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3时期谁主张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品德如何

第18课 三国鼎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第18课 三国鼎立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0.6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9.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50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50
第九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时段的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亦称“魏晋南北朝”,有时也使用“;?(1)三国鼎立时期(220-280);?(2)西晋短期的统一(280-316年);?(3)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20年);?(4)南北朝对峙时期(420-589年);历史特点:;?(1)分裂、战乱长于统一、安定的时间;?(2)民族混战和民族融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时段的划分三国两晋南北朝,亦称“魏晋南北朝”,有时也使用“六朝”,但这一名词仅指建都于建康(建业、建邺)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时间从220-589年,如如从公元190年算起,时间长达400年。?(1)三国鼎立时期(220-280)。从魏文帝建立曹魏,到西晋灭吴,实现统一。魏、蜀吴建立以后,全国局势稳定下来。三国着力发展经济,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2)西晋短期的统一(280-316年)。这是氏族势力形成和发展时期。?(3)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20年)。五胡乱华时期。中原地区局势混乱,先后建立十六国政权。中原人口纷纷南迁,西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政权。?(4)南北朝对峙时期(420-589年)。南方经历宋齐梁陈的统治,江南经济得到发展,士族势力走向衰落。北方在北魏完成统一以后,经过孝文帝改革,实现胡人封建化和汉化、民族大融合。北魏末年,出现一股反汉化潮流--六镇起义,并使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但民族融合趋势不能逆转。最后出身汉族且含有胡人血统的杨坚夺取政权。历史特点:?(1)分裂、战乱长于统一、安定的时间。期间只有西晋维持短期统一,其他时间处于分裂,有时七八个政权并存。战争从未停止过。?(2)民族混战和民族融合时期。从东汉后期边防力量削弱以后,西北民族大量迁入内地,形成民族大迁徙。其中最重要的是北方五胡。由于民族差异和民族矛盾,导致民族混战。北朝时期逐步实现民族融合。南方俚、僚、山越迁居平原,与汉人相处。民族融合不仅表现在少数民族汉化上,汉族也摄取少数民族的优点,从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3)士族形成、发展和衰落时期。士族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世代把持政权,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使社会等级凝固化。?(4)南方经济大发展时期。从东汉后期开始,南方发展速度加快。西晋末年,由于五胡乱华,中原士民纷纷前往南方,带来北方先进的技术,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到唐朝中期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 ?(5)宗教得到广泛传播。东汉的灭亡,儒学独尊地位发生动摇,为宗教传播创造了条件;社会的动荡,提供宗教滋生的土壤;中外交通的发达,外来宗教输入内地。佛教西汉末年开始传入内地,十六国时期传播开来。道教东汉后期出现,魏晋时期在士族中广为流传。研究资料:?以文献资料为主。正史方面有《三国志》、《晋书》、《宋蜀》、《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北周书》,《南史》、《北史》等11部;杂史如崔鸿《十六国春秋》、常璩《华阳国志》以及杨f之《洛阳伽蓝记》、许嵩《建康实录》(六朝史事)等;《资治通鉴》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108卷。?当时佛教盛行,佛教人物传记很多。著名有梁僧v《弘明集》、梁慧皎《高僧传》,各十四卷,为当时名僧的传记。第一节 三国鼎立?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统治的基础。从190年董卓之乱开始,东汉名存实亡,汉献帝刘协不过是军阀手中的傀儡。?地方军阀混战,最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有三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作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一、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原因?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使一个地区不依靠其他地区而能独立存在。这是产生地方割据的经济根源。
?社会根源:豪强地主势力的存在。豪强地主拥有规模庞大的田庄,控制相当数量的人口和土地,并且拥有私人武装,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力量。?政治因素:东汉后期,外戚、宦官、党人之间的斗争一直不断,统治集团矛盾不断扩大。?外界冲击:黄巾起义打击。?中央力量削弱,地方势力滋长。一些投机分子以为“天下已非汉有”,(《资治通鉴》卷58)拥兵自保,割据一方。?面对这种情况,东汉朝廷以为州郡长官权力太轻。公元188年,改州刺史为州牧,派遣中央九卿担任州牧,赋予他们兵权、行政权。但是,这些九卿担任州牧以后,反而成为地方军阀。如荆州刘表、益州牧刘焉。 ?2、董卓之乱?董卓系陇西临洮人,凉州军阀。以镇压西羌和黄巾起义有功,升为并州牧。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病死,少帝刘辨即位,何太后临朝听政,以其兄长何进为大将军。何进联络汝南大族袁术、袁绍,又密召董卓入京,消灭宦官。结果事情泄露,何进被宦官张让所杀。司隶校尉袁绍随后派兵入宫,消灭全部宦官。 ?很快董卓进入洛阳,利用手中兵权控制朝政。司隶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不满董卓专权,被迫出逃。 ?随后,董卓废除少帝,立汉献帝刘协,自任相国。史称“董卓之乱”。?董卓的行为,引起东方州郡长官不满。他们组成联军(关东军),以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于是董卓烧毁洛阳城,迁都长安。?192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合谋杀死董卓。董卓部下李榷、郭汜发兵10万,围攻长安。王允被害,吕布逃往东方。河西军阀内部又互相残杀。全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3、军阀的分布?