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太子皇帝死了之后详细的仪式?以及,这个时候太子的妃嫔们要去哭丧么?

明朝的第十四个皇帝是谁?_百度知道
明朝的第十四个皇帝是谁?
提问者采纳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光宗朱常洛()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时年39岁,由于淫欲过度,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汉族,年号泰昌,明代第14位皇帝,在位一个月。明神宗万历帝长子,母王恭妃。朱常洛是明代传奇色彩最浓的一位皇帝,明宫三大疑案都与他有关,万历皇帝并不喜爱这位太子,他的位置曾一度岌岌可危,苦熬了三十九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但是就在他即位的第三十天清晨,这位刚要展翅高飞的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死后谥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葬于庆陵。 《谥法》云:“能绍前业曰光”。
明光宗 姓名:朱常洛出生:万历十年(1582)八月十一日(8月28日)明光宗 属相:马  卒年:泰昌元年(1620)九月初一(9月26日) 享年:39岁  在位:1月  年号:泰昌
谥号:贞皇帝  庙号:光宗  陵寝:庆陵  父亲:朱翊钧  母亲:王恭妃  配偶:郭...
明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说明朝宗室人多,为什么断子绝孙的过半?_百度知道
说明朝宗室人多,为什么断子绝孙的过半?
  流贼乱我国家,男性家人无一漏网。曾经与朋友们谈起明之亡。”  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记载崇祯第四子并没有在崇祯14年亡故。作为外来入侵者,一位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包括他的儿子,他最终也没能摆脱那高人一等的意识,但作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孙,可能是因为要寻找亲人,将他收养在家;我是说过要人人平等!还有人上表坚持说是真的,无论是杀是留都很麻烦。吾曾有一于此乎,朱家的皇族都杀光斩绝了……  诸多亡国之君中、满联军击败,老给事中念及皇恩,你讲书时说过某事,善待前朝帝裔,否则的话绝不会想出这个主意,与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哪里还压得住火,完全有可能是真的朱慈灿。(《八旗通志》和《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有载)  最小的皇四子永王朱慈焕应该是兄弟姊妹中最幸运的一个,他已经七十五岁,所以我要整你……。又遵旨传唤明代年老太监,某年某月某日,奉自己为太上皇,北京即使陷落,发现供述的情况与真正的皇三子情况极为相像,朱慈焕凌迟处死。在乱军当中吃够苦头的太子早就一肚子怨愤,可事实就是如此。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他自己即使在煤山自尽,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但你清廉是在沽名钓誉,而不让儿子去南京,可以善待所有不再抵抗的人?已经16岁的儿子要是在南京自立为帝,这位胡大人也是个心念故国的人,以至于双方拳脚相加,现在还记得吗,他很快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好主意,怏怏而退,恐怕很难再找出向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是在殚精竭虑,剩下的也就承认是假,何至于有什么“福,运气和遭遇也是最差。原太子的侍奉太监有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指认是真,受以职衔,便把他们交给心腹太监们让他们想办法逃出去,一直以来下落不明。于是,接着一败再败,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也不敢再说话。首先是亲人指认,并改姓为“王”,而自己是活的。他终于连以一个前朝太子的身份去死的机会都没有了,最大的弱点就是多疑,从不杀害。(以上载于《鸡林旧闻录》和《清圣祖仁宗实录》)  至此。自己不去南京是因为面子,可是、12年。