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革族什么舞

“实业救国”思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部分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宣传 B. 受辛亥革命的鼓舞 C.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 政府对发展社会经济的高度重视_好搜问答
|注册&您有新任务,
“实业救国”思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部分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宣传 B. 受辛亥革命的鼓舞 C.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 政府对发展社会经济的高度重视
被浏览36次
“实业救国”思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部分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宣传B.受辛亥革命的鼓舞C.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政府对发展社会经济的高度重视
采纳率:50%
B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分享到:
下面是答答童鞋给您的小建议,您看靠谱吗?初来乍到,弄错了您不要生气哦(*^__^*)答答小贴士
等您帮助的附近的朋友换一换
大家都在搜好搜APP下载好搜摸字APP 随时随地随心搜索 用好搜, 特顺手!
第9天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达到生命的彼岸。知道了革族姑娘跳现代舞(2014湾水芦笙会)-视频 独家
方式一:扫一扫
支持各类二维码扫描软件
方式二:发一发
免费发送App到手机
看不清验证码不正确
该短信不收取任何费用
方式三:下一下
下载App观看
还有更多攻略和游戏礼包等着你
嵌入代码:
这个支持手机播放哦
专区热点·
大家都在看
手机看视频
青青子衿~。~
不是女流氓
?Star、小彤彤
安德罗妮丶
90God丶天外飞仙我们县苗族革族家独特的家乡手工艺品是什么_百度知道
我们县苗族革族家独特的家乡手工艺品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多次参加海内外多种绘画展出,为外来投资者提供各种方便、平江起义领导人之一,将实施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并举,是一方前程无限美.1万人,比上年增长10、山区工业化,一定好戏连台,民族风俗独特,1个装机容量达3万千瓦的电站正在建设之中,比上年增加66元、旅游等新兴产业开发,以及十八怪腊味等产品十分畅销,开发潜力巨大,程控电话实现村村通,水能资源丰富的锦江流域7个梯级电站已开发2个,以本地小籽花生为原料的十八怪花生系列、铜仁大三角二极中心城市这一目标,以本地高梁为原料锦江王子系列白酒多次获得部优省优、茶油。
麻阳人文资源丰富;第三产业4,一定会留连忘返,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137万元,建立了政务服务中心、麻鸭等优势农产品资源深度加工。境内盛产大米,柑桔多次获得部级省级金奖,旅游业将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麻阳农民画闻名全国,名人辈出,县到乡公路干线未来2年内全部达到硬化和油路标准,全县上下正在大力营造开放兴县的良好氛围、经济民营化)经济发展战略,增长8。2004年,只要你来到这里,重新修订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若干规定》、大白鹅,先后被评为湖南省水果之乡、蔬菜四大产值过亿元的支柱产业,把外来投资者看作是给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亮化,其中苗族占76、开放带动。
麻阳物产丰富,境内路网密布,实行一站式办公,思想上高度重视。
麻阳基础设施较好,大力发展本地资源加工企业,是全国盘瓠文化实物留存最多。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利用毗邻张家界---吉首---凤凰大湘西旅游圈和丰富人文资源的优势. 5亿元。悠久的历史。麻阳苗族源远流长,麻阳县委、“两路一江”区域带动)四推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国政协副主席滕代远同志的家乡。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县城东区与南。电力丰富,是湖南通往大西南的重要通道,切实简化手续、芷江飞机场分别为130、板栗,麻阳是一个朝思暮想的好去处.75万千瓦、110公里、北连接起来,丰富的资源,纵情山水,苗乡风俗独特、铜仁,无籽西瓜远销海外,增长22,境内盘瓠文化民俗村被湖南省苗学会命名为“盘瓠文化研究基地”、全国晒红烟生产基地县。尤其是围绕柑桔,成为极富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494元。市场网络健全,设立了优化环境办公室。
麻阳区位优势明显,也给渴望搏击经济大潮的仁人志士提供了一展雄才的广阔天地,辖17乡6镇、新中国第一任铁道部长。麻阳县城距怀化市59公里、无籽西瓜,距大兴,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已与省电网并网、无籽西瓜、小籽花生、反季错季无公害蔬菜等一批名优农产品,增长5%.6%;旅游观光、县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来抓,巨大的发展潜力,系全国第一批农村初级电气化达标县之一,只要你登上这舞台,其中县级站2个,县城建设日新月异。
麻阳,增长12,增加经济收入的福音,全面实施三带动(城镇带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县形成了柑桔,并先后创立了冰糖橙、养殖,是全国五个单一苗族自治县之一.3%。通讯便捷,精心建设好黄土溪水库温泉和中国盘瓠部落,小城镇建设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天高任鸟飞;锦和古城结合渝怀铁路修建,东区开发潜力巨大。旅游产业稳步发展,麻阳是一座接东纳西的大舞台、中国冰糖橙之乡,农业人口32,这块自古以来被称为“富州”的土地,是周边贵州省铜仁地区,是刘罗锅式一代“怪臣”满朝荐的家乡、绿化,经商置业、净化工程全面实施,素有“湘黔门户”之称、山羊.4亿元,同时也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晒红烟,突出打造麻阳至凤凰旅游走廊.3%,增长12,装机容量2;第二产业3亿元、柑桔。
发展经济、纽荷尔脐橙.2%麻阳苗族自治县情况简介
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
海阔凭鱼跃,厚实的产业基础,春光飞不尽的热土,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优化环境有关政策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规定》,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麻阳大麻鸭、大麻鸭,其中耕地面积25、蔬菜,全县自建水电站3个.5万亩、黄豆,为麻阳展示了辉煌灿烂的发展前景,是周边县市重要商品物资集散地,怀化市西北部,实践中身体力行,移动通信覆盖全县24个乡镇和80%以上村。全县财政总收入实现5579万元,并以营造良好的环境为重心。目前、白鹅,其余4个正在规划和建设筹备阶段,处于怀化。近年来.8%。美丽富饶的麻阳已张开双臂、蔬菜等.1亿元,前景不可限量.77万人,设有8个站,蔬菜成为周边地级城市的生产基地;突出食品工业开发、油菜籽,新的经济增长点较多,距旅游热点城市凤凰34公里,硬化,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一条龙服务,曾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统一了思想认识,全县村村户户通电;麻阳人民素有古朴淳厚风气,总人口37,负责协调外来投资企业的有关事项。全县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拟新上一系列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我县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湘西开发的大好机遇、非物质形态文化保存最丰富的县,交通十分便利、黔东南州和本省湘西自治州等不通火车县市的物资中转站,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麻阳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近年来,其中第一产业4、无籽西瓜.2%、农村城镇化,突出丘岗山地开发,面积达15万平方米,全县共建集贸市场26个,现属省定贫困县;209国道和308省道交汇于县城,热忱欢迎你们前往投资兴业,形成武汉三镇的格局,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尤其是锦江大桥竣工在即。枝柳和渝怀2条铁路主干线途径境内、吉首三大地级城市的中心点上,今后一段时间,围绕把麻阳县城建设成为湘黔渝边界的怀化、吉首,具有十分明显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麻阳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盘瓠民俗文化村等龙头项目,是一个神奇的苗乡
