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末年顾鹤庆的范曾画多少钱一平尺尺

清朝有哪些周彬人物画画家
清朝有周彬这个人人物画画家吗
09-10-26 &匿名提问 发布
清代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文人画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涌现出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民间绘画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清代绘画的发展,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从明末至康熙年间,文人山水画兴盛,有被称为“正统派”的“四王”画派,特别受到皇帝和上层社会的欣赏。他们承续明末董其昌衣钵,以摹古为主旨,讲究笔墨形式。他们在笔墨、构图、气韵、意境等方面,总结了一些规律性的经验,尤其是发展了干笔渴墨层层积染的技法,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他们的缺陷在于忽视师法自然,回避现实生活,缺乏具体感受,致使作品大多单调、空洞,缺少生气和新意。“清初四僧”之一髡残的“苍翠凌天图轴”(洛神艺术网络图片)而“清初四僧”的弘仁、髡残、石涛、朱耷,强调抒写主观情感,个性鲜明,艺术上也不拘一格,独特新颖。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其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格调昂扬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朱耷以花鸟画著称,继承陈淳、徐渭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往往缘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和国亡家破之痛。笔墨洗练雄肆,构图简约空灵,景象奇险,格调冷隽,达到了笔简意赅的艺术境地。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重大。此外,徽州地区有以渐江、查士标为代表的新安画派,南京地区有以龚贤为首的“金陵八家”, 扬州地区,以袁江、袁耀为代表的“袁氏画派”,专画亭台楼阁等,形成极富地域特色的画风。清 禹之鼎“幽篁坐啸图”(洛神艺术网络图片)清初还有一批未成画派却各擅一科的画家。如擅长人物和肖像的禹之鼎、王树谷、谢彬、上官周等人;专擅龙、马的周璕和张穆;画山水负有时名的吴伟业、傅山、普荷、法若真、黄向坚等人。中期为康、雍、干年间,是清代社会安定繁荣时期,绘画上也呈现隆兴景象,北京、扬州成为绘画两大中心。京城的宫廷绘画活跃一时,内容、形式都比较丰富多采。宫内除了设立如意馆等机构以安置御用画家外,还用入值“南书房”的形式,以吸收学士、朝官身份的画家。宫廷绘画的内容主要有:描绘帝后、大臣、少数民族上层首领的人物肖像画,表现帝后生活的宫廷生活画,记录当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纪实画,供装饰、观赏用的山水、花鸟画等。清 金廷标“莲塘纳凉图”(洛神艺术网络图片)最负盛名的人物画家有焦秉贞、冷枚、金廷标、丁观鹏、姚文瀚等。山水画家有唐岱、徐扬、张宗苍、方琮等。花鸟画家有蒋廷锡、邹一桂等。还有一批供奉内廷的外国画家,如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人。他们带入西洋画的明暗、透视法,创造了中西合璧的新画风,还培养了不少弟子,深受皇帝器重。清代宫廷绘画自嘉庆以后,日趋衰微,已无可以称道的画家。在商业经济发达的扬州地区,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崇尚水墨写意画法,追求狂放怪异格调,擅画 “四君子”题材和花鸟画。“八怪”并不限于8个人,而是代表了艺术个性鲜明、风格怪异的一批画家。他们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性灵,作品多写梅、兰、竹、石,善用泼墨写意,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异,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富有新意。此外,形成地方画派的有镇江地区的张崟、顾鹤庆,创“丹徒派”或“东江画派”。以新技法创派的有高其佩所立的“指头画派”,以手指代笔,简率粗放,别具一体。宗此法者有如朱论翰、李世倬、甘士调、傅雯等。各擅一技的画家,有善绘肖像的丁皋;精于花鸟的沈铨,张赐宁、张问陶、方薰;专攻兰竹的的诸升;兼长金石学的山水画家黄易、奚冈、赵子琛。后期自道光至光绪,画坛以新兴的商业城市上海和广州最为活跃,上海地区涌现出赵之谦、虚谷、任熊、任颐、吴昌硕等名家,形成所谓“海派”。这些画家,在大写意花鸟画方面有重大发展,他们继承了前人传统,并将书法、篆刻等艺术表现形式融于绘画,以遒劲酣畅的笔力、淋漓浓郁的墨气、鲜艳强烈的色彩以及书法金石的布局,创造出气魄宏大、豪迈不羁的绘画艺术形象,兼之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为文人画开拓了新的天地。广州以居巢、居廉发韧,近代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继之,逐渐形成“岭南派”。他们汲取素描、水彩画法所形成的中西结合画风,为中国画的新发展作出了有益尝试。此外,堪称自成一派的画家,有改琦和费丹旭,在仕女画领域各创“改派”和“费派”;承“四王”派系的汤贻汾和戴熙;广东地区擅长人物画的苏六朋和苏长春,并称“二苏“;善工笔花鸟的居巢和居廉,并称“二居”。另有以山水画擅名的钱杜、胡远、吴谷祥、吴庆云,各具特色。在民间绘画方面,以乾隆、嘉庆年间最为发达,尤其在工商业经济繁荣的小城镇比较活跃。民间画工还组织了各种行会。主要有壁画、版画、年画等画种。民间画像较明代有所提高,在写实技法、表现形式等方面均有进一步发展。存世作品也相当多。版画创作在康、干时期曾兴盛一时,由官家主持的“殿版”版画,出现了许多宏帙钜制,多由著名画家起稿。典型代表作有焦秉贞的《耕织图》、郎世宁等外国画家绘制的《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图》等。民间版画也很繁荣,由名画家绘图的木刻画像、画谱,计有数十种之多,著名的有刘源《凌烟阁功臣图像》、上官周《晚笑堂画传》、王概《芥子园画传》、任熊《剑侠传》、《于越先贤像传》、《高士传》和《列仙酒牌》等。同时,在小说、戏曲等书籍的木刻插图中也有不少精品。清代木版年画最为兴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制作地区遍及大江南北的一些城镇乡村,并形成杨柳青、桃花坞、杨家埠、绵竹、佛山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年画。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属于杨柳青年画系统,注重原色,对比鲜明,风格淳朴,更适合广大农村需要。江苏苏州桃花坞是南方年画中心,产生于明末清初,清初至太平天国时期一直保持繁盛。作品在描绘传统的喜庆吉祥题材的同时,还表现繁华的都市风貌。风格既有仿古的传统面貌,也有讲究透视、明暗的仿西洋画法。四川绵竹年画,始创于明末清初,盛行于光绪()年间,造型质朴、色彩艳丽。广东佛山年画始于明永乐()年间,盛于清乾隆至抗日战争期间,多绘门画,销行于华南、南洋等地。在绘画论着方面,清代绘画史论著述的数量,超过以往的任何朝代,有数百种之多,,具有重要价值的也不下20~30种。谈论画理、画法的理论著作,多论述元代以来的文人画,并侧重于山水画,探讨其历史发展及艺术特点。专论画法的许多著作,往往图文并茂,以图谱形式出现。代表论着有方薰的《山静居论画》、笪重光的《画筌》、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秦祖永的《桐阴论画》等。清代关于画史要籍,体例多样,既有通史、断代史,也有专史、地方史;既有按时代排列的画家传记,也有按姓氏序列、类似人名辞典的画家传。断代画史方面,为明代画家作传的有姜绍书《无声诗史》、徐沁《明画录》等。专为清代画家作传的有张庚《国朝画征录》,收录清初至乾隆中叶画家 450余人;冯金伯《国朝画识》和《墨香居画识》,收录清初至嘉庆时画家1800余人;蒋宝龄《墨林今话》,接《墨香居画识》收录干、嘉、道、咸四朝画家 1286人;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又续《墨林今话》收录咸、同、光三朝画家330多人,为清代断代史的终篇。清代许多绘画论着与书法论着合一,同时还出现了综合性的丛辑,《佩文斋书画谱》是最重要的宏篇巨著,共100卷,引用书籍1844种,资料完备,体例精密,为书画史论集大成之作。清代的书画流传、收藏、鉴定等情况,较明代有更多资料可稽查,情况也更明晰。清皇室内府收藏十分丰富,在干、嘉时达到鼎盛,超过任何朝代,藏品经鉴定、品评,还编纂成著录书,全面完备,至晚清,内府收藏有所散失。私人收藏以明末清初时比较活跃,大批明内府散出的书画,为梁清标、高士奇、安岐等著名鉴藏家购进,但至乾隆朝又大部分被收入内府。书画著录书甚多,体例亦更完备,还出现了集大成的丛书,如卞永誉的《式古堂书画汇考》,即采录了历代的著录书,汇编成一部巨著。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您当前的位置是:
