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湖南民办教师补助名单转正,2个月后去世,子女已超过18周岁,问子女以后有什么补助吗

请教律师,有4个子女,3个都不抚养老人,2个女儿不管不问,大儿子已去世,老人一直赡养他家老婆和儿子_百度知道
请教律师,有4个子女,3个都不抚养老人,2个女儿不管不问,大儿子已去世,老人一直赡养他家老婆和儿子
请问律师现在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有一个小儿子赡养,老人不能自立孙子已经结婚生子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老人可以向法院起诉其3个子女要求其支付赡养费。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该文章已被作者删除,您没有足够的权限阅读坚持“四个面向”追求“六个和谐”湖南在线-科技导报版
更多新闻请看
坚持“四个面向”追求“六个和谐”
———汨罗教育十年写真
http://www.hnol.net
李伦娥 李茂林 陈悦 任胜 彭山鸿 胡宏文
&&& 汨罗教育依旧风光无限。
  我们且不去罗列那数不清的荣誉,仅看一看2005年的一组数据:
  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99.6%,辍学率0.15%;7~15周岁残障儿童入学率98.8%;
  高中普及率78%,高考升学率大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高考综合评价连续15年名列岳阳第一;
  普高招生3654人,职高招生6212人,普高职高比1∶1.7;
&  职高学生年度巩固率97.8%,技能合格率100%,毕业生就业安置率100%,对口就业率85%;
 & 全市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合格率100%,优秀率90%以上;
  全市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98%;…………
  显然,汨罗人所交付的依旧是一张全面发展的清单,交付的依旧是一张素质教育的答卷。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我们见过太多昙花一现的典型。可是,汨罗素质教育为什么能坚持22年,为什么能长盛不衰?
  阳春三月,我们前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3次走进汨罗,解读汨罗。我们感觉到,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形势如何变化,22年来,汨罗教育始终是在沿着“四个面向”的轨道前进,朝着“六个和谐”的目标努力。
  熟悉汨罗教育的人都知道,“四个面向”指的是“面向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这是汨罗人在上世纪所奏响的素质教育主旋律。
  那么,“六个和谐”指的是什么呢?这就是:教育结构和谐、区域教育和谐、校际教育和谐、教育群体和谐、教育个体和谐以及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和谐。
  汨罗人特别强调:“和谐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绝对的和谐是不存在的,因而和谐发展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他们的心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从“四个面向”到“六个和谐”,汨罗人又是怎样走过来的呢?
&&& 【结构和谐篇】
&延伸十六年的惊叹号
结构和谐,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地方的各级各类教育,包括高教、普教、职教、成教和幼教,都能均衡发展。作为县级市来说,最难的是普教和职教的协调,所以,我们不妨从职教角度来考察汨罗教育。
  从1990年开始,不管形势如何变化,汨罗人“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连续16年普、职之比大体保持在1∶1!
  “近5年来,我们年年划线招生,年年生源爆满。去年,我们只用一天就招了2000多人。”市职业中专校长甘瑛笑眯眯地“抱怨”。他举例说,比如数控专业,原来只准备招一个班60人,结果第一天上午就变成了两个班,最后招了四个班210人。
  汨罗的职教就是有这么“火热”!其原因究竟何在呢?
&&  A、拿数据说话
  连续16年1∶1,犹如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矗立在我们心中。真的这样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亲自查阅了汨罗的有关资料,并详细列出了该市16年来职高和普高的录取情况。
  (注:职高招生人数只限汨罗本市就读人数,部分专业学制为两年)
  而在校人数呢?目前,普通高中在校生9801人,职业学校在校生12349人。
  很显然,1∶1只是一个概数,除、、2001这5个年头外,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均高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尤其是在2005年,普、职比竟达到了1∶1.7。
  随同采访的市教育局职成办的同志告诉我们,职业学校实际在校生人数还要多于上面的人数。因为各个职业学校都还有一年制、一年半制的班级,这些学生不须经过省教育厅的电子注册,可直接就读,直接由学校安置就业。比如自强职业学校,2003年招生后经电子注册的人数为234人,但实际招生1100多人;湘雅职业学校电子注册为518人,但实际招生900多人。“尽管职业教育因为自身的特点,有些情况一时难于理清,但汨罗职业教育招生数、在校学生数占高中阶段教育半壁江山已经是一个铁的事实。”成天与职业学校打交道的职成办同志这么说。
  数字是枯燥的,但又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我们被这一连串的数字震撼了!但是,我们最想探寻的,还是这像谜一样的一连串数字背后的东西!
  B、招得来的秘诀
  不可否认,汨罗的职业教育也曾经遇到过老百姓送读热情不高的“坎”。
  早在1983年,汨罗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将位于高家坊镇的原汨罗市二中改为职业学校(即今天的汨罗市职业中专)。决定一出,引起轩然大波,许多老百姓不理解,有封校门阻挠开学的,有说风凉话甚至上告的。不少乡镇干部,甚至一些市直部办委局的领导也不理解。一名想不通的乡镇负责干部就曾向分管教育的市委副书记发牢骚:“老百姓送子女读普高的热情高,我们就多办几所普高嘛,何必‘霸蛮’要求学生读职高呢?”
  其实,要让老百姓跨过心里的这道“坎”,首先还得让学生坐进教室,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职业教育带来的“实惠”。为此,汨罗还真的想出了许多“硬办法”。
  大家都知道,汨罗在推行素质教育时有一个法宝,那就是“目标管理”。汨罗将“初中生毕业分流”这个单项,不仅纳入到教育系统内部目标管理方案,而且还纳入到乡镇党政年度目标管理方案,并占8%的权重。考评由市委组织部和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联合实施,其结果报市委组织部和考评办,作为“双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你可别小看了这个8%,有些乡镇就是因此而失去了参评“双文明”红旗单位的资格,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的提拔升迁也因此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每年上半年,市教育局还要召开一个有局党委全体成员参加,包括各乡镇(场)联校校长、农职校校长、初级中学校长、纪监委员、招生专干和各类高中(中专)校长在内的全市性综合招生会,明确规定各乡镇(场)联校校长、初级中学校长和农职校校长是搞好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的直接责任人,而各个学校又把目标分解到相关人员,这样一来,如果一个学校分流比没达标,受影响的就有乡镇长、联校校长、初级中学校长和农职校校长,甚至包括班主任和科任老师。
  老实说,过去确曾有人在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上吃过“亏”,铁的制度摆在那里,没有完成任务,只能甘愿认“罚”。现在好多了,因为读职高的好处老百姓实实在在看得见,送子弟读职校变成了老百姓的一种自觉行为。
  高家坊镇狮岭村尹家山组村民尹志夫的情况,就让大家看得清清楚楚。
  尹志夫1987年考入职业中专读畜牧专业。毕业后在当地当兽医,既搞畜病防治又搞饲料销售,每年轻轻松松可赚3万多元,本来住在高山上的他特意花了七八万元钱,在镇上修了房子,由“山民”变成“镇民”,还当选为村委会主任。“我初中成绩不好,进了职校,总觉得抬不起头,现在看来,搭帮进了职校,学到了一技之长。”尹志夫自豪地说。
  他告诉我们,村上职校毕业生大都“混”得不错,“过去,我们读职校要老师上门做工作,现在都能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理智选择,成绩好的读普高,成绩一般的都主动到职校读书。”
  近年来,某些地方中职招生十分混乱,生源大战成为学校生死之战。每到招生旺季,总能听到某些职业学校招生的虚假广告、许以高额回扣、买学生花名册等情况。在汨罗,这种情况是很难看到的。在规范招生行为、整顿招生秩序方面,汨罗是出了名的,几乎没有什么空子让别人钻。因为汨罗有一道连“孙猴子”都怕的“紧箍咒”,那就是《汨罗市关于严肃高中阶段综合招生纪律的规定》。市里成立了综合招生办公室,高中阶段的各级各类招生全部归口于此,任何学校任何人,不经“综招办”批准,绝对不允许自主招生。为规范招生行为、整顿招生秩序,综招办还制定了“九个不准”和“六个统一”。