董卓死后,袁绍的关东联军也随之瓦解,军阀割据州郡。?其中袁绍占有冀州、青州和并州,后来消灭幽州公孙,拥有四州之地;曹操控制兖州、豫州。 ?陶谦占据徐州,袁术控制扬州,刘表控制荆州,刘焉控制益州,孙策占领江东六郡,韩遂、马腾控制凉州,公孙度占领辽东,刘备势力还没有地盘。?各地割据势力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战争。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军阀割据图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志》卷八记载,“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人们大量死亡,或者流亡,田地也荒芜了。甚至“白?1、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1)袁绍和曹操?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人。出身豪强地主,祖上“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与袁术同父异母兄弟。父亲是司空袁逢,后来过继给伯父中郎将袁成。?在军阀混战中,袁绍占有四州之地,最为强盛。但是袁绍地盘虽大,内部矛盾重重,尤其是他放纵豪强,军纪松弛。?曹操(155-220)是沛国谯县(亳州)人,父曹嵩,做过司隶校尉、大司农,后来买官至太尉。年二十,举荐为孝廉,拜议郎。名士许劭给他的评论是“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镇压过黄巾起义,收编青州黄巾,据有兖州、豫州地区。?公元196年,汉献帝从长安逃回洛阳,曹操把汉献帝迎到许昌,控制在自己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用汉献帝名义发号施令,这样在政治上占有主动的地位。同时在经济上兴办屯田,《三国志?任峻传》记载,“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在曹操控制的地区,形势比较稳定,这就为他势力的继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进攻曹操,双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决战。曹操势力比不上袁绍,他接受谋士许攸的建议,袭击乌巢,焚烧袁绍的全部军粮,引起袁军混乱,然后一举消灭袁军七万多万,以少胜多,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两年后,袁绍忧病而死。?到207年,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曹操攻占幽、冀、青、并等州,北方军阀辽东公孙述、凉州的韩遂和马腾、荆州刘表、益州刘璋都表示拥护汉献帝。实际上汉献帝只是曹操手中的傀儡,权力掌握在曹操手里。
官渡古战场位于郑州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官渡桥村一带,因傍官渡水而得村名。村内原有关帝庙,存清乾隆年间石碑,碑文云“官渡乃关帝拒袁斩将处”。据《中牟县志》载,这里旧有城叫“官渡城”,又有台名“官渡台”或“曹公台”,乃东汉曹操与袁绍相拒之处。附近有“水溃村”。距官渡20公里霍庄有“袁绍岗”,传说是袁绍屯兵处。2、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赤壁之战是曹操为了并吞江南而与孙权、刘备进行的一场决战,也是决定历史进程向三国鼎立局面发展的著名战役。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统一北方以后,想乘机进兵荆州,统一全国。?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进攻荆州,当时荆州牧刘表有军队十万人,物资比较充足。恰逢刘表去世,其长子刘琦与次子刘琮不和,刘琮担任荆州牧。在曹操进攻之下,刘琮投降。原来投奔刘表的刘备驻扎在樊城(今襄阳),在曹操南下的世侯,与刘琦撤退到夏口(汉口),与割据江东的孙权结盟。?(1)刘备与孙权?刘备生平见于《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后投军参加镇压黄巾,授安喜县尉。在军阀混战中,先后依附幽州公孙瓒、徐州陶谦,被吕布打败后,投奔曹操,授豫州牧,改左将军。车骑将军谋诛杀曹操,牵连刘备。刘备遂袭杀徐州刺史车胄,投奔袁绍。袁绍失败后,前往依附荆州刘表。刘备 (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县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蜀汉开国君王。221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建章。夷陵之战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而死。在位三年,谥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孙权(182-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随朱y镇压黄巾,封长沙太守、乌程侯。在军阀混战中,是袁术的党羽。讨伐董卓之战中,杀董卓大将华雄。后奉袁术之命攻荆州,被刘表部将黄祖所杀。?孙坚死后,长子孙策袭职领兵。公元194年,率军渡江,取得江北豪强周瑜、张昭、鲁肃以及江南大姓朱、张、顾、陆的支持,拥有丹阳、吴、会稽、庐陵、庐江、豫章六郡。?200年,孙策被吴郡太守许贡门客刺杀,孙权袭职。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权(182―252年),字仲谋。222年在金陵称王,229年称帝,建立吴国,即东吴,史称孙吴。222―252年在位。谥大皇帝,庙号太祖。(2)赤壁之战经过?208年,曹军攻占荆州。刘备派诸葛亮前往联络孙权,孙权派部将鲁肃前往夏口。当时刘备有军队1万人,刘琦也有1万多人,孙权部将周瑜有3万人,组成联军共同对付曹操。?曹军号称八十多万,实际上只有二十多万,双方在赤壁相遇。?赤壁地点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过去认为在湖北嘉鱼县,现在已被纠正过来。现在一般认为在湖北蒲圻县赤壁镇,蒲圻县已改名赤壁市。?实际上,赤壁只是遭遇战,主战场在长江北岸的乌林。?曹军多数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战,又因为长期行军作战,士卒疲惫不堪;原先投降的荆州军士心怀疑虑,内部矛盾重重,再加上军中疾病流行,士气不振。这些都是不利因素。?曹操军队与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后受到小的挫折,就下令军队撤到长江北岸乌林(今湖北洪湖县乌林镇)屯兵。把战船用铁环连接起来,以减少颠簸。周瑜利用江面上刮起东南风,用火攻曹操营地,烧毁曹操的战船,然后水陆进攻,曹军失败。?孙权:“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3)赤壁战后的形势?曹操返回北方以后,觉得一时还缺乏统一全国的力量,就把主要精力用在巩固北方上,出兵攻占关中、凉州和汉中。?刘备夺取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又从孙权手中获得荆州的南郡(湖北江陵),历史上称作“借荆州”。219年,又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从刘璋手中获得益州。?孙权在赤壁之战以后,向南方发展,获得交州(岭南)。这样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上就形成了。