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土墩墓有祭司坑吗?在哪个方向?

文物2013年10期--安徽南陵龙头山西周土墩墓群发掘简报_陈小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文物2013年10期--安徽南陵龙头山西周土墩墓群发掘简报_陈小春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皖南土墩墓群
&皖南土墩墓群
&西周至春秋
&南陵县、繁昌县
&第五批国保
&&& 皖南土墩墓群(即原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峰山、万牛墩土墩墓群)位于南陵县城东南6公里的葛林乡千峰山和繁昌县东南平铺、新林两乡,是商周时期当地土著氏族的公共墓地。这是我国南方吴越民族的一种特有的埋葬形制,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 在南陵县城东南9公里的葛林乡千峰、官洲两行政村内的丘陵岗垅上,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人工堆建的土墩,范围约13平方公里。这些土墩坐落在一条条山垅上,排列有序,颁密集,数以千计。当地人以墩喻山,称这一地区为&千峰山&。
&&&&&&在千峰山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当年九华老爷从朝鲜半岛的新罗国云游至此,被千峰山的景色所吸引,准备在此隐世修行。于是,他择一高阜打定禅坐,环顾四周,无数土墩尽收眼底。九华老爷心想,这里叫千峰山,有没有1000座呢?于是他颇有兴致地数了起来。数了几遍,都只有999座。难道当地人称呼错了吗?他心里十分纳闷。正在这时,有一个放牛的小童走了过来。九华老爷连忙招呼他过来,问明情况。小童略加思索,忽见九华老爷正坐在一个土墩上,脱口笑道:&少的那一座你不正坐在上面吗?&经小童提醒,九华老爷恍然大悟,顿有愧意。他想,这里的人连小孩都这么精明,决不是隐世修行之地。于是,他继续南行,改到九华山修行去了。九华老爷是否真到过这里,现已无从考证,但千峰山上的土墩却历经沧桑,默默地承受着大自然的风雨肃蚀而遗存至今。
&&&& 千峰山上的众多土墩究竟建于何朝何代,作什么用途,曾是一个历史谜团。70年代以来,当地群众在农田水利、建造房屋平整这些土墩时,常常出土一些古代的陶瓷器和少量的青铜器。种种迹象表明,这里的土墩可能是古代的墓葬。
&&&& 1984年10月,南陵县文物部门对千峰山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这些土墩下面埋着古代生活器物,是一种墓葬形式。同年11月,省、县文物部门配合芜南公路取土工程,发掘两座土墩墓,出土春秋时期青铜鼎一件,原始青瓷豆两件。月间,省文物考研究所结合安徽大学八三级文博专修科毕业生实习,在千峰山区选择千峰林杨、吴冲村、葛林窑厂等3个点发掘土墩墓18座。出土西周时期的陶瓷器、印纹陶器、铜器等生活用具40余件。通过两次考古发掘,对这处土墩墓群的特点、时代、族属等学术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
&&&&&& 千峰山土墩墓的基本特点是:墓选建在地势较高、土层较厚的丘陵岗峦上,顺沿岗脊,密集分布。土墩的建造方式是:将地面稍加平整,放好尸体或棺木、随葬品,选用附近纯净细腻的橙黄色土平地起堆,不加夯实。墩建后呈馒头状,墩高1.8-3.8米,底径12-30米左右。估计原墩首较高,因长期水土流失,高度降低,墩的底盘逐渐增大。这里的土墩墓基本是一墩一墓,未见棺木葬具及人骨良迹,推测这与南陵地处红土层地带,土质酸性高,有机物难以长期保存的原因有关。在个别大墩上发现有上下两层墓葬,是分属于两个不同时期的墓葬。土墩墓的随葬品放在墓葬中心,一般有1至8件,多的达10件以上,也有一件随葬品都没有的空墓。随葬品有陶瓷器,印纹陶器和少量的铜器。铜器种类有鼎、B、剑、戈等,表面有曾面纹、夔纹、三翅蝴蝶花纹、方雷纹等装饰。印纹硬陶器种类有罐、坛、瓿等,表面布满席纹、回纹、变体雷纹、三角纹、篦纹等拍印图案。陶器有鼎、鬲、B、钵等,大都饰有绳纹。陶器和印纹硬陶器大都比较粗糙,可能是就地绕制的产品。从墓葬出土遗物分析,千峰山土墩墓群的建造时代以西周、春秋为主,少数可延续至旧中国,距今已有2000多年了。
&&&&& 千峰山土墩墓群是当地土著居民的一处大型公共墓地。从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看,当时的社会存在一定的贫富差别,但悬殊不大,尤其是供贵族使用的青铜器出土较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初步研究表明,千峰山地区偶出青铜器的大约为&土&一阶层的墓葬,绝大部分为平民阶层的墓葬,至于那些空墓,估计属于地位低下的奴隶,或&凶死&的人。
