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湿地公园华县下庙段将渭河湿地公园治理成渭河湿地公园公园吗

频道头部广告调用
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工程启动 将建绿色景观长廊
今年起,陕西省将集中花费5年时间、600亿元换回渭河曾经的辉煌。
昨日(2月17日)上午,2000多人聚集在西安灞河入渭口右岸的滩地上,陕西省委、省政府在此隆重举行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开工动员大会。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一声令下,陕西省重大工程——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工程正式启动开建。今年内,陕西省沿渭的宝鸡 、杨凌、咸阳、西安和渭南五市(区)区域内渭河整治工程将陆续动工。
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赵正永在讲话中指出: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工程,是陕西省“十二五”规划实施后全省首批开工的重大工程,标志着这个事关陕西发展大局和沿渭人民福祉的重大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此次治理的时间表:2011年至2013年重点开展防洪工程建设与河道清障整理工程;2012年至2015年建设生态景观、水污染防治工程。
其中最重要的堤防整治工程,建成后宝鸡、杨凌、咸阳、渭南等四个城市(区)段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西安城市段为300年一遇。
五年后,渭河两岸将建起坚实屏障保关中防洪安澜,堤路宽敞的滨河大道堪比高速路,河道内清水悠悠,大堤两岸可欣赏绿色景观长廊,周围还围绕着区域经济产业集群,成为城市新出现的景点和经济发展新区域。
为此,陕西省将在五年内陆续投入607亿元,整治规划加宽堤防432公里,新建堤防43公里,扩建和新建支流口交通桥37座,建成绵延474公里长的堤防绿化,并修建5处水面景观和55处河滩公园等。
水利部部长陈雷发来贺信表示祝贺。陕西省政协主席马中平,省委副书记王侠,省委常委、副省长江泽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郭永平,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锦斌,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李希,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魏民洲,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胡悦出席开工动员大会。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娄勤俭主持大会,副省长、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工程总指挥部总指挥姚引良安排部署整治工作。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罗振江,副省长朱静芝、郑小明,省军区司令员程兵,武警陕西省总队政委颜晓东,驻陕部队部队长何清成、彭勇等出席大会。
堤顶满足四车道交通需要
1.防洪工程。对现有堤防全部加宽,堤顶宽度不小于20米,满足四车道交通需要。城市段堤防可增加宽度。支流入渭口建设与堤顶宽度一致的桥梁。在武功至兴平、临渭至大荔段设两个蓄滞洪区,当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用于保护咸阳、西安、渭南城市区及“二华夹槽”区安全。
2.滩区清障整理工程。清除河道内违章设施,整理坑洼不平滩面;划定采砂范围,规范采砂行为;逐步退耕还河。
3.统一调度水量。实行流域内大中型水库旱季需水量统一调度,保证渭河最小流量华县站不小于12立方米/秒。
4.生态景观工程。重点在城市和小城镇段河道滩地修建以大众健身运动、休闲娱乐、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滨河公园。利用河滩地开发建设高尔夫、沙滩运动等经营性健身场所。