顾鹤庆(后) 清波钓艇图
中国书画古代作品专场
编号:0232
估价:20,000-30,000
编号:0233
估价:20,000-30,000
编号:0234
估价:30,000-50,000
编号:0235
估价:20,000-40,000
20,000至30,000
146×48.5cm
杭州 浙江世界贸易中心展览厅(杭州市曙光路一二二号)
拍卖会名称
拍卖会专场
杭州 浙江世贸君澜大饭店三楼世贸厅(杭州市曙光路一二二号)
232 顾鹤庆(后) 清波钓艇图
设色纸本 立轴
1826年作
款识: 何人买得钓鱼舟,棹入潇湘续胜游。堤柳自青波自绿,远山依约见高楼。丙戌初夏,为松友大兄先生一粲。鹤庆并题。
钤印: 臣寉庆(朱) 子余(朱) 江上书楼(朱)
鉴藏印: 行之清玩(朱)
GU HEQING FISHING BOAT ON THE RIVER
Ink and colo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
Dated 1826
146×48.5cm
RMB: 20,000-30,000
作者简介: 顾鹤庆,字子余,号弢庵,丹徒(今镇江)人。诸生。性潇洒,工诗文,善行草,好饮。入都,官庄亲王府,纵观名迹,诗有“京江七子”之称。着有《弢庵集》。
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是2004年12月注册组建的一家股份制企业,公司凭藉西泠印社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真...…[]
联系电话:0,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清吟街127号所属地区:杭州拍卖品:
估价RMB 200,000--400,000
估价RMB 20,000--20,000
估价RMB 20,000--30,000
估价RMB 10,000--20,000
估价RMB 35,000--65,000
估价RMB 8,000--8,000
估价RMB 10,000--20,000
估价RMB 3,000--3,000
估价RMB 8,000--12,000
估价RMB 1,880,000--1,880,000
估价RMB 3,000,000--3,000,000
估价RMB 880,000--880,000
估价RMB 1,080,000--1,080,000
估价RMB 680,000--680,000
估价RMB 5,800,000--5,800,000
估价RMB 1,600,000--1,600,000
估价RMB 1,480,000--1,480,000
估价RMB 2,880,000--2,880,000
估价RMB 1,680,000--1,680,000
估价RMB 1,600,000--1,600,000
估价RMB 5,800,000--5,800,000
估价RMB 680,000--680,000
估价RMB 1,080,000--1,080,000
估价RMB 2,880,000--2,880,000
估价RMB 1,680,000--1,680,000
估价RMB 1,280,000--1,280,000
估价RMB 1,480,000--1,480,000
估价RMB 1,880,000--1,880,000
估价RMB 1,600,000--1,600,000
估价RMB 2,980,000--2,980,000
估价RMB 8,000,000--8,000,000
估价RMB 4,500,000--4,500,000
估价RMB 1,050,000--1,050,000
估价RMB 1,000,000--1,000,000
估价RMB 1,600,000--1,600,000
估价RMB 3,260,000--3,260,000
估价RMB 1,200,000--1,200,000
估价RMB 360,000--360,000
估价RMB 18,000,000--18,000,000
估价RMB 8,000--8,000
估价RMB 3,000--3,000
估价RMB 5,000--5,000
估价RMB 2,000--5,000
估价RMB 2,000--5,000
估价RMB 10,000--20,000
估价RMB 22,400--32,000
估价RMB 8,800--10,400
估价:成交价RMB 36,800时间:公司:西泠印社
成交价RMB 80,500
成交价RMB 74,750
成交价RMB 184,000
成交价RMB 230,000
成交价RMB 63,250
成交价RMB 48,300
成交价RMB 69,000
成交价RMB 74,750
成交价RMB 28,750
估价:成交价RMB 50,025,000时间:公司:西泠印社
成交价RMB 24,150,000
成交价RMB 13,800,000
成交价RMB 13,800,000
成交价RMB 13,225,000
成交价RMB 11,500,000
成交价RMB 11,500,000
成交价RMB 11,385,000
成交价RMB 10,925,000
成交价RMB 10,350,000
估价:估价RMB 5,000--8,000时间:公司:西泠印社
估价RMB 5,000--8,000
估价RMB 10,000--20,000
估价RMB 6,000--8,000
估价RMB 1,000--2,000
估价RMB 10,000--20,000
估价RMB 40,000--50,000
估价RMB 60,000--80,000
估价RMB 20,000--30,000
估价RMB 1,000--2,000
估价:成交价RMB 1,000,010,000时间:公司:东方艺都
成交价RMB 883,200,000
成交价RMB 672,000,000
成交价RMB 625,600,000
成交价RMB 474,600,000
成交价RMB 474,600,000
成交价RMB 436,800,000
成交价RMB 425,500,000
成交价RMB 403,200,000
成交价RMB 402,500,000
估价:估价RMB 1,000--1,000时间:公司:天津海天
估价RMB 800--800
估价RMB 1,000--1,000
估价RMB 1,000--1,000
估价RMB 400--400
估价RMB 6,000--6,000
估价RMB 2,000--2,000
估价RMB 2,000--2,000
估价RMB 1,000--1,000
估价RMB 800--800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当前位置:&>&
“镇江最著名的十位历史人物”候选人简介(76人)
发布时间:
稿件来源:市文广新局 【字体大小:
浏览次数:
&供稿单位:镇江市图书馆
1.季札 亦称“公子札”。春秋时吴国贵族。吴王诸樊弟,多次推让君位。封于延陵(今江苏丹阳延陵镇一带),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延州来季子”。吴王餘季四年(公元前544年),出使鲁国,在欣赏周代传统的音乐诗歌时,加以分析,说明周朝和诸侯的盛衰大势。继游历齐、郑、卫、晋等国,与晏婴、子产、叔向等人评论时势。(资料来源:《辞海》)
2.刘贾(?-前196)&西汉沛(今江苏沛县)人。高祖刘邦堂兄。曾入楚地烧毁项羽积聚,并参与了垓下之战,复会同卢绾率九江兵击破临江王共尉。刘邦称帝,封为荆王,辖淮东52城,所都之地在今镇江。淮南王英布反,贾兵败被杀。葬于月华山下。(资料来源:《史记·荆燕世家》,《光绪丹徒县志》)
3.茅盈  (前 145-?)道家茅山派所奉祖师。字叔申,汉景帝时咸阳(今属陕西)人。传说十八岁弃家入恒山修道,后隐于句曲山,边修炼边采药为人治病。其弟茅固、茅衷弃官寻之,均得道成仙,世称“三茅真君”。后人将句曲山改名“三茅山”,简称“茅山”。(资料来源:《辞海》)
4.孙策(175-200) 东汉末年名将,三国时吴国奠基者。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早年依袁术,后击败刘繇、王朗,占据扬州、会稽。继而攻占了丹阳(今安徽南部及江苏、浙江一部)、皖城、江夏、豫章等地,奠定了东吴疆域。建安三年(198),封讨逆将军、吴侯。后在丹徒汝山遇刺,葬于城南。孙权称帝后,追谥长沙桓王。
(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分册、中国历史分册,《光绪丹徒县志》)
5.太史慈(166-206)&字子义。三国时吴国将领。东莱黄县(今山东东部)人,字子义。善射,汉末避祸辽东,曾与刘备解北海相孔融之围。又从刘繇,称丹阳太守,能使山越归附。后归孙策,拜折冲中郎将,转建昌都尉,使刘磐不敢袭扰。孙权掌东吴,命他管理南部事务。死后葬于镇江北固山。(资料来源:《三国志》,《光绪丹徒县志》)