3、夷陵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巩固?夷陵之战,亦称V亭之战。这是一次反映吴、蜀均势,划定吴蜀边界的重要战役。?214年,刘备入川,消灭刘璋,取得益州,力量强盛,拥有荆、益二州之地。刘备占据长江上游、中游地区,威胁到下游的孙权。孙权派人索取荆州,遭到拒绝,即用武力夺取荆州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后来双方和谈,平分荆州。?219年,孙权部将吕蒙袭杀关羽,夺取全部荆州。?刘备为夺回荆州,222年亲自率军从巫峡向东进攻。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率军5万抵抗。?双方在夷陵(湖北宜昌东南)、V亭(宜都)一带相持七个月。最后陆逊趁蜀军不备,采用火攻,打败刘备。 ?刘备兵败,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不久病死在白帝城。?这次战役,划定吴蜀边界,荆州归吴。三国鼎立局面稳定下来。4、三国的建立?(1)魏国?赤壁之战后,曹操注意内部建设。216年,受封魏王。这时称帝条件已经成熟,但它没有称皇帝。当时汉室名存实亡,军阀多有称帝者如袁术。曹操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这时符合实际的。孙权曾劝曹操称帝,曹操答称:“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曹操为魏国的建立打下基础,后来追封为太祖武皇帝。?对曹操评价,历来有分歧。大体来说在唐代以前评价很高,宋代以后大抵以否定为主,说他是“奸臣”。郭沫若首倡为曹操平反。后来编有《曹操论集》。基本上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的功绩:1、统一北方;2、实行屯田,恢复北方社会经济,打击豪强,减轻百姓负担;3、出兵击败乌桓进攻,保障内地百姓生命安全;4、文学方面的成就及其作用。否定的方面,主要镇压黄巾起义,杀戮太多。
?220年,曹操病死,世子曹丕袭封魏王。10月,通过禅让方式,强迫汉献帝退位。国号魏,史称曹魏,定都洛阳,废汉献帝为山阳公。?曹丕即魏文帝,在位七年(220-226)。曹丕(187~226) 字子桓,曹操之子。汉献帝建安年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后立为魏王世子,镇守邺城。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为丞相、魏王,不久代汉称帝,史称魏文帝,在位七年去世。曹丕喜好文学,八岁能着文,有异才。有集二十三卷、《典论》五卷、《列异志》三卷,今多散失。(2)蜀国?赤壁之战后,刘备夺取荆州武陵、桂阳、长沙、零陵四郡,又从孙权手中获得南郡(今湖北江陵),称“借荆州”。214年,夺取益州。?219年,派黄忠进攻汉中,在定军山杀曹军主将夏侯渊。同年,刘备自称汉中王。?221年,在得知曹丕称帝以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为“蜀汉”或者“蜀”。一般称之为“先主”。在位三年(221-223)。死后,其子刘禅(阿斗)继位。刘禅在位40年(224-263),称蜀汉后主。(3)吴国?孙权夺取荆州以后,担心刘备报复,投降曹操。222年,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夷陵之战时,吴将徐盛、潘璋准备活捉刘备,曹魏发兵攻吴,孙权只好从前线撤兵。229年,孙权称皇帝。国号吴,都城在建邺。一般称东吴、孙吴。?《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国的建立固然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也是与人的主观活动有关。曹魏得天时,北方是经济文化中心;孙吴得地利,有长江天险、三峡之阻;刘备得人和,善于笼络人心。 ?三国中,曹魏势力最强,据有东汉13州中的9州,孙权次之,据有3州,刘备最弱,仅有1州之地。孙刘两家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付曹魏。当刘备死后,诸葛亮派遣邓芝出使东吴,吴派张温来蜀汉,恢复联盟关系。吴蜀“东西相赖,吴不可无蜀,蜀不可无吴”。三、三国时期政治与经济?1、曹魏“唯才是举”和“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是曹操的用人原则。曹操反对把“门第”、“道德”作为选举的主要标准,主张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品德如何,都可以任用。?先后三次下达“求贤令”。“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网罗很多人才。《三国志?魏书?太祖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称帝后建立的选官制度。亦称“九品官人法”。?《通典?选举》记载,“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朝廷官吏兼任原籍州郡的“中正”,负责察访本郡士人,根据其品德、才能,分为九等,以备选用。 ?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初创时,与“唯才是举”的精神相一致。但曹魏后期,世家大族担任中正,专重出身门第,成为维护士族统治的工具。2、曹魏的屯田和租调制?屯田的条件:人口散亡,大片土地荒芜。《三国志?魏书》:“承大乱之后,民人分散,土业无主,皆为公田”。 ?现实需要:解决军粮问题。196年,接受枣祗、韩浩建议,在许昌屯田,当年得谷一百万斛。随后下令郡国屯田。?屯田分军吞和民屯。屯田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吴国在长江下游屯田。蜀在汉中屯田。?对于普通农民,实行租调制(田租、户调)。?204年,曹操攻占袁绍据点邺城后,颁布田租户调令:“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
?曹魏百姓赋税负担较轻。3、诸葛亮治蜀?诸葛亮(161-234)是三国时期政治家。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人,字孔明。父母早亡,依叔父诸葛玄,后随叔父投奔荆州刘表。叔父去世后,定居在隆中(今襄阳西),时人称之“卧龙先生”。刘备经徐庶推荐,三顾茅庐。诸葛亮开始辅佐刘备。?遗诏由诸葛亮辅政,后主封诸葛亮丞相、武乡侯,“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政治上,“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对于地方豪强“威之以法”,“限之以爵”,给予限制和打击,因而蜀国“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风化肃然”。?主张“为官择人”,认为“为人择官者乱,为官择人者治”,能够破格用人,蒋琬、费t、董允、杨洪、姜维等人受到重用。《三国志?杨洪传》提到“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经济上,诸葛亮认识到“为政以安民为本”,所以实行“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政策,能够做到“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当时蜀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当时“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 。诸葛亮4、诸葛亮“平定南中”和北伐?“南中”即秦汉时期西南夷。?刘备死后,南中地方首领起兵反抗。