  “九个不准”很全面,那些想走“水路”的,想搞歪门邪道的,统统都纳入进来了。别的不说,就说职校宣传吧。在汨罗,职校的宣传时间由教育局统一规定;宣传方式由教育局统一制作职校招生宣传光盘,组织到乡镇初级中学巡回播放;而所有宣传内容则由教育局严格把关,弄虚作假,夸大其辞,抬高自己,贬低别人,都属于“不准”之列。
  “六个统一”很简单,就是职校招生由市教育局统一制定招生计划,统一宣传面试,统一填报志愿,统一录取,统一招生工作时间,统一评价、奖惩。
  这些招法还真管用。市教育局职成办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2004年,全市13237名初中毕业生,报考职校并参加面试的有8936人,其中4949人是唯一志愿,原本计划招生3500人,结果最后录取了5384人;2005年,原计划只招收5000名职高生,结果13858名初中毕业生中有12634名填报了志愿并参加了面试,最后录取了6212名。这可都是参加省教育厅电子注册的,还不包括半年、一年和一年半制的短训生!怪不得教育部原主管职教的副部长张天保在考察汨罗后,多次赞叹:“了不起,真的了不起!汨罗职业教育发展如此红火,要作为一种现象来研究。”
  C、“让校门与市场对接”
  汨罗职校的“出口”同样很旺。教育局长何中良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003年底,他一位担任一家三星级酒店老总的朋友,出于好心,主动关照:“明年我给你安排几个毕业生。”这年头,大学生就业都很难,更何况职校生?这份心无疑是真诚的。听到这话后,何局长笑着对他说:“真的很抱歉,我们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早就被五星级酒店预订一空。”
  汨罗职校生果真这么俏?市职业中专是老牌的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拿它的就业率为例也许有人不信服。我们随意挑选了一所民办学校。自强职业技术学校1998年才创办,2005年学校共有毕业生1279人,就业率100%,具体去向为:深圳富士康集团386人,广州明幸电子182人,中山船井电子153人,广州依利安达137人,东莞日本电产85人,番禺名幸106人,东莞嘉财95人,惠州鼎福72人。另外,自强职校还为汨罗中天科技短期培训63人。
  在我们所走访的其他几所职业学校,就业安置情况同样令人振奋。非但如此,汨罗的职业学校还像娘家嫁女一样,在为学生进行就业安置时“精挑细选”,在安置时有五个“不送”的“讲究”:小企业不送,工作环境差的企业不送,科技含量低的企业不送,待遇差、保障低的企业不送,管理不规范的企业不送。
  在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就业都比较难的今天,汨罗职校学生高就业率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就一句话,“让校门与市场对接”。汨罗人提出的口号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市场设专业,定公司送人才”,通俗的说法就是“订单式培养”,做到招生招工同步,进校意味着进厂,毕业同时就是就业。
  市教育局职成办的同志告诉我们,汨罗市的各类职业学校现与三一重工、丰田汽车、创维集团、深圳富士康集团等300多家名牌企业,以及本市和周边等地的工业园建立了稳定的人才供需关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汨罗的职校特别注意“售后服务”,不搞“一锤子买卖”。套用汨罗人的一句俗话就是,“包娶媳妇包生崽”。学生就业前,学校做好岗前培训;应聘时安置人员始终陪同,随时做好情绪稳定工作;进厂后,还为学生办好一切手续才离开;学生就业后,学校还要发放跟踪联系表,随时了解学生在单位工作生活等有关情况。这样周到的服务怎能不赢得学生和家长的“欢心”呢?
  与市场接轨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就业上,学校管理从理念到内容也相应做了调整。
  比如,在学制安排上,更加灵活机动。允许学生边学,边实践,边致富;允许学生中途出去工作;甚至还允许学生先就业再学习,用汨罗话说,就是“先上车再买票”。
  比如,在管理上,融入企业管理理念。湘雅职业技术学校就把在日本企业广为流行的“5S”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用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总而言之,就是一切为了市场的需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看来,质量和效益才是汨罗职教火爆的根本原因,用职教的行话来说,就是“出口”顺,才有“进口”畅。你想,要是招进来的学生送不出去、就不了业、赚不到钱、谋不了生,谁还会送子女来就读?别说这制度那制度,就是捆绑,他也未必来呀。对此,何中良局长深有感触:“我们不能总怪老百姓观念落后,老百姓是最讲实际的,关键是要办出质量和效益,让老百姓真正从教育中得到实惠。”
  值得一提的是,汨罗职业教育如火如荼,并非只是教育部门的“单打鼓,独划船”,而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除教育部门办的市职业中专、楚天职校外,既有财委主办的财贸职业中专、工业局主办的工业职业中专,也有公民个人出资兴办的民办职业学校。全市9所各类职业学校中,民办学校就占了5所,在校人数4897人,去年招生2241人,占有半壁江山,数量之多、比例之大在农村县市中实属难得。
  在汨罗,幼儿教育享受与义务教育的同等待遇,前进步伐同样平稳。市教育局幼教专干任可介绍说,到2005年,全市有幼儿园70所,学前班194个,在园在班幼儿8728人,有幼师754人,幼师合格率100%。城区3~6岁幼儿入园(班)率达99.5%,乡镇也达到98%。学前班就读率达100%。这可是一组了不起的数据,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抓教育应该抓整体,要让每一类教育都得到发展,否则就是跛脚的教育;跛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更不是和谐的教育。”汨罗人这样说。
【区域和谐篇】
  八景教育与“四个倾斜”
  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差别巨大,这是许多地方的普遍现象。但是在汨罗一个多月的采访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他们为缩小这种差距而付出的努力。
  采访期间,我们一再要求到一个最落后的乡镇找几所办学条件最差的学校看看,于是我们走进了人称汨罗“西藏”的八景乡。
  A、“到最偏远的乡镇去看看”
  位于罗霄山脉北端的八景乡,是湖南有名的革命老区,曾有300多位仁人志士为革命英勇献身。这里山清水秀,但远离县城,交通极为不便,3座大水库将全乡54.7平方公里的山地分割得零零落落,3700多人被分隔在数百个坳坳中;经济也较为落后,到2005年全乡人均收入还只有800多元。这样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导致该乡在1999年以前,只有13所中小学校,其中单人校9所。有所单人校名叫千斤,执掌它的也是一位“千金”,女教师陈丽辉既是校长,也是员工。校舍仅有4间房,4个年级9个学生用了两间做教室;另外两间,一间是教师住房兼办公室,一间是厨房兼食堂。教学设备除了老式条桌加一块斑驳的黑板外,其余就很难奢求了。课程根本无法开设齐全,只能用复式教学的方法给学生上一点语文、数学课。
  如此袖珍学校,如此办学条件,何谈教育均衡?于是,1999年,汨罗以八景为试点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撤并了分散在各个山头的12所小学和教学点,在中学原址扩建了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第二年,这个乡镇的教育目标管理就上升了16个名次,第一次步入了全市先进行列。怪不得2002年八景联校校长黎美祥调离时,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排着几里的长队欢送他。乡亲们说:“搭帮建了新学校,乡里伢子才有了跟城里伢子差不多的读书环境。”这跟“城里差不多”的学校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办学条件硬了。我们走进八景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眼前不由得一亮。三幢二层楼房平行而立,左边是操场,右边是食堂,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学校建起了图书室,藏书1.4万册;建起了电脑室和多媒体电教室,装备了10台电脑,山里的孩子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外面的世界。电教仪器、音体美器材装备达到了国家Ⅲ类标准。学校三面临水,绿树环绕。著名作家韩少功创作休闲的别墅,就建在这所学校的围墙边。这里实在是一处读书的好地方。
  ———教师素质高了。布局调整前,全乡共有60名教师,大多是本地民办教师转正,没有音、体、美专任教师。如今,全乡只有29名教师,12名初中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其中有6名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小学17名教师均获中师以上文凭。全校教师爱岗敬业,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和谐群体。2006年初,汨罗市为40名教师颁发“安贫乐教奖”,这个学校3名教师榜上有名,其中的价值远不是1000元奖金所能包容的!