就是实习这个啊!这不是岩土专业的吗…
就是实习这个啊!这不是岩土专业的吗…
其他类似问题
手工艺品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天地革家人之:革家民族文化旅游宣传材料——神秘的革家人
革家民族文化旅游宣传材料——
(征求意见稿文字部分)&
最后修改稿见:
The Mysterious Gejia
一、亻革家人自称与他称的含义及来历
二、亻革家人——中国56个民族之外的未定民族
三、亻革家人真的是“羿的后人”吗
四、亻革家人迁徙历程概略
五、古老、神秘的亻革家文化
六、亻革家节日与旅游
七、亻革家成果与展望
The Gejia is an unidentified ethnic
minority outside of the fifty-six officially identified
nationalities in China today. The major distribution of the people
is in Guizhou Province, around fifty thousands in total,
concentrating in Huangping County and Kaili City of the Southeast
Guizhou Miao and Dong Nationalities Autonomous
Prefecture.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Gejia people are the descendants of Yi, the
hero who shot down six suns as recorded in Chinese folk legends. In
the book Searching for the Descendants of Yi written by the
Folklorist Liu Zhifeng (2001), and a television program with the
same title filmed and broadcasted by China Central TV in the series
of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2003), the Gejia’s relationship
with Yi is demonstrated in the sun-shooting design on their ethnic
costumes, their ancestral worship rituals with the bow and arrow
hung on the wall above the family altar in the living chamber of
their houses, etc.
Recently, our study has found that “Bangshang”, a distinctive Gejia
place name, is widespread in southwestern Huoqiu County, Anhui
Province, the ancient home country of Yi (the historical place of
Qiong) in eastern China. Meanwhile, in the vicinity of Bangshang,
places with names like Liaojiazhai (village of the Liao lineage)
and Luojiawan (area of the Luo lineage) often appear side by side.
This matches with the common practice of the Gejia people that the
lineages of Liao and Luo are two marriage-partner-exchange groups
living close to each other. This shows that the living area of the
Gejia in hist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rritory of Yi and Yi
tribe. Around Sichuan, Chongqing, and mid-north Guizhou, it is
foun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ejia’s distinctive place names
matches well with the living area of the people in historical
records. The discovery of these empirical data shows that tracing
the Gejia’s ancestry to Yi is no longer merely a
Based on the Gejia’s distinctive place names, we can trace the
earliest place of origin of the people to the western coast of
Caohu Lake and the region of its tributaries. This seems to be
coincident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Gejia term “Bangshang”: the term
“bang” means lake or pond, while the term “shang”
refers to the Shang dynasty (17th —11th
century BC) according to its Chinese meaning. “Bangshang” means the
lake of Shang dynasty, i.e., Caohu Lake, as the region was under
the rule of Shang dynasty. The Gejia’s distinctive place names
appear in a contiguous distribution on the western side of Caohu
Lake and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Huoqiu County.
In the Xia and Shang dynasties (21th —11th
century BC), the southern and western side of Caohu Lake
constituted the local Caoguo kingdom of the Youcao tribe, who is
believed to be the founding ancestor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Gejia heritage of wooden ancestral drums (reminiscent of the
ancestors’ use of hollow tree stems as houses), the ritual
conducted on the roof top in the grand ancestor worship ceremony of
Hachong, etc., indicate many traits of the Youcao
Gejia culture is just like an isolated island, possess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such as ethnic costumes and worship
activities, and mu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the
people is amazingly preserved in their ancient epics and oral
traditions.
The television program Searching for the Descendants of Yi
has the following narrative: “The Gejia have preserved many symbols
of early civilization, with an abundant and broad spiritual world
hidden behind the people’s plain and genuine daily life, entailing
the mysteries of history thousands year-old.” These mysteries are
awaiting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ies by national and
foreign experts.
The Gejia people possess age-old culture, distinctive and ornate
ethnic costumes, unique singing and dancing traditions, genuine
folk customs, and the renowned identity of being “the descendants
of Yi.” They are the ideal destination for experts of relevant
disciplines to conduct research and make visits.
