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萨克2 拿破仑战争争时期为何英国能打败法国却在第二次独立战争中总是输给美国

热门排序 |
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而且是整个西方而不仅仅是美国,这个话题有点大,不如先把南北战争时期的技术进展单独拿出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南北战争期间西方的军事就像公牛狂奔一样高速发展,这一场战争衔接着两个时代,前面是排队抢毙的线列战争,后面则是持续直到一战的近代战争模式。在这段期间出现了很多突破性的军事技术,其中很多都足以改变世界。&br&&br&&b&单兵武器&/b&(扩展阅读:&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video/av1786240/&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家地理】战争武器演进史-单兵武器&i class=&icon-external&&&/i&&/a&)&br&南北战争时期是单兵武器的高速发展阶段,大体上来说,遵循以下的发展轨迹:纸壳铅弹/前装燧发滑膛枪->米尼弹->前装线膛枪->雷汞击针步枪->定装弹/后装枪->连发枪。&br&&img data-rawheight=&152& data-rawwidth=&690& src=&/0b1af6a1bec369ad8ef4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0b1af6a1bec369ad8ef4_r.jpg&&&b&前装燧发滑膛步枪&/b&是线列战争时代普遍使用的步兵武器,但是在南北战争开始时已经较少使用。这是种典型的前装滑膛枪,前装的意思是弹丸(圆滚滚的铅弹,切勿吞食)和发射药必须从枪口装进去,滑膛的意思是没有膛线,中远距离的精准度无法保证。关于线列战争和滑膛枪的关系,请参考另一篇答案:&a class=&internal& href=&/question//answer/ 世纪枪战中,近距离齐射战法的意义是什么? - 知乎用户的回答&/a&&br&&img data-rawheight=&209& data-rawwidth=&610& src=&/e2c6bb8be2f16cefbd392a8fe9c5a85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0& data-original=&/e2c6bb8be2f16cefbd392a8fe9c5a85f_r.jpg&&人们其实很早就知道给枪械刻画膛线可以使铅弹高速自旋,增加飞行时的稳定性和射击精确度,然而由于早期的枪械皆为前膛装填,想要将口径严丝合缝的铅弹塞进刻了膛线的枪管里,可没有那么简单。线膛枪手们甚至需要一把小锤子和一根铁棍,才能一点一点的把铅弹砸进枪管底部。直到后来出现了一种叫做&b&米尼弹&/b&的东西。如图所示,米尼弹是一种开有凹坑的弹头,口径比枪管略小,因而可以轻松进行装填。击发时,米尼弹会因形状和受热而膨胀变形,完美契合枪管的口径与膛线,至此,&b&线膛枪&/b&全面取代滑膛枪就只剩下了时间问题。滑膛枪时代的步兵交战距离很少超过150码,实际上超过100码基本就等于瞎打,而使用线膛枪的步兵可以在200码的距离上进行精准的射击,最大交战距离延伸至300甚至400码。&br&&img data-rawheight=&435& data-rawwidth=&580& src=&/55ba95bfd1433ade8d92e2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55ba95bfd1433ade8d92e25_r.jpg&&&b&雷汞式撞击枪机&/b&随后被发明出来,此前,燧发步枪除了要向枪管里倒发射药外,还要在燧发枪机的药锅处倒一些火药,用来引燃枪管里的发射药,相当麻烦的同时也容易出现故障,而使用雷汞枪机的步枪,基本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不发火的情况。然而雷汞式枪机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使得”底火“这个独立的部件成为了一种概念,缭绕在军工设计者的脑海之中。人们渐渐的开始思考,如果纸壳定装弹可以把发射药和弹头做在一起,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把底火也做进去,免得每次装填都要手动在枪机处装一个雷汞?&br&&img data-rawheight=&197& data-rawwidth=&583& src=&/dbff0aef6efcd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3& data-original=&/dbff0aef6efcdf_r.jpg&&于是&b&定装弹&/b&很快出现,与纸壳弹不同的是,这种弹药将底火也做了进去,先是用亚麻布包装,随后改用了金属外壳,使用的是米尼弹头。&br&&img data-rawheight=&375& data-rawwidth=&580& src=&/2e8dbe72bbcc82bdbcbac4c18c71f3c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2e8dbe72bbcc82bdbcbac4c18c71f3c5_r.jpg&&随后出现的&b&后装枪&/b&则是单兵武器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是以上所有发展的集大成者,有了膛线,有了雷汞击发,有了定装弹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后装枪顾名词义,就是可以在枪管后部进行装填的枪械,这导致了两个结果:首先,士兵们不再需要站立装填,寻找掩蔽和有利地形因此也就变得可以接受。其次,士兵们装填一次弹药的平均时间从30秒降低到了8秒甚至更低,这意味着一个士兵可以每分钟进行7次以上的射击。至此,步兵的火力开始走向丧心病狂。&img data-rawheight=&386& data-rawwidth=&700& src=&/0a9788ebc0100d5cccd5bab980ac2c5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0a9788ebc0100d5cccd5bab980ac2c5c_r.jpg&&&img data-rawheight=&273& data-rawwidth=&580& src=&/04cdcbbb729acdd7d4b92ad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04cdcbbb729acdd7d4b92adf_r.jpg&&后装线膛击发枪奠定了现代单发步枪的雏形,但是,当时的枪械设计师们还是觉得不够劲道。他们觉得一次只发射一发子弹实在有点不够看,于是便开始研究起速射武器来。南北战争末期出现的&b&连发枪&/b&和&b&转轮枪&/b&已经无限接近现代枪械,如上图所示的斯宾塞步枪出现在1865年,这种步枪可在15秒内打光弹管内的7发枪弹,重新装满所有弹药也只需要15秒钟。作为对比,1815年左右使用前装滑膛枪的线列步兵,通常每分钟只能发射2-3发铅弹,两者的射程和精准度更是天差地别。这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50年之间——要知道在十九世纪,五十年是很缓慢的一个过程。&br&&br&&img data-rawheight=&426& data-rawwidth=&600& src=&/ceb2e4d86e0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ceb2e4d86e05_r.jpg&&&b&&img data-rawheight=&280& data-rawwidth=&685& src=&/caccf0051e9d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5& data-original=&/caccf0051e9df_r.jpg&&线膛炮、后装炮与炮弹&/b&(扩展阅读:&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video/av1790975/&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家地理】战争武器演进史-火炮威力&i class=&icon-external&&&/i&&/a&)&br&线膛炮的出现是重型火力支援武器的一次革命。关于滑膛枪与线膛枪的区别,以及两者在射击精度上的差异,此前的章节中已经有所提及,而这种差异在火炮上被放大的尤其夸张。南北战争前期人们使用的12磅前装滑膛炮普遍射程不超过1000码,精度基本靠蒙,而如图所示的12磅韦特沃斯后装线膛炮,出现在1864年的战场上,能够在1600码的距离上将10发炮弹几乎打在同一点。随后出现的各类线膛炮更是将炮兵的射击距离一口气提升到了3000甚至4000码。大名鼎鼎的阿姆斯特朗回旋喷……不对,就是阿姆斯特朗炮,其最初的型号也是在这个时期被发明出来。此外,这个时期的火炮也如轻武器那般逐渐从前膛过渡为后膛装填,弹药从分装走向定装。&br&&br&&img data-rawheight=&543& data-rawwidth=&532& src=&/0b9d0aed48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2& data-original=&/0b9d0aed48a_r.jpg&&&b&&img data-rawheight=&370& data-rawwidth=&653& src=&/3ee9f89cc3ada0a3a8472d4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3& data-original=&/3ee9f89cc3ada0a3a8472d4e_r.jpg&&加特林机枪&/b&(扩展阅读:&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video/av308387/&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国家地理】战争武器演进史-机枪&i class=&icon-external&&&/i&&/a&)&br&加特林机枪发明于南北战争时期,堪称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关枪。尽管在当时无论是可靠性还是使用方式上都不算成熟,却仍旧展现出了速射火器的巨大杀伤力。这种机枪拥有多个枪管,每个枪管后部都有各自的击发装置,使用装填定装弹的直排弹匣来供弹。使用者旋转手柄,弹药就会依次在各枪管处依次完成抽取、装填、待发、击发、抽壳、退出等一系列动作,并且重复循环来达成自动射击。一挺加特林机枪的火力和精准度几乎抵得上一个步兵排,不过在实战中,它的可靠性问题使其整体评价并不正面。&br&&br&&img data-rawheight=&401& data-rawwidth=&580& src=&/bfad6b3a3c7a0b9afe3db2e48e41ddc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bfad6b3a3c7a0b9afe3db2e48e41ddc6_r.jpg&&&b&&img data-rawheight=&316& data-rawwidth=&580& src=&/c7cba7555b23cbfabf6b28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c7cba7555b23cbfabf6b28_r.jpg&&铁甲舰&/b&&br&铁甲舰并不是在南北战争时期发明的,然而南北战争中,南军弗吉尼亚号(上图右)和北军莫尼特号(上图左)在汉普顿锚地的对决却是第一次铁甲舰之间的正面交锋,其中,弗吉尼亚号仍然采用侧舷排炮布置,莫尼特号则超前的在中轴线上布置了一个可旋转的装甲炮塔,除此以外,两者都采用了低干舷设计,都完全使用蒸汽动力进行推进,同时也都采用了装甲防护,后两者在尚处于风帆时代的当时皆属于超前设计。实战结果表明风帆战舰完全无法与铁甲舰对抗,南军弗吉尼亚号在此前曾重创数艘北军风帆战舰而毫发无伤,而后者无论是在吨位、人员还是火炮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者。北军无奈之下调来莫尼特号与之对阵,双方在汉普顿锚地大战四个小时,基本无伤,然后各自回家,岸边的围观群众们纷纷要求退票,充分的展现了铁甲舰的防护能力。很难说这场战斗对铁甲舰的发展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然而在此之后,铁甲舰和蒸汽动力开始以更快的速度替换掉传统的风帆战舰。铁甲舰的时代无疑是从这两个造型诡异的玩意开始的,这个时代终结于大东沟海战,不过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br&&br&&img data-rawheight=&740& data-rawwidth=&1030& src=&/2b051d7eeda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0& data-original=&/2b051d7eedad_r.jpg&&&b&火力提升、防御工事、散兵线冲击&/b&&br&南北战争时期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火力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防御工事的重要性。在田野上面对着面互相对射的情况开始变少,排队抢毙的线列战术渐渐走向终结。南北战争末期和结束之后,后装枪、连发枪和左轮枪等妖孽轻兵器逐步登上舞台,排队抢毙的场面便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士兵们分散行动,借助掩蔽物和有利地形发起攻势的早期散兵线冲击战术。