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的故事妹妹和堂妹的姓名

萨沙's Blog
字号:大 中 小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林彪在13岁的时候,离开家乡的私塾,去上了所谓的新式小学“浚新”小学。可怜巴巴的浚新小学
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个浚新小学,实在是很可笑的。
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现代小学,有漂亮的小洋房,明亮的教室,西装梳着分头的老师,整齐漂亮学生制服的小学生。
这个浚新小学,不过是设置在林家祖庙兴隆寺里的十几张破旧书桌。上学的是周边几个村子的二十几个个孩子,教书的先生也只有三四个人,其中临时一个教师就是是林彪的堂哥林育南!
为什么办这所小学,主要还是林育南的一种革命的尝试,类似于欧文空想社会主义的尝试。老萨附注:罗伯特?欧文是英国的一位企业家,他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社会,1824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欧文的失败在于他不能真正实现按需分配和工作分工的问题。人的天性是懒惰,没有人说是在一切都很舒适的情况下主动去干粗活重活。社区的人最后没有人愿意干重活,都愿意干轻松的活,因为他们的收入都是差不多的。
1919年林育南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倾向于革命的青年,他的朋友,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教师恽代英是思想上的启蒙者。
林育南当时一直在武昌经营书店,通过书店传播新思想,让他遗憾的是,感兴趣的人并不太多。
当时武汉是军阀控制的中心,对于进步思想一律打压,甚至囚禁和枪决。城里人害怕惹祸上身,大多对政治退避三舍,所谓的志同道合者少之又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新声》杂志。
1919年初,林育南,恽代英他们搞了一个刊物,叫做《新声》,这是一个半月刊,只在武昌发行。党史中写道:那一段时间,林育南充分发挥了他的写作天才,几乎每期《新声》上都有他抨击时政的精彩之作。《新声》在社会上影响巨大,守旧势力和反动政客对它恨之入骨。有的攻击《新声》的言论是“邪说”,有的谩骂《新声》为“出辞荒谬”、“狂悖绝伦”,还有的公然要求当局予以取缔。  过了一段时间,社会上攻击《新声》杂志的舆论又甚嚣尘上,杂志社的人员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中国人本能的会跟政府站在一起反对任何变化,因为他们没有力量决定任何东西,任何变化基本都是政府强加给他们的,基本没有什么好东西。
所以对于革命,大部分群众也是反对的,甚至攻击谩骂,这也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扩大变现罢了。
期间,郁闷的林育南多次回到老家小住,却发现农村的年轻人对新思想颇有兴趣。
每次以林彪为首的七八个孩子,总是围着他问这问那,学习各种新思想。
林育南在城市处处碰壁,没想到在农村却找到了新天地。他找到恽代英,建议在农村办一所小学,合理合法的传播新思想。
恽代英眼光超群,立即表示赞同。他还说:我的思想,每多传播给一个人,我们就多一份力量。
于是,“浚新”小学就这样开始筹划了。林育南回到老家,找到了堂哥林育英,表示了自己的意思。林育英比林育南大一岁,不过他一直在家务农,还很早就结了婚,文化程度不高,思想上比林育南要差多了。
可以说,林育南又是林育英的启蒙者。
林育南找到林育英,说明要办小学,传播新思想的想法,林育英立即表示同意。
林育南,林育英两兄弟,都是能力超群的人。他们如果不是从事革命事业,而是做生意,从军,甚至教书,做工程师也应该都是里面的佼佼者。
两人仔细规划一通,又去四周打探,最后选中了兴隆寺作为小学的校址。因为这个寺本来就是林氏家族的私人家庙,不用额外花钱。
两人商量一通以后,由林育南去武汉筹些资金,找老师,林育英则负责招生,说服林氏家族借用寺庙。
商定以后,林育南去武汉找到恽代英,在他的支持下,有新思想的进步青年胡亮寅、景钟都同意来做老师,而恽代英的朋友,李求实、唐际盛、卢斌、沈光耀也表示可以抽空来帮忙。
林育英则去忽悠大伯父,也就是他们的族长林文卿,表示要建设新式小学,为林氏家族教育人才。
林文卿是老派人,接受不了什么西洋的东西,还有些犹豫:村里不是都有私塾吗?何必搞这个洋学校!
后来中共著名外交家林育英巧舌如簧:大伯父,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谈什么私塾。私塾学的是四书五经,现在科举都废除多年了,学了还有什么用处。现在外面世界不一样了,人人都去上洋学校,学西洋知识。您不知道吧,一个西洋学校的中学生,比咱们的秀才还威风的多。将来的县长,省长都是洋学生出身,您还犹豫什么呢!