5.水污染防治工程。限制各行政辖区入河污染排放总量,对县城已有污水处理厂进行脱氮技术装备改造,提高小城镇生活污水净化率。
6.经济产业带工程。发展滨河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布设滨河新型工业园及休闲度假居住、高端商务等服务业区。
原省委书记安启元
受益的不仅是陕西
“治理渭河,受益的不仅是陕西,还有甘肃、宁夏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昨日,听闻渭河陕西段全线治理启动的消息后,原陕西省委书记、省政协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显得很兴奋。他一再称,渭河治理是为全国人民谋福祉。
安启元和渭河有着不解的情缘,从1999年开始,他在8年时间里先后6次和其他在陕全国政协委员一起向全国政协提交关于渭河治理的提案,建议国家重视和加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
安启元还曾组织专家就渭河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多次在全国政协会上发言,吁请加强渭河综合治理。为了促成此事,他在即将从省政协主席职位上退下来之前,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十多万字的调研资料公开发布,希望“谁能量大,尽一份力把这个事情办成就行”。本报记者 张小刚
西安市民张先生
五年后再沿渭河走一遭
原草滩农场职工张先生一辈子住在渭河边,他正盘算着开了春登上新修的渭河堤坝去看看。去年,记者曾就渭河西安城市段治理采访过他,那时候他说过:“要不是河滩上种着莲藕,我才不愿去渭河边呢。以前渭河就是个臭水沟,一到夏天就不能刮风,那股子下水道的臭味,我现在都记得。”
前几年,张先生种莲藕的地被征走了,也就很少再去渭河边了。但张先生却发现渭河滩上的垃圾山没了,臭味闻不到了,堤顶整天有工程车来往,去年冬天周边的树木也多了起来。
昨晚,听说全省都开始治理渭河了,张先生在电话里笑了起来:“看来又要有很多人和我一起见证渭河变迁了,我不光要登上西安的渭河大坝,五年后,我还要沿这几个市区的渭河大堤走一遭。”
■背景资料
六大顽疾困扰渭河
多年来对渭河的过分依赖和掠夺式利用,让渭河不堪重负:
一是洪涝灾害频发。新中国成立以来,渭河陕西流域因洪水累计受灾达到面积1800万亩,近千人因此丧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50亿元。
二是泥沙淤积严重。渭河另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是“地上悬河”,甚至渭河下游的12条南山支流也逐步成为了地上悬河。
三是堤防支离破碎。现如今渭河中下游堤防的施工投入、手段和质量都不足,防汛隐患严重。
四是水质污染严重。渭河是关中地区唯一的废污水排泄通道,以全省18%的水资源量接纳了全省78%的工业废水和86%的生活污水,部分河段丧失了使用功能。
五是来水少。渭河年径流量从上世纪80年代平均21亿~23亿立方米,下降到2000年仅有的4亿立方米。渭河变成了一条大半年缺水的“季节河”,甚至面临断流的危险。
六是河道满目疮痍。常年来河道内乱倒垃圾,违规采砂,8成以上的滩地被长期耕种,更加影响河水畅流。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郝蕾 采写
拆除卧龙寺桥
加高培厚堤防134公里,新建堤防18公里,修建堤顶滨河大道152公里,拆除宝鸡卧龙寺桥。新建2处河道内水面工程,1处河道外水面工程,建设滨河公园16处,水利风景区2处。
建三处滨河公园
加高培厚堤防11.8公里,修建堤顶滨河大道11.8公里,新增1处河道内水面工程,建滨河公园3处,新增水量水质监测断面1处。
拆除陇海铁路桥
建武功-兴平分滞洪区1处,拆除咸阳陇海铁路桥。新增3处河道内湿地工程,滨河公园25处,水利风景区2处。
今年完成南堤绿化
渭河西安城市段南岸22.2公里堤防、堤顶和堤南绿化带建设,将于今年完工。
渭河在西安境内将形成渭河滨河大道,堤外绿色景观长廊,堤内自然生态景观滩地;沿渭形成经济开发产业带。
拆除上涨渡公路桥
加高培厚堤防160公里,堤顶滨河大道160公里,新建无堤段滨河大道8.2公里。拆除上涨渡公路桥。新建2处河道内水面工程,1处河滩湿地,建设滨河公园7处,水利风景区2处。
