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写了谢尔曼写出自已做的两件事事请概括出来

【新片推荐】《狂怒》一出 谁与争锋 近三十年最好看战争巨制!曝“坦克大战”特辑 谢尔曼对战虎式
发布时间:&&浏览次&&
【新相识】订阅淮北万达影城,享优惠购票【老朋友】点击右上方【…】,乐分享精彩【滑至页面最下方猛戳阅读全文在线抢票】小伙伴们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手机在线购票哦~~《狂怒》发布了中文版终极预告与”生而为战”海报。预告展示了坦克大战的激燃画面,“狂怒兄弟连”五名斗士将面对300敌军,引发生死大战。美版“狼牙山五壮士” 坦克激战点燃荷尔蒙“狂怒”其实是一辆坦克的名字。在影片一开头,一辆谢尔曼坦克的炮管上用粗体白色字母写着“ Fury ”,让人一看便明白这是一部以坦克为主要载体的二战电影。影片背景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时,盟军正在挺进柏林,纳粹在自己家门口顽固抵抗。盟军新兵诺曼(罗根·勒曼饰)初上战场,就加入了老枪(布拉德·皮特饰)为首的5人坦克小队,队伍开着“狂怒”奔赴前线,为大军撕开防线。电影一开场就放在战场,在残酷的背景下完成剧情铺垫。接下来几场战争戏也霸气十足,无论是步兵伏击坦克,还是坦克对决,电影相当有层次有章法地演示了坦克步兵如何配合作战,坦克间如何群殴和单挑等作战方针。而士兵炸飞、子弹穿胸、刺刀割喉等重口味画面的直接呈现,也让战争气息扑面而来,再加上激光一样的子弹特效,耳旁轰鸣不断的炮火声,分分钟点燃荷尔蒙。最后五人坦克小队大战德军一个营的设定也让人有一种“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即视感。另外,除了战争画面的考究,在道具的选择上,导演也是蛮拼的。据悉,片中出现的不少武器装备都是从世界各地博物馆搜罗来的真家伙,而且电影动用了全球唯一能开动的德制虎式I型坦克,它于1943年4月在突尼斯战役中被英军俘获,现存英国博文顿坦克博物馆。这些神级道具的加盟,大大提升了影片的质感。由大卫·阿耶执导,布拉德·皮特、《变形金刚》系列男主希亚·拉伯夫、《壁花少年》罗根·勒曼、《行尸走肉》乔·博恩瑟等男星主演的战争片《狂怒》今日发布了名为“坦克大战”的特辑,描写了谢尔曼与虎式坦克在作战能力上的巨大差别,同时也呈现了一场谢尔曼坦克部队遭遇一辆虎式坦克时所发生的激烈战斗。这部完全还原历史却又颠覆你对战争认识的影片已经定档于11月21日全国公映,并将于近日举办电影《狂怒》中国首映。谢尔曼遭遇“拦路虎” 瞬间便被“秒杀”特辑的开头导演大卫·阿耶透露道:“故事发生在1945年战争后期的德国,是一群坦克老兵的故事,他们是二战中的无名英雄。”而本次特辑所展现的便是影片中的一段富有转折性的情节,是发生在美军的谢尔曼坦克部队与德国的虎式坦克遭遇时的对战。值得一提的是,坦克博物馆的大卫·威力表示:“事实上,谢尔曼和虎式坦克之间存在这巨大的悬殊。”单个的谢尔曼坦克在虎式坦克面前几乎没有任何胜算,在视频里就深深体现出了虎式坦克的威力,“老枪”布拉德·皮特率领的谢尔曼坦克部队在缓缓行驶的过程中突遇袭击,甚至连对方的炮弹来自何方都没有发现,就被摧毁了一辆。虎式坦克“皮糙肉厚” 谢尔曼深陷鏖战谢尔曼与虎式的突然遭遇成为影片一大亮点,之前横冲直撞的谢尔曼坦克部队这次却齐刷刷的后退,并且四处寻找着如此猛烈攻击的来源,在受到数次攻击后,众人终于发现隐藏在树丛中的敌军,神色紧张的布拉德·皮特通过对讲机告诉队员:“是辆虎式”。正面战争就此打响,德军的虎式坦克不再隐藏自己庞大的身躯,出现在了盟军坦克部队的面前,面对坦克部队的攻击,虎式坦克毫无压力,被炮弹击中也只是飞起几颗火星,而他看似随意却强有力的攻击,却能带走一辆盟军的谢尔曼坦克。在视频的最后,可以看到战场上被摧毁的坦克燃烧着熊熊火焰,只剩下“狂怒号”还在和虎式坦克苦苦周旋,“狂怒号”因为被虎式击中而只能采用手动模式,凭借高机动性寻找虎式的弱点,这场战争最后的结果还未可知。小伙伴们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手机在线购票哦~~
Posted by: zhunniao