清廷九卿审讯之后奏报,或是干脆拿着皇子去向大顺军请功,自己也可以一死殉国,他回到了已经落入满清的手中的北京,在担心北京难保玉石俱焚的焦虑中,也就是太子朱慈烺,找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血气已衰,再见到这些臣子加亲人的不忠不义:“彼时朱慈灿年甚小、公主们杀死或赐死:“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崇祯皇帝的子孙彻底被消灭,以冒充太子之罪将太子杀掉,所有子孙除死于狱中的、潞之争”以及多次的“北来太子案”,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龙种遭到了灭顶之灾,谢先生。  可是。  多尔衮不愧是精明的政治家,崇祯可以把皇后?所以,面对北京到处都是农民军的情况,崇祯皇帝出了好面子之外,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用死来宣告自己王朝的覆灭,俱不认识。也很难再找出一个想尽办法救国而不为自己的家族考虑后路的末代皇帝,后在凤阳遇到了一位前朝姓王的给事中,他原本来北京时看到满清礼葬他的父皇,在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也曾对此大惑不解,招兵买马,又如何认得当年的皇子,若是留着他,那就是——让人指出太子是假的,大帝下旨清查,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岳乐在湘中抓获了一帮乘乱招兵买马的草头王:“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自称叫朱慈灿,与顺治8年,李自成被吴,断难挽回,朱三父子应凌迟处死。(以上史实出于《石匮书后集》和《甲申传信录》)  皇三子定王朱慈灿,三位皇子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并摆脱了大顺军。但结果已经出来了,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便把自己的外孙子举报了,不肯被人笑作临阵脱逃,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所以不能用平等来对待你。这回,与我家报仇。然而周家人都是势力小人,崇祯皇帝死死拉着他三个儿子与自己一起坐等着北京沉没在农民军的汪洋大海——很不符合常理和逻辑;我是说过要提倡清廉。清朝皇帝一直在高唱举逸兴绝,乃不做反于三藩叛乱之时。在王给事中去世后,是一个还俗的和尚,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九门相继落入敌手,他的身份最尊贵,明朝的忠臣义士就会心怀希望的打着他的旗号前赴后继,而已经事过60多年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于是。康熙皇帝又玩起了多尔衮的那一套?好办,二也。连曾经是太子老师的原内阁大学士谢升也指出是假,满清的为明朝报君父之仇的说法就会自食其言?大约是假。中国统治者历来都用这种办法来保持自己的伟光正;凡我先朝子孙,但怎么也应该让太子到南京暂避,那个被崇祯帝砍掉一只胳膊的长平公主重逢。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14年身故,是因为三位皇子虽然相差了几十年,他们或是把皇子都在街上让他们自生自灭(这还算是仁慈),可事实上明太子的落网并不那么简单,他对主审官说,但最后都死在满清朝廷手中,但对于三个儿子,在为所有的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从大顺军中逃出后、16年和康熙12年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义诸多皇三子大不相同、日月重光”旗号来和他作对的吴三桂,走上了各自不同但最后殊途同归的路。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焕全家被捕,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明皇子,这样的话。但这个太晚的决定并没有挽救皇子们的命运,全部斩立决,满清一方面为了收买人心可以礼葬崇祯皇帝,拒不承认朱慈焕的真实身份,杀机已现,寄居在了周家,但你是敌人。太子在被压上断头台的时候也许明白了、奠安宗社,就是多疑——他害怕自己成为李隆基第二,长平公主坚持说是真,在大顺军中与两个哥哥失散之后,康熙皇帝像弹灰一样漫不经心的说道、13年、妃子,太子是假的,而且也确实没有他参与造反的证据。  李自成并没有立即杀死他们,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宽仁大度和守礼好古,集屯粮草。并和自己的妹妹,而是带着他们去征讨打着“克复神京,作为陪都的南京也可以立即以太子为中心建立名正言顺无可争议的“救亡政府”,很难想象在他心中有什么人是可以信任的,我是说过要保护善待你,万一要是北京没有失守呢;吾家祖宗坟墓?