The following Gejia villages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are
currently developing tourism: In Kaili City, there is Matang
Village in Longchang T whereas in Huangping County, there are
the villages of Wangba, Fengxiang, and Tangdu in Chongxing
Township, and Huangmao in Huangpiao Township.
In the various Gejia tourism villages, visitors will enjoy the
distinctive Gejia ethnic costumes, singing and dancing (reed-pipe
music, wooden stool dance, epic songs, swirl songs, drinking songs,
love songs, etc.), Gejia women’s ornate batik and embroidery
handicrafts, wedding ceremony, childbirth ceremony, and delicious
Gejia cuisine.
“The descendants of Yi,” as a unique brand of Gejia cultural
tourism, will be a great tourist resource of the hidden and unknown
Gejia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Gejia people as an ethnic minority
outside of China’s fifty-six nationalities will face a more
beautiful future of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advancement.
The age-old, mysterious and genuine Gejia people warmly welcome
honorable visitors from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to come on
tours and do research! May we wish you enjoyable and unforgettable
memory about the Gejia ethnic customs to be experienced during your
&&&&亻革家人自称“哥摩”(quŋ33
muŋ33),当地汉族称之为“亻革兜”,苗族称之为“嘎兜”。
“哥摩”的“哥”无具体含义,“摩”在亻革语中为“弓箭”之义,可见亻革家人与弓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亻革家人为何又被称为“亻革兜”呢?相传亻革家人先祖在一次打猎中遇猛虎,急而跳进一樟树洞中躲避才幸免于难,亻革家人由此受到启发,从而开创了一段时期的居住树洞的生活。后来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迁徙,亻革家人向来崇拜祖先,便用樟树树茎基部挖空制成祖鼓,作为祖先灵魂的住所,以便随之迁徙。“牵着水牛留绳来,抬着祖鼓留种来”这一在亻革家世代传承的迁徙词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反映了亻革家在历次迁徙中必带祖鼓相随的状况;亻革家在祭祀活动中,也以祖鼓为核心。由于当时生产工具十分落后,亻革家制作的祖鼓,状似树圪蔸,因而汉族便称亻革家人为“圪蔸”,现记为“亻革兜”,史书记载为“犭革兜”、“犵兜”、“仡兜”等。
建国初期,亻革家人被称为“仡兜族”或“亻革族”,户籍管理中也曾一度填为“亻革族”。后被列为待识别民族,开展民族识别工作,民族识别工作中称之为“亻革家人”,后沿用至今。
——中国56个民族之外的未定民族
&&&&亻革家人目前为我国56个民族之外的“未定族称人们共同体”(未定民族)。
&&&&亻革家人主要分布在黄平、凯里、镇远、施秉、福泉、瓮安、都匀、荔波、余庆、遵义、关岭、镇宁、贞丰、紫云、安龙、岑巩、罗甸等县(市),以及重庆市酉阳、黔江等地。人口5万余人,其中,以贵州省黔东南州的黄平县、凯里市最为集中。
1951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印的《中国少数民族简表(补充本)》中,把亻革家人(当时写为“仡兜”)列为当时我国已承认的54个少数民族之一,排名第44位,在仡佬族之后、瑶族之前。书中明确记载:“仡兜族,居贵州省黄平、炉山、施秉、福泉等县,农业经济,操仡兜语,现有人口3000多人。”
1956年,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印的《贵州省少数民族分布地图》,明确标明亻革族居住的地域,图例栏内写明为亻革族,序列亦排在仡佬族之后、瑶族之前。
上世纪的60年代和80年代,国家曾先后两次对亻革家人进行识别调查。60年代的识别调查,由于各种原因被迫中断。80年代初,国家再次开展对亻革家人的识别调查工作。调查结束后,黄平、凯里两县人民政府,分别具文上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州省人民政府,并要求转报国务院审定批准亻革家人为单一民族即亻革族。
2003年,公安部经商国家民委,下发公安部“关于对贵州省亻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证民族项目内容填写问题的批复”(公治[号),明确亻革家人身份证民族栏目填写为“亻革家人”。
2010年8月,经国务院人普办批准同意,贵州省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下发《关于认真做好我省未定族称人们共同体人口普查登记的通知》(黔人普办字[2010]29号),该通知决定对贵州穿青人、亻革家人等5种“未定族称人们共同体”进行分类普查登记。
2012年6月,贵州省公安厅《对贵州省政协第十届五次会议第381号提案的答复》(黔公提复[2012]6号)和《对贵州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第14号建议的答复》(黔公议复[2012]8号)中提出:“认真落实代表建议,切实抓好公治[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并指出:“针对派出所将群众的族别登记错误的情况,不需要民委部门的证明,公安机关查实后,必须如实进行更正”。
目前,亻革家人作为“未定族称人们共同体”(即未定民族)进行管理、登记,请社会各界、媒体切勿将亻革家人作为其它民族或分支宣传报道。
“羿的后人”吗
民俗学家刘芝凤著的《寻找羿的后人》和2003年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摄制的《寻找羿的后人》电视片,从亻革家人的射日传说、射日服饰、祭祀活动等方面展示了亻革家人与羿的联系。
最近,通过考察与研究发现,亻革家人地名“棒商”一直伴随着亻革家人的迁徙而迁徙。今关岭县普利乡丫口田村的廖姓亻革家人系咸丰5年(1855年)由黄平县枫香寨的“棒商”迁徙去的,先迁至贞丰,寨名仍沿用“棒商”(汉语音译成“堡上”),后迁至关岭。“棒商”这一地名,在欧先哲《开阳县志稿》记载的有“仡兜”居住的“格都堡”(今修文县六屯乡古名,最早叫仡兜堡,因有仡兜族居住而得名)附近亦有分布,汉语记为“塝上”。在亻革家不同姓氏迁徙词中都出现的“麻哈”(今麻江县)境内也有“榜上”沿用至今。
通过检索发现,“塝上”这一地名,在安徽霍邱西南部(巢湖西部)羿之故国——“穷”地有集中分布,同时,“塝上”附近多有“廖家寨”、“罗家湾”等地名组合出现,这与亻革家廖、罗两姓婚姻集团往往比邻而居的特点十分吻合。
钱穆先生在《史记地名考》“自序”中说:“地名迁徙,必有先后,决非异地同时可以各得此名不谋而合。地名迁徙的背后,盖有民族迁徙之踪迹可资推说。一民族初至一新地,就其故居之旧名,择其相近似而以名其侨居之新土,故异地有同名也”。亻革家人特有地名“棒商”在不同地方的沿用,正是如此。
&&&&亻革家人特有地名“棒商”(
“塝上”或“榜上”)在羿之故国——“穷”地的集中和规律性分布,说明了亻革家人在历史生活地域上也与后羿及其部族密切相关;从亻革家人特有地名在该区域的分布数量看,可以推测亻革家人在羿之故国曾经有一个鼎盛的时期。
研究亻革家人特有地名在四川、重庆及贵州中北部的分布状况还发现,亻革家人特有地名的分布与史料记载的亻革家人居住地域有着惊人的吻合。
这些材料的发现,向人们展示了亻革家人作为“羿的后人”已不仅仅是传说!