  ———办学效益好了。目前全校在校学生252人,小学和初中各126人。学校按部颁教学计划开课,音、体、美等科科齐全,小学还开设了英语课,由初中英语教师兼任。校本教研活动扎扎实实。学校根据本校实际确定了两个研究课题:一是小学与初中衔接问题研究,二是“留守子女”问题研究。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学年,学校小学部教学质量整体综合评价居全市第5名;初中部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比上学年提升6个名次,其中有4个学科居全市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质量评价获全市第一;音乐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居全市第三。
  ——“普九”成果巩固了。连续三年,学校创造了4个100%,即小学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100%,小学升入初中就读率100%,初中巩固率100%。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学校建立了帮困体系,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贫而辍学。对“留守子女”,学校倾注特别的关爱。由于居住分散,最远的学生家离学校有15公里,到学校需先步行,再乘船,然后换车,运气不好时一个上午还不一定能赶到学校。所以,这么多年,学校的200多名寄宿生,特别是目前的64名“留守子女”,每次往返学校都由老师们接送。5年来,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如今,汨罗市薄弱地区教育的面貌已根本改观,八景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经济状况欠佳的红花乡,在2003年前11所学校没有一所是“一级学校”。上任不久的联校校长曾国辉为此很是苦恼。短短的两年时间里,联校自筹110万元,改造了两所学校的危房,还有两所学校相继进入了该市“一级学校”行列。
  据统计,为改善农村学校特别是薄弱地区的办学条件,近5年来,全市通过各种渠道投入资金共5490万元,对86所农村薄弱学校进行了集中改造。2005年,汨罗被岳阳市人民政府评为“中小学危房改造先进县”。全市242所中小学校,7所达到岳阳市办学水平评估一类标准,三类薄弱学校已不存在。岳阳市办学水平评估结束后,汨罗紧接着从2000年开始进行本市级办学水平评估,现有42所中小学校达汨罗市办学水平一类标准。过去,有人感叹汨罗教育“软件硬,硬件软”;如今,这种情况已成为历史。
  B、教育局的心头肉
  汨罗市教育局分管业务的副局长仇瑜谈起如何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风趣地说道:“俗话讲,‘娘疼背时崽’。我们教育局就是‘娘家’,那些薄弱学校就是‘娘的心头肉’。对这些薄弱学校,无论在什么方面,我们都会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汨罗教育正是紧扣“倾斜”做文章,才使薄弱地区的教育面貌发生了改观。
  ———评价体系上倾斜。众所周知,汨罗教育实行刚性目标管理,对乡镇、学校、教师的工作进行量化评估,评估的结果影响干部升迁、教师评优评先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许多难以拍板的问题都是依据评估结果一锤定音的。但是,由于工作环境和办学基础客观上存在差距,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也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汨罗承认这个事实。于是,他们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发展系数”。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根据乡镇近三年教育目标管理得分按一定比例相加得出教育发展数,再以全市教育发展数的最大值除以这个数,乘以20%,加上0.8,得出这个乡镇的教育发展系数。教育基础差的乡镇这个系数较大,而基础好的乡镇相对较小。这样一“修正”,评价就相对公平了,说白点就是把起点“扯平了”,大家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样一来,基础好的乡镇丝毫不敢懈怠,基础差的乡镇也积极进取,因为“有了盼头”。同时,区域和谐的工作目标也渐渐变成了现实。比如2005年,全市教育工作综合评价,汨罗镇联校实际得分93.225分,“修正”后得分为94.344分,一下上升了2个名次,被评为该学年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如果没有这个修正系数,汨罗镇联校就只能“望先进而兴叹”了!其实,这里的“倾斜”,只不过是尊重了客观实际。
  ———办学经费上倾斜。就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而言,可以掌控的经费实在有限。这点有限的“胡椒”怎么个撒法,就大有文章可做了。全面撒,大家没意见,可撒在谁的锅里也调不出个美味。重点撒,一般是撒向重点,许多地方是撒向重点中学、窗口学校,这样就人为加速了两极分化。汨罗也是“重点”撒,只不过“重点”撒向的是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向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倾斜,这“胡椒”就起到了促平衡、促发展的作用。
  首先是补助资金向薄弱地区倾斜。这里的补助资金包括两块: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用于危改和布局调整的资金,每年400万元;市财政统筹的配套资金,每年200万元。这600万元主要用于对乡镇学校危改和布局调整的补助,所以汨罗人称“补助资金”。1999年八景乡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市里一下“补助”了80万元,以后每年又补助5万元。屈子祠镇位于湖区,学校分散,规模小,该镇将一所中学和4所小学合并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市里“补助”了68万元。
  其次是引进资金向薄弱地区倾斜。“引资”是个费力难讨好的事,需要用“苦心、耐心、恒心”去争取各方支持。省公安厅一位干部牵线一家企业在汨罗市扶贫助学,市教育局把这个项目引向了条件较差的高家坊中学,争取了15万元的资助。台湾国格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淑贞女士近两年捐资800万元,用于改善汨罗的办学条件,市教育局把这笔资金全部投向了范家园镇等山区、丘陵区乡镇。爱国台胞、慈善家陈之迈先生,有心在汨罗捐资助学,市里将陈老“引”到红花乡,结果陈老不仅为乡中心小学危改捐资30万元,还动员另外一位慈善家捐资2万美元。古仑乡联校校长胡志明最为精明,堪称“引钱”高手。佛山市法院副院长胡中寒博士与他是老同学,院长母亲重病期间,他每天去探望一次,还为老人造好墓地准备后事。院长非常感动,回家探亲时为该校引进了20万元资金。
  再次是城里的学校支援山区的学校。主要的形式是结对扶助。比如城区的罗城学校与山区的八景学校,城郊中学与三江乡中学就结成了这样的对子。两所学校的师生每年都要来往走动几次,城里的学校派出骨干教师到山区的学校每年支教一个月,山区的学校派出青年教师到城里的学校见习。城里的学校还组织一些捐赠活动,为乡里的贫困学生排忧解难,同时城乡的孩子互访,也收益良多。
  ———领导力量上倾斜。汨罗市教育局把全市30个乡镇场划分为5个片,每个片都有1~2名局级领导为责任人。局党委在分工时,总是把年富力强的同志安排到相对薄弱的片。像八景乡所在的“长乐片”,责任人就是分管业务的副局长仇瑜,他戏称自己是“片长”。“片长”看起来好象是虚职,责任却不小。入学率、辍学率、分流比等,无一不与“片长”自己的考评挂钩,丝毫懈怠不得。日,某乡中心小学学生因在下楼时拥挤造成踩伤事故,不仅学校相关责任人受了处分,分管的副局长也在党委会上作了检讨。
  领导力量倾斜的又一举措是选拔优秀干部到薄弱地区工作。汨罗选拔教育行政干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叫“教而优则仕”,教育行政干部首先必须是优秀教师。八景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舒德辉先是在天井乡中学工作,因事业心强、教学出色被提拔为校长;五年后,因其出色的工作,才30出头、本科学历的他,又被提拔到八景乡联校主持工作。
  ———教学研究上倾斜。所谓教学研究上倾斜,指的就是“业务扶贫”。汨罗市教育局有一个“秋季阅兵”制度,每年的10月份全市50岁以下的教师都必须参加全员赛课活动。从师德、水平、能力、效果四个方面,通过层层选拔评出全市的教学能手。教学能手胜出后的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送课下乡,在乡镇学校巡回讲课一个星期。对乡镇学校来说,这种做法叫“请进来”。还有一个制度叫“见习制度”,可以称作“走出去”。就是选择全市范围内办学有特色、有成果的学校,组织薄弱地区学校的干部、教师去见习。比如李家中学德育工作做得好,能够把平凡的事做细,把简单的事做精。去年9月,长乐、白水、桃林三个片的德育主任20多个人,就在这个学校见习了两天;10月,全市的德育主任培训班又在这个学校进行。这所偏僻农村学校的“德育问责制”、德育评价、心理咨询等,让见习者大开眼界。
  “三人同心,黄土变金。”正是通过这“四个倾斜”,汨罗市让薄弱地区的教育充实起来了,城乡教育呈现出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校际和谐篇】
  一枝独秀不是春
  重点学校设施齐备,人满为患;一到招生时节,校长如地下工作者一样,昼伏夜出,以躲避应接不暇的亲戚朋友……谈起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家都有说不完的烦恼,道不尽的苦楚。
  怎样治理这些现象,缩小校际差距,使每所学校都办出水平和特色,一直是汨罗人的追求。
  A、“严把班额这道关”
  在汨罗,2005年以前,班额从没超过55人!现在,也没有超过60人的班级!