6.鲁肃(172-217)  三国时东吴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曾劝孙权先图鼎足江东,进图帝业,深受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下,他建议联结刘备抗曹,并任赞军校尉,助周瑜破曹军于赤壁。后任奋武校尉、代周瑜执掌军事,与蜀汉修好。死后葬于镇江小渎山下,后迁北固山中峰南麓。(资料来源:《辞海》,《光绪丹徒县志》)
7.孙权(182-252)  三国时期吴国开国君主、政治家。字仲谋,史称吴大帝。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汉建安五年(200)始统江东地区。建安十三年(208)联合刘备大破曹军于赤壁。魏黄初二年(221)称吴王。黄龙元年(229)称帝,建都武昌,后迁建业(今江苏南京),先后统治江东五十多年。其间除了夺取荆州、夷陵之战外,基本采取联刘抗曹战略。他通过消灭各地割据势力,降服少数族山越,将领土从江东扩展到今天福建、广东、广西、湖南的广大地区。促进了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开发与社会进步。曾于建安十三年(208)将都城迁至京口,入住铁瓮城。(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分册)
8.祖逖(266-321) 东晋名将。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西晋末率亲党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建兴元年(313)以豫州刺史率兵北伐,誓复中原,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收复了黄河以南地区。但东晋对他并不支持,因此忧愤而死。“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典故均与他有关。(资料来源:《辞海》)
9.郗鉴(269—339)东晋名将。字道徽,高平金乡(今山东嘉祥西阿城铺)人。惠帝时任中书侍郎。永嘉之乱中,宗族乡人共推为主,。三年招幕手下达数万人。东晋初,受命镇邹山,为兖州刺史。先后参与平定王敦、苏峻、祖约之乱,进位太尉。曾居于唐颓山,死后葬于京口。(资料来源:《辞海》,《光绪丹徒县志》)
10.葛洪(281-341) 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句容(今江苏)人,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曾任掾、咨议参军等职,赐爵关内侯。曾在茅山修炼。著有《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肘后备急方》等。《抱朴子》创建了道教的思想体系,并对各种神仙方术作了评述,影响极大。《肘后备急方》对于天花、伤寒、痢疾、结核病等传染病的症状与治疗作了探讨,具有重要价值。(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分册、中国历史分册)
11.刘裕(363-422) 南朝宋的建立者。字德舆,小名寄奴。原籍彭城(今徐州),迁居京口。后为东晋北府兵将领,从刘牢之镇压孙恩起义。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击败桓玄,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后灭南燕、收巴蜀,攻灭后秦。官至相国,封宋王。元熙二年(420年)代晋称帝,国号宋,史称宋武帝。当政时,严禁世家大族隐匿户口、田地,实行土断,增强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力量。(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分册)
12.檀道济(?—436)南朝宋将领。高平金乡(今山东嘉祥西阿城铺)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东晋末从刘裕攻后秦,为前锋入洛阳,西进长安,威名甚重。元嘉八年(431年),攻北魏,粮尽退兵。不久进司空,镇寻阳(今天江西九江西南)。元嘉十三年(436)三月,为文帝刘义隆所杀。(资料来源:《辞海》)
13.戴颙(378-441) 中国古代琴家。字仲若,祖籍谯郡铚地(今安徽宿县西南),徙居会稽剡县。宋衡阳王刘义季镇守京口时,被迎至京口(今江苏镇江)黄鹄山、招隠山隐居。他曾新创作琴曲15首和大型乐曲1首,改编了《三调游弦》、《广陵止息》,并将《何尝》、《白鹄》合并为《清旷》。(资料来源:《宋书·隐逸列传》,《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分册)
14.刘义庆(403—444)南朝文学家。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宋武帝刘裕之侄,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所纂《世说新语》是我国志人笔记小说中的杰作,记述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反映了当时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影响极大。原有集,已失传。(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分册)
15.刘义隆(407-453)南朝宋皇帝,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小字车儿。景平二年(424年)即帝位。元嘉三年(426)杀徐羡之、傅亮、谢晦。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清理户籍,“役宽务简,氓庶繁息”,史称“元嘉之治”。元嘉八年(431)伐魏受挫。元嘉二十七年(450),北伐失败后,宋势渐衰,后为太子刘劭所杀。(资料来源:《辞海》)
16.萧道成(427-482)即“齐高帝”。南朝齐创建者,字绍伯,小字斗将。祖籍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兰陵镇),迁居南兰陵(今江苏)。本为南朝宋禁军将领,乘宋皇族内战,掌握军政大权,杀后废帝,代宋称帝改元建元,史称“南齐”。在位期间务从俭约,减免百姓逋欠,宽简刑罚,社会较安定。(资料来源:《辞海》、《齐梁萧氏故里研究》)
17.鲍照(约414—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侨居京口。出身寒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故称鲍参军。子顼兵败,照为乱兵所杀。长于乐府,尤擅七言,风格俊逸,对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所作乐府《拟行路难》十九首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较有名。有《鲍参军集》。(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分册)
18.祖冲之(429-500) 南北朝数学家、天文学家。字文远。祖籍范阳遒(今河北涞水),尝任南徐州从事。他率先推算出圆周率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创《大明历》,并引入岁差思想,以391年置144闰月,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日,一个交点月为27.21223日,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分册)
19.宝志(418-514)南朝佛学髙僧。俗姓朱,金城(句容县北)人。少年出家,师事僧俭,修习禅业。宋以后居止无定,行动异常,语言如谶。齐武帝忿其惑众,逮入狱中。后梁武帝解其禁,虔敬事之。曾劝梁武帝于南梁天监四年(505)金山泽心寺内修建水陆法会。晚年在宝华山结庐设道场,讲经传戒,广招弟子,影响很大。著有《十二时歌》、《大乘赞》、《十四歌颂》等。死后建塔于灵谷寺,后迁至无梁殿西。(资料来源:《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释门正统》,《句容县志》)
20.陶弘景(456—536) 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南齐时任左卫殿中将军,从陆修弟子孙游岳学道,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中每有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都有较深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本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著有《本草经集注》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补阙肘后百一方》等。(资料来源:《辞海》)