林文卿被说的头晕脑胀,也就同意了。
林文卿找到小庙里面的主持徐和尚,说了一番。徐和尚自然是不愿意别人来寺里面干这个,但毕竟寺是林家祖传的,林文卿又是族长,他惹不起,只好同意了。
林育英又挨家挨户的去招生,这可是个苦活。就算今天在农村招生也不容易,老师经常被家长几句话骂出来,在当时就更难了。
林家大湾村和染铺村的村民虽然基本都没文化,好在出去跑生意的多,见识比较广阔,还是有些人愿意让孩子学习。
至于不愿意的呢,就要想尽办法。
林家大湾村的后代,林育南子孙们回忆:在我们村里,我父亲也经常动员长辈们,让自己的儿子和姑娘出来读书,学习革命道理。例如我四婆婆的女儿三姑,正适合上学年龄,因为四婆婆要留她在家里织
布挣钱,就不愿叫她去上学,经我父亲再三的动员说服,又免了三姑的学费,四婆婆就让三姑去念书了。当时,这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实在是梦想不到的喜事。
这样半卖半送,一共收到20多个学生,年龄有大有小,最终分国民一年级、三年级及高等一年级3个班。
大家想想看,这其实就很是搞笑。区区20多个人还分为3个班,每个班岂不是只有7,8个人,这可真正的是现代那种贵族小班教学模式了。
自然,我们的主角林彪就在其中。
小学是干嘛的?中国现在的小学生,上各种特长班,学习音乐美术舞蹈甚至泰拳。我表哥家的孩子周六周日比上课时候还忙。
总之,小学比大学要苦,大学生成夜打游戏的时候,小学生在熬夜苦读。
而洋鬼子的小学多是学一些基本的知识,培养孩子一个较为良好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阳光的人生观,其他时间基本就是让孩子玩。
相反,洋鬼子的大学则不容易,除了一些容易混的学校和学科以外,只要能够收入高,受尊敬的部分,均是一群人竞争,必须苦读才可以。到了涉及科研和高精尖的学科就更不同了,每年都有硬碰硬的成果,像国内大学这样混日子是绝对不可能的。
扯远了,其实无论国内国外,小学好不好,其实主要也就是看老师。
浚新小学虽然烂,老师都是当时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所以教学质量还是不错的。学习的内容不再是四书五经,而是国文,算术,物理,美术,体育,和当时新式小学没有什么不同。
自然,最重要的在于这些老师都是富有新思想的人,就算不是共产主义的信徒,至少也是三民主义信徒,所以潜移默化中,他们告诉了孩子们很多新思维,这对于林彪一生有着极大的影响。
小学开办了2年多,林彪在这里学习完了小学的所有知识,接触的新思想就更别说了。
此时的林彪的性格基本已经形成,他内向,不爱言谈,不爱交朋友,喜怒不形于色。
他当时还小,却表现出很多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尤其做事说话有些高深莫测,思想方法也和普通少年不同。
在小学的时候,林彪的同桌是本村的大姐姐林春芳,她比林彪大3岁。林春芳老实淳朴,因为都是同族,和林彪相处的也不错。
不过晚年的林春芳回忆,觉得林彪小时候就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她记得林彪在小学时候曾经写过一幅16个字的对联,不但传给她看,还写在教室的黑板上。
这幅对联是:读书处处有人我在,行事桩桩少对人言!-------------------林彪的字,就军人来说算是相当不错的了,这说明他幼年的教育还是比较扎实的。
当时班上还议论了一通,林彪当时沉默寡言,除了上课回答问题以外,一天说不了几句话,已经比较另类。同学们都认为这幅对联表示了林彪心中的想法,也就是他通过读书学到了很多道理,心里非常明白,不过具体做事的时候却必须谨慎低调,无需跟别人走得太近。
自然,社会上也有这样的人,但多是成年之后,像林彪这样的小学生就是这样,自然是很稀奇的。
林彪在小学的功课很好,所有科目都是全班第一,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因为整个班级也就10个人。
虽然办学效果不错,但浚新小学却很快办不下去了,原因有几点。
第一,中国农民一向轻视教育。当时农村女性百分之九十七不识字,男性也有百分之八十左右不识字,剩下所谓识字的,绝大部分是上过几年私塾,懂得几百个字而已。也就是会写名字会记账,你要给他一本书让他看,他大部分是看不懂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古代几千年农民都是自耕自种,只要会种地会织布即可,会不会写字根本没用处。古代农村上私塾的,基本都是为做官,考取功名。因为上学需要脱产又需要花钱,不存在九年义务教育一说,一般农民家是负担不起。为了学区区几个字,搞得孩子好几年不怎么能干活,还要交学费,这谁愿意呢?当年,湖北农村也是这样,所以学生招来找去只有20几个,再招新人是不可能。没有学生还谈什么学校,小学也就没办法继续开下去了。
