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对农村土地改革新政策方面的改革你得到了哪些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中,农民获得土地的权利,最主要的是: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_百度知道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中,农民获得土地的权利,最主要的是: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
&nbsp,农民获得土地的权利:&&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中,最主要的是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土地所有权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成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区在农村土地制度方面的探索,有何价值意义?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是如何开发利用的?
最近上面一直有推动农村土地变革发展,像“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将修改 补偿标准或提10倍”,其中也有提及农村土地流转方面。而以上新闻数据也提示目前农村土地供应量充足,如果放开土地流转限制,对农民财产性收入会有增加,增加出口型企业转内销及积累和升级,也可有保证的房地产土地供应。那现在主要限制农村土地流转会触动哪些方面利益或有哪些方面考虑担忧而没有推广呢?望请请教。
按投票排序
谢邀。5000余字长文,涉及问题多,如非有兴趣,请慎入。2007年,成都(同时还有重庆),经国家批准,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一设立,与成都市从2003年起,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有关,农村土地的运作方式,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对此,媒体有过报道,还有过研究文章和专著。媒体的报道,大多给予积极评价。但从学界看,对其土地运作方式,说好和说不好的都有,针锋相对。经济学家北大教授周其仁,带课题组去进地了一番考察,以课题组名义,于2010年,出版了《还权赋能,奠定长期的可靠基础》一书,对成都的做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成都的做法,在破除现存的单一国家征地制为基础的城市化路线上,破了题,土地确权的经验具有根本意义。华中科大教授、科大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考察过成都的做法,并依据媒体报道的情况,在其2010年10月出版的《中国地权逻辑》一书中,有专章对成都模式提出了批判。他认为,成都的做法,在成都也许有成功的可能性,但不具备借鉴意义。“成都实验明显存在乌托邦情绪”,成功可能性不大。“成都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这一试验,既然叫城乡统筹,同时农村土地运作又为重中之重,涉及这一部分的基本做法和取向就是:在现有有关土地法规的重重制约之下,通过一系列运作,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用活农村宅基地,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增量,一方面壮大城市规模,另一方面利用土地极大的级差效益和城市收益,反哺农村。周其仁在书中使用了成都市城乡统筹委的数字:年,市财政用于农村和农民的部分共254亿元,占同期财政支出的15.2%,其中2007年的支出为117亿元,是2002年10亿元的11倍以上。同时,统计数字还表明,到2008年,成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20多年的扩大趋势得以扭转,并有所收窄。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在启动试验后的五年间,快于京津沪等大城市。根据媒体近期的报道,成都农村土地流转量已达50%,而农业部长韩长赋的说法,中国农村土地的流转量为20%,如果这两个数据没问题,成都农村的土地流转比例,大大超过了全国。依据两书的介绍和媒体的报道,我们可以发现,成都的试验涉及农村土地的所有做法,都有“擦边球”之嫌,个别的,甚至干脆就是突破,这当然无可厚非,既然后来被国家列为试验区,就表明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列为试验区后,当然更可以试,否则就不叫试验了。周其仁课题组的书中,列举的试验范围包括:农村土地整治和村庄土地整治,为城市用地提供占补平衡指标,在集体土地上建工业园区和经营性房屋(注:这通常只能在国有土地上进行),地震灾后房屋重建中的城乡居民的联建行为,跨县市交换统建指标,农村集体土地上市交易在全国属首次等。所有这些,最终都会涉及到产权的界定,书中最后介绍了成都农村土地和房屋的确权工作,即村与村之间,土地所有权归属的边界界定,村民承包地、林地及其他用地以及房屋使用权属的边界界定。不仅明确权属,还赋于权利人用权的权能。这就是书名中的“还权赋能”的意思。毫无疑问,上述试验范围,都涉及到当前农村土地中的重大问题和难点。周其仁课题组的书,认为这些方面的试验和探索,有参考价值,持肯定态度,同时指出,对其中涉及到的许多敏感环节,应当利用试验区的框架,封闭运行,为全国探路。贺雪峰书中的专章,对成都的做法,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并指出这些做法,在成都就不可靠,在全国大面积推开,还会带来种种恶果。以我对农村问题的了解,我比较认同周其仁课题组的看法,成都的探索是有价值的,不探索就不能发现问题。特别是像确权这样的事,有利于维护农民的权益,这里面有巨量工作,早做比迟做好,事到临头再做,根本来不及。成都等地先行一步,全国今年已全面铺开。贺雪峰《地权的逻辑》一书,多有创见,这里就不说他了,但其在专章中,以比较极端的推理方式,否定成都的探索,我不赞成,但展示出问题的复杂性,也有警示意义。上面是有关成都试验的介绍,其中有我倾向性的看法。成都试验的报道和研究不少,但其做法,显然还不具备在全国推开的条件。我没实地了解过成都的试验,就只能说到这里了。这里我还想强调一下我的一个意思,所谓农村集体用地的征用,主要是在各类城镇尤其是大中城市周边一带,按贺雪峰在书中提供的数据,只占农户总量中的5%。就算可以异地调整指标占补平衡,离开了城市周边,就是进入了农村土地的汪洋大海。因此这方面的问题,相对农村的发展和整个土地的使用,只是若干问题中的一类问题,只具有局部性。关于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问题。依托土地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目前的提法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提法的内涵由土地的权属关系决定,即土地的所有权统一归集体,使用权分散归农户。土地的流转,是使用权的流转。由于土地以承包的方式归农户使用,所以农业生产又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家庭承包经营,至今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除了单家独户经营外、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生产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都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即使加入合作社,农户也保持了相当大的独立性。