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问题,李鸿章问慈禧太后年轻时照片要了什么太后也不想给的东东

当前位置:
>>>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
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河南省模拟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主要考查你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又称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因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1895):
中日甲午战争() 1、背景:①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转嫁1890年经济危机 ②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2、中日甲午战争经过:重要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黄海海战(1894):日军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威海卫战役:李鸿章“避战自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中日甲午战争结果:(1)中国为败给日本: 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 ②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态度(主要原因) 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领导者重视发展军事力量,皇室则贪图享受(2)签订《马关条约》(1895)
4、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政治: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2)经济: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思想: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马关条约》(1895)内容记忆方法:
方法1:用顺口溜形式:“割地台澎辽,赔款两亿高。开口有四处,设厂内税消”。方法2:用字头法结合谐音法记为“哥哥开厂赔两亿两”,解释:“哥哥”——谐音“割”音,指割地;“开”——开放四处通商口岸;“厂”——口岸设厂,内销免税;“赔两亿两”—赔款两亿两。吞并朝鲜、入侵中国是日本对外扩张的首要目标: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远东,朝鲜和中国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以后,就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鲜和中国。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于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取得开埠通商,派驻领事等特权。1885年,日本乘朝鲜甲申政变(1884年)之机,迫使清政府订立《天津会议专条》,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这年年底,日本创立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总理大臣。此后,日本政府积极扩军备战,把对中国一战作为首要目标。1892年,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陆军:正规陆军有7个师团(相当于军的编制)共12.3万人,后备兵队10万人,合计共22万余人;军舰达32艘,约6万吨。日本还不断派遣间谍到朝鲜、中国境内搜集情报,秘密测绘朝鲜半岛和我国东北、渤海湾的详尽地形。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作好对华战争的一切准备,只待制造一个挑起侵略战争的借口了。
日本蓄意挑起侵略中国的战争:1894年3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也称东学道,系秘密宗教团体)起义。5月31日,起义军攻占全罗道首府全州。朝鲜国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镇压(当时清朝和李氏朝鲜有“宗藩”关系)。正在处心积虑寻找挑起战争时机的日本,也极力怂恿清政府出兵“助剿”。6月9日至11日,清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聂士成所部二千四百多人先后在朝鲜登陆,部署在汉城至公州一线。于是,日本以护送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回任的名义派出陆战队四百人入朝,10日公然占领汉城,至16日已有五千余人进驻仁川、汉城一带。这时,东学党起义已趋平息,中朝两国为避免事态扩大,提出中、日都从朝鲜撤兵。但日本却无理提出“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6月底驻朝日军骤增至一万五千人左右。在朝鲜局势日趋紧张的形势下,以慈禧、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政府决策集团竭力避战求和,寄希望于俄、英、德、法、美各国出面“调停”。7月23日凌晨,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发动政变,派兵攻占朝鲜王宫,扶植以大院君为首的傀儡政府。两天后,大院君“邀请”日军驱逐在牙山的中国驻军,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了。