渭河养育着陕西省64%的人口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干流全长818公里。从宝鸡市陈仓区凤阁岭进入我省,流经宝鸡、杨凌、咸阳、西安、渭南五市(区),境内河道长512公里,流域面积6.75万平方公里。渭河水灌溉着两岸1400多万亩良田,养育着我省64%的人口,沿线大中城市密集,集中着我省65%的生产总值。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右侧调用-广告
右侧调用-本站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当前位置: >
华县下庙派出所值守国庆长假 守望保民平安
】 【】 【】
国庆长假,正是人们外出旅游,观光赏目,放松心情,放飞梦想,徜徉旖旎风光的好机会。然而,广大的基层公安民警,却依然坚守岗位,值班备勤,接警处警,打击违法犯罪,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治安秩序,成为国庆长假里的一群默默安全值守者、平安守望者、和谐创建者。华县下庙派出所基层民警,用“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在国庆长假里,谱写了一曲曲亲民、爱民、便民、利民的警民情歌。伤心泪水变高兴泪花10月1日国庆节这天上午10时许,华县下庙镇邮政储蓄所一名21岁的女工作人员,来到派出所报警称,她在为一名群众办理取款业务时,由于工作疏忽,多给了这名群众3000元钱。说着说着,哭了起来。经民警进一步了解,原来,这名女工作人员为邮政储蓄所雇佣人员,工作时间不长,每月工资1000余元。面对这名工作人员祈求的目光和忧伤的泪水,带班领导和值班民警,立即来到邮政储蓄所,仔细调阅了监控录像和交易账单,很快找到了这名群众。刚开始这名群众不肯认帐,民警现场播放了监控录像和交易单据,女工作人员当面向这名群众道歉承认错误,在派出所民警的协调下,最终由女工作人员拿出500元钱表示酬谢,这名群众很爽快的将2500元钱退还。当女工作人员接过2500元钱时,两眼又挂满了高兴感激的泪花。剑拔弩张化为握手言和10月3日晚上8时许,一妇女向下庙派出所打电话报警称,前夫将她限制在手机店中,施暴威逼不让她离开。值班民警迅速来到现场。经了解得知,这名妇女与前夫经法院判决离婚后,因该妇女没有及时给付前夫抚养儿子费用,前夫耿耿于怀,恼羞成怒。该妇女当晚经过前夫经营的手机店门口时,被前夫拦截在手机店中。妇女为了摆脱前夫的纠缠,当晚打电话又叫来两名男子,双方互不相让,剑拔弩张。为了制止事态升级,化解矛盾纠纷,民警立即将双方当事人带到派出所。民警从儿子亲情讲到血缘相牵,从抚养儿子成人讲到望子成龙,又从和谐社会讲到法治社会,语重心长,扣人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民警的耐心、热心和诚心,很快缓解了双方的对立情绪。妇女主动承认了在给付抚养费问题上的不足和不主动,并承诺尽快给付抚养费。前夫也认识到自己今天晚上的过激和鲁莽。在民警的调解下,双方于当晚24时许,签订了《治安调解书》,一场剑拔弩张的矛盾纠纷,最终被民警化为握手言和。群众的期待化为便民服务的行动国庆长假期间,有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1-2号两天,先后有4名返乡人员需要办理身份证和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值班民警随即留下了4名群众的手机号码,并承诺在他们离家之前,抽出专门时间为他们办理相关户籍业务。下庙派出所通过辅警向21个行政村贴出公告,公布户籍员的联系方式,并利用10月3日一天时间,集中为9名外出务工人员办理了身份证等户籍业务,把外出务工人员的期待,变成了便民服务的具体行动,深受群众好评。昼夜治安巡逻&禁烧秸秆保民安华县下庙派出所针对辖区紧靠渭河滩,村民秋收玉米耕种小麦的治安态势,把禁烧秸秆,防治火患,保护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国庆长假期间值班备勤的一项重要工作,主动协调镇政府,组装秋收安全宣传车一辆,录音播放《华县人民政府关于秋收禁烧秸秆的通告》,调配司法所警用车辆一台,派出所出动警车一辆,由两辆警车和一辆宣传车,组成治安巡逻队,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各村各组,进行昼夜巡逻,做到白天见警车,夜间见警灯。在21个行政村,悬挂了安全宣传横幅,张贴了禁烧秸秆公告。夜晚当巡逻车队经过村民门口时,民警主动对在门口院落张灯剥玉米皮、打包谷籽的村民,再三叮咛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开展邻里守望,提防玉米被盗时,村民深情的说:“有警察晚上巡逻,我们就有安全感”。国庆长假期间,华县下庙派出所共接警21起,救助群众3起,调处矛盾纠纷8起,治理焚烧秸秆违法行为5起,清理占道晾晒玉米4起,便民服务群众9人,悬挂禁烧秸秆宣传横幅26条,张贴禁烧秸秆公告32张,有力的维护了辖区的社会治安稳定,为人民群众欢度国庆秋收秋种,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国务院部门网站---
