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在唐,宋,清三宋唐是哪个朝代代的区域形成情况

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五代、辽、宋、夏、金、元
【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据此回答1~5题。
1.节度使开始掌握军政财权和最终解除节度使权力的皇帝分别是(  )
A.唐太宗、宋太祖&&&&&&&&&&&&&&&&&&&&&& B.唐玄宗、宋太祖
C.唐玄宗、宋高宗&&&&&&&&&&&&&&&&&&&&&& D.唐中宗、宋太祖
【导析】 此题必须掌握这几位皇帝的政绩活动,或者掌握节度使的发展过程也可。
【答案】 B
2.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是为了(  )
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辽的进攻
C.防止军事割据&&&&&&&&&&&&&&&&&&&&&&&& D.完成全国统一
【导析】 要联系五代十国的政治特点和北宋建立初的局势来回答。
【答案】 C
3.北宋在军事部署上,最能体现其“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目的的是(  )
A.“杯酒释兵权”,削夺大将兵权&&&&&&&&&& B.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C.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D.禁军分别驻守京师和地方
【导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北宋军事部署特点的把握。回答时,要理解“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涵义。禁军是北宋的主要军事力量,规定各对半分守京师和地方,以实现“内外相制”的目的。
【答案】 D
4.“时方镇阙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上利归公而外权削矣。”其实质是(  )
A.防止“陈桥兵变”的再现&&&&&&&&&&&&&& B.削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C.防止分裂割据&&&&&&&&&&&&&&&&&&&&&&&& D.加强了皇权
【导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北宋加强地方控制的理解。在读懂材料基础上,联系派文臣任知州和设通判的作用进行回答。
【答案】 C
5.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谓任永济知县。周到任时,符彦卿到郊外迎接,周谓趾高气扬,仅在马上作揖而已。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了(  )
A.周谓位高权重,身份特殊
B.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
C.节度使不掌实权,地方军、政、财权分离,彼此无隶属关系
D.地方行政长官由文臣充任,地方节度使受制于知州
【导析】 根据北宋初年,军人与文官地位的变化,并联系加强中央集权的有关措施进行分析。
【答案】 C
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导致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据此回答6~9题。
6.王安石变法内容中,可以增加政府收入的有(  )
①青苗法②方田均税法③市易法④保甲法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导析】 此题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及其影响。
【答案】 C
7.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
A.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C.减少财政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导析】 本题应注意“保甲法”推行的目标是达到“寇乱息”,而“寇乱”一般指“外患”“内乱”,但结合教材中王安石“保甲法”的具体措施可知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内乱”的,故可选出正确答案为B。
【答案】 B
8.王安石变法中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 D.保甲法
【导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唐代的“庸”是交纳一定的绢代役,募役法也是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通过比较可得出答案。
【答案】 B
9.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受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
C.政令不通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导析】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其中B项属局部性原因,D项是王安石变法被废除的标志。
【答案】 A
岳飞和文天祥分别是历史上杰出的抗金和抗元英雄。据此回答10~13题。
10.岳飞诗云:“靖康耻,犹未雪。”“靖康耻”是指(  )
A.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B.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对金称臣
C.宋高宗解除岳飞兵权&&&&&&&&&&&&&&&&&& D.金军掠走宋徽宗、钦宗,北宋灭亡
【导析】 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即可选出,即“靖康之变”的含义。不要被岳飞所处的朝代迷惑。