&br&&br&&img data-rawheight=&721& data-rawwidth=&1046& src=&/37b10e7d985be309f0c71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6& data-original=&/37b10e7d985be309f0c71a_r.jpg&&&b&铁路&/b&&br&南北战争也是首次双方都大规模使用铁路进行补给运输和兵力调动的战争。运用铁路,双方都进行过极大规模且快速的兵力调动,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任何部队能够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内,跨越几百公里的距离去攻击一个阵地或阻拦一支敌军。除了兵力调动以外,铁路运输也能极大的提高补给吞吐能力,众所周知,补给线是战争的核心,能够运输更多的补给,就意味着能够在前线支撑更大规模的军队。拥有武装的装甲列车也能很好的控制铁路沿线地区不被敌军的机动部队骚扰,在南北战争中,许多重要的战役都在铁路沿线展开。事实上早在克里米亚战争时,铁路的战争能力就已经有目共睹,南北战争中的美国佬们算是吃了个现成。直到今天,铁路仍旧是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件,铁路修到哪里,影响力就延伸到哪里。&br&&br&&img data-rawheight=&277& data-rawwidth=&716& src=&/0bcf7f76fccbd3d887cb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6& data-original=&/0bcf7f76fccbd3d887cbf_r.jpg&&&b&电报&/b&&br&就像所有这个时代的发明那样,电报发明之初即被运用于传递重要情报,而世界上最重要的情报非军情莫属。没有电报之前,情报的传递手段无非就是旗语、嚎叫、信鸽和亲手送达这几种,前两种传递范围有限,后两者要么极其不靠谱,要么要花上很长时间,以至于情报送达的时候常常为时已晚,直到电报的出现。南北战争时期电报已经普遍运用于高层沟通和重要情报的传达。电报与铁路运输相结合,其最终结果就是部队的反应速度和机动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支上万人的队伍能够在几个小时内接受千里之外传来的命令并借助铁路迅速赶往任何地点,甚至赶在对方之前完成作战部署,这在之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br&&br&&img data-rawheight=&422& data-rawwidth=&700& src=&/54a598a8b3218b52afec994c4cccbaf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54a598a8b3218b52afec994c4cccbaff_r.jpg&&&b&&img data-rawheight=&733& data-rawwidth=&1034& src=&/2dfcb4643b2dda29ce4e66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34& data-original=&/2dfcb4643b2dda29ce4e66a_r.jpg&&空中侦查&/b&&br&最早将热气球投入侦查和进攻的案例都在欧洲大陆,但是大规模使用热气球进行侦查却是在南北战争时期,双方都几近习惯性的带着热气球到处乱跑,有事没事就升空观察。高度带来的观察优势极为显著,只要一只热气球就可以对很大一片地区进行监视。同时期的其他国家也相继效仿,直到一战前期,热气球仍在履行着空中侦查的职责,随后被更优秀且能够侵入敌方领空进行观察的飞机所取代。&br&&br&所有以上提到的这些军事进展都很快得到了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的运用,并且被总结到他们各自的军事体系当中。然而,诞生在南北战争当中的另一个军事进展——最伟大和最具毁灭性的的——却并没有得到这些国家的重视。这就是&b&总体战&/b&的阴影。南北战争首次展现了近现代工业化国家的动员能力和战争潜力,它预示了这样一个未来:只要这样的国家愿意或者被迫如此,它们就可以倾尽全国之力将所有的赌注押到一场战争当中。这种战争将不再是军队与军队之间的对峙,而是整体工业实力和战争潜力的最终对决,届时地将不分南北,人将不谓老幼,战争机器一旦开动,所有的国民都将成为它的燃料。南北战争中发生的案例一次又一次的暗示着人们这样的未来景象,可惜欧洲列强们不以为然,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才补上了这宝贵的一课。&br&&br&如果说西方世界这段时期最大的军事进展是什么的话,毫无疑问,那就是诞生在南北战争时期的&b&总体战&/b&。
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而且是整个西方而不仅仅是美国,这个话题有点大,不如先把南北战争时期的技术进展单独拿出来,简单的介绍一下。南北战争期间西方的军事就像公牛狂奔一样高速发展,这一场战争衔接着两个时代,前面是排队抢毙的线列战争,后面则是持续直…
进展太大了!&br&&br&事实上,美国南北战争从很多角度来说,都被认为是第一场「现代战争」(Modern War)。不仅在于这场战争中所运用的大量新技术、新战术,更重要在于,战争的形式彻底改变了。&br&&br&&b&一、战术层面:新的技术与战术的运用&br&二、战略层面:「全面战争」(Total War)的崛起&br&&br&&u&战术层面&br&&/u&&/b&与美国独立战争,甚至是拿破仑战争相比,美国南北战争都运用了无数的新技术,战术也随之发生改变。事实上,在战争全面电子化与信息化之前,战场的战斗形式在南北战争后的五十年里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只不过工具更加先进、空间更加立体(事实上,南北战争已经呈现了立体的战场)。&br&&br&这部分内容&a href=&/people/111ae81a681bfac24df14add37dbd8b5& data-hash=&111ae81a681bfac24df14add37dbd8b5&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111ae81a681bfac24df14add37dbd8b5&&@世纪末菜刀少女&/a& 讲的更详细,大家可以过去看一下。&br&&br&首先是题主所说的滑膛枪列队、大炮与骑兵。&br&&br&&u&步兵&br&&/u&在南北战争前,步兵的单兵武器就已经开始了从前装滑膛枪向后装线膛枪过渡了。南北战争前,美国陆军的制式装备就已经是线膛枪了,而邦联军队尽管装备混杂,大部分部队所使用的也都是线膛枪。相比滑膛枪发射的圆形铅弹,线膛枪发射的锥形子弹射程提高了三倍有余。而后装系统以及转轮枪、加特林机枪等连发武器的出现,更让军队的火力投射能力成倍提高。尽管步兵的战术此时尚未出现变革,但是步兵火力的大幅提高让南北战争的伤亡人数达到了在此前无法想象的地步。&br&&br&&u&炮兵&br&&/u&炮兵的战术在南北战争时期也未有本质的改变,但是也同样受益于技术的革命。1855年出现的阿姆斯特朗大炮(不是回旋炮)彻底改变了炮兵的格局。后装系统、膛线以及熟铁与碳钢的应用同样让火炮的精度、射程与射速都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而第一次证明新式火炮威力的,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场。&br&&br&&u&骑兵&br&&/u&在南北战争中,骑兵战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步兵火力的革命性进步之前,骑兵在战场上经常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尤其是对步兵方阵的侧翼冲击。而在南北战争中,我们则看到,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从致命一击变成了侦查、殿后和追击。(感谢&a href=&/people/777cfe61c6e9ba25f443a4bcb4762301& data-hash=&777cfe61c6e9ba25f443a4bcb476230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tip=&p$b$777cfe61c6e9ba25f443a4bcb4762301&&@独角兽orwell&/a&的指正,请见他在评论中的补充)&br&&br&&br&除此之外,南北战争还见证了许多新技术的应用,这些都奠定了后世「现代战争」的基础。&br&&br&&br&&u&铁路运输&br&&/u&南北战争爆发时,美利坚合众国拥有20000英里的铁路网,而美利坚邦联国也拥有9000英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双方都依托于大规模铁路网络的大规模战争。正是依靠这些铁路网络,无论是北方和南方,都得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将更多的人员与物资从后方运至前线。&br&&br&&u&海军技术&br&&/u&南北战争前,美国海军的主流还是风帆驱动。随着战争的推进,蒸汽战舰逐渐占据了历史舞台。蒸汽战舰的应用让海军的对地攻击更加高效,也改变了海军的作战与组织形式。&br&&br&铁甲舰并不是美国的发明,在南北战争前英法两国就已经开始了在传统战舰上增加铁甲的尝试。但是如 &a data-title=&@孟德尔&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5b4c4c4b09f8e4bd715f23& data-hash=&5b4c4c4b09f8e4bd715f23& data-tip=&p$b$5b4c4c4b09f8e4bd715f23&&@孟德尔&/a& 贴的图一样,这种形式的铁甲舰确实是美国人的天才发明。这也开始了从传统风帆&u&战列&/u&的侧舷武装向炮塔武装的演进。&br&&br&南北战争也见证了非人力潜艇与鱼雷在战争中的首演。只不过韩利号潜艇(H.L. Hunley)在首秀中就与目标同归于尽了。&br&&br&&u&电子通讯&br&&/u&南北战争也是电报在战场上的首次大规模运用。联邦军队(即北军)在后来的钢铁大亨卡内基的领导下,建立了「合众国军队电报部队」(U.S. Military Telegraph Corps)。整个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共铺设了超过15000英里的电报缆线。正是依靠电报技术,合众国军队后方与前线的通讯变得更加及时与畅通。&br&&br&&u&空中侦察&br&&/u&南北战争中,双方都频繁使用热气球或氢气球对战场进行空中侦察。这项技术的应用,结合电报,更进一步改变了大规模战役的指挥方式。战场也变得立体了。&br&&br&&u&其他&/u&&br&除此之外,南北战争还见证了现代地雷的应用,以及罐装食品、怀表、缝纫机、摄影技术以及法币的普及,以及衣物标准化号码的出现。&br&&br&&u&&b&战略层面&br&&/b&&/u&以上的战术层面的技术革新汇聚在一起,则彻底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从南北战争起,战争与社会的关系就不太一样了。&br&&br&首先,交战双方的比拼逐渐从战术层面的较量上升到了国力,尤其是工业实力的比拼。以上提到的军事技术革新,从步兵、炮兵、海军装备的进步,到铁路运输与电子通讯的普及,以及罐装食品、标准化号码的应用,都与现代化国家的工业实力密切相关。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的许多史学家都认为,南北战争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随着战争的延长,邦联国在工业化程度上的巨大劣势,让其战术层面的成绩变得毫无意义。当合众国政府可以生产出比邦联国更多、更先进的武器,并用更强大的铁路网络更快地运至前线,以及更先进的通讯技术辅以指挥时,哪怕是李将军的天才,以及之前无数战役中取得的局部优势,都难以挽回败局了。&br&&br&第二,整个社会对于战争的参与度有了本质的变化。在过去的战争中,战场是战场,社会是社会,后方与前线的关系大体是分隔的。但是南北战争是一场「全面战争」,将整个社会都卷了进来。一方面,摄影技术、电报技术的应用,让后方的平民可以更快、更直接地取得战场的消息、目睹战场的惨状。而政府也不得不学会管理与媒体的关系,以及自身在战争时期的公众形象。在过去,只有一场决定性的失利才有可能造成政府的倾覆,但在南北战争中,每一次大战役的失败都曾让林肯的位置岌岌可危。另一方面,随着工业更高程度地投入到战争生产中,社会经济与战争的关系也更加密不可分了,政府也不得不采取更多的经济、法律等手段,以期维持战争期间社会的稳定——例如法币的推行,以及人身保护令的暂停等。最后,也是最可怕的一点,是后方不仅在精神上,更在实质上也成为了前线。在南北战争后期,赢得战争的手段开始超越了战场上的胜负得失,而延伸到了摧毁整个社会的战斗意志与生产能力。谢尔曼将军在他的「向大海进军」(March to the Sea)战役中,奉行焦土政策,将战争从军人与军人的战斗中,延伸到了对整个平民社会的摧毁,「摧毁了许多南方人身体和心理上发动战争的能力」(&destroyed much of the South's potential and psychology to wage war&)。从某种程度来说,二战时期的德累斯顿大轰炸以及东京大轰炸中用燃烧弹对平民目标进行的无差别攻击,也是继承了谢尔曼的精神。&br&&br&&br&&u&&b&总结&br&&/b&&/u&与八十多年前的美国独立战争相比,美国南北战争无论是从技术、战术还是战略上来讲,都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战争。在南北战争中,不仅有大量的新式技术得到应用,奠定了后世现代战争的基础,更改变了战争、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将战场延伸到了整个社会,而战争的交战双方也不再仅仅是士兵与将军,而包括了平民与社会经济。战争的残酷性,无论是事实上,还是感官上也再也不一样了。&br&&br&War, war never changes...&br&&br&But it does...