现在有一种说法,将家庭经营与规模经营对立起来,例如贺雪峰就有这样的看法,这是不对的。其实,家庭既可以分散,也适宜规模经营。比如贺所在的湖北,就有数达2万亩的以粮食为主的种植大户,而且这个省的50亩以上甚至千亩以上的规模种植户,也基本上是家庭经营户,即使加入了合作社,也不影响其自主性的规模生产单元。土地整治和中低产田土改造。我国各种坡瘠耕地及冷烂锈田等因素所致的中低产田土约占总耕地的70%以上。此外还有大量因这样或那样原因的未利用地和难利用地。平原有,山区尤多。土地的平整,山区的坡改梯,即将坡地改为保水保肥保土的梯田梯土,既能增加耕地,也能增加产出。耕地上的测土配方,即对土壤的肥力、酸碱性、微生物、微量元素等情况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指导施肥,调整种植结构,或改良土土壤营养配比,提高产出。水利设施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农村的水利设施,大多建于六七十年代,客观地说,是计划经济年代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功绩之一。尽管年久失修,而且配套不好,但对我国农业生产,仍起着勉力支撑的巨大作用。由于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加上近些年来,旱涝交替,特别是西南地区连续大旱,国家近些年高度重视了水利建设。渠系方面按大小和功能,又分为“干、支、斗、农、毛五个等级的给排水系统,直接进入田间的为农渠和毛渠。各地都在大力兴修水利。其中直接在田间部分,在由国家给钱补助的农村”一事一议“中,大多成为农民的首选。土地整治、中低产田土改造、水利设施建设。这些方面,国家有巨量投入。虽然有弄虚作假、挪用资金等方面的事,但工作的本身,却是非常必要的,对夯实农业基础,保证土地产出,防灾减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上面,是土地开发利用的大致情况。下面我再说说相关的一些问题。关于城市化与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从生产经营的角度说,中国农村目前最基本的矛盾,仍然是人多地少的矛盾。即使按51%的城市化率算,也还有6亿多在乡人口,18亿亩耕地,人均3亩。由于在乡人口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有劳力能干点事的,既要种田,还要照顾家庭,能进城的已经不太多。如果城市用工需求量大,待遇进一步提高,会再刺激进城农民工增量的上升。如果在城农民工有稳定职业,收入好,能买得起房,户籍管理再宽松些,会有一大批农民工,举家入城居住。现在,这两个“如果”的条件,都不够。农民工进城增量的步伐会减缓。那种突飞猛进式的、大规模的增加农民工进城的时代,已经过去。这种胶着或称半胶着状态,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存在。 同时,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农民工还需要不时返乡甚至大规模返乡。返乡得有地可种。否则就会发生不稳定的大问题。因此稳定农村土地的权属事关重大。贺雪峰在书中说:“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农村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是很有见地的。意思应该就是,农村是农民劳力进出的蓄水池,一旦返乡,得有地可种,这就容易稳定,当然也还包括农村一系列服务设施条件的改善。关于农民工进城的速度,贺雪峰在书中的说法是:“中国农民彻底脱离农村的速度必须与城市可以为进城农民提供基本生存条件的速度相匹配,任何人为加速的农民进城都可能导致严重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的表述是:”从根本上说,农地流转的规模必须与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规模相适应。“在此之前,我在知乎上有一答题,表达了相似的看法,见。这是一个总量的概念,还是一个质的概念。当着城市进程不能提供足够的容纳空间时,一个地方的农民工进城,意味另一个地方的农民工被挤出,于总量无意义。同时,现在大多数进城农民工,属于半吊子,即所谓半城化,他们的家在农村,户籍在农村,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在农村,享有的惠农政策在农村,他们还会被迫或根据需要返乡,所谓质,就是应该逐步实现全城市化。但是,没有土地经营的规模化,就没有产出效率的大幅提高。面对国外农产品的大规模进口,中国农村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兵临城下的大问题。目前,进口原料生产的植物油,已经大大压缩了我国的自给空间,据称已降到40%。我国内资大豆油脂产业,业内称几近全军覆没,油菜籽油脂企业,使用国内原料的,已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因为,美国大豆、加拿大的油菜等,以其大规模机械化的低成本生产和品种优势的高出油率,具有强劲的竞争优势。品种的种植,对地块的规模有要求。例如油菜,我国可以提供优质的所谓低芥酸低硫苷的双低油菜种子,但却无法提供双低油菜的产品,这是因为,没有大面积的封闭式种植,就不能防止异花授粉纯化品种的生产。 分散的小片的种植,只能是种下的是龙种,长出的是跳蚤。自从加入世贸后,我国农产口进出口额已由顺差变为巨额逆差。2000年,出口额为152亿美元,进口额105亿美元。到了去年,出口607亿美元,进口则达到948亿元。逆差341亿美元。固守,就意味着被动。不能规模种植,实际上是压抑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局面严峻。所以,推进城市化,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极端重要,让进城农民早日由半城市转为全城市化,极端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还有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我虽然对贺雪峰及陈锡文的说法无异义并赞成,同时还要补说一句,更积极的状态是:农民工进城和全城市化,并不是要消极的等待城市进程,而是本身就在推进这一进程。中国的强大和土地的最佳利用,意味城乡的必然走向是:大多数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居住在少量的土地上,这是城市。同时少数人利用一切现代技术,耕作大面积的土地,这是农村。一切有利于向这一方向靠拢的,都是我们应该积极去争取的。关于农村土地权属问题。目前,我国农村耕地,已经经历了两轮承包,第一轮15年,第二轮叫延包,30年。同时,近些年国家领导人有过多次讲话说,给农民的土地经营权,永远不变。我感到,这是在虚化所有权,做实使用权,是在向永佃权的方向靠。现实情况是,土地是集体的,经营权是农户的,同时还涉及国家巨量投入,村民集体投劳等形成的庞大的水利设施配套等。任何一个地块,孤立出来,没有配套,则不可能保证稳产。这是权属关系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段时间以来,学界一些人,主张农村土地私有化。这是把复杂的问题看简单了。我们不讨论政治上对此将作何解释,只说你将依照何种方式私有,就做不到。他们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要么是不知道,要么是拒绝研究,就遐想开了。