清政府内部对甲午战争的态度: 有两种不同说法。 1.不存在和战之争。这是史学界新近提出的观点。持此说者以夏冬为代表。夏冬通过对帝党的主要人物翁同和后党的主要人物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的表现进行分析,认为帝后两党无和战之争,他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从清统治阶级利益出发,想尽办法保住他们的统治地位”。作者指出:“李鸿章与翁同在战前总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作好战、和两手准备,寄希望于通过谈判或第三国调停等和平方式解决这次危机,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战争手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不存在谁主和谁主战的问题。”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属下的海军在朝鲜与日军接仗”,“李鸿章已在军事上指挥对日作战”;翁同“主张一战”,他的“‘以我兵能胜倭为主’的思想显然高出李鸿章一筹”。黄海之战失利至北洋舰队覆灭,李鸿章在外交上的态度是:“能和则和,不能和则战”;翁同态度较前后退了,“只是想免遭国人唾骂而已”。据此,作者认为:“李鸿章不能算纯粹的主和派,翁同也不是始终的主战派。虽然,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但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至于什么时候主战,什么时候主和,就要看什么对他们最有利。” 2.有主和主战之争。这是传统的说法。持此说者有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戚其章等。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中指出:“在日本进攻、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和群众要求反抗侵略的压力下,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为主战、主和两派。大部分没有实权的文职官员,如翰林、御史等都积极主战。”主战的还有以“翁同为首的帝党官僚”;“主和派主要是李鸿章系统的洋务派以及恭亲王奕等当权的大官僚”。 戚其章说:“认为帝后两党之间不存在和战之争,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甲午战争中,慈禧虽曾‘传懿旨亦主战’,并‘谕不准有示弱语’云云,却不能以此就否定她的主和。同样,李鸿章作为海陆军的实际最高指挥者,在调遣军队、布置防守等方面不能说一件事没做,却不能以此证明‘北洋系的利益与民族利益就有了一致’,他‘已在比较积极地指挥全面对日作战’,于是连他的‘主和派’帽子也就可以摘掉了。”总之,“对后党是否主战的问题,也不应抓住个别事例不加分析就轻率地作出论断”。范文澜、陈旭麓、林增平、孙孝思等均持此说。
发现相似题
与“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665397288110358136028975831205764发现相似题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徐彻:慈禧太后忙碌的一天之谜
慈禧太后忙碌的一天之谜徐 & &彻 台湾著名历史学家陈捷先教授在其著作《慈禧写真》里,对历史学者徐彻教授关于慈禧太后的评价持完全肯定的态度。陈捷先教授写道: 现代学者汪荣祖、徐彻、隋丽娟等人也著书立说,强调对慈禧的评价不能泛政治化。汪教授以为“将满清帝国的覆亡,完全归罪于她,殊非平心、公允之论”。徐教授说:“对慈禧太后实行的是一点论,一棍子打死。从想当然的概念出发,历史事实为先决的概念服务,往慈禧太后身上泼了许多污泥浊水……但是,历史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主张对慈禧太后也要两点论。慈禧太后做过一些坏事,也做过一些好事。她做的坏事我们要批判,他做的好事我们要肯定。”隋教授则认为,“当我们回顾与品评她的功过是非的时候,只能从人性化的视角,尽量还原她和她所处的时代”。他们的影响如何,尚未可知,但愿能对前人的贬抑、谴责作一些修正的工作。(陈捷先:《慈禧写真》,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09页。) 陈教授又在全书结尾处写道: 现在清宫珍藏的各类档案史料公开了,专家学者的很多论文专书也问世了。如果我们仍然以幸灾乐祸的心情看慈禧,仍然受清末泛政治化的影响评慈禧,那就太不公平了。我同意徐彻教授的话:“她做的坏事我们要批判,他做的好事我们要肯定。” (陈捷先:《慈禧写真》,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18页。) & &徐彻著:《慈禧太后》,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版,334千字,328页。