&&&& 考古研究表明,土墩墓在苏南、浙北、赣北都有颁,以苏南宁镇、皖南地区最集中。这一广大地区,先秦以前属于古吴越族的活动范围,土墩墓存在的时间,与吴越的兴起与衰落过程相伴始终,属于古代吴越族特殊的埋葬习俗。据《越绝书》记载,吴王夫差兵败自杀身亡后,越王勾践曾按传统习俗,指使军士们每人以一摞土堆墩冢,&葬吴王以礼&。这段记载反映了堆土埋葬的古老葬俗在春秋晚期依然存在。《礼记&檀弓上》记载:&古也墓而不坟&。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墓葬的挖坑掩埋,不封土,不植树。春秋以降,中原普遍出现墓上起冢的做法,这是受江南吴越土墩墓影响而逐渐流行起来的葬制。战国中期,楚灭越,土墩墓葬俗逐渐被楚挖坑堆冢的葬俗所取代而基本绝迹。千峰山土墩墓群数量多,范围大,保存完整,对探索这一地区古代土著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具有重的科学研究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万牛墩土墩墓群是在1982年文物调查时被发现的,分布范围约6平方公里,基本上是一墩一墓,与千峰山土墩墓的埋葬特点相同。1985年,省、县文物部门共同发掘了几座土墩墓,出土文物有印纹陶罐、瓿、陶纺轮等。县文物部门还在附近征集了一批从土墩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小铜鼎、铜剑、青铜盖罐以及原始青瓷豆、罐等。根据出土文物分析,这里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的大型公共墓地。繁昌在春秋以前为吴国辖地,是古代吴越族活动的地区。土墩墓平地掩埋、堆土垒冢的葬俗,属于吴国重要文化遗存之一。万牛墩土墩墓群的文化内涵与&湖熟文化&晚期遗存相同,是研究吴越文化的重要资料。 1989年被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千峰山和万牛墩两处墓群占地面积达20平方公里,是我国最早的封土堆墓,平地起堆,封土不加夯实。以它们为代表的皖南土墩墓群是长江青铜文化的重要遗迹之一,填补了商周时期吴越文化发展史的空白。墓中出土的器物群,为确立本地区以牯牛山西周遗存为代表的文化类型&&&牯牛山类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在中华文明发展史和世界冶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隔线----------------------------
Copyright &
安徽省文物局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安徽省文物局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安庆路268号(省博物馆院内) 邮编:230001&&
技术支持: | 备案序号:当前位置:
皖南土墩墓群: 深藏地下的吴越文化
发表时间:
芜湖新闻网--芜湖日报 
责任编辑:
  皖南土墩墓群包括千峰山和万牛墩两处土墩墓群,主要遗存年代为西周至春秋。其中,千峰山土墩墓群位于南陵县城东南6公里的葛林乡千峰山,而万牛墩土墩墓群则位于繁昌县东南平铺镇,皆是商周时期当地土著氏族的公共墓地。2001年6月,皖南土墩墓群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为土墩墓  土墩墓,顾名思义,最大的特点便是平地掩埋,不设葬具,堆土不夯,封土成墩,这是一种商周至春秋时期我国江南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式,和同时期中原及周边地区的“不封不树”墓葬有很大差异,研究者多认为是吴越文化的葬俗。据繁昌县博物馆副馆长汪发志介绍,土墩墓这一墓葬形式,除了皖南一带,在我国江浙、福建北部、江西等地也均有分布,但皖南土墩墓群目前存世规模较大,且保护状况较好,在整个江南地区土墩墓群中有一定的代表性。皖南土墩墓群的建造年代以西周、春秋为主,少数可持续至战国,土墩墓存在的时间与吴越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始终相伴。  千峰山与万牛墩两处,皆有传说。据说,当年九华老爷云游至千峰山时,被千峰山的景色吸引,打算在此隐世修行,却发现此地叫千峰山,数了几遍,山峰都只有999座。正在九华老爷纳闷之时,一个路过的牧童得知后,便脱口笑道:“少的那一座你不正坐在上面吗?”九华老爷恍然大悟,同时他认为这里的人连小孩都这么精明,决不是隐世修行之地。于是,他继续南行,改到九华山修行去了。而关于万牛墩,据说旧时当地人放牛十分轻松,只需找一个稍高点的土墩站住,周边其它高低起伏的土墩便可一览无余,多少只牛也可以放,于是便得名“万牛墩”了。  