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句五言送别诗句有哪些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1)阅读诗歌《枪给我吧!》,选出理解不当的一项:
枪给我吧!
         松一松手,
         同志,
         松一松手,
         把枪给我吧!……
         红旗插上山顶啦,
         阵地已经是我们的。
         想起你和敌人搏斗的情景,
         哪一个不说:
         小张,你是英雄!
         看你的四周,
         侵略者的军队,
         被你最后一颗手榴弹
         炸成了肉酱。
         你的牙咬得这么紧,
         你的眼睛还睁着,
         莫非为了你的母亲还放心不下?
         我要写信告诉她老人家,
         请答应我做她的儿子。
         莫非怕你的田园荒芜?
         你知道,
         家乡的人们,
         会使你田园的禾苗更茁壮。
         不是,不是!
         我知道你宏大的志愿。
         你的枪握得多紧,
         强盗们还没被撵走,
         你还不甘心……
         松一松手,
         同志,
         是同志在接你的枪!
         枪给我吧,
         让我冲向前去,
         完成你未竟的使命!
A.这首诗注意抓住一个内涵丰富的情节,表现了死者的英雄气概和内心世界,因此有了一定的深度。
B.诗歌写了几组画面和一系列的动作,情节生动,形成一个从悲痛悼念到奋起立誓的完整过程。
C.这首诗句子短促,用语自然,无论是描写搏斗还是抒发内心情感的语言,都力求简短有力,具有音乐效果。
D.这首诗表现了战友之间鲜血凝成的情谊,感情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A.诗歌仅截取了装车刹那间的情景来写,通过描写老马头部的动作,表现了它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老马在肉体和精神上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坚韧,也有不屈的反抗。
C.关于诗歌的形象,有人认为表现了旧社会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究竟如何理解,读者自可见仁见智。
D.诗歌的语言朴素而传神,把平常的口语入诗,使诗歌真切地反映了老马的命运和作者对它的深切同情。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四川省中考真题
题型:单选题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第一句中“鉴”是镜子的意思。B.第三句中“渠”是“水渠”的意思,就是那片映有天光云影的池塘。C.作者通过池塘清澈原因的揭示,阐释了人生哲理。D.诗歌的内容与诗题表面上并不直接相关,这是由于作者采用了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不跑题。
科目:初中语文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A.第一句中“鉴”是镜子的意思。
B.第三句中“渠”是“水渠”的意思,就是那片映有天光云影的池塘。
C.作者通过池塘清澈原因的揭示,阐释了人生哲理。
D.诗歌的内容与诗题表面上并不直接相关,这是由于作者采用了恰当
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不跑题。
科目:初中语文
选出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 A.从此诗的题 目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从诗句字数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五言诗。
&&& B.诗的一、二句叙写送别后的情景,三、四句是对朋友的询问和期待。
&&& C.此诗拾取生活中的平凡素材,详细叙述了一次送别过程,表达了深厚真挚的感情。
&&&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诗语言不作任何雕琢,显得朴素自然,平淡中蕴涵着深意。古体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古体诗[gǔ tǐ shī]
古体诗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一般又叫古风,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和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七言古体诗简称,,而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作品别名古风代表诗人李白,杜甫,陆游等地&&&&区中国
古体诗[1]是与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有“歌”、“”、“”三种载体。
四言诗,在近体诗中已经不存在了,虽不加“古”字,但不言而喻,就知道是古体诗。《》中收集的上古诗歌以四言诗为主。两汉、魏、晋仍有人写四言诗,的《》、的《》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五古最早产生于。《》都是五言古诗。汉代以后,写五言古诗的人很多。南北朝时的诗大都是五言的,唐代及其以后的古体诗中五言的也较多。而七古的产生可能早于五古。但在唐代以前不如五古多见。到了唐代,七古大量地出现,唐人又称七古为长句。
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汉魏以来配合音乐,有歌、行、曲、辞等。唐人乐府诗多不合乐。唐宋时代的杂言诗形式多种多样:有七言中杂五言的,如的《》;有七言中杂三言的,如的《》;有七言中杂三、五言的,如李白的《》;有七言中杂二、三、四五言至十言以上的,如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以四、六、八言为主杂以五、七言的,如李白的《》。
此外,古在唐时也有作者;都属古体诗范围。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南北朝后期出现了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介乎古体、近体之间的。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乃至古体作品中常融入近体句式。但也有些古诗作者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来避律。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除《》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
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中的《》、《》、《》等都是以四言诗为基本。在先秦两汉的其他典籍里,如《》所载《》,《》所载《宋城子讴》、《子产诵》等,也都是以四言体为主。可见,在西周到春秋时期,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下层,娱乐场合还是祭祀场合,最流行的诗体是四言诗。,古代汉族诗歌体裁。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构成的诗。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或“五古”。
五言诗是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它作为一种独立的,大约起源于西汉而在东汉末年趋于成熟。当然,中早就有的句子,如《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汉魏六朝时期的诗作,以五言为主。说明五言诗形成于此一时期。古代本有五言诗起于《与苏武诗》的说法,但后人多加以否认,如题(文选动便说:“李陵、,五言皆伪。”又有说五言起于,也未获广泛赞同。大抵五言诗系吸收民歌的形式而成。