亻革家人没有文字,迁徙历程仅靠口头传承。从亻革家人现有几个宗族的《迁徙词》看,仅有较近的福泉、麻江、凯里、黄平等几个地方还能大致知道迁徙地点。笔者根据亻革家《迁徙词》,并参考汉文献史志记载,特别是结合亻革家特有地名“棒商”在全国的分布状况,对亻革家人的迁徙历程初步概述如下:
&&&&亻革家人最初集中生活于今安徽霍邱县西南部、巢湖西部羿之故国——“穷”地及与此毗邻的湖北黄冈市东北部大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是亻革家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概于春秋时期,楚、吴在亻革家居住区域长年交战,亻革家先民经湖南(有少部分在今湖南岳阳市、邵阳市地域停留),沿长江流域往上游迁徙,到重庆、四川及黔北等地定居。此时恰逢蜀国开明时期,亻革语中的“布努头”为“头领”或“王”之意,“布努”为亻革语对“鳖”的称呼,亻革语“布努头”当始于亻革家先民对当时蜀王鳖灵的称呼。亻革家特有地名在今宜宾、巴中一带分布最多,表明亻革家历史上在该区域生活过相当长的时期,也是亻革家历史上又一个稳定发展、人丁兴旺的时期;宋末元初,由于战乱原因,巴蜀地区人口锐减,亻革家大部概于此时离开巴蜀,往南迁徙(部分仍留在巴、蜀),达黔北、黔中一带;后部分再往黔东一带迁徙,经福泉、麻江等,最后到达今凯里、黄平、施秉、镇远等地;部分往西部及西南部迁徙(这部分建国后多融合或被划为其他民族。往黔东一带迁徙的亻革家人中,咸丰年间,由于战乱原因,又有部分西迁至现安顺、黔西南等地,今关岭、镇宁、贞丰等地的亻革家人,经考察多系咸丰5年由黄平县迁徙去的。
上述迁徙历程中,多有亻革家特有地名“棒商”及亻革家特有的廖家寨、罗家湾等廖、罗两姓婚姻集团比邻而居的寨名贯穿始终。此外,亻革家最初集中生活于羿之故国——“穷”地,还有射日传说、射日服饰、“哈冲节”射太阳鸟、神龛位置供奉弓箭等与羿有关的亻革家传说与习俗相互印证;亻革家在巴、蜀一带生活,还有史志记载及重庆、四川一带现仍有少量亻革家人居住为证。亻革家在黔北、黔中一带生活还有史志记载为证;亻革家在福泉、麻江一带生活,还有亻革家《迁徙词》及史志记载为证;凯里、黄平、施秉、镇远以及关岭等地为亻革家现主要居住地域。亻革家的迁徙历程总体是自东向西迁徙,这与亻革家人口口相传的“从东边来”十分吻合。
&&&&亻革家特有地名在安徽巢湖西部一带的分布有一个神奇的现象,最靠近巢湖的亻革家特有地名,离巢湖亦有约40公里,而真正的湖边,却三四十公里宽的范围内均没有一个亻革家人特有地名出现。经查,古巢湖湖面范围比现在广得多,巢湖西部亻革家人特有地名正好沿古巢湖的湖边分布,巢湖湖面变小后,亻革家人早已离开了这一地域,所以,亻革家人特有地名没有往里扩展。
从亻革家人特有地名来看,亻革家人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发源地应在巢湖西部边缘及巢湖流域,这与亻革语“棒商”的含义也是不谋而合的。亻革语中的“棒”为“湖”、“塘”之意,“商”为“商朝”(亻革语中,朝代名称随汉语的音和义);“棒商”即为“商朝的湖”,实际当指巢湖,商时巢湖一带均为商朝辖地。
1、古代氏族制度的活化石
&亻革家人的家族领导体系分为阴、阳两系组织,分别对家族中死去的、活着的人们的生活进行着权威性的组织管理,是古代氏族制度的遗存。阴系组织通晓亻革家人及本家族的历史沿革,传承亻革家文化,熟悉祭祀礼仪,主持祭祖盛典。阳系组织负责执行族规、族法,调解纠纷等。
2、神秘的祖宗崇拜、祭祀文化与归宗文化 &
&&&&亻革家人崇拜祖宗,崇拜物是一个神秘的祖鼓。
亻革家祭祀祖先的仪式主要有三种方式:每饭必祭、每年冬至小祭、“哈冲节”大祭。“哈冲节”为亻革家最隆重的祭祖节日。一般为十几年至几十年举行一次。主要有杀“象”祭祖(仪式中称“牛”为“象”)、吹笙祭祖、楼祭、砍芭茅蔸祭、射太阳鸟等祭祀环节,包含了上古时期的诸多遗风。
亻革家人过世后都要回到祖宗那里。这一过程主要通过神秘的归宗竹、归宗牌、归宗词等来完成。
3、口口相传的文化典籍&
亻革家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叙述创世、迁徙、信仰及生产生活的文化典籍。在祭祀活动及婚嫁、生死等重要活动中,亻革家人都要唱古歌、叙古词、奏古乐、跳古舞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亻革家“喳昂尚典”(亻革家阴系组织的领导集体)传承的《迁徙词》、《摆解轰词》、《芦笙词》、《归宗词》。《迁徙词》叙述亻革家人的迁徙历程;《摆解轰词》叙述创世传说、射日传说及新生命诞生的喜悦等;《芦笙词》反映亻革家的历史、生产、劳动、生活等;《归宗词》系引导亡人的灵魂回归到另一个世界自己的祖宗那里,进入祖鼓,和祖宗在一起生活。
&4、穿戴在身上的史书&
&&&&&&&&&&&&&&&&&&&&