土墩墓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一经发现,便引起了当时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千峰山一带,当地群众在农田水利、建造房屋平整这些土墩时,常常出土一些古代的陶瓷器和少量的青铜器,种种迹象表明,这里的土墩可能是古代的墓葬。而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文物普查的进行和土墩下各种陪葬品的出土,才相继发现了千峰山和万牛墩两处土墩墓群。  两县文物管理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经实地调查和勘探,目前,南陵千峰山土墩墓群分布范围约13平方公里,发现存留土墩墓1162座;繁昌万牛墩土墩墓群分布范围约10平方公里,发现存留土墩墓1378座。  深埋地下的吴越文化  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万牛墩土墩墓群时,映入眼帘的全是成片的郁郁葱葱的小土坡。繁昌县文物管理局副局长黄柏挺告诉记者,每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坡其实都是一处土墩墓。  虽不起眼,但这些土墩墓却蕴藏着无比宝贵的文化“宝藏”。据悉,皖南土墩墓出土过材质各异的随葬器物,除了较为常见的夹砂陶炊具外,最盛行的是几何印纹硬陶器、原始青瓷器,且多为生活实用器皿,由这些出土文物不难推断出,墓主人多是当时的平民阶层。“皖南土墩墓其实起到了一定的‘补史’的作用。”站在土墩之上,黄柏挺告诉记者:“这些墓葬群的时间从西周延续到春秋,为皖南这一段时间的历史提供了大量实物历史资料,有助于填补皖南地区从新石器时期到春秋战国直接历史信息的空白。”此外,土墩墓及出土文物反映了西周到春秋这一长时段,皖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面貌,对研究当时皖南先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土墩墓中出土的器皿有着较强的地区个性,为皖南地区“牯牛山文化类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而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及铜锭等,又与其周边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相呼应”,对研究我国西周到春秋时期青铜冶铸科技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对于土墩墓的研究让我们能够从中窥探先民日常生活的一鳞半爪,但文化谜题仍然很多。其中,土墩墓这种土著人葬俗如何形成,如何演变……由于目前正式发掘的土墩墓数量较少,出土随葬品规模有限,种种问题仍然在研究当中。特别是土墩墓这种墓葬习俗的形成原因,目前学界尚未有定论,但汪发志认为,南方自古多水患,而古人重视墓葬排水,他推测土墩墓很有可能与早期水患有一定的关系。时至今日,人们对皖南商周古文明的了解尚处于朦胧阶段,因此,土墩墓的价值探索就更加凸显出来。  土墩墓保护有望增强  “作为一种文物资源,土墩墓是不可再生的,一旦被破坏,绝无弥补的机会。”黄柏挺如是说。站在万牛墩,目之所及是遍野的林木,整片区域鲜有人烟,十分安静。黄柏挺告诉记者,为保护这些文物资源,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一直在努力。万牛墩土墩墓群曾经拒绝过高速公路、高压电线的通过,而平时,这一带连大型器械也禁止驶入。一直以来,墓群附近居民的保护意识也很强,很多村民甚至自发监督着墓群附近各种破坏和可疑的行为。目前,土墩墓群遗址本体的完整性较好,重要遗迹和墓葬格局特点保存完整。  尽管如此,据繁昌县文物管理局透露,对土墩墓的保护还是基本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而这样的保护在他们看来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种野外大遗址,土墩墓不仅数量庞大、且呈不规则的散点状、串珠状的大面积广阔分布。”黄柏挺说,这样的保护工作执行起来目前只能是依托当地基层少数工作人员,再通过他们结合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合力加以实现。“我们真的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宝藏,为未来子孙留住历史记忆。”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繁昌、南陵两地文物部门共同努力下,“皖南土墩墓群保护总体规划”已被国家文物局批复通过,在不远的将来,这些土墩墓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墓葬中的文化信息也将进一步被解读。