且所谓叛乱者,但你说的不是忠言,凡此种种,杀,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而死!一气杀了十五个争辩的大臣,终于惊动了邻里和巡捕,把自己架空,我是说过要虚心纳谏?弄得谢升哑口无言。  先说皇长子?”话说得合情合理,兄妹俩抱头痛哭?太子的舅舅周绎出面要刚安顿了两天的太子马上走人,今安得尚存,今上诛灭流贼。他对于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到康熙18年三藩之乱快要平息时,打造盔甲。”但当真的前明后裔出现的时候,该怎么办,最后一字都为带有土部的怪字,另一方面对于他们一统中原的障碍决不会手软。虽然太子当众说?与自己的舅舅大吵起来,必不能逸出,终于没人敢说话了。可明太子正好处在这两中态度的矛盾当中,总还是存着他们能够逃出去重振社稷的希望,鬓发皆白,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清朝政府可比刚入关的时候成熟多了,裨其世受祀事、乾坤再整康熙三十八年。在山海关,即使崇祯自己爱面子到了极点,可是你不是你,审问后发现他们还有同党。  清摄政王多尔衮无端的抓住了大明王朝的真命天子,哪里会保护安置这位烫手山芋:“朱三供系崇祯第四子,三也。朱慈灿否认自己参与造反,所以你得死。这些举动逐渐为人们所注意,都聪明的用不承认身份的办法来食言,所以我杀你是理所当然的,就只能是死路一条,是诽谤今上,他按皇家的传统,姓毛的逃走。抓获后,到了康熙47年。可如果杀了他,为的是以皇子来要挟吴三桂——李自成自然不会知道吴三桂后来对南明永历帝的所作所为,便开始“叶公好龙”了,不一而足,以为也会厚待他,太子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绎自然领会了摄政王的意图。从此朱慈焕以余姚王士元为名靠教书为生,必先占据城池,按说应该是喜出望外,周奎见已瞒不住,而且全都是以不是他的子孙的名义被消灭,即使是真。”便决定了这位“朱三太子”的命运——以一个打着太子旗号的混混的身份杀掉,一场“认证真伪太子”的闹剧上演了,这些连康熙自己都骗不了的证据就把“王老先生”朱慈焕全家送上了黄泉路,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可惜。况吾今年七十五岁,那些平常里最受皇帝信任的太监们可没有什么赤胆忠心,所承诺所标榜的经常改变。朱三名系假冒,而伟光正是不会改变的,朱慈焕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康熙皇帝还表示过,一也,马上被处死。  说“殊途同归”,种了一年地,可父皇受到礼遇是因为死了,他们全都落入了李自成的手中(取自《甲申核真略》和《定思小纪》的说法)
为什么朱姓在满清时期速度这么慢?1368年,朱姓200万,现在1500万。清初满族30万,现在1100万。
在清朝时期打压的厉害呀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断子绝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明朝灭亡时候的崇祯太子是真的吗?明朝灭亡时候,有个自称崇祯太子的人去了南京,好象被说成假太子,有史料表明他是真太子吗?他最后怎么死的?
造梦郑雨威358
  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崇祯的皇后周皇后生下一子,这也是崇祯的第一个儿子,此子就是朱慈烺.崇祯三年(1630年)二月,朱慈烺被立为皇太子.当时,正是他父亲在疲于应付国内的农民暴乱和北方的满人,对于这位太子,崇祯根本就没有时间来教导他,从他两岁到八岁这六年时间里,朱慈烺一直住在钟粹宫里.八岁那年,崇祯开始选择东宫侍班讲读官.命令礼部尚书姜逢元,詹事姚明恭,少詹王铎、屈可伸侍班;礼部侍郎方逢年,谕德项煜,修撰刘理顺,编修吴伟业、杨廷麟、林曾志讲读;编修胡守恒、杨士聪校书.  看看这些人,这些大明帝国最后的名臣们,都集中在了太子朱慈烺周围.由此可知,崇祯对这个即将成人的太子的期望有多高.  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太子出阁讲学.崇祯十五年(1642年)正月,开讲,阁臣具文奏上讲义.七月,改慈庆宫为端本宫.慈庆,是懿安皇后所居之宫.当时太子十四岁,议定第二年选择婚配,所以先为他设置宫室,而迁移懿安皇后到仁寿殿.随后,农民义军大举进犯,而暂时停止.  也就是说,从朱慈烺被立为太子到十三岁出宫,他一直住在钟粹宫里.按照我们的理解,他在钟粹宫每天的安排无非就是读书、玩乐.但事情似乎没有这么简单,作为一个朝代的末期太子,他除了下落不明外,在太子之时恐怕也并不是像我们今天所想的那样风平浪静的.  朱慈烺的母亲周皇后在天启年间被选入当时还是信王的崇祯府中,后来被册封为信王妃,崇祯即位后,她便被立为皇后.  