【答案】 D
11.岳飞抗金得到人民尊敬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  )
A.岳家军纪律严明&&&&&&&&&&&&&&&&&&&&&& B.岳飞与秦桧势不两立
C.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D.岳飞忠君爱国
【导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岳飞抗金活动的评价,是最佳选择题。A、B、D与岳飞都有关系,而C项则说明了岳飞抗金的本质,也是得到人民尊敬的根本原因。
【答案】 C
12.宋高宗向金求和,令岳飞班师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宋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B.南宋不可能取胜
C.金已对宋称臣&&&&&&&&&&&&&&&&&&&&&&&& D.怕抗金力量的壮大威胁其统治
【导析】 要从宋高宗政权的本质和当时的抗金局势进行分析。A、B、C项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故应排除。
【答案】 D
13.我们现在肯定文天祥,主要着眼于他的(  )
A.坚决抗元&&&&&&&&&&&&&&&&&&&&&&&&&&&& B.忠于南宋王室
C.写下了千古名篇&& &&&&&&&&&&&&&&&&&&& D.崇高的气节
【导析】 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A、B、C(三项都是着眼于文天祥的某一方面。其中A项用今天眼光看,并不可取。最应肯定的是其气节和情操。
【答案】 D
宋元时期,民族战争不断。据此回答14~16题。
14.宋辽“澶渊之盟”在客观上起的重要作用是(  )
A.削弱契丹的势力&&&&&&&&&&&&&&&&&&&&&& B.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C.维持了长期和平&&&&&&&&&&&&&&&&&&&&&& D.消除了民族矛盾
【导析】 注意“客观”二字。
【答案】 C
15.下列相关战争中,不属于正义性质的是(  )
A.宋初进行的统一南北战争&&&&&&&&&&&&&& B.澶渊之盟前,辽军的大举南征
C.阿骨打的兴兵攻辽&&&&&&&&&&&&&&&&&&&& D.南宋初年北方义军的抗金斗争
【导析】 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有正义、非正义之分的。A、C项所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而澶渊之盟前的辽军南征,是掠夺性的,是非正义的。
【答案】 B
16.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以下战争最具有这一特点的是(  )
A.王莽对匈奴的战争&&&&&&&&&&&&&&&&&&&& B.祖逖北伐
C.金灭北宋&&&&&&&&&&&&&&&&&&&&&&&&&&&& D.蒙古统一中国
【导析】 此题是材料选择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两个条件,一是“带来种种惨祸、暴行和痛苦”,二是“进步的战争”。据“条件一”排除B项,据“条件二”排除A、C两项。
【答案】 D
17.导致北宋政权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北宋统治集团腐朽,缺乏抵抗决心&&&&&& B.金正处勃兴之时,军事力量强大
C.北宋与金形成结盟,缺乏对金的警惕&&&& D.投降派占居上风,李纲被排斥
【导析】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有关内外因的关系,北宋统治自身的因素是导致北宋灭亡的内因,是主要因素;C项是外交策略,并且C、D都是A项派生出来的。
【答案】 A
18.“初,石守信、王审价等皆帝(太祖)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日:‘彼等必不叛我也,卿何忧之深邪?’……普日:‘……臣观数人者,皆非统御之才,恐不能制服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不能自由耳。’帝悟。”材料中表明赵普是直接吸取了下列哪一事件的教训(  )
A.朱温取代唐政权&&&&&&&&&&&&&&&&&&&&&& B.杯酒释兵权
C.玄武门之变&&&&&&&&&&&&&&&&&&&&&&&&&& D.陈桥兵变
【导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从材料中可知,赵普所担心的是赵匡胤被黄袍加身,即陈桥兵变的重演。
【答案】 D
19.下列现在中国省份,在北宋时期完全处于北宋辖区之内的是(  )
A.甘肃& &&&&&&&&&& B.山西& &&&&&&&&&& C.云南& &&&&&&&&&& D.广东
【导析】 本题属考查地理空间的选择题,根据《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今甘肃、山西属西夏和辽管辖,云南属大理国,只有广东属于北宋。
【答案】 D
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加强。据此回答20~25题。
20.下列对辽、宋、夏、金等政府并立局面的理性思考,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大地上由一个或几个民族的统治者来建政统治是正常的
B.这几个民族政权的出现是他们自身发展强大的结果
C.多个政权的并立或对峙是“分裂国家”的表现
D.这几个民族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有贡献
【导析】 此题必须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关系有一个系统正确的认识。
【答案】 C
21.“自晋割路北虏,建为南京……户口安堵,人物繁庶,……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萃于其中。”(宋·许亢虎:《奉使行程录》引文中所说的这一地方是今天的(  )