进展太大了!事实上,美国南北战争从很多角度来说,都被认为是第一场「现代战争」(Modern War)。不仅在于这场战争中所运用的大量新技术、新战术,更重要在于,战争的形式彻底改变了。一、战术层面:新的技术与战术的运用二、战略层面:「全面战争」(Tota…战术层面
谢邀。。补充些东西,军事装备前面答案已经回答得很好了,这里主要关于战术和战略层面。截止到19世纪中期。其中军事战术主要写南北战争,因为这是本时代最典型的战争,军事战略就贯穿整个欧陆和美国了。&br&&br&&b&&u&军事战术:&/u&&/b&&br&&br&一,炮兵战术。&br&(1)主要装备特性&br&首先双方使用的炮是所谓的大小“拿破仑”炮。包括&br&联邦军以M1857型12磅(5.44公斤)野战炮命名的前膛野战火炮,也即所谓的“拿破仑炮”。命名来自于路易波拿巴(拿破仑三世)。&br&有两种样式:&br&&br&&img src=&/feafc2f758e898b46c8eb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feafc2f758e898b46c8eb_r.jpg&&&br&&img src=&/be1c1d6f9cca95cbad71735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be1c1d6f9cca95cbad71735_r.jpg&&&br&&br&&br&&img src=&/1ceabb0f5a5c97d93dce6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6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1ceabb0f5a5c97d93dce6_r.jpg&&&br&由青铜而不是铁铸造而成,所以极其坚固,能够经受重装药或者双倍装药的爆炸力而不会破裂。其117mm口径的炮膛能够容纳重达5.44KG的重型铁制炮弹(这也是其名字中“十二磅”的来历。为便于阅读,后面的重量单位尽量使用公斤。)。在1.13KG标准发射装药的推动下,拿破仑炮能将标准的十二磅炮弹以5°的射角精确地投射到1480m的距离,而射角为10°时则可达的1911米。两种铸造样式的区别在于炮口上。可发射实心炮弹、爆破弹、霰弹和榴霰弹。&br&&br&如在葛底斯堡战役中,联邦军共投入了360门火炮,邦联军则投入了272门,这些火炮中有超过40%是十二磅拿破仑炮。这些火炮可以使用的各种弹药,如爆炸弹、霰弹、榴霰弹和实心炮弹,重量从4.3KG到6.8KG不等,但初速都在457M/S左右。&br&&br&当然,南北战争初期所使用的炮还并不是12磅拿破仑炮,而是M1841型6磅(2.54KG),6磅炮的射程和9磅或者12磅炮比起来都嫌太近(最大射程只有1392米),而其仅6磅重的弹丸也没有多大的威力。而口径为93mm,身管长1.52米,含炮架重389公斤,也谈不上什么机动性。&br&&br&还包括一些其他的炮:&br&&br&韦特沃斯后膛来福炮是由Joseph Whitworth设计并在英国制造。在南北战争期间它并不常见, 但是对现代火炮来说它的确是一个有趣的先驱者,它后膛装填而且有极其长的射程与准确性。&br&&br&&img src=&/9f776e7b4cf7320918bbee334b680c08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9f776e7b4cf7320918bbee334b680c08_r.jpg&&&br&&br&The Parrott rifle 帕罗特来福炮&br&&img src=&/93e63d6f0e7a9712efc2f28da3d90b45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93e63d6f0e7a9712efc2f28da3d90b45_r.jpg&&&br&弹药车:&br&&br&&img src=&/bc860d6461151ddfb604faffc7eded90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3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bc860d6461151ddfb604faffc7eded90_r.jpg&&&br&&br&(2)炮兵编制。&br&&br&以炮兵连队为主,配备六门火炮,但是实战中常常只有4门炮发挥作用。联邦军的一线作战人员约有50人,配备110匹马左右,这些人都要快速部署到炮兵阵地。而整个炮兵连,如果加上支持人员,总人数可达170人之多。&br&&br&(3)战术:&br&19世纪的炮战相对于18世纪还是有很多不同的:&br&第一帝国时期的法军,拿破仑军队的炮兵战术包括:炮兵作战思想先进,法国人拿手的貌似不是阵地对轰,而是利用中小口径的骑兵炮的超机动性,可以快速随意部署在战场的任一角落,从而对地方的步兵阵列造成巨大威胁和打击.而且面对炮兵的天敌---骑兵时也能迅速脱离战场保存实力.拿破仑的大炮兵主义使得法国有大量的步兵炮和骑兵跑.在拿破仑时代,法军的骑兵和炮兵协同已经非常娴熟了.&br&&br&而南北战争时期回归到了“炮兵阵地”战术上,重火力支持与步兵协同基本上已经成为一个体系,一定程度上是南北战争骑兵开始转为侦查和突袭,不再作为主力兵种,故不用承担反机动的任务,炮兵阵地依赖于骡马和铁路的快速机动和部署,由编制可以看出,炮兵部署已经将最多的人力放在了炮兵支持上,并且尽力在提高机动性。由步兵指挥官确定炮兵连的阵地是一种较为典型的部署方式,这种部署通常是为了应对当地的作战形势。在这种部署方式中,炮兵连长在没有上级的具体指示时,要自行决定射击的目标和射击方式。&br&&br&而经过训练后,素质较好的炮组每分钟能发射2至3发炮弹。其中,有许多时间花在火炮复位和反复瞄准上。在战斗中,如果敌人正接近炮兵阵地,炮长就会要求取来霰弹。发射霰弹时无需特别精细,可以不用擦拭炮膛,也不必瞄准,只须沿着敌人来袭方向发射即可。&br&&br&炮兵阵地:&br&&img src=&/4be9b4cd2d8dea4f039f4dd354a6530b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8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4be9b4cd2d8dea4f039f4dd354a6530b_r.jpg&&&br&&br&&br&二,步兵战术。&br&&br&(1)步兵野战装备的提升。&br&&br&&img src=&/deb7cceed3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deb7cceed3_r.jpg&&&br&野战帐篷:&br&&img src=&/a7d18f244cb9f06ff9cb_b.jpg& data-rawwidth=&509&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9& data-original=&/a7d18f244cb9f06ff9cb_r.jpg&&&br&&br&首先是各种折叠式野战器具的广泛使用,包括躺椅,桌子。并且可以在行军中通过折叠,通过一个口袋打包送上马车,在驻军停留的时候,可以很快速地搭好营地。这一定程度上大大灵活了行军时间的安排,以及军事后勤物资的送达。加上铁路线的出现,对于军事后勤的分装后勤线已经开始形成,那么标准化的折叠式军事装备可以很好的通过仓储来打包。&br&&br&步兵行军:&br&&img src=&/271fa82e05a380f7ddc1dfb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271fa82e05a380f7ddc1dfb_r.jpg&&&br&&br&Spencer rifle&br&&br&&img src=&/ff760f4df2debe3597abd62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2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ff760f4df2debe3597abd62_r.jpg&&&br&Burnside rifle&br&&img src=&/acda2fb53df2aaa2edc3_b.jpg& data-rawwidth=&373& data-rawheight=&5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3&&&br&&img src=&/1fc335ccebc5ead40aca6a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1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1fc335ccebc5ead40aca6a_r.jpg&&最大的进步是为采用了后装式弹药填充,可以让士兵在快速地移动中进行速射。它可以让北军士兵在一分钟内进行高达14次射击,而前装式步枪最多只能是每分钟三次。口径0.49,有效射程为800码。其有步兵型和骑用卡宾枪型。在前金属外壳时代,几乎是最好的步枪之一,包括威力和高精度,这本来是改变了步兵作战的基本形态,可是由于南北战争双方的保守,在这场战争的体系并不完全。&br&&br&整个18世纪到19世纪的步枪技术变革在于:&br&&br&1.首先是火帽击发,让引火药的装填速度和发火率都增加,克服了气候障碍。&br&2.米尼埃弹头的出现使得膛线燧发枪的发射速度增快。&br&3.最后出现的则是后膛装填以及铜壳自封弹的出现。&br&&br&&br&(2)步兵战术。&br&&1&首先是队列的编排,一定程度上处于线列作战和散兵作战的过度态。&br&&img src=&/234e2e870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234e2e870_r.jpg&&&br&&img src=&/6a9bf0bb83a9ef7732ee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2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6a9bf0bb83a9ef7732ee_r.jpg&&&br&&br& 二排横队(六连),前面散兵线后面储备队,每个各两连,正好一个标准团十个连,一个十连制的步兵团的战斗队形如下:两个连被派到前方以散兵战术作战,作为先导,后面是六个连展开的战列线,他们是前哨连作战的依托和掩护,也是与敌军大队交战时的主力,最后面是两个连的预备队,负责填补缺口,在各连的前后和队伍中均有军官和士官维持纪律和队形,并负责将更高级指挥官的命令转化更具体的口令。&br&&br&定装弹药和线膛后装枪发展使得纵队战术在其展开前就会遭到这种新式步枪的大幅杀伤,而散兵线则在可以发挥步枪威力的情况下分散对方火力达到降低己方损失的能力,&br&&br&&br&&br&&br&&2&而战争后期出现了“垒壕战”的雏形,大致已经可以修筑土木工事,壕沟,和木栅栏来进行阵地防御作战,这个在前期是出现较少的,当然主要是伤亡过大的情况下,使用这种先设防御战术来进行减小伤亡。