现将《慈禧太后》之第十章第一节摘引于下,仅供一哂。 第十章 &生活铺张奢华 一 &忙碌一天 人们对慈禧太后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的情况非常关注,她一天到底干什么?她何时起床?何时入睡?怎样化妆?怎样散步?如何看折?如何叫起?慈禧太后一天的生活起居和上朝工作犹如一团谜,等待我们去破解。现根据金易、沈义羚著《宫女谈往录》等有关史料,简略地叙述一下慈禧太后一天的活动。我现在叙述的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太后第三次垂帘以后的某一天。慈禧晚年一度住在储秀宫。关于储秀宫,慈禧太后的老宫女荣儿知之甚详。宫女荣儿姓何,十三岁进宫,在储秀宫当差,伺候慈禧,专职是敬烟。荣儿十八岁时由慈禧指婚,赐给太监刘祥。这刘祥是李连英的干儿子,专给光绪皇帝剃头。嫁给太监,慈禧太后将荣儿的一生毁了。可是,婚后不到一年,荣儿思念太后,要求回宫继续当差,得到慈禧特殊恩准,就又回来伺候慈禧。荣儿在庚子年(1900)跟慈禧太后西奔。临出发前,荣儿曾亲眼目睹珍妃惨死的一幕。直到辛丑(1901)回銮后,因其超过二十五岁,年龄过大而离宫回家。就这样,宫女荣儿先后在慈禧身边待了八年之久,对慈禧太后的生活起居了解甚多。我先说说慈禧的寝宫著名的储秀宫。关于储秀宫,老宫女荣儿说道: 逛故宫没有不逛西路的,逛西路没有不逛储秀宫的,因为那是老太后住过的地方。储秀宫庭院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南边是体和殿,后边是储秀宫。简单的一句话:慈禧住在储秀宫,吃在体和殿。先说储秀宫。储秀宫是五间的结构,分为三明两暗。三个明间是老太后燕居的地方。正中间的一间,设有正座,是为了接受朝拜用的。除了节日稍坐一会以外,轻易不坐在这里。西一间跟卧室连接,等于是卧室的外间。经常放些卧室用的零碎物件,如油布、水壶之类。“叫起”回来在这里换换衣服,然后由司衣的宫女折叠好送到西偏殿,临时收起来。东一间临南窗子有一铺条山的炕,这儿很豁亮。老太后经常坐在炕的东头,临窗的大玻璃,往外一看,全部的储秀宫一目了然。老太后做什么事都喜欢心明眼亮。喝茶、吸烟、用早点、谈话、接见皇帝、妃子等,大多在这儿。三个明间以外,还有两个暗间。最东头的一间,是东暗间,我们一般都这么叫,也叫静室。是老太后礼佛、想事儿的地方。这里最显眼的摆设是北面的架几上摆着一位白衣大士像。老太后遇到什么不顺心的大事,总是燃上几根藏香,眼皮垂下来,双手合十,静默一会。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白衣大士她居然能代替老太后独一无二的地位,面南而立,太后对她的尊敬可想而知了。老太后住的整个寝宫里摆设只此一个佛像,老太后是非常迷信的,她信佛,她更相信满族的萨满教,她经常地说:“圣天子百灵相助。”她心情烦躁时,也到这屋里来,手里拿着奏折,两眼一动不动,在这里直直地默坐半天。尽西头的一间,是她的卧室兼化桩室。靠北墙西头有一铺炕,比双人床大一些。炕上的的被褥都是按季节按制度更换的,如冬天要铺三层垫子,夏天铺一层垫子。冬至挂灰鼠帐子,夏至挂纱帐子。临窗东南角有一架梳桩台,这是老太后最心爱的东西。她亲自研制的化妆品,都放在这里,她早、中、晚要在这里消磨两三个小时。老太后是个爱美的人,也教别人爱美。她常说:“一个女人没心肠打扮自己,那还活什么劲儿呢?”西面架几的匣子里,盛着老太后心爱的首饰。这屋里跟其它的宫最大的区别,是在老太后睡觉的床头,靠着更衣间北面的槅扇,是一面透明的大玻璃。老太后睡觉是头朝西的,在炕上一歪身,把帐子一掀,就能洞察到外头的一切,这就是老太后精明的地方。不管任何一点小事,老太后也要心明眼亮。老宫女对储秀宫的大致情形,就介绍了这些。 储秀宫因是慈禧太后之寝宫而享有盛名。储秀宫是内廷西六宫之一,原名寿昌宫,明永乐十八年(1420)建成。面南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嘉靖十四年(1535)改称储秀宫,清沿明旧。顺治十二年(1655)、嘉庆七年(1802)重修。光绪十年(1884)为慈禧太后五十大寿,耗银六十三万两修缮改建。室内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上为乾隆御笔匾额“茂修内治”。东西次间、稍间以花梨木碧纱橱、花罩间隔,西稍间为寝室。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晚期,慈禧太后以此为寝宫。储秀宫因之声名大噪,妇孺皆知,游客趋之若鹜。要想说清楚老太后早晨起来都干些什么,就必须由头一天的晚上说起。这是老宫女荣儿说的。接着她边想边说道: 戌正(晚八点)的时候,西一长街的打更的梆子声,储秀宫里就能听到了。这是个信号,没有差事的太监该出宫了。八点钟一过,宫门就要上锁,再要想出入就非常难了。因为钥匙上交到敬事房,请钥匙必须经过总管,还要写日记档,这是宫廷的禁例,谁犯了也不行。所以八点钟以前,值班的老太监就把该值夜的太监带到李莲英(李连英)的住处,即皇极殿的西配房。经过李总管检查后,分配了任务,带班的领着进入储秀宫。谁迟到是立时打板子的,这一点非常严厉。这时候体和殿的穿堂门上锁了,南北不能通行。储秀宫进门的南门口留两个太监值班,体和殿北门一带由两个太监巡逻。储秀宫东西偏殿和太后正宫廊子底下,各一人巡逻。这是我知道的太监值夜的情况。以下说说我们值夜的情况。我们宫女上夜,主要是在储秀宫内,储秀官以外的事我们不管。一到九点,我们值夜的人就要按时当差了。通常是五个人,包括带班的人在内,人数不太一定。有时姑姑带徒弟练习值夜,有时老太后御体欠安,全凭女带班的一句话,就可能多一两个人。到九点,储秀官正殿的门,就要掩上一扇,通常是掩东扇,因为用水、取东西走西扇门方便。储秀宫专用的水房和御用小膳房在西面。值夜的人有预备好的毡垫子,像单人睡的毡子一样大小,但很厚,可以半躺半坐的靠着。垫子平常在西偏殿墙角里放着。八点以前,小太监给搭过来准备好。值夜的人,夜里有一次点心,大半是喝粥吃杂样包子,由十一点起轮流替换着吃。值夜,我们叫上夜',是给太后、皇上、后、妃等夜里当差的意思。储秀官值夜人员是这样分配的:(一)门口两个人,这是老太后的两个看门的狗。夏天在竹帘子外头,冬天在棉帘子里头。只要寝宫的门一掩,不管职位多么高的太监,不经过老太后的许可,若擅自闯宫,非剐了不可。这也不是老太后立下的规矩,这是老租宗留下的家法,宫里的人全知道。(二)更衣室门口外头一个人。她负责寝宫里明三间的一切,主要是是仔细注意老太后卧室里的声音动静,给卧室里的侍寝当副手。(三)静室门口外一个人。她负责静室和南面一排窗子。(四)卧室里一个人,这是最重要的人物了。可以说天底下没有任何人比“侍寝”跟老太后最亲近的了。所以“侍寝”最得宠。连军机处的头儿、太监的总管,也比不上“侍寝”的份儿。(金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第38页。)
