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文的作者是谁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1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案11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译文  舜在田间种地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隐居滨海被举用;百里奚从市集中被举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
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辅佐。所以动心忍性。 忍,通“韧”,坚韧。这里作“使(他的性格)坚韧”。词类活用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提倡“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一种崇高的献身精
猜您喜欢的诗文: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 同桌100学习网
您好,欢迎您来到![]或[]
在线解答时间:早上8:00-晚上22:30周六、日照常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谈谈你的认识
提问者:wangruotong123456
上传:[注意:图片必须为JPG,GIF格式,大小不得超过100KB]
您好,欢迎来到同桌100!您想继续回答问题?您是新用户?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于世。我们的古人早就讲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等。这些警世名言,今天对我们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我们发展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可以说,我们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局面。
回答者:teacher096
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言之成理即可
【肯定有啊,你不觉得现在的中国很不稳定吗?物价飞长、失业率高、贪屋府败严重、百姓的血汗钱当官的大把大把造禁,你认为这种的社会能稳定吗?如果这样的社会都稳定,老百姓还能活吗?】
回答者:teacher084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我们发展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可以说,我们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局面。
回答者:teacher05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胶鬲举于鱼盐之中(4),管夷吾举于士(5),孙叔敖举于海(6),百里奚举于市(7)。故天将降大任(8)于斯(9)人也(10),必先苦其心志(11),劳其筋骨(12),饿其体肤(13),空乏(14)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5),所以(16)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8)。人恒过(19),然后能改。困于心(20),衡于虑(21),而后作(22);征于色(23),发于声(24),而后喻(25)。入则无法家拂士(2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7),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8)。”
  (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筑,捣土用的杵。
  (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5)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字夷吾,原为齐国公子纠的臣,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纠失败了,管仲作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为相。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6)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令尹。
  (7)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春秋时期虞国大夫。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所以说举于市(集市)。
  (8)任:责任,使命。
  (9)是:这样的。
  (10)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11)苦其心志:使他的思想痛苦。心志,思想。
  (12)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13)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14)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5)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
  (16)所以:用这些来…… 
  (17)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动,惊动,震撼。忍,坚韧。
  (18)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的所不具备的能力。曾,通“增”,增加。所不能,指原先所不具备的能力。曾益:增加。 
  (19)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过,过失,错失,此处是过失的意思。
  (20)困于心:内心困苦。困,被难住。于,被。
  (21)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22)而后作: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3)征于色:表现于脸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色,脸色。 
  (24)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25)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喻,明白,了解。
  (26)入则无法家拂(通“弼”)士: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里面,此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bì),通“弼”,辅佐。 
  (2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出:在外面,指在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之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生于忧患:忧患使人谋求生存。死于安乐: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人中被举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并被举用。
  因此上天将要将降下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的身体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韧,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扰,思虑阻塞,这以后才能奋起;(别人)把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发于言语之中,这样(你)才能明白。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国家和外来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就才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赎回。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之苦, 使他倍受穷困之苦,让他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强起来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国外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灭亡。
  由此可以知道, 因有忧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安逸享乐却足以而使人败亡。”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练习题谢谢,追加悬赏,万分火急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练习题谢谢,追加悬赏,万分火急
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练习题谢谢,追加悬赏,万分火急
一)简介作者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课文题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思考: 1. 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什么道理? 3. 为了说明道理,作者使用了什么事例? 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句?
(四)生字正音记形: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拂士( bì) 同“弼” 空乏( kōng ) (五)课文分析 第 1 段 1.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 文句梳理: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chǔ)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鱼盐】贩卖鱼和盐. 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 孙叔敖举于海 【海】在海边(隐居). 百里奚举于市 【市】市井之间.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讲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提问二: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讲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提问三: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讲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4. 文段意思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第2段
1. 原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 文句梳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必先苦其心志 【苦】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为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
饿其体肤 【饿】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空乏其身 【空乏】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动】使动用法,使……动. 【忍】使动用法,使……忍. 【性】音义同“心”. 【忍性】就是壮大胆量. 曾益其所不能. 【曾】与“增”通假,增加. 【益】本义是水漫出,后来引申为“增加”.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这一段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 讲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所以动心忍性”是什么意思?用语言简要描述一下(当人经受苦难时,他的内心会受到惊动,而自觉地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毅力)
提问二:此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讲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才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4. 文段意思 因此,上天将要把重任落到这些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使他们心神苦恼,筋骨劳动,肌肤消瘦,身体困乏,行动(的结果)违背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凭着以上处境,就可以使他们心神震动,胆量壮大,从而对以前不敢做的事儿有所促进. 第3段 1. 原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 文句梳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常常. 【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 【于】都是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虑】思虑. 【而后】连词,表示先后相连. 【作】创造. 【色】面色. 【征】观察到,检验. 【喻】明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国内. 【拂】通“弼”,辅佐. 【出】国外. 【则】却.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请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讲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 提问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讲内部没有执掌法度的大家和辅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没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没有外患,国家就经常处于走向灭亡的困境. 提问三: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讲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致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4. 文段意思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一个国家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第4段 1. 原文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文句梳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这样以后.表示“有待而然”,它前面的是条件,后面的是结果;“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生】使动用法,使……生. 【死】使动用法,使……死.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 3. 内容把握 提问一: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它的作用是什么? 讲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提问二:这句话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讲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 4. 文段意思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归纳中心思想】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 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写作特点总结】 一、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二、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琅琅上口.例如:开头的六句,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第二段的“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与上文也有相似之处. 【总结实词虚词】 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一词多义 国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 国恒亡. 拂 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虚词 于 从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以 凭 以天下之所顺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委而去之(
4、寡助之至(
) 5、亲戚畔之(
)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今____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___今___
四、填空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括号中为答案)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 ②困(
)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 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 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六、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实词.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
B.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
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
七、“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 死于安乐
八、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 A. 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 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
C.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九、加点词不用“使……”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A. 苦其心志
B. 劳其筋骨
C. 动心忍性
D. 生于忧患
十、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通____(
B.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通____(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____通____(
D.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通____(
) 十一、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试题答案】 一、1、助词“的”
2、代词,指代“小城”
3、代词,代那座城池
4、动词“到” 5、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畔——叛
2、曾——增
3、拂——弼
4、衡——横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护城河,水池
此,判断词 四、填空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五、D
六、A.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着
B. 池:护城河 坚利: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 委:放弃
C. 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 归顺,服从 七、A
发出 九、D 十、A. 畔—叛 背叛
B. 衡—横 梗塞,指不顺. C. 属—嘱 嘱托
D. 曾—增 增加 十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委而去之(
4、寡助之至(
5、亲戚畔之(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写作特点总结】
一、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
一、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委而去之(
4、寡助之至(
5、亲戚畔之(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