&br&&img src=&/12ca32baad7614defffdd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7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12ca32baad7614defffdd_r.jpg&&&br&&img src=&/714fb01c639399ded18bee9cceee49a6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714fb01c639399ded18bee9cceee49a6_r.jpg&&防御工事:&br&&img src=&/a505e93ad7435455fcb9b8e7fa92ec66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a505e93ad7435455fcb9b8e7fa92ec66_r.jpg&&&br&&3&&br&除此之外还有线列兵时代的猎兵团演化成的狙击兵团,比较著名的是海勒姆·柏丹上校指挥的狙击团(也称特等射手团)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狙击部队。狙击团的士兵都能在600英尺的距离上连射十发,并以不超过5英寸的平均误差击中靶心。士兵们身着暗绿色制服作为伪装,在400码以下的接敌距离内对敌方目标人员进行精确打击。&br&&img src=&/f01adaafcb25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f01adaafcb25_r.jpg&&&br&&br&&br&&br&三,指挥系统。&br&&br&1,电报的发明。&br&&br&电报首次在军事冲突中扮演关键角色。1战争爆发时,5万英里电报线路网络连接着美国的大小城市。 虽然约90%的电报服务位于北方,但是南方也在使用。联邦军和邦联军中央行政部门和前线的主要指挥下达通过电报发生,而前线指挥部在大规模集结的情况下也会使用电报。&br&&br&&img src=&/eb3e07f2c5b0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eb3e07f2c5b0_r.jpg&&&br&&br&2,密码通讯的广泛使用。&br&&br&主要使用的是维吉尼亚码。&br&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军就使用黄铜密码盘生成维吉尼亚密码。北军则经常能够破译南军的密码。战争自始至终,南军主要使用三个密钥,分别为“Manchester Bluff”、“Complete Victory(完全的胜利)”以及战争后期的“Come Retribution(报应来临)”。&br&南军曾使用过的密码盘的仿制品,目前实物只有五件存世。&br&&br&&img src=&/842ab958b4dce999c96c06edc9a72358_b.jpg& data-rawwidth=&450&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842ab958b4dce999c96c06edc9a72358_r.jpg&&&br&&br&3,间谍战。&br&&br&1863年12月。 纽约邮政审查发现一封长得很奇怪的信写给一个叫亚历山大·基斯的人,地址在哈利法克斯新斯科舍。 由于基思是已知与南方联盟的联络人员。于是这封信就被送往华盛顿破译&br&要寄给基斯的信如下图&br&&br&&img src=&/f50b89b3eaba6fe87deae1fd19a57e77_b.jpg& data-rawwidth=&508& data-rawheight=&4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8& data-original=&/f50b89b3eaba6fe87deae1fd19a57e77_r.jpg&&&br&信被华盛顿三圣的团队解读完毕:&br&Hon. J.P. Benjamin:&br&Willis is here. The two steamers will leave here about Christmas. Lamar and Bowers left here via Bermuda two weeks ago. 12,000 rifled muskets came duly to hand and were shipped to Halifax as instructed. We will be able to seize the other two steamers as per programme. Trowbridge has followed the President*s orders. We will have Briggs under arrest bef cost $2,000. W how shall we draw? Bills are forwarded to Slidell and rec*ts rec*d. Write as before.&br&J.H.C.&br&&br&于是信中透漏一重大消息:有一名南方间谍潜伏在纽约市,正当联邦政府对步枪的事了无头绪,又收到一封相同手法书写的信,“三圣”仍旧破译得出:&br&Say to Memminger that Hilton will have the machines all finished and dies all cut ready for shipping by first of January. The engraving of the plates is superb.&br&&br&告诉Memminger,希尔顿将有机器完成了,航运日子定在一月的第一天。板的雕刻质量是一流的。&br&Memminger是联盟国财政部长克里斯托弗·g . Memminger的名字。&br&日,美国警察突击搜查了位于曼哈顿下城希尔顿雕刻店,当场检获机械、板、和已印好的几百万南部邦联美元。&br&&br&在此之后,北方间谍可以使用假冒南方雕板打印假钞,然后汇入南方流通体系中,进行一定程度的货币战。&br&&br&4,战地侦查。&br&&br&这个主要依赖于两个技术:&br&&br&一个是热气球:&br&&img src=&/d0edec372ee3edab58cfd37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d0edec372ee3edab58cfd37_r.jpg&&&br&&br&一个是战地摄影技术。&br&&br&&img src=&/2c77f91db72ffe4ee98980d_b.jpg&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1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2c77f91db72ffe4ee98980d_r.jpg&&&br&这两项技术,加上传统意义上的战局作图和地理作图,加上骑兵部队对于实时战况的监控,使得整个现代侦查体系开始形成。&br&&br&&br&四,海军。(过段时间来更新)。&br&&br&五,战地医疗和支援后勤。(慢慢来更新)&br&&br&&u&&b&军事战略(慢慢来更新):&/b&&/u&&br&&br&1,总体战:&br&&br&它打破了欧洲以往的传统的有限战思路,称为以后战争的 模板。在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上,也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拿破仑式的战争思想。而南方在初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总动员,动用所有战争潜力,捍卫州权的所谓无限战争,而北方陆军在初期失利,但是在海上封锁上体现了现代总体战的一些特点。&br&海上封锁是一种总体战, 总体战的观点认为,战争是作 战方总 体实力的较量。既是军事技巧的斗争.也是以经济实力为根本的综合实 力的较量。所以作为北方.既然持久战是不可避免的,必要的消耗战略和封 锁战略正是扬长避短的措施。通过还是封锁,将南方拖入了持久的军备竞赛 中,有利有消耗南方的战争实力。&br&&br&而总体战依赖的经济背景在于:&br&&br&一是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得资产阶级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在欧美深人人心.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和民主 钢度基本确立.从而破除了封建制度在各个方面的束缚.大量佃农获得了自 由.兵役制度上的限制也解除了,这些都为全民范围的战争征是总动员打开 了方便之门。二是工业革命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武器装备迅速更新 换代.也使得武器和战争物资能够大批量生产和高效率运输.这些都起着对作战方式的改变。人力和物质这两方面基本条件的具备,最终使总体战的发生具有了可能性。而联邦政府大力发展军工制造企业,加速武器的研发和设计,加快 对战略物资运输通道,如公路铁路的建设,并且联邦政府在调动自己生产能力。&br&&br&衍生版本比如:“恐怖心理战”策略,北军在向南 方进攻时,一路烧杀抢掠,对南军和南部居民实行严酷的对待政策,在这种 政策的实施下,南军的军心逐渐瓦解,一部分人为了保护家庭和财产不受损 害,甚至逃离部队。导致南军无心再战。&br&&br&&br&2,大会战思想。&br&克劳塞维茨则在《战争论》中提到,人们在做重大决定时会不可避免地感到压力,为了规避这种压力,统帅们选择了尽量不与敌军进行主力会战,好像只要有时间,就能赢得不少的好处。但克劳塞维茨认为,这是一种谬论。战争的概念和经验告诉我们,大规模的会战才能决定重大的胜负,统帅如果有一举打垮敌人的想法。&br&&br&来源于以下法则:&br&&br&&p&(1)消灭敌人军队是战争的主要原则,对采取积极行动的一方来说,这是达到目标的主要途径;&/p&&p&(2)消灭敌人的军队主要是在战斗中实现的;&/p&&p&(3)具有一般目的的大的战斗才能产生大的结果;&/p&&p&(4)若干战斗汇合成一次大会战,才会产生最大的结果;&/p&&p&(5)只在在主力会战中统帅才亲自指挥,在这种情况下他宁愿相信自己,这也是事物性质决定的。&/p&&br&&br&&p&3,战争基地思想。&/p&&br&&p&约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提出以下战争的基本原理:&br&&/p&&br&&p& (1)运用战略计谋,逐次将军队主力投向战争区的要点,并尽可能投向敌人交通线,同时要使自己的交通线免受袭击。&/p&&p&(2)实施机动,以使这些主力仅投入对敌军部分部队的作战。&/p&&p&(3)交战时,应以同样方法,利用战术机动,把主力用于战场的决定点上,或用于攻占敌军战线上的要点。&/p&&p&(4)在战斗行动中,应使主力不仅是都用于决定点上,而且都能在决定点上顽强一致地投入战斗,从而达到以同时奋战取得胜利。&/p&&p&于是在此基础上进阶提出:&/p&&br&&p&“作战计划中的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良好可靠的基地的保障。”而他所认为的作战基地,“就是一个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地,其军队可以从这里获得进行战争所需的物质器材及增援部队;当军队采取进攻行动时,可以此作为起点;必要时,也可以退回这一地区;当其任务为防守本国国土时,则可以此作为依托。”&br&&/p&&br&&p&主要包括两类:&/p&&br&&p&(1)常设性作战基地&/p&&p&他认为应当保持2个或者更多相互紧密连接的作战基地。而第一个或者第一线的作战基地,则应当是具备天然的或者人工的屏障工事的一个国家的边界,“这个边界可作为一个良好的进攻基地;当要预防敌人入侵时,还可作为一条防线。”此外,在国家边界这一第一作战基地之后的国家本土内部或者盟国势力范围之内还要建立第二线的作战基地,并且只有这种第二线的作战基地才是最可靠的。&/p&&br&&p&(2)临时性作战基地&/p&&p&“当攻入某一个敌国时,可以,甚至必须要建立一些临时基地。这种基地当然不会像在本国的基地那样坚强可靠,然而可作为短时间的基地使用。”&/p&&br&&p&加行约米尼本人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御”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阵地战系统的诞生。&/p&