&这就是说,在储秀宫内晚间侍候慈禧睡眠的至少有五个宫女。大约晚九点,慈禧就入睡了。一夜无话。翌晨的情况,老宫女继续说道: 大概天到了寅时(三点至五点),老太后的卧室里有动静了。该当班的宫女就要准备当差了,这时是宫女的大聚会。太后屋里的灯一亮(打开遮灯的纱布罩),在屋里两个值夜的宫女,在卧室的门口伺侯着,两个在宫门口值夜的宫女在和另外做粗活的宫女打交道。寅正(四点)宫门已经下锁了,做粗活的宫女从宫外搭来一桶热水,在门外预备着。不灰木的炉子隐隐地在西南角上发出红光来,那是张福老太监在熬银耳,预备老太后下床后第一次的敬献。据说常吃这个容颜不老,永葆青春。等侍寝的宫女爬在地下磕头(平常时,亲侍不磕头,因为天天见面,只请跪安。只有初一、十五或两三天不见或太后欠安痊愈后,才行磕头礼),故意喊“老租宗吉样”时,这也是个信号,知道老太后坐起来了,开始下地。门口值夜的两个宫女,才敢开始放其他的宫女迈进寝宫门坎,寝宫半掩的大门也打开了,宫门的戒严算解除了。值夜的宫女连同当天当值的宫女齐齐整整地向寝室里请完跪安以后,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等太后寝宫的门帘挑起半个帘子时,就暗示寝室里可以进人了。(金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紫禁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43页。)
这是说,慈禧是个勤快人,有早起早睡的好习惯。慈禧起床很早,大体在每天的寅时(3时至5时)。从来没有在5点以后起过床,即使退居二线在颐和园,也是如此。寅时,慈禧睡醒坐起,侍寝的宫女趴在地下磕头,高声喊道:“老祖宗吉祥!”这是发出一个信号,告诉有关人等慈禧起床了。这时,在屋里值夜的三个宫女,在屋门值夜的两个宫女,就撤走了。四时,储秀宫的宫门正式开锁,宫门的戒严解除了。忙碌的早晨。上朝前,慈禧要做七件事:第一件事是泡手。司衾的宫女叠完被后,用银盆端来一盆热水,将慈禧的双手用热手巾包起来,将双手在热水盆里浸泡多时,要换两三次水,把手背和手指的关节都泡随和了。这是慈禧的健身法之一。慈禧的手保养得很好,非常细腻,圆润柔和,很像十八岁姑娘的手。这是保养得法的缘故。这样的浸泡,是天天必作的功课。第二件事是洗脸。慈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洗脸,而是熥脸,就是用热手巾敷脸。据说这样可以减少脸上的皱纹。然后,慈禧坐在梳妆台前,由侍寝的宫女给其敷香粉,点胭脂。香粉和胭脂,都是慈禧亲自研制的。第三件事是梳头。民间传说李连英平时给慈禧梳头,这是不确的。给慈禧梳头的是一个老太监梳头刘,叫刘德盛。梳头刘是一个温和、斯文的人,很会讲笑话,他一边梳头,一边说笑。慈禧很爱听他讲笑话。关于梳头刘,我还应该多说几句。老宫女是梳头刘给慈禧梳头的目击者,对此了解甚多。她说: 我没看见过李莲英(李连英)给老太后梳过头,也没听说过。七八年来伺候老太后梳头,给老太后当这份差的只有个梳头刘,从来也没有别人替换过他。这是个非常得宠的老太监,温和、驯顺、斯文、有礼貌,永远从他的眼角皱纹里透出和乐的笑意来,伺候人不温不躁,恰到好处。让被伺候的人感到很舒服。宫女们跟他都很亲热,诚心诚意喊他一声刘大叔。他经常给宫女带些针针线线的东西,这是宫女们所缺的,但他不是给一个人,谁用都行。宫女们见他面有时给请个安,问他句吉祥,他总是很谦和地还个礼,不管对谁。老太后知道他的人缘好,常说:“下去,让她们给你沏口茶喝吧!”这可是天大的脸,能让宫女赏茶,在宫里这是极体面的事。刘太监连连地请跪安说:“奴才不敢承受,奴才不敢承受!”太后越给脸,他越谦虚小心,这是刘太监长期得宠的原因。且说宫女给刘太监掀起宫门的帘子,刘太监头顶黄云龙套的包袱(里面是梳头工具)走进来,双腿向正座请了跪安,把包袱从头顶上请下来,向上一举,由宫女接过来,然后清脆地喊一声:“老佛爷吉祥,奴才给您请万安啦!”侍寝的在卧室里喊一声:“进来吧,刘德盛!”这是替老太后传话,可也是特别开恩,经常太监能进太后寝室的,刘太监算是独一份了。刘太监进屋后磕完头(太监们早晨第一次见太后多数人都磕头,不是尊敬),打开黄云龙套包袱,拿出梳头的簪子、梳子、篦子等工具,开始梳头。这时老太后开腔了,“你在外头听到什么新鲜事没有?说给我听听!”刘太监早就预料到有这一问,于是将自己编造的那些龙凤呈祥、风调雨顺的故事,一个接一个说给老太后听。他是个笑话篓子,可惜年长日久,记不起说的都是些什么了。 梳头刘一面给老太后梳头,一面慢条斯理地说着。此时,老太监张福送上一碗银耳奶茶。慈禧就用银勺吃着银碗里的银耳。从老宫女的以上口述,我们可以确切知道,给慈禧梳头的就是这位梳头刘刘德盛,而不是坊间流传的李连英。那么,李连英给没给慈禧梳过头呢?梳过,但那是在慈禧从北京西逃的路上。因为梳头刘一时没能跟上来,没有合适的梳头人选,就由李连英临时凑和。后来梳头刘跟了上来,李连英就不给慈禧梳头了。第四件事是散步。慈禧有散步的好习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过了二月初二,慈禧顺应节气,便要开始散步了。早晨梳洗完毕,吃了一小碗百合银耳,走出寝宫。太监李连英陪着,太监崔玉贵在后面跟着,四个侍女排成两行随侍着。这时慈禧几乎不说话。静悄悄地数着脚步走。不愿有任何事打扰她的宁静。从这一天起直到十月,慈禧像钟表一样,按时起床,按时散步,极有规律。天天如此,从来也没松懈过。第五件事是吸烟。散步回来,慈禧要吸烟。关于慈禧吸烟,最有发言权的是老宫女,因为老宫女是专门伺候慈禧吸烟的。老宫女回忆道: 这时我这个敬烟的就是个大忙人了。前面已经说过,老太后不吸关东烟,吸水烟,到我手的是一两一包的小绿包。金黄色的烟丝,闻着有股香味,也有些辛辣味,但不浓,丝很长,捻在手上比较柔软。太后习惯是左边含烟嘴,所以我必须站在左方,站在距离大约离太后两块方砖左右,把烟装好后,用右手托着烟袋,轻轻把烟嘴送到太后嘴边(轻易不跪着递烟)。我左手把烟眉子一晃动,用手拢着明火的烟眉子点烟。说起来简单,但这样用左手干活的习惯,不经过多次苦练是不行的。 &慈禧爱吸水烟。不慌不忙地吸完两管水烟,就要喝茶了。民间传说慈禧吸食鸦片烟,没有那么回事。慈禧不喜欢吸旱烟,就是所说的关东烟。慈禧喜欢吸水烟,储秀宫里管水烟叫“青条”。这是南方为慈禧特殊进贡来的,也叫潮烟。第六件事是喝茶。慈禧边吸烟,边喝茶。慈禧最喜欢喝人奶和牛奶。宫里的早点还保留东北人的习惯,喝奶子要兑茶,叫奶茶。慈禧喜欢喝兑人奶或牛奶的奶茶。奶茶不由御茶房供应,由储秀宫的小茶炉供应,一来近,二来张太监干净可靠。第七件事是进膳。皇家吃饭叫进膳。喝完奶茶,寿膳房要敬早膳了。慈禧的早膳在储秀宫的东次间用。早膳是用大提盒由太监送来的。早膳十分丰盛,有二十几样。有各种粥,如玉田红稻米粥,江南香糯米粥,薏仁米粥,八宝莲子粥,八珍粥,鸡丝粥等;有各种茶汤,如杏仁茶,鲜豆浆,牛骨髓茶汤等;有各种主食,如麻将烧饼,油酥烧饼,白马蹄,罗葡丝饼,清油饼,焦圈,糖包,糖饼,也有清真的饺子,炸回头等;还有豆制品的素食锦,以及卤制品,如卤鹅肝,卤鸡脯等。这些食品都装进大提盒里,外罩黄云龙套,俗称包袱。