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土地垦殖率与利用的方式与哪些?请据此对其做以历史评价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六)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一、高考回顾
在近几年高考中,本考点已有下列内容被重点考查:
农业问题生产技术古代生产丁具、技术考查;兴修水利;农业政策历代调整统治政策的内容及意义;生产成果农业方面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学著作;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土地所有制的内容及作用;起义问题农民起义的原因及意义分配问题古代赋税制度内容、作用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人口迁移古代近代人口流动方向及原因、影响;二、考情预测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在中国古代史中,封建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封建土地政策和生产关系的调整等等,一直是古代经济的重点内容和命题的重点,常考点是土地所有权问题、经营自主权问题、分配制度问题和人口流动问题;尤其要注意历代中央政府推行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和作用,垦荒的利与弊、经验与教训,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以及我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
三、案例分析
(2006年天津卷)农业税收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化过渡,减免农业税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觏说:“民之大命,谷米也;国之所宝,租税也。”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观点?(3分)
(2)依据图13,指出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各呈现的总体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6分)
(3)上述图文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2分)
解析:本题从当今减免农业税这一热点问题切入,考查了我国古代农业政策的变化,第1问从汉文帝和宋代李觏两人的话中反映我国古代重农思想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2问从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的柱状图中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地位的上升,从而得出第3问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转型这一结论。
参考答案:
(1)农本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2)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工商杂税超过农业税)。原因:实行“摊丁入亩”(“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清政府政策调整;民族工商业和外贸有所发展;外国资本渗入。
(3)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一、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财政与税收可以说是一个政权或朝代兴衰的晴雨表。如果不顾经济状况,不顾人民负担,强行征税,必然加重人民负担,从而加剧社会矛盾,导致统治危机和社会的动乱。
1.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中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是。,封建土地制度形成。北魏到唐朝我国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2)关于土地兼并问题
在中国古代,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下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时使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日益突出起来,由此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这一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爆发。土地兼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使一些封建王朝衰落直至灭亡;在经济上,造成农民普遍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受高额地租的吸引,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使地主的实力增强,成为封建割据的物质基础。
封建政府为了稳固统治,维护财政收入,往往采取一系列措施抑制土地兼并。如王莽的王田制,北魏、隋、唐实行,王安石实行,清朝实行等,这些措施对抑制土地兼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都没能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其根本原因是这些措施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因而只能一时缓解,不能根本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李白成起义提出“”的口号,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就是针对土地兼并这一现象的。
2.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的沿革:夏商周贡赋制度(井田制与分封制的纽带)是赋税的雏形。春秋时期齐国“”;鲁国“”。西汉实行,作为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兵役的依据。北魏实行,与当时的土地制度相适应。唐前期实行;唐后期实行。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改革赋税制度,实行和,增加政府收入。明后期,张居正改革实行。清初实行摊丁入亩——“”制度。
(2)几种主要赋税制度:
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朝中期。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做“”;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
两税法:唐朝后期,由于现象日益严重,使破坏,无法实行,无法维持。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后政府接受宰相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主要内容:按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该赋役制度改变了过去以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大变革。
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把原来的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税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虽然由于大地主的阻挠而停止,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初在位时,把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③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随着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征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这一转变以唐朝的为主要标志。征收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唐朝为标志。农民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隋唐的的实施为标志。随着封建经济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明朝的为标志。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制,都是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