  汨罗市城关一小,有40年的办学历史,是我省第四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有两名特级教师,教师平均年龄35岁。一般情况下,这里该是挤破门的“重点”,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该校只有32个班1536名学生,平均班额48人,是城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小学。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以下三个前提:一是城区没有人为制造的所谓“重点”学校,如果有,再坚固的防线也会被突破;二是具备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足额的学位,如果学位不足,班额就会恶性膨胀;三是有严格的学籍管理制度,如果无规无矩,就不能有效控制学生随意流动。
  我们考察汨罗的城区教育,得出的结论是:这三点,汨罗是22年如一日,且做得相当出色。
  22年前,当时的教育局局长黄泽南就提出了“三个控制”———控制重复教育,控制留级率,控制班额。如今22年过去,前面两个“控制”,各地取经者都学了回去,但控制班额这一条,一些地方不仅没有学到,反而一再膨胀。据说目前有记录的最高班额小学超过了100人,中学最高也到了80多人!但当初汨罗市班额控制在55人以内的标准,一直延续到2005年。这一年,全市的初中毕业生猛增到13858人,比上年净增621人,比10年前翻了一番。这个时候,汨罗所有高中要守住55人的班额就非常困难了。这样,去年一中和二中就出现了超过55人的班级,但无论如何,班额都控制在60人以内。
  在汨罗,城区扩到哪里,学校便建到哪里。城关镇联校校长郑桂芳在我们的采访本上画了一张城区学校分布草图:东城区是老城区,也是人口集中区,由北向南依次分布了中岭小学、城北中学、城关一小、城郊中学、实验小学、城郊中心小学;西城区是新区,人口相对较少;北面有1997年创建的九年一贯制罗城学校,1998年秋季开始招生;南面有城西小学。整个学校网点布局合理,条件相当,都是一类学校。如果家长、学生舍近求远,硬要去选择某所学校,根本没有必要。
  控制了办学的规模和班额,也就控制了生源的配置。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22年来汨罗城区小学和初中一直坚持“划片招生”,高中也坚持到了1999年。每所学校都坚守自己的“势力范围”互不侵犯。生源的配置决定了其他教育资源的配置,经费、硬件、师资都是根据生源来确定的,有了生源公平这个基础,守住了这条“防线”,你学校还“重点”、“膨胀”得起来么?
  汨罗的中小学生从入学起,就办有一张“身份证”———学生学籍卡。这张证有两个用途:一是学籍证明,二是会考准考证。正面设计的是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学籍异动情况等相关栏目,反面印有学校名称、准考证号等与会考相关的内容。学生转学或参加考试,都必须持这张学籍卡。每学期开学一个月之后,由各校申报学生异动情况,然后学籍专干逐校核查,验明情况后再在学籍卡上签字盖章。如果你说某某学生转学了,你得说明转学原因,说清转到了哪所学校哪个班级,学籍专干然后跟踪核实。不属实,就在该校目标管理相关项目内扣分。而转学的理由只能是一条,那就是随同父母就近入学。除此以外,就算是领导的批示、“特殊人物”的条子,都算不了数。去年秋季开学,古培小学三年级一个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拿着一张市领导的“条子”要求转入罗城学校,由于不符合转学条件,结果只得打道回府。
  B、“四个统筹”催开“五朵金花”
  上个世纪70年代,湖南省农村推行双季稻(早稻+晚稻)栽种,种惯了一季稻的农民很不适应,也包括一些基层干部。当时的省委主要领导在一次动员会上讲了一句十分通俗的话:“两个矮子比一个长子高!”是啊,假如一个1.3米的人加上一个1.5米的人,合起来就是2.8米,世上能有这样的巨人么?
  在很多时候很多部门,当然也包括教育部门,有人却不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
  让我们看看汨罗。
  汨罗市共有5所市办普高,人称“五朵金花”。一、二中在城区,三、四、五中在乡镇。“五朵金花”争奇斗艳,相对均衡发展,形成了汨罗市普通高中教育的特有景观。
  ———看办学条件。1999年岳阳市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综合评估,汨罗市一、二中达到一级A类标准,三、四、五中均达到二级A类标准,五所高中综合水平居岳阳市65所普高前列。
  ———看办学水平。近15年,汨罗市高中毕业生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高考综合评价稳居岳阳市第一。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本科二批及以上上线率达37.2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18个百分点。最低的学校也达到了22.19%。全市应届小专业(指音、体、美)毕业生580人,本科二批及以上录取372人,录取率达64.14%,录取人数超过岳阳市全市小专业录取人数的60%。
  汨罗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得益于“四个统筹”。
  ———统筹发展规划。11年前,老局长黄泽南在谋划高中教育发展时,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让每一所高中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一、二中好说,毕竟在城区,师资和生源问题都不大。三、四、五中怎么办?当时这几所农村中学先天不足:条件简陋,师资不齐,生源不优,教学质量徘徊不前,别说发展,连生存都成问题。能不能另辟蹊径,为农村中学探寻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呢?在这种情况下,汨罗提出了一、二中以文化课为优势,三、四、五中以音、体、美为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新思路。在教育局的统筹安排下,当年三、四、五中分别招了一个音、体、美特长班。11年来,三、四、五中坚持以音、体、美为特色,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形成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5所市办普通高中我们一一走遍。一、二中自不必说,你追我赶形成竞争。三中现有26个教学班,1400多名学生,2005年音乐班51人参加高考,本科上线达40人,有18人考入全国知名的音乐学院。音乐特色带动了文化班的教学,全校2005年本科录取人数达134人。四中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1317人。近5年,四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体育等方面的特长生314人,其中170人升入本科院校;15年来,为飞行学院输送了9名飞行员。五中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1300余人,其中美术特色班10个,学生500余名。2005年美术特色班136人高考,本科上线84人。
  ———统筹师资调配。农村高中难以发展,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师资难以稳定,汨罗为此创造性地制定了高中教师调配实施办法。一是严格控制一、二中教师互相流动。这么多年来,二中只有三名老师破例调到一中。二是三、四、五中教师要进一中、二中,必须满足3个条件。首先得“三方”满意,即甲校同意放,乙校同意进,本人乐意去;其次规定,农村三所普高当年调出教师比率不得超过该校教师总数的5%;第三则是同一个教研组同一年度调出的骨干教师不能超过1人。此三条,缺一不可。2001年,三中化学教师杨洪、刘云飞参加了一中招聘考试。两人都是骨干,一中都想要。但结果只走了刘云飞一人,杨洪继续留在了三中,还要肩负在三中“领跑”的重任。直到2005年,本学科有骨干教师挑大梁了,杨洪才调去一中。三是每年新聘的音、体、美专业课教师,三、四、五中优先选聘,选定了,才轮到一、二中选。这样做,既保证了农村普高骨干教师队伍基本稳定,又保证了校校有能人,科科有骨干,为发展特色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
  ———统筹招生管理。汨罗的初中毕业生,基本去向有三:文化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进一、二中;有音、体、美特长的进三、四、五中;文化成绩不太好,音、体、美特长也不突出,可以去职高学一技之长。高中招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显得十分重要,由局长亲自挂帅的“综招办”,这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4月份,由三、四、五中分别组织音、体、美专业考试,选拔音、体、美优秀人才。初中会考之后,学生填报志愿。第一志愿只能在一中或二中中任选一所(也可不选一、二中),第二志愿可填报其他学校。这样就保证了一、二中都能招到较好的学生。从2005年起,汨罗市中招进行了改革,分数不是招生的唯一依据,学校必须考虑综合素质,按等级录取。
  ———统筹经费投入。高中基本建设资金由学校积累、财政支持、勤工俭学、信贷四部分构成,贷款由市财政贴息。高中教育经费向农村普高倾斜,优先满足其音、体、美专业基础设施建设。近5年来,三、四、五中共投入50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内部设施,学校硬件建设一年一个新台阶。用这三所学校校长的话说是:“十年前的房子一间都没有了。”以五中为例,近5年来学校新建了教学楼、科教楼、美术楼、学生食堂、学生宿舍等主体建筑,装备了可容纳10个美术班上课的特大画室,建起了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多媒体电教室。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城区学校之间、普通高中之间的和谐,是学校之间携手共进、均衡发展的“难点”。汨罗市抓住了这个“难点”,也就找到了校际均衡的“支点”!
【群体和谐篇】
  “每一根草都会开出自己的花朵”
 是尖子生就设法挖进来,是后进生就想法踢出去,这是多年来许多地方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不争事实。有的学校为了获得尖子生,甚至使出了让尖子生住套房当“贵族”、给其父母安排工作等等不可思议的奇招。这还次之,特别令人心寒的则是,那些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在一些学校被歧视到甚至求学无门的境地。
  汨罗则不然,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关爱成为教育人的共识和不懈追求的目标。———套用一句爱情誓言:“不管贫穷还是富贵,不管聪明还是愚笨,不管健康还是有残障,都不离不弃。”
  A、力争“一个都不少”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首先要让所有适龄青少年儿童都到学校来,即“一个都不少”地入学。该来受教育的没来,对这些学生又如何谈发展?所以这么多年来,在汨罗无论哪一届班子,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抓入学率和“控流”,始终是教育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汨罗的流失率低得让人惊喜。10年前初中是2.5%,小学0.02%,从1996年起连续10年来,小学入学率均为100%,辍学率均在0.01%以内;初中辍学率也始终控制在0.2%以内,近三年分别是0.18%、0.17%和0.15%。0.15%是什么概念?就是说,全市33012名初中学生,每年只流失51人,平均每个乡镇不到2人!