诸葛亮为了北伐,必须稳定内部。?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渡过泸水(金沙江),采取参军马谡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对于在少数民族中有影响的叛乱头目孟获“七擒七纵”,使他们诚心接受蜀汉统治。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 ?平定叛乱后,对南中地区采取“和”、“抚”政策。?任用当地土人为地方官。“即其渠帅而用之”。孟获在成都任职,担任御史中丞。?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史称,“不留兵,不运粮,而纲纪粗定,夷、汉粗安故”。蜀汉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 ?对“七擒七纵”的怀疑。(1)陈寿《三国志》未记载;(2)“诸葛一生惟谨慎”,谨慎是其用兵特色。 ?蜀汉以恢复汉朝统治自据,所谓“汉贼不两立”。南中平定后,开始准备北伐。227年,诸葛亮向后主上《出师表》:“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上之职分也。”随后率军北伐。?北伐共五次:228年春,228年冬,229年,231年,234年。?《三国演义》称“六出祁山”,与史实不符。第一、二次经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第三次从散关,第四次从武都、阳平,第五次从斜谷。?北伐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就全局来说,失败了。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失败原因,在于双方势力过于悬殊。?诸葛亮为何坚持北伐:其一,“王业不偏安”。出兵北伐,保持政治上的优势。其二,以攻为守的策略。 ?234年,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陕西勉县境)。此后蜀国逐渐衰落下去武侯墓,即诸葛亮墓,在陕西勉县定军山脚下。5、江南豪族势力的发展?孙权主要是依靠江北和江东豪强势力的支持建立政权的。控制荆州、扬州和交州地区,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五岭以南地区。?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和诸葛直率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台湾。?孙吴支持者主要是江北豪强周瑜、张昭、鲁肃以及吴郡朱、张、顾、陆,会稽郡虞、魏、孔、贺等地方豪族,《三国志?陆凯传》记载,“先帝外仗顾陆朱张”。?复客制,即国家允许官僚和豪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如潘璋死后,“复客五百家”。?世袭领兵制,即允许大族将领世代率领所掌握的国家军队。东吴将领死后,往往由子弟世袭掌握其军队或部包含各类专业文献、文学作品欣赏、各类资格考试、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专业论文、幼儿教育、小学教育、9.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50等内容。 
 第九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 189 年~ 581 年)△授课名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 的基本...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与帝王的更替及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孝明帝诩 12 年 9、孝庄帝子攸 3 年 1O、节闵帝恭 1 年 l1、安定王朝...  2014 河北政法干警专业综合 II 中国法制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司法机关 的变化 法学专业综合知识在政法干警的考试中也是占有一定比重的, 所以考生们可不能 将它...  wt.mc_id=bk11324 历史在更迭, 同样的司法制度也在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今天黑龙江 中公教育为大家带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相关内容介绍, 希望...  黑龙江中公教育:http://hl / 更多信息请查看黑龙江中公教育 2014 年黑龙江政法干警中国法制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 司法机关的变化法学专业综合知识在...  第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社会大分裂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第 9 课三国...因果记 忆、想象归纳等,从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的 特点。...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立了皇帝直接领导的独立的监察机关,即。 8、曹魏高贵...A 契税 B 散估 C 红契 D 文券 9、三国两晋南北朝改革了刑罚制度,具体表现...  ②成书于东汉时的《九章算术》,记载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反映我国古代 高度...9、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①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三国精英品评.ppt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第三编(下)
封建地主制社会(公元前221――公元1840年前)
  封建地主制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这一社会是以占有大量私有土地的封建地主与无地少地的农民结成的租佃关系为主要基础建立起来的。其社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社会开始于秦朝,止于清朝鸦片战争之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于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而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190―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的时期。在此期间,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发生过频繁激烈的战争。长江以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较快。
  第一节
三国西晋(190―280年)(280―316年)
  本书以公元190年(汉献帝初平元年)为三国时期开始,至280年晋灭吴,统一中国,为三国时期结束,西晋时期开始。
  一、魏、蜀、吴三国鼎立
  1.曹操统一北方
  董卓之乱