外交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委 公安部 监察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铁道部 水利部 农业部 商务部 文化部 卫 生部 人口计生委 人民银行 审计署 国资委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 工商总局 质检总局 广电总局 新闻出版总署(版权局) 体育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统计局 林业局 知识产权局 旅游局 宗教局 参事室 国管局 预防腐败局 侨办 港澳办 法制办 新华社 中科 院 社科院 工程院 发展研究中心 行政学院 地震局 气象局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电监会 社保基金会 自然科学基金会 台办 新闻办 档案局 信访局 粮食局 国防科工局 烟草局 外专局 海洋局 测绘局 民航 局 邮政局 文物局 食品药品监管局 中医药局 外汇局 煤矿安监局 密码局 航天局 原子能机构 国家语委 国务院扶贫办 国务院三峡办
---各省市应急网站---
天津应急管理 广东省应急管理办公室 山东应急网 广西应急网 海南应急网 湖北应急网 威海市应急网站 贵阳市应急管理网 淄博市应急管理办公室 慈溪市应急管理网 余姚市应急办 东莞城市应急网
---各省门户网站---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甘肃
宁夏 青海 新疆 香港 澳门 台湾
----友情连接----
人民日报 新华网 中央电视台 中国日报 Chinadaily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陕西日报 陕西电视台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 新华网陕西频道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华商报 西安晚报 三秦都市报陕西省应急管理学会 陕西省紧急救援协会华县与渭河还要纠结多久(图)_华商网
&滚动新闻:
22:41 )&&&· (
22:31 )&&&· (
22:30 )&&&· (
22:26 )&&&· (
22:23 )&&&· (
21:53 )&&&· (
21:22 )&&&· (
21:22 )&&&· (
21:21 )&&&· (
21:20 )&&&
&| &新闻热线:029-
您的位置:
华县与渭河还要纠结多久(图)
日 02:15:20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7000 定制,3元/月!
11日,华县下庙镇秦家滩村附近的渭河大坝外。去年的一次涨水至今没有全部退去,有人在这片半米深的积水区钓鱼
1961年,遇仙河入渭河口处建起这座桥。8年后,不得不拆掉桥面,加高桥墩3.05米。几年之后的1974年,再次拆除桥面,又加高了3.35米
  对于36万华县人来说,渭河是一条世代相伴的大河。河水流经之处,滋润着土地,养育着百姓。这里历来是陕西人口密集的地区,有说法将此称作“人类最佳生息地”。
  只是,这是渭河平静时的美好场景。一旦它发起飙来,狂浪裹挟着泥沙奔涌而下……
  就像华县与渭河的不离不弃、也没法离弃一样,多年来,渭河沿岸的城市乡村,都与这条大河牵连着、纠结着。
  吃罢晌午饭,50岁的陈根计扛着一捆树苗,拎着一把铁锨,从家里出来。爬上河堤外侧的慢坡,很快就能看到河堤下的一片麦地。前一天,老陈在自家这一小片麦地旁挖下一溜十几个小坑,趁着天气转暖,想把这些树苗栽下去。
  赤水河静静地流淌,一路朝北,流进不远处的渭河。老陈栽着树,不言语。他心里没底。他不知道,这些紧靠着河边栽下的树苗,会不会有一天被渭河倒灌进来的洪水冲得不知踪影,就像他年年都不知道脚下这片麦地最终会不会收获一样。
  赤水河涨水时,渭河涨得更凶,两股猛水一汇合倒灌,“庄稼就都毕咧(方言,完蛋了)!”