  “这怎么可能?”与许许多多不了解汨罗教育的人一样,对这个数字,我们也抱有怀疑态度。因为这些年随着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各地的学生辍学情况日益严重、有增无减,个别县市甚至高达10%———比汨罗高出60多倍!于是在长达两个礼拜的时间里,我们跑了9个乡镇的17所初中与小学,每到一所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辍学情况。第一站我们选择了最偏最穷的八景乡。近3年里,该乡居然没流失一个学生!第二站是与之毗邻的智峰乡,这个学期1282名中小学生,也是一个不少。更让人佩服的是,全市5所市办普高和几所公办的职高,辍学率也相当低,其中一、二中和四中,这个学期竟然也没流失一个学生!
  这一切是怎么获得的?“还是老办法,目标管理。”何中良介绍说,这十年来,尽管目标管理方案一改再改,但狠抓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的提高与辍学率的降低的基本决策始终不变。在汨罗的教学质量评价中,流失一个学生,班级、学科组、年级组以及学校等5个评价系列中,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等3个项目的评价都要受到“严重影响”。这样,“一个流失生往往急坏10多位教师”。影响还远不止此,还有乡级教育行政部门与乡镇党政领导为此着急,甚至还有教育局包片人员也为此着急。如果辍学率超过“警戒线”,对不起,包片人评先评优也就泡汤了。
  辍学率这么低,会不会有假?尽管听起来评价措施确实过硬,但全市数百所中小学,你能担保每所学校都没有为了考评过关而说假话的吗?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倘若这些“率”本身不可靠,那你的评价措施再硬也只能是白硬的。
  “我们也有办法。”何中良局长说。什么办法呢?那就是严格的学籍管理。汨罗市教育局选用了张令宜、余志伦两个“特殊人物”管理学籍,一个负责中学学段,一个负责小学学段,人称之为两“包公”。为什么?一是他们内行。他们在局里从事的学籍管理时间长,张令宜干了23年,余志伦时间短点也干了17年。在这方面,他们真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行家!“内行管内行管得更在行”啊!二是他们特别“铁”,凡转学者,必得过他们这一关,是真是假,他们“里手”得很。刚开始时,确实有不少学校做假。有少报入学人数的,也有将流失学生报作转到市外就读或病休的。但现在真正很难找到这类问题了。余志伦说,他有一整套可靠的管理方法。一是全员建证,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留“编外生”。教育局每年不定时地抽查一两次,如发现有“编外生”,不仅要在目标管理中扣分,还要在全市通报批评相关单位与责任人。二是对市内转学学生实行“对帐制”,即在市内转学的学生,实行“有出必有进”的学籍控制,一个也别想“溜号”。三是对转市外与病休学生实行“核查制”。学生转市外就读或病休,不仅要有对方的接收证,还要有中心小学校长、学籍管理员及本校校长、班主任和三名以上老师签名“担保”。然后,他再亲自进行有的放矢的核查。一旦查出有假,所有“担保人”都要负连带责任。2004年下学期,有一所中心小学报表中有个小学生随打工的父母转到广东读书去了,余志伦通过看其学籍证及转学情况说明,觉得流失的可能性不小,就将其列入了调查范围。他来到该生所在村,仅三言两语,学校所设“防线”就被突破了———这孩子确实是辍学!说怪也不怪,人家专业性强呗。
  “你专找别人的问题,就不怕别人埋怨你吗?”我们问。“赞扬远远多于埋怨。”余志伦说,“绝大多数学校与绝大多数老师都希望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只有极少人想走‘捷径’。你将问题找出来了,前者自然拍手称快,后者也会心悦诚服。”
  严格的学籍管理,过硬的目标考评,大大激发了各级“控流”的积极性。在汨罗,控流还真的出现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智峰乡有一个学生,其父亲患精神病,母亲在外打工又遭遇车祸成了植物人,眼看着就要失学了,班主任宋银波老师,今年大年初三就赶到她家里做工作,为了帮助她家解决实际困难,学校还想方设法挤出1000元钱送上门,因此,开学时她便按时入了学。近三年来,为解决特困学生入学难问题,全市通过多种渠道筹措助学资金380.9万元,资助学生3503人次。
  B、“如果有偏爱,就是偏爱后进生”
  在汨罗采访的日子里,几乎每到一所学校,我们都会提出同样一类问题:汨罗就没有重点学校重点班?就不歧视差生?就没有偏爱学生的现象?
  一中校长刘吉伟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详细回答了我们的提问。他告诉我们,一中名为“省示范”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重点校,在招生、师资、经费等方面不仅没有较多“优待”,反倒各项考评指标定得更严更高。比如年度巩固率,一中就要求达到99%,而三、四、五中只要求97.5%;还比如教学质量考评,市里决不是看你最终升学率多少,而是根据当年中考招进来的学生成绩来算升学率。打个比方,2003年全市中考前100名进入一中,第200至300名进了三中,3年后高考,一中的前100名有90名考上大学,而三中的这100人里只有20几人考上大学,对不起,按照质量评价方案,三中这一项的得分绝对高于一中。难怪2005年一中考上二本以上的学生尽管有332人,升学率达38.97%,三中才123人,升学率为33%,但年终考评,三中教学质量得分还是高于一中。
  实事求是地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有差别的,莘莘学子当然也是千差万别的。差别再大,也要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共同发展,让他们“同享一片蓝天”。当然这“共同发展”不是齐步走,用何中良的话说是“就像行军一样,有先有后,但不能掉队,更不能放弃甚至抛弃”。所以汨罗提出的教育口号是“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目标是“把每一个学生都教育好”。所以在汨罗,不仅没有重点班、实验班、奥赛班,而且老师教学也是实行循环制,从小学一年级教到六年级,或从高一教到高三,以避免“集中优势兵力”苦攻毕业班,当然更不允许出现偏爱尖子生的情况。“如果有偏爱,就是偏爱后进生”,刘吉伟说。他告诉我们,在汨罗的许多学校,后进生享有“座位优先、谈话优先、辅导优先、家访优先”等特殊优待。
  在汨罗,随便可以为刘校长的话找到佐证。
  “后进生个案转变征文比赛”,你听说过吗?汨罗市一中就专门举行了一次这样的大赛。仅仅26天,就收到31篇来稿,且每一篇都有例子有做法有分析,“关爱”“理解”“宽容”……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充满着这样的字眼。
  “学生考试自主选择AB卷”,这种做法,可能你又没听说过,但一中坚持多年。那就是,考试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难易程度不一的A卷或B卷,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以“卷别”说优劣,只以进步论英难。“这样后进生也有了成功感、自信心。”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说。
  还有,办专门的“治跛班”。顾名思义,“治跛”就是针对学生比较薄弱的学科进行特别辅导。这种做法,不仅一中,汨罗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做了,只是具体做法不尽相同而已。二中的做法是“四定两控制”,即定学生———各班根据成绩和学生要求确定辅导对象,定辅导员———每科都由备课组长或骨干教师上课,定时间,定地点;控制人数———按文理科分成两到三个班、每个班不超过30人,控制科数———同一个学生参加“治跛”的科目不超过2门。别说,这一做法立竿见影,2003年,全校536名学生参加高考,上最低录取控制线的就达533人。
  在一中,我们还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外县的家长将孩子放到一中,说无论如何也要替孩子选个好班,但在学校考察了几天,根本分不出哪个班更好,只好感叹“汨罗真的没有重点班,都有特色。”
  C、爱心倾注残障生
  学习困难的后进生受到偏爱,那么身体上有困难的残障生境遇如何?我们来到了汨罗市特殊教育学校。正是下午放学时间,鲜花盛开、整洁安静的校园里,一位40多岁的女老师正在与学生们打乒乓球,还有几个男老师则在与同学们“抢篮板”。闻讯赶来的校长李贡君介绍,建于1997年的这所特校主要是招聋哑生,目前有在校生106人,老师23人。2000年后,所有的在校生不仅不用交一分钱学杂费,还包吃包住。
  这样办学,残障生入学率自不用说。目前7~15周岁残障生的入学率是98.8%。我们在市教育局翻看了日的统计,全市当年应入学的残障少年是925人,其中除116人因身体状况因素(如瘫痪)实在不能入学外,有799人或随班就读或进入了特校,其中小学413人,初中386人。也就是说,此时全市能入学的残障生只有10人没有入学。值得一提的是,这可不是“摸后脑壳”的数字,均有“原始依据”可查。
  其实在十几年前,汨罗的残障儿童入学率也不怎么高。特别是聋哑儿童的入学率不高。因为那时汨罗还没有自己的聋哑学校。经过长达4年多的努力,1997年,一所投资近500万元、占地20多亩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起来了!学校是建起来了,可“养”得起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的高度关注。每当市教育局的负责同志向历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谈起要发动为特校捐款的事,没有哪个不支持的。于是,每年他们都要利用助残日号召全市人民为特校捐款50多万元。否则,哪来那么多“全包”资金?