Contact information: .  海外媒体国际问题研究动态及文章要点  【本刊讯】(编辑 唐璐)题:海外媒体国际问题研究动态及文章要点  中国将科学发展观理论架构转换成军队行动方向  华盛顿情报和分析中心副主任、中国军事专家毛文杰(JamesMulvenon)在胡佛研究所出版的《中国领导人箴言》季刊2009年冬季号发表文章《胡锦涛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新历史使命”》指出,胡锦涛于2004年12月讲话中提出的军队新历史使命构成了解放军战略指导理论。这份又称“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纲领包括:1.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2.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3.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4.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各种资料显示,胡锦涛大力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已深入军政体系,并成为军事事务的战略指导新理论。根据胡锦涛对国内外安全形势分析,科学发展观涵盖两大概念,分别是新历史使命和军事任务多元化。这项新倡议表明,胡锦涛将理论架构转换成军队行动方向,既维持中国国防核心任务及国家主权,同时增添因逐渐介入全球事务而发生紧急事件的因应措施。通过提出军队新历史使命,胡锦涛为解放军现代化的轻重缓急予以定调。这使解放军在两岸关系逐渐缓和之际得以开始参与更广泛的任务,从能源安全所赖的海上航路畅通到国际维和行动。  中国正掀起思想“大退跃”运动?  香港《远东经济评论》月号刊登香港政论家林和立的文章称,中国正在就思想和治国之道发起一项“大跃退”运动,这从中国领导人去年12月18日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所发表的谈话中便明显可见。他不但未宣布新的自由化措施,还“开倒车地”重提70年前毛泽东的理想,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者预测中国选择压制而非改革的一大原因,在于其担心全球衰退引起的经济萧条将使社会动乱事件增多。中国在去年底召开的若干会议中,曾要求解放军和公安机关尽全力平息动乱以及“反华势力”策动的各种阴谋,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中国领导人在12月18日发表的谈话则证实有令中国不安的趋势存在,而这些趋势促使中国在现代化计划中发起“大跃退”行动。中国把近来国内外发生的若干事件联系起来,以证明西方有阴谋地要促使中国“和平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作者称,目前中国领导人似乎能随意恢复毛泽东主义的规范,这是因为所谓的中国模式得以在一党独裁情况下发展经济而获得成功。自国际金融危机出现以来,中国便大肆颂扬“中国之路”,也就是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官方传媒发表评论抨击“有问题的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相对地吹嘘“中国奇迹”或“中国模式”。对于中国拒绝回应改革势力的作法是否能巩固共产党支配大局的现状,或者这种“顽固态度”是否将引起中国社会弱势群体更多的抗议,目前还尚待观察。  美国仍须与中国磋商国际规范  美国卡内基国际道德规范理事会(CarnegieCouncilforEthicsinInternationalAffairs)1月6日发表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何汉理(HarryHarding)的文章《中国重新发现外交政策中的道德规范》,文章提及去年秋天卡内基国际道德规范理事会派出一个小组前往北京,了解中国从事国际行为的道德准则。作者称中国一向奉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Westphaliansystem)原则(即国家主权至高无上———本刊注),尤其特别高举对抗外国压力的国家自治权。其精神展现于20世纪50年代北京倡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随着全球迈向“后威斯特伐利亚”时代,这意味着国际社会只要基于全面需要,就可介入国家自主权。在当今世界,社会、经济与安全议题已经逐渐跨越国界,中国领导人和决策专家虽然认识到后威斯特伐利亚原则显然已不适用,但他们仍抱持着疑虑心态,认为后威斯特伐利亚原则涉及的人权标准,很可能对中国的安全与稳定构成威胁。当北京开始构建指导国际行动的规范架构之际,中国领导人必须设法在传统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新原则之间寻求平衡。因此有可能与美国在许多议题达成共识,不过也会有看法出入之处。总之,美中继续就国际规范进行磋商仍是极有必要的做法。  美国是否应鼓励中国参与中东事务?  美国传统基金会1月14日举行题为“重要三角:沙特—美国—中国关系中的平衡转移”的研讨会。