&亻革家没有文字,许多历史都记录在服饰上。亻革家妇女铠甲式服饰,实为一部无字的史书。值得一提的是,亻革家不仅有射日传说,而且在其服饰上留下了很深的射日印记。姑娘们头上戴的就是代表弓箭射日的射日红缨帽。男子盛装,头着凤尾双弓帽,腰佩芦笙、弓箭和宝刀。
5、能歌善舞的民族
亻革家具有多种曲调优美、内容丰富的民歌。情歌浪漫、热情,古歌浑厚、沧桑,特色明显。亻革家舞蹈亦别具一格,主要有踩亲舞、猴子舞、猫舞、斑鸠舞等,亻革家舞蹈多次获得各级奖项。
6、远近闻名的武术绝技&
亻革家独创的武术绝技远近闻名,各寨都有武术高手隐卧其中。亻革家武术主要包括拳术、棍术、刀术等,以拳、棍见长。
&7、驰名中外的蜡染技艺&
&&&&亻革家蜡染,不用画图案打草稿,多靠祖先留下的古老图案和直觉,用蜡刀在白布上信手画来,通常以祖鼓纹为中心,其它如星辰、鸟兽、花朵等都围绕祖鼓展开。亻革家蜡染中的那些古朴生动的图案,蕴藏了亻革家人崇拜祖宗、敬仰祖鼓等诸多亻革家历史文化内涵。
&&&&亻革家蜡染,图案组织严密对称,构图饱满,细密如麻,但却细而不板,满而不烦。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排列组合紧凑巧妙,不仅花连花、花套花,其花与花之间的空隙,也其形如“花”,趣味无穷,是我国民族民间艺术中的瑰宝,频频博得国内外游客及专家学者的赞誉和喜爱。
8、药到病除的亻革家草药土医
&&&&亻革家草药土医以治疗甲肝、结石、惊厥、腹泻、骨折、蛀牙等见长,往往药到病除。
9、延年益寿的亻革家美食与饮食文化
亻革家寨多选在大山的半坡上,竹、树茂密,常年流水不断,生态环境极好。由于环境优美、食物无污染等,亻革乡出了不少长寿老人,黄平还被授予为贵州省首批七个“长寿之乡”之一。亻革家主食有:米饭、糯米饭、包谷饭、红苕饭、洋芋饭、糯米粑、包谷粑等;菜肴有酸汤土鸡、酸汤田鱼、酸汤田螺、酸汤螃蟹、腌汤牛杂、腌汤大肠、腊肉、香肠、腊鸟、腊青蛙、蜂蛹、野生菌、野菜、石磨豆腐等;酒水有甜酒、糯米酒、高粱酒、苦丁茶等。亻革家迎来送往讲礼仪,有迎客拦门酒,送客拦路酒。宴席中尊者居上坐,男女老少平等,同坐一席;席间常有男女唱歌敬酒、对歌喝酒,亻革家有劝饭不劝酒的习俗,“飞碗扣饭”是亻革家一大特色。热情、欢乐的场面让人流连忘返。
亻革家文化古老、厚重、神秘、独特,得到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目前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国家级——黄平蜡染技艺;省级——哥蒙的“哈冲”、黄平亻革家服饰、哥蒙芦笙乐。此外,亻革家还有其他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期待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保护。
(一)亻革家节日
&亻革家民族节日多姿多彩,热闹非凡。主要有:
正月初一至初五以及十五至十七(或十五至十九)的芦笙会(黄平枫香寨、望坝寨、塘都寨、咬寨和凯里龙场等)、农历二月初二的祭桥、每年三月第二个马日的爬坡节(黄平白堡坡)、端午节、七月十三姑妈节(各寨均有穿越时空的对话——“阿仰珠”等活动)、重阳节、小祭(冬至日祭祖)、“哈冲节”(盛大祭祖活动,时间由蛋卜决定)等。
(二)亻革家风情旅游
&&&&亻革家民族文化古老、神秘,民族服饰亮丽、独特,民族歌舞独树一帜,民风纯朴,“羿的后人”声名远播,是国内外游客、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理想的旅游、考察目的地。目前开发的亻革家风情旅游村寨主要有:凯里市的麻塘,黄平县的望坝、枫香、塘都、黄猫等亻革家风情旅游村寨。
&&&&各亻革家风情旅游村寨多可欣赏到亻革家独特的服饰、歌舞(芦笙舞、板凳舞、古歌、飞歌、酒歌、情歌等)和亻革家妇女精美的蜡染、刺绣作品以及婚俗、祝女酒表演等,并可品尝亻革家特色美食。同时,各亻革家风情旅游村寨亦独具特色。
1、凯里市亻革家风情旅游村寨
△麻塘亻革家风情寨
麻塘亻革家风情寨是贵州省首批开发的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之一,是巍巍香炉山下的一个亻革家大寨,位于凯里市城北的龙场镇境内。距凯里市区18公里,距龙场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全寨百余户,450多人。
麻塘亻革家风情寨坐落于一缓丘地上,四面环山,山上长满郁郁葱葱的油茶树和马尾松,寨内房屋建筑沿用土木结构,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栽植各类果树。寨前为一片开阔的田坝,田坝中间有一长椭圆形的荷塘。春天,桃李芬芳;夏天,莲叶田田;秋天,瓜果遍地、稻谷飘香。季节变换的景象,与身着独特服饰的亻革家妇女、少女劳作或休闲以及儿童嬉戏的生活场景等,相互交融,展现出一幅幅多姿多彩、气象万千的亻革家风情画。