董卓原是临洮(今甘肃岷县)的豪强,曾参加镇压羌人和黄巾大起义。后任并州(治今山西太原)牧,驻河东(今夏县)。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死,何皇后之兄何进任大将军,立皇子刘辩为皇帝,史称少帝。何进被宦官杀死,袁绍率兵全部诛杀大小宦官两千余人。董卓乘机率军入雒阳,废少帝,另立九岁小儿陈留王刘协为帝,即献帝,董卓独揽朝政,袁绍被迫逃出雒阳。次年,关东各州郡牧守、军事集团推举袁绍为盟主,联兵进攻雒阳,讨伐董卓。董卓以武力不敌,就挟持献帝西走长安,并裹挟雒阳附近的居民同行。行前,董卓的士卒大肆烧掠,雒阳周围二百里内尽成瓦砾。董卓到长安后,为部将吕布杀死,部属分裂为数支,互相火并,长安城内外的居民死亡逃散,关中一带路无行人。就在此时,汉献帝亦乘机东逃。董卓西逃后,关东的联盟也随之瓦解。各割据势力开始互相攻杀吞并。几年之后,逐渐形成若干个较强大的割据势力,其中最主要的有占据冀、青、并三州的袁绍,占据兖、豫二州的曹操,占据幽州的公孙瓒,先后占据过徐州的刘备、吕布,占据淮南的袁术,占据荆州的刘表;此外,还有占据益州的刘焉,占据江东的孙策,占据凉州的韩遂、马腾,占据辽东的公孙度等。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曾任东汉太尉。曹操二十岁时,任雒阳北部尉,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他在济北(今山东长清)收编青州黄巾三十余万人,叫做“青州兵”,加强了他的军事力量。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又把在逃难中的汉献帝迎到许(今河南许昌),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有利地位。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汝南)人,父祖四代有五人官至三公,属于名门大族。他于公元199年灭了公孙瓒,地跨青、冀、并、幽四州,势力很强。他想以消灭公孙瓒之余威,率兵南下,一举消灭曹操,进而把黄河中下游地区全部纳在他的统治之下。
  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内部矛盾重重,军纪松弛,人心涣散。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士卒虽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的统治集团内部比较稳定,将士用命。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十月,他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今河南中牟)附近的乌巢,全烧袁军粮食、辎重一万余车,袁军大乱。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全歼袁军七万余人,袁绍仅率八百骑兵逃回河北。这就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病死。
  曹操在巩固了他在兖、豫地区的统治之后,又进兵河北,消灭了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袁熙等势力。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又北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打败与袁氏勾结的乌桓头人,基本上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2.三国的形成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曹操为并吞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曹操在统一北方以后,于次年(208年),乘胜挥师南下,想攻下荆州①,进而出兵江东,统一长江流域。当时,荆州牧是刘表,有士卒十万余人,物资比较富厚。可是就在这年,他因病死去。他的长子刘琦和异母弟刘琮不和,刘琮掌权。在曹军压境时,刘琮投降了曹操。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西汉中山靖王之后。年少时,家贫,曾以贩鞋织席为业。后来参与镇压黄巾军,兵力一直比较薄弱。后为曹操所破,南下依附于刘表,驻樊城(今湖北襄樊)。就在这时,他请得诸葛亮为谋士。曹军南下荆州,刘备退至夏口(今武汉),遣诸葛亮与孙权结盟,共拒曹军。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策之弟。孙策死后,他继续统治江东各郡,势力比曹操弱得多,对曹操兼并荆州、顺流而下很担忧。当时,刘备有关羽部万余人,还有与他关系密切的刘琦部亦万余人;孙权派将军周瑜率兵三万余人,与刘备联军。联军沿江西上,与曹军二十余万(号称八十万)相遇于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①。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又由于长期行军作战,疲惫不堪;原荆州的降卒,心怀不安,内部矛盾严重;再加之军中瘟疫流行,士气更加不振。曹操下令在长江之北岸屯兵,战船用铁环连起,以减少颠簸。周瑜乘东南风之便,用火攻曹营,全部烧毁曹军的战船。周瑜、刘备水、陆并进,曹军大败。这就是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三国的建立
赤壁之战后,曹操知道自己一时还无力吞并长江流域,就回到北方。在略事休整之后,于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进兵关中,打败韩遂和马超,占据凉州(今甘肃和青海的一部)。公元215年,又进兵汉中,张鲁投降,汉中也归曹操所有。公元213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216年,曹操晋升魏王。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太子曹丕袭位。不久,曹丕夺了献帝之位,改国号魏,历史上亦称曹魏,曹丕自立为帝(魏文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建都洛阳①。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荆州在长江以南的四郡②,孙权夺得的南郡的一部,也借归刘备。从此,刘备有了自己的统治区。公元214年,刘备率军入益州,时刘焉已死,其子刘璋投降,刘备自为益州牧。219年,刘备又进军汉中,打败曹军,势力扩大到汉中,自称汉中王。曹丕篡汉称帝,刘备于次年(公元221年)亦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以恢复汉王朝相号召,史称“蜀汉”或“蜀”。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巩固了他对江南的统治。公元211年,以建业(今江苏南京)为都城。同年,占据岭南。公元219年,乘刘备留守荆州的将军关羽北上与曹军作战之机,命吕蒙乘虚而入,截杀关羽,夺得荆州。曹丕称帝后,孙权于次年称吴王。又次年(222年),刘备亲率大军出巫峡,企图夺回荆州。孙权任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士卒,以逸待劳,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用火攻,蜀军大败。这就是历史上另一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夷陵之战”。自这次战役之后,蜀、吴的势力处于均衡状态,但都弱于曹魏。两国为了共抗曹军,又互相遣使通好,恢复联盟关系。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历史上亦称孙吴。
  二、三国的政治、经济