  光特校招生自然是杯水车薪,更多的学生还是希望就近入学随班就读。于是教育局又出台相关的政策,凡招有残障生的中学,目标管理加分,而无故流失的,流失一人扣0.5分。至于残障生的质量考评,那是另计的。最让我们惊奇的是,对残障生,目标管理中严格规定要“不得歧视”、“优待座位”,否则发现一例扣0.5分!
  “每一根草都会开出自己的花朵”。这是一个叫李雪峰的老师发在《汨罗教育》杂志上的文章标题。确实,世界上没有不会开花的草,关键是如何对待,用什么样的标准去看,鲜艳的玫瑰是花朵,怒放的牡丹是花朵,难道狗尾巴草上的绿穗穗,荠荠草尖上的小白粒,就不是花朵吗?面向全体学生,实现群体和谐,实际操作中最难做到的就是如何对待后进生和残障生,如果这两部分的学生都能被学校被老师公平对待甚至关爱有加,都被当作一朵柔弱的小花细心呵护,群体和谐又还会存在什么障碍?
【个体和谐篇】
  “素质教育就是根雕艺术”
  教育的全部努力,最终都要落实到育人上。要实现教育对象的个体和谐,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格、素质、知识、能力和谐共生。
  这也是汨罗人长期不懈的追求。
  A、“不求人人成圣人,但求个个是好人”
  有专家撰文分析说,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大众自主意识的增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新旧观念冲突激烈,离婚率持续攀升等等原因,近10年青少年犯罪率呈快速增长趋势,社会转型期德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亟待加强。汨罗不是世外桃源。当年汨罗对外宣布的是连续10年中小学生犯罪率为零,进入新10年汨罗还能保持这一纪录吗?如果能,又是靠的什么?
  汨罗有句口号:“不求人人成圣人,但求个个是好人。”他们认为,所谓德育,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做人的层次又有好多种:圣人,好人、一般的人,自私的人,坏人……我们的德育,只要让学生做到个个是好人,就足够了。所以汨罗的德育,尽量避免大道理,讲的都是平凡事,如“日行一善”,“日行一孝”;学校开展的评优活动也是“低重心”———评“团结之星”、“文明之星”、“劳动之星”、评“孝星”等等。用黄柏中学校长黎奇林的话说是:德育也没什么不得了的,只要真正落实“三小”了,许多事情就好办了。他所说的“三小”是做好小事情,解决小问题,开展小活动。罗城学校的口号则是:把虚的东西做实,把实的东西做细。李家中学的提法则是“把平凡的事做好,把简单的事做精”。
  看看他们是怎么“小”、“实”、“精”的。
  ———一天,罗城学校的一名小学生在校园内捡到10元钱,高兴地交给了班主任马志宏,马老师表扬了他,还让他将钱交到政教处,但这个学生为了班上多插一面小红旗,居然将10元钱分两次交。这可不是个小问题,马老师与这个学生倾心交谈后,当即在班上组织了一个“敞开心扉谈诚信”的主题班会,请每一个同学围绕这三个问题发言:“你自认为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吗?”“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好还是不好?”“如何在生活中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之后马老师又趁热打铁,向同学们介绍了无数伟人名人诚信的小故事。———大荆镇中心小学班主任周元满,一次因送孩子上医院看病迟到了几分钟,赶到教室他第一件事就是向同学们说明原因并道歉,放学后他又主动留下来搞卫生,以示歉意。
  ———一中的一次班级篮球赛,两个班实力悬殊较大,眼看着自己班大势已去,班主任就请求裁判提前结束比赛,学生哗然。结果在“爱生接待日”里,校长刘吉伟知道了此事,找这位班主任谈话,这位班主任想通了,心悦诚服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在一中“十佳学生”宣传栏里,我们看到,评上的并不都是成绩特别好的。比如2003年被评上“十佳”的巢媛同学,成绩在班上也并不冒尖。但在讨论她时,大家一致举手。为什么?“颁奖词”里有这样一句话:“巢媛同学乐于助人,纯朴善良,她的身上再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点燃了爱心的火把;她,唤醒了沉睡的良知……”原来,上高一时,邻班一个同学家境贫寒,家在偏远的农村,父亲又患癌症去世,眼看学业难以为继。巢媛知道后,先做通父母思想工作,再主动找到学校德育主任黎明,表示要拿自己的压岁钱来资助这个同学高二和高三的学费。“不是个小数字啊,何况你家里并不富裕。”有人劝道。但巢媛执意要这样做。四个学期共计6000元的学费每次她都如期拿来,细心的她每次都是将钱直接交到学校,直到那个同学考上大学,他们之间都没有直接对过话。
  B、“素质教育就是根雕艺术,像什么就雕什么,能雕什么就雕什么”
  这话是何中良说的,“用我们搞教育的人的行话来说,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在其最优、最近和最可能的发展区域寻求发展。”他认为,学生是鲜活的人,是有差异的个体,所以就要用有差异的教法来教学生,就要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学生。他把自己的这一见解表述为“根雕”说。
  “根雕”怎么雕?
  一是顺势而雕。全市10多万中小学生,有喜欢唱歌跳舞的,有爱好弹琴吹笛的,有热衷于跑步打球的,还有喜欢玩电脑做手工甚至种花种草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每个人都是有“特点”的。
  如何让每个学生将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爱好”都能得到培养?汨罗推出了两招:其一是以质量评价促特长发展。在教学质量评价中,“特长”这一块占6分,如果没有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竞赛没有取得特长成绩,对不起,这6分就没了。其二是定期组织各种比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市里每年主办的活动有:三月份和十月的学生书画美术比赛、学生个人体育全能比赛,四、五月份的读书比赛、学科创新潜能竞赛、球类运动会,六月份的“六·一”文艺汇演,十月份的“三小作品”创作比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十一月份的艺术节,十二月份的元旦文艺汇演等。汨罗的学生像盼过年一样盼着“节日”的到来。市里每年举办一次,而学校则精心筹备一年。
  这些“节”带动了各校课外活动的普及与持久开展。范家园中心小学,一所很偏僻的乡村学校,课外活动却是如火如荼。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初步形成了“科技教育”的办学特色,所以这些年,更有意识地发扬光大这一品牌,学校自编了《科技创新教育》校本教材,学生每周一节科技课雷打不动,还专门安排了两名科技老师带学生组织兴趣小组,每年进行的学生作文竞赛都是与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六年级学生吴威力发明制作的《犁耙板》,获得了全国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2005年,学校首次组织参加岳阳市航模车模比赛,之前连车模航模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的农村学生,居然一次拿回5个奖项,其中三个第一!