谢邀。。补充些东西,军事装备前面答案已经回答得很好了,这里主要关于战术和战略层面。截止到19世纪中期。其中军事战术主要写南北战争,因为这是本时代最典型的战争,军事战略就贯穿整个欧陆和美国了。军事战术:一,炮兵战术。(1)主要装备特性首先双方…
搜索到了这个问题,攒着一篇流传不广的文章,分享给题主,应该可以回答前半个问题。&br&出处已不明,如有冒犯,请私信删除。&br&&br&……………………卖萌分割线……………………&br&&br&&blockquote&This is history as I have never seen before. This is the best love story I have watched in a long, long time.&br&&img src=&/fcdbbaffd27e0498ead7c5ff031065dd_b.jpg& data-rawwidth=&511& data-rawheight=&66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1& data-original=&/fcdbbaffd27e0498ead7c5ff031065dd_r.jpg&&John Adams by Paul Giamatti&br&&img src=&/7c039fc2eae92a834ee0a6_b.jpg& data-rawwidth=&427& data-rawheight=&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7& data-original=&/7c039fc2eae92a834ee0a6_r.jpg&&Abigail Adams by Laura Linney&br&&img src=&/a95edfc31c32d27dd29fa86bc086fa2f_b.jpg& data-rawwidth=&379& data-rawheight=&5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9&&John Adams&br&&br&这部剧很符合CAVA君所说的“丑化历史剧”的潮流,追求恢复古代的真实面貌:脏兮兮的环境,瘟疫流行,破破烂烂,胼手胝足的劳动。在“John Adams”里面,不仅致力于真实还原客观环境了,更重要的是它把难以掌握的、被反复歪曲的、毫不光鲜毫不美妙的精神现实重现出来。 &br&历史传记,尤其是所谓伟人的传记,我一般不怎么爱看,因为大家描述真人的手法,特别类似于童话/民间传说,喜欢遵守既定的套路和规则。好人对坏人,朋友对敌人,正确对错误,战争对和平,失败对成功,我们看待伟人的一生(或许非伟人也一样),总是着眼于他的各项丰功伟绩,或者重大失误,punctuated with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s,他怎样扭转乾坤,左右了历史进程等等。也许在某些时候,伟人经受了挫折,但是他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东山再起,终于赢得更大的胜利,在一片金光中,肩负众人敬仰的目光,骑着高头大马走向远方,名垂青史。 &br&因为太过习惯了这些套路,看这部戏时常常觉得脚下虚浮,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因为它完全不理睬观众的期望。John Adams 以波士顿城中的名嘴律师起家,在一场动乱后,替广受民众唾弃的英国军人成功地进行了法庭辩护。这第一件大事奠定了他一生政途的基调----总是坚定地站在自认为合理合法合乎道德准则的位置上,哪怕跟群众/暴民/同党/多数人的感情立场背道而驰,哪怕自己得罪天下人,也要哇啦哇啦地说出不顺耳的真心话。 &br&头两集叙述John Adams 怎样参与殖民地议会,舌战群儒,说服了一盘散沙的众代表/特派员答应投票支持宣布独立,脱离英国国王,建立一个没有国王的新政权。其实那时候很多州都害怕而且反对独立,纽约可是投了弃权票的哦。是他提名从未真正打过仗的 George Washington 做大陆军 (the Continental Army) 的总统帅,是他说服 Thomas Jefferson 操刀撰写 Declaration of Dependence,并且跟 Benjamin Franklin 一同参与修改定稿。他又在大陆军缺钱缺装备的时候四处奔波,誓把革命干到底。 &br&看到这里我还以为下一部是如何苦尽甘来,写他在革命成功时如何意气风发呢。错!Adams 在独立战争时被派到法国去搞外交,帮助 Franklin 解开路易十六的钱包,跟新生的美国结盟合力对付英国的乔治三世。跟八面玲珑的F 老头相比,他就是个土包子,偏偏还是个大嘴巴的土包子,在繁文缛节的法国宫廷处处碰壁,不仅坏事,而且招来老F 的反感。Franklin 写信回国,把 Adams 外交无用帮倒忙的事儿都捅给了国会,让国会把他调走到荷兰替美国借钱打仗。结果他到荷兰也成效甚微,还得了热病,几乎一事无成,又离家千里,总之十分的失败。直到1781年美国打胜了,跟英国签下合约正式分离,他才又出了下风头,到英国见了国王一面。基本上这一段就没使上什么力。 &br&回到家里,本想退休务农,有人来劝他出山竞选总统,结果George Washington 全票当选,他当上副总统。那时候根本没有全民选举,而是各地派出代表组成 electoral college,由他们来选总统。美国从一开头就是共和制,精英制,少数人的民主,而不是纯民主纯大选。得票第二多的当副总。 &br&作为副总统,其实没有什么实权,就是在国会投票平局时,投一个tiebreak的票而已,无所事事使不上力,让他继续苦闷。倒是树了不少政敌,得罪了不少人。 &br&美国本身的命运也不是象童话那样happily ever after,革命成功,宪法立了以后万事大吉,反而新政权矛盾重重风雨飘摇,随时都有可能 fall apart。George Washington 干了八年两任,受不了撂下挑子,回 Mount Vernon 去做他的农夫了。 &br&这时候 Adams 跟老朋友 Thomas Jefferson 已经产生了激烈的政治矛盾。法国大革命闹得轰轰烈烈,路易十六被砍了脑袋,英国赶紧跟其他保皇势力去镇压,法国上来找美国还它的六月债了。我刚帮了你打英国,现在你也帮我啊。美国民众和政治家分成亲英派和亲法派。Adams 属于的党派 Federalists 里面亲英派特别多,他不得不得罪(例如Alexander Hamilton)自己人拼命保持脆弱的中立地位,因为他坚信美国实力尚弱,一打仗就完了。同时又跟 Jefferson 闹翻,因为 Jefferson 骨子里是个激进革命党,恨不得自己跑到法国帮他们建立共和国。 &br&结果拿破仑上台,跟美国讲和,中立地位保住了,代价是 Adams 丢了连任选举。Jefferson 当选。但他上台后也并没有搞革命。 &br&有一段戏,Jefferson 写独立宣言时,Adams 提了一些意见,Jefferson 问,你为什么不自己写,而特地请我写呢?Adams 答道,第一我忙死了,没时间写,第二,我过去看到你的文章,你的笔可比我的强多了,第三,你在众代表中十分受人尊重和钦佩. You are respected and admired. I am not. &br&他很有自知之明。他脾气颇暴躁,口没遮拦,明明站的地方是对的,但只会靠热血和原则靠辩论战胜对方而不会靠巧言令色和幕后交易买通别人。这样的人,能做一任总统,也就是碰上了革命开国那几年而已,等到政治系统一成熟,绝无存活道理。 &br&话说回来,Jefferson 这样的人,换到了今天也绝无政治成功的可能。他是个罕见的内向型政治家,靠笔而非靠嘴赢得人心和爱戴。他根本不怎么信上帝,公开说新约里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瞎编的,还特地在 Virginia 活动,起草了政治宗教分离的法律,并推动了宪法修正案里的宗教自由条款。如果让今天的广大美国人民听说他这么骇人听闻的反基督教的言行,肯定被涂上&atheist& 标签永世不得翻身。 &br&(美国人民普遍视无神论者如洪水猛兽,认为他们比穆斯林更恐怖。如果不是1776年的美国有这么一批不怎么原旨主义的 Free Masons 和深受 Quaker 影响的人建国立宪, 有Jefferson 这样的人参与,现在的处境大概比沙特阿拉伯好不了多少。原旨的新教徒搞起大清洗排除异己的狂热,可以直追西班牙的天主教庭。) &br&剧中的几个主要 Founding Fathers ,都是当时自由思想强烈的精英派,那时候情势急迫,说独立就独立,说打就打,说干就干了,就那么一群人在夜里摸黑着修楼砌砖,也不知道天亮后楼会不会轰地一下塌了,只是觉得这楼非造不可,先搭起来以后再慢慢地修补和加固。后来,至少没有离开倒下来,却也歪了又歪,补了又补,并非早先那批人所能料到,而后人修楼的也未必眼前亮了多少。差别在于,第一批盖楼的人数少,自身利益也有限得很,后人则不同,指手划脚的,边砌边拆的,都多了太多。 &br&写得好,拍得好,在于它并没有鹦鹉学舌一样重复主流教科书:靠了 Founding Fathers 超人的远见和智慧,宪法和政府机制是天下无双的完美发明,从此抵御风风雨雨百毒不侵,保证后代的幸福生活。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即使是一开始建立的宪法和政府也不得不与时俱进,不停地修补和改善。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也有很多窝里斗和挣扎。而且,历史也没有定论这就一定是最好最正确的标准答案。也可能有比美国宪法和制度更好的alternative history,但既然已经走上了这条路,就只好一直走下去。 &br&至少,那些 Founding Fathers 绝大多数都坚信宪法中的原则和理想,宣誓捍卫宪法的精神。