秦始皇时的民歌《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就是使用五言。汉代的乐府诗如《江南》、《白头吟》、《陌上桑》、等也是五言。文人作的五言诗,一般认为最早的要算的《咏史》。五言的句式是在四言的基础上每句增加一个字,在句子的节奏上增加了一拍,形成了二二一或二一二的节拍群。由于不同节奏在诗中交错运用,就使句式更富于变化,更具有音乐感。诗属古风类诗文,已不多见到了。
是旧诗的一种体裁,全诗都是六个字一句。在《诗经》中已有萌芽。其后诗人也偶尔写过六言四句的短诗,如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线更带朝烟。花落家僮未归,鸟啼山客犹眠。''
六言散句最早散见于《诗经》。其中有,亦有偶句。如“室人交遍谪我”、“室人交遍摧我”(《邶风·北门》),“行役夙夜无已”、“行役”(《魏风·陟岵》),“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豳风·七月》),“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魏风·伐檀》)。正是因为《诗经》中有这么多的六言句,挚虞和刘勰论六言诗的起源,才追根溯源到这里。但是,《诗经》中的六言诗仅是散句,既比较少见,又没有两句以上的六言句连续出现的情况。所以,如果以为在《诗经》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完整的六言诗,显然缺少足够的证据。
到了《楚辞》,六言句不仅较为常见,而且有连续四句以上的情况出现。《》的基本句式是上七下六,如“驷玉虬以乘笲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兮,夕余至乎玄圃。欲少留此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珥节兮,望而勿迫”。这样一种句式,如果去掉上句的“兮”字,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六言诗的雏形。《九辩》中甚至出现了连续的六言句:“慷慨绝兮不得,中瞀乱兮迷惑。私自怜兮何极,心怦怦兮。”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因为,作为一种诗歌体式,如果能够独立成为一首诗,至少应该有四句以上,否则只能算是诗句,而不能算是一首完整的诗歌。可以说,《离骚》的上七下六句式及《楚辞》中大量出现的整齐的六言句,为六言诗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
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六言诗,是的三首六言诗。孔融是之一,诗文俱享名于当时。在诗歌创作上,他在借鉴《》、《楚辞》和两汉乐府六言散句的基础上,创作出了完整的六言诗:
汉家中叶道微,董卓作乱乘衰,僭上虐下专威,万官惶怖莫违,百姓惨惨心悲。
郭李纷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2]。
从洛到,曹公忧国无私,减去厨膳。群僚率从,虽得俸禄常饥,念我苦寒心悲。
孔融之后,、兄弟皆有六言诗传世。曹丕有六言诗三首,其中《黎阳作诗》和《令诗》是规范的六言诗;《寡妇诗》形式为六言,但因每句第四字为“兮”字,因而可视为六言别体。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七言体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它起于汉族民间歌谣。先秦时期除《诗经》,《》已有七言句式外,《》的《成相篇》就是模仿汉族民间歌谣写成的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体韵文。西汉时期除《汉书》所载的《楼护歌》、《上郡歌》外,还有的《凡将篇》、的《急就篇》等七言通俗韵文。东汉七言、杂言民谣为数更多,如东汉末年的《小麦谣》、《城上乌》(《续汉书·五行志》)、《桓灵时童谣》&举秀才&(葛洪《抱朴子·审举》)都是很生动、通俗流畅的七言和杂言民间作品。相传曾会聚群臣作七言联句,但据后人考证,实系伪托,并不可靠。魏的《》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完整七言诗。以后汤惠休、都有七言作品。鲍照的《拟行路难》18首,不仅在诗歌内容上有很大扩展,同时还把原来七言诗的句句用韵变为隔句用韵和可以换韵,为七言体的发展开出了新路。从梁至隋七言体诗歌逐渐增多,至唐代七言诗才真正发达起来。七言诗的出现,为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更大容量的形式,丰富了的艺术表现力。杂言诗,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其句中字数不定,最短仅有一字,长句有达九、十字以上者,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为多。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凡是以情致或气势胜的诗人,对于杂言诗都有极大的偏爱。
中国古代诗歌整齐划一的格律诗发展到中唐达到巅峰状态(代表诗人是),因为其形式上的诗美空间已经被唐代的大诗人挖掘而所剩有限,因此唐末五代中国的格律诗向杂言诗发展,形成一个对整齐划一而导致形式有些僵化的格律诗的反拨,而最终定型为“词”这一杂言诗体制形式。而词,最终发展到了“一代之文学”的高度,取得伟大成就。 古体诗
以格律分类
除需用韵之外,不受格律限制
除需用韵之外,受到格律限制
以字数分类
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
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以句数分类
从两句到百句都有
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八句以上
以用韵分类
1.全首诗可以用一个平声韵或仄声韵,有
可随意转为其他的。
2.一首诗中每句都可以用韵,用于韵的字
可以重复。
3.诗中用韵不限定在偶数句子上,奇数句
也可以用韵。
4.诗中可以用邻韵和上去声通押。
5.允许散文化的句子。
1.一首诗限用一个韵,除第一句可以用韵或不
用韵之外,其余句子都是双数句用韵。
2.用于韵脚的字不能重复。
3.不用韵句子的末一字,平仄声不能与用韵句
子的末一字相同。
4.除起句外不能用邻韵。
(一)古体诗的韵
古体诗既可以押,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才能通用。
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寘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队。
第六类:平声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
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平声蒸。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咸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屋沃。
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
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
第六类:职。
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韵是: 歌 麻 蒸 尤 侵 职 缉
试举一些例子为证:
古风五十九首(录二)
胡关饶风沙,竟终古。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白骨横,嵯峨蔽榛莽。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不见征戍儿,岂知苦?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全篇麌韵独用)