21.刘勰(约466—538) 南朝文学理论家。字彦和,祖籍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早年依沙门僧祐,精通佛教经论。入梁历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等职。深为萧统(昭明太子)所重。晚年出家为僧,改名慧地。南齐末年完成著作《文心雕龙》,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风格论等,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名著。引起海内外学者深入研究,称为“龙学”。(资料来源:《辞海》)
22.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549在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朝南兰陵(今江苏丹阳一带)人。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改用“百家谱”,重用士族,并大兴佛教,建寺院,三次舍身同泰寺。中大同二年(公元547年)接受东魏大将侯景归降,后二年侯景渡江攻破都城,他饥病死。长于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精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又制长短不同笛十二支以应十二律,并善书法。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梁武帝御制集》。(资料来源:《辞海》、《齐梁萧氏故里研究》)
23.萧统(501—531)南朝梁文学家。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丹阳一带)人,梁武帝长子。武帝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信佛能文。曾招聚文学之士,编集《文选》三十卷,编选了大量精美作品,影响极大。隋唐以来研究者众多,并形成了“文选学”。其编选标准“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 为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
(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分册,《齐梁萧氏故里研究》)
24.何逊(?—约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侨居丹徒(今江苏镇江)。南朝梁时任安城王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世称何水部。后为庐陵王记室。工文学,与刘孝绰并称“何刘”。其诗清新婉转,长于将写景与抒情相配合。语言工炼,音律和谐,是六朝诗与唐律之间的过渡,为杜甫所推许。原有集,已散失。明人辑有《何记室集》等。(资料来源:《辞海》)
25.徐陵(507—583) 南朝陈文学家。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梁时官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其诗大都声调流转而言辞绮艳,骈文亦以精巧工丽见称。诗文与庾信齐名,世号“徐庾”,为宫体诗重要作者之一。另编有《玉台新咏》,编选了大量浅白清新的民歌或文人拟作的民歌,其中多五言四句的短诗,对于唐代五言绝句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分册)
26.道宣(596—667) 唐律宗开山始祖。本姓钱,丹徒人。15岁出家从智首专究律学.贞观十九年(645年)参加玄奘译场,思想颇受玄奘影响。乾封二年(667年)在终南山创立戒坛,传达室布戒律,世称南山律师。著述颇多,达二百二十余卷,主要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钞》、《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等律学论著。另著有《广弘明集》、《续高僧传》等,是佛教史、中外交通史上的重要文献资料。(资料来源:《辞海》)
27.李德裕(787—850)唐大臣。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出身世家,主张大臣应用公卿子弟。历任浙西观察使、西川节度使、兵部尚书等职,长庆、大和、开成年间,曾三次在润州为官,有政声。武宗时为相。主张削藩镇,曾讨平擅自袭任泽潞节度使的刘稹。为“牛李党争”中李党之魁,同牛僧儒、李宗闵为首的牛党相争,后遭牛党打击,贬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而死。著有《会昌一品集》、《次柳氏旧闻》等。(资料来源:《辞海》,《旧唐书》卷一二四)
28.许浑(生卒年不详) 晚唐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大和六年(832)进士,官虞部员外郎,睦州、郢州刺史。擅长七言律、绝,格律圆熟,用字精工,喜用拗救,人称“丁卯句法”。多登高怀古之作,又好写水,有“千首水”之称。《咸阳城东楼》中“山雨欲来风满楼”尤为名句。晚年居于镇江丁卯桥畔,并名其诗集为《丁卯集》。死后葬雩山。(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分册)
29.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晚号梦溪丈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祐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上浑仪、浮漏、景表三议并推荐卫朴修《奉元历》。并任鄜延经略安抚使等职。晚年定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他博学多闻,在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领域均有创见。英国学者李约瑟评价说:“沈括可说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另著述传世的尚未有《长兴集》。使辽所撰《乙卯入国奏请》、《入国别录》,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保存了一部分。(资料来源:《辞海》)
30.吴淑(947-1002)宋代文学家。字正仪,润州丹阳(今镇江)人。少以“纯静俊爽,属文敏速”闻名江左,善书,尤工篆籀。入宋历任大理评事、水部员外郎等职。参与纂修《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太宗实录》等书。宋太宗赏其优博,又诏命他注释《事类赋》百篇,是一部综合性赋体类书,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他还著有《文集十卷》、《淮异人录三卷》、《秘阁闲谈五卷》传世之今。
(资料来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31.柳永(约980-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曾任屯田员外郎,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精通音律,其词多长调,且不少为自创。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另有《乐章集》。死后葬在镇江北固山下。(资料来源:《辞海》,《光绪丹徒县志》)
32.苏 颂()北宋天文学家、药物学家。字子容,泉州(今福建福州市)人.后迀居润州。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晚年入阁拜相。元祐三年(1088年)主持制造,元祐七年峻工,被誉为中国和世界古代科技最高成就。他还撰写《新仪象法要》予以介绍。还制造一具浑天仪,直径约2米。组织增补《开宝本草》,完成后称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又撰《图经本草》二十一卷,对药物学考订有很大帮助。英国学者李约瑟称他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 (资料来源:《辞海》,《苏颂与《新仪象法要》研究》)