第二,经费问题。中国古代私塾老师都是很清贫的,因为国家没有资金拨款,都靠学生。但毕竟私塾教育有美好的前途,就是做秀才,做举人,成状元,所以私塾是不愁没有学生的,学生多了自然有经费。浚新小学就不同,区区20几个学生,学费才有多少人,光是老师就3,4个,又都是比较有文化的人,他们的薪水怎么办?当时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收入可不低。以我们熟悉的鲁迅为例,他在教育部任职的时候月薪高达300元(1917年),相当于今天的3万元人民币左右。自然,浚新小学是给不起的,只能期望教师无偿奉献。但这样时间长了,也不是办法。主力教员胡亮寅因为需要养家糊口,被迫离开学校,求职谋生去了,好在热血青年唐际盛随即顶上去,还宣布不要工钱,不然小学当时就散伙了。虽然勉强过了一关,但因为经费太紧张,总不能让老师饿着肚子做事吧,倒闭看来是难免的。
第三,兴隆寺的问题。兴隆寺本来是徐和尚做主持,徐和尚一把年纪了,也希望在寺中呆一辈子,最后圆寂。但林育南他们一来,把寺庙实际上是占了,后来林又试图通过寺庙附近的林地养学校,这样就让徐和尚忍无可忍。加上期间他的一个师弟,比较奸坏的吴和尚来寺里小住,教唆师兄对付林育英,还说你不闹,下一步肯定会被赶走。
徐和尚年老糊涂,就听师弟的,写了一个告状的信,寄到黄冈县政府。信中状告林育英霸占庙产,打击宗教事业。当时湖北佛教力量很强,一些头面人物知道此事以后出面干涉。黄冈县政府派人给林家族长林文卿施压。林不敢得罪官府,转而责怪林育英。
其他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封建因素作怪等等。林育英学习新思想,强调男女平等,上学招生自然也不分男孩女孩。当时中国农民的农民大多很愚昧,这不是贬义,是事实。小学采用男女同校,虽然都是同一家族的堂姐妹兄弟,也让很多农民觉得不可思议,很多人还想到淫邪的地方去了,民间也有一定阻力。
因此学校开始办了1年多就支持不下去,好在恽代英和林育南想方设法筹钱找人坚持。
1921年4月16日,恽代英给林育英写了信,鼓励他们把学校办好,信中写道:这个学校一定要办成功,并要做好基础工作,基础稳固了,一切都好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暂时不要急,基础稳定了,容易行主义,若是基础差了,主义无从谈起。
学校坚持又办了一年,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最终停办了,林彪他们当时算起来也就是五年级,还没有毕业。
当时小学主要是林育英在管理,林育南则在武汉继续从事革命事业,他和恽代英联合办了一个利群毛巾厂,一是借这个厂所谓基地活动,二是也可以赚到革命经费,解决生活问题。
&中学期间的少年革命者林彪
对于林彪他们这群学生,林育南和林育英也想到好办法,也就是继续来武汉上学。
当时武汉的武昌共进中学很有名,是进步分子利用国家拨款成立的公办学校,林育南本人就是这个学校毕业的。中学的主要创始人,就是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
林育南建议林彪他们去中学就读,林育英则来武昌的毛巾厂一同干革命。
林彪自然是同意的,他的志气很大,不可能长期窝在林家大湾这个村子里。林彪的父亲林明卿却不太同意,和毛泽东的父亲一样,林明卿让儿子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做生意的时候记个账。在当时,所谓账房先生是半个爹,做生意的账房先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个人不好,耍点花样,你的生意就完了。
就比如白崇禧家里是开小商店的,父亲死后,账房先生利用白家母子不知道店内情况的机会,谎称经营亏本,将所有现款卷走,白家母子差点就被饿死!
在林明卿看来,林彪上了4,5年的学,识字很多,应该就够了,还去武汉上中学干什么呢?
林明卿不同意,也不愿意给钱。林彪没有办法,只得找到林育英要求帮忙。
林育英立即去找林明卿,见面就说:四叔,你现在怎么还这么老思想,亏你还是在武汉轮船上做过记账的。现在外面做什么事情都要文化,不然什么都干不了。林彪现在学的那点东西,在农村帮你卖卖布,做做货郎是够了,你要想把生意做大点,他的这点程度肯定是不行的。二叔(林俊卿)三叔(林协甫)在武汉开了一个小铺子,还让育南去读了中学。你家生意做得这么大,你还不让林彪去?难道将来请外人来管账,你放心吗?
林明卿被这番话瞬间说动,考虑一同以后,最终同意林彪去武汉上学了,反正武汉有他两个哥哥做生意,还有一群林彪的堂兄弟在那里,孩子也有人照顾。
这样,林彪就如愿去了,和他一起去的还有堂兄弟林育黎、林春枝,至于林春芳他们都只能留在家里务农了。
武昌共进中学的校风很严谨,虽然有恽代英他们的推荐,刚开始还是拒绝了。因为林彪他们小学没有毕业,怎么能直接上中学呢。经过恽代英和林育南再三疏通,中学让步了,表示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个入学考试,如果通过就可以上学。
于是,林育南将林彪他们留在自己的利群毛巾厂复习,准备参加这个考试。
林育英将自己夫妻居住的房间空出两间给他们居住,还管饭。
林彪他们几个艰苦复习,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跑步,之后连续学习到深夜,从不间断,期间林育南他们几个不断指导他们!