  土墩墓中出土的器物(资料图)
  土墩墓中出土的陶三足盘(资料图)
  土墩墓考古工地(资料图)
  每一个小土坡都是一处土墩墓  (本栏目资料图由南陵县文物管理所提供)  记者 唐乐燕/文 戴卿/摄
时刻关注本网最新讯息
芜湖新闻网 官方微博
芜湖手机报 官方微博
中江论坛  官方微博
芜湖数字报东瓯文明的曙光——温州穗丰西周大墓发现始末
摘要: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温州《瓯海历代出土文物特展》在同一时间在温州博物馆展出,展期一个月。此次展出的除了历代出土于瓯海的精美瓯窑器物及极富史料价值的历代墓志外,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2003年出土与瓯海穗丰的西周大墓的大批青铜礼乐器和兵器,这…
推荐关键字
  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温州《瓯海历代出土文物特展》在同一时间在温州博物馆展出,展期一个月。此次展出的除了历代出土于瓯海的精美瓯窑器物及极富史料价值的历代墓志外,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2003年出土与瓯海穗丰的西周大墓的大批青铜礼乐器和兵器,这是浙江境内自建国以来出土最为典型的先秦高规格大墓,器物之精、数量之大,为浙江首次。它的发现为重新补证温州先秦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依据。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整理,它的“容颜”逐一清晰起来。为喜迎“文化遗产日”,这批国宝将首次集体登场。读者可以一睹三千年前,东瓯故地一个远离中原的贵族的大墓的华美与神秘,领略到东瓯文明源远流长的风采和魅力。  日,温州瓯海区仙岩镇穗丰村村民在村北杨府山上平整土坡准备修建公园,这样本是很平常的一次施工,却无意间惊动了一个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的西周土墩墓,由此揭开了2003年度浙江省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这是一处极为平常的山坡,地表上没有丝毫的痕迹。村民首先发现的是一件口径26厘米的青铜鼎,器身包裹着泥垢,黑乎乎的,刚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墓中什么罐子,后来又挖出通高42、口径35厘米的大型青铜铙(钲),村民们随即向当地有关部门汇报,墓葬区也就被保护起来。9月1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元甫带领考古队员进场开始正式发掘。  所在地的后山高约40米,层峦叠翠,一直绵延到山顶,发掘现场就在坡顶,面积约几百平米。按西周土墩墓的葬俗,一般是先在地表平整,后将器物与陪葬品按一定的组合排列,然后在上培植封土。原先的高大封土经过数千年的风吹雨淋如今已荡然无存。   在发掘的300平方米的现场,墓的形状已较难辨识。9月12日至15日,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考古所及瓯海区文物馆共同对墓葬的残存部分进行清理,又出土一件口径为19厘米的青铜簋,50多件青铜矛、青铜箭镞和青铜剑、戈,同时还出土15件玉饰品(玉管、玉蚷、玉镯)等,合计共出土青铜器60多件,玉器15件。现场的文物排列非常的有规律,短剑、青铜簋、三足鼎、矛头、玉器、戈、青铜铙等自北向南成直线排列,虽然墓主的尸骨早已不复存在,但从墓地北高南低的情况看来,当时墓主有可能是头朝北埋葬的,玉器为其随身携带的殉葬品。其中还有二把青铜剑夹一玉璧,做“双剑合璧”状。从葬制来看,是按照中原的礼乐制度,代表着秩序也象征社会身份和等级。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就是指在这种礼乐制度到西周后期因僭越而遭受破坏。而鼎、簋、铙等在西周的墓葬里是最重要祭器和礼器。按礼制,一般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是7 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老百姓是不能使用鼎簋等重器的。那么从这个墓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来看,出土的礼器是按当时的礼乐制度,器型和纹饰也与中原的完全相同。