这时李连英守在寝宫门里,崔玉贵站在寝宫门外,张福站在慈禧太后桌旁。崔玉贵先接过太监的包袱,传递给李连英,再由张福解开包袱,,由李连英捧到太后面前。宫里有个特别严的规矩,不当太后的面,食盒是绝对不许打开的。吃过早点,漱完金口,喝半杯茶,吸一管烟,慈禧到储秀宫西次间更衣室更衣。慈禧换上莲花底满缀珍珠的凤履,戴上两把头的凤冠,披上彩凤的凤衣。这时内廷总管太监李连英发号施令,指挥调度。轿子抬到储秀宫门口,慈禧上轿坐稳。左边是手捧水烟袋的内廷总管太监李连英,右边是手捧红绿头签膳牌(即叫起的名单)内廷回事太监崔玉贵。两人紧扶着轿杆,后随着一群护卫,到养心殿上朝去了。清代皇帝上朝召见大臣,议论朝政,称为“叫起”。这是皇帝或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召见军机大臣、王公显贵、满汉大学士、六部堂官或封疆大吏等传达谕旨、听候奏对的最高形式。清朝皇帝每天都要叫起。自雍正帝以后,叫起的对象大多是军机大臣。一般是一天叫起一次。有时遇到紧急情况,可叫起二三次。第一次叫起称“头起”,以后称“二起”、“三起”。皇帝叫起,同军机大臣等议论朝政,解决问题。清朝的皇帝是勤政的,很少耽误叫起。慈禧更是勤于政务,绝不耽误叫起。慈禧叫起有许多政务须要处理。从《王文韶日记》可见一斑。王文韶时任军机大臣、大学士。光绪二十七年(1901)军机大臣只有五位,即礼亲王世铎、荣禄、王文韶、鹿传霖和瞿鸿禨。其中世铎已病。王文韶是每次叫起必到。他的日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从他的记载来看,慈禧是很勤政的。叫起的时间,一般是早九时。慈禧同军机大臣对话,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最少的是一刻,即十五分钟;最多的是四个小时。大多在一个小时左右。 我们现在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为例,看一看慈禧一天的政务活动。这是慈禧太后从西安回銮北京后的一天。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由保定乘火车到达马家堡(现为北京市丰台区草桥洋桥玉泉营角门公益桥附近),午刻(11时至13时)换乘抬轿入永定门、正阳门,未刻(13时至15时)还宫。自八月二十四日从西安启行返京,慈禧一行足足走了三个多月,十分辛苦。仔细查阅《清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王文韶日记》等资料,慈禧太后于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日)这一天作了七件事。第一件事是发布懿旨“废除满汉通婚禁令准其满汉通婚”。《光绪朝东华录》记载: 乙卯(十二月二十三日)谕:朕钦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羡崇熙皇太后懿旨:我朝深仁厚泽,沦浃寰区。满汉臣民,朝廷从无歧视。惟旧例不通婚渊,原因入关之初,风俗语言,或多未喻,是以著为禁令。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至汉人妇女,率多缠足,由来已久,有伤造物之和。嗣后缙绅之家,务当婉切劝导,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开积习。断不准官吏胥役,借词禁令,扰累民间。如遇选秀年分,由八旗挑选,不得采及汉人,免蹈前明弊政,以示限制而恤下情。将此通谕知之。(《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总4808页。) 慈禧太后通过上谕发布懿旨,一举废除了满汉通婚的禁令。此道上谕,强调了三个内容:其一,废除满汉通婚禁令,准许满汉通婚。“今则风同道一,已历二百余年。自应俯顺人情,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其二,认为汉族妇女缠足,“有伤造物之和”。提倡汉族妇女不要缠足,采取“婉切劝导”之法,“使之家喻户晓,,以期渐开积习”。其三,重申皇帝选取秀女,只在八旗内进行。“如遇选秀年分,由八旗挑选,不得采及汉人,免蹈前明弊政”。这道懿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第二件事是发布上谕“遴选宗室八旗子弟赴各国游学”。《光绪朝东华录》记载: 谕:交涉事宜,最为重要。现在振兴庶政,尤应博采所长。出洋游历人员,若能于各国政治工艺,潜心考究,切实讲求,庶几蔚为通才,足备国家任使。近来各省士子,留心时务,多赴各国学堂肄业,惟宗室八旗子弟,风气未开,亟宜广为造就。著宗人府、八旗都统,遴选各旗子弟,年在十五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志趣正大、资质聪明、体气强壮者,造册开送军机处进呈,听候派员复核挑选,给资遣赴各国游学,借资历练而广见闻,用副朝廷图治育才至意。(《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总4808页。) 经过庚子西狩的历史大震荡,慈禧太后终于认识到“交涉事宜,最为重要”。要想重新振作,只有“博采所长”,学习外国。为此,必须造就一批人才,以备不时之需。“出洋游历人员,若能于各国政治工艺,潜心考究,切实讲求,庶几蔚为通才,足备国家任使”。但是,宗室八旗子弟大大落后了,必须培养自己的子弟,让他们获得优质教育的优先权。因此下令:“著宗人府、八旗都统,遴选各旗子弟,年在十五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志趣正大、资质聪明、体气强壮者,造册开送军机处进呈,听候派员复核挑选,给资遣赴各国游学,借资历练而广见闻,用副朝廷图治育才至意。”这道上谕,体现了慈禧的韬光养晦的意图和适时跟进的眼光。第三件事是应袁世凯奏发布官吏惩奖的上谕。《清德宗实录》记载: 又谕:袁世凯奏:特参贪劣不职各员一折,直隶准补武强县知县魏祖德,贪詐性成,公事颟顸。署广宗县任内,借端勒捐,几至激变。准补邢台县知县郝增祐,性情粗率,嗜利营私。署清河县任内,借端肥己,釀成巨案。广昌县知县刘朝阳,居心巧滑,借故科敛。准补肥乡县知县程元镕,措置乖方,操守难信。署鸡泽县任内,借端勒罚,不实不尽。广宗县知县廖炳根,操守平常,纵容丁役。署邯郸县任内,巧立名目,科敛民财。