  曹魏占据黄河流域,这里地区广大,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人才也很多,曹操实行了不少比较有益的政策,所以曹魏在三国中最强大。今举两项政策述下:魏帝系表①(196―265年)
  “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
曹操的用人政策就是所谓“唯才是举”②,这是用人政策的一大改革。他反对东汉时期的把所谓“门第”、“道德”作为用人的主要标准,而主张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不论品德如何,都可重用。他先后杀掉了不顺从于他的名士孔融、杨修等人,擢用了不少庶族平民出身的有才之士。这种用人政策的实施,是对东汉近二百年来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的一次重大打击;也为曹操建立他的强有力的统治集团选拔了不少有用的人才。曹操死,曹丕称帝,用“九品中正制”以选拔官吏。就是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有才能的士人,列为九等,以备选用。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 ③,这与其父的“唯才是举”政策的精神是一致的。屯田与水利
黄巾起义失败以后,中原地区长期陷入军阀混战的状态。不仅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就是各地军阀也严重缺粮。如“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shèn甚);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luǒ螺)。”①曹操的军队还有吃人肉干的②。
  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于公元196年开始在都城许县屯田。后来又下令在各郡国屯田。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的屯田民由国家拨给田地,按军事编制。地租率:用官牛的,官得产粮的六分,民得四分;不用官牛的,对分。屯田民有国家组织、保护,还供给耕牛、种子等,又无徭役苛扰,可以安心生产。史载,建安元年(196年),“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石)。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③军屯是以士卒屯田,用“十二分休”制,即每十人中,有八人佃耕,二人巡守。史载,邓艾在淮水流域屯田,用五万人,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绵亘四百余里,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每年所收,除众费开支之外,约可积谷五百万斛。“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④
  曹魏为了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先后开凿或整修了许多沟渠陂堰。在今河北地区的,自南而北,有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新河、戾陵欤èǘ酰⒊迪淝取T诮窈幽系厍模蓄⊙羟⑻致睬⒓趾钋取F渌笮≮檠呋褂泻芏啵簧俚胤焦倮粢嘀厥优┮瞪退诵蕖 曹魏的屯田政策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他的军粮问题,对于遭受长期战乱破坏的中原地区的社会秩序的恢复,对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蜀国的政治制度与东汉基本相同。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后,不久病死。他的儿子刘禅(shàn扇)即位,由丞相诸葛亮辅政。诸葛亮是一位很有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他掌权的十多年中,蜀国的政治比较稳定,经济也有发展。蜀帝系表①(208―263年)(一)昭烈帝刘备――(二)后主禅(208―223)(223―263)平定南中
南中就是两汉时期的南夷地区,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复杂,交通又极不方便,蜀汉在这里的控制力很薄弱。夷陵之战后,建宁(今云南晋宁)豪族雍]和彝族首领孟获起兵反蜀。蜀的柯(今贵州黄平)太守朱褒、越Q(今四川西昌)彝帅高定元也相继举兵反叛,以响应雍]。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一面派人至吴,重申盟约,以巩固吴、蜀的联盟关系。一面又增兵汉中,以防御曹魏。公元225年(蜀建兴三年),开始出兵南中,先在越Q杀高定元。高定元的部下杀雍],孟获成为叛军的统帅。诸葛亮又率军渡过泸水(今金沙江),采取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①的策略,连败孟获,“七擒七纵”。南中之乱终于平定下来。诸葛亮对南中实行羁縻政策,任用本地或本民族的首领为地方官吏,任孟获为蜀的御史中丞,民族关系有所改善,南中的局势也逐步稳定。南中的稳定不仅消除了蜀的后顾之忧,还成为蜀的比较富庶的后方,为蜀对曹魏的斗争提供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
蜀汉地区受战争的破坏较轻。刘备入蜀后,实行拉拢当地地主阶级的政策,发还地主们的田地和房屋,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这时的手工业和商业也由恢复而发展。最著名的手工业有织锦业。《丹阳记》说:“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②可见蜀锦是为各地的达官贵人所喜爱的。
  吴国的政治制度与魏、蜀基本相同。不过孙权主要依靠江南大地主以建立统治。这些大地主多世代为吴的高官,有的拥有众多的私兵。吴帝系表①(200―280年)
  招抚山越
吴国境内有大量的山越人,散处于今江苏南部及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地的山区。他们大约是秦和西汉时的东越、南越人的后裔。孙权建立统治后,颇感兵员和力役不足。越人居于深山,不易征发。又越人时出劫掠,亦为孙吴的内患。孙权以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治今江苏南京)太守。一面坚壁清野,一面招劝抚慰。在一年之间,约有十万多人被迫陆续出山,部分青壮年编入军队中,一般人口被安置在平原地区。吴的统治得到稳定。经济与海外交通
吴国地区在黄巾大起义时,这里比较稳定。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吴还在许多郡县组织屯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吴的手工业有制青铜镜和青瓷器等。养蚕业能在一年中培育八辈之蚕,都能作茧抽丝。吴的商业更加发展,水路交通发达,内河、海上都有大量的船舶往来。当时的造船经验和技术都有很大的进步。海船都很坚固,大船长达二十余丈,高出水面二、三丈,远望如楼阁,可载六、七百人,货运一万余斛。用四帆,帆随风势调整,可逆风而行。远航大秦的巨型船舶有用七帆的。①大秦的使者或商人常来吴国。吴国与倭国(今日本)也有定期的船舶往来。公元230年(吴黄龙二年),孙权遣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至夷洲(今台湾)。这是我国古文献有关大陆人到台湾的最早记录。公元242年(赤乌五年),孙权又遣将军聂友等率士卒三万人到朱崖(今广东徐闻)、儋耳(今海南省儋县),这都是规模很大的海上航行。