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土改、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承包经营,对于农户而言,无论是曾经的所有权归农户,还是使用权归农户,都已历经多次变动,而所有变动,都是国家权力介入的政策性分配结果。而村与村之间,还有过多次调整。以变动之前,或是变动之中的某一次,或者现状的使用权为依据私有,都会深度唤醒历史沉淀的问题,导致剪不断,理还乱,且不要说私不下去,还会导致一系列法律问题。同时,当年的那些凭证,事关所有权,农户都会较真,到哪里寻找?必然要惹出大麻烦。经济学上有“路径依赖”一说,即最初的做法,会形成一种基础,往往规定和制约着以后的发展。恰如现有铁轨的宽度是由马车车轮的宽度所决定,追根溯源,马车车轮的宽度又是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一样。而国家巨量投入,村集体投劳建成的统一调度的水利水渠,又将怎样与分别与私产于千家万户的几亩田地相配合?但是只拥有使用权也有问题。比如,最近在贵阳市云岩区,村民因想多得一份宅基地,导致了离婚潮,甚至还引起外媒关注。原因是:当地在确权中规定,村民家庭一户可得宅基地130平米,一离婚,就变成了两户,就能得两份宅基地。于是,村民就以离婚来争取两份宅基地了。问题补充说明中列举的数字,中国城镇居民用地总计1.1万平方公里,农村居民用地达9.2万平方公里,9 倍于城市居民用地,早有报道说,尽管农民工大量进城,农村居民住房用地反而大幅上升,其中当然还有变化各种办法,乃至营私舞弊,多要宅基地的,不要白不要,只要有空子可钻就会要。这样一来,城乡居民用地双增加,对农村土地以及耕地的保护是不利的。此外,有关使用权的确权,也涉及巨量工作成本, 政府部门要介入,要有各种丈量,要召开村民开不少会,要颁证,还要建立台账和交易平台。我在知乎上有关于贵州锦屏历史上林权交易的情况介绍,由于产权关系清晰明确,大量的问题,在民间就自行解决了,要简便得多。见涉及到的问题,当然远不止上面所说这些。怎么认识,怎么解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历史会不会创造一些解决问题的新条件,我也在思考之中。蒙相邀还加私信,知不好答,但承诺了要答,也就当作整理自己的认识写了答题。我写得有些累,今天一天都在费劲,想来,也让乐意坚持看完的知友看累了。抱歉并谢谢一阅。
刚好在成都在基层待过主要操作手法就是让农民根据规划把宅基地退出来,让农民到小区里(有异地拆迁楼房,有本地集中建设),来节约土地出来搞流转。确实给农民增收了,程度应该不错。不过村集组织吃了大头,农民的分配比例还不算多,但就是这么点也产生了大量的 闲置农民,不生产,不再培训技能就业,靠村集土地流转出租养活甚至闹着要强要社保,要钱,没错,直接找政府要钱。基层政府土地大多打擦边球使用,实际进入土地市场的应该不多,只能说增加了农村的城镇化用地供应,但是对城市用地缓解,暂时还不明显。毕竟垮县域土地置换流转是很复杂的。好几年才能规划批准。
没看懂成都模式跟其他模式的区别。求解: 比如运用的是哪种机制,用利益分配的饼图说明这种机制跟现行主流土地流转制度的区别。
太专业的看不下去1、大规模农业化要求土地的集中化2、在楼市之后土地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炒作热点3、土地不仅可以实体买卖,还可以证劵化,以实现全民的参与,加大吸金力度4、没了土地农民就一无所有5、历史上任何朝代的存亡兴替很大程度上就是土地利益的重新分配楼下继续补充
我认为在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没有完全市场化成熟的情况下 土地私有制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可以将使用权集中,然后类似美国的农场主。但是关键还是要限制政府的权力,相关的制度要确实的建立起来,不然只能是纸上谈兵 永远都切不中要害当前位置:
>>>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位农民,而你的家乡正在进行土地改革,你觉得..
&&&&&& 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位农民,而你的家乡正在进行土地改革,你觉得哪些生产资料是你在土地改革中分到的 ①土地 ②农具 ③牲畜 ④房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月考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位农民,而你的家乡正在进行土地改革,你觉得..”主要考查你对&&土地改革&&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新解放区的3亿农民仍然受着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这是恢复国民经济的极大障碍,也是新中国民主化,工业化,独立和富强的障碍。因此,在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既是继续完成民主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根本条件。从1950年冬开始,全国新解放区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土地改革一般都经历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复查总结等步骤。到1952年9月,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全国普遍地实行了土地改革,全国3亿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土地改革的胜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行的土地政策:
土地改革运动:1、背景: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贫农、中农和雇农占有少量土地,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这种封建的剥削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取得土地。 2、文件的颁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结果: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全国普遍地实行了土地改革,全国3亿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和大批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700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
发现相似题