均著即行革职。准补南宫县知县张日升,粗鄙任性,胆大妄为。前带队剿匪,误毙平民,纵兵抢掠,本应严办。惟上年匪乱,尚能弹压抚辑,著从宽革职。前署沙河县、无极县知县郭钟秀,遇事取巧,声名平常。威县知县程之翰,才具竭蹶,未谙吏治。调署鸡泽县、阜平县知县谭世杰,御下宽纵,不洽舆情。均著开缺另补。正定府知府李映康办事粗陋,难资表率,著开缺察看。另片奏:循良各员,请予嘉奖等语。平乡县知县朱家宝,署宣化县调补清苑县知县李兆珍,署获鹿县请补离邑县知县恒春,曲周县知县齐耀璐,柏乡县、成安县知县戚朝卿,均著传旨嘉奖。(《清德宗实录》,第492卷。) 这里说说袁世凯。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病故。李鸿章临终前口授遗疏附片保荐袁世凯,说“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袁世凯在镇压义和团、保护外国人上得到慈禧的赏识,这次又有李鸿章的保奏,就在李鸿章病逝的当天,上谕提拔袁世凯为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袁世凯到任后,大刀阔斧,奖惩官吏,以期改变直隶官场腐败的现状。袁世凯很看重县官,深知县官官小权大,是地方的土皇帝。整顿官场,必须先从县官下手。慈禧根据袁世凯的上奏,对贪赃枉法的官员,予以革职;对于才具平常的官员,予以免职;对于表现循良的官员,予以嘉奖。慈禧对袁世凯大刀阔斧整顿吏治,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第四件事是发布任命高级官员张百熙等的上谕。《清德宗实录》记载: 调刑部尚书张百熙为吏部尚书,工部尚书葛宝华为刑部尚书。以都察院左都御史吕海寰为工部尚书,礼部右侍郎陆润祥为左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李昭炜兼署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内阁学士朱祖谋为礼部右侍郎。(《清德宗实录》,第492卷) 为了整顿上层官员,慈禧又任命了一批高级官员,以实施高级官员适时换血。第五件事是发布奖叙额勒温等有功官员的上谕。《清德宗实录》记载: 以办理交涉出力,赏察哈尔左翼协领额勒温,副都统衔。予道员沈敦和等,升叙加衔有差。以保教甚力,复已革直隶永平府知府重焕职,仍留原省补用。以勤办赈捐出力,予江西知府沈传甡等升叙。(《清德宗实录》,第492卷) 第六件事是蠲缓遭受水灾州县钱粮赋税的上谕。《清德宗实录》记载: 蠲缓湖南安乡、武陵、龙阳、沅江、巴陵、平江、常宁、华容、南洲灃、临湘、湘阴、益阳、长沙、桃源十五厅州县,暨岳州卫,被水田亩粮赋租课有差。(《清德宗实录》,第492卷) 湖南省十五个厅州县遭受水灾,慈禧批准发布上谕,根据受灾情况,蠲免或缓交田亩粮赋课税。第七件事是和光绪皇帝一起接见外国使臣及其夫人等。西安回銮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面对接见外国使臣的急迫问题。经过酝酿,打破禁忌,促成了三次接见。第一次和第二次接见,都是光绪皇帝单独进行的。第一次接见。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英国、法国、俄国、德国、日本、大西洋(葡萄牙)六国使臣呈递国书。光绪皇帝在乾清宫接受了各国呈交的国书。《光绪朝东华录》记载: 乙巳(十二月十三日),上(光绪帝)御乾清宫。德国使臣穆默、英国使臣萨道义、法国使臣鲍渥、俄国使臣雷萨尔、日本国使臣内田康哉、大西洋国使臣白朗谷觐见。(《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总4804页。) &时任军机大臣的王文韶在日记中记道: (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晴。英、法、俄、德、日本、大西洋(葡萄牙)六使臣递国书,乾清宫正殿站班。(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下,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055页。) 这次接见六国使臣,是光绪皇帝单独进行的。他们是:德国使臣穆默、英国使臣萨道义、法国使臣鲍渥、俄国使臣雷萨尔、日本国使臣内田康哉、大西洋国(葡萄牙)使臣白朗谷。这一接见,显然是在慈禧太后首肯的前提下完成的。第二次接见。十二月十九日,光绪皇帝第二次接见外国使臣。这次扩大了范围,接见了十二国使臣。《光绪朝东华录》记道: 辛亥(十二月十九日),上(光绪帝)御乾清宫。奥国(奥地利)使臣齐干、美国使臣穆默、英国使臣萨道义、法国使臣鲍渥、俄国使臣雷萨尔、日本国使臣内田康哉、大西洋国(葡萄牙)使臣白朗谷、义国(义大利)使臣罗玛纳、日国(日斯巴尼亚,即西班牙)署使臣贾思理、和国(荷兰)署使臣罗敦、比国(比利时)署使臣贾尔牒觐见。(《光绪朝东华录》,第4册,总4805页。) &对此,时任军机大臣的王文韶也有记载: (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九日,晴。封印。十二国使臣觐见,(英、法、俄、美、德、日本、意、奥、比、和、日斯巴呢亚、大西洋。)未初(十三时许)礼成。(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下,第1056页。) 光绪皇帝这次接见的十二国使臣是:奥地利国使臣齐干、美国使臣穆默、英国使臣萨道义、法国使臣鲍渥、俄国使臣雷萨尔、日本国使臣内田康哉、大西洋国(葡萄牙)使臣白朗谷、义大利国使臣罗玛纳、日斯巴尼亚国(西班牙)代理使臣贾思理、荷兰国代理使臣罗敦、比利时国代理使臣贾尔牒。这次仍然是光绪皇帝单独接见的,显然也是经过慈禧太后批准的。这两次接见外国使臣,都是光绪皇帝单独进行的。仅仅由光绪皇帝单独接见外国使臣,这使得慈禧太后感到不爽,她也想要在外事上显露头角。为此,秉承慈禧太后的意旨,有关部门安排了慈禧太后接见外国使臣、使臣夫人及眷属一事。这就有了第三次接见。第三次接见。对此,《清德宗实录》有记载: 乙卯(十二月二十三日),上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羡崇熙皇太后御养性殿,各国使臣暨使臣夫人等觐见。(《清德宗实录》,第492卷) 《王文韶日记》对这次接见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晴。