  听天由命吧。这不只是老陈一个人的无奈感慨。可是他年年感慨着、无奈着,到底还是要回到渭河边,种庄稼、过生活。
  废弃的家园
  河堤越筑越高,紧邻大坝的村子一天天“矮”了下去。河水一旦涨起来,“整个就悬在了村子头顶!”有的村子,一到汛期,河水暴涨,随即变成孤岛,前些年已经整村搬迁,原来的村落成了废弃的家园
  陈根计的家在华县赤水镇赤水村。地处关中平原东部的华县,有很多村镇都分布在河边。用个地理名词来说,是在河流的“冲积扇”上。渭河下游从华县北部穿过,南部是秦岭山地,所谓“六山一水三分田”。从南山冲出来的6条渭河支流,把渭河平原截成几块,民间形容当地的地势是“南北走,有上有下;东西走,有沟有岔”。
  水来了咋办?“那就避水么。”说起往事和潜在的威胁,老陈的措辞简单而平淡,滔天洪水一下就从惊恐骇人成了见多不怪的轻描淡写了。
  只是,眼前的河堤越筑越高,紧邻大坝的赤水村一天天“矮”了下去。
  洪水毕竟当下还没来。祖祖辈辈一直生息于此,水来了人就走,水走了人再来,哪能那么轻易离开故土呢。
  沿着渭河大坝一路向东,距赤水村20多公里外的柳枝镇,有个叫做吊庄的小村落。这曾是唯一一个被挡在大坝外的村子。
  傍晚时分,太阳还没落下去,到处一片金黄。吊庄村却是四下沉寂,毫无人气。周围的田地里大多种着杨树,一直种到了村子里,三五排老宅之间小道上,也长着树苗。满目残垣断壁,混杂着落叶和尘土,一派凋敝。
  第三条巷道里,停着一辆农用三轮车,42岁的刘红良正用锯子锯下杨树的枝杈,装上车,准备拉回去当柴烧。
  刘红良已经不是吊庄的村民了,2003年4月,吊庄全村六七十户三四百口人,集体搬到了3公里外、渭河大坝以南的北刘村。“不搬不行啊。”吊庄村紧邻渭河,河道在村西头朝北一拐,又朝东画了一条弧线似的,让整个村子三面环水。如果从空中看,渭河好像是在吊庄村的北边压了一个巨大的“水锅盖”。而大坝远在村南,一到汛期,河水上涨,吊庄立马变成孤岛。
  即便是这样,可故土难离,刘红良一开始也不想搬。他记得有一年来了个大领导,“是个白发老汉,一看这情况也很害怕,当下决定整个村子都得搬”。
  家是搬到了坝南,可地还在坝北。刘红良每天骑着自行车,带着一罐水、俩干馍,从北刘村回到吊庄种地。有时候,他也从老宅门前过一过,看着熟悉但已越发破旧的院墙、门头挂着的锈锁,心头多少有些恓惶。
  废弃的吊庄村如今还住着几户悄悄搬回去的人家,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63岁的张西霞住在老宅里,“不是汛期就没有事,水来之前我就搬回去了”。她养了几只鸡,有时也到地里去帮儿子种种地。自从村子搬空了,也就断了电,但老井里还能打出水。只要洪水不来,日子就这么一天天挨吧。
  村北是渭河。汛期还早,河水还浅,流淌得极缓,似乎静止不动。远远望去,有些河段河道深一些,就看不见水,渭河像是藏起来了。
  只是,不知道哪一天,它就会咆哮着,猛地跳出来。
  不断“长高”的大河
  数据显示,从1960年至1973年,不到20年,渭河华县段泥沙淤积达3.67亿立方米,相当于将渭河河床整体抬高2至3米;遇仙河入渭口一座桥已经两次加高桥墩
  华县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人类文明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华县水务局正在编纂的《华县水利志》记载,历史上,渭河华县段最早的水患,发生在约公元前977年,“渭水赤三日”。赤,就是朱红色,说明原本清澈的渭河发了洪水,水质变得浑浊。
  据记载,自公元前977年至1999年的2976年中,华县共发生水灾196年,平均15年就有一年发生水灾,其中渭河洪灾62年、渭河及支流同时发生洪灾29年。
  从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至1999年,渭河华县段共发生水灾69年,灾害次数在增加、灾情在加重。
  而这一切,在1960年以后,越发严重了。
  这一年,刘红良9岁,三门峡水库建成了。从此,他记不清经历过多少次洪水,“隔上两三年就来一回,每次涨水,政府都来人喊哩,全村人就都住到坝上”。
  三门峡水库的主要效益是拦洪抗灾,确保黄河下游河南、山东等省少受或不受黄河洪水的侵袭,同时蓄水发电。
  但这样一来,华县东起方山河、西至赤水河,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总面积246.7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两成以上的地区,便处于水库的回水浸没区,称为三门峡库区。