3.历代实行的对农业生产有较大影响的其他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提倡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秦朝统一后,统一、,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唐初轻徭薄赋、三位君主重视农业生产。明清统治者恢复农业生产的政策。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社会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着积极作用。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统治者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中国古代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核心是调整,这种调整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通过调整政策实现封建化,如战国、北魏、金世宗改革;二是朝代统治开始时,为安定社会,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而采取的政策,如汉高祖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明太祖实行安养生息政策、清初实行更名田和“摊丁入亩”;三是朝代统治中后期,为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实行的政策,如唐朝、北宋、明朝。
二、中国古代的农业状况
中国古代农业成就辉煌,发展水平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1)农具的改进
商周,木、石和骨、蚌,少量青铜农具;作为灌溉工具。,铁农具开始出现,铁器时代到来。,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并推广,是农业技术史上动力的一次革命。西汉,铁农具使用广泛,西域、珠江流域等地开始使用铁农具。耕犁加上碎土的犁壁。西汉赵过发明耧车,一天播一顷地。二牛一人犁耕法在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曹魏时马钧发明。西北嘉峪关使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法。唐朝创制和。
(2)水利工程的兴修
中国古代兴修的水利工程从功能上讲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
①减灾类:如大禹治水。
②灌溉类:战国时秦国在关中修、唐朝时疏浚水利工程、明朝在水利方面开始引进欧洲水利方法。
③交通运输类:秦始皇修、隋朝开凿、元朝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
(4)综合类:战国时秦国修综合防洪和灌溉。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1)过程: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地位。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大致为:
东汉末年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随着北方战乱动荡引起的人口、技术南移和江南的不断开发而完成的。
六朝时期,江南得到大规模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安史之乱的影响、江南进一步开发等,我国经济中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南移趋势进一步增强。
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南宋至元明清,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北方的格局,元朝出现“南粮北调”、明清江南工商业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等。
(2)认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说明两个方面问题:其一,黄河流域逐渐丧失经济中心地位,一是因为社会环境的逐渐恶化,一是过度开发和垦殖,日益严重地破坏了自然环境。其二,南朝及以后,江南对北方逐渐保持了“四方面”的优势:一是政治环境比北方相对安定;二是人口南迁、造成劳动力和技术的优势;三是南方统治者“保境安民”、谋求经济发展的政治优势(经济政策等);四是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优势。正是因为拥有这些优势,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源环境方面,“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等现象生动地说明了江南出现了掠夺性开发的迹象。
4.农作物品种
商周时“”(稻、黍、稷、麦、豆)都已种植。唐时出现茶园,商品化程度高;北宋时北方的粟、麦在江南种植,江北广种水稻。北宋占城稻传播到江淮。北宋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明棉花推广到江北。明代引进,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5.农学著作
北朝,贾思勰《》,系统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明朝,徐光启,《》,综合介绍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引入《泰西水法》的内容,介绍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和基本条件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得到发展;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起来;而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取决于这样一些主要因素:新酌生产关系的确立,如战国、明中后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的实现,如汉、唐;统治阶级调整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如西汉高祖、文帝和景帝、东汉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清朝康熙帝、雍正帝时期;民族融合的加强,如南朝时江南经济赶上北方;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如战国、西汉、隋唐时期;改革生产工具,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如汉唐分别使用耦犁、耧车和曲辕犁、筒车;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科技的进步,如用历法指导农业生产,用数学知识指导凿渠,用医学知识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壮。这些因素对某一朝代而言,可能并不同时存在,要注意针对具体情况分析问题。
二、封建农耕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生产力是它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它的社会形式。生产方式的变革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的发展,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又引起全部社会制度、社会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制度的变革。
中国古代封建农耕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标志一是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到边疆地区,一是边疆地区采用封建剥削方式。从区域上看重点掌握以下地区:秦朝以后的江南和珠江流域地区,西汉时期的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三国和唐朝时期的西南地区,五代辽宋时期的辽河上游地区,唐朝和宋金时期东北地区。从内容上,既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各时期各边远地区生产方式发展的特征,又要能把同一地区的相关史实连接成历史发展的线索。
封建农耕生产方式扩展到边疆地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促进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的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的进步。这些积极作用是不能抹杀的。但是,另一方面一些不适宜进行农业生产的地区的土地大量被开垦出来,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有的问题至今还影响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中国古代史)人民大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中国古代史)人民大学
历​史​学​ ​考​研​资​料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免责声明:本人所有资料来自网络和个人所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图书,请您下载后勿作商用,于24小时内删除,本人所提供资料仅为方便学习交流。 本人如有侵犯作者权益,请作者联系官方或本人,本人将立即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1版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2011版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5:36:3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1版高中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2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DOC
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昌五星垦殖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