林育南,恽代英他们都是才高八斗,稍加指点,林彪他们就轻松通过了入学考试,成为一个中学生了。
林彪在中学期间,更是孤僻,两点一线,不是去学校上课,就是去毛巾厂找堂哥他们聊天。
而中学和毛巾厂都是当时激进分子活动的场所,林彪毫不费力的就接触了陈潭秋、董必武这些后来大名鼎鼎的革命者,至于宣扬进步思想的书籍更是随处可得,诸如《新青年》、《向导周刊》、《湘江评论》、《武汉星期评论》。
相比毛泽东在学校里面广交朋友,林彪正好相反,他不和人交朋友,独来独往,业余时间大多在读书。
中学生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最重要的阶段,美国佬,德国纳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等等都把中学生作为灌输思想最重要的阶段。
而林彪在这一阶段熟读了《唯物史观浅释》、《资本论入门》、《社会进化史》、《共产党初步》等进步书籍,加上身边都是进步人士,两个堂哥都是革命活动价,他自然而然的倾向于革命。
在林彪如饥似渴学习知识的时候,老家却出了问题。
当时是1922年,一战已经停战数年。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着互相厮杀,无力关注经济领域,对于中国的出口贸易几乎都停止了。所以,林彪父亲林明卿的土布生意得以赚了一笔,织布机也扩充到十多架,雇佣了10个本村的女工。
没想到,一战停战以后,西方列强立即恢复经济掠夺,大量洋布倾销到中国。当时林彪家的布是传统方法制作,虽然穿着舒适,但无论外观,质量,价格都远远比不上洋布,更别说洋人还有超过你几万倍的资本。
所以,在这个时候,林家生意开始走了下坡路,布卖不出去,只能折价在农村销售。
林彪的父亲林明卿派大儿子林庆佛去武汉,告诉林彪,现在家里已经没钱,让他放弃学业回乡下务农或者做个私塾先生。
林彪自然是不愿意回去,又找到两个堂哥想办法。林育南经过和林彪多年的接触,认为林彪不是普通人。
林育南经常跟堂哥林育英说:林彪这孩子我从小看着长大,他这人真的不简单,有才干有魄力,更有雄心。我看他只要好好学一个本事,再能有一个机遇,我们两人将来的成绩加在一起,还不到他一半。
都是自己兄弟,林育南自然不可能让弟弟的大才这样埋没,他托人找关系,将林彪介绍到武昌草席门外的。粤汉铁路工人子弟小学当代课教师。代课老师工作不累,而且收入相比体力劳动要多不少。林彪通过这个工作,就可以有效养活自己,还可以赚个生活费,自然是欣然同意,
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打工了!
林彪在这个小学教了半年,赚足了之后一年的生活费。1923年初春,共进中学开学,林彪复了学,插在二年级二班。
期间,林彪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一个赤色分子,时间是1923年。而他的两个堂哥早在1年前就已经加了共产党了,也是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因为我党是1921年才刚刚正式成立的。
其中林育南已经是湖北及武汉地区地下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又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主任,湖北省工团联合会秘书主,还是1922年9月的粤汉铁路工人罢工、1923年2月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的实际负责人,工运的领袖。
实际上,林育南早在1921年末就经过东北到达苏联,去伊尔库茨克参加过共产国际的一次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苏联人对年富力强,英俊潇洒的林育南很是看好,曾建议他留在苏联学习。
但当时国内正是革命斗争的激烈时期,中共急需要林育南这样的干部,所以林最终选择在1922年2月中旬回国。
这时他早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革命者了!--------------------上图就是林育南,下图是林育英。可以看到,就长相上,林育南明显比较英俊,放在今天也算漂亮小伙。
林育英稍差,也是汉阳钢铁厂大罢工的组织者,还组织了武汉染织工会,没有和堂弟林育南一样成为地区的运动领袖,也不是能力问题。主要是因为林育英在1922年底突然发急病,一度生命垂危,被迫回乡休养。
这两个人都是地地道道的革命者,林育英病好以后,组织了1923年长沙人力车夫大罢工。车场老板偷偷把林育英喊去,先是进行恐吓(人力车夫的头子在当时多是黑社会),然后许诺给一大笔钱,只要林育英不再组织罢工。
林育英断然拒绝了,如果换成有的人,直接拿着这笔钱回乡隐居,也可以逍遥半辈子了。
林育南在二七罢工时候,更是不得了。当时北洋军阀军队开枪打死打伤200多人。林育南的战友,京汉铁路总工会江汉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被捕后,被绑在木桩上。侩子手先用大刀先砍断左臂,再砍断右臂,又用大刀对准胸腹部连砍数刀,最终砍下头来。
林祥谦不是一号人物,尚且死的如此之惨,如果林育南被捕又会如何。当时北洋政府认定林育南是大罢工的“首犯”,随即下令通缉,并将“悬赏”通缉林育南等大罢工的组织、指挥者的布告贴在各大街小巷的墙壁上。
如此危险,换成一般人早吓尿了,但林育南也继续坚持。
林彪在中学还是比较活跃的,学习上他很努力,却也参加了很多政治活动,在此期间,他一度成为共进中学学生运动的领袖,多次组织共进中学等学生到武昌阅马场、大东门一带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开展反帝爱国运动,由此,他成为共进中学团支部书记。
遗憾的是,这些东西现在不是很多人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历史非黑即白,林彪是副领袖时,林家大湾半年能涌入200万人朝拜,林彪在913死于外蒙古以后,我们历史上说,林彪早就是坏人,在井冈山的时候就有反革命历史了!