  这片被称为“库区”的土地,地势平缓,渭河至此流速减慢、泥沙淤积,以致河床逐年抬高,屡发洪灾。有数据显示,从1960年至1973年,不到20年,渭河华县段泥沙淤积达3.67亿立方米,相当于将渭河河床整体抬高2至3米。
  其实,渭河河床抬高也不是近些年才有的事。渭河支流、陈根计家所在的赤水河上,有一座特殊的“双层桥”,桥身由方石砌成,下桥高约5米、上桥8米左右,各露出几眼石孔。桥头立着块石碑,上写“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上桥”。
  据清代《新续渭南县志》、《三续华州志》记载,石桥建于康熙年间(公元1667年),其后的160多年里,“河身渐高,桥眼淤塞,水难畅流,以致堤岸累决,赤水南北尽成泽国,居民苦之”,到了道光年间(公元1832年),“砌石增高”,建起独特的桥上桥。
  这不只是古代才有的奇观,“桥上桥”的现象在渭河另一条支流遇仙河也曾重演。1961年,遇仙河入渭河口处建起一座桥。8年后,不得不拆掉桥面,加高桥墩3.05米。几年之后的1974年,再次拆除桥面,又加高了3.35米。
  桥墩上标注着历次加高的数据,其中1969年加高的3米多桥墩,已有1米被埋在泥沙下。
  “你攒着劲搞三五年,招不住一场大水”
  三门峡库区是华县经济发展的“白菜心”,现有13.3万人。泥沙淤积使渭河居高临下,支流倒灌成灾。渭河华县段是陕西防汛的重中之重,治理渭河成了华县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提起华县和渭河的纠结,华县水务局副局长刘奇玉说出一句民谣:“收了九州,涝了华州!”华县历来水资源丰富,“丰富”到了成灾的地步。
  “陕西防汛的重点是渭河,渭河的重点是渭南,渭南的重点是‘二华’(华县、华阴市),‘二华’的重点正是华县。”刘奇玉举出一堆数据:华县段的渭河大坝28.18公里,可流经此地的渭河主河槽长达47.25公里,弯弯曲曲拐了几个大弯;库区人口多达13.3万人(华阴库区为5万人)。
  按说,北边是河、南边是山,中间夹着的库区正是华县经济发展的“白菜心”,可三门峡水库蓄水后,渭河堤坝越筑越高,临背差(即堤坝的临河、背河两侧的水面与地面的差距)已达2.5米至3.5米。到了建库30年时,华县库区有19年都遭遇了洪灾。
  为什么渭河在其他地方没有出现这种状况,偏偏到了华县成了这样?
  刘奇玉画了一幅图:华县地势东西开阔,渭河入华后,流速随之减慢,而南山的赤水河、遇仙河等6条支流,从西向东,几乎是平行逐一入渭,但南北地势是“南高北仰”,渭河河床泥沙淤积,河水居高临下,不但是支流入渭不畅,渭河往往还向支流倒灌,常常在入渭口的两三公里处,决堤成灾。
  而6条支流下游地段,形成4个低洼封闭地带,洪水一旦涌入,别无去处。
  这片洼地平原区是华县面积的两成多,却汇集着80%地域上的降水,“能不要命吗!”渭河养育了华县百姓,但它也是一条“灾难河”!渭河及支流恰恰都在这座城市的正北面,一旦出事,可谓“灭顶之灾”!
  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以来,有8个年份、南山支流42处堤防决口,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这些支流的堤防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运动修建,堤身为沙土填筑,洞穴隐患多,抗冲防渗能力很差。而“二华排洪干渠”也已运行了几十年,年久失修,积涝不能及时排除。
  华县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从春季开始,降水渐多,到了夏季,时有阵雨,初秋更是阴雨不断。每年5月进入汛期,一直持续到10月,而其中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渭河防汛最危急的时刻,民间素有“渭河水变,七下八上”的说法。
  近些年,华县的蔬菜产业发展迅猛,全县41万亩耕地中,蔬菜面积15万亩,蔬菜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9%,“华县无公害蔬菜”的品牌甚至叫响到俄罗斯、东南亚。但这些土地,相当一部分在库区——尤其是渭河与大坝之间6.8万亩肥沃的滩地,是沿河百姓的口粮地。一旦洪灾来袭,将颗粒无收。“只能向老天爷祈祷了。”64岁的李战功在渭河边的滩地里给庄稼打药。李老汉是辛庄乡薛史村4组村民,该村离渭河大坝不到100米,家里的房子还是1988年盖的“避水楼”,其实就是砖混结构,比原先的砖木结构耐水泡些。
  村里有人攒钱买房搬到了县城里,但绝大多数还是在原地待着,挣了钱也不盖新房,“难道等着洪水来了往日塌(方言,损坏)里泡吗?”
