒谎(二八11~15)
兵丁恢复了知觉,其中有几个羞愧地跑去把所发生的事告诉祭司长。他们失职!坟墓空空如也!
二八12、13
宗教领袖们的惊惶失措可想而知。祭司们召开秘密会议,与长老相谋对策。他们非法地贿赂兵丁,叫他们捏造谎言,说兵丁睡觉的时候,门徒来把耶稣的身体偷去了。
这个解释引起更多的疑问。为什么兵丁在看守的时候竟然睡觉?门徒怎样能挪开石头,而不吵醒他们?为何所有的兵丁都在同一时间睡着?如果他们真的睡着,他们又怎知道门徒偷了耶稣的身体?如果这故事是真的,为何兵丁又要受贿说出真相?如果门徒偷了主的身体,为什么他们有足够时间替主脱去尸服,并且把麻布卷起放在一处?(路二四12;约二○6、7)
其实,兵丁受贿捏造故事,正犯了罪,因为根据罗马法律,当值的时候睡觉会被判处死刑。所以,犹太领袖必须答允兵丁,一旦这捏造的故事被巡抚听见,他们便会干预制止。
公会知道真相是经得起任何考验,而谎话则必须靠更多的谎话来支持。
可是,这神话一直流传在许多犹太人中间,直到今日,在外邦人中间也一样。而且,有更多的神话出现了。史密夫总括了其中两个神话:
1.首先,有人认为那些妇女到了错误的坟墓。仔细想想吧。从星期五下午至星期日早上的短短期间,你会忘记至爱的人的坟墓吗?此外,这不是亚利马太人约瑟的墓地。这是他私人的花园,里面没有其它坟墓。
现在,让我们假设那里有其它坟墓,并假设妇人们因为泪眼盈眶,
蹒跚而行,结果找错坟墓。
那么,她们也情有可原。但拳头坚硬的渔夫西门彼得和约翰并没有哭。他们也有去坟墓那里,并且也发现内里空空的。你认为他们会到错坟墓吗?更重要的是,当他们到了坟墓,发现主已不在里面,那时有天使对他们说:「他不在这里……已经复活了。你们来看安放主的地方。」你认为那天使同样找错了坟墓吗?可是,别忘记,聪明的人已有另外一些理论了。这又是何等无意义的理论!
2.也有人认为耶稣没有死,不过昏了,他后来在黑暗的墓中恢复了知觉,便走了出来。然而人们用了一块巨石堵塞坟墓,而且用了罗马政府的封条封住了。墓里的人不可能滚开石头,因为石头向墓穴倾侧,正好堵住了凹陷处。贫血的主绝不可能走出坟墓。
简单的真理是:主耶稣的复活在历史上有全然确实证据。他受难之后,亲自向他的门徒显现,提供铁一般的证据。试想想他亲自显现的一些特别例子:
<font color="#.向抹大拉马利亚显现(可一六9~11)
<font color="#.向众妇人显现(太二八8~10)
<font color="#.向彼得显现(路二四34)
<font color="#.向正在往以马忤斯的两个门徒显现(路二四13~32)
<font color="#.向众门徒显现,除了多马(约二○19~25)
<font color="#.向众门徒显现,包括多马(约二○26~31)
<font color="#.在加利利海向七个门徒显现(约二一)
<font color="#.向超过五百个信徒显现(林前一五7)
<font color="#.向雅各显现(林前一五7)
<font color="#.向橄榄山上的门徒显现(徒一3~12)
基督徒信仰的一个最大、而且不可动摇的基石便是主耶稣基督复活的历史明证。现在你和我能够仍然站立,为所相信的争辩,是因为我们拥有铁一般的事实,这事实不能被否定。人们可以不认同这事实,但却不能否定它。(注56)
三.大使命(二八16~20)
二八16、17
复活的主耶稣在加利利不知名的山上向他的门徒显现。这次显现与马可福音十六章15至18节和哥林多前书十五章6节所记载的显现相同。他们这次重聚何等美妙感人!他所受的苦难已永永远远地成为过去。他现在以荣耀之躯站在门徒面前。他们敬拜这位活着的、可爱的主──虽然他们中间有人仍然心存疑惑。
主然后便解释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已赐给他了。当然,他永远掌有一切的权柄。不过,他谈及的权柄是指他是新创造的主人。因着他的死和复活,他有权柄赐永生给一切神交给他的人(约一七2)。作为一切创造的首生者,他一直握有大权。但他现在已完成救赎的工作,就握有权柄,成为从死里首先复生的──「使他可以在凡事上居首位」(西一15、18)。
二八19、20
作为新创造的主人,他颁布大使命。这大使命包括天国在现阶段王被拒直至他第二次降临的期间,所有信徒要遵守的「标准命令」。
大使命包含了三个命令,而不是三个建议:
1.「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这不是意味着要令全世界悔改归主。门徒必须藉着传福音给每个国家、种族、人民和不同语言的人,让其它人成为救主的学生或跟随主的人。
2.「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基督的使者肩负着责任,教导初信徒受洗的意义,并且敦促他们遵守这命令。在受洗的时候,基督徒公开承认自己与三一神的关系。他们认神为他们的父,认耶稣基督为他们的主和救主,并且认圣灵是居住在他们里面、赐给他们力量和教导他们的那位。第19节的「名」字是单数。虽然只有一个名,但却有三个位格──圣父、圣子和圣灵。
3.「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大使命不单是传福音,单单使人悔改归主和让他们懂得照顾自己。这些并不足够。门徒必须教导初信徒遵守基督的教训;这些教训记载在新约圣经里。作门徒最重要的,是成为象主的人;要成为象主的人,就要有系统地受圣经的教导和遵从神的话。
救主再次应许,他与他的门徒同在,直至世界(时代)的完结。门徒不会孤军作战。他们事奉和外出传福音时,便知道神的儿子与他们同在。
注意与大使命相连的四个「所有」:所有的权柄、(所有)万民、(所有)所吩咐你们的和(所有)常。
最后,福音书以荣耀之主的命令和安慰结束。他这番话距离现今已接近二十个世纪,但有着同样的力量,同样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同样须要遵行。这个使命尚未完成。
我们又当作什么来遵行他最后的吩咐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太福音10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