既然是反革命,那么之前所有的革命事件自然要一笔勾销,历史书上是不能说的。
实事求是来说,在当时,就一个学生来说,林彪已经相当的了不起了,属于热衷革命的人。
1925年秋,五卅运动爆发,林彪参加游行和到政府门前示威,并且走在队伍最前面。共产党当时还比较弱小,非常需要林彪这样的年轻骨干。经林育南介绍(当时林育英已经去莫斯科接受苏联培训,林育南因为担任国民党汉口执行部青年干事,遭北洋政府通缉,暂时离开武汉后又回来,担任武汉学生联合会主席),林彪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当年夏天,他被湖北省学生联合会推选为全国学联七大代表,赴上海出席了学联七大会议,要知道,当时整个湖北省只有4个学生代表,林就是其中一个。这也是林彪活到18岁才第一次离开湖北,为了保密,他化名为今天一个著名演员的名字,尤勇。
一起去的4个人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杨松,他曾任延安《解放日报》总编辑,1942年因病早逝。悲催的初恋
在学业顺利,政治上也顺利,没想到感情上却载了一个大跟头。
林彪此人这一辈子,在军事上无人能敌,国军将领听到他的名字就不寒而栗,说吓瘫也不过分。政治上,一度也做到国家的副领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感情上,林彪总体就是失败的,而且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是自己贴上去后,被女人甩了。
在中学期间,林彪情窦初开,初恋了。这对于任何一个男人来说,并不稀奇。随着身体发育,荷尔蒙增加,让少年们在少年时代,总会对一个女性产生好感甚至暗恋,甚至爱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林彪也不例外,他暗恋的对象,是女孩陆若冰。
陆若冰原名卢依思,是是黄冈回龙山戴家冲人,这个戴家冲是林家大湾的邻村,距离也就1,2公里。
陆若冰小时候就同林彪认识,不过两人都是孩子,最多也就是在一起偶尔玩游戏。
后林彪去武汉上中学,因为一些巧合同陆若冰相处了一段时间。
陆若冰的堂哥陆沉,在当时也是一个革命者(原名卢斌,后来最高职务是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也做过浚新小学的老师。
陆沉对堂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让妹妹不要缠脚,告诉他男女平等,最终还将妹妹带到武汉上学,这和林彪兄弟差不多。
不过,陆若冰因为没有受过系统教育,所以文化程度较低,识字不多,只能暂时由哥哥进行辅导,不能立即入学。
陆沉和林育南兄弟是好朋友,双方经常见面,一起组织了利群书店和浚新小学,由此林彪也就是陆若冰频繁接触了。
陆若冰长得很漂亮,这从这位女士晚年的照片就可以看出,她皮肤白皙,眉清目秀,身材丰满(大家懂得),再加上当时她17,18岁,正值青春妙龄,很快就把林彪吸引住了。
之前林彪因为文化程度较高,曾经给陆若冰做过长时间的补习,两人也算朝夕相处。
大姑娘小伙子长期在一起,难免会有些火花。
林彪很快暗恋上陆若冰,一度到魂牵梦绕,一天不见就如隔三秋。只是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所以始终不敢表白,更不敢表现出来。
没想到,很快有人出来棒打鸳鸯,1924年8月,陆若冰由堂哥陆沉介绍,离开武汉前往安庆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本来一天不见就受不了,现在天各一方,热恋中的林彪如何能够忍受!