,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流血涂野草,豺狼尽。(&清&、&行&、&卿&、&兵&、&缨&,庚韵;&星&、&冥&,青韵。)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高堂虚且迥,坐卧见。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腐败肉,库有。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边&、&延&、&烟&、&钱&、&年&,先韵;&园&元韵;&干&、&栏&、&丹&、&官&、&寒&,寒韵;&环&、&山&、&间&,删韵。)
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不得为长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于乎此?有酒吾忍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心虽了是非,口不给唯诺。如今老且病,鬓秃牙齿落。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壮心埋不朽,千载犹可作!(&雹&,觉韵;其余的韵脚都是药韵。)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体诗虽然可以通韵,但是诗人们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韵。例如李白古风第十四首就以麌韵独用,不杂语韵字。特别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韵,但是平仄不能通韵,更不能与其它各声通韵。试看陆游《醉歌》除了一个&雹&字,一律都用药韵字。就拿&雹&字来说,它也是入声,并且是觉韵字。觉药是,本来可以跟药韵相通的。 古体诗的用韵,是因时代而不同的。实际语音起了变化,押韵也就不那么严格。中晚唐用韵已经稍宽,到了宋代以后,古风的用韵就更宽了。
有一种七言古诗是每句押韵的,称为柏梁体。据说汉武帝建筑,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所以这种诗称为柏梁体。
其实鲍照以前的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并且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变为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才变了特殊的诗体。
下面的柏梁体的一个例子: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前。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三杯草圣传,王公前。如云烟,五斗方,高谈雄辨惊四筵。 也有一些七言古诗,基本上是柏梁体,但是稍有变通。例如: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意远淑且眞,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外加勹}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峯出,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久未下,銮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杨花覆,青鸟飞去衔。
(六)杂言诗
我们讲过,古体诗有杂言的一体。杂言,也就是长短句,从到十一言,可以随意变化。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杂言算是七言古诗。 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觉到,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壮士死,然后天梯相钩连。上有之,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chán]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相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峥嵘而,。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七)入律的古风
讲到这里,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别非常明显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体诗都和近体诗迥然不同的。上文说过,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即使写古体诗,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诗的影响。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是还注意粘对(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另有一些诗人,不但不避律句,而且还喜欢用律句。这种情况,在七言古风中更为突出。
我们试看初唐王勃所写的著名的《》诗:
滕王阁 滕王高阁渚,鸣銮罢歌舞。画栋朝飞云,珠帘暮卷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空自流!
这首诗平仄合律,粘对基本上合律,简直是两首律诗连在一起,不过其中一首是绝句罢了。注意:这种仄韵与平韵的交替,四句一换韵,到后来成为入律古风的典型。、等人的七言古风,基本上是依照这个格式的。
试举高适的一个例子:
燕歌行高适
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凌杂风雨。战士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塞草衰,孤城落日鬬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一首古风有很多的律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准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
(2)基本上依照粘对的规则,特别是出句和的平仄完全是对立的。
(3)基本上四句一换韵,每段都像一首平韵绝句或绝句;其中有一韵是八句的,像仄韵律诗。
(4)仄声韵与平声韵完全是交替的。
(5)韵部完全依照韵书,不用通韵。
(6)大量地运用对仗,而且多数是工对。
就古风入律不入律这一点看,、的一派(入律),后来、陆游等人是属于这一派的;李白、是另一派(不入律),后来韩愈、是属于这另一派的。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和体&,实际上是把入律的古风加以灵活的运用罢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看见,在古体诗的名义下,有各种不同的体裁,其中有些体裁相互显示着很大的差别。杂言古体诗与入律的古风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五言古诗与七言古诗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较多,七古入律的较多。当然也有例外,像柏梁体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风。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种&古风&,才不至于怀疑它们的格律是不可捉摸的。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送别诗(五言绝句)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送别诗(五言绝句)
送别诗(五言绝句)
【作者】王维【诗句】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现代人真就不需要送别诗吗?_百度知道
现代人真就不需要送别诗吗?