33.米芾(1052—1108)北宋书法家、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等。世居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迁居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因举止“颠狂”,人称米颠。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草书得力于王献之,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画山水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自谓“信笔作之”,“意似便以”,画史上有“米家山”、“米派”之称。存世书作有《苕溪诗卷》、《蜀素帖》等。(资料来源:《辞海》)
34.宗泽() 南宋爱国名将。字汝霖,婺州(今属浙江)人。元祐六年(1091年)。宣和元年(1119)贬润州。靖康元年(1126年)知磁州,募集义勇,抗南金兵。康王赵构(宋高宗)使金求和,开大元帅府,任副元帅,南下救援京师。次年任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留守,用岳飞为将,屡败金兵。高宗即位,任为东京(汴京)留守,联合各地义军抗金。他还多次上书,请高宗还都,收复失地,都被投降派所阻,忧愤而死。归葬镇江京岘山。有《宗忠简公全集》。(资料来源:《辞海》,《光绪丹徒县志》)
35.蔡洸(生卒年不详) 南宋兴化军仙游人,字子平。蔡伸子。以荫补将仕郎,历大理评事,出知吉州,召为刑部郎,又以户部郎总领淮秦军马钱粮。除知镇江府,颇有惠政。民间称颂他说:“我潴我水,以灌以溉,俾我不夺,蔡公是赖”。又上书朝廷,统一镇江三县税赋。创设镇江救生会。后进户部尚书,未几奉祠归,卒年五十七。(资料来源:《宋史》卷一四九,《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36.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又曾为镇江知府。任职期间,招集流亡,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而所上《美芹十论》、《九议》等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以豪放为主,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资料来源:《辞海》)
37.萨都剌(约1307—1359)元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鹘人,徙居雁门(今山西代县)。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天历元年(1328年)任镇江路录事司达鲁花赤。诗词兼擅,皆号名家。有后人辑《雁门集》、《萨天锡集集》、《天锡词》等。他写有100多首有关镇江的诗,是记录镇江山水风情的宝贵资料。(资料来源:《辞海》,《新元史》)
38.杨一清(1454—1530) 明代名臣。镇江丹徒(今江苏镇江)人。祖籍云南安宁(今云南安宁),字应宁,号邃庵、石淙。成化八年(1472)进士。弘治十五年(1502),任陕西巡抚。武宗年间,受命总制三镇(延绥、宁夏、甘肃)军务,进右都御史。后劝张永揭发刘瑾罪恶,刘瑾被杀。武宗、世宗时,曾两度入内阁,任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参与机务。嘉靖初,再以兵部尚书总制陕西三边军务,不久召还京师,为首辅。著作有《石淙诗钞》、《关中奏议》等。(资料来源:《辞海》)
39.靳贵(1464-1520) 明宰相。字充道,号戒庵。镇江府丹徒人。弘治三年(1490)进士,授编修。正德初,官翰林侍讲,掌翰林院士,进礼部侍郎。官终户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禧。性静重简默,不轻臧否,居家简约。诗文均为台阁体。《正内编》、《戒庵文集》、《诵抑斋文稿》等。
(资料来源:《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大辞典》)
40.计成(1579—?)明造园家。吴江(今属江苏)人,字无否,号否道人。少年时即以绘画闻名,最喜爱五代关仝和荆浩的山水画笔意。后温游燕京及湖北、湖南等地,中年定居镇江,并为人造园。曾在銮江(今江苏仪征)主持建造“寤园”,在江都城南建“影园”等。明崇祯七年(1634),他将自己造园心得写成《园冶》3卷。主张营造园林“巧於因借,精在體宜”,“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被誉为世界造园学的最早的名著。计成还是一位诗人,时人评价他的诗如“秋兰吐芳﹑意莹调逸”,但诗作已散佚。(资料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分册)
41.张九徵()清官员、文人。字汀晓。丹徒(今江苏镇江)人。顺治二年乡试第一。九年(1647)成进士。贯通经史,尤精于《春秋》三传。历吏部文选郎中,后升为河南提学僉事,考绩显著,被评为“天下第一抚臣”。著有《文陆堂文稿》等。(资料来源:《清史稿》、《光绪丹徒县志》)
42.张鹏() 清代官员。字抟万,号南溟。丹徒(今江苏镇江)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历任吏科给事中、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山东巡抚、刑部侍郎、吏部左侍郎等职。曾建议纂修《会典》、《明史》,及在小清河道上设水闸等,均获准施行。著有《宁远集》。(资料来源:《光绪丹徒县志》)
  43.笪重光(),清官员、书画家。字在辛,号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蟾光。镇江句容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自刑部郎中考选御史。任江西巡按,因与明珠不和,被罢官。曾参与抗击郑成功的行动。善画山水兰竹,有《松溪清话图》。书法出入苏米,笔意超逸,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并称“四大家”。撰有书画理论著作《书筏》、《画筌》,另有《松子阁集》、《字略》等。
(资料来源:《清史稿》,《光绪丹徒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分册)
44.张玉书()淸康熙宰相。字素存,号润甫。镇江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曾多次视察各地河道,提出引汶水入运河,“淮水敌黄,黄水趋海”,受到重视。曾主修《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影响极大。另参与《平定朔漠方略》、《明史》纂修,任总裁官。后从圣祖出巡热河,病死。著作有《张文贞集》。
(资料来源:《辞海》,《清史稿》)
45.鲍皋(1708—1765) 清诗人、书画家。字步江,号海门,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少年聪颖,有奇童之目。十七岁时,随父亲去安徽,路过采石,上太白楼,写了一首诗,惊动长老。做客淮扬时,诸大贾都尊他为上客,以国士称之。乾隆元年,欲举“博学鸿词”,他以身体不适为由而拒绝。其一子三女皆能诗一门风雅,为时所称。工诗赋,其诗风,出入骚体乐府,脱胎于六朝,复受盛唐诸家的影响。沈德潜称鲍皋与余京、张曾为“京口三诗人”。著有《海门集》三十卷,《外集》十卷,《华阳瘗鹤铭考》一卷,《京口文献录》一卷。(资料来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46.蒋宗海(1720-1796)清诗文家、慈善家。字星岩,号春农,晚号冬民,归求老人,镇江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嗜读书,家有“一月得四十五日之斋”,藏书三万余卷。曾与修嘉庆《金山志》、雅雨堂本《焦山志》等,又尝主修《丹徒县志》总纂,未及完而卒。乾隆修《四库全书》,他应聘选择进献书籍。著作有《索居集》,《南归丛稿》,《蒋春农文集》。
(资料来源:《光绪丹徒县志》,《中国艺术百科全书》第二卷《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江苏艺文志 镇江卷》)
47.王文治() 清官员、书画家、诗文家。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字禹卿,号梦楼。清乾隆二十五年(1757)探花,官至云南临安知府。其书早年师笪重光,后力学董其昌,兼法张即之,为文尚瑰丽,晚年趋平淡。书法秀逸,得力于李邕等,与同时的翁方纲、刘墉、梁同书齐名,开一代书风,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称。有《梦楼诗集》、《赏雨轩题跋》等。晚年居镇江黄鹤山。(资料来源:《辞海》,《清史稿》)