麻塘亻革家风情寨旅游开发较早,距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较近,交通便利(有公路直达寨里)。建有第一个亻革家文化博物馆——麻塘亻革家博物馆。近几年凯里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麻塘的投入力度,麻塘旅游发展较快,成为目前亻革家风情旅游村寨中游客数量最多的村寨。
在这里除了平时可以欣赏到亻革家一般风情外,每年正月十五至十七举办芦笙会,有跳芦笙、对歌、斗牛、赛马等独具亻革家特色的活动,深受游客好评。
从凯里汽车站搭乘前往鱼洞、龙场、重安、黄平方向的客车,在麻塘亻革家寨路口下车,步行10余分钟即至;也可驾车或租车直达寨里。
麻塘亻革家风情寨是都市人休闲、娱乐、品尝亻革家特色美食、观赏亻革家特色歌舞表演等的理想去处。
2、黄平县亻革家风情旅游村寨
△望坝亻革家风情寨
望坝村属重兴乡,位于重安江畔、金凤山东南侧的半坡上,具有亻革家寨落选址的典型特点,距黄平县城约25公里。重安至重兴的柏油公路沿寨而过,距重安镇仅4公里,交通便利。全寨320余户,1400余人,全系亻革家人。望坝村历史悠久,从廖氏祖先朗珠公到望坝定居开始,廖、罗二姓到这里定居至少也有700多年了。
寨内古柏参天,从半山腰开始,青瓦木房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整齐有序地向上延伸。多数房屋绿竹环绕,生机盎然。寨里有十多口古井,
井水冬暖夏凉,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这大概也是村里人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寨子周围的山坡上,经常会看到,头带射日红缨帽的亻革家女孩与自己的心仪情郎,坐在坡顶的石凳上,互叙衷情。重安江的一个支流绕寨脚而过,一汪江水清澈见底;寨脚筑有两个水库,是鱼、虾、螃蟹的天堂,也是垂钓、游泳爱好者的天然乐园。这条支流的下游,也就是寨子的西南面不远处,便是有着著名的“三朝桥”、间歇泉和江心小岛上有成排古磨坊的重安江了。
望坝村是亻革家历史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的村寨之一。是亻革家廖、罗两姓婚姻集团同住一寨的代表。这里除了具有普通的亻革家风情外,其独特之处在于有保存完好的亻革家廖氏、罗氏宗族特色文化,主要包括廖氏的祖鼓崇拜、罗氏特有的“烧田背”祭祖习俗、古歌古词、堂屋正中位置供奉弓箭、亻革家传统武术、亻革家草药土医、亻革家巫术等等。寨里“哈冲”坪、芦笙场等保存完好;还有“米洞坡”(战乱年代藏米的山坡)、“者卡坡”(曾有放哨用房)等历史古迹。
望坝村建有第一个亻革家风情园,分为竹编工艺品、亻革家民族服饰、亻革家生产生活用具等三个展览室。另有历年来收集的精品照片、绝版照片等。
寨内房屋建筑沿用土木结构,地基多用条石垒砌,寨中道路为石块镶嵌而成。居室内外,院坝巷口,村容寨貌整洁卫生,是黄平县的文明村寨之一。《寻找羿的后人》、《古寨传奇》第五站——《探秘后羿传人》等多部亻革家题材的电视片曾在这里拍摄。
望坝廖氏宗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日都要举办“踩亲节”,少时四五千人,多则万人以上。近年来,在黄平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望坝亻革寨的旅游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每年前来这里进行民俗观光旅游和寻古采风的中外游客近2万人次。
望坝亻革家风情寨既是观赏亻革家歌舞表演、婚嫁表演、祝女酒表演的最佳去处,也是亻革家民族历史文化考察研究的理想场所。
△枫香亻革家风情寨
枫香寨是中国亻革家人聚居村寨中最大的一个村寨,位于黄平县城东南30公里的重兴乡北部,距重安镇15公里。为廖姓亻革家,有740多户、4300多人。自祖公朋蒙到枫香寨定居到现在,已有30多代、700多年的历史了。
枫香寨群山怀抱,地域辽阔,寨子绵延达数里。背靠卧龙山、前瞻马鞍山,寨前为层层叠叠的梯田,寨脚是绕寨而过的龙滩河。龙滩河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河岸边古磨坊、古水车遗迹依稀可见。在龙滩河的上段,人工筑有一湖——龙滩河湖,湖面占地十余公顷,一池碧蓝的湖水,像一颗蓝宝石镶嵌在寨子的西南面。寨中古树参天,错落有致的青瓦木屋常年隐映在婆娑的树影里。远处望去,炊烟袅袅,神秘而壮丽。寨子里桃树、李树及枫香树较多,春天桃李花开,秋天枫红片片。石板小路贯穿村寨,清晨、傍晚常有画眉婉唱、山雀争鸣。头戴射日红缨帽的亻革家少女或劳作、或点蜡绘花,悠扬的亻革家歌声不时从寨里飞出。好一幅“世外桃源”的美景!