  三、西晋统一中国
  1.西晋的统一
  魏灭蜀
在三国中,蜀是很弱的一国。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诸葛亮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他于平定南中之后不久,即率军进驻汉中,与魏展开争夺关陇地区的激烈战争。公元234年(建兴十二年),他进驻五丈原(今陕西眉县),病死军中,蜀军撤退。此后,蜀军以姜维任统帅,屡次伐魏,都无进展。公元263年(景耀六年),魏派钟会、邓艾两路大军伐蜀。钟会率十万大军为主力,由斜谷入汉中,姜维在剑阁(今属四川)防守。邓艾以三万士卒出阴平道(今甘肃文县),直逼成都。刘禅投降,蜀亡。这时姜维被迫降于钟会。次年,钟会谋叛魏,姜维伪与钟会联合,准备乘机恢复蜀国,后失败被杀。晋灭吴
曹魏后期,司马懿掌握大权。公元260年(景元元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杀皇帝曹髦,立曹奂为帝。263年,司马昭封晋公,不久又封晋王。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继为晋王,旋废曹奂自立,是为晋武帝,国号晋,史称西晋。晋代魏之后,即在长江上游大造战舰,训练水师,为灭吴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这时,吴帝孙皓奢侈腐朽,政治黑暗,对人民的剥削很残酷。他为了加强对长江上游的防守,就迁都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可是江南人民为统治者逆流转运粮饷财物,劳苦异常。当时有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①江南人民不断起义,反抗孙吴的反动统治。孙皓为保住他的皇位,不得不还都建业。从此,上游的防务严重松弛。公元279年(天纪三年),晋调六路大军共二十余万人伐吴,次年三月,水师至建业的石头城②,孙皓被迫投降,吴亡。中国自董卓之乱以后,即陷入分裂割据混战之中,时间长达九十年。至此,又归于统一。西晋帝系表①(265―316年)
  2.晋初的经济
  西晋统一中国,改元太康(280―289年)。至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死,此十年间,为西晋的社会经济最好的时期。户调式
户调式是西晋的基本经济和财政制度,是西晋灭吴、统一中国的当年颁行的。晋武帝颁行户调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均分土地,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一、占田制――占田制也叫做占田课田制,是把占田制和田税制结合在一起的。《晋书?食货志》曰:“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②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占田”数是国家准许农民占有田地的数量,“课田”数是国家征收田租(税)的亩数,每亩纳粮八升①。曹魏之制,田租每亩四升,西晋的田租高出曹魏一倍。二、户调制――户调制是征收户税的制度。《食货志》又曰:“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还对边郡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户调”作了具体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少数民族,近的每户纳z布(税名)一匹,远的纳一丈。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征收单位,这对广大劳动人民是很不利的。曹魏之制,每户纳绢二匹,绵二斤。西晋的户调额比曹魏增加了二分之一。三、品官占田荫客制――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的经济特权的制度,但也有为贵族、官僚们的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限”的用意,以制止土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食货志》曰:“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少五顷,第九品占田十顷。“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及佃客,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庇荫户和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晋武帝的占田制是以西周的井田制为模式的。在当时的土地私有制下这是行不通的。其限制兼并的用意也难实现。所以此制自公布之后,文献再也未见记载此事。社会经济的恢复
晋武帝的户调式虽难完全实行;但为了保证封建国家的税收,而用行政的办法将大量的流动人口安置到土地上去,进行生产,这对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在汲郡开荒五千余顷,郡内的粮食充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也很多,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了重大的作用。晋武帝司马炎在位二十六年,尽管他个人的生活奢侈腐朽;但是他制定的不少政策还是有积极作用的。《晋书?食货志》曰:太康时期,“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3.贵族门阀政治
  藩王拥兵擅权
司马炎篡魏之后,认为魏的最大的问题是未给宗室诸王军政大权以为皇帝的藩辅。因此,他就学习西周,大搞分封。希望司马氏的统治能因此而“历纪长久,本支百世。”①他封同姓王二十七国,公、侯、伯、子、男五百余国。所封户数几占全国户口的半数。这些宗室贵族位高权大。尤其是诸王,如出镇一方,则拥有重大兵权,又得自置官吏,实是一方的土皇帝;如人在朝中,则居卿相之位,权倾内外,专断独行。这样的情况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制,是西晋政局不稳的重要原因之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曹丕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晋,已发生相当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变成为他们培植门阀们私家势力的重要工具。段灼曾对晋武帝说:“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途)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筚(bì闭)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②这样,九品中正制已不再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③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加速了士族制度的形成,也是西晋的政治迅速走向黑暗的一个重要原因。统治集团奢侈腐朽