A.洛阳&&&&&&&&&&&& B.开封&&&&&&&&&&&& C.北京&&&&&&&&&&&& D.南京
【导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地理知识,根据材料中有关信息得知,这一地方是后晋时“割让的”,当时叫“南京”。根据这些有效信息,再联系有关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C
22.“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今甘肃),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这里指的是哪一政权的疆域(  )
A.北宋&&&&&&&&&&&& B.辽&&&&&&&&&&&&&& C.西夏&&&&&&&&&&&& D.金
【导析】 本题主要考查辽、西夏、金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根据文中所述疆域的四至,联系西夏的地理方位进行判断。
【答案】 C
23.南北朝和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实质就是(  )
A.内迁的过程&&&&&& B.汉化的过程&&&&&& C.封建化的过程&&&& D.农业化的过程
【导析】 本题实质上考查了先进民族对落后民族的吸引和同化作用。
【答案】 C
24.(2003年上海高考)元朝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和海运事业有了相当的发展,新兴的港口是(  )
A.广州&&&&&&&&&&&& B.泉州&&&&&&&&&&&& C.庆元&&&&&&&&&&&& D.上海
【导析】 本题的选择限制项有二:一是元朝时期的港口,二是新兴的港口。必须在属于元朝的各个港口中选出新兴港口。
【答案】 D
25.下列各项中,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C.都以赵宋交纳“岁币”为条件&&&&&&&&&&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导析】 本题为反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宋辽、宋夏、宋金和议影响的理解。三方面之间并不全是对峙关系。
【答案】 B
宋元时期是封建文化的繁荣阶段。据此回答26~30题。
26.导致两宋时期文化繁荣不同于以前各朝代的新因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广泛的对外交流
C.民族间接触频繁&&&&&&&&&&&&&&&&&&&&&& D.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导析】 “新”因素,顾名思义就是前代所没有的因素,因此解题时应同隋唐文化繁荣的原因相比较。
【答案】 A
27.我国古代下列教育形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大学②国子学③私学④书院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导析】 此题是关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必须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办学教育的情况。
【答案】 D
28.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表现了他(  )
①封建忠君思想②个人名利观念③收复失地的愿望④壮志难筹的悲愤心怀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③④
【导析】 解答本题关键要读懂题干中的诗句含义和明确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答案】 A
29.下列不符合宋代书院特色的是(  )
A.由地方政府主办&&&&&&&&&&&&&&&&&&&&&& B.聚众讲学,相互研讨
C.提倡在学术上有创见&&&&&&&&&&&&&&&&&& D.重视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导析】 此题重在考查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需对课本知识全面掌握和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宋代书院是私人讲学的场所。
【答案】 A
30.北宋建立之前,我国人民已经掌握的制造技术有(  )
①火药②远洋航船③司南④瓷器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导析】 此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
【答案】 A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
(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肖太后为叔母;
(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
(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
材料2&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不断。夏军虽胜,得利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为夏国主,每年以“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
材料3& 在宋、夏战争正紧张的时候,辽派使臣刘六符向宋施加压力,再次索取关南地(后周世宗从辽夺取)。宋派富弼使辽,答应每年给辽增加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才算了事。澶渊之盟时给辽的物品称为“岁币”,这次改为“纳”字……
——均摘自《简明宋史》
(1)据材料1,盟约内容有何特点?其维系的基础是什么?
(2)比较材料2与材料1,宋夏和约与宋辽盟约有何不同?其说明了什么?