从器物排列有序来看,也不像是匆匆忙忙下葬的,可以肯定,这个三千年前的西周土墩墓,是一个高级别的贵族墓地。并由此可以推测距今三千年前的东瓯故地,并非史料所记,为瓯(沤、欧)越的荒服之地,它已与中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墓主人的身份可能是一个与中原诸侯有着密切往来的地方方国的管理者,也可能是一个从中原逃往南方的尚武的贵族。  这次穗丰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质量之精、保存之好在全省范围内是极为罕见的。这是建国以来,继上世纪80年代在绍兴出土的战国土坑墓和上世纪90年代黄岩出土的西周土墩墓后,浙江省又一次重要考古发现。但黄岩的西周土墩墓的器物没有穗丰村出土的那么丰富。  这三次西周土墩发掘情况来看,除了绍兴土墩墓与春秋时的吴国有关系外,其余两次都是在原吴、越国边远黄岩和温州发现。温台历史上曾同为东瓯故地,与春秋越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实,早在1984年3月徐偃王故城附近出土一件蟠龙青铜大盘,从其优美的器型和神秘的纹饰来看,就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而徐偃王故城在当地一直流传种种传说。据《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最著名的“徐偃王故城”,在今温岭乐清交界处。徐国属东夷,相传为鲁公伯禽的后代,早期活动于山东南部至江苏、安徽北部一带,后受周逼迫南迁,活动中心进入淮河流域。徐国为吴所灭后,一些徐人逃往瓯地,永嘉地区分布着多处徐偃王庙。随着南下流民带来北方的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中原文化开始对瓯人发生影响。在一些地方,关于黄帝和周天子的传说开始流传。比如仙岩的名字由来就与传说中的黄帝在此炼丹有关。  1990年5月在“徐偃王故城”不远的温州毗邻的黄岩路桥街道石浜村石浜山小人尖遗址发掘了西周土墩墓,出土青铜器22件,原始瓷器49件(其中豆45件)、泥质灰胎陶器2件、玉器5件,后又陆续发现西周直筒罐与战国旋纹碗等。出土器物为西周徐偃王在东瓯一带活动提供了实物依据。出土的铜器也相同于中原。那么温台这块绕东海岸的东瓯故地与中原之间的联系也就成立了。因此,这些土墩墓的发现,将会很好补证史料上的阙如。对进一步开展浙江商周时期越文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葬俗即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在温州,土墩墓、石棚墓、悬棺葬三种葬俗同处一地,这在浙江乃至全国都非常罕见。土墩墓源自中原,石棚墓在中国仅有辽东半岛和温州独有,悬棺葬则是从春秋至明清广泛流行南方百越之地的一种特殊的葬法。瓯人的葬俗与中原的土葬大相异趣,最能体现瓯人土著先民的文化特征是石棚墓和悬棺葬,流行的时间大约在新石器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巨石墓是利用巨大的天然石块,加多根支石支撑而成,在欧洲、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均有发现。这些巨石建筑系统,又被称为“巨石文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和温州的瑞安、平阳、苍南狭长的地带。它们有的是利用巨大的天然石块,加多根支石支撑而成;有的是在地表的左、右、后三面用不大的块石垒成墙体,于其上架盖石。从出土的器物看,有石器、陶器和青铜武器等陪葬品。既像是一个祭祀的场所又像是一座墓葬。目前界内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石棚墓的产生与先民的大石崇拜有关。
(责任编辑:王宇)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雅昌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说说我的看法...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已有位网友发表评论
预展时间:日-29日预展地点:上海华亭宾馆(漕溪预展时间:日-27日预展地点:台北市中山区复兴北预展时间:日-26日预展地点:东莞市莞城区运河东
[] [] [] [] []
12345678910
论坛/博客热点
责任编辑:张晓君 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阳土墩墓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