华盛顿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东部主任约翰奥尔特曼(JonAlterman)表示,为了维护波斯湾地区安全,美国每年花费大约300亿美元,而中国几乎没有为中东安全与稳定付出任何经济代价。华盛顿智库国家安全专家网络政策部主任伊兰戈登堡(ILanGoldenberg)也抱怨,“中国在该地区留下的足印比较浅。它与该地区的关系主要是贸易关系。中国没有被该地区的政治事务长久地纠缠,也没有一个要对该地区进行改造的宏大计划。”安全问题专家们说,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立场使美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感到失望,也使国际社会以怀疑和谨慎的眼光注视着中国在中东安全问题上的举动。奥尔特曼强调,美国应该努力引导中国在中东安全问题上扮演积极角色,而这正是美国新一代领导人面临的重大挑战。他说:“中国不仅不会失去对中东地区的兴趣,相反,这种兴趣只会增强。我认为,我们有责任建立一种合作方式,使中国不威胁美国的利益,而是支持美国的利益,而美国也因为支持和维护中国的利益而受到称赞。我们要营造一种氛围,使中东地区的安全由于美中合作关系而得到强化,这样不仅符合美中两国的利益,也符合中东地区国家的利益。”但传统基金会研究员德雷克希瑟斯(De-rekScissors)对此持有不同看法。“鼓励中国在中东地区安全事务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许在短期内符合各自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会给美国带来更大的挑战。我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可能不会满足现状,而是谋求崛起,并与中东地区建立一种可以跟中美关系相提并论的联系。”  美国两智库在美对华政策上的“忠诚反对意见”值得重视  美国尼尔森报告1月12日发表文章评论企业研究所12日公布的由原国防部亚洲事务资深主管官员卜大年和副总统切尼原幕僚、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费德保(AaronFriedberg)联合执笔的研究报告《美国的亚洲战略》指出,留意企业研究所和传统基金会的“忠诚反对意见”为重要之事,比如未来如果有人劝告国会要与奥巴马政府的政策划清界线,很可能是出自这两个智库的意见。卜大年和费德保虽在文中指出中国军力扩建及其持续研发各种武器的可能后果,但仍一再强调,美国目前除对中国延续1992年开始采行的“接触”政策外,别无明智替代政策。卜大年表示:“坦白说,我们这个研究小组抱持谨慎的悲观态度……但我们认为,除了延续美国交往政策外,别无替代政策。”卜大年表示,上述报告指出了美国三大中国政策,分别是“接触”、“平衡”与“避险”(hedging),而所谓“避险”意指防范出现“交往”徒劳无功的结果。至于交往失败的定义在于:“中国更为强大、更繁荣,但依然威权和具侵略性”。尼尔森的这篇文章指出,对美国保守派观察家而言,中国只要如同“正常”强权国家一般,持续研发武器和壮大战略力量,即已算是侵略。卜大年提出了有用的答案,他并不是将如今的中国与俄罗斯相提并论,因为中国并未侵略他国;但他又提出了评估中国未来行为的“底线”标准,这个标准将使企业研究所和传统基金会与其他智库,例如布鲁金斯学会以及华盛顿国际与战略研究中心(CSIS)的见解有所不同。卜大年说:“我们认为,中国的合作是为了争取时间,以重新塑造其所不喜欢的亚洲秩序,因此中国会‘普京化’(仿效俄罗斯路线),而美国必须执行真正坚持立场的政策……因此如果我们的分析正确,则中国正争取时间壮大自己,以备来日可能在台海和印度洋等地施展侵略行为。这些状况尚未发生,但美国必须加以避险,以配合理性的长期战略。”  台湾比8年前更孤立,所受威胁更大?  美国企业研究所1月12日发表该所研究员卜大年(DanBlumenthal)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费德保(AaronFriedberg)共同撰写的研究报告《美国对亚洲战略》。这份39页反映保守派观点的报告希望对奥巴马政府未来的亚洲政策提供建言。文章指出,现在的台湾比8年前更孤立,更受威胁,如果被逼到墙角,台湾可能效法朝鲜,自己搞吓阻武力,或向北京投降,所以美国不能降低对台湾的支持。报告认为,虽然美中目前都希望发展良好合作关系,但北京领导人事实上还是在各方面要与美一争长短,尤其是中国真正崛起成为大国后,究竟在军事外交上会采取什么立场,充满不确定性。报告指出,北京在过去10年透过威胁或实际使用武力,已逐渐成功将其意志强加在台湾身上。布什总统上任初期,美台军事合作有很好的开始,但不幸很快恶化,造成双方猜疑与不信任。而在8年内,大陆军事大有进展,台湾却没有为自己的防御能力做出足够努力,美国在协助台湾提升自卫能力并吓阻大陆侵略的诱因方面,做得也不够。