联想到现在的大领导,做主人(the &Decider&),唯一的使命就是尽量扩大自己的权力,把宪法撕得粉粉碎。恐怕古人在坟墓里都恨不得要跳出来吧?&br&&br&×××××××××××××××××××××××××××××××××××××××&br&&br&政治人物的传记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生硬地把伟人的私人生活东灌一点西灌一点穿插在各大纪事之中,好像汤里的几滴油,明晃晃地浮在上面。好像伟人只生存在重大历史事件中,而在私人生活里只是个过客,而私人生活对于伟人,似乎也只是个点缀。 &br&John Adams 此剧(我想应该是原著的好处)特别特别高明的地方,就是把这个完整的人画给你看,他是这么一个人,所以他在政治里,在公众面前,在朋友和敌人(或者朋友兼敌人)身旁,跟他在家里,卧室里,儿女前,都是同一个人,他的个性和原则和脾气和理想和优缺点,在各种环境内展现出来,内在的人性不变。一个人不可能在外面是个欺人太甚的asshole,到家里却纯情忠贞,平等待人。John Adams 的道德准则,固执脾气,对政治的热情,说话直率的脾气,决定了他于公于私的行为和处境。在政治上惹麻烦,在外国得罪人,在党内孤立,在家里也跟二儿子和女婿产生矛盾,都是同一个人干出来的事。当二儿子酗酒堕落时,他又气又伤心,跑去教训儿子,跟他吵架,但终归说不出“你回家来吧,我原谅你”的这种话。 &br&内在一致不等于简单不等于one note,一个人物写得真实可信,需要表现他的个性中矛盾的地方。John Adams 生性固执己见,原则很强,倒不太复杂。Thomas Jefferson 却是个极度矛盾的人,所以他时刻有抢戏的危险。不知为什么,此剧找了英国演员Stephen Dillane 演 Jefferson,比画像里的Jefferson 帅了很多,好象故意要跟 Adams 形成对比似的。&br&&br&&img src=&/c4dca924b9a14ce15c1f2c3bae3dc707_b.jpg& data-rawwidth=&683& data-rawheight=&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83& data-original=&/c4dca924b9a14ce15c1f2c3bae3dc707_r.jpg&&Jefferson by Stephen Dillane&br&&img src=&/eeed620222d_b.jpg& data-rawwidth=&436& data-rawheight=&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6& data-original=&/eeed620222d_r.jpg&&Thomas Jefferson&br&&br&这里让我非常喜欢非常欣慰的写人手法,在于并不人为抬高主角,也决不会为了抬高主角而故意踩低主角周围的人,尤其是敌人和竞争对手。Jefferson 跟 Adams 做人做事都是鲜明对比。Jefferson 来自南方世家,养尊处优,家里大庄园雇佣奴隶无数,学识深广,会很多种语言。所以他到了法国后如鱼得水,很习惯很快乐。而 Adams 是北方中产阶层,自己务农,也把土地出租给佃户。Adams 夫妻都十分痛恨黑奴制度,认为有违天理,一直鼓吹废除奴隶制。Jefferson 却很矛盾,他一方面十分激进,认为黑奴制度是错的,一方面却又至死都没有解放自家的黑奴----一说是因为他负债累累,无以为继,不得不留着庄园上的人手(他的确一生缺钱,死后庄子里的黑奴全部被卖掉抵债)。我又觉得也许跟他的出身有关,习惯了被黑奴缠绕左右的生活,即使在理智上知道不对,却没有直觉的反感。Adams 家庭(相对)幸福,而Jefferson 却运气很不好,儿女和太太都很早就夭折和去世了。Adams 是外向的,善辩的,管不住大嘴的人,而 Jefferson 却是内向的,爱写的,城府颇深的人。 &br&二人先在革命中建立友谊,后来掌政是因为政见分歧而交恶,退休以后两个小老头又和好如初了,南北书信频繁,留下他们对政治和哲学和一切话题的讨论。很有意思的是,激进的 Jefferson 对“贵族” 观念,对高尚的人性和fraternity 之类的理想存有幻想,而 Adams 却认为法律和制度需要多考虑和监督人性黑暗面。晚年时他们变成了最亲密的笔友,尤其是Abigail 去世后,两人无所不谈。最后死在同一天----日,独立宣言正式发布的50年纪念。John Adams 的最后一句话就是&Thomas Jefferson survives...& 他不知道老朋友已经早他几小时死掉了。 &br&剧中的 Jefferson 很有光彩,很吸引人,却并没有掩盖 John Adams (至少对我来说没有)。&br&&br&××××××××××××××××××××××××××××××××××××××××××&br&&br&John & Abigail Adams,一场五十四年的恋爱。 &br&都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年纪越长,见得越多,能忍受的的浪漫文艺作品就越少,因为到处都是神乎其神的桥段,欲仙欲死的激情,万里挑一的美貌,跟大活人有什么关系呢?我要看外星人情节,不如直接去找科幻好了。难道真实的人生里没有好看的感人的恋爱吗?我不信,每天有那么多人堕入情网,卿卿我我,吵吵闹闹的,难道一上银幕都是千篇一律的老俗套?看一眼就知道结尾。 &br&最精彩最难料最不俗的故事,总是真的。 &br&Abigail Smith 是牧师的女儿,19 岁嫁给大她10 岁的John Adams。她跟他在这个婚姻里,精神上是完全平等的。她并没有受过特殊高级的教育,也不会七国语言琴棋书画,但她的正大光明的智慧和坚强自信的性格,让他信赖和依靠,她是他的伙伴和战友。 &br&独立之前 John Adams 作为麻省代表到费城游说独立,然后打仗,然后被派到欧洲搞外交。聚少离多,他们之间通过大量信件,都被保留下来,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也是给我们的见证:平等而又深情的夫妻之爱是存在的。 &br&John Adams 十分依赖太座的见解和判断,什么工作内外的心思都倒给她,问她的意见。而她比他明智,看人准,但跟他一样的率直和忠实。 &br&剧中最精彩的台词都被演 Abigail 的Laura Linney 说去了,转述不能得其真髓,还是得自己去看上下文。John Adams 吐苦水,说跟英国打仗已不可避免,但费城大家还在扯皮,Abigail 说我真想跑去揍他们一顿,不让女人参与这些事关战争与和平的决定,但是&Do we not live the war?& 后来她留守在家独自拉扯大几个儿女,丈夫和大儿子John Qunicy 在欧洲搞外交,女儿问:为什么都是男人在外面闯荡干大事,而我们女人只能在家等他们回来?她答:&Because we let them.& &br&导演 Tom Hooper (英国人)明显是铁杆的“还原派”,不仅致力于表现环境的脏乱泥泞,夏天的汗冬天的煤,简陋破烂的(未建成的)白宫,法国贵妇的狗和脸上的白粉,治疗乳腺癌的手术。。。而且让古人怎么难看怎么来,John Adams 假发下面的秃头,Abigail 从来不上make-up,人人到老都涂黑牙齿(我私下以为,如果可能他会让演员把牙齿都拔光了演老年),手上画满老年斑。习惯了光鲜华丽的古装戏的观众大概会被吓着,但这才是真实的生活状态,细节的真实时刻提醒观众设身处地想象这些熟悉的名字,忘记教科书,把他们当成活生生的人看待。 &br&在这里说Paul Giamatti 和 Laura Linney 演得多好多好,肯定大家会假设是我个人偏见的溢美之词,所以还是请自己去看看吧,你决不会后悔。 &br&一开始让我很不习惯的是, Giamatti 演的 Adams 十分不讨人喜欢,即使有少数慷慨激昂的片段,多的是碰壁和争吵和有心无力的郁闷情节,而且很多麻烦简直是自找的,让人不能放手去喜欢他。这跟 Giamatti 平时的形象和过去的角色颇有不同。直到最后一集,跟化了老装的 Linney 打情骂俏,忽然挤了挤眼,嫣然一笑,哇,突然又回到了平时charming 的模样! &br&这时我可明白了为什么前面几集让我感到有些别扭,Giamatti 自己的纯真可爱气质在剧中被他刻意压住了,因为跟 John Adams 的性格不吻合,就不去施展平时的自身魅力。这唯一的真情流露,或许是他不小心泄露出来的真面目吧?&br&&br&××××××××××××××××××××××××××××××××××××××××××&br&&br&人生究竟是屡败屡战,还是屡战屡败?就算当过了美国总统,John Adams 的一生历史其实跟其他人也都差不多,跌倒,爬起来,跌倒,再爬起来,间或有些短暂的风光日子,终究还是挣扎和忧患多,无忧无虑少。做了这许多事,经历了这些伤心事,犯了这么多的错,我想,他后悔吗? &br&我觉得不会。这部电视剧(想必原著传记更是如此)彻底拒绝按照我们习惯的理念来讲故事,主角不是跟周围“坏人”战斗的“好人”,也没有苦尽甘来,“失败是成功之母”,王子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或者留下丰功伟绩供后人瞻仰。因为现实全不是那么回事,大多数的事情,介乎好坏对错之间,身在当时就更加无法预料后果,只有凭着自己的热血和良心闷头去干,也许是错了,但当时难道会有上帝的声音从天而降:“住手,你正在铸成大错”? &br&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不可能预料“最佳方案”,即使尽力,也未必能好心好报。唯一能肯定的是,前路会有高峰也会有低谷,不管多幸运多智慧多美貌多么“天之骄子”或者准备多充分,谁都免不了,碰上了只有一步步自己拿脚走过去,也别期望啥时候能跨过一个 finish line,如果领先别人还有鲜花掌声和奖励,从此高枕无忧。世界上偏没有完胜这回事,大家的 finish line 都是一样的。 &br&每个人的历史都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所以我们都需要家人朋友,甚至诤友,环绕四周。没有人是孤岛,我们的人生,必须依靠着与他人的连接纽带,才能算真正的存在。&/blockquote&
搜索到了这个问题,攒着一篇流传不广的文章,分享给题主,应该可以回答前半个问题。出处已不明,如有冒犯,请私信删除。……………………卖萌分割线……………………This is history as I have never seen before. This is the best love story I have watc…