&枫香寨是亻革家传统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的村寨。枫香寨人口多,而且位于亻革家诸多村寨的中心地带,外来文化渗透较慢,亻革家传统文化保存完整。全寨阴、阳两系家族领导组织人员十分健全,管理严密。其阴系组织成员传承的古歌古词和芦笙词曲,是目前整个亻革家族群中最为全面的。枫香寨因此也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考察亻革家的必选之地。改革开放以来,亻革家神秘莫测的“哈冲节”在政府资助下已在这里成功地举办了两届。
&&&&寨内有保存完好的古树群、古井、古院墙、亻革团回乡旗(清政府颁发的一种民卫队荣誉旗帜)、第三十届和三十一届“哈冲节”两面祖鼓、镇火坛、古弓等。
黄平县枫香亻革寨既是亻革家民俗文化观光旅游的理想去处,更是亻革家民族历史文化考察、研究的最佳场所。
△塘都亻革家风情寨
塘都寨属重兴乡,位于黄平县的东南部,距重兴乡人民政府驻地10公里。目前重兴至谷陇途经塘都寨的通乡公路已修通,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全村近400户,2000余人。
塘都寨亻革家传统民居保存完整,青瓦木屋沿“凹”字形山坳鳞次栉比地往外延伸。山坳的下部即寨脚有一池塘,塘边有古井,寨内古树林立,整个寨子古色古香。
亻革家人对塘都印象最深的有两样:一是塘都人独特的亻革语口音,说起话来,音调十分悦耳动听;二是塘都寨的亻革家银饰品加工,技艺精湛、创意新颖,远近闻名,其银匠们加工制作的银饰品历来深受黔东南一带亻革家男女老少的青睐。
此外,塘都寨的蜡染、刺绣、织锦等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保护较好。
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派员考察,最后确定塘都亻革家寨为“村落生态博物馆”项目的实施地点。随着项目的实施,可使寨内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储存、传承、延续和发展。
在自然景观上,塘都寨东南面和西南面不远处,分别有高40余米、跨度20米的天生桥和10余公顷的家族共有山林;四周有丹霞岩崖和白保坡、鸡冠山等。
塘都寨是亻革家村落文化生态保护的重要基地,是人们观光、探险和考察亻革家民风民情的良好去处。
△黄猫亻革家风情寨&&&&&&&&&&&&&&&&
黄猫寨属黄飘乡,位于黄平县城的东部,距县城17公里,距黄飘乡人民政府驻地3.4公里。谷陇至黄平的柏油公路从寨子的边缘穿越而过,交通便捷。全寨200多户,800余人,为廖氏亻革家。
该寨环境幽雅,四周高山环抱,寨内外凤尾竹林立。是廖氏祖先哥门龙、波蒙当旺由望坝寨分出后开辟定居的,至今已有30多代。古时候,黄猫是一片深山莽林,山高谷深,“大猫”(即老虎)出没频繁,故而得名。黄猫寨在亻革语中则另有称谓,叫“迪昂”,为“龙场坝”之意。
家族阴、阳两系社会制度仍保存良好;历代的“娃娃亲”、“背带亲”还盛行。阴、阳两系还拥有一定的公田、公土、公山、公坡等家族财产,便于氏族内婚丧嫁娶和重要活动之用。每年正月十五至十七,寨子里都要举行盛大的“踩亲节”活动。
黄猫寨附近还有飞云崖、飞云大峡谷等黄平著名的旅游景区,是亻革家民风民俗与黄平其他重要自然、人文景观有机结合的村寨之一。是旅游观光及亻革家民俗考察的理想之地。
3、关岭县亻革家风情简介
关岭亻革家主要分布于关岭县花江镇、普利乡、上关镇等,约700余户,4000多人,有廖、罗、李、吴、王、杨、龙、兰、潘、申、张、唐、石等姓氏。多系咸丰年间因战乱原因由黄平等地迁入。其中,丫口田、养牛圈的廖姓亻革家系由黄平县枫香寨的“棒商”先迁至贞丰,就故居之旧名,名迁居之新土,寨名亦为“棒商”,现汉语音译为“堡上”;后又由“堡上”迁至现在的关岭丫口田、养牛圈。
在亻革家语言、文化传承方面,关岭亻革家现仅有少数七八十岁的老人还通亻革语,四五十岁的人中,仅有少数能说一些简单的用语,但仍保持黄平的亻革语口音。其亻革家服饰基本消失殆尽。传承较好的有丧葬文化(仍有归宗词、归宗竹等,归宗词中还增加了返回黄平老家的路径)、山歌(曲调基本同黄平)等。祭祖仪式如哈冲节等仍有部分传承,但发生了一些变异:举行祭祖活动时,用新买的一个甑子盖上竹编的甑盖当“祖鼓”,将其置于鼓东家堂屋正中,附两根鼓棒;由芦笙祖师坐在中央敲击,“芦笙大将”吹着芦笙跳在最前面,其后一群“芦笙舞蹈”人员围绕“祖鼓”旋转;活动时间一般为两天一夜;在举行活动期间不准说汉话,不会说亻革语的人只能当“哑巴”,或者“打手势”。
关岭亻革家蕴藏着诸多亻革家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的历史,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亻革家在历史文化研究、影视制作、文艺创作与展演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正式出版的亻革家相关著作有:《贵州苗、彝、亻革族各种乐器曲谱》(牛畅等编著.西南人民出版社,1951年初版)、《寻找羿的后人》(刘芝凤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头戴太阳的土民——黄平亻革家》(黎平主编,廖朝隆、罗朝荣主笔,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7月)、《Some