太后赏福寿字并融合二大字直幅汉碑匾额,见面磕头,午正(十二时)散直。是日,皇太后御养性殿觐见各国使臣、夫人及参随眷属共十三人、子女七人,计八国。前期奉派诣寿宁宫照料一切,赐宴乐寿堂,分男女两处,(两宫亲加慰劳。)男系领衔奥国公使齐干及各国翻译、各眷属,由齐带领也,申初(十五时许)竣事。此乃千古未有之创举,可谓躬逢其盛矣。(袁英光、胡逢祥整理:《王文韶日记》,下,第1057页。) 接见的地点是养性殿。养性殿是宁寿宫后区中路之正殿,是后区主体建筑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嘉庆七年(1802)修,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仿养心殿规制,体量较小,面阔三间,隔为九间。养性殿北为乐寿堂,为燕居之所。慈禧太后晚年曾居住在乐寿堂,在养性殿东暖阁进早膳和晚膳。这是说,光绪皇帝陪同慈禧太后在宁寿宫区的养性殿接见了八国使臣、使臣夫人及随从眷属十三人,子女七人,共计二十人。由领衔公使奥地利国齐干,带领使臣、使臣夫人及各眷属,谒见了两宫。不仅接见,清廷还安排了宴请。分男女两处,在乐寿堂赐宴。以慈禧太后的身份,只单独接见外国使臣,不大合乎国际惯例。如果连同使臣夫人一起接见,就合乎外交礼仪了。为此,才安排了这次有特殊意义的接见。这次两宫接见外国使臣及其夫人等,是在养性殿进行的,并在乐寿堂赐宴。这对外国使臣及其眷属来说,是规格极高的外交礼遇。慈禧太后通过这种方式,在外国使臣面前亮相,使得外国明了清廷实际掌握政权的是自己。皇帝或太后以平等的礼节接见外国使臣,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即以清朝而言,中国皇帝不以跪拜的方式接见外国使臣,是经过了一百余年的艰苦过程的。乾隆时期,中国曾经接待过英国使臣乔治o马戛尔尼。关于皇帝接见英使时应否跪拜的礼仪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和英国政府双方。受英王派遣,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一行抵达中国。9月14日,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正式接见马戛尔尼。清朝官员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他所有国家都是中国的属国,英国亦然。清朝皇帝与官员认为,属国的臣民参拜宗主国的君主,一律要施行三跪九叩礼节。英国既然是中国的属国,英国的使臣对中国的君主当然要施行三跪九叩礼。为达此目的,清朝官员对马戛尔尼多方诱导,欲使其施行此种大礼,英使马戛尔尼认为有辱国格,对此断然拒绝。显然,英使马戛尔尼是有理的。到北京后,马戛尔尼向清朝政府正式提出了一个备忘录,要求清政府派出一位同其身份地位相等的高官,穿着朝服在英王像前行跪拜叩头礼,他才可以跪拜乾隆皇帝。这是马戛尔尼想出的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妥协方式。但是,马戛尔尼要求堂堂天朝大臣,去跪拜“岛夷”之主,在清朝官员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异想天开。因此,马戛尔尼的设想没能实现。最后,马戛尔尼拜见乾隆帝时,施行了拜见英王时的礼节——单膝跪拜礼。这使中国和英国双方都保住了面子。这个外国使臣谒见中国皇帝的礼节之争,一直延续到咸丰皇帝之时。咸丰十年(1860)九月二十五日,恭亲王奕訢上奏,请求逃到热河避暑山庄的咸丰帝尽快回到首都北京。咸丰帝朱批表示暂不回銮,其理由之一居然是担心在北京见到英国和法国使臣的礼节问题。咸丰帝朱批道: 览奏已悉。二夷(英国、法国)虽已换约,难保其明春必不反复;若不能将亲递国书一层消弭,祸将未艾。即或暂时允许,作为罢论,回銮后,复自津至京,要挟无已,朕惟尔等是问。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7册) 这一朱批的主题是对“亲递国书”一条极为不满。咸丰帝从来认为他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所谓“君权神授”。只有中国是世界的中央之国,其他国家都是他的属国,是蛮夷之邦。夷酋面见御弟恭亲王奕訢,已经不成体统,还想见朕本人,简直“肆行无忌”,胆大包天。咸丰帝自认为是君临天下,是不能以平等的礼节面见夷国使臣的。这是自乾隆皇帝1793年接见外国使臣之后六十七年的事情了。但是,清朝皇帝的唯我独尊的意识没有一点改变,没有丝毫进步。他们依然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国家仍然是他的属国。咸丰帝完全不屑于接见这些没有开化的蛮夷之邦的冥顽之徒。这个是否以平等的礼节接见外国使臣的礼仪之争,直到慈禧太后之时才得以真正解决。如上所述,这已经是1902年的时候了。如果从1793年乾隆皇帝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算起,到1902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以平等的礼节接见外国使臣为止,足足经过了一百一十年的时间,即一个多世纪。皇太后的这次接见和赐宴,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自乾隆皇帝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以来,第一次以平等的礼节接见外国使臣。同时也是第一次接见外国使臣眷属。这完全是一个新生事物。无怪乎王文韶赞曰:“此乃千古未有之创举,可谓躬逢其盛矣。”以上七件事,都是一个上午办完的。从中可见,六十八岁高龄的慈禧太后仍然精力充沛,头脑灵敏,心中有数,断事果决。 叫起之后,如果住在储秀宫,慈禧就回到储秀宫。先到西次间更衣,去掉头上的首饰,轻松一下。饽饽房敬献一次点心。点心是新出炉的,大体是满汉饽饽之类。慈禧胃口好,吃得痛快淋漓。慈禧一天吃六顿饭,三次正餐和三次加餐。现在看来,吃的多了点。然后,喝一碗茶,吸两管烟。过了一会儿,就传官房了。“官房”,就是便盆。慈禧的官房是檀香木雕刻的,非常讲究,这个官房现已找不到了。据说,已经火化了。之后,光绪皇帝、隆裕皇后、瑾贵妃都来请安。这之后,慈禧就静下心来看奏折了。