  刘奇玉说,不把渭河治好,不跨过这道“门槛”,啥都别想干好。“你攒着劲搞三五年,招不住一场大水!”
  “治华先治水”
  渭河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光是修筑一条大坝就能搞定的事。上游及南山支流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沿河治污、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以及峪道、地质灾害点、病险水库、尾矿库等潜在威胁,需要同步治理
  “0-3-8”,身为公务员的刘奇玉不止一次地说出这串数字,农妇张西霞也把这串数字挂在嘴边——发生在2003年8月的那次渭河洪灾,在华县人心里刻下了抹不去的印痕。
  那场洪灾持续了50多天,5次洪峰袭击华县,5条支流倒灌,石堤河等3条支流决口,淹没农田17.3万亩,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7.3亿元。当时有媒体报道称,“人们愣在水边,连泪水也忘了怎样流出眼眶……房子没了,庄稼没了,生活归零,只有一只狗站在露出水面的房顶一角坚守不去……”
  刘奇玉兼任着华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现在都不敢想,那时候是咋过来的!”一天只睡几个小时,他常常是“一手拿着急电传真,一手拿着半瓶西凤酒。不然根本就撑不下来!”
  “治华先治水!”刘奇玉说。这是几乎所有华县党政部门工作人员都清楚的“名言”。“要不然,渭河就始终是悬在全县百姓头上的一把‘刀’。”
  面对这把刀,人们能做的似乎就是修堤护坝。从1984年起,沿渭村镇修起了5000多座“避水楼台”,底层墙高3米,上筑钢筋水泥楼板,洪水突发来不及撤退时,人与物可于楼顶暂避。但“避”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有一年,水利部有个专家来华县,他说有种意见是炸掉三门峡水库,问华县是啥看法。
  “我不同意!”刘奇玉说,即便是把三门峡水库炸了,渭河的泥沙淤积问题还是解决不了,而泥沙淤积会随即出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黄河小浪底工程“就毕咧!”“一旦导致黄河改道!更是麻烦!”
  在刘奇玉看来,渭河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光是修筑一条渭河大坝这样简单的事。上游及南山支流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沿河治污、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需要同步进行。
  此外,渭河流域华县段还有27条峪道、71个地质灾害点、11座病险水库、8座尾矿库,“这些都是潜在威胁”。刘奇玉苦笑:“华县防汛特点是点多面广、种类齐全,防不胜防啊!”
  记者沿着28公里长的华县渭河大坝从西向东走访,在堤坝内见到多处露天料石库。华县防汛办还在城内多地设置物料仓库,从冲锋舟、救生衣到编织袋、扎口绳,常年预备,随时能派上用场。
  记者还得到一册厚达近百页的《华县防御洪水灾害应急预案》,有文字、有图表,华县30多个县级领导干部、百余个单位、数千人,凡是可能出事的地段都分片包干,落实到人头。
  似乎也只有这个办法了。刘奇玉很纳闷:现在各行业都在运用高科技手段,为啥治水还是靠肩扛背驮,跟原始社会一样?是防洪治水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吗?
  几年前,华县获得“中国钼业之都”、“中国无公害蔬菜基地”称号。前不久,又获得“中国最具特色经济发展潜力县”称号,鲜红的宣传横幅在这座城市里随处可见。
  但是一到汛期,如履薄冰,所有人几乎都要为防汛忙活起来,“还有时间谋发展吗?”
  今年2月,渭南市渭河及南山支流综合整治规划开始实施。省上领导指示,要把渭河的事情办好,集中各方力量进行全线、系统治理,彻底根治渭河水患。
  陈根计、刘红良们都期盼着早一天治好了渭河,就不会再发生以往那样的事情了:包谷都抽了穗子、就等着收了,结果一场水来了……
  本报记者 孙强 文/图
(本文来源:华商报&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华商网&)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④ 所有图片可登录华商图片网()查询,图片供稿及购买请致电029-。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 版权及其他:02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渭河湿地公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