(3)比较材料3与材料1,指出两次宋辽盟约的不同点及发生变化的原因。
【导析】 围绕两宋民族关系设题,这是一道比较成功的试题,切入点很好,立意在于考查学生对宋辽、宋夏和议本质的认识,回答第(1)问盟约内容的特点可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去思考,维系的基础当然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回答第(2)问宋夏和宋辽盟约的不同也要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去思考,比如政治上宋辽约为兄弟之国,而夏则取消帝制,接受宋的册封;经济上宋向辽、夏输纳的银绢的称呼也不同,要仔细阅读材料,体会其细微差别。
【参考答案】 (1)特点:政治上平等,经济上宋妥协退让。基础:以当时双方力量对比的均势为前提。
(2)不同:政治上夏国妥协接受册封,经济上岁币的名义不同。其说明当时夏国力量弱于宋,且双方都急于讲和。
(3)第二次未进一步退让,使双方政治上出现了不平关系。原因:与当时形势及其造成的力量对比变化有关,但主要是宋妥协造成。
三、问答题
32.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中国——发明与发现的摇篮》一书中说:古代中国在1500年内科技处在世界领先地位,……现代世界科技赖以存在的发明一半来自中国……。略述两宋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导析】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的一个高峰时期,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三大发明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和最终完成,因此这一时期在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题主要考查了两宋时期科技发展史实和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原因。体现了科技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两宋时期科技处于世界领先的情况:①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早于欧洲400年。②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③北宋时,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南宋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13世纪时火药传入阿拉伯,后来到元朝时由阿拉伯人将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④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被英国学者称之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原因:①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社会相对安定。②两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③这一时期教育比较发达,各级学校制度比较完备,书院的兴起及活跃的学术气氛,为培养人才起了良好的作用。④前代积累了丰富的科学技术经验。
四、综合题
33.读苏东坡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庐山所在省区的简称是________。经过该省的南北、东西铁路干线分别是________线和________线。该省平原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___。
(2)简述庐山的形成原因。
(3)苏东坡是哪个朝代的?该朝代是谁建立的?
(4)在中国文学史上,苏东坡对词的发展有哪些突出贡献?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5)请说出题目中苏东坡诗句所包含的哲学道理。
【导析】 此题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把历史、哲学、地理学科的知识交融在一起。
【参考答案】(1)赣& 京九& 浙赣& 水稻
(2)地垒或断块上升的块状山地。
(3)北宋& 赵匡胤
(4)拓展了词的内容,形成了豪放派的风格。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5)看问题应随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而转移;事物都是联系的,既要看到事物的局部,也要看到事物的整体;要全面地看问题。
【课外知识补充】
1.对宋代基本国策的评价
(1)宋初集权政策的评价
肯定者认为,宋初集权举措成功地制止了五代分裂割据的重演,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真宗以下诸帝则不达时务,他们坐享其功,墨守成规”,致使祖宗成法中的不利因素迅速膨胀,形成了官僚政治,但责任不应归咎于太祖、太宗。否定者认为:消除割据势力这一问题,柴荣统治时期已基本上解决了。宋太祖的措施与宋代的许多社会弊端、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中国大一统局面的推迟形成等关联甚大。因此,消极方面的作用是主要的。
(2)“先南后北”政策
肯定者认为,宋太祖为完成统一所采取的先南后北政策,是在全面考查、权衡利弊后作出的,完全符合宋初军事、经济实力的一种稳妥政策。当时,南方军事实力薄弱,经济势力上升。宋太祖着眼于经济目的,先取江淮,后续燕云的策略是正确的。宋太祖对契丹等少数民族采取友好态度是应该的。否定者认为,“先南后北”战略是一种迁缓、怯懦而不切实际的决策。
(3)“重文轻武”政策