报告指出,布什政府去年通过的对台军售项目不足以改变两岸的军事失衡,美国新政府必须继续30年来的政策,对台湾提供战略支持。马英九政府一方面有意和大陆寻求和解,一方面也寻求美国的协助以改变两岸军事失衡愈来愈严重的现象。美国的反应必须经审慎评估,但要及时。报告指出,台湾正在发展弹道和巡弋飞弹,射程可达中国大陆,过去也曾研发核武,一旦被逼到墙角,可能学朝鲜以强化自己的吓阻能力;或者台湾孤立绝望到一个程度,其政府和人民干脆投降,接受大陆任何条件。如果美国允许这种情况发生,日韩及亚洲盟邦都会质疑美国的安全保证。报告强调,美国应继续协助台湾自卫和加入国际社会。而台海真正永久的和平解决方案,还在大陆的政治自由化。  两岸关系虽缓和但中国大陆对美仍存戒心  美国史汀生中心高级研究员容安澜(AlanD.Romberg)在胡佛研究所出版的《中国领导人箴言》季刊2009年冬季号上撰文指出,台海两岸关系最近确实获得大幅改善,尤其是在经济层面上,但也衍生出诸多问题。目前两岸都认为应协助台商赴大陆投资,并促进旅游与金融等经贸关系。然而尚难预料的是,两岸经济联系究竟能进展到何种程度,以及是否能有助台湾疲弱不振的经济。至于说中国大陆应释放出多少非经济善意才能满足台湾对国际空间的要求,也难以断定。从台湾迟迟未能成为“世界卫生大会”(WHA)观察员这点即可看出端倪。不过中国领导人去年底提出在“一个中国”框架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展现出对台湾强烈要求国际空间的正面回应。虽然去年11月大陆海协会高层官员张铭清访台时曾遭到绿营的暴力反对,但台湾民众仍大多支持两岸协商的进展。去年10月布什政府批准对台军售曾经引发北京抗议,宣布暂停两军交流活动,不过这项冻结极可能在奥巴马就任后不久便会解除。其实,中国大陆的抗议主要目的旨在预先警告华盛顿对台军售,尤其是出售先进的F-16C/D战机,并不代表美中关系就此破裂。但即使两岸可以进行协商,中国大陆为维护其对台湾与西藏的战略利益,未来仍然会继续对美国有所提防。  中国大陆现阶段缺乏对台战略?  曾经发表否认日军侵华史实言论的日本右派外交官冈崎久彦(HisahikoOka-zaki)日在《日本时报》撰文称,台湾政党再次轮替后,台海两岸关系出现不同的发展,无人能预料未来结果如何,日本方面则摒息以待。台湾方面现仍引述马英九的宣示,即两岸谈判和平协议的条件是大陆必须撤除部署在台湾对面的飞弹,这反映出台湾意识已无法扭转。目前,最大的问题似乎在于大陆仍无对台战略,因此难以回应台湾问题。台湾殷切盼望加入国际组织,但若大陆让马当局如愿,亦必须对台湾未来“政府”采取相同立场。马当局遵守一中原则,仅申请成为国际组织观察员身份,但对大陆而言,难以保证这是迈向统一的第一步,反而可能使一中原则逐渐消失,因此大陆似乎难以回应。8年前民进党刚执政时,大陆可以不切实际地认为美国不会反对其对台动武或发出威胁。但如今马英九当局在不挑衅大陆情况下,大陆若强硬对付台湾,将会引起美国反弹。因此大陆目前唯一的选择就是通过两岸经济自然发展以促进统一,这等于表示大陆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将毫无作为。国民党“政府”还有三年多任期,虽然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的状况难以预料,不容一味乐观,但大陆也不无可能在未来三年多期间一无所为,而台湾当局也不太可能接受“一国两制”的安排;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国民党在此时“执政”,就长期而言应对台湾有益。因此,民进党必须觉悟,该党不可能仅藉强调台湾认同而继续执政。一个政党掌权日久,就难免会因丑闻而招致人民厌恶,这正是民主的定律。国民党必然也了解到,台湾认同已深植民心,必须接受并因应此一现实。  澳大利亚应寻求与中国海军合作机会  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Institute)国际安全项目主任梅德卡夫(RoryMedcalf)1月5日在澳大利亚《时代报》发表评论指出,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KevinRudd)一直支持发展一支强大海军以因应亚洲的海上强权,但在中国派出三艘军舰前往索马利亚海域打击海盗之后,澳大利亚海军未来可能发现非但不会与中国军队战斗,反而还要与其携手合作,澳大利亚如今已有一个强化与中国海军交往的机会。此次中国派舰打击海盗行动与其说是执行海上警察任务,不如说是一次军事行动。尽管中国派舰之举会引起美国、印度、日本与澳洲的不安,但另一方面,这也是国际社会与中国军队进行海上合作的机会。澳大利亚除了派遣机舰参与,也可鼓励其他国家与中国海军合作,如此将可强化澳大利亚作为区域要角与全球中等强权的角色。  美专家和政府前官员为奥巴马对外政策建言  美国和平研究所日在华盛顿主办题为“传递接力棒:新政府面临的对外政策挑战和机会”大型研讨会,大约1900人出席会议。