  二是允许“出轨”。世间万事万物,总有些你看不懂的东西,不能理解的东西。同理,十多万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总有些不按常理“出牌”的,这在成人来看就认为是“出轨”。汨罗允许甚至制定政策鼓励这种“出轨”。一中有个名叫李育星的女生,酷爱打羽毛球,因此常常连课也不上。“这样搞只怕不行。”有人到校长刘吉伟那去告状。“没事的,打羽毛球是正当爱好,我们要鼓励,而且因为学校没有羽毛球专业的老师,不能给她以辅导和帮助,我们还有些对不住她呢。至于她缺课,让她补个请假条就行了,所缺的课由科任教师找时间给她补上。”刘吉伟回答,结果这个学生被华南理工大学特招。还有一二中招生,每年也是打破脑壳。“严格‘三限’,亲娘老子来了也不能特殊。”身兼“综招办”主任的何中良说,但2004年中招,有两个学生是“综招办”自己让他们“特殊”的:一个是在《童话世界》等刊物发表多篇作品并出版了个人童话作品集的城北中学初三学生朱冠蓝,一个是连续三年都有不同作品入选“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优秀奖的长乐中学初三学生黄周乐。“两个‘出轨’的学生比亲娘老子还厉害呢。”有人调侃道。
  三是培养塑形。事实上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潜力和发展方向是非常茫然的,而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最充分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
  “上不得枞树上栗树”,这是我们在汨罗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开始我们也弄不明白其具体意思,经过解释我们搞清楚了,实际就是“能雕什么就雕什么”———枞树比较高大且不好爬,个矮者和爬树水平不高者上不去就退而求其次,爬个儿相对矮小的栗树。总之,无论如何要让你爬上一棵树,哪怕是最矮的一抬脚就能上去的树。
  11年前,黄泽南让三、四、五中各侧重一个特色,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刺激和带动初中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让喜好音、体、美的学生有出路。没想到后来的发展,不仅让中小学放开手脚去搞素质教育,去培养学生,而且还为“根雕”说铺平了道路———在汨罗,只要愿意,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喜欢音体美想继续考大学的,当然是考到三、四、五中去;喜欢动手做事的,报考职校;还有要一心一意学文化考大学的,一、二中敞开大门———两个学校都办得差不多,无所谓选择。
  “根雕理论”让汨罗学生个性“轻舞飞扬”:仅近三年,学生在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竞赛中,获奖就达385人次,其中各类奥赛中获奖186人次;近三年升入“二本”及以上的3829多名考生中,有近731名是音、体、美特长生。
  C、新的“三控制”与“科学追求升学率”
  当年,汨罗为整顿教育秩序实施了“三控制”,即控制重复教育、控制留级率和控制班额。1997年,时任局长的仇再芳根据汨罗教育的实际,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控制”,那就是控制学生用书包括资料,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时量与作业量,控制学校考试次数。
  “现在的‘片追’压力比10年前还厉害。”何中良说,过去追求的还只是升学率,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变成了追求“一、二本”,追求有多少人上重点,甚至还要比有多少人上北大、清华。去年汨罗因为只有两个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尽管综合排名居岳阳市第一,但这项排名就只排到第四。“都说你汨罗教育搞得好,为什么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只有两个?”有人议论。说实话,他们也犹豫过,徘徊过。是不是也像有的地方一样,集中优势兵力猛攻一中?或者加班加点让学生早上五点就到学校,周末也不休息?或者布置一大堆的作业,对学生狂轰滥炸?犹豫来讨论去,最后还是何中良发话了,“如果后脑壳发热,跟风跑,黄爹那一代人创下的事业就会败在我们手里。”
  一年又一年,他们将这新的“三控制”写进目标管理方案中,且坚定不移。同时汨罗人还特别强调“两不”:不搞考试排队,不单纯以文化成绩评价学校和老师。一中的一位老师,有次偷偷在班上搞了个排名,被刘吉伟发现了,刘没有直接批评老师,倒是把管教学的副校长“骂了个狗血淋头”!以后这种现象就再也没有出现了。特别是实施新课改后,高中录取新生,完全凭等第,如果你的综合素质没达到相应的标准,对不起,天王老子学校也不收。某乡镇一位党委副书记的孩子中考,仅仅因为体育没达到一、二中的录取等第,最后只好去了另一所高中———尽管其中他找了许多人。
  “三控制”也好,“两不”也罢,写到纸上容易,做起来而且要全市近6000名教师步调一致,难度可想而知。如果有教师出于好心,给学生们编点资料补个课什么的,你如何控制?二中的经验是:每门课程搞标准工作量,你老师要加班加点,一是发现了要严肃处理,二是白干活还要挨批评。这样的事有谁干呢?
  看到这里,许多人肯定会说,这也“控制”那也“不准”,汨罗的教学质量怎么保证?升学率还要不要?
  当然要。汨罗并不是不要质量,没有质量的素质教育是坚持不下去的,也是不成功的。这一点,汨罗人非常清楚。
  用汨罗人自己的话说,其实我们也追求升学率,只不过我们是改人家的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全面地追求教育质量,科学地追求升学率”而已。仔细想想,这话还真有道理。一、二中,以理科和文科为特色,每年二本及以上的上线率都在35%以上;三、四、五中,则分别是音、体、美特色,特长班的学生升学率差不多达80%;职业中专对口升学几乎占了全省的十分之一!这不是追求升学率又是追求什么?
  教学质量怎么抓?他们有这样几个法宝。法宝之一是狠抓教学常规上好每一节课,法宝之二是实施“名师工程”优化队伍,法宝之三是坚定不移推进课程改革。
  什么才叫上好每一节课?二中有一个“在课堂上教师传授的都要是‘压缩饼干’”的说法。此话怎讲?原来二中要求每位教师课前都要充分准备,学校每周一检查,单周检查备课情况,双周检查教师批改的作业,目的是要“用教师课外的大运动量换得学生课内的小运动量”。二中校长周德保有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教学观:办教育没有别的窍门,就是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办事;而现在许多人是以追求效益和目标来办,比如今年要考多少北大、清华,今年要有多少毛收入等,这样一来,“片追”的种种劣迹自然一冒再冒。所以这么多年来,二中始终严格按照部颁标准和课程计划来开展教学,因为他们认为,“这两样东西非常科学”。
  一中的标准更有意思,如果教师讲课,学生只是带着耳朵听,这节课绝对一票否决———原来,他们要求师生互动,民主、平等、对话,学生要主动探究学习,要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这完全是新课改的理念。
  谈教学质量不能不谈汨罗对教师队伍建设使出的几个招数。
  一招曰“名师工程”。那是1999年,由于汨罗名声在外,汨罗的老师们也格外受欢迎,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城市、省会城市,只要听说这个老师来自汨罗,根本不用试教,就拍板要人。这下可好,汨罗的一些优秀老师心动了,有的甚至行动了。在这种情况下,汨罗市委市政府果断地实施“名师工程”,每两年评选一次市级“名师”,每次拿出十几万元奖励市级“名师”。钱确实不多,但评上“名师”的,均录入市志和教育志,且连续3届被评上,可获得重点奖励,不受名额限制,继续参与“名师”评选;连续4届被评上,则享受“终身名师”荣誉和待遇。能够载入“史册”,知识分子们还是挺看重的。
  一招曰“解忧工程”。人活着,最大的牵挂是什么?除了工作外,最重要的当然是妻子儿女。要留住骨干教师,最好的办法是解决其后顾之忧。据不完全统计,这几年,汨罗市委、市政府至少解决了200多名教师配偶和子女的调动、就业问题。有一年,二中英语教研组长黄汨宇的妻子下岗了,和她同时下岗的还有某局局长的妻子、某镇镇长的妻子,最后只有黄老师的妻子重新安排再就业。
  还有一招就是“输血工程”。众所周知,这些年由于中小学生总数减少,许多地方为了减轻财政负担,都不再进教师,即便进,也是进人不进编,由学校或教育部门自行解决这部分老师的工资。汨罗财政压力也挺大,但这几年,却每年都有新教师正式进编,2005年是79人,2004年61人,近5年总计达441人。要知道,新进一个编,财政至少就要多掏1万元。但是,大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教育受益,老百姓受益,教学质量有了保证啊。
  谈到教育质量也不能不谈课程改革。
  2002年,汨罗成为湖南省首批课改实验县(市)。
  教师们与课改一路同行,一道成长。四年来,汨罗市近6000教师参加了新课程理论培训,有1000多名教师上过学校及以上级别的研讨课,有1000多篇课改文章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有35个课题在地级以上成果评奖中获奖。四年来,汨罗教师共为兄弟县市或省级教育考察团出示观摩课300多堂,80余人次在地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一大批教师在课改大潮中成熟起来,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课改给学生带来的变化是最明显的。教师专业的成长和观念的变化映射到课堂上,自然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正是在与知识主动碰撞、主动质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坚定了“我要学、我爱学、我能学会”的信心,学生思维灵活了,表达能力增强了。
【整体和谐篇】
  “教育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从1984年汨罗开始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算起,汨罗素质教育已走过了22个春秋。汨罗素质教育经验红红火火走向全国也已10年。22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朵小浪花,而对于一个受教育者来说,却是一个不短的人生周期;对区域教育而言,可以说是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汨罗素质教育应该是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候了。
  那么,汨罗的素质教育究竟给汨罗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回报?