内向性格的人,不代表内心也是冰冷的。林彪很多时候是外冷内热,他经过数周相似之苦,终于按捺不住,给远在安徽的陆若冰写信,其实就是情书。
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居然敢主动追求女孩子。
晚年的陆若冰回忆:林彪打仗胆大,追求女人胆也大。那时,社会上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的说法。不通过媒人自由恋爱,在当时是很另类的。
信里面写到:陆是娇艳的“牡丹”和带刺的“玫瑰”,是自己心目中最可爱的姑娘。
显然,这就是表白了。
陆若冰看到信以后,大吃了一惊。
和玩弄男人情感的林徽因不同,陆若冰压根就没想到林彪会对她有意思,也从没在林彪面前卖弄过风情。
她当时对林彪没有任何恶感,但也没有任何好感,其实就是一句话,林彪对于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在普通得朋友。
感情这种事情,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最忌讳拖拖拉拉,后来也成为革命者的陆若冰倒是做事果断。
沉思了几天,她毅然回信直接拒绝:育蓉:来信收到。目前,我的学习很紧张,没有考虑个人的婚姻问题。盼你好好学习,并取得好成绩。---------------------------初恋情人陆若冰,她还是挺动人的。至于林彪的长相,哎。。
林彪收到这份信以后,情绪一落千丈,其实这也容易理解。自己第一段感情就被拒绝的伤痛尚且其次,作为一个内向的人,鼓起勇气向自己所爱的姑娘表白,本身就极为困难。
现在被当头一击,郁闷悲催可想而知,换谁也是够呛。
只是林彪是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一般朋友还真的看不出来。
不过,这种事瞒不住精明的堂哥林育英,他很快看出一些问题。林彪越来越沉默寡言,而且表情严肃冷酷,有时候居然二三天不说一句话。林育英意识到堂弟可能是失恋了,就耐心劝告他一通,让他以事业为重,大丈夫何患无妻之内。
林彪是个聪明人,林育英一点,他也就明白了。
沉溺在悲痛和忧愁中不能自拔的都是懦夫,林彪不愿意做懦夫。
林彪从此不再谈感情,一心投身于事业,直到10多年之后,显然,他是受伤了。
这段所谓的暗恋,林彪一生都没有说过,陆若冰也一直没有谈过,本来这件事也就不会有别人清楚。
直到高龄90岁的陆若冰去世前接受过一次采访,才让别人知道这件事。
为什么拒绝林彪?并不稀奇,当时的林彪,甚至之后的林彪确实不讨女性喜欢。
王婆对西门庆说,想追到女人必须做到五个字:潘驴邓小闲。
潘就是长得要帅,貌似潘安,所谓妓女爱钱,妞爱俏,年轻女孩肯定都喜欢帅哥,无论中国外国。
驴,不做解释,和林彪这段没关系。
邓,就是要想古代的邓通那样有钱,还要舍得在女人身上花。
老萨附注:邓通是汉文帝的同性恋男友,皇帝对他极为信任,让他负责王朝的铸造钱币,用今天话来说就是中央银行行长。邓通富甲天下,后被抄家的时候发现家产高达数万亿铜钱,可谓历史上最有钱的主。
小,就是要小心谨慎伺候,还要会揣摩mm的心思,这其实是个大学问。
而闲,就是要有闲工夫,有大量的时间陪着女孩,陪着玩,陪着逛街,陪着说话,甚至陪着发呆。
那么以上者5个字中,林彪貌似一条也不合适。
潘,林彪长相平平,最多算是普通人,还有二道比较奇怪的扫把眉,跟英俊没任何关系。更惨的是,他小时候因为农村医疗条件差,还得过黄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癞痢头。当时还没有治好,所以头上斑秃,很不好看。林彪晚年以后,这个秃头更为明显。
邓,林彪自己也没有钱,生活费都靠代课赚来的。也没有钱给女朋友花。
小,林彪一辈子不会伺候人,都是别人伺候他,一天连话都不说几句,怎么哄女孩子开心。至于揣摩女人心思就更别说了,他擅长的是揣摩敌方将军的心思,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孩的心理比德军苏军最厉害大将的心理更难猜!