48.张崟(1761-1829) 中国清代画家。字宝厓,号夕庵、夕道人,又号樵山居士、观白居士等,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善画花卉、竹石及山水,山水画能脱离四王窠臼,另僻蹊径,尤善画松。画风较细密,色彩雅致。有《山海长春图》等作品传世。与同郡顾鹤庆齐名,顾善画柳,故有“张松顾柳”之称。所传流派被称为京江派(又作丹徒派)。著有《逃禅阁集》。
(资料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分册“张崟”条。)
49.海龄(?-1842) 淸末将领。郭洛罗氏,满洲镶白旗人。历任大名、正定两镇总兵,西安、江宁副都统。1841年初(道光二十年底)任京口副都统。1842年7月英军进犯镇江时,率旗兵千人和青州兵六百人守城。21日英军登陆,攻占城外高地,破西门入城。他督部殊死抗战,城陷后全家殉难。
(资料来源:第六版《辞海》。海龄死因存有自焚、自缢等多种异说,《英人强卖鸦片记》、《英军在华作战记》认为是自焚;《辞海》和《夷氛闻记》等记为“自缢”。这里按《清史稿》记为“殉难”)
50.王仁堪(1848—1893) 淸末循吏、清流派人物。字可庄,福建闽县人。光绪三年(1877)状元,授修撰,督山西学政,历典贵州、江南、广东乡试,入值上书房。光绪十七年(1891)任镇江知府,据实审理丹阳教案,认为教堂被焚,“祸由自召”。为缓解京口、丹阳旱灾,发起募捐,兴修水利,共开塘近七千个,修建沟渠闸坝数百个。复以余款办理积谷、牛赈、义塾等。光绪十九年调苏州知府,病终于任所。
(资料来源:《清史稿》卷四七九,《王苏州遗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分册“清流派”条。四十六岁。   图片来源:《王苏州遗书》、《闽候清廉人物谱》P163)
51.陈廷焯(1853-1892)清末文学家。字亦峰,原名世焜,字耀先。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通医术,工诗词,尤以精于词学名世。著有《白雨斋词话》、《词则》、《词坛丛话》等,编有《云韶集》。《白雨斋词话》是近代词话中的重要著作。其论词强调“感兴”、“寄托”,认为“寄托不厚,感人不深”,“托喻不深,树义不厚,不足以言兴”,词“以温厚和平为本”,措语“以沉郁顿挫为正”。
(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分册“《白雨斋词话》”条)
52.李承霖() 清代文人。字雨人,号果亭。丹徒(今江苏镇江)人。道光二十年(1840)中状元,尝任广西学政,严斥舞弊之风,后教授惇亲王奕誴读书。咸丰元年(1851)丁母忧归里。六年(1856)父丧,遂不复出。光绪年间曾上书沈葆祯、刘坤一等,阻止有人在江宁、镇江府间的青龙山一带开矿。光绪十年(1884)七十七岁重游泮水,并自辑其诗文、制艺为《劫余仅存》。八十四岁卒。
(资料来源:《清实录》宣宗实录,《丹徒县志摭余》,《劫余仅存》,《镇江文史资料》17辑,《左宗棠全集·奏稿8》P224)
53.茅谦()清末学者、诗文家,原名戊年,字子贞,号肺山。江苏镇江人。从经学家柳兴恩治经学。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并参与“公车上书”。光绪三十年(1904)始为《南洋官报》主笔,广泛刊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内容的文章,极受好评。重新式教育,曾在镇江创办城南蒙学堂,在南京创办养正小学、达材中学。辛亥革命后,曾任广东图书馆馆长,复被聘清史馆协修。七十岁卒,葬于镇江。著有《肺山文集》、《肺山诗集》、《变通小学议》、《工务营策》、《水利刍议》等。
(资料来源:《我们家的人和事儿》、《江苏省志·报业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54.尹恭保(1849-) 字仰衡,丹徒人。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捐同知。中法战争期间,两广总督张之洞派赴越南谅山前线。谅山大捷后,以知府留原省补用。光绪十一年(1885),两广总督张之洞、勘界大臣邓承修派赴钦州核查勘界事务,因功加三品衔。十四年(1888)代雷州知府,后为韶州知府,有政声。升道员,改官广西,会办营务处,殁于军中。工诗词,多感事忧时之作,有“诗史”之风。著有《周官琐记》、《抱膝山房诗文稿》、《江东词稿》、《援越纪实》等。
(资料来源:《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丹徒续志》、《澳门诗词笺注》)
55.刘鹗()淸代小说家。字铁云,别署洪都百炼生,丹徒(今江苏镇江)人。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入河南巡抚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治黄工程,成绩显着,被保荐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知府任用。旋弃官经商。八国联军侵华期间,用低价购买俄军所掠夺的太仓粟以救济饥民,后以私售仓粟罪戍新疆,病死。撰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亦能诗,有《铁云诗存》。又喜收藏金石甲骨,编有《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藏印》,其中《铁云藏龟》最早将甲骨卜辞公之于世。
(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分册)
56.赵声(1881—1911) 中国民主革命者。原名毓声,字伯先,江苏丹徒(今镇江)人。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江南陆师学堂毕业,次年游历日本,归国后任两江师范学堂教员。曾撰《歌保国》,宣传革命。后在江阴训练新军,1905年升三十三标标统。次年在南京加入同盟会,被两江总督端方发觉,乃走广州,任督练公所提调,旋统带新军第二标。1909年(宣统元年)与黄兴酝酿广州新军起义。次年倪映典发动新军起义失败,往南洋筹款,准备再次举事。1911年4月与黄兴领导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失败后出走香港,不久病逝。
(资料来源:《辞海》
图片来源:《千古英雄绝命辞》)
57.宗仰(1865-1921)&清末民初僧人。俗姓黄,原名浩舜、中夫,又名用仁。法名宗仰,别号乌目山僧,又号楞伽小隐、印楞禅师。江苏常熟人。自幼于三峰清凉寺出家,后在镇江金山寺受戒。精研三藏,兼通英、日文,善书画诗词。1902年与章太炎、蔡元培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1903年《苏报》案起,为清廷通缉,乃避居日本。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成为光复会的骨干成员。1909年加入南社,并主持校刊《频伽精舍大藏经》。辛亥革命后重回金山寺,谢绝交游,闭户读大藏经。后出游匡庐、九华、天台、雁荡诸山。1919年应请为栖霞寺住持。章太炎有《印楞禅师塔铭》。
(资料来源:《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分册、《中华佛学百科》
图片来源:《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江苏省会镇江研究》)
58.陈庆年() 字善余,江苏丹徒(今属镇江)人,早年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光绪十四年(1888)优贡生,尝选江浦县教谕。先应曾国藩召,赴南京主修《两淮盐法志》。二十三年(1897)入张之洞幕,任江楚译书局总纂,编《洋务辑要》。曾应端方聘长期在湖南、湖北等地教学,开创了军事史科目,并提调湖南全省学务。1906年建成东亚第一座公立图书馆长沙图书馆。旋赴江南,又创办江南图书馆。民国以后,讲学于乡里。著作有《横山乡人类稿》、《中国历史教科书》、《兵法史略学》等。
(资料来源:《清儒学案》、《中国教育大系·历代教育名人志》、《中国史史学大辞典》、《丹徒文史资料》第9辑
图片来源:网载柳诒徵题识陈庆年遗照)
59.巴玉藻() 中国近代优秀航空专家。字蕴华,又名同华。祖籍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生于镇江。1905年考入南京水师学堂,1909年选派英国留学,1910年考入阿姆斯特朗学院学机械工程,又入维喀斯工厂实习。1915年复到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学系学习。1917年回国,在福建马尾创办“飞机制造工程处”(后称“马尾海军制造飞机处”)。1919年8月制造出中国第一架国产双桴双翼水上教练机,并先后为中国设计制造了6种型式的14架飞机,并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工程专业人才,使中国完全具备水上飞机的设计制造和试飞能力。1928年受海军部委派赴德国柏林参加万国航空展览会,不幸脑部中毒,次年三月回国后逝世。
(资料来源:《马尾首创中国航空业资料集》,《中国近代舰艇工业史料集》,《福建文史资料》第15辑,《福州市志·人物志》第1辑1989传记试写稿,)