50名具有相当级别的重要来宾发言。所谈及的话题从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的卷入到核扩散问题以及种族灭绝、网上媒体在防止冲突中的作用等。发言者包括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托尼吉尼、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等。研讨会提出的观点包括:1.奥巴马面临的问题成堆且时间紧迫。在讨论会上发言的专家们一再谈到目前的这种状况。即将离任的布什政府防扩散核武器问题特使罗伯特约瑟夫(RobertJoseph)发言时强调,在奥巴马努力消除纷繁的国家安全威胁之时,给予他支持是非常重要的。2.正在阿富汗和伊拉克进行的两场战争以及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邻国采取的行动仍是奥巴马外交政策的核心问题。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说,在这四个国家,美国关注的外交政策问题互有联系,但对每一个国家又必须采取互有区别的做法和特定的政策。拜登最近对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访问反映了这一地区对新政府的重要性。奥巴马和拜登表示要通过增加对阿富汗的资金援助给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增加对巴基斯坦的援助。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戴维彼得雷乌斯详细地谈到了在阿富汗面临的问题。他表示在那里要办成什么事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他警告说,要在2009年及其后取得进展将要求采取包括解决巴基斯坦问题在内的全面的、地区性办法。3.应该对朝鲜给予合作。与会者谈到了促使朝鲜给予合作,通过满足六方会谈其他各方(日本、中国、俄罗斯、美国和韩国)的验证要求消除其核项目的紧迫问题。4.伊朗问题应该确定新的基调。前国务院政策顾问苏珊娜马洛尼(Su-zanneMaloney)说,美国与伊朗的关系在错过一系列机会后有可能发生性质上的变化。伊朗很可能会决定与美国进行有选择性的建设性对话,特别是在范围较窄的阿富汗问题上。美国联合国协会会长威廉吕尔斯(WilliamLuers)表示,对伊朗问题该确定一个新的基调了。他主张启动与伊朗中层官员的直接对话,如美国在尼克松时期与中国所做的那样。马洛尼则强调,保全面子的策略在为未来接触准备条件的道路上可以走得很远。5.2009年可能会因相互利益的交汇而成为“气候变化之年”。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和国际事务学院院长安妮-玛丽斯劳特(Anne-MarieSlaughter)说,美国必须在气候变化和防扩散问题上发挥领导作用,否则不会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同时,发挥战略领导作用意味着寻找强有力的伙伴,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别的国家带头。通过分担责任,美国“请求合作”,从而使国际接触获得更大成功。6.美国如何改变国际力量对比。前副国务卿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Armitage)说,奥巴马政府做两件事就可迅速并显著地改变国际力量对比。例如关闭古巴关塔那摩湾拘押中心,并提请美国参议院批准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项条约确定了各国利用世界海洋的权利和责任,制定了管理海洋资源的指导原则。美国参院对外关系委员会共和党领导人理查德卢格(RichardLugar)在总结为期一天的讨论时,促请大家支持政权交接。他将此政权交接形容为治愈政治创伤和架桥的时机。  美国应借向日本出售F—22战机修复同盟关系  美国企业研究所住所研究员卜大年(DanBlumenthal)1月8日发表文章《巩固我们的日本同盟》指出,在奥巴马必须要推行的一系列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长期任务是“修补美国与亚洲重要同盟日本之间的关系”。许多美国专家都认为布什政府的亚洲外交颇为成功,比如巩固美日联盟、增进与中国伙伴关系、强化与印度同盟。但包括前日本“防卫大学”校长西原正(NishiharaMasashi)在内的很多日本人对此并不认同,他指出,日本最失望的是布什政府去年10月宣布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因为在朝鲜尚未释放人质并展现“去核”行动之前,美方不宜软化立场。