Last People:Vanishing Tribes of Bhutan,China,Mexico,Mongolia and
Siberia》(Pierre Odier著,Eagle Rock(California,U.S.A.): L’image
2004)等,香港科技大学张兆和博士撰写的亻革家民族资料已被美国耶鲁大学人类文化区域档案中心编辑出版的《世界文化百科全书》增订本收录。
内部印刷的资料主要有:《贵州民族识别资料集》第七集(上、下册)(贵州省民委民族识别办公室编,1984年)、《德润笔耕》(高国璋著,1997年)、《生存奋斗》(廖朝隆著,2000年)、《贵州亻革家民族研究文集》(廖朝隆主编,2007年)、《亻革家典籍与源流》(罗义贵、罗德华著,2009年)、《亻革家族称走向问题讨论文集》(2010年)等。
在亻革家文章发表方面,费孝通、雍德、高国璋、张兆和、刘芝凤、王婧、戴小明、盛义龙、李技文、雷晴岚等人,以亻革家相关历史文化为题材,在《新观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新闻周刊》等刊物发表文章数十篇。
在影视方面,有《寻找羿的后人》(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2003年)、《古寨传奇》第五站——《探秘后羿传人》(贵州电视台,2011年)、《在中国的故事-黄平太平洞》(台湾电视台)、《黔东南·麻塘—清凉之夏蓝色之旅》(广州电视周末导游)等。特别要提的是,香港科技大学张兆和教授及其项目组二十多年来深入亻革寨,摄录、保存了大量的亻革家祭祀、婚礼、丧葬等诸多方面的音像资料,这些资料在亻革家文化的抢救、传承与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亻革家文艺创作与展演方面,廖德文家庭的原生态亻革家歌舞在中央电视台《神州大舞台》欢乐家庭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著名编导南山石创作的亻革家群舞《太阳山》在2012年“多彩贵州民族民间舞蹈新作赛”中获得最高奖——金黔奖。凯里市文联组织的代表贵州省参赛的民间歌舞《亻革家踩亲舞》(由龙场镇麻塘、流水和江禾舞蹈队共同编排、表演),荣获全国2012年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舞蹈大赛金奖——山花奖。日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了国家大剧院音乐创作委约项目
“乐咏中国”作品全球首演,演奏了5位赫赫有名的外国作曲家到中国采风后历时2年创造完成的5部“美丽中国”音乐新作。其中,芬兰世界级作曲大师卡列维?阿霍创作的以亻革家族群名称命名的乐曲《亻革家》,取材于亻革家民歌与民风民俗,其旋律优美独特,成为当晚最具共鸣的作品。
最近笔者研究发现,亻革家“哈冲节”的一些祭祀环节(如:祖鼓祭、楼祭等)较好地保留了中华文明第一始祖——有巢氏的诸多印迹。亻革家人特有地名“棒商”在有巢氏部族建立的方国——巢国地域亦有集中和规律分布,且与羿之故国的“棒商”相连成片。
正如电视片《寻找羿的后人》解说的那样:“亻革家人保持着众多的早期文明符号,在平凡而朴实的生活后面,隐藏着丰富而博大的精神世界,隐含着尘封了千年的历史隐秘。”这一切都有待国内外专家学者进一步的探索和发现。
具有世界唯一性的“羿的后人”——亻革家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的进一步开发,将给贵州旅游特别是贵州东线民族文化旅游注入新的活力,给“多彩贵州”增添浓彩一笔。可以预见,亻革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现象将会大有改观,56个民族之外的民族——亻革家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古老、神秘、纯朴、好客的亻革家人,热情欢迎世界各地的尊贵客人到亻革乡旅游、考察!愿亻革家民族风情给您留下美好而难忘的记忆!
1、本册子部分资料参考《寻找羿的后人》、《贵州亻革家民族研究文集》、“天地革家人”博客、“革家文化网”等,特向相关文章作者致谢。此外,许多亻革家同胞、相关亻革家风情旅游村寨及关注亻革家的朋友均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2、受版面所限,选入本册子进行介绍的亻革家风情寨,仅限于2012年10月为止由县(市)级以上政府及相关部门认定的亻革家旅游村寨或大型生态博物馆实施村寨。
3、由于时间仓促,加上笔者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欢迎读到本小册子的朋友及亻革家同胞批评指正,以便修改完善。意见反馈邮箱:。
&&&&&&&&&&&
执 笔 人:廖凤林& 廖廷宇&
廖尚刚& 廖军丽& 廖一平&
廖朝富& 廖& 靖&
&&&&&&&&&&&
英文翻译:张兆和& 廖忠坤
&&&&&&&&&&&
图片提供:张兆和& 廖尚刚&
廖志刚& 廖一平& 陈兴夫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蓝族革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