  在洁净的办公室里,汨罗市委书记樊进军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这位站过8年讲台、从岳阳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局长的位置上来任市委书记的他,对教育有着独特的感情,对教育的作用也有着深刻的认识,虽说我们采访他时,他上任才45天,但他已跑了几所学校,谈起汨罗教育已头头是道了。他认为汨罗素质教育的作用是“三促进”:促进了就业和劳务经济输出,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促进了市民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经济发展。
  A、从说不清的地方说起
  从理论上看,教育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似乎再清楚不过了。然而,真正面对现实时,许多事还真说不清道不明。
  22年来,汨罗经济发展令人瞩目。1983年汨罗GDP还只有2.8亿元,到1996年就发展到23.1亿元,去年达到了54.3亿元,人均达到9433元,均居岳阳市前茅。“十五”期间,汨罗GDP年均增长率为15.4%,连续5年财政收入和GDP增长排名岳阳市第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汨罗经济综合实力硬是挤进了全省十强,位列第六。2004年、2005年汨罗虽然跌出了十强,但在全省排名依然靠前。
  市长白维国向我们介绍,老百姓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2005年汨罗统计报表显示:汨罗总人口65万,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4.1亿元,比2004年增长12.8%;电话固定用户拥有量11.2万户,比上年净增0.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11万户,净增0.8万户;居民储蓄额达到20.4亿元;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7%;全市传染病控发率为61.0/10万,单苗全程接种率达90%。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200元,比上年增长2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3元,比上年增长6.5%。
  那么教育在这中间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市教育局分管办公室的副局长张正奇为我们算了两笔账:22年来,汨罗共培养职高生4万多名,按每人每年收入8千元计算,每年就至少创收3个亿。更何况,职业教育还培养了一批能人,他们当中有发家致富的实干家、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有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带头人……他们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就显而易见。
  另一笔账就是,汨罗连续15年高考升学率名列岳阳市第一,在全省也名列前茅。22年来,汨罗普通高中送出了31985名大学生,这些人也以不同形式为汨罗经济建设服务。
  以汨罗职业教育的招生比例以及普通高中的高考升学率,22年汨罗比同等规模的县市区多培养了2万名职高生和1.1万名大学生,相比较而言,教育的社会效益就理应属于“增收”的范畴。
  很显然这种粗放式的计算不科学,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通过22年的素质教育,汨罗劳动力素质显著增强。汨罗的人口普查显示,汨罗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9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8年,每万人口大学生为515.6人,每万人口高中生为1338.2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应是推动经济进步的最关键的因素。
  B、看得见的效益
  虽然教育对整个经济的推动难以说清,但对每一个个体而言,教育的作用则显而易见。
  黄柏镇神鼎村村民杨胜飞深刻地感受到教育带给他的沉甸甸的“实惠”。
  2002年10月,只有初中学历的杨胜飞与好友同村村民陈向飞、周常、梁云飞一道前往深圳打工,因为学历不够,又没有专业技术,他们找了半个月还是工作无门,身上的钱很快就花光了,最后只得露宿街头,迫于无奈到火车站求助,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四个人才免票坐车回到家。回来后看到农职校的毕业生走俏,他便萌生学一门技术的想法。此时,黄柏农职校校长陈冬庭正好到村里来家访,杨胜飞等便顺利地成了农职校农民工培训班的第一批学员。现在的杨胜飞在广东一家机电公司上班,每个月收入1800元,另外三个“患难兄弟”也与杨胜飞一样,在同一家公司上班。
  随着毕业学员的顺利就业,报名参加培训的农民越来越多,2004年就达到了300多人。这次我们去采访时,第八期40人已培训结业,其中32人已经“转移”,还有几个人正在办手续。“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学员还没有找不到工作的。”陈冬庭自豪地说。似乎是为了印证什么,陈校长随意找出了他们2005年第二期培训情况统计表,这次他们是与浙江宁波雅戈尔纺织印染公司开展的订单式培训,31人参加,结业后全部到雅戈尔上班。
  黄柏镇的经验很快在全市推开,各个农职校纷纷办起了农民工转移培训班。市教育局也加强了管理和统筹,并把它作为农职校的重要工作任务明确下来。我们从市教育局了解到,近年来,全市农村18万多名青壮年劳动力中,有近10万名接受了专业技术培训,培训面达55%。
  在劳动力转移方面,除去农民工培训,汨罗职业教育的效益也日益显现。每年的职校毕业生除少数对口升学外,大都成为劳动力转移的生力军。2005年,全市职高毕业生3854名,对口升学404名,3450名就业,其中3386名到汨罗以外的企业就业。
  如今,劳务经济在全市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之一。2004年,汨罗市组织了一次全市劳务经济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全市农村人口54.8万人,从业劳动力27.8万人,其中通过从事劳务工作取得工资性收入的约有11.5万人,占从业劳动力人数的41.37%;创造劳务收入73.6亿元,占全市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1.25%。农村居民建房资金的60%、子女教育资金的65%均来自于劳务收入。
  更何况,外出打工相当于免费上大学,“打工仔”通过外出务工和历练,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强了本领。据统计,到2003年底,全市打工人员回乡创业的达1800人;在外经商、办厂、置业并进入管理层的人员达3.2万人;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中46%的人有过外出打工经历,60%以上的民营企业主、80%的民企管理人员有过外出创业经历。川山坪镇农民易明君夫妇,1997年在长沙湘绣厂打工,几年后掌握了湘绣的全套工艺和经营方法,2000年回到家乡创办自己的企业,目前有固定员工120人,散户从业人员700多人,2002年总产值达1200万元,全部出口创汇,四年累计纳税250多万元。
  C、收获的不仅是经济
  在汨罗,素质教育的综合效益也日益显现出来,人们的一些传统观念也在悄悄转变。
  计划生育可是“天下第一难事”。在汨罗却难事不难了。市统计局提供的数字是,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9‰,死亡率为6.9‰,自然增长率4.0‰。多年来,汨罗一直是省里计生工作先进单位。黄柏镇镇长秦为保介绍说,现在老百姓观念变了,全镇没有超生,尤其男女观念也改变了,去年全镇新生儿男女比例为100∶109。
  城镇卫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汨罗是湖南省卫生城市。走在汨罗街上,你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干净舒适。在财政局门前,一位正在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告诉我们:“我们汨罗人乱扔垃圾的现象很少,这几天风大,树上叶子落得多,才显得脏一些。”我们仔细一看,果真除了落叶其他垃圾还真少。
  “农民的科技意识强了。”市职业中专教师黄巨华欣慰地说。作为学校科技推广和辐射办公室成员的他,与农民近距离接触多,感触特深。过去,他带学生到农户家中,免费给小鸡小猪打预防针,农户死活不答应,最后只好找亲朋好友作工作,并承诺负责一切后果,农户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
  当我们问到现在的情况如何时,黄老师不无得意地说:“我现在到全市任何地方去,都有农民主动接近我,在汨罗,至少有100户养殖大户有我的联系电话。许多次我去讲课,窗户上都站满了人。”“特别是有一次,我到大荆镇桂花村上完课后,又到农户家中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当时,我是坐镇干部的摩托车去的,这家还没有完,就有另外一家农户把车钥匙抢走,目的就是要求我下一站一定到他家去。”
  当然,把功劳都划归教育,这未免有失偏颇,教育毕竟不是万能的;但这一切都与教育相关联,却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事实。
  不过,最让人高兴的是,老百姓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现在要是有人不送子女读书的话,根本不需要老师上门做工作,旁人的口水都会淹死他。”何中良幽默地说,“老百姓的教育理念也进步了,能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接受的教育。当然,老师也得到更多的尊重。别的不说,把名教师写入市志,为其树碑立传,这就是有力的证明。可以说,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正在汨罗形成。”(图片由汨罗市教育局提供)
  在我们采访期间,汨罗正忙于筹划2006年全国龙舟月启动仪式暨中国岳阳汨罗江龙舟节。
  我们特意来到汨罗江畔,看江流西去。这条被誉为“蓝墨水上游”的汨罗江,屈原涉过,贾谊涉过,杜甫涉过;悠悠汨罗江水,弼时饮过,杨沫饮过,白杨饮过,康濯也饮过……
  可以想像,龙舟节那天,江岸旗山人海,人声鼎沸;江上锣鼓喧天,桨影翻飞,百舸争流。
  汨罗人告诉我们,龙舟竞渡,比的是和谐,拼的是意志。在鼓声指引下,众人一齐挥桨,惟有步调一致,坚持不懈,方可力争上游。
  这“龙舟精神”不正是汨罗教育发展的秘诀所在么?汨罗教育能开创今天的局面,也正是汨罗人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教育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因而素质教育的探索也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它没有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300多年前,那个伟人的精魂已内化为汨罗人的性格,在没有终点的赛程里,汨罗人没有也不会停歇……
(责编:刘金兰 作者:李伦娥 李茂林 陈悦 任胜 彭山鸿
【本篇文章阅读
版权所有: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经营许可证: 湘ICP证01002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办教师补助多少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