西晋的统治集团奢侈腐朽之风是空前的。晋武帝公开卖官,所得之钱都入私囊。他有姬妾近万人,后宫之挥霍无法计算。太傅何曾每天所用饭钱为一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他的儿子、司徒何劭(shào绍)每天用饭钱二万钱。外戚王济用人乳喂猪,每次宴会,用穿绫罗的婢子百余人持璃(宝石)器进食。官僚石崇请客,命美人劝酒,客人饮酒不尽,他便以劝酒不善而杀死美人。有一次为一个客人不肯饮酒而连杀美人三个。外戚王恺在晋武帝的支持下,与石崇斗富。王恺用饴糖刷锅,石崇用蜡烛当柴;王恺作紫丝布步障①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石崇用椒涂屋,王恺用赤石脂涂屋②;王恺用晋武帝所赐珊瑚树,“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③向崇夸耀。石崇用铁如意击碎,取出自己的珊瑚树,高三、四尺的有六、七株,“条干绝俗,光彩曜日。”和王恺的那株差不多的还有很多。要王恺挑选作赔。这种“以奢靡相尚”的风气在少数官僚中引起忧惧。车骑司马傅咸上书晋武帝说“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④这些贵族官僚竟相搜刮,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加剧了阶级矛盾。
  四、西晋灭亡
  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晋武帝死,其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惠帝。惠帝是个白痴,皇后贾南风荒淫凶残,是个政治野心家。惠帝初即位,外祖杨骏辅政。贾后为了掌权,即召都督荆州诸军事楚王司马玮入京,杀掉杨骏。这是“八王之乱”①的开始。杨骏死,朝廷推举汝南王司马亮和元老卫guàn灌)共同辅政。贾后因仍未掌权,心中不甘,又让惠帝密令楚王玮杀掉汝南王亮和卫趾笥忠浴吧蒙薄钡淖锩钡翮猓佣岬么笕ā4撕螅酝跛韭砺子植渡奔趾螅系艋莸鄱粤F胪跛韭盹J在许昌,成都王司马颖在邺(今河北临漳),河间王司马J在关中,相继起兵讨伦。于是战火从洛阳迅速燃遍大河南北和关中地区。在战争中,赵王伦、齐王住⒊ど惩V、河间王J、成都王颖先后被杀。东海王司马越于永兴三年(公元306年)毒死惠帝,另立皇太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怀帝。前后混战了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至此结束。“八王之乱”是一场大破坏,再加上天灾不断发生,瘟疫流行,广大劳动人民或死于战火,或流离失所。“五胡”亡晋
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至黄河中下游,四川、甘肃的民族也在川、甘、陕间移动。内迁的主要民族有匈奴、羯(jié杰)、氐、羌、鲜卑,史称“五胡”。内迁民族群众饱受汉官、地主的剥削和奴役,生活十分痛苦。在“八王之乱”时,他们又多被利用于争战,死亡很多,因之不断发动武力反抗。惠帝元康四年至六年(公元294年至296年),匈奴人在谷远(今山西沁源)、氐和羌族在关中先后起义,众至数十万人。永康二年(301年),z人②在李特的领导下起义,大败晋军,攻占广汉,进围成都。太安二年(303年),李特自称益州牧,建立革命政权。李特战死,其弟李流率领部众继续战斗。李流病死,李特之子李雄为首领,攻下成都,自称成都王。永兴三年(306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汾河流域起兵,自称汉王。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刘渊称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国号汉。永嘉四年,刘渊死,其子刘聪立。次年,派其族弟刘曜攻破洛阳,俘晋怀帝。晋在关中的官僚又拥立秦王司马邺为帝,是为愍(mǐn皿)帝,都于长安。建兴四年(316年),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愍帝,西晋灭亡。
  复习题:*1.三国时期有哪几次著名战役?各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2.曹魏屯田的情况是怎样的?*3.九品中正初创时及后来的变化各是怎样的?4.诸葛亮平定南中是用什么策略?5.“八王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重要名词:*董卓袁绍 *曹操 *刘备 *孙权 刘表 *诸葛亮 孟获姜维 *周瑜 陆逊 邓艾 *司马炎 *贾南风 李特 *李雄*刘渊 *九品中正 占田制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八王之乱 *z人 *夷州
  参考书: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上册第五章第一节。2.张传玺、张仁忠合著:《中国古代史辅导讲座》第十讲《三国和西晋》。3.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三册[肆]一。(选读)4.《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5.《晋书》卷三《武帝纪》、卷二六《食货志》。
  -----------------
① 原治汉寿县(今湖南汉寿北)。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任荆川刺史,徙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① 一说在今湖北嘉鱼境,一说在今蒲圻县西北赤壁山。 ① 魏自以为土德,水得土而活,土得水而柔,故去佳加水,改雒阳为洛阳。 ② 荆州共辖七郡,江南四郡为武陵、长沙、桂阳、零陵;江北三郡为南郡、江夏、南阳。 ① 魏表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开始。 ②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建安十五年春令。 ③ 《宋书》卷九四《恩幸传?论》。 ①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② 《三国志》卷一四《魏书?程昱传》注引《世语》。 ③ 《三国志》卷一《魏书?武帝纪》建安元年:“始兴屯田”。注引《魏书》。 ① 蜀表从208年刘备据荆州开始。 ① 《三国志》卷三九《蜀书?马谡传》裴注引《襄阳记》载马谡语。 ② 《太平御览》卷八一五《布帛部》引。“市”原作“布”,误。 ① 吴表从200年孙权继孙策统治江东开始。 ① 参看《太平御览》卷七七一《舟部》引万震《南州异物志》和康泰《吴时外国传》。大秦:罗马帝国。 ① 《三国志》卷六一《吴书?陆凯传》。 ② 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本楚金陵邑,孙权重筑改名,时称石首城或石头城,为军事要地。 ① 西晋表从晋代魏开始。 ②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十六已上为老小,不事。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 ① 《初学记》卷二七《宝器部?绢第九》引《晋故事》:“凡民丁课田,夫五十亩,收租四斛,绢三匹,绵三斤。” ① 《晋书》卷三七《宗室列传》史臣曰。 ② 《晋书》卷四八《段灼传》。筚门,用荆竹编制的门。喻寒门。陆沉,隐居。 ③ 《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① 步障,遮避风尘或障蔽内外的屏幕。 ② 椒,香料,赤石脂,风化石料,均可涂饰墙壁。 ③ 《晋书》卷三三《石苞传》附《石崇传》。 ④ 《晋书》卷四七《傅玄传》附《傅咸传》。 ① 八王是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祝jiǒng窘)、长沙王V(yì刈)、成都王颖、河间王J(yóng喁)、东海王越。 ② z(cóng从)人,古代巴人称赋税为“z”,后巴人亦称“z人”。亦称“巴氐”。
作者:张传玺等
欢迎光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