60.李竟成() 辛亥革命志士。原名良波,丹徒人。1904年入南京新军,后考入南洋陆师讲武堂战术科,1909年毕业。追随赵声参加革命,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赴香港参与筹备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组成敢死队潜赴镇江,联络林述庆、徐宝山等率军起义,使镇江、扬州先后光复。11月镇江都督府成立,被任为都督府参谋长,后改任军务部部长。1912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授陆军少将军衔,任陆军第十六师参谋长,后任镇江卫戍司令官。1915年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而被通缉,匿居上海法租界。袁世凯死后,因不满军阀混战,解甲归田,1935年逝世。
(资料来源:《中国国民党百年人物全书》,《镇江文史资料》第4辑、8辑、21辑
图片来源:《江苏省会镇江研究》)
 & 61.刘煜生()近现代著名记者。号慕唐,江西省南城县人。早年入朝阳大学学法律,后随母舅迁居镇江。1924年创办《江声日报》,曾揭露镇江违法抓欠租佃户、省民政厅长赵启騄吸食鸦片以及江苏省政府鸦片公卖等事,触怒当局。1927年发动镇江工人组织工会,“四一二”政变后曾被镇江国民政府以“组织非法工会”“共党嫌疑分子”的罪名逮捕。1932年7月,因《江声日报》的副刊《铁犁》“显然有激动阶级斗争之用意”“并含有共党口吻及种种隐语”,被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密令逮捕,并于次年按军法枪毙,报馆被查封。引发社会各界对当局的强烈抗议,国民政府被迫将顾调离,并颁布《保护新闻事业人员》的通令。此后新闻界人士倡议以该该通令的颁布时间9月1日为记者节。
(资料来源:《江苏省志·报业志》、《镇江人物辞典》、《镇江文史资料第8辑》、《迟到的故事:〈南方周末〉往事版文集》)
62.马相伯()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人士。原名建常,后改名良,字相伯,又作湘伯或芗伯,教名若瑟,晚年号华封老人。原籍江苏丹阳,生于江苏丹徒。天主教徒,1870年获神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徐汇公学校长、清政府驻日使馆参赞,参与洋务运动。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任校长。辛亥革命后,被江苏都督府聘为外交司长。1913年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并任约法会议议员、总统府高等政治顾问、参议员,主张信仰自由。1926年任《天民报》总主笔。九一八事变后,坚决主张团结抗日,被尊为爱国老人。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7年任国民政府委员。后在越南谅山病逝。著述收入《马相伯先生文集》。
(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分册)
63.马建忠()清末改良主义者、语言学家。字眉叔,江苏丹徒人(今镇江市丹徒区)。早年研究西学,1876年留学法国并任清使馆翻译,回国后入李鸿章幕办洋务,曾去印度、朝鲜处理外交事务。著《富民说》,用重商主义观点解释经济发展。主张废除厘金,实行保护关税,振兴工商业。着有《适可斋纪言纪行》。精通英法语文及希腊文、拉丁文。所著《马氏文通》,从经、史、子、集中选出例句,参考“西文已有之规矩”研究古代汉语的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全面系统的语法著作。
(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分册、语言文字分册)
64.束云章() 近现代金融家、实业家。祖籍江苏丹阳,生于浙江桐乡。名士方,字云章,以字行。1912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1915年进中国银行汉口分行,1929年任天津分行副经理,1938年升西北分行经理。1940年创办雍兴公司。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委任束云章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总经理,接管日本在华的纺织工厂及机械。1948年11月辞职。1949年迁往台湾,促进了台湾工业经济的发展。日逝世于台北。
(资料来源:《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观》,《丹阳文史资料》第10辑,《束云章先生年谱》)
65.陈光甫(1881—1976)  中国近现代银行家。原名辉祖,又名辉德,江苏镇江人。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回国后历任江苏省银行总经理、财政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银行理事、行政院贸易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党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委员和立法委员等职。1915年在上海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并发展成近代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1923年8月在银行属下成立旅行部,开展旅行游览组织接待服务。1927年6月将旅行部改名中国旅行社。三十年代曾代表国民政府与美国洽订《白银协定》、《桐油借款协定》、《滇锡贷款合同》。1954年赴台湾,设立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分册,《国商: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位商人》)
66.柳诒徵() 中国历史学家、古文献学家。字翼谋,晚号劬堂,又号龙蟠迂叟、盋山髯,江苏镇江人。清末优贡。毕业于南京三江师范学堂,先后任教于江南高等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1927年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馆长。抗日战争期间,任教重庆中央大学。1945年回南京复馆,后任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曾主编《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目录》、《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著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中国版本概说》、《劬堂读书录》等。对镇江绍宗藏书楼的建设有重要贡献。
(资料来源:《辞海》,《镇江文史资料》第11辑)
67.吕凤子()书画家、美术教育家。名濬,号凤痴,别署凤先生,江苏丹阳人。清末毕业于两江优级师范,师从李瑞清。1917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学教授。1939年创办正则艺术专科学校。1940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师范学院艺术系教授、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等职。书法奇崛,称“凤体”。擅画人物、佛像、山水,劲利苍厚,形简神肖。深研画学,著有《中国画法研究》。另有《吕先生人物画册》、《华山速写集》、《吕凤子画册》等。
(资料来源:《辞海》)
68.冷遹(1882-1959) 现代民主革命家。原名晓岚,字御秋,丹徒(今江苏镇江)人。1905年毕业于安徽武备学堂。后追随赵声参加革命,1906年加入同盟会,先后赴安徽、广西宣传、策动起义。武昌起义后,和平光复广西。南北和议后任第九师师长,驻徐州。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组建“欧事研究会”,此后又参加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1921年回到镇江,兴办实业和教育。1941年,与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等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新中国建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长,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资料来源:《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第三卷,《丹徒文史资料》第1、3辑,《冷遹先生纪念文集》)