实际上,日本之所以同意参加在伊拉克的行动,是希望在处理东北亚议题上换取华盛顿的支持。而许多日本人也认为美国在经贸上过于依赖中国无疑自缚手脚。中国靠庞大外汇盈余吃定美国,让美国在处理中国军力扩张、台湾问题或人权问题上难以施展。而日本亦同样陷于困境,因为中国已成为最大贸易伙伴。这些挑战都需要美日密切协商,包括美中日高峰会前举行层级较低的三边会议、将蒙古纳入六方会谈,以及使“东亚高峰会”包含美国。作者指出,奥巴马首要的长期任务就是提升与日本关系。虽然布什政府执政初期日美同盟有恢复活力的趋势,但布什倾向中国的态度引起东京决策者的警觉。如今奥巴马有一个机会得以修复联盟,同时挽救美国衰退,那就是出售F—22第五代战机给日本。随着日本将开始淘汰越战时代的F—4战机,未来惟有F—22始能对抗中国逐渐扩充的苏—30战机。  奥巴马国安团队安排显示其更重视亚洲  据美国尼尔森报告1月6日披露,克林顿政府白宫幕僚长帕内塔(LeonPanetta)将出任中央情报局局长,前美国太平洋军区司令布莱尔(AdmiralDennisBlair)将接任国家情报总监,克林顿时期国家安全顾问斯坦伯格(JimSteinberg)将出任副国务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eNye)出任日本大使,巴德(JeffBader)将成为负责亚洲事务的国家安全顾问,前副助理国防部长坎贝尔(KurtCampbell)则将担任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至于中东特使则由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RichardHaass)出任,卡特时期的助理国务卿霍尔布鲁克(RichardHolbrooke)将担任印度—巴基斯坦特使,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的顾问谢尔曼(WendySherman)将出任朝鲜特使,而另一个可能人选则是曾任国务院政策设计办公室主任的里斯(MitchellReiss)。以上人事安排透露出奥巴马政府的外交及安全政策重心,并显示未来将更重视亚洲。  学术“侦探们”早就对金融不良行为做出预警?  美国企业研究所出版的《美国人》杂志月号刊登文章《感谢学术侦探们》指出,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发展与发生过程中,许多学者早就对各种不良的金融行为做出了预警。文章举例证明了学术“侦探们”是如何正确地对金融问题做出警告。并指出这些宝贵的学术资源应成为指导政府完善金融体制的重要参考。文章列举说,在次级贷款借贷问题上,已过世的前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密歇根大学教授爱德华格拉姆利克(EdwardGramlich)早在10年前就注意到了次级贷款的迅猛增长。他指出,次级贷款的增加虽然能使更多的美国人实现拥有住房的梦想,但放贷过于松散与房市本身的价格波动很可能导致大批美国人拖欠贷款,从而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风险。这正是今日金融危机发展的最初起源。格拉姆利克在2000年时敦促联邦储备委员会对大银行附属银行的借贷进行审查。2007年政策制定者才在形势急转直下的情况下开始注意格拉姆利克的研究与调查。对房利美和房地美问题,美国学术界也早有警告。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彼得沃利森(PeterWallison)早在2001年就著书阐述了这两个房贷融资巨头所存在的潜在风险。纽约大学的劳伦斯怀特(LawrenceWhite)则在2002年敦促这两大公司进行改革。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经济学家威廉普尔(WilliamPoole)在其发表的《宏观经济中的房市》一文中警告,房贷融资的过于集中有可能使这两家公司中的任何问题转化为美国整个金融市场的危机。虽然来自学术界的警告不断,美国国会却一度阻碍任何改革措施通过。直到2008年7月,国会才通过了加强对政府赞助企业的金融监管的法律,但已经为时过晚。两个月后,美国政府就不得不将这两家公司国有化了。文章还列举了经济学家对“回溯期权”、共同基金中普遍存在的“延迟交易”、“市场时机”,以及纳斯达克券商勾结起来操纵股价等行为的警告。所有这些预警都证明了高度专业化的研究可切实地帮助政策制定者有效地预测、避免及管理风险。
来源:参考资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变中世纪的两件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