看奏折是在储秀宫东稍间,也叫静室。慈禧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加之绝顶聪明,记忆力又特殊地好,因此,慈禧能够看懂文言文的奏折,而且能够很快地抓住奏折所论述的主旨。慈禧在奏折上不作批示,也不画圈。她有自己的特殊方法,就是在奏折上用拇指的指甲画道。有的画竖道,有的画叉子,有的打钩子。军机处的章京都明白是什么意思。看完奏折,太监崔玉贵以最快的速度将奏折送到军机处,由军机大臣处理。一天的公事就办完了。军机处在养心殿南墙外,紧靠内廷。这时要进午膳了。皇太后、皇帝吃饭叫“用膳”,开饭叫“传膳”。皇后以下叫用饭,一律不叫“用膳”。慈禧用膳,中餐和晚餐在储秀宫之南的体和殿的东两间内。用膳期间,慈禧身旁垂手站立着四个体面的太监,负保护与监督之责。另外有一个老太监侍立一旁,专门负责给慈禧布菜。菜摆齐了,侍膳的老太监喊一声“膳齐”,才请慈禧入座。这时慈禧用眼睛看哪个菜,侍膳的老太监就把这个菜往慈禧眼前挪,用羹匙将菜舀进布菜碟里。慈禧吃后如果说了一句“这个菜还不错”,就再用匙舀一次。到此为止,老太监就将这个菜往后撤,不能再舀第三次。如果舀了第三次,站在旁边的四个太监中为首的就喊一声:“撤!”这个菜就十天半个月不露面了。这四个太监是执行家法的。祖宗的家法,吃菜不许过三匙。慈禧是服从家法的。侍膳的老太监很懂规矩,所以从来不舀第三次。这样做,是防止坏人探知慈禧喜欢吃什么,下毒暗害。这是老祖宗立下的规矩。慈禧的午膳要摆上一百二十样菜,外带时鲜。吃剩下的菜,慈禧将它们赏赐给王公、大臣、皇后、妃子、格格等。军机大臣王文韶在日记中记道:“(慈禧)赏元宵二百枚、腌白菜四棵、碗菜十二色、点心四种,时已掌灯矣。”这里既有时鲜菜,也有慈禧吃剩的菜。碗菜十二色、点心四种,就是慈禧吃剩的菜。能得到慈禧这个赏赐是莫大的荣耀。慈禧的私厨叫西膳房。因慈禧曾住在内廷西六宫的长春宫,故宫内习称西太后,又叫西圣。其御膳房便称西膳房。西膳房养有名震京华的高级厨师,能做点心四百余种,菜品四千多种。慈禧爱吃的主食、小吃、菜肴主要有以下几种:小窝头。用细罗筛的玉米面、小米面、糜子面,加上豆粉、栗子粉合成面,然后分料加工。一种加白糖桂花,一种加红糖,一种加枣和其他果料。蒸熟食用,甜美可口。饭卷子。把米饭和白面混合,用热水和面,然后蒸熟。种类很多,有陈米饭卷子,籼米饭卷子、粳米饭卷子。分甜咸两种,咸的加花椒盐、五香椒盐粉;甜的有枣泥、豆沙泥、白糖加桃仁,或加松子仁、核桃仁等。菜包鸽松。把麻豆腐(豆腐渣)用羊油、黄酱炒熟,然后把各种炒成碎末的菜和炒熟的麻豆腐拌在饭里,再用洗净的白菜心的菜叶把拌好的料包好,连菜叶一起吃。和尚跳墙。把酥造肉和剥皮的熟鸡蛋四枚放在一起上屉蒸熟。由于鸡蛋光滑,一半露在肉外有些像秃头。慈禧便赏给这个菜一个别名,叫“和尚跳墙”。慈禧用膳每天有固定的时间,一般早膳七点,中膳十点半,晚膳下午五点。午后的加餐约在二点,晚上的加餐约在七点。午膳过后,慈禧照例要散步。散步回来,就午睡了。午前十一点至午后一点是午睡的时间。太后、皇帝、皇后、嫔妃、格格都要睡午觉,这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雷打不动。为的是得天地阴阳之正气。慈禧是每天必午睡的。午后是慈禧自由活动的时间。有时练书法,画国画;有时读小说,听评书;有时观二黄,品昆曲;有时乘画船,游西苑。慈禧的业余生活还是蛮丰富的。晚上,慈禧要洗脚,天天洗。慈禧洗脚主要是为保养。洗脚水十分讲究。三伏天,天气热,就用杭菊花引煮沸后凉温了洗,可以清眩明目,两腋生风;三九天,天气冷,就用木瓜汤洗,使活血暖体,全身柔和。洗脚盆是木胎卷边银盆。木胎不易散热,卷边便于放脚,银盆可以防毒。有两个宫女侍候慈禧洗脚,洗脚后要进行脚部按摩,并定期修剪脚指甲。可见慈禧很早以前就进行足疗了。慈禧洗完脚,就要洗澡了。洗澡大体是在晚膳后一个多小时,在宫门上锁之前。慈禧很爱洗澡。夏天天热,天天洗。冬天天冷,隔一两天洗一次。洗澡由四个训练有素的宫女侍候。洗澡时慈禧坐在一个为她特制的矮椅子上。用的是两个银澡盆。慈禧与其说是洗澡,不如说是擦澡。洗一次澡,大约用一百条毛巾。二十五条一叠,四叠像小山似的摆在那里。每条都是用黄丝线绣的金龙。一叠是一种姿势,有矫首的,有回头望月的,有戏珠的,有喷水的。四个宫女一起干活,她们第一遍先擦慈禧的上身,然后涂香皂,用的是宫里御制的玫瑰香皂。把香皂涂满了毛巾后,四个人一齐动起手来。擦完一条扔下一条,再取再擦。澡盆里的水随用随换,永远保持干净。全部洗完,需要一百条毛巾。用过的毛巾如同新的一般。慈禧的睡眠很好,一沾枕头就睡着了,一觉天亮。储秀宫宫门上锁的时间是晚八点。晚八点一过,就严格禁止出入。如前所述,慈禧睡眠时,储秀宫宫室之内有五名宫女侍候。一名在卧室里侍寝,一名在更衣室外,一名在静室门外,二名在宫室门口。在储秀宫院内有七名太监值夜。储秀宫进门的南门口二名,体和殿北门二名,储秀宫东西偏殿和正宫廊子底下,各一名。他们负责巡逻守夜。宫女侍寝与太监值夜,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这里对妃嫔,既有保护的作用,又有监视的意味。因此,整个清朝近三百年,妃嫔没有越格生事的。这就是慈禧一天的活动。一天特忙碌,但忙而不乱。慈禧的饮食多样,且起居有序。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评论审核中请稍后...
凤凰博报用户登录
支持更多帐号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亲,您在凤凰博报的用户名为
绑定凤凰帐号
辽宁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兼人文社科委员会会长,教授,历史学者。辽宁古籍出版社前社长兼总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吉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顾问。撰写出版各种著作40部,1000余万字。主编著作10套丛书,120余种书。发表论文200余篇。最新著作《张学良图传》《黎元洪全传》。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编辑推荐 13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慈禧太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