重文轻武是宋太祖、宋太宗为防止武人专权而确立的基本国策之一。史学界对“重文”无异议,但对“轻武”有三种意见。第一,抬高士人地位说。宋代重文轻武成为风气,不仅在政治制度反映出来,而且也成了社会普遍流行的观念。通过抬高科举地位、扩大取士名额等极力尊用文人。武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则大降。这种制度和风气,对巩固中央集权起了一定作用,但不免带来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第二,由“重武”到“惧武”到“抑武”说。有人认为,“重文”符合历史实际,但“轻武”则不然。北宋有为的皇帝都“重武”,北宋军队的编制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军费、军人待遇都很高。北宋重用文臣,其目的是为了抑止武将势力的增长。第三,重文轻武有利于文化发展说。这是不恰当地接受了五代等武人专权的教训而采取的对策。这一政策改变了我国封建社会,尤其是唐末五代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上的飞跃发展,使宋代的社会生产赶上并超过盛唐。中国未实现大统一,是因为辽、西夏的强大。此外,有人还指出,宋代重文政策主要包括:网罗人才、优礼儒士、大规模编书等内容。这一政策的积极作用,不仅使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文化昌盛发达的朝代,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典籍。
2.宋太祖的评价问题
对北宋王朝的这位建立者,在肯定的基础上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一个有功劳的人物说。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经济上,对豪强势力没有给予任何限制和打击,从而助长了兼并势力的发展。其过分强调防微杜渐,但其创立的制度都走上了反面。但他在消灭封建割据的再现对推动历史进步是起了进步作用的。第二,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说。主要是从他结束藩镇割据,完成了局部统一、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方面予以肯定的。他实行的很多制度,以后产生了很大消极作用。如果把这些弊端全部归于宋太祖是不公平的。历史条件发生变化,历史发展提出新任务,体现和解决这些任务的政治经济政策,也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不应当谨守祖宗成法。第三,懂“法”的政治家说。宋太祖的法律思想明确,健全了宋初的司法制度和机构,选派了一批执法的官吏。在短期内使全国出现了安定局面,这是他懂“法”的结果。第四,中央集权制度的集大成者说。从他实行的一系列内政、军事措施看,他是集官制兵制改革的大成者。
3.关于两次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
史学界对南宋完成南移说是没有异议的,但对北宋时南北经济发展哪一方领先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南方超逾北方说。有人指出,我国古代南北经济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远古到西晋末年,经济、文化重心在北方。从东晋到北宋末年是南北对峙时代,南方经济很快发展,形成新的经济重心,逐渐由南北平衡发展为南方超过北方。从南宋渡江到鸦片战争,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方全盛时代。第二,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在整体上与北方还存在着差距。南北经济的发展都存在不平衡。南方经济的发达,主要局限于一些富庶地区。北方经济在遭受破坏的同时,也有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北方所承受的负担是巨大的,当时的军费及军事物资全由北方当地承担。这些表明,北方经济与南方经济相比,仍有优势。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4.王安石变法的评价问题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诸多方面。建国后,对其评价有两种意见。第一,肯定说。著名史学家邓广铭、漆侠认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的积贫积弱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通过一系列措施,所要解决的两个重大问题“富国”和“强兵”的目的已基本达到,使宋朝得到了稳定和巩固,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前进起了促进作用。第二,否定说。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的重点是加强对贫民下户的搜刮和镇压,而对祖国的统一未做出贡献,有些举措(如部分恢复征兵制、用官营商业破坏私营商业等)是逆历史潮流而行的。有些措施对发展生产起了某些作用,但只能是评价变法的次要方面。变法使人民付出了重大代价和牺牲,但并未对统一祖国做出像样的贡献,他比前辈提供的新东西主要是加强剥削和镇压,这是难以肯定的。还有人认为:王安石是一个空想式的改革家,其变法是脱离实际的,作为封建经济最重要的农业,变法措施中是弊多利少并未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反而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变法使国库充盈,王安石是通过增加税收,尤其是变相的税收来得以实现的。变法中对官制,不是减官而是加官,不是减俸而是增俸,对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官吏的挥霍,丝毫不予触动。表明并未打击和限制封建贵族的特权。
5.北宋是否“积贫”问题
自北宋中期后,北宋政权是否陷入了深刻的财政危机,形成了积贫局面,史学界对此有两种意见:第一,肯定说。有的论者说:“皇室的侈糜和大量的冗官冗兵,使宋王朝的消费逐年增加,…到真宗时,消费巨大,不但没有盈余,而且‘年年亏短’,不断‘支诸宿藏’,而且百年之积,堆存空簿,……说明了宋朝的财政日益陷入了危机。”还有的论证到,北宋中期一度出现了财政赤字。第二,否定说,认为整个北宋来说,只是短期的贫,大部分时间并不贫困。短期的贫困,只是一种假象。造成贫困假象的原因是北宋的财政散乱,财政收入四分五裂,关系分明,互不相干。北宋的财政是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关键不是“财”,而是“政”,不是积贫,而是积弊,这种积弊使国家丰盛的财富未能发挥正常的、应有的作用。