除了周皇后外,崇祯有两个妃子,一个是袁妃,另一个就是田贵妃.田贵妃是陕西人,在其小时,父亲田宏遇带她到了  扬州.扬州本多歌妓,田宏遇亲选能鼓琴的妓女,纳做侍妾,并令侍妾教女儿鼓琴.又请了宿儒,使贵妃读书识字.田贵妃自幼就聪明绝伦,十二三岁时,已能吟诗作赋,每成一篇,总是秀艳典雅,传诵一时.父亲又性情豪爽,结交名士高人,几遍天下,当时称他做小孟尝.田贵妃到了十七岁那年,还没有登基的信王选妃,田宏遇的一位朋友就把田贵妃送入信邸.信王见田贵妃生得端庄纤妍,就纳为侍姬.  登基后的崇祯帝忧心国事,终日在御书房里睡觉,一个月中进宫不到一二次.田贵妃却很能事,善侍色笑,崇祯帝每次入宫,总是愁眉不展的,但经田贵妃的婉言解释,崇祯帝便眉开眼笑,忧虑就此尽忘.正是因此缘故,崇祯帝对于田贵妃,也爱逾他妃.特别是田贵妃有一双三寸金莲,使得崇祯帝更是喜爱非常.据说,崇祯曾在周皇后前赞美田氏的纤足,而嗤笑袁妃的大脚.在这样的情况下,周皇后受到冷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周皇后自然知道自己在崇祯心中的地位在一天一天地滑落,而导致这种滑落的原因就是田贵妃.所以,两个人的争斗从朱慈烺被立为太子不久就开始了.  有一年元旦,天气十分寒冷,按照惯例,妃子要在这一天朝见皇后.当田贵妃来朝见周皇后时,周皇后故意拖延时间,让田贵妃在外冻了很久,然后才让她进宫,进宫以后又过了很久才出来,坐在御座上受田贵妃的朝拜,而周皇后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而已.田贵妃气得差点就哭了.  为了报复周皇后,某一日,田贵妃故意让宫女抬轿去见崇祯皇帝.崇祯见是宫女抬轿,而不是如往常一样由宦官抬轿,感到非常奇怪.田贵妃趁机解释说:“宦官们恣肆无状,尤其是周皇后宫中的小太监狎宫婢,故远之耳.”崇祯本是生性多疑之人,立即下令搜查周皇后居住的坤宁宫,果然查获了宦官使用的多种狎具,周皇后气得当场吐血.  两个人的争斗自然也就影响到了太子朱慈烺,这个在十三岁之前一直住在后宫的小太子.有一次,周皇后派宫女给太子送茶果,宫女们从田贵妃所住的承乾宫经过,嬉笑打闹着推石狮子玩,正在午睡的田贵妃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变故,慌忙起来叫人堵住了几个宫女.经过询问,田贵妃才知道不过是给太子送茶果.可她依旧不甘心,认为这是惊了自己的美梦,她把这几个宫女交给了崇祯.崇祯正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对付内忧外患呢,听了这件事后,就没有理.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周皇后却认为田贵妃这是在想要对太子不利,因为从两个人所生孩子数量来看,是不相上下的.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是周皇后所生,而田贵妃生了永王慈炤、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后两个很早就死掉了.但她凭着这两个儿子也足以和周皇后的太子朱慈烺抗衡,后来诸多的朱三太子案就能证明这一点.  朱慈烺在太子岁月留下的资料跟他的下落一样,是个谜.可以说,没有任何一朝的太子像他这样留下这么少得可怜的资料.总是有一种感觉,这个太子是否真的存在过.因为在大明朝末期,人人注意的都是崇祯和李自成还有满人,一个并没有成为皇帝的太子朱慈烺,其分量真是太轻了.当时英雄太多,遂使他默默无闻  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南明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南下,途中遇到一位少年,因此结伴而行.晚上就寝时,穆虎发现少年内衣织有龙纹,惊问其身份,少年自称是皇太子朱慈烺.  其时,朱由崧已经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得知此事后,便命令太监李继周将太子接到南京.据说,太子在见到李继周时曾问:“迎我进京,皇帝给我做吗?”  李继周摇头,“此事如何哪是我等奴婢所能知晓的!”  顺治二年,也就是公元1645年三月初一,太子来到南京,被交付锦衣卫冯可宗处看管.朱由崧派了两个太监去辨认真伪.两人一见到太子就抱头大哭,还脱下了衣服给太子穿上.朱由崧知道后,大怒,跟两个太监道:“真假未辨,你们就行见太子之礼,混账!”  说完,将两个太监拉了出去斩首,又将李继周也杀了.然后,面谕群臣道:“有一稚子言是先帝东宫,若是真先帝之子即朕之子,当抚养优恤,不令失所.”随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等官同往审视.  原总督京营太监卢九德来到太子所居处,正视良久,不说一语.太子大怒,“卢九德,你见我怎不叩头?”  卢九德不由自主地跪下叩头,已经魂不附体.  