我赞同题主所言,这是个“福气”的说法。只不过这份“福气”并不寄于华盛顿本人对权力有限的兴趣,如果尝试理清当时整个北美政治、军事历史,就会发现最后美国制度的形成,根本原因还是取决于北美当时的形势。&b&华盛顿只是做出了一个对自身最好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恰好又成为了最适合美国当时情况的选择,美国有福就有福在这二者是统一的。&/b&文末我们可以自由的假设一下如果二者不统一又会形成什么样的结果。&br&&br&首先希望题主理解一点,古代西方的战争方式与中国是很不一样的,中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总是国家机器之间的对决,军队的调动、供给、训练都是以全国之力为支撑的,爆发力十分刚猛,因而自先秦起就常常出现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的大会战。而西方则完全不同,西方的军队多由贵族(或者王室)供养,需要全国之力的战争时,也是王室与若干贵族共同出兵。军事行动由一位共同推举的总指挥决策,而军队的供给则由拥有军队的贵族承担。也就是说,&b&统帅决定怎么打,而打与不打仍然由军队拥有者决定。&/b&而欧洲历史上统帅打赢了之后,对军队没有领导权而退隐山林的有的是,绝不止华盛顿一个。&br&&br&而美国,在独立战争时,&b&仍然保持着欧洲封建国家的大部分传统&/b&,参见维基词条&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Feudalis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eudalism&i class=&icon-external&&&/i&&/a&。独立战争时,甚至一直到南北战争时的南部,一直保持着领主(或若干领主组成的议院)有权决定自己土地上一切事务的习惯,包括对居民提供&b&军事保护&/b&甚至&b&刑罚&/b&。独立战争时,华盛顿虽然贵为大陆军(又称殖民地军)统帅,但粮草和军事物资均由13州提供,华盛顿本人只有军队的指挥权,并无拥有权。年冬天,华盛顿不得不向13州组成的殖民地大会不断的要求增加补给来熬过严冬,由此来看,当年大陆军的粮草都不在华盛顿的控制之下,他本人的实权,&b&连当时大清一个将军都不如。&/b&&br&&br&更重要的原因是,华盛顿上位靠的主要是政治能力,并不是中国历任开国皇帝从政治到军功再到用人的全方位统治力。&b&华盛顿根本没有拥兵自立的本事。&/b&&br&&b&-----------------------------------------------------------------------------------------------------------------------------------------&/b&&br&下面来看看华盛顿是怎么一步步逆袭当上总统的。&br&&br&按照今天的定义,华盛顿属于“比较穷的富二代”,他所退隐的弗农山庄,继承于传说中&b&被熊孩子砍了樱桃树的那位&/b&,他的父亲。与那时大部分贵族一样,华盛顿家族对战功也有相当的向往,他的哥哥曾经参加过英国与西班牙的&a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9%B9%E9%87%91%E6%96%AF%E7%9A%84%E8%80%B3%E6%9C%B5%E6%88%B0%E7%88%A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詹金斯的耳朵戰爭&i class=&icon-external&&&/i&&/a&,但后来由于华盛顿父亲去世,家族陷入经济危机,他也就失去了由另一个哥哥,劳伦斯·华盛顿安排的加入英国皇家海军的机会。只是成为了当时弗吉尼亚州军队的一名军官。&br&&br&在的法国印第安战争中,法国为了阻止英国殖民地向西扩张,与印第安人结盟。华盛顿参与了弗吉尼亚州与法国的战斗,由此捞到了第一桶政治资本,成为了弗吉尼亚州下议院的议员。&br&&br&波士顿倾茶事件大家都知道的哈?之后英国就剥夺了马萨诸塞州的立法权和自治权,引起了当时13州领袖的不满,于是成立了“大陆会议”商讨如何保护殖民的权力。本来13个州互相之间关联就不紧密,距离也不近,大家本来都是各怀鬼胎希望对方多出力,&b&没人想打架的。&/b&但后来1774年在列克星敦殖民地军和英军打起来了,&b&趁着13州总督都有些不安,华盛顿借此机会穿军服参加大陆会议,表示愿代表弗吉尼亚州参战。&/b&一看此情景,原来被欺负的最惨的,最希望其他州多出力打英国人的马萨诸塞州代表约翰·亚当斯就赶紧说华盛顿具有&b&“担任军官的才能……极大的天份和普遍的特质”&/b&(大家一定记住这句话,后来的事实是对此莫大的讽刺),华盛顿就这样顺利的当上大陆军最高统帅。&br&&br&然后亮瞎双眼的事来了,在具有“担任军官才能”的华盛顿的带领下,大陆军仅有的两次胜利,一次是利用早先布置的火炮将英军赶出波士顿,另一次是深夜跨特拉华河的突袭。其他时候节节败退,被英国人打得四处逃窜。直到1778年才头一次在费城和纽约之间与英军打了个平手,靠着这次胜利,&b&华盛顿成功说服当时自己也是岌岌可危的法国波旁王朝参战&/b&,这才终于占了上风,最终使英国觉得牵扯军力过多,不得不放弃对北美的声索,最后的和平条约甚至是1783年在巴黎签的,&b&并且美国在法国、荷兰、西班牙面前同意解散大陆军,只保留一小部分美国陆军&/b&。最关键的是,华盛顿赖以获胜的力量,法国,由于国内动荡,在英国停止进攻后把军队也撤回去了。因此美国终于获得在英法两大国家夹缝中生存的空间。(与东方某国在美苏间斡旋何其相似)&br&&br&题主现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华盛顿这时会怎么做。本身战斗力就那么回事的大陆军如今只剩下一点,粮草还控制在诸侯手里;可以用来号令诸侯的法军撤了;自己带兵打仗的能力又不怎么样;&b&就这还敢自立为王,不怕诸侯抽嘴巴子?&/b&注意我前面说了,美国当时各种事务的决策权在当地领主,贵为总统也只有协调各州关系和外交的权力,连军事指挥权都没有。作为各州的实际决策人,&b&自然也愿意看到华盛顿这样一个政治、外交能力颇为出众的人来带领大家面对各种挑战&/b&,因此&b&无异议&/b&推选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br&&br&说实话这个总统当得相当窝囊。1794年因为对提高蒸馏酒税率不满,西弗吉尼亚发生暴动,华盛顿作为美国总统硬是拿不出兵来维持法(镇)制(压),不得已向宾夕法尼亚和弗吉尼亚州借了一万民兵平乱,幸好赢了。当然在任期内的外交工作华盛顿做的无可挑剔,他成功利用法国对英国施压,取得了五大湖区的控制权等等,的确&b&非常成功&/b&。&br&&br&另外,美国运气好就好在建国后北美另一个强大的军事存在法国恰好自己崩溃了。不然以华盛顿的军事能力,美国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继续被肢解当殖民地,二是再产出一个有能力的强权政治家带领美国独立,然后也就不走自由民主道路了。&br&&br&总之,&b&江山不是华盛顿打的,他也没有坐江山的实力,最终也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坐江山的意思,到底是上帝眷顾美利坚,还是华盛顿不得已而为之,大家只能见仁见智了。&/b&&br&&br&&br&至于美国民主,也不是美国原创。美国宪法基本是完全按照当时英国的制度来的,去掉王室而已。并且宪法只在联邦层面上实施,真正影响个人的仍是州内法。而形成现在的形式,更是百年之后了。&br&&br&&b&最后夹点私货&/b&&br&&br&至于美国“自由、民主”啥的,那都是后话。美国建国时“人人平等”的“人人”,或者说有投票权的大约只有三万人,占美国当时人口的1%,所以自由也是地主的自由,跟平民,尤其是南部平民真没什么关系。并且美国1812年进攻加拿大时,开始说的是“加拿大人一定欢迎我们将他们解放。”遭到加拿大人抵抗后说“我们对加拿大的进攻一定能获胜”,自由平等的精神贯彻的非常好啊……&br&&br&真正把自由民主拿来做宣传,那是1950年后的事了。彼时美国穷人很穷富人流油,同时苏联虽然人均不如美国,但至少给别国看到的样子是人人吃得上饭,看病免费。为了应对苏联的意识形态攻击,美国的自由平等精神普世价值什么的从此开始大书特书。如果以亲历者的眼光来看,除去经济上实打实的差距,恐怕苏联没那么差,美国也没那么好。我觉得对待这些说法大家心里有杆秤即可,非要yy一个从来就像天堂一样的美国出来实在有些simple了。
我赞同题主所言,这是个“福气”的说法。只不过这份“福气”并不寄于华盛顿本人对权力有限的兴趣,如果尝试理清当时整个北美政治、军事历史,就会发现最后美国制度的形成,根本原因还是取决于北美当时的形势。华盛顿只是做出了一个对自身最好的选择,而这个…
&b&本答案正在全面重写,争取更加客观中立一点&/b&&br&几个简单的原因&br&1.我建议你最好去读读“建议他称帝“这个故事的原始版本,谁建议的,如何建议的,建议了一个怎样的皇位。(参考后期墨西哥帝国的帝位,是蛮坑爹的,如果不是德国选侯贵族眼看着自己被革的不剩下啥了,也不会去继承。)&br&&br&2.华盛顿没有“打下江山“。&br&好听点:屡败屡战。&br&难听点:&b&他基本是“游而不击”的典型。其他民兵,法国人打仗,他跟着捡战利品。&/b&&br&英国人总的来说还是补给和财务上失败了。(重新征服了也抽不了多少税,不划算,其实整个爆发的关键是纳税无代表,而不是税负比例重。北美13州税负比例比印度,南非,澳达利亚低多了。而且人家加拿大不也是这样,人家不是感觉挺好不愿意跟着闹么,北美还有好多保皇派逃到加拿大去呢)&br&华盛顿说来说去,就是“奇袭“特伦顿一仗(也没啥战略意义)&br&所以说华盛顿&打下江山&,还不如说袁世凯“打下江山“,或者说孙文“打下江山“ &br&&br&3.也因此,他对大陆军的威信没那么大,大陆军主要是自耕农组成的,自备武器的。仗一打完就想回家种地。没人愿意跟着谁继续打仗。而且还有个大问题,当时大陆军发不出饷,打了很多白条。约克城之战前,华盛顿以大陆会议的名义向法国人借了钱发饷,才有人跟着打的。&br&华盛顿靠啥争夺天下?靠军权么?军队要发饷,他哪里去筹饷?向西班牙人么?&br&对比,本朝或者法国,好多人没有地,或者小儿子没有多少继承份额,所以只能当兵发财。&br&&br&4.当时基本上各州还是各自为战的,邦联会议的决定没啥强制效力(从这个角度,所以后来1783年巴黎协定的很多内容都没有切实履行,因为邦联会议只能敦促各州议会履行,像&b&发还保皇派财产这事从来没有执行过)&/b&&br&&br&5.而且你注意为啥1783战争结束(实际军事行动1781年约克城战役后就基本结束了),等了4年到1787年才开始讨论宪法呢?不是因为2派书生(辉格/民主共和)&b&论战出了结果&/b&。&b&而是因为欠饷和通胀&/b&使&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Shays'_Rebellio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hays' Rebellion&i class=&icon-external&&&/i&&/a& 这类事情越来越多了,再不弄个像样的东西出来,大家都要被暴民(以前民兵的主力)吊死了。&b&上面的答案春秋笔法说&/b&华盛顿“劝服“叛乱的退伍士兵(是有过,但是否是叛乱难说,主要是可能逼宫大陆会议要求兑付军饷和年金条款),但是大多数是像“谢司叛乱“这样的闹大,直接把借据抢来统一烧毁的。后来把人抓住都不敢判刑,大多数人只好赦免的(最多时有4000人武装,但是最后只判了2个,大陆军大多时候也就12000人不到)。不敢判刑,怕以后更多人再闹起来时,都不要命的死嗑到底。后来&b&华盛顿&/b&还把反对建立联邦的人都称作“