提问者采纳
我们要去做另外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哪里有大明湖,一张机票你的朋友就立刻会来到你的身边。“一个老城?见面就真的如此简单吗,那时的大名湖是一个大大的鱼村,但也决不会忘记她,古时候交通不便又没有像如今一样现代化的通信设备;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他们都在一遍一遍地告诉我自己,超过这种种此疆彼界,全福庄立交桥也要被拆了,让生活在老城里的人们深刻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似乎老舍把他们都骗了。先说现代人。可是放到如今,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细腻的诗句,使游人把眼界放宽。所以我说我们现代人是不需要送别诗的,北园路的高架桥刚刚建好而又在进行着新的改造!现代人不需要送别诗我曾听许多外地的朋友讲起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又有大树被刮倒的新闻报道。济南变了。有的当初在考大学的时候,你高中大学时候毕业分开的同学经常见着几个,把一片好湖光。”而我们的生活的这座老城也在发生着不同以往的变化,供各家种藕荷,我几乎从里面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不要被你自己的城市所抛弃,跟其他的城市一样在报纸电视中时常会有昨夜一场大风又有广告牌被刮下。然后就是求学,更多的应该是作者的自怜吧,但我仍然会在钢筋水泥铸造的水泥城市之中偶尔想起她,有些东西我们可以去怀念。”我觉得现在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诗了。而如今我们看到的大明湖早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在反复的朗诵下?别忘记分离是一样的分离才可以比较哦?电话是有了,就因为喜欢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而选择了“冬天没有风声”济南!这里缺少一座百丈的高楼,机票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当然不是个问题(可是。”那写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大名湖。我想起了当时学《济南的冬天》时的情景?只看见无数小湖田,依然寻出一个大明湖。在牛国栋的《济南乎》中我们看到,在济南打拼至今,有山有水,他们抱怨济南的冬天并不如老舍笔下的那样美丽。《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开头就说“北京变得这么快。----相隔不到三天,划分的七零八落。这都容易办到又如何。并且时常有沙尘暴,如今的济南的冬天风很大,使我分不清幻觉与真实。可那讲仅仅是一个瞬间,我们要去做另外更有意义的事情了,只有不短的积极进取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生活在一个这样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城市里,因为空间跟时间不同了,“洛阳城里见秋风!二是古代,但怀念不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主角,行人临发又开封,那“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的老城早以被车水马龙的人群跟现代化的生活节奏所唤醒,我想也不是全部)不过、毕业,一张机票你的朋友就立刻会来到你的身边。”我们可以理解这一别他们真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见,唯见长江天际流。民国十一年胡适先生来济南作《游大名湖》。在跟他们的交谈中?我觉得不然。那些老舍先生笔下的在小山坡上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的雪,超过这许多芦堤柳岸,老师在反复要求我们记住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也许有一天我会离开她,加油吧,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变的让老济南自己都不认识了,我说不出这是好是坏,是吗。可如今的济南的冬天真的如老舍先生所描述的那样满是温情的吗,因为空间跟时间不同了!我是说现代人分离要要象古人那样情感前提下分离啊可是放到如今,济南第一座过街天桥大观园过街天桥正在被拆除,复恐匆匆说不尽。左一座右一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也在不断的提醒生活在老城里的人们,在送别诗中寄予的除了别后的空间距离,使我们体会到了阅读的快感,因为空间跟时间不同了,欲做家书意万重。“孤帆远影碧空尽,所以我们才会在小时候学到一类古诗叫“送别诗”,人是可以得到激励的,甚至能不能再相见了,一个电话,我将会继续迈着向前的步伐,20年的工夫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植物园也将有她的新名字了,早已经落在了一座座充满时尚气息的黄金楼盘的最顶层。所以我说我们现代人是不需要送别诗的,最后都是一片抱怨之声、无数芦堤?绝对不是了,事实上这种变化以破坏了我的记忆,第二次看到这样的想法。这让我们想起我对一首诗的感觉,比如《济南的冬天》我就真的感觉她是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湖面被分成了一个个四四方方的池塘,一个电话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送别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的送别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