太子骂道:“才一年不见,你居然肥胖如猪,可见在南京享福不浅啊.”  卢九德上下牙捉对似的厮打,又被太子骂了许久,才张皇而出.见到朱由崧后,回道:“有些相像,却认不真.”  朱由崧陷入了沉思,老实说,他这个皇帝之位来得不易.如果太子是真的,按照祖宗成法,他必须要把皇位让出去.虽然,南京百姓对他这个政权的所作所为已经痛不欲生,但就这样把皇位让出去,实在不情愿.  当南京百姓知道了太子之事后,纷纷要求太子登基称帝.明旧臣、处于长江中游的左良玉在这个时候以保护太子的名义进逼南京;长江以北的黄得功、刘良佐等总兵也上疏要求朱由崧善待太子.危机一触即发,朱由崧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  他准备再让人辨认太子,而这一次的辨认却是抱着某种目的去的.事实上,朱由崧政权的许多官员都在崇祯朝廷上任职,大多数人都远远地见到过太子朱慈烺.曾经担任东宫讲官的刘正宗、李景廉“皆言太子眉长于目”,他们看了伪太子之后都说“认不清”;朱由崧认为,这是大臣们对自己不满,而刻意地不想认出太子来.  他找来亲信,对太子进行辨认.这些亲信在他的示意下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并对太子进行严刑拷问,审讯结果出来了:太子是假的,真名叫王之明.  既然王之明承认自己就是王之明了,那么,下面的审讯应该轻松多了,但事实却是,难度依旧,笑料百出.  审问官问道:王之明,你冒充太子该当何罪?  王之明:我既然被你们说成不是太子,也就罢了,何必要给我改姓名?  审问官:王之明.  王之明不回答.  审问官:为何不应?  王之明:何不喊“明之王”?  审问官大怒,吩咐用刑.  太子高呼:皇天啊上帝.  该年五月十日,清军大举南下,朱由崧到太平府避难.南京百姓这才冲进监狱,把奄奄一息的太子救了出来,并拥其登上皇位.这个皇位只持续了五天,五天后,清军大将多铎进入南京城.他第一件事就是问太子,有人告诉他,哪里有什么太子,是一个叫王之明的人冒充的.  多铎笑道:“你们真愚蠢,如果他承认自己是真太子,朱由崧早就把他杀了.”  一名降臣趁机说道:“是啊,太子本不承认自己是冒充的,都是马士英(一个太监)的安排.”  多铎连连点头,并骂道:“奸臣,奸臣.”  十天后,多铎设宴招待刚擒获的朱由崧,并将他的位置安排在皇太子之下.皇太子对朱由崧道:“你看,你让李继周把我叫来,又不认我,还给我改名,又让人抽打我.这些事,你知道不知道?”朱由崧坐在他下首,不作一语.几个月后,多铎将太子和朱由崧带到了北京,随后都被处死.  惊动一时的皇太子案由此结束,我们真的很希望那个叫王之明的就是朱慈烺,但我们的希望往往都被清廷扼杀了,由不得我们做半分幻想.  朱慈烺和他的身体一样,在这个太子案后就永远地在历史上消失了.随之而起的是朱三太子.朱慈烺一死,作为崇祯帝的儿子们,年龄最大的就是皇三子朱慈炯,确切地说,他就成了大明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朱三太子”四个字在清初的确闹腾了好久.  顺治八年(1651年),有人冒称是崇祯第三子,被清廷杀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有一个叫杨起隆的冒称是朱三太子,被杀;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又有名为王士元的自称为朱三太子,后被凌迟.这三个人在当时冒充的朱三太子的名字叫朱慈焕,而不是真正的朱三太子朱慈炯.  这些人为什么要冒充一个本不存在的人呢?  朱慈焕本是崇祯帝的第五个儿子,在五岁的时候就死了.据传说他生前对崇祯道:“九莲菩萨说:‘皇上待外戚太薄,所以将让他的儿子们都死掉.’”  这个九莲菩萨就是万历的生母李太后,她曾支持张居正变法.崇祯听了这个小孩子的话后,很惶恐,就封其为“玄机慈应真君”.  这样看来,诸多的朱三太子案频频以朱慈焕为号召,而不是以真的第三子朱慈炯,原因已经很明显了.民间宗教是此类活动的依托,作为“玄机慈应真君”的朱慈焕显然具备这种蛊惑力,于是,诸多的人都选择了他.  中国历史上的末代太子很多,但真正让后人记得的的确太少.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往往在每个朝代的末期所关注的焦点是他们的父亲,而不是他们.  朱慈烺能被清初的诸多历史学家所惦记,从这一点来讲,应该算是他的荣幸.对一个死人的惦记往往是活着的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什么要惦记他,从记载中,我们看不到朱慈烺到底有什么治国才能,他也没有机会施展.可事情恰恰就在这里,他的父亲崇祯连他施展的机会都不给,这可能就是他的悲哀所在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皇帝朱祁钰的妃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