闲,林彪不是在上学,就是在政治运动,业余时间打工赚钱,绝对没有半点空闲,连时间也是没有的。
所以,这种人哪有女孩喜欢。
后来红都公主孙维世拒绝林彪,也是这么回事。老萨很为林彪打抱不平,因为林彪当时好歹还是中国第一流的战将,也是抗日名将,这也没有获得孙的亲睐。
而后来孙维世找的那个金山,说白了就是一个中年白脸,油嘴滑舌,哄女人开心的小角色,居然也哄的孙下嫁,孙也算瞎了眼!果然没几年,风流的金山就在朝鲜战场期间,于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放倒了金日成的小妾,一个派给他的朝鲜女秘书。金山被震怒无比的金日成五花大绑押送回中国(因为金山是周总理的干女婿,换一个人早毙了),小妾则当场枪毙了。
感觉林彪就很想金庸《雪山飞狐》里面的苗人凤。他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武功第一,没人敢惹,正义的大侠,一人能打败十个田归农。没想到自己的老婆对他的辉煌根本看不到,只嫌他枯燥乏味,跟着只会甜言蜜语的田归农跑了,搞得苗大侠戴了绿帽,还差点吐血。
采访时,已经风烛残年的陆这样说:其一,他比我小。那时有只许男大女十岁,不能女大男一岁的风俗,我是一个姑娘,不能在婚姻问题上让人指责。其二,我太年轻,书未读完,一心想学知识,觉得婚事处理早了,对学习不利。其三,我知道他在老家有未婚妻(小时候定亲的),我不能做拆人家墙脚的事。其四,我看不上林彪,青年时的林彪个性奇特,形象太差,特别是他头上长的黄癣,看着很不舒服。”
其实这个陆女士也没有说实话,她之所拒绝林彪,主要是她心有所属。
陆若冰喜欢的是林彪的哥哥林育南。林育南比林彪大10岁,相貌英俊,气宇轩昂,做事雷厉风行,擅长言谈,又是威风八面的革命领袖,在女孩眼中,他比林彪强一万倍。
但从相貌上说,林家三兄弟差别很大,真是一龙生九子,九子不相同。林育英瘦骨嶙峋,有点尖嘴猴腮,相貌颇为丑陋,林彪比林育英要好,但也只是普通人,林育南则相当英俊,面皮白净,五官端正,颇有英气,又很是斯文。
陆晚年回忆说道:在我接触的党的早期领导人中,林育南是特别优秀的一位。他思想敏锐,头脑冷静,智慧超群,口才、笔功出类拔萃。我在与他一起工作的时光里,在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很可惜,他牺牲得太早了。
林育南是搞工运的,如果不会说话怎么可能的。
随便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林育南的厉害之处。
林育南的儿子回忆:1926年,北伐军进入武汉后,我父亲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秘书长。会址在汉口友益街的一栋楼房里。那时候,刘少奇、李立三、向忠发等同志,也同在这里领导着工人运动。
那时,总工会有一位同志的爱人是个家庭妇女,因为受旧社会势力眼光的影响,对革命道理认识不清,以为自己的丈夫在总工会做事就是作了“官”,自己也得当“官太太”。看别的官太太都穿金戴银,自己什么都没有,她就气的对丈夫说:“你得给我买金镯、打金首饰呀!要不然,我就去跳水。”
这一下,弄得这位同志真是哭笑不得。只好耐心的给她解释,可是给她说什么也不听。为这件事,两人一直别扭了几天。
后来,我父亲知道了,就急忙去劝解,说:“大嫂子,你怎么一时糊涂想不开了呢?大哥干革命是为的大家呀!我们不能和那些贪官们比,他们是括老百姓的,我们是为了解除老百姓的痛苦才干革命的。将来革命成功了,我们的生活就会改善了,到那时就不愁吃喝穿戴了。”
一席话说得他高兴起来,一场风波平息了。
已经咬饵的鱼,再投食也是没用的,陆若冰拒绝林彪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只是陆若冰和林育南却也没有成为夫妻,原因很简单,林育南有妻子,在10几岁时候就由父母做主娶了汪秀芝,还生了一儿一女。
当时林育南也很喜欢陆若冰,曾经和堂哥林育英商量,说要离婚和陆结婚。
林育英对此勃然大怒!
林育英和妻子关系特别好,虽然妻子也是父母之命,而且裹小脚不识字。在他们开办利群毛巾厂的时候,妻子为了帮助丈夫,将自己嫁过来时候带来的一点私房钱都拿出来了。
在当年,女人都用男人的钱,所以基本都受男人的气。所以女人出嫁的时候,娘家一般会给女儿一笔私房钱,这是非到万不得已不用的钱,因为用了以后就一无所有,只能受气了。
林育英说:汪为你生儿育女,照顾老人,非常贤惠,没有任何过错,你忍心跟她离婚吗?
确实,事实就像林育英说的那样,林育南革命以后就离开家,家里几乎所有一切都靠妻子一个人支持。他的妻子汪秀芝虽然没有文化,长相普通,胆小怕事(一说智商偏低),和林育南也没什么共同语言,但吃苦耐劳,贤惠孝顺,照顾一大家子人,从无任何抱怨。
有段时间,林育南在革命期间身体不好,妻子汪秀芝赶去照顾他,也是无微不至,细心体贴。一日夫妻百日恩,林育南终究不是铁石心肠,自然也是感动的。
至于感情这种事,在当时没有自由恋爱的时代,包办婚姻是天经地义,也不能说是错的。
如果林育南随意和她离婚,对这个可怜的女人难道公平吗?她什么也没有做错!