与“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位农民,而你的家乡正在进行土地改革,你觉得..”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296665610840331468646180677120(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分)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1分)(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3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1分)(3)改革开放。(1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4)都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成功的。(言之有理,答出基本意思即可)(1分)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农村、土地制度、改革、3亿多农民、约7亿亩土地”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开始于1950年的土地改革,依据的是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获得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第(2)问,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以改造,到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无论是土地改革、三大改造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我国政府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进行经济建设的表现,这些改革都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成功的。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改错题
(12分)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地位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简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的四次重大变革及每一次变革带来的影响。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建国以后,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变化和调整的先后顺序是(&)①土地改革&&&&&&&&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农业集体合作化&&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③②④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改错题
(10分)读下图及材料,结合建国以来农村政策变化的相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材料三&为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1月,农业部发布《关于切实做好2014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从九个方面对全年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部署,提出通过改革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摘自《中国农业新闻网》(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所反映的三个重大历史事件。(6分)图一:&&&&&&&&&&&&&&&&&&&&&&&&&&&&&&&&&&&&&&&&&&&&&&&图二:&&&&&&&&&&&&&&&&&&&&&&&&&&&&&&&&&&&&&&&&&&&&&&&图三:&&&&&&&&&&&&&&&&&&&&&&&&&&&&&&&&&&&&&&&&&&&&&&&(2)材料二所反映的变化与改革开放后哪一政策的实施有关?(2分)(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不断调整农村政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2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请问,这一情景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选项直接有关(&&&&)A.进行了土地改革B.粉碎了“四人帮”C.实行了改革开放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应为①土地改革&&&②农业合作社③人民公社化&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国两制——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B.民族区域自治——巩固了民族团结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D.“一五计划’一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改错题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国富民强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的探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二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材料二: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魂的逃亡史。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的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才就逃港问题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材料三: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地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 ——《邓小平年谱》()(1)材料一中,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巩固政权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上的探索是什么?(2分)该探索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2分)(2)材料二中反映了什么问题?(1分)这一问题的出现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哪些失误密切相关?(2分)为解决这一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策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1分)为了解决材料三中出现的分配问题,党中央采取了什么具体的措施?(2分)(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2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不详
题型:读图题
下图是我国50年代初期某农村的农民正在丈量土地的情景,关于这件事情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④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地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