69.张怿伯(1884—1964) 中国现代爱国实业家。字文铨,江苏镇江人。早年毕业于上海电报学堂。1904年前后任北洋海军“海琛”号巡洋舰正电官。辛亥革命时,拒绝镇压南京临时政府,并参加海军的集体起义。后离开海军,转而从事实业。1925年创立上海家庭工业社镇江无敌牌分厂,生产蛤油和蚊香。1931年成立无敌牌镇江工厂股份两合公司,任总经理及无限责任股股东。其产品质量上乘,将日本“老都王”蛤油和“猪牌”蚊香挤出中国大片市场。日军侵入镇江后,亲历日军的暴行,写成《镇江沦陷记》。抗战胜利后恢复“无敌”牌产品,并增加肥皂生产。解放后曾担任镇江市第二届政协委员。
(资料来源:《镇江沦陷记》)
70.陆锡庚(1882-1973) 工商界知名人士、实业家。字小波,以字行。镇江人,生于泰州。先后创办过仁章绸厂、慈幼布厂、茅麓农场和蚕种场、自来水厂、镇扬长途汽车公司等多家企业,并创办了京岘山小学、万慈小学、团结中学等多家教育机构。1925年起他连续多年主持镇江商会和镇江商团的工作,为镇江的商业繁荣和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1927年,他实际主持收回镇江英租界事宜。日军侵华期间,坚持创办《救亡文摘》,宣传抗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工商联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资料来源:《润州区志》、《纪念陆小波先生》)
71.赛珍珠 (Buck Pearl,) 美国女作家。生于弗吉尼亚州希尔斯伯勒,自幼随父母来中国,在镇江生活近18年。曾任教于镇江崇实女中、南京金陵大学和中央大学。1922年起从事文学创作,写有85部作品,大多取材于中国。同情并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主要作品有《东风、西风》、《大地》、《儿子们》、《分家》、《龙子》、《市民》、《帝国的妇女》等。还曾翻译中国小说《水浒》。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资料来源:《辞海》、《一个真实的赛珍珠》)
72.嵇直(1901-1983)中共早期党员。江苏镇江人。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创办《新镇江》周报。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1925年在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6年10月往苏联远东地区任教。1932年加入苏联红军。1934年任新疆省政府交通处长、新疆青海电信局长等职。1937-1954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苏联国家机关工作,曾参加苏联卫国战争,荣获苏联“战功奖章”、“红星勋章”等。1950年因伤退休,参与了《毛泽东选集》、《华俄字典》等书的校阅翻译工作。1955年回国后,历任公安部和农业机械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内务部民政司司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资料来源:《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中共党史人名录》、《风雨人生路:嵇直纪实传奇》)
73.茅以升()中国桥梁专家、教育家。原名以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曾先后在交通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工科大学等学校任教,并在国民政府交通部任职。建国后曾担任交通大学校长、中科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并先后成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主持修建中国首座跨度较大的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并参与了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工作。著有《茅以升文集》、《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中国古桥与新桥》、《中国古桥技术史》等。
(资料来源:《辞海》)
74.匡亚明()教育家。江苏丹阳人。原名匡洁玉,曾用名匡世、匡梦苏、匡润之,笔名何畏、何晨、梦苏。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领导了宜兴秋收起义。先后任《大众日报》社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常委副部长兼华东革命大学副校长、中共吉林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校长,中共南京大学党委第一书记兼校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孔子研究会会长。著有《社会之解剖》、《学习列宁的风格》、《孔子研究》,主编有《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资料来源:《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名录》1992年卷第2分册,《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修订本》、《中国文学家辞典 (现代第二分册))
75吕叔湘()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江苏丹阳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伦敦大学。回国后在云南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致力于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主持和参与了许多重大语文活动和语文工作计划的制订,对现代汉语的规范化作出杰出贡献。著有《中国文法要略》(三卷)、《语法修辞讲话》、《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等,论著汇编成《吕叔湘文集》。
(资料来源:《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分册)
76.戴安邦()  中国无机化学家和教育家。生于江苏省丹徒县。192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1929年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31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1934年创办《化学》杂志。先后任教于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化学系。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最早进行配位化学研究的学者之一、中国化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对硅、铬、钨、钼、铀、钍、铝、铁等元素的多核配合物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958年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高等学校统编化学教材《无机化学教程》;1980年主持编写了《配位化学》一书。
(资料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分册,《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长编》第7卷,《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六集)
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版权所有 镇江市人民政府 镇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
(C)Copyright 2010 Zhen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明德画多少钱一平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