林育南想到原配的好处,也就不好再说了。
两人就这样一直拖着,后来分开各自革命。林育南因为工作需要,接连有三个假妻子,结果他跟第二任假妻子李莲贞动了真感情,二人结婚生了孩子。
党史中写道:为了做好此次大会的筹备工作,林育南化装成一个从新加坡归国的华侨,在上海英租界附近的卡德路以每月60两白银的高价租赁了一栋较宽敞的楼房。这栋楼房三面临街,每面都有门出入,出进非常方便。
房子租下后,林育南又组织人将房子进行了装饰,而且布置得相当气派,很像一个大阔老的住宅,楼房下面的第一层是林育南的住宅,陈设着各种日用品和高级家具。楼上两层作为办公、开会的地方,各房间备有草席,个别房间里还备有一两张桌椅,供代表开会和休息用。楼上临街房间的玻璃上,还装有墨绿色呢子窗帘,以防街上的人窥视室内情况。
除此之外,林育南还组织一批地下党员装扮成厨师、老妈子及各种“佣人”,这些人对外是“佣人”,对内是工作人员。
为掩护林育南的工作,中央派上海纺织女工出身的李莲贞当林育南的助手。李莲贞对外是林育南的“妻子”,对内是秘书。她机智灵活,内在气质好,加上长得漂亮,穿上艳丽的服装后,婀娜多姿,楚楚动人。她每次与林育南一起出入住宅,军警、特务不但没有怀疑,而且还羡慕三分。
1931年,林育南因为被叛徒出卖被捕,作为著名中共革命者,他如果不变节,显然是死路一条。
陆若冰对林育南倒是很痴情,在林育南被捕后,还冒险去看过他,将自己剩下仅剩的5块大洋全部交给了他。
其实当时陆若冰也已经结婚,丈夫是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主编肖昌年。两人也是在装作假夫妻期间,产生感情,结婚了。
一种说法是,革命者生活动荡,朝不保夕,所以一般不愿意压抑各种欲望。俄国的革命者的男女关系也是比较混乱的,这在当时的俄国来说也不算什么,所有人都觉得很正常。俄国革命者的流放地,很多男女都是临时夫妻关系,而且经常会变换男友女友。
列宁去世的说法有多种,一种是因为梅毒去世。至于梅毒是怎么来的,大家想想就知道。但结婚1年多后,肖昌年在1931年底被捕入狱,随后牺牲,陆就再也没有结婚,一直到90岁去世。
老萨附注:关于列宁的死因,苏联官方宣布是脑动脉血管硬化、脑瘤爆裂。但以色列学者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得出了列宁可能死于梅毒的诊断,并在《欧洲神经学》期刊上发表文章。一方面Eliezer Witztum博士表示“持怀疑态度是有益的,但关键是这里还有大量医学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他也表示“我仔细阅读了列宁在最后三年病情逐渐恶化的所有相关材料,其中描述的病症与官方公布的动脉硬化根本不符合。”苏联解体后,公开的文献表明,早在1895年医生就建议列宁治疗梅毒。文献提及主管尸体解剖的病理学家Alexei Abrikosov,受命证实列宁并非死于梅毒。Abrikosov 在尸体检验中没有提到梅毒,但是血管损害、瘫痪和无力都是典型的梅毒症状。1923年,列宁的医生给他使用了当时用于治疗梅毒的阿斯凡纳明(治疗梅毒的特效药)和碘化钾。尽管列宁可能患有梅毒,但是由于复杂的政治原因难以得到证实或证伪。
大家不要小瞧林彪的小学和中学!
在十大元帅中,林彪所受的教育是相当不错的。十大元帅中,除了罗荣恒,聂荣臻上过大学以外(都没毕业),其他最高学历都是中学,有的甚至没上过学。
而罗荣恒,聂荣臻也是政工干部,并非战将,学历低了是干不了的。
小学中学比较扎实的教育基础,让林彪之后在黄埔相当轻松,没费什么力气就掌握了基本军事素养。他的文化程度较高,让他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扩充自己的能力。成为军人的林彪随后几十年,几乎随时都在学习,甚至共产国际顾问李德也传授给他很多最新的军事知识和理念。林彪之所以厉害,在于他总能轻易的学会新的东西,其实以李德为例,他教授给林彪的苏军最新式的军事理念和作战战术,并不容易理解,普通军官都需要长时间学习才能掌握。而时刻都在打仗的林彪,只需要利用战斗之间的闲暇时间研究研究,就可以掌握,这得益于他较高的学历。
从思想上来说,浚新小学是林彪的共产主义启蒙学校,而共进中学则是林彪确立共产主义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地方,可谓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难怪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教育了,原来如此。
这一篇似乎没有多少林彪的内容,反而是两个堂哥很威风,那自然,当时还远远不是林彪的时代,他不过是个热心革命的少年而已。
1925年7月,林彪在共进中学毕业。当时他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是回到老家黄冈,做一名小学教师,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一是继续从事革命,经历普通人所不愿意尝试的风风雨雨。
其实每个人只有一个命运,林彪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他离开湖北,去广州投考黄埔军校。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大 名:&&[]&&[注册成为和讯用户]
(不填写则显示为匿名者)
(您的网址,可以不填)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董必武的孙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