6.对宋金时代民族英雄的界定问题
我国历史上民族之间常因民族矛盾而发生国内民族战争,这些民族战争和国外民族战争的性质是不同的,但也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别。在国内民族战争中出现的反对民族压迫和剥削的历史人物,应怎样评价和称呼呢?史学界有两种意见。第一,本民族的民族英雄说。凡在正义的民族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英雄人物都应称为本民族英雄,如岳飞是汉族的民族英雄,阿骨打是女真族的民族英雄。由于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不能称中华民族的英雄。第二,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说。从历史上说,民族矛盾都是中国疆域之内中华民族的各族之间发生的。斗争的双方,总有一方是正义的,一方是非正义的;一方是压迫人民的,另一方是被压迫的,正义的一方是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以女真族和契丹族之间的斗争为例,阿骨打的抗辽是反抗剥削和压迫,是正义的。其斗争既符合女真族全体人民的利益,又不以损害契丹族人民利益为代价。因而阿骨打理所当然地不仅属于女真族这一狭隘范围内的民族英雄,而且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金灭后,在未受到北宋王朝的侵犯情况下,大兵南犯,把北宋灭亡后仍不罢休,这是明显的不义之战。而代表宋方全体人民利益,为维护汉族地区已高度发展的封建生产方式及其精神文明,以武装反抗女真的岳飞,也同样不只属于汉族的民族英雄,而是属于全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7.对“澶渊之盟”的评价问题
“澶渊之盟”是宋辽关系的转折点,史学界一般认为是北宋屈辱的城下之盟,多予以否定。有人提出相反观点,认为宋与辽、夏、金的一系列和议,是“在互相兼并的过程中,使用战争手段不能消灭对方的前提下,只能采取议和来约束对外行动,是维护共处关系的一种有效途径。”是一定的历史时间内实力相互均衡的自然产物。不能简单地斥为“屈辱求和”的“卖国条约”。“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双方长期的战争,使北方地区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此后的70余年中,人们得以休养生息,双方的社会经济都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
“澶渊之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8.关于宋金关系
宋金关系,和战相间,战守相持,以战相争、以和而立。有人对双方的战争来说,宋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金则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1125年10月至1130年9月为金的战略进攻阶段,1130年10月至1142年12月为相持阶段,1142年至1234年为宋金对峙阶段。宋金战争呈现了持久战的特点。有人对上述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宋金战争始终具有两重性:从主要方面看是女真奴隶主贵族的掠夺战争,从次要方面看也有统一战争的因素。“绍兴和议”后,宋金已成为南北对峙的两个封建政权,此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分裂,实现南北统一,对宋金战争的战和要作具体分析。
9.元朝的历史地位问题
如何评价元朝对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贡献和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第一,阻碍中国社会前进说。有人认为蒙古贵族武装的军事破坏和摧残,及其奴隶制和半奴隶制方式的暴力统治,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前进而又使之逆转。还有人指出:元朝的统治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第二,中国历史得到继续发展说。著名元史研究专家杨志玖认为:元朝的历史有两种特点:一是世界性。成吉思汗及继承者不仅统一了中国,而且征服中国以外的世界。二是多民族性。我国自古是多民族国家,元朝尤其突出。杨志玖还进一步指出,把元朝看成黑暗时代,社会停滞或倒退的观点,是一种历史偏见。不论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客观效果看,元朝统治在历史上是有积极面的。主要表现在①国家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对我国疆域的奠定、边疆的开发都有积极意义。②民族关系有了新发展,实现了民族大融合。③中西交通发达,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可波罗行纪》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文明西传,对世界政治、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元朝的经济不能一概而论,应据时间、空间的不同,分阶段、分地区进行观察、分析。在政治方面,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如元朝实行了开放政策、宗教宽容政策、思想放任政策、轻刑政策等。有人还指出,与汉、唐相比,元文化发展更具有开放性,吸取外来文化比汉、唐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加上国内各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使元代文化在前代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我国封建文化发展史上第三次高潮,与当时文艺复兴前的西方相比,也处于领先的地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灭亡后是什么朝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