谢司党“。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Thomas_Jefferso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homas Jefferson&i class=&icon-external&&&/i&&/a&, who was serving as &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Ambassador_to_Franc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mbassador to France&i class=&icon-external&&&/i&&/a& at the time, refused to be alarmed by Shays' Rebellion. In a letter to a friend, he argued that a little rebellion now and then is a good thing. &The tree of liberty must be refreshed from time to time with the blood of patriots and tyrants. It is its natural manure.& &br&华盛顿的功绩主要在于主张不能这样下去了,必须建立个联邦宪法,都靠自己州的民兵,每个州自己发纸币,大家通胀,民兵起来闹咋办?&b&相比杰斐逊就不一样了。他认为“人民起来革命“是好事,时不时发生一点这样的“小”叛乱是“好事”,他对谢司叛乱的评价是“自由之树必须时不时地用暴君和爱国者的鲜血来浇灌,这是其天然的肥料”,言下之意大家不必大惊小怪。(这种不断革命论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啊?)&/b&&br&&br&6.华盛顿是&b&制定了宪法之后&/b&才当上总统的。他要篡权靠谁?靠几个大庄园主支持?(像南美那些)那不是傀儡么?军队又不会跟他。&b&独立后,美国没有常备陆军,有一点海军陆战队,有几艘海军,但是这些人根本不会鸟华盛顿这种常败将军。而且当时大家都有鸟枪(当初大陆军时民兵都是自备武装,枪都是私产,你要没收,你靠谁去没收?&/b&你城管的工资都发不出&b&)。你搞啥?&/b&&br&袁世凯干嘛要《善后大借款》?干嘛要二十一条?&b&为了借钱发饷啊&/b&!!!&br&克伦威尔还能抢劫剑桥大学的银器发饷。可怜的哈佛耶鲁当时基本没见过这种东西。&br&而且宪法是有一揽子权利法案的,法案里就规定了持枪权(反正也收不上来)。各州还有自卫民兵,他称帝,说不定乔治梅森那种人第一个就反了。
&b&当然后来华盛顿当上总统后刚想征点税&/b&&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Whiskey_Rebellio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en.wikipedia.org/wiki/W&/span&&span class=&invisible&&hiskey_Rebellio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对农民用自己富裕的谷物酿的私酒征税)马上又有人反了,从很多角度看这次叛乱人数更多,因为华盛顿马上通过法案招兵,但是没人响应(因为军饷低),只好强征,结果很多地方又反强征叛乱,最后凑了12000多人(比&/b&&b&谢司&/b&&b&叛乱时政府军还多),才把这一系列事情压服了。总而言之,如果你少许了解一点1781年~1826年时的美国历史,如果你是当时在伦敦&/b&&b&看英国报纸的&/b&&b&绅士,基本上你会觉得华盛顿就是个现在叙利亚“巴沙尔“式的人物,美国普通人,民不聊生,只好时不时起来叛乱一下,专制的法国为了不可告人的利益干涉支持暴乱政权,最终成为了不断侵略其他独立国家的“邪恶轴心”。还是大英帝国辖下的加拿大有秩序(估计加拿大人现在也有很多这么看)&/b&&br&&br&7.说实话当初这帮人起事,大多数人也不是有多远大的理想 &b&hung together or hang separately 才是真相(上面这话富兰克林说的)。&/b&&br&&br&&br&8.你要称帝独裁,必然有人革命(也不一定是为了人民,就像袁世凯称帝,段祺瑞也会反他一样),一革命这么大领土必然形成内战(参考后来墨西哥的情况,这种循环没断过),&b&英国人称机马上就回来了!(实际上没打内战就回来过了)&/b&&br&&br&&br&&b&9.所以结论:这么个烂摊子,有鸟毛的诱惑,你称帝还容易给英国人介入的借口。&/b&&br&&br&&br&&br&&br&其实也不是只有华盛顿,就在&b&差不多时候1825年&/b&,&b&沙皇位子还有人不想做呢,&/b&亚历山大一世死掉以后,本来贵族王公公议拥立皇二弟康斯坦次大公,结果他嫌烦,拒绝到任。所以尼古拉一世才有机会。十二月党人就借这个由头起事的。话说,要不是十二月党人自己策略比较傻,说不定尼古拉一世的命运和他曾孙一样,死无全尸呢。康斯坦次在波兰吃吃喝喝,不是蛮快活的。华盛顿回到自己农庄里,关起门来,想如何玩黑人女奴就如何玩,如果在费城,早就满城风雨被人骂了。&br&===========================4月8日新版=========================&br&先上个视频&br&&div class=&video-box& data-swfurl=&http://share./my/v.swf&id=&&&div class=&video-box-inner&&
&div class=&video-thumb&&
&img class=&video-thumbnail& src=&http://220.img..cn/p220//15/15/6_13c81faa9f8g102__2.jpg&&&i class=&video-play-icon&&&/i&
&div class=&video-box-body&&
&div class=&video-title&&少数派第19弹 Robert Wuhl - Assume The Position 101&/div&
&div class=&video-url&&http://my./us/821068.shtml&/div&
&/div&&/div&
本答案正在全面重写,争取更加客观中立一点几个简单的原因1.我建议你最好去读读“建议他称帝“这个故事的原始版本,谁建议的,如何建议的,建议了一个怎样的皇位。(参考后期墨西哥帝国的帝位,是蛮坑爹的,如果不是德国选侯贵族眼看着自己被革的不剩下啥了…
从五月花开始,就决定了日后华盛顿的“急流勇退”是历史的必然而非偶然的福气。
从五月花开始,就决定了日后华盛顿的“急流勇退”是历史的必然而非偶然的福气。
有以下几个事实:&br&①在独立战争末期,美、英、法、西几方在巴黎开始商谈停战条约。其中美与法有条约约定美方不能绕过法方单独与英国谈条件,法与西另有条约约定法必须带上西一起跟英国谈判。法国偏袒西班牙在新大陆的利益,或者委婉点儿说法国需要同时考虑各盟友的利益。当然对于美国来说这件事非常卧槽。&br&②于是美国就和英国单聊去了。具体是英国官员先找的美国人还是美国官员先找的英国人我记不清了,但这几个办事的人是之前就互相认识或者至少有所耳闻的,而且他们都说英语。&br&③于是1782年年底,美国与英国愉快地达成了一致,在巴黎一个旅店签订了条约。&br&④法国一看这边木已成舟,再不乐意也只能拖着老盟友西班牙跟大家一起签了Treaty of Paris 1783。&br&⑤美国:耶!英国:呵呵。法国:…………&br&⑥彼时美国作为一个共和国是很喜欢展现“共和”特色的,其中之一就是不设立Embassdor一职,也不会使用His Excellency这一尊称;因为欧洲大使们多为王公贵族,而美国人喜欢强调自己的公民/平民身份,这一做法持续到维多利亚时期才有所改变。JA准确的职位应该是驻英“使节”…………不过对现代普通观众来说这根本没区别,电视剧就简化了。&br&⑦剧中乔三的台词基本上是原话,可以在JA的日记中找到记述。&br&⑧英美特殊关系源远流长,啊。&br&⑨……其实第三集和第四集都有非常微妙而深沉的,崇英情绪。你对比一下剧中对法国宫廷和英国宫廷的描述看看,是不是一边庄严肃穆,一边堕落荒诞;英国贵族端庄高贵,法国贵族放浪形骸;路易十六的台词是荤段子,乔治三世的台词却如此感人…………我都不忍心继续罗列了。当然彼时波旁王室的确是那个德行,但是汉诺威王室绝对没有那么高大上,而且法国人再怎么法国,拍小狗在富兰克林的情妇裙子上拉屎,这不是真心实意地黑法国还能是什么(。&br&原著作者或剧组里如果有一批暗搓搓的崇英派我一点都不会惊讶。&br&&br&结合以上你会发现,彼时的美→英关系实际上,以及本剧表达出来的意思都是,敌对并尊敬。用一个不很恰当但很有趣的比喻就是“叛逆儿子与顽固父亲在激烈冲突后相拥和解”。&br&剧中乔三的泪水也许是对和平的感动,也许只是美国人的脑补,完全取决于你愿意怎么理解。&br&&br&乔三的最后一句话其实非常好解释。有两种可能:&br&1)从英国独立意味着失去英国的保护,你们的陆地边境,你们的海上贸易,你们未来可能遭遇到的侵略,全靠你们自己了,自求多福吧!&br&2)共和国?呵呵。&br&&br&彼时欧洲大都是比较稳定的君主制国家,英国自己有过一段短暂动荡的共和时期,而且克伦威尔最终也是妄图发展起一个王朝;荷兰是共和国,但绝称不上是好的楷模。没有人能确定美国会变成什么样,连美国人自己也不知道——提醒一句,费城制宪会议是1787年才召开的,签订巴黎合约的并不是“美利坚合众国”,而是“美利坚十三邦之联盟”。&br&而联盟内部也绝非齐心协力,在大陆会议初期,同仇敌忾都谈不上。对于乔三或者任何一个君主制的拥护者来说,一个君主是最好的能凝聚一个国家的工具;而美国迟迟没有推选出一位君主,最受欢迎的华盛顿明确拒绝称王,几年之后,这批人创造了一个叫做President(板球俱乐部主席也叫president)的职位。一个很可能随着战争结束而分崩离析的联盟的未来是怎样,大家都心存怀疑。&br&而美国也确实因为联邦权力与州权的冲突而爆发了一场大战。美国南北战争的隐患是在建国之前就埋下的,行政权力分配和奴隶制都是。&br&&br&+++&br&顺便多吐几句槽:&br&私以为最深沉的黑段就是一群涂脂抹粉、丑陋滑稽、耽于享乐的法国贵族在私人派对上花钱购买星条旗,一边高唱《自由之歌》………………然后这群以资助新大陆革命为时尚的人在若干年之后会丢掉自己的地位、财富甚至性命。不作死就不会死怎么就是不明白呢(。&br&而JA在进宫面圣那段的配乐,是Barry Lyndon的配乐,原作亨德尔,一个深沉的崇英派(划掉&br&彼时全殴贵族都有涂脂抹粉的习惯,剧中非常深沉地给法国人画上了吓人的白妆,而英国人没有(。我不确定英国上流社会是在什么时候抛弃了扑粉的习惯,但乔三实际上是一个德国人,他有很好的理由采用大陆而非英国风格。&br&…………然后饰演乔三的是Tom Hollander,一位英国实力派演员。对于真实的乔三,他显然过于英俊了(。&br&最后,饰演JA的演员,最近,成了唐顿庄园里的哈罗德舅舅。终于和英国贵族攀上亲戚了的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感(x
有以下几个事实:①在独立战争末期,美、英、法、西几方在巴黎开始商谈停战条约。其中美与法有条约约定美方不能绕过法方单独与英国谈条件,法与西另有条约约定法必须带上西一起跟英国谈判。法国偏袒西班牙在新